第一篇:《唐诗三百首》读后感优秀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优秀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唐诗三百首》读后感优秀,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优秀1唐诗,发出它无限的光芒,见证着中国文明。每一首诗都很简朴,只有短短几行字,但是却很优美,富有一种让人用多优美的语言都表达不出来的美好情感。
唐诗,字字句句都温暖人心,总会给予我们神奇的力量,让我们懂得生活中的大道理,让我们懂得珍惜。每一首诗跟诗人一样,有自己的光彩、风格。虽然诗人不在了,但是唐诗却永远存在!
唐诗似乎有着让人起死回生的力量,只要细细去品读,这便是人生中最大的'一笔财富,让我们一生受益。
《唐诗三百首》寄托了人们对中国文明的梦想,我们做为一个现代人,一定不能辜负古人的愿望,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单是为了祖国,还为了自己。
最后,推荐大家看《唐诗三百首》,也要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探索吧!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优秀2今天的“诵千古华章做少年君子”诗词吟诵会让我感慨万千,我不禁想起自己那本读了千万次的书——《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是一本不很厚的书,但每回读,总是感觉沉甸甸的。那一首首诗歌,内涵丰富,风格鲜明,让人爱不释手。
人生是短暂的,生命是有限的。然而,许多诗歌的思想却穿越时空,从遥远的古代向我们款款走来,并且将一直走下去,就像一条长河奔流不息滋润它流经的每个生命。在这条浩瀚的文明大河中,有被称为“诗仙”的李白,被称为“诗圣”的杜甫……
唐诗的那种大气与苍凉带给我们的心灵许多震撼,让许多人心向往之。古人留给我们的太多太多,值得我们用一生去领悟。古人的人生不能抄袭,但可以借鉴;古人的人生不可以复制,但可以创造。
读这本书,能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能陶冶自己美好的情操。让我们用一颗诗意的心去看待生活,体验人生。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优秀3“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在历史的长河中,岁月的浪花冲刷走了许许多多古老的文化,唐诗却如磐石般沉淀在中华儿女的心中。清代蘅塘退士选编的《唐诗三百首》收集了唐诗中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每每诵读,都加深了我对诗歌、对古人、对历史的感悟。
读诗要有三品,品色、品温、品韵。读到“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我们一起先看颜色:绿的酒,红的火炉,黑的天,白的雪,四种颜色呈现在眼前,能说不美吗?再看温度:酒本来是冷的,却被火炉加热了,虽说天快下雪,却让人感到一股暖意。最后看韵律:新酒上的泡沫像绿色的小蚂蚁,小火炉上的火苗也在跳动,静中有动,整首诗仿佛有了生命。
唐诗的美还在于它的精。现代文章、诗歌的篇幅较长,文字比较华丽、饱满。古诗则不同,虽然大都只有二十多字,可是字字珠玑,所以读诗要细。
第二篇: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班王子妃
如果说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么唐诗就是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高峰和瑰宝。唐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
可以说《唐诗三百首》是近两百多年来流传最为广泛,风行海内外,历久不衰的一种唐诗选本。作为展示唐诗精品之作,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所选的诗体式全面。五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以及七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乐府,均分门别类地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名篇佳作。
第二、所选诗的作者不胜枚举。既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柳宗元、刘禹锡、李商隐等“大家”,也有不少王侯、僧侣、歌女,甚至无名氏等“小家”。
第三、所选的诗琅琅上口,易于成诵。如《游子吟》(孟郊)、《草》(白居易)、《春晓》(孟浩然)、《静夜思》(李白)、《江雪》(柳宗元)等。这些诗意境优美,上至垂暮老人,下到黄发孩提,都能张口吟诵几首这样的千古绝唱。
第四、所选的诗取材广泛,不拘一格。既有描写自然风光的,如杜甫的《望岳》;也有展示田园风情的,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既有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如杜甫的《兵车行》;也有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既有描写归家时的复杂心情,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也有描写君王爱情的悲剧,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从市井风情到边塞风光,从生活琐事到国恨家仇,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本书是应有尽有。
每一首诗出自不同诗人的笔下,它像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我们,温暖着我们;它像老师,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上,时刻教导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每一首诗都是那样耐人寻味,每一首诗那样含义深刻。拿起《唐诗三百首》再次细细品读,我发现: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寓言故事,都在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欣赏书中的古诗,能让一个迷路的人找到光明的路,能让心灵流浪者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总之,我觉得《唐诗三百首》这本书将唐代诗歌的精华,永远地留在一代中国人的心中。我很感谢这本书的编者,为我们奉献了一本很好的精神食粮。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一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吧!
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峰巅,是一代文学的标志。
第三篇: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有这么一些文字发出它那万丈光芒。它就是古
诗,是中国文明的见证。它,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就这么屈指可数的几个字,却如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这一切,都离不开古诗告诉我们的哲理。古诗,他并不是哑巴,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上遇到困难,他都像老师那样教导着我们,关心着我们,给予我们希望。每一首诗,都出自不同诗人之手,这些诗人已文明于世,而这些古诗却不得而知。它们是那样的孤独,被众人所遗弃,不被众人所知。它们也有自己的光彩,也有自己的灿烂。它们一直在等待着,等待我们的发现。每一首是都是那样的耐人寻味,每一首是都是那样的含义深刻。
盛唐气象的形成有诗歌艺术方面的原因,例如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意象的运用与意境的呈现等等,这在著作《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一书以及其它一些论文中已从多方面做过论述,本文限于篇幅不再重复了。下面仅从历史、文化的发展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方面做一番探讨。从历史、文化的发展这个角度看来,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是南北文化的交融。晋室东渡之后,中国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分裂和战乱。在这期间,南北双方的文化呈现相当明显的差异。南方喜庄老、尚清谈,注重抽象名理的论辩;北方流行汉儒的经学,注重人的行为准则。南方文风华靡,北方文风质朴。南方的书法多见于帖,南帖飘逸;北方的书法多见于碑,北碑凝重。《隋书·文学传序》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之大较也。”很显然,单一的南方文化或单一的北方文化,都有局限性,如果不能融合就不能蔚为大观。隋朝统一全国,以及大运河的通航,已经开启了南北文化互补的过程。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文化交融的过程大大地加速了。南朝的“文”妆点了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实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隋书·文学传序》)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的、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如果说战国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那么盛唐就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
在唐玄宗后期,“开元盛世”的历史气象便开始渐渐走向衰落。这我们也可以从很多诗歌中看出,如杜甫写在“安史之乱”以前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写出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别,从而透露出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又如杜牧的诗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悻名“,表面上看,这是在写他自己
寻花问柳、风花雪月的日子,同时也从侧面透露出扬州娼妓业的发达,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这是唐朝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结果。但是,物极必反,当这种”繁华“超过一定的限度之后,就是一种衰败的前奏或者象征了。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却直截了当地写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透露出来唐朝宫室的衰陲。
李白是唐帝国国势鼎盛时期的歌手,杜甫是唐帝国大厦倾覆之际的忧患之
士;李白诗歌是青春的颂歌,杜甫诗歌是乱世之悲歌;李白诗歌飘逸豪放,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田园山水诗派、边塞诗派和其他诗人一道将盛唐诗坛装扮得千
姿百态,气象万千。代宗大历元年到穆宗长庆四年766—824为中唐时期,大历年间,诗歌创作跌入低谷,大历十才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缺乏雄浑之气。中唐后期诗坛再度辉煌,元白等人掀起新乐府运动,韩孟诗派刻意求新,柳宗元、刘禹赐、李贺等优秀诗人无不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从敬宗即位到唐末825—907为晚唐时代,大唐帝国日薄西山,诗歌创作亦如同返景入林之残照。李商隐杜牧为唐诗抹上了最后一层金光。
拿起《唐诗三百首》再去细细品读,我们会发现,每一首是都是一个伊索寓言,告诉别人一个深刻的道理。品读古诗,能让罪犯走向光明之路;能让事业的流浪者重新成为有名的人士。古诗似乎有着让人起死回生的力量,只要细细的去品读,这便是一生中最大的财富,让我们一辈子受益。《唐诗三百首》,寄托了中国人对文明的梦想。作为一个现代人,为了不辜负古人的希望,我们要为他而努力,为他而奋斗。不仅是为祖国,也是为我们自己,创下伟大的事业。
第四篇:《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聂君君
这个暑假里,我走进了中华经典之《唐诗三百首》,我仿佛穿越到了唐朝那个繁华盛世,贪婪地享用着精神美食。
最让我着迷的是诗仙李白。里面李白的诗有《月下独酌》、《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送友人》、《静夜思》等等几十首。
正如许多伟大的作家一样,李白的诗包含着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他是一个浪漫主义的大师。李白的诗有着不满现实的反抗精神。他的诗对祖国表示了热爱,对人民表示了同情,对黑暗现象表示了憎恨。
我最喜欢的是《独坐敬亭山》。在这里,他把敬亭山当作心心相印的朋友,好像它能理解自己的孤独和寂寞似的。他想象着从梅花那里可以得到春天的消息,多以他写道:“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他又想象着美好的月亮可以和自己相伴同归,所以他又写道:“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他还想象着春风也会同情自己的愁苦,所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而且“雁引愁心去,山街好月来”,连飞雁和青山都成为他的知己,它们能够带去他所憎恨的而带来他所喜爱的。他的想象力真是不寻常啊!他把自己的感情和愿望注入被描写的景物之中,使他的诗很有意境。
这本书中还有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伟大诗人写的诗,都令我流连忘返!
第五篇:《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英国的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宋代的苏轼也曾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两位在文学领域具有重大成就的人都认为,读诗,可以提升人的智慧与情操。放眼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唐朝的诗歌发展最为昌盛,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经典之作。
读到了《唐诗三百首》,我初识的古诗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醉过方知酒浓”,一读之下竟欲罢不能,从此,我便沉浸于诗的世界。
最初读诗,读的是朗朗上口的语句;再读诗,便读出了诗中字词的斟酌;而后,在外公的指引下,我读出了诗中或悲或喜的故事。我最爱在清风微拂的傍晚,于柳树下,读一首唐诗,或读李白的豪情,在现实中饮酒放歌;或读杜甫的雄浑,让自己多一份忧国忧民;或读白居易的清扬畅丽,在内心添一份清雅;再或是,读读孟浩然的恬静,品品李商隐的委婉„„每当此时,总是心潮澎湃,仿佛自己也是满腹经纶的儒生,稍不留神就能吐出千古绝句。我向来垂青富含思想的诗歌,因为它们陪我走过了许多坎坷。人生难免有失意的时候,当我考试不利时,那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鼓励我突破“行路难”的困境;当我与朋友道别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成为心中的慰藉。诗,融入了我的生活,无论失意得意,无论悲愁欢喜,诗,一直是我不离不弃的知己,是我的精神支柱。
然而,现代社会迅速发展,许多中华文化被取代甚至被遗弃,对外来事物的狂热追求使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忘记了中国的古文化,忘记了唐诗,他们宁愿生活在虚拟的世界,追逐一些索然无味的事物。曾有一则新闻报导:近六成的人认为中国人崇洋媚外。面对这个结果,我不禁震惊,难道中国文化的内涵不及外国文化吗?并非如此,相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那些人之所以崇尚外国文化是因为他们没有了解中国文化的精粹。试问,如果每个中国人能够多读一首唐诗,多一份对诗歌的热爱,又如何会出现如今的局面。
如今的唐诗不再只是诗,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向往,是中华文化的缩影。细读唐诗,它能给予你智慧;品读唐诗则可以使其勉励你,鞭策你,使你前行。在纷繁的今日,不妨觅一个清静之所,心如止水地捧一本唐诗,来领略其中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