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不跪着教书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1听到《不跪着教书》这个书名就觉着新奇,教书就教书干嘛是跪着,和不跪呢?带着这份好奇我捧起了这本书。
本书作者是任教于南京师大附中的教授级高级教师王栋生老师写的教育随笔。书的封面就告诉我《不跪着教书》告诉你,教育有多难,教育有多美,同时封面也为我解读了跪与不跪的涵义。既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她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发人深省的思考引出,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不跪着教书?
人们常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无私的春蚕等等,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自己本身应该是朵花,赏心悦目,吸引学生,教师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所以教师就是普通的人,有自己的家庭孩子,有自己的生理想,教师也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让学生铭记于心并学习的人。读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悟是,教师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因为我们不仅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做人,既传道,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教师首先要是一个思想先进,厚重,不盲从,很自信的人,学生才能懂得为人处事世,更能成为有思想有魄力,有高尚品格的人。如果教师自身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很难想象他所教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真如王老师所说培养精神的侏儒。
所以作为教师就要修炼自己,让自己成为有爱心的人,如《永不凋谢的玫瑰》一文,深深打动了我,它告诉我们在教育中给学生留一些申诉的时间,不要让孩子的善意被忽略,都一些耐心,都一些机智保护孩子的纯真善念,这样就为将来就会更加美好。
同时书中好多关于教师自身素养提高对于教学的作用也让我受益匪浅,所以读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让我更清晰的意识到教育更重要的是传道。所以做好自己才能受益他人,让我们不断修炼自己,做一个具有精神高度和生命厚度的人。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2读《不跪着教书》前是书名的独特吸引了我,读《不跪着教书》后是作者对中小学教育问题的真知灼见启迪了我。该书是著名教育家吴非对一个个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他以故事的形式呈现,没有空洞的说理,观点鲜明新颖,分析问题深入透彻,读完耐人寻味。何谓“不跪着教书”?不跪着教书又该怎么教书?带着期待与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它,一边读一边深深地被它吸引了。
书中篇篇观点鲜明新颖,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正如吴非老师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由此引出一个话题:不跪着教书,教师怎么样做呢?在书中给了我明示:
“不跪着教书”,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师德情操。
师德是为师之本,是教师的灵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所做的一切,都应当包含深刻的道德意义。”因此,高尚的师德情操应当成为教师追求的首要目标,而热爱教育,献身教育,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则是高尚师德情操的基石。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保持高尚的情操,这才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头顶天,脚踏实地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给与学生快乐与幸福的人,一个能够感染学生,给与学生良好品德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想起来就会含笑于心的人……
“不跪着教书”,教师应该具备精湛的教研能力。
当一名教师容易,当一名具有精湛的教学能力的教师难,时代在呼唤师德的同时也在呼唤着师能。娴熟的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学效果的基础,这个教学能力有些是可以用语言来向别人表述的,有些只能意会。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正在成长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个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逐步形成,这无疑要求我们要像对待绿叶上的露珠一样认真精细地善待每一位学生,教师平素的工作一板一眼,要精致每个环节,细雕每个问题,准确地传承文明,科学地启迪智慧,让受教育者真挚地感悟人生。教师在课堂上的人文意识、专业技能,包括他对学生的态度,和蔼可亲的面容、亲和的语言、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影响学生学习知识的信念。我们的教学任务不是单纯教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使他们终生受益,这才是我们每位老师的根本所在。更新知识,学会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力求创新,会用现代化手段教学,身心健康,这是师能的呼唤,这更是“站直”的教师的追求所在。
“不跪着教书”,教师还应与时俱进,永具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呼唤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需要创造教育。未来教育的挑战,不仅是针对学生,更重要的是针对教师。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的能力,将是21世纪教育的宝贵财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为了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创新的天地,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引导和启发学生发展、创新的同时,自身也要不断创造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价值,做到在继承的同时有所超越。经验诚可贵,创新价更高。有专家说,以前的知识是50年更新一次,而今天每三年就要更新,甚至更短时间。可见多读书,不断学习是何等的重要啊!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常教常新,永远流淌着时代的春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开拓创新便是教学的源头活水。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不跪着教书”,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学生的教育放在首位,人文为本,育人为先,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人文教育,重要的是关注人的健康成长。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3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本身本身就应该是一朵俏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贡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大概用一个牢固的工艺流程去塑造;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本身来“照亮”学生。其实,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早在上世纪末就阻挡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称颂教师。“为了岗位抛弃做父亲、做丈夫、做儿子的责任,我以为他的情感虽不健全的,其价值观也是卖弄的。”选自《模范如是说》——被“主流媒体”大肆颂扬的“模范”,也是跪着的人。
有人把教师比着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俏丽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师比着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还有人把教师比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着燃烧的蜡烛,燃烧本身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
我关心的还是在我看到书名后就想弄懂的几个问题:何谓“不跪着教书”?不跪着教书又该怎么教书?
书中并未对此作出系统的叙述,但透过那些零琐屑碎的感言,不难窥见问题的答案:
“多年来,语文教师屈从于世俗的评价,忧馋畏饥,跟在别人后面马首是瞻,教学上也搞‘无一句无来处’,言必称宗师权势巨子。”选自《召唤气势派头》——这是一种跪。
“有的教师,真像打手一样,一天不入手打学生,他的骨头就发痒,他们的人格猥琐,生理昏暗……”选自《你为何要开释粗俗》——这是另一种跪。
“为了岗位抛弃做父亲、做丈夫、做儿子的责任,我以为他的情感虽不健全的,其价值观也是卖弄的。”选自《模范如是说》——被“主流媒体”大肆颂扬的“模范”,也是跪着的人。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4我一直觉得无论我们从事什么职业,先要保持一个顶天立地的独立的灵魂。而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首先在做人品格上要站着。
吴非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篇篇观点鲜明新颖,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读后受益匪浅。“在读的时候,我也摘抄了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就像吴老师说的,也许这些资料除了自己以外,可能没有一个人会感兴趣,但这是自己读书的经过。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封面上的这两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记得刚参加工作那年,个别家长看我是一个年轻老师,有些想法,每次考完试就给我打电话说:“郑老师,我的孩子怎么考的这么不好啊?”还有的家长直接到学校找我,一学年结束后和我说:“哎呀,郑老师啊,我孩子的数学怎么从来都没考好过”。我们校长吃到这件事后找我谈话,和我说了一句话,让我很感动。校长说:“我们当老师要不卑不亢”。是啊,我尽心尽力的.去教每一个孩子,那些考不好的孩子习惯不好,家长也没有用心去辅导他们,考得不好了就埋怨老师,哪有这样的道理?我们只要问心无愧就好了,以后再有这样的家长就要反问她为孩子付出了多少?我们教育工作者就要向吴非老师所说的,得要站直了教书,得要有铁骨!
“评价一个老师的工作: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多好的评价标准,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该用这三点约束自己,即使这不是自己学校的评价标准,我相信,只要我们做到了,学生和我们自己都会受益匪浅。
罗素曾经说过:你教的学生开始怀疑了,你的教育就成功了,这里的“怀疑”内涵是“思考”,并不等同于“什么也不相信”。在分析中展现独到的推理,新颖独到的见解,常在于对事物的大胆怀疑。因此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质疑,而且要教会他们大胆的假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怀疑”精神。
最后我想说:《不跪着教书》真是一本好书。在此我只想好好地感谢吴非老师,他给我带来了触及灵魂的感悟。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希望着生活中能有这样的美好,追求高远,内涵丰厚,人格高尚。而达此境界的最根本方法是除了读书,还是读书。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5近日,读了吴非先生的《不跪着教书》,内心颇有感触,进而又觉得当下的教育岂止是在“跪着”,更是于“跪”后又“伏身于地”,任人践踏了。
吴先生在这本书中强调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尤其是独立精神与品行意识。在我看来,这两点恰是当前中国教育的绝对空白。
不得不承认,在绝大多数的教师眼里,除了“作业要独立完成”一句中强调了“独立”外,学生是没有“有独立性”的必要的,而即使是这几乎是独剩的所谓“独立”,也不过是独立做出符合教师意旨的无限接近标准答案的答案。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被教导“要听老师的话”,这在培养遵章守纪的模范的同时,确确实实是对“独立精神”的扼杀了。都说中国学生缺乏质疑思辨的精神,且善长于无头脑的盲从,以至于中学教师在课堂上百般启发,我们可爱的中学生也只是一味心思地捉摸教师心中的“标答”。从小就没有“独立”意识的灌输,耳朵里充斥着不容分辩的“错!坐下!”之类,又怎能指望我们的中学生能和师长平起平坐地“坐而论道”呢?坐而论道只存在于理想之中,现实是“你说我听,你讲我记,你考我背”的尴尬。
眼前,学术界的混沌,剽窃抄袭成风,且能搬出纪昀的“天下文章一大抄”来自我麻醉,这样的“极致”学风很大程度上是拜中国教育所赐。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究其根源,与中国教育也不无关系。我们的教育中,德行的教化又几乎是个空白。中国的学校里有“品行教育”吗?
中学的课目中,有一门可能和“品行”沾边——思想品德课,又好像叫“政治思想品德”课,但据我所知,其中,政治是第一位的,而品德放在了第三位上,以致于这门课被普遍地简称为“政治”课。国外有评论家说过“政治家是高级流氓”的话,我无法考证这话是从哪里流传出来的,但若是针对外国的政治家,国人还是基本可以认同的,而在我国,却完全不能适用。要不然,何以致我们的中学生还在稚嫩的年龄便早早地学起了“政治”。对国家政体先进性和科学性的宣传是必要的,但政治毕竟不应超越人性。政治离百姓远,人性的教化才是中学课堂的首要任务。
我几年前曾到北京,起了大早赶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国旗”仪式。的确庄严,令人心血澎湃。然而仪式结束后,人群散去,地上却是散落的早点包装袋塑料兜,这样的爱国场面令人叹息——国人只知空喊爱国,却不知不乱丢垃圾也是爱国。
为什么?学校里也没有人告诉他们!我们的老师没有多余的课时来教化学生,在这些小事上耗费时间,被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是“无意义”的,而且是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的,而考试成绩是学生的“命根”。即便是“政治思想品德”的考试,真正的有关“品德”的试题有能有几道呢?其他科目的教师更是带着“关我何事”的超然心态,“只教课,不教人”。如果在考试卷上无分可得的内容,比较现实的教师大可以不必再教了。大家都有了相同的“关我何事”的心态,或跪或伏于“分数”大棒下,唯“分数”是瞻。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不跪着教书”似乎是属于少数的另类甚至是异类了,而在任何社会环境下,另类总是易受排挤的,而异类的结局可能更加悲惨。
所以,作“不跪”的另类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需要制度上的保障。
吴先生的这部《不跪着教书》可以算是一声呐喊,于当下的教育界有着非凡的意义。然而一部书终究只是一部书,即使有开化启迪之用,也未必能担得起引导教育理想化的重任。教师“不跪着”,关键仍要靠教育决策者。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应该是吴先生著书的真正目的吧。
第二篇:《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我捧起了《不跪着教书》这本书。为什么取名为“不跪着教书”呢?在我从教的这些日子里,有没有跪着呢?带着期待、怀疑、审视,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便放不下了,胸中涌起无限的温暖……书中充满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对人、对教育的热爱。
书中的篇篇随笔如阵阵波涛,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我,让我洞悉当今教育现状,反省自身的教育行为。
吴非老师在书中的《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一文中提到“语文老师应当是思想者,语文课应当担负起思想启蒙的任务”“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学会思考是“师与匠之间的差别”我们要学会思考,思考如何培养出能思考,会创新的学生吗?
在《教师要有精神追求》和《做最出色的教师》中,他也把我带入思考的王国,思考的同时也让意识到教师没有信仰,没有精神追求,他的学生很难成为站立起来的人。就如2011年汶川大地震中冒出来一个“范跑跑”,身为一名教师却在紧急关头丢开学生率先脱逃,尽管事后他如何为自己的行为做一个标榜,但是你觉得他值得原谅吗?尽管他也有信仰与追求,可是他的出发点不是站在一个为人师的立场上,他的行为直接影响着他的学生。如果每个学生都引以为鉴的话,不敢想像,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会伦落成什么样。这也让我想到了地震中的另外一个老师,当地震发生时,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冰雹般的砖瓦,水泥板坠落在他的身上,热血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那张开的双臂成为了永恒。让他做出这一举动的是什么样的精神与情操呢?他的形象对多少人产生了极大的震憾呢?教师二字所包含的意义与追求,在他的身上闪闪发光!
另外有一篇文章《口才》讲有个学生考进名校不久,非常高兴地同父母和刚从海外回来的亲友到学校参观,岂知一进校门就遇见了班主任,父母出于礼貌问班主任:我们的女儿在校表现怎么样呢?班主任当着学生的面对家长说:你们的女儿嘛用功是很用功啦,就是脑子笨了一点,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看到这,我也不禁愤怒起来,这是为人师该说的话吗?该生回家痛哭不止,要求转学,父母也觉得失望,亲友也很难堪。
这让我不由自主地思考:教师的批评只会使这些学生感到学校生活不愉快、看到老师害怕疏远、对考试感到紧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一事实,“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孩子们的每一个过失,用期待的心情去等待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孩子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孩子们的每一点成功。这时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平时在看到成绩优秀同学那一字不差的作业时的心花怒放,和看到成绩较差同学那满是狼籍的作业时的怒火攻心,反省一下,我是否真的做到自己所说的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记得我还在担任班主任的时候,有一次在批改周记的时候,看到班上的“小调皮”在自己的周记里写:“尽管我读书读得很不好,字也写得不好看,可是我一定会认真地学习,争取考上好成绩。”我感慨不已,其实在每个学生的心中,他们都渴望被别人认可,我表扬了他。以后的日子里,我总是变着法子夸奖他,我发现他脸上的微笑越来越多,课堂上的发言也越来越积极。大家都说,他变了!
第三篇:《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初识吴非缘于李镇西老师的博客,因为他常常在言语之间流露出对吴非的欣赏。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开始逐渐关注起他!都说,书如其人,我决定寻找他的著作。吴非一共出版了杂文体专著《中国人的人生观》、《中国人的的用人术》,杂文集《污浊也爱唱纯洁》和随笔集《不跪着教书》四本书。多方寻觅,在市图书馆的书架上,我终于找到了《不跪着教书》,久违了。
轻轻的打开书扉,慢慢了解到,吴非本名叫王栋生,吴非是笔名,他是江苏省的特级教师,同时也是著名的杂文作家,他出生于1950年,1968年曾下乡插队,1982年春毕业于南京师大中文系,毕业后一直在南师附中任教,现已退休。简单的信息,透露出作者平凡却优秀的人生,怀着景仰、怀着好奇,我认真的阅读开来。
他在序言中这样写道:“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跪着教书,学校便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驯服的思想奴隶。”他睿智的观点、犀利的语言让我倍加赞赏,更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作为一个工作在教育最前沿的普通教师,我常常见证着同行们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压力之后,如何力敌众议,怎样艰难前行,最终又无奈迷失在各种统分排名中。成为功绩奴隶后的他们因为缺乏独立的空间,自由的精神,正慢慢丧失个性,以至最终丧失学术自信,失去自己作为教育者应有的尊严。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丧失了独立思考精神乃至丧失尊严的教师,能靠他去“立人”吗?读到这里时,我有些暗自庆幸,从教的第一个十年,虽然没取得什么骄人的成绩,但扪心自问,我还是个和他一样有思想、有鲜明个性、有梦想追求的人!
整本书共分六辑,它们是:《永不调谢的玫瑰》、《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爱与敬重的阅读》、《往高处飞》、《“实话”怎么说》和《在欢乐中沉思》。每一辑都围绕一个主题,收集的都是他的教育随笔和他对当代教育现象的一些看法以及对部分教育问题的思索,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在阅读的同时,我常常有一种错觉,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他的学生,正在聆听他的教诲。他用他那幽默独特的语言时刻感化我的情绪,点燃我智慧的火花,一次次引领我搏击思索的浪潮!
学会感恩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大概一千个教育家会有超过一千个的答案!不过有一点他们应该都会赞同,那就是要教人向善。他在开篇的第一辑就给读者上了一堂感恩课,感恩国家、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拥有的一切。这本是每个有良知的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美德,但细观社会,我们恰恰最缺少这个。作为普通教师,或许我们不能改变现状,但我们能改变学生,只要我们不推卸、不躲避、不畏难。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安慰,就是我们培养出了人,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只要能经常地发现这样的孩子,就会觉得既幸福又平常。
守住理想
在做《最出色的教师》中,吴老师说:“一位教师,只有不断地进德修业,把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要让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被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我很平凡,但是我们的学生需要最出色的教师,需要伟大的老师。”“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怎么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呢?先要有教育理想。教育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目标,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理性。这个理想将面临多重挑战,甚至还要甘于寂寞,经得起诱惑;这个理想也许和将军无关,只和学术相关;这个理想需要努力学习、勤于实践,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这个理想需要坚守,不因为物欲横流而迷失,也不因为难以实现而轻言放弃!
锤炼人格
想要挺直脊梁教书,光拥有渊博的知识还不够,还要具备魅力的人格。孟子曰: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那我们又应养怎样的气,铸造怎样的人格呢? 吴老师在书中数次强调了这点。他将自己的精辟论点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向读者诠释着。如他在《我不喜欢你的世故》中这样描述,“我们可以容忍青年的幼稚,但是我估计没有人会喜欢一个青年的滑头。一个人在青年时代,他的骨头要是出问题的话,他很可能一生都站不直!”他还在另一篇文章中强调,“人没有信仰,是很可悲的;而人的信仰如果是假的,则很可怕!”我对作者的敬意常常缘起瞬间,思绪就在那无血无肉但精神灵动的字里行间中穿行。吴老师在书中更是毫不避讳地谈到了他和家长关系的处理,这也给那些在这方面感到迷茫和彷徨的同行们指明了方向。
珍视生命
那个可怕的年代留给了吴老师太多的思索,他对于生命的感悟似乎比别人更深。他在文中这样预言:人文
第四篇:《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山门中学语文组郑增委
“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按照年初的阅读计划,这个月我开始阅读吴非的《不跪着教书》。当时我在确定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在网上看到它的名字,觉得有点特别。我本身阅读面比较窄,有人在网上推荐了,我想肯定有其可读的地方。
首先,从书名来看,读了第一辑“永不凋谢的玫瑰”,再拿起书或在新学期走上讲台的时候,我想我会为“不跪着教书”加上一个感叹号!这本书不仅告诉一个教师怎样去从事教育事业,更让读者从中领悟到做人的真谛--一个人胸中应该有爱,应该有博大的爱,应该成为爱的思想者!
我很欣赏本文开头引用的一句话:“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读后感《《不跪着教书》读后感》。”时下我们语文教师或者说我们很多的教师都在“跪着”教书,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教材上有些什么,就教什么;教学参考书上怎么说,就怎么教,甚至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都是别人定好的。他们教给学生的是什么?他们教的学生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也许有人会说:“我这样教了几十年了,不也是年年考第一吗?”“写好备课笔记了,就能教好书吗?”…这一切的问题会问得我哑口无言,即使这样,我仍然认为,教师得研究,教师得有自己的思想!
教师的研究从哪里开始,教师的研究应该从教材开始,有了对教材的深入理解才会有高屋建瓴式的教学设计方案,也才会在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发展而随学情因材施教。
如书中所言,现在的一些大学在神圣的学问领域多有一些“功利性”,一些出版商为了满足教师的“需要”,琳琅满目的什么“顶尖教案”、“星级教案”…纷纷出现在教师的案头,为了应付检查,教师们抄得是怨声载道。试问,这些教案对自己的教学真的有用吗?退一步说,在这些教案书里肯定有优秀的教学设计,也肯定有特级教师的教学方案,也肯定有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但我们有没有想过,他们的设计是依据他们的学生而设计的,我们有他们那样的学生吗?我们有他们那样的教学技巧吗?参考,本是无可厚非的,如果因为思想的懒惰,那就太不应该了,毕竟我们还常教训学生不要去抄袭。
第五篇:《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是我们家袁先生在很多年前买的,是他推荐给我看的。我有空时就翻翻,感觉不像一般的教育专著那么枯燥乏味。作者吴非本身是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与我们一样至今还工作在一线。这本书是他的教育随笔的结集。作者在这本书里的很多观点,跟我们日常工作是比较接近也是我们所向往的。如作者提倡的人性教育、生命教育,以及善良,爱,感恩、独立等等的教育理想,无疑都涉及到生命本质的教育,也就是作者对教育本质的阐释。《在听郭橐tuó驼说种树》一文中提到的“大量的个案表明,对子女学习过分关心,每周都跑到学校找老师通气的家长,子女学习能力都不算高,处世能力也比较差。”在《在和孩子一同成长》一文中提到(“一个合格的学生,他的成长不仅注入了老师的智慧,更倾注着父母的心血。如果老师都能成为合格的教师,家长都能成为合格的父母,中国的教育还会有那么多的困难吗?”《诫徒》一文中提到 “教师是人不是神。应当让学生知道我们爱什么,恨什么。不要听信“一碗水端得平”,学生的教养不一样,品德不在一个层次上,怎么可能“平”?还有很多很多的观点是我们工作中比较熟识的或者说是我们正在实践着的。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故事是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比如遇到家长的无理要求、无理取闹,遇到世故圆滑的学生,遇到上级领导的无理干涉,减负的问题……他从这些教育教学问题入手,分析现象,展现了他对中小学教育问题的真知灼见。书中说了很多我们想说又不敢说的话,教了我们许多遇到的一些教育问题的处理方法,有些问题也有作者的无奈。
在这本书的封面有两行字:“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两句话在这本书的序里也提到,并且在文章中不止一次的出现。我想也许这就是作者所崇尚和实践着的教育理想。可我们的日常工作经常会受到很我多因素的干扰,我们常常在做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工作。我们的老师也常无耐地感叹:“什么时候还学校一片净土啊?”可是各级部门的领导下,有的工作我们不得不要做的,并且要努力去做的。作者在书中谈到:“现在教育界的一大苦处,就是该管的事无人问,不该管的事,被死缠不放。具体到教育学生,更是无事生非,我们中国,什么人都认为自己有关心下一代的责任,但是没有人考虑到自己是否具备关心下一代的资格和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中国的孩子是不幸的。”有的不幸不是我们老师造成的,我们的老师也是弱势群体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想想社会赋予我们老师多么崇高的职责啊。可实际上谁都可以对我们的教育指手划脚,唯独我们一线的教师没有说话的权利。当然,这是个别现象,可这个别现象却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
面对社会的功利和浮躁,面对这些压力,我们教师更应该学会独立思考,多做对学生有益的事情。那么作为一个教师,怎样才算没有跪着教书。读了这本书我有这样的体会:首先,教师要学会读书,在阅读中学会独立思考。作者在《做最出色的教师》一文中提到:“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多读书,自觉地读书(这一点,我也要努力加油)。作者提倡教师要多读书,但不跪着读书,也就是要在阅读中学会独立思考。特别是如今经济澎湃,物欲横流的时代,教育专家满天飞,随便哪个专家都著作一大堆,他们是否站在我们一线老师的角度来想问题,解决问题呢,那就难说了。所以说我们在读书时要学会独立思考,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不仅如此,作为一名教师还有责任和义务引导自己的学生热爱阅读。一本好书往往就是一粒善良的种子,一粒诚信的种子,一粒爱的种子,一粒正直的种子,这些种子适时地播撒在孩子的心田,就有了真善美品格的萌芽,滋养感知,潜移默化,人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高贵,美丽,他就有可能始终站立着,像一个大写的人一样顶天立地地的站着……其次,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的教学风格延续着一个老师的教学生命,它可能长久地影响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我们要接受专家的指导,但不迷信专家,有自己的思想。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面对家长的无理要求,我们更应该多想想我们的学生,如果我们所做的事情对学生发展有利的,就应该坚持。第三,教师要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特别是在平常与学生家长接触时,应该理智地保持适当的距离。对学生要有爱心、同情心,用正直善良、高度负责的精神,踏实的工作作风赢得同行、家长和学生的尊重。
我不得不承认,作者所追求和向往的“不跪着教书”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是一种高尚的教育。而现实却往往令人失望。悬在每个教师头顶那许多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指挥棒,岂能容你做得了半点主,你能不下跪吗?反思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生涯,很惭愧,我不敢说我没有过跪着教书的历史。我也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谁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我从未有过跪着教书的历史!”
读书,思考,实践,再读书,再思考,再实践,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规律,是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我将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坚持遵循这一规律,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