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茶花女》读后感
《茶花女》读后感
《茶花女》是一部悲泣的爱情小说它从生活中来,又经过作者的提炼高于生活,在作者笔下男女主人公的真挚爱情是所有拜读过此书的读者一掬同情之泪.那情感的思绪时时被卷入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之中。
我是在经历了一段痛苦爱情之后足足十年没走出那阴影的情形下去读这个世界名著的,所以感受非同一般,情感波动不言而喻,刚开始读时纯属了解好作品打发寂寞的生活罢了,没想到它很快就把我带到了十八世纪法国巴黎的一个名叫玛格丽特和阿尔芒的爱情生活里,古往今来描绘妓女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不胜枚举,唯独《茶花女》获得了世界声誉,在亿万读者中广为流传这恐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艺现象,怀着猎奇的心情饶有兴味的翻开它去和它用心交流,用情领略情感的灵魂.也想验证和见识一下它获巨大成功身居名著地位的魅力所在。
这一传奇色彩的极浓的作品,不仅以情动人而且人物内心的感情抒发充沛奔放,对读者的感染力很强,故事情节逼真,委实催人泪下叫人手不释巾唏嘘有加!
故事中的玛格丽特是一个退役上校的女儿,是在圣德尼(巴黎北部的村子)培养长大的穷苦的乡下姑娘,她完全受人供养靠出卖肉体生活。她美貌绝伦是上流社会里人们公认的绝代佳人,书中对她迷人的脸庞的全貌是这样描述的:“在一张艳若桃李的鹅蛋脸上,嵌着两只黑眼睛,黛眉弯弯,活像画就一般;这双眼睛罩上了浓密的睫毛,当睫毛低垂的时侯,仿佛在艳红的脸颊上投下了阴影;鼻子细巧,挺秀,充满灵气。嘴巴均称,柔唇优雅地微启时,便露出一口乳白色的酷齿;皮肤上有一层绒毛而显出颜色,犹如未经人的手触摸过的桃子上的绒衣一样。黑玉般的头发,不知是不是天然卷曲的,在额前分披成两大绺,消失在脑后,露出两个耳重,两只钻石耳环闪烁有光,每只价值四五千法郎“。可见,她的美貌如此叫人动心不已。也许吧,是生就的天资给她带来的天性,她爱过豪华放荡的生活,经常有人陪她出入歌剧院.每逢剧场首演,玛格丽特场场必到,每天晚上她都在剧场或者舞厅里度过,一束茶花总不离身,而且总是放在底层包厢的前栏上。除了茶花以外,谁也没见过她带来别的花,因此在她常去的花店里,有人终于给她起了个茶花女的绰号,一直保留下来。她每天狂饮滥喝,羡慕和拥有漂亮衣衫,有讲究的马车和钻石,因而愿意往火坑里跳.她的美貌使好多豪门阔少爷为她倾家荡产,有钱的千万公爵和有教养的n伯爵不惜豪资,不计较她的多次背叛依旧来满足她的奢侈欲望。在巴黎凡是一年只有两三万法郎收入的年轻人,就是说他们勉强能生活在他们光顾的上流社会里,如果他们作了像玛格丽特那样的女人的情夫,他们很清楚,他们出的钱还不够付她的房租和佣人的工资。如果他们虚荣心重,要负担一切开支,他们就会像傻瓜一样倾家荡产,会在巴黎留下十万法郎的债,跑到非洲去送掉性命。
阿尔芒是一个金发美男是c城总税务长的儿子,他没有财产,父亲的职务每年四万法郎。母亲去世时留下六千法郎的年金父亲给他和妹妹平分。在他二十一岁那年父亲在这笔小收入上又增加了一笔每年五千法郎的生活费,父亲说过:“有了这八千法郎可以在巴黎生活的很自在。如果在这笔收入之外,还想在司法界谋的一个职位的话”。因此他来到巴黎,攻读法律,得到了律师资格,如同许多年轻人那样,把文凭放在口袋里,让自己稍许过几天巴黎的懒散生活。他的花销节俭,不过他在八个月内便花光了全年的收入,夏天四个月他在父亲那里度过,这样他等于总共有一万两千法郎的年收入,还赢得了一个好儿子的名声。这就是阿尔芒结识玛格丽特时所处的境况。
阿尔芒第一次与玛格丽特邂逅是在一个商店的门口,她那时侯从一辆敞蓬四轮马车里走出来,身穿白色衣服,当她走进商店时一阵赞叹的低语声。她穿着高雅,身上是一件镶满边饰的细布连衣裙,披着一条四角绣上金花的印度纱丽,戴一顶意大利草帽,还戴一条独特的手链,那是当时最流行的一种金链。阿尔芒一见倾心很快迷恋上她。为此,他费尽心思,伺机通过朋友引见与玛格丽特认识接近,想方设法与她有亲密之举,得知她一向生肺病就每天去了解她的病情,不过既不留下姓名,也不留下名片,之后让玛格丽特大为感动,觉得阿尔芒对她好不是为他自己而是真的爱她才去心疼她,不像别的人对她好完全是为了他们自己的私心是想占有她。最终使她成为自己梦寐以求的情妇。玛格丽特也非常喜爱阿尔芒这个迷人的小伙子,随着感情的加深她还还专门策划让公爵出资,创造机会到乡下租了房子以避开平日的生活方式,每天两人如胶似漆坠入爱河,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书中这样写到:“夜幕降临时,我们经常坐在可以俯视我们房子的小树林里。我们听着夜晚欢快悦耳的天籁,两人都在想着不久又可以拥抱到天明。有时我们整天睡在床上,甚至不让阳光照入房里。窗帘紧紧拉上,对我们来说外界暂时停止了活动。只有佣人有权打开我们的房间,但也不过是为了送来我们的饭餐,有时我们还在床上就餐,并且不断的停下来嬉笑和打闹。然后再睡上一会,因为我们如同两个执着的潜水员一样,沉浸在爱河中,只是为了换气才浮出水面。然而,玛格丽特有时抑郁不乐,甚至泪眼汪汪;阿尔芒问她原因,她回答说:我们的爱情不同一般,亲爱的阿尔芒。你爱我仿佛我从来不曾委身于任何人。我担心以后你会对自己的爱感到后悔,指责我的过去,迫使我重操旧业像你刚接纳我那时一样。你想,既然我享受到新的生活,若要我再过从前的日子,我会活不常的。因此请对我说,你同我永不分离,于是阿尔向她起誓。”这正是玛格丽特——一个女人要对自己的往昔深自谴责,突然觉得自己产生了深沉的,真诚的,不能竭止的爱啊。还有,阿尔芒对玛格丽特好感的描述:“我越看这个女人越使我入迷。她美的令人心醉神驰,我对她的身世充满了原宥之心,对她的美貌充满了赞美之情。她不愿意接受一个漂亮,富有,准备为她倾家荡产的年轻人,这种毫不势力的表现使我原谅了以往所有的过错。“的确,为了还债玛格丽特不想让心爱的人为自己债台高筑,背着阿尔芒卖掉了自己的享用的马车和贵重的衣物。为了补偿阿尔芒对自己的真爱,不惜背叛给自己提供豪华生活的公爵和放弃年
轻富有的伯爵的追求,决心和心爱的人过普通人甜密恩爱的生活。可是,最终还是遭到阿尔芒的父亲的竭力反对,认为他败坏了门风,阿尔芒拒绝了父亲要他离开玛格丽特的要求之后。他的父亲就背着他去恳求玛格丽特为了女儿的婚约让它离开阿尔芒,为了顾全大局,玛格丽特只能忍痛割爱托人捎一封书信给阿尔芒,谎说自己又做了别人的情妇让他忘掉旧情好好回到父亲的身边,阿尔芒带着满肚的气愤和痛苦负气离开了玛格丽特,被父亲带走离开了巴黎。
玛格丽特无奈又恢复了以往享乐的生活,公爵为她赎回了马车和衣物。但是,他们彼此都没有忘掉对方,,玛格丽特的肺病复发,在病重期间非常想念阿尔茫,每天不停的叫着他的名字,还写信给阿尔芒希望能再见他一面,其中的一段是这样写的:“亲爱的阿尔芒,如果天主让我在死前再见你一面,他是多么善良啊!万一我收不到你的回信在你回到法国时有人负责把我的日记交给你,我每天都重温一遍我一生仅有的幸福时刻,这使我感到莫大的欣慰。如果你在阅读时看到我对过去的事的辩解,那么我在其中则找到连绵不断的宽慰”。并且玛格丽特还在坚持不停的写日记想在死后留给阿尔芒,因为她在病重期间,知道自己将要离开人世,才后悔不该听阿尔芒父亲的话忍痛离开他,临死恐怕不能再见他一面。当阿尔芒接到玛格丽特的来信时她已离开了人世,就安葬在蒙马特尔公墓里。他悲痛万分急忙赶回巴黎,带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和痛苦不已的心情,想在玛格丽特遗产的拍卖中买回一样东西留给自己,可是也为时以晚,还好他打问到了他送给玛格丽特的那本有他留言的书的买主,亲自登门拜访拿到那本书,多少给了自己一些安慰。随后他看到玛格丽特的日记,肝肠寸断泣不成声,一面吩咐管理墓地的园丁每天负责换上新鲜的茶花,一面马不停蹄的到乡下去找玛格丽特的家人去征得同意,给她买块新坟地迁坟,他决心一定要再见玛格丽特一面,因为当时巴黎有规定,迁坟必须打开棺木验明尸身的。就这样玛格丽特和阿尔芒见了最后一面,他们的爱情故事在“悲”和“痛”中结束了。
我是一个喜欢浪漫重感情的人,并且曾经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在漫长的岁月里久久挥之不去,在我的心灵深处一直期待着我向往的那种爱情出现来代替逝去的爱,可是天不随人愿,因此那份情爱无奈一直伴随我走过了十个舂夏秋冬,所以感同深受。这种情感故事好的作品无疑使我伤感,更何况它的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逼真,肖像的真实以及作者通过行文的简洁和不事雕凿又获得叙事的逼真。它能够使所有的读者以情,以泪来面对它的存在,我这样一个性情中人又岂能逃脱得了泪水的“奉献”呢?当然,这也是人性使然!我相信,但凡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曾心潮起伏以泪洗面,我对这点看法深信不疑!这可能就是它身居名著的“灵魂”。它的魅力就在于此吧。
读了这本书之后有一些启发性的精辟语言是我不忍心独享的,有机会的话想和身边爱好文学的人分享。作者一开始就开门见山的写到:“我的见解是,唯有悉心研究过人,才能塑造人物,正如只有认真地学习过一种语言,才会讲这种语言一样。”确实是这样,不然的话无法写出一部兴味盎然的完整故事。雨果塑造了玛丽永/德洛尔姆,缪塞塑造了贝纳蕾特,大仲马塑造了费尔南德。小仲马塑造了玛格丽特/戈蒂埃。是啊,书中这样写到:“历代的思想家和诗人都把仁慈奉献给烟花女子,有时一位诗人用他的爱情,甚至用他的姓名,为她们恢复名誉。我所以如此强调这一点,那是因为,在以后会来看这本小说的读者中间,也许有很多人不准备把这本书看完。他们担心这本书的内容,是在为邪垩和卖淫辩护,,如果仅有这点担心阻拦他们的话;但愿他们能继续看下去“。以上这段话是作者的原话,我之所以把它摘写到这里,是因为一开始看这本书的时侯我的疑虑就是如此!我纳闷写一部妓女的书竟然成为世界名著??是我的好奇心促使我看下去,而书中描绘的真实爱情故事也使我不得不改变了初衷。
读了这本书我竟然萌发了写作的欲望,当然是一种不成熟的爱好,想把所有的世界名著都过滤一遍。不断的吸取精华博采众长,好好积累知识,不断的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规范能力。而且我意外的发现我的思想有所改变我学会释怀了,对以往觉得不能饶恕或不平衡的事不值的去纠缠,对生活工作中的小人给你设置障碍的蹩脚货就让他见鬼去吧!我对自己的要求是,看书要看精典的作品,那就是在和高人交流,在学习中体会写作的细微奥妙,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结构的合理安排。处人要处心地善良,品德高尚的正人君子。正如古人孔子的处世原则和现代邓小平理论,对转变人的思想的一些高屋建瓴的指导性的金玉良言那样引以为戒。因为此书虽然叙述的是一个真实的爱情故事,但是作者意在不断的对社会生活和人物的内心世界给予最实际的,精湛的评价和论断,而且他的见解是十分剀切的!这点我深有体会。譬如说书中有一些道理和见解是不容忽视的,也值得去斟酌吸取教训和总结点什么。经不起这些精句的诱惑力和感染力我还是要把它呈现于此,意在和有对文学感兴趣的爱好者学习和分享:
“少女越是相信人们善良,就容易失身,如果不是失身于情人的话,就是沉湎于爱情。因为她毫不怀疑,就等于丧失了力量。”
“一个少女通常只在婚姻中寻找双方纯洁爱情的结合,后来才获得肉欲爱情的突然显现,也就是心灵最圣洁的感受产生的有力结果。”
“赢得一颗没有领略过情人进攻的心,这等于进入一个开放的,没有设放的城市。教育,责任感和家庭都是非常机警的哨兵,不过,警惕性再高的哨兵也要受二八年华的少女之骗。”
“女人有时容许别人玩弄她们的爱情,却决不允许伤害她们的自尊心。”
“当生活中产生了爱情而且习以为常以后,那么要使这种爱情破裂,却不损伤生活的其他精力,似乎是不可能的事。”
“真正的爱情总是使人变的美好,不管激起这种爱情的女人是什么样的女人。“
“人生只不过是反复完成持续不断的欲望,灵魂只不过是维持爱情圣火的守灶贞女。”
我属于这样的人:相信一切寓于微末之中。孩子虽小,他蕴涵这成人;脑袋虽小,它包含着思想;眸子才不过一个圆点,它可以一览无余
地看到几公里的地方。
我不知道别人是否有这样的感受:读一本好作品后就好象走进人家的思想,感受人家的世界一样。就想去了解的更多一些关于人家的东西,而且再不敢去接触另外人的作品,生怕破坏了开始萌生的那种好的模式似的。比如,我在好的单位一旦认同素质高有修养的领导之后,不到万不得已不想离开一样,因为我奉行马克思说过的话:一个人的发展程度决定于他的交往程度“,不过,我想这可能也与我对事业和爱情的专一个性密不可分吧!就这样我把我自己认为是表达很实际的,完美的,最能揭示现实的,自己想过又不能用标准的语言很恰当的表达出来的精句摘录下来和爱好者共享学习的快乐。我发现自己很懂的吸吮和欣赏精华,记的在上中学时我的老师就说过,我是个善于思考悟性好的学生,那时我的作文水平一直是班里的范文。上大学攻读法律专业后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我这个悟性好的特点一直是老师和领导公认的,而且我在学习或工作中的认真也是别人不可及的,其实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
读这本书之前的疑虑被读后的感受打消了,因为我从作者的一些评价性的语言中得到了证实,我从中感觉到作者并不忌讳社会对妓女习性的低视,如下评语可见:
“她们不懂的什么是高雅,什么是礼貌,正如给狗喷香水一样,它们觉得这种气味难闻,要跑到水沟里去打滚。”
“她们的肉欲腐蚀了灵魂,感官灼伤了心灵,放荡排除了多愁善感,她们使人产生的爱情本身,她们已经出卖了。她们去爱是出于职业需要,而不是出于冲动。”
“在这样的人周围,总是散发出一种享乐的芬芳,犹如那些东方的香水瓶一样,不管盖的多严,里面香水的芬芳仍然要泄漏出来。”
“这种寻欢作乐,喝酒,像个脚夫一样说话在她们身上我看则是一种忘却现实的需要,是一种兴奋,一种神经质的感应。”
读了这本书我看到了作者叙述的一些故事情节和运用的一些言词都能体现当时的资产阶级道德观念,(其实我本人认为,这些观念到现在也行的通,阿尔芒的爱情本身没错,但是世俗的偏见也是不容抗拒的,用现代人的眼光来判断是不现实的爱情)阿尔芒的父亲认为儿子走入歧途,书中有这样的语言来教诲儿子:
“你像一个风雅人士那样为一个受供养的姑娘惠钞,你忘记了最神圣的职责,你听任你的生活丑闻玷污了我家体面的门楣,这是不能容许的。“
“我比你更了解人生,只有在真正圣洁的女人身上,才有真正纯洁的爱情。“
“放弃这种生活,把你推向这种生活的理论是行不通的,你们把你们俩的爱情夸大了,你们不可能一直相爱,你再走一步就会陷入泥泞而不能自拔,一辈子都要为青舂时期的失足而悔恨。“
我认为阿尔芒的父亲完全可以代表现代知识性有良好教育的家庭的长辈管教孩子的方式,他的观念是符合当今社会有修养的,家庭教育严格,望子成龙的父辈们的意愿和期望的。他的务实写到近乎冷酷的程度,跟他儿子阿尔芒的热情,冲动,不计利害关系形成强烈对比。再者,阿尔芒的父亲认为妓女是没有感情,没有理智的榨钱机器,这种看法与儿子的见解大相径庭。可见作者的褒贬在不言之中,要由读者自己去判断。
总之,《茶花女》这本世界名著读后使人回味无穷,无论是真挚感人,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还是对当时资产阶级道德观念的剖析,和对社会风气剀切的见解都是值得一看的经典之作。读了它之后你写作的思维方式会有所改变,尤其是对人物的内心刻画,语言自然流畅,真实。《茶花女》最明显的艺术特点就是,细节朴实无华,发展过程单纯自然,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述符合常人的心态,自然能够得到读者的共鸣。所以我耐心罗致精句和片段,意在储备知识和刻意想介绍给有相同爱好的读者以共享精华。通过我对这个故事的读后感触,对读后给予它的偏爱,期待生活中的你我他都来回味,认识,熟悉,学习它。成为茶余饭后,休闲时兴味十足的话题之一,也想让我的这些读后感触以及我对世界名著耐心的摘录介绍,能够激起读者去了解它的欲望,能够感染读者的思想,能够间接了解我本人的个性,追求,经历,爱好。借此机会来架起我们友谊的桥梁,结交最智慧,最真挚的朋友。让我们彼此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甘雌伏结伴而行,共勉励,共奋进,共同去体会生活的艰辛,乐趣和情感的力量。真诚的希望所有的读者能接受我的建议,去尝试经典作品给予人的享受,提高人的品位,开阔人的视野,充实人的精神生活的快乐。践行我的建议会受益非浅。
本人邮箱:*****
第二篇:茶花女读后感
--精选公文范文--------------------------茶花女读后感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怎么写 | 读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本栏目提供了中外名著的读后感范文和参考,希望您在此能找到您所需要的读后感范文,对于提升自己的鉴赏和阅读水平有所提高。本站时时更新,欢迎收藏本站以获取第一手资料!
妓女是一种职业还是一种称谓?不管它是职业还是称谓,都是一种与肮脏相提并论的东西,男人们讨厌它却又忍不住想靠近它,讨厌是从道义上来讲的,靠近是一种男子嗜色的本性;女人们厌恶它却又悄悄的模仿它,厌恶它是因为它的存在给她们的家庭带来了不幸,模仿它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留住自己唯一的男人。
然而,古今中外,以妓女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不算太少,较为有名的有杜十娘、焦桂英、陈百露,有羊脂球、娜----------------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娜,也有茶花女。这些可悲的妇女,用她们的生和死控诉了她们所遭遇的时代之后,便像流星般的陨落了,同时,带走了人们对她们的轻蔑,留下了人们对她们怜悯和惋惜还有对她们的品质中的闪光点的尊敬,这个点就是她们以各种形式追求的解脱:从良也好,死亡也好,消失也好……
茶花女是一个高级妓女,生前应该是挥霍享乐、喝酒跳舞、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了,以时下部分人“笑贫不笑娼”的标准来衡量,她应该算是成功女性了。但她却选择了死。对于她来说,死亡是一种清洁济,可以净化空气,也可以恢复人的记忆,并且还将让她的灵魂得以超生,所以死亡是值得庆幸的好事。那些曾经沾污过她的身子和灵魂的人得之她的死讯后,便可松下一口气来,因为她死了,她的死亡将那些人的丑恶和秘密一同带进坟墓中去了。如果她不是在正值大好年华的时候死去,到老时也得死去,但那时也许到她会集疾病与贫穷----------------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和唾弃于一身,带着肮脏的身躯和负罪的心灵而寂寞的老死。同样是死,年轻的死较之老了的死多了几分让人怜惜的成分。所以死是她最明智的选择。
第一次读《茶花女》时,还很年轻。那时也曾为她在年轻的时候就死去了而感到庆幸,当时我的想法同作者的一样,为这年轻的生命叹息着惋惜着,早一点死总比晚一点死少遭受很多世人的轻蔑,并且也不必为容颜老去生活无着而操心,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我才发现,原来苍天对人的施予都是一样的,烟花女子也好,良家女子也好,只要是女人,命运都不会有太多的差别。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就是一个良家女子,她被兄长以黄金为价嫁给一个垂死的差不多瘫痪了的人,并且为这个人生了两个孩子,婆家为让她安心侍奉丈夫,把她由姨太太一步扶为正室,从而锁定了她悲惨的一生。她的命运与茶花女的命运都差不了多少,不同的是读了曹七巧,感觉到一种女人无声的呐喊,读了茶花女,却----------------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是一种繁华散尽的悲凉。曹七巧的坟墓如今在哪里?没人知晓。随着岁月的流逝,她的姓名连同她的花容月貌以及她的悲惨身世都早已湮没在那些荒丘野蔓、黄土残碑之间了,而茶花女却因她那凄美的爱情而活了下来。成了那许许多多沉殁在历史尘埃中的同命运人中的幸运者。如果说妓女的衰老是她们的第一次死亡,那么女人的婚姻是否可以称为女人的第一次死亡?没有人去体慰过她们的悲伤,也没有谁真正怜惜过她们——哪怕是那些自认为是最怜惜自己的女人的男人。
“这种晚年没有一点点尊严,引不起别人的丝毫同情,这种抱恨终生的心情是我们所能听到的最悲惨的事情,因为她们并不是追悔过去的失足,而是悔恨错打了算盘,滥用了金钱。”这是作者对放荡生活的最终结局的预测或者经验之谈。妓女的晚年如果过得凄凉的话,或者是老天对她们曾经放荡奢侈过的一种惩罚;那么平常的小家女人呢?她们背----------------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负着因男人的放荡而造成的恶果,仍然过着被人鄙视的悲惨生活。一名妓女能以文字的形式在身体成冢后,栩栩如生地活下来,而她们的最后命运又会将是什么样的呢?没有人知道她们年轻时的美丽,也没有人会为她们苍老的背影感到叹息,她们如风如尘,来世一遭,却如同没有存在过……这充满悲凉色彩的命运之根源在何处呢?茶花女也罢,曹七巧也罢,她们都没有罪过,她们的不幸全在于她们不幸选择了做人,并且被上苍造就成一个女人。
篇二:
读完《茶花女》,我真正领略了这部世界名著给人带来的震撼力,我的心在读后很久仍颤抖不已.我不知道几百年来它使多少人同情和伤心地落下了眼泪,但它确实让我长久不息地难过和同情.无疑,这是一段感人肺腑的,悲壮凄惨的,让人同情的,美好的爱情,尤其在十九世纪中期资产阶级社会早期世态炎凉中,赤裸裸金钱关系的那个社会,更让人----------------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赞叹不已.没有华丽的文字,但那真挚的感情对白却让每一个有过恋爱经历的人身临其境,渐渐地把主人公与自己融为一体,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的恋爱着想,为他们的欢乐而轻松,为他们的悲剧而沉重.玛格丽特,一个在巴黎混迹于烟花柳巷的风尘女子,一个身染重病沉疴的女子,一个过惯了穷奢极侈生活的女子,似乎是不应该有真正的爱情的.她似乎只应该有商业的感情,而不应该从中解脱出来,去收获真正的爱情,灵魂上的慰藉.而一旦获得,似乎就预示着一个悲剧的开始.她们这样的人平时只能沉醉在纸醉金迷的物质生活中,尽力掩饰和逃避真情的流露,而一旦确定了真爱归宿,便会毅然去追寻争取.玛格丽特就是这样的女子.阿尔芒,似乎十分喜欢玛格丽特.实际上,他也确实十分爱着那个女人.可是他那多疑的性格,却让他实际上造成了这场悲剧.他貌似很坚定地追求着这段爱情,却实际上很软弱.他未能最终说服和反抗----------------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父亲的逼迫,尽管他做了努力.尤其是当玛格丽特离开他后,做了N伯爵的情人后,他那糊涂的判断力和可耻的侮辱行为,让我恨不能把他撕下来痛扁一顿.他自始至终没有拿出果断的勇气来追求他们的幸福.他没有在玛格丽特放弃时候强迫她重拾起爱情的信心,而这种强迫我可以肯定玛格丽特是很愿意接受的.这段爱情自始至终就没有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似乎注定了他们的悲剧.但我认为这并不是主要原因,因为玛格丽特最后已经放弃那每年十多万法郎的生活,而跟随阿尔芒去过那田园的平民的生活.而此时,经济已不再是问题了.还是阿尔芒不果断地去强迫她,离开巴黎,去另外一个环境去忘记过去.而实际上,他有很多机会可以这样做.这让我想起了杜十娘的悲剧,尽管阿尔芒好过千百倍那个秀才.但结果无疑是可悲的,男主人公是这悲剧的原因之一.不知为什么,我总有一股同情这种人的情怀.今晚上,当我正在为阿尔芒气----------------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愤的时候,有个同学说:换了你也会这样做.我立刻反驳他,我决定这并不是原因,如果他们是真心相爱的.我深深为茶花女而伤心悲哀,我恨不能立刻飞到她们的时代去保护她们,希望她们能过的好.读后感范文
读后感大全
中外名著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淘范文网,----------------精选公文范文----------------
第三篇:茶花女读后感
茶花女读后感
我是一个不太喜欢看书的人。我特别不喜欢看那些不知名的小说。如果在有时间的情况下我就偶尔对文学作品感兴趣。
记得在读高二的时候,那天我和几个同学去图书馆借书看。我在那浩瀚的书海里转了一圈却不知道自己喜欢看什么书?后来我去问那图书管理老师问她有什么书好看的?她看看我问我想看什么书?我说我喜欢看悲剧。然后她就给我拿了一本书就是《茶花女》。当时我看看这本书的封面心里想:这本书好看吗?。再想想:既然是老师介绍的就借回去看看吧.。
当时我把书借回来的时候我一直不看,把它放在书桌最难找的地方。因为我当时好像对这本书没有一点兴趣。
有一天上自习课,我无聊的很啊。想玩手机可恶的手机没电了,想写写情书可又不知道写给谁?想着那天从图书馆借回来的那本书就拿出来看看。让我想不到的是:原来对这本书一点都不感兴趣的我在五分钟的略读中这本书的故事深深迷住了。从那天起不管上哪个老师的课我都在看《茶花女》直到把这本书看完。
这是一本法国作品。法国本来就是一个浪漫的国家。我喜欢这本书里的男女主角。他(她)们的爱情故事触动了我身上的每一条神经。
以前看这本书的时候没有什么太多的感想,只是被它的故事情节感动罢了。现在再从看的时候就有如此多的感想…………
想想如今又有多人为那些身不由己的人感到同情呢?如今社会有些人为了金钱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而去逼良为娼去贩卖人口专做违反国家法律的事。把自己的快乐强加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读完这本书我为茶花女的爱情故事感到可悲,我为他(她)们的遭遇感到同情。(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我为当时的社会制度感到可笑,我为那些为了满足自己欲望把自己的快乐强加在别人身上的他们感到可耻。
让我想起了这两句古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人古有一死,或死重于泰山,或死轻于鸿毛。到了爱的尽头茶花女死了,但她的灵魂还活着她那纯洁的心灵还活着。
即使有再多的感想也罢了。其实在为茶花女的同情里我最想感谢的就是小仲马。因为小仲马写了一本这样的文学作品给我的人生上了非常深刻的一课。
第四篇:茶花女读后感
茶花女读后感
整理:新范文来源:互联网作文字数:1000-1500字收藏本页保存本文
今天我真正领略了这部世界名著给人带来的震撼力,我的心在读后很久仍颤抖不已。我不知道几百年来它使多少人同情和伤心地落下了眼泪,但它确实让我长久不息地难过和同情。无疑,这是一段感人肺腑的,悲壮凄惨的,让人同情的,美好的爱情,尤其在十九世纪中期资产阶级社会早期世态炎凉中,赤裸裸金钱关系的那个社会,更让人赞叹不已。没有华丽的文字,但那真挚的感情对白却让每一个有过恋爱经历的人身临其境,渐渐地把主人公与自己融为一体,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的恋爱着想,为他们的欢乐而轻松,为他们的悲剧而沉重。
《茶花女》描写一个妓女的爱情悲剧,取材于当时巴黎一名妓的真实故事。据考证,这个妓女名叫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因家境贫困,十五岁出走巴黎,由于她天资聪颖关税,便开始出入巴黎各大舞场,成了有钱的阔佬、公子哥们猎艳的口肉,以后便靠容貌和肉体换取奢侈的生活享受。终国过度的暴饮、狂欢和不分昼夜的肉欲纵横而染身肺痨,吐血而死,二十三岁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小说的主人公玛格丽特本是一位贫穷的乡下姑娘,为谋生来到巴黎,不幸落入风尘,做了妓女,染上了挥霍钱财的恶习;她疯狂地寻欢作乐麻痹自己,但内心却讨厌这种空虚的生活。这个依旧保持有纯洁心灵的沦落女子,向往真正的爱情生活,后来被阿尔芒的一片赤诚之心所感动,彼此深深地相爱,在远离巴黎市区的乡间过起美满的田园生活。玛格丽特受到创伤的心灵也开始愈合,并决心彻底改掉过去的习惯,永远和阿尔芒在一起,享受一个正常女人的真正生活。不幸阿尔芒父亲的出现粉碎了她的美梦,他的虚伪、自私再一次把玛格丽特推入灾难之中。她被迫离开了阿尔芒,事后遭到阿尔芒不明真相的种种侮辱和伤害,终因心力交瘁,饮恨黄泉。
玛格丽特,一个在巴黎混迹与烟花柳巷的风尘女子,一个身染重病沉疴的女子,一个过惯了穷奢极侈生活的女子,似乎是不应该有真正的爱情的。他似乎只应该有商业的感情,而不应该从中解脱出来,去收获真正的爱情,灵魂上的慰藉。而一旦获得,似乎就预示着一个悲剧的开始。她们这样的人平时只能沉醉在纸迷金醉的物质生活中,尽力掩饰和逃避真情的流露,而一旦确定了真爱归宿,便会毅然去追寻争取。玛格丽特就是这样的女子。阿尔芒,似乎十分喜欢玛格丽特。实际上,他也确实十分爱着那个女人。可是他那多疑的性格(或许每个男人都具有),却让他实际上造成了这场悲剧。他貌似很坚定地追求着这段爱情,却实际上很软弱。他未能最终说服和反抗父亲的逼迫,尽管他做了努力。尤其是当玛格丽特离开他后,做了N伯爵的情人后,他那糊涂的判断力和可耻的侮辱行为,让我恨不能把他撕下来痛扁一顿。他自始至终没有拿出果断的勇气来追求他们的幸福。他没有在玛格丽特放弃时候强迫她重拾起爱情的信心,而这种强迫我可以肯定玛格丽特是很愿意接受的。这段爱情自始至终就没有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似乎注定了他们的悲剧。但我认为这并不是主要原因,因为玛格丽特最后已经放弃那每年十多万法郎的生活,而跟随阿尔芒去过那田园的平民的生活。而此时,经济已不再是问题了。还是阿尔芒不果断地去强迫她,离开巴黎,去另外一个环境去忘记过去。而实际上,他有很多机会可以这样做。
这让我想起了杜十娘的悲剧,尽管阿尔芒好过千百倍那个秀才。但结果无疑是可悲的,男主人公是这悲剧的原因之一。
不知为什么,我总有一股同情这种人的情怀。今晚上,当我正在为阿尔芒气愤的时候,有个同学说:换了你也会这样做,因为她是妓女。我立刻反驳他,我决定这并不是原因,如果他们是真心相爱的。
我深深为茶花女而伤心悲哀,我恨不能立刻飞到她们的时代去保护她们,希望她们能过的好。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 is a French tragic play based on Alexandre
Dumas(the younger)1848 novel by the same name,(it is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Camille”).The play was adapted for the theater by Dumas in 1852 and then for the opera by the composer Verdi's 'La Traviata' in 1853.The play became a favorite of audiences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The story is set in Paris during the mid 1800's.The lead heroine is Marguerite Gautier, a young beautiful courtesan who is a “kept woman” by counts and dukes--men of “Fashionable Society”.She
meets a young middle class lover Armand Duval who does the unpardonable thing of falling jealously in love with her and breaking all convention of what's expected between a courtesan and her admirers.He, of course, has no way of sustaining the standard of living which she is accustom.In her fragile physical state(Marguerite has tuberculosis which we learn later)she moves to the country.There in her new house, a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jealous Armand and her rich admirers and “benefactors” takes place.For the first time she sticks up for her lover--making a life choice--and they are left indignantly and alone.Armand becomes depressed, his career seems doomed by the intolerance of French society, and knowing he will never be able to support Marguerite to the level she deserves.Unbeknownst to Armand, his father comes to plead for her to leave Armand to save both his son's reputation and that of his younger innocent sister--whom is also tainted by the scandal.To prove her love, she agrees and leaves Armand.She returns to Paris where she despairingly throws herself back into her old lifestyle.Armand can't believe she's left and searches for her--finally finding her in Paris in the arms of a new lover.Time passes.The two accidentally meet again in public.Marguerite is now in the company of a another beautiful courtesan and Armand begins “paying court” not with her
but with her friend trying to strike back at Marguerite out of his own sense of hurt.Deathly ill, Marguerite visits Armand one last time to plead that he stop humiliating her, and they make love again--both unable to deny the passion for each other.But Marguerite is haunted by guilt that she can only harm Armand and remembering her promise to his father--she abandons him yet again as he sleeps.Armand is incensed when he wakes.Finding Marguerite at a grand ball with all society around, he approaches her and hands her an envelope stuffed full of money – "Here!Payment for your services.” She collapses as he walks out.Abandoned by all her friends from the humiliation of Armand act, exposed
publicly for what she really is, she dies penniless, painfully and alone--cast off by all the men that used her.In prologue, Armand is given Marguerite's diary in which he finally learns of her illness and her undying love for him along with the extent of anguish that he caused.
第五篇:《茶花女》读后感
盛开的茶花
----《茶花女》读后感
“妓女”这个名词在古往今来都那么地让人生厌让人瞧不起,有多少人因为生活的逼迫而踏入红尘,一发不可收拾,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地走出这个红尘之中,又有多少人能够用真心去同情去怜悯这些可怜的人呢?有人说“妓女本无情,谁有钱跟谁”可是又有谁真正地想过她们的内心是多么的痛苦与悲哀,有人会说事实就是如此,这些女人都一些不要脸的女人,可是她们就真的如同人们所说所想吗?难道她们走到这一位也是心甘情愿的吗?或许有这样的吧!但不能因为这些而掳杀了所有的人呀!而《茶花女》这部小说不就正是像我们说明了这些吗?它告诉我们:妓女也是有情有意的,妓女也是人更是个女人,也会被情爱所困惑,更是告诉我们妓女不是无情之人。
《茶花女》讲的是一名名妓玛格丽特与一位年轻人阿尔芒之间的纯洁的爱情故事。玛格丽特本是一位贫穷的乡下姑娘,为谋生来到巴黎,不幸落入风尘,做了妓女,染上了挥霍钱财的恶习;她疯狂地寻欢作乐麻痹自己,但内心却讨厌这种空虚的生活。这个依旧保持有纯洁心灵的沦落女子,向往真正的爱情生活,后来被阿尔芒的一片赤诚之心所感动,彼此深深地相爱,在远离巴黎市区的乡间过起美满的田园生活。玛格丽特受到创伤的心灵也开始愈合,并决心彻底改掉过去的习惯,永远和阿尔芒在一起,享受一个正常女人的真正生活。不幸阿尔芒父亲的出现粉碎了她的美梦,再一次把玛格丽特推入灾难之中。她被迫离开了阿尔芒,事后遭到阿尔芒不明真相的种种侮辱和伤害,终因心力交瘁,饮恨黄泉,最终也让阿尔芒悔恨自己的所作所为。
阿尔芒本身就是一个未曾经历过太多世面的年轻男孩,他有着自己心中的那一份爱,但他泯灭不了男人的那份嫉妒与霸占之心,他也不能够因为爱情而放弃自己的一切,他如果放弃或离开自己的父亲将一无所有,他不能如此也不会如此。他爱她,但他不能够摆脱世俗的一切不能够真正地享受体验爱情。
也许有人会恨阿尔芒的父亲是他的虚伪、自私把玛格丽特再次推入灾难之中,是他间接地把这个可怜的女人害死的。但他身为一个父亲,也是对玛格丽特充满了父爱的,虽然她是个妓女,但他对她也是用心对待的,难道这样的父亲不是一个好父亲吗?从这一点上也更看出了玛格丽特这个女孩的善良、纯真和对爱情的牺牲精神,他可以完全地不理会阿尔芒父亲的话和阿尔芒过着逍遥自在快乐的生活,但她没有,她知道理解这位父亲的辛酸,更不想因为自己而毁了一个无辜女孩的幸福生活。
妓女也是人,她们渴望爱情,渴望被人爱,可同时她们不会相信也不敢相信爱情。“别人对她们讲爱情,她们早已听腻了,怀疑爱情的可靠性;别人耍的手段她们也熟悉的很,即使有过爱情也都当作商品出卖了。”玛格丽特虽死得早,但她也是幸福的,在人生的最后一程体会到了自己一直所期望而又不敢得到的爱情,她知道自己的爱情力量是如此的微弱,但她不后悔,最起码爱过,她不在乎别人如何看待她,只要自己拥有过体验过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