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自己的人自带光芒》读后感
只会善待别人,却不懂善待自己?你可能得了“圣母诅咒”!
回想一下,最近一次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做事)是什么时候?
很多人,总是习惯给自己找借口,有的说开始工作之后的我,终于挣到钱了,一定要攒钱孝顺父母,不能那么任性妄为;有的说,作为有男(女)朋友的我,不能不在意他们的想法;有的说,成家之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不那么容易了,总不能放下另一半自己出去嗨吧;还有很多为人母为人父的人,不能放任孩子不管不顾吧;对别人的请求,拒绝怎么好意思说出口……
那再想想,最近一次觉得自己这么活着很累是什么时候?看到那些活出自己色彩的人,羡慕之情充盈心中,却在想要模仿他人,活出自己时充满了愧疚。
为什么?
因为,你认为你应该孝顺父母,应该关注另一半的需求,必须要为自己的孩子服务,就像你父母或者大多数父母做的那样,而拒绝别人的请求,更感觉自己就像是个犯了错的孩子,抬不起头来。
在你的心里,排名第一的永远都不是自己。只是,长此以往的你,现在还好么?
在英国心理咨询师雅基·马森的作品《爱自己的人自带光芒》中,把那些友善待人(如和蔼、慈悲、讨人喜欢等)当作唯一的行为准则却因此受尽委屈的人们,称为“圣母诅咒”。
得了“圣母诅咒”的人,就像上面列举的情况一样,总是在无限度的善待别人,遇到事情最先想到也是别人的看法,直到最后自己已经精疲力尽时,才突然发觉,那么勤恳付出的自己不仅一点都不开心,内心深处还满腹牢骚。可是,下次相似情况再出现,自己依旧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怎么办?难道“圣母诅咒”无法消除了么?
虽然,不能像科幻电影中那样,找个法术超强的人或者超前卫的高科技消除大脑中存在的东西,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自己进行“微调”,慢慢远离“圣母诅咒”。
想要实现“微调”,我们首先要知道,问题出现在哪里。都说方向不对,努力白费。那么“圣母诅咒”从何而来呢?
“圣母诅咒”从哪里来?
被“特有化”的品质
这个词是雅基·马森在《爱自己的人自带光芒》中创造的词,觉得特别合适,就借用过来了。
什么是特有化?
理科本来就不是女生的长项,男生随便学学也比女生拼命学的好很多;女生嫁的好就行了,那么拼命干什么;你一个女生家的,出去打工我们多不放心,我们帮你找个工作,在我们身边多好;女人不就应该在家相夫教子么……
图片来自漫画博主:黄一刀有毒
举的例子好像都是关于女生的,可能今天看类似的东西有点多了,不过“圣母诅咒”不止存在于女性身上,男性也很多。举例那些话语,主要是解释一下“特有化”,但其实根本不存在这回事,只是大部分人这样认为,所以就变相的成了公认的事情,最后演变成了所谓的'“不成文的规定”。
而那些被“特有化”的品质局限的人,害怕如果不这么做,就会被别人“嘲笑”“看不起”,最后就变成了“圣母诅咒”的受害者。
原生家庭的影响
小时候,我们不具备独自生存的能力,为了不惹父母生气,我们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讨好他们。当我们发现,某些方式可以让父母开心,或者得到父母的夸奖时,我们就会不断重复这种行为,一直到长大。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自立能力也越来越强,但是因为这种“讨好”的模式已经深深烙印在自己的潜意识中,所以,即便我们已经不再是需要依靠父母才能生存的人了,依旧习惯性的使用“讨好父母”的模式,因为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让我们害怕,如果不再讨好父母,是不是就会像小时候一样被父母“抛弃”。所以就陷入了“圣母诅咒”的圈套。
被“圣母诅咒”纠缠,能不能摆脱?
能,一切都在你的选择。
在《爱自己的人自带光芒》中,作者雅基·马森表示,被“圣母诅咒”的人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自我价值感及自尊感知能力极差,他们没意识到自己和那些被自己善待的人一样,也需要自己善待。
想要跳出“圣母诅咒”,就要提升自己的自我价值感,只有让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好,才能跳出诅咒。
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学会爱自己。
爱自己,说起来很简单。很多鸡汤也一直在呼喊着,只有自己爱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珍视。但是,真正做到爱自己的人,又有几个呢?
当然,从多年来一直坚持的行为模式中,跳脱出来一定是不容易的。我们可以先从提升自我价值感开始,下面几个小技巧,帮助我们卖出第一小步。
多关注自己
从现在开始,留出一点时间给自己,把目光转移到自己身上,观察一下自己有哪些优秀品质,比如经常会给老人、小孩等需要帮助的人让座,这说明我们是个充满爱心的人;再想想,工作中,我们是不是从不拖延,总是按时完成工作,这说明我们是一个对自己工作负责的人……
每天记录三件觉得自己很好的事情,刚开始如果不习惯,可以从每天记录一件事情开始,然后在事情后面写上这件事体现出哪些自己优秀的品质。
【《爱自己的人自带光芒》读后感】相关文章:
1.习练美好自带光芒随笔
2.能认真洗衣做饭的人都自带光芒的人生哲理
3.喜欢自带阳光的人美文欣赏
4.爱着不爱自己的人诗歌
5.情感散文:爱自己的人和自己不爱的人
6.做个自带阳光的人六年级作文
7.抒情散文做个自带温暖的人1000字
8.疼爱父母的人自带贵人缘随笔
9.爱自己-作文精选
第二篇:《绿光芒》读后感
读《绿光芒》有感
在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有意义的书,照亮了我的假期,使它变得充实起来——《绿光芒》。
《绿光芒》这是著名儿童文学家梅子涵的作品,这里记录了他从小到大的人生,和他从小到大的经历、磨难和欢笑。他用4年的时间写下了这本书——《绿光芒》。梅子涵说过:“生命枝头每一片绿叶或飘落的响声里都有闪耀的光芒,感谢我总能看见。感谢文学给我的词语、句子、神奇的讲述能力。”这是他在《绿光芒》的扉页中说的话。可见,他童年生活对他来说是难以忘却的,这一句句朴实的语言,这一张张真实的故事,都深深的打动了我。
有一章令我印象十分深刻——《喝酒》: 写的是梅子涵的父亲喜欢喝酒,所以他小的时候也经常拿着三毛钱对老板说:“要一小杯三毛钱60度的高粱酒。”久而久之,酒也成了他当时的代表物。由于那时候下酒需要小菜,便宜而又好吃的大头菜便成为了爸爸的代表物。几十年过去了,当他听说附近有卖大头菜的人,就买了几块。虽然又甜又咸又粘,可是他却吃出了家乡的味道。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他思念父亲与家乡。通过这种简单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家的眷念,对爸爸的思念,这种简单质朴的语言也深深的打动了我。这整本书与其说是作者的故事,不如说是与你面对面的讲述,朴实的语言打动人心不会卖弄什么技巧,也不会摆什么架子,拨开故事的外衣,你能看到一位温和慈爱的父亲,一个善良率性的男人,一名才华卓绝的儿童文学作家,你还能看到一段不可遗忘的残酷历史,一幅温情有爱的人物画卷,文字背后有真情有温暖,还有诗意和哲思。
第三篇:如何让你的作文自带光芒
如何让你的作文自带光芒,连阅卷老师都点赞(2016-04-19 11:14:43)转载▼ 标签: 作文 分类: 高中作文指导
被人赏识,得以建树。而作文如做人,一篇文章要想得到读者的赏识、得到阅卷老师赏识,也须有其自身的亮点。一篇高考作文,总得有“发光”之处。没有“太阳”,也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也得有颗“星星”;没有“星星”,也得有个“萤火虫”。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发展等级”分与就与你无缘了。【技巧详解】★立意亮点:新颖角度让人耳目一新
【背景】高考作文应该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去分析作文题目,并围绕这个题目,思考生活与人生,表现出独特而深邃的思考,以新颖的立意来吸引读者。
【方法】拒绝人云亦云,注重“独”与“细”。
“独”:有自己独立的视角。“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黄庭坚),避开大众的视角,向另一个方向深思,就能拓展自己的立意空间,使人耳目一新。2015年高考江苏卷文题的第一关键词是“智慧”,当绝大多数考生大谈人类智慧的时候,阅卷老师早已磨出了耳茧,而《虫子的智慧》的作者却将触觉伸向了“虫子”,全力去描写两只虫子的智慧,顿生文趣,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请看其中一个精彩片段:那一天,在湿地公园的一棵小柳树上,我见到一只豆虫。它在慢慢地吃一片叶子。从侧面看,它就像一片叶子。开始它贴着小树枝,顺着叶柄吃。不一会,它换了姿势:不吃了,靠近尾部的软足抓住枝条,身子探出去,摆出了一片叶子的造型。我细看,它的身上有淡绿的条纹,有褐色的斑点。再看它刚吃过的那片树叶,也是淡绿的叶脉,褐色的斑点,而且两者方向也一样。我用一片草叶动了动它,看它会不会爬到别处去。结果它一动不动,一直保持着树叶的造型。看来,它知道,自己行动缓慢,逃跑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还不如拟态伪装呢。鸟和青蛙之类的小动物,常常对静止的东西视而不见,而且一般不到万不得已,不吃已死的昆虫。这也是它总结的经验吧。看罢,我们不能不惊叹于小虫子的大智慧——在这个世界里,不要利用机巧损人利己,巧取豪夺,而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条件去麻痹对手,躲过劫难,保护自己。同时,我们更惊叹于作者构思的智慧——聚焦虫,烛照人。真乃“亏他想得出来”
“细”:对生活中的某一具体现象提出独到的见解。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很多学生也在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但是往往缺乏理性的思考,于是写出的文章虽然也有一些新人新事,但是道理陈旧,观点老套,影响了文章的说服力。考生如果能“不走寻常路”,对某一社会事件或现象提出自己的思考,就会让笔下的文章独特脱俗,成为亮点。
比如湖南省的一篇高考满分作文《踮起脚尖》,作者以清新别致的文字,从三个角度诠释了“踮起脚尖”。
踮起脚尖,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看:美丽的大自然,柳絮摇曳,燕子北归,艳阳高照,蝉鸣虫唱,麦浪吐金,丹桂飘香,雪花纷飞,寒梅傲雪„„)。
踮起脚尖,谱写人间的真爱。(瞧:那个小女孩,正踮起脚尖,手里拿着十元钱,认真地塞进募捐箱,脸上的表情是那么神圣„„)
踮起脚尖,成就完美的人生。(听:“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踮起“研究”的脚尖,向开普勒学习,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然后,作者用诗意的语言收束上文:“踮起脚尖,就更靠近阳光”,完美升华了上面的三种诠释,而且提升了作文的文学品位和思维高度。角度独特、观察与思考细腻的立意,让这篇作文亮点闪耀,与众不同。★情感亮点:情感真挚撼人心魄
【背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情感是艺术之花的色彩。”文章的苍白,源自生命的苍白(余秋雨)”,饱含真挚丰富的情感,文章才能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才能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方法】走出情感的苍白,重点突破。一是捕捉动人的细节。文章就怕空洞,感人的细节才能展现情感的真实,也才有撼人的力量。比如2015年四川考生的《父亲的秘密》中写到:“记忆中,操场上,一个小男孩小心谨慎地练习着自行车„„那道木讷的目光,似乎已经厌倦了继续观看下去的想法,漫无目的地转向了另一边,随即父亲迈开步伐,背过身去,离开了。留下了那个男孩一次次地摔倒与委屈泪水的滴答声。但那男孩没有注意到的是,当那道身影转过时,双手在微微颤抖,目光依旧向后瞟了瞟再次摔倒的他,目光中透着实诚、忠厚,却那样机智、敏锐,如同他踩着男孩血与泪的步伐,一步一步„„今天,车站旁。我提着行李,准备离家到几十公里外的重点中学上学„„我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快到拐角时,父亲定住了,回头深深地望了一眼。看到我仍在注视着他,狠狠地一甩头,转过身。我压抑不住的泪水终于流淌了下来,心里却是那样温暖。父亲的沉默依旧那样坚定,如同他毅然离去的步伐,一步一步„„”
微微颤抖的双手、向后瞟去的目光、回头深情的一望„„父亲对我的深深的“爱”和我对“父爱”的深切的感受,都在这些细节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但“父爱”不是柔性的,而是刚性的,他要让自己的儿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摔打磨炼,“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为此,作者通过“迈开步伐,背过身去”“狠狠地一甩头,转过身”这两个颇具硬汉气质的细节的描写,有力地表现出父亲“(大聪明的)老实”的外表下包藏着的“(大智慧的)聪明”。
二是营造情感意境。
“一枝一叶总关情”,情感的抒发,往往依托景物,通过某种意境来表达,这样的文章才有涵咏不尽的文学气息。比如以“路”为题的作文,一位考生写的是“路是月的痕”,文章三处营造意境。
开头回忆: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的,在月光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头,连着小屋,也连着我的父亲。父亲啊,你是否依然执着地坐在岸边,静静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的归来?
到外地上中学:离去的那一天晚上,站在熟悉的小路上,感觉到一丝眷恋与不舍。路像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
假期回家:呜咽的笛声又在耳畔响起,响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勾起我的回忆,我感觉到父亲深深的爱子之心,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父亲的笛声是我的魂。
悠悠的笛声承载着浓浓的父爱,笛声与月光营造出一种苍茫宁静的意境,承载着令人回味的人间真情,撞击着读者的心灵。
第四篇:爱的光芒
爱的光芒
——学习吕榕麟同志心得体会
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
我们总是把爱倾注在爱人的身上,孩子的身上。还常常抱怨得不到相同的回报。总以为自己已经付出了很多。读了吕榕麟故事的那个细节:救护车护送生命最后一刻的他回家,经过群众小学时,他的妻子告诉他:“群小,到了!”陷入昏迷的吕榕麟流泪了。我的心颤动了。那是怎样的一种眷恋!无论多么优美的诗词,也不能吐露无私的意境;无论多么浓香的笔墨,也不能勾勒奉献的图画。吕老师把一生的热血都无私地奉献给了教育,拼了命,舍了家。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爱的光芒万丈。他照耀了一片沃土,让校园蓬勃发展,让师生茁壮成长。吕老师把自己心灵的力量永远洒在了他深爱的教坛里。我相信在爱的淋浴下,祖国的花儿会盛放得更娇艳!
第五篇:让爱的力量散发出光芒
让爱的力量散发出光芒
——观《背起爸爸上学》有感
今天,我们学校组织观看了电影《背起爸爸上学》。看完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爸没本事,只能供你们其中一个上学,还是按老办法。”说着便拿出一个特大号的勺子,“看谁运气好。”勺子转啊转,最终停在了石娃面前。“噢!我能上学喽!”
上学,在我们眼中最如此的平常,如此的理所应当。可石娃和他姐却要通过转勺子来决定谁有上学的权利,这不是很让人心酸么?而我们现在有些同学却毫不珍惜上学的机会,成天沉醉在电脑游戏里,试问你们面对像石娃这样的孩子时,会不会内疚?会不会脸红?“姐,我觉得爸有些偏心。”和许多同学一样,石娃刚开始,并不理解爸爸。认为爸爸只送他读书而不送姐姐读书是因为偏心。可他哪里知道父亲对他深沉的爱啊!
“爸,我要留在家里照顾你!”一边是行动不便的父亲,一边是好不容易考到的师范大学。石娃,选择的是父亲。那时的他,已经读懂了爸爸深沉的爱。没想到父亲异常气愤,竟摔倒在地上。一天晚上,爸爸竟然跳井自杀——为了自己不拖累石娃,他竟想到了死!“爸,我去上学!”
“你到城里读书了,那你爸咋办?”“我背着我爸去上学!”“老石,你真让石娃背你上学?”“我都听石娃的。”
初阳下,小河边,父子俩相视一笑,所有的不解都烟消云散。
这个孩子,背负起父亲,同时也背负起了责任。这也就是所谓的责任,了解了责任,才会懂得负责。现在的我们,面对责任,永远是用逃避的方式。
现在的我们心安理得的享受着父母的爱,老师的爱,社会的爱,却从未想过要回报什么。甚至觉得这种种的爱成了自己的负担。不信请你读一读下面这首诗,想想我是哪一个。
哪一个是我那个一进门就喊“肚子饿了,饭怎么还没做好”的人,是儿女。那个一进门,衣服都来不及换就下厨房烧菜的人,是父母。
那个一会说“粥汤了”一会上嫌“菜咸了”的人,是儿女。那个哪怕就一点青菜,豆腐,也要精心烹饪,力争做出滋味的人,是父母。
那个整天抱怨作业多,实在太累的人,是儿女。
那个累了一整天毫无怨言,洗衣打扫卫生后再陪读的人,是父母。那个动不动就开口要钱,不给就生气的人,是儿女。
那个省吃俭用,精打细算,却从不在教育上投资吝啬的人,是父母。
那个记不住家人生日,可一到自己生日,就早早召集同学朋友聚会的人,是儿女。
—那个很少记自己生日,却用心为家人准备生日礼物的人,是父母。
那个早晨懒床,还不停抱怨家人叫他的人,是儿女。
那个深夜入睡,黎明即起,准备早点的人,是父母。
那个受了一点委屈回家苦水倒个不停,以求得同情和安抚的人,是儿女。
那个在外面受了再多气,回家后却强作欢颜的人,是父母。 那个有牢骚就发,有烦恼就怨,把家当做坏情绪“宣泄所”的人,是儿女。
那个把苦埋在心中,生怕让自己不良情绪影响到家人的人,是父母。
那个总以学业,工作忙为托词,很少往家里打电话的人,是儿女。
那个在电话里嘘寒问暖,总为家人牵肠挂肚的人,是父母。 那个总喜欢把爱挂在嘴边,却很少付出行动的人,是儿女。 那个总羡慕别人家多有钱,自己家多么寒酸的人,是儿女。 那个退了休还不安分,起早摸黑挣钱的人,是父母。
那个只要看到儿女,哪怕就一会,都神清气爽的人,是父母。 那个总以自我为中心,从不把家人太当回事的人,是儿女。那个从不把自己当回事,却总以子女为荣四处炫耀的人,是父母。那个从不把爱说出口,却将爱播撒于生活每一块土壤中的人,是父母。
或许,也只有等到我们这些做儿女的也成了父母时父母慢慢变老时,我们才会回忆起生活里这些点点滴滴,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爱„„„„
父亲用他深厚的父爱为儿子撑起一片明朗的蓝天。儿子,为了报答父亲的厚爱,为了实现父亲的心愿,毅然用稚嫩的双肩“背起爸爸上学”。背起爸爸上学歌颂的是父子情,姐弟情,师生情,还有那浓浓的故土情。这真是一首“爱的交响曲”,石娃的成长离不开那么多人的扶持和关爱。那么,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你是否曾经拥有过那份扶持和关爱。你想对谁说,用笔写下你真挚的话语一起呼喊:爸爸我爱你,妈妈我爱你,老师我爱你„„
【点评:这篇影评从“爱”的角度出发,以影片主人公石娃的生活和现在孩子的生活对比,写出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文笔朴实,堪称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