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雨果 《悲惨世界》读后感
雨果 《悲惨世界》读后感1
读完了雨果的《悲惨世界》这本文学著作,简单谈一下感想。
脑子里都是冉阿让这个名字,整本书我认为是他的自我救赎之路。这个人为了给孩子们东西吃,打破窗子偷了一块面包而入狱,期间屡次越狱,总共在监狱待了十九年!尽管越狱屡次失败,但他就像一头恶狼被关在笼子里,只要有机会不计后果也要得到自由。他里面的兽性战胜了人性,他审判社会,定了社会的罪,因为上帝创造了社会,他也定了上帝的罪。
“当一个人心中充满黑暗,罪恶便在那里滋长起来”
幸运的是,他来到了主教家,主教接待了他,给了他食物和床铺。主教对冉阿让说:“您不用对我说您是谁,这是耶稣基督的房子,您有痛苦,您又饥又渴,您安心待下吧。”
然而冉阿让偷走了主教家的银器并且被警察捉住了,主教冒着说谎的风险救了他,他救了他的灵魂。可以说是没有主教就没有后来的冉阿让。
他洗心革面,化名马德兰先生,当了市长,乐善好施,救下了方汀。当一个被误认为自己的人将要被判罪时,他面对良心的审判,重新做回苦役犯冉阿让,并再次越狱,救下了芳汀之女珂赛特。他给了她所有的爱,抚养她长大。
重生后的冉阿让是高尚的,人性最终战胜了他里面的兽性!冉阿让放走了一直要捉他的沙威,救了马吕斯,成全了他和珂赛特在一起,完成了他的自我救赎之路。
人性真正的善良也如此,我们平时能达到的境界最多也就是小善,很多时候都不堪一击。在自我与他人产生利益冲突时也宁愿昧着良心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做法。所以,这本书带给我的更多的是对人性的看法,也为我指引了一个明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芳汀的故事也令人心痛。她是个多么美丽纯真的女子啊,原本可以在女儿面前做个好母亲。可因为怕人言可畏,只能把女儿寄养在别人家,也奠定了她和女儿悲剧的开始。
人言可畏,这是个现在都普遍存在的问题。人们总是对别人的与众不同加以指责,并发挥“专业”精神去深究别人的痛处,还打着为社会做贡献,纠正那些所谓的污浊之气的名义。现代人思想方面虽然有所改变,也不至于强行帮别人纠正,但谣言终究难以制止。谣言是最让人无奈的,它不像刀剑,伤了人能让人受罚。可有时候它却比刀剑更伤人,字字诛心。而传谣者却不自知,甚至还做出一副同情的姿态。特别是现在是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极快,言语伤人的后果不堪设想。
由此可见,在平日的生活中,我们就应该尽量去避免传播可能会对别人造成伤害的言语。谣言止于智者。
雨果 《悲惨世界》读后感2
主人公冉阿让原是个诚实的工人,一直帮助穷困的姐姐抚养七个可怜的孩子,有年冬天由于找不到工作,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而偷了一块面包,被判了五年徒刑,又因不堪忍受狱中之苦四次逃跑,刑期加到十九年。出狱之后,苦役犯的罪名永远地附在他身上,他找不到工作,连住宿的地方都没有。后来他受到一位主教的感化决心弃“恶”从善。他改名换姓埋头工作,终于成了大富翁,并且当上了市长。他乐善好施,兴办福利,救助孤寡,然而执法者却不放过他。他为了不连累无辜的人毅然上法庭承认自己的真实姓名,并为救助孤女而再次逃离监狱的魔爪。然而当局不容他,社会不容他,连他辛辛苦苦带大的孤女也误解他。他多次舍己救人,最后却在孤寂中走向死亡。
这无疑是当时黑暗世界的悲惨典型,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们麻木了,被金钱和权利冲昏了头脑。这本书中,冉阿让的形象在我的面前高大起来,在当时的社会是多么巨大,但那时的统治者的行为和本质,导致了整个法国人民的品质低俗,思想的封建。冉阿让在一位主教的感化下弃恶从善,说明他的本质还是善良的,他也是为了救几个孩子而入狱的,但那无理荒谬的法律使他永远带上了苦役犯的罪名,狱中的铁门锁上了他的自由,同时也锁上了他的良知。那位主教的心胸是何等的宽广,试问当今社会能有几人像他那样用慈悲去对待一个苦役犯?他用慈悲融化了锁住冉阿让心中的那把锁。冉阿让的善良在黑暗的社会面前是苍白无力的,他自身的改变最终并没能改变他的命运。他的精神是我所不能比的,他在我面前就是个巨人,他在误解中死去,却没有一句怨言。也许现在再也找不出这样的人了吧!我同情他,但我更敬佩他,我也怜悯当今社会的人们,为了利益可以不惜友情甚至是亲情来换取。在公交车上,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扶着扶手却无一人让坐。为什么呢?胆怯?不好意思?还是根本不当一回事?心里想着:别人都不让,我为什么要让啊,好不容易坐一会,还要让她坐?那请大家想想,当你白发苍苍的时候,也无一人让坐,你是什么感受?老人们已经为社会奉献了他们的青春,换了的却是这个吗?
冉阿让的遭遇只是那是社会中众多穷困人民的一个,时代在变,我们也在变。但我不想看到“悲惨世界”在当今社会再度发生!
雨果 《悲惨世界》读后感3
《悲惨世界》是维克多。雨果的一部传世之作,创造了法国现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长篇史话。才读了几页,我就爱不释手。
故事讲了一个苦役犯冉阿让的一生。他先是因为砸坏玻璃偷了一块面包,被判4年徒刑,因4次越狱,又被判了15年徒刑。他等了19年,终于被放了出去。当他一无所有而又衣食无着的时候,受到了主教卞福汝的关怀。之后,冉阿让化名马德兰,做了海滨蒙特勒伊的市长,可他最后自首了,冉阿让又被捕了,他戴上了表示终身监禁的绿帽子和红衣,在船上做苦役,在救一个海员时,他掉进了大海。后来,在法国的战场上,有人看见了冉阿让的身影。他在枪林弹雨中救出了一个人:马吕斯。冉阿让终因过度劳累离开了人世。
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做一个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伪装都将被识破,虚伪在事实面前只有被革灭。另一种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宽容的拥有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后的冉阿让变得宽大、善良。正是那个慈悲为怀的心感化了冷酷、固执,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长沙威。
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愿我们身边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愿他们像纯洁的天使般永远守护着人们心中那份慈悲为怀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创造出一个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第二篇:雨果悲惨世界读后感500字
读完《悲惨世界》,我在思考――“书中真是一个只有悲惨的世界吗?”
当冉阿让走出围困他十九年那黑暗的监狱后,他过得并不快乐,悲惨世界读后感。大家怀疑他,厌恶他,酒馆不让进,旅店老板亦赶他出来。长途跋涉的他,腹空乏力,却无处可去,幸好遇见慈祥的米里艾主教。善良的主教不仅给予他食物,还给他提供了舒适的客房,甚至在其偷了银碟子准备逃跑时原谅他,并赠与一对贵重的银烛台――“你再也不是坏人了,请用这些银碟子做个正正经经的人。”我终于相信,人是可以改变人的,正如主教以宽大、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让,给了他无限的希望,使他彻底悔悟,开始新的生活。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得到人民的爱戴,摇身一变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长。
还有可怜的女工――芳汀,为了自谋生活,将自己的女儿寄养在了恶棍德拿第家中。德纳第夫妇以各种理由向她索要着女儿生活必须的“费用”。这个在苦难中打滚的母亲啊,善良而单纯,为了自己的女儿,不惜卖掉最宝贵的头发和牙齿,最后连生命也献给了她。
说到善恶,主教、芳汀以及后来的冉阿让,他们都是善良的人。纵然这个世界存在各种各样的悲惨,可他们却依然为这个世界点缀了一份温暖!
在面对贫穷潦倒、世态炎凉时,有的人会向德纳第一样,他们自私、贪婪、卑鄙,在遇到利益的诱惑时,会欺骗甚至迫害他人,读后感《悲惨世界读后感》。这样的人并不鲜见,他们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如汪精卫为了保全自己,不惜向日本人屈膝,背叛了民族;郴州市委书记为了自己的贪心,放弃了集体的利益;还有美国为了石油,对伊拉克悍然发动战争……但可喜的是,现实之中,还有另一种人。他们拥有的是光明正大,无己无私,善良的心。就像洪战辉,他可以称得上是“爱的使者”,背父求医,带妹读书……他不求回报,他甚至在自己困难的时候去资助别人,他就是中华民族美德的继承者,我们的社会就需要这样的人!
《悲惨世界》不仅以细腻的文笔铺叙了在资本主义社会最低阶层的人们的生活写照,也对爱、善与恶进行了描绘。我不禁感慨故事的结尾——
“冉阿让真的死了吗?”
“不,他已经用生命竖立起了人们心中属于善良的丰碑”。
第三篇:雨果悲惨世界读书笔记
雨果悲惨世界读书笔记
雨果悲惨世界读书笔记1
前几天,我读了一本法国著名小说家维克多·雨果的书——《悲惨世界》。里面的主人公冉阿让,让我深受感动。
冉阿让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很小就失去了父母,由姐姐把她抚养成人。冉阿让二十五岁的时候,姐夫去世了,他便干着报酬微薄的工作帮助姐姐,维持生计。在一个冬日的夜晚,冉阿让打破了面包店的'玻璃,拿走了一块面包,却被人发现,并以“破坏房屋入室抢劫”的罪名关进了监狱,判了五年苦役。他四次越狱,四次被捕,等他出来时,已经在监狱里关了十九年。由于他是一个苦役犯,每个旅店、餐厅,都不肯接待他。
为了过上正常人的日子,他在一个叫海滨蒙特勒伊的城市隐姓埋名,靠制作黑珠玉,成了富翁;因为他热心帮助穷人,又当上了市长。不巧的是,一段时间后他被哈威警探识破了。但为了帮助一位母亲——芳汀,找到并抚养她的女儿,冉阿让又一次开始了隐姓埋名的逃亡。最后,他参加了法国大革命,用真情打动了哈威警探,获得了自由。
冉阿让我感动的地方就是,他对穷人的热心帮助。文章曾经有这样一段内容,一个名叫割风的老人被车子压住了,眼看老人就要支持不住了,冉阿让不顾市长的身份,竭尽全力,就出了老人。而且他每次出们都会拿上钱去施舍穷人。还有就是他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依旧信守诺言,想方设法,离开哈威警探,去寻找芳汀的女儿。
冉阿让的所作所为,不仅让我想起了那些为上不起学的大学生捐款的人,他们不也是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那些大学生的吗?我认为当了富有的人,就更要一颗富有的心,这样,才可以帮助更多人。
雨果悲惨世界读书笔记2
“法律和习俗造成社会惩罚,男人因贫困而沉沦,女人因饥饿而堕落,儿童因无知而凋败,地球上还存在着愚昧和贫困”。这是雨果在《悲惨世界》中的一段序言。书中描写的是一个黑暗的世界,但即使是在那样一个被黑暗笼罩的年代,也依然存在善良的光辉,他们用自己的爱温暖和感化着那些受当时社会荼毒的人。冉阿让人生的转折从被救赎开始。
冉阿让为了给孩子们找东西吃,他打破窗子偷了一块面包而入狱,为了自由,他屡次越狱,最终被判。19年的苦役让冉阿让心中滋蔓了仇恨,“当一个人心中充满黑暗,罪恶便在那里滋长起来”。从牢狱中出来的冉阿让受到世人的歧视,人们对他避之若浼,无处可去的他来到了米里埃主教的家里,善良的主教为他准备食物和床铺,冉阿让却在晚上偷走了主教家里的银餐具,第二天被抓获,当警察找来时,主教居然说东西是自己送给他的。主教的仁慈和宽容深深感化了冉阿让,让他那在苦役中被浇灭的希望之火重新被点燃。这是主教对冉阿让的救赎,此后,冉阿让的人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在这个残酷的社会中摸索前进,乐于助人、善良和蔼,最终成为受人爱戴的马德兰市长。实现自我救赎。很难想象,在那样的年代,生活在水生火热的底层民众中竟然会有这样的圣人存在,从囚犯到市长的转变中,主教无疑起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来冉阿让放过一直追捕他的沙威警官,我想也和这次事件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吧。可见,意是可以传播的,那些善良的人在传递温暖的同时,也召回了身处黑暗的.人的良知。
沙威这个人物也让我深受感触,他是一个警长,他的价值观就是遵从法律,但最终他发现自己追捕几十年的逃犯竟然是一个善良无私的人,还救了自己,自己却不得不抓捕这个人,最终因信仰崩塌而选择自杀。但他在自杀前仍不忘自己的职责,将对警察所治理的建议写在纸上让人交给所长。这一举动是令我震撼的,“善”是可以影响人的,接收者领略后的做法是不尽相同的,对沙威来说,冉阿让是他的救赎,即使他最后的结局是悲惨的,但那对他来说何尝不是一种解脱。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该用善良积极的态度面对世界,把爱与温暖传递给更多的人。(蒲颖)
雨果悲惨世界读书笔记3
它,是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描写了法国大革命前夕社会各阶层人民的不同命运。它似一卷跨越半世纪的画卷,它,就是《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一书,是围绕一个释放的苦役犯冉阿让,受仁慈的主教感化而弃恶从善这一题材而写的故事。他以中心人物——曾经的囚犯冉阿让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为线索,以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受苦受难、受压迫、受欺骗的穷苦人为对象,描绘了从1820xx年拿破仑失败到1833年巴黎人民举行7月王朝起义,这一时期的社会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
这本书,正如书名《悲惨世界》一样,维克多·雨果通过这一本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歌颂了人性的善良与纯真,贬低了上流社会的互相倾轧的丑恶现象,向人们展示了一副真实而又动人心魄的悲惨世界的画卷。在被人们称为“苦难的百科全书”——《悲惨世界》一书中,人人生活中都充满了苦难。弃恶从善的冉阿让,宽厚仁慈的主教,爱女儿而被骗的芳汀,无恶不作的德纳弟夫妇……他们的生活中都有苦难。雨果也认为无论是谁,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有苦难。雨果借书中的人物展示了不畏艰苦,与命运搏斗的精神,宣扬了人道主义思想,歌颂了战胜黑暗的必要。因此《悲惨世界》不仅是在展示苦难,更是为人们指引走向光明的路!雨果真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不仅宣扬光明、人性,还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与方向!而这个方向便是人道主义所强调的人之本性!
《悲惨世界》一书,似一卷跨越半世纪的画卷,每一幅画都那么栩栩如生,真切入微……
雨果悲惨世界读书笔记4
悲惨世界这部历史名著,围绕着故事的主人公—冉阿让,通过他的不平凡的身世经历和可歌可泣的道德精神,展现了十八、十九世纪的资本主义时代社会下层的苦难—冉阿让为了使姐姐和她的孩子免于饿死而偷了一块面包,被判处十九年徒刑。
冉阿让出狱后,带着对社会的报复情绪,偷了帮助他的卞福汝主教大人的两个银烛台和抢了一个穷小孩的一枚钱币。而卞福汝主教面对再次犯错的冉阿让,没有把他投进监狱,而是宽恕了他,并再次帮助他,冉阿让产生了深深的内疚,这种内疚使他醒悟,并升华成更深的觉悟,成为他精神发展的起点。
冉阿让是善良的,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境况。第一次救人是在苦役场,冒着被加重刑罚的危险,砸烂脚镣去救被大石头压住的同伴;第二次是当了市长后,仍然不顾市长的身份,只身去救一个被马车压住的普通人。还有许许多多帮助人的事情,都是在不同的境况下去做出的看似普通的壮举。
他又是伟大的,在资本主义现实的.压迫下,不得不改名换姓,从事生产经营,拥有巨额财富,进而成为一个地方长官,当上了市长,但当他知晓一个和他长相非常相似的人被当成冉阿让而要被惩罚的时候,不顾个人面对的危险,挺身而出,用于承认了自己的身份,使一个无辜的人免于受到旧制度的迫害。
冉阿让凭着自己过人的体力、毅力和智慧,与命运抗争,帮助处境悲惨的芳汀及她的女儿珂赛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资产阶级社会机器代表的沙威。
尽管有冉阿让为代表的劳苦大众与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相斗争与奋斗,但是仍然改变不了劳苦大众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生活困苦的悲惨命运。
雨果悲惨世界读书笔记5
《悲惨世界》是维克多。雨果的一部传世之作,创造了法国现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长篇史话。才读了几页,我就爱不释手。
故事讲了一个苦役犯冉阿让的一生。他先是因为砸坏玻璃偷了一块面包,被判4年徒刑,因4次越狱,又被判了20xx年徒刑。他等了20xx年,终于被放了出去。当他一无所有而又衣食无着的时候,受到了主教卞福汝的关怀。之后,冉阿让化名马德兰,做了海滨蒙特勒伊的'市长,可他最后自首了,冉阿让又被捕了,他戴上了表示终身监禁的绿帽子和红衣,在船上做苦役,在救一个海员时,他掉进了大海。后来,在法国的战场上,有人看见了冉阿让的身影。他在枪林弹雨中救出了一个人:马吕斯。冉阿让终因过度劳累离开了人世。
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做一个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伪装都将被识破,虚伪在事实面前只有被革灭。另一种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宽容的拥有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后的冉阿让变得宽大、善良。正是那个慈悲为怀的心感化了冷酷、固执,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长沙威。
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愿我们身边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愿他们像纯洁的天使般永远守护着人们心中那份慈悲为怀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创造出一个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第四篇:有关雨果的《悲惨世界》读后感
欣赏了雨果的著作《悲惨世界》,不禁感慨万分,这世间还有爱吗?
可怜冉阿让,偷了一小块面包,结果坐了十九年的牢。出狱后,原想报复人类,可被善良的主教感化,决定重新做一个善良的人。于是,逃出指定的地点,来到一个贫穷的小镇,从此开始了他的神圣事业。由于他的出现,小镇繁荣了,他成为人人尊重的市长。
好景不长,侦察员沙威发现了他苦役犯的身份,从此可怜的冉阿让又开始了他的逃亡生涯……为什么曾经犯过错的冉阿让改斜归正,人们却不能接受呢?如此善良的人得到的回报是什么?
拿破仑期间,人们之间充满着欺骗,巴黎是淹没一切的漩涡,走进巴黎,就像进了一个无底洞,到处是贫穷的人,有钱人可以欺压穷人。整个巴黎是那么肮脏、污秽……
奸诈的德纳第夫妇和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冉阿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又有多少人是善良、正直、无私、忠于职守呢?就像沙威一样,他维护社会秩序,他使法律发挥威力,他为社会除暴安良,他挺身直立,气派豪迈,把一种勇猛天神似的超人淫威布满了天空,他发出万丈光芒,杀人从不眨眼,确有一种无比伟大的气概,但他却无法辨别善恶。
希望大家像冉阿让那样,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
第五篇:悲惨世界读后感
《悲惨世界》读后感
《悲惨世界》作者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记得我最开始接触雨果的作品,就是他那部举世闻名的《巴黎圣母院》了,但是当时一直最欣赏最心疼最惋惜的人物不是敲钟人,而是主教。眼睁睁看着他的心在煎熬在压抑在克制在扭曲,竟然生出一种悲悯的情怀。也因此开始看雨果的其他作品,其中就有这部《悲惨世界》。一口气看完之后,感触最深的便是:这是一个悲惨的世界,却无法玷污高尚的灵魂。
在书中,出狱后的冉阿让背负着囚犯的身份,饱受着他人的歧视。社会的不公与排斥,一点点的磨灭了他重新做人的希望,改过向善的信心。是慈悲为怀的主教伸出慷慨的,无私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无路的冉阿让。他不仅不计较冉阿让偷他的银器具,反而将那一对银制烛台送给了他并叮嘱道:“答应我一定要把这些钱用到好的地方。把这些银器卖掉,用这些钱让自己过得好一些。”我深深的感悟到,原来,在当时那个无情的资本主义社会竟然也有这样的世外圣人存在,正是主教的宽大和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让,是他重新燃起了冉阿让心中那快熄灭的希望之火,使他彻底悔悟,开始新的生活。所以说,冉阿让的命运并不是永远都是那么的悲惨,悲惨的是那时候的整个世界观,就是因为有了主教这样的人,整个世界才有了救世主,整个世界才有可能在水生火热之中艰苦摸索前进。
我从中看到了一个人性的转变,在主教的感化下,冉阿让开始变得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得到人民的爱戴,摇身一变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长。这一切得转变使我既倍感欣慰。从囚犯到市长,简直是天壤之别,这无疑是人性的巨大转变。看了这本书后我浑身充满了正能量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整个社会将会变得更美好,我希望社会上多多出现像冉阿让一样,将自己无限的爱奉献给身边每一个这样的人,那样,我们的社会不是会变得更加美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