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推荐五篇)

时间:2020-05-05 17:40: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第一篇: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1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我有许多的困惑。特别是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对于如何上好一节课,如何让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有所收获,如何让自己成为学生在精神上的灵魂上的引领者等等方面,我都特别困惑,我也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来到钟家村小学后,在危校长的读式文化的浸润中,在聆听了一批专家的讲座后,我对教育也有了自己的认识。这次暑假,学校让我们读一些经典的教育著作,我有幸读了清华附小的校长窦桂梅的教育教学的精华——《回到教育的原点》。这本书有很多精彩的观点,我觉得印象最深的还是两点——阅读和反思的重要。

我读了这本书后,觉得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仅要在日复一日的课堂行走中,有意识地自我修炼、积累经验,更要注意为自己专业发展积淀来自根部的力量——文学素养的提升。而文学素养的获得,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读书的渴望和行为。对于如何阅读,读什么书,作者都给出了很好的指导。读报纸杂志,开启视野之门,作者就是在读了很多的杂志后,慢慢地改变了自己,不再把自己当做小学老师,胆子越来越大,敢当着很多人,甚至专家学者的面讲一些时事新闻,并把这些作为自己的教育与学术资源。其次是读经典。读儿童经典,一个每天与孩子打交道的人,不读儿童经典,就难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读一些儿童经典,不仅建立起师生共通的话语体系,也帮助孩子学习到童话中人物的人格特质与道德勇气,树立起了正确的人生观。长大后,孩子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拿出勇气去面对世界的挑战。读文学社科经典,如果接受了文学经典的熏陶、社科经典的洗礼,无形中,我们就会拥有价值判断与自我提升的能力,就会对生命的情调和质感拥有触摸和创造的能力。沉浸在文学的长河里,能够让我们柔软,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慰藉。而社科经典,又能够让我们拥有宽广的文化视野,悲天怜人的人文情怀,这样,我们就能建立起和世界文明的联系。读经典教育书,让巨人的肩膀,为我们提供能够登高远望的平台。只有阅读,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才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让我们驰骋古今,神驰天地。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上半年,我有幸聆听了我市的一位专家在我们学校进行的一次有关如何有效反思,如何写反思的讲座,对于困扰我多年的'一些教育教学中的困惑都得到了解答,对反思教学我又了初步的肤浅的认识。《回到教育的原点》一文谈到,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读了这些文字,我也开动了脑筋,认识到不仅要学会反思教学内容,教学行为,还要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以书会友,学会在阅读中经营生活,迟一天,多一天平庸的困扰;早一天,就多添一份人生的精彩。读了这本书后,我会更多地在反思中阅读,在阅读中反思,提高自己的素养,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2

拜读了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原点》,她坚持的理念是:我是教母语的,我是教人学母语的,我是用母语教人的。她注重儿童习惯的养成,提出了“三个一”的质量目标,即: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

窦老师认为,让学生打牢基础才能让学生用一灵一肉支撑起“人”字的一撇一捺。窦老师的的见解精彩纷呈,叙事说理声情并茂,既幽默诙谐又博大精深,让人看得意犹未尽、手不释卷。

窦老师在书中所叙述的一个个案例,流露出她对教育的孜孜以求,对孩子们深深的爱。我总认为:一个人只有在他真心付出的时候,才会在乎。越是在乎,越是难忘,恰好也说明了他付出的越多,正是由于窦老师平时的真情付出,才换来今天他们师生之间的深情厚谊和不凡的教育人生。

从教以来,月月年年,我也曾彷徨过,也曾抱怨过,看完了这本书我无时无刻不被窦老师的对教育事业那份赤诚所感动,对她自我超越那份认真所震撼,对她对读书的痴迷和狂热而思索。

一节课原来也可以是一种艺术品的展示,原来可以有如此美妙的享受,原来可以有如此深远的影响。而这一切都是源于窦桂梅老师对梦想的不懈追求,源于她对理想的点点营造。才使她从一个山区的农家小姑娘最终成为一代名师。寒夜孤灯,她披衣裹被,捧书卷、闻墨香。我被她高雅的人格折服,更为她真诚的独白而惊叹。

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3

《回到教育的原点》得到这本书是在一次偶然的听课过程中。听完她的课也让我情不自禁地翻开这本书进行潜心阅读。名师的风采总是那么得吸引人!文中那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分析了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转眼,从走上教师的岗位已有5年。在这五年中经过许许多多的四十分钟课堂,课到底该如何上这个问题从开始到现在一直从未停止问过自己?读了这本书让我明白其实我们需要在课堂四十分钟上见功夫,需要贯通教材,充分理解教材,需要课前认真周密的备课、揣摩学生和学科的特点,需要掌握丰富渊博的专业知识,需要关心周围的生活等等。上好一节课有时候真的是一种艺术品的展示,可以有美妙的享受,有深远的影响。

从这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她爱阅读,正如她所说“有阅读,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才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才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只要遇到书,我就情不自禁地翻阅,喜欢的便爱不释手,有的甚至堵上好几遍。”她读儿童经典,她读文学社科经典读,读经典教育书籍。在这本书籍中,她单单举例的经典教育书籍就有18本,原来她就是这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远眺。

自从踏上教育工作岗位开始,阅读却越来越远离我,究竟是为什么?没看这本书以前我堂而皇之地用没有时间安慰自己。可在《回到教育的原点》这本书里,我却看到了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披衣裹被,捧书卷、闻墨香的窦桂梅老师的样子。我想自己必须做个深深的检讨。因为我的读书意识还很淡薄,读书还没有成为我的生命需求。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好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爱读书的教师;一所好学校应该是书香满园的地方。我告诉自己从今天开始不要再给自己拒绝阅读找任何理由和借口,拯救教师的阅读从自己做起,从今天做起!

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4

今天有幸聆听了窦桂梅老师的讲座《回到教育的原点》,让我的心感受到从没有过的痛快淋漓,感受到上课原来可以有如此美妙的享受。一个教师原来可以如此传神的传道,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浅薄。

在报告中,窦老师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分析了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的办法。窦老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善于发现和利用平平常常的小事作为教育的契机,并且寻找和回归教育的真谛。在语文教学中,窦老师坚持的理念是:我是教母语的,我是教人学母语的,我是用母语教人的。在课程设置中,窦老师注重儿童习惯的养成,提出了“三个一”的质量目标,即: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

窦校长现场朗读诗时,轻柔的声音深深吸引了全场老师,富有磁力的声音让我置身其中,其中的一首经她一朗诵,我眼睛湿润了。大家都凝神静听,听着如此美妙的朗诵真是享受!为我们有如此优秀的母语教师鼓掌。她的创新精神也让我佩服不已,三个超越让我记忆犹新,“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真是希望母语教师及家长都能现场感受感受窦老师的风采,并从这样一位敬业且时刻为学生终生着想的教育者身上悟出一些东西来。

让孩子从小爱上书籍,我一直也是这样的观点,但通过窦校长的这堂讲座后,使我对让孩子读精典的范围扩展了,精典并不局限于名著,也要让孩子读一些同时代的精典,真是受益非浅。

反思自己不禁让我觉得很惭愧。虽然平时的工作态度非常端正,但是自己的业务能力还要不断地提高。因为我们自己本身的阅读量不多,有时总感觉有点力不从心了。要想让学生增加课外阅读的积累,我们做教师的必须身体力行,做好表率,才能和学生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相关文章:

1.《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心得

2.《回到教育的原点》优秀读后感

3.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4.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范文

5.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6.回到原点日记

7.《回到教育原点》读后感

8.中学作文:回到原点

9.善让人回到原点美文

第二篇: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爱在细节

学在阅读

——《回到教育的原点—窦桂梅教育教学管理精华》

读后感

符蓉

在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中,提出教育的原点就是师生中流淌的爱;在王阳明的眼中教育的原点是在良知里;在犹太人看来,教育的原点是智慧;在爱因斯坦和罗丹心中,学习才是教育的原点。

纵观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窦桂梅教育教学管理精华》一书,提出好的教育就是要回到教育的原点,而窦老师心中的教育原点就是把“爱、良知、智慧、学习”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真正的回到教育的原点。

爱,是师生之爱,更多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当我们在讨论,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素养是什么,大多数人回答的都是“爱”。对于学生而言,“爱”当应爱在细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面对生活在当今快速变化发展的社会,教师更需要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耐心,做一个有爱有良知的老师。

记起曾经教过一个学生,第一次上课趁我不注意,就开始打同桌,好在同桌身体无碍,也没有与她较真。及时制止之后,又趁着我转身之时擅自离座,擦除我在黑板上写的字,之后更是拿着我的本子扔来扔去,一节课,就没几分钟是安静坐着的。后来询问于老师同学才得知她是“有问题”的学生。于是后面几天我绞尽脑汁在想以后如何让她不影响课堂,搜索枯肠,似乎没有什么很好的方法。第二次上课,当我在调整学生们坐姿时,用枫叶贴奖励一些坐的好的同学,不经意间发现她腰板挺得直直的,规规矩矩坐在凳子上等待我的检查,于是我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表扬了她,在她小小的手上贴上一张红红的枫叶贴。当时我看见了她在全班惊讶之声中眼睛里闪的亮光,原来她心里是多么期望老师表扬,以前的捣乱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我微笑着和她说,只要你认真听课,老师就会奖励你枫叶贴。果然一堂课下来,我轻松了不少,尽管一堂课40分钟她没有一直保持安安静静的,但她从一个字也不写到能歪歪扭扭写一版字,这说明她也在认真听课,这些我已经很满足了。离开他们半年之后,当我匆匆去往办公室,路过学校楼道间,遇见了很多我曾经教过的学生,也看见了她徘徊在厕所的楼道间,就在我一脚踏进办公室之门,她后脚拦住了即将关上的门,探着身子,把脑袋伸进办公室,冲着我大声的喊了一声“符老师,好!”。她竟然还记得我!她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巨大的惊喜与鼓励,也让我更加坚信,对于所谓一些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教师要学会做雪中送炭的人,从细节上去关爱这些孩子的每一个行为,给予更多的包容与爱。我相信所有的老师都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怕”她而躲得远远地,都希望听见学生对着自己叫一声“老师好”,只有当我们凭着自己的良知,给予学生爱的关怀,在细节上去挖掘学生希望,点亮每一个孩子的天窗,为学生在困难和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或许收获的不仅仅是一声问候了。

每个孩子都有一扇关上门的窗户,也有一扇打开的窗。老师要让打开的窗更加明亮,不仅需要细致的爱,也需要不断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拥有智慧的人。好教师的知识结构由三块组成,即精神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

教学时一门特别的专业。美国的卡耐基教育促进基金会的主席提过,有七类知识是教师必备的。依次分别是学科,教学法,课程,学科教学,关于学习者特点,学生,教育背景,教育目标、目的、价值观、教育哲学,排在首位是学科知识。就语文教学来说,学科知识的明显的体现于教师的阅读与视野。不读书,无以教,不读书,无以言。

书的种类很多,小人书,叩开阅读之门。不要惊讶于小人书就只是小朋友们阅读的,作为一个每天与小朋友相处的人来说,只有走进孩童的世界,才能更加了解他,也就更能走进孩子内心的世界。

报纸杂志,开启视野之窗。生命的活力,在于它的弹力与张力,阅读也是如此。面对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需要的是目光远大与胸怀宽广,若仅仅只阅读专业书籍,就像鲁迅先生说,“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埋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痛苦,很可怜。”因此不管时间多么紧迫,事物多么繁杂,自由的阅读必不可少。

名著,致力于根部滋养。阅读终究要走向精神的成熟,选读名著是一个永恒不变的选择。可以读儿童经典,作者用简单的艺术手段,讲述了最深刻的哲理;可以读文学社科经典,接受文学经典的熏陶、社科经典的洗礼,无形中,就会拥有价值判断与自我提升的能力,就会对生命的情调和质感拥有触摸和创造的能力;还可以读经典教育书,站在那么多巨人的肩上,提供了能够登高望远的平台。五尺之躯能够站在讲台上驰骋古今,畅谈中外,只有阅读才能产生这种奇迹。

当然学习不仅仅是限于阅读,阅读却是学习的基础。书除了有字之书,还有许多本形形色色的无字之书,这些都是要建立在有之书的基础上。

关于教育的原点,时代不同,教育者的观点也不同,但也离不开“爱、良知、智慧、学习”,结合自己教育的特点,让自己的教学回到原点,让孩子的教育回到原点。

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最后以窦老师的十点反思劝勉自己,也分享给大家。1.激情不老;2.读书一生;3.宁静致远;4.以写促思;5.慎独养身;6伸展个性;7.爱在细节;8.海纳百川;9.合作同进;10.海星角色。

第三篇: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一)拜读着窦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越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的人格魅力,教学造诣……越加的佩服之至。

窦桂梅是我们当今语文界的一个标杆,一位并不是专科出身的老师,走到今天的这一步,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她的光环,她的荣耀,她的成功,其实,在窦老师这么 多成绩的背后,我们又能知道多少呢?她付出了多少呢?她的课堂是灵动的,充实的,朴实的,扎实的,充满激-情的,让人回味的,让人向往的,我不知道该用什 么词语来赞美窦老师的课堂,真的,她的激情,她的深度,她的厚积,都深深打动了我。

印象最深的就是窦桂梅老师“读书一生”的阅读态度。她认为:好老师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在她看来,要以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海绵吸水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龋窦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启蒙时的 “小人书”叩开了她阅读之窗,读书看报的习惯培养了她的心性,只要遇到好书总会情不自禁的翻阅,有的甚至读上好几遍。她博览群书,儿童经典令她和学生建立 起了共同的话语体系,也帮助孩子学习到了童话人物的人格特质和道德勇气,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文学社科经典令她无形中拥有价值判断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对生命的质感和情调拥有触摸和创造的能力;经典教育理论书籍用理论去指导,并用想象去填补,用实践去充实。这样的阅读是真实的,也是实用的,更是快乐的。

“备课,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俗话说:教要成功,备要当先。看了本书之后,我深刻的感受到,窦老师课堂上轻松自然,信手拈来的教学技能,不是她与生俱来 的,是她一次又一次深度备课的成果。

1、初读教材和参考说明。

2、通读原著和作者生平。

3、选读原著和相关评论。

4、再读教材并确定主题。

5、确定教学基 调和策略。窦老师的深度备课法给了我很多触动。就这样一读再读,静下心来努力深入到文本的字、词、句,甚至到标点中去理解,去发现。以“读者”身份挖掘课 文的“原生价值”后,还要以“教者”的身份思考怎样体现文本的“教学价值”。就是本着这样严谨的教学态度,行走在教学的道路上。因为窦老师认为:做为一名 语文教师,应当有一种专业自觉,对每一节课抱有敬畏之心。因为每一节课我们教师付出的是职业时间,而我们的孩子付出的却是宝贵的生命时间。

对此,我感到无比汗颜。随着信息获取的便利,我们现在的备课方便多了,网上很多现成的教案,都为我所用,“拿来主义”成了“理所应当”。似乎一旦离开了网络,大脑就不会思考。

备课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从一无所知,到知之甚少,到恍然大悟,到铭记在心,再到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思考,我们的生命就多了一份重量。我们的视线就会由线到面,由窄变宽,从而被牵引到更深更广的空间,这就是破茧成蝶的幸福!

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二)文/王青羽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我有许多的困惑。特别是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对于如何上好一节课,如何让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有所收获,如何让自己成为学生在精神上的 灵魂上的引领者等等方面,我都特别困惑,我也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来到钟家村小学后,在危校长的读式文化的浸润中,在聆听了一批专家的讲座后,我对教育也有 了自己的认识。这次暑假,学校让我们读一些经典的教育著作,我有幸读了清华附小的校长窦桂梅的教育教学的精华——《回到教育的原点》。这本书有很多精彩的 观点,我觉得印象最深的还是两点——阅读和反思的重要。

我读了这本书后,觉得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仅要在日复一日的课堂行走中,有意识地自我修炼、积累经验,更要注意为自己专业发展积淀来自根部的力量 ——文学素养的提升。而文学素养的获得,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读书的渴望和行为。对于如何阅读,读什么书,作者都给出了很好的指导。读报纸杂 志,开启视野之门,作者就是在读了很多的杂志后,慢慢地改变了自己,不再把自己当做小学老师,胆子越来越大,敢当着很多人,甚至专家学者的面讲一些时事新 闻,并把这些作为自己的教育与学术资源。其次是读经典。读儿童经典,一个每天与孩子打交道的人,不读儿童经典,就难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读一些儿童经 典,不仅建立起师生共通的话语体系,也帮助孩子学习到童话中人物的人格特质与道德勇气,树立起了正确的人生观。长大后,孩子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拿出勇气去面 对世界的挑战。读文学社科经典,如果接受了文学经典的熏陶、社科经典的洗礼,无形中,我们就会拥有价值判断与自我提升的能力,就会对生命的情调和质感拥有 触摸和创造的能力。沉浸在文学的长河里,能够让我们柔软,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慰藉。而社科经典,又能够让我们拥有宽广的文化视野,悲天怜人的人文情怀,这 样,我们就能建立起和世界文明的联系。读经典教育书,让巨人的肩膀,为我们提供能够登高远望的平台。只有阅读,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才 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让我们驰骋古今,神驰天地。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 不断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上半年,我有幸聆听了我市的一位专家在我们学校进行的一次有关如何有效反思,如何写反思的讲 座,对于困扰我多年的一些教育教学中的困惑都得到了解答,对反思教学我又了初步的肤浅的认识。《回到教育的原点》一文谈到,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 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读了这些文字,我也开动了脑筋,认识到不仅要学会反思教学内容,教学行为,还要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真正做到为 人师表。

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以书会友,学会在阅读中经营生活,迟一天,多一天平庸的困扰;早一天,就多添一份人生的精彩。读了这本书后,我会更多地在反思中阅读,在阅读中反思,提高自己的素养,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三)办公室的邢老师一次对我说,看看窦桂梅的那篇《回到教育的原点》吧,又不胜唏嘘地说:“值得一看。”我心下却不以为然,等哪天有空吧。

一置数日。一日,无意中打开,一看便不能放下,连读几遍。不为别的,只为她写的字字句句真正切中了我的内心。面对知识的更新,信息的爆炸,我有着她所说的 迷茫与无助!她所说的每一个关键词,正是我所想了解的,比如:阅读、上网、基础、态度、共同体等等。虽然,窦桂梅所说的侧重点相对于语文学科多一些,但 是,我觉得对于我来说,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关于阅读。当互联网还没有像今天这么铺天盖地的时候,我总是习惯于阅读,经常利用闲暇的时间,看看教育杂志,不独是美术,语文的、音乐的都看看。我觉得可 以看看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向、教育动态,也会对我在美术上有所启示的。不仅用眼睛,有时还进行摘抄好词好句,甚至是好的标题。而后在写论文的时候,这些就有 了用武之地。然而,现在,当网上的信息快捷、大量地向我们扑面而来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只用眼睛去一目十行地看了,可是还是看不够啊,太多了。然而,这样的 结果却是能记得的很少。所以,我更推崇看文本的东西,这样可以不拘时间,不拘地点的随时来看,可以反复读,来回品。需要时,再来查阅相关的段落、内容,很 便捷。我想,我们所缺少的就是这样的阅读,这样的积累。

关于上网。面对网上各种新鲜的事物,我们渐渐地迷失在里面,我也经过一个:玩游戏、偷菜、聊天、淘宝的过程,然后,一样一样的戒。我对自己说:要能控制自 我。现在,我已经能控制上网了,上网看看作品,了解教育信息,和熟人联络事情,做到只做有用的事,坚决不浪费时间。然而,看到许多朋友还迷恋在网购,迷恋 在看韩剧,迷恋在炒股中。心里觉得不是滋味。教育者要能自我控制。特别是上网这样的事,最能检验你的意志力。让网络成为教师成长的推动力,而不是助力。关 键就在你的控制能力如何。

关于共同体。共同体也就是集体、团队。时下,个人意识远远超越了团队意识。正是这样,很多事,很多活动出来,大家第一时间想的不是怎样把它做好,而是,这 件事中,我有什么好处。然后,推脱、拖拉,工作不仅不出效果,能不能完成,还是个问题。而那个组织开展的就不要提有多难了。有些事真的深有体会。团队意识 的缺失在我们的工作中很常见。结果,常常是做事的被议论得到了某种好处,获得了什么利益。而这种不公平的议论会导致恶性循环,做事的怕做事,谁也不做事。所以团队意识的培养,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大家如果不能心望一处想,劲望一处使。那么,教育只是一种职业,而不是我们终身在做的事业。正如窦桂梅所说的“教 师们会各干自己的事,或把工作当作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这样,教师的幸福感自然无法找到,更谈不上彼此分享。找不到职业的成就感,也就谈不上事业的幸福 感。这样,我们将在“自以为是、各自为政”或“得过且过”中,丧失自己的“命业”。”

关于态度。时下,教师队伍中年轻人很多,这很好,教育就是需要不断有人来充实我们的队伍,为我们补充新鲜血液。热而,教育需要我们经常学习,需要不断实 践。虽然你是本科毕业,或者研究生毕业,但是,这些绝不是你骄傲的资本,作为教育者,要常怀谦虚学习之心。我们要对教育常怀敬畏之心,对生活常怀感恩之 心。

只字片言,难以描述我的感想。教育需要的是时时的反省,需要的是不断的改变自己的行为。我们需要多看看窦桂梅这样的好文章,她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与思考。

一: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拜读了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原点》,她坚持的理念是:我是教母语的,我是教人学母语的,我是用母语教人的。她注重儿童习惯的养成,提出了“三个一”的质量目标,即: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

窦老师认为,让学生打牢基础才能让学生用一灵一肉支撑起“人”字的一撇一捺。窦老师的的见解精彩纷呈,叙事说理声情并茂,既幽默诙谐又博大精深,让人看得意犹未尽、手不释卷。

窦老师在书中所叙述的一个个案例,流露出她对教育的孜孜以求,对孩子们深深的爱。我总认为:一个人只有在他真心付出的时候,才会在乎。越是在乎,越是难忘,恰好也说明了他付出的越多,正是由于窦老师平时的真情付出,才换来今天他们师生之间的深情厚谊和不凡的教育人生。

从教以来,月月年年,我也曾彷徨过,也曾抱怨过,看完了这本书我无时无刻不被窦老师的对教育事业那份赤诚所感动,对她自我超越那份认真所震撼,对她对读书的痴迷和狂热而思索。

一节课原来也可以是一种艺术品的展示,原来可以有如此美妙的享受,原来可以有如此深远的影响。而这一切都是源于窦桂梅老师对梦想的不懈追求,源 于她对理想的点点营造。才使她从一个山区的农家小姑娘最终成为一代名师。寒夜孤灯,她披衣裹被,捧书卷、闻墨香。我被她高雅的人格折服,更为她真诚的独白 而惊叹。

篇二: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得到这本书是在一次偶然的听课过程中。听完她的课也让我情不自禁地翻开这本书进行潜心阅读。名师的风采总是那么得吸引人!文中那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分析了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转眼,从走上教师的岗位已有5年。在这五年中经过许许多多的四十分钟课堂,课到底该如何上这个问题从开始到现在一直从未停止问过自己?读了这 本书让我明白其实我们需要在课堂四十分钟上见功夫,需要贯通教材,充分理解教材,需要课前认真周密的备课、揣摩学生和学科的特点,需要掌握丰富渊博的专业 知识,需要关心周围的生活等等。上好一节课有时候真的是一种艺术品的展示,可以有美妙的享受,有深远的影响。

从这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她爱阅读,正如她所说“有阅读,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才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 你,才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只要遇到书,我就情不自禁地翻阅,喜欢的便爱不释手,有的甚至堵上好几遍。”她读儿童经 典,她读文学社科经典读,读经典教育书籍。在这本书籍中,她单单举例的经典教育书籍就有18本,原来她就是这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远眺。

自从踏上教育工作岗位开始,阅读却越来越远离我,究竟是为什么?没看这本书以前我堂而皇之地用没有时间安慰自己。可在《回到教育的原点》这本书 里,我却看到了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披衣裹被,捧书卷、闻墨香的窦桂梅老师的样子。我想自己必须做个深深的检讨。因为我的读书意识还很淡薄,读书还没有成为 我的生命需求。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好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爱读书的教师;一所好学校应该是书香满园的地方。我告诉自己从今天开始不要再给自己拒绝阅读找任何理由和借口,拯救教师的阅读从自己做起,从今天做起!

篇三: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顿素贞

今天有幸聆听了窦桂梅老师的讲座《回到教育的原点》,让我的心感受到从没有过的痛快淋漓,感受到上课原来可以有如此美妙的享受。一个教师原来可以如此传神的传道,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浅薄。

在报告中,窦老师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分析了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的办法。窦老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善于发现和利 用平平常常的小事作为教育的契机,并且寻找和回归教育的真谛。在语文教学中,窦老师坚持的理念是:我是教母语的,我是教人学母语的,我是用母语教人的。在 课程设置中,窦老师注重儿童习惯的养成,提出了“三个一” 的质量目标,即: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

窦校长现场朗读诗时,轻柔的声音深深吸引了全场老师,富有磁力的声音让我置身其中,其中的一首经她一朗诵,我眼睛湿润了。大家都凝神静听,听着 如此美妙的朗诵真是享受!为我们有如此优秀的母语教师鼓掌。她的创新精神也让我佩服不已,三个超越让我记忆犹新,“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 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真是希望母语教师及家长都能现场感受感受窦老师的风采,并从这样一位敬业且时刻为学生终生着想的教育者身上悟出一些东西来。

让孩子从小爱上书籍,我一直也是这样的观点,但通过窦校长的这堂讲座后,使我对让孩子读精典的范围扩展了,精典并不局限于名著,也要让孩子读一些同时代的精典,真是受益非浅。

反思自己不禁让我觉得很惭愧。虽然平时的工作态度非常端正,但是自己的业务能力还要不断地提高。因为我们自己本身的阅读量不多,有时总感觉有点力不从心了。要想让学生增加课外阅读的积累,我们做教师的必须身体力行,做好表率,才能和学生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篇四: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郭红

“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奠基”,这就是窦桂梅老师超越的意义所在。“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尊重教师,又要超越教师”,读着这段话,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一、窦老师的超越教材

可以说,“我们使用的教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必须学好它。不过,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来 说,凭一本语文书,一篇课文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语文教材已经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料,我们在认识上要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神话”,是啊,作为 教师,首先要有这种课程意识,才能把教材看作是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手段,认真地学习课本教材,做到科学地补充教材,并能准确地加工教材。

窦老师为了让孩子们学好语文,带着孩子们做起了“积累”在教好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延伸扩展,由一篇带多篇,几年来,带领学生在学好教材中的诗词 基础上,阅读积累了300多首古今诗词。从《诗经》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毛泽东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孩子们积累着诗的语言,感受着诗 的情怀,抢救了记忆的黄金时代,摒弃了“课内背教条,课外背广告”的现象。

但是,“超越教材,不能单单停留在量的积累上,引导学生就教材来说,不是告诉、分析、支解,而是唤醒、体验、批判、感悟;引导学生真正领悟其精 华,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努力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于是,窦老师让学生通过各种手段,上网,请教别人,读有 关的书,进行收集、加工、定稿,培养了他们获取信息、收集资料、处理文字的能力。

窦老师的超越教材,告诉我们:基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籍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

二、窦老师的超越课堂

作为教师,要树立“让学生在课堂的40分钟生命得以增值”的基本理念。窦老师孜孜探求语文教育“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尽可能去开展丰 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课上,窦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讨论读书心得,讨论西部开发、腐败现象、庸俗文化,我们一起和大师对 话,与专家讨论素质教育,请教授给学生讲座……课下,一起组织红领巾志愿者服务队;到部队夏令营。到农村去体验生活;和学生一起去滑雪,玩老鹰捉小鸡游 戏,跳绳,打雪仗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当然,更重要的还要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内容带入自己的课堂,写进自己的考卷。把生命的内在感悟转化为一种精神产品。

超越课堂,窦老师告诉我们:语言已经不止是作为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语言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存在方式。学生的生活活动,情感活动,心灵活动等所有的生命运动都是语文学习的过程。

三、窦老师的超越教师

“引导学生超越教师,是富有时代魅力的精神境界的表现。超越教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点化后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批判,最终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超越教师,窦老师着力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是好孩子的感觉。鼓励孩子们无拘无束的交流,平等真诚的对话,才会实现超越教师的真正行为。这种感觉需要教师精神的浇灌。

窦老师告诉我们:超越教师,是学生体验自己学习所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过程,是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过程,更是追求真实,探求真知,献身真理的过程。

窦老师的三个超越,就是教师和学生超越习惯,超越传统,超越自我的过程,就是生命奠基的过程。

看了窦老师的三个超越,能想象出她在课堂上营造出的那种美,那种艺术魅力,她对她的职业、她的学生洋溢着的那种真情,她在语文教学中所做出的那些值得我们深思的探求,这些都将会在此后的日子里,感动我们,感动教育的内心……

我自认为无法超越窦老师的境界,但是,我却可以学着、试着尝试窦老师的方法,因为,窦老师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点亮了明灯。

感谢《回到教育的起点》,感谢窦桂梅老师。

篇五: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肖慧连

《回到教育的原点》是 窦桂梅老师的又一力作,趁着假期,于春节间匆匆读完,但她那清新质朴的文笔、超前的教育理念、豁达的人生态度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她的语言总是能打动人心,触及灵魂,发人深省。

何为教育的原点?在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中,提出教育的原点就是师生中流淌的爱;在王阳明的眼中,教育的原点是在良知里;在犹太人看来,教育 的原点是智慧;在爱因斯坦和罗丹心中,学习才是教育的原点。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语文教学一直奔走在改革的路上,奔跑中风景各异。现在,寻找回归之路的呼声 不时响起,什么是教育的原点?窦老师心中的教育原点就是把“爱、良知、智慧、学习”融合在一起,做一个专业、有爱、有良知的老师。

窦 老师认为,读书是每个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必须的生命方式,读书是最长远的备课、最好的教学准备。窦老师说:“阅读史,就是一名语文教师的生命史。”此话一点 也不夸张。“工资再低也要买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屋子再小也要藏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读书一生”是窦桂梅老师的阅读态度。她认为好老师的知识结构 应该由三块组成——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在她看来,要以“为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 修,要像海绵吸水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藏。我们来看看窦老师的阅读轨迹——启蒙时的“小人书”叩开了她的阅读之窗,读书看报的习惯培养了她的心性,儿童经典 帮她和学生建立起共同的话语体系,文学社科经典令她无形中拥有价值判断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对生命的质感和情调拥有触摸和创造的能力,经典教育理论书籍 令她更敬业更专业。这样的阅读是真实的、实用的、快乐的——因为阅读,她站上了“巨人的肩膀”;因为阅读,她激情投入;因为阅读,她卓绝睿智!是的,读书 是教师的本分,也是教师保持智慧鲜活、散发人文气质的唯一途径。

掩卷沉思,反思自己,虽然平时也有读书,但大都是蜻蜓点水式,只浮于表面,只限于狭窄的阅读空间,根本没有深入领略书中的博大精深,就更别说阅 读系统化和记录阅读所得了。语文传承的是人类文化,大量阅读、大量积累、勤于练笔,无疑是行之有效的策略。一个好老师不全是靠培训成长起来,更不是靠检 查、评比造就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个好老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三块组成。窦老师说:语文教学要冲 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尊重教师,又要超越教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 要在阅读中经营生活,与书成为朋友,从强迫阅读转向意志阅读,从职业化阅读转向专业化阅读。不但自己要阅读、阅读、再阅读,更应该带动孩子们去阅读,为孩 子搭建进步阶梯的第一个平台,共同接受文学、社科经典的洗礼,获得根部滋养,让自己的教育回到原点,让孩子的学习回到原点。五尺之躯能够站在讲台上驰骋古 今,畅谈中外,只有阅读才能产生这种奇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为阅读,所以美丽;因为阅读,所以反思;因为阅读,所以前行!“不管怎样,总要读书。不管怎样,总要善良。不管怎样,总要心向光明。”就让我用窦老师的话来自勉:真正的彼岸也许永远无法抵达,但是凭着对教育、对孩子的良心,我想,我们会渐行渐远!

第四篇:《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

什么是教育?这样的问题相信许多人问过,许多搞教育的人思考过,许多教育家研究过。而对于普普通通的一线教师来说,教育也许就是上上课,改改本子,管管学生,参加必要的教研活动等等。因为终日的忙碌,我们的工作日益浅表化、机械化、功利化,教育的本质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给了我宗教一般的洗礼,这样一扇窗口,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我更多的思考。当我们面对困惑的时候,当我们孤独无助的时候,当我们自身的教育信念逐步沙化的时候,也许亲近经典,回到教育的原点去思考、去驻留、去寻找,才是最好的选择。——雅斯贝尔斯著作《什么是教育》读后

一、教育离心灵有多远?

在本书的第一章,雅斯贝尔斯明确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的知识和认识的堆集。”“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知上,即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那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而其他含混晦暗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

雅氏多次提到灵魂,自然让我想起加里宁的经典语录:“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柏拉图也说过:“教育乃是人的心灵的转向。”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在《要相信孩子》这本书中说道:“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教育家们都不约而同地把教育的主旨和诉求聚焦到人的心灵,人的精神世界上。静下心来想,是的,教师就是在学生的心尖上行走的人,在孩子的心灵深处开垦挖掘、培植信念、点亮希望。教育这份心灵的事业,多么需要教师与学生情感的交融、精神的相遇,多么需要师生有心灵的碰撞而产生智慧的火花。

基于这样的观点,雅斯贝尔斯评析了三种不同的教育方法。第一种是训练,第二种是教育和纪律,第三种是存在之交流。他认为在第一种方法中,人是纯粹的客体,在第二种方法中,人还是处在相对开放的交往中。而只有在第三种方法中,人才将自身与他人的命运相连,处于一种身心敞开、相互平等的关系中。如果存在的交往成为现实的话,人就能通过教育既理解他人和历史,也理解自己和现实,就不会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

回顾我们的课堂,受传统文化及教育观念的影响,我们总习惯于“传道”,习惯于“言传身教”。语文课上,很多老师注重道义的传播和信念的追求,教师俨然成了布道者,传授或变相传授着他们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同学们,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呀?”“这个人具有哪些品质?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些什么呢?”这样的问题充斥课堂,学生总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他们从文本中感受到的往往是“高大全”的人物形象以及许许多多冠冕堂皇的大道理,难以在心底与文本产生真正的共鸣。在老师的话语霸权下,在热闹喧嚣的背后,学生缺失了自己的思想。

教育是应该触及灵魂的,它应追求人格的唤醒、心灵的解放与精神的敞亮。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课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潜入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嬗变,它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了。

二、是什么爱?

在第十二章《教育与文化》中,雅斯贝尔斯指出:“爱是教育的原动力。”他说,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只有在爱他的人眼中显现出来,因为真正的爱不是盲目的,它使人的眼睛明亮。他分析道:现行教育本身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以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因素,但实现它的途径如今似乎不是教育,因为现行教育的运用恰恰阻碍了爱的交流。因此,如何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成为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他还说:“爱与交流的行为是人的天性中的重要一维。与人的爱的天性相对的是怯懦,然而怯懦恰恰会助长别人对自己的控制,人的良知和在良心规则之下的爱与交流是逐步减少怯懦的重要途径。”

爱是一种责任,爱是教育的方法,爱是沟通的法宝,爱是情感的润滑剂,爱是精神的佐餐,爱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是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中的爱是什么?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然而“爱”最重要的前提当是理解——“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因素”,只有基于理解,基于信任和尊重的爱才是无私的爱、真正的爱,教师绝不能为了爱而爱。

听过这样一个教育故事:有一位名师在介绍经验时谈到,一次上课铃响后,他走进教室,正准备上课,这时,一名迟到的同学站在教室门口喊报告。这位老师点点头示意他进来,直等到他在位置上坐下来,翻开书本,才开始讲课。结果,这堂课上,这位迟到的学生听得尤其认真,不住地举手回答问题,表现十分积极。一个老师听说这件事后,也效仿了一次。那天,他碰巧也遇到一个学生上课迟到。他让学生走进教室,也同样看着他走到自己的座位上拿出课本后,才开始讲课。不料这位学生却因此满脸通红,整堂课上总是心神不定。课后,这位老师百思不得其解。之后通过其他学生才了解到,那位学生认为是老师故意跟他过不去,当众出他的丑„„

同样的背景,同样的做法得到的却是不同的效果!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师生之间的互相信任是多么重要!这是爱的基础,爱的源泉。教育的爱是什么?是几次物质的帮助?是衣食住行的关心?还是几句温暖的安慰?也许都不完全是。斯霞老师用她一生的经历向我们诠释:老师的爱其实就是一粒种子,它要在学生的心田里开花、结果。

雅斯贝尔斯说:“爱在彼此存在中实现,一个真实的自我和另一个真实的自我在彼此互爱中联系起来,这样,一切事物才能在存在的光辉中敞亮。”“爱把生命提升到真正存在的境界,它超越了感官的直观。”那位名师,正是在平时与学生的交往中,用理解,用尊重,用涓涓细流般的爱心赢得了学生。他们的心灵之门已经彻底打开,相互融通,所以才会心照不宣,配合默契。师生之间不需要过多的言语,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便能传递信息,交流感情。而没有爱心,没有相互之间的信任,是绝对达不到这一境界的。

三、对话是什么?

什么是对话?雅氏这样说:“对话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他认为:“对话便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对话以人及环境为内容,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对不能说与不可说的东西,在对话中只能间接传达出来,但是在毫无保留的对话方式中,这种方式在团体中时常发生,真理会一刹那在人群中突然亮起来,但这只能在生活交往中出现。”

关于对话,很多哲学家、教育家有过论述。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早期奠定时期,都有先哲推崇和主张通过“对话”来探究真理和知识。比如,孔子、苏格拉底都采用对话的形式来教学,成效显著,意义非凡。巴赫金认为,“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全部个性参与对话”。被称为现代“对话”概念之父的马丁·布伯认为:“存在”并非“我”自身所具有,而是发生于“我”

与“你”之间,他指出个体“我”不应当把他者视为客体而形成“我—他”关系,而是应当建构平等的“我—你”关系,使人与世界、与他人之间构成平等的相遇,这种“我—你”关系和敞开心怀便被称之为“对话”。

然而,雅斯贝尔斯对“对话”的论述还不止于此,他进一步阐述道:“对话的唯一目标便是对真理的本然之思。其过程首先是解放被理性限定的、但有着无限发展的和终极状况的自明性,然后是对纯理智判断的怀疑;最后则是通过构造完备的高层次智慧所把握的绝对真实,以整个身心去体认和接受真理的内核和指引。”由此可见,“对话”的内涵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个体自我内在的思考。——“师生在似是而非的自我理解中去寻找难题,在错综复杂的困惑中被迫去自我思考。”“在一筹莫展的‘思’的痛苦中,会产生自己独立的判断力。”

无疑,这强调了一种特殊的对话,即个体主观意识层面的“潜对话”。著名学者潘新和先生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中论述到:对话不仅有“显对话”、“隐对话”,还有“潜对话”。“潜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话,也不是直接与某人的言语交流,它是人与文本、世界的视界融合和沟通。对于人的心灵拓展、思维深化、境界的跃迁来说,潜对话的功能是不容忽视的。在语文教学中,由于文本内涵的复杂性,与文本的潜对话,是在十分广阔的范围里、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进行的,它对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和言语生命养育,作用甚至超过师生间的对话。

一位老师执教陈忠实的作品《青海高原一株柳》,教者先引导学生感知柳树的神奇和身处逆境所表现出的生命力的强大,在出示作者陈忠实的一段简介后(这简介主要写陈忠实历经磨难的人生历程),师生之间有这样的一段对话:老师问:“同学们,读了这一段话,你有什么想说的,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一生答:“我觉得作者不仅仅在写柳树,还在写他自己。”一生答:“我认为作者是通过柳树来书写他自己的人生。”又一生答:“我觉得柳树的经历仿佛就是作者自己的人生经历,所以他写柳树就是写他自己。”„„老师大声感叹:“你们都是陈忠实的知音呀!正因为作者从这株柳树的身上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生命的磨难,由此而抒发出了自己的心声,所以他才会写得这么动人、这么深刻、这么震撼人心。”

这段对话看似精彩,实则并没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更难以使他们领悟到柳树那种的神奇力量。如何处理好“柳树”与“人”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蕴含在文本之中的人性魅力和人格力量,这是本课教学的关键。从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他们的理解、感悟都是一个层面的,且没有融入文本进行深入的“潜对话”。教师的问题“你觉得作者

仅仅是写柳树吗”是个二元论的选择性问题,它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思维无法拓开,思考无法深入。如果这样问:“同学们,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吗?在作者与‘柳树’之间你感觉到了什么吗?”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感觉便会多向度敞开。他们就会在琢磨柳树生长经历的同时,仔细品味作者的传奇人生。这时他们就会发现两者之间的共通之处、相似之处,这样的比对、观照过程就是柳树的“人格化”过程,也是学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过程。只有基于这样的“潜对话”,学生才能从文本中领悟到更多的精神内涵、摄取更多的精神营养,课堂上也必然会呈现出精彩而深刻的对话。

审视我们当下的课堂教学,当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渐成蓬勃之势。我们不得不重温这样的忠告:“人们的愚蠢常常在于忘记了目的而只重视了手段。” 理想的课堂,我们需要师生自由、民主的对话,但更需要培育学生的“潜对话”。每一位教师应有责任引导学生在自我意识中与自然对话,与自己对话,与思想对话,与世界对话。深层的潜对话体现出一种思维品质,一种人生姿态,一种生存方式,它能真正带来生命的成长、精神的超越。

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第五篇:《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读《回到教育的原点》有感

徐家沟小学 张红霞

这学期,我读了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学的原点》一书,受益深刻。在这本书里她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用大量活生生的例子,从“回到素养.好教师从哪里来”、“回到课堂.好教师到哪里去”、“回到制度.教学管理者该怎么做”、“回到教育.我们能做什么”、“玫瑰小语.致你我他”五个部分分析了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的办法。读完这本书,越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的人格魅力,钦佩她出众的文采。

她爱阅读,正如她所说“只要遇到书,我就情不自禁地翻阅,喜欢的便爱不释手,有的甚至读上好几遍。”她读儿童经典,她读文学社科经典,读经典教育书籍。她说“有阅读,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才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才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她还说“没有真正阅读过那一本本经得起推敲的经典大书的时候,心灵就是粗糙的;没有真正被经典感动过的情怀,内心就会是枯涩的有被厚重的经典著作洗礼过,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曾经我也是个爱看书的人,自从踏上教育工作岗位开始,阅读却越来越远离我,究竟是为什么?没看这本书以前我堂而皇之地用没有时间安慰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一天工作下来根本没有时间给自己充电,我们的时间已经被批改作业、备课等事情填满,每天都是处于教育教学的“柴米油盐”的困扰中,能够静下心来阅读、思考、写作的极为罕见,即使阅读,也因为时间的零碎、空间的喧杂而疲于应付,流于形式,然而读书是却是我们得以保持智慧鲜活的唯一途径,一旦停止学习,课堂将变得味如嚼蜡。

可在《回到教育的原点》这本书里,我却看到了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披衣裹被,捧书卷、闻墨香的窦桂梅老师的样子。我想自己必须做个深深的检讨。因为我的读书意识还很淡薄,读书还没有成为我的生命需求。要想体会到教育的幸福,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生活质量,必须多读书,挤出时间来读书。“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个好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爱读书的教师;一所好学校应该是书香满园的地方。读书能让人静心,大人如此,孩子也是如此。当我们潜心阅读,并感受着阅读所带给我们的丰盈的滋润时,我们不就有了高尚的情操和宽阔的胸襟吗?对于教材的处理不就有了一份睿智的思考和深入的建构吗?我们的课堂不就有了呼吸的流畅和生命的灵动吗?我们的学生不就有了美的熏陶与善的引领吗?而这不就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吗?我们常常指责学生静不下心来,看书读书显得浮躁。探其原因是整个时代、整个社会的浮躁投射。我们指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家长素养,可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的老师,又有多少人能独守孤灯,潜心阅读呢?很多人认为窦老师只是一个特例,一个无法超越的偶像,我也有同感,又有多少人成得了特级教师呢?但既然选择了教师职业,我们唯有做一个有专业的教师,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语文教师,才能自信于这三尺讲台,就让我们从阅读开始吧。

下载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很久没有安安静静的读一本书了,我一直觉得读书是需要一种环境的:一缕阳光、一杯清茶,心怀悠然、手捧墨香,就这样我走进了这本书——《回到教育的原点......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肖东伟 我平时书看的不多,阅读十分浅薄。今年干训部推荐给校级领导的必读书目有一本是窦桂梅的《回到教育原点》。一日,打开书,一看便不能放下。这本......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学习《回到教育的原点》。看完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精彩语句舍不得放下,记录在此。1、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独立之思......

    窦桂梅 回到教育的原点[小编推荐]

    回到教育的原点 (作者:特级教师 窦桂梅) 纷繁复杂的世界,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思维方式的转型,人际关系的刷新,碰得我们晕头转向。要学习的太多了!拒绝总不是理由。身为教......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推荐)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自从有了孩子,每天晚上睡觉前的读书时间就被无情地挤占了。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成了我这一年来唯一一本精神食粮,精神饥渴程度可见一斑。......

    结合实际,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学习《回到教育的原点》。看完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精彩语句舍不得放下,记录在此。1、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独立之思......

    《回到教育的原点》优秀读后感

    最近拜读着窦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越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的人格魅力,教学造诣……越加的佩服之至。窦桂梅是我们当今语文界的一个标杆,一位并不是专科出身的老师,走到今天的......

    《回到教育原点》读书笔记

    读《回到教育的原点》有感 每当到了暑假,就是读书的好时机。一个多月的时间,能让我放送自己的思维,拥有自己的阅读空间,把平常攒起来的书慢慢品味。我相信人与书是有一种缘分,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