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母亲的故事读后感(大全)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母亲的故事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母亲的故事读后感1我读了安徒生的一篇文章,叫《母亲的故事》。课文主要写了一位母亲千辛万苦救她的儿子。当我读到母亲不顾一切救她的儿子时,我泪流满面,觉得母爱是最伟大的。
当我读到母亲为了救她的儿妇,把眼睛给了湖水时,我想:母亲失去了眼睛就等于失去了光明;失去了生命的色彩;失去了心灵的窗口。她再也看不到她的儿子;再也看不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再也看不到她脚下踏着的石子;再也看不到……再也看不到……,母亲忍受着痛苦还勇往直前,真是了不起,我感到母亲是能为儿女牺牲一切的。
当我读到母亲她亲自去看那两口井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想:母亲她面对艰难的选择,进退两难,母亲此刻一定在想,如果我要是把我的孩子抱回家去,那我虽然快乐了,但我的儿子却是永远痛苦的。如果我让死神把我的孩子抱走的话,我将受到失去孩子的痛苦,而我的孩子却永远快乐幸福。最后,母亲宁可自己痛苦,也不让儿子痛苦。所以她让死神把她的儿子带走了,可是母亲将永远遭受失去儿子的痛苦。但是她的心里还是快乐的,因为她让自己的孩子从痛苦中走出来了。
读完了《母亲的故事》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的妈妈。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坐公共汽车去爸爸的单位。上车以后,妈妈看到一个空位就说:“你去坐吧”我说:妈妈你怎么不坐呢?“我不想坐,你坐吧!”于是我就去坐了。我想,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一定要母亲先坐。
妈妈,以后我一定听你的话,也让你快乐!
母亲的故事读后感2我暑假在同学那里借了一本《安徒生童话》,当我读完《母亲的故事》我被里面的故事深深的感动了。
故事里面说的是有一个孩子即将死去,母亲怕她的孩子死去,就不分昼夜看护着这个孩子,可最后孩子还是被死了。母亲不服气说:“孩子不能死!”。母亲坚定自己的决心追赶,终于追上了死神。但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变成了满头的银发双目失明的“老人”了。我看到这里感觉到母亲的伟大,虽然这位母亲没有把孩子抱走,但她让自己的孩子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国度里快乐的生活着。
当我看完了这篇童话,又想起现实中的千千万万个母亲,她们不都是这样吗?我最近在网上看到攀枝花“8·30”大地震,一个正在吃饭的母亲,在地震袭来的瞬间,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一旁的女儿,连手中的筷子都没来得及丢掉。无情的地震夺走了母女俩的生命,但当消防官兵把她们从废墟中刨出来时,她们僵硬的身体依旧保持着紧紧相拥的姿势,在死亡的最后一刻,母亲依旧保护着她的女儿……这是“8·30”攀枝花地震中,发生在凉山州会理县黎溪镇新桥村的真实一幕。我爱我的妈妈,因为我是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一天天长大的。不仅我的母亲是伟大的,世界上每一位母亲都是伟大!
母亲的故事读后感3世上最伟大的是母亲,母亲可以为自己的子女牺牲她的一切,就连生命也可以。
母亲是最伟大的,最慈祥的。拿起这本书,就放不下了。它精彩的故事打动了我。它讲述了一个母亲对自己孩子的爱。“为了我的孩子,我可以牺牲一切”。
正因为这一信念,她找到了死神。死神让她看了看孩子的“整个未来”整个的人间生活,有的是愉快和幸福,但有的则是“忧愁和贫困”,苦难和贫困和悲哀的化身。仍是为了爱,母亲放下了自己的孩子,又毅然选择了离开,可她却没有后悔过什么,埋怨过什么。她眼里流的是幸福的泪花。
这就是《母亲的故事。》这虽然子是短短的几页,但故事里母亲也深深印记在我的心中,仿佛她的声音就在我的耳边回荡,也许你觉得这并没有什么,但股市中母亲原以为孩子割去秀发,挖出眼珠……甚至是牺牲生命呀!
这是童话中的母亲吗?不,不是的。她不是一个设的人物,他是一个最真实不过的例子。难道不是这样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母亲不也在默默无闻地为我们牺牲,奉献……她同样也无怨无悔。
母亲的故事读后感4“一个生病的小孩躺在他的小床上,双眼紧闭,呼吸微弱,非常悲伤。眼见孩子越来越虚弱,她真的害怕孩子会死掉……”
我想:作为一个孩子的妈妈,看着她的孩子躺在小床上,呼吸微弱,实在是太痛苦了,但她还是呵护着这个小生命,真是太慈爱了。
这是一个母亲的故事,她的孩子被死神无情地带走了,而母亲却坚强地苦苦地找寻自己的孩子……
“死神带着我的孩子是从这走过去的吗?”母亲问到,灌木从回答说:“是的,我会告诉你他走的哪条路,但你必须帮助我。我快要冻死了,很快就要冻成冰棍了,你要用你的身体暖和我才行。”
“母亲抱紧了灌木丛,浓密的荆棘刺破了她的皮肤,大滴的血落在灌木丛上。悲伤的母亲心灵坚强而温暖。”
读到这儿,我似乎眼睛也湿润了,母亲为了她的孩子,无论让她做什么艰难的事,她都没有退缩,啊,这就是母爱的伟大!
母亲的故事读后感5这是一位母亲寻找被死神抱走的孩子的故事:她为“夜之神”歌唱;为荆棘取暖,让那尖锐的针芒刺进自己的胸膛;让湖把自己明亮的眼睛拿走;她和一位看守温室的老太太交换自己那乌黑的头发,让白发长在自己的头上。她只想把自己的孩子要回来,可是死神的大温室里有很多树和花,有的新鲜,有的快枯萎了,母亲在那些最小的植物旁弯下腰,静听它们的心跳,在无数的花草中,她听出了她孩子的心。
这就是母爱!母亲是一种特别的爱,是世界上最强烈的爱,也是最温暖的爱。记得有一次,我发烧到四十摄氏度,起初只以为打两针就好了,可是到了第三天高烧还是没有退。这可把妈妈急坏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妈妈都守在我的床边,忙前忙后,整整一个晚上没睡,眼里布满了血丝,让人看了就心痛。爸爸叫妈妈去睡,可妈妈十分钟不到又出来了,她说:“囡囡的烧还没退,我可放心不下啊!”
读了《母亲的故事》,我们是否更理解天下母亲的心。母亲为了她的孩子,可以什么都不要。所有母亲都是伟大的,她们为我们付出太多,我们一定要好好孝敬母亲。
母亲的故事读后感6自从我读了这篇文章,就感觉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为了自己的孩子都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东西。
这篇文章主要写自己的孩子生病了,母亲怕他去世,因为她小孩的脸蛋已经没有血色了,然后,死神就把小孩给带走了,所以母亲就要救回小孩,经过中间的苦难,终于到了死神的家里,并要回了自己的小孩。
在这篇文章里最让我感动的是在中间,在母亲找回她的小孩的时候,一个女人说,必须给我唱歌,我才告诉你儿子的去向,母亲含着泪唱歌,然后这位女人终于说出了她儿子的去向。走着走着,母亲就碰到一丛荆棘,母亲问:“你看到了我的孩子没有?” “看过,”荆棘说,“不过你必须把我抱在你的胸脯上温暖一下,否则我不会告诉你他在哪的,我在这儿都快被冻死了。”母亲忍着痛抱着荆棘,荆棘的刺把母亲的胸脯扎出了血,但是荆棘长出了叶子并开了花,于是荆棘就告诉母亲寻找的方向。母亲又来到了一个大湖边,大湖说“只要你把眼珠给我,我就告诉你,因为你的眼珠是我见过最亮的眼珠子。”于是,母亲把眼珠哭了下来给大湖,大湖就送母亲过去,母亲又碰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她说:“只要你把头发给我,我就告诉你死神在哪里。”最后,母亲把头发送给了老人,然后老人把母亲送到死神的房间里,这里有好多花,这些花正是别的小孩的生命,过了一会,死神来到这里,把母亲的小孩带到一个很遥远的地方。
从这里我读出了母亲都是伟大的,为了孩子不惜牺牲一切。
母亲的故事读后感7我的感受:世上没有第二种爱,可以为了谁 去拥抱荆棘,世上再没有第二种爱,可以为了谁去关闭心灵的窗,愿意去承担黑暗。那种唯一的爱,叫作母爱,是不求回报,为子女默默付出的大爱。文中的母亲,可以去不断地付出,为孩子。可是,却在看见孩子未来的时候停止,不敢再向前。不是不救孩子,而是害怕他的苦难。
母亲总是害怕孩子一点儿的苦难。母爱就是这样。或许每个母亲爱孩子的方式不同,但,总是处于爱!
母亲的故事读后感8读了《母亲的故事》这篇文章,我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死神趁一位母亲打盹时把孩子带走了,她历经千辛万苦才找到了孩子,但为了孩子的未来,母亲眼睁睁地看着孩子被带走的故事。
“母亲哭啊哭啊,她的眼泪差不多哭干了,她的眼睛坠到了湖里,成了最珍贵的珍珠。”母亲所付出的爱是这么无私,把眼睛给了湖是一件多么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如果故事中的母亲是我的话,我宁愿不要孩子也要保住自己的眼睛,可是故事中的母亲却与我的想法恰恰相反,她把孩子放在了第一位,她宁愿牺牲自己的眼睛,也要想方设法知道儿子的下落。
“母亲毫不犹豫地把荆棘抱进自己怀里,她抱得很紧,好让它尽快感到温暖。”我从“毫不犹豫”这个词中感受到母亲根本没有思考过给荆棘带去温暖的后果。“荆棘刺进她的胸膛,她的鲜血一滴一滴流了出来。”母亲鲜血直流,如果她不再把荆棘放开,可能会流血过多,导致死亡,可是母亲并不害怕、退缩,而是抱得更紧了,是为了让荆棘更加暖和,好让荆棘能尽快告诉她孩子的下落。母爱无处不在。
“母爱如海”这个词能形容全世界的母亲!
母亲的故事读后感9《母亲的故事》这本书,我读了许多遍了!它是我最喜欢的课外读物之一了!
这个故事讲了一位伟大的母亲,为了从死神的受里抢回死去的孩子,读《母亲的故事》有感作文。在雪地里唱歌;抱起又冰又尖的刺;失去了迷人的双眼;失去了一头美丽的金发。最后,当母亲看到孩子在那很幸福,很快乐。就求死神把孩子带到幸福的天国去。从中我知道了:每一位母亲为救自己的孩子,宁愿牺牲一切,甚至是生命。
对于母亲的爱,我是真正有体会的。一天深夜,我发高烧了,快到四十度了。那天正巧不在家,而且还下着像冰雹一样的大雨。妈妈连忙把我背起来,把雨伞拿上就急急忙忙跑往医院了!我在路上冷得发抖。妈妈慢慢地把我放在大树下,脱下外衣,连忙披在我的身上,把我报起继续跑。我们到了医院,妈妈已经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汗像断了线的珠子大滴大滴地落下来,衣服已经滴水了!我的衣服还一点都没有湿!妈妈扶着板凳休息了好大一会,才气喘吁吁地说:“宝贝,呆会打针时要是痛就报着我,可别哭出来,这样你可就变小了!”听了这句话,我眼前的一切东西都变模糊了!
是啊!母爱可真伟大!以后我一定要多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妈妈多有一些休息的时间。我还要好好学习,让妈妈少操一份心!
母亲的故事读后感10母爱是世上最不可取代的!
《母亲的故事》中女儿生病了,妈妈满脸泪水的坐在床边,焦急的心情,流个不停的汗,让这位母亲无法接受这残酷的现实。
母亲回忆起女儿向她撒娇的情景,仿佛是那躲在心中的五味瓶被打碎了;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他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老爷爷骨瘦如柴,母亲走过去,往火炉上的罐子里倒了一点啤酒,为的是暖给老人喝。老人谢了她,走到床边,坐下来,望着病危的孩子。坐骑一只胖乎乎的小手。
“她是我的,没人能把她夺去——即使是邪恶的死神也不可以!”母亲说。
辛苦的母亲三天三夜都没合眼,已经毫无力气了,就情不自禁的打了一会儿盹,这个盹只有一分钟左右,她被惊醒了。天哪,老头儿和她的孩子都不见了。可怜的母亲跑到门口悲惨地哭喊着,这时出现一个穿黑长袍的女人,她说:“死神刚刚到你家,你不知道吗?而我是夜之神,只要你唱歌,我就会告诉你。”母亲场了很久泪水也流了好多,夜之神被感动了,告诉她往右边的黑森林去了。
母亲来到了一片荆棘林,荆棘说:“我太冷了,你抱紧我,这样我就不冷了,否则不会告诉你的。”“可以”妈妈坚定地说,之后抱住荆棘,荆棘被感动了,告诉了妈妈死神在湖边。
妈妈奔到湖边,对湖说:“求你告诉我,我的女儿在哪里?”“你把你的眼睛给我,否则我不会告诉你。”湖说,妈妈哭了很久眼睛都哭
干了,最终把眼哭掉了。湖收集到了自己最贵重的珍珠,就满足了,把母亲送到了死神的门口,在那里妈妈遇到了以为老太太,她看重了母亲的头发,母亲把头发剪了下来给她,老太太把她送进了温室,在母亲的千辛万苦下终于找到了孩子。
母爱是多么伟大啊!如果没有妈妈,怎么会有我们呢!有些人不听妈妈劝告,也有人正眼不看妈妈,更有些人惹妈妈生气,还跟妈妈吵架,当然,如果你长大了孝顺母亲,你就是一位好孩子,没有辜负母亲对我们的苦心!
【母亲的故事读后感】相关文章:
1.母亲的故事
2.永恒的母亲的故事
3.母亲和她的故事
4.母亲的故事推荐
5.与母亲有关的故事
6.母亲节的故事
7.母亲的故事作文
8.母亲的温暖的故事
9.与母亲有关的故事
第二篇:母亲的故事读后感
母亲的故事读后感
母亲的故事读后感1
最初我在书店注意到这本书时,就好奇地买了回去看,可当我看完这本书时,我早己泪流满面……
这个故事是安徒生著的,这是一个以母亲和孩子、死神、命运、爱来作为主题的故事。大概内容是这样的:一个母亲,为了寻找回她那被死神抱走的孩子,把甜美的歌喉送给了夜神,把明亮的眼睛献给了湖泊,把一头秀发赠给了树林,让荆棘深深地扎进胸膛……历经磨难,她终于到达了死神的乐园,可是,当死神让她看她孩子的未来时,她因为害怕孩子的命运会被“忧愁和贫困、苦难和悲哀”所缠绕,便哭泣着让死神抱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
应该是习惯了每个故事的好结果,当我读完了这个故事,为母亲不公平的命运而感到愤怒和遗憾。在故事中,母亲的`爱与现实的残酷进行了血淋淋的交锋,最终,是无情的现实胜利了,爱,只能陷入永久的凄苦、无奈与折磨之中——虽然安徒生在结尾处用母亲向上帝祈祷的情节将爱的痛苦进行了淡化。真是不得不佩服安徒生。他写的童话能深入灵魂。读后感。
母亲的故事读后感2
《母亲的故事》这本书,我读了许多遍了!它是我最喜欢的课外读物之一了!
这个故事讲了一位伟大的母亲,为了从死神的受里抢回死去的孩子,读《母亲的.故事》有感作文。在雪地里唱歌;抱起又冰又尖的刺;失去了迷人的双眼;失去了一头美丽的金发。最后,当母亲看到孩子在那很幸福,很快乐。就求死神把孩子带到幸福的天国去。从中我知道了:每一位母亲为救自己的孩子,宁愿牺牲一切,甚至是生命。
对于母亲的爱,我是真正有体会的。一天深夜,我发高烧了,快到四十度了。那天正巧不在家,而且还下着像冰雹一样的大雨。妈妈连忙把我背起来,把雨伞拿上就急急忙忙跑往医院了!我在路上冷得发抖。妈妈慢慢地把我放在大树下,脱下外衣,连忙披在我的身上,把我报起继续跑。我们到了医院,妈妈已经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汗像断了线的珠子大滴大滴地落下来,衣服已经滴水了!我的衣服还一点都没有湿!妈妈扶着板凳休息了好大一会,才气喘吁吁地说:“宝贝,呆会打针时要是痛就报着我,可别哭出来,这样你可就变小了!”听了这句话,我眼前的一切东西都变模糊了!
是啊!母爱可真伟大!以后我一定要多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妈妈多有一些休息的时间。我还要好好学习,让妈妈少操一份心!
母亲的故事读后感3
我读了安徒生童话《母亲的故事》,这个故事很感动,人物是一位年轻的母亲寻找孩子。
故事的开始是一位穷困的母亲生了一个小孩,可是小孩子天生呼吸困难,脸上没有血色。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位穷苦的老人敲门,这位年轻的母亲让老人进屋取暖,然后这个老人趁年轻的妈妈休息之机偷着抱走了孩子。
年轻的母亲开始外出寻找自己的孩子,她遇见了夜之神,便请夜之神帮忙,夜之神要求年轻的母亲把曾经给孩子唱过的歌曲都唱一遍才肯帮助,年轻的母亲照做之后夜之神指出了偷孩子老人的方向,并告诉她那个抱走孩子的老人是死神。
年轻的母亲沿着夜之神所指的方向继续寻找,在岔路口不知如何走了,便问路边的荆棘,荆棘要求年轻的母亲抱着荆棘取暖才肯告诉死神去处,年轻的母亲不怕刺扎紧紧的暖着荆棘,最后荆棘告诉了死神走的右侧道路,最终年轻的.母亲找到了自己的孩子。
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一位母亲为了寻找自己的孩子,不怕艰辛,不惧险阻,这就是平平常常、真真正正的母爱,母爱的伟大深深的感动着我!
母亲的故事读后感4
我读了安徒生的一篇文章,叫《母亲的故事》。课文主要写了一位母亲千辛万苦救她的儿子。当我读到母亲不顾一切救她的儿子时,我泪流满面,觉得母爱是最伟大的。
当我读到母亲为了救她的儿妇,把眼睛给了湖水时,我想:母亲失去了眼睛就等于失去了光明;失去了生命的色彩;失去了心灵的窗口。她再也看不到她的儿子;再也看不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再也看不到她脚下踏着的石子;再也看不到……再也看不到……,母亲忍受着痛苦还勇往直前,真是了不起,我感到母亲是能为儿女牺牲一切的。
当我读到母亲她亲自去看那两口井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想:母亲她面对艰难的选择,进退两难,母亲此刻一定在想,如果我要是把我的孩子抱回家去,那我虽然快乐了,但我的儿子却是永远痛苦的。如果我让死神把我的孩子抱走的话,我将受到失去孩子的痛苦,而我的.孩子却永远快乐幸福。最后,母亲宁可自己痛苦,也不让儿子痛苦。所以她让死神把她的儿子带走了,可是母亲将永远遭受失去儿子的痛苦。但是她的心里还是快乐的,因为她让自己的孩子从痛苦中走出来了。
读完了《母亲的故事》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的妈妈。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坐公共汽车去爸爸的单位。上车以后,妈妈看到一个空位就说:“你去坐吧”我说:妈妈你怎么不坐呢?“我不想坐,你坐吧!”于是我就去坐了。我想,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一定要母亲先坐。
妈妈,以后我一定听你的话,也让你快乐!
母亲的故事读后感5
自从我读了这篇文章,就感觉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为了自己的孩子都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东西。
这篇文章主要写自己的孩子生病了,母亲怕他去世,因为她小孩的脸蛋已经没有血色了,然后,死神就把小孩给带走了,所以母亲就要救回小孩,经过中间的苦难,终于到了死神的家里,并要回了自己的小孩。
在这篇文章里最让我感动的是在中间,在母亲找回她的小孩的时候,一个女人说,必须给我唱歌,我才告诉你儿子的去向,母亲含着泪唱歌,然后这位女人终于说出了她儿子的去向。走着走着,母亲就碰到一丛荆棘,母亲问:“你看到了我的孩子没有?” “看过,”荆棘说,“不过你必须把我抱在你的胸脯上温暖一下,否则我不会告诉你他在哪的,我在这儿都快被冻死了。”母亲忍着痛抱着荆棘,荆棘的刺把母亲的胸脯扎出了血,但是荆棘长出了叶子并开了花,于是荆棘就告诉母亲寻找的方向。母亲又来到了一个大湖边,大湖说“只要你把眼珠给我,我就告诉你,因为你的'眼珠是我见过最亮的眼珠子。”于是,母亲把眼珠哭了下来给大湖,大湖就送母亲过去,母亲又碰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她说:“只要你把头发给我,我就告诉你死神在哪里。”最后,母亲把头发送给了老人,然后老人把母亲送到死神的房间里,这里有好多花,这些花正是别的小孩的生命,过了一会,死神来到这里,把母亲的小孩带到一个很遥远的地方。
从这里我读出了母亲都是伟大的,为了孩子不惜牺牲一切。
母亲的故事读后感6
我暑假在同学那里借了一本《安徒生童话》,当我读完《母亲的故事》我被里面的故事深深的感动了。
故事里面说的是有一个孩子即将死去,母亲怕她的孩子死去,就不分昼夜看护着这个孩子,可最后孩子还是被死了。母亲不服气说:“孩子不能死!”。母亲坚定自己的决心追赶,终于追上了死神。但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变成了满头的银发双目失明的“老人”了。我看到这里感觉到母亲的伟大,虽然这位母亲没有把孩子抱走,但她让自己的孩子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国度里快乐的生活着。
当我看完了这篇童话,又想起现实中的千千万万个母亲,她们不都是这样吗?我最近在网上看到攀枝花“8·30”大地震,一个正在吃饭的母亲,在地震袭来的瞬间,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一旁的女儿,连手中的筷子都没来得及丢掉。无情的地震夺走了母女俩的生命,但当消防官兵把她们从废墟中刨出来时,她们僵硬的身体依旧保持着紧紧相拥的'姿势,在死亡的最后一刻,母亲依旧保护着她的女儿……这是“8·30”攀枝花地震中,发生在凉山州会理县黎溪镇新桥村的真实一幕。我爱我的妈妈,因为我是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一天天长大的。不仅我的母亲是伟大的,世界上每一位母亲都是伟大!
母亲的故事读后感7
世上最伟大的是母亲,母亲可以为自己的子女牺牲她的一切,就连生命也可以。母亲是最伟大的,最慈祥的。拿起这本书,就放不下了。它精彩的故事打动了我。
它讲述了一个母亲对自己孩子的'爱。“为了我的孩子,我可以牺牲一切”。正因为这一信念,她找到了死神。死神让她看了看孩子的“整个未来”整个的人间生活,有的是愉快和幸福,但有的则是“忧愁和贫困”,苦难和贫困和悲哀的化身。仍是为了爱,母亲放了自己的孩子,又毅然选择了离开,可她却没有后悔过什么,埋怨过什么。她眼里流的是幸福的泪花。
这就是《母亲的故事。》这虽然子是短短的几页,但故事里母亲也深深印记在我的心中,仿佛她的声音就在我的耳边回荡,也许你觉得这并没有什么,但股市中母亲原以为孩子割去秀发,挖出眼珠。甚至是牺牲生命呀!这是童话中的母亲吗?不,不是的。她不是一个设的人物,他是一个最真实不过的例子。难道不是这样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母亲不也在默默无闻地为我们牺牲,奉献。她同样也无怨无悔。
母亲的故事读后感8
俗话说母爱无私,最近我看的一个故事,就让我对这个词有了深刻的理解。
故事讲述了一位母亲为了从死神手中夺回自己的孩子,奉出了自己的眼睛,献出了自己的鲜血,不畏千难万险,终于找到了死神。可最后看到孩子即将奔向欢乐时,竟忍痛割爱,让孩子获得了幸福。
正所谓母爱如天啊,为了让我们健康成长,母亲不惜一切,天天照顾着我们,不管她怎样对你,都是为了你好。文中的母亲更是令人敬佩,在最后,他虽然可以要回自己的.孩子,可当她看见孩子即将去往一个极乐世界时,做出了一个既艰难又痛苦的决定:让孩子走吧。是啊,相信天下每一位母亲都是这样,为了让孩子幸福,宁可自己承受千倍万倍的痛苦也不后悔。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的孝敬过她呢?孝顺也许是一顿山珍海味,或是一只野果一杯水;也许是一顶乌黑的博士帽,或又是一份满分的试卷。但是,他们在“孝”的天平上等值!
天下的子女们,赶快行动起来吧,用自己一份真诚的孝心,来感恩自己的母亲。
母亲的故事读后感9
我在一本书上读了《母亲的故事》这篇文章,我感到同情和愤怒。
这里面主要讲了一个孩子病了,一位母亲在那里守着孩子,但死神把那个孩子带走了,那位母亲不顾一切去救自己的孩子,又经历了种种困难的事情,来到死神面前,还是没有救出孩子,死神还是把那个孩子带到了某个地方了。
我读了这篇文章感到同情和愤怒,母亲不顾一切去救孩子,可是到最后死神不同意,还是前功尽弃,这所有的一切都白白的浪费了,所有受的伤都白受了;我还对死神很愤怒,死神为什么要带走那个还没成年的小孩子,这样对那个小孩的妈妈、爸爸,以及家里的其他人,都有很大的打击。
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小时候经历的一件事情,在我二年级的`时候,妈妈下班来接我,就在这时候,我们走在大街旁,有一辆汽车正好从我们的身边经过,正好车门打开了,正好撞到了我们骑的电动车,我们连同电动车都摔倒了,我害怕的不知所措,哭了起来,妈妈一下把我搂住怀里,这时,我看见了妈妈的手上有着一道口子,应该是被车门磕了吧。妈妈在那里喋喋不休的吵着,我在这时感到妈妈很伟大,我感觉到很安全,这时妈妈给了警察打了电话,警察说了一番,把这次事情结束了,电动车是给拉回去,又对那个人进行罚款。
通过这件事情和我读的这篇文章,我知道了世界上不管是哪个母亲,只要是母亲,那她肯定会不顾一切的爱自己的孩子。
母亲的故事读后感10
这是一位母亲寻找被死神抱走的孩子的故事:她为“夜之神”歌唱;为荆棘取暖,让那尖锐的针芒刺进自己的胸膛;让湖把自己明亮的眼睛拿走;她和一位看守温室的老太太交换自己那乌黑的'头发,让白发长在自己的头上。她只想把自己的孩子要回来,可是死神的大温室里有很多树和花,有的新鲜,有的快枯萎了,母亲在那些最小的植物旁弯下腰,静听它们的心跳,在无数的花草中,她听出了她孩子的心。
这就是母爱!母亲是一种特别的爱,是世界上最强烈的爱,也是最温暖的爱。记得有一次,我发烧到四十摄氏度,起初只以为打两针就好了,可是到了第三天高烧还是没有退。这可把妈妈急坏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妈妈都守在我的床边,忙前忙后,整整一个晚上没睡,眼里布满了血丝,让人看了就心痛。爸爸叫妈妈去睡,可妈妈十分钟不到又出来了,她说:“囡囡的烧还没退,我可放心不下啊!”
读了《母亲的故事》,我们是否更理解天下母亲的心。母亲为了她的孩子,可以什么都不要。所有母亲都是伟大的,她们为我们付出太多,我们一定要好好孝敬母亲。
母亲的故事读后感11
读了《母亲的故事》这篇文章,我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死神趁一位母亲打盹时把孩子带走了,她历经千辛万苦才找到了孩子,但为了孩子的未来,母亲眼睁睁地看着孩子被带走的故事。
“母亲哭啊哭啊,她的眼泪差不多哭干了,她的眼睛坠到了湖里,成了最珍贵的珍珠。”母亲所付出的爱是这么无私,把眼睛给了湖是一件多么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如果故事中的母亲是我的话,我宁愿不要孩子也要保住自己的'眼睛,可是故事中的母亲却与我的想法恰恰相反,她把孩子放在了第一位,她宁愿牺牲自己的眼睛,也要想方设法知道儿子的下落。
“母亲毫不犹豫地把荆棘抱进自己怀里,她抱得很紧,好让它尽快感到温暖。”我从“毫不犹豫”这个词中感受到母亲根本没有思考过给荆棘带去温暖的后果。“荆棘刺进她的胸膛,她的鲜血一滴一滴流了出来。”母亲鲜血直流,如果她不再把荆棘放开,可能会流血过多,导致死亡,可是母亲并不害怕、退缩,而是抱得更紧了,是为了让荆棘更加暖和,好让荆棘能尽快告诉她孩子的下落。母爱无处不在。
“母爱如海”这个词能形容全世界的母亲!
母亲的故事读后感12
这个故事是说一位家长每次在家长会上,听到的都是老师批评儿子的话,但她每次都用鼓励的方式转述给儿子,让儿子信心培增,最后她儿子考上了清华大学。
这个故事说明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家长要鼓励孩子;第二点,是要让孩子有信心。没有这两点活着对孩子是一种煎熬。
先讲第一点,家长鼓励孩子是很重要的一点,这会让孩子爱上学习,爱上生活;相反,如果家长总是打击孩子的话,孩子会对某样事情产生极度的.怨恨。
第二点和第一点差不多,但它比第一点更重要。人有了信心才能愉快地度过一生。信心,可以激发出人的无限潜能,可以让人爱上一样东西······
我在现实中也这样:有一次,我考试没考好,但爸爸没有骂我,只是鼓励我说:“我知道你这次是没有正常发挥,下次一定会更好的!”听了这话,我立刻有了信心,更加努力学习,最后真的考了第一。还有一次,我没考好,爸爸就骂我,我心里就想着:下次就不考好,气死你!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鼓励和自信是最重要的。
母亲的故事读后感13
世上最伟大的是母亲,母亲可以为自己的子女牺牲她的一切,就连生命也可以。
母亲是最伟大的,最慈祥的。拿起这本书,就放不下了。它精彩的故事打动了我。它讲述了一个母亲对自己孩子的爱。“为了我的孩子,我可以牺牲一切”。
正因为这一信念,她找到了死神。死神让她看了看孩子的“整个未来”整个的人间生活,有的.是愉快和幸福,但有的则是“忧愁和贫困”,苦难和贫困和悲哀的化身。仍是为了爱,母亲放下了自己的孩子,又毅然选择了离开,可她却没有后悔过什么,埋怨过什么。她眼里流的是幸福的泪花。
这就是《母亲的故事。》这虽然子是短短的几页,但故事里母亲也深深印记在我的心中,仿佛她的声音就在我的耳边回荡,也许你觉得这并没有什么,但股市中母亲原以为孩子割去秀发,挖出眼珠……甚至是牺牲生命呀!
这是童话中的母亲吗?不,不是的。她不是一个设的人物,他是一个最真实不过的例子。难道不是这样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母亲不也在默默无闻地为我们牺牲,奉献……她同样也无怨无悔。
母亲的故事读后感14
今天,我回家写完作业,就到家里的书架上找书看。无意中发现一本名为《母亲的故事》的书,于是我拿下来,翻了翻,没想到就着迷了。
这本名著讲的是:一位母亲的孩子生命垂危,被“死神”带走了。这位母亲不辞辛苦,跋山涉水,执着地走向死神的住处——花房。最后他见到了死神,明白是上帝的旨意后,放心地将孩子交给死神,并恳切孩子有幸福的未来。
读完后,我深感到母爱的伟大。这位母亲为了找到自己的孩子,她失去了头发、眼睛,甚至还有血的代价。这是母爱的力量在支撑着她,为了找到自己的'孩子,她义不容辞的付出自己的一切。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像这样的母亲,他们在背后默默地为我们付出,但总被我们忽视了。母爱是非常伟大的:当我们成功完成某一个任务,与母亲的鼓励是密不可分的;当我们生病时,每次眨眼都是母亲憔悴的脸;每次回家时,都能吃上妈妈做的可口饭菜……这些情节,都表达了母亲对我们的爱,但我们从没在乎过。
读完这本名著使我受益匪浅,真正的感受到母亲对我们的爱,而且我希望所有的儿女都能理解母亲的爱,它将是我们人生中最最珍贵的一笔财富。
第三篇:母亲的故事读后感
母亲的故事读后感
母亲的故事读后感1
我的感受:世上没有第二种爱,可以为了谁 去拥抱荆棘,世上再没有第二种爱,可以为了谁去关闭心灵的窗,愿意去承担黑暗。那种唯一的爱,叫作母爱,是不求回报,为子女默默付出的大爱。文中的`母亲,可以去不断地付出,为孩子。可是,却在看见孩子未来的时候停止,不敢再向前。不是不救孩子,而是害怕他的苦难。
母亲总是害怕孩子一点儿的苦难。母爱就是这样。或许每个母亲爱孩子的方式不同,但,总是处于爱!
母亲的故事读后感2
《母亲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母亲为了从死神手中找回自己的儿子,一路追踪着死神,历经了种种磨难,哭干了眼泪,还献出了自己明亮的双眼和长长的黑发。当她到达死神的'温室的时候,死神把眼珠还给了她。死神让她看到了儿子痛苦的未来,叫她自己选择救还是不救。看到儿子将来会承受巨大的痛苦,作为母亲她当然不愿意然儿子受苦,最后她痛苦地决定放弃救回儿子。这不由得让人感叹:母爱是最无私最伟大的。
我想到妈妈在平日里对我的严格要求,我不理解妈妈,还和妈妈斗嘴,磨蹭拖拉,是多么的不应该呀!妈妈严格要求是为了让我以后能生活得更幸福,路走得更稳当,更加有人生经验呀!
我们都应该感谢母亲的爱。
母亲的故事读后感3
在冬天的一个黄昏,一个孩子被死神带走了,孩子的母亲追着死神不放,母亲最后追到了一个大湖边,湖水很深,母亲为了救自己的孩子,过湖,失去了明亮的'双眼,这时母亲对可爱的孩子的爱。
母亲找到了死神,母亲对死神说:“不管未来是多么的艰辛,只要孩子在母亲的身旁,即使是在受苦,心里也会笑得。”
母亲为了我们,什么都可以放弃或牺牲,我们无以回报,只能用行动回报亲爱的母亲对我们的爱!
母亲的故事读后感4
读《母亲的故事》,让我想到了我的妈妈。每个母亲都爱自己的孩子,只不过表达爱的方式不同罢了。她们有时会打你骂你,但这一切都是爱的举动。她们是恨铁不成钢啊!每次她们打完你骂完你,心里就特别的后悔,心就像刀割一样难受。这些都是我们造成的,但我们真是太不懂事了,太自私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却从来没有考虑过父母的感受。我真想对妈妈说一声“妈妈,对不起!”妈妈为我付出的太多太多,她把全部的.心血都放在我的身上,我应该学会回报父母了。
就算世界上的人都不爱你了,但有一个人会永远的爱着你,给予你浓厚的母爱。这个人有一个神圣又伟大的名字,她的名字就叫——妈妈。
母亲的故事读后感5
今天,我读了《母亲的故事》这篇文章,故事主要讲的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有一个小孩病的很重,发着高烧,他的'母亲不分昼夜的守着他,眼泪流的真叫人难过。母亲守护着孩子三天三夜,不停的给孩子喂水、擦身体,孩子的烧终于退了,人也恢复了清醒,可母亲却累倒了。
看到这里我很感动,也深深地感觉到了母爱的伟大,也想起了我生病时妈妈照顾我的样子。我以后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
第四篇:母亲故事
母亲故事
《没锁上的门》 乡偏僻小屋里住着一对母女,母亲深怕遭窃总是一到晚上便在门把上连锁三道锁;女儿则厌恶了像风景画般枯燥而一成不变的乡村生活,她向往都市,想去看看自己透过收音机所想象的那个华丽世界。某天清晨,女儿为了追求那虚幻的梦离开了母亲身边。她趁母亲睡觉时偷偷离家出走了。“妈,你就当作没我这个女儿吧。”可惜这世界不如她想象的美丽动人,她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堕落之途,深陷无法自拔的泥淖中,这时她才领悟到自己的过错。经过十年后,已经长大女儿拖着受伤的心与狼狈的身躯,回到了故乡。她回到家时已是深夜,微弱的灯光透过门缝渗透出来。她轻轻敲了敲门,却突然有种不祥的预感。女儿扭开门把时吓了一跳。“好奇怪,母亲之前从来不曾忘记把门锁上的。”母亲瘦弱的身躯蜷曲在冰冷的地板,以令人心疼的模样睡着了。“妈……妈……”听到女儿的哭泣声,母亲睁开了眼睛,一语不发地搂住女儿疲惫的肩膀。在母亲怀里哭了很久之后,女儿突然好奇问道:“妈,今天你怎么没有锁门,有人闯进来怎么办?”母亲回答说:“不只是今天而已,我怕你晚上突然回来进不了家门,所以十年来门从没锁过。”母亲十年如一日,等待着女儿回来,女儿房间里的摆设一如当年。这天晚上,母女回复到十年前的样子,紧紧锁上房门睡着了
《便当里的头发》在那个贫困的年代里,很多同学往往连带个象样的便当到学校上课的能力都没有,我邻座的同学就是如此。他的饭菜永远是黑黑的豆豉,我的便当却经常装着火腿和荷包蛋,两者有着天壤之别。而且这个同学,每次都会先从便当里捡出头发之后,再若无其事地吃他的便当。这个令人浑身不舒服的发现一直持续着。“可见他妈妈有多邋遢,竟然每天饭里都有头发。”同学们私底下议论著。为了顾及同学自尊,又不能表现出来,总觉得好肮脏,因此对这同学的印象,也开始大打折扣。有一天学校放学之后,那同学叫住了我:“如果没什么事就去我家玩吧。”虽然心中不太愿意,不过自从同班以来,他第一次开口邀请我到家里玩,所以我不好意思拒绝他。随朋友来到了位于汉城最陡峭地形的某个贫民村。“妈,我带朋友来了。”听到同学兴奋的声音之后,房门打开了。他年迈的母亲出现在门口。“我儿子的朋友来啦,让我看看。”但是走出房门的同学母亲,只是用手摸着房门外的梁柱。原来她是双眼失明的盲人。我感觉到一阵鼻酸,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同学的便当菜虽然每天如常都是豆豉,却是眼睛看不到的母亲,小心翼翼帮他装的便当,那不只是一顿午餐,更是母亲满满的爱心,甚至连掺杂在里面的头发,也一样是母亲的爱。
母亲的名言警句
母爱是世间最真挚的爱。—董宝平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冈察洛夫
老舍说: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我觉得这句话说明慈母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就想根对花一样重要。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
第五篇:《母亲》读后感
《母亲》读后感(14篇)
《母亲》读后感 篇1
上学期,学校给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购买了一本教育书籍,书名就叫《发现母亲》。我在寒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一口气看完了这本由王东华教授所着的书,合上〈发现母亲〉这本书之后,我对母亲这一伟大形象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
最早接触王东华的《发现母亲》是看到《中国教育报》上的推介,一下子就被书中的观点强烈的吸引住了,于是就把这本书的名字记录在我的本子上。后来听刘莹老师说他手中有这本书,就在春节前借来拜读,读后只能用震撼来形容我的对教育的无知。
这本书用发现二字表达了他对教育的问题思考,后来我也发现很多教育专家用词频率最高的就是“发现”,周六我去47中参加新课改讲座,台上作的是潍坊广文中学的校长赵桂霞,上午三个小时的报告最少使用“发现”20次,其中有很多的题目是:发现课程;一张照片的发现;桌子被砸发现离校课程等。发现是对每一个教育行为的反思,发现是教育智慧的闪现、发现是对教育深层次的理解。书中这样说:在现代社会,什么都强调学习和考核,没有人敢不经过充分的练习就走上舞台去演奏钢琴,没有谁敢不经过考核就把汽车发动后开到市区,但是人类何曾出现过为了哺育孩子而去精心设置的育儿学校呢?我们社会对那些从事儿童工作的各种人员,如教师、医生、幼儿园的营养师等都要进行专心而严格的训练,可是对在孩子生活及成长中担负重要培养任务的人——母亲,却视而不见的没有给予任何专门的训练乃至最低程度上的提醒。而我们的老师们呢,很多干了一辈子的老教师,荣获过无数的荣誉和证书,但是从来没有这种发现,准确的说他是个教知识的优秀老师,而非真正
的优秀教书,因为他们不懂得什么是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简单的说是学习不足,如果说我们老师们经过专心而严格的训练的话,那也是在上大学时期,而工作之后所从事的都是教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而非真正的教育研究。这让我想起了书中导论中美国著名母亲斯特娜夫人的一段话:中国是最早开设学校的国家,尽管如此,他们的文明落后了。这是由于他们没有认识到妇女教育的必要。过去,中国人认为妇女不应受教育,因此,中国大多数妇女是文盲,也不进行家庭教育。受不到母亲教育的国民决不能成为伟大的国民。更何况我们老师呢。
原来我一直认为,女人刚生完孩子后是由于缺少一种元素而出现不同层次的抑郁,这种抑郁期到三岁基本消失,抑郁期的时候常常与丈夫、婆婆发生一辈子激烈的碰撞,这也是中国婆媳关系不和协的根源,看完这本书才让我知道这不是主要的原因。书中说:“由于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因此人出生后的这三年极为重要。尽管人的生物体脱离了母亲,但是它实际上同母体仍然没有分开,仍然有一个未分化期。母亲和婴儿仍是一体的,仿佛是一对连体婴儿那样”。连体婴儿说明什么?说明他们都是孩子,孩子都不懂事,不高兴就哭、发脾气,一会儿就会呵呵地笑。这样的结果给丈夫一种感觉不像原来的爱人了,给婆子的感觉是这个媳妇这么不通情达理,可是对于孩子来说有这么懂他、爱他、理解他的伙伴,真是棒级。这个时候的孩子与母亲是一种感通状态,他们彼此心心相映,心照不宣。这就是很多孩子为什么总是听妈妈的话而不听其他任何的话,而上学
以后,很孩子把老师当成了他的妈妈。这个我们一个启示,就是我们老师要想教育好孩子,包括提高学习成绩,就必须走进孩子的世界,跟他建立感通关系,孩子自然就会进入“亲其师,信其道”的轨道上。
《母亲》读后感 篇2
一个人,一本书,一杯茶,一帘梦。每每拿起一本书,总想着塑造一种氛围,也只有此刻,世事才会如此波澜不惊。
《张晓风散文集》是无意间看到学生在看,随便翻了几页,便顿时不能自拔。评论界赞其“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张晓风的文章是冰清伶俐,空灵而温暖的,有浓的化不开的情,有厚的举不动的爱,有远的看不尽的生,也有近的摸不着的死。这是一个女子的世界。精细、秀气、典雅间杂着一股淡淡的对生命短暂的遗憾和看透尘世又不失去信心与热情的执着。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作品迷人的地方,一则在总是微笑轻柔的姿态,永远善意的呈现事与人之间的关系,甜美中不失条理。二则擅于将身旁切近实际的经验,由小见大,亦由杂乱中理出天地自然造物者的灵机与训诫。
翻到《母亲的羽衣》一文的时候,我便如酗酒一般,沉溺其中。心中更是翻起层层巨浪,久久不能平复。有一段是这样的:“其实世上哪一个母亲不曾是穿着羽衣的仙女呢?像故事中的小织女,她们都曾住在星河之畔,织虹纺霓,藏云捉月,几曾烦心挂虑?她们是天神最偏怜的小女儿,她们终日临水自照,惊讶于自己美丽的羽衣和美丽的肌肤,她们久久凝注着自己的青春,被那份光华弄得痴然如醉。而有一天,她的羽衣不见了,她把洁白的羽衣拍了又拍,无声无息的关上箱子,藏好钥匙。是她自己锁住那身昔日的羽衣的。她不能飞了,因为她已不忍飞去。——她已经决定做一个母亲。”
原来,每一个母亲都是由仙女变来的。是的,天下的母亲都是平凡不起眼的一块砧板,是那样柔顺地接纳了无数尖锐的割伤却默无一语的砧板!每一位母亲在从前都是披着羽衣的公主,在父母的宠爱下,爷爷奶奶的摇篮中成长!而直到有一天,她们成为一名母亲时,便藏起了那件羽衣,换上了人间的粗布,的确,她好像不能飞 翔了,她把那件羽衣藏在了内心深处……而如今,我也正式升格为一名母亲。
从前,我从未曾想过在30岁之前要孩子,我会觉得孩子是累赘,会影响我的生活质量。而当我真真实实的知道他的存在以后,我竟然高兴地无以言表,每天给他读小故事,每天给他听音乐,每天陪他散步,满怀欣喜地期待他的降临。
从前,我会花半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来洗脸敷面膜。而如今,什么面膜,早被我束之高阁,取而代之的是陪他踢球、陪他拼图、陪他躲猫猫。
从前,我洗衣服都会带上手套,我怕肥皂会伤了我细嫩的皮肤。而如今,孩子每天的脏衣服、尿布都是拿来就洗,哪用得着手套,就连上面沾着的粑粑也爱屋及乌,觉得是世界上闻着最香的粑粑,洗的时候竟也充满无尽的柔情。
从前,我从不进厨房,我怕油烟熏黑了我的皮肤,滋生出可怕的皱纹。而如今,我从容的活跃在厨房里,给儿子下蔬菜面、蒸鸡蛋糕、熬八宝粥,给儿子烤他最爱吃的蛋挞和蛋白糖。只要他吃的开心,我的内心就有无限的满足。
从前,我很懒,因为有妈妈的疼爱,什么也无需操心。而如今,我忙着学讲故事,忙着学唱儿歌,忙着背三字经、小九九、唐诗宋词……
或许,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而就在此时,我才真正领悟到母亲的伟大!
母亲,不是不爱美了,不是不期待了,不是没渴望了,而是在孩子面前,在权衡之后,她还是毅然决然的放弃了自己的追求,或许根本就不需要权衡吧!
我只想把白落梅的一句话送给我最亲爱的儿子:宝贝,“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母亲》读后感 篇3
故乡老屋后,那棵菩提树姿态宛美,就这样静静地,伴母亲走过了在故乡的那些年。这棵菩提树,宛若是这个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像一缕细线,串起了这个家的五彩珠,一颗缀连着一颗。长工阿荣伯在树下工作,热了就脱下棉袄往树枝桠上一扔;帮工阿喜从田里抓来田螺,也往树上一挂;母亲拉了把竹椅,就坐在树下做活儿……
午后,母亲总是浸在和煦的日光里,一个人坐在树下,呆呆地盯着菩提树,轻抚着它,眼神是宠溺,好似眼前的是自己的儿女。难怪,毕竟菩提树守望在母亲逝去的年华。这些年,没有女儿的陪伴,没有丈夫的依靠,她只有在菩提树下虔诚地祈祷。一遍遍地对树许愿心,祝愿女儿在外的学习顺利,身体健康。母亲常说:“菩提树叫人看了没有忧愁。”树叶的清香,熏得人心旷神怡,自然而然也就陶醉其中了。这菩提,久久陪伴在母亲的身旁,扎根在母亲的心里,对母亲的重要,无疑是不言而喻了。
母亲是个乡下人,规规矩矩,对父亲的安排都逆来顺受,这无非是对父亲深厚的爱。这爱,只是希望找到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只是想要有个人可以相伴一生,只是奢求有个人包容和分享人生。尽管长久的等待,换来的是父亲的背叛,但母亲能够凭借这份爱,和一个与自己瓜分丈夫心的女人生活在一起,是何其伟大。父亲对母亲的感情,因新鲜感渐淡而随时间的推逝变,慢慢变淡,直至最后的厌恶。我想也许此时,母亲也只好带着对父亲的爱,静静地守望在菩提树下,默默地为父亲祈福。眼中漓着泪水,注视着菩提,心痛地吐出一句:“祝他们幸福!”
母亲爱父亲,由衷地爱,撕心裂肺地爱;母亲爱“我”,宠溺地爱,视我若心地爱……多少日多少夜,母亲守望在菩提树下,暗暗地操心“我”的一切一切,转身青丝变白发。礼佛是母亲修身养心的方式,“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无疑,酒肉是母亲的大忌,可“我”恰恰好吃荤。当然,母亲也会日复一日地为我做荤菜。即便那冒犯了她信仰的佛祖,但母亲眼中,“我”才是第一……母亲对“我”的爱有如春雨般滋润我的心脾,有如音乐般愉悦“我”的身心,有如阳光般普照“我”的身躯,母亲的爱未眠……
当今社会,多少孤寡老人,流离失所,遭到儿女的抛弃。多少妻子,遭到丈夫的背叛,终日以泪洗面。我曾听闻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八十几岁高龄的老人,丈夫早早离去,唯一的依靠,唯一的港湾已是儿女。命运总是弄人,她被自己的孩子狠心抛弃,孤苦无依。这个老人,日复一日坐在门口的藤椅上,怀中抱着一个破旧的布娃娃,总是自言自语,又或是在和娃娃讲话。她总执念,孩子会来接她走的,一定会的!就这样,她一直等,一直等。最后,甚至是在这把藤椅上咽气的。她守望的是什么,一个母亲的守望能是什么……
我认为,母亲的守望不过只是儿女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养育一生,不过是渴望儿女能带给她个家,母亲的守望无非是能有丈夫的依靠,两人相伴一生,最后葬在他身旁……
闭上眼睛,眼前隐隐有一个素衣女子,独自坐在菩提树下,嘴唇一张一闭,双手合闭放在胸前,凝视着菩提的藤蔓,眼神很柔,柔得若水。渐渐地,渐渐地,转眼青丝变苍发。
《母亲》读后感 篇4
读了季老的《怀念母亲》,让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在季老的笔下,他描写出失去生母的悲痛欲绝,以及留学他乡时对祖**亲的深深思念。在留学期间,他对祖**亲魂牵梦萦,每天盼望回到祖国。季老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他先从日记中摘录思念母亲的文字。后来,又摘录散文《寻梦》中思念母亲的文字。季老用这些文字,表达了他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对祖**亲真挚的爱慕。
读了《怀念母亲》,我更深地感受到母爱有多伟大,我是多么地依赖母亲。“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啊,总是在失去之后才会懂得珍惜。总到失去母亲后,才会愧疚。到那时,才会发现母亲给予我们太多,而我们回报得太少。想到这里,我暗下决心:在学校,我会认真学习,不辜负母亲的殷切期望。放学回家后,我会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光。我要学会为母亲分担家务,多和母亲说几句贴心的话,做母亲的“贴心小棉袄”。从今以后,我一定会好好孝敬自己的母亲。
虽然,我未尝过思念祖**亲是什么滋味。一想起那些海外华侨人士,想起他们,我便能感受到他们思念祖**亲的心情。今后,也许我没有机会出国,但我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好好报效我的祖**亲。
今天,我们学习了季羡林爷爷写的《怀念母亲》,我感触很深。
季羡林爷爷六岁时就离开了生身母亲,到城里去住,偶尔几次回去,都只是去奔丧,并没有特意的去看望自己的母亲,而他的母亲在四十多岁时去世了。作者这么小就离开母亲,对于母亲,他应该不太了解,对于作者失去母亲的这种痛楚和悔恨,我能理解,也能体会。
今年我彻底脱离了大人的怀抱,由于舅妈的妈妈没空,只有一个大姐姐来照顾我,大伯伯一个星期内过来看我两三次。家里,我的衣服全由我自己洗,饭盒通常都是我洗的。遇到困难,只能自己面对。偶尔,不开心的时候,会想起妈妈那温暖的怀抱,便会不知不觉的哭起来,为了不让妈妈操心,我都会跟她说我很好,来隐藏内心的孤寂。我想,作者曾经也想起过母亲的怀抱,想起时,也都会落泪,因为,母亲的怀抱是最温暖的。
作者和我一样,母亲不在身边,想起她时,都会落泪,因为,天下的孩子都希望母亲一直陪在身边。
当读了《怀念母亲》一文后,我心潮难平,震动很大。
我读完这篇文章之后,觉得季羡林的这种爱母亲与想要迎养母亲的信心真令人感动!“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句话深深的打动了我。他因为母亲的死去,伤心了一天又一天,痛哭了一天又一天,着真是出自深深的爱母的情感呐!
我想到了我自己:
有一次妈妈正在看新闻,我看了看时间,对妈妈说:“妈妈,我要看动画片!”妈妈不肯,我一把夺过遥控板,把电视调到少儿屏道,还惬意的躺在沙发上,翘着二郎腿,抖抖脚,喝着酸牛奶,津津有味的看着电视,完全不顾妈妈的感受。
现在,我已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应该从小孝敬母亲,帮助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哪怕只是帮她泡一杯热茶、拿一双拖鞋。何况我已经长大了,我不是以前的我了,不是那个只会在母亲怀里撒娇的孩子了,我必须趁后悔前,尽自己的力,孝敬母亲。
《母亲》读后感 篇5
在我走来的这些年看中,看过很多相似的父爱,母爱之类的文章,也写过很多这样的文章。从儿时到现在,文笔从稚嫩到成熟,字数从少到多,内容却大有不同。
小时候大多写的是父母的好,写的大概都是长大后报答父母之类的。随着我们的心智逐渐成熟,我们好像都很少写,长大后报答父母,是我们不爱父母了吗?并不是,而是我们将这份爱放在心底。为什么不说出来?或许是我们那可笑面子在作怪吧,害怕被别人笑话。我也是,我也是如此,也或许是害羞吧。
初中时,这份对于父母的藏于心底的爱变化了,似乎变得淡了,或许是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少了吧!但是实际上并不是我想的那样淡了,反倒是更浓厚了,我们只是习惯性地将这份情感放到内心深处,很少触碰它,久而久之,我们便会认为这份情感变淡了。父母因为工作,要心无旁骛,我们学习,要全神贯注,父母因为家庭生计奔波劳累,我们因为学习成绩努力奋斗。“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更何况我们一个星期未见,每当夜晚我们这些孩子入睡时,又可曾想过父母在思念着我们,好不容易熬到周末见到我们,可是呢,我们却总在做自己的事,可曾陪伴?
青春期的叛逆啊,让我拉不下脸去好好关心父母,到了高中,这种情况却很少发生了。因为我们都知道,我欠了父母太多了,所以我会努力微笑,只是为了让他们不再担心。每一次月假回家,他们总说我瘦了,可我总是说不出一句话,只是在母亲做饭,父亲切菜,我洗碗时扭头一望,看到的是华发成白发,脸上岁月带来的伤痕,我的心中满是泪水,可是我却不能哭,因为我一哭,他们就不会笑了。
欠父母的越来越多,不知该怎样偿还,至少现在最好的报答便是学习了吧,可是,每一次考试,成绩总是不尽人意,父母总是说尽力就好,可是我想看你们笑啊!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他们养育我,教我,爱我,我怎么报答?总以为来日方长,却原来来日并不方长,想着父母逐渐老去心就痛,父母在,家就在,好好爱父母,好好孝顺他们。正所谓“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感恩无须旁人提醒,应该发自每个人的内心。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关爱的话语,一个凝望的眼神,一种温暖的触摸,无不是感恩的载体。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我知道欠父母的很多,以前的我不懂感恩,不懂怎么样报答,在这里我想和你们说一声“对不起,我的父母!”在你们笑脸相迎时,我曾冷漠相待,在你们一声声温柔地喊我的名字时,我曾有过不耐烦,在你们习惯地抓起我的手时,我曾将手甩开,在你们因关心我而批评我时,我曾当做儿戏,在你们流泪时,我曾冷眼旁观,在你们青春年华时,我曾调皮捣蛋浪费了你们的时光,让你们“朝如青丝暮成雪” 。
我欠了你们太多了,对不起,我的父母,你们轻声细语、温柔待我时,我不曾爱你们,你们语重心长教育我时,我不曾爱你们,你们担心我、因我而流泪时,我不曾爱你们。而当风起云涌,你们发如雪时,我才知,我该好好爱你们。
《母亲》读后感 篇6
读了《优秀母亲教子锦囊》一书之后,在享受该书带给我的快乐的同时,也看到了27位优秀的母亲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的切身体会和真实事例,从中我深深体会到了: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母亲,要想真正把孩子教育好,就要主动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掌握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用心去感悟孩子、教育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与孩子共同成长。
我也是一个母亲,我的儿子今年十岁了,上小学四年级,是班里的班长,是个非常懂事、可爱的小男子汉。用心阅读了这27 位优秀母亲的教子经验之后,回想自己教育孩子的点点滴滴,有过欢喜,也有过无奈。如今孩子慢慢长大,我也梳理了自己和孩子共同经历的一些事情,感触最深的还是:赏识教育——多表扬,少批评,会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会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心态。
为了使表扬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我认为父母在规范孩子行为的过程中,应准确地把握表扬的尺度,也就是说表扬要适度。
一、 表扬时爸爸妈妈的感情流露要“浓淡”适度。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孩子稍微有点进步就欣喜若狂,赞不绝口,久而久之,必然助长孩子的自满情绪。还有的家长对孩子总是恨铁不成钢,尽管已看到孩子有很大进步,但为了防止孩子骄傲,他们按捺住内心的喜悦,在语言、行动上无任何表示。经常这样,必然会挫伤孩子的进取心。正确的方法是:在表扬孩子时,高度重视感情的作用,尽量做到“浓淡”适度。有时对孩子轻轻的一个微笑,也会起到许多赞美之词难以起到的作用。
二、表扬和批评的反差要“大小”适度。表扬不仅具有激励、导向功能,而且具有批评功能,例如对甲的表扬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乙的批评。有的家长为了督促孩子进步,总是过分笼统地夸奖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好,时间长了,无疑会使自己孩子丧失信心或产生抵触情绪。
三、表扬的方式要“实虚”适度。对孩子的评价应该是公正、准确的。但是,表扬作为教育孩子的一种多功能手段,在具体运用中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即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下,允许有一点“虚”内容。这里的“虚”主要指的是两个方面:
第一,是对事实的适度夸张。例如,孩子纯粹是因为好玩,挥着扫帚在院中“扫地”。爸爸妈妈明知如此也不必道破,应及时表扬他爱劳动的行为,这种夸张有利无害,因为它既是对孩子正确行为的肯定,又可以让孩子知道,劳动是一种美德。
第二,是对孩子将来的期望。例如,孩子的美术作业并不好,幼儿园每次作画,孩子总有自卑感。爸爸妈妈可以这样说:“你现在还没掌握方法,以后只要按老师要求认真去画,肯定会画得很好!”这种鼓励尽管超越现实,但对孩子来讲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要把握好表扬中“虚实”的程度。为此,在含有虚的内容的表扬中,应该注意三点:一要有利于增进孩子自信心;二要不脱离实际;三要给孩子指明前进的方向。
总之,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也是终身的学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终身的教师。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教育方法,以自身良好的品德修养、行为习惯去影响和带动孩子,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健康的孩子。
《母亲》读后感 篇7
我的书架上有一本厚厚的、颜色暗淡的、毫不起眼的书。拿出它,封面上只画着一个人,一个围着头巾,有着皱纹的年迈女人。
翻开一看,里面的字都是五号的。密密麻麻排成400多页。这里面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巴维尔”的年轻人。他有一个不务正业、不三不四的父亲。他的父亲每天都要喝酒,夜不归宿。还经常打骂他们母子俩。终于有一天,巴维尔和他的父亲闹了起来。从此他们俩就互相不理会。直到有一天他的父亲死了。巴维尔还是对他的父亲漠不关心。他父亲死时他也没有掉一滴眼泪。
从此他“子承父业”,也开始每天不务正业。母亲很担心。经常开导自己的儿子。可是巴维尔不但不听。还开始动手打母亲。突然有一天,母亲发现。巴维尔不再不务正业了。虽然他还是早出晚归。但明显跟以往不同。每天吃完饭他就会坐在灯下看一些书。母亲认为这是好的,于是就不再过问什么。直到有一天,母亲在收拾家里的东西时。意外翻开儿子的书,没想到都是些禁止的书。母亲很紧张,也很意外。慌忙的把这些书摆好。几天过去,母亲一直提心吊胆。
直到一天晚上,母亲小心翼翼的问道儿子时,儿子才小声的告诉母亲。这些书都是偷偷打印的。写的都是工人们的真实写照。如果不小心会被政府抓走。母亲没有说话,她知道这有可能会危及到自己还有儿子的性命。但作为工人的角度来说,这是好事。从这以后,母亲吃不好睡不好。总觉得随时都会有人来家里抓走她。
有一天晚上,儿子急匆匆的回来,对母亲说,晚上会有人来家里商讨事宜。麻烦母亲准备点茶水。当晚,有一些人到她家里来说些有关什么秘密行动的事。母亲站在一旁听,心里不断画十字。日子一天天过去,儿子的行动也在逐渐蔓延。原来儿子再发一些有关“革命”的传单。
母亲每天依旧做着自己的事,儿子也再继续着他的行动。直到有一天,一些刑警来家里抓走了巴维尔。母亲在这期间去看过儿子几次,然后儿子就一直在监狱里。母亲出去打过工,在牧场和大户人家干过活。
有一天,一个很多年前参加过那个小型会议的人把她叫了回去。说是有人指控巴维尔。最后参加会议的大部分人都被捕了,他们被政府流放了。母亲随手扔了一把那些传单,一群人哄抢。看着混乱的人群母亲又振作起来。去和宪兵对峙。可被宪兵打了。那群人也开始去打宪兵。人群一阵混乱。母亲觉得自己浑身上下都是疼得。
有一个人在把她往门外推,她挣脱那只手,抓住门框大喊:“真理是用血海也淹不灭的!”宪兵抓住她的喉咙,母亲感到窒息。母亲喊道:“你们这群不幸的家伙……”书的最后一段写的是“有谁对她报以嚎啕大哭。”具体什么意思没弄懂。这本书告诉我们坚持自己的立场,支持真理,即使被阻挠,也要勇敢下去。还从人物的命运侧面正面的反映出了当时俄国的腐败与工人阶级的困苦和艰辛。本书的作者高尔基是个文学大家。《母亲》这本书在俄国乃至世界的文学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名人都对他和他的作品加以赞许。
记住一句话——“真理是用血海也淹不灭的……”
《母亲》读后感 篇8
这篇文章中写了季羡林六岁离开母亲,在他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母亲去世,他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痛哭了好几天。从此,他失去了母亲,一想到母亲,他就会泪流不止,感到十分凄楚。他到德国之后,经常梦到自己的母亲和祖**亲。在1935年11月写的四篇感人的日记中,我读出他不但爱自己的母亲,还爱着祖国和远在祖国的朋友。在那之后,他写了一篇名叫《寻梦》的文章,表达了他热爱两个母亲的情感。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我一定要向季羡林学习。我有时对母亲发脾气;有时还偷懒,没有更努力地学习。而他从小失去了母亲,得不到母亲的呵护,却没有受影响,反而更加热爱、思念母亲,更加勤奋学习,考取了博士学位,并去德国留学。在哥廷根的时候,他并没有忘记母亲。在《永久的悔》这篇文章中,他说:“我一生最大的悔,就是没能孝敬母亲。”这样一位大学者,取得了那么多成就,最后悔的竟然是没能孝敬母亲,这太不可思议了!
我在生活中要向季羡林学习,从小孝敬母亲,帮助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哪怕只是帮她泡一杯热茶、拿一双拖鞋。何况我已经长大了,能作一些复杂的家务了。不然,如果她像作者的母亲一样早逝,再想孝敬她也没时间了。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中,作者对母亲的爱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学习了《怀念母亲》这一篇课文,使我的心深深的被触动了。
这篇课文作者季羡林是我国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他曾经有过长达的留学生涯,在多年的求学过程中,他远离故乡,远离祖**亲。对母亲的思念,对故土的眷恋,对祖国的期盼,一直伴随他走过在异国的孤独岁月。
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文章主要讲了,作者如何想念自己的亲生母亲和祖**亲。从文章中他摘抄的日记可以看出他强烈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从对房东太太的描述中可以体会到“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这是我不禁想起自己小时候的往事:假期,爸爸妈妈因为工作的原因,而暂时让我住在姑姑家。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看到姑姑细心呵护表妹时,心里总是酸酸的,不由得想起疼爱我的父母,泪水就悄悄的从我脸上滑落,真想念妈妈那双温暖的手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一定好好学习,报答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
当海外游子听到义勇军进行曲时哪一个不为之一震!啊,母亲,我们是中国心。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少先队员打着礼貌端庄的队礼时,我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叫怀念母亲,通过读文我了解作者以怀念母亲为题,主要摘抄了几段日记,体现出了作者对生母和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当读到:这凄凉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种说不出的味道浓浓的糊在心头,时我体会出了作者对故国的想念。是啊!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母亲,中国。我从小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就要为祖国作出贡献。就像周恩来总理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国只有一个,我们要爱护这个大家庭!
努力吧!我们要让中国更强大!
《母亲》读后感 篇9
有一种爱,如山似水;有一种爱,血浓于水……这就是源于世间最伟大无私的父爱与母爱。
想必我们都体会过父爱与母爱,但你有真正的回报过他们吗?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们养大,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视我们为宝。
父母的爱是我们人生路上的避风港,时时接纳我们,包容我们;父母的爱是我们人生中的加油站,鼓励我们奋力向前,敢于挑战。就是这样一种爱,绵延千年,恒古不变。
母亲双鬓的每一根白发,父亲额头的每一道皱纹都是我们成长的见证。父母用无私无悔的爱来滋润着我们。
通过读《感恩父爱,感恩母爱》这本书我更加有深刻的感受。这本书是由三百个故事组成的。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讲述的,孩子学习归来,为父亲买了一双鞋,本想尽一份儿女的孝心,可却不知鞋码买大了,到鞋店里去退时,听售货员说,父亲来这两次了,特别想买那双鞋,但是舍不得,最后孩子为他买回了家。
想想现在,我们吃的穿的都是父母辛苦挣钱换来的,他们总是把最好的留给我们,为了给我们一个美好的生活在外不辞奔波,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说起父母,你了解多少,知道他们鞋码多大?爱吃什么?这恐怕没有几个知道。父母那么了解我们,我们却什么也不知道。
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从一个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的生命就倾注了父母无尽的爱与祝福。
或许,父母不能给我们奢华的生活,给我们更多的财产,但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
我们不奢求父母给多么奢华的生活,我们要自己去争取,我们一定要让父母过上美好的生活。
你们都知道父亲节和母亲节是哪天吗?你们为父母送过礼物吗?其实父母不用准备什么好的礼物,而是我们做做家务,为父母做个饭,陪他们聊聊天,一起散散步,父母也就满足了。
中国是文明古国,古训就教育人们要孝顺父母,听取父母的教诲。
青春期的我们很有叛逆性,容易与父母发生冲突,跟父母叫板。可想过没有我们这么做父母会有多么伤心,会令他们有多么难过。我们不应该这样回报他们,与父母发生争吵时,应先冷静思考,自己有没有过错,要尝试与父母沟通,争取和我们意见达成一致。
父母给予我们呵护与包容。我们受伤的时候父母来呵护;在失败的时候,父母给予我们鼓励。父母是我们坚强的后盾,是我们的避风港。
如今我们现在越来越忙,不能陪在父母身边,应时常打个电话问候一声:“妈,吃饭没?爸,最近好吗?天冷了,该加衣服了……一句简单的小问候,会使父母开心一整天,这就是感恩。
岁月在不经意间从身边划过。每个匆忙的身影背后,父亲关爱的目光越来越远,母亲熟悉的话语渐渐淡忘,你是否还记得母亲烧的饭菜的味道?是否还记得父亲常与你聊天的内容?如果你记不清了,应多陪陪他们。
父母为子女撑起一片爱的天空,当你受伤时、哭泣时、忧郁时、难过时……你都可以随时回到这里,享受父母的爱,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都能让他们感到欣慰。
感恩,它虽说是一个行为动词,但它不止需要行动,更重要的是做到真心实意。感恩便是感激,发自内心的感激。从现在开始学会感恩,感恩父母。
懂得感恩,世界上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值得我们用生命去珍爱,用至诚的.心去感激,用实际行动去报恩,感恩父母。
《母亲》读后感 篇10
胡适对母亲的爱满溢于全文,这是读后的最大感受。虽然作者的笔调很平实,并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与歌功颂德,但是正是因为它的平实,所以才令此篇散文的光彩持久、柔和。
文章起初,作者将一些童年趣事记忆起来,并将自己作为“先生”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让读者颇觉有趣与熟悉。小孩子总是有那么一个心理,虽然大人们总觉得他们小爱开他们的玩笑,可是在小孩的心里自己却是很成熟的。而作者写他小时候的童年趣事则是为了给下文母亲的出场作铺垫。
母亲对“我”的管教,不仅是严格的,也是慈爱的。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从这便可知道母亲对“我”的严格与母亲生活的艰难,作者从来都不知道母亲什么时候醒来坐在床前多久,可见母亲虽然仁慈温和、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可是在后母兼后婆的身份下,她的生活比一般封建家庭主妇更加地艰难。因此,儿子就是她的精神与生活的寄托,更是未来的希望。而在她看来,儿子踏上丈夫的脚步就是最理想的。
母亲对作者的管束最严,“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回家再关上门好好地教育儿子,这给“我”留足了尊严与脸面,并不是像其他家长一般喜欢在外头教训孩子,给别人看给别人听,以示自己管教的严格。
母亲虽然严格,可是在她心里面却是包容着千千万万的疼爱。有一次“我”害了翳病,母亲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她便真的用舌头舔“我”病眼。在当时她根本就没有考虑后果,也没有担心病菌会不会传染给自己。
作为当家的后母在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的时候,总是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就算受了多大的委屈多少的脸色,都不曾与他们脸红、吵嘴、闹气,只是再也无法忍受得了就悲泣,让矛盾暂时地和缓下来。
因为作者从心底里同情与心疼母亲,所以他说,“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是的,打和骂还只是躯体上的疼痛,可是纠结在心里的难受是会让人发疯的。
虽然,母亲待人是最仁慈最温和的,但是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是绝对不允许的。譬如那次五叔对母亲的*蔑,“母亲气得大哭,并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从这可见母亲的刚气与对名节的忠贞。
从这些作者对母亲的回忆可见作者对母亲的爱是多么地深沉与难忘。作者还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从这便可知母亲在作者心目中的形象与份量。
爱,这是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感情中最最宝贵的发自内心的情感,是我们生命中完整的一部分。如果一个人缺失了爱,那么他的人生就会有无限的遗憾与不堪。很开心能在胡适平实的笔调中见识了世间伟大母亲的一种,这使我更加地珍惜、感恩现在的生活与所拥有的一切。
《母亲》读后感 篇11
《狂人日记》里“吃人”的故事,已经让我震撼。又读《为奴隶的母亲》,对于“吃人”的封建礼教,我似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封建礼教是“吃人”的元凶,而这个封建礼教是一个抓不着又似乎能感觉到得东西,它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而是一种制度,一种以男权为主导的社会制度。
悲伤残酷的现实生活往往让我们不得不低头。而这篇小说似乎就有这种慑人的力量,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奴隶制社会的残酷与悲哀。
这篇文章是具体的实例,它描写了一个以民国初年的农村悲剧故事。丈夫染上赌博酗酒等恶习,儿子春宝又久病不愈,无奈之下,丈夫以一百块大洋将妻子出典给渴望能生一个儿子的老秀才。三年中,妻给老秀才生下了儿子秋宝,秀才大娘子不容典妻的存在,三年期满后,妻不得不离开秋宝回家。当她回到依然难改恶习的丈夫身边时,典妻却发现自己的儿子春宝已经奄奄一息……
一个临产的农村女人,在家里产下一女婴,还没来得及抱女儿一下,那个“呱嗒呱嗒”叫声很重的女婴就被她的亲生父亲亲手放进了装满沸水的桶里,看到这里我有些不敢相信,觉得很费解,内心有着说不来的悲凉。而这篇小说处处似刀,稀薄而又锋利,在生活的暗处伸出来,上面写着惨淡的血和血的真实,这里的血有女婴的真实的血,也有母亲精神上碎裂后滴下的无声的血,每流一滴,都是痛的。
妇人是一个既可怜又可悲的角色。三年前,她的丈夫将悲惨的抉择摆在她面前:去不去?三年后,又一个问题摆在她面前:回不回?抉择归抉择,问题归问题,其实不管是被丈夫典出还是被秀才的妻子踢出,都是由不得她来作主,从始至终她仅仅是一个奴隶,一个生儿育女的工具,她的价值可以用一百元来衡量。母爱是妇女的天性和权利,但她却被折伤了天性,被剥夺了权利,无论哪个时期,她都生活在矛盾中,生活在“不情愿”中,命运似乎也处处与她作对。这所有的一切都导致她的内心极为痛苦,但是她也只是一味地忍让,一味地谨小慎微,没有作半点的反抗,这不得不让我们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觉,这也就是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也!
但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这样一个性格软弱的妇人又如何能不被命运摆弄呢?她有反抗的能力吗?在很大的程度上,又是什么造成她这样的性格呢?一个从旧社会一路走来被剥夺受教育权利的妇女,蒙昧无知,在她的思想里,只有三从四德,她又拿什么去跟命运抗争?
妇人的悲剧,是对其自身命运的习以为常,欲有所动,又无从表述。小说的悲也就悲在这里,这是一个妻子的悲剧,这是一个母亲的悲剧,这更是一个女性的悲剧。而造成妇人这样命运的典妻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下闭塞农村传宗接代的封建观念,封建的宗法制使女性沦为了传宗接代的工具,反映了封建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在男性中心社会里,女人会被挤压到这样的边缘地带的,这样被践踏的境遇,就不难理解了。
静静地沉思,我们真的应该为自己生存在这个平等、自由、民主的社会而感到幸福,在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里,我们可以和男性平分秋色,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抛开物质来讲精神,我们可以非常有尊严地去爱与被爱,我们的命运完全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受任何人支配。
“为奴隶的母亲”,这是一个命运悲剧,这是一个性格悲剧,这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我们应该通过那个时代的悲剧来提醒这个时代的幸福,从而塑造人格魅力来主宰自己的命运。
《母亲》读后感 篇12
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什么?有人说是曾经有一份爱情摆在面前没有珍惜。此言不假但远非全部,世易时移还有很多的痛苦在不同的人生节点等候着人们,比如一个单身母亲毅然决定生下没有名分的孩子,含辛茹苦将其养大,但她付出的亲情却被女儿误解,对年华逝去身心憔悴的母亲来说,她能想到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她就是《困在回忆里的母亲》.
生命能够承受多大的重量,生命又有着怎样的韧性,其实我们常常是弄不清楚的,尤其是对于一个刚刚生下私生子、独自生活的母亲来说,我们更为清楚的是生命的脆弱与无助。产房中是自己苦苦煎熬、产房外也没有人等待,更可怕的是,今后的生活也是冰冷的未知数。在那个时刻极度虚弱又极度绝望的简,对当初执意留下这个小生命的选择,一定会产生刹那的悔意。不过医院婴儿床里那个号哭的小家伙,注定就是她崭新的宇宙中心,这个小生命要依附于她,她必须让孩子活下去,不是一时一刻、一天一年,而是一生一世。
她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正当我们要为她喝彩,感慨好人一生平安,故事却并没有按照知音体的路子走,作者用两条平行的线叙述母女,虽然各自的际遇十分吻合,但彼此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同样是对于生孩子,女儿弗洛伦斯宁愿做一个高龄产妇,也不愿意在年龄适合但不“合情合理”的情况下,这显然是说给不满二十岁就生下她得母亲简听的。而故事的发展让我们看到,母女之间的不融洽其实是女儿对母亲的不理解,是对母亲付出亲情的完全误读,在她看来给了她生命的母亲其实是无情的,面对如此痛心的境遇,简却只是隐忍着、回避着、维系着,她清楚的感受到她与女儿之间那条鸿沟,却无能为力。这道鸿沟曾经存在于她与自己的母亲之间,给她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尽管她竭尽所能避免,但如今却如同魔咒一般横亘在她与女儿之间。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呢?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亲情,不是亲情本身,而是亲情给不同的家庭成员带来的感受。在母亲简的眼中,女儿绝对是最漂亮可爱的孩子,她十全十美、完美无瑕,为了弗洛伦斯,她宁愿自己含辛茹苦也不愿委屈她、宁愿放弃尊严做贼而入狱也不愿饿着她、宁愿放弃自己一生的幸福也不会放弃她……然而在女儿弗洛伦斯看来,母亲的这些付出反而成了她的压力,母亲的磨难不是为了她而是因为她,她执拗的认为自己就是个灾星,生下来就毁了母亲,加上父亲的缺位且是母亲的忌讳,让逐渐长大的弗洛伦斯认为母亲对她是不公平的、甚至是无情的。直到有一天,她有了自己的孩子。生育不仅改变了她的体型,更改变了她的心态,面对自己孕育的小生命,她终于逐渐体会到了当年的母亲,明白了母亲所说的那种无私的亲情、懂得了什么是超越一切的爱。正是这个孩子,让母女之间的鸿沟变成了通途,也让母亲简不再困在回忆里。
血缘、亲情,自然而然便能代代相传,切断传承、阻隔血脉是不合常理的事情。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亲情依然易受阻隔、亲人难免心存芥蒂,就如同亲人间联系容易被淡忘,以致产生“常回家看看”这样的无奈与心酸。亲情并非战无不胜,然而,我们除此之外一无所有。尽管亲人之间也会不可避免的彼此伤害,但亲情会教给我们宽容,交给我们忍受。我们都身为人子,绝大多数也会为人父母,对于长辈,他们给予我们的比起别人或许不多,但我们应该相信,那必定是他们能给的全部;对于孩子,我们给予他们的比起别人或许很少,但我们也毋庸置疑,我们必定付出所有。
《母亲》读后感 篇13
昨天我和几个朋友一起读了高尔基的《母亲》,读完母亲,确实在一些方面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点。
1、母亲——作为生活在当时俄国黑暗社会最底层的工人代表,从一个没有灵魂的麻木的人,一跃而为一个具有先进思想,为推翻沙皇统治而站在第一线的人。
母亲身上,所发生得重大变化,让我们震撼,尤其是母亲不识字,却比那些识字的理解真理,理解俄国的未来。这些与她的儿子帕沙卡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她的儿子是工人的代表,是工人运动的领导者,不断对他的母亲灌输革命的真理,将母亲的思想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当然这与母亲本身也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她对儿子的理解,对儿子所从事事业的信任,没有对儿子的自豪,对儿子深深的爱,也不会使她在儿子被捕后,下定决心走儿子的路,从而真正成为一个革命者,一个大造新时代的人。
这里我们谈到了理解,这不仅让我想到一句话:理解万岁。确实,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是无价的,理解可以创造奇迹,就像理解可以将帕沙卡和她的母亲,两个思想完全不同的人,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一座信任的桥梁。在现代社会,很多问题有待于理解来解决,代沟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试想,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加强交流,增进理解,又什么问题解决不了呢?有时候我感觉父母不理解我,当然,为题是出在双方。父母当总是让我一个劲的学习,殊不知,为了责任而学习是很累人的。
2、书中的革命者为了信仰,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而奋不顾身。
其突出代表就是母亲的儿子帕沙卡和他的同志安德烈,雷兵等革命者。他们有着智者的信念,不知疲倦的像工人,农民宣传革命知识,剖析他们受苦受累而没有得到回报的原因,他们不惧资产阶级及其他们的走狗们,把坐牢当作工作之余的休息,出狱后依旧投身革命事业。这是多么让人敬重!这不仅让我想到了我国所经历的艰苦岁月,同样的故事也在我们这片热土上发生过,那些革命的烈士,将长眠在共和国的怀抱之中。
这里提到了信仰,在革命时期,信仰高于一切,有着执著信仰的人会为它而抛弃生命。那些舍生取义的事迹一直被人们坐传倡,慢慢的好像已经成为了传说,我曾经怀疑,所谓乱世出英雄,不知道在现代社会,还会不会又为了信仰而献身的人,还有没有那份勇气,坦然地面对死亡,正气浩然。在那时,信仰是人们前进的动力,这不仅让我思索,伟人为了信仰而不断奋斗终究成为了伟人,而在当代,如何确立自己的信仰呢?我小时候想当五星上将,现在想来却也可笑,一没有军事才能,二没有军事胆识,三没有军事机遇,谈何成为将军?小时候想当将军想必那是战争片子看多了,盲目崇拜上面的将军罢了。
说实话,从那时起就有点迷茫,在各方面的呼吁下努力学习,却终究没有确定一个明确的理想,总是过一天算一天,完成当前的任务就算了事。我也常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总是安慰自己,总之以后能报效祖国,名垂青史就是了,这就算我笼统的人生理想吧!
在前面我提到,由于害怕写得太庸俗,所以不打算写母爱的内容,可是当我写到这儿才发现,这本书中未提一个“爱”字,却无处不洋溢着母亲对帕沙卡的爱。从母亲对帕沙卡反常举动的担心,到得知他从事失业后的提心吊胆;对儿子的支持,到以儿子为自豪,直至投身革命事业,一个母亲年迈而执著的爱心,又对儿子的爱上升到了对全世界为真理而奋斗的无产革命者的爱,这是历史的跨越。
《母亲》读后感 篇14
假期里,和女儿一起读了《时代广场的蟋蟀》这本书。它讲述的是一只叫柴斯特的蟋蟀意外来到了纽约最繁华的地方_____时代广场的地铁站。在人情冷漠的纽约,幸运的柴斯特遇到了聪明的塔克老鼠和忠诚憨厚的亨利猫,还遇到了爱它的主人——男孩玛利欧。他们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渡过了愉快的时光。蟋蟀柴斯特用它绝妙的音乐天赋回报了朋友们的真挚友情,帮助玛利欧一家摆脱了困境,自己也成为了震惊整个纽约的演奏家。然而功成名就的柴斯特却满心失落,思念起乡下自由自在的安静生活来。在朋友们的理解和帮助下,它终于回到了自己深爱的故乡。
我喜欢文中的每一个人,尤其是拥有高尚情操的柴斯特,没有自私自利的意识,他用自己能给予的爱去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他勇敢,善良,虽然他一次又一次的在报摊为主人闯下了弥天大祸,但是,他并没有逃之夭夭,一走了之,他更多的是留下来澄清他所犯过的一个又一个的错误,用最真诚的力量去挽回自己留下的可能。而且,他用自己嘹亮而优美的歌声去打动了在时代广场的每一个人,帮助玛利欧一家摆脱困境,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直到柴斯特回到康涅狄格州,爱的温度并没有退缩。
就是这一个故事,使我明白了,爱有多么的重要,友情有多么的重要。
回到学校,我就把这本书推荐给了我的学生们,因为我觉得,即将毕业的孩子们在共同度过的这六年小学生活里,快乐有过,悲伤有过,难忘有过;刻骨铭心也曾经有过,可是这些自私的孩子们可能就是没经历过像文中所写的那些小动物们之间的那份纯真宝贵的友谊积累。他们不懂得如何选择朋友,如何珍惜友谊,他们的判断标准或许真的还停留在你给我一些好吃的好玩的,我给你一些类似的东西这样一个水平上,志同道合,诚信为本,这些大道理,顷刻间或许就都不重要了。至于患难见真情更是无稽之谈,学生的选择有问题,交往自然就有问题。我多么想让书中的感人情节能够润华孩子们的心田。让学生们明白真正的友谊是经得起考验的,真正的朋友是不需要年检的,是排除世俗,事故,权势,地位,与金钱等等外物条件牵制的。
回声效应真的出现了,在推荐此书的第三天,班级里就有一个孩子问到了我这样一些问题,老师,你说现在这个社会还能遇到真正的朋友吗?《伯牙绝弦》那篇课文里所写的知音,真的存在吗?我不知道自己现在遇到的这个人是不是我的朋友啊?听着她提出来的问题,我很是欣慰,学生体会到了深层次的东西,只是还有一些茫然。前两个问题我必须坚决的告诉他世间有真正的友谊,伯牙绝弦里的知音也一定会遇到。而如何去涤清自己的内心,判断自己是否遇到了一个好朋友,其实很简单。欢乐的时刻想与之分享;沮丧的时刻想与之倾诉;艰难的时刻想与之磋商;绝望的时刻想与之托孤;平静的时刻又会情不自禁的想起她的音容笑貌。这样的人就是你的好朋友。
一本书,能够让每一个天天忙乱的人想安静的回想一段时日,这就是好书的魅力,而且好书能够让你在失去网络,通讯等等一切信息的安静空间里与自己独处。
《时代广场的蟋蟀》她能温暖这个冰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