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十字架
暑假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大师东野圭吾的作品,没想到与他的文字一见如故,一发不可收拾。
他的作品大多是推理小说,其理工背景亦展现在作品细腻精准的的风格中,他的作品情节跌宕诡异,剧情布局缜密细致,兼具思想性、文学性与娱乐性。我相继读了他的《恶意》、《白夜行》、《解忧杂货店》、《嫌疑人X的献身》,每一本,都带给我不同的震撼。当我拿到《虚无的十字架》时,其编者对它的评价是:继《白夜行》之后,东野圭吾最刺痛人心的作品。这一下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要知道,《白夜行》被誉为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带给我的震撼之大难以想象,可以和《白夜行》相比?带着好奇,我翻开了这本书。
开篇就是纯情的如最简单的言情故事的发展,然而笔锋一转,就是命案。整本书用了多个人的视角来叙述,其中大多是一个名叫中原的男人,他是个不幸的人。十一年前,他的女儿被入室盗窃的小偷杀害,凶手被判处死刑后,感到人生失去目标,即使凶手伏法,女儿也无法再复活的痛苦,终使他与妻子小夜子离婚;而八年后,小夜子又遭人杀害。虽然不久后凶手后自首,但中原却在小夜子的遗物中有所发现,她的死因似乎并不单纯……由此中原开始了调查。通过对他的心理描写,读者深刻体会到:犯人,被判处死刑,让遗族的痛有所发泄却带来更多空虚。由此,整本书所探讨的话题得到引入:究竟该如何对待犯人,既让遗族得到安慰,又让犯人得到惩戒,两全其美?
书中的小夜子花费了数年来寻求答案,她找到了吗?并没有,而是陷入了更多的疑惑。东野圭吾克制着,让中原在调查的同时一步步阐述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也一步步揭开命案的真相。
书里的人在寻求,书外的人也在思考。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向我们提出了问题:如果你家人的生命被残酷地夺走,你希望该如何处置犯人?如果犯人并未把死刑视为惩罚,至死仍未反省,死刑又有何作用?是让犯人听到自己的死刑宣判而感到解脱,还是让他重返自由社会但用尽一生赎罪?所谓的“罪”与“罚”,究竟本质为何?
刑罚或许痛快了一时,却仍无法挽回悲剧,而犯人也可能只是模糊了善恶。出狱,谁又能保证他能够一生弥补而不是伪装醒悟?谁能保证他一定背负着那个虚无而又沉重的十字架?
合上这本书,我的心情十分沉重,我的脑海中不停思索着作者提出的问题。虽然作者是以日本的法律制度为背景,但对于死刑仍然存在的中国,同样具有现实意义。中国有句古话:“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天经地义的。法律禁止杀人,死刑这种制度是国家在杀人,但终究是人在运营国家、做出判决,所以,死刑制度充满了矛盾。这种观点同样很有说服力。许多废除死刑论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避免误判。这种事在中国也发生过,像曾经在社会引起巨大影响的呼格吉勒图案、聂树斌案。那些被误认为是犯人的人,大多被判处死刑,不然就是将自己最宝贵的年华浪费在了监狱里,这种事,任谁也受不了。
而书中的人物史也,在年少无知是杀死了一名婴儿,但他长大后成为一名医生,挽救了无数生命,只为了赎罪,他无时无刻不背负着一个沉重的十字架。在我看来,这何尝不是一种好的方法?只是如何判断犯人是否是真心忏悔、改邪归正,这个问题恐怕是无解的。这是个横亘人类历史的话题,讨论一直在进行。
这本书虽然在情节、手法上来看,与《白夜行》等书略逊一筹,但若论刺痛人心,它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东野圭吾那冷酷的笔触,终究是留有些许温情。不知读过这本书的读者是否猜出,小夜子之所以坚持让史也与井口为了二十多年前杀死自己的婴儿去自首,只是为了让他们正视自己犯下的错,而婴儿的尸体,小夜子已偷偷挖走,从后面的警方找不到尸体就可以证明。
这本书,与其说是推理小说,不如说是在触摸人性,教人向善。如果你读懂了它,它一定会刺痛你的心。
世间有恶,却依旧要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