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静夜思》读后感
《静夜思》读后感(精选10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静夜思》读后感(精选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静夜思》读后感1母亲节的夜晚,月亮甚是美妙,借着月光,漫不经心的我翻开书,月光正巧映在了《静夜思》上。
“分不清是床前清冷的光辉,是深秋夜里飘降的冰霜,还是一张空白的信笺,或是老母亲一头银色的白发。”
此时,我想到了母亲。
曾是谁为我披上寒衣?又曾是谁为我们送上一碗还散着腾腾热气的米饭?
她会是谁?
银发铺满她的额头,老茧布满她的双手,她曾为我们踏进医院,她又曾为我们迈进校园,但脸上总是挂满微笑,是母亲,是我们伟大的母亲!
“此时,只有那轮满月,睁着慈祥的目光,把一个孤单的身影照耀。在家乡如绳的田埂上,是不是有一位老人,和我一样,站在月光下,形影孤怜,轻唤一个人的乳名。”
我的心颤抖了,我的眼睛湿润了。
仰望月光,也许会有许多人和我一样,注视着月亮。
“母亲啊,采透明的月色回家吧,那是游子在中秋夜里,在渭水岸边,寄给您的一帧相思啊!”
注视月光的人们,把与你母亲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吧!
月光会传到每一位母亲心中,放下担心的样子,会欣慰地为你祝福。
“月,在今夜饱满如圆。”
在今夜,一定会有许多游子正牵挂着自己的母亲。
哦,牵挂,牵挂……
《静夜思》读后感2窗外的月亮已高高挂起,皎洁的银盘散发着明朗的光辉,可这一晚,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只能抬头仰望那似有月宫嫦娥的玉盘,在这种时候,同样的对月,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诗仙李白的那首《静夜思》,虽时隔千年,但那对月惆怅无比的情境仿佛又回到了眼前,历历在目。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曾留下思乡怀人的不朽名篇,可那一篇能赶得上这首千古名篇呢?我在这难以入眠的夜晚,静静的怀念那远隔千山万水但彼此相通的至交好友和生我养我的那一边土地上的亲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虽不是佳节,但倍思亲我却能感应到。腿部微曲,徐徐迈步,缓缓的扭动落地窗的把手,落地窗发出一声轻微的“吱呀”声,这在平时是再平常不过的声音,可在今晚看来,这声音是多么的刺耳,大概是因为我的心境吧。我微低下腰,两臂交织,下巴轻轻的放在双臂上,对着别墅后的泳池呆呆的出神,此时仿佛穿越到了那个群雄割据、战马嘶鸣的三国时代,小乔在我的眼前起舞弄清影,舞罢,绝世美人竟留下了双行泪珠,那泪珠中,含着对公瑾的无限怀念和追思。
再小乔的身上,我又看到了一代“武圣”关云长,那败走麦城时面对兵士逃亡,城中将领损失殆尽,军心严重不稳时,那坚定的言辞和眼神,“走小路”,这是关羽所说的最后一句话。先前的麦城惨败并未使他明白所谓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还抚须长叹,说自己智勇双全,怎会失败?最后固执己见,被曹仁,徐晃二将所逼,被马忠所擒,死时,眼里流的是英雄泪。我揉了揉自己的眼睛,竟然发现我落泪了,我嘴角微微上扬,突然觉得好想笑,但却又笑不出来。这时,我的红颜好友阿茹娜已悄然为我披上了一件运动衣。“又不睡觉,想什么事么?”阿茹娜眨着大大的眼睛对我说。“我在想小乔和关羽。”
我淡淡的说道。“小乔,不是四大美女吗?”“不是,她是三国时期的美女,赤壁之战就是因为她”阿茹娜听罢,便不再说话,低头好像在想什么。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三国,这一次的地点、时间与上次不同,是回到了赤壁,时间到了208年,曹操为了小乔南下攻击吴、蜀两国,而周瑜为了小乔拒绝求和,正所谓“痛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还有那将唐王朝推向鼎盛,又推向没落的唐玄宗李隆基,最后不得已,赐那个倾国倾城,却又红颜祸水的杨玉环一死。我叹了一口气,心想这一个王朝纵使再强大,也最终败在了红颜上。我微眯起眼,注视着游泳池,蓝粼粼的水波把我从已失去的千年回忆中拉回,我顿了顿,突然发现月亮不见了,原来的月亮倒映在泳池中央,可现在却没有了,再抬头一看苍穹,月亮却被乌云遮住,天空朦朦胧胧似有一层薄雾不一会竟淅淅沥沥的下起了小雨。此时,我才感觉夜晚是那么寒冷,我转身回到屋中,节奏和原来一样,慢慢地躺在床上,由于刚才的思考,我的心里萌生了一丝睡意,渐渐的睡了过去……
《静夜思》读后感3《静夜思》原是李白写的一首著名的古诗,如今被编成了一首歌曲。悲伤的旋律充分的描绘了李白当时的心情。
家乡是一个很常见的词,它在我们愉快时也许会被忘记,在我们孤独时也许会被想起,但每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家乡都可能会成为我们的精神寄托。每当新年来临时,我们穿着漂亮的新衣乘着火车回到家乡,看看路边坚强的雪松,还有那盛开的野花,自己的亲人正在门口迎接着我们的到来,这一切都是多么的美好。但是,李白却享受不到这种优越的待遇。
在那个年代,还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供你使用,只有渔船、马车。可是乘坐他们近则一周两周,远则两至三月,还很贵。所以有些人士总是回不了家,李白也一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望着凄凉的明月,思念家乡的心情,久久难以入睡,此时此刻,那诗句也在纠结着我的心。在这悲伤的诗句中,配上那凄凉的音乐,真的令人难以忘怀。
现在我们有了优越的条件,不仅可以回家乡看看,还可以去各个地方旅游。以前思念亲人还需要写信,而现在有网上聊天,不仅方便快捷,还可以看到亲人的样子。原来,是一个个的梦想,如今,我们已经把它变成现实。珍惜现在美好的时光,共同携手,创造未来!
《静夜思》读后感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有,低头思故乡。读李白的这首《静夜思》时,让千年之后的我们都能感受到他那浓浓的思乡、念乡、爱乡之情。俗话说,月是故乡明。作为一个漂泊江湖的游子,远离故乡,远离亲人,远离那生我养我的苍天厚土,在夜半无眠时,在明月独照时,怎能不心心念念那生我养我的地方。远离故乡的游子啊!就像那无根的浮萍,无依无靠,流浪在他乡、流浪在远方。
诗人生在封建时代,凭着一腔报负和杰出才干,欲报国而无门,只能奔波在流浪的路上。他曲折的人生之路,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涯,让他饱尝远离故乡、四海漂泊之苦。诗人是炳照千秋的诗仙啊!他可是身不满七尺、雄心万丈的啊!他可是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啊!可生在那个封建时代,就得离乡,就得漂泊,就得流浪的人儿像雪花样飘洒在天涯,就得尝尽亲人离别、背井离乡、报国无门之苦。想想我们这些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少年儿童,真正是泡在蜜罐里的啊!我们有那么好的学习环境,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学好过硬本领,将来建设好自己的故乡。
虽然我的故乡还不美,而且也不富饶,但是只要我们学好过硬的本领,长大后就能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把他建设成地也肥啊!水也美啊!这就要求我们,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不折不扣地学好文化知识,力争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相信诗人思乡恋乡、结束漂泊的梦想在我们身上一定能够实现。
《静夜思》读后感5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古诗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会倒背如流地背出来了,但在那时我一点都不知道这首古诗是什么意思,进入小学一年级,经过教师的讲解,使我明白和了解了当时诗人的心情和整首古诗的含义。这首古诗写出了作者李白在一个寂静的夜晚,思念家乡的真切感受。
他把月光比作秋霜,给人以一种寒冷的感觉,想到了天空上的月亮也是多么的寒冷与孤独呀。当时李白一个远行他们,没有家人的陪伴,自然会孤独而产生想念遥远家乡亲人的感觉,这刚好与天空中孤独的月亮一样。使我感受到古时候的人们常常以借助月亮来寄托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可想而知那个年代通讯不发达,不像我们,现在有很先进的通讯设备,要是想念爸爸、妈妈了,就可以通过通讯设备与爸爸、妈妈聊天,也可以通过发达的交通工具,飞快回家与爸爸、妈妈见面。
《静夜思》读后感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静夜思》,诗中李白尽管身在异地,但他的心却一直思念着、向往着故乡。夜色笼罩下,天边挂着的那轮月,那洒下的如霜般的月光,将李白带到了思想的情怀中。是啊!故乡是多么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啊!大家一定能理解在远方思恋家乡的感觉。想想啊,李白思念着家乡却不能回到故乡是多么的伤感啊!相信大家身在他乡也一定会像李白一样思乡的。故乡,这个亲切的词,它像一棵古老的藤,承载着对时光的眷恋,贮藏着对往事的缠绵。故乡情,像永远斩不断的根,让人们永远心系着故乡。曾听人抱怨过故乡的偏僻和落后,但他们是否听过故乡的鸟儿清晨悦耳的鸣叫;是否看过故乡人最淳朴的笑脸;是否触摸过故乡那秀丽的山水呢?或不知在春天故乡带着播种的希望;夏天携着似火的骄阳;秋天留着摇曳的芬芳;冬天领着雪花的绽放……故乡,那个让游子辗转反侧的地方,氤氲着爱的气息。如今,我身在故乡,这片静卧在青通河畔的这座小城,思绪万千。故乡是我们永远的根,它不曾离我而去,始终在我身旁奉献着。
夕阳的余晖伴着鸟归巢时的鸣叫,我静静的吟诵着《静夜思》,心中独留下一句话——故乡,我爱你!
《静夜思》读后感7小时候妈妈就教我背过这首诗。今天,我又在语文课本上学到了这首诗,终于知道了这首诗的意思:在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白霜,远离家乡的人望着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这让我想起暑假参加的苏州夏令营的时候。第一天晚上,因为了离开家,离开了妈妈,就特别想她们。许多同学来安慰我,后来偷偷地伤心,哭着哭着睡着了。第二天我又融入同学们欢乐的海洋里,形成一个愉快的大家庭。
我还想起了工人们辛辛苦苦的工作,过节也不能跟家人团聚,他们真勇敢。
我也会让自己变得更坚强、更勇敢!
《静夜思》读后感8读诗,不能没有读后感。唐代是一个诗歌鼎盛的时期,无数的优秀诗人笔耕不缀,鼎力创新,给后人留下一个花团锦簇的诗歌大观园。李白是不世出的天才诗人,他的诗瑰奇多诡,大气磅礴,是唐代诗歌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他的《静夜思》,千百年来,广为传颂,寥寥的几笔,勾勒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思乡情愁。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是一个孤独的诗人,在苍凉的夜晚,发出的一声深沉的叹息,在诗坛上久久回响着,撞击着一代又一代人思乡的心。可以想象这样的情景: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倾洒在房间里,如同在地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霜,诗人旅居在外,对月惆怅,遂发出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绝唱,那是多么的撩动人心。
自古以来,抒发羁旅念家之情的诗不胜其数,李白这首《静夜思》独具一格,意境浑厚,不着笔墨,思乡之情娓娓道来。诗有着意味深长的表达效果,而李白深厚的功力更是把诗的创作推向了极致。令人读后不得不生出许多读后感。一首诗便是一段静止的时空,一个定格的画面,是与诗人连同他所处的时代沟通的最好桥梁。
如果结合李白的人生经历来解读这首诗,恐怕除了思乡情绪,还有一种更难以言语传达的复杂情感。纵观他的一生,除了留下华丽的诗篇,还有满腔的雄心壮志未得酬报,郁郁不得志的情绪贯穿他的一生,激荡着他的心潮。他的诗,让人读后感觉到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一种悲凉,这些都被掩盖在壮丽磅礴的风格之下。
《静夜思》读后感9昨晚上回家有点晚了,突然的女儿说了个改词:“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明天会更棒。”然后自己也改了一个:“窗前明月光,进屋开空调,睡觉看电视,低头拉大便。”
这回可是她自己一个人改了的,我听了觉得有点好玩,就记下了。发现最近女儿迷上了两件事,一个是从电视里看脑筋急转弯然后再拿出来问我们,每次到我们答不出来的时候,她就特别有成就感,然后把正确答案说给我们听,很自诩的样子。弄得我们又笑又气的。
还有一个爱好是给儿歌和古诗改词。改完之后还屁颠屁颠地唱,唱的还蛮有味的,那自满自足的样子,还真是那么回事。
这个学期她的一大收获大概就是背《弟子规》,这样的东西,对于一般的小孩子来说都是比较的难的,也没有味,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当然也不会喜欢。刚开始的时候我是强迫她背的,她背的也有些痛苦,有的时候甚至背出泪来,很急躁的样子。在这个时候,我就只能安慰她一下,并且要求她继续往下背。而她也在我的强迫之下,再背一下,这样的一次次的熬过来,不知到什么时候开始,她开始没有刚开始时那么痛苦了,有点乐意接受了。又过了一段时间,她开始自己会记得要背一点了,也给《弟子规》取了个小名,叫它“小弟”,每天晚上只要在街上,就会说:“我的小弟呢,把我的小弟拿出来。”这就是她要背了。当然,小孩子的毅力还是有限的,一会儿过后有点受不了,就还是会闹脾气,在这个时候,又只能让她慢慢来了。
与此同时,孩子常时间在乡下,和爷爷奶奶在一起,长时间的看电视,对电视的依赖性特别的强,每天不看电视特别的难受,就好像是大人吸毒一样。一个学期下来,不知从哪个时候开始,到了街上之后,再也不会主动提出要看电视的要求,也不会有不看电视不知到干什么好的表现了。
这个学期没有做班主任,晚上陪孩子的时间和精力也多了一点,慢慢地把她带回到我希望的状态。而也由此发现,以前的那些年,因为自己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在了工作中,很少地观注孩子的成长,也没有特别的要求她。现在想想真的有点对不起她。孩子马上要上小学了,听现在单位的同事说上了小学以后会更麻烦。我现在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此来激励我的明年的陪女之路吧。
《静夜思》读后感10一本散发着墨香的语文书放在我的面前,我好奇地拿起来翻阅着,呵!一篇篇文章多么生动优美,特别是《静夜思》这首诗,深深地吸引了我。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写的是诗人李白常年漂泊他乡,心里充满愁绪。这时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李白朦胧中看去,床前地上铺了一层白霜,心中一惊,定神再看,原来是月光照在床前,这才清醒过来,便披衣而坐。抬头凝望,秋夜的天空幽蓝深远,秋月皎洁洒下一片清辉。李白因圆月而想与家人团聚,思恋起故乡来,慢慢地底下头陷入了沉思。这短短的四句话,明白如画而又细致深远,他倾述了人们在忙碌而又纷扰的世俗生活中所共有的那份乡愁、那份寻觅,今人在举手一投足之间产生共鸣。这就是此诗千古不衰的魅力,被人称为“妙绝古今”。
读完这首诗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我外出打工的舅舅,现在他一年也就匆匆回来一次,前两三年才回来一次,我非常想他,觉得非常寂寞。想起和舅舅一起生活的那段时光,我每天早上一起床就会跑到他的房间里,把他吵醒,和他一起聊天、一起看电视、一起玩游戏、用我的小手抓他的脚板……。现在每当我走到他的房间,看到他那洁白的被单,我不禁想起了他,心中默问舅舅你过的好吗,开心吗?多想每天都能和他玩耍啊呀!但是不可能了。好多次半夜醒来,我总是看见奶奶正拿着舅舅的相片默默的看着,她眼角还挂着泪珠,我不忍心打搅她,我知道她一定是在想舅舅,我心中不禁要问舅舅你想我们吗?
想起那些为了生活漂泊在外的游子们,肯定非常想念他们的家乡他们的亲人吧!他们的家人时时刻刻都挂念着他们。我真希望天下所有的游子们都能回到亲人身边,让他们每家都在快快乐乐、没有牵挂中度过!
第二篇:《静夜思》教案设计
《静夜思》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静夜思》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成功地表达了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本课教学设计旨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学习生字词,感知古诗内容,体会古诗的韵味,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以达到学生在接受古诗文化熏陶的同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课前准备
1.搜集诗人李白的资料及本首诗创作的背景资料。制作本课的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熟读《静夜思》,预习生字。(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导言: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看谁最聪明。
2.多媒体课件出示: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谜底:月亮)
3.课件展示月下美景图,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引入并揭示课题: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月光照着沉睡的小山村,照着苍茫的大山,照着宁静的港湾,照着我们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望着月亮,许多人都会思绪万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4.板书课题,学习生字“夜、思”等。
(1)指名试读课题。
(2)指导学生把课题读准。
(3)引导学生说说认识这三个字的方法。这三个字你们认识吗?是怎么认识的?能给它们找找伙伴吗?
第三篇:《静夜思》说课稿
《静夜思》说课稿(15篇)
《静夜思》说课稿1
1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3、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2学情分析
本课这首《静夜思》是家喻户晓的一首古诗,很多的孩子都已经能够背诵了。于是我把学生齐背课文和单独背课文的这一环节由课的末尾提到了课的最初,并提出更高的要求:虽然会背了,但要把生字词都读准,还要读出节奏和感情来。明确目标,循序渐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出诗中的思乡之情。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背诵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熟悉的朋友,你们看是谁?(月亮)你们喜欢月亮吗?从古至今,许多诗人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他们写了许多关于月亮的诗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会背这首诗的请举手!背给老师听听。(生背)
活动2【讲授】认识作者、读课题
一、认识作者、读课题
1、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关于李白,你知道些什么呢?指名回答。
2、师补充介绍。
3、今天咱们就要来学习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板题)
(1)齐读课题。
(2)这三个字你们认识吗?学习生字“静”、“夜”,组词领会字义。
(3)再读课题,读出夜晚的安静来。
活动3【活动】初读感知,认识生字
二、初读感知,认识生字
提要求:我知道很多小朋友已经会读这首诗了,甚至有的小朋友还能背诵,但是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不但能认识诗歌中的生字,还能把诗歌读得有节奏,有感情。
1、自由读古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2、师出示生字,生读给同桌听,并交流记住生字的办法。
3、指名汇报交流自己认识生字的办法。
4、读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5、认识了生字宝宝,我们就能更好地读课文了。指名读课文。
6、要想把诗读好,除了认识生字还不够哦。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读诗的高手,大家来听一听。
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录音,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7、指导学生读好诗句的节奏。
活动4【练习】理解诗意,熟练诵读
三、理解诗意,熟练诵读
1、自由读诗,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相机板书:望明月思故乡。
重点理解:霜(出示图片,直观理解)、疑、望。
2、师总结:一轮明月当空照,银色的月光撒在地面,就像天凉地上结了一层霜,李白抬起头来,望向皎洁的圆月,想起了自己独自一人,离家在外,于是低下头来思念故乡,思念着故乡的亲人。
3、这时候李白的心情怎样?
4、请大家把李白思念故乡的感情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活动5【活动】深入悟情,感情朗读。
四、深入悟情,感情朗读。
1、师配乐朗读。
2、李白的故乡在哪里?知道么?
师介绍李白的故乡和经历,创设情境。
3、生情感朗读。
4、低头思故乡,李白会思念什么?指名回答。
5、出示古代儿童生活情境图片,引导学生想象:也许他曾在这样的月光下和家人一起赏月吃月饼,也许他曾在这样的月光下和小伙伴捉萤火虫,也许……
说话训练:也许他曾在这样的月光下……
6、那个时候他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7、二十多年后,在这个静静的夜里,天上还是这轮明月,还是这么明亮的月光,可地上的李白却孤孤单单一个人,他更加地思念爸爸妈妈了。
让我们用沉重的心情来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8、孩子们想一想我们自己,我们在学校里寄宿,一星期才能回一次家见到自己的爸爸妈妈,你想念爸爸妈妈么?那你想对爸爸妈妈说什么呢?
师:所以,孩子们,我们望着这轮明月,带着思念爸爸妈妈,思念爷爷奶奶,思念小伙伴的心情,再深情一点,再美一点,再读一遍试试,可以加上动作。
活动6【作业】拓展作业
五、拓展作业
大家想不想对李白多一点认识呢?介绍爱交朋友的李白,出示《赠汪伦》;介绍走遍祖国河山的李白,出示《望庐山瀑布》。
作业:回家再读一读李白的其他诗作,认识不一样的李白。
《静夜思》说课稿2
【教学内容】
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演唱《静夜思》,并能体会到古诗的意境及其和新歌搭配在一起的独特感受。
【教学目标】
1.学唱优美动听的歌曲《静夜思》,感受美。
2.在优美的旋律上填上富有意境的唐代诗歌,体验美。
3.随着四拍子来进行指挥,能充分地投入到歌曲的韵律中,表现美。
4.欣赏歌曲时能联想到自己学过的古诗,并回忆演唱以前学过的古诗歌曲,欣赏美。
5.除了演唱《静夜思》,还进行了为原旋律填加其他古诗词的创新尝试,创作美。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歌曲的旋律、学会四拍子的指挥。
2.通过学习能够感染学生学会陶醉,为其源远流长的唐代文学──古诗与委婉动听的旋律的绝妙搭配而陶醉。
3.歌曲中的曲谱演唱和二声部合唱训练是一个比较难的教学环节。
【教学用具】
录音机、歌曲伴奏、课件
【教学过程】
一、律动进教室
1.在欢快、节奏感很强的歌曲中走进教室,使学生在每一节课都保持着高涨的情绪来上课。
2.欢呼音乐课的开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拉开音乐课的帷幕。
3.和声练习,虽然只是三度和声,却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合唱能力、创作和感悟和声美的一种方式。
4.师生问好,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懂得礼貌待人。
二、导入
师:上课一开始,老师要给同学们出一个谜语,谜面是一首歌曲,谜底是一个人物,相信同学们仔细听一定会找到谜底。现在就由老师亲自展示谜面。请听好(老师演唱《但愿人长久》)
生:北宋诗人苏轼。
师:看样子同学们对诗歌很了解,我想同学们一定是通过老师演唱的这首歌曲中的词,很快就猜到了诗词的作者是北宋的诗人——苏轼。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刚刚过去,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景色也特别地迷人。月亮总是会和“浪漫、温馨、迷人、团圆”等词语联系在一起。古代文人都喜欢借用月亮来寄托自己的情感。那么除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你们还知道哪些是以月亮为题材的优秀诗篇呢?
生:有《静夜思》……
师:好的,同学们知道得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学唱一首根据李白的《静夜思》而谱曲的同名歌曲《静夜思》。
三、新授
师:我们首先来聆听一次,感受它的抑扬顿挫。初听,感受音乐。
师:多么美的诗词,听完歌曲后,我更加能够理解到李白为何把情感和思念寄托给月亮。大家想,我们也许会相隔很远,但我们看到的却都是同一轮明月,月亮会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这么有韵味的诗歌再配上委婉的旋律更是天籁之声。我想现在我们再一次朗诵诗词,就应该更有韵味、更有感情,而且我们也应该换一个词,不叫朗诵,而叫吟唱。老师想请同学来表现一下。
生:带动作、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师:我们一起来一次,要表现出你丰富的情感。
生:共同朗诵。
师:诗词写得多感人啊,体现诗人王维的那句话:“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师:带着这样的情绪我们来学唱这首歌曲。歌曲总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齐唱部分,第二个部分是合唱部分,带有尾声。
教唱过程中尽量体现学生的自主学唱能力,并嘱咐学生装饰音的唱法与作用,使歌曲更加委婉动听,为歌曲增添了色彩。在第三句中的最后一个字要处理成声断气连的唱法。让学生演唱曲谱,可以是简谱或者是固定调唱法。在第二部分的教唱过程中要着重注意音准问题(低声部有必要可以先唱曲谱),也要多培养学生的合作感,使歌曲的和声部分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对抗的效果。尾声的延长符号再次提醒同学们要很好地利用循环呼吸法在美妙的歌声中想动情地舞蹈,我们教室面积有限,那我们就利用上肢运动来做指挥。(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体现)
四、巩固歌曲
再次聆听,反复演唱,体验音乐。
师:我们一定要好好地学习这首歌曲,也许你们现在还没有这个体会。因为你们还小,都生活在爸爸妈妈的怀抱中,等长大了也许为了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乡,就能体会到那句话“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了,看到了月亮会更加想念家乡、思念故乡的亲人。也希望同学们学会了这首歌曲之后在明年的中秋节,能唱给爸爸妈妈听。(可以利用多种方法,如师生接力唱、男女接力唱、领唱等来复习演唱就不会有乏味的感觉。)
五、拓展
师:看到同学们的情绪这么高涨,老师突发其想,想借助这小小的教室作为我们的舞台,来开一个“古诗朗诵音乐会”,也就是把古诗新唱,不知道同学们是否有兴趣?
生:有!
师:那么老师就选用一首《读唐诗》的片段来做演唱会的开场曲(播放《读唐诗》)。
师:心细的同学一定在开场曲中发现了很多的诗歌?能说说都有哪些诗歌吗?
生:回答。
师:那在这些诗词里面,我们回忆一下,哪个是你们曾经学过的古诗歌曲?
生:有《咏鹅》和《江雪》。
师:谁来做演唱会第一个登场的歌手?
生:分别演唱《咏鹅》和《江雪》。
师: 不知道同学们是否有兴趣把自己熟悉的歌曲或喜欢的、学过的歌曲与古诗结合起来,创编成自己作的古诗新唱呢?
生: 愿意!(讨论、思考)
师:老师先带个头,我为自己喜欢的一首孟浩然的《春晓》进行一下古诗新唱(一个小片段)。
师:好,接下来谁来,大胆地尝试一下。
生1:选用了一首古诗,利用了《静夜思》旋律。
生2:……
六、小结(略)
《静夜思》说课稿3
我执教《静夜思》一诗时,刚出示课题就听见学生不约而同地背了出来,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有的还大声说:“我早就会背了。”“我很小的时候就会背了。”我马上意识到学生已熟知本课内容,看来按旧教案教学已无法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了。于是我就果断地将予设方案进行了调整。当时我心里还没有底,但我知道我不能像平时那样上了。所幸一堂课下来,倒也有了新的启发。
一、交给学生识字的主动权
在板书课题后,我让学生读读《静夜思》三个字,然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就说出了“静”读后鼻音,不能念成前鼻音,“夜”是整体认读,不能拼读。于是随机教学静与夜,给它们找找朋友,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两个字。但我还不满足于此,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这首诗发生在什么时候?哪个字告诉我们这个夜晚是怎样的?“思”是什么意思?他在思念着什么呢?意外的是,学生很快都明白静”和“夜”的意思。那诗人思念的是什么呢?以此,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梯度,马上进入了阅读。在阅读中,我们找到了一个关键的字:“疑”,我是是这样教学的。
师:“既然会背了,那我来考考大家。‘疑’是什么意思?”话音刚落,学生立即把注意力集中到“疑”字上。
生:“疑”就是怀疑的意思。
生:“疑”就是好像的意思
……
(把学生说的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师:“疑”在这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先来想象一下诗人李白当时看见的是怎样的月光。
生:(齐)明亮的。
师:明亮的月光洒在屋顶上、树上、地上,天地间怎样?
生:白蒙蒙的。
生:好像下了霜一样。
生:如同铺了厚厚的一层霜。
师:看来,诗人是用霜来描写月光的明亮色彩,而不是怀疑地上有没有下霜。那么“疑是地上霜”的“疑”字只有理解成什么才更合乎情理呢?
生:(异口同声地)好像。
师:李白还有一首诗——《望庐山瀑布》。(生齐背,略)其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又该如何理解呢?
生:也应该理解为“好像”,就是“好像银河从天上倾泻下来一样”,如果理解为“怀疑”的话,也同样让人感到非常别扭。
师:(总结)对。看来,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可以很好的体会和把握词语在具体诗句中的意思,不仅《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中的“疑”是如此,其他诗歌中的词语也是如此。
二、从生活情感启发诗的情感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不会在读书的时候毫无表情地读。当学生能读出诗人是想念家乡的时候,我就不失时机地问:他会思念家乡的谁呢?学生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说是爸爸妈妈,有的说是亲朋好友,有的说是兄弟姐妹,有的说是玩过的小溪……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课前我还担心他们读不懂诗呢。于是我又问他们:你们也有过想念爸爸妈妈的时候吗?什么时候最想?最后,我问他们,你觉得你读懂了哪一句或哪一个词,于是所有的诗意都在孩子们的嘴中被解释,他们甚至说:月亮都圆了,为什么我与家里人还没团圆呢!我明白,此时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也让学生明白了读书不仅仅只是会读,还要读会些什么。
这节课我的收益颇大,感谢我的学生,让我再一次看到了他们的潜力,让我对古诗教学有了新的体验和尝试。
《静夜思》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我所执教的是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八课《静夜思》。这一单元的课文体裁多样,主题是家人。李白的诗想象丰富,风格飘逸豪放。《静夜思》写的是游子月夜思乡之情。作者以一个游子的身份神驰万里,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表达了游子强烈的思乡情感。这首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说学情
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倒背如流。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对古诗诗境、诗情的感悟处于空白。所以教学本诗,应重在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三、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朗读古诗,结合诗句理解关键词语,在诵读过程中感知诗意、诗境诗情。
四、说教法、学法
采用好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着重运用自主学习、朗读体会、读与想象充分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德国的教育学家底斯多慧说过,差的教师只会奉献真理,好的教师则会教会学生发现真理,在进行本堂课的教学时,我将指导学生运用“读、说、演”等学习方法,结合自己阅读、比较朗读、共同学习等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古诗语言的独特性决定了在古诗教学时,要充分感受诗的语言魅力,重现诗的意境,体悟诗的情感。因此,本课教学力求以“意境、情感”为教学主线,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挖掘简单字眼背后丰富的内涵,达到“入得诗境,悟得诗情”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特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识字读题。
1.导言:猜谜语,激发学习兴趣。
2.出图配乐,渲染揭题。
3.板书课题,学生认真观察。
学习“思”字:
(1)结构;
(2)回顾学过的心字底的生字,发现心字底的字的特点,进行组词练习,总结释疑方法。
4.明确诗题信息,指导读好诗题。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
1.过渡:真好听,安静的夜晚诗人思念什么呢?让我们静下心来,一起走入这首古诗。
2.自由读: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借助拼音,自己大声读古诗,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3.指名读古诗,正音。
4.学习生字。字宝宝想来考考大家?
(1)学习后鼻韵母的生字:床、光、乡。观察变红生字的注音,你有什么发现?
(2)认读后鼻韵母的词语:床前、月光、故乡(小老师领读词语、四组轮流读准,读出美感)
(3)识记“疑、举、低”三个生字。
“疑”组词练习。
“举”做动作识记。
“低”学生交流识记办法,教师指导书写,学生先书空,后练写。
5.朗读去掉拼音的古诗,要求声音响,读准确。
(三)理解诗意诵读诗文
1.指导读出节奏。
(1)听老师读,注意停顿。
(2)自行练读后,指名朗读古诗。
(3)指导感知押韵,读好押韵:看一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的字音,有什么相同点?
指名再读,一二组和三四组赛读。
2.指导读出意境。
(1)借助图画,理解诗意.
(2)出示望月图,引导看图,图画与古诗相结合说说诗意。
(3)指名讲诗意。
(4)带着理解一起读诗。
3.感知诗境,体味诗情。
(1)配乐渲染,进入诗境,想象说话。
一轮圆月挂在空中,明亮的月光洒落在你的床前,好像。
(2)引导学生体味诗人的比喻。
联系以往学过的课文,理解“霜”字中蕴含的一分清冷,并指导朗读。
(3)比较理解:诗人忍不住举头凝望,诗中“举”可以换成“抬”,“望”可以换成“看”吗?读一读,想一想,讨论一下。
A.借助举重照片理解“举”,指导做动作朗读,体会诗人的心情。
B.造句感知“望”的意味:用“看”造个句子,“望”呢?(板书:望月)
C指导朗读,读出韵味。
(4)想象说话,进一步走进诗人的内心:诗人望着这轮明月,会想到故乡的什么呢?这时,他想对亲人说些什么呢?(板书:思乡)
(5)配乐朗读:是啊,在这无边无际的天空和无边无际的大地上,“明月与李白”对望,静夜里静思,他更加地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万般思念都化作了这四行诗,指名读,齐读。
六、拓展延伸
思乡思亲是永恒的主题,思乡诗还有很多,送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课后同学们可以在我们的古诗书中找一找,下节课我们来分享。
《静夜思》说课稿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音乐第二单元古诗新唱的《静夜思》,这一课主要是由古诗改编的歌曲,通过演唱感受古诗歌德意境,下面就本课教学向大家谈一谈。
首先,我想对教材内容说说自己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之一。歌曲为两段体,宫调式。以级进为主的旋律,舒缓的节奏,稍慢的速度表现了思乡的愁绪,在演唱时用柔和的声音来进行歌唱,来感受声音美。
在优美的旋律上填上富有意境的诗歌,体验美,整首曲子中休止符的运用很有特点,声断气连的演唱,深刻表现了思乡的情绪,唱起来朗朗上口,把思乡的情绪深入学生心中。
二、教学目标
综合教材内容,我认为可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用思乡的情感演唱歌曲
2、正确的掌握四四拍的指挥手势。
其中教学重点设定为通过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感受思乡之情。通过学习能感染学生学会陶醉,为其源远流长的唐代文学——古诗与委婉动听的旋律的绝妙搭配而陶醉。教学难点为曲谱演唱环节,在休止符演唱时要注意声断气连。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了听唱法的模式,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体验音乐的美。
为了更好的使学生体会这首歌曲的意境,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启发导入——听赏歌曲——新歌教学——四四拍学习
一、根据单元要求以配乐诗朗诵的形式。把马思聪先生的《思乡曲》加上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诗乐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意境,并提出问题,例如:在中秋全家团圆之际还有多少人远在异乡?还有什么人不能和家人团圆?
他们的心情会是怎样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聆听、朗诵,引出李白的古诗《静夜思》。
因为本节课是唱歌课,可能会以为我第一个环节的时间稍长,但由于这节课的感情需要,让学生真正运用音乐来体验与表达,理解这首歌曲的最好方法就是有韵味的诗歌配上委婉的旋律,可以称之为天籁之声。
二、听赏歌曲。
这一环节中学生聆听歌曲,教师随旋律划四四拍的指挥手势。
诗本身体现的是思乡,加上旋律,更能表达思乡的情感。通过聆听提出问题:歌曲的速度、力度以及情绪是怎样的,由于上一环节的配乐朗诵,学生更能体会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思乡之情,以便能够回答出用稍慢的、较弱的、伤感的心情来演唱。
三、新歌教学
在这一环节中,我运用模唱、以情带声的学习手法教学生演唱歌曲,表现情感。具体过程是:
1、跟琴模唱。用“啦”来模唱旋律,引导学生轻声模唱这首歌曲的旋律,注意气息连贯、平稳。这时,我的教学不仅要知道学生在音高、节奏方面的准确,还会适时引导学生运用自然、圆润的声音轻轻地进行演唱。这种轻声的要求,不仅是为了保护嗓音,我还会引导学生们这也是歌曲情感表达的需要,同时要把乐句中的节奏加以练习,注意乐句中的切分节奏和八分休止的演唱。
2、跟琴演唱歌词。加入歌词体会思乡之情,注意八分休止的演唱要声断气连,还有第二乐句的结束和第三乐句的开头以八度大跳表现思乡的情感更加强烈,另外力度要稍强些,突出思乡的情感,多次演唱切分节奏和八分休止。
四、学习四四拍的指挥图式。让学生通过亲身指挥体验歌曲的感情,调动情绪。出示指挥图式,让学生模仿练习,先单手后双手。让大家边指挥边演唱歌曲来感受一下。找出指挥较好的同学到前边指挥,其他同学跟老师一起演唱。最后鼓励大家课下进行加工为下一节二声部的学习做铺垫。
通过这节静夜思的学习,同学们不仅能够用准确的旋律演唱《静夜思》第一声部,而且能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融入其中;不仅能够学唱歌曲,而且还了解了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文化。并让他们懂得了珍惜现在在父母身边的宝贵时间,多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尽自己的一份孝心。
总之,我设计的这节课,体现了新课标要求,遵循了基本的教育原则,并在单元目标的总体规划下,体现了音乐课独特的施教特点,完成了教学内容,达到了授课目标。
《静夜思》说课稿6
说教材:
《静夜思》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的一篇李白的古诗,他的诗想象丰富,风格飘逸豪放。《静夜思》写的是游子月夜思乡之情。作者以一个游子的身份神驰万里,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表达了游子强烈的思乡情感。这首诗语言凝炼,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说学情:
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倒背如流。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所以教学本诗,应重在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要以语文课程的价值与理念为依据,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以情感为基础,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来设置的。
1、知识与能力:认识十个生字,会写“静、思、霜、举、望、低、乡”七个字,结合诗句猜想“静夜思”、“疑”、“举头”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重音及停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思乡的感情,背诵全诗。
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十个生字,会写“静、思、霜、举、望、低、乡”七个字,结合诗句猜想“静夜思”、“疑”、“举头”的意思。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重音及停顿。
2、难点:体会诗人思乡的感情。
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的特点,教学要求,本课设计了四大环节。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采用猜谜语的形式。
2、自读自学,十个生字。
3、朗读感悟,品味情感。
总结升华:
1、通过师生对话,以猜谜语的形式:“有时挂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谁能猜出这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入手,针对学生爱表现的特点引起学生对古诗的浓厚兴趣,并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看图边欣赏。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古诗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在欣赏优美画面和动听的音乐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自读自学。请打开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和读背方式。仔细观察,诗里面的字你认识了哪几个?是怎么认识的?把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挖掘学生已有的经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抓住契机,因势利导,有效调控教学。让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识字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交流识字方法和当“小老师”活动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忆字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多种方法学习十个生字。
5、通过吟诵,吟唱等方法注重对朗读的评价,提高朗读能力。教师一定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在读中注意对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体验读诗的乐趣,感悟强烈的思乡之情。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使“读者爱读,听者专注”,师生共同探讨读古诗的方法,互听互评,共同进步,极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6、通过小结感悟挖掘、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进一步体会浓浓的思乡之情。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静夜思》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我所执教的是人教部编办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八课《静夜思》。这一单元的课文体裁多样,主题是家人。李白的诗想象丰富,风格飘逸豪放。《静夜思》写的是游子月夜思乡之情。作者以一个游子的身份神驰万里,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表达了游子强烈的思乡情感。这首诗语言凝炼,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学情分析
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倒背如流。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对古诗诗境诗情的感悟处于空白。所以教学本诗,应重在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三、教学目标
部编新教材中强调语文学科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
根据学生的学情,本着这一理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会认“夜”等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朗读古诗,结合诗句理解关键词语,在诵读过程中感知诗意诗境诗情。
教学重点是认识9个生字;读出诗歌的韵律,结合诗句理解关键词语,在诵读过程中感知诗意。教学难点是在诵读过程中感知诗意诗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古诗语言的独特性决定了在古诗教学时,要充分感受诗的语言魅力,重现诗的意境,体悟诗的情感。因此,本课教学力求以“意境、情感”为教学主线,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挖掘简单字眼背后丰富的内涵,达到“入得诗境,悟得诗情”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特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识字读题
1、导言:猜谜语,激发学习兴趣。
2、出图配乐,渲染揭题。
3、板书课题,生认真观察。
学习“思”字:(1)结构(2)回顾学过的心字底的生字,发现心字底的字的特点,进行组词练习,总结释疑方法。
4、明确诗题信息,指导读好诗题。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
1、过渡:真好听,安静的夜晚诗人思念什么呢?让我们静下心来,一起走入这首古诗。
2、自由读:请同学们打开书43页,借助拼音,自己大声读古诗,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3、指名读古诗,正音。
4、学习生字。字宝宝想来考考大家?
(1)学习后鼻韵生字:床、光、望、乡。观察变红生字的注音,你有什么发现?
(2)认读后鼻韵词语:床前月光 望月 故乡(小老师领读词语、四组轮读读准,读出美感)
(3)识记“疑、举、低”三个生字
“疑”组词练习
“举”做动作识记。
“低”学生交流识记办法,教师指导书写,学生先书空,后练写。
5、朗读去掉拼音的古诗,要求声音响,读准确。
三、理解诗意诵读诗文
(一)指导读出节奏
1、听老师读,注意停顿。
2、自行练读后,指名朗读古诗。
3、指导感知押韵,读好押韵:看一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的字音,有什么相同点?
指名再读,一二组和三四组赛读。
(二)指导读出意境
1、借助图画,理解诗意
(1)出示望月图,引导看图,图画与古诗相结合说说诗意。
(2)指名讲诗意。
(3)带着理解一起读诗。
2、感知诗境,体味诗情
(1)配乐渲染,进入诗境,想象说话
一轮圆月挂在空中,明亮的月光洒落在你的床前,好像( )。
(2)引导体味诗人的比喻
联系以往学过的课文,理解“霜”字中蕴含的一分清冷,并指导朗读。
(3)比较理解:诗人忍不住举头凝望,诗中“举”可以换成“抬”,“望”可以换成“看”吗?读一读,想一想,讨论一下。
A借助举重照片理解“举”,指导做动作朗读,体会诗人的心情。
B造句感知“望”的意味:用“看”造个句子,“望”呢?(板书:望月)
C指导朗读,读出韵味。
(4)想象说话,进一步走进诗人的内心:诗人望着这轮明月,会想到故乡的什么呢?这时,他想对亲人说些什么呢?(板书:思乡)
(5)配乐朗读:是啊,在这无边无际的天空和无边无际的大地上,“明月与李白”对望,静夜里静思,他更加地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万般思念都化作了这四行诗,指名读,齐读。
(三)指导吟出诗情
四、拓展延伸
思乡思亲是永恒的主题,思乡诗还有很多,送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课后同学们可以在我们的古诗书中找一找,下节课我们来分享。
《静夜思》说课稿8
说教材
《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他的诗想象丰富,风格飘逸豪放。《静夜思》写的是游子月夜思乡之情。作者以一个游子的身份神驰万里,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表达了游子强烈的思乡情感。这首诗语言凝炼,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说目标
知识目标
1、会读本课10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疑”、“思故乡”、“举头”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情感目标
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初步学习运用理解词义—串连句意的方法学习古诗。
说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意境。
说教法学法
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倒背如流。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所以教学本诗,应重在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的特点,教学要求,本课设计了四大环节,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二自读自学,三朗读感悟,四总结升华。
1、通过师生对话,同学们喜欢背古诗吗?你会背哪首古诗?能背给大家听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从学生的实际入手,针对学生爱表现的特点引起学生对古诗的浓厚兴趣,并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出示课件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收集、展示资料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范读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边看图边欣赏。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古诗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在欣赏优美画面和动听的音乐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4、自读自学。 请打开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或者背一背吧!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和读背方式。 仔细观察,诗里面的字你认识了哪几个?是怎么认识的?把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挖掘学生已有的经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抓住契机,因势利导,有效调控教学。让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识字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交流识字方法和当“小老师”活动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忆字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朗读注重对朗读的评价,提高朗读能力。教师一定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在读中注意对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体验读诗的乐趣,感悟强烈的思乡之情。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使“读者爱读,听者专注”,师生共同探讨读古诗的方法,互听互评,共同进步,极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6、通过小结感悟挖掘、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进一步体会浓浓的思乡之情。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静夜思》说课稿9
一、说教材
首先先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理解,教材是我们课程内容的承载,老师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在上课时做到游刃有余。《静夜思》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诗,全诗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课文的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生动地再现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是课堂教学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我对学生的了解,新课改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有掌握学生的特点,才能做到在课堂上因材施教,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还处在直觉动作思维阶段,理解事物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处于刚刚开始发展的阶段,但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
三、教学目标
接着,我来说说我针对本篇课文,结合我对于新课标的理解以及对于学生的了解状况,我设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10个生字,会写生字“头”,认识新偏旁“攵”。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诵读时能做到正确、有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积极主动地诵读古诗文。
四、教学重点、难点
每堂课都会有针对于学生现阶段的重点和难点,本堂课的重点是:认识生字,背诵古诗。
难点是: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教法和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采用好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着重运用自主学习、朗读体会、读与想象充分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
德国的教学学家底斯多慧说过,差的教师只会奉献真理,好的教师则会教会学生发现真理,在进行本堂课的教学时,我将指导学生运用“读、说、演”等学习方法,结合自己阅读、比较朗读、共同学习等学习方法。
六、教学过程
接下来,谈一下我最重要的环节,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首先以谈话结合图片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回顾课堂。出示一轮皎洁的明月,请学生描述,以此引出本堂课的标题《静夜思》。
(二)板书题目,简介背景
接下来,我会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写诗的题目,以此巩固生字。
后面我会询问学生,同学们,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知道李白是谁吗?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作者,李白生前写下一千多首优秀诗篇,这首《静夜思》写的是他刚刚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亲人后,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三)自主识字,共同学习
接下来通过生字卡片认知新的字词,并将易错的生字与现在的生字对于,便于学生记忆,同时少出错。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些生字词,我会让学生同桌之间先互相读一读,认一认,以开火车游戏的形式操作练习。
(四)诵读表演,感悟诗韵
在多媒体课件出示插图,配上古筝乐曲,询问,同学们,现在请你们静静地欣赏这幅图,看看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月亮是怎么样的?李白站在窗前干什么?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不管学生回答对还是错,多给与表扬。让学生感受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的感受,理解李白的心里一定非常伤心。
让学生再读课文,重新体会作者感受,接下来进行角色扮演,让同学们把自己相信成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一个静静的夜晚,站在窗前望着圆月,朗诵诗歌。选出朗诵最好的学生作为榜样,让其他学生向他学习。
(五)课后作业
看看夜晚的天空,把看到的说给同学听,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七、板书设计(略)
以上就是我的教师招聘面试小学语文《静夜思》说课稿,谢谢各位老师!
《静夜思》说课稿10
【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的生字,认读“夜、思”等9个生字;会写“思、故、乡”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背诵古诗。
3、根据课文信息作出简单推断,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根据课文信息作出简单推断,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从落实目标来看,本节课有这样几个特点:
特点1、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思路一条线。
我们在备课时,既要考虑知识的系统性又要关注新旧知识的连贯性,学生在学习新知时,离不开旧知的介入,新知总是在旧知的某一连接点上生长起来的。在教学中教师恰当地激活旧知,就能帮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架起通向新知的桥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从而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在入课时,宋老师出示了一幅课文插图,这幅图是以“以图配诗”的形式出现的,“诗情画意”是我国古典诗人孜孜以求的审美境界,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画之间相依而生,相得益彰。这种相宜的图文配合,不仅增强了教材的审美元素,也有助于开拓诗歌的意蕴。此时,宋老师让学生们借助画面回忆这幅画再现了哪首诗的内容?学生们看到画面后,随即,一首《赠汪伦》脱口而出。紧接着,教师又出示一首《古朗月行》(节选),小同学们眼前一亮:这不是我们在一年级上册所诵读的吗,这首诗我们也会背诵!就这样,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教师吹响了学习的号角,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首古诗的相同点,当学生发现作者相同这一秘密后,教师适时说道:“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大诗人李白的诗——《静夜思》。”在介绍诗人李白时,教师又一次借助新旧知识的联系,先由学生唱主角介绍,然后教师用“倾听”的形式,补充相关内容,学生静静地听着,仿佛在与大诗人隔空相见一般。
目睹眼前的情景,我在想:李白,这位伟大的诗人已经在一年级小学生的内心升温。我们都知道,李白的诗歌留传下来的有九百多首,题材各异,风格多样,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均会接触到他的作品;诗人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表现了古典诗词独有的对称美、节奏美、韵律美,饱含着诗人宽广的胸襟、美好的情怀、高尚的情操。这对每一个渴望成长的学生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经典范本,也是历代以来语文教材选文中的范本。
今天在古诗教学中教师注重新旧知识的关联,以旧知助跑,借旧知生发,一脉相承,融会贯通。在新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又为学生补充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懵懵懂懂地知道这些诗都叫思乡诗,虽然学生年龄尚小,但是,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高、认识的不断提升,学生们会慢慢走进经典,与先贤对话,感受他们的学识、睿智、气度,从而开拓视野,开阔胸襟,培养大气,提升自我。
特点2、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表达的秘密——读训一体化。
我曾经在《小学语文教师》这本教学刊物中看到这样一段描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古诗之美首先是在于它的音律美,古诗的押韵平仄让人读起来琅琅上口,优美动听。所以学习古诗词必先诵读。诵读不应该只停留在形式多样的比赛读、配乐读等浅层次上,而是应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诗的语言美,让学生在朗读中融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在宋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教师主要是通过“读”来发现语言的精妙,借助“读”理解诗句的内容,“以读为主”“以讲助读”,奏响了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1)在读中发现韵律美。
在完成识字写字的环节后,教师安排学生读古诗,目的是巩固所学生字,看到学生们能正确、流利地读古诗,教师提升了难度系数,让学生听出古诗的韵律,伴着清幽的音乐,教师将无声的文字转化成有声的倾诉,学生听后报以佩服的掌声,随之,结合听到的内容在文中划出停顿,教师适时将正确的停顿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一边看一边尝试诵读,教室内书声朗朗,余音缭绕。
(2)在读中理解诗句意。
在李白的这首《静夜思》中,两次出现“明月”一词,第一句:“床前明月光”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教师结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的特点,以形象的画面为抓手,让学生去区分,去对比,以填写恰当词语的方式积累语言,当学生说到“圆圆的月亮”“又大又圆的月亮”“又大又黄的月亮”时,说明他们真正走进了这幅画面,跟着诗人李白走进了令人心驰神往的月明之夜。
第三句“举头望明月”,“明月”再次出现,当李白翘首凝望着月亮,自然而然陷入沉思,他情不自禁地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借“明月”抒发他的深切怀念,就这样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教师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配乐读、表演读等等,让孩子们沉浸于古诗的意境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其中的曼妙。文字与情境的交融统一,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感受古诗的魅力。课堂上,教师为孩子们充分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语言的熏陶。
特点3、注意引导学生体验诗人丰富的情感——激活一腔情。
《静夜思》是中国人最熟悉、最经典的一首诗,被誉为“千古思乡第一诗”。
这样富有味道的文字,怎样让孩子们也感同身受呢,宋老师别出心裁地想到了——体验!
诗中的两处动作描写“举头”“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是啊,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情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那此时此刻,李白想些什么呢?见到学生的小手纷纷举起,教师不温不火的用适于学生接受的语言讲述起李白的境遇,然后,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问道:“同学们,假如你离开家乡一年之久,假如你患了疾病,假如你的身边没有亲人朋友,在这样一个月圆之夜,你会想些什么呢?”可爱的一年级小学生听了老师的'介绍,他们的情感被激活啦,你看,他们也仿佛陷入了沉思,从孩子们发言的语调、谈及的内容来看,他们也在思念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诗歌是诗人的心声,是时代的回音,教师巧妙地穿插时代背景的介绍,学生内心的情感一触即发。这种体验式学习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又拉近了他们与本真生活的距离,达到了穿越时空的效果。
古诗,字虽少,内容却丰富,值得我们静下心去体味、研究。20xx年的这个春节,说到最“火”,不得不提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也许在当下,不少人觉得诗词是小众的,离我们很远。但是通过这个节目,大家发现,原来诗词可以离我们这么近。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去传承这些中华优秀文化。就像钱理群教授所言:语文是文化的存在,文化是语文的“底座”。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站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对教材进行充分地挖掘,多角度延伸,链接相关的文化知识、现象,品味其内涵,丰厚其精神,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以博大的文化作支撑,学生才能在丰富多彩的文化熏陶下提升文化素养。
《静夜思》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静夜思》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的一篇李白的古诗,他的诗想象丰富,风格飘逸豪放。《静夜思》写的是游子月夜思乡之情。作者以一个游子的身份神驰万里,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表达了游子强烈的思乡情感。这首诗语言凝炼,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说学情
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倒背如流。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所以教学本诗,应重在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要以语文课程的价值与理念为依据,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以情感为基础,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来设置的:
1、知识与能力:认识十个生字,会写“静、思、霜、举、望、低、乡”七个字,结合诗句猜想“静夜思”、“疑”、“举头”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重音及停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思乡的感情,背诵全诗。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十个生字,会写“静、思、霜、举、望、低、
乡”七个字,结合诗句猜想“静夜思”、“疑”、“举头”的意思。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重音及停顿。 2、难点:体会诗人思乡的感情。
五、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的特点,教学要求,本课设计了四大环节,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采用猜谜语的形式。2、自读自学,十个生字。3、朗读感悟,品味情感。4、总结升华。
1、通过师生对话,以猜谜语的形式:“有时挂在山腰,有时挂
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谁能猜出这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入手,针对学生爱表现的特点引起学生对古诗的浓厚兴趣,并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看图边欣赏。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古诗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在欣赏优美画面和动听的音乐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自读自学。 请打开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和读背方式。 仔细观察,诗里面的字你认识了哪几个?是怎么认识的?把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挖掘学生已有的经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抓住契机,因势利导,有效调控教学。让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识字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交流识字方法和当“小老师”活动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忆字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多种方法学习十个生字 。
5、通过吟诵,吟唱等方法注重对朗读的评价,提高朗读能力。
教师一定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在读中注意对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体验读诗的乐趣,感悟强烈的思乡之情。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使“读者爱读,听者专注”,师生共同探讨读古诗的方法,互听互评,共同进步,极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 积极性。
6、通过小结感悟挖掘、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进一步体会浓浓的思乡之情。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静夜思》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本单元主要由古诗改编的歌曲组成,通过演唱和欣赏感受古诗的意境。歌曲《静夜思》为两段体,宫调式,以级进为主的旋律、舒缓的节奏,稍慢的速度表现了思乡的愁绪。依据课标对五年级学生的要求和他们已经具备和掌握的音乐技能和知识,基于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情的把握,围绕三维目标,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掌握四四拍的指挥图示并运用于指挥四拍子的歌曲。
2、能用较长的气息和纯净的声音合唱歌曲《静夜思》,感受思乡之情。
3、能从速度、节奏、结构、力度等方面挖掘歌曲内涵,逐步提高学生表现歌曲的能力。
依据新课标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用较长的气息和纯净的声音合唱歌曲《静夜思》,感受思乡之情。教学难点是:四四拍的指挥图示及二声部的合唱。
二、说教法
为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我主要采用了听唱法:听唱法是学习唱歌的有效方法,学生通过听唱能较准确地模仿、学习歌曲。如本课教学中,合唱部分先让学生聆听高声部和低声部的旋律,再让学生跟琴学唱,然后合唱二个声部以突破歌曲难点。同时我还会根据需要辅以直观教学、创设情境等教法。
三、说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根据五年级学生已有的音乐学习能力和本课特点,我将通过对比法、讨论法、小组创编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歌曲、突破教学难点。
四、说过程
本课将用一课时来完成,通过激趣导入——学唱歌曲——拓展创编——课堂小结四个环节来落实。
一、激趣导入
课依始,教师演唱《读唐诗》导入(唱),同学们,还有一首歌曲与这首歌有异曲同工之处,想听吗?请听———《静夜思》(范唱)。通过这一环节,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歌曲的情绪。接着进入
二、学唱歌曲环节
1、全班有感情地朗诵《静夜思》,通过朗读感悟体会歌曲的意境。
2、带问题复听:你觉得作者是如何通过音乐要素表现这种思乡之情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得出:音乐的速度较慢,节奏比较舒展,演唱的声音很柔和,力度较弱,情绪略带悲伤,正是这些音乐要素构成了这种思乡之情。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分析歌曲,以逐步提高学生表现歌曲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入
3、学习歌谱环节课件首先显示歌谱中节奏难点部分:556和7 7 6及5 5 3切分节奏(板书),教师运用划拍的方式用直观教学法指导学生唱会此节奏。接着课件出现前倚音,指导学生唱时要轻一点。课件再次出现1 02 7 6︱教师运用对比法依次演唱有休止符和没有休止符的唱法,引导学生区别并回答为什么出现半拍的休止符?师生小结得出诗人因思念家长和亲人难过的哽咽了一下。此环节通过对歌曲节奏、情绪的把握更好地学习、演唱歌曲。
4、紧接着,课件出现《静夜思》的曲谱,采用听唱法让学生学会歌曲第一乐段。
5、歌曲的第二乐段是合唱,老师弹奏高声部,你们听和第一乐段有什么相同或不同?学生很快指出与第一乐段相同,但是第三句又多唱了一遍。
6、用听唱法学唱低声部旋律。
7、带入歌词,分声部演唱歌词。
8、现在让我们把曲作者呈现给我们的音乐要素,融合到演唱中来,有感情地合唱歌曲《静夜思》。
9、同学们,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歌曲?今天老师就教你们怎么指挥四拍子的歌曲。(板书,师划指挥图示,指导学生学习)
以上教学,目的是落实歌曲的学习,以突出有感情地演唱《静夜思》的重点,突破二声部合唱的难点。接着老师带领学生进入
三、拓展创编
同学们,你打算用哪种不同的表演形式来表现《静夜思》这首歌呢?请分小组讨论。老师通过组织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并归纳出适合本歌曲的表演形式,可以是情境表演,也可以是歌舞形式。让学生尝试表演,以达到加深对歌曲意境的体会与提高学生表现能力。最后是
四、课堂小结
唐诗的博大精深还需要大家去领悟和感受。正所谓,唐诗里有苦,唐诗里有乐,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诗。让我们以古诗新唱的形式再一次走进唐诗。在聆听《读唐诗》中结束课业。此环节首尾呼应,围绕主题。
五、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当然,以上的说课只是本课的教学预案,在实际教学中,我将根据课堂教学的生成及时调整,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静夜思》说课稿13
说教材
《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他的诗想象丰富,风格飘逸豪放。《静夜思》写的是游子月夜思乡之情。作者以一个游子的身份神驰万里,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表达了游子强烈的思乡情感。这首诗语言凝炼,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倒背如流。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所以教学本诗,应重在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说教法学法
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
经倒背如流。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所以教学本诗,应重在吟诵,吟唱。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的特点,教学要求,本课设计了四大环节,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采用猜谜语的形式,二自读自学,十个生字,三朗读感悟,吟唱此诗,四 总结升华。
1、通过师生对话,以猜谜语的形式:“有时挂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谁能猜出这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入手,针对学生爱表现的特点引起学生对古诗的浓厚兴趣,并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看图边欣赏。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古诗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在欣赏优美画面和动听的音乐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自读自学。 请打开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和读背方式。 仔细观察,诗里面的字你认识了哪几个?是怎么认识的?把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挖掘学生已有的经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抓住契机,因势利导,有效调控教学。让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识字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交流识字方法和当“小老师”活动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忆字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多种方法学习十个生字
5 通过吟诵,吟唱等方法注重对朗读的评价,提高朗读能力。教师一定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在读中注意对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体验读诗的乐趣,感悟强烈的思乡之情。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使“读者爱读,听者专注”,师生共同探讨读古诗的方法,互听互评,共同进步,极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
积极性。
6通过小结感悟挖掘、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进一步体会浓浓的思乡之情。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静夜思》说课稿14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攵”。
2、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谜语激趣:
1、谈话:同学们“有时挂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谁能猜出这是什么?” (指名回答,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示“思”读平舌音,交待作者。)“静、夜”这两个字你认识吗?你怎样记住这两个字?你能简单地说出这两个字的意思吗?
(从学生的实际入手,针对学生爱表现的特点引起学生对古诗的浓厚兴趣,并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很好,在这晴朗美妙的夜空,你想到了什么?(适时引出课题,板书课题)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写的,什么时间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
(利用谜语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二 范读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看图边欣赏。
(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古诗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在欣赏优美画面和动听的音乐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自读
1、请打开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吧!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和读背方式。)
2、仔细观察,诗里面的字你认识了哪几个?是怎么认识的?把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挖掘学生已有的经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抓住契机,因势利导,有效调控教学。让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
三 识字
1、学习新的偏旁“攵”,出示生字卡片“故”,引导学生观察:“攵”象你认识的哪个字?它和“文”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怎么记住这个偏旁?
2、汇报。谁来当小老师,教大家把字读准确?请小老师说说在认读这些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组词
(让学生在主动识字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交流识字方法和当“小老师”活动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忆字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 感悟
1、自由读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感受?
2、说说你什么时候见过“霜”。指名学生用动作表示“低头”、“举头”的意思。
(挖掘、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进一步体会浓浓的思乡之情。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质疑
3 仔细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学生的大脑不是一个需要填充的机器,而是一支等待被点燃的火把”。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五 吟唱,背诵
1、参照插图,教师教唱此诗
2、教师引唱,齐唱、指名背、齐背。
3、表演背:假如你就是李白,请你边做动作边背这首诗。(通过学习唱诵此诗让学生更进一步的领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六 作业
1、课后练习“我会说”,把你观察到的夜晚的天空说给同学们听。
2、古诗朗诵会。(此项活动可延伸到课外进行,比比谁会背的古诗多,评出“小诗人”。)
3、有余力的学生收集李白的其他古诗并摘记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可以问爸爸妈妈或其他长辈,也可以自己查找。)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丰富语言积累。)
《静夜思》说课稿15
1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静、夜、床”等10个生字,认识“心”字底和反文旁。会写“目、耳”两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培养学生热爱古诗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从整体上看一年级学生都比较活跃,大多数学生上课基本上能够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教师上课组织课堂纪律并不难,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容易调动。但每个班都有个别的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我行我素。
3重点难点
1.认识本课“静、夜、床”等10个生字,认识“心”字底和反文旁。会写“目、耳”两个生字。
2.、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播放音乐《小白船》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听到的一首关于月亮的歌曲,今天,我们要一起去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故事。板书课题:静夜思
1.借助课题认识“静,、夜”两个生字。
2.有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李白)
师:李白是我国著名的大诗人,在《唐诗三百首》里就有很多他写的古诗。今天我们所学的这首《静夜思》就是李白写的。
活动2【讲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读古诗,不认识的字用“——”划出来,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2.学习生字。
生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给生字组词。
认识新偏旁心字底和反文旁。
出示生字卡片。
师:同学们,这些生字宝宝可调皮了,他们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都跑到课文里去了,在课文里你们还能认识他们吗?
活动3【讲授】三、深读古诗,感悟诗意
师: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传统瑰宝,在朗读时有节奏的划分,才有抑扬顿挫之美。
1.给古诗划分节奏。
2.生生赛读,师生赛读,指名读等。
3.看读理解诗意,理解“霜”、“举头”、“低头”的意思。
4.借助图片,感悟诗意。
活动4【活动】四、拓展诗意
师:古时候没有电话、汽车、飞机等工具,离开家人后不知何时才能见面,李白看着天上的月亮,心里会想到家里的哪些人?
播放背景音乐:儿歌《静夜思》。
活动5【练习】五、学习生字“目、耳”。
1.生观察。
2.师范写。
3.生练写。
活动6【作业】六、作者布置
1.把《静夜思》背给爸爸、妈妈听。
2.观察夜晚的天空把它画下来并说给同学听。
第四篇:静夜思 赏析
静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低 头 思 故 乡。
【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2.疑:怀疑,以为。3.举头:抬头。【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赏析一】: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赏析二】: 《静夜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喜欢的诗,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上了年纪,也不管是客居他乡,还是与亲人相守相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会背这首小诗的,为什么这样一首语句平白如话,情感朴实无华的诗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唤起了深深的共鸣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歌的开头是平白的叙事,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户外室内,没有一点声响,只有那宁静皎洁的月光,悄悄地照在床前的空地上,洒下了淡淡的青辉。在不经意间,低头一望,还以为是地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秋霜呢。这显然是一种错觉。也许,作者本来已经睡着了,在睡梦中回到了家乡,可是却被强烈的思乡情怀唤醒,在朦朦胧胧中,错把地上的月光当做了秋霜亦未可知,“疑”字,用得很传神,细致地反映了当时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恍恍惚惚的感觉,因为自己也隐约地意识到,在屋里是不应该有霜的,可见第一反应是霜,而第二反应就有点怀疑了,等到醒悟过来,这并不是秋霜,而是“床前明月光”时,其实已经是第三反应了。至于为什么第一反应恰恰是秋霜,则又是颇为令人寻味的,因为秋霜历来是一种感伤的暗示,它表示这又是一年秋风起,唤起无数客子心中深藏的年华易逝的迟暮之感,对此,李白是深有体会的,“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正是他内心的表白。在他的笔下,秋霜时而铺在了床前,时而又染在了头顶,可见他把秋霜当做了一种寓意丰富的象征了。而今夕何夕,月色如霜,虽然四下里没有一点声音,而天上的明月和地下的月光却好似在无声地倾吐着什么,使得诗人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了。他感到怦然心动,有一股同样是无声却是不可抗拒的情感的暗流在胸中涌动流淌。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播动了他的心弦,从而使他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时他已经完全清醒过来了,明白自己身处何地,而当他抬起头来,顺着光线向上望去时,窗外那娟娟的月轮正静静地挂在夜空。他一下子恍然大悟了,明白了是什么触动了自己的心弦,原来就是那挥之不去、召之即来的思乡之情呀,它无所不在,白日里,有事的时候,它就静静地蛰伏在心灵的角落里,而到了此时,月亮从天上,月光在地下,双双唤起他心中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挂牵,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真是一首“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的自然天成之作。胡应麟甚至认为此诗是“妙绝古今”。李白这首清新质朴、婉转如歌的小诗因为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才获得了永久的艺术生命力。大概只要有离家不归的人们,就会有人在月下吟起这首百读不厌、体味不尽的《静夜思》的。【赏析三】: 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评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第五篇:静夜思教案
静夜思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歌曲《静夜思》,并有感情的演唱。
2、能够用朗诵、演唱、配画来表现《静夜思》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演唱。
教学难点:
把握歌曲的演唱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忆以前所熟悉的诗歌。
二、赏析。老师:“古诗中“静”是什么意思?“思”又是什么意思?
三、吟诵。
1、教师吟诵。
2、个别学生吟诵。
3、学生吟诵。
四、学习歌曲。
1、师有感情的范唱。观察老师演唱的表情。
2、老师带唱一遍。学生用“路”轻声哼唱。
3、老师学生接唱歌词。
五、演唱歌曲。
1、想象你身边的亲人和朋友离你很远……找思念的感觉。
2、学生有感情的演唱。
六、配画。
七、评价。
八、老师小结。
静夜思教案2
活动目标
1、能理解图片的内容,学会念古诗:静夜诗。
2、体验诗中离开家乡的人的思乡之情。
3、鼓励幼儿大胆地念古诗,培养他们专心学习的习惯。
活动准备
课件:《静夜思》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小朋友看一看,图片中的诗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2、帮助幼儿初步体验古诗的意境。教师:这是一个离开家乡的人,当天黑下来的时候,他就特别的想自己的家,想家里的亲人。
二、展开
1、教师朗诵古诗,讲解古诗含义。
床前明月光:明亮的月光从窗户外照进来。疑是地上霜:把床前的地映得一片银白,以为是一层白白的霜。举头望明月:抬头仰望天空,一轮又圆又亮的明月高高悬挂着。低头思故乡: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了心中怀念的故乡!
2、理解字词。疑:怀疑,误认为的意思。举头:抬起头,举是抬的意思。思:思念,想念。
3、幼儿学习古诗,教师指导。4、利用多种形式反复练习诵读。
5、为古诗创编动作,帮助幼儿进一步的掌握。教师:谁能给古诗编上动作呢?我们加上动作来念古诗。
三、结束“我是小诗人”诵读比赛,鼓励幼儿积极上台表现。教师讲评,为幼儿颁发奖品。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这个活动我主要还是让幼儿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读书古诗、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明显增强。这个活动不仅增强了幼儿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幼儿的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思念家乡的情感态度得到了升华。
静夜思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认“静”“夜”等10个生字,会写“目”“耳”等4个生字。
2.朗读古诗,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课前准备
(板书)(课件)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设计思路
从背古诗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从初读──理解──诵读──唱读,使古诗教学充满韵味。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师:会背这首诗的请举手!背给老师听听。(生背)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播放李白的图像,认识唐代诗人李白。师:李白可是唐代有名的大诗人哦。还会背哪些唐诗?
2.指三四名背。(评价语:你背得真好听!你背诗的样子很可爱!等)
过渡:
咱班孩子的肚子里装着很多诗哦,称你们小诗人一点儿也不过分。今天咱们这些小诗人要好好地学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坐正,咱们要认真地学!请齐读这首诗。
二、认识二类字
过渡:这首诗里有10个字,我们一起来读。
1.幻灯:10个带拼音的生字,齐拼读,读准字音,重点读好“静、床、光、望、乡”几个后鼻音和三拼音节的字。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幻灯效果:学生记住了哪个字,那个字即在屏幕中消失,同时配有鼓掌声,以此激励孩子。)
3.幻灯:再出现10个不带拼音的生字,多种方式认读。
4.只留“静”字在屏幕。师:把“静”字放在课题里看你们能不能读准,请读课题。
三、释题-理解
1.小朋友们,课题里的哪个字交代了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夜)(师手指课题。)哪个字交代了李白当时的心情?(思)
2.诗句中哪些地方写“夜”呢?(明月)从这个词怎么看出是写“夜”?
3.诗句中哪些地方写“思”?(思故乡)评价:对,这是作者直接地告诉我们他在思。请大家把李白思念故乡的感情读出来。指导:你们没读出李白思念故乡的感情,应该把“望”和“思”读真切一点。(师同时在黑板上标上着重号,并示范。)再读一遍试试,这次加上动作。
4.老师看到你们是抬头和低头,可是李白说他是举头和低头。“举” 和“抬”有什么区别?你们做“举”的动作给我看。(师:这不是举,而是伸手。再举一回,举起千斤重担来。对,这才叫“举”。)
5.李白抬起他的头像举千斤重,举得好费力。孩子们,你们说李白的头怎么就这么重?“举头”这个词怎么读?
6.齐读后两句。
7.我们在诗句中找到了“夜”,找到了“思”,但我们不能明白的是,李白为什么要强调静夜、静思?在诗句中的哪些地方隐含着“静”呢?同座讨论一下。老师引导:天上只有一轮什么?(明月)地上只有一个谁?(李白)是啊,天地这样广阔,却只有“明月与李白”相对望,难怪李白强调静夜里静思,他更加地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了。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情,怎样的语气读这首诗呢?学生感情朗读全诗。
过渡:
其实古人读诗很讲究韵味,他们读出来的诗有点像唱歌一样的好听。你们听──—
四、吟读
1.师范读。(师边读边在黑板上画拍子:半拍、半拍、向上一拍、半拍。平声拖半拍,仄声向上拖一拍,读来饶有趣味。)
2.生自由读。
3.指一名学生汇报读。(师打拍子指导读:你看着老师的拍子读。)
4.集体汇报读。(师:全体起立,跟着老师的拍子读。)
过渡:
这样读诗才有味道。古人读诗的时候为了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有时候是唱读的。我们一起来唱—
五、唱读
1.师(放《静夜思》音乐):来,我们一起唱。
2.师:喜欢唱吗?先诵后唱,我们再唱一遍。
六、总结
看着你们唱诗的样子,我要悄悄地告诉你们,你们不是小诗人,而是小诗仙了!小诗仙们,下课!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古诗,唱读古诗。
2.认识10个二类字。
3.用二类字扩词,比比谁组的多。
二、指导写字
1.观察范字,指导书写。
“耳”上横短,下横长;“头”的第五笔是“长点”。
形成写字口诀:
拼“耳”字:ěr ěr
写“耳”字:横 竖 竖 横 横 横
数“耳“字:“耳 耳 一 二 三 四 五 六”生边数边书空。
2.描红、临写,提醒正确的的写字姿势。
3.评价学生作业。
三、实践活动
晚上观察天空,烁烁自己看到了什么,鼓励用图画来展示。
大意:
坐在井床上看天上明月洒在地上的月光,宛如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背景含义:
静夜思”是诗人离开家人后,写出的诗句。全诗仅短短四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却意味深长地表达出一位远在他乡的游子对故乡那深深的怀念之情。
题目“静夜思” 点出了这首诗特定的写作背景:寂静的深夜,作者躺在床上,迟迟不能入睡。洁白的月光透过窗洒满床前,那洁白的颜色让人觉得又像是地上铺满了片片银霜。这一比喻十分贴切而巧妙。诗人抬起头来看到那一轮挂在空中的明月,不禁勾起了心中想家的情思:明月照在游子(离家的孩子)的窗前,也一样地照在故乡的土地上。故乡的亲人啊,他们是否平安幸福?诗人无法回到故乡,与亲人团圆,只好借这一轮共有的明月寄去自己对他们的思念之情。想到这里,诗人已经不知不觉地低下头来,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静夜思”是诗人离开家人后,写出的诗句。全诗仅短短四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却意味深长地表达出一位远在他乡的游子对故乡那深深的怀念之情。
题目“静夜思” 点出了这首诗特定的写作背景:寂静的深夜,作者躺在床上,迟迟不能入睡。洁白的月光透过窗洒满床前,那洁白的颜色让人觉得又像是地上铺满了片片银霜。这一比喻十分贴切而巧妙。诗人抬起头来看到那一轮挂在空中的明月,不禁勾起了心中想家的情思:明月照在游子(离家的孩子)的窗前,也一样地照在故乡的土地上。故乡的亲人啊,他们是否平安幸福?诗人无法回到故乡,与亲人团圆,只好借这一轮共有的明月寄去自己对他们的思念之情。想到这里,诗人已经不知不觉地低下头来,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静夜思教案4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光、床”6个字。认识偏旁“攵”。
2、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3、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设计:
一、自我展示,激发学习兴趣
请学生背诵自己已经学过的古诗,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歌大意
1、自由读古诗,圈出不认识的生字。
2、请学生当小老师,带读生字的字音。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记字方法,说说怎样朗读古诗比较好。
三、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画面
1、互相交流,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什么时候见过“霜”;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示“低头”“举头”的意思。
2、朗读《静夜思》,想象诗歌画面。
四、朗读指导,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诵,教师随机指导。
2、朗读反馈,练习背诵。
五、复习生字
1、将生字与音节打乱,让学生以找朋友的方式复习巩固要认的生字。
2、小组合作,认记生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识字竞赛,并评出优胜者。
3、全班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
4、用“词语转盘”的形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复习本课的生字。
六、书写指导 静夜思教案教学设计最新
1、观察范字,指导书写。
“耳”上横短,下横长;“头”的第五笔是“长点”;合体字“床”的组合要合理。
2、描红、临写,并提醒坐姿与执笔姿势要正确。
3、展示学生作业,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七、实践活动 静夜思教案教学设计最新
观察夜晚的天空,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还可用图画来展示
静夜思教案5
活动目标
1、能理解图片的内容,学会念古诗:静夜诗。
2、体验诗中离开家乡的人的思乡之情。
3、鼓励幼儿大胆地念古诗,培养他们专心学习的习惯。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
小朋友看一看,图片中的诗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2.帮助幼儿初步体验古诗的意境。
教师:这是一个离开家乡的人,当天黑下来的时候,
他就特别的想自己的家,想家里的亲人。
二、展开
1.教师朗诵古诗,讲解古诗含义。
床前明月光:明亮的月光从窗户外照进来。
疑是地上霜:把床前的地映得一片银白,以为是一层白白的霜。
举头望明月:抬头仰望天空,一轮又圆又亮的明月高高悬挂着。
低头思故乡: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了心中怀念的故乡!
2.理解字词。
疑:怀疑,误认为的意思。
举头:抬起头,举是抬的意思。
思:思念,想念。
3.幼儿学习古诗,教师指导。
4.利用多种形式反复练习诵读。
5.为古诗创编动作,帮助幼儿进一步的掌握。
教师:谁能给古诗编上动作呢?我们加上动作来念古诗。
三、结束
“我是小诗人”诵读比赛,鼓励幼儿积极上台表现。
教师讲评,为幼儿颁发奖品。活动结束。
静夜思教案6
活动目标:
1、学习朗诵诗句,说出诗句的大概意思。
2、体会诗中作者思乡的感情。
3、喜欢学习古诗。
4、在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角色特点。
5、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活动准备:
1、打印的古诗一首,《静夜思》图片两张。
2、刚过了中秋节,幼儿知道中秋节有团圆的意思。
活动过程:
一、引出古诗
师;小朋友们,谁会朗诵古诗,请你来为大家朗诵一首。
唐代的诗人李白写了很多首诗,其中有一首诗是他在外地做客时写的,流传了千百年,你们想不想听?
二、学习古诗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提问:古诗的名称叫什么?作者是谁?
2、理解古诗
(1)逐句欣赏
一边看古诗,一边听老师逐句朗诵。
教师解释句中“疑”、“举”的意思。
(2)说说自己听了诗后有什么感觉?
(3)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床前洒满了明亮的月光,误以为是地球上铺了一层银白色的寒霜。抬起头,遥望天边的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思念离别的故乡。
(4)看图片,想象诗中的意境,并说一说使人会想到故乡的什么?
(5)迁移经验,联想中秋节的'含义。
师:中秋节有什么意义?中秋节家家都要团圆,可有很多人在外地工作或上学不能回家,他们都很想念自己的家乡。
图片中的月亮很明亮,李白在外地做客的那一天正好好是八月十五中秋节,诗人看见月亮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三.古诗朗诵表演
请幼儿大胆地上台朗诵古诗。
注意: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教学反思:
1、大班是幼儿身心发展的最主要时期,自我评价能力已经的到了发展。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这些表明大班的幼儿更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引导。
2、对活动过程的反思:
(1)对幼儿发展的反思,在教学活动中,班上的幼儿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甚至还几个个别的幼儿会对其它幼儿做出评价,并能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情感外部表现,能大胆的表现自己,几个小朋友能一起分角色、道具,能以语言、动作等进行表现,并有一定的合作水平。
(2)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班上好多小朋友是我从小班就一直带上来的,所以对班上幼儿的情况比较了解,对他们的经验水平,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都比较掌握,之所以才能把教育内容的核心价值及其发展线索,能给与小小的支持,促进幼儿最大限度的发展。
(3)师友互动的反思,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有个别的幼儿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很清楚的理解时,我都会亲自到幼儿的身边去,抚摸着幼儿的小脑袋对幼儿进行解释和示范。如果有个别不能带到教学要求,就要对他降低对其的要求。班上大部分幼儿都能根据老师的指令配合进行教学活动,所以每次都很顺利的进行。
3、对活动效果的评析,整个活动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这个活动我主要还是让幼儿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读书古诗、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明显增强。这个活动不仅增强了幼儿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幼儿的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思念家乡的情感态度得到了升华。
4、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更加细致的考虑到各个环节,在古诗意境中和卡农表演上多下功夫,认真钻研,让幼儿更多的掌握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并能灵活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