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组织部的灯》读后感
【篇一】
无论是在县一级、州市一级或是在省一级,无论是在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傍晚,还是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深夜,或是在雄鸡一唱、月明星稀的凌晨,经过党政综合办公楼,你经常会发现整栋楼里有一层楼灯最齐、最亮、最透明。不必想、不必问、不必怀疑,那就是组织部的灯。
常听人们说起,在组织部有三个不好意思:“正常下班”不好意思、“吃饭早了”不好意思、“上班觉得没事干”不好意思。这里的人,似乎习惯了并且适应了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埋头拉车、使劲全力、奋勇向前的生活。有时候难免会问,这么狠、这么拼、这么玩命,这群人究竟为了什么?其实,时间长了、思考久了、浸透够了,你也就明白了。
组织部的灯是“信念”之灯。组织部是中国共产党人锤炼党性的大熔炉。组工干部日夜操劳、忘我奋斗,就是秉持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高尚情怀和境界;
就是执着着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追求;
就是践行着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基本方略。
组织部的灯是“为民”之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组织部是党员之家、干部之家、人才之家。组工干部日夜操劳、忘我奋斗,就是要进一步把党组织建设好,为党的事业、民族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就是要进一步把干部选任好,为党的事业、民族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提供坚实干部支持;
就是要进一步把人才培养凝聚好,为党的事业、民族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组织部的灯是“勤政”之灯。如果你认为或一直坚持认为组织部是“一壶绿茶一上午、一张报纸一个班”的乐园,那说明你要么是个不谙世事的“小鲜肉”,要么是个愤世嫉俗的“小愤青”,要么是个不愿了解实情的“糊涂虫”。你要在闲暇之余经常来这里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了解了解“文经我手无差错、事交我办请放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
体会体会勤勉敬业、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精益求精的真正内涵。
组织部的灯是“担当”之灯。在组织部,经常会听到这些话——“没事,我能行。”“领导,如果有急事,我就不回去了。”“老婆,这个周末你带着孩子去玩吧,我得进办公室一趟。”“哥们,实在不好意思,你们先聚吧,我请个假或者迟到一会儿。”……也常听人们念叨:“在组织部女人当男人使,男人当牲口使。”你或许会觉得组织部有些不近人情,甚至有点惨不忍睹。但是,这恰恰就是坚持原则、认真负责、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
组织部的灯是“清廉”之灯。组织部的干部是管党员的党员、管干部的干部、服务人才的人才,常常被人高看一眼、厚爱三分。但是这里绝不是“纸牌屋”,相反有权力却敬畏权力,有平台却珍惜平台,有素质却异常努力。大部分时候,你看到的场景是:简衣素食而不是富贵荣华,步履匆匆而不是游手好闲,激情澎湃而不是萎靡不振……
今夜,又是皓月当空、清风徐徐、落木萧萧,这层楼的灯又不约而同的亮了起来。此情此景,一句与友人谈论时经常提起的话又从心底油然而生:只要这里的灯还亮着,人民的幸福生活就有希望,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有希望,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就有希望。
【篇二】
组织部的干部是管党员的党员、管干部的干部、服务人才的人才,常常被人高看一眼、厚爱三分。
诚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平白无故的爱,也没有平白无故的恨。若要被高看一眼、厚爱三分,也不是挂上组工干部的名号就能自然“加冕”,也要靠“拼豁”,要“安专迷”。
2017年底,一篇《组织部的灯》在微信朋友圈“火”了起来,一下子让大家对组织部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很多人看了以后触动很大,也有部分人半信半疑,也不乏有人对此不屑一顾,但对于每一个在组织部门工作过的人而言,这篇文章无疑已经直击心底,换得无数共鸣。
像《组织部的灯》这样的文章太少,很大原因是因为组工干部默默无闻的牺牲和低调务实的工作方式,让人们不清楚、不理解、不敢相信。大多数在组织部工作的人,外向的太少,沉默寡言的太多,或许进入到组织部之前仍是个谈笑风生的少年,浸染后,便是谨言慎行。即使是外向,说上三句话,他的严谨、“刻板基本上也能显现出来。太过灵活的人,确实不适合在组织部门。组工干部的日常是“白加黑”,组工干部的绝招是“安专迷”,组工干部的作风是“靠拼豁”……
常说组织部的灯,笔者以为,打铁还要自身硬。组织部的灯,是学业务的灯。学业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在一个单位立足,业务能力是首要的,学好业务,是责任,是义务,责无旁贷。组织部门涉及的业务更是事关党员、事关干部、事关大局,更需要细致谨慎,若是整日大大咧咧、嘻嘻哈哈,倡导快乐工作,却不是玩笑工作,更不是“玩闹工作”。有的玩笑可以开,有的玩笑不能开。更多的时候,作为组工干部,工作中不开玩笑,工作之外的时间,可以成为“段子手”。
组织部的灯,是表率的灯。组织部作为干部之家,承担着为干部服务的职责,管理干部的职责。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组织部的干部,若是不能严于律己,各项工作不能事争一流,凑合了事,又如何在干部心中树立威严,做出表率?因此,作为组织部门,还应严管自身,对自己“狠”一些,从各方面提升自身,做好表率。
组织部的灯,是负责担当的灯。组织部的决策涉及的事情关系重大,小到一个通知,可能是基层党建的某些方面,大到调整干部,在这个过程中,若是心中总是存着一己私利,工作中自然放不开手脚,受到牵绊自然多。组工干部要担当,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组织部门的招牌负责,更是对其他干部负责。
【篇三】
近期,中共中央组织部作出决定,追授湖北省武汉市委原常委、组织部长杨汉军同志“全国优秀组织工作干部”称号,并在组织系统广泛开展向杨汉军同志学习活动。这让我想起了一篇流传很广的文章——《组织部的灯》,该文以“灯”作比喻,折射、反映出组织工作者的优良品质和工作作风。而杨汉军同志,生前正是这样的一盏“组织部的灯”。
他是一盏“信念”之灯。心中有信念,才能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在建党95周年“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上,杨汉军讲过一段肺腑之言:“不忘初心,意味着责任如山。这个责任,就是我们在入党宣誓时的承诺。不忘初心,要做到奉献如常,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杨汉军同志始终践行诺言,将生命的全部献给了他最热爱的党和人民。
他是一盏“为民”之灯。杨汉军心系百姓,常常深入基层了解群众所需。他像儿子一样关心包保贫困户,为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
他为推进“红色物业”工程,不打招呼,深入社区,对社区党建的基本情况进行摸底;
他为了解留汉大学生人才公寓政策落实情况,扮做学生家长进行暗访……他常说:“官当得再大,总有一天要退下来。回首往事,最令人欣慰的不是当年有多大权力,而是你为党和人民干了几件实事好事。”
他是一盏“清廉”之灯。杨汉军身为组织部长,位高权重,但他爱人生病、孩子29岁了还没有工作,却从未跟组织开过口。在他牺牲时,一家人仍住在一幢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老楼房里。每逢过年过节,他家总是锁着门,谢绝别人的“拜访”。有人打听他的爱好,他就说:“如果一定要问我喜欢什么,那就是喜欢干事的人。”
杨汉军同志就是这样的一盏“灯”,坚守信念,一心为公。虽然他牺牲了,但他短暂生命所散发的光彩和能量,却成为激励广大组织工作者为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奋斗和前行的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
【篇四】
读这些文章,总会导致自己去想,去想这一年零两个月在组织部工作的过往。有欢乐,有忧愁;
有心暖的时候,有心冷的瞬间;
有完成一项工作的兴奋,有做错一件事、说错一句话的悲伤;
体会到了人心冷暖,体会到了力不从心;
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对于初入职场的我来说,虽说只是在组织部跟班学习,却早已“脸皮厚”地把自己当做一名组工干部。
要说为什么想来组织部?其实也就是说为什么要考选调生?当决定考公,第一次听到“选调生”时,就上网搜了一下,“选调生,是各省党委组织部门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本科及其以上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人选进行重点培养的群体的简称”,因为知道组织部是管党员、管干部的部门,知道组织部是既高大上,又神圣的地方,知道组织部是组织之家、干部之家、人才之家,是所有党员干部都向往的“大熔炉”,所以就选择了考选调生,加入选调生队伍。
2017年2月7日上午10点左右,当得知我被选入组织部跟班学习的时候,虽然没说待多久,但内心仍是无比兴奋,那是一种幸福,因为我们都知道,组织部不是谁想来就能来的地方,那是得经过层层选拔,有思想有能力的人才才能加入的部门,初入公务员行列就能进入,这是对我们的莫大的鼓励,是我们的荣幸。兴奋的同时,压力也来了,没有一点社会经验,没有一点机关工作经历,不太会说话,不会写材料,又是一场从零开始的旅行。但我告诉自己,不会的东西就学,没有的经验就攒,不太会说话就少说多做,尽快理顺分内的工作,逐渐承担更多的工作,要将工作先做好、再出彩。
站在现在,再回头看看这一年零两个月,加班熬夜是家常便饭,工作是理顺了,自己能独立完成的工作也承担起来了,但还是差很多,工作效率不够高,工作能力不足,特别是材料方面,每次写完都需要领导改了又改,才能勉强过关,政策、文件掌握太少,别人咨询时总得临时“抱佛脚”,暴露了平时功夫下得少、学得浅。
需要学习的太多太多,要花时间掌握政策文件,用功夫撰写各类材料,静下心来,沉下身来,受住辛苦,守住清贫,耐住寂寞,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有创造性地将工作做好、做出彩,努力做一名守职尽责的优秀组工干部,正如保尔•柯察金所说:“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篇五】
前段时间,《组织部的灯》《组织部的文》《组织部的风》《组织部的门》等一批反映组织部门工作性质和组工干部精神风貌的文章引爆了朋友圈,人们点赞组织部、评议组织部,一时间让原本“默默无闻”的组织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灯”也好,“文”也罢,都体现了组工人勤勉敬业、真抓实干、克己奉公、艰苦奋斗、清风傲骨的形象。今天,我来说说组织部的“光”。
组织部的“光”是理想信念的“火光”。“理想是不灭的火光,照亮人生,照亮征途,给人无穷的力量”,只有做到理想信念的坚定,才能做到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要想给别人一碗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组工干部作为“管干部的干部”“管党员的党员”“管人才的人才”,必须始终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重中之重,带头加强政治理论体系的学习,自觉把“理想信念”融入党性修养全过程,在勤学中修身立志,在“补钙”中强筋壮骨。
组织部的“光”是总揽全局的“远光”。“身在兵位,胸为帅谋”,组织部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职能部门,各项工作都要面面俱到,既要精心谋划顾好全局,对工作思路清、情况明,做顶层设计的制定者,又要运筹帷幄提前部署,抢前抓早关键节点,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组织部既是“参谋部”又是“排头兵”,只有登高望远,提神聚气,才能一往无前,再书华章。
组织部的“光”是知人善任的“眼光”。“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用人之要,莫先于识人。”人才的识别和使用是组织部门的基本使命,也是组工干部最大的才能。他们始终秉持着一颗公心识人用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绝不亲疏远近、优亲厚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选出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知人是为了善任,俗话说“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他们要全面了解干部的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做到量才配岗、量事用人、人事相宜,最大限度发挥人才的效益。
组织部的“光”是勤勉奋斗的“灯光”。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只有奋斗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组工岗位工作比较辛苦,加班加点是常事,这就决定了他们要比别人更能吃苦耐劳,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埋头苦干、任劳任怨,踏踏实实地工作。他们习惯并适应了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奋勇向前的生活,他们以苦为乐、以干为上、以先为荣,不断推进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因而也就有了《组织部的灯》里的“三个不好意思”:“正常下班”不好意思、“吃饭早了”不好意思、“上班觉得没事干”不好意思。
组织部的“光”是无私奉献的“烛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燃烧着自己,照亮着别人,这是组工干部的生动写照。他们坚持“功成不必在我”的价值追求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甘当人梯、甘为基石,不问个人得失、甘当幕后英雄,在功劳面前不伸手,苦劳面前不计较,疲劳面前不抱怨。他们“利万物而不争”,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青春和汗水,在成就事业的同时成长自己,用出色的工作体现自身的价值。
“跟着组织部,年年有进步。”真的很感谢组织部这个“大熔炉”“大平台”,是它点燃我们心头的明灯,汇聚成万丈光芒,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第二篇: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
读了《一盏一盏的灯》这本手记,我感触良多,但愿我就是这样的一盏灯,一盏能让孩子们走得更远、更踏实的明灯!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
《一盏一盏的灯》这本书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
这本书是教师的手记,书中讲述了六十多个朴实感人的教育教学故事,这些故事就像一盏一盏的灯,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提炼美丽隽永的教书育人精神、教育教学常识和教师职业道理,展现一线教师的思考与智慧。每个故事以叙述为主,还原现场或情境,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教育的美、爱、责任。
书中《开在角落里的花》,一个可爱的“星星的孩子”;《窗帘钩成了精》,一个心灵手巧的小精灵;《老师,你很天真》,一位心灵纯净的好老师;《因为我当年的微笑》,老师的笑有永恒的力量;无一不让我感动。特别是《不一样的“阿慢”》和《我想听你把话说完》使我受益匪浅。
故事中的《不一样的“阿慢”》讲的是一位凡事比别人慢一拍的“阿慢”,虽然慢一点,但总是能做到最好。运动会三千米比赛,“阿慢”获得了第三名是他建立自信的一次契机,他的成功与张小兵老师“纵容”他的慢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啊,教育最像农业和林业,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要经历必需的过程。欲速则不达,学校和教师不能违背教育教学的规律,拔苗助长;要尊重、保护、发展学生的学习个性,并启迪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树立自信心。正是当年张小兵老师“纵容”他的慢,使他有了自信心,才有了他博士毕业和获得四项专利,到材料研究所去工作这样的结局。每个教师,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你亮一点,孩子就能走得远一点;如果你过于暗淡,孩子可能就不得不徘徊。作为教师,应该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强大光源,坚持正确的教育观,恪守教育常识,具有人道精神,培育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教师要用自己挺直的腰杆和教育的光辉,照耀孩子们人生的道路。
大家都知道,在公开课上拖堂是要扣分的,但当一个孩子正在努力组织语言、想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的时候,下课的铃声响了,教师该怎么办?是立刻打断孩子的发言,结束这节课的内容,还是坚持让孩子将要说的话说完?这个难题就发生在黄雅芸老师身上。故事《我想听你把话说完》就是写下了黄老师的做法与想法。她坚定地选择了后者,继续给这个孩子一分钟的时间,鼓励他把话说完整。黄老师坚信,只有今天让孩子慢慢地把话说完整,将来他的发言才会准确简练、既精彩又睿智。和是否获奖相比,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信心更加重要。我敬佩她的做法,我们要向她一样呵护我们孩子柔弱的自信,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教育或许会简单很多。
每个老师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如果你这盏灯亮一点,孩子就能走得远一点;如果你这盏灯过于暗淡,孩子就可能过于徘徊;教师要用真诚的心,点亮一盏明亮的灯。
篇二: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
“做一盏明灯,照亮每位孩子的心田。”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联想到自己教学中遇到的一件事,就是给学生的检测或作业打一个笑脸,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动作,但对很多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件很期待的事情,甚至让某些学生因此而变得自信了。13班的一个男生,按照班内的小组编号应是最末号,我也按照学校的分层布置作业的方式进行了检测的分层要求,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通过一个合理的分数线达到过关的标准。他是6号,定的标准就低一些,所以他每一次都会过关,得到一个笑脸,结果是对我教的学科越来越有兴趣,有一次,他考的分数超过了小组长的分数,我给了他3个笑脸,他激动的到处宣扬,被班主任老师刚好发现了,问他原因,还不是很相信他能得到这个分数,就提问了试卷中的几个问题,结果他都会,由此班主任相信了这个学生的进步,事后班主任老师给我说了这个事情,对我说这个笑脸真的很管用啊。
当然,也有一些负面的效果,就是得到了一个哭脸,心中总是不舒服的。其实,我采取这样的措施目的是一种激励,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和压力。真没有想到一个笑脸的评价会让那么多学生期待和由此而进步。
在序言中,吴非老师这样写道,“教师是一盏灯,人的能力也许有差异,但我们多多少少能照亮一个学生一点点路,仅此而已。一个学生在基础阶段可能会遇到很多个老师,你就是其中的一盏灯:你亮一点,他就能走得远一点;如果你过于暗淡,他可能不得不徘徊。”很明显,吴菲老师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成长中的精神标杆,是一盏指引他们前进的灯。
篇三: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
《一盏一盏的灯》共分“美丽的爱与微笑”、“为了人”、“先照亮自己” 三个部分。书中收录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六十个故事,这些故事就像一盏一盏的灯,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提炼美丽隽永的教书育人精神,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一线教师的思考与智慧。阅读着这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我忽然有种熟悉的感觉,感觉它就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或者身边。许多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在书中道出,碰撞中得以升华。是啊!教师是一盏灯,人的能力也许有差异,但我们多多少少能照亮一个学生一点点路。一个学生在基础阶段可能会遇到很多个老师,你就是其中的一盏灯;你亮一点,他就走得远一点。
一盏灯,首先照亮的是自己。想要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正能量,自己应该更得更好,更亮。一个知识渊博、上课生动有趣的教师会得到学生的喜欢,有了兴趣之后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如此,教师应该比学生更善于学习,比学生更清楚学习的作用,也只有这样他的“教”才能体现出价值来。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学习的教师,必定能让他的学生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看得更广。
学习,学习,再学习,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正如一个商人所说,如果你不善于去捕捉商机,去抓住机遇,你将被无情的商海所淹没!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善于学习,不在夹缝中提升自己,终有一天将会被教育所抛弃,沦为平庸。这些话,我用来告诫自己。平时应多向优秀教师学习,或看教学视频,或欣赏现场课堂,或品味优秀书籍,学习他们的一言一语,借鉴他们的一招一式,锤炼自己,希望让自己远离平庸,让自己与梦靠近一些,再近一些。
有身上有了光,宽容地把光撒到学生身上。对于儿童来说,我们的每个笑容都在培育他们的真诚和善良。一句温暖的话,一个信任的目光,甚至于一个亲切的微笑都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开心上一整天,对他们来说这就是人间给他的爱和温暖。而想要做到这一些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难,只是有时候的我们吝啬了。小学的工作显得繁琐许多,可这是一种伟大的繁琐。在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看上去也许是那么不起眼,可这里面却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和教育的价值。我想,一个优秀的教师就是善于将这些琐碎的细节不断累积起来的人。
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是我国几千年以来的一句话,一个孩子喜欢上一个老师了,相信这个孩子这个学科不可能会差,甚至是这个学科的佼佼者。每位教师,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你亮一点,他就能走得远一点;当然,我们并非是为了照亮别人而生存的,教师先得照亮自己,审视自己走过的路,让心我们自己的中充满光明。
第三篇:暖灯读后感
微故事说《暖灯》,看的我心里暖暖的。
《暖灯》,讲的是一个小山村里,节俭的二刀叔为了省电,在微弱的月光下干着农活。一个小小的身影行走在回家的山路上,月光隐去,风雨欲来。没有路灯,淳朴的山民,从二刀叔开始,次第拉开家里的门灯,一直把那个身影送回了他家的院门。
二百瓦的灯泡,远远的送来灯光,照出了那个小小的身影,也温暖了那个孤独的身影。我心里一股暖流瞬间蹦出,感觉那束灯光就照在了我的心上,把我投射在那条弯弯曲曲的村路上,孤单的行走中那个小小的身影,应该是我此刻的心情。虽身单影孤,却有一束束的灯光陪伴着那个身影,还有一双双的目光迎送着那个身影。
那一个个二百瓦的灯泡,在这条曲曲弯弯的村路上,送来的岂止是一束束的灯光?和谐的相处,淳朴的民风,远亲不如近邻,我还能想起什么来?什么时候起,感觉我们邻里之间缺少了的就恰好是这。
第四篇:《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
做最亮的一盏灯
——《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
这是一本很平凡的书,书中记录了很平凡的小故事,没有惊天动地,没有豪言壮语,但温暖从一个个故事中流出。他们用自己的真情,讲述了自己从教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一节课、一个案例、一段经历。
在六十个故事中,最能打动我的是保志明老师写的《“低效率”的事》和张小兵老师写的《不一样的“阿慢”》这两篇文章都是反映现代社会只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是非常不可取的。就像保志明老师所讲的那样,如果只为分数,可以在几分钟内搞定一个化学定义或化学公式,可是,要让学生通过化学实验来解决这些就需要花费很多时间。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最后一段话,摘抄下来让我们共勉:“很多教师教学中常常有种莫名的紧迫感,总是担心来不及,于是不舍得花时间做实验,不舍得花时间探究,不舍得花时间讨论问题。科学课上,很多老师特别重视那些掷地有声的科学结论,心急火燎地把这些‘真理’塞给学生。可是,比科学结论更重要的是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掌握要通过体验,思维的形成要长期培养,这些都不是短期能见效的事。如果一味地追求高效率而直奔着结论而去,甚至以题代教,以考代教,那将与科学教育背道而驰。”现在是经济社会,无论什么都与经济挂钩。许多老师之所以有上面所说的紧迫感,究其原因还是与教育行政的评价体制有关。如果一个老师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其所教学科就很难保证学生的分数一定会高,以分数来评价老师,评聘职称也以教学分数来衡量,难怪老师们会有莫名的紧迫感;难怪许多老师会走捷径,心急火燎地把这些‘真理’塞给学生;难怪许多老师会以题代教,以考代教。学生是家庭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是活生生的人,怎能被沦为学习的机器?
《不一样的“阿慢”》讲的是一位凡事比别人慢一拍的“阿慢”,虽然慢一点,但总是能做到最好。运动会三千米比赛,“阿慢”获得了第三名是他建立自信的一次契机,他的成功与张小兵老师“纵容”他的慢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啊,教育最像农业和林业,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要经历必需的过程。欲速则不达,学校和教师不能违背教育教学的规律,拔苗助长;要尊重、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学习个性,并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树立自信心。正是当年张小兵老师“纵容”他的慢,使他有了自信心,才有了他博士毕业和获得四项专利,到材料研究所去工作这样的结局。
每个教师,都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你亮一点,学生就能走的远一点;如果你过于暗淡,学生可能就不得不徘徊。作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强大光源,坚持正确的教育观念,恪守教育常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要用自己挺直的腰杆和教育的光辉,照耀学生们人生的道路,我愿做最亮的一盏灯。
第五篇:小桔灯读后感
读《小桔灯》有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冰心的文章,文章的名字叫《小桔灯》。这篇故事讲的是作者去朋友家拜访,可朋友没在家,于是便在朋友家等待。在等的过程中,她帮了一个小姑娘。之后,她等到快天黑时,朋友还没有回来,于是她便想出去转转。走时,她想起了那位小姑娘,于是便买了桔子去看望她。到她家后,作者与她说了一会话,把桔子给她。她在作者走时,做了一个小桔灯给作者,并说“不久后大家会好的。”,作者回去时遇到了朋友,并了解她家的情况之后,再也没有见过小姑娘。
读完故事后,我不太懂讲的是什么,于是我又读了一次,才感受到了小姑娘的精神。小姑娘父亲被抓,母亲又是重病连身,所有的事情都要她一个人去做。积极面对一切,她是多么乐观;不被困难压倒,她是多么的镇定;敢于面对现实,她是多么的勇敢;在作者走时她还说:“我们大家都好了”。可见她的乐观和自信。
实际上,这不是在表现那个社会现实吗?当时正处抗日,环境十分恶劣,但作者仍然勇敢,乐观,镇定,群众仍然勇敢,乐观,镇定。群众们都敢于面对现实,因为他们相信:“不久之后,我们大家都会好的!”“不久之后,抗战胜利,我们都会好的。”
连小姑娘都那么乐观,敢于面对现实,我为什么不会?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敢于面对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