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

时间:2019-05-11 22:06: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道德经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道德经读后感》。

第一篇:道德经读后感

用一颗永远的“初心”去做你认为对的事

——读《道德经》有感

接触《道德经》的时间不常,最初是因为朋友喜欢研读,每每聚会他都会情不自禁的讲起他理解的《道德经》,听着听着也激起了我的兴趣,于是利用假期我也饶有兴致的读起了这本朋友眼中的葵花宝典。

高中的时候很喜欢读《心灵鸡汤》,因为它能给人以心灵的慰藉,指明人生的道路,平复烦躁的情绪,但当我拜读了《道德经》后,却惊奇的发现这不就中国版的“心灵鸡汤”吗?如果说,《道德经》是一部现代人进行自我心理修复的范本,或者说是一部教我们如何从容面对生活的智慧真经,我觉得一点都不为过。这本书让我做了一次心灵的旅行,进而压抑了许久的坏情绪平缓了下来,濒临溢满的压力释放了出来,整个人倍感轻松,似乎眼前的世界都充满了绚烂的色彩,生活的热情充斥了整个胸膛。这是多么奇妙而伟大的一本书啊!

《道德经》是老子的成名作,它不仅是中国的哲学名著、文化名著,还是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化著作。《道德经》有五千言,在道家为最有力的原始文献,其自然观、人生观直接组成了列子与庄子的超然哲学。《道德经》的道家思想,涵盖百家,受诸家所重。《道德经》一书并不是一开始就被称之为“经”,称“经”始于景帝。《道德经》五千言以“无言”代“多言”,辞言沉潜;以“无辩”代“雄辩”,作超心理超神会的辩证,是中华传统精神文明中最精华的一笔财富。

《道德经》倡导无为、自然、和谐、真善、宽容,这些思想精华即使着眼于现代,也一样具有时代意义与指导性,能够帮助现代人以乐观的心态应对职场、情场、家庭、教育等各种问题。足见《道德经》的伟大。

读《道德经》需要用心去体悟,我每读一章都会重新用心审视自己,结合现实,认真品味,但最大的感受就是要用一颗永远的“初心”去做你认为对的事。

去年的9月,我千辛万苦的实现了自己和家人共同的梦想: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走入工作岗位和陌生的环境,看着学生一个个陌生的小脸,备着一课一课从未接触的科学教材,不用多说,压力像雨后春笋般的应运而生。接下来的一个学期里,每天我都在忙碌着,无论是别人在忙碌还是休闲时,我都依然忙

碌,我曾问自己是不是自己做了很多无用功,浪费了时间,但细细品查,并未觉得哪个是可以放松不做的。看着其他同事工作的轻松,面对工作中经验的不足,望着一些从未接触过的工作的学习与上手,我焦虑、着急、努力,但压力与烦躁也随着努力与日俱增,慢慢累积。临近期末时,我发现烦躁、不安、坏情绪已经占领了我的整个心。我开始控制不住脾气,抱怨,甚至总想一个人呆着,直到放假换了环境才有好转。但我并未重视这种心理的障碍,直到读到《道德经》中的这段话,我才茅塞顿开,那些隐藏在心里阴暗角落的坏情绪和坏思想才被彻底的连根拔掉。

《道德经》中这样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译文: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朴素本初的东西经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则为百官之长,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这里老子想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就是“复归”,即不要按照圣贤所指定的清规戒律去束缚人们,而应当让人们返回到自然素朴状态,即所谓的“返璞归真”。我理解的“复归”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初心”。三字经的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初心”乃人之本善,要以善之心对待他人,对待生活才能归其根,复其本。赵本山有个电影,讲述了一个农民工为了使客死异乡的同乡回到老家安葬,自己独自一人背着同乡一路回家的感人故事。这个老乡走的不是路,而是人性本真的回归之途。这也不正体现了老子的“复归”之意吗?落叶要归根,人的心也要返璞归真,回到原点往往是最好的开始。

在喧闹繁华的都市生活中,诱惑、竞争、虚荣、名利充斥着你我的世界,而“复归”无疑是对生命的救赎,对幸福的找寻,对心灵的慰藉。

生活要用“初心”“复归”,教育更是需要。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学生、家长,用耐心和柔情去善待教育我们的孩子。孩子是单纯的,纯的像一片清静的如镜面般的湖泊,你怎样他就会怎样。你对他吼,他也会吼,可能不是马上吼回去,但能量会积蓄在他的湖水里;你接受了他的好处而偏心了他,他就会深念你的“好”,日后潜规则了别人;但如果你尊重他,以善良的心对待他,他也会成长一颗一样善良的心去对待你;如果你还爱护他,像朋友般问他冷暖解他忧愁,他也会一样爱你如他。这是刚刚发生的一个身边的故事。第一次实验小组的小组长是身为老师的我亲自任命的,我没有刻意的调查班级所谓的好学生来挑选,而是随机任命的。“XXX,你是这组第一任的小组长。”学生们一片哗然,议论声不绝于耳。“请安静,小组长是轮流的,这学期每个同学都有一次当小组长锻炼的机会,请大家不要议论了。”原以为事情平静的过去了,但没想到的是下课后,XXX哭着跑来向我告状。“老师,他们不让我当小组长,他们说我学习不好,不能当好小组长。这太不公平了,55555……”“先别哭了。别的同学怎么看你老师不知道,但老师觉得你不是一个差学生。因为你上课的时候经常发言虽然总是不举手就说,但至少你有在跟着老师,听老师讲。所以你首先要肯定自己不是个坏孩子。那为什么同学们觉得你担任不了小组长呢?你恐怕是有些让别人不放心的地方吧?比如是不是缺乏点责任感,公正感?你需要向大家证明,并且让大家了解你能做好小组长的决心和准备,这样大家才能认可你。你觉得呢?”“恩,是。”之后的实验课,他们小组的表现非常好尤其是XXX。至此之后,XXX总爱有事没事上我的办公室来和我聊上两句,因为他拿我当朋友了。

复归一颗童心、“初心”对待你的学生,你会更了解他们,更能懂得他们的世界,成为他们的朋友。孩子的心是最纯洁的心,复归你的“初心”,你也会拥有一颗最宝贵的心。

“上善若水”是老子水的人生哲学的总纲。“水善利万物为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明确的告诉了我们:最高尚的品德应该像水一样。水,无色无味,纯而柔,“不争”而“处下”。教育孩子要像水一样柔而藏劲,净能滤污,不与争,懂处下。要学会“处下”,只有能真正的“处下”了,才能“复归”“初心”,尊重孩子,爱护孩子,懂得孩子。争而污心,争了不是你的,就会污了自己的“初心”,当争的多了的时候,就会找不到自己的心,想要救赎,唯有

“复归”。

对待孩子要像水一样的温柔,现代老师的育生法则多为用怕治生,而很少能有用敬来育生的。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说:你要再这样,我就让你怎样怎样。然后孩子因为害怕就暂且不敢了。于是老师育人的累在于一直在苦于寻找学生的怕,学生的累在于不断培养自己不再怕老师的唬。教育的目的根本没有达到。治标不治本。用敬来育生,说起来合理容易,但做起来确实不易。纸上谈兵总是可以夸夸其谈,敬畏敬畏,敬与畏只有一线之隔,如何把握好这个度是个大学问。毕竟让人敬要比让人畏难的多了。一个成功的老师要让学生既敬仰他又畏惧他,就像水一样,刚柔并济,这是需要老师极大的人格魅力、专业素养和教育经验的。

用一颗永远的“初心”做你认为对的事。老子言善始善终才是大赢家,“初心”需要你永久的坚持才能获得持久的幸福与快乐。善始善终就是淡泊名利,是一种境界,一种超脱,平淡如水、平淡如初。就用那颗起初最纯的心,最真的念,最本的善对待你的人生,你的事业,你的学生,你的家人,你的朋友,善始善终,才是成功!

第二篇: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道在无为,善在若水。这是老子道德经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辩证的“祸福相依”同样出于此部经典伟著《道德经》,另有许多的哲理成语,诸如“和光同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皆由此道中来。由此我觉得,不读《道德经》就不能了解中国式的哲学。

这部粲然高论虽只五千余字,在当今社会连个论文都评不上,但其影响却又何其之大之广。前段时间听了周玉珍主演的曲剧《三娘教子》,薛氏训教逃学的薛英哥,其中一句唱到“莫轻看书本一张纸,儿须知书内有黄金”。这《道德经》何止千两万两黄金,古人所以著述之经典,原因就在于“三不朽”之一的“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不朽就要流传后世,拿给后人看,所以要注重其质其量,所以我们现在难以出现有大影响的大师,就在于我们不再有这个标准了。

不能跑题了。《道德经》一书,章节共分八十又一。由一至三十七章的“道经”,三十八到八十一章的“德经”。所以《道德经》实非“道德之经”,乃“大道”“上德”之经也。

《道德经》文字虽少,然寓意之丰,鸿篇巨制不能比也。始篇第一章众妙之门言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仅此一句,可谓玄之又玄,故曰“众妙之门”,不解此句,道德经之读便难有根基。据我理解,如果大道可以说出来的话,那么所谓的大道便不是永恒的;同样,如果一样东西可以被命名,那么这样东西便不会是永久的。所以无名之物乃天地之本原,有名之事乃万物之母。是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名者,道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以水比至善,缘于水善润万物而不又与万物相争。与人有益而无碍,人如能修身至此境地,便非圣人完人,亦当如“达人”!《菜根谭》上说“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无取万古之凄凉!”达人宁可助人而为所误,亦不尔虞我诈害于人。

水,何人不需?却如空谷之大无所不纳,甘处“众人之所恶”而近“道”,默然“利万物而不争”,此何等气度与胸襟!

“道经”一至三十七章,浅见如下:

众妙之门,道之玄也;功成弗居,所以不失也;圣人之治,使民无欲;和光同尘,归自然也;守中之策,所以无为而治民也;谷神不死,天地之根,道乃永存,用之不尽;天地不自生故能常生,圣人所以不自私也,终成其身;上善若水,不争而无忧;功成身退,所以不骄而无贻害也;天生万物,却不自恃,德之幽深也;无为之用,物之中空所以为容器也,有可被利用,无自然也可被利用;舍彼去此,舍虚名恶求内之充实也;宠辱皆惊,不骄不躁也;持亘古之道,以御万物;持道性而不改,不贪求而后可有新成;物归其根则静,人返其本则聪贤,与道合方得长久;功成身退,则不致辱怨;道远能知骥、世伪出贤人、国乱有忠臣,故贤良忠臣多,非太平之时也。所以树立榜样者,风尚不再也;少私自然寡欲,寡欲自然无为;独异于人,有别常人方能追求道之原目;大道大德之人,谦卑而包容;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争,所以以不争也。齿刚而落、舌韧而存,是以知“全而归之”之理也;信言不

美美言不信,所以希言自然也,少说话才是符合自然的;道者,不自伐其功、不自矜其长;域中有四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人的最终归宿是“道”、是“自然”;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不可不察也;圣人要精通物理(事物的道理),方能指引他人;知白守黑方能回归无穷无尽之道,知荣守辱方能返还淳朴之境界;去奢去泰,圣人不妄求则无强弱;善是果也,离道则衰;恬淡为上,不得已方用兵也;知止而不殆,守位则无咎也。此所“位”者,道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圣人倚道不自大,终成其伟大;天下归之缘由道,道之不可说也,无闻无见、无味无概,不可言也,无从言也;国之利器不可示人,术也;道常无为,所以治也!

经之奥也,不能止也。为先求“道”之实,再追“德”之义也。修身,知“道”、明“德”之过程也。一阅而嘲之,不卒读;再阅方知其奥,难卒读;三阅偶得其概,循章而后,勉强而读之;复阅方能登堂入室而为此文。诚如首论之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令人不禁飘忽恍惚,却怡然间又有所得。

至于“德经”之部,未敢轻判也。唯摘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万物之道,最终乃是一个最简单也最深刻丰富的“一”字。一者,统一也、同一也,自然与道之和也。古人所尚者,天下一也,是为此理。

留“一”于心,抛却利锁名缰,必然“闲来无事得从容”,常无负累也!

第三篇: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林语堂曾经这样说过。

对于《道德经》,很多人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对于我这种凡夫俗子,才在短时间内粗读了一回让国内国外深入研究的《道德经》,要写出一篇震惊全场的读后感,实在是笑话。不过,在此,我仅表达一下我对看完《道德经》的切身感受。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开头一句,揭示的是人们的价值观问题,价值观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开头这十二个字,是通篇的总纲。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同一条人生道路,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走法。一是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顺其自然,返朴归真之道。一是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命题,可是,当我们真正选择起属于自己的“圣人之路”的时候,却难免会碰上不少阻碍。当代社会,名与利的追逐太普遍了,要真正做到顺其自然,返璞归真的人又有多少?恐怕大多数人都会持否定的答案。但是,我并不认为《道德经》是高高在上,遥远而不可攀的。当我们看透世俗的风景,也许我们会静静地看细水长流。在假日惬意的下午,品上一壶上等的茶,细读《道德经》,感受它对心灵的洗礼也不一定。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万物虽为天地所生,但无一物为天地所偏爱。天地统治万物利用的是至诚不移的自然规律,万物的生长发育,只能遵循这一规律,否则就会受到严惩。圣人效法天地,以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违犯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严惩。圣人是由人民推举产生的,是人民的代言人,是法律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在圣人的心目中,只能存有法的观念,而不能存有 “仁” 的观念。有了“仁”的观念,就会以自我为中心,用权力代替法律,这样一来,法律就会失去威严,社会就会滋生罪恶,百姓就要遭殃,这才是统治者最大的不仁。“不仁”是老子的法治思想。仁是目的,不仁是措施,唯有不仁,才能至仁。天地至仁,用至诚不移的自然法则来体现;圣人至仁,用完善的社会法律来体现。另外,“天地不仁”是 万物平等的思想,“圣人不仁”则是人人平等的思想。

在古时,老子就已经提出了人人平等的思想。这在现时仍有现实意义。我们都在倡导人人平等的社会,而要做到人人平等,不能空喊口后,而是需要靠完善的社会法律来体现。圣人效法天地,以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违犯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严惩。时至今日,依法治国仍是我们奉行的。这时,我们不仅概叹,怎么老子能预示未来社会的发展。就像马克思,预示到社会主义产生一样,这么具有前瞻性?读到这段,我不仅要为老子的独到眼光而钦佩。这也难怪林语堂说,“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段话,用现在的话来翻译一下,那就是:具备最好的人的禀性好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它的性质最接近于“道”。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这是一首对水的颂歌,歌咏的对象是具备像水那样品格的圣人。它以“上善若水”为提纲,指出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谦退守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水,与物无争,谦下自处。所以老子讲,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能做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心善渊”;行为修到像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与善仁”;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时有信“言善信”;立身处世做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正善治”;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事善能”;把握时机能做到像水一样及时而动,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动善时”;再配合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就永远没有过失了。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在现实的社会中,人们只关心外部感官的需求,而越来越忽视心灵的渴求,但是眼睛的视野,相对于心灵的视野来说,是有局限的。人们只执着于五色世界,忽视了精神世界,而心灵的失明,才使人真正迷茫。大音希声,耳不能听,只因五音乱耳,使人失去了大道的声音。大道的声音才是最真实,最动听,最感人的。人们只执着于外在的声音,忽略了心灵的呼唤。而心灵的失聪,才使人真正寂寞痛苦,孤独可怕。爽,是违背的意思。人们贪求口福,喜欢山珍海味,只去满足口感的需要,却违背了心灵的渴求。心灵所渴求的是淡而无味却又韵味无穷的大道。追求“五色”“五音”“五味” ,只是为了满足外部感官的需求,忽视的是心灵的渴求。这段话对我们游走在绿酒红灯,利欲熏心的人来说,不是很有现实意义吗?我不仅又慨叹老子的智慧了!

老子的《道德经》虽然久远,但它对于我们的现实意义却一点也没有“久远”的意味。每读一次,我们就有一次新的收获。以上仅是我对于《道德经》的一些浅见,我建议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道德经,这不仅能陶冶我们的素养,也能使国家素养水平整体水平提高。

第四篇:《道德经》读后感(模版)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是中国传统国学典籍之一,先秦诸子中道家学派之经典,道家哲学思想奠基之作,传为春秋李耳所作,虽无后世儒家四书五经之显赫,亦为当时诸子所共仰。

经虽短短五千余言,不及后世之《朱子》《礼记》之十一,亦无汉儒解经之一字万言,但字字珠玑,皆先人深思熟虑之作,无不渗透令人清醒之哲理。

道家的哲学思想较后起之道教截然不同,道教虽亦奉《道德经》为至尊经典,但却将人引向消极避世,炼制丹药以求长生一路,将本来现实中实实在在的思想硬生生地加以妖魔化,唯物思想反而被引入唯心去了。如同儒家思想一般,本来是非常人性化,方便促进人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却因统治阶级的需要和汉儒们的努力而成为桎梏人们思想,将强思想控制的工具。

经中通篇贯彻祸福相倚、阴阳相生的辨法思想及朴实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亦不乏对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归纳、概括与分析,可以说是一部渗透世态人情的上古时代的厚黑巨著。

个人认为其代表的道家哲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便是它的辩证法思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只是这一点的概括,也是此种思想的完美体现:祸与福永远都不是单独的概念,二者不可割裂开来,处在低谷中时要有必胜的信念,坚信胜利就在眼前,处在高峰时亦要小心谨慎,以防高处不胜寒。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纵观世界其他文明,虽哲学异常发达的古希腊,各哲学流派虽已有非常完备的朴实唯物主义世界观,却并没有能够在辨证法这一层面上走得很远,没能看到事物“阴阳相生”这一重要特点。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毛主席运用的非常恰当,因此才能在千头万绪的革命工作中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经带给我们的另一个重要财富是它里面所蕴含的朴实唯物主义思想,这一点与古希腊先哲有诸多相通之处,发生的时间条件亦都相仿,不同的是中国古代的这种智慧仅限于老子,别的学派都没能达到这种高度,其后庄周亦走入到客观唯心中去。单就唯物这一点上来讲,这没有西方的丰富。西方先哲认为世物的构成材料有水、火、空气等多种,《道德经》中老子将其归结到“道”之一含混事物中去,看不见,摸不着,但在李耳的眼里却又是存在于世界的各个角落的。这也正是东西方的不同所在:以无为有,无中生有,是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朴实唯物主义的另一层重要意义在于人所处的位置问题,既然是皆由“道”而生,人即与万物同互不统居,人成了第二阶级上的物种,这与“人定胜天”相违背,却对于时下这环境破坏严重、资源掠夺性开发等问题有诸多启示性意义。人与万物这种相互利用,互不统居为人的能动性所打破无异于自掘坟墓。

《道德经》中有个非常超前的思想,不但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文明进程,亦是行之后世而有效的,这便是“无为而治”的思想。纵观中国历史,每遇朝代更迭,新旧更替往往战事迭起,生灵涂炭,百里无人。像秦末,魏晋南北朝等。这样便摆在统治者面前一个尖锐而又严峻的问题:如何进行休养生息,恢复生产,以巩固国本。这时候,这一思想便显示出其巨大的威力,“治大国者如烹小鲜”、“无为而无不为”,与民休息。这才有了文景治世,有了汉武北伐匈奴的资本。

然而《道德经》中的某些思想却是往得的商榷的。如“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物,使民不盗”,这有点类似于愚民政策,固然可以起到促进社会和

谐的作用,但这种方式却是极不正确的,甚至有些反动成分在其中:不尚贤,何以使人上进,不贵难得之物何以使人奋发以至有为,相反却能起到禁锢思想的作用使人混沌而不知奋进,陶渊明的虽为后世传颂了千百年,但消极避世何以使社会进步,文学何以发展?

第五篇:道德经读后感

“道可道,非常道……”一阵阵读书声回荡在校园里。自从学校开展“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读书活动以来,校园里每天都飘荡着整齐而有节奏的读书声。

当老师第一次捧着《道德经》,告诉我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我就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地学习它。可是当老师第一次用清脆的声音带领我们读《道德经》时,我感觉到枯燥无味,一点儿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来。虽然如此,我还是不忘每天读一读,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它。于是每天清晨,伴着鸟儿的歌声,迎着初升的朝阳,我坐在阳台上,一边享受着清鲜的空气,一边开始了晨读。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读《道德经》后,我渐渐发现,原来做事马虎的我竟安静耐心地思考问题了,原来作业中潦草的字迹变得端正了许多。从诵读经典书籍中,也让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更应该有勇气战胜自己。

《道德经》让我受益匪浅。“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下载道德经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道德经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李 玲 《道德经》又称作《老子》,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从古至今,人们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

    《道德经》读后感

    从《道德经》得到的启示 摘要:《道德经》,一部千年前的作品,一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智慧被人人津津乐道。老子在书中阐述了“自然”的法则,包含了许多的优秀品德以及对生命本质的......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

    道德经读后感

    扬中华传统美德 ——读《道德经》有感 古人对道德是要求是尽善尽美的,敬天信神,袖口高举,人人相亲,和谐发展。而《道德经》充分体现了古人对道德高尚的追求和敬仰。 《道德经》......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3篇01老子《道德经》是一部灰常好的中华珍宝,包含了丰厚的人生哲理。还记得小时分跟着他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时分还不晓得这是出自何处,更别说......

    道德经读后感[大全]

    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在我国流传已久。以下是小编收集的道德经读后感,仅供大家阅读参考!道德经读后感一人类的认知和自然界存在的真正规律是有差距的,毕竟宇宙已经存在几百亿年,而......

    《道德经》读后感

    读《道德经》有感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一句话总结了实践万物运行的法则。我的理解是,一切可以说出的道理,都不是世间的大道。现在想想,这是多么科学的一个总结。现代科学的定......

    道德经读后感[大全]

    《道德经》又名《道德真经》,是老子的哲学著作,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道德经读后感(一)刚读完《道德经》,我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