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大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共5篇)

时间:2020-12-31 10:4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关大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关大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

第一篇:有关大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

读完了《三国演义》,我心的满腔热血忍不住爆发出来。这一本流传古今、震惊中华的历史小说,让我真正学到许多英雄气概。在这200多个人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人应该是刘备了。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大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欢迎查阅。

大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1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每每将这本般的表演、大气横扫的《三国演义》捧在手中、心中便不由得生起志气!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天下三分局面。各国你征我伐、用尽千军良策,为的是统一天下。现有乱世之奸雄曹操立于大北、后起汉室子孙刘备建于西南,又有孙权坚守于东南。魏、蜀、吴三大国互相对峙抗衡、立足于天下。可叹的是相争了六十余年的三国、最后却并非其一取下江山,而是内政变故、慢慢衰弱、让后起之秀晋军得意轻松吞并天下。而我只能用“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句来安慰自己罢了。《三国演义》此书也确实不枉读矣,每个章节每个段落处处扣人心弦,让我不禁也随故事情节喜怒哀乐!读起这60余万字一点儿也不觉得吃力,反倒是俞读俞有兴致!最重要的是通过品这部《三国演义》,重中以史为鉴悟出了不少的道理,其中有三个人给我感触最深。

曹操虽是一代奸雄,一心横扫天下,他的“宁我负天下人,勿天下人负我”更是耐人寻味,但我们不能只看他的一面。曹操还有“豪杰”的一面,他广交仁人志士、贤人才子;他的思想乐观、豪放,绝不会像刘备那样,“败一事、哭数日”。曹操满心腹的墨水,满头脑的智慧,比起其他两国的君主一点也不觉得逊色!可惜啊!他就败给他唯一的缺点“自傲”,多疑则不算了。赤壁一战、败走华容一事失败的背后完全源于他的自傲、不听劝告。曹操便为此一生吃了不少的苦头。以此为例,每每想起曹操自傲,便会对自己以前的行为感到懊悔不已!从中才真真体会到骄兵必败之理。

关羽乃是人们心中的大将军。勇敢、冷静都凝聚于他的身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最终是“义”使得他得以扬名天下、名垂青史。他多次为报恩于曹操而将原本万劫不复的曹操放走,古今有多少人能做到“人义”大于“国利”的做法?曹操设高级待遇想要收关羽到帐下。关羽“人在曹营心在汉”,坚决不归属曹操,这回是“国利”大于“私利”了、忠于蜀汉,一心爱国,绝不做卖国求荣之事!关羽之举可称之为“义神”也!。我想,现在我们虽处太平盛世,却怎么也不能忘“忠义”二字。忠于国家,义于手足。

最后一人相信你们也猜到是谁了。不错,正是孔明,凡读三国者必然不会少了品他,孔明有“卧龙”之称。应居于山中潜心攻读百科,致使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后因刘备一个历史决定性的动作“三顾茅庐”被请出山、当刘备的军师。若无诸葛亮,刘备能立足于巴蜀简直就是一纸空文;相反,诸葛亮满身智慧也只能埋没,一辈子碌碌无为。真可谓是隆中对。诸葛亮智勇双全,来回于沙场指挥战斗也毫不畏惧,他的智慧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发挥地淋漓尽致,以至于其他两国的军师也对他生畏!就算死后,也机关算尽,好不罢休,他死后司马懿来犯,而蜀军照诸葛亮的吩咐,将他常出兵座的椅子搬出来,司马懿看见了,只管吓得率军回撤。可见一个人的智慧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平时多学点、学好点,先在想起来,觉得那真是没什么好抱怨的,知识和智慧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饰品”

厚厚一本《三国演义》就这样读完了,读的不仅仅是历史,还有智慧。以史为鉴啊!

大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2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再次翻开这本书——《三国演义》,里面栩栩如生的各个人物又活生生的出现在我面前——曹操的阴险狡诈却又有勇有谋,刘备的求贤若渴,关羽的坚贞不离,诸葛亮的机智勇敢……他们都曾经手握大权,都为了国家而战,可我们也不难看出,里面的每个人物也都有精神上的区别。《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未年到西晋初年近一百多年的历史。全书反映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的斗争,通过了各类矛盾的书写,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作品刻画了近两百多个英雄人物的形象,每个人都是栩栩如生。其中,作者罗贯中把刘备塑造成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也是作者在小说中思想倾向的体现。曹操则是一位奸雄,他雄才大略、非常爱惜贤才,又残暴奸诈。他曾经说过:“宁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更加体现了曹操的奸诈。

作者

罗贯中(约1330年_约1400年),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着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他的一生着作多多,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等。当然,这部着作《三国演义》是他的主要代表作。他虽然创造了如此多的着作,但是那时终究是封建社会,正史不为他写经作传,只有在一位明代无名氏编着的不可靠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中写下:“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书中人物

正所谓“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刘备当年也只是一个小官,可他靠的是爱民之心是仁义之心。就从这一点便可看出刘备强。而曹操呢,只是一味的欺压百姓,用怀疑的目光看着每一个人,让人见了他就觉得害怕,于是衷心便也一去不复返了。可曹操并不也全是缺点,从后面的故事中我们发现最终还是曹操赢得了胜利,这又是为什么?答案就是——正是奸诈,帮助了他夺得权位。因为他曾在几年的奋战中攻下过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许多的人都信他,这就为今后的魏国打下了创建的基础,之后,他又用计谋操控了当时的皇帝,这更有助于他与其他两国对抗。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获得了许多勇士,形成猛将如云的气势。

再说说那大家都认为非常聪明的诸葛亮。大家都认为他有勇有谋,为了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我认为他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明智的。例如,蜀吴联合火烧赤壁的时候,曹操败走华容道。诸葛亮知道关羽欠了曹操一个人情,但却把关羽放在最后一关。以我来看,诸葛亮可以让关羽在第一关,由关羽把曹操放走,再由赵云等歼灭曹操的残兵败将,这样连关羽欠的人情,和曹操都解决了,这不是一举两得吗。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测,也许诸葛亮当时真有什么客观因素吧。

在这本《三国演义》中让我最敬佩的是曹操。可能别人对曹操有一些误解,曹操是一个奸雄,他有勇有谋。有官渡之战的大获全胜,也有赤壁之战的失败经验。在我的眼中,曹操不再是大众所唾弃的那个白脸,他是一个英雄。没了曹操,刘备便失去了光彩;没了曹操,谁来贯穿整部《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一部丰富而深刻的巨作,仅凭我的三言两语又怎能细说?如今,硝烟散去,英雄不在,千年古事已俱付尘灰,只剩那“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古鼓角铮鸣”的淡淡哀伤。但心中永远的经典——《三国演义》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有人说:“每一本书,都象一盏奇特的灯,不过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灵。”而《三国演义》更是一盏灯,一盏明亮而永不熄灭的灯,它不仅照亮了我的心灵,更照亮了我的人生。

大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3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

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大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4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书中深入浅出地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其中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奸险狡诈的曹操;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老实的鲁肃;义甘云丹的关羽;审时度势的司马懿……无一不极尽其态、脍炙人口,对于这些,每位读者深有所悟,各有所感,但我最赞赏本书所传承的道德情操,其中“孝道”是我此次读后的最大收获。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子在上,儿女为下”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的生命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怀橘遗亲”中陆绩是诸葛亮“舌战群儒”中人物。虽诸葛亮对陆绩的孝道以轻蔑的口吻说出:“公非袁术座间怀橘之陆郞乎?”但仍不影响它成为古代二十四孝之典故,陆绩六岁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三枚,临行拜谢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郞来我家做客,走时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经就懂得孝敬母亲,十分惊奇,后来陆绩之所以投奔孙策,为孙策、孙权所用,看中他才气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孙权也是孝敬父母的大孝子,与陆绩有共同道德操守,陆绩小小年经,心里时刻想着孝敬母亲,孝的可爱,孝的可敬,可谓孝的第一境界——敬。

《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守卫天水郡的魏国大将姜维,文武双全,有勇有谋,当时天水兵少将寡,不是靠姜维智谋,天水已不属曹。但当闻诸葛亮围攻其母居住之冀城,姜维义无反顾,姜维只领三千兵去救其母。当时,诸葛亮北伐数十万大军,姜维为其母敢以三千之兵敌数十万军队,岂不是以卵击石?但他做了,可见其母性命在他心里比自己生命还重要。诸葛亮破城后善待其母,在竹林围住姜维后,他当时为求其母生命好安全,而降了蜀汉,遭魏人数世唾骂。一个有才干的人为了母亲,听从母言,失去名誉,其毫无后悔之意,不违背母亲的孝心在此可见一斑,此可谓孝的又一境界——无违。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荆州。这时,刘表已亡,他的儿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率军民二十多万南撤,在曹军追到当阳长坂坡时,刘备寡不敌众,大败而逃,辎重全失,徐庶的母亲也不幸被掳,并被曹操派人伪造其母书信,召其去许都,徐得知此讯,痛不欲生,含泪向刘备辞行,他用手指着自己胸口说:“本打算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恃此方寸耳;今以老母之故,方寸乱矣。”刘备辞行,刘备虽不舍得徐庶离开,但知其是出名孝子,不忍母子分离,更怕徐母被害,落下离人骨肉罪名,只好挥泪送别。徐庶北上归曹后,心中十分依恋故主及好友,尽管他有出众谋略和才华,但也不愿为曹操出谋划策,才有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徐庶的一生,虽命运多舛。人生道路也坎坷不平,虽智谋出众,才华横溢,最终却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业。“听到母在曹营,面色大变。”、“徐见老母,母骂其弃明投暗,自取恶名,真愚夫也!徐庶拜伏于地,听母教诲,不敢言。”第六十一回,孙夫人听闻母病危,不惜抛夫弃子,回江东看母“。这些以事业、爱情换礼仪孝道,在父母身前和颜悦色,内心真诚的品格是孝的最高境界——色难。

大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5

读完了《三国演义》,我心的满腔热血忍不住爆发出来。这一本流传古今、震惊中华的历史小说,让我真正学到许多英雄气概。在这200多个人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人应该是刘备了。

刘备身为皇家后裔,但他一点权利也没有,就是以卖草鞋为饭碗。在一次偶尔的机会中,他认识了关羽、张飞,并三人结义,一起干出一片事业。“不求同年同月生,只求同年同月死。”这是英雄气概们的声音。后来刘备又得诸葛亮、庞统、赵云、马超、黄忠、魏延等能人。一下子摇身一变成为君主。他统领的蜀国每一日都比前一日更富强。这就是刘备,一个会用人、有理想、有抱负、为老百姓着想的英雄。

比起刘备,他的儿子刘禅可就窝囊得多。刘备死后,诸葛亮接下大权。过了好几年,诸葛亮也死了。蜀国在刘禅的手下日日夜夜的衰退。老百姓们的生活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没有哪一个人是不叫苦不迭的。而刘禅只是在宫里吃喝玩乐,享尽酒色。最终,蜀国投降于魏国。刘禅也身败名裂了。所以大家说他是无可救药的阿斗太子。

这一组鲜明的父子对比,更能显示刘备的英雄气概。

再说关羽,他为人忠义。“只降汉,不降曹”是他在曹操的蛊惑下说出来的话,尽管曹操摆弄酒色来诱惑他。可他就是没上当。本来曹操是想用赤兔马来收买他,他也没上当,也只是把它当做寻找刘备和张飞的工具。尽管他斩颜良、文丑已经报答了曹操。可在华容道,他又因为过五关,斩六将给曹操造成巨大损失,又放了曹操,造成曹操并没死于赤壁的后果。我认为关羽是讲义的英雄。

相反,吕布这个人虽然武艺十分了得,但见利忘义,一看到董卓给他赤兔马,看到给他的金银珠宝和绝色美女,他就忘记了丁原对他的养育之恩,一刀便刺死了自己的养父,投随董卓。并帮助董卓胡乱天下,颠倒是非,一有对董卓谋反得人,他必杀死他。最终,他获得了应有的下场。

曹操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位汉奸,阴险狡诈成为他的惯例。可他在我的心中,也是一名英雄。

在赤壁大战中,曹操费尽心思招来的几十万士兵和几千艘战船被诸葛亮和周瑜的计谋一下子就泡汤了。他只能带着剩下的几百名士兵和文武百官一起仓皇而逃,由于路上又遭到赵云、张飞和关羽的攻击,只剩下不到300人。但曹操定没有气馁。他又重新鼓舞旗帜,重新招兵买马,不过几年,又建成了一只大部队,最终成了最后一个灭亡的侯国。

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好汉英雄:张飞的直爽、张辽的执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巧用兵法等等等等。正是这些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三国人物,刻画出了这本惊世骇俗的《三国演义》。

有关大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

第二篇:大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

大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

大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

(一)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大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

(二)近日,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该书内容丰富,故事多,人物多,成语多,给了我很深的感受,很多人物、很多事情值得我学习,可谓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烽火连天的世界里,却引发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完美诠释了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真谛。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无数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来塑造了忠、奸、仁、义、爱的各种形象,更是深中人心。以刘禅典范的庸君,以袁术、袁绍、刘表、刘璋为代表的无能之辈,气量狭隘的周瑜,勇而无谋的吕布、张飞、许楮、典韦,运筹帷幄的诸葛亮,大智若愚的刘备,忠肝义胆的关云长,“宁我负天下人,休要天下人负我”的曹操,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我从三个国家的角度阐述一下自己阅读此书后的感悟,群雄割据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最后形成三国鼎足之势。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

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卧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都不如他。被称为是儒家伦理型的理想人物,他有独特的人格,择梧而栖,择主而事,他尽忠于刘备,尽忠于蜀汉,最后中献身于统一的大业中。

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决定成败。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这本书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这一风云变幻而又动荡不安地历史时代,生动地揭示了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勾结而又相互争夺的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副精彩壮阔的历史画卷。通过设置大量巧合,化不可能为可能,把人物的个性特点描述得淋漓尽致,把一个个场面描绘得更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我要把通过这本书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工作实际当中,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力量。

大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三国演义》是由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所作。小说写的是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小说取材于像《三国志》之类的史书和民间的三国故事。《三国演义》前八十回叙述东汉末年,各个军伐之间的混战,后四十回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斗争。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他们之间互相吞并,明争暗斗,致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曹操、刘备、孙权在这段时间里招兵买马,广纳贤才。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从而统一了北方。孙刘联军又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魏、蜀、吴三国之间尔虞我诈、互相争斗。后来,司马懿夺取魏国政权,他的儿子司马昭建立了晋,相继灭掉蜀吴两国。

《三国演义》的作者通过对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刘备忠义仁慈,诸葛亮足智多谋,吕布有勇无谋,曹操阴险狡诈,周瑜气量狭窄,司马懿诡计多端,关羽忠诚正直,张飞脾气火爆,刘禅昏庸无能等等。我认为在故事中作者对刘备和曹操的人物描写最具有特点。

刘备是一个爱民、仁慈、忠义、能任用人才的人。他爱戴人民,也深得人民的尊重,他始终坚持“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与曹操作战失利后,他带着满城百姓一起出逃,百姓也很愿意跟着他。刘备待人仁慈、宽厚,在刘表病危,想把荆州让给刘备时,刘备却不忍接受。由此可见刘备的爱民和仁慈之德。在刘备几十年的征战中,他打的都是兴复汉室的旗号,只要有人投靠,他基本上都接受,人们对此都感慨万分。由此可见刘备的忠义之道。刘备求贤若渴,在第二次去诸葛亮的草庐之后,他的部将都以为诸葛亮没有才能,认为诸葛亮不敢见刘备,劝刘备不要去了,但刘备执意要去,才得到这个百年不遇的奇才。由此可见刘备的任人唯贤之心。刘备不愧为一代贤君。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典型的反面人物,被写成了一个阴险狡诈的人,大家都称他为汉贼。曹操一生干尽了坏事,但他总是要千方百计地去掩盖自己,把自己装成一个好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南征北战,是为了得到天下,取代汉朝,但他却说自己是为国家除害。他为了防范别人行刺,在侍者给自己盖被子时,杀死了侍者,却假装不知道。他还是一个奸诈的人,他的军队因粮少而抱怨,就把仓官杀了,并说他盗窃官粮,就此来安定军心。这些都体现了他“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思想。但从历史上看曹操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为后来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曹操堪称为一代枭雄。

我们现在虽然距三国时期将近有2000年,但三国的历史还是很值得我们研究,《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仍然值得我们去借鉴。

第三篇:大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30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3000字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F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

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和2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

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第四篇:大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最终版)

大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

(一)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大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

(二)近日,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该书内容丰富,故事多,人物多,成语多,给了我很深的感受,很多人物、很多事情值得我学习,可谓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烽火连天的世界里,却引发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完美诠释了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真谛。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无数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来塑造了忠、奸、仁、义、爱的各种形象,更是深中人心。以刘禅典范的庸君,以袁术、袁绍、刘表、刘璋为代表的无能之辈,气量狭隘的周瑜,勇而无谋的吕布、张飞、许楮、典韦,运筹帷幄的诸葛亮,大智若愚的刘备,忠肝义胆的关云长,“宁我负天下人,休要天下人负我”的曹操,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我从三个国家的角度阐述一下自己阅读此书后的感悟,群雄割据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最后形成三国鼎足之势。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

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卧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都不如他。被称为是儒家伦理型的理想人物,他有独特的人格,择梧而栖,择主而事,他尽忠于刘备,()尽忠于蜀汉,最后中献身于统一的大业中。

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决定成败。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这本书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这一风云变幻而又动荡不安地历史时代,生动地揭示了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勾结而又相互争夺的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副精彩壮阔的历史画卷。通过设置大量巧合,化不可能为可能,把人物的个性特点描述得淋漓尽致,把一个个场面描绘得更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我要把通过这本书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工作实际当中,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力量。

大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三国演义》是由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所作。小说写的是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小说取材于像《三国志》之类的史书和民间的三国故事。《三国演义》前八十回叙述东汉末年,各个军伐之间的混战,后四十回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斗争。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他们之间互相吞并,明争暗斗,致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曹操、刘备、孙权在这段时间里招兵买马,广纳贤才。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从而统一了北方。孙刘联军又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魏、蜀、吴三国之间尔虞我诈、互相争斗。后来,司马懿夺取魏国政权,他的儿子司马昭建立了晋,相继灭掉蜀吴两国。

《三国演义》的作者通过对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刘备忠义仁慈,诸葛亮足智多谋,吕布有勇无谋,曹操阴险狡诈,周瑜气量狭窄,司马懿诡计多端,关羽忠诚正直,张飞脾气火爆,刘禅昏庸无能等等。我认为在故事中作者对刘备和曹操的人物描写最具有特点。

刘备是一个爱民、仁慈、忠义、能任用人才的人。他爱戴人民,也深得人民的尊重,他始终坚持“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与曹操作战失利后,他带着满城百姓一起出逃,百姓也很愿意跟着他。刘备待人仁慈、宽厚,在刘表病危,想把荆州让给刘备时,刘备却不忍接受。由此可见刘备的爱民和仁慈之德。在刘备几十年的征战中,他打的都是兴复汉室的旗号,只要有人投靠,他基本上都接受,人们对此都感慨万分。由此可见刘备的忠义之道。刘备求贤若渴,在第二次去诸葛亮的草庐之后,他的部将都以为诸葛亮没有才能,认为诸葛亮不敢见刘备,劝刘备不要去了,但刘备执意要去,才得到这个百年不遇的奇才。由此可见刘备的任人唯贤之心。刘备不愧为一代贤君。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典型的反面人物,被写成了一个阴险狡诈的人,大家都称他为汉贼。曹操一生干尽了坏事,但他总是要千方百计地去掩盖自己,把自己装成一个好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南征北战,是为了得到天下,取代汉朝,但他却说自己是为国家除害。他为了防范别人行刺,在侍者给自己盖被子时,杀死了侍者,却假装不知道。他还是一个奸诈的人,他的军队因粮少而抱怨,就把仓官杀了,并说他盗窃官粮,就此来安定军心。这些都体现了他“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思想。但从历史上看曹操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为后来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曹操堪称为一代枭雄。

我们现在虽然距三国时期将近有2000年,但三国的历史还是很值得我们研究,《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仍然值得我们去借鉴。

第五篇:《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大人物诸葛亮。他为刘备出谋划策,后来,刘备与周瑜合作,共同对付曹操。其中有一篇《草船借箭》更是显示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10天赶制10万枝箭,并说不要推却。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十万支箭,并立下了军令状,周瑜告诉鲁肃说,他要故意迟延造箭,好定诸葛亮的罪。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每条船要有30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旁,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鲁肃答应了.前两天诸葛亮都没有动静,到了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上江上取箭,这时江上雾大,天还没亮,这时诸葛亮把船靠近曹军水寨,然后擂鼓呐喊,曹操看不见虚实,不敢轻易出动,只好射箭,就这样,不一会儿诸葛亮就得了十万支箭,曹操知道上了当想追也来不及了。

鲁肃把借箭的过程告诉周瑜,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

起初我也担心诸葛亮三日之内造不出箭,但后来看到他的妙计之后才恍然大悟。他之所以推辞了十天的期限,而说只需三天,是因为他算到了第三天江上必定会大雾漫天;算到了鲁肃是个老实人,会帮助他;算到了曹操在雾中不会派兵来攻,会射箭。诸葛亮不仅神机妙算,而且还是上知天文,其实诸葛亮能有这么神通,跟他的勤奋学习脱不了干系,所以,只要我们努力学习,便也可以像诸葛亮一样聪明。汉寿县南岳路实验学校五年级:蒋佩

下载有关大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关大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国演义读后感(共5篇)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佩服不愧是名著!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OO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关羽、曹操、刘备等人。 其中......

    《三国演义》读后感[共五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记得是在初中,我第一次读了那本《三国演义》。如今重读此书,依然受益非浅。 《三国演义》乃我国四大古典名着之一。我之所以喜欢看,是因为它有那种内在魅力......

    《三国演义》读后感(共5则)

    《三国演义》读后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这首《临江仙》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耳畔就仿佛响起古典剧《三国演义》中杨洪基那深沉而雄浑的音调,令人神往,令人神思。......

    《三国演义》读后感(共5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的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在幼儿园时,看的是连环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

    三国演义读后感 (共五则)

    《三国演义》读后感 这个假期,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中国古代名著,受益匪浅,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

    《三国演义》读后感(共5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

    《三国演义》读后感(共五篇)

    ●第一百二回 太史谯周以种种异兆为由要丞相“只宜谨守,不可妄动”孔明发誓六出祁山,剿灭汉贼,鞠躬尽谇,死而后已。孔明星夜至汉中,闻关兴亡, 放声大哭。引三十万兵,姜维、魏延为先......

    三国演义读后感(共5则)

    《三国演义》读后感800字 我用了近一个星期读了《三国演义》一书,真是收益非浅啊!《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