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方的毁灭读后感
文明的创造者,人也,文明的毁灭者,人也。下面是小编准备的南方的毁灭读后感,欢迎阅读。南方的毁灭读后感
当滚烫的岩浆从维苏威火山口喷涌而出时,也即是庞贝城的毁灭之时。
在《南方的毁灭》一文中,余秋雨先生用饱蘸深情的笔触为我们描绘的一幅幅画面,让我仿佛能够看到,当死亡的恐惧突然摆在面前时人们的惊慌失措、悲凉和无助。这个有着两万多人口的小城,就在一夜之间被吞没了。前一秒钟还在熟睡中的人们,顷刻之间就被火山灰定格成死亡的永恒。
读罢全文,掩卷深思,如果灾难突然发生,我相信所有珍惜生命,真正热爱生命的人,是不可能在灾难面前镇定自若的。求生的本能将会促使他们拼尽全力作垂死的挣扎。而这种挣扎是多么地震撼人心!
由于火山灰的堆积,庞贝城中的居民,被固定在了死亡的瞬间。再次光临庞贝城的一千多年后的人们,所看到的,是无数个遇难者被制作成的人形模壳,就好像标本一样。逼真,却不是生命。在数万个人形模壳中,最使我动容的,是一名双手撑在地上的男子。这名男子,双手撑在地上,仿佛他下一秒钟就将站起来,可是一蹲就是一千年,当他重返人世之时,竟变成了冰冷的石头!我承认,生命是坚强的,然而,在灾难面前,又是多么脆弱!
余秋雨的文字里,有与死神殊死搏斗的惊心动魄的场景,也有后人对庞贝城在毁灭之前城中生活、文化、风气的毫不留情的评判。或许是庞贝城距离现代人们太过遥远,人们感受不到那里的人性之光,感受不到之前庞贝城内的人们那种真实、平凡而又和悦的生活,感受不到那里的人们为了幸福的生活而作出的种种努力。但是,和我们最贴近的就是近几年各个地区频发的地震、海啸、泥石流了吧,相信每一次的灾难,都会给遇难者的亲人家属、朋友的心灵烙下深深的创伤。在无法阻止的天灾面前,我们显得那么无能为力。但有谁又会去咒骂那些安息的生灵呢?就纯粹的生命而言,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面对每一次的灾难,我们除了实施救援,重建,安抚,还能做什么。因此,在灾难来临之时,灾难之中乃至灾难之后,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是那种毫无根据的猜测、指责,还是应该给予更多的温情和关爱?
许多人指责庞贝城生活的奢侈,认为这次灾难是上天的报应。在我看来,对一些无辜的逝者的指责,是多么可笑,荒谬。痛定思痛,我们最应该做所能做的,就是为所有的逝者祈福,然后强大自我,以致在猝然而至的灾难面前尽可能地从容应对并战胜。
庞贝城的毁灭,将成为后人的警钟。
南方的毁灭读后感文化的力量是不可磨灭的,时间的流逝只能是文化的积蓄,而漫长的等待则是文化的新生。
庞贝古城的毁灭是文化的损失,而遗迹的发现又是涅磐的超越。新生的庞贝文化是废墟的象征,是古代文明的延续,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止。千年的积累只为一时的惊叹,废墟中呈现的是坚强的美以及那眼望东方寻找文明的可怜的追溯。然而,虚伪的道德评论家望着庞贝文化不为其而赞赏,却大量发表虚伪的道德理论,实在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沉思。
古文明的发现是研究先人的可靠证据,因为一种文明代表一个种族的生命。
文化的脚步不会因谁而停止,遗失的文化只是掩藏,正因为有遗失,所以才有追寻,追寻古老精神的高尚以及物质生活的饱满。
一种遗失的文明,代表着一种文化的新生。
第二篇:毁灭读后感
毁灭读后感
1.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后,我感慨万千,心中有太多对圆明园的毁灭而惋惜,对英法联军的痛恨,毁灭读后感。我的心就像那大海里的海浪一样高低起伏,久久不能平静。通过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圆明园原来是这么美丽,读着读着自己似乎身临其境,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但是这么美丽的一个万园之园,竟然被英法联军给毁灭了。那些英法联军简直就是坏透了。把能抢的东西抢去,不能抢的还烧毁,毁灭罪证证据,我实在太痛恨他们了。圆明园是一个聚集了许许多多风景名胜精华的一个皇家园林,在世界历史上称的上为是万园之园。在圆明园里面,还有许许多多的历史文物,这些文物是从先秦时代一直到清朝,所有最珍贵的文物全都放在里面,给人们参观。可是现在圆明园那昔日的辉煌哪去了?那金碧辉煌的殿堂哪去了?那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哪去了?那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哪去了?那热闹的“买卖街”、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又哪去了?原本华丽的圆明园,如今已是一片废墟,那是英法联军一把火烧了世界文化、历史上的瑰宝与精华呀!好几代帝王的梦想和人民的心血呀!有些物品还是木匠工人们用了几个世纪辛辛苦苦的做出来的,做了这么长的时间,但是被英法联军一抢而空,还把圆明园烧了,彻彻底底的被毁灭,读后感《毁灭读后感》。多少劳动人民的辛劳,才换来了这么美的皇家园林,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等于是把劳动人民的心烧了。圆明园是供人参观的,不是供人破坏的。圆明园已经被风景名胜的精华渗透了。但是我看到了今天的圆明园实在太伤心了,这都是英法联军惹的祸。这个世界上的大瑰宝—圆明园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英法联军,你们所作所为永远记在我们中国人的心里,虽然现在已经过了很多年了,但是我们依然不辱国耻。当时圆明园被毁灭是因为当时中国人不强大,以后我们一定会努力学习或工作,渐渐地把中国发扬光大,让你们看看我们中国也是强大的,我们中国也会有一片属于我们的天空,属于我们的大地。
2.今天我们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等我们都学完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心里既有愤怒、又有憎恨,愤怒的是当时的中国士兵竟然不反抗,都跪在地上,让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憎恨的是英法联军抢夺圆明园,对不能拿走的都给破坏了,顷刻间,璀璨的圆明园成为了一个废墟。
早在1860年前的圆明园是一颗耀眼的珍珠,镶嵌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漫步圆明园内:这里有金碧辉煌的宫殿,红墙黄瓦又庄严又美丽。这里有各类历史文物,如:十二生肖铜像,青铜礼器,名人书画……这里还有仿照各地名胜的景观,如:海宁的安莱园,苏州的狮子林等。流连其间,仿佛让人置身在童话般的幻想境界中。
但是当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的时候,对我国的古代文物竟然是抢夺烧毁,有的甚至的破坏,就在短短的几个钟头内,几千年的古老文化就成为了一片废墟,这是多少令人心痛的事情呀,这些都是因为当时我们中国太贫穷,只要国家富强了,才不会被人欺负。
虽然心里有愤怒和憎恨,但是目前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文化知识,掌握过强的本领,将来建设好我们的国家,不要让外国列强再侵害我们的国家,只有这样,才能弥补我们心中的伤痛。
第三篇:圆明园毁灭读后感
1860年10月18日——我们应该铭记于心的日子,因为在历史的篇章上,这是帝国主义火烧圆明园的日子。圆明园的毁灭,即见证了帝国主义的伤天害理,令人发指的罪证,也证明了那时清朝的腐败和“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看了学校的《火烧圆明园》的记录片后,我感受颇受。
闭上眼睛,我好似看到了近160年前那火烧圆明园的场面,也看到了法国和英国这两个强盗在肆无忌惮的犯着罪恶。我可以听到他们在骄傲的笑着,笑着他们的胜利,笑着他们的伟大,笑着中国的腐败。
其实,这段历史是我最不愿意面对的历史,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的屈辱,也是作为每个中国人心底最疼的地方。我想,是个中国人。就一定仇恨妄自尊大,毫无避讳的烧杀抢掠的帝国主义吧!这不是我在夸大其词,而是他们的做法真的不能不让中国人气愤,不能不让全世界所苟同.对于圆明园,我是心存骄傲的。不管它曾经是否被帝国摧毁,也不管它现在是如何的面目!但是可以说,它集我国几千年优秀造园艺术之大成,把我国古典园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当年,凡目睹过其盛况的人,都说它确实是好。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园林刮目相看,也正是从圆明园开始的。总之,圆明园为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赢得过荣誉,曾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抢劫圆明园的时候,随军的神职人员在圆明园被焚毁前居然大言不惭地说:“都拿走吧,再过半小时,所有的东西都将被烧掉。这是拯救,而不是抢劫。”这是令中国人所愤怒的,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么的自圆其说。
我想,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令中国所有人民所羞辱的,也是令全世界,令全人类所叹息的,也是历史上的一大遗憾。我想,现在的英国和法国应该抱有抱歉之心了吧!毕竟他们的做法实在太过分,太可恶了!可是,网上的一条消息,彻底把我震撼了:对于圆明园一事,帝国中有的没有记载,有的甚至是庆祝胜利之类言语。他们这般的自我吹嘘,我真的被震撼了。他们难道不该觉得在圆明园一事上,他们的做法可耻之极吗?没有记载,这不是小人的做法吗!敢做不敢当,这不是和当年日本对于二战时的残暴行为不以承认的可耻做法一样吗!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曾说过:圆明园劫难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态度:对于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和罪行,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
是呀!那毕竟已是历史,是不可改变的。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不要再让这篇历史在以后重演。我们要把这篇羞辱的历史铭记于心。成为我们加油的指引标。历史是不可改变的,它将永远记录在每一代的人心中。但是,它可以改变以后,改变将来我们的生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责任为了以后中国美好的将来奋斗。从现在努力,为了新中国,为了历史不再记录像火烧圆明园这样的屈辱史!我们应该有奋斗的决心。来!为了中国的以后,我们努力奋进吧!
看完了电影《火烧圆明园》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八国联军像疯狗抢骨头一样地抢夺圆明园中的瑰宝的片段一直回荡在我的脑海裏。浓烈的烟火徽种麄€北京城,熊熊的火焰吞食著圆明园。这火光照亮了中华人民的心,使他们奋起反击。这火光也照亮了我,使我感慨万分。我的眼在流泪,我的心也在流泪,看完电影火烧圆明园,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我的心灵被耻辱啃齿著,被愤怒的火焰灼烧著.
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想看看那有著许多美丽传说、极精美的、举世无双的火烧圆明园呢?那具有中国特色的精致的亭台楼阁,那奇异的花草树木,那价值连城的国宝……然而,这一切都不存在了,流下来的只是几根残缺不全的石柱孤零零地躺在那裏,它们好像在向人们诉说著当年的屈辱和痛苦。许多年前,嗜血成性的英法联军,无视中华民族的尊严,盗意践踏中华国土,大肆掠夺火烧圆明园的文物和财宝,推倒火烧圆明园的亭台楼阁,毁坏了圆明园的奇花异草。为掩饰罪行,他们放火烧了圆明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地在颤抖,人们在哭泣,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变成了一片废墟……
在惯穿整个记录片中,以一种平实的读白与清晰的画面向我展示著一个历史上伟大建筑的诞生与灭亡也在展示著中华民族强大的清帝国的诞生与灭亡。
当我看到西方以中式为时尚是我的心情是多麼的激动,我以我做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而感到骄傲,我以我们的祖国有著五千年文化而感到自豪。但当我看到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时我无比的气愤却也无助。要是我也可以上战场我想我一定会多杀几个敌人的。
封闭则代表著落后的到来,落后就要挨打这也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了。
所以,最后圆明园的灭亡也只是迟早的事了,只不过它不是像阿房宫一样是毁在中国自己人手裏而以,你没有别人强大你就无话可说,这不也正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吗?
如今,圆明园的断柱残垣还顽强地屹立在那裏。它记录著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它记录著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它告诉我们后代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一定要强盛!
第四篇:南方谈话读后感
立足现在,着眼未来
——读《南方谈话》有感
在伟人平易近人的谈话中,感受着那来自深邃思想和智慧的激荡与熏陶,我看到那闪闪发光的精神与永不褪色的精彩。透过那精炼而有力的讲话,我们拨开了国际国内形势的雾霭,吸收了历史沉淀的经验与教训,看清了那些束缚在我们奔跑的脚步上的铁链和枷锁,找到了带领我们走出困境的金钥匙。那些精简的文字如滴水藏海般映射了深厚的思考,打开了一个创造了神奇的理论的新境界。
我无法去透彻的感悟那些语言中深藏的思考,但那些文字中轻描淡写的一笔,也能让我掩卷深思良久,从中受益颇多。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我们从父辈的口耳相传和书本的记忆中知道那些革命的故事,知道那些前辈用热血写就的革命故事是怎样的改变了我们的世界;我们从成长的印记和环境的变迁中了解那些改革的措施,看到那一步步的变革是怎样像蝴蝶抖动的翅膀一样创造了我们的生活。时隔数年,我依然从那充满哲思的话语中感受到一种思想的冲击,或许,革命的目的是给我们可以开垦的森林,而改革,正如那些能够将我们的斧子磨得更加锐利的工具和手段,将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带到更加强大的生产力水平上去,让我们越来越近的走向现代化,走向更加繁荣富强的新纪元。而事实正是如这位慈祥的老人所言,今天的我们,正是通过改革的道路,走在了更加光明的康庄大道上。一次又一次的变革,把准发展的脉搏,顺应时势的变化,我们的视野更广了,我们的思想更远
了,我们的社会也更繁荣了。这便是改革的力量。
少争论,多试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说,改革开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我们说,解放思想也是发展生产力,我们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认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我们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我们并不是从来都能真正的认识到这些,当我们保守的思想与改革和发展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如何选择?没有试验和实践,就没有结论和经验。正如改革开放也曾受到质疑和反对,但今天我们却看到它给我们带来的可喜改变。如果不曾有经济特区的成功建立和实践,我们如何看到改革、开放的神奇力量,如何能看到今天的繁荣局面?所以,历史给予我们的启示是,要用实践去检验我们的思想和方法,竭尽全力,不惧失败。而这个基本思想的意义不仅仅于此,它更是告诉我们要积极的去面对所处的国内和国际形势,要勇敢的创造,克服思维瓶颈,用我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胆的创造和革新,成功了,让它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服务;失败了,让它为我们未来的选择奠基,只要慎之又慎,我们就能克服困难,走向复兴。这给予我们的是勇气与创新,让我们更加迅速的走向了成长和发展。
打不到,不是因为大本子多,是因为真理扑不破
既然我们认定,只有用实践炼就的金石,才能经得住时间的检验,指得出真理的所在,那么我们便应该知道,真正永存的,并不是那些具体而微的条条框框,而是那些理论告诉我们的精神和理念,是那求索的精神和它所揭示的人类发展的规律。今天的我们,也不应该仅仅
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表面规律,更应该去理解、感悟它们之中所蕴含的精神和思想,我们应该从中看到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历史和规律,从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思考中看到人民的力量,看到变革的力量,看到实践的作用,看到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与今天的努力与未来的发展,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用我们自己的基础和思考,创造我们明天的收获与财富。从这段为了改革开放的谈话中,我看到更深远的意义,体悟到更博大精深的思想。
着眼未来,立足现在,“小”可安身立命
着眼未来,我看到在出于实践的理论的指导下那更加昌盛繁荣等的祖国;立足现在,我却更应该思考如何能以更有力的血脉汇入祖国澎湃的血脉。我想,这位老人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政治和国家的宏观思考,也能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带来启示和思考。我们并不能因为高考的“革命”成功,有了更好的环境,就放弃或懈怠大学的“改革”,要时时警惕,保持向上和积极,努力的通过改革提高自己的“生产力”,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这样做,那么我们担起的祖国的明天就会更加的生机勃勃。当我们遇到问题和困难,我们应该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要积极面对,敢于尝试和创新,用我们的勤奋和智慧去乘风破浪,直挂云帆。这不仅仅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教育和经验,也是我们的使命使然,我们生来,就应该是为祖国和人类更加繁荣灿烂的明天。
我们都知道,那段讲话对于我们的祖国和人民,具有多么深远的影响和意义。但是站在历史的前端,回望那时的灿烂,我们得到的不应该仅仅是那些在书页和课本中就能找到的评说与赞美,更应该是那
些思想如何启示我们的今天,举望明天的辉煌。每每掩卷,那段文字不多的谈话,总让我体会到“大”能齐家治国,“小”能安身立命的博大和精深。
第五篇:《南方谈话》读后感
1992年1月18日,一位老人踏上了南巡的旅途,途中所安排停驻的城市分别为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目的是亲眼观察中国在自己所领导的“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进展。在巡察的四天里,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是为“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的谈话要点”,后来被称作《南方谈话》。
《南方谈话》分为六个部分,阐明了六个要点,内容十分丰富,有着十分深刻的科学内涵,涉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各个方面。在谈话中,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新的论断,进一步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而这些理论的提出,不仅推动了全国思想解放的浪潮,而且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走向了成熟,形成了一个科学体系。
首先,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保持政策的长久稳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二,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只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就不用担心姓“资”姓“社”的问题,要敢于试验敢于闯,逐步发展并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飞跃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而经济又是社会稳定前行的关键。
第四,改革开放的同时对各种丑恶现象和犯罪活动都手软不得,要用民主专政的力量来巩固人民的政权。
第五,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搞好思想教育工作、培养优秀接班人都是势在必行的举措,学习马克思主义中朴实正确的真理要精而管用。
第六,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仍很漫长,但必须坚定地走下去。
从邓小平谈话的内容中,离当年已有十八载之遥的我们不难读出昔日的中国面临着怎样的局面。一方面是经济的快速起飞,被困的巨龙一朝惊醒,隐约现出往日荣光;另一方面是部分人仍困扰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姓“资”姓“社”的问题,还是不敢放手发展。而且随着国门的打开,不仅仅是新知识新技术的流入,许多新形式的犯罪活动也逐渐在内地冒头,党和人民需要提高警惕,因为“起朱楼”困难,“楼塌了”却是太容易了。
就在邓小平发展谈话的前夕,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基本崩溃,国际社会主义事业遭受巨大挫折,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值此关键时期,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继续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稳住了我们自己的阵脚,并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文革结束不久,邓小平接手了一个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中国。1979年,这个三起三落的革命家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尝试,这一重要方针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热烈拥护。改革之后,曾经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衣食无着、科技教育落后的中国逐步发展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到《南方谈话》发表的1992年,十三年的改革让中国改头换面,并让中国人民由衷信任中共的领导和实力。邓小平对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的全面阐发,更是如同一股温暖而有力的春风,强劲地吹遍了大江南北,让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南方谈话》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是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部分总结和思考,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作出了认真的回答,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深远影响。十八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深刻体会《南方谈话》的精神,经受住了来自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严峻考验,在残酷的自然灾害面前也没有低头。虽然今天在中国贫富分化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犯罪活动屡打不绝,形式主义依然存在,但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在新环境新格局新挑战中,坚持、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科学方法,不墨守成规,而是从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出发,勇于进行理论创新。这样的精神和举动不仅仅使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具有重要意义。生活在改革开放成果中的我们,从小感受党和人民的关怀,衣食无忧,精神生活丰富,并得以接受高等教育,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但我们不能只沉浸于享受,更应该积极进步、勇于创新,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原则,正确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