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巴金春读后感
巴金的《春》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是《家》延伸,读了些《春》。读完这本书,书中的很多情节一直在我的脑海里,书中的人物更是深入我心。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巴金春读后感,欢迎查阅。
巴金春读后感1
最近我又读了巴金的《春》。《春》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也是《家》的延续,当我读完这本书心情变得沉重,三个主人公也在我的脑海挥也挥不去。
巴金曾说过——“我控诉旧社会,宣判旧制度的死刑,作为作家我有这个权利,也有责任。我恨那个制度,蔑视那个制度。我只有一个坚定的思想:它一定要灭亡。”
《春》这部小说写的是一个封建大家庭高公馆中发生的事。主人公二小姐高淑英厌恶生活在丑恶的高公馆中。淑英的父亲克明将要把淑英嫁到陈克家,陈克家的公子品行不正。克明明知道淑英嫁过去会受罪,但他为了顾及自己的面子,答应了下来。淑英的母亲张氏虽然心疼女儿,但又不敢正面反抗克明。淑英每天在家里靠书本打发时间,整天愁眉不展。还好,琴和觉民这两个憎恨封建礼教的新青年把淑英从保守没有反抗的闺阁少女带到追求自由的现代女青年。淑英的心情渐渐地从悲向开朗转变。然而,每次提到这件事,她仍会蹙起眉头,为自己将来的命运而担忧。蕙,另一个遭受这样命运的女孩。她的命运与淑英一样,但是她却走进了这个恶梦,受尽郑家的折磨。最后生病了,郑家都不请西医给她治病,白白耽误了这年轻的生命。身为高家长子的觉新,梅和瑞珏这两个对他很重要的女子就被他的软弱妥协害死了,他一直活在自责中,他的儿子海臣也病死了。觉新喜欢这个蕙表妹,却无法挽救她,使她的命运与梅和瑞珏一样。他最后终于醒悟了,他和觉民.琴.剑云等把淑英送到上海觉慧那里,挽救了另一位少女的生命。作者写了很多环境描写渲染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又塑造了淑贞这个单纯的少女受父母压迫,四太太五太太的丑恶嘴脸......这些人物充分体现了封建吃人礼教的黑暗。觉新是这部小说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由于他处在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他与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恋情,但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们作主的。他的父亲为他做了亲,他没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虽然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而后他与妻子瑞钰成了亲。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钰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她到城外去。这事对觉新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他还是接受了,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为他,郁郁寡欢而死。然而对于这一切悲剧的发生,他无力反抗,甘愿继续痛苦地过着“旧式”的生活。
《春》是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激流三部曲不仅是巴金描述早年的自己的生活状态,同时也是他发自内心的表达对于封建制度的反抗,作为新一代的,具有新思想的年轻人的反抗。他曾经在《家》中这样写道:“我所憎恨的并不是个人,而是制度,”这令人震撼的话语无不道出了他对于封建社会的痛苦的会议和挣扎,同时也表达了顽强的反抗的决心。《春》实在是巴金对于《家》的延续,可以说是另一部对于与现实生活的呐喊!
看巴金的《春》,感慨多多,里面那么多女性的命运不是多舛而是可怜。细腻的心理描写就把他们的苦楚、无奈、茫然给表现出来了。读着那些字句为她们感伤,同情她也同情那个时代的女性。可是后来我发现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它给不同时代的人带来的其实也是不同的,它的意义不再局限于书中主人公的故事影响。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到封建统治下人们生活的黑暗,感受到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幸福美好,我们应当好好珍惜。
巴金春读后感2
巴金的《春》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是《家》延伸,读了些《春》。读完这本书,书中的很多情节一直在我的脑海里,书中的人物更是深入我心。读完这本《春》那些原来没有表达出来的一种抑郁的感觉又重新涌上了心头,一种不平、一种压抑、一种心痛。
很是喜欢淑华,这个看得很开的三小姐,她没有淑英的心里焦虑,没有淑贞的胆小怯懦。她很少为觉新的遭遇而感到痛心,很少去站在淑英、淑贞的立场切身体会她们的无奈。开朗活泼的淑华每天在这个压抑的高家公馆里享受自己作为小姐的难得的一点快活,会把克定夫妇的争吵当作热闹看。也许淑华是没有琴那种改变时代的抱负,也许是淑华没有淑英那不服命运的反抗,也许是淑华没有淑贞对于爸妈不和的惧怕。在那个女子不能抛头漏面的年代,淑华的优良的心理素质给她带来的是相对满足的生活。
每个人的性格都是被他的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所决定的。当觉民要带那群小姐们出去见见世面的时候,淑英对于父亲的惧怕、淑贞对于没有和好父母的担忧,只有淑华自己主动向觉民提出内心的渴望,我不要紧的,妈不会阻挠我的。淑华这句话说出来是挺让淑英淑贞嫉妒甚至有点不顾他人的感受,但同时也是这句话道出了淑华和高公馆里公子小姐们的不同。淑华不是淑英,没有那个把自己往火坑里推的父亲;淑华不是淑贞,要求裹足底母亲,没有整天吵架大闹的爹娘。淑华有的是横竖不会干预她很多但同时自己认命的周氏作为母亲,有觉新这样会承担的作为哥哥,有觉民的逃婚作为借鉴,有觉慧的出逃作为榜样。在高公馆里,除了觉民觉慧,淑华是这一代里最敢于追求自我的,但同时由于缺少对于社会的深入认识和对周围人的体贴感受,淑华对于这个家这个社会没有那么多的失望。淑华不是高公馆最自由的也不是最有思考能力的一个,但她肯定是最幸福的。
觉新也许是大家最同情的一个吧。大哥到处敷衍,见人就敷衍,敷衍了一辈子,仍然落得这样的结局。想要照着家庭给安排的路线走下去的觉新就这么敷衍着,为了敷衍高老太爷,觉新放弃了深爱的梅娶了那个之前从来没有见过的钰,当对生活逆来顺受的觉新渐渐的和那个自己并不熟悉的姑娘发展出感情,摩擦出爱情的火花并经营起自己温馨幸福的小家的时候,又是封建礼仪破灭了他的希望钰和梅这两个平生最爱的两个女子的离去有把他扔进绝望的深渊;和乖巧的儿子海臣相依为命也许是觉新那仅有二十多岁生命的最终结局,但是上天不甘啊,他不甘愿让这么一个悲剧的人就那么平静的度过下半生。脑膜炎,现在听起来还有点让人心有余悸的字眼,就那么突如其来的降临到觉新那讨人喜欢的小儿的身上。
看着唯一的寄托就那么痛苦着,一向敷衍的觉新不再有那么多的顾虑,亲自去请了西医,当我还在为觉新能够不顾高公馆最有威望的三爸反对去找那内箔的西医而有些许欣慰的时候,随着觉民的回家,这个不幸的消息泄漏了出来。海臣对琴、淑英姊妹们的亲热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海臣一直不同于觉人觉英的调皮,他会听爸爸的话放弃再玩一会的渴望,快快睡去;他会立即离开会讲故事的琴,当爸爸告诉他琴的离去的时候;他会在病痛中忍住哭声,只是因为觉新的不让。我不敢想象这样的孩子如果不夭折会变成什么样子,象父亲一样向家庭向社会妥协的懦夫?象觉英一样的对打骂麻木的纨绔?很难想象他能够同觉慧一样激烈的对抗这个令人极度不满的社会。上天对于觉新就是这么的残忍,觉新比谁都更懂事,他接受可以给家族帮助的政治婚姻,他接受妻子在外面艰苦的生孩子的迷信,他接受海臣被庸医耽误的死亡常常感伤的觉新总是被命运伤感。从前不曾拥有的事务在失去后总会使人感到悲伤,没有人能够做到就当从来没有拥有过。
巴金春读后感3
作为巴金激流三部曲的第二部,《春》延续了第一部《家》的风格,依旧是通过描写高家这个大家庭的日常生活来表现年轻人在老一辈人的陈旧思想和愚昧安排下的苦苦挣扎。这一部的重点在于高家的女孩子们,还引入了另外一个家族——周家。以高家的淑英和周家的蕙的不同命运再一次告诉我们要勇于冲破旧社会旧思想的牢笼来追求自己的幸福。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淑英、琴、蕙、淑华、芸和淑贞几个主要的女孩子。淑英在知道自己的需要嫁给一个名誉很坏的人之后,她除了听从父亲的意思却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无可奈何地熬着日子,逐渐变得沉静和忧郁起来。好在她还有善解人意的琴表姐、鼓舞和激励她的表哥觉慧和觉民。她一步步地看到了希望,在他们三人的帮助下也逃出了高家这个大牢笼,到了觉慧所在的上海,去追寻自己的希望。最后她给琴回信说:“春天是我们的。”她终于做到了原先杂志里看到的能够支配自己命运,自由地去生活去爱的女子那样,她大概那个时候才觉得自己的美好人生真正开始了吧。她也是我在这本书里最大的欣慰。
向来不喜欢多愁善感的女子,可是我也懂得淑英的无奈,满心忧愁的女子是无法看起来欢愉的,好在她一点点地愿意在改变了。从她坚持着学英语就可以看出,她想沉淀自己去寻找外面的世界。后来在觉慧觉民的明示暗示下看到了出逃的这条希望,她终于渐渐开朗起来。因为有希望所以会振作。这不也是我们应该要有的么?就算对未来自己要干的事情充满了迷茫,也不能因为迷茫而得过且过,要努力地去寻找希望。自己的力量不够,那就寻找他人的指导和帮助,希望总会一点点地出现的,船到桥头自然直。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其实我早就在看的时候心里暗暗急道:“怎么还不快想办法帮她逃走啊?!”不过后来也渐渐明白,淑英身为女子,跟觉慧肯定还是不一样的,女子从来都是封建制度的最大牺牲品,她们的反抗相对男子来说更加微不足道。更何况她还是三老爷克明——这个封建家庭大家长里最有“道学气”的人的女儿,想必更加难以挣脱这个牢笼。
淑英的英文教师是远房亲戚陈剑云,是一个身体不好家道中落的落魄男子。在大家眼里他是悲观怯弱的,在淑英看来他也无法给自己真正的实质性的帮助。可是他把淑英当成了自己生命里的第二颗星星,他靠着这亮光寻觅前进的路。他因着淑英的开心而开心,因她的难过而难过,他总是在她难过的时候叫她要对自己有期望,他总是先察觉到淑英的心态变化。虽然总是愧疚地感觉自己不能真的给她帮一点忙,却还是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安慰和鼓舞她。想想我们自己的朋友遇到了悲哀的事情却无能为力,也是这样的感觉。除了精神上的支持别无其他,只能期望当事人自己可以想明白、挺过去。我们在面对他人的悲伤时,必须要学会倾听,就算自己不能真的帮到对方,但是我们的支持和理解也是相当重要的。如果没有逃跑之前身边人的精神抚慰,淑英恐怕也是会郁郁而终的吧。他十分坚决地对淑英说道:“倘使有一天你需要人帮忙,有一个人愿意为你的缘故牺牲一切。”最后他果真做到了,他主动提出护送淑英到上海,便一路照顾淑英,直到他在上海因肺病去世。能尽力帮忙到如此,淑英很幸运。我深深地为《春》里兄弟姐妹和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而感动,愿意倾听和全力帮忙,以积极的思想相互鼓舞。亲友如斯,还有何求?
淑英是陈剑云生命里的第二颗星星,那第一颗呢?是琴。但是琴早就与二表哥觉民互相喜欢,并且在第一部里也冲破了家庭阻碍,未来是十分美好的。琴在觉民和一帮朋友的引领下,越来越向新女性的方向发展,还在朋友们发起的《利群周报》里担任了编辑一职。她逐渐在接触一个更加广大的世界,姐妹们都羡慕她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生活和追随新的思想。她这颗星星,升到了陈剑云差不多不能看见的高度了,照耀在了另一个与她更相匹配的觉民的世界里。如果环境允许,高家的女孩子们也是能够逐渐地成长为这样的新女性吧。在不断变成更好的自己的同时,鼓舞身边的人跟自己一样去探寻一个新的世界,这才是真正值得深交的朋友。
人和人的境遇总是不同,别人的生活也许有值得羡慕的地方,但是如果只是在自己的世界里自怨自艾不求改变或者埋怨别人不理解自己,那就是自己有些自作自受了。在第一部《家》中妻子死了,现在在这一部里面两个孩子也死了。就连他同情和爱恋的蕙表妹,也因为自己的怯懦眼睁睁让她一步步变成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我还总想着如果觉新坚持用西医给海臣和蕙看病,他们是不是就不会死。觉新的坚持总是断断续续,啊,那也不能称之为坚持吧,他一面安慰着蕙说会好起来,自己会尽力想办法。可是结果呢?他依然是唯唯诺诺地屈服于旧礼教。书中觉新一直说是别人不了解自己,但是为什么当别人真诚地帮助你的时候,你却忍心丢开,固执地走向灭亡?不是没人不理解你,而是你根本不敢面对现实。为什么不能为了自己痛痛快快的活一次呢?
让我最觉得可笑和悲哀的是觉新故意说了激怒淑华的话,想把自己的愤怒传染给别人,激起别人来说一些他自己想说却又不敢说的攻击那个制度的话。真是悲哀至极,他知道自己哪里不对,可是还是继续错下去。长房长孙的压力真的很重吧,可是我还是瞧不起和想指责他,自己的痛苦无限循环,自己想要保护的人保护不了,全都是因为他的怯懦,封建礼教在长辈眼里或许真的比活人重要,可是他还要为着自己以为的大家庭的和谐而牺牲自己的亲人吗?他总是会让我想起一句话:“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如果这些道理没有转化为实际行动,又如何让自己的人生得以开启美好的转变呢?
最喜欢的是淑华的性格,心直口快、爱说爱笑,有着强烈的反抗意识。本来姐姐淑英和她的性格差不多,可是因为婚事的到来而渐渐改变。我很怕淑华也会步淑英的后尘,而且她们的四妹淑贞也早已经因为礼教的压迫缠了足而倍感自卑。蕙已经成了第二个梅,因为父母之命嫁出去的生活总是苦闷的,有病也坚持没有那么大效用的中医疗法。不想再看到第三个、第四个梅。一个家庭的新一辈是否以后真的得靠出逃来寻求出路?最起码女子是这样。不过就算不是女子,但谁又能说一定不会成为觉新那样矛盾而怯懦的男子呢?
看时真的是满满的悲哀与无奈,却也因最后的“春天是我们的”再次点亮了希望。是啊,春天是我们年轻一辈的。是需要我们勇敢去争取的。春天带来的是生命,是希望,是温暖,是欢乐。这样的春天是关在封建礼教牢笼里的人所感知不到的。敢于反抗旧制度旧思想的我们,积极寻求新出路的我们,渴望看到新天地新世纪的我们,怎么不能迎来属于我们的春天呢?
巴金春读后感4
巴金是我很喜爱的以为作家,他的许多作品都好评如潮,最近我又读了巴金的《春》。《春》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也是《家》的延续,当我读完这本书心情变得沉重,三个主人公也在我的脑海挥也挥不去。
觉新:高家的长房子孙,是高家上上下下的希望,但是“双重”性格使他既在幻想改变摧残人生的旧势力,又在旧礼教面前唯唯诺诺,对立的矛盾让他生活得苦不堪言。的确,他很需要别人的同情,但是社会同情他吗?没有。相反更多的是嘲笑,指责,正因为他的懦弱,不,是胆小,宁可让自己尊严被别人踩在脚下,也没有勇气说点正义的话。所以,他无形中已经站在旧礼教那边,就算是心里是多么的憎恨,没有行动一样也拯救不了自己。书中觉新一直说到是别人不了解自己,但是为什么当别人真诚地帮助你的时候,你却忍心丢开,固执地走向黑暗?不是没人不理解你,而是你根本不敢面对现实。为什么不能为了自己痛痛快快的活一次呢?
觉民:觉新的二弟,他一面踏在二千年历史的封建旧土地上,一面踏在“五四”的新土地上。曾经的他也一样的迷茫过,但他最终选择了抵抗,他是一个有着新思想的朝气蓬勃的知识青年。他积极参加社团工作,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天说地。他还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当他三妹觉英遇到困难时,不顾一切地帮助她,挽回了一个在悬崖边徘徊不知所措的青年,让她接受新的生命,重新认识生命的价值。在那个社会里,做到这些都需要勇气的,但他做到了。这让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佩服许久,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我们要的不是服从,而是挑战。
觉慧:觉新、觉民的三弟,他的确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让觉民重新树立了信心,更是许多人学习的榜样。他是高家三兄弟中最早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他实现了在当时社会很难实现的愿望,是巴金先生笔下的英雄,更是新思想的捍卫者。
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高家三兄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书中有一句话很妙,春天是我们的。的确,春天是我们的。
巴金春读后感5
《家·春·秋》是巴金最负盛名的小说。巴金回忆起自己写小说的初衷时曾说:“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这过去的生活也就是巴金离开四川之前的十几年的生活——那十几年的生活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梦魇,我读着线装书,坐在礼教的监牢里,眼看着许多人在里面挣扎、受苦、没有青春、没有幸福,永远做不必要的牺牲品,最后终于得着灭亡的命运。还不说我自己所受的痛苦?……那十几年里我已经用眼泪埋葬了不少的尸首,那些都是不必要的牺牲者,完全是被陈腐的封建道德、传统观念和三两个人一时的任性杀死的。我离开这个旧家庭,就像甩掉了一个可怕的阴影,我没有一点留恋。应为不曾留恋,所以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或许这是巴金给我们的一个启发。我一直这样想:小说家是伟大的,他们都怀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不然一个人的肚子里怎么容得下许多人的不幸,一个人的笔下怎么能宣泄许多人的悲哀?当然这对于现在的网络写手和几个小有名气的“80后”作家来说是这是一种污蔑。
《家·春·秋》写“五四”时期一个封建大家庭正在走向溃败的过程,将高家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或“缩影”,在高老头垂死的呻吟中,我们听到了家的丧钟。大哥高觉新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长子形象的代表,他是“顺从哲学”和“住揖主义”的践行者,本拥有大好的前程与美满的梦,但是在吃人的封建礼教面前,他屈服了,接受了。
他没有主见,一味迁就别人,这就是他唯一的缺点,断送了他的一生。没有追求的爱情,没有平静的生活,没有可爱的孩子,他什么都没有了。他是可怜的,但他似乎不该博得大家的同情,因为他不仅断送了自己,还准备一个个、一步步断送他爱的人和爱他的人,虽然他也不想,但它确实是一个帮凶!好在这个可怜的人最后终于觉悟,先后帮助三弟觉慧和二妹觉英成功的逃离了这个可怕的“家”。当然他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他爱的梅表姐和爱他的瑞珏两个孩子、以及他爱的人蕙表妹,枚表弟,四妹淑贞都离他而去。虽然我曾今对觉新愤怒,但更多的是同情,正如觉新所说:你们都有明天,我哪儿还有明天?我只有昨天。昨天的事固然很使人伤痛,但是只有它可以安慰我。对于一个可怜的人,无的愤怒多了,便成了同情。
“牺牲,这样的牺牲究竟给谁带来了幸福呢?”这是大哥高觉新让我明白的道理。一味的迁就只会把自己推入深渊,只有勇敢的反抗才能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当我们受委屈的时候,当别人用不公平的待遇压迫我们的时候,请记住揖主义的下场,请想起高觉新年轻生命的悲剧,请勇敢地站起来,抵抗,请在乎你自己的幸福。当然,二哥高觉民和三弟高觉慧则是勇敢的反抗者,这里就不用再多嘴。
小说中,女人们的悲剧则是显得更是鲜血淋漓。她们的年轻,她们的敏感,她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所爱,但他们唯一没有的是寻找幸福的权力。十六岁的婢女鸣风,在深知无法逃离厄运的情况下将自己年轻的生命献给了幽幽的湖水和她深爱的觉慧,十五岁的四妹淑贞,在悲惨命运的无数次捉弄下不堪重负,让自己永远沉睡在幽深的井水里了,小说中有段对她的描述让人无比心痛“她一步步的走向深渊,一滴滴的耗尽她的眼泪,她的脚印,她的脸,她的声音,她的态度,甚至她的性格,无一件不是这个家庭生活的结果,无一件不带着压制与摧残的标记,无一件不可以告诉人们一个小小生命被蹂躏的故事。”天真聪慧的蕙表妹,在自己父亲蛮横的决定下抱恨终生。巴金描绘蕙时,用了这样一段冷淡的话“蕙像一个厌倦了生活的老人一天一天的挨着日子,她又像一个天生的盲人独自在暗夜里摸索着行路。她没有想象,没有幻想,没有希望,没有憧憬。她对这个世界的一切视乎完全不关心”。她们的命运似乎都是命中注定的,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她们只有躲避,只有承受,只有无数次的绝望的等待。好在这样一个悲剧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走进《家·春·秋》,去感受巴金的“血与泪,爱与恨,悲哀与欢乐”;去学习巴金的“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去聆听巴金的呼声“大胆,大胆,永远大胆”。
巴金春读后感
第二篇:巴金《春》读后感
《春》读后感
综述:
巴金的《家》、《春》、《秋》是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在上一部《家》中,主人公高觉慧在封建礼教的一步步逼迫下,一气离家出走。他的这一出走,给高淑英树立了榜样。然而,在高公馆发生的一些事情,让她的心忽起忽落。
父亲高克明的主意,淑英该嫁给那个放荡不羁的陈克家的儿子。可十七岁的她不愿如此早的出嫁,她羡慕觉慧的大胆,与他通过自己的来的自由;琴是她当时唯一精神上可以依靠的人,琴的乐观,使淑英从阴暗的心理中稍稍解脱;婉儿,那个从高公馆代替鸣凤嫁给了冯乐山的丫头,婉儿在冯家所受的不公的待遇,令人心酸;蕙,又是一个被逼破的可怜人儿,没有主见的母亲,软弱的祖母,拗不过固执的父亲,一手包办的婚姻,何来的幸福?因为这些事情使天性软弱的淑英更加绝望,甚至想过去追随鸣凤,做一个烈女子,依身于那一片粼粼的湖面上。
海儿的离世,家庭的纠纷,初次出游,蕙的出嫁,觉民的表演,蕙的难产……一次次打击,一次次的鼓励,都在淑英的心上刻下一道道印痕,更加坚定了淑英的决心。经历了这些磨难,是淑英更加坚强,更加乐观,开始学习新派的知识,不再动寻死的念头。但是在父亲的再一次威逼下,淑英下定决心:出逃,离开金陵,到上海去,去找堂哥哥觉慧。
淑英的顺利出逃,似乎告诉家人,无论是具有抗争精神的哥哥,还是自己这个以前的大小姐,都可以凭着自己,与别人的的帮助逃离那个监牢般的“家”。
海儿因封建思想,误吃药,耽误病情,而使公馆丧失了一个可爱的身影;叔父叔母之间,仆人之间,孩子们之间,一切杂事使淑英头昏脑胀;为了新鲜事物,偷偷到公园,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因被亲人遇见,处于封建的思想,被狠狠地批评;见证那蕙的不幸的婚姻,无法反驳,去葬送自己的幸福;觉民报社在戏院的表演,触动了淑英的心,又燃起了她的希望之火;蕙因父母、丈夫的固执,没有送去医院,后来因去医院太迟,又使两条人命葬送在封建思想的深渊里。
无法想像淑英,那个在开头柔弱的娇小姐,居然可以成为与之前反差极大的新青年。琴,觉民,觉慧的帮助;蕙,婉儿,鸣凤的刺激,促成了这一皆大欢喜的结局。
觉新这个人,是个可怜却又十分重要的配角,作为高家的长孙,他肩膀上的担子十分沉重。却因性情的软弱,无法起身反抗,自己的所作所为,葬送了自己的前程,成为一名无辜的牺牲者。
“上海”在《春》中,就是幸福,就是美好,它代表着新一代的青年们的追求。
在“尾声”中的一句话“春天是我们的”给我的感触良多:“春天”是光明的,美丽的,它象征着一切美好事物,但在它的背后,又有多少无辜的人牺牲。淑英追求到了春天,春天也使她无比的欢心。春天是属于那些懂得进取,能够冲破一切阻碍,能争得自己自由幸福的人们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呢?我们为了自己的春天,抗争已有的不公正生活,不要害怕那些艰难险阻,那不会将你拦下,也许,它还会成为你通向春天的铺路石,使自己进一步成为春天的主人。
经典语录:
1.夜是很柔和的。月亮被暗灰色的云遮掩了,四周突然暗起来。桥亭的影子带了烛光在水面上微微地摇动。花草的幽香缓缓地从斜 2.箫声像被咽住的哀泣轻轻的掠过水面,缓缓地跟着水转着弯流到远处去了。夜色愈过愈浓,亭子里显得阴暗起来。水上淡淡地现出一点月光。
3.她们走进了竹林,听见淙淙的水声,仿佛就流在她们的心上,洗涤着她们的心,把尘垢都洗净了。读后感:
这是一本表面看起来轻松、喜悦,脱离当代现实社会思想禁锢的故事,但实际上,里面的景物都充满着悲伤,当我在读故事的每一个情节时,心里却总是伤感、郁闷、愤怒的。
特别是当我看到高家四小姐淑贞的那股软弱的样子,总让我感叹旧社会害人不浅。只有看到三小姐淑华的大胆、活泼、天真,二小姐淑英对新新事物的憧憬与渴望,琴小姐的善良、好学、乐观时,才会感觉虽然是旧社会也有新生的事物,让人紧蹙的双眉可以稍稍展开一些。
我很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个女人必须遵循三从四德、包了小脚便有炫耀资本的封建年代。女人嫁了就以夫为天,没有自己的主见。那样的生活如此的无趣,如此的让人抓狂。不过,不管身在那个年代,只要我们都是牢牢记住淑英所说的:“春天是我们的。”我们就可以跨越层层阻碍,摆脱旧社会,走向新世界。
第三篇:巴金春读后感
对于巴金这个名字很早就已经知道了,但是真正读他的作品还是从《激流三部曲》,最近读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春》,《春》是《家》的延续。《春》给了我很多的感悟,我先说说我自己的读后感,然后我要继续看我的《秋》啦。
巴金的《家》、《春》、《秋》是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在上一部《家》中,主人公高觉慧在封建礼教的一步步逼迫下,一气离家出走。他的这一出走,给高淑英树立了榜样。然而,在高公馆发生的一些事情,让她的心忽起忽落。
父亲高克明的主意,淑英该嫁给那个放荡不羁的陈克家的儿子。可十七岁的她不愿如此早的出嫁,她羡慕觉慧的大胆,与他通过自己的来的自由;琴是她当时唯一精神上可以依靠的人,琴的乐观,使淑英从阴暗的心理中稍稍解脱;婉儿,那个从高公馆代替鸣凤嫁给了冯乐山的丫头,婉儿在冯家所受的不公的待遇,令人心酸;蕙,又是一个被逼破的可怜人儿,没有主见的母亲,软弱的祖母,拗不过固执的父亲,一手包办的婚姻,何来的幸福?因为这些事情使天性软弱的淑英更加绝望,甚至想过去追随鸣凤,做一个烈女子,依身于那一片粼粼的湖面上。
海儿的离世,家庭的纠纷,初次出游,蕙的出嫁,觉民的表演,蕙的难产„„一次次打击,一次次的鼓励,都在淑英的心上刻下一道道印痕,更加坚定了淑英的决心。经历了这些磨难,是淑英更加坚强,更加乐观,开始学习新派的知识,不再动寻死的念头。但是在父亲的再一次威逼下,淑英下定决心:出逃,离开金陵,到上海去,去找堂哥哥觉慧。
淑英的顺利出逃,似乎告诉家人,无论是具有抗争精神的哥哥,还是自己这个以前的大小姐,都可以凭着自己,与别人的的帮助逃离那个监牢般的“家”。
海儿因封建思想,误吃药,耽误病情,而使公馆丧失了一个可爱的身影;叔父叔母之间,仆人之间,孩子们之间,一切杂事使淑英头昏脑胀;为了新鲜事物,偷偷到公园,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因被亲人遇见,处于封建的思想,被狠狠地批评;见证那蕙的不幸的婚姻,无法反驳,去葬送自己的幸福;觉民报社在戏院的表演,触动了淑英的心,又燃起了她的希望之火;蕙因父母、丈夫的固执,没有送去医院,后来因去医院太迟,又使两条人命葬送在封建思想的深渊里。
无法想像淑英,那个在开头柔弱的娇小姐,居然可以成为与之前反差极大的新青年。琴,觉民,觉慧的帮助;蕙,婉儿,鸣凤的刺激,促成了这一皆大欢喜的结局。
觉新这个人,是个可怜却又十分重要的配角,作为高家的长孙,他肩膀上的担子十分沉重。却因性情的软弱,无法起身反抗,自己的所作所为,葬送了自己的前程,成为一名无辜的牺牲者。
“上海”在《春》中,就是幸福,就是美好,它代表着新一代的青年们的追求。
在“尾声”中的一句话“春天是我们的”给我的感触良多:“春天”是光明的,美丽的,它象征着一切美好事物,但在它的背后,又有多少无辜的人牺牲。淑英追求到了春天,春天也使她无比的欢心。春天是属于那些懂得进取,能够冲破一切阻碍,能争得自己自由幸福的人们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呢?我们为了自己的春天,抗争已有的不公正生活,不要害怕那些艰难险阻,那不会将你拦下,也许,它还会成为你通向春天的铺路石,使自己进一步成为春天的主人。
第四篇:巴金《春》读后感
巴金的《春》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是《家》延伸,读了些《春》。读完这本书,书中的很多情节一直在我的脑海里,书中的人物更是深入我心。读完这本《春》那些原来没有表达出来的一种抑郁的感觉又重新涌上了心头,一种不平、一种压抑、一种心痛。
很是喜欢淑华,这个看得很开的三小姐,她没有淑英的心里焦虑,没有淑贞的胆小怯懦。她很少为觉新的遭遇而感到痛心,很少去站在淑英、淑贞的立场切身体会她们的无奈。开朗活泼的淑华每天在这个压抑的高家公馆里享受自己作为小姐的难得的一点快活,会把克定夫妇的争吵当作热闹看。也许淑华是没有琴那种改变时代的抱负,也许是淑华没有淑英那不服命运的反抗,也许是淑华没有淑贞对于爸妈不和的惧怕。在那个女子不能抛头漏面的年代,淑华的优良的心理素质给她带来的是相对满足的生活。
每个人的性格都是被他的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所决定的。当觉民要带那群小姐们出去见见世面的时候,淑英对于父亲的惧怕、淑贞对于没有和好父母的担忧,只有淑华自己主动向觉民提出内心的渴望,我不要紧的,妈不会阻挠我的。淑华这句话说出来是挺让淑英淑贞嫉妒甚至有点不顾他人的感受,但同时也是这句话道出了淑华和高公馆里公子小姐们的不同。淑华不是淑英,没有那个把自己往火坑里推的父亲;淑华不是淑贞,要求裹足底母亲,没有整天吵架大闹的爹娘。淑华有的是横竖不会干预她很多但同时自己认命的周氏作为母亲,有觉新这样会承担的作为哥哥,有觉民的逃婚作为借鉴,有觉慧的出逃作为榜样。在高公馆里,除了觉民觉慧,淑华是这一代里最敢于追求自我的,但同时由于缺少对于社会的深入认识和对周围人的体贴感受,淑华对于这个家这个社会没有那么多的失望。淑华不是高公馆最自由的也不是最有思考能力的一个,但她肯定是最幸福的。
觉新也许是大家最同情的一个吧。大哥到处敷衍,见人就敷衍,敷衍了一辈子,仍然落得这样的结局。想要照着家庭给安排的路线走下去的觉新就这么敷衍着,为了敷衍高老太爷,觉新放弃了深爱的梅娶了那个之前从来没有见过的钰,当对生活逆来顺受的觉新渐渐的和那个自己并不熟悉的姑娘发展出感情,摩擦出爱情的火花并经营起自己温馨幸福的小家的时候,又是封建礼仪破灭了他的希望钰和梅这两个平生最爱的两个女子的离去有把他扔进绝望的深渊;和乖巧的儿子海臣相依为命也许是觉新那仅有二十多岁生命的最终结局,但是上天不甘啊,他不甘愿让这么一个悲剧的人就那么平静的度过下半生。脑膜炎,现在听起来还有点让人心有余悸的字眼,就那么突如其来的降临到觉新那讨人喜欢的小儿的身上。
看着唯一的寄托就那么痛苦着,一向敷衍的觉新不再有那么多的顾虑,亲自去请了西医,当我还在为觉新能够不顾高公馆最有威望的三爸反对去找那内箔的西医而有些许欣慰的时候,随着觉民的回家,这个不幸的消息泄漏了出来。海臣对琴、淑英姊妹们的亲热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海臣一直不同于觉人觉英的调皮,他会听爸爸的话放弃再玩一会的渴望,快快睡去;他会立即离开会讲故事的琴,当爸爸告诉他琴的离去的时候;他会在病痛中忍住哭声,只是因为觉新的不让。我不敢想象这样的孩子如果不夭折会变成什么样子,象父亲一样向家庭向社会妥协的懦夫?象觉英一样的对打骂麻木的纨绔?很难想象他能够同觉慧一样激烈的对抗这个令人极度不满的社会。上天对于觉新就是这么的残忍,觉新比谁都更懂事,他接受可以给家族帮助的政治婚姻,他接受妻子在外面艰苦的生孩子的迷信,他接受海臣被庸医耽误的死亡常常感伤的觉新总是被命运伤感。从前不曾拥有的事务在失去后总会使人感到悲伤,没有人能够做到就当从来没有拥有过。
第五篇:巴金《家》读后感
巴金《家》读后感1
读完巴金的《家》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好比在严冬里往身上浇了一盆热水,好比在炎夏中赤脚逛街,心中一直有股劲头在不停的上升。书中形成鲜明对比的两个人物,同时也是兄弟两——觉新和觉慧,他们虽然出生在同一家庭,但是两人的思想完全不同。觉新的“作辑主义”和“不反抗主义”使我义愤填膺;觉慧的初生牛犊不怕虎,追求自己的理想,使人感到一点欣慰。
因为懦弱,因为封建礼教的传统旧思想,断送了觉新这个有为的、年轻的生命。觉新虽然有过向往“五四运动新潮”的影响,但是在封建家庭的“孝”道的感染下,在全家的封建思想的带动中,他放弃了不敢说“不”字。当父亲决定用抓阄的方法决定婚姻时,他默认了,当家人要让瑞钰到城外生孩子时他更默认了……
相反,觉慧这个封建礼教叛徒,这个胆大妄为的青年却在不平中走向光明的大上海。离开了这个关着他的恐怕的笼子。
正因为有了觉慧,才使这个生气沉沉的`大家庭中带来了一丝朝气,一股清风。“无论如何,我不跟他们一样,我要走自己的路,甚至于踏着他们的尸首,我也要向前去。”这是觉慧对封建礼教,对旧制度发出的一声警告;“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把自己的幸福争过来!”这句话证明了觉慧追求自己理想,是个热血沸腾的青年。虽然他没有和鸣凤结合,虽然他努力的想把腐朽的家庭变朝气,但是他失败了,而他在失败中选择了离开和放弃,去追寻自己的理想。
许多人在谴责与犹豫中一直没有正确的选择。可你要知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只要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不要管别人是如何指责,相信自己,向胜利之门冲啊!
巴金《家》读后感2
作为大哥的觉新样貌清秀,品学兼优,本有着大好的前程与美满的梦,但在吃人的封建礼制面前他屈服了,理解了,忍受着别人难以明了的苦衷,博得长辈们表面上的暂时的'友好对待,但他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他被迫与所爱的梅分离,娶了另一个少女,梅却被嫁到赵家受气,不满一年即守寡回娘家,最后含恨而终。他也热烈地爱着她的妻----一个善良贞静的女子,但他却不能保护她,让她任人摆布,听着她在为他生第二个孩子时的痛苦的呻吟声却不能进房看她,知道妻因难产而殒逝却不能与之见最后一面,却只能够忍受。他甚至还做过封建礼教的刽子手,逼二弟觉民完婚,但最后,他有了一点觉悟了,他最后帮忙三弟成功地逃出了这个可怕的”家”!
我厌恶觉新这样的人,他是那样的懦弱,那样的无能,他不去争取他所爱的梅,也不能保护他所爱的妻,他还是一个男生吗?他眼睁睁地看着这个他一向维系的家扼杀他最爱的两个女生的性命,是他的懦弱害了她们啊!他的顺从扼杀了他自我,也摧毁了她们。然而,他却是最值得人同情的,前途失去了,美景幻灭了,一切都在黑暗中挣扎,没有愉悦可言,更没有期望所在!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个人物!这是怎样一个吃人的世界!我诅咒这个黑暗的世界,但对于觉新,我就能够憎恨他吗?他是最大的牺牲者啊!我是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
二哥觉民,拥有进步思想,但不坚定,他是处在守旧与进步之间,然而,就是这样,他凭自我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帮忙,赢得了琴——一个进步的充满自信的新女性,他能够说是《家》中最幸运的一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