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后感
初读围城,最令我惊讶的是读到最后一章,看似正是高潮,却又突然戛然而止。当我正看的津津有味之时,下一秒。却看到了附录。那感觉,好比痰咳到一半却又堵在了嗓子眼。虽然形容得不太文雅,但确实是这么回事。于是我便仔仔细细又把书翻看了一遍,妄图想找出个什么结局。方鸿渐最后哄没哄回孙柔嘉?去没去重庆?越细读,越发现这些问题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当方鸿渐哄回了孙小姐,又会因琐事而与她吵闹;当孙小姐愤然离家后,他又为自己的行为后悔不已。这是一个必然的循环,一个伴随着吵闹与打骂的无尽循环,除非——离婚。而方鸿渐虽然是一个懦弱,自私的人,但是却意外的大男子主义。离婚在他看来,是不可能的事。于是这样的事件,就得循环下去。这是人物的性格和特征造就了这样的结局。在我看来,这是必然的结果,就没必要再写下去。同样的事情一次两次写还好,无数次的写不但使读者厌烦,或许连作者自己也不愿再动笔。这是《围城》中所说的婚姻的悲哀。
“目光放远,万事皆悲”,锺书先生的这句话,放在这里也是同样适用的。《围城》的评论,谈婚姻的居多。但《围城》的内涵,可不仅仅在于锺书先生对于婚姻的独特见解,还在于他对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社会环境独特的感悟。三四十年代的租界,是一个混乱之中相对稳定的环境,但是我们也能从租界的衣香鬓影、歌舞升平中看穿假象,看到褪去了胭脂粉末后的中国,是个什么样子。他真正描写战争的不过那寥寥几句“上海撤退而南京陷落”“日本人进攻长沙,形势危急得很”看得人心惊胆颤,而无知的中国人仍然贪的贪,腐的腐。封建主义,官僚阶级压得中国人抬不起头来。我觉得锺书先生有句比喻用得极妙。“四人脱下鞋子来,上面的泥就抵得贪官刮的地皮”,这说的是四人走完雨后泥地后的情形。写者有心而读者更要细心,才能发现其中的微妙。这句暗地里的嘲讽,比明面上的大声叱咄更震撼人心。其实,锺书先生在此书中的妙言佳句数不胜数,在此不一一列举,毕竟《围城》内包含的东西,自己挖掘的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