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读后感

时间:2019-05-11 21:42: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蛙》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蛙》读后感》。

第一篇:《蛙》读后感

《蛙》

当初不明书名为何会取作为“蛙”,全文似是与“蛙”无多大关联,后来才明白作者莫言取该名的意义何在。以“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蛙”之神形皆有生殖意,“蛙”可同“娃”和“娲”,“娲”是古之神女,化万物者,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不得不说它是整本书的一个亮点,也只有读懂该书的人才能体会其中意味。

整部小说的结构较为独特,由四封长信和一个九幕话剧组成。书信体的叙事方式给小说的情感、思想的表达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利于作者更自由地直抒胸臆,也给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九幕话剧《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补充和升华。

书中“姑姑”是个身份复杂的女医生她一生坎坷的命运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时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因男友逃到台湾惹上了一身骂名;在年轻时她曾是计划生育国策的支持和执行者;人到老年时她面对“我”的超生却睁只眼闭只眼。

除了“姑姑”这一形象,作者还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狮子”年轻时也曾是计划生育的坚决支持者和执行者,但嫁给剧作家“我”之后,始终受着膝下无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压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代孕服务”,并成功得子。在形势的巨变下,“小狮子”从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者摇身一变为“违抗者”,其间经历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压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胆是“计划生育”政策盲目执行下的牺牲品,“传宗接代”传统思想的牺牲品。作者在小说中用几近残酷的笔触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给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断麻利、铁面无私的形象,同时也试图诠释人性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轻时的豪言壮语与年老时的唯唯诺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得不说莫言的人物塑造是及其成功的,用质朴而形象的言语描绘出书中的人物,赋予他们思想,感情。在如此长的时间跨度之下,潜移默化的改变的某一个人似乎永不会改变的性格,变得不再充满斗志,不再激昂,变得唯唯诺诺。在这样的变化里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和脆弱会因为所处环境的变化的而产生微妙的改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

第二篇:蛙读后感 文档

《蛙》的读书心得

以前对莫言知之甚少,乘着诺贝尔文学奖的热潮才对他有所了解。莫言自八十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莫言的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他的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曾认为,莫言是中国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人选。2004年,法国图书沙龙,莫言、李锐和余华三位作家获得“法兰西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

网上有人这样评价他:“莫言可能是当下中国文坛最博大、勤奋的作家。博大源自其尝试的写法多而宽,充满试验性的创新精神,其笔法汪洋恣肆、气势蓬勃、自由率性。勤奋源自其写作的数量和质量之积,也源自其不懈的开拓精神,就中国当下而言,无人能出其右。”

作为文学院的学生,我不得不拜读一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长篇小说《蛙》。当我读《红高粱家族》、《蛙》、《食草家族》、《十三步》等作品的时候,我为其充满速度的叙述、斑斓的意味、锋利的究诘和卓越的语言才华而兴奋不已。

小说的名字叫《蛙》,如果没有看过书,光看这个题目,想必是怎么也不会和妇产科医生联系到一块儿去的。听说莫言取这么个貌似

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这是部直面中国近几十年来有关计划生育政策的小说。说起计划生育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我们不得不感慨一下。

以前有个澳大利亚网友,他说,每10个加他的好友,就有4个中国人。我说,大概你特别受中国人欢迎吧。他说,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大概是因为中国人太多了。当时,我几乎忘了中国人几十年来为计划生育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

动物归根结底是为了自己的种族和后代而生存。繁殖是动物的本能,也是身为高级动物的人类的本能。当人类的动物属性与社会属性发生矛盾,我们该做怎样的选择?中国政府选择了计划生育,于是,几亿成型的和没成型的胎儿成了牺牲品,又有多少孕产妇由于当时落后的医疗条件丧生。当我们为今天计划生育所取得的成绩感到欣慰的同时,可曾想到过他们?

读罢该书,犹如在中国人的心灵长廊进行了一番巡礼,禁不住重新探寻一下人类的孕育到出生的生命旅程。正如书中所说,历史是

只看结果而忽略手段的,就像人们只看到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许多伟大建筑,而看不到这些建筑下面的累累白骨。

小说中一个最典型的人物。这个人是全书的主人公——姑姑,名字叫做万心。万心卫校毕业,一辈子跟妇女打交道。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她是接生员,无论多么困难的分娩,只要经她接手,就会转危为安,就连母牛难产,大家都请万心出马,那时候,她是四里八村妇女的大救星,活菩萨。到了八十年代,她一下子由天使变成了魔鬼。张拳的老婆因她溺死水中,她侄子万足的老婆王仁美被她大义灭亲引产失败大出血死了,袖珍美人王胆在被她追赶的途中所幸生下女孩陈眉,但王胆的命也没保住„„当时人口膨胀得厉害,国家不实行计划生育,可能带来灭顶之灾,万心就是计生工作的推土机,开到哪儿都压死一片,虽然讲法不容情,但我还是极端地厌恶这个时期的万心,以至于厌恶到要放弃读下去的地步。万心那种惨绝人寰的围追堵截实在是太血腥了,有谁愿意欣赏这样一个灭绝师太赶尽杀绝的表演呢?妇女工作本是最神圣的,可是,万心却被时代扭曲成了一个杀人恶魔,后来她途经芦苇地,被无数的蛙围攻,撕碎衣服,咬破耳朵,喷射黏液甚至是精液,再后来,她夜夜失眠,猫头鹰的叫声被她幻化成蛙的惨叫,她觉得这是那些无辜的生灵来讨债了。“蛙”,就是“娃”啊,万心的这双手,接生了上万个娃,又残害了多少个娃啊!如果她不仅仅是一个妇女工作者,如果她能在当嫁的年纪嫁掉,在该生的年纪生产,她的心就不会这么硬,这么冷。可惜,她年轻的时候与那个英俊的飞行员擦肩而过,后来在她徐娘半老的年纪里,戏剧性地嫁给了郝

大手,一辈子接生了上万个孩子,却没有一个属于她,这也许就是对她作恶的报应吧?万心,愿你来生做一个完整的女人。

小说中一段纠结的感情。这段情不是秦河对万心的忠诚,不是陈鼻对王胆的呵护,不是万足对王仁美的愧疚,而是王肝对小狮子的单恋。十二年的时间,王肝给小狮子写了五百多封情书,可以想象,王肝是怎么把一颗惴惴不安的心装进信封,等待小狮子的回信,可是,没有,直到小狮子嫁给万足,也没有给王肝回过只言片语,因为王肝的信小狮子一封也没看到,信全被万心扣下了。没有回信,王肝依然痴痴地写下去,从第一封到第五百多封,这是怎样的痴情啊!令人费解的是,头发蓬松,塌鼻方口,满脸粉刺的小狮子,在王肝的眼里竟然是“小狮子真美啊!”就是这么一个其貌不扬的灰姑娘,让王肝远远地看见就激动地眼含泪花浑身颤抖,让王肝情愿跪在地上亲吻小狮子留下的脚印,当他得知小狮子嫁给万足之后,他没有痛不欲生,反倒很冷静地说:“爱情就是生一场重病,现在病好了!”看来,爱情是不拘于形式的,比如婚姻。

小说中一场无法忘却的过往。这部作品是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高密东北乡写起的,农村的落后贫穷,虽然我生在90年代,没有亲身经历那时艰辛的种种,但从长辈的口中我也了解很多。比如吃,爷爷奶奶说他们那时候几乎顿顿吃煎饼,能抹点猪油或者卷点红糖白糖,就算是十分奢侈了,至于钙奶饼干,那更是不可多得的人间美味了。如果能捡到飞机上投下来的压缩饼干,真是好运气了,更多的时候,见到的是印刷十分精美的传单,飞行员降落伞,还有在手腕上画手表,每家每户发布票。还有那个时代村里的一个接生婆,会安胎,会接生,会打针,还会算卦,巫婆一样神乎其神。

第三篇:《蛙》读后感

《蛙》读后感1

20xx,庚子年2月9日。新冠肺炎的事情却愈演愈烈,仿佛本书一般,消息密集,但还看不到一丝令人安慰的消息,恐慌笼罩在城市上空,但依旧前行。

蛙,恰如其分的名字,听取蛙声一片,在四野之中,一阵阵蛙声比黄豆落在鼓面上还要密集,故事的情节就像蛙声一样,密密麻麻的砸下来,蛙声侵袭耳膜,情节充斥眼球。然后吃青蛙的人,会变白痴!突然炸裂开来。

被时代裹挟的人,都是受害者。国家机器的运转免不了要将人卷入其中,碾成碎片,在愤怒的时候,不妨想想,多少碎片,不论碎片是否想成为碎片,一旦卷入必成终局事实,多少碎片才换得片刻安稳。

故事的人物名字也甚是有趣,万心,一颗红心始终,让人开心,也让人伤心;万足,小跑,确实善于跑,善于逃避,善于避开锐利锋芒的真相;肖上下唇,父子二人,摇唇鼓舌之人,恰似盗取了革命的果实,无比愤慨,可又不得不接受,存在即合理。袁腮,脑海第一个词便是尖嘴猴腮,能言善辩,势为识时务者,可真为俊杰?王肝,忠肝一片只为了一人,哎,可叹。妹妹王胆亦是如此,而陈鼻的一生,从姑姑手里开始也从姑姑手里毁灭。人物纷繁众多,但初看名字便能略知一二。

也是这粗犷的行文,人物纷繁但通过名字直接将主要性格暴露,配合密集的故事点,应接不暇,仿佛那潮湿,黏腻,冰冷的肚皮将你团团围住,想要逃离,却发现一拳擂上去,软绵绵软绵绵,又陷得更深,将人都裹在肚皮之中,就好像也在被时代裹挟的我们,仿佛也放弃了挣扎。

莫言老师好像剥开蛙的皮,将社会的问题直接生生剥下来,场面过于血腥,没有一点缓冲,故偷减一颗星,因为有些人看了可能倍感压力而梦魇。

愿阳光射穿阴霾,春回大地。

《蛙》读后感2

无意间收到公司团委赠送的《蛙》,心想,《蛙》有什么值得看的?我们农村青蛙多得是,可当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蛙》描述的是姑姑由一名助产士最后成为一名计划生育工作者,她专门与那些想超生的妇女们之间作斗争。结果使得她的侄媳王仁美和张拳的老婆家破人亡。最后,晚年的姑姑充满了不安与自责,每当夜晚,她听到蛙的叫声仿佛是成千上万个婴儿的哭啼声和控诉,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惭愧。

这是部直面中国近几十年来有关计划生育政策的小说。说起计划生育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我们不得不感慨一下。

读罢该书,犹如在中国人的心灵长廊进行了一番巡礼,禁不住重新探寻一下人类的孕育到出生的生命旅程。正如书中所说,历史是只看结果而忽略手段的,就像人们只看到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许多伟大建筑,而看不到这些建筑下面的累累白骨。

相比莫言的其他小说,《蛙》对人性的剖析与批判更为深刻,对社会的剖析也一针见血。通读小说,我们能感觉到作家虽然始终在写家乡的故事,却已经跳出了故事的本身,站在人类或人性的角度去写“人”。

《蛙》读后感3

说起来有点儿惭愧,今早读完的莫言的《蛙》,才是我今年完整看完的第二部书籍。就是这样一本不算厚的书本,却也整整看了2个星期有余。

作为一本“新世纪和谐文学”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笔墨描写了一个高密县东北乡的普通妇产科女医生--我的姑姑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而记叙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义,通过“姑姑”内心的挣扎,反映时代的变革堕落,人内心的矛盾变化,无疑在选题上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书本的题目叫《蛙》,如果没有看过书,光看这个题目,想必是怎么也不会和妇产科医生联系到一块儿去的。但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作品中,“姑姑”性格非常鲜明,一个敢作敢当,雷厉风行的女子。她是一名光荣的党员,她果敢地执行着国家政策,忠实于党的方针战略,甚至为了这一点,牺牲了自己的声誉,甘心被他人唾骂。“姑姑”强行让张拳的老婆、让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让陈鼻的妻子王胆强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至今时刻在我的脑海浮现,但“姑姑”显然不是一个泯灭人性的人,她爱孩子,喜欢自己的事业,事实上,她做这项残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寻常人去做多得多。从迎接新生命到扼杀新生命,“姑姑”内心实有不忍,但坚决执行“计划生育”的信念却从来都没有动摇过。

所以,我也时常陷入沉思,“姑姑”到底有没有错,她在晚年时的内疚、失眠,罪魁祸首到底是谁。是那些思想愚昧,重男轻女的农村人,是“计划生育”方针的制定者,还是执着的、不讲情面的姑姑本身?还是三者都有一定的成分掺杂其中。而可怜的“姑姑”,却显然是错生了一个时代,成了那个时代国家政策和家族利益冲突对立的代罪羊和牺牲品。没错,她的选择是“反政策”的,但谁又能说政策本身不是呢,谁又能说明知这个政策还怀着侥幸心理偷生的男人女人不是呢?

《蛙》读后感4

前些日子,爸爸从六合带回一本小说,小说名叫《蛙》,我心想,蛙有什么值得看的?我们农村里青蛙多得是,可当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是。

《蛙》描述的是姑姑——万心由——一名助产士最后成为一名计划生育工作者,她专门与那些想超生的妇女们之间的斗争。结果使得如她的侄媳王仁美和张拳的老婆家破人亡。最后,晚年的姑姑充满了不安与自责,每当夜晚,她听到蛙的叫声仿佛是成千上万个婴儿的哭啼声和控诉。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惭愧。

记得四年前我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也有同样的遭遇,妈妈因超生而东躲西-藏。我从小就一直待在妈妈身边,从未离开过她的怀抱,我整天以泪洗面,后来生了一场大病,爸爸回来帮我挂了十天水。后来听大人们说弟弟没保住,而且房子又被拆了。妈妈回来以后我一点没怪她,相反,我觉得妈妈是伟大的勇敢的!

妈妈是幸运的,书中的王仁美因大出血而死亡,然而上天眷顾她的生命没有轻易离去。妈妈回来时明显瘦了许多,她看见别人的孩子总要抱一抱,我知道妈妈是在想念夭折的弟弟,每当这时我就心如刀割。20xx年一个新生命降临在我家,这个家又充满了朝气!

中国作家莫言的小说《蛙》由四封信一个剧本构成,讲述了“我的姑姑”一位平凡的乡村妇产科医生六十年来落实计划生育的故事,描绘了一幅新中国波澜壮阔的生育史。

《蛙》读后感5

其实本来是想写一篇《秦腔》的都后感来着,但读完秦腔后发现,自己整个就没有书中所描绘的那种代入感,以至于读起来味同嚼蜡。毫无感触,可能读这本书得需要到达某个年龄段或某个阶段。于是就写个《蛙》的读后感吧。

第一次听说《蛙》这本书是在莫言获得诺奖之后,那时候就感觉莫言这种有乡土气息的作家很合我的胃口,想多看一点他的书,但当时上中学,没那么多时间。就找了一些他的'短篇小说看,都很有味道。前些时候在图书馆偶然发现了这本《蛙》,就立即借走看完了。说实话,看完这本书的感触很大的。

文章主要讲了有个八路军父亲的姑姑,医术高明,在农村推广新法接生,于是在胶东一带很有名气,虽然从“姑姑”手中接生的还在有几千名之多。但是丧生在“姑姑”手中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乡。她一边接生,一边带领她的徒弟们实行计划生育,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

年轻时的姑姑强悍,有干劲儿,很有能力,根正苗红是我对她的第一印象。那时的她嗓门大,胆子大,仿佛全世界没有他干不成的事。村民们爱戴她,只要是她接生,产妇及她的家人就心里有底。但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她动员村民们去做节育手术,逼迫那些怀孕超生的去做流产,有无数的婴儿夭折在她手里,甚至还有许多母亲也命丧于此。村民们开始怨恨她、诅咒她。读后感但她一直立场坚定,即便是自己的亲人,也一视同仁。甚至,自己的亲侄媳妇儿都是死在她的手里。她有过后悔,有过对自己工作的怀疑吗?我想肯定是有的。我相信一些没经历过计划生育,或没有在那个年代的农村生活的人是很难理解为什么那些人会冒着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代价去超生。其实我到现在也还是不太理解。我们都看过赵本山和宋丹丹演过的《超生游击队》那些令人匪夷所思,令观众开怀大笑的段子,其实都是真实存在的。

我妈说孩儿就是宝,不嫌多。她那一代人基本上都是这个思想。

再来说说姑姑这个人物设定吧。作者采用前后对照,把姑姑这一人物形象写的非常饱满。我就是个学生,也不了解啥写作手法,我就来说一下对姑姑这个人物形象内心的理解吧。首先,姑姑是一个原则性很强的人,他为了自己的工作,亲手杀死的自己的亲侄儿媳妇儿。当然这只是个意外,就是因为这件事,所有的矛盾都在姑姑身上爆发了。为计划生育工作奉献了整个青春的姑姑,直到中年才找了一个手艺人结婚。姑姑的晚年是在忏悔中度过的。

通过这本书,帮我们了解到了那个年代计划生育政策黑暗的一面,但如果不是那些计划生育工作者们的腕铁手段,是知道现在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现在百姓的思想转变了,中国正在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政府也开放了二孩儿,但那个时代我们不能就此忘记。

《蛙》读后感6

《吃掉那只青蛙》又名《博恩.崔西的高效时间管理法则》。这本书主要向读者介绍了21条时间管理法则,我把这21条法则归纳为三个点:明确目标、制订计划和实施计划并坚持。

首先关于“明确目标”,主要有以下步骤:第一,明确你究竟想要什么。第二,把你的目标写下来。第三,为你的目标设定一个完成的最后期限。第四,为了实现目标,把你能想到的、所有要完成的事项都列在一个清单上。第五,进一步梳理整份清单,使之成为一份计划。第六,根据计划马上采取行动。第七,每天解决一部分问题,向前推进主要目标。在我看来,第二点把你的目标写下来是最关键的一个步骤。如果目标没有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那么它就只是一个愿望或空想。

其次关于“制订计划”,美国“时间管理之父”阿兰.拉金说:“通过计划把未来变成现在,这样你就可以未雨绸缪。”可见,制订出一份合理的计划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据观察,每拿出一分钟制订计划,在行动时将会节省出相当于制订计划10倍的时间。所以,每天你只要拿出10-20分钟来制订计划,就能节省出将近两小时的时间。制订计划的具体做法可以是这样的:拿出一个记事本或一张白纸(也可以用你的电子助手或手机上的软件,把未来24小时内要做的所有事情都列在上面。当你随时想起需要添加的事项时,就把它们写进去。然后把这些事情排序,把最重要的和需要最早完成的排在前面。

最后关于“实施计划”,在时间管理当中有一个80/20的法则。简而言之就是告诉我们需要专注地完成计划上最重要的任务。什么是最重要的任务,通过三个问题来判断。第一个问题:“我的最高值的工作是什么?”接下来问自己第二个问题:“我只有把哪件事情做好了才会产生非凡的影响?”最后一个问题:“在此时此时刻,对我来说最有价值的事情是什么?”总而言之,一句话:“坚持要事优先的原则。”正如歌德说过的:“最重要的事情永远最重要,不能被不重要的事情左右。”

我自认为是一个目标很明确的人,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20xx年研究生毕业之后,我从事的所有工作都是跟教育有关的,我很明确我想成为一名教师这一目标。但是,我也知道自己的弱点是做事情缺乏计划性。以前,我总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并且我很喜欢先做最简单最容易的事,这样会导致一个结果,我没法将某些重要的事情按时完成。其实,这样无意中就养成了拖延的坏毛病。看过《吃掉那只青蛙》之后,我专门准备了一个本子记下我需要做的事情,每天下班前检查一下,看看有没有补充的,第二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先看看计划本,哪些任务最紧急就先完成哪项,然后完成一项就划掉一项。这样坚持一段时间,竟然产生一种“错觉”,好像时间变多了。

希望我们都能做一名目标明确,有计划性的人,这样我们就能提高工作效率,在工作中找到幸福感!

《蛙》读后感7

书是我们寂寞时的好伙伴,书是人们进步的阶梯,书是我们梦想的来源。可以说,人类没有书,就会灭亡。我读过很多书,在我的记忆中,令我难以忘记的是《井底之蛙》。

这本书是妈妈送给我的,有一天,我觉得无聊的时候,拿起这本书来看,过了一会儿,我看完了,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只小青蛙,在一口大井里,它每天都望着天空,它说:”却,天空这么小,它们还说很大。“突然,有一点小鸟飞过这口井,听到了刚才青蛙说的话,便飞到井口边说:”嘿,你为什么说天空只是一小点呢?“青蛙说:”本来就只有一个圆这么大。“小鸟又回答:”“你在下边不知道这天空是多么蓝,多么美丽。”青蛙又说:“真的吗?我不信。”小鸟说:“不信你自己上来看看。”青蛙在那跳。过了一会儿,还是没跳上来,这时,小鸟又从井里把青蛙拉了起来,青蛙一看,他说:“哇,好美丽呀。”这里有金黄的稻子,和清澈见底的小溪。这时,小鸟说:“看见了吗?”青蛙说:“看见了,原来这么美丽呀!”我的收获是,在还没弄清事情的时候,不要下结论,有一句话叫,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这就是我读《井底之蛙》这本书的感受,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还要多读好书。

《蛙》读后感8

莫言上海吆喝新作《蛙》,邀得郭敬明扎台型,引来迭声惊诧:骄傲如莫言,“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那,如今竟也需要如此这般地多卖个三五本么?

莫言说,不是的,只是借机跟年轻人多交流而已,“我相信,不管哪一代人,对人类的一些本质看法总还有一致性,我写得热泪盈眶的地方,80后读了也不会无动于衷吧。”甚至多少有些“老奸巨猾”地说,反正请郭敬明“助阵”无需给“出场费”,“人家在‘作家富豪榜’上名列前茅,给个几百块岂不是看不起他?请他吃顿汉堡包就得了。”

其实,当然连汉堡包也不需要就是了,人郭敬明也不吃汉堡包啊,他若是爱吃汉堡包,何至于奔三的年纪了还瘦小得跟个知了似的?不过,尽管瘦小得不免让人怀疑其放屁前得先找根电线杆抱抱牢,但人能混至今日之江湖地位,到底绝非仅“侥幸”二字而已,单是“接翎子”功力就非同凡响,要不咋叫“小四”呢,就是比“小三”还要更乖巧一级别嘛。人是这么说的,“我念书那会儿就读莫言老师的书了,他是我偶像。尽管我们年轻作家的创作还有很多青涩、不成熟的地方,但莫言老师对我们却一直持鼓励和期许的态度,我非常尊重他”,“莫言老师的新作《蛙》写的是我们80后出生那个年代的故事,是我们的生命没有记忆的盲区,所以会对我们充满神秘的吸引力”。

那么,莫言所谓因为《蛙》涉及到吾国吾民灵魂深处最痛的地方所以80后读了也不会无动于衷,郭敬明所谓因为《蛙》触及了80后没有记忆的盲区所以会对80后充满神秘吸引力,诸如此类说法,可信么?个人读后感,简言之就是,不可信。

说起来,人称莫言老师是“当代最具活力的中国作家”,火车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与之同时代的那些50后作家乃至晚一代的60后先锋作家们,近年来皆江河日下得几可说是惨不忍睹,但莫言却一直保持着相当水准。以《蛙》而论,笔力依然雄健甚至不失幽默,譬如有一段,妻子王仁美跟“我”解释曰,“肖下唇摸我那把,真的是隔着衣服呢!隔着厚厚的棉袄,棉袄里还有毛衣,毛衣里还有衬衣,衬衣里……”“还有乳罩,对吗?”“那天我的乳罩洗了,没戴,衬衣里有一件汗衫。”笑倒我。再譬如还有那么一章,“姑姑”率领计划生育工作组在江上围追堵截“超生游击队”,当真是叙述的狂欢,那感觉,读来直似梁山好汉大败高俅水军于梁山泊般淋漓。

可是,诚如莫言自己所说,“伟大的长篇小说,没有必要像宠物一样遍地打滚赢得那些准贵族的欢心,也没有必要像鬃狗一样欢群吠叫。它应该是鲸鱼,孤独地遨游着,响亮而沉重地呼吸”,“只有差不多五十万字的小说,体积上才配得上‘鲸鱼’的比喻。《蛙》只有二十几万字,单从体积上来说就不够”。向来以汪洋恣肆著称的莫言,何以在写“姑姑”这样一个“自己自从事写作以来就一直想写的人物”、写计划生育这样一个“个人之痛,民众之痛,也是国家之痛”的题材时,连“体积”都没能写够,以至于终究不够“鲸鱼”不够响亮不够沉重呢?我琢磨着或许是因为,尽管莫言一再声称“作家就是要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关注人性,不惧敏感”,但在奔花甲之年而去的年纪,下笔到底也顾忌颇多?

人都是要老的,那也没什么,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对于曾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儒家文化里浸泡千年的国人来说,当年席卷残云般裹挟而至的“基本国策”,固然堪称一代人的“灵魂之痛”,但在“白毛女应该嫁给黄世仁”的今时今日,还纠缠于那些事儿,在年轻一代眼中能有多大的意思?怕是至多只能满足一下猎奇心理吧,所以连莫言自己也不免承认,“也许年轻人看《蛙》就跟我读《盗墓笔记》的感觉差不多”。某种意义上说,莫言今日之开始反思生育权问题,其实是他自己在没有了生存压力之后开始想到了生活尊严,而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生活在如今这个权钱膜拜极盛却又无保障体系可言的时代,整个社会被各种既得利益所分割而开放度越来越小的时代,生存的压力仍然远比生活的尊严重要。是故,莫言以为他的新作会因触及“敏感题材”而引发争论,但个人觉着,他这部“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的力作”激不起多大浪花,断难企及那部叫做《蜗居》的肥皂剧。

《蛙》读后感9

我的读后感是《井底之蛙》。

井底之蛙主要讲的是一只青蛙在一口井下生活的非常好,它以为天空只有他能看到的那么大。有一天有一只小鸟来喝水,青蛙说:”今天算你运气了,我让你开开眼界,参观一下我的居室。那简直是一座天堂。你大概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宽敞的住所吧?“小鸟把青蛙抓起来带它到外面看一下。青蛙看到了说道:”哇,外面的世界真大。“小鸟把它放进井里,然后飞走了。青蛙努力的爬上井,但是上不了。青蛙只好在井里生活。

这故事让我知道了:世界无限广阔,知识永无穷尽。如果把自己看到的一个角落当作整个世界,把自己知道的一点点知识看作人类文化的总和,那就会跟枯井里的青蛙一样,成为孤陋寡闻、夜郎自大和安于现状的反面角色。从这则寓言故事概括出来的成语”井底之蛙“,常常被用来讽刺那些见识短浅而又盲目自大的人。

这就是我的读《井底之蛙》的后感。

《蛙》读后感10

你是否觉得永远没有足够的时间做完该做完的事?这是每个人的困惑的问题,而《吃掉那只青蛙》一书,却让我们对这个问题豁然开朗了。生活中的我们都会被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给缠绕着。我们也总会听到一个声音“我很忙,没时间。”“唉,最近很多事,忙。”“忙”这一字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时髦”了,或许是出于习惯,也或许是因为真忙?但是真正有几个人能知道自己忙到最后有多少成果呢?博恩·崔西的这篇《吃掉那只青蛙》却教会了我们如果能正确的把握时间,如何充分利用时间。

常常会有些人会说,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来的快,有时候确实是这样。但是这也是一些懒惰的人给自己找的各种理由罢了。如果没有计划,那就更别说什么变化了。如果你都能计划好了,那再大的变化也只是在计划之中的。每一天,每一个月,每一年,我们的生活就是一天又一天慢慢积累起来的。一天24小时,一月30天,一年365天。人生也就是由这些阿拉伯数字组合而成的。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做好计划是相当有必要的。因为你只要计划好每个时间段做些什么事情,你就不会浪费太多的时间。假使你用了大多数的时间在思考你应该做什么,那么时间就在你的思索中流逝了。每天1小时一个月就30小时,一年就是365小时,而如果按是一个人活七十年算下来,人的一生也要浪费掉25550个小时。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却并不至浪费掉这么一点点时间。算起来人生真是经不起计算了。

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我也深思很久,一直以来都以忙为“借口”的我是否有好好的计划过我的生活呢?以上的这些数字不正是给我的警钟吗?

【《蛙》读后感】相关文章:

1.关于《蛙》读后感

2.蛙的经典读后感

3.青蛙王子读后感

4.蛙读后感范文

5.蛙读后感范本

6.青蛙军团爱地球读后感

7.蛙的读后感600字

8.蛙母刺字的读后感

9.《蛙》读后感范文

第四篇:蛙读后感

读《蛙》读后感---让人性回归真实的世界

《孟子·告子上》:“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故而本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与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人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

读完《蛙》这本书对于人性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蛙》这本书基本是以书信的形式回忆而成,由五封长信组成。四封长信分别代表了四个时代,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时代的隔离带。第五封信则附有一部关于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话剧。因此,这是一部将书信、元小说叙事和话剧巧妙地融合杂揉为一体、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空间的作品;书信体的叙事方式给小说的表达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利于作者更自由地直抒胸臆,也给人物性格和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作者描写的主人公“姑姑”可以说是个崇高的人。作为一位妇产科医生,作为一个对小孩充满爱的女人,她的一生都在和小孩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计划生育是国家政策,但这种国策是理性的,没有这样的国策,很难想象当今的中国在人口问题上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但是因为国家实施计划生育,她果敢地执行着国家政策,忠实于党的方针战略,甚至为了这一点,不惜牺牲了自己的声誉,甘心被他人唾骂。她不得以恶人自居,打掉孩子成了她的任务,曾经的妇产科大夫成了今日的屠夫,曾经受乡亲们敬仰的医生成了让人厌恶的恶妇!这是一种人性的悲哀,也许是时代的悲哀,但是姑姑这个形象无疑是让人敬佩的!为大我舍小我,现在的人几乎没人可以做到,时代的产物吧!

莫言对于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虽然是在写一个故事,但是仍然深刻的表达出了一部人性的故事。在小说中用残酷的笔法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给“姑姑”塑造出了一种大义灭亲的形象,同时也试图诠释人性在一个时代背景和巨大的政治压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轻时的豪言壮语与年老时的唯唯诺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变化中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晚年的“姑姑”做着噩梦,梦着那打掉的孩子。人性是丑恶的,人性又是善良的。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姑姑”显然是这种国家意志的代表,她在执行国家意志时是没有退路的,任何人也没有退路。所以,当国家意志与古老落后的生育观念发生矛盾时,“姑姑”的角色所代表的人性善良和丑恶也在无奈中发生了转化。

“姑姑”这个角色代表的是一个时代,这种形象纵然不怎么光鲜,却是一个民族在前行路上必须付出的沉重代价,也是一个民族在他前行路上的阵痛,这种阵痛炙烤着经历这个时代的每一颗灵魂,这是这个民族最疼的感觉。正如莫言所说,他叙述的是灵魂深处最疼的东西。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愿意相信美好,也不会对世界的丑陋毫无洞察。映射到现实的社会,这样的人,往往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因为,他们珍惜爱他们的人,同时也能认清世事的不如意。

他们冷静,但是却冷静得很有人情味。

第五篇:蛙读后感

《蛙》读后感

《蛙》一书我用了一周时间看完,第一感觉就是看不太懂,全书共分为五个章节,其中前四个章节形式是小说,最后一节呈现出的却是一个剧本,五个章节的情节是联系在一起的,只是我不确定第五部分的内容是否是在小说中确实发生了的亦或是小说中的人物所写的剧本,所以无法判定整本书的结局。

小说是在一个荒诞的背景下开始的,书中人物名称大都是姓氏加上人身体的器官构成,少有例外,整本书的主角是“我”的姑姑。“我”的姑姑名叫万心,她父亲,“我”的大爷爷是胶东军区八路军地下医院的医生、革命烈士,因为大爷爷的缘故,姑姑和奶奶曾经被日本司令软禁,但却受到了日本司令的礼遇。建国之后,姑姑经过正规培训开始从事接生工作,从从“老婆娘”(当地原始的接生婆,大多对接生所知无几,成功接生率很低)手中抢救下第一个婴儿陈鼻开始,姑姑先后成功接生了超过一万名婴儿,并且在此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是她成功接生第一千名婴儿的日子,工作上姑姑从来都是认真负责,就像书中描写的“姑姑是天才的妇产科医生,凡是见过她接生或是被她接生过的女人,都对她佩服得五体投地。她的手在孕妇肚皮上一摸,就会让孕妇感受到一种力量,并对她产生信心。”,此间姑姑在当地的声望达到顶峰。

六十年代初期,中国迎来了第一个生育高潮,国家开始开展计划生育工作,而之前主管公共卫生院妇产科的姑姑开始主管当地的计划生育工作,当时的主要政策是对已经超过生育标准的夫妇进行结扎。毫无疑问,这项工作会受到当地人的抵制,但是姑姑坚持将这项工作进行了下去,在解决了肖上唇和王脚两个典型之后工作还算顺利进行。就在这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因为与叛逃飞行员的关系再加上黄秋雅的举报,姑姑立马被打成了牛鬼蛇神,但是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姑并没有屈服,面对造反派强加的侮辱,尤其是被侮辱做“破鞋”的时候,姑姑从未低头,在她看来名誉比生命更重要,从作者对文革简短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扭曲的人性,可是说正常人在当时是无法活下去的,好人是受到迫害的,姑姑这样正直善良的人甚至会有生命危险,类似于肖上唇之流反而如鱼得水,作威作福。一个疯狂扭曲的年代,将社会中坚力量抹杀大半,保留的有很多“流氓”,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当下有很多老人老人摔倒没人敢扶,因为当前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经历了完整的文革,他们当中一些人价值观是不健全的,因此为老不仁,当然这并不能完全怪罪他们本身,文革是对整个民族的灾难,他们身在其中也是受害者,他们本身并不能改变什么。

文革结束,姑姑又重新接手了当地的计划生育工作,姑姑准备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计划生育工作中去,而“我”就要与有着两条长腿的王仁美结婚了。王仁美是个好姑娘,尽管肖上唇的儿子肖下唇已经考上大学,要知道在当时考上大学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但王仁美因为看不惯肖家父子的高调庆祝果断舍弃了和肖下唇的婚约,王仁美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结婚当天也没有一点新娘的矜持和羞涩,不过这也正是我喜欢这个角色的原因。两年之后,小跑和王仁美的女儿出生了,他们为女儿办了酒席,在小跑的坚持之下,王仁美做了结扎,而最近几年,姑姑的计划生育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就在酒席之后,姑姑的计划生育工作发生了一件事情,村民张拳家里已经有了三个女儿,但此时张拳的妻子又怀孕了,姑姑带着助手小狮子等人乘船到了他的家里,张拳和他的三个女儿不出意料地竭力阻拦,姑姑更是受到了张拳的一记棍棒,阻拦未果之后孕妇假装去堕胎实则想要跳水逃走,此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孕妇跳入水中之后溺水身亡,又是一个悲剧发生了。

不久之后,入伍的“我”收到收到上级上级通知王仁美又怀孕了,原来是她找私人医生将避孕环偷偷取了出来,得到这个消息,“我”的反应是一定要将这个孩子打掉,因为他(她)的存在影响了我在军队中的仕途,王仁美当然不同意,一番争吵之后,王仁美回了娘家。后来姑姑也知道了这件事情,姑姑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热情投入到了自己的工作中,全县都没有出现超声而没有堕胎的现象,姑姑当然绝对不会同意王仁美把这个孩子生下来,不会允许自己的亲侄子开这个先河,因此冲突自然而然就发生了。姑姑带领一群计划生育的工作人员以拆房子为威胁逼迫王仁美出来堕胎,逼不得已之下,王仁美同意了接受堕胎,但在手术之前王仁美在“我”的手腕上狠狠地咬了一口,王仁美的形象更加真实了,看到这里,我更加喜欢王仁美这个角色了。手术结束了,不幸发生了,手术失败,王仁美离开了人世,王仁美的母亲拿剪刀捅了姑姑一下,这时姑姑说“我要谢谢你呢,你这一剪子,让我放下了包袱,坚定了信念。请你们给陈鼻和王胆通风报信,让他们主动来卫生院来找我,否则他们就是钻到死人墓里,我也要把她掏出来”。看到这里,我不知道姑姑所做的究竟是对的还是错的,确实国家正处于控制人口的关键阶段,控制人口的工作必须进行,否则未来国家的发展将面临严重问题,我国的人口数将严重超出国家可以负担的上限,这样的工作必须要有人做但从民众的角度上来看,这种政策十分残忍甚至是血腥,以当时的公民素质很难理解计划生育,即使是到了现在,还是有一部分认为孩子越多越好,一对夫妇必须要有至少一个儿子,否则哪能活啊?!姑姑能为国家的未来奉献出个人的每一份力量让人钦佩,但是从生物学上看受精作用发生的那一刻一个小生命就诞生了,强制堕胎是在杀人!

王仁美去世后,“我”想要从军队转业。姑姑又带人搜捕即将超生的陈鼻的妻子王胆,不料王胆从地道逃跑并且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被找到。姑姑开始撮合我和小狮子,开始时“我”对这件事是十分反感的,但是经过了各方游说,我逐渐开始接受了这件事。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对此很不理解,因为“我”对王仁美应该是有感情的,我认为小跑应当不那么快就再次结婚,但是出乎我的意料,小跑接受了小狮子,小跑肯定是爱王仁美的,也许是因为当初是王仁美主动要和小跑结婚的缘故,感情并不是很深刻,或者说当王美仁主动找小跑时他只是觉得这样很不错,因此小跑接受王美仁只是理性考虑的结果,因此他就很容易再次接受小狮子。

小跑和小狮子结婚后两人年龄都很大了,所以一直没有孩子,而小狮子一直想要一个孩子,于是她偷偷采集了小跑的精液采取人工受精找人代孕的方式想要一个孩子,地点就在袁腮的“牛蛙养殖公司”(其实主要业务是代孕,养殖牛蛙只是一个幌子),阴差阳错的是帮小狮子代孕的正是陈鼻和王胆的女儿陈眉,当年王胆在被姑姑追捕的过程中生下了陈眉,陈眉在工厂的火灾之中被烧毁容了,在“牛蛙养殖公司”里代孕,希望以此赚钱偿还父亲陈鼻的债务,小跑知道之后勃然大怒去质问小狮子,再听了小狮子的解释和袁腮李手等人的劝解之后逐渐理解了小狮子的做法。在刚开始看到哲理时我也对小狮子的做法很不理解,我觉得小狮子的做法很不应该,但是小狮子只是想拥有一个自己的孩子,我们应当理解她想做母亲的心情。

几个月后,小跑的儿子出生了,但这也带来了陈眉的悲剧,作为一个毁容的女子,她并不敢以真面目示人,十月怀胎的过程她对孩子感情很深,但孩子出生之后就被人抱走了,抱走她的孩子的是社会上有权有势的人,最为社会的底层,陈眉当然没有任何办法解决问题,这也就注定了她受害者的身份。

最终,姑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伴侣郝大手,郝大手会捏泥人,到了晚年,姑姑时常会有幻觉,感觉那些被她流产的婴儿化作青蛙回来找她讨债了,因此他十分害怕青蛙,书中多次描写了姑姑被大量青蛙追逐攻击的情景,在“我”印象中无所畏惧的姑姑每每落荒而逃,有一次刚好被郝大手救了下来,于是两人走到了一起,姑姑让郝大手捏出一个又一个的娃娃,每一个都对应着往年被她流产的婴儿,姑姑想象着那些孩子的样子并且为他们安排转世的去处,这是一个老人对自己往年“罪行”的忏悔,一个自认为有罪行的人,总会想办法安慰自己,小狮子和姑姑的精神都不是很正常,小狮子自以为自己怀孕了,姑姑把蛙看成了一个又一个婴儿,其实她们并没有做错什么啊,她们只是为国家做了一些总要有人完成的事情,她们都是最善良的人,只是唱了一回黑脸而已。

整本小说看完,感觉很有深度,还有很多事情我都说不清楚,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集体,我只能说,小跑、万心、小狮子,他们都是好人,善良的人。

下载《蛙》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蛙》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蛙》读后感

    读《蛙》有感 很长时间没有认真读过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一来是科技在发展,在这个喧闹的、讲求时效的物欲社会里,花费大片时间阅读仿佛是件收藏在博物馆里的古文物,显得久远而又......

    蛙 读后感

    读后感 说起来有点儿惭愧,这星期读完的莫言的《蛙》,才是我今年完整看完的第二部书籍。就是这样一本不算厚的书本,却也整整看了2个星期有余。 作为一本“新世纪和谐文学”的代......

    蛙读后感

    蛙读后感“我这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恶臭。”姑姑如是说。 《蛙》塑造了一个复杂矛盾的乡村妇科医生——姑姑。正如她所说的那样,她的人生变成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蛙读后感

    篇一:蛙读后感我带着悲伤和回忆承认,这个阅读过程是波折的,心情的大起大落随着章节里的人物关系悲喜交加,我依稀的看见计划生育的尾声是怎样的结束的,是怎样在人民的意识里消失的......

    蛙读后感

    冰释前嫌 当我初得知莫言竞过村上春树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时,我心里是悲愤的,我在想,若不是诺贝尔奖,我几乎不知道这位国学大师,然而村上,作为一个外国人,我对他是相当熟知的。 出于......

    《蛙》读后感

    《蛙》读后感 其实,跟很多人一样,我是在莫言成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才知道他,才知道有《蛙》这部作品。也许是由于好奇,一直在找这部作品,想一睹为快,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寻觅无果,......

    蛙 读后感

    心灵氧吧 心灵深处的善良 ——《蛙》读后感 一语 王培玲 真好,今年得奖奖了两本书,分别是莫言的《蛙》和《生死疲劳》。寒假期间,便迫不及待地把《蛙》看完了。 想来这本书,我最......

    《蛙》读后感

    《蛙》读后感(13篇) 《蛙》读后感1 无意间收到公司团委赠送的《蛙》,心想,《蛙》有什么值得看的?我们农村青蛙多得是,可当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蛙》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