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目送》读后感400字
《目送》读后感400字(精选10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目送》读后感400字(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目送》读后感1“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这是写在书的封底的话,也是我通过一个演讲视频看搜索查看这本书的初衷。
当我用心看完龙应台的《目送》后,再回味视频中演讲者说到的:“朋友们在这个世界上你要知道,也只有他们是世界上唯一到现在还会对你说过道看着点车啊,他们也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还会对你说记得吃饭喝水,他们也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觉得你穿秋裤漂亮的人……”时我突然有一种冰块慢慢在咽喉融化的感觉,敬爱的父母亲啊,他们的亲情永远是甜腻腻的,可是我们做孩子的,有能读懂多少呢?真如哪位演讲者所说的您们给我们的爱是肆无忌惮的,而我们做子女的回报您们的确实敷敷衍衍的。对此向您们由衷的说声:“对不起,儿错了!”
《目送》让我明白了天之大唯有您们的爱是最完美无瑕的,我只有珍惜才不枉他们对我的一次次目送。
《目送》读后感2也许是年龄大了,也许是经历的多了,浮躁的心沉淀下来,更容易忧伤。很多人和事在心中已经惊不起涟漪,不知不觉中,父母慢慢的年岁大了,孩子渐渐长大了,学生们送走了一拨又一拨……忽然一日,开始在乎起镜中的白发,开始回忆起以前让自己心动的点点滴滴,微笑中提醒着自己不必追,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千山同一月,千江有水千江月。山有万千,水有万千,月却只有一个。然后永嘉正道歌中写到,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知否?识否?
不必追,说的真好!三个字,涵盖了人的一生。佛说人是由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所缘起,并且如此轮回流转、生生灭灭,所谓一念生万物,不必追,每时每刻心相随,只要有一份爱意深深的藏在心里,把时光雕刻起来,不必追。《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然后母亲目送孩子的背影渐行渐远,让我莫名感伤,不必追,孩子已经长大,不必追,该走的是要走的,不必追,母亲的爱永相伴,母亲的目光永相随……
《目送》读后感3在这本书的魅力睿智的文字里,我看见了自己,在叹息作者的哀伤之余,也深深地体会到母亲,我的母亲的那么伤情。我想,许多年之后,等我也是一位母亲的时候,是否也会如此,是否也只是目送?
珍惜可以挽留,不是吗?也许,我现在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一句问候,一杯清茶,一个拥抱真的可以让那落寂消逝。也许,许多年后,我目送着母亲离去的时候,我仍然会悲伤、难过,但是,至少不会遗憾,不是吗?
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女士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与反省,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
书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也以此文最为精彩,文中描写作者目送儿子踏入各种不同的门。儿子的背影,愈来愈高大,但却从来都没有犹豫,没有回头。这种落寞感,使她回忆起当年父亲用廉价的小货车载着她去大学报到。父亲因觉得女儿会嫌弃小货车太穷酸,便在校门口放下她和行李转头就走,留下一团黑烟和背影,多年后慈爱的父亲过世。作者又在细雨中,目送着父亲的灵柩慢慢滑入火葬的妒门,消失在火焰中。
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
《目送》读后感4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儿子的背影在母亲眼中渐渐变大,母亲一生都是目送着儿子的背影渐渐远去。没有任何声音,不需两人对话,用那凝望的眼神传递对孩子的关心与不舍。
母亲是过来人,知道一路走来的不容易,也知道前面有许许多多的磨难与坎坷在等着孩子去面对,母亲是多么不舍与不忍,但事实是残酷的,母亲是无法替代孩子走完这一生旅程。
所以,不必去追,青春是充满活力的,让孩子去闯闯吧!让他学会克服,让他学会坚持。只有人生中历练过,今后的日子才更加容易。
有些母亲曾几度想替儿子分担,让儿子轻松点儿,那么你这母亲就当的有些不称职了,你是否想过?你是否往坏处想过?人都会生老病死的,假如你哪天走了,你的孩子怎么办?以前是你替他分担,如今他失去了你,没有人替他分担了,他怎么办,碰到困难就缩。如果真是这样,你就是害了自己的孩子啊!
让你的孩子去青春岁月里迷茫吧!跌倒吧!让他去冲动,让他去义无反顾,让他担起所有的痛苦,体会一下,人生旅途的艰辛吧!
《目送》读后感5对于龙应台的了解是由她的《目送》一文。后来才知道,《目送》是一本散文集。集子里,满满的都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悟。其中龙应台将对亲人真挚、又很复杂的情感表达得十分真实。
朱自清在《背影》中写道,因看到父亲为自己担心操劳的背影而油然而生的心酸;龙应台则写了两种背影。一种是目送父亲离开人世,另一种则是看着儿子慢慢长大,渐渐只能远望儿子高大的背影。文章抒发的是一种不舍,却又不得不舍的心情。作者身为人子,身为人母,经历了大半辈子,回首往事,内心泛起点点涟漪。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当作者倏地发现当年的小男孩已经长成大人、自己也无法随时随地的陪在儿子身边了,心里有几分落寞。
全文的感情基调有些压抑,语言却十分真诚。如今我们也生活在父母庇护的翅膀下,却未曾报答过什么。小时候我们总自顾自地一往直前,好像探险之路丝毫不艰险,我们却忘了回头看看保护着我们的父母。我们在社会中变得独立,将来又会目送我们的孩子。或许真的像龙应台所说的那样,我们间的缘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中渐行渐远——记得回头看看关心我们的人。
《目送》读后感6“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是《目送》这本书中母亲送儿子上飞机时,内心的一段感受。这段让人既心酸又感动的文字,在我心里不由得产生了一丝丝淡淡的忧伤和令人欣慰的感觉。忧伤的是,儿子在登机前,做母亲的多么希望儿子能回头看望一眼,而留给的却是一个背影;欣慰的是,年幼的孩子长大了,不再总是和父母粘在一起,让父母懂得了如何去放手,让儿子去实现自己的理想。真的,“不必追了”。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就是《目送》带给我们的人生哲理。
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当我们做父母的,第一次送儿子到幼儿园读书时,在校门外,儿子也曾依依不舍地一次次回头注视着我们离去时的背影,但当儿子长大后,也是否感到背后目送他的那两双热切的眼神。
《目送》读后感7我读每一本书,并不是因为她在排行榜上赫赫有名,只是希望能在其中发现几个美丽的、能让我感到融入其中的句子。《目送》,看得人心酸,几度忍不住落下泪来。的确,并不只是为书里的描写,而是想到未来可能遇到的窘境。
我可以不怕死,也可以说不怕老,但我怕老了会麻烦别人,会因为不能自理生活而让别人受累《。我不想要那样的生命质量,但是也要承认,有些时候,不由自己作主。
而另一方面,虽然我自己还没有孩子,但是侄子侄女的成长,我都有目睹。她们从出生到长大,中间的转变。我有时候的确怀念,她们的.婴儿时期,可以软软的抱在怀里,对大人充满了依恋和信赖,会说:我最爱姑妈了。而当她们长大,情感上虽然不变,但是会有不耐烦,有她们自己的想法,也会象大人一样教育我:姑妈,你这样是不对的——我得承认,我伤过心。
看着书里的描写,触动我自己的心怀。而且我也知道,不只是我自己。
所以书里的“爱生”,于我心有戚戚焉,也许我也可以成立一个这样的组织,互助互扶,有尊严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以自己想要的方式。
《目送》读后感8有时候,父母莫名地会打个电话过来,却没有什么事情要告诉我。有时候,他们会突然想到我几天前说过的一句话,继续深究一下。有时候,我会觉得背井离乡很苦,希望回家发展,他们却鼓励我不要放弃。我知道他们在想念我,却无法定义出他们想念的形状。
龙应台在她的《目送》里说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很感动,就与妈妈分享。妈妈对我说,她去年也在网上看到过这篇文章。我说我很感动。妈妈说,一代传一代,都是这样的,没什么应该特别感动的。
妈妈的淡定和从容出乎我的意料。大概,亲身目睹了孩子的长大和离开,才能真正体会“目送”中的深意。当我还陷在目送的伤情中时,妈妈已然明白了“不必追”的境界。父母子女一场,永远亲密无间是不可实现的目标,孩子的成长,总是意味着不可抗拒的告别。
《目送》读后感9今天,我读了一本名叫《目送》的书,读到了这样一段话,“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使我的心剧烈的颤动一下。
这本书是龙应台老奶奶写的,她分别以一个母亲和一个女儿的视角,用细腻的情感之笔勾勒出每寸光阴中触动自己的”背影“,阐述在她的认知里最为珍贵的东西——亲情。
《目送》中没有歇斯底里的语气,却在你读每一句时,心灵总是一次次地被滚烫地冲刷,从头至尾,眼眶都是湿润的。那一字一句间隐隐的悔恨和忧伤,仿佛不是龙应台的忧伤,而是我们的父母的忧伤:读得也仿佛不是别人的心情,而是我们父母的心情。
是否父母子女之间的爱,在孩子尚未领悟之前,总是这样:一方予取予求,一方感觉这些是天经地义?我小时候爱吃虾,却很讨厌剥麻烦的虾壳。于是每次吃虾我妈总是最忙的那一个,她要帮我剥虾壳,弄得满手酱油也顾不上吃饭,而我还厚脸皮地说:”妈妈,虾没了。“她一个劲地往我嘴里塞,即使自己不吃也显得相当愉快。
我愿意捧着这样的书,看着如此睿智而充满魅力的文字,静静地回想起曾经的过往,遥想即将到来的未来,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目送》读后感10儿子长大了,母亲依然目送他离开,就像曾经她的母亲目送她走远。父亲老了,走了,女儿想要抱起他,再走一次尘世的路,就像她的儿子,总会有一天“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目送她的老去。这是一场轮回,一场目光和生命的轮回。儿子的疏离不可避免,父母的老去无法抵抗,他们的离开不能停,而你我不必追。
“你怎么都不来看我,你什么时候来看我?”记忆衰退的母亲认不出自己的女儿,电话里一遍遍重复:“你是谁?你是我的女儿?”但她知道她“只有一个女儿”。
女儿陪母亲买衣服、做按摩,给母亲涂指甲油玩。长长的夜,空荡荡的街,女儿牵着母亲散步。母亲已看不懂写着安慰话语的便条,母亲衰老得手背只剩一层皮,母亲一遍又一遍回到四十年前的记忆。韶华逝去,时光不返,但她的女儿,还是那个谁也夺不走的女儿。
“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母亲拨开女儿的手,恐惧溢满深陷的眼睛。她要回到她的旧时光。旧时光里,她的家在小溪尽头、群山深处,那儿有一座传下几代的房子,开着叫不出名字的野花。田里种着豆,杨梅和桃子挂在树上,晒辣椒的竹篾子靠在井边。
第二篇:《目送》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
初三八班王楠茜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这本书总让我感觉在描写当下孩子必须独立去闯,家长只能目送着孩子的背影,眼眸充满着不舍与无奈。而我就仿佛是这个孩子。“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人生路不就是如此吗?父母把你带到正确的道路上,然后剩下的路只能目送着你走,去看你闯。也许你的眼中会有一丝对前方未知东西的畏惧,对未来没有父母照料的担忧,但更多的是充满着激情去自己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怀着自信踏上这征程,相信自己一定没问题,有能力去应付接下来会发生的一切。对,就是这样,这是应有的感情与态度,想去逃脱父母的羽翼,想张开双翅在天空翱翔,哪怕随时会有风暴的来临,哪怕随时会有雨水的洗礼,哪怕随时会有闪电的咆哮,但是这一切都值得去飞翔,这会成为人生路上的经历,难得可贵的经历,自己拼搏的经历。明明知道前方路途遥远,前方路途艰辛,前方路途坎坷,但有些事,必须做,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必须过,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必须走,只能一个人走。而父母会以鼓励的眼神一直目送着我们远去,渐行渐远,直至模糊不清,却依然在后面喊着,“加油!不要退缩!”是啊,不要退缩,不要害怕。会被坎坷绊倒,但一定要马上站起来,拍拍身上的泥土,更加坚定地朝前走:会被荆棘所拦,但一定要砍掉刺枝,吹吹身上的伤口,更加不停歇地朝尽头走:会被泥泞所困,但一定要沉着冷静地拔出腿,擦擦身上的污垢,更加信心满满地朝目的地走。
目送着我们走,目送着我们离开,却看不到那回眸一望,但是父母一定会为我们能踏出这第一步而感到自豪的!
第三篇:《目送》读后感
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窗外的雨已经停了。这让我不得不想起,在书里,那位母亲轻声的呼唤——雨儿。我不停地在问自己,谁目送了我,我又目送了谁。隔着一条马路,当我回头的时候,是谁在那里,是谁在哪里轻声呼唤我。
人们常常说,三生,可是真的又三生吗?如果又的话,今生的我在不停地被谁目送,来世我又会目送谁?“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真的是如此吗?许多年过去,当我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我是否会在拐角处回过头来,然后笑着对母亲说——妈;或者,我是否也会在母亲悲伤的目送中消失在拐角处?
我记得小的时候,我常常躺在母亲的怀里,听母亲将她那童年的故事,母亲的泪光是启蒙我的明珠。如今,我们两人之间却常常隔着一扇门,我在门里头,她在门外。我却没有勇气打开门„„父母养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那是责任。年少时,母亲目送孩子离去,年老时,孩子目送母亲离去。那又是什么呢?目送着,背影消失里,只剩下哀伤和寂寞吗?不,不会的,我相信不会永远都是目送的。我想,我会打开那扇门的,我依旧可以像儿时那样,像儿时那样依偎母亲怀里,尽管母亲不再将她童年的故事了。
在这本书的魅力睿智的文字里,我看见了自己,在叹息作者的哀伤之余,也深深地体会到母亲,我的母亲的那么伤情。我想,许多年之后,等我也是一位母亲的时候,是否也会如此,是否也只是目送?
珍惜可以挽留,不是吗?也许,我现在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一句问候,一杯清茶,一个拥抱真的可以让那落寂消逝。也许,许多年后,我目送着母亲离去的时候,我仍然会悲伤、难过,但是,至少不会遗憾,不是吗?
第四篇:目送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每当看到这句话,心底总是泛上一种难以言说的情绪,带着微微的苦味。大概是因为有些许理解这句话吧,因一些小事与母亲争吵时,不耐烦于母亲的各种询问时,自以为成熟而对母亲的关心不?家还耸?……母亲的心中是不是也会泛起这般感受?只不过是她从来不曾言说,而龙应台先生却将这种感受真真实实写了出来。
有人说,《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如烛光冷照山壁。
而在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她与儿子华安的目送,就好像是在写母亲与我自己一样。
年幼的孩子对未知的世界是充满好奇,茫然和害怕的,这时候他的世界多么小啊,小小的空间只有他自己,和最为亲近的母亲。就像雏鸟情结一样,他会下意识的依赖自己的母亲,不愿离开,哪怕是被催促和鼓励,也会带着十二分的不舍。
龙应台先生写送华安上小学时,校门口华安的不断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这时候,对于他来说,眼中只有自己的母亲,隔着人潮遥遥相望,仿佛周围人群一瞬间化为灰色,只有他和母亲带着鲜艳的色彩。
而当孩子一点一点成长起来,他的`世界也在一点一点变大,变得色彩斑斓,会有越来越多人进入这个世界,将他和母亲,一点一点分离开,对母亲的依赖,也在一点一点淡去。他会觉得自己已经成熟了,懂得足够多了,也不再在乎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开始不耐,开始烦躁,开始厌倦。不再对母亲的有言必行,不再将母亲的嘱咐放在心上。而母亲,还是如以前一样,将他捧在心尖。就像母子在机场离别时,龙应台先生这样写道,“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一种酸涩的感觉又从心中泛出。
当孩子真正成年,不能再用孩子来称呼时,他开始与母亲越来越陌生。正如书中所写:“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他开始不自觉的疏远母亲了。在他的心里,母亲与自己是有代沟的,母亲始终把他当成孩子的,隔膜越来越厚但他从来没想过去打破。他甚至可能有了愿意捧在心尖的人,却把那个始终将自己捧在心尖的人忘了。母亲也好像突然感知到了这一切,只是默不作声的。
等到当初的孩子真正成熟,他可能会愧疚自己做的这一切,但在他心里,这不就是正常的叛逆期吗,他会重新去孝敬母亲,他会愧疚,但也只会愧疚。等他真正有了孩子,为人父,对那个小生命满心满意的疼爱,开始感受母亲最初所经历的。而等他再次重复了母亲所经历的一切,他会后悔,会痛心,会想自己当初为什么那样对待母亲,会责怪自己为什么不早点清醒不早点孝顺,却可能为时已晚。岁月如同握在手中的细沙,总会从从指间偷偷的滑落,悄无声息,却总能留下一些不易察觉的痕迹。不经意间,人们在时间的河流中各自衰老,才发觉,在生老病死的轮回中,无论是得到的,还是失去的,都离自己越来越远了。流逝的时光覆水难收,我们为何不珍惜当下?
人生漫漫,岁月匆匆。不要让父母与自己,渐行渐远。
第五篇:目送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1
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窗外的雨已经停了。这让我不得不想起,在书里,那位母亲轻声的呼唤——雨儿。我不停地在问自己,谁目送了我,我又目送了谁。隔着一条马路,当我回头的时候,是谁在那里,是谁在哪里轻声呼唤我。
人们常常说,三生,可是真的又三生吗?如果又的话,今生的我在不停地被谁目送,来世我又会目送谁?“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真的是如此吗?许多年过去,当我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我是否会在拐角处回过头来,然后笑着对母亲说——妈;或者,我是否也会在母亲悲伤的目送中消失在拐角处?
我记得小的时候,我常常躺在母亲的怀里,听母亲将她那童年的故事,母亲的泪光是启蒙我的明珠。如今,我们两人之间却常常隔着一扇门,我在门里头,她在门外。我却没有勇气打开门……父母养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那是责任。年少时,母亲目送孩子离去,年老时,孩子目送母亲离去。那又是什么呢?目送着,背影消失里,只剩下哀伤和寂寞吗?不,不会的,我相信不会永远都是目送的。我想,我会打开那扇门的,我依旧可以像儿时那样,像儿时那样依偎母亲怀里,尽管母亲不再将她童年的故事了。
在这本书的魅力睿智的文字里,我看见了自己,在叹息作者的哀伤之余,也深深地体会到母亲,我的母亲的那么伤情。我想,许多年之后,等我也是一位母亲的时候,是否也会如此,是否也只是目送?
珍惜可以挽留,不是吗?也许,我现在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一句问候,一杯清茶,一个拥抱真的可以让那落寂消逝。也许,许多年后,我目送着母亲离去的时候,我仍然会悲伤、难过,但是,至少不会遗憾,不是吗?
目送读后感2
《目送》是一篇无与伦比的文章。平淡的文字,所含的感情,是一个充满爱的母亲,在孩子长大以后,一次次无奈地目送他的离去。但惟独自己的爱,从未随着孩子离去的背影而消失。
从一年级儿子的不舍到以后的厌烦;从小时候的眼神交会到以后的各行各路。母子的爱由相聚到疏远,期间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的推移,让轻风抹淡了这一切。
在我们认为自己饱受父母给予的束缚的时候,我们也在抱怨这个世界过得太缓慢;在我们发现曾经的自己亏待了父母的爱想要弥补的时候,我们也在乞求时间停下它飞速前进的脚步。我们尝试去咒骂时间,以为这样能换取弥补爱的机会,但一切都是徒劳。让这份爱冷淡的罪人,正是我们自己,于是我们意识到这问题的时候,我们停止咒骂,选择沉默。当总想标新立异的我们认为父母的爱已过的那一刻,我们与父母如同相隔着一条无边无际银河。在银河的这一端,我们不曾回头拥抱父母对我们最真挚的爱;而身处另一端的父母在渴望时间倒流,重新拥有我们。因为那时候的我们很依赖父母。父母还是我们心灵的港湾,“爸爸妈妈,我爱你们!”可以从我们口中说出。看着我们逐渐长大离去的背影,他们默默流泪,尝了不知道多少次眼泪的滋味,于是成了空巷的邮筒,寄给我们一封封祝福。但他们却没有收到任何回信。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母女父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是今生今世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究竟是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父母的全世界在我们看来是一颗渺小的尘埃?为什么他们的爱抵不过朋友们的嘲笑?这份悲哀,如繁星抛弃银河的无奈,所有关于爱的呼唤,都只能是无声的等待。
也许只有在白色替换了父母的黑发,我们才去珍惜爱。是时间让年少轻狂的我们去叛逆,去无视这份由始至终都不变的情。但让成熟的我们明白这一切并珍惜的,也只会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