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通用)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通用10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通用10篇),欢迎大家分享。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1看过此书,掩卷闭目。打破常规——值得我去思考,重新思考才干的含义。才干在我的记忆中就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境界,它是领袖的气质,伟人的性格,是那种气吞山河的壮丽之举。通过此书,我感悟到:才干是我们每个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出色完成任务的能力,才干无处不能体现。细想想,当今社会分工日趋细化,专业性程度日益提高,有多少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得到同事的认可、推崇:看看自己周围的情况,真是不多。我们的每一个岗位需要真正有才干的人,才干是有适用范围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怎样才能成为公司内有才干的员工能?
概括来说我们每个人所具有的是知识、经验和才干。知识是靠言传身教,读万卷书获得的;经验是行万里路的结果,古人“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的精辟总结,它是生命长河中偶尔拾到的美丽贝壳,只有自己最懂得珍藏和使用;才干更主要的是我们每个人对万物的感悟,并掌控实际情况的能力,它直接指导我们的思想、言行,并导致我们处事的结果。相同的学历,相同的年龄,相同的工作环境,相同的工作任务。你能出色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得到领导的赏识,得到更高的薪水;而我的工作成绩平平。尽管每个人对此都可能列举出一大堆原因和理由,但最后都可以归结为你是位有才干的员工,而我不是。我没有才干吗?我的才干哪去了?其实,可能并非我没有才干,而是我的才干在目前的工作环境中没有发挥出来,才干是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出来的。有的人在普通的岗位上干得很出色,但得到提升以后,大家就认为他不胜任,其实这里面可以丝毫没有个人感情上的因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就是他具有完成普通岗位任务的才干而没有领导方面的才干。
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才干的发挥也是一样,才干是通过事物体现出来的,它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我们站成一排,没人能区别我们的才干。当我们完成相同任务的时候,观看我们的傻子都能区分谁行谁不行。如果想使自己获得成功和认可,那么就要研究自己才干的适用范围和环境,才干是不能存在于真空中的物质。才干的发挥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因素:我们本身所具有的才干,工作环境,我们的直接领导,三者相互作用。
我们要努力发掘自己的才干,换言之就是长处,只有自己清楚的了解这一点才会做得更好。不管公司多大,都是由不同的角色来构成的,我们在了解了自己的才干后,就要向着公司中适合自己的职位努力。这样我们才会有方向感,也就有了一个努力的目标,这很重要。
我们每个人的才干发挥都需要有一个环境,如果你所处的环境对你很适合,那只能说你很幸运,加油干吧!如果并非如此,而你又不愿离开,那我们做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力所能及的改变自己的工作环境,为了发挥自己的才干你必须营造一个适合你才干发挥的环境。是硬性的改变工作环境吗,大多数情况下这恐怕是会碰壁的,很难会有什么好的结果。最重要的是靠自己来调节,为自己量身定制一个环境过滤器。所有的环境因素经过它的过滤,都转化为适合你才干发挥的环境因素。举个例子:一位注重效率的员工在得到任务,但并没严格限定完成时间时,通过自己的环境过滤器他就要给自己限定完成任务的日期。这样他就很好的利用了自己的环境过滤器。
我们每个人在公司中工作,都会与自己的直接上级领导打交道。我们从领导那里得到的是具体的任务,领到任务后要保证任务的明确性。同时,我们要争取我们完成任务的条件。我们要同领导进行良好的沟通,以使上面的问题得以解决,尽可能达到理想的程度。
如果想使自己的才干得以发挥,就要努力协调三者的关系。才干的表现并不是千篇一律的,他的圆满就是自己的成就感和人们的认同。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2看完《首先,打破一切常规》,我试着”反常规“的去思考当下珠三角、长三角企业普遍面临的”员工荒“问题,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或许”员工荒“背后蕴藏着如薪资待遇、个人发展、独生子女、”90后“个性等等因素,但书中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观点:”如果你有员工流失的问题,就该首先看看你的经理们。经理决定你的工作环境,并时刻影响这种环境。与其在一家有着开明的和员工至上的企业文化的公司里跟着一个糟糕透顶的经理工作,倒不如在一家有点古板的公司里跟着一位出色的经理创业。“
因为价值观的不同,有些偏重于金钱,有的着重于权力,有的侧重于个人成就感。甚至有人说:七十年代的人是为了生存而工作,八十年代的人是为了生活而工作,九十年代的人则是为了成就而工作。长久以来,大多数的管理者一直在研究员工待遇、绩效、流动率等一切和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东西,我们把所有的焦点都放在了员工身上,却很少在意过管理者对员工的影响。每间公司不乏人才,但企业真正需要的是人材,甚至于人财。
选拔人、提出要求、激励人、培养人是经理的四项核心工作。”选拔人时,重在选才干而不仅仅看工作经验、智力或决心;提出要求时,他们重在界定正确的结果———而不是正确的步骤;激励人时,他们重在发挥优势————而不是克服弱点;培养人时,他们重在帮助他寻找最合适他的位置———而不是一味的往上爬“。这些观点,可以让我对工作重点做一些调整,对分配下去的任务要强调结果,关注过程,让员工在正确结果的框架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倾注自己的思维和观点,不要一味的要求员工按自己的思想去工作,给他一个自由的发挥空间,把所有的重心放到正确的结果上,帮助员工找到最合适他的位置并让其发挥特长,得到最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让员工快乐的工作、享受工作并从中创造最大价值。
打破常规就意味着改变,而改变就是要向常规思维、行为、习惯、经验挑战,不破不立,破旧方能立新,只有改变旧有观念,敢于打破常规,才能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3在我一贯的思维里,人当然是可以改变的,且觉得能举出身边的事例。但在看过《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这本书后,开始重新思考,人到底是不是可以改变的?
书中所称,人是不会改变的,不要为填补空缺而枉费心机,而应多多发挥现有优势。这一结果经过二十多年对成千上万企业的优秀员工、优秀经理研究所得,不得不对其有些刮目相看,比起一些纯理论书,这书似乎价值还不错。
书中主要针对企业的用人作了较深的指导,而我,却喜欢用它来验证周边的一些人一些事,看看书中所载是否有理可言。我一直觉得己在试图或正在逐步努力地改变自己,我身边最亲近的人也因我而在变化,我也一直以为,只有意识到了自己的缺点与弱势,再慢慢地用心地去努力,弱势始终会消失。
从小,父母告诉我,要做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老师教育我,要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不要养成偏科的习惯。自那时起,我的脑海里就被灌输了发现缺点一定要努力改正缺点的观点。到出了学校走上社会参加工作,上司又告诉我们,你哪些方面欠缺,要在一个月内改掉这个毛病,否则就会影响你的发展。
但这本书,完全将这种观念打破了。虽然这本书的着重点是在说明一个企业中,作为一名高层管理的重要性与优秀高层管理的特点,但从这些观点中透露出来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人是不会改变的,如能多多发挥现有的优势,就已经很不错了。然后举了无数的优秀事例,证明明星企业明星部门的优秀高层如何根据员工的优势,发展员工的职业,员工在此职业上所获得的卓越成绩与快乐心态。并不是我们常见的,经理整天在找绩效差的员工谈话,经理的大部分时间耗费在绩效一般或弱的员工上面,对优秀员工所费时间最少。
想到这里,我自己倒有些矛盾了。看完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书不错,人性本不同,何必要去塑造一千个一模一样的哈姆雷特呢?再说,怎么可能塑造得出来?但又联系实际来看,身边的从事管理的朋友及社会上所提倡的各种各样的观点,都认为人是可以培养的,就像去年热播获得了无数个奖的电视剧《士兵突击》《亮剑》,所表露的观点“不抛弃不放弃”,曾被多少人用来进行企业文化的解读,用来激励后进员工!这些传统的大众的智慧,获得了好的收益,取得了好的效果吗?答案,也许只有有过亲身经历的人才最清楚。但就我所知,我的前一家公司,去年就《亮剑》的精神专门进行过一次培训。但现在的业绩比起去年,却并没有任何好转。
回过头来,更进一步理清头绪,一个人的优势,包括自己,都难以发现吧,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整天抱怨的人?不知道自己在什么行业干什么工作最感兴趣,最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而如果碰上一位也糊涂的上司,就更麻烦更不知所从了。这么看来,要变得优秀或发挥自己的优势,还真需要一个伯乐啊!从这书中得知,不管是企业,还是周围的朋友圈子,或是一个家庭,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如需获得双赢,只有互相去发现彼此的优势,并使这优势良好地充分地发挥,而不是死抠对方的缺点,然后拿对方的缺点说事。要达到这种境界,在我,还很需要好好修炼。
总之,《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这书从总体上来说,还算不错。从一种全新的思维角度出发,以事实为证,改变了我们传统智慧中的一些观念,却又将传统智慧――“本性难移”阐明得更加清晰与完整。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4两周前我boss把《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这本书借给了我。这是一本告诉你怎么去做的书,而不是给你一堆理论的书。以前听说过Q12只知道是12道测试员工对企业满意度的问题,并不知道它是双面测试的工具。乔治·盖洛普认为要想把人管好,首先要把人看好,把人用对。通过询问企业员工12个问题来测试员工的满意度,也是测量优秀经理的标准,从员工对Q12回答的肯定程度可以直接的反应经理的水平,在Q1—Q6的问题最具有威力的,员工的肯定回答。将是创造良好而高效环境的开始。简单而高效的测量工具,让经理明白工作将从哪里入手,给我们作为一个优秀经理努力的方向。读完它我感受颇多。
长期以来,企业对员工要求很多,却往往容易忽视员工精神上的诉求。这些东西不需要太多金钱就能极大提高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激情。一线经理的关心和帮助能够极大地推进基层员工的成长,从而间接提升整个团队的绩效,而且会提升员工的忠诚度。因此我们要灵活运用它才能将其作用更好的发挥!从Q12侧面对企业也反映出以下的问题。
因此书中一直强调一线经理就是催化剂,优秀经理应明确四项核心工作选拔人,提出要求,激励他,培养他。这四项工作听起来简单,但是要做好它,侧需要你有非常清晰的思路。我们必须知道我们究竟能使一个人改变多少。我们必须知道才干,技能,知识三者的区别。知道这三者之间那些是可以教会的,那些是先天的。要知道如何提问,才能透过一名求职者自我表现的欲望,而揭示其真实才干。技能和知识是可以很容易地被教会,才干是无法教会的。
那何谓才干?说起来是一种性格,或者说是在长期的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近乎先天的优势。有人天生就善解人意,或者对数字极其敏感。而其他人即使经过大量的训练也未必能达到他们没有刻意练习就能达到的水准。我们应该帮助每个雇员避开弱点,将其长处发挥。而不是试图改变当事人,更不要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员工。我们要真心去关注员工,知道他们的喜好,优点和弱点。而不是用命令的口吻告诉他们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书中这句话很经典:离职的员工并不是要离开公司,而是要离开他们的经理和主管,经理和主管对员工的影响很大。对员工的关心可以增加双方的信任度,而这种信任会左右员工对公司的看法。所以可以看出我们的行为直接影响着我们团队的发展。因此优秀的经理应该打破一切常规,改变传统智慧的观点,来解决这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结合书中阐述的道理,我们也应该从两个角度去看问题。首先作为被管理者,要管理好自己,包括事业,爱情,身体,金钱,欲望。时间等等。要清晰明确Q12的前6个问题。对自己有明确定位就会有很明确的方向,向着方向发展,才不会迷失。其次我明白了我们将要做的是:
1、选拔人时·重在选才干,而不是看经验,智力,决心。
2、提出要求时·重在界定正确的结果,而不是正确的步骤。
3、激励人时·重在发挥优势,而不是克服弱点。
4、培养人时·重在帮助他需找合适位置和能力的提高,而不是一味的晋升。
当我们真正明白了以上的道理,才会将有才干的员工放到最合适的位置,将其才干发挥出来!让我们为我们的团队努力奋斗吧!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5很有幸能参加公司的管理培训,第1次培训前留的作业是读《首先,打破一切常规》一书,并编写读后感。
其实在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就已经听说过有这么一本书,对盖洛普管理知识也简单知道一些。但是一直没有深入研究,这次能有幸拜读这本书,从中获得很多收益。
1.1对自我学习的规划
我本身是学艺术出身,靠软件技能进入公司,承担目前的管理工作,也并不是凭借优秀的管理能力,只是凭借自己勤奋的工作态度和侥幸的机会。在管理学方面,我还是一个入门者。通过拜读本书,我首先认识到的,就是管理的学习,也需要一定的方法和规划。
以前总是认为,学习管理,无非就是在实际中应用。只要我对下面的人坦承相待,对上面的人忠心耿耿,很简单就能做好管理。等过几年经验多了,自然也就成了管理的高手。但是通过本书的学习,我很清晰的认识到,仅仅是态度正确是不够的,管理也是有方法和技巧的。而且不是通过年龄的增长就能学会的。我必须重新明确我的规划,认真学习管理方法。
学习之前,我根据本书的知识,对管理的学习,做了简单的规划:
1、认识管理阶段:认识管理的重要性,了解“经理”“主管”这个简单岗位的重要价值。
2、了解管理阶段:了解管理的方法,种类,手段等知识。并且能熟练掌握它们,将他们与实际联系。
3、应用管理阶段:将所学到的管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并且将他们运用到实际中。
实际在学习本书时,通过本书的第1章,我就认识到了管理的重要性。然后才总结了上面的学习规划。总结以后,我又重新开始阅读本书,希望能跟深入的掌握其内容。但是将全书通读过后,我发现我仍然处于认识阶段。书中有很多方法和技巧,我仅仅是了解了,看过了,但是却不能深入理解,更没有实际应用。
下面,我将我说学知识做以简单记录。希望通过以后的管理培训,能深入理解这些知识。
1.2认识经理的重要性
读完本书的前两章内容后,我对管理的认识跨出了第1步。在以前,我一直认为。管理是方法,是制度,是公司定给下面人进行的。我完全没有想到,在本书中,管理先提及的不是方法,不是理论。而是人!是经理的重要性。
大家都知道,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而本书开篇就提及到一个重要的理论:物色和留住有才干的员工,是持续成功的关键。而这些优秀的员工,最需要的是良好的工作环境。这里的环境不仅包括物质环境还包括精神环境。而“经理”是创建这个环境的关键人物。
在这里,书中明确指出了经理的重要性,并通过实际调查数据加以说明。同时提出了“盖洛普12个问题法则”。通过这12个问题,就可以很简单轻松的了解到,这些经理们所做的是否成功。
当然,这些成功会对公司有很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不光只留住员工。还包括员工的工作态度、效率等。
道理很简单的,我们都知道,在一个很愿意一同共事的经理手下工作,做什么都觉得很开心,即使累些、苦些也觉得快乐,而这份快乐,正是那些勤奋的员工们最需要的。相反,本身勤奋的员工们工作很积极,却反遭到经理的刁难,那自然会打击员工的积极性,影响工作效率。
1.3成为优秀经理的过程
在本书的第2章中,不但巩固了经理重要性的知识,并且明确阐述了成为优秀经理的过程。
第1章中提出的“盖洛普12个问题法则”,本章将这12题划分为4个部分,将每个部分的题目出色的完成,让下面的员工对每部分都打5分,就完成了成为优秀经理的4步。
首先起点是“我的获缺,很简单的2题,奠定了员工工作的基本需要。虽然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只是简单的设备和工作内容的需要。实际上,却是经理的精神传播基矗如果一个经理,连最基本的布置工作。了解工作内容,提供员工工作所需的能力都没有,那这个经理完全可以下岗了。因为这是基础,是根基,是经理必须掌握的技能。
第1步“我的奉献”:这是很重要的一步,也是优秀员工与那些普通员工的所希望得到的区别。普通员工,更看重的可能仅仅是工资待遇,是物质需要。但是往往那些看重个人价值的员工,在工作岗位上表现的最出色。他们需要的是精神的支持和个人价值的体现。他们更愿意奉献自己,但是需要得到经理的肯定作为回报。这些肯定更能鼓励这些优秀的员工发挥自己的所长。
第2步“我的归属”:这个问题如果在50年代的中国,我相信没人能提出来。因为那时的人们,真的就是以厂为家,以工作为骄傲。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的员工更看重的是经济的收入。当这些员工走过了第1步以后,他们需要的就不仅仅是经济收入和价值的体现。他们更想拥有的是真正的归属感。或许很多新员工会说,谁愿意在这里干一辈子埃但是很多优秀的老员工却会说,我在这里干了这么久,这里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了。前提条件是,这些老员工真正的了解公司,认同公司的政策,认同经理的工作能力。而公司也将这些员工当成自己的家人,当然这是从规章制度中体现不出来的,只有通过经理的能力才能体现,经理是传播这一信息的重要人员。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6经理胜过公司——员工之所以离职,不满的是经理而不是公司!
当我读到这的时候我不得不“首先,打破一切常规”去思考问题,去审视我的公司,去过滤我的每一个部门经理,去回忆我的每一个员工……
“如果你有员工流失的问题,就该首先看看你的经理们。经理决定你的工作环境,并时刻影响这种环境。与其在一家有着开明的和员工至上的企业文化的公司里跟着一个糟糕透顶的经理工作,倒不如在一家有点古板的公司里跟着一位出色的经理创业。”当我的眼睛划过这字字句句的时候,我的思维就象一头脱僵的野马猛然间转到了另一个轨道,我贪婪的吸收着书中的每一个新颖观点!我早就知道:从心理学家泰勒的“经济人”和梅约指导的霍桑实验(照明度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群体实验)中不难看出人们一直在研究员工绩效、员工的保留率等一切和企业兴衰息息相关的员工心理,我们把所以的焦点都放在了员工的身上,从360个角度研究员工想要的东西,却从在没有在意过经理对员工的影响有多大。
Q12的问题给了我们一个测量优秀经理的标准,从员工对Q12回答的肯定程度可以直接的反应经理的水平,在Q12中前6个问题是最具有威力的,员工对6个问题的肯定回答,将是创造良好而高效环境的开始。简单而高效的测量工具,让经理们明白工作从哪入手,哪里需要加强,给了我们一个优秀经理努力的方向!
选拔人、提出要求、激励人、培养人是经理的四项核心工作。“选拔人时,重在选才干—而不仅仅看工作经验、智力或决心”。传统的招聘大多数注重的是工作经验、学历等一些外显的特征,而忽视了最重要的——才干;书中对才干做了简短的定义和举例说明,可是到底如何选才干才是我最想学习的重点,书中有提到选才干的诀窍在面试,“才干面试要单独进行,他只有一个目的:发现求职的思维、感觉或行为模式是否与工作需要吻合”。我很喜欢书中提出的“过滤器”这个概念,就像我有一次去参加培训有个讲师解释人的性格所说的话“不同性格的人看世界,就像戴了不同的有色眼睛,他会用他独有的方式去解释他看到的一切”,我感觉本书所提出的“过滤器”的观点与此有些相似之处。通过问面试者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注意听他回答的细节,可以大概的分析出他特有的“过滤器”的一些特质,理解问题的倾向和思维的模式。“一个人满足的来源也是才干的线索”。了解他最大的满足感是什么和在什么情况下精力倍增,什么使他格外振奋,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深层次的挖掘他对某些事情的热爱程度,是否有贯彻始终做好某些事情的态度和习惯。这些技巧说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的在工作中运用的时候,需要多次的实践、细心的观察和不断的总结,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全熟练掌握的技巧。选拔人才不只是经理需要掌握的技巧,更是总经理一把手需要掌握的技巧,总经理必须要掌握如何选拔经理,因为经理胜过公司!
“提出要求时,他们重在界定正确的结果——而不是正确的步骤;激励人时,他们重在发挥优势——而不是克服弱点;培养人时,他们重在帮助他寻找最合适他的位置——而不是一味的往上爬。这些与传统智慧与众不同的观点,可以让我对工作重点做一些调整,对员工分配下去的任务要强调结果,关注过程,让员工在正确结果的框架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倾注自己的思想,不要一味的要求员工按你的思想去工作,给他一个自由发挥空间,把所有的重心放到正确的结果上;帮助员工找到最合适他的位置并让其发挥特长,得到最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让员工快乐的工作中产生高效益。
我上面的感触,一直在围绕着经理的基本功写,可是员工的忠诚度和流失率还和其它的一些原因有联系。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7读完《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这本书,发现原有的关于人性的好多“传统智慧”需要重新认识,如“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又如“琴棋书画,样样精”,诸如此类的原来让人深信不疑的所谓至理名言都被打上了一个问号。盖洛普对人性的定义是打破常规的,认为个人优势是由才干、技能和知识构成的,其核心是才干。才干的定义是一个人“贯穿始终、并能产生效益的思维、感觉和行为模式”。才干是先天和早期形成的,一旦定形,很难改变。才干是个人所独有的,无法传授,也无法培训。盖洛普建议,铁杵继续当好铁杵,在本职岗位上争创一流,同时去买一根针来缝衣服。同样,让兔子去跑,别教猪唱歌,因为你白费功夫,猪还不高兴。所以无论对于当事人还是他的领导,关键在于识别和发挥其独特优势,归根到底也就是扬长避短。
“传统智慧”鼓励选拔一个人要根据他的经验、智力和意志,这三点确实也比较重要,但才干才是业绩的根本动力。不论怎样仔细地以相同的经验、智力和意志标准选人,雇佣的员工所取得的业绩总会参差不齐。就象书中第一章所描述的零售店的案例,所有的经理所处的环境和所受培训完全相同,但是有的人能营利15%,有的人却亏损30%。另外,实际生活中也有个案例,杭州的一家银行在启用财务人员时只考虑了对方的专业能力及经验,忽略财务人员必须具备自律性强、敢为性弱、责任感强、情感理性等个人品质,还得具备健康单纯的业余爱好,生活背景、朋友圈子等因素,让一个才参加工作的男青年担当大任,结果,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贪污公款十几万元,平均一天一万元,成了当时全国的一大新闻。
每个职位总有做得好和做得差的,不论它多么简单。经验、智力与意志都可以明显地影响一个人的业绩,但只有合适的才干?即适合于某个职位的行为模式??才可以解释为什么出现这种不同,为什么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些人出类拔萃,而另一些却在苦苦挣扎。故而,管理的第一要诀即为“选拔才干”。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8读书背景:由于现在公司的工作是由我一个人来完成了,所以很多时候,不得不去各大论坛上找资料,找答案。而CSDN是来得最多的一个论坛,没有之一,因为在CSDN上几乎可以找到我想要的所有的答案,在这里感谢一下论坛的前辈们,谢谢你们的分享。而CSDN上每天都会有一些信息不知道由于什么原因,会出现在首页上,而我偶尔经过的时候,如果不算太忙的话,就会点出来看一下。前不久,看到了一篇文章,文章内容忘记了,文章中有一句话,让我感同身受,大致内容:技能和知识可以很容易地被学会,而才干则不能。而我之前也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们是做技术的,为什么有些公司对个人知识和技能要求并不是那么高呢?后来我想应该是某种为人处事和个人对事情的态度不同引起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公司面试的时候,根本不谈技术上的东西,而只是像聊天一样,随便说说话就过去了,而最后感觉莫名其妙的就被录取了。这是因为,公司看重的并不是我们的知识和技能有多强悍,而主要看的是我们的才干。而我看这本书,是想知道如何打破常规,如何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这本书,首先,从整体上来看,这本书并没有太多的出色的东西,它没有明确告诉你什么是常规,更没有明确地告诉你怎么样去打破常规。它给人的感觉是,它在向你诉说它的调查经过和调查结果,嗯,总体的感觉就是这样的。可能这也是国外的书籍的一个特点吧,我读的国外的译文书比较少,只能算是一个猜测。
然后,接下来粗略的说一下书本上的内容:首先,这本书主要是针对对象是经理或领导或人事的,我现在还不到这样的水平,而经过我的“过滤器”之后,可能有些问题会被忽略,跟书本的内容可能有些偏差,在此,仅是作为个人的读后感,对于在此之外的东西,概不负责哈。这本书给我感触比较深的地方就在于书本上的是优秀经理和普通经理之间的区别。很赞成它提出的`一个贯通整本书的观点和脉络。这个也是公司招人基本的方式:
1、选拔人才,选择符合自己当前工作需要的人。
2、界定结果,给一个明确的目标,而且谨记要不过多地干涉工作人员实现目标过程中的行为。
3、发挥优势,挑选出表现好的人员,即明星员工,找到他们的优势,增强他们的优势,让他们发挥得更好。
4、因才适用,选择合适的岗位,让员工能发挥自己的才干。
而书本上还有一个非常好的观点,设置宽幅薪水,对于明星员工,这个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很多公司把岗位和职位挂钩,而部分明星员工(做技术的人员体验应该比较深),因为了解自己的才干所在,其实就是感觉自己喜欢在当前的工作。因此公司应该设置一个宽幅的薪水,对于能力比较强的明星员工薪酬有可能比上级领导所得更多。
从整体上来说,理念是对的,公司对员工的发展以这样的发展方式是最好的。而我觉得这也算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了。现在很多公司,对于前面的选拔人才和界定结果做得很好,但是对于后面的支持相对就少了。也难怪了为什么国内的很多大型公司跟国外的公司做对比的时候总是有一些不小的差距。当然,对于国内的很多公司,以利益为目的的公司,很少再有那些针对个人进行培养的了,毕竟现在的很多人都太浮躁了,很多公司难以承受得住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事情——把人培养起来了,那个人却辞职了,去所谓的更好的公司去“高就”了。不过我觉得,正如书本上所说的,要留住人,靠的并不只是公司给予多大的帮助,而是给这些优秀的员工分配一个优秀的经理。我相信,只要薪资不是低得太离谱,有一个好的环境,有一个好的上司,基本上很少有人愿意离开的。当然,这些只是个人的见解。
这本书对于单独个人来说,我觉得它的作用在于,提醒我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才干所在,更好更大地去发挥个人的才干,而不是想方设法的去完善自己,让自己成为完人。诚如书上所说的“人是不会改变的,不要为填补空缺而枉费心机,而应多多发挥现有优势,做到这一点已经不容易了“。当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男怕入错行“,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行业去做,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梦想。
语文学得不好,文采不大好,文章的纹路不是很清晰,望能谅解。
在此,记录下当前自己看过的书和自己的收获。希望大家可以推荐一些好书。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9可以肯定的是这本书读起来一定没有玄幻小说那般轻松愉悦,带给我的是很多的反思,对我对员工对干部的反思,所以无论是老板、员工或是一线经理人都是一般值得去读的一本书。
看到《首先,打破一切常规》(下面简称“《书》”)封面的时候,我却嗤之以鼻,我从不相信有所谓的“成功秘诀”,这与说自己会咒语一样荒唐的slogo,所以猜想这是一本典型的成功学读物。
带着叛逆的心我走入“马库斯·白金汉”“与柯特·科夫曼”的著作。在《书》的前面很长的篇幅,都在以各种观点印证《书》中提出来的12个问题对公司的发展有非常大的裨益。让我想到或许这本书是在卖盖洛普公司的调研的“狗皮膏药”,事实上越看下去甚至让我失去耐心。
从第三章开始,我才真正阅读到脱离“卖狗皮膏药”的正题,“选拨人才、界定结果、发挥优势和因才适用”。书中运用大量丰富的真是的故事,有正面的有错误的证据逐步把我带到反思的意境中去。我结合自己的公司不断对照、怀疑、猜想一个一个的论点、故事、方法,确实给我带来很多优秀的观点。
这些观点是:
一、人并非完美,发挥其优势
我们真正认识自己吗?我们是高傲的,自卑的,健谈的,稳重的……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己,我们做什么工作才是最大发挥自己的优势?这等等的思考,都不仅仅对老板、经理,任何一名员工都需要仔细定位。
二、爱岗敬业
升职调岗,还是爱岗敬业?我们追求事业、金钱、名誉,一个公司如何让一个岗位设计中去满足优秀员工的事业感、名誉及收益?追溯下去,或许能让我们很清晰认识企业文化的真谛。
三、每个人的标尺
什么是优秀,跟自己比,跟过去比,跟同行比,还是?我想很多公司都愿意把标尺和目标结合起来,以结果导向。但是,我们都真正认识到结果吗?
四、残酷的爱
做公司这么多年,越来越多理解了这个意思。从开除第一个员工的束手无策,彷徨失落,我渐渐明白了残酷的爱。最残酷的其实是我们的放任。
五、忘记这本书的大部分
别人的是别人的,不是我的。我们有自己的情况、特点、认知度,我想我还自信着我的管理和学习精神,我想我还是会为追求极致和完美不停歇。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10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这个是本有关管理的书。最近在短短续续的读这本书。慢慢地已开始有些感悟和心得,现在分享给大家。
很多优秀的经理人,在多年管理的沉淀中,总结了一句这样的话:“人是不会改变的,不要为填补空缺而枉费心机,而应多多发挥现有优势,做到这一点就已经不容易了。”这句话自己感同深受。做为一个经理人,就管人而言,基本上可以分为四大职责:选把人,提出要求,激励他和培养他。经理人在选拔人才时即要关注求职者的智能经验,更关注求职者是否具备所需才干。虽然通过培训和个人的努力,一名员工可以达到一定的业绩水平,但是惟有具备所需要的才干的员工,才可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出彩。
经理不要去做铁杵磨成针的工作,要区别对待每个员工,要做的头等大事就是准确识别员工优势,把他放到适合他的岗位上,从而帮助他充分发挥优势。
人是需要通过工具测量,才能知道高矮胖瘦,管理也是需要工具测量的。大量的经理人通案例和数据证明,如果一个团队或一个部门能满足以下几点,就会是一个好的团队。
1、我知道对我的工作要求
2、我有做好我的工作所需要的材料和设备
3、在工作中,我每天都有机会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4、在过去的一周内,我因为工作出色受到表扬
5、我觉得我的主管或同事关心我的个人情况
6、工作单位有人鼓励我的发展
7、在工作中,我觉得我的意见受到重视
8、公司的使命或目标使我觉得我的工作重要
9、我的同事们致力于高质量的工作
11、我在工作单位有一个最要好的朋友
12、过去一年里,我在工作中有机会学习和成长
自己回想自己在学习期间所带的团队,没有做到这样。所以带的团队不温不火,还充满了各种小摩擦呀。通过今天下午的小游戏,就完全暴露出来了。没有有效沟通,数据不提供,配合没有默契、各自忙各自的事情、都想当老大。这样组织
是管理是混乱的。如果真的是真刀实枪的带这样的团队,做项目就彻底完了,做做沙盘演习还可以,不过沙盘也可以折射出不同人不同的问题。但是人性,总是看的是对方的问题,而忽略了自己的问题。圣经说: 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有时候,我们像有聚光灯一样,只看别人的缺点,确看不到自己的问题。这样的人是不会思考、不会进步的。
希望我们能在这次学习中不仅能学到专业的网络营销知识,而且能提升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改善自己的缺点,提升自己,为以后的成功垫底基石。
第二篇:《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
在我一贯的思维里,人当然是可以改变的,而且能举出身边的事例。但在看过《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这本书后,开始重新思考,人到底是不是可以改变的?
书中所称,人是不会改变的,不要为填补空缺而枉费心机,而应多多发挥现有优势。这一结果经过二十多年对成千上万企业的优秀员工研究所得,不得不对其有些刮目相看,比起一些纯理论书,这书似乎价值还不错。
从小父母告诉我,要做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老师教育我,要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不要养成偏科的习惯。自那时起,我的脑海里就被灌输了发现缺点一定要努力改正缺点的观点。到出了学校走上社会参加工作,领导又告诉我们,你哪些方面欠缺,要在一个月内改掉这个毛病,否则就会影响你的发展。我一直觉得已经在试图或正在逐步努力地改变自己,我身边最亲近的人也因我而在变化,我也一直以为,只有意识到了自己的缺点与弱势,再慢慢地用心地去努力,弱势始终会消失。但这本书,完全将这种观念打破了。虽然这本书的着重点是在说明一个企业中,作为一名高层管理的重要性与优秀高层管理的特点,但从这些观点中透露出来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人是不会改变的,如能多多发挥现有的优势,就已经很不错了。然后举了无数的优秀事例,证明明星企业明星部门的优秀高层如何根据员工的优势,发展员工的职业,员工在此职业上所获得的卓越成绩与快乐心态。并不是我们常见的,经理整天在找绩效差的员工谈话,经理的大部分时间耗费在绩效一般或弱的员工上面,对优秀员工所费时间最少。
想到这里,我自己有些矛盾了。看完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书不错,人性本不同,何必要去把每个人都塑造成一模一样的呢?再说,怎么可能塑造得出来。但又联系实际来看,身边的从事管理的朋友及社会上所提倡的各种各样的观点,都认为人是可以培养的,就像去年热播获得了无数个奖的电视剧《士兵突击》《亮剑》,所表露的观点“不抛弃不放弃”,曾被多少人用来进行企业文化的解读,用来激励后进员工!这些传统的大众的智慧,获得了好的收益,取得了好的效果吗?答案,也许只有有过亲身经历的人才最清楚。
回过头来,更进一步理清头绪,一个人的优势,包括自己,都难以发现吧,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整天抱怨的人?不知道自己在什么行业干什么工作最感兴趣,最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而如果碰上一位也糊涂的上司,就更麻烦更不知所从了。这么看来,要变得优秀或发挥自己的优势,还真需要一个伯乐啊!从这书中得知,不管是企业,还是周围的朋友圈子,或
是一个家庭,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如需获得双赢,只有互相去发现彼此的优势,并使这优势良好地充分地发挥,而不是死抠对方的缺点,然后拿对方的缺点说事。要达到这种境界,在我,还很需要好好修炼。
总之,《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这书从总体上来说,还算不错。从一种全新的思维角度出发,以事实为证,改变了我们传统智慧中的一些观念,却又将传统智慧——“本性难移”阐明得更加清晰与完整。
第三篇:《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
读完《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这本书,发现原有的关于人性的好多“传统智慧”需要重新认识,如“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又如“琴棋书画,样样精”,诸如此类的原来让人深信不疑的所谓至理名言都被打上了一个问号。盖洛普对人性的定义是打破常规的,认为个人优势是由才干、技能和知识构成的,其核心是才干。才干的定义是一个人“贯穿始终、并能产生效益的思维、感觉和行为模式”。才干是先天和早期形成的,一旦定形,很难改变。才干是个人所独有的,无法传授,也无法培训。盖洛普建议,铁杵继续当好铁杵,在本职岗位上争创一流,同时去买一根针来缝衣服。同样,让兔子去跑,别教猪唱歌,因为你白费功夫,猪还不高兴。所以无论对于当事人还是他的领导,关键在于识别和发挥其独特优势,归根到底也就是扬长避短。
“传统智慧”鼓励选拔一个人要根据他的经验、智力和意志,这三点确实也比较重要,但才干才是业绩的根本动力。不论怎样仔细地以相同的经验、智力和意志标准选人,雇佣的员工所取得的业绩总会参差不齐。就象书中第一章所描述的零售店的案例,所有的经理所处的环境和所受培训完全相同,但是有的人能营利15%,有的人却亏损30%。另外,实际生活中也有个案例,杭州的一家银行在启用财务人员时只考虑了对方的专业能力及经验,忽略财务人员必须具备自律性强、敢为性弱、责任感强、情感理性等个人品质,还得具备健康单纯的业余爱好,生活背景、朋友圈子等因素,让一个才参加工作的男青年担当大任,结果,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贪污公款十几万元,平均一天一万元,成了当时全国的一大新闻。每个职位总有做得好和做得差的,不论它多么简单。经验、智力与意志都可以明显地影响一个人的业绩,但只有合适的才干――即适合于某个职位的行为模式――才可以解释为什么出现这种不同,为什么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些人出类拔萃,而另一些却在苦苦挣扎。故而,管理的第一要诀即为“选拔才干”。
第四篇:《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
这本书在理念和思想上都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力,它打破了长久以来习以为常的传统思维,深感自己长久以来受传统思维的影响之大,这让我情不自禁想起了上司曾经对我的评价:思维太局限性,思想放不开,很多思路和想法都需要调整!这本书很好的为我提供了一个自我认识的平台,让我颠覆传统思维,换位思考,从崭新的角度去了解自己;用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工作与生活!
当我细细品味这本书时,发现原来日常习惯和传统思维模式已经深刻烙印在我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之后。传统理念中往往惘顾人天生的心理优势和技能优势,鼓励人们不遗余力地去纠错补缺,力求完美,并以此来定义进步。殊不知,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机会成本的,把精力和时间花费在弥补欠缺上,人就会无暇顾及增强和发挥既有的优势。何况,任何人的欠缺都比才干多得多,而且大部分的欠缺都是无法弥补的。如此,不仅完美遥遥不及,反而会错失单项夺魁的机会。人们常常陷入缺点可以克服,因此员工也可以按照统一的要求来工作这个误区,然后制定一系列的工作步骤,让员工按部就班。而盖洛普认为这是压抑员工个性的做法,它只不过满足了管理者控制员工的心理罢了。盖洛普认为,只要满足对顾客有利,对公司有利,对个人有利,管理者就没有必要对员工的工作方式作出太多干涉。企业的规章制度在保证企业安全和行业标准方面有重要意义,但不能作为束缚员工的强令。这个观点无疑是对人本管理理念的最大强化,先考虑员工,再考虑工作方式,这与不管黑猫白猫,只要能抓老鼠就是好猫是同样的逻辑思维。发挥优势即是说管理者应最大限度利用员工的优势,而不是企图改变员工的缺点,只要让有害的缺点变成与工作不想关的欠缺就行了。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让员工在相应的岗位上发挥所长,通过提供硬件支持、或者提供性格互补的工作伙伴、或者安排替代的职位,让员工有效地扬长避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尝试修正员工的缺点其实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的行为!
这本书提到如何成为优秀经理人这个问题上有革命性的见解。它以来自各行各业超过八万名的经理人为调查样本,历经二十五年的分析研究,在人本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与传统智慧相冲击的管理要诀,非常值得我们参考和讨论。尽管经理人的工作各异,处事风格亦不同,但是总结起来,经理人在管理员工方面无非就是四大职责:选拔人才、提出要求、激励以及培养。在传统管理学当中,人们认为选拔员工的标准应该是经验、智力和毅力,通过规定正确的步骤来对员工提出要求,通过识别并帮助员工克服弱点来激励员工,以提供学习机会和晋升空间作为培养员工的方式,这也是一直以来许多经理和公司笃信不疑的信条。而《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这本书所打破的常规就是经理人在这四个方面职责的常规方法。盖洛普认为,传统智慧所提出的这些建议是偏离了原本目标的。在接受采访的万名经理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优秀的经理人,而这些优秀经理人在管理方面基本都离经叛道,他们所共有的观点是人是不会改变的。不要为填补空缺而枉费心机。而应多多发挥现有优势。做到这一点已经不容易了。因此,盖洛普所总结的管理之道是:选拔人时,应重在选拔才干,而不仅仅看经验、智力或毅力;提出要求时,应重在界定正确的结果,而不是正确的步骤;激励人时,应重在发挥优势,而不是克服弱点;培养人时,应重在为员工寻找最适合的位置,而不是引导员工追求晋升。具体来说,盖洛普所认为的才干,是指人们贯穿始终的思维、感觉和行为模式。强调贯穿始终就是说才干并不像经验或者智力那样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获得的,而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当中所形成的自然习惯和性格特征!
这本书澄清了许多现实管理中的误区和概念,所提出的观点不会是纯粹的理论大餐,吃后不易消化,而是贴切实际运作的管理经验呈现。因此,因才适用为员工寻找最适合的位置,而不是引导员工追求晋升。盖洛普认为,升值并不一定是培养人才的最佳方式,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每一个职位上创造英雄。人人各有所长,而当今职场上的误区却是在不断地尝试培养通才,希望能创造出一个全能人才,而现实情况下这是相当困难的。如果真正考虑到提高工作效益,为公司创造更多价值,应当鼓励员工在特定职位上精益求精,成为所在领域的专家。这才是培养员工最有成效的方式!企业的发展要用科学的思维和决策来指引公司的前进,而不是沉浸在过去的陈旧管理中,要敢于打破原有传统甚至僵化的管理模式,把一些好的理念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来,推广到整个公司的管理实践中!书中为经理们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发挥优势,因材施用如何从传统的管理智慧中跳脱出来,重新审视员工的价值,切实做好人才的选拔使用和培养,为公司的人才资源体系添砖加瓦,创造更多的成功和效益,这样企业才会生机勃勃,基业长青!
第五篇:《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
“优秀的管理者坚信:人是不会改变的,不要为填补空缺而枉费心机,而应多多发挥现有优势,做到这一点已经很不容易了。”
上面一段话是我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之一。传统的经理观念认为人是可以改变的,但是实际上,人的神经网络在人脑成熟后就会产生一些固定化的思维路径,这导致了每个人本性的不同,以及在不同领域的优势与劣势。正如人们日常所见,有些人面对危机临危不惧,但是其他的却焦虑迷茫。员工的根本素质并不会受到外在事物的改变,强制介入其中只能导致焚琴煮鹤的结局。有意义的工作是去培养个性,让员工发现自己的过滤器,把他转变为有效的行为。知识和技能是很容易就被教会的,而才干则不能。优秀的经理善于察觉员工的本性,并帮助他们追求自我目标与公司业绩。
说到才干,我想起上课提到的胜任特征。首先,知识和技能是人成功的基础,却不能保证人的出色业绩。业绩源于一个人的才干,源于其冰山模型下部的隐藏部分。得到了有才干的员工,就如同企业得到了原料。但是,是否能留住优秀的员工,是每个面临的挑战。而其关键,就是满足员工的需求。
在这里想引用一些市场营销的观点。首先,求职市场正如所有市场一样,由人的需求搭建运作。从员工的角度看,其工作所付出的时间与精力是其“本钱”,而企业所能给予他的“商品”则是员工的需求。这些“商品”有满足员工生理与安全需求所需要的“工资”,也有满足员工社会需求,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的“归属、认可、自我超越”。因此,如果企业希望留下优秀员工,就要从员工角度出发,满足员工需求。
记得书中讲过几大阵营。大本营,也就是自我需求是最基本的。随后就是员工对于奉献,归属以及成长的追求。书中说:“优秀经理们铭记在心,每个人各有自己的动机,以及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交往风格,改造一个人是有限度的,但是他们并不为这些差异而悲哀,也不试图消除他们,而是加以利用。”最基本需求是最影响根基的,基本需求就是能挣多少钱,路途远不远,办公室环境好不好一类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平庸,对每个人的吸引力都相同,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需求。如果只有高层得到满足,那么员工虽然表面上喜欢团队,学习进步,但是内心会因为无法实现潜力而感到空虚,一有机会就跳槽,书中称之为“高山病”。这就纠正了传统观念对于满足员工需求的偏见,告诉我们无论需求偏向哪一边,都会影响员工创造业绩。只有从中找到均衡之处,才能实现对员工需求的满足。
待到留下了员工,如何制定标准,培养员工成为了首要问题。
优秀经理希望每个员工都感到一种取得成绩的压力。界定正确的结果可以产生这种压力。界定正确的结果,让每个员工自行寻找达到这些结果的途径。是书中给读者的建议。标准是一种规则,相同的标准保证一个组织的秩序与发展。而培养员工的重点,则在于肯定他们的独特之处,并且为每一个员工私人订制发展的方法。在我看来,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区别于其他管理者,是由于他们有一种才干,即对个人特性的热衷与尊重,以及对模式化个人特征的抵制。
如果想把才干变为业绩,必须要给每个人定位准确,即角色分配。在技术上,我们不能让体格强健好斗的罗德曼去助攻,而是应当让他抢篮板。在才干上,他却又没有足够的领导能力与包容心,因此我们不能让他去当队长。每个人的胜任特征都是不同的,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经理应当注意这些胜任特征与员工工作的匹配度。但是同时,才干的无法改变性,也同时证明了职位分析的重要性。不匹配的才干与岗位不仅仅会给员工的发展造成阻碍,还会影响企业的业绩,浪费资源和管理者的时间。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职位分析对于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书中还提到了技能与才干在职位分配时的作用。平庸的经理根据技能分配工作,而优秀者却根据才干分配工作。在我看来,平庸经理一方面考虑到重新培养人才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以及甄别才干的困难,因此宁愿抓住表面技能与工作的匹配度安置人才。但是,这种安置最终会被才干与职位的矛盾打破,影响角色分配的效率而得不偿失。
培养员工不仅仅在于日常经验的传授,还在于帮助他们克服限制绩效的痼疾。欠佳表现的原因很多,能够通过培训改变的表现容易解决,但是需要领导与下属的有效沟通了解下属的技术缺陷。而第二个选项则是经理自己的问题,即管理方式与才干的冲突。对于每个员工来说,真正重要的东西是不同的,经理应当换位思考而不是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对雇员的理解之上。这就需要雇主对员工工作之外的了解。这种对了解他人的欲望,也是优秀经理的才干。
经过读书,不难发现,正如员工的才干是天生的,经理的才干也遵守本性难移的规则。优秀的经理深谙此理,不会为达到“完美”而折磨自己浪费精力。这也是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早在高中的时候,物理老师就曾经评价我说:你是个完美主义者,但是这样会让你很累,并且你最终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在读书前,我一直坚信一种传统的智慧:“努力可以帮助人改变一切”。但是实际上,努力确实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知识技能的积累,提高成绩,但是不能改变人的才干。
记得人管课上老师说,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是不能保证你们的成功。当时我明白老师指的是冰山模型下的部分——胜任特征才是最重要的,却没有意识到应当去努力了解自己的胜任特征,而不是试图去引导与培养它。每个人都有胜任特征,却不能覆盖一切优秀的品质。我们可以有奋斗才干、思维才干,却可能缺失交往才干。平庸者会为追求完美而精疲力竭,但是优秀的人将珍惜自己独特的品质,与合作者一起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