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色梦乡读后感
金色梦乡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金色梦乡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金色梦乡读后感1最近读了本书,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的《金色梦乡》。
小说讲述了一位普通人——青柳雅春被陷害谋杀总统,被当局追捕,最终在很多好心人的帮助下,成功逃离的故事。
小说原型来源于肯尼迪总统刺杀,该小说稍作改编为日本首相在街头游行被暗杀,暗杀的凶器是遥控飞机。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暗杀,暗杀之后,警方便立即认为青柳雅春是凶手,因为青柳雅春早已被构陷设计。
真正的凶手并没有找到,凶手可能是某一派政治高层的人共同设计的。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普通人在社会生活中是没有发言权的,被当下社会所引领,而媒体是政治的帮凶,经常为吸引眼球,随意报道。最无知的是群众,被媒体随意迷惑左右。还要城市里到处都是监控,网络,手机,大数据,每个人都没有隐私。
《金色梦乡》采用插叙的方式,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我是一口气读完的。青柳雅春到绝境处,总能在认识或不认识的好心人帮助下逢生。最后整容后得以重见天日。作品中有形形色色的人物,不同的性格,但每个人都还留有善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未必,在今天的金钱社会,可能身边的任何一个人都不足以完全信任,为了利益,都有可能出卖。
伊坂幸太郎的'作品总是描写艰难冷漠的现实世界,而给大家光明的结局。他让大家看清真实的世界,黑暗的统治者,各怀鬼胎的人物,让我们时刻对我们生活的周围保持警醒,但是他永远都给人以希望,正义永远不会败给黑暗。看他的书,中间的情节让人急不可待,看到结局又畅酣淋漓,不留遗憾。
这本书也让我想起一部电影《调音师》,讲述一位假装盲人的调音师目睹一场谋杀案后发生的故事,电影相对于书本,画面可能更黑暗、恐怖,人性更难以揣摩。
金色梦乡读后感2简单来说,这是一部比谁更惨的小说。
主人公青柳雅春,一个普通的快递员,因为两年前机缘巧合下救了一名女艺人,走进了公众的视野。可谁能想到,两年前那个见义勇为的好青年,竟然被诬陷成了刺杀首相的凶手。如果说人生不幸,可能很少有人能像青柳这样,一夜之间,就从普通人变成了过街老鼠。
一个普通人被诬陷,第一反应肯定是说“不是我”。而青柳一开始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可是他发现,自己的辩白在国家机器面前是那么的苍白无力时,他彷徨了,无助了,也想放弃了。可当耳边传来亲友的打气声后,他觉醒了,他不甘心做命运的奴隶,而是要尽己所能的去掌握命运。最终,他成功了。
说这部作品治愈,恐怕说的就是在青柳被警察、媒体都定为凶手后,身边仍然有一拨支持他的人,父亲、朋友、前女友、素不相识的人、甚至是连环杀人犯……可能一个人顺境时,并不认为别人的帮助有多重要;可当他走投无路以后,才会明白这份帮助的珍贵吧。无论是晴子、将门、女艺人、轰一郎,还是森田、阿一,可能平时都不敢和一个那个所谓的“巨人”正面对抗,顶多也就是抱怨几句而已;可当青柳有难,他们无一例外的选择站出来帮助他逃亡,这里面有信任、了解,也有往日的情分、同情,但更多的是寄希望于青柳,愿意看到青柳通过大家的帮助最终战胜这个不可一世的巨人。最终,他们成功了。
这是一部很难用一言定义的作品。伊坂也是一个很难用写作类型定义的作家。但是读者阅读作品的快感也就来源于此,看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不着痕迹的用语言文字完成一个好故事并带给我们感动和温暖,一部好作品的意义不就在于此么?
金色梦乡读后感3樋口晴子和青柳雅春的分手始于一块巧克力。青柳送完快递的货,回到和晴子同居的屋子。桌子上放着一块长板巧克力,他问可以给我吃一半吗?晴子说可以啊。他取出包在锡箔纸中的巧克力片,两手握住折成两片,虽然小心翼翼,断面还是斜斜的。他比较了一下,将左手那片比较大的递给晴子。晴子没接,沉默了好一会,轻轻叹了口气,说,“我们还是分手吧。”
这是伊坂幸太郎《金色梦乡》里我喜欢的一段情节。青柳和晴子是大学同学,大学里就是恋人,毕业后也一直在一起,然后就这么分手了。几年以后,和同学说起晴子的老公,青柳没好气地问,是那种可以豪迈地把巧克力看也不看一折两断的人吗?
与其说《金色梦乡》是一部推理小说,不如说是逃亡小说,循规蹈矩的快递送货员青柳在一天早晨突然就成了暗杀日本首相的凶手,展开一段追与逃的旅程,过去的朋友、同学、恋人和素不相识的人都被卷入这个漩涡。一个普通人,突如其来被巨大地恶意击中,他该如何对待?如何恐惧,慌乱,挣扎,绝望,奋起反击,最终拯救自己?这也算是永恒的畅销题材了吧,当然,后两者只能发生在电影和小说之中。
这本小说最吸引人之处却不在这,而是青春,友情,和成长。
穿插在青柳逃亡路上的,是他青春时代的回忆,和朋友和恋人在一起的旧日时光,那时候似乎什么也不做,只是漫游,闲聊,玩笑,忽发奇想,做无意义的奇怪的事;那时候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怕,可以在一场近在咫尺的烟花中开始一段懵懂的感情。
那些是所有人在心里在现实经历过的青春。只是太短。
第二篇:《金色梦乡》读后感1000字
磨蹭好久,才慢慢看完《金色梦乡》。
之前确实看的慢,因为前面确实压抑,本来是一桩政治事件,却莫名牵扯上了青柳雅春——一个两年前出了名后又淡出人们视野的小人物,他成了“替罪羊”——老实说,在看到这个人成为“凶手”的时候,我就觉得他只是替罪羊了。
事件的回溯所占篇幅并不长,描述事件发生后的影响的篇幅以及涉事人的结局——大部分是意外死亡——也寥寥几笔带过。接下来的篇幅,全是人物的描述,包括青柳雅春,樋口晴子,森田森吾,小野一夫等等,最开始看的慢,确实是有些跟不上伊坂的跳跃的叙事,感觉有一种记忆闪回的过程在里面,然后又跳回现时现刻,叙述青柳被“认定”为罪犯后的逃亡过程——他确实并不是罪犯,只不过是另一个“奥斯瓦尔德”而已,但是,媒体管你是不是罪犯,官方说你是你就是,不是也得是,反正真相本就不重要,重要的只是一个解释而已,最好青柳在逃亡中被毙,那更是再好不过了,那样套什么罪名到他头上都不会有人出来申辩了。
这最长的一节的前半部分基本都是逃亡的过程以及穿插其中的回忆闪回,老实说我并没有很认真思考这些闪回的用处,但也并不妨碍我看懂后面的故事,里面的警察被塑造出来的样子其实也是我的脑中对警察的刻板印象——高傲,冷漠,一言不合就动用暴力让一个无辜的人屈打成招。而书中的仙台仿佛让我看到了《1984》的影子,反而没有任何情节或是内容让我有“金色梦乡”的感觉。
但从中段开始,事情开始出现转机,我看到了岩崎、三浦、阿
一、晴子、还有那五个并不知道姓名的人,还有医生、保土谷康志等等许许多多的人,哦对了,还有烟花厂的洛基,我终于开始有一些陷入金色梦乡的感觉了,在冷漠的社会,依然有这么多的朋友帮助,在被政府“认证”为凶手后,朋友们依然愿意帮助他,甚至三浦——也即“切男”——一个从未谋面的人,甚至是一个杀人犯,虽然看起来像是在陷害青柳,却事实上是帮助了他。这让我想到了电影《追捕》里面杜丘逃亡时躲到一个流浪汉聚集地,他慌忙地坐到一个老人旁边,警察来搜捕的时候,杜丘转过身去,老人把身子后仰,对他说:别担心,这里都是我的朋友。杜丘说:谢谢,您知道我是谁吗。老人说:我看过电视了,我看你,不是杀人犯。
电影里的情节和书中每一个愿意信任青柳的人哪怕被监视依然在默默帮助青柳的情节交错了起来,真的让我十分感慨,哪怕故事开头森田森吾说“越信任的人越危险”,最终却确实是青柳的朋友们帮助他摆脱了追捕,而另一个用来栽赃陷害他的整容人,最后成了牺牲品,青柳,以一个新的身份活了下去。
故事并不是完美的结局,沉冤或许永远不可能昭雪,但是这可能也是这本书的主题吧——哪怕再绝望之中,依然有着金色梦乡。书的末尾并没有正面描写青柳,而是侧面写了他拜访和他相关的人的过程,给人留下遐想。
如果说书的前半部分给人的是彻骨的寒冷,那后半部分就是无尽的温暖,以至于我前半部分磨磨蹭蹭读了好几天,后三分之一几乎不到两个小时就一口气读完了。
第三篇:《金色大厅》读后感
浅谈中国音乐的“走出去”
近年来,我国国内众多演出团体或个人蜂拥至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音乐会,但这些演出却遭遇尴尬:它们已经让当地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也没有在维也纳掀起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音乐热”。而且遭遇尴尬的中国音乐演出更多是以表演中国民间音乐为主题的音乐团体,他们的演出场次繁多,多为非商演,效果并不理想。显然,维也纳的听众对这些来自中国的音乐演出并不十分买账。到底该如何使中国音乐打开欧美市场的大门,做到成功地“走出去”?
首先,要承认国内的艺术团体或个人有着“走出去”的想法还是很好的。一些已经取得国际声誉的中国的艺术家或团体中国音乐自然不用说,可以向世界展示实力。而对于中国的音乐而言,“走出去”的意义非凡。中国音乐,尤其是民族音乐,是一笔具有历史价值与审美价值的财富,它的民族性也决定着它具有世界性。无论是民歌舞蹈,或是戏曲说唱,还是乐器演奏,都具有独特的中国色彩,而且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一个与西方音乐全然不同的体系。同时,当今的中华民族音乐具有更加高的专业性,而且有专业的音乐学院、音乐团体学习、传承、弘扬民族音乐,民族音乐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其艺术价值绝不逊色于外国的古典音乐。因此可以说,中国音乐(尤其是民族音乐)有着足够的实力打开欧美的音乐市场,如果得以实现,必然是一大契机,使中国音乐在世界上得到更多的关注。
然而,如此优秀的中华民族音乐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却遭遇如此尴尬的情况。究其原因,也许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演出过于繁
多,“扎堆”现象严重,这往往会降低听众的兴趣,令他们感到乏味。第二,水平参差不齐,容易造成听众的印象混乱。不少音乐团体中华民族音乐,但实际并没有演奏出中华民族音乐风格的能力。水平较低的乐团往往会给当地听众留下对中华民族音乐的不良印象。第三,部分演出团体实际只为给自己“镀金”,多采用赠票形式以组织足够的观众,不求上座率的同时使中国民乐掉价不少。第四,曲目千篇一律,毫无新鲜感可言,直接导致了听众的审美疲劳。
要打开中国音乐,尤其是民族音乐在欧美的市场,可以以金色大厅的遭遇为例来谈。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则是要保证演出的水平。国内的演出团体无论在国内的位置如何,到国外演出就是中国音乐的象征,有些还打着“宣扬国乐”这等明晃晃的牌子,但是真正的演奏能力就不能一概而论了。正如上文所说的,由于乐团的水平不一,会直接造成听众的混乱:到底什么样的音乐才是最正宗的中国风味?甚至有些水平较低的演出会让人怀疑中国音乐的价值。对于演出场次而言,宁缺毋滥是最好的方针。“多而杂”不如“少而精”,拼数量不如保质量。保证“走出去”的每场都是精品,每场都能表现音乐中最纯粹的中国风格,即使场次少也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
在保证演奏水平的同时,还要注意音乐曲目的创新。这一点对于民族音乐尤为重要。许多传统的曲目都已经为外国听众耳熟能详了,需要创作更多的中国风味的好作品,将它们带到欧美的舞台上,才有更大的吸引力,让欧美国家的观众真正有意愿接触、了解中国的音乐。
而对于某些只为在国外“镀金”的团体或个人而言,则要及时更正观念。由于越来越多的国内听众了解到金色大厅也是“金钱大厅”,有资金即可开音乐会,因此他们的演出经历不会为其本人或团体增色,费尽心思的非商演也就失去了价值。毕竟不是每个水平都适合“走出去”,倒不如将浪费在这上面的财力物力放到提高演奏演唱水平上来,先打好国内市场的基础,在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之后再考虑进军国外。
其次,中国音乐要拓宽视野。国内的听众将金色大厅“神化”,将其作为一个艺术评判的标准。但实际金色大厅只是作为一个较为著名的演出场地罢了,一年的多数时间都是出钱即可租用的,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将它当成一个演出圣地。国内的乐团到西方国家演出,其意义还是重在作为一种音乐文化的交流。因此,何不将眼界放宽,不再蜂拥金色大厅,而选择其它的音乐厅进行演出?同样是“走出去”,也许可以取得相同或更好的效果。
自成体系的中国音乐是博大精深的,完全可以与西方的古典音乐媲美。而在这个西方古典音乐纵横世界的年代,中国音乐也应该制定自己的市场战略,勇敢而智慧地“走出去”,在欧美大陆上绽放耀眼光芒,真正在外国听众心中“热”起来。
第四篇:《金色记忆》读后感
《金色记忆》读后感
今天看了一个电影,我看到影片一开始,在教室的墙上有一则标语:拼搏一百天,给学校一个奇迹。随后不久一次考试发卷子的时候,谢耕的一句“整天烤烤烤,就不能改蒸啊”尽管是一句玩笑话却反映出了他们的心声。而教师的一句“你愿意苦两年呢?还是愿意苦一辈子?”彻底让孩子们鸦雀无声了。电影中还有不少诸如?谢耕的爸爸每天跑两班的出租车再累也要坚持接送他、梁晨的妈妈担心孩子早恋与然然的父母打电话表现出来的担忧、校门口模仿签名的小摊儿以及网吧内老板保证没有未成年人上网的信誓旦旦„„这些作为铺垫的小插曲不都是实实在在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么?尽管在电影的最后,在宾馆服务的细心下家长们找到了梁晨,球队比赛赢了,家长和学校对孩子都理解了,是个很完美的结局。但是在现实中呢?又有多少这样的完美„„
在我脑海中久久徘徊,挥之不去的还有一段情节,就是梁晨众叛亲离与江依然一起离家出走的事。后被父母知晓,又在逃跑的过程中头部受伤。由这件事中可以看出主角身上出现了小小的叛逆,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而真实的学生内心世界!
看了《金色记忆》,我懂得了:生活不能随心所欲,“可怜天下父母心”,爸爸妈妈把我当宝物一样捧着,他们是多么爱我们呀。我们有什么想法要跟他们好好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同时,不忘学习,这样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理解。这时,我觉得释然了,这一刻我原谅了父母亲。
童年的记忆是短暂而宝贵的。如果我们在美好的童年时光中不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那么我们长大后如何能回报老师、父母对我们的辛勤培育呢?成长过程中要有勇于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这样才能成长成一个参天大树,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初二:王梓行
第五篇:金色的鱼钩读后感
昨天,我读了《金色的鱼钩》这个故事,让我受到很大启发,故事主要讲了:在长征过草地的途中,一为炊事班长接受了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走出草地,自己将宝贵的生命献给了革命的事迹。表现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从故事中我了解到红军战士在荒芜人烟、无边无崖的草地上行军,饱受了饥寒,付出了很高的代价。草地的环境极其恶劣,上面是齐腰的野草,下面是潭,简直是无底深渊。如果不小心踩进泥潭,那就会面对死亡的灭顶之灾。而且草地气候更是变化多端,夜晚天寒地冻,白天一会烈日炎炎,一会风雨交加,一会儿冰雹就铺天盖地袭来。可是草地上没有人可以饮用的干净水,到处是臭气熏天的黑水,战士们在忍无可忍的时候,就得喝这些黑水,这里的黑水是有毒的,有的战士喝下后得了病,有的战士被毒死了。战士由于长期走草地,干粮吃光了,就只好挖野菜、树根来充饥,长时间缺乏营养,战士们个个面黄肌瘦,有的体力不支,就活活饿死在草地上了。另外,由于条件艰苦,在行军过程中饿死、渴死、冻死的战士不计其数。战士们凭着顽强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走出了草地,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取得了伟大胜利。他们才是我心中的真正英雄。
读了这个故事以后,我觉得心里十分内疚,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不珍惜幸福生活,鞋破了就扔掉,衣服粘上一点钢笔水就不穿了,吃一口饭就不吃了,想起那时侯,他们想吃一粒米,都吃不到。有一袋青颗面也要好多天才吃一点。想到这些事情,我的心里久久不安,感到自己和他们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还有,他们那时侯冻死了,可是我的衣服那么多,放在那里都不穿,他们可是连一件象样的衣服都没有,一件厚的衣服都没有,我真的要把这些衣服重新穿起来,再也不乱买衣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