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800字感悟
“海上钢琴师”,以主人公为线索,描写了一个一生都在海上度过,从没踏入陆地的杰出钢琴师。片中很令人叹息的时刻便是他已打算走向陆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可是在那一刻,他,有往回走了,走回了他一生的家——那艘船。下面小编整理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800字感悟,欢迎阅读。
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800字感悟1
平淡却悠长的回味,莫里康内的配乐已经可以让你失眠.我时常眼前浮现,那个看着女孩下船,雨中捧着那张唱片,忧郁的眼神,让人心碎,时间在那刻定格.````````````题记
两年前我的音乐老师曾经对我说过:意大利人特别善于用寓言来解释人生,比如卡尔维诺。因为深度阅读能力的欠缺,我对欧美的小说一直是敬而远之,所以一直没有机会对此进行印证。幸好讲述寓言并不单是文学可以做到,电影也可以。
一部好电影的所有组成元素在《海上钢琴师》中都有着淋漓尽致的展现。传奇、深刻、浪漫、隽永,优美而灵动的音乐、华美的画面、精致的构图,以及一流的表演。
影片的主人公,一个天赋异秉的钢琴家,是个被遗弃在巨型渡轮上的孤儿,名叫1900。在船上长大,一生没有离开过大船,他生命的全部由钢琴和大船组成。一生只有一次想要离开渡轮走向陆地,那是因为钟情于一个在船上邂逅的美丽少女。然而,陆地上的生活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那种陌生让他恐惧,最终恐惧让他对陆地望而却步,他选择了退回船上。此后再没有什么东西,能让他离开那艘船,即使是生存与否这样的问题。美丽少女的深情回望成为留在他内心深处永远无法痊愈的一道伤口。
和众多欧片一样,这部片子也充满了暗示。主角1900是最大的暗示,这名出生在轮船上的孤儿,是天生的钢琴大师,他一生从来没有下过船,能够在别人因晕船而吐得一踏糊涂的时候闲庭信步。他生世凄凉却用钢琴征服所有人,他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却不以为意,他能选择与船共亡却不能为了深爱的女人登上一次陆地。托纳托雷想通过他暗示什么呢?“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看到的是选择。人的一生实际上每时每刻都在面临选择,每一个细小或者重大的选择决定了各自的人生走向。1900选择了留在船上,他无法迈出走下甲板的那一小步,哪怕是为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恋爱。所有人似乎都恨不得把他推下船,但1900毅然回头。他说:“陆地没有尽头。”这种没有尽头的感觉让他害怕,钢琴的琴键是有尽头的,这让他觉得安稳,他说“Land? Land is a ship too big for me.It's a woman too beautiful;it's a voyage too long, a perfume too strong.It's a music I don't know how to make.I could never get off this ship.At best, I can step off my life.After all, I don't exist for anyone。”
那个吹康牌乐器的胖子,上船挣钱的时候只有一把小号,到影片最后还是靠别人施舍才继续拥有这把小号,人生,在很多时候都是在循环,周而复始的循环,我们都在循环中消耗生命的时光。每一艘船上都有第一个发现自由女神的人,他们纵声高呼,为了一个不知道结果的目标而激动,从而开始了新一轮的奔波。还有爵士乐本身似乎也暗示着那种自以为是的人,“什么都不是,那就是爵士了。”
恕我肉眼凡胎,只能以自己的目光来理解大师。但光有暗示是不足以吸引观众的,《海上钢琴师》的情节如同碧海潮生,高潮一浪接着一浪。在狂风暴雨中一边任钢琴自由滑动一边弹奏,小孩子无师自通的演奏震惊满船的人,这些只不过是大师的铺垫罢了。自称“爵士乐祖师”的谢利上船与1900比赛钢琴,激动人心的程度简直可以和最激烈的枪战相媲美。美国的西部片中,快枪手一对一的较量很是惹眼,但欧洲人可以用钢琴当武器。让人喘不过气来的钢琴比赛才结束,1900第一眼就爱上的女人出现在了舷窗外,他弹出了快心之作“柔情似水”,窗外,美人如水,窗内,柔情似水。这一幕,必将成为电影史上的浪漫经典,这一曲,也必将成为传世之音。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1900在爆炸声中与世诀别,选择了自已的守候,他说,“Max, you're the only one who knows I'm here.You're a minority, and you better get used to it.Forgive me, my friend, but I'm not getting off.(max,你是唯一一个知道我在这里的人。你是唯一一个,而且你最好习惯如此。原谅我,朋友,我不会下船的。)”
从表面上看,我们靠选择制造我们的命运,1900一生中有很多成名的机会但是却选择了在轮船上渡了自已的一生,平淡而不平凡,其实选取择的本质不在于选取择的本身,不在于明智准确的决断。人生决不是投机,也不是赌博,而是内心探索自我,认识自我,才是稳定恒久的立身安心的基本。只有这样,才能突破观念的局限,“无为而无所不为”,实现人生选取择的自由,而不是在飘移浮动的潮流中沉浮不定,丧失自我,迷失选择!
“I was born on this ship, and the world passed me by, but two thousand people at a time.And there were wishes here, but never more than fit between prow and stern.You played out your happiness, but on a piano that was not infinite.I learned to live that way.”(我是在这艘船上出生的,整个世界跟我并肩而行,但是,行走一次只携带两千人。这里也有欲望,但不会虚妄到超出船头和船尾。你用钢琴表达你的快乐,但音符不是无限的。我已经习惯这么生活。)
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800字感悟2
我犹记得那年深夜,趴在茶几上,反复回放1900留给他朋友的最后话语,然后一字一句地用黑笔摘抄在白纸上。
多年之后,那张从路边摊上淘来的碟片早已在搬家的过程中遗失。而我也背上巨大的行囊远走他乡。但是一直不曾忘记,1900最后留下的话语,眼神,是那样坚毅,孤独,而温柔。始终会在心底出没,带来声息。
为什么不想离开大海呢。因为外面的世界是上帝的键盘,millions and billions of keys that never end,太巨大了,是因为这样吗。
学习,工作,为人父母,然后老去,听来仿佛一切都已明了,人生却还是那样长。
因而在渐行渐远的曾经,心中有强烈的无处排解的情愫和孤独的那时,我也曾在高楼上凝视遥远的地面,想象自己纵身一跳,人生的乐章戛然而止。
然而终究不可能成为1900,因为我们的人生道路从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不同。
他出生在海上,被水手收养。他只有水手给予的名字,一个年代,1900。他面对钢琴,无师自通,是真正的天才,受到无数人的追捧和掌声。他也开始爱,爱一个女孩,静默且深情,令人曾揣测他是否会为了她而下船面对新的世界。
然而他最后选择的却仍是他的钢琴,他的大海。他说,钢琴只有88个键,但是外面的世界,却是有着无数黑白键的巨大钢琴。他无法驾驭。
后来我渐渐明白,1900代表着一种理想,代表着这个尘世中的多数人,注定不会付诸行动,却会始终心怀向往的理想。矗立在那里,自由,决绝,而悲伤。
我们是生活在“外面的世界”里的人。这个世界的意义在于“传承”。就像一个游戏,每个人都是其中的玩家,然而获得的任务,却是如何使这个游戏永远存在。赡养父母,繁衍后代,诸多必须背负的责任令前行显得缓慢而艰难。然而我们的人生对于整个游戏而言,存在的时间或许只有一秒,或者更短。也唯有越短暂,这个游戏的运行时间才会越长,才有可能,“永不结束”。
这样一想会不会又心有不甘呢?辛苦奋斗的一生,其实不过一粒微尘,轻得仿佛随时都会消失。
然而在闭上眼的那一瞬还会不会含笑着想起,自己的孩子在不久前,正带领他们的孩子在绿草地上放起风筝;会不会含笑着想起,自己曾拥有良人在侧,从此不再无枝可依;会不会含笑着想起更久远的从前,父母曾令你无忧无虑,而那些萌生的小情绪,或许唯有感慨地大笑出声,无奈地摇摇头,道一句,那时真小。
会不会想起那些温暖的片段,想起自己曾经的付出与所得,带着回望的沧桑,感怀,和崭新的希望。
我们为什么不会像1900一样,选择在漫天火光中永沉海底。这样壮烈,却获得永生的自由?
因为,因为我们一直生活在这个“外面的世界”,清楚地看见它的混乱,却因为某一瞬间体验到的那些温情,那些无以伦比的美好,而心甘情愿地忍受着它所给予的伤害,努力弹奏出最华美的人生乐章。
我们或许从来都不是天才,但是我们至少能做到勤恳、踏实。我们从坚硬和纯白开始,学会圆滑,学会世故,但内心深处,终究会一直记得,这一生所做的种种妥协,不过是为了在这个微尘世界,在这架上帝给予的钢琴上,创作出独属于自己的旋律与琴音。
那么亲爱的,我是不是忘了告诉你,从心生这个梦想的这一刻开始,你就已经成为了最好的钢琴手。
请一定要,继续加油。
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800字感悟3
1900,这个海上的天才钢琴师已经第三次在我的电脑屏幕上出现,第一次,有所感触却难以表达,第二次,只为重温这经典之作,却不想,被当中动人的音乐深深吸引,确切地说应该是被片中人们那种被音乐陶醉的表情所吸引,是什么样的音乐能让人如此沉醉?于是,伴着对影片中音乐的解读文字再一次观看了它。最后,眼前那个穿着礼服演奏,那个坐在滚动的钢琴前滑过大厅,那个站在废墟当中仰头看着他的朋友,谈着关于两只右臂的问题的1900,渐渐地、渐渐地幻化成画中那个踩在云端撑着一把洋伞的孤独、坚毅而执着的背影,逐渐清晰、清晰。。。
我知道那是一个我们世界之外的“世界”,闯不进也走不出,他是在云端的舞者,有着对自己理想的执着追求,所以他不是孤独的,他的内心比我们任何人都强大。同时,他也是矛盾的,他无法脱离于这个社会而独立存在,所以他选择了逃避,选择了湮灭于漫天的火光之中而得到永生的自由。
而我们,众多的人不都处在这样的矛盾和孤独中吗?但我们为什么不会像1900一样选择永生?因为,因为我们一直生活在这个“外面的世界”,清楚地看见它的混乱,却因为某一瞬间体验到的那些温情,那些无以伦比的美好,而心甘情愿地忍受着它所给予的伤害。我们勤恳、踏实,我们从坚硬和纯白开始,学会圆滑,学会世故,最后就是现在这般丢掉了个性,只能在无数的经典中得到共鸣,借助艺术寻找同感。
进而敬畏,理解!
目送他一步一步,轻轻踏上云端……
好的电影里总是会有好的音乐作为背景,收藏了片中的几支曲子,《playing love》是1900留下的唯一首曲子,那个时候、那个女孩,还有1900那一刻的陶醉,与一个叫“爱情”的词语有关。差一点,1900为了这个女孩踏上陆地,可惜的是最后踏上陆地的还是只有那张刻有《playing love》的碟片。
还有片尾1900那段经典的台词,共享:
偌大的城市,绵延无尽。
并非是我眼见的让我停住了脚步,而是我所看不见的。你能明白吗?
拿钢琴来说。
键盘有始亦有终。
你确切地知道88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
它们并不是无限的,而你,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
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付。
而你现在让我走过跳板,走到城市里,等着我的是一个没有尽头的键盘。
我又怎能在这样的键盘上弹奏呢?
那是上帝的键盘啊!
你看到那数不清的街道吗?
如何只选择其中一条去走?
一个共渡一生的女人,一幢属于自己的屋子,一种生与死的方式~~~~
你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一想到这个,难道不会害怕、会崩溃吗?
我在这艘船上出生。
世事千变万化,然这艘船每次只载2000人。
这里有着希望,但仅在船头和船尾之间。
你可以在有限的钢琴上奏出你的欢欣快乐。
我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陆地?
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太漂亮的女人,太长的旅程,太浓烈的香水,无从着手的音乐。
我永远无法走下这艘船,这样的话,我宁可舍弃我的生命。
毕竟,我从来没有为任何人存在过,不是么?
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800字感悟4
感伤的海上传奇
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这是一个虚幻的奇迹,一个伤感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他的传奇。
大海、轮船、钢琴、陆地、孤独、友情与天才交织的故事。
孤独,自从他被抛弃在维珍尼亚号开始就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剧,乐者,自从在丹尼的海葬听到音乐时就注定与音乐的一生纠缠,传奇,自从他无师自通流出的第一首曲就注定了他一生的传奇,他有个好长的名字叫【丹尼·伯特曼·T·D·林蒙·1900】。
音乐是他对人生的感悟
他的一生是无根的,终生都在飘泊的维珍尼亚号上,至死也没有踏足陆地,他的一生就是一艘船与音符所组成。与他最不可分隔的就是音乐,他用率性而为的灵感,谱出最有情的音乐去解读人生。
他有惊人的音乐天赋,那是一种超忽常规的能量,是一种超敏锐的洞察力,与灵歌之王雷·查尔斯不同,雷·查尔斯是用音乐来完成对生命的依托,而他却是用音乐去解读生活,感悟人生,虽然他们对音乐都有异乎常人的感悟力,但却有着不一样的执着,雷·查尔斯将一生都放在了音乐这个精神生活上,而对于1900来说,音乐就是他的语言。他用心灵演绎融入了世间百态的乐曲。
他是音乐演绎的天才,轻巧的手指流水般的滑过琴键,在他的指尖下所流淌着的就不仅仅是音符,而是对生活的真诚。深情飘逸的曲风,唯美、优雅的飞扬,他的音乐时而精巧,时而大气,时而细腻,时而磅礴,时而小心,时而大胆,时而激情,时而委婉。他以音乐来体现人物,用音乐来表达情感,用音乐来讲述人生,他用音符来代替语言来触及人们的心灵,听着他的音乐,就像是听着人生的经历,听着人生总总,他的手在键上,但是心如痴迷的乐者一样随着自已的音乐一起翱翔。我第一次强烈地感觉到音乐的世界是这么广阔,原来音乐讲述的世界是这么的迷人,这种音乐与人生的立体结合真的是让人大开眼界,对于音乐也有了另一番的认识。
孤独的寂寞与他的海上宿命
他一生都在海上,那艘客轮就是他的家,他的执着就是对海的依恋,海是他的宿命。
周而复始的人来人往、悲欢离合、人间万象,一幕一幕的在他面前上演,他似乎已看尽了人间的繁华、冷漠、凄凉与虚伪,也看尽了人生。
“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见……”。
在陆地上,他掌握不了自已的命运,他也无法操纵那幺多的选择,他的能力仅限于用88个键子所创造出来的世界,所以他选择了不变。船就是他保护自已,囚禁自已的地方,同时也是他与红尘隔离的地方。没有身份证,没有出生证明,这些都不是阻止他去陆地的牢笼,真正是牢宠却是他的心,是一个在他的心中永远的家。对于外界的不可知与不确定,他只有幻想、好奇与极大的恐惧。而维珍尼亚号才是他唯一的方向,在这里,他有时像个顽皮自在的孩子,有时却又孤独的叫人心酸,孤独的艺术人生与无尽的大海也就是他的宿命。
我本不信宿命,命由人改,但深思后醒悟,性格岂非宿命,决定人一生,性格就是宿命,而对于1900,他宿命的一生岂非正是他的性格所定。
他是纯粹的天才,他的个性是天才与幻想交融,他没有下船,他选择了他的幻想世界,他的懦弱似乎有些不正常,有些不可思议,但什幺是正常的?最起码,他选择了自已的路,为自已而活,而我们是不是还在为了一些遥不可及的所谓理想而奋斗,是不是还在为了压力、为了别人而活,对一些唾手可得的却没有珍惜,对这些身边的美好都没有触摸过。这岂非也同样不正常。
友情是世间赐予他的唯一的温暖
自从出现了光影的留念后,影片里就从来就不缺爱情,但偏偏这个海上钢琴师却没有这样的好运,对海的依恋,对选择的恐惧,使他错过唯一一次去爱的机会,他掰碎了那张记录了初恋的唱片,他也掰碎了那段没有结果的回忆。
还好,宿命在剥夺了他爱情的权力后,又给了他一段难得的友情。
这也是一个没有女主角的电影,影片就是随着胖子麦克斯的旁白开始,麦克斯也成了他主动与社会相关联的唯一钮带,而与胖子麦克斯的友情也是1900在影片中除了大海与音乐外的最重要的感情寄托,也正是由于这个老友的存在,我们才会觉得他这孤独的一生有了些许的温暖。
当胖子抱着唱机,播放着柔情似水的无名乐曲在即将炸毁的维珍尼亚号上寻找他时,随着影片的剪辑,胖子与柔情的音乐出现在了船上的一些旧地,这时与其说他的行为是寻找,倒不如说是缅怀,缅怀与1900一起走过的日子,缅怀对过去光影的留念。
你为什么晕船浪?这是两人多年后再次重逢的第一句话,这也是他们友情最开始的记忆。
胖子最终没有劝阻1900的最后决定,理解的面对他不归之路的选择,这是一种什幺深度的感情,换了是你,你会怎幺做,是自私的拉他下船还是放手让他达到灵魂的升化。当麦克斯默默地含泪离开即将炸毁的维珍尼亚号时,1900叫住了他,给他讲了一个不好笑、但动人的笑话,我也发觉男人与男人之间的倾诉竟也感性、如此动人,也如此伤感,这时我有了一种莫名的悲伤,是一种孤独的伤感。
吸引你眼球的影片灵魂
整部影片的气氛都是由这个男人来营造的,从来没有看过蒂姆·罗思这样的儒雅,从来没有见过他这样的朴实,他的表演是那幺的不着痕迹,洗尽铅华、浑若天成,骄而不躁。
他赋予了1900最大的生命力,并不年轻帅气的他,用了富有童稚化的表演,将与红尘疏远的海上钢琴师的无世俗、轻松、自然、雍容的性格进行了最有力的诠释。他的眼神,亲密而疏远,清辙且忧伤。他将人物进行细节的刻画,用点托起了人物,“隐”而不发的霸气,悠然自得的优雅气质,却又略带童稚纯真。
在他的演绎下,这个海之子,就像是一个惹人怜爱、顽皮反叛、随性而为的孩童,却又有着叫人伤感的孤独宿命。这会是一个不朽的角色,这会是一个真正的演者,至少是在我的心中。
影片透露出沉静的欧州风格,非现在一些狂轰烂炸的好莱坞影片可比,虽然有几段因要带出剧情的而设置的回忆也稍嫌突兀与冗长,但这些并没有影响我对影片的喜爱。它虽有看似稍有荒诞的剧情,但演员出色的表演赋予了影片太多,将你带入了故事,让人完全忘了这是一出戏,只是一个关于奇迹的传说。当他平静的抬头望向天空,那清辙直透入人心灵的眼神至今叫我难忘,看着他随着爆炸的像涅盘一样的维珍尼亚号号沉入了海底,留下的唯有心酸与感叹。
从来没有一部片子能带给我这样的感伤,我想把文字写的伤感,细腻一些,奈何我生硬的文笔无法达到。这部影片的原声音乐应该是最有价值,因为每一段流水般的音乐都记录着他一生中的故事,精彩却不矫情,平淡却又不失回味,而他的故事就像是这部片子的直译名《1900的传奇》一样,这是一个奇迹,是一个海上传奇,伤感的。
看过《海上钢琴师》后,我有一种想要理解1900的冲动,那怕只是一点点。虽然隔着电视屏幕,隔着遥远的年代,隔着汪洋大海,所幸的是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清晰的看到1900纯净得如同婴儿般的蓝眼睛。演员蒂姆·罗斯的精湛演绎使我确信,真的有那样一个没有亲人、没有户籍和国籍的天才钢琴师曾在海上飘泊过。人世间的诱惑,功名利碌,他都视若无睹。即使是爱情,或可曾让他魂牵梦萦,但就算那样,他也只让毕生之爱凝聚在瞬息:舷窗外移动的少女的倩影,破碎的唱片上梦幻般轻柔舒缓的乐曲,三等舱里胆怯忐忑的一个轻吻。此外,便是钢琴、游船和大海,还有浪涛中的平稳与宁静。八十八个琴键上创造的无限的、美妙的、自由自在的音乐,充实了他有限而单纯的生命。
1900是优雅的男人。丝纹不乱的深金头发,纤尘不染的衣帽领结,风度翩翩的举手投足,才华出众的自信风采,纯净脱俗的天使面容。他的钢琴前曾有多少美女为他倾情?他一定是沉浸于自己的音乐而无暇为琴音外的事物分心。
1900的生活单纯但不乏人性之美。与养父间短暂的亲情,与偶遇的少女瞬息即逝的爱情,以及陪伴他最长时间的迈克斯的友情,都曾滋润过1900孤寂落寞的心。1900是感情细致而深邃的男人,他的精神和才情都倾注在钢琴的八十八个琴键上。谁能理解他的心声,谁能读懂他忧郁而温柔的眼神,谁是他不离不弃的爱人?惟有流淌于他指间的动人乐符。
若与俗世的生活来对照,影片中1900的言行似乎有不真实的地方。比如,他从未接触过钢琴和音乐,但当他的手第一次放在琴键上的时候,那些动人的旋律竟能天然一般流泻而出;他从未受过正统的教育,却能说出那么诗意而蕴涵丰富的语言;甚至最后,当朋友迈克斯在那条残破不堪的,显然已废弃很久的游船上找到他时,1900哪来的食物维持生命?
我想,也只能以一颗诗意而浪漫的心去理解这部影片和1900。影片有意撇开物质的喧嚷,而突出了1900灵魂与音乐的交融,同时引导观众与片中或精彩绝伦,或妙趣横生的音乐达到共鸣。
最后,当天上的一缕光线投射下来。1900仰起平静的脸,似乎在问上帝,天堂里有钢琴吗?
1900举起双手在空中虔诚的弹奏,轻盈悠扬的旋律流水般在寂静的空气里回旋。顷刻间,一声轰响,巨大的火花在海上开放——1900带着他尚未凑完的乐曲飞升至天堂。
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800字感悟5
好几天不上线,昨日一来就看到朋友推荐我一部好片子《海上钢琴师》。实话说,我平时不大看电影,外国的更是不轻易碰触,因为感觉他们总喜欢把诸如灾难,暴力,诡异这些东西在视听上大肆渲染罢了,没什么看头,相较之下,我还是更容易接受一些轻柔和缓,温情浪漫的东西,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活。
只因《海上钢琴师》是她推荐的,随即寻找打开,直接进入画面,二十分钟后,我在心里笑着说:这家伙,你怎么知道我会喜欢,居然不早告诉!是啊,展现在面前的,绝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分明就是一部浪漫而悠长的史诗,它不是看完之后的唏嘘叹息或捧腹大笑,它是直击灵魂的......影片全部的情节是在一艘弗吉尼亚号的海船上一一展开的,主人公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角色,婴儿的他被船上的铲煤工在高等舱的餐厅里发现,被取了个长长的名字,因为当时是新世纪的第一天,所以1900就被铲煤工顺理成章地加在了他的名字里,于是,他就叫1900了。从此后,1900在船上度过了他的一生,一辈子都没有下过弗吉尼亚号。
八岁时,船上的人们无意间听到一段奇妙的音乐,一个天才钢琴家诞生了,他就是1900。他的曲子从来没有章法,就如他的内心世界一样,根本不存在什么规则,标准之类的东西,他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妈妈”,不知道除海上以外的任何市井之事,但他知道音乐,他演奏的简直是仙乐。别人无法进入他的世界,而他却可以“看”到遥远的城市,看到那里的大雾,松涛,甚至行走着的人们的表情,他用自己独有的内心世界感知一切,他以音乐的形式传递,抒发。他的乐曲是天籁,一如他的灵魂样纯洁,干净。别人也曾劝他下船,甚至也有爱情的火花在他心中微燃,但终究没有与这些相融。因为他的音乐他的生命是在船上,在大海上。
三十多年来,他以自己的方式感知和传递着他内心的安静,清明和洁净,这是一个何等的境界,这是一个何等的向往。当时无论是下等的工人,黑人,还是贵族白人都向往自由,向往美好的生活,而影片中多次以幻觉的形式出现的美国自由女神,和1900的音乐也正契合了这样一种向往和追求,我把它解读为一种灵魂的诉求。
尘世间的人们,每每被俗务俗事所困所缠,常常逃不出自己编织的种种藩篱,然而,这些东西与一个博大的胸怀,与天地之宽广比起来算的了什么。许多的人,许多的我们身边我们周围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往往有着特别的人格魅力,他们在用最原始最本初的内心书写者人生,他们朴素恬淡,但他们,富有。就像1900一样,战争也好,诱惑也罢,似乎与他都没有任何关系,他只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的世界神奇浪漫。他的世界恬淡安宁,这就够了。
第二篇: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海上钢琴师》不愧为一部经典影片。它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生在船上,长在船上,死在船上,只为钢琴而生的人的一生。他将一生所有的光芒撒在个这艘船上,短暂而凄美。
主人翁(名叫1900)对于这艘船的爱恋不舍,可能类似于我们对于故土的一种眷恋。生于斯,长于斯,故土赋予我们生命以及生命里的一切,这艘船同样赋予他人生的全部价值和情感。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不愿离开他的故土,纵然那土地贫瘠,荒凉,甚至充满危险,纵然外面的世界纷繁多彩,金银遍地,他们从不离开故土一步。对于1900,一个孤儿,他的全部世界就是这艘船,那里就是他的的家,他的全部欢乐悲伤梦幻活力。能够说他对于这艘船的感情比任何一个人来的都更深沉,更灼热。所以即便是最终一刻,他仍然不会选择离开。
片中最终一段,有主人翁的一段独白,他说他不走,不是因为他站在船板上看到的那些建筑让他感到畏惧,而是因为他看不到世界的尽头。是啊,钢琴的键有始有终,船的甲板有始有终,他能够用有限的键盘奏出无限的乐曲,他能够驾驭这种“有限”,在那里,他就是他。而这个世界呢,没有开始,没有结束,错综复杂的街道,星罗棋布的高楼大厦,有太多的路能够选择,他没有办法去驾驭。驾驭他的人生,他的情感,他的音乐。他只能选择他能够选择,能够驾驭的方式生活,这种方式与世无争,平静自如,不受功名利禄的纷扰。如果一种生活方式,他无法驾驭,他宁可不要!我想这也许是他不选择离开的第二个理由。
他内心的孤独,音乐可知,就如同他的语言,他用它来述说生命,表达情感。其中有这样的一幕,夜晚,在船的酒会大厅,他演奏着,钢琴随着在飓风大浪中左右摇摆船艘,在光洁的地板上,合着音乐的节拍,乎左乎右,时而转圈,时而滑行。让你感受到仿佛他整个人的身心和这音乐,这艘船,这大海早就融合在了一齐。他说过,他的音乐和他的人不分开,所以拒绝发布他的音乐胶片。我想,他的内心里,也必须这样笃信,他的这艘船和他的人,不能分开。生命仿佛自他被抛弃的那一刻起,就和这船联系在了一齐。音乐,船,他,是“一”,永远无法分开。船的生命结束了,相信他的生命结束,也似乎成为了必然。这也许是他不离开的第三个理由。
对家的深深眷恋,对生存方式的抉择要求,以及早就融为一体的共同的生命,促成了他的杯具。
然而这真的是杯具吗?就像戏曲在最高潮处嘎然而止,人生在颠峰时刻隐退,情人们相拥着步入婚姻,我们看到了最完美的一幕,之后呢?看戏曲渐渐索然无味,人生逐渐走向低谷,感情继婚姻之后埋葬在数不清的家庭琐事里,这就是最真实的世界。他的死,至少震撼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我们谁也无法想象这样的一位旷世奇才,走下船舶,是怎样开始他平凡的人生,开始变得庸俗乏味,追名逐利。我们不忍心看到那里,导演自然也不会忍心拍到那里。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许算不得是一幕杯具。
现实生活中,对于别人的选择,我们会感到匪夷所思,就像这部影片一样,可能很多人也不解他的这种选择,可是,我想说,无论是谁,作出怎样的选择,无论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荒谬,多么的不明智,多么的让人不解,这都是他的选择。这个选择必须有他的理由,他的思考,你不是他,你没有经历他所经历的,你没有了解他所想的,那么我们唯一能够作的事情,不是述说我们的不解,而是握住他的手,微笑着说一句,Goodluck!
喜欢这部电影,喜欢1900,喜欢音乐,喜欢这一片湛蓝的大海。
第三篇: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海上,有一个钢琴师
浙江省诸暨市草塔中学逸园文学社 张楼洁
陆地上的人喜欢寻根问底,虚度了大好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迟到,夏天则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他们不停地四处游走,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面对这一切,那个叫1900的钢琴师会淡淡地说:“我不羡慕。”
电影《海上钢琴师》,讲了一个人的故事。男主人公名叫1900,他是一个被人遗弃在蒸汽船上的孤儿,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烧炉工收养,然而烧炉工在男主角8岁的时候意外死亡。过人的天赋使1900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对红尘俗世深怀戒意。纵使后来遇上了一位一见,钟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后,还是放弃了上岸寻找初恋情人的冲动。他永远地留在了船上,即使到了最后,唯一的好朋友马克斯警告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开,于是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维吉尼亚号的1900最终与船葬于海底。
1900,这个既没有出生纪录,也没有身份证明的人,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就在人间蒸发,就如流逝了的音符一样,渺无踪影了——让我们常常思念他,但再也找不到他。
如果他放弃那无谓的坚持,那他的人生不是会有另一番风景吗?
是的,一个真正会生活的人,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就应该与命运抗争,离开井底,去往更开阔的天空,而不是逃避世界,放弃生命,对世间绝望。1900本有那么难得的天赋,有那么美满的爱情,有那么光明的未来。那次,马克斯都已成功劝说他下船了,甚至他都要走下船了,但当他看着纽约这座城市时,感到非常陌生和恐惧,便又放弃下船了。他最终还是与世界失之交臂。
1900曾说:“我那时穿着大衣,感觉也很棒,觉得自己前途无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没问题!可是,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唯独没有尽头。根本就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是啊,世界的尽头,人生的尽头,那里应有回忆,没有尽头,是因为他没有真正活过。外面的世界,他连经历都没有经历过,却已绝望了。原本,他的过人天赋,他的美满爱情应该都是他面对世界的动力。他却抛弃这些,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来逃避这个他恐惧的世界。他认为“陆地”对于他来讲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他不会创作的音乐。他已丧失了生命的意识了。
他想结束生命来寻找自己的尽头,逃避世界的尽头。的确,世界没有尽头,真正的尽头在自己的心里,只要你经历过,活过,就一定能看到真正的尽头——你生命的价值。而他渴望在有限的空间,找到自己的坚持和熟悉。当无限的世界邀请他加入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死亡。那他死得其所了吗?他看到天赋对于他的意义了吗?他听到世界对他的召唤了吗?他感到爱情的真谛了吗?没有。
蔚蓝的大海总是载满了回忆的,无论它是快乐的,充满希望或不堪回首的„„可惜1900没有看到真正的海,或许现实世界真的太让人感到陌生、恐惧和残忍吧。但我们这些未来的演奏者,就应该积极人世,经历世事,认知世界。虽然我们改变不了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拥有强大的内心,去包容世界,去追求未来,奏响自己的命运交响曲。
我想——海上,其实应该是钢琴师起步的地方。
第四篇: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1900,你应该留在你的天堂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有那么一些电影,它没有震撼的镜头,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只是毫无修饰地讲述了一个故事,但银幕前的你心中却掀起了惊涛骇浪。这是一个虚幻的奇迹,一个伤感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他的传奇。大海、轮船、钢琴、陆地、孤独、友情与天才交织的故事。看完这部影片后,心中感慨万千却又无从下笔,《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让我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的电影。简单地概括一下这部电影的内容:在豪华游轮维珍尼亚号自成一格的海上世界中,名为1900在1900年被遗弃的孤儿在海上成长为天才钢琴师,引来陆地上的第一天才钢琴家登门挑战,而爱情也在不经意间从窗外中到来,但最后1900却决定生于大海死于大海。但我想我们可以不用太在意这些情节,我甚至认为这完全不是这部影片的重点,因为这些已经在许多电影中不厌其烦地上演过。看这部影片我们更该看他最后那段对外面世界独白的台词,以此理解他最后关于上岸的抉择。
影片两次重点涉及到他的离开问题,第一次是为他心爱的姑娘决定去岸上,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他在生死抉择的关头,依然决然地坚持没有上岸。也许,观众看到最后都会感到很惋惜,他为什么不离开呢?为什么宁死他也不愿踏上那片他曾经愿望踏上去的岸上呢?
“拿一部钢琴来说,从琴键开始,又结束。你知道钢琴只有88个键,随便什么琴都没差。它们不是无限的。你才是无限的,在琴键上制作出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活的惯。”这是他给出的回答。开始我很不理解他不下船的解释,认为这是一种对生活不积极的做法!但是最后1900跟麦克斯开的玩笑让我明白1900为什么这样选择,因为他死后到天堂还想弹钢琴,弹只属于自己的曲子,因为没人能用两只右手弹琴!如果1900下船估计他会和杰里一样,不再为自己的喜爱而弹琴,而是为了别人或钱而弹琴,那是1900不想看到的,甚至说1900如果下船后就再也没有灵感弹出属于他自己的曲子了。站在我们的世界看,学习,工作,为人父母,然后老去,听来仿佛一切都已明了,我们一路走来,一切自然而然。我们已经习惯被身边那些繁杂的事物消磨、吞噬,而自己却从来不觉得自己应该有一些简单的日子。而对于1900来说,岸上的世界“什么东西都有,可唯独没有尽头”。在船上,那些所有关于音乐的不纯动机都被隔离,有的只是自己对音乐发自内心的理解。他可以随性去读眼前人的喜怒哀乐,然后用琴键为所有人安排上一首背景音乐。他从来不用因为指挥的哀求而让自己违心地弹奏那些枯燥无味的舞曲,他永远可以弹奏自己的格调,然后让那一群人跟着自己舞蹈。
电影的最后,1900没有走下那艘游轮,湮没在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维珍尼亚号才是他唯一的方向,在这里,他有时像个顽皮自在的孩子,有时却又孤独的叫人心酸,孤独的艺术人生与无尽的大海就是他的宿命。
第五篇:海上钢琴师 电影观后感
电影《海上钢琴师》讲述的是一个在 “维珍利亚”号船上的弃婴——1900在轮船上成长的故事,他在钢琴上的天赋和造诣让我叹为观止。然而,才华横溢的他最终未离开轮船,并选择与船同归于尽。这似乎是一个悲剧,常人无法理解,我觉得这与他的身份——弃婴有很大的关系。父母的抛弃,与母亲的分离,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最大的创伤,而钢琴成了他的过渡客体,充当着母性客体的代理人。我们看到,以后这一生他都与钢琴相伴。
1900一出生就没看到妈妈,一出生就没有爱。他遭受了两次被抛弃,第一次是他的父母在他一出生就放弃了他,后来虽然有丹尼抚养他,丹尼在他8岁时也死掉了,未成年就遭受如此创伤。丹尼虽然非常爱他,但丹尼向来传递给他的信息就是说船以外的世界有多么可怕,让1900不要离开船,1900因为没有足够的安全感,所以始终不敢走下船。在丹尼的葬礼上听到了音乐,从此音乐成了他可以依恋的客体1900无师自通成了一个钢琴大师,弹琴,是他生命中唯一可做的事情,然而,1900两次可以依恋的客体都离他而去,他无法相信这世界还有什么安全感,无法感受那种爱。1900留在船上,他的生命意义在那里,他与船构成了紧密的关系,船是证明他存在的客体,如果他下了船,而船被炸毁,和他有关系的客体也就随之一起都会消失,那么他就感觉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一个完成“自我同一性”的人,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知道自己是我认为的这个人。但1900没有真正出生,因为一个人的出生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1900在生理、心理上出生了,也成熟了。但在社会层面上没有出生过,他从来没有走入过真正的社会,不敢走下船,人是社会的,他没有走进真正的社会过,也无法扮演他的社会角色,所以他走在悬梯的半中就不敢往下走了,他感到了恐惧,他不是一个真正的人,他从来没有出生过。
影片一开始就有句旁白“他没有国籍,没有出世纸,连生日也没有,可以说还未出世”从心理层面,1900确实还停留在未出世的婴儿状态。呆在母亲的子宫里,感觉肯定是最安全舒适的,他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姑娘离开之后,他改变人生的动力彻底被激活,决定下船。也许对于普通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1900,下船是一个重生的过程,1900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他走下舷梯,却又慢慢地停下来,整个世界在他的眼中变得黑暗,恐惧充满了内心。最终他选择与船同归于尽,这是偶然,但却也是命运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