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唐山大地震》观后心得通用
《唐山大地震》观后心得通用10篇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唐山大地震》观后心得通用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唐山大地震》观后心得通用10篇1我今天在报纸上看到一部影片,名为唐山大地震,报纸上竟说这部影片投资了五个亿,我迫不及待的想去看一下,于是,我,爸爸,还邀请了黄巍一同前去看这部影片。
地震虽然只有23秒钟,但那场景几乎能然虽有人都流泪,地震之前,唐山是一个昌盛的地方,1976年7月28日早晨,一群蜻蜓飞过唐山,像在避难一样,晚上弟弟方达,姐姐方登正在家里熟睡,而他们的爸爸大强,妈妈都在外面工作,一刹那间,鱼儿都在鱼缸里乱串,有人大叫了一声:“地震了”,其他人便快速逃跑,方达方登不敢下来,母亲本来想跑进去,可被大强一拽,跑进房子里,人刚进去,就被房子压死了,孩子们也被同一块水泥板压住,方达大叫妈妈,方登整个身子都被压住了,就伸了一只手出来,拿起一块石头,不停地敲打,妈妈根据叫声,找到了她们姐弟俩,一群救援人员跑了过来,说:“因为两个孩子都被同一个水泥板压着,所以只能就一个”,妈妈说两个都得救,又有人被找到了,救援人员都走了,妈妈大叫:“救儿子”儿子虽然被救了出来,但少了一只胳膊,妈妈抱着女儿痛哭,妈妈离开之后,天也仿佛在痛哭,下了一场大雨,方登被大雨淋醒了,四处需找妈妈,可怎么也找不到,被解放军带进了孤儿院。
唐山大地震一共死了二十四万人,那场面,真让人想流泪,满地横尸,真是惨目忍睹,几乎所有在场的人都流泪了。
汶川大地震方登和方达都成为抗争救灾的自愿者,偶然相遇与母亲相逢。
这部电影,23秒地震,32年的回忆,令我震惊,这部影片虽然不是真实的场景,但足以让人感觉像真的一样。
《唐山大地震》观后心得通用10篇2《唐山大地震》刚好在暑期上映,我与爸爸怀着激动的心情去电影院观看。《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它给我的感触很大。这部电影所描述的情形,更让我情不自禁地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这部电影讲的是:唐山卡车司机方大强和妻子李元妮、龙凤胎儿女方登、方达过着平凡幸福的生活。1976年7月28日的凌晨,唐山发生了一场7。8级的大地震。在短短的23秒之内,7。8级的地震将唐山变成了一片废墟……方大强为了救孩子,不料被房子的一块水泥板压下来砸死了……由于房子太小,方登和方达被同一块水泥板压在东西两边,无论人们想救那一个,都要放弃另一个,因为,用杠子撬方达这边就会压方登,如果撬方登这边就会压到方达。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脑子就像是空了的一样,心里觉得像被针刺了那么疼……最后,元妮还是选择了从小体弱多病的弟弟——方达。而头脑清醒的方登听到了母亲作出的抉择,那时,她流下了眼泪,好像在说:“妈妈,您为什么不救我?”。接着还有一幕让我很心疼,就是方登的眼泪落下时,她叫了声“妈——”轰隆……水泥板压了下去……这一刻,我哭了,哭得好大声……
震后,元妮独自抚养儿子,坚强地活了下来,而劫后余生的方登被军人王德清夫妇领养,进入了全新的世界。母女、姐弟从此天各一方……
32年过去了,由于长大后的方登去救灾,所以找到了她的弟弟——方达。就这样,他们一家子终于再次团圆了!最后,元妮跪在地上,说:“登啊,妈妈在那次大地震没有救你,对不起啊……”这一次,我嚎啕大哭。
《唐山大地震》23秒摧毁一个城市。面对大自然的灾害,人类的生命显得如此脆弱,面对大自然的突变,人类也有选择生存的矛盾。人们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吧!在那些不测风云来临前!
《唐山大地震》观后心得通用10篇3昨天晚上,我不知道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看完了冯导的新片,我不懂什么电影拍摄的真实感,或者从专业的角度去评价冯导的新作,或者说这样一部电影已经可以超越那些所谓的商业利益,我只想从情感本身,去默默体会这样一场34年前的地震带给我们的关于生存与死亡,心灵和信仰的思考。
直面人生,直面灵魂!——这是我最深的体会。如果说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由无数次的选择构成的,那么我不知道有什么选择比选择生与死更艰难。记得曾经看过毕淑敏关于生存与死亡的演讲,她说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通向死亡的过程,每过一秒,我们就离死亡近了一秒。然而关于片中元妮的选择,我却无法去评论对与错,或许结尾处当方登对母亲元妮在墓地边一遍一遍的“对不起”已经告诉了我们什么。
32年,从唐山道汶川,不是简单的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这对于那些经历过它们的人来说,也许是生与死之间的距离,这之间,包含了他们所有人的人生,以及灵魂深处的坚守。我想我或许没有资格去评论这里边的苦与痛,因为毕竟不曾经历,便无法真正理解那样的生活。
看完之后,我更多的选择了沉默和思考,思考那些废墟下掩盖的生命和废墟之上活着的人们。也许我们真的没有理由去埋怨些什么,就像余华笔下的《活着》,好好活着,就已经足矣。我们都需要一种信仰,去支撑灵魂,然后直面人生!
也许能够带给我们感触的不是灾难本身,而是在灾难之后另一种爱与责任的坚守以及重新捡拾起美好人生的勇气。但愿这样一部能让举国同哭的电影,带给我们更多关于人生的思考以及自我灵魂的洗礼,带给我们直面人生,直面灵魂的勇气!
《唐山大地震》观后心得通用10篇4一秒、两秒、三秒……
时光不停流逝,大地在颤抖着,每个人沉浸在一片黑暗中,内心充满忧虑,焦急,期盼……挂在你们脸上。雨水混合着泪水一滴滴洒落在地上。一座美丽的城市,瞬间倾倒,化成一片废墟。天,漆黑的压下来……
你们在心中祈福着,心里充满忧虑与惶恐,面上却是平静如江水,因为你们想让你们的亲人更坚强,不想让他们悲哀。此刻我那一向平静的心颤抖起来“加油,要懂坚强”。心里虽这么想,但眼泪不争气的来了出来,你们陷于危难之中,做为同胞的我,心与你们同在。
是的,我们同你们一样,心中期盼着明天阳光的到来,多么期望你们能从灾难的魔爪里逃出,我们的心永远同你们在一齐,振作起来吧!相信团结就是力量。当我看到你们不放过一丝期望,用自我的双手从砖瓦的碎片里,救出一个个垂危的生命。此刻的我紧紧握住双手,内心为你们祈祷着,“不要有事,千万不要有事。”期望你们不要沮丧,不要悲伤,抬起头勇敢的应对残酷的现实,现实虽残酷,但不要怕,我们与你们用在大胆向前走。
灾区的人们,我们也许并不确切的明白他们的名字和以前的生活状态,但我们唯一明白的是,你们是我们的同胞,你们在某个时空上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你们与我们一样都有着生活的热望与梦想。
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让许多生命尚未充分展开便直接面向死亡,让许多也许普通至极的生活理想从此归于死寂,再也没有实现的可能。不要怕!有梦就有期望,只要不放过一丝期望,相信我们能同你们一齐共建一个新唐山。
加油,人生路途是有坎坷,所以我们要懂坚强!
《唐山大地震》观后心得通用10篇5今天是星期五,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作业,说要我们写一篇观后感。
到了家,我放下书包,打开电视。遥控器在我的手里“啪啪啪”的按个不停,也没想好要写什么。突然,我拨到了电影频道,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刚刚开始。我决定,嗯,就写这个了!说完,我从书包里拿出纸笔,边演变记。
刚一开始,演的是一个小女孩和她的爸爸、妈妈和弟弟的事情。这一个家庭,是多么的幸福美满!然而,他们却不知道,一只魔爪正在伸向他们美满的家庭和整个唐山……1976年7月28日的凌晨,他们都已经熟睡。这时,小女孩和弟弟已经在家中熟睡,只有爸爸妈妈还在辛苦工作。突然,灯碎了,房屋崩塌了,这一切的一切都已经摧毁,都已经不属于他们。没错,是——地震来了……小女孩和弟弟醒了,看见这一幕,害怕不已,惊讶万分,哭着喊着要找妈妈。爸爸妈妈明白,是地震来了,从人流中逃出,向家中飞奔而去……我想,这,就是父爱与母爱的伟大力量吧……
小女孩自己跑出来,坐在地上大哭,也许,这时,她的爸爸妈妈,包括她的弟弟,早就不在人世,再也听不到她的哭喊声,再也见不到这个小女孩了……最后,小姑娘被两个没有孩子的人带走了。
同学们,和他们比起来,我们多么的幸福!请珍惜爸爸妈妈给我们的爱!
《唐山大地震》观后心得通用10篇6一群蜻蜓飞过,密密麻麻的,一场大雨似乎马上就要来临。主人公方登和方达抱着爸爸新买的电风扇回到家里,吃着妈妈为他们准备的西红柿,一家人过着普通又快乐的日子。
夜深人静,方登和方达进入了梦乡中。突然,鱼儿跳出鱼缸,灯光摇晃,“轰”的一声,天崩地裂,房屋在瞬间倒塌,爸爸为了救妈妈被压死了,姐弟俩被压在了石板的两端,石板太重,只能抬起一端,而另一端就会压死另一个人,妈妈被逼做出了救弟弟的选择,听到妈妈的决定,姐姐方登流出了眼泪。
妈妈带着断了一只手的弟弟坚强地活了下去,而姐姐并没有死,她被一对好心人收养了,虽然生活条件比过去还要好,可是在她心里却留下了一道伤痕:妈妈选择弟弟却不选择她。其实她不知道妈妈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做的这个决定,否则姐弟俩都不能活。
几十年过去了,方登和方达相遇在汶川,他们都是来救灾的志愿者,方达把方登带到唐山的新家。亲人终于相见,白发苍苍的妈妈跪在了方登面前,请求她的谅解,方登也跪在了妈妈面前,她终于原谅了妈妈。
在灾难面前,人类是那么的脆弱,又是那么的坚强,影片告诉我们,亲情是多么的可贵,让我们每个人都要去珍惜,去呵护!
《唐山大地震》观后心得通用10篇7爸爸妈妈带我去看了《唐山大地震》的电影。
电影讲的是一对龙凤胎,姐姐叫方登,弟弟叫方达。大地震的时候他们的爸爸大强冲进房子救他们,结果房子倒塌了,因为爸爸推了妈妈一把,妈妈幸免于难。方登和方达被同一块石头压住了,几个救援人员发现了他们,救援人员老说只能救一个,方登和方达的妈妈元妮总是说都救,最后迫不得已才说救弟弟。弟弟获救后,少了一只胳膊。大家都以为姐姐死了,其实姐姐并没有死,后来姐姐被解放军给收养了。姐姐认为妈妈放弃了她,她恨妈妈,三十年都没有回去看过妈妈,也不和他们联系。弟弟和姐姐后来都去参加了汶川大地震后的救援,姐弟俩终于在汶川灾区重逢了。最后姐姐跟着弟弟去见了妈妈,她知道了妈妈这么多年来一直生活在灾难的阴影里,她给妈妈道歉,因为她认识到自己不该那么多年了都不去找她的妈妈,她不该折磨妈妈三十年,最后妈妈和姐姐都原谅了对方,一家人团聚了。
我觉得方登在汶川大地震后自愿去救援做得很对,她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很好。但是她有的地方做得很不对,当时她妈妈虽然没有先救她,但那也是情非得已,她也不应该这样去折磨她的妈妈,不该三十年了都不去看自己的妈妈。我还觉得方达在汶川大地震后做得很好,他给灾区的人们捐了很多的物品,还有他很孝顺,他要买新房子给他的妈妈去住,他妈妈都没有答应,那是因为他妈妈怀念他的爸爸和姐姐。地震无情人有情,地震给人们的伤痛是永恒的。
《唐山大地震》观后心得通用10篇8《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我相信许多人都观看过,那一幕幕感人的情节,使我至今也无法忘怀;那血浓于水的亲情,更是让人热泪盈眶。
1976年7月28日,一个普通的星期三,许多蜻蜓在低空飞着,空中满是蜻蜓;鱼儿时不时跃出水面,仿佛一场大雨即将来临,人们并没有在意。方大强和妻子元妮在夜里去工作,姐姐方登和弟弟方达早已进入甜甜的梦乡,可他们并不知道,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地震即将来临。凌晨3时42分,大地突然剧烈摇晃起来,姐弟俩被摇醒了,地震来了!这短短的23秒,仿佛是23小时那样漫长,方登和方达被压在同一块板下面,必须要撬开板才能救中孩子。在犹豫中,元妮终于忍痛割爱,含泪选择了救弟弟方达。
因为母爱的力量,方登和方达都活了下来。在如此紧急的时刻中,元妮必须作出决定,两个孩子都是她的心肝宝贝,当她作出决定时内心是多么痛苦啊!因为母爱的力量,才是一家人能够在32年后团聚……
一次放学回家,天一下子变冷了,我冷得瑟瑟发抖,真希望有一件外套来保暖。就在这个时候,妈妈来了,她脱下了身上的大衣,披在了我的身上,暖和的大衣使我一点也不觉得冷,可妈妈的手被冻红了,嘴唇额有些发紫,时不时咳嗽几声,妈妈吸着鼻涕,陪着我一起走回了家。第二天,妈妈发烧了,我却安然无恙,看着妈妈咳嗽的样子,我的心也一颤一颤的。母爱是伟大的,更是无私的,母爱也是不求回报的。爸爸妈妈每天给我们做好吃的,晚上给我们能盖被子,从来也不叫苦叫累,这就是为了我们能生活在幸福的`世界里。有时候,父母的一声唠叨,一句话都包含着他们对我们浓浓的爱。就像电影里一样,元妮的一句话,包含着她太多太多对丈夫的爱,对孩子爱,甚至痛恨自己没有救方登,她的一言一行,都在爱着孩子……
人的生命是多么脆弱的,地震是多么无情,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爱是多么强大。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决不让悲剧重演!
《唐山大地震》观后心得通用10篇9《唐山大地震》终于看了,看了,也哭了,心头压着一块石头,那种撕心裂肺的感觉让人喘不过气来,忍着眼泪抑制着自己别哭出声来,可是影院里四处却传来了缀泣声,便无法按耐自己,眼泪就这样夺眶而出,没有什么可以比这眼泪更能真实的表达我的心情,电影是修饰的艺术,悲情更能打动人们,那种刻骨铭心的记忆让方登(张静初饰演)嫉恨了32年,想想人性在这其中能占据多大的位置,灾难带给我们的死亡和肢体的残缺,可人性带来的却是心底里的痛彻不可见的悲楚。
想想活着多好,看看那些面临灾难来时人们惊恐万状,无能为力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无力挽救自己的家人,这种心灵的伤疤让元妮(徐帆饰演)痛苦了半生,也不能摆脱自责,在那种束手无策的抉择里,我们又能怎样替元妮做决断呢,只能说命运捉弄人,但我们相信和坚定的认为她是一个好妈妈,一个伟大的妈妈。
从历史层面上来看,导演忽略了很多历史背景,穿梭时空时光飞逝,转眼很多年就过去了,交代史实并不完美,我们无法把这个片子定性为史诗般的电影,影片所表达的只是人们在活着的今天多多珍惜我们的生活和爱,天是蓝的,水是蓝的,生活是美好的,不要忘记你身边所有真善美,这个社会才能更美、更和谐。一部“史诗般的电影”最后成了一个催人掉泪的故事了,确实有点失去了本身的分量,而不能成为扛鼎之作,这是这部片子一个很大的硬伤和遗憾。但是恢弘的特效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那个时刻,还原了那个让人痛不欲生的23秒,让我们不再遗忘那段历史,缅怀那些在灾难中经历苦难的人们,这部片子中的每个演员的演绎功底都是相当的了得,每个角色表现的都近乎完美传神,让我们看故事情节同时,也感受到了演员表演的到位。如果再让我回转去看那段历史,我愿每一位逝者如秋叶般静美,生者如夏花般灿烂!
《唐山大地震》观后心得通用10篇10日出东海,又是一个大晴天。我怀着高兴的兴情走进民光电影院,又怀着悲伤沉重的心情走出播放大厅。为什么呢?因为,这部名为《唐山大地震》的电影实在拍得太感人了。
它讲的是一名叫大强的司机,和老婆一起在工地上工作。突然,大强发现天空变成了紫色,电线杆开始漏电,大地摇晃着裂开,周围的一切开始摊塌。大强为了救自己的龙凤胎儿女,被砖头活活压死,短短的二十三秒,二十四万人们失去了生命,1976年7月28日。
地震过后,救援队员发现了两个孩子,可是只能选择救其中的一个孩子,最后大强的老婆终于艰难痛苦的说出,救弟弟…这样弟弟得救了,但因伤势过重失去了一只手装上了假肢,生活在杭州。后来,姐姐也得救了,被好心人收养,最后定居在加拿大的温哥华。这次汶川地震又让他们姐弟在几十年后的今天,相遇!
地震时,妈妈说:“救弟弟”。让姐姐对自己的妈妈记恨了整整三十二年。但就在这次救援过程中,她终于明白了很多事情是迫不得已的。
到家后的第一件事,我就在地图上查起了地震带,还有书架上的《怀斯曼》生存手册,比较幸运的是,我们宁波不在那几条地震带的包围圈里,这让我感到非常的开心!生命很脆弱,请让我们大家一起珍惜生命,保护环境,爱护地球吧!
第二篇:唐山大地震观后感想
感恩面对苦难 珍惜对待生活
---观看电影《唐山大地震》心得
观看《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感动和泪水不断在我心间涌动着。电影结束后,影院的观众也无不中了这记催泪弹,一边擦拭眼角的泪水一边不断和身边的友人议论着电影中的情节,沉浸回味在其中。
影片中再现的大地震惨烈场景令我触目惊心,23秒天崩地裂,平静的生活瞬间就被摧毁粉碎,那轰然垮塌的房屋、四散坠落的瓦砾、惊恐逃离的身影、撕心裂肺的呼救、哀鸿震天尸横满地的画面,真实的展现出生命遭遇天灾的残酷和脆弱。也是这23秒,从视觉和心灵上强烈的冲击着我的感官,自身犹如被牵引穿越到34年前灾难发生的那天。在这样心灵震撼和共鸣下影片中的故事在我眼前缓缓展开。
当我看到母亲元妮必须要在被石板压着的孪生姐弟中做出选择时,我的心也被紧紧纠结在一起。同是亲身骨肉,手掌手心,却要由母亲去决断谁生谁死,而孩童生命的垂危,地震危情的严峻不容她多做思考,更没有机会满足她同时保住两个孩子的生命,她哀求、无助、苦痛、绝望可她必须做出抉择。也是这个选择,让一位母亲从此背负上沉重的心灵枷锁。震后,虽然一个人生活艰难,但她仍婉拒他人的爱慕,坚持独自含辛茹苦的抚养儿子方达,甚至儿子长大后外出打拼衣锦还乡时,她也不原意跟随儿子去过更舒适更安逸的生活,而是选择一个人守着丈夫和女儿的遗照继续承受孤独和 清贫。这位母亲,带着对女儿的愧疚,在爱的前提下用自我折磨的生活方式,进行着心灵的赎罪。
影片里震后奇迹生还的女儿方登,幸运的活了下来,并且被军人夫妇收养。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深深烙下了地震时,母亲选择放弃自己的印记,这个心结一直伴随着方登的成长。她不愿回去找寻生母,做出很多伤人和自伤的事情,却未意识到这是埋在心中的怨恨吞噬着她的内心,影响着她的人生观。她活在怨恨和痛苦中,对亲人的思念化成内心的自我封闭,用远离、和叛逆治疗舔抚内心的创伤。直到她再一次亲身经历汶川地震,体会大灾中人们心灵和道德的碰撞后终于解开心结,踏上了找寻生母的回家之路。看到此时,我内心不禁唏嘘,女儿方凳因为怨恨而感受不到母爱的温情,更因为怨恨而不能体会母亲的痛苦。现在,她明白了,懂得回报和感恩,而顿悟这份迟归的爱,用了30多年的时间。人生有多少个30年,又有多少人能经得起岁月的等待。
在看到影片中唐山人民烧纸祭奠而火光遍城的悲壮影像,以及镜头前那刻有因地震逝去的20多万个姓名的铜牌时,我的耳边不禁回想起剧中的话语:“真的没了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没了。”剧中女儿方登发现真情,找回温情之时,母亲元妮还在世的设定安排,让我感到了遗憾中的圆满。我记得在影片中,一盏盏许愿灯飘飞之时,有一盏灯上描写着“感恩”两字。我深刻的感触到在山崩地裂后,能够修补心底裂缝的唯有人间的真情,懂得珍惜生命,直面人生,奉 献真情,感恩回报才能诠释出生命的真谛与美好。如今大灾已去,生活在和平稳定中的我们,仍要懂得亲情的可贵,生命的珍贵,珍惜生活,珍惜我们身边的人,不论是对亲人、朋友还是同事,都将对爱的感恩融进每一天,当我们彼此健在并拥有着对方的时候。
当然,在我们为人间亲情、母爱而感动的时候,透过影片,我们看到解放军战士不顾自身安危,一直奋力救助群众,直到累倒在抗震一线;还看到很多人顾不上对自己家人的照顾,而拼命的寻找其他生存者。。这些面对群众危难之时勇于无私救助他人的人们,有的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唐山记住了他们,唐山人民记住了他们。在唐山大地震中,夺去了242769人的生命,活着的人在默默承受这惨烈巨变的同时,仍咬牙坚持,积极生活着,正是这种珍惜生活,积极生存下去的信念,折射出人类在面对绝境时的生活勇气,唐山的人民在用自己的行动感恩回报着曾经接受的博爱救助,如今一个崭新的唐山又再一次屹立起来。
《唐山大地震》刻画了人性的至善至美,体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揭示了建设新唐山精神内核。如今生活的车轮不断在前行着,曾经伤痛的历史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让我们为大灾中不幸遇难的人们祈祷、为大灾中真情大爱而感动之时,懂得用感恩之心面对苦难,用珍惜之情对待生活。面对我们所处的大自然,珍惜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为减震减灾做出自己的努力!指导老师 李艳华
第三篇:唐山大地震观后感想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故事情节很简单,讲述了一家4口在地震前后的经历。父亲为救母亲葬身在倒塌的楼下,母亲为救砸在同一块楼板下的一对儿女作出“救弟弟”的人生最艰难选择。“救弟弟”这三个字,让母亲忍受了32年的痛苦与折磨,也让压在楼板下后又奇迹般生还的小女孩为此怨恨了自己的母亲32年。2008年5.12汶川地震,已定居国外的姐姐听说祖国有难,只身前往做志愿者参加救援,身为企业老总的弟弟也带领员工参加了唐山救援队,在救援现场,姐弟相认,已经身为人母的小女孩看到一位地震中的母亲,不忍看到救援人员再次受伤,而忍痛锯断女儿双腿的一幕,终于理解了自己的母亲当年的选择。在结尾片段,母亲得知女儿死而复生,激动万分,她低垂着头不敢正视女儿的眼神,最后下跪向女儿认错。对此,我感慨万千,母亲何错?
我想,每一位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子女,都会把无私的爱给予自己的孩子,哪位父母亲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失去宝贵的生命?大难面前,生死抉择,真正在做出选择的其实并不是父母,而是当时当地整个社会对生命的观念,对性别的观念。
先说对生命的观念。姐姐年长,弟弟年幼,在世上吸取雨露阳光的时间姐姐多于弟弟,作为母亲,从公平的角度出发,让弟弟的一生吸收到和姐姐一样多的雨露阳光,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尊重生命的表现。
再说对性别的观念。唐山大地震发生在1976年,当时中国虽然已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依然是靠体力吃饭,依然是靠男人吃饭,男孩的作用大于女孩,是整个社会选择了男性,作为母亲,不可能做出有悖于社会的选择,否则,就会遭受社会和家庭的双重拷问,背上更沉重的十字架。
因此,我认为,当年母亲做出“救弟弟”的选择是没有错的,因为那是生命的选择,那是社会的选择,母亲的一声“救弟弟”,其实是时代的呼声。倒是姐姐,我认为应该向母亲下跪。
32年了,她应该知道母亲日夜生活在自责与思念中,她完全有能力解除母亲的这份自责与思念,但她没有,她一直生活在怨恨中。如果没有汶川地震,母亲会抱恨终身,而她自已则会怨恨终身。
反观自己,我有时也会因一件小事而记恨自己的父母,其实父母从来都不会记恨我们成长过程中所有的过错,在他们的眼中,我是他们生命的延续,是他们的希望。
《唐山大地震》让我懂得了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但愿我珍惜自己的生命,更珍爱给于我生命的父母。
八(3)班梅道中3
第四篇:唐山大地震观后感言
唐山观后感言
周末呆在家里今闷的慌,就去看了《唐山大地震》,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是一个离我们很远的故事,一个我父母亲都是童年的时期。看完以后心里很沉重,想起了2008年的汶川地震。看完影片,我好像也经历了这个悲惨的事情。坐在影院里,哭了一次又一次,眼睛红了,睫毛也哭没了。心里的沉重、心里堵得慌,在回家的车子,就想回去睡觉,啥都不想。
第一次流泪 是在一开始地震突然来袭方登方达在晃动的屋子里叫“妈妈 妈妈”时候,元妮在一片慌乱中 尖叫道“来——啦—— ”那种喊 像是 撕裂心肺一般 一个妈妈在这样的时候喊出的两个字 像是从心脏里用力抠出来混着鲜血 让人震撼,然后方大强推开元妮,冲进房子的那一刹那,房子顷刻倒下,元妮仰天大叫:“老天爷,你王八蛋”,那一刻,我的泪水滚出眼眶,有时序地拍打在衣服上。
第二次流泪元妮站在房子的废墟上 水泥板压着他的两个孩子 活着的男人进行抢救说只能救一个让她选择,一开始元妮含着泪水大叫着 “两个都得救啊 ”“两个都得救啊”,元妮始终坚持两个都救,在其他地方喊救人的时候,男人们准备过另外一个地方救人,元妮一把拉住男人的手然后轻轻说 “救弟弟”接着又轻声重复了一遍“救弟弟”时流下眼泪,当时姐姐方登听到妈妈元妮救弟弟三个字,整张布满黑灰的脸从眼睛里流下悲伤的泪,那一刻,我看到的是一个几岁的小女孩心里的痛。同时,我也想到了现在如此幸福的我。第三次流泪地震后 方登在私人堆里也在她死去父亲尸体的身边醒来,暴雨滂沱,就方登一个人穿着破烂的衣服站在排放好遇难者尸体中慢慢的站起来,眼里没有了眼泪,慢慢的向前走,那一刻,和小说<余震>里一样,从那一刻起,方登就得了抑郁症。
第四次流泪地震后大强也就是方达的奶奶和姑姑到了唐山,找到了元妮,当元妮把怀里睡着的方达给奶奶的时候,奶奶摸着一直没手的衣服袖子,痛苦无泪。
第五次流泪 方达奶奶在失去儿子的同时,坚持要把孙子方达带回济南,元妮痛苦的同意了,方达、姑姑、奶奶坐车客车离开了,元妮站在路边看着汽车慢慢的离去,就在那一刻,汽车停下来了,方达下车,一直喊车妈妈,最后,两人死死的抱在一起,这就是母亲与孩子的爱。谁也分不开。
第六次流泪 方凳在女儿点点大约6岁的时候回来找养父,在在点点放风筝的时候,方凳告诉养父地震的时候妈妈说出的那三个字“救弟弟”,片刻,靠在养父的肩上大哭,:说道“不是我不记得,而是我忘不掉!”,三十几年埋在心里的痛终于有了诠释。
第七次流泪汶川地震后 方达和远在加拿大的方登不约而同到了汶川支援,方登在一个被压在楼板下的女孩身边举吊瓶,女孩的母亲看着痛苦的女儿双腿压在沉重的石板下,在得知情况很危险,如果继续救女儿,救援人员都会有危险,她站在女儿的身边用颤抖而坚定的语气说 “叫医生 锯腿” 方登猛然抬头,救援人员劝说那位母亲,那个女人说“我知道,那是的我女儿,没腿是咋样,我也知道,但是,再搭上你们,我对不起你们父母 ”停了停说 “以后,要恨,就让她恨我吧”救援人员给女孩截完肢抬出女儿后,那个女人像发了疯似的尖叫着“腿!我的女儿!”跑到废墟 “我要我女儿的腿!我要我女儿的腿!”方登一把死死的抱住她,看到的是一个做母亲的痛,方凳也想起了再唐山大地震母亲的痛苦抉择。第八次流泪在救援中方登和方达相认之后,方达带方登回了家,站在家门口手指张开,轻轻推开大门,门缓缓打开,元妮(妈妈)在小屋里包饺子,两只包饺子手不停地颤抖,没抬头只是说“先进来”“进屋”,我知道此刻元妮心里对女儿的愧疚,方登看见供桌上有几个西红柿,拿了一个,元妮进来说“西红柿,妈没骗你”(地震前元妮答应第二天去给方登卖西红柿),元妮接着说“妈给你道个歉 ”说着就扑通跪下了 “妈对不起。。。但你。。。咋就不给我个信呢。。。我还以。。。为你在你爸。。。那儿,你。。。咋。。。不说呢 ”,看到一个母亲地震后的32年一直为当时的抉择痛苦着。
影片中有几句话让我难忘。
1、“他是用他的生命换回了我的生命,我永远是他的老婆,没有一个男人能像他一样用生命来爱我!”我想用生命去爱一个人,不仅是爱情的光辉,更是人性的伟大。现实生活中能有几个这样的男人和女人,现实中大家都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曲对待喜欢和被喜欢的人的。
2、“亲人,永远是亲人”。-----血浓于水,什么都不想说了,这句话放在心里就够了!
3、“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我现在还没有能够很深刻地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但是依然觉得这句话很揪心,这里面蕴含的是怎样的含义。不过我们应该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即使是那些不如意的东西,还有什么能够比生命更加重要呢?
影片中反应了中国70、80、90年代的一个中国32年来的发展历史。讲叙了改革开放,讲了私营个体户,讲了南下淘金,讲了高考,讲了大学生,讲了未婚生子,讲了涉外婚姻,讲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讲了中国重男轻女现象。
以上是我看了唐山大地震的感受,昨天晚上心里憋的慌,今天花了1个多小时写了这篇观后感。想起了读书时写作文的情景。
第五篇:唐山大地震观后感想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想
没了,才知道没了
我一直期待观看唐山大地震,是因为有一种莫名的缘由:我老公和他的全家都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我想试图通过电影去感受他和他的家人32年前经历的那场灾难和恐惧。都说时间可以治愈一切伤痛,在我们共同生活的这10多年中,听到他讲述和回忆关于地震的话题并不多。每次若有提到,也只是淡淡地、平静地叙述,很少有评价。我猜不到他的心绪,但是可以感觉到,在他内心深处的某个寂静的角落埋藏着那些破碎而伤心的记忆,我无法感受到揭开它的代价。
两年前汶川地震时,我在四川的同事受了伤,失去了亲人,工厂也损毁严重,这些事情传到我耳中只是感到很难过。看了唐山大地震,我才可以从内心深处知道那些失去亲人的幸存者,他们真切地感觉:没了,才知道没了。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足以把任何一个人压垮。逝者已经长眠,无知无觉,伤痛却永远地驻留给他们的亲人,不能洗刷,不能磨灭,不能提起也不能忘记,那种折磨可以让一个人的心碎成渣。
故事并不象片名那样感觉会有大部头的灾难再现,只是慢慢讲述地从震前相亲相爱一个完整的到震后的那个残缺破碎又重建的家,历经32年的磨难和守望的故事。这个过程也让我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我的想象和也着实地牵引着我的感动和悲伤,我没有一分钟不在想当时年幼的老公和他的一家在那场灾难中的分分秒秒,房屋倒塌的刹那,废墟中挣扎地呼唤,惊恐的眼睛和那双瘦弱的小手在庞大的废墟中寻找希望、呼唤亲人的样子,我无法继续想象下去、、、老公一直都说,76年地震就是他的亲哥把他从废墟中扒出来,然后他们一起徒手在瓦砾中寻找父母、、很久没在一部电影中流这么多的泪了。我座位的前后左右人人都在落泪,或许片中震后的亲情和牵挂感动了所有的人。我们也许不能说让人掉泪就一定是好电影,但能让这么多人在整部影片中都持续掉泪,电影应该还不错的,至少可以释放出让人产生共鸣的真实的爱和亲情。当看到大强推开元妮冲进欲坠的房子救孩子时大楼轰然倒塌的那一瞬间,我哭了;当姐弟俩压在同一块石板下呼唤妈妈时,我哭了;当女儿对自己的养父说出不愿意回去找亲人的真正原因“不是记不住,而是忘不掉”的时候,我哭了;当母亲回答儿子为什么不再找一个老伴儿:“再找个人?你爸为了救我把自己的命都搭进去了,还会有谁会用自己的命去爱一个人”,那一刻我哭了;当32年后女儿再一次见到母亲,母亲愧疚地说“我给你道个歉吧“,扑通跪地时,我哭了;在父亲的墓前,女儿向母亲认错忏悔,相拥而泣的时候,我哭了、、、影片中的一个镜头毛主席去世,让我记起老公说过:唐山地震后,真正靠救援部队被救起的生命不足两万人。地震就发生在文革结束之前的几个月,影片没有讲述和展示救援的镜头,当时也确实没有现在这样的应急机制和国力去组织救援,这也是导致伤亡人数巨大的原因之一。生命在这样的灾难中显得多么脆弱,多么渺小,而人们对生命的渴望又是何等地强烈啊!
1976年7月28日,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却注定给人们留下一段非同寻常的记忆与经历。我的公公当时是参与唐钢的建设和调试工作,全家四口人是临时安家在太唐山的,却把恐惧和思念永久地留在那里。他单位有60多位一起朝夕相处的同事永远地离开了他们,23秒的震动带走了鲜活的生命,23秒让相濡以沫的人们相隔于阴阳两界。没有什么可以告慰亡者的灵魂,也没有什么可以安抚生者的绝望。相信我的公公如果看了这部电影,一定会老泪纵横。没了,才知道什么叫真的没了、、、、、、这是影片里女主人公元妮重复最多的一句话,这句话伴随她度过了内疚和心碎的32年,她终日守候着亡夫和女儿的遗像去寻找内心的平复和救赎。唐山大地震给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们烙上了难以抚平的伤痛,瞬间的23秒,让上万个家庭消失解体。老公的家庭在震中幸免于难,在震后的30几年中,他们的生活平稳有致,家人相爱倍加,把一切看的很淡薄。我有时隐约感到,在老公家人的心里,地震的伤痛早已经过去了,他们更加珍惜生命是一种凌驾于一切之上的至尊权利,善待生命,好好生活、、、影片改编自小说《余震》,讲述了震后发生在人们心中的情感震撼。一对龙凤胎姐弟被垮塌的楼板压住,在只能选择救一个的不得已的情况下母亲选择了“救弟弟”。影片用爱呼唤着人性的光辉和人间温情,撼动了对世界和亲人失去信任的姐姐的灵魂。弟弟虽然身残却创立了事业,懂得珍惜亲情,用大爱回馈社会。姐姐的养父母那边,他们用爱来温暖那颗冰冷的心,给予了她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姐弟在汶川地震的救援中相认,打开和舒缓了存留了30年的记忆和麻木。
老公说真正从唐山地震走出来的人都是平和的,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知道生活的目标。唐山大地震震撼了我的心灵,从影片里感受到了生死离别,感受到存在的意义,活着的权利:没有什么比拥有生命更重要。
电影看过已经整整一周了,那份悲切也已经慢慢远去了,只是觉得生活在当下,要珍惜眼前的一切,善待生命,感恩家人。过往的日子,人们会用金钱来装点外表,修饰豪宅,却疏于对心灵的滋养,淡漠了对生活的感动,忘记了感恩应有的行动。在我们还可以拥有的时候,要提高感受拥有的能力,好好生活,关爱亲人!
主题曲《23秒,32年、、、》
如果没有那么长的夜,此刻怎会这么痛,23秒,32年,让一生失眠、、、眼角有鱼尾的图案,时间压弯了躯干,23秒,32年,月就没有圆。
被风吹乱的蜡烛,顶着火焰流泪哭,当挖开记忆那一层土,就像经历没有医学专用的手术。
耳朵塞满了孤独,我听不见幸福。
别再用冷漠对待麻木,我还有温度。
23秒,30年的雺,我呼唤日出。
那一片心灵的废墟
凭心而论,冯小刚的电影还是具有一定思想内涵和耐人寻味的,从娓娓道来的故事中,你往往能自然地产生共鸣,或随之而笑,或随之而哭,或随之而叹息,并且在回味起来时还有绕梁三日的感觉。
但从电影《唐山大地震》来说,你就能感觉到他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入木三分。有人说,《唐山大地震》是灾难片,这并没有错,因为他描述的就是灾难,但我总觉得,是不是把它说成“灾难后的灾难”片更为贴切一些,前一个灾难如果说是自然灾难的话,那么后一个灾难就是人的人灵深处的灾难了。所以,如果以我之见的话,不如就用电影原著的名字《余震》或《心灵废墟》或《心灵深处》更合适一点。
从电影的剧情看,情节非常清晰明了,一道蓝光闪过之后,大地震仅仅用了23秒就把唐山变成一堆废墟,同时,千万家庭可谓是生死离别、妻离子散、支离破碎,并且由于这种突变,也摧毁了人们的精神,在人们的内心深处还散落着一堆心灵的废墟。作为一个城市,仅仅用了10年时间,新唐山就从废墟中拨地而起。然而,元妮及元妮的闺女方登却分别苦守自已不同的心灵废墟32年,在母亲向女儿一个苦情的下跪中才得以释然,同时,电影也把观众的共鸣推向高潮,泪水涟涟,叹声不断,而且使人们哭得情不自禁,叹得不能自制,这便是冯小刚电影艺术的巧妙和人们对于修复心灵废墟复杂情感的宣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