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山河故人观后感
电影山河故人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山河故人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影山河故人观后感1“当爱已成往事,文峰塔挺立,山河犹在”。整部影片除了人物与故乡的矛盾拉扯出了对家乡的思念,还从各种不同的场景中展现了人们对山河的回忆。影片的三段,分别讲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故事。而相应的,电影的画幅也对应了4:3、16:9、2。35:1的三种比例,导演用画幅和比例来讲述时间线,以此来诉说时代的发展与变迁,让观众去寻找其中的“山河”和“故人”。
片中一头一尾舞蹈呼应,同样的节奏,不同的内涵。从洋溢的舞姿到稳重的.步伐。舞动着的是对岁月的致敬,对往事的回忆,对故土的留恋。伫立的文峰塔在傲雪中静静地看着沧海桑田,时代的变幻,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成为了故土的回忆符号。一小串钥匙联系了梁子与涛儿的爱情和友谊,联系着涛儿对孩子的怀念与不舍。它打开了梁子多年的心结,打开了Dollar未来故乡的追根溯源,打开了每一个人对故乡的回忆。
电影山河故人观后感2影片中的三个主人公分别给我们对故乡、故土之情做了最好的诠释。三个人的名字早已说清了三个人不同的命运。涛儿,涛声依旧;晋升,发财升高;梁子,山间梁柱。
涛儿始终呆在家乡,她见证了流年岁月里城市的变迁和发展。这片土地赋予了她的生命,她的爱情,她的事业和她牵挂的人。她的留下是扎根于故土的留恋,是乡土中的家国情怀。
晋生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不断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努力在时代的最前端行走。然而,作为时代宠儿的他,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和对金钱利益的追求,即使生活在发达的澳洲,也因不会英语而与澳洲主流社会脱节,最终还是选择在自己所熟悉的本土文化中生存,与自己周围的老同乡聊天度日,诉说着对故乡的思念。
梁子,一个淳朴憨厚的矿井工人,他在得知自己一直爱慕的涛要嫁给张晋生时,他最终选择离开汾阳这个伤心之地。他漂泊到了河北邯郸,在外地继续矿下谋生,使他重返故土的是他的肺病。由于病情恶化,走投无路时的他,最终还是回到故土。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空下,理应产生不同的想法。但在《山河故人》中我们看到的是在时代变迁下的人们对故土的思念,是文化回归,是故土中的家国情怀。
第二篇:山河故人情感美文
一花一草皆识我,百里遥乡是故城。
家乡没有高山,没有大河,只有平冗的田园和细腻的川流,而我在将来终究沦为故人。
每次离开家一段时间后就愈发的想念心里不停惦念的地方,就像是有根无形的线牵着我的心和故乡的花花草草,但是我很清楚,我会变成故人。
家里人都在劝你去大城市里发展,那里机会多待遇好,在这种观念的熏陶下我很听话,努力考上了大学,离开了故土,奔向另一处陌生的土地,这种飞跃的过程很刺激,甚至引以为傲,尤其在面对家乡的人们问起的时候。可是当把陌生变得熟悉,新鲜变得寻常,自豪感随之渐淡,便不由自主怀想故土的样子,不是说家乡的变化吸引人,而是融在骨血里的情感与刻在脑子里的记忆。
我尽力的控制我成为故人的速度,方法就是,在感情无处宣泄,压抑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回家。土地就是这么包容,包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人的驱壳和灵魂,迟早会变成其中之一,还有就是,我也会抱愧山河。
以前总觉得陌生的地方才会让人有安全感,没有熟人之间不顾彼此的算计,和相处时理和行为的挑剔,和陌生人之间只是很平常的擦肩或者相视一笑以表寒暄,认识的人太多反而成了负担,只有家乡是唯一一个能让我在熟悉中体味到安全感的地方,这里不是所谓的远方,而是最接近初心的地方。安全感来自于那里的人的淳朴,不带着有色眼镜看人,不趾高气昂,不颐指气使,他们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或者记录,人与人间很容易交心,不太可能有太多交流压力。
总有一天,我会觉得快节奏的生活让我颠簸的有些恶心,也总有一天我会尝试着逃避,可是到那时再回到故乡时,心里是否依然深感寻常,还是一种作为故人,熟悉与陌生交汇的复杂感,不得而知,我只知道,有些地方你只能呆上一阵子,迟早是会离开,毕竟人生来就是一座孤岛。
第三篇:《一寸山河一寸血》观后感
《一寸河山一寸血》观后感
台湾大型抗战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拍摄于一九九七年,该片的名称出自当年蒋中正鼓励青年从军之语:“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该片从国军的角度描写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影片大量采用真实的历史镜头。
这部影片为什么要开创台湾电视纪录片的“第一”呢?才华横溢的著名电视编导陈君天沉吟片刻,缓缓地说:“我们中国人近百年来没有尊严,死了那么多的人,非常冤枉。一直到今天为止,还有人认为日军侵华不是真的。不少人已经把这个事情慢慢地淡忘了。”陈君天和他的团队不辞劳苦,前往日本、美国、俄罗斯和祖国大陆收集胶片、图片和文字资料。摄制组访问了近800名见证人,采访对象分布在世界各地,包括在台湾,在祖国大陆,还有在美国、在日本的。被访问的很多人年龄都在78岁以上,从78岁一直访问到103岁的老人。问他们早上吃什么可能全忘了,唯独战场上的事他们忘不掉,记忆非常深刻。
看了此片,思潮澎湃,无数次止不住的流泪,为我们的祖国曾经的苦难哭泣。其实,写下这些,并不是全盘否定共产党否定解放军在过去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只是,在初、高中的历史课本上总是对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历程大书特书,而国军的辉煌战果则一掠而过,让人产生了误读,那就是敌后游击在抗战后期起到了主要作用。但实际上,拨开迷雾看真相,抗日名将中,王耀武、张灵甫、薛岳、胡链、邱清泉、胡宗南等浮现出来,这些都是黄埔军校的精锐,他们真的不抗日么?李宗仁、白崇禧、阎锡山、刘湘等地方派系,也能尽释前嫌而一直对外,这难道不是一种民族大义么?国军伤亡惨重乃至节节败退,难道不是国力不济所致么?
现在突然间知道了这么多历史,看到了这么多画面,听到了听么多声音,心灵突然被震撼了,不为别的,只为了曾经那样错误的误会。也许,我们还没有权利去评论那样一个年代、去评论谁是谁非,毕竟,政治这个话题太沉重了、太复杂了,不是我们能说的清的,成者王侯败者寇。
抗战拯救的是民族危亡,而并非为哪一党派而抗战。国军将士恐怕不是为了拯救国民党政权而抗战,而是出于民族大义而视死如归,正如介子推并非为了得到回报而割股。可由于国共之间的恩恩怨怨,国军将士一直都难以得到公正的待遇,他们的历史功绩往往被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纪念国军抗战的纪念地似乎只有湖南衡阳成规模,广州的几近破坏殆尽,其他地方的更是寥寥无几。
在民族大义、民族存亡面前,政党之争是多么的渺小。胡书记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我认为胡书记对抗战历史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的,我们在追思英雄的时候也记起了那些为国牺牲的国军抗日将士,希望我们诚挚的哀悼能抚慰英雄们的在天之灵!
把历史还给历史,让真相长白千秋。我们的目的就是让下一代知道,抗日战争这8年之间所发生的事情。民族的苦难和尊严,所有中国人都不该忘记。
第四篇:致生命中的温情——观《山河故人》有感
蓝色的大海、白色的云、海边的风徐徐而来、年轻俊朗的少年伫立在大洋的彼岸,默默的念着“涛”。这是他母亲的名字,他唯一记得的一个中文。影片将近结束,最后的一个镜头又拉回了那个叫汾阳的小县城,已经年迈的沈涛解开了拴在小狗身上的链子,远处的文峰依然伫立,她一个人在大雪中伴着音乐翩翩起舞。这是让我感触最深刻的一个画面。山河依旧,故人将逝,不变的是温情,在时光中道不尽的是爱。戛纳场刊影评人的一句话《山河故人》就是一部中国人的家庭史诗。再准确一点,就是一部山西煤老板儿的家庭史诗。影片由三个发生于不同时代却相互联系的故事组合。第一个故事发生于1999年,在山西汾阳的小县城里,汾阳姑娘沈涛陷入了与小镇青年张晋生和梁建军的三角恋中,她最终选择了追逐金钱的张晋生。霸道总裁张晋生相比于憨厚木纳的梁子显得更有在追求女性方面的优势,他大胆的追求沈涛,勇敢的表达对她爱,虽然在这之前沈涛与梁子属于恋爱关系。最后梁子只能郁郁离开,小学教师沈涛与煤矿主张晋生喜结连理,并诞下了一名叫刀乐的小婴儿。在这一部分的语言全是汾阳方言,女主身上的红大衣、红色的桑塔纳轿车、身着红色戏服的唱戏班子,恰到好处的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特色与文化,真实反映了一种地方民众的生活状态。画面一转回到了2014年,身患重病的梁子带着妻儿回到汾城,也知道了沈涛离婚的消息。面对悲惨的命运,于是梁子的妻子找到了沈涛,并求助于沈涛。经历了失败婚姻的沈涛多了一份成熟与沧桑,她不再像初恋那年的青涩与单纯,但不变的是她对故人的温情与留恋。再见梁子时,她掏出了那年被梁子扔到房顶的钥匙,她相信梁子总有一天会回到故土,她保持着这份初心,保管着那把钥匙直到物归原主。梁子的最后一个镜头是站在汾阳的火车站台上,面前和谐号与沈涛母子乘坐的绿皮车擦身而过,世事变迁,各自珍重,而他最终的结局也不言而喻。沈涛的父亲突然去世了,被判给了张晋生的刀乐也在这时被召回了汾阳,这个懵懵懂懂的小男孩,面对汾阳的一切感到生疏与约束,与这个叫母亲的女人更是有着层层隔阂。看着平板上刀乐跟着他爸爸在上海接触各种时尚新奇的事物的照片,沈涛也渐渐的明白她给不了刀乐更好的一切。最后沈涛在送儿子回上海的火车上,母子戴着耳机共享叶倩文的《珍重》,这是一首贯穿整个故事的歌曲,歌中缓慢悠长的旋律更是趁托了这种离别之情的哀伤与苍凉。沈涛把家里的钥匙配了一把送给刀乐,她说不管什么时候家里的大门永远为你而开,这里永远是你的家。年纪尚小的刀乐不懂这把钥匙的珍贵意义,但他始终将这把钥匙一直挂在自己的脖子上。他是一个懂事的孩子,然而他始终不懂沈涛的用苦良心。这把钥匙寄托着沈涛的希望,同时也代表着不变的山河,故人永远的爱。到了2025年,刀乐父子已经移民到了澳大利亚。刀乐说着一口洋文,装着洋装,吃着洋饭,听不懂中文,忘记了母亲,甚至忘记了自己是谁,上中文学校,连与父亲的交流都要借助他人的翻译。而张晋生也没逃过国家的制裁,他成了一个落迫的糟老头,在澳大利亚浑浑噩噩的生活。当中文补习班的老师恰巧播放了母亲临分别前在火车上给孩子播放的那首广东话歌曲时,而孩子却想不起来是在哪里听过这首歌,却也激发了孩子潜意识里的恋母情结。家庭的内部冲突与矛盾,缺乏爱与关怀的刀乐处于叛逆期,想要追求自由。在这时他与中文老师不期而遇,老师与前夫离婚后,也处在一种不安定的状态,他们心灵相通,两人发生了一场忘年恋。这个风韵犹存的女人,幽默风趣、美丽知性。她身上的品质吸引了缺少家庭关怀的刀乐,她身上有着他对母亲的渴望与依恋,爱上她似乎也是一种必然。最后老师鼓励刀乐回中国看望自己的母亲,这是两个对故土思念的人。电影戛然而止,我多么希望最后的结局是母子多年后的重聚。彼岸的少年,面潮大海,默默的念道”涛“。涛是波浪的意思,他唯一记住的一个中文。故土的母亲还在厨房里包着饺子,她好像听到了有人在呼唤她。于是她放下刀具,解下围裙,走出了厨房。她解开了拴在小狗身上的链子,小狗自由的奔跑,她一个人在大雪中伴着音乐翩翩起舞。远处的文峰依然伫立,山河不变,漫天鹅毛大雪依旧纷飞如故,而她孑然一身。电影的宣传海报上印着“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不论是剧中人物最终的天各一方,还是现实中属于70后的时代记忆的迪厅和录像厅的没落与消失,都是这句话最好的印证和注脚。而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对它们的纪念。人生百味,辛酸苦辣在这相同的人、相同的歌曲与相同的小城里面。世殊事异,被时间泯灭的亲人、朋友,唯有不变的情感。时过境迁,山河依旧,故人也会在时光的穿梭中渐行渐远,而那份珍贵的爱却历久弥新,像不变的山河,坚定不移。在遥远的故土中总会有一个人,每年都会给你包上一顿麦穗饺子。带着对我们的期待与思念,年过一年。那些流淌在生命中的温情,是时光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第五篇:从《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的变化与坚守
从《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的变化与坚守
[摘要]作为中国内地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贾樟柯导演的作品有着一以贯之的影像风格和导演印记。《山河故人》是贾樟柯导演2015年的电影作品。从《山河故人》中我们能看到贾樟柯电影创作中的变化与坚守。变化的是形式――是导演的眼界视野,是电影的叙事结构,是拍摄的画面风格;坚守的是内容――是贾氏电影骨子里的平民视角和人文关怀。而不论是这种变化还是坚守,都带给我们欣慰和惊喜。
[关键词]贾樟柯;《山河故人》;错位;孤独
《山河故人》是贾樟柯导演2015年的新作,影片通过三个不同的时间节点,以点带面地展示了主人公在时间长河当中的蜕变和经历,并由此折射出时代变迁的感慨和人物悲欢离合的无奈。《山河故人》给了笔者很大的惊喜和欣慰,惊喜于贾樟柯电影创作的变化,欣慰于贾樟柯电影创作的坚守。变化的是形式――是导演的眼界视野,是电影的叙事结构,是拍摄的画面呈现;坚守的是内容――是贾氏电影骨子里的平民(注意:不是底层)视角与人文关怀。
一、错位的孤独感――贾氏电影一以贯之的平民视角与人文关怀要理解贾樟柯的电影,就必须了解他观察和思考问题的切入点。笔者认为,“错位的孤独感”,是贾樟柯电影一直以来着力描述的精神核心,也是理解贾樟柯电影的一把钥匙。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国家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加速,物质积累日益丰富。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平民却因为精神、心理、文化等各方面原因,逐渐被时代所抛离,跟时代产生了错位。台湾学者余世维先生对于这种“错位”有着精彩的描述,他认为,我们可以用20年的时间盖起西方世界花100年盖起来的房子,但我们没有办法只用20年时间完成西方人100年的文化积累和精神进化历程。这种错位和脱节的状态,让人们在精神、心理层面产生了沉重乃至绝望的孤独感。
对这种“错位的孤独感”的描述,构成了贾樟柯电影创作的基本视角,《小武》里的小武、《世界》里的赵小桃和成太生、《三峡好人》里的韩三明、《天注定》里的三儿、大海等,归根结底,都是跟时代错位的孤独的人。所不同的只是他们应对这种孤独的方法不一样,从而成就了他们不同的命运。有人说贾樟柯电影关注的是社会底层小人物,是底层视角。笔者认为这个说法不准确,应该说是平民视角。因为这种错位的孤独感,在这个时代,并不是只存在于物质匮乏的底层人物身上,比如《山河故人》。
《山河故人》的视角就不仅仅停留在对底层人物的关注上,尽管依然有梁子这个底层人物形象,但是影片中真正的主角沈涛就走出了“底层人物”的社会阶层。然而,物质上的丰足并不足以消解精神、心理、文化上的错位感――越来越有钱了,却还是习惯自己动手包饺子;躺在宽敞的大床上,却只能无聊地用iPad斗地主;面对梁子的“还唱不唱伞头”的问题,沈涛却回答“不唱了,再也写不出好词了”。比沈涛更有钱的张晋生,这种错位感同样明显――腰缠万贯却孤家寡人,儿子跟自己完全不能沟通;买了一堆枪,却发现根本没有敌人;年轻的时候拼命挣钱,却发现到头来幸福并不能如约而至。
纵观《山河故人》全片,你会发现每个人都被这种深深的孤独所笼罩――沈涛、张晋生、梁子、张到乐以及张到乐的中文教师米娅。物质与精神、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的错位,让这种孤独不能被物质、金钱甚至不能被科技所消解,从而形成了这个时代普通人宿命般的结局。影片的结尾处,年过半百的沈涛在文峰塔下的漫天大雪中跳起26年前的舞蹈,一样的曲子、一样的人物、一样的动作,呼应着影片的开头。所不同的是,一群人塞满整间屋子的欢快热闹,被换作了茫茫天地间一人一狗的孤寂身影,片尾字幕出现的时候,一种痛彻心扉的孤独从屏幕弥漫开来。
其实《山河故人》的正片只有两个故事,1999年的那一段应该算是引子,因为在那个年代的故事里,人们还并不孤独,生活还充满希望。这是一个温暖的片段――所以即使张晋生和梁建军为了沈涛打架、翻脸,在他们经历了后面的故事以后,之前的这些在回忆当中都是开心的、甜蜜的。在这个部分,还不能叫作“山河故人”,而更应该叫作“山河恋人”。所以导演把片名的字幕加在了1999年的故事后面,从黑屏,到黑底白字的“山河故人”四个字出现开始,生活开始不受控制地加速,人物开始随波逐流地成长,时代在有意无意间行走得越来越快,屏幕再亮起来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15年。
影片中有几段关于错位的描写让人印象很深刻,一段是沈涛父亲去世,她的儿子张到乐回汾阳给姥爷奔丧,然而作为母亲的沈涛发现,儿子跟他不“亲”。她对儿子“妈咪”的称呼和穿着都极为不满。当沈涛开车到她父亲的悼念现场时,悲伤的情绪再也不能控制,与其说是因为对父亲逝世的伤痛,倒不如说是在人群中感受到异样的孤独。追悼会现场花圈如云,也有很多人在现场帮忙,可是从大家的情绪上可以看出,沈涛是异常孤独的,甚至亲生儿子也无法让她产生一些慰藉。沈涛凄厉的哭声在一片寂静之中格外的突兀和不合群。
反而是小孩子,因为其精神、文化以及心理没有定型,所以呈现出比成年人更强的适应能力。在汾阳的日子里,到乐和沈涛很快处出了情感,在火车站的候车室里,沈涛闭上眼睛安静地等待,到乐在一旁学着妈妈的样子也闭上了眼睛。阳光温暖地照在这一对母子身上,镜头静悄悄地注视着这一大一小两个人影,看着他们一样的姿势、一样的表情,那一刻,你终于觉得,沈涛这个女人身上开始重新出现了一些温暖,她的孤独感被到乐的出现消解了一部分。然而,最终的结果却只能是“车开得慢一些,妈妈陪你的时间长一些”的无奈和“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的残酷。陪伴之后的分别,是更沉重的孤独。沈涛给了到乐家里的钥匙,却再也没能等回她的孩子。
本片最有争议的情节,应该是2025年张到乐与他的中文教师米娅的忘年恋。很多观众表示了对这个情节的不接受。但事实上,想深一层,是什么让这两个如此不可能的人走到一起呢?笔者觉得就是因为孤独。两个孤独的人需要彼此温暖。张到乐从小被要求作为“小男子汉”一个人生活在澳洲,亲情的缺失使他的成长出现了错位。父亲张晋生的出现,非但没有弥补他的孤独,反而加深了这种孤独感。童年和妈妈沈涛一起的回忆成为到乐心里最温情的部分,并被导演外化为挂在他胸口的钥匙。而这种近乎扭曲而疯狂的“忘年恋”,只不过是到乐应对孤独的一种方式而已。
最后,到乐远隔重洋的一声“涛”,被母亲沈涛在幻觉中听见,这也许是贾樟柯留给“故人”的一丝温情和希望。
“错位的孤独”也许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印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的宿命。它不悲壮也不传奇,但同样值得被我们描述和铭记。就像贾樟柯导演自己说的:“我之所以萌发出想当电影导演的这种欲望,是因为我看见过的生活基本都没有在银幕上被表现过。我为那些被银幕忽视的人、事情及角落而感到很可惜、很难过。我不忍心熟视无睹,所以我能做的就是将之拍出来。这种情绪成为我拍电影的动力,直至今日已经18年了,始终未曾减弱。”导演张一白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山河故人,但只有贾樟柯拍出来了。”
二、《山河故人》之于贾氏电影的几处变化
(一)导演视野
《山河故人》相较于贾樟柯之前的电影作品,具备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和眼界。
首先,从人物阶层上来看,在时代迅速发展的今天,产生“错位的孤独”的其实并不只有底层小人物(梁子),中产(沈涛)甚至富人阶层(张晋生)又何尝不深陷其中呢?贾樟柯在《山河故人》里具备了更加开阔的眼界和视野,不但关注到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也包括了中产者和富人阶层。这种关注面的拓展,让电影本身具有更大的普适性。
其次,从年代跨度来看,贾樟柯突破了过去、现在的局限,在《山河故人》里甚至对未来也做出了一些展望。经济发展物质繁荣的背后,精神与文化的空虚和错位,恐怕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够逐渐愈合和弥补。如果说2014年的故事,描述的是社会飞速发展下造成的群像错位,那2025年两代人跨越时空的巨大精神失落,则表达了对近期未来的深刻绝望。
再次,从地域广度来看,贾樟柯电影最初的“故乡三部曲”,其落脚点都在汾阳县城,从《世界》开始,贾樟柯的电影创作视角走出了县城,走进了大城市,在《山河故人》里又从大城市走到了国外。这是贾樟柯第一部使用了英文对白的电影,他让这种“错位的孤独”真正跨越了时空的局限。
事实上,《山河故人》已经让导演站到了一个更高的角度观察和思考我们骨子里的文化以及观念构成。这种中国化的思维方式与国际化的大潮流不可避免地产生碰撞和冲突,心理调适的过程漫长而艰苦,这个过程中产生的错位的孤独,无论你身处何地、身在何方、身有何物,都无法回避和消解,这是这个时代人们的宿命。这也是贾樟柯电影的终极关怀之所在。
(二)叙事结构
应该说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结构其实一直在进化,从《小武》的单线式结构到后来《任逍遥》的双线式结构,再到《三峡好人》和《天注定》的板块式结构,贾樟柯电影中的人物越来越多,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但《山河故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山河故人》按照时间节点分为三个段落。这种分段式的描述和《三峡好人》《天注定》很像。但《山河故人》却在段落与段落之间植入了因果照应关系,这使得影片的整体性相较于前两部影片更加完整。比如第二段沈涛带张到乐开车的情节,在第三段被张到乐和米娅开车的时候回忆起;比如沈涛给张到乐的钥匙在第三段当中作为一个重要的情感道具被呈现;再比如第一段中沈涛送给梁子的请柬、梁子走的时候扔出的钥匙,都在第二段沈涛给梁子送钱的情节中被呼应和呈现了出来。这种呼应和呈现,提醒着观众,今天的他们是从哪里来的,今天的我们就是明天的“故人”。
(三)画面呈现
贾樟柯电影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隐忍、写实的纪实风格。但从《三峡好人》开始,这种风格开始有了一定的改变。其实对于剧情片而言,画面呈现手段并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山河故人》里的构图以及拍摄技巧,明显超脱了纪实手法的局限。很多美轮美奂的镜头也开始点缀在贾氏电影里。贾樟柯曾说电影的美“应该看人物自身形象上丰富的情感信息跟叙事是否融合,特别是这个人物是否能跟空间环境融合。”《山河故人》的画面影像为这句话做了完美的诠释。事实上,所谓的纪实风格更多的应该在内容上定义,而不应该纠结于表达形式上。这种画面风格上的表现,显著特征就是让《山河故人》变得好看了起来。画面的张力更明显了。
《山河故人》为了配合故事的年代感,甚至在拍摄上使用了三种不同的拍摄制式,这种拍摄制式的改变,带来了画面质感的明显变化。只是,2025年的更高清晰度并没有让画面看起来柔和和舒服,相反,高清晰度下的特写镜头,让人看到了更多的“真相”――皮肤的皱纹、表情的扭曲在普遍高亮度的环境下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这里,画面风格跟叙事情感有机结合起来,贾樟柯导演刻意让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在电影画面呈现中产生“负反应”,随着清晰度的提升,画面美感反而下降,暗示着单纯的物质化提升并没有让生活更美好,相反暴露了很多生活残酷的真相。
总体而言,《山河故人》是贾樟柯既坚持自我,又自我超越的一部作品。他从叙述自身经验转变成一个可以对更庞大的世界进行虚构写作的作者,我们从中能够解读出贾樟柯在电影创作当中有变化,也有坚守,这种变与不变,都带给我们惊喜和欣慰。
[参考文献]
[1]贾樟柯.贾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贾樟柯,杨远婴,冯斯亮.拍电影最重要的是发现――与贾樟柯导演对话[J].当代电影,2015(11).[3]孟丽花.贾樟柯的作者电影研究[J].电影文学,2015(20).[4][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5]李扬.贾樟柯新写实电影的大众认同[J].当代电影,2007(04).[作者简介]李一洲(1981―),男,湖南长沙人,硕士,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影视艺术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电影学、影视艺术与技术。叶兰(1983―),女,浙江杭州人,硕士,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影视艺术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