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21年央视《感动中国》观后感心得
在我们的身边,总有这样一群人,时刻把人民群众和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即便是付出生命也无所畏惧,他们的这种无私奉献,为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那么你知道2021年央视《感动中国》该怎么写吗?为了方便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2021年央视《感动中国》观后感心得范文大全【5篇】,欢迎阅读!
2021年央视《感动中国》观后感【篇一】
“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永恒……!”这一首炙脍人心的歌曲在下午放学时再次回荡在我的耳边,不禁令我想起了在星期天晚上所播放的感动中国看完这一部影片后,不禁令我充满无遐的联想,在我的心中有着千丝万缕的感想与体会。
还记得获奖的人分别有:勇于救助生命的魏青刚、坚持助学的丛飞、勇于为国奉献的黄伯云、为人们降服务的李春燕、自强自立的洪战辉、信守承诺的陈健、残疾而不自卑邰丽华、为国鞠躬尽瘁的杨业功、邮递员楷模的王顺友、为国奉献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还有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他们的事迹带给人们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展示了中华民族朴素而真挚的人性之美。
保家卫国,为国家鞠躬尽瘁的杨业功让我受益匪浅,尽管他已经离开了我们,到达了遥远的天堂,但他的事迹与他那光辉英勇的形像将会永远烙印我的心中,永不遗忘,他是中国军人的楷模,他为了工作废寝忘餐,为了工作日夜奔波,为了工作而劳心劳力,他对国家的心血比他的家庭重要多得很,就连在逝世的前一刻,他仍然惦记他的工作,惦记着他曾经无私奉献过的国家,他是人性中一束束光辉,令我们有这样的一个司令而自豪。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足以令我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这是一个最美好的时光,令我的心海如巨浪般澎湃,滔滔不绝,一直在我的耳边回荡着,回荡着……
在这此获奖者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残疾艺术家邰丽华,邰丽华2岁时因高烧而成了聋哑人,失去了一个美好的童年,在我们局外人看来是很悲惨,但邰丽华却度过了这些难关,从不幸的沉渊到艺术的顶峰。她每天辛苦地练习,强迫自己去练,付出了比别人多几十倍的努力与心血来完成自己理想,她以实际的行动与相对的能力打破了人们对她的可怜与同情,让群众对她刮目相看,向他们证明了残疾人的能力,展现了尽管有缺陷的生命的蓬勃,显示出一种高尚的品质,向我们表达出了心灵至美与震撼,让我们感受到了没有语言的美与魅力,散发出从失中刺眼,令人崇敬的光辉。
2021年央视《感动中国》观后感【篇二】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昨晚落下了帷幕。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敲击着我们心灵最深和最柔软处,发出动人的感动之声。《感动中国》,它使许多人热泪盈眶,它谱写了真、善、美的乐章。我相信,只要看了《感动中国》,每个人都会有所感悟。202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候选人之一万其珍一家,他们的故事使我感动。
看完黄文秀的视频,我感慨万分,她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短暂的一生,为老百姓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践行了一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铿锵誓言犹在耳,壮志未酬泪满巾。文秀走了,带着百坭村的扶贫重任和群众的脱贫愿望、带着她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群众的无限深情,匆匆离去。在她短暂的生命里,用青春书写韶华印记,以信仰铺设脚下芬芳。虽然她走了,但她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她用生命照亮的扶贫路,也将激励着千千万万扶贫干部不懈奋斗,继续前行!作为一名中共党员,黄文秀的精神永远值得我学习。在今后的支教之路上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祖国奉献自我的青春力量。
黄文秀同志勇挑重担,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本色,我们要学习她身上可贵的精神,努力学习、勤于实践、不懈奋斗,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外国语学院刘明晟同学表示,今天学习了黄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让我极为感动且备受鼓舞。在此向扶贫先锋致敬,向第一书记致敬。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投身西部热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的地方去,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贡献一份力量是我的理想和愿望。愿加入西部计划,同志愿者们携手共进,以前仆后继、一往无前的毅力和决心,助力党和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服务社会,报效祖国,扎根西部,融入基层,深入脱贫攻坚战主战场,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己任,初心不改,努力奋斗,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做好扶贫工作,让国家放心、人民幸福,是所有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追求和目标。我也会在实践中不断坚定理想信念,脚踏实地,虚心学习,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和扎实的工作能力贡献青春力量。
湖北省建始县三里乡大沙河村农民党员万其珍一家,四代坚持在河边为村民义务摆渡,方便了附近两个县市、四个乡数以万计村民的农耕和出行。现年69岁的万其珍是第三代义渡传人,每天在大沙河上来回摆渡数十趟,已经坚持了16年,并带动儿子、孙子义渡。
用他们的话说,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辈子做好事就不那么容易了!那需要毅力,需要忍受很多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这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善良,正直,乐于助人,坚强,奉献,吃苦耐劳!我要净化自己的灵魂,向他们学习!在有生之年,为大家,为社会多做好事,作善事,做一辈子的好人!
2021年央视《感动中国》观后感【篇三】
鲍峰,是马鞍山师专的一名思政课教师,同时也是和县人。在他的同学当中,有几位是叶连平老师门下毕业的学生,因此很早以前,他就从同学处听说过关于叶连平老师的先进事迹。几年前,有一次学校请叶老来校给青年教师作报告,鲍峰也第一次当面聆听了叶连平老师的讲述,知道了他更多的生平故事,为之感动。
鲍峰认为,叶老既是他的乡中先贤,也是他的同行前辈。学习叶老敬业乐业和奉献精神,自是应有之义。“叶老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大爱无疆、崇德向善的师德,叶老是我们和县人的骄傲,也是我们年轻教师学习的榜样和楷模。”鲍峰表示,叶老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业成长和身心健康,自费成立“留守未成年人之家”,把孩子们聚拢起来,无偿施教。又把有限的收入掰成几瓣花,组织学生出外学习参观,扩大视野,甚至自费发放奖学金,鼓励孩子们的每一个进步。倾其所有,以个人之力,先后培养辅导千余学生。
“没有仁爱精神,是难以做到这样的倾情付出,更别说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鲍峰说。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鲍峰认为,他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仁爱精神不可或缺,放下身段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关注他们学习生活情感需要,如此才能赢得学生家长的信任,教学之中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鲍峰还认为,叶老的精神还表现在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教师不仅仅是个职业,更是学生灵魂的引路人。”鲍峰说,“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为学生的人生‘扣好第一粒扣子’,指引他们走好人生的路,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有这样的觉悟,好在有叶老为我们做了榜样。”
提及对自身的未来规划,鲍峰表示,他将以叶老的精神为指引,补精神之“钙”,不断武装头脑,强素质、提本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立足岗位查找不足,强化学习,提振精神,不断加强看家本领,耕好自己一亩三分地和责任田,向叶老看齐,争当先进模范,立足岗位做贡献。
2021年央视《感动中国》观后感【篇四】
“这些天来,细读各网站、公众号上有关叶连平的文字,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省优秀教师、当涂县江心初级中学老师陈宏亮说,为这样一位耄耋老人不顾九旬高龄,仍然坚持无偿家教、无私捐学的责任担当和矢志不移、不忘初心的教育情怀深深感动。这束微弱但永不熄灭的“乡村烛光”照亮了乡村教育的前路和方向,更树起了教师这一崇高职业的榜样和丰碑。
陈宏亮认为,和全国道德模范叶连平老师相比,还有许多地方没有做到,还有许多地方能够做到。有人说,教育即“成长”,教育是慢的艺术。任周遭环境再喧嚣,教师的心必须是宁静而恬淡的。叶连平老师始终保持一颗宁静的心,在宁静中寻找力量,将一生心血奉献给乡村教育,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职业使命和毕生追求。只有教书育人者把心灵归于宁静,并坚守这份宁静,方能寻找到教育的美好和本真。学习叶连平,就要学习他宁静而恬淡的心境。
敬业是一种对事业全身心投入和不悔追求的信念,是拼搏进取的动力。叶连平老师退而不休,心系教育,将育人工作落细、落小、落实,体现出来的正是尽职尽责的职业操守。而在这一份尽职尽责之中,他也收获属于他、属于孩子们、属于教育的快乐。辛勤、专注、坚守,这就是敬业的本质,也是教育工作者快乐的源泉。学习叶连平,就要学习他敬业和乐业的精神。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就是叶连平,作为一名老党员,扎根基层,为农村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几十载的真实写照。学习叶连平,就要学习他无私和奉献的情怀。
陈宏亮表示,正是无数个叶连平这样的优秀人民教师,他们将一生心血奉献给乡村教育,把整个身心都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我们的祖国才由当年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如今迈向强起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崭新起点,将在乡村教育的三尺讲台上,心无旁骛,不改初心,逐梦前行,努力当好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好老师。
2021年央视《感动中国》观后感【篇五】
近日,“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播出。其中,有这样一群融入年轮的追梦人,彷徨时,他们用行动描绘坚定;怀疑时,他们用忠诚表达坚信;迷茫时,他们用担当书写坚守。他们的事迹深深敲击着广大党员干部的心灵,他们是中国脊梁,是良知,是责任,是偶像。党员干部要汲取“感动中国”人物的追梦力量,汇聚成“行动元素”,浇筑追梦之路,真正为人民服务。
总有一种力量令人勇往直前。无论是六年坚守扶贫一线,昼夜奋战超负荷工作的基层干部张渠伟;还是为孩子们劈柴生火、执鞭上课,用扁担挑起乡村未来的80后教师张玉滚;还是无畏戈壁寒暑,无惧野地黄沙的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等等,都以心中的追梦力量,汇聚成忠诚担当、矢志报国的“行动元素”。
将追梦力量化作为民情怀。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新时代的追梦人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疾苦记挂在心上,以“民”的心态为民,以“民”的身份想民。正如张渠伟同志,始终怀揣“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之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为民激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为民热血,把群众装在心里,把扶贫工作扛在肩上。为渠县143802名(居四川省第二)贫困人口脱贫、130个贫困村脱贫和整县摘帽贡献了健康、智慧和热血。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党员干部要真正为群众谋心谋事,察民情、体民苦、排民忧、解民难。
将追梦力量化作责任担当。从一名放弃城市就业机会的大学生,到手执教鞭能上课,掂起勺子能做饭,握起剪刀能裁缝,打开药箱能治病的全能教师。几十年间,张玉滚用心中的追梦力量诠释了自身的职业价值和人生追求。张玉滚的一根扁担,挑起的不仅是学生的课本、文具,更是将孩子们对知识对渴求以及对未来的渴望挑进了大山。张玉滚从平凡到非凡的蝶变,启示着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保持本色、强化责任担当,敬业报国。广大党员干部对待工作要始终保持火热的“温度”,将“温情”融入到工作中,保持“满电”状态,激情常在线。
将追梦力量化作脚踏实地。每个人都很平凡,但在平凡的人生中,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情,因为我们都是追梦人。正如雪域邮路上的忠诚信使其美多吉,29年如一日往返于1208公里、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雪线邮路,将来自党中央的声音、四面八方的邮件送往雪域的各个角落。党员干部要将为民办实事融入到生活的点滴之中,把目光聚焦到人民群众的需求上,不追求“轰动效应”,多些“细水长流”。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真正把一件件关系民生的事办出实效。更要从“感动中国”人物中汲取营养,充实追梦力量,追逐理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方能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第二篇:XX央视《感动中国》观后感600字
XX央视《感动中国》观后感600字
“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由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社会专题部活动直播组承办,主持人由白岩松、敬一丹担任。相信你也在关注的呢,XX央视《感动中国》观后感600字。我们一起来看看下文。
XX央视《感动中国》观后感600字一:
看了感动中国后,总觉得那些评选出来的人物都让人敬佩感动。在这个简单的却又内涵丰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这世界才会永恒------”这歌词多么让人感动。是啊!一缕阳光让你灿烂,一丝关怀令你温暖,一片爱心使你感动万千。世界上无时无刻都在有人献爱心,温暖他人的心,也在感动着--中国。
春天是美丽的,人是受感动的。我的耳边又回响起了那首歌:“感动中国,感动你我,这世界才会永恒。”
看了感动中国后,总觉得那些评选出来的人物都让人敬佩感动。在这个简单的却又内涵丰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
在XX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虽然感动我的人有十个,有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有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老兵陈俊贵;有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山西村官段爱平但是在这些人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试飞员梁万俊。
梁万俊是一名试飞员。一次,一架新型战斗机诞生了,梁万俊接受了这个任务。
半路上,战斗机突然发生状况,飞机失控了!飞机帽出了黑烟这时的梁万俊完全可以打开降落伞跳机,但这样的话,人是保住了可飞机却会坠毁。梁万俊心里也很清楚,一旦他跳下去了,这个科学家们辛辛苦苦制作出来的新型飞机就会坠毁,将会成为一堆废铁。为了保全飞机,为了保全国家财产,梁万军毅然决定迫降。但这样很容易机毁人亡------虽然梁万俊心里知道这一点,但他依然没有动摇这个决心。总部以为迫降做好了准备,梁万俊小心翼翼的驾驶着飞机着陆了,飞机在停机场上划了好久才停下来。算算看的话,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就用了八分钟!这紧紧握着一条火热的生命的八分钟啊!你又孕育了一颗生命种子。
公共财物是国家的财产,这是由许许多多的人创造出来的。梁万俊把战斗机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他的不顾一切,感动了总部,感动了全中国人民,同时,也感动了中国。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
用心去看世界,去发现细节的感动吧!XX央视《感动中国》观后感600字二:
生活有许多让我们敬仰的人,如:道德模范、为国家、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帮助自己,华罗庚说过: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很快乐。
今天晚上七点多的时候,我们老师在微信群中发了一条消息,让我们在晚上八点打开电视看《感动中国》。但是我家的电视在二月五号坏了,本来打算过几天再修,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偏偏在这个时候需要电视机,所以我只好在手机上下载了一个电视。
在晚上八点钟,我和妈妈一起在手机上观看了《感动中国》。《感动中国》讲得是一些默默无闻地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模范,要给这些忧国忧民,舍己为人的道德模范们颁奖。其中有航天员孙家栋、在火海中救人的王锋、放弃美国的学业回到祖国为人民服务的秦飞……其中最令我敬仰的还是在火海中救人的英雄王锋。
在XX年5月18日凌晨,河南南阳一栋民宅突发大火,租住在一楼的王锋三次冲入火场救人。20多位邻居无一伤亡,但王锋却几乎被大火烧成了“炭人”,约五六十米的路上都是他血染的脚印!
当天凌晨1时50分左右王锋被送往南石医院救治。据主治医生介绍,当时他的烧伤面积达到98%,需要100多万元,首期手术费就要50万元,王锋的妻子在松筹上为王锋发布了众筹医药费的项目,一经传播,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有9314位支持者慷慨解囊相助,短时间内就筹集了50万元,但大家的祈祷和祝福没能留住王锋这位三进火场救人的英雄最后还是去世了。当我看到这些,眼泪情不自禁的流了下来。
《感动中国》对王锋的颁奖词:面对一千度的热焰,没有犹豫,没有退缩,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小巷中带血的脚印,刻下你的无私和无畏,高贵的灵魂浴火涅,在人们心中永生。
虽然英雄已经去世,但他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永远的留了下来,激励着我见义勇为。
XX央视《感动中国》观后感600字三:
一个人,些许故事,可能看似平凡简单,但却能点燃心中的激情与理想。持久性地做着平常的事,用心中的信念支持着自己去奉献与坚持,这伟大而又不凡的人叫榜样。榜样就像久违的甘霖,点点滴滴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榜样好似无华的丰碑,时时刻刻指引着我们的方向,这是榜样的无穷力量,这是共产党员的本质色彩!
伟大的时代呼唤着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山里的花谢了又开,当年幼小的竹林现在已长的郁郁葱葱,而我们身边的榜样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之上,像当初那样恪守初心,不负使命。信念、奉献、坚守、作为……这些都是榜样赋予我们新一代最宝贵的财富。我们要把榜样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岗,让榜样的力量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相信到那时处处都是创新、处处都是进步。
“不是因为有希望才选择了坚守,而是因为只有坚守才可能有希望”,甘心奉献的支老师用“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道出了共产党员的朴实无华,展示了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他们用不负使命的那份信念、那份初心完成了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奉献。他们把毕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党和人民,他们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着榜样的力量,这力量会让富裕代替贫穷、康健代替疾病、友爱代替仇恨,而明媚的花园,也终将代替暗淡的荒地。
最美乡村教师支月英,用一双平凡的握粉笔的手,撑起了整整两代山里人求知的天空。这双手握住了奉献,又攥住了信念;这双手握住着焊枪,更握住着共产党员的坚守。这是握住了党旗的双手,更是一个充满家一样温暖的爱的屋檐。正是千千万万个“支月英”用这样的一双双手,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撑起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他们是挺立的青松、是老百姓的主心骨、是五星红旗上璀璨的星。
榜样的力量让人奋发向上,榜样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向榜样学习,以榜样为镜,时时思考应当如何对待党的重托与群众期盼,争取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央视《感动中国》观后感600字
年感动中国观后感600字
《感动中国》观后感600字
感动中国观后感作文600字范文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600字
感动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600字
7.感动中国XX观后感600字王峰
感动中国王峰观后感600字
9.收看XX年感动中国观后感800字
年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600字
第三篇:感动中国观后感
我们的榜样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2016年2月14日晚,一位名叫徐立平的人当选“感动中国”2015人物。颁奖词是这样说的:“大国多良才: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你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这是千钧所系的一发,战略导弹,载人航天,每一件大国利器,都离不开你。就像手中的刀,二十六年锻造。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国工匠。”
可是,你知道谁是徐立平吗?你不知道。
正如“感动中国”主持人所说:“我们接下来要认识的人,多少会让我们觉得有点神秘,因为他的工作情景,曾经长时间的在公众视线之外……”
是的,总有那么一些人,默默无闻,走在大街上跟你我一样,只是别人眼中的路人甲,但他们却为这个国家,为国家的各类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后,仍然默默无闻。
徐立平就是其中之一,唯一的不同是,他终于感动中国,进入了公众视野,不容易,太不容易。
主持人介绍说:“他的工作有多精细呢?精细到0.2毫米……”
0.2毫米?是的!火箭固体发动机药面雕刻的最大误差是0.5毫米,而徐立平雕刻的药面精度不超过0.2毫米。
0.2毫米!什么概念?据说人的头发直径是70微米左右,0.2毫米相当于三根头发紧紧合在一起时的直径!而这却是一个人用双手雕刻出来的精度,简直精细得难以想象,你摸摸自己的头发就知道。
主持人还说:“他的工作有多危险呢?有人说他简直是在炸药堆里工作……” 徐立平一直从事着航天固体动力燃料的微整形工作。给炸药做微整形,你听过吗,是不是吓倒了一大片宝宝?呵呵,比“老虎嘴上拔毛”危险多了有木有——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便会引起燃烧甚至爆炸。而这,根本不是传说,只是一份工作;甚至,我们用“勇敢”这样的词来形容,都感觉亵渎了这样的工作。那么,该怎么说呢?这,只是一份工作。
而这份工作,却被这个叫徐立平的人,干到了巧夺天工的境界。行行出状元,大概就这意思。
下面,我要认真介绍一下徐立平。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7416厂特技技师,1968年出生,1987年进厂工作。
徐立平的母亲就是一位老航天人,是中国固体火箭发动机生产基地整形车间最早的员工。上世纪60年代,老太太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几经艰难辗转,最终进入秦岭大山深处,做起了国家航天事业的一枚小小螺丝钉。
1987年,徐立平从技校毕业,也加入了航天大军。母亲最清楚雕刻火药的危险有多大,但她还是给儿子给出了建议:去我工作过的车间吧。她大概知道,最适合儿子施展才能的空间,就在那里。有时候,支持,无疑是最深的爱。然后,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上,一名再普通不过的航天人,一做就是二十多年。直到,他感动中国。
火箭发动机,上千道制造工序,缺一不可,无一不重要,而固体燃料微整形极为关键,又很特殊。人类科技发展很快,但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算一个难题,只能靠人的双手来做,机器无法完全取代。
“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下刀的力度,完全由工人自己感知和判断,稍微不慎就是灾难,不心跳才怪。
药面精度合格与否,与火箭发射是否精准息息相关,俗话说世上不存在完美,可这份工作,你必须要做到完美。
徐立平的0.2毫米,就叫完美。据说连带他成长的师傅,都望尘莫及。师傅嘴上不怎么说,可在心里,也不知为徒弟点了多少次赞:你小子,比我厉害,是真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师傅比自己创造了那样的奇迹还高兴。
徐立平不仅仅是靠勤奋练就一身本领的踏实技师,他还有悟性,这份悟性源于智慧和对工作的热爱。有个成语叫熟能生巧,怎么熟?靠勤!怎么生巧?靠悟!总之就是,双手和大脑都不闲着。
有实例为证。在危险的岗位上,为了将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徐立平自己发明设计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更厉害的是,其中有两种刀具,还获得了国家专利。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是真牛气。有一种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不知羡煞了多少同行同事,他们心说,我也要这样,于是更加兢兢业业。
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成就,事实摆在这里,多么励志,你没法不信。
当然,徐立平获得如此成就,也是有代价的。
多年以来,徐立平以同一个姿势与火药打交道,难免给自己带来损伤,身形变得向一边倾斜;另外,长年沾染火药,毒性也多多少少侵入了体内,头发掉了很多。
可是,这样的工作,总得有人心甘情愿来做。所有的伟大,背后都有无数常人不知的付出。人靠物质活着,但人类数千年以来的进步性延续,根本从未离开过精神。
你是一介工匠,但你是大国工匠。
在国家几十万的航天大军中,像徐立平一样的人还有很多;在国家的各类事业中,像徐立平一样的人还有很多。所以,“感动中国”才说:大国多良才。现在,你知道了徐立平,但是仍然不知道其他无数和他一样埋头苦干的人。你只需记住,所有表面看上去简单的事情,里面自有它的复杂;所有你认为渺小的存在,背后自有它的伟大。
请认真对待与你有关的一切,让我们共同感动中国。
第四篇:央视台长评感动中国
央视台长评感动中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
2012年02月02日11:03人民日报胡占凡
东风浩荡,又是一年春来早。2月3日晚,《感动中国·2011人物评选颁奖典礼》将如期而至,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一张张至刚至伟的面孔点亮了观众的目光,一段段至真至柔的故事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广袤的神州大地再一次响起“感动”的旋律。这一幕,至今已在中央电视台的荧屏上开启了10个春天。
10年来,100多位“感动”人物和群体,无数次让我们泪眼婆娑,怦然心动。他们那执著闪亮的人性光芒,如细雨涤尘,净化心灵,已然成为民族气概的缩影与写照;他们那催人泪下的感动力量,如春雷惊空,振奋精神,更成为中国前进的动力与见证。
10年来,《感动中国》作为中央电视台一档年终人物盘点节目,始终以巩固共同思想基础、凝聚民族精神力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坚持鲜明的价值导向,彰显深切的人文关怀,大胆创新,不断进取,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中央领导同志赞为一部“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的主旋律精神品牌,被广大观众称为是“一部让整个民族为之动容的精神史诗”,被专家学者看作“一部记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发展报告”。
(一)作为今天中央电视台的第一公益品牌,《感动中国》最早的节目雏形诞生于2002年的金秋十月。一群心怀新闻理想的电视人为了策划《东方时空》创办10周年的特别节目,开始了激情碰撞,最终以“梳理一年重大事件,发掘人物精神内涵,定格历史瞬间,放大人性之美”盘点人物成为这档新节目的思想内核。有了这个触及心灵的创意火花,最本源的情感呼之欲出,“感动”二字瞬间迸发。
2003年2月14日晚,《感动中国2002》首度出现在春节期间的观众面前,郑培民、张荣锁、王选等10位当选人物第一次以“感动”的符号走进观众的视野,“舍小家为大家”的三峡百万移民以平民英雄的群体形象第一次登上了国家荣誉的舞台,接受最崇高的致敬。节目一经播出便引起强烈反响,亿万观众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和泪水。从此,“感动”成了人们最温暖的春天记忆。
身处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全面提速的变革时代,走向民族复兴的中国需要有主流的核心价值观,迈向富裕之路的人民更需要一种精神信仰的指引。面对社会上一些物欲膨胀、思想迷茫的现象,人们呼唤这种主流的价值导向能给予前行的力量,期待这种精神信仰的引领能满足多元的需求。
《感动中国》准确抓住了时代精神文化需求变化的脉搏,适时顺应了人们崇尚美好构建和谐的心愿。它从诞生之日起就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从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中获取灵感,铸造了一个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的“精神品牌”。
在团结鼓劲的主旋律之中,《感动中国》唱响了中华民族英雄楷模的精神赞歌。我们的时代并不缺少偶像和英雄,重要的是推崇什么样的偶像与英雄。《感动中国》借助国家电视台的传播主渠道,给社会树立了一个良好而清晰的示范。从创办初始,《感动中国》就聚焦于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成功评选推出了一个又一个平凡而伟大、朴实而真诚的典型人物。无论是坚守正义和良知的弱小女子刘姝威,还是扫恶打黑、除暴安良的铮铮女杰任
长霞;无论是创造卓越成就的科学巨擘钱学森,还是20年跋涉传心的普通邮递员王顺友;无论是收养多民族孤儿的维吾尔族阿妈阿里帕,还是自费奔赴汶川救援的唐山十三农民兄弟群体„„在人们眼里,他们都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在和谐社会的新理念之下,《感动中国》实现了全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动员。每届“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都历时数月,经过推委委员推选、组委会推荐、公众投票等多个环节,这本身就是发现先进、褒扬先进、学习先进、效仿先进的宣传过程,更是先进人物感动公众、传承精神、延伸理想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各地也纷纷推出自己所在地的感动人物,形成了一股全国性的教育热潮。庞大而广泛的参与者是《感动中国》具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群众基础。而事实上,我们生活中存在的“感动”远远不能用数字来衡量与体现。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越来越多的“感动”,越来越多的“感动”已然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深入人心,昭示着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茁壮成长。
(二)10年之中,《感动中国》常常会碰到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什么是感动?什么样的感动能让整个中国为之动容?
对此,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感觉。也许它是对大美生命的憧憬向往,是对纯洁灵魂的怦然心跳,是对刹那间永恒的善良寄托,等等。时至今日我们也仍然无法为“感动”做一个清晰而准确的定义。但是,我们知道,这份感动绝不是作家画师笔下个体而细微的感觉,它一定是属于整个社会群体感同身受的一种心理体会,是能让绝大多数人普遍认可的一种价值判断。这份感动更不是坊间的空穴来风,它一定源于传统美德的召唤,源于生死抉择的震撼,源于社会责任的担当。
10年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颁奖典礼》的每一次播出都是举国上下难以平静的时刻。一个个普通平凡的名字,代表着一个个鲜活而富有热度的生命扑面而来。他们或因舍生而忘死,崇高得让人感动;或因信诺而忠义,真诚得让人感动;或因朴素而高贵,纯粹得让人感动;或因善良而坚强,执着得让人感动;或因大爱而无疆,无私得让人感动——100多位“感动人物与群体”,跨过了年龄与性别的范畴,突破了职业和地域的界线,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深深地烙刻在中国人的心灵丰碑上。
这也许就是我们寻找的感动吧。中国,只有社会主义中国,才能把“感动”这个博大恢弘的命题书写得这样动人。人民,也只有中国人民,才能最精准地把握住这个概念的真谛与内涵。
从这个意义上讲,《感动中国》展示的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脊梁”,彰显的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意志。它所倡导的感动,它所追逐的梦想,就存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三)回首10年走过的道路,《感动中国》由一个普通的人物评选电视节目,成长为今天堪称弘扬民族精神、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的经典力作,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物评选活动之一,其探索精神令人欣慰,其创作经验值得回味。
从第一次播出《感动中国》开始,中央领导同志就立刻给予密切关注,称赞“《感动中国》节目办得好,看了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弘扬了主旋律”,并要求节目创作人员再接再厉,精益求精,让这个“精神品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这使我们备受鼓舞,深感使命光荣。
《感动中国》10年历程启示我们,树立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意识,是打造这个精神品牌并使之具有强大公信力、引导力的根本保障。《感动中国》的创作人员始终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作为节目的生存之基,把弘扬民族精神作为节目的思想之魂,把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节目的立足之本,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缜密构思节目主题,紧扣时代特色精心提炼节目内容,根据群众意愿严格评选人物,从而在党和各级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打了一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士气的宣传主动仗。《感动中国》的实践再次证明,电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虚话、套话,它源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刻的了解,对国家和人民深厚的感情。只有对国家和人民了解得深,爱得深,才会有强烈的责任感。
《感动中国》10年历程启示我们,必须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新闻原则,这是一部优秀电视作品具有鲜明时代性、艺术性的重要法宝。《感动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央电视台第一公益品牌,就在于它强烈的时代特色、浓厚的人文关照和真实的思想意境。这种风格与特色的形成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拍着脑袋凭空琢磨出来的,而是创作者们自觉地遵循新闻宣传规律,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入实际,脚踏实地干出来的。
《感动中国》10年历程启示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精益求精的创作方式,这是一部优秀电视作品具有长久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有效手段。10年来,《感动中国》从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年年出新意,届届有亮点,为广大电视观众奉献了一道道极具震撼的心灵盛宴。以“感动”作为切入点弘扬民族精神,本身就是主旋律宣传的一个创新之举。今天,它所独创的节目样态被媒介同行广为借鉴,并形象地称为“感动体”;它所推出的人物颁奖词和形象歌曲为人们诵读传唱,甚至成为社会流行的热词与金曲;它所建立的“全国感动联盟”成为跨媒体合作的成功典范,“央视主办、媒体联动、群众参与”的模式令人耳目一新。《感动中国》的实践再次证明,创新是一个电视品牌节目永葆活力的生命源泉,更是一个主流媒体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不竭动力。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我们有信心期待《感动中国》能够继续感动你我,我们同样有理由相信电视新闻工作者能够不断总结,坚持“三贴近”,推出更多更好的名牌栏目,打造更多中国的“精神品牌”。
(作者为中央电视台台长)
第五篇:感动中国2015观后感
感动中国2015观后感
晚上,我如约而至地待在电视机旁观看感动中国,里面的内容使我非常感动。
令我印象是:有一个老人,在银行中转身的那一刻,不小心摔倒了,有两个人发现后,立马把老人送进了医院,在老人身上发现有三张捐款,而捐款热的名字叫黄炎,这是一个人们再也熟悉不过的名字了,在这一天天过去了,黄炎这个名字也出现得越来越多,捐出来的钱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也得到了及时的帮助,路边没钱上医院的乞丐,黄炎便拿起自己的钱捐助,有许多人都想回报他,可当他们查看地址时,才发现这个地址是虚构的,这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新闻也在播报他的事迹,动援大家,找到黄炎,好不容易才找到他,大伙儿才知道他的真名叫张纪清。一些人劝他不要去捐款了,可他却坚决否定了。不久,张纪清患病上了医院,政府给他五千元钱,他全把钱捐给了山区的孩子们了,一些孩子为了上学,误认歧途,这使张纪清十分着急立刻把全部的钱都捐给了孩子们。家里从三百平方米缩小到了七十五平方米。这些行为感动了一批人,现在,也有许多人加入到了捐款的行列。
看完了这个故事,我心里万分感动。一个老人竟然做出那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宁愿别人过得最好,自己朴素一些也没关系。张纪清令我十分佩服,他为了山区孩子们的快乐,而把自己辛辛苦苦挣的钱毫不犹豫地捐给了灾区的孩子,而把自己的家里缩小得不能在缩小。而他做的好事不求人家回报,地址也是虚构的,怕别人来自己的家致谢,让我们学习这位伟大的老人,与他一起捐助灾区的儿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