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图书馆观后感
《图书馆观后感》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知道是哪位智者说的话,却影响着无数的人,无论是青年人还是老年人,无论是成功人士还是迷途的人,古今中外凡是融会贯通这两句话的人必有所成,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甚至到个人。12月20日临近春节假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大家心里都有些彷徨,有些浮躁,因为今年对于中国来说经历了无数的坎坷,对于企业来说充满了危机,对于服装企业来说更是充满了无尽的考验,原材料的上涨,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出口退税等问题都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尤其下半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给整个行业一个强有力的冲击,造成所有的行情都不明朗,而我们又是服务服装企业的,他们的利益受到影响,我们的业务也受到牵连,特别是越到年底越让人感到彷徨,在这种不安急噪的情绪下,我们该怎么做,该怎么应对这个“寒冬”。幸好企业领导人发现了我们的种种焦虑,她带我们来到图书馆,起初大家还在猜想到图书馆干吗?难道是看书?大家百思不得其解。
当大家随企业领导人参观完整个图书馆,我发现大家都不约而同的露出了笑容,这里真是个好地方是心灵的“静区”,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补充自己的知识,还可以使我们不安浮躁的心灵得以安静。
前段时间大家都还不知道年底的一个月怎么过,现在我想大家都明白了,冬天不是战斗的,而是为明年的春天做储备,为了明年的春天更富有战斗力,厚积薄发也许就是这个道理吧,冬天还冷吗?似乎不觉得了,因为大家都知道前进的方向,都知道在不安的环境中怎样去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成长起来,感谢杭州有这个地方,感谢领导人的良苦用心。最后借用别人的一句话,“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第二篇:钱学森图书馆观后感
钱学森图书馆观后感
还记得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时6分,一位科学巨匠离我们而去了。20世纪50年代,钱学森放弃在美国的教职,回到生活和科研条件都无法相比的祖国,除了需要理想主义情怀,还要放弃对功利主义的种种念想。他回来了,成为了中国导弹之父。今天,当我们为中国的航天科技欢呼时,我们不能忘记这个名字——钱学森。
3月30日,学校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参观钱学森图书馆。下午三十,我们在小组组长的带领下来到了位于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图书馆。
在解说员的带领下进入了图书馆,我站在庄严的大厅,对着钱学森同志的塑像深深的鞠一个躬,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民族骄傲!
我仔细瞻仰钱学森的遗物,这些都让我倍受感触。玻璃窗展示的所有手稿无不深深的打动着我,感染着我。尤其是钱学森在一次演讲中的手写演讲稿,让我叹服。全篇上下用文稿纸一气呵成,无一错字,无一涂改,书写工整,标点正确,另加引用。我不禁感叹,钱学森的思维之严谨是我平时所见之最!我想,这也是所有高能级人士的共同特点:逻辑严谨,思维清楚,胸有成竹。钱学森到了晚年,把其毕生的科学成果汇总成一套现代科学理论体系,这就是他的毕生心血。这种大师级人物,固然有其聪明的一面,但更多的还是一种逻辑的构建,认知的构建,才能不断的创造自己的体系,汇总自己的体系。钱学森的后期科学思想更多的是哲学层面的认知,比如系统科学,集成综合方面的科学,一整套的现代科学理论体系的认知等等,无不体现其哲学思考。
跟随者解说员,我了解到,钱学森1923年9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1929年9 月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铁道门,1934年6月考取清华大学第二届公费留学生,1935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9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成为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的学生,并很快成为冯·卡门最得意的弟子。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时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钱学森同志,我国杰出的爱国科学家,是航空领域、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人物——,他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和其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钱学森同志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中国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出生名门,小时候就聪颖过人,他生于杭州,家境优越。父亲钱均夫博学多才,谦恭自守,母亲章兰娟则心地善良,开朗贤惠。钱学森常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而“我的母亲是个感情丰富、纯朴而善良的女性,而且是个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引导孩子行善事的母亲。母亲每逢带我走在北京大街上,总是向着乞讨的行人解囊相助,对家中的仆人也总是仁厚相待。”“而父亲则为家庭营造了宁静的文化氛围与求实精神。” 父母从小就教育他:学习知识,贡献社会。他熟读经书,爱好广泛,多才多艺。青年时期就是数一数二的高材生,他考取了清华大学飞机设计专业,后来公费留美,他的人生之路从此开始。他一旦觉得知识不够用了,就跑进图书馆里“充电”。他曾经留下一句话:如果没有图书馆,就没有现在的钱学森。在他20多岁时。在海外他功成名就,但从没忘记报国的理想,当得知新中国
成立的消息时,他放弃舒适安逸的生活毅然要求回国。1955年6月的一天,钱学森夫妇摆脱特务监视,将一封写给陈书通的信夹在给比利时亲戚的家书中,投进邮箱,请求祖国帮助他早日回国。这封信最终辗转交到周恩来总理手中。随后经过中美大使级会谈,美国政府不得不允许钱学森离美回国。8月5日,钱学森接到美国政府通知,终于被允许回国。他30多岁时,在艰苦的环境中 他带着大批的人员一起成功发明东风一号,东风二号以及东风二号甲等杀伤力很大的导弹。还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晚年的钱学森。并没有因为身体不好而放弃投入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他写了大量的文章,激励下一代人成材。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
杨珺2012年4月1日
第三篇:钱学森图书馆观后感
钱学森图书馆观后感
寒假前夕,学校组织我们参观钱学森图书馆,在参观之前,我特意查阅了一些有关钱学森的一些资料。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爱国科学家,是航空领域、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人物——,他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和其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钱学森同志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
走进钱学森图书馆,我仔细瞻仰钱学森的遗物,这些都让我倍受感触。玻璃窗展示的所有手稿无不深深的打动着我,感染着我。尤其是钱学森在一次演讲中的手写演讲稿,让我叹服。全篇上下用文稿纸一气呵成,无一错字,无一涂改,书写工整,标点正确,另加引用。我不禁感叹,钱学森的思维之严谨是我平时所见之最!我想,这也是所有高能级人士的共同特点:逻辑严谨,思维清楚,胸有成竹。钱学森到了晚年,把其毕生的科学成果汇总成一套现代科学理论体系,这就是他的毕生心血。这种大师级人物,固然有其聪明的一面,但更多的还是一种逻辑的构建,认知的构建,才能不断的创造自己的体系,汇总自己的体系。钱学森的后期科学思想更多的是哲学层面的认知,比如系统科学,集成综合方面的科学,一整套的现代科学理论体系的认知等等,无不体现其哲学思考。
钱学森的为人低调,谦和,或许这是他在“两弹一星”功臣中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吧。其实,和他同时期回国的科学大师有很多,他们的能力也不相上下,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像钱学森这样得到如此多的美誉,没有一个能有钱学森的美誉和众多领导人的高度关怀。也许这里面的因素多了去了,但我相信这和钱学森的为人一定是密不可分的。
在钱学森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钱老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是伟大的人民科学家。
第四篇:钱学森图书馆观后感
钱学森图书馆观后感
曹鹏飞1012067
在2012年5月5日,我跟随着我们学校的党组织来到了上海交大的钱学森图书馆。钱学森图书馆是上海交大为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而办,在2011年12月11日开始对外开放,至今已接待了两万多名观众,在社会上激起较大反响和广泛好评,它是上海交大的图书馆,说是图书馆,与其不如说是博物馆,主要是以介绍钱学森事迹,展现钱学森伟大人格为主要目的的宣传工具。我们这次的参观,主要是因为那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那天不仅只有我们一个学校的学生,在大门口还见到了其他几个学校的多名学生。
一进图书馆的大门,就能见到的是其他学校的一些学生在进行入党宣言,在如此的环境下,气氛俞是庄严。在大厅内的墙上是一些草稿公式,虽然看不懂,但是很显然那肯定是钱老在航天事业的路途中中留下的足迹,更是财富,另外就是远看天花板是一个倒置红色的金字塔,走进了才知道那红色的金字塔是钱学森的笔记。走过序厅手稿雕塑,走过铸铜的钱学森塑像,往里走一点,最吸引眼球的就是改进型中近程导弹实体,据说是由第二炮兵部队捐赠的,也因此成为镇馆之宝了。此导弹从地下一层直指蓝天,钱馆“石破天惊”的造型和寓意,就由这枚导弹直抵苍穹的设置来体现。在导弹的身体上还刻着一句话“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句话我第一次接触的时候还是在高三的毕业典礼上,我们的校长就是用的这句话来激励我们的,那是校长还将这句话编成了歌唱的形式,很有气势,很是雄心壮志。感想这句话在中国革命的道路上也是激励着多少人的进步,铸就了多少人的成功啊!钱老更是如此,在中国原子弹的研究道路上,诱多的挫折和多少的失败,但是他不畏惧,不退缩,下定决心,愿意牺牲自己来完成自己的使命。顺着环形坡道漫步而下,就来到导弹发射座近旁,这里用大型壁画再现了往日导弹成功发射的现场:长24米、高5米的巨幅油画,浮现了两弹结合试验时,钱老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在寒风刺骨、飞沙走石的戈壁上,冒着极大生命危险亲临现场、鼓舞操作人员的场面……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亲身体验了40多年前那具有伟大历史性的瞬间。
在观看着钱老遗物,让我倍受感触。玻璃窗展示的所有笔记、手稿无不深深的打动我,感染我。尤其是有一篇钱老手写的演讲稿,让我叹服。整篇上下用格
子稿纸一气呵成,无一错字,无一涂改,书写十分工整,另外还加有引用。虽然有些东西看不懂,但是我顿时油然而生一种有种肃然起敬之感。可见他做事情的认真程度,对待工作的认真程度,这是因为他对国家有颗负责任的心,对中国人民游客负责任的心,对中国共产党有科负责任的心啦。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爱国科学家,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我想这些荣誉和他做事的态度有很大关系。再就是那一屋子的图书,而且很厚,多部分都是外语的。从解说员那得知,这只是钱老生平看过的一小部分书籍而已,我就镇住了。一方面是对钱老的佩服和敬仰,另一方面是自惭形愧。与钱老当时的条件相比,我们现在好几十倍都不止啊,但是我看的书呢?还不及钱老的100分之一吧。钱老在有生之年一直很关注大学生们的教育问题,尤其关注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不止一次地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在于实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实现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他主张搞科学工作的,应该学点艺术。他认为“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中国人就一定能赛过外国人。
在参观了之后,我有所想:作为中国人民的一分子,很感到很自豪,有这么伟大的人为我们铺平了道路;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我很惭愧,没能利用好机会来完善自己;作为一位共产党员的积极分子,我很有压力,中国的未来需要我们去开创。
第五篇:钱学森图书馆观后感
钱学森图书馆观后感
——8(3)邓雯雯 结束了上午的七宝的游览,我们来到位于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的钱学森图书馆。累了一上午的同学们,对这次图书馆游已经没多少兴趣。可看到了图书馆的建筑外观顿时来了兴趣。图书馆的建筑特别吸引眼球。进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钱学森的草稿和名字还有一个倒着的红色金字塔。走进了才知道那红色的金字塔是钱学森的笔记。这样的展示让人眼前一亮,让人难忘。更期待后面的参观了。
这里展示了钱学森的生平事迹。一件件的展品无不叫人震撼。在我印象里有两件展品令我颇有感触。一件是玻璃窗展示的所有手稿。有人可能说手稿有什么感触。可钱学森的手稿深深地打动我、吸引我们、感染我们。他的手稿很整洁,几乎没有一个错字,书写的很认真,连标点这种小细节都不放过。真让人震撼。可见他做事情的认真程度。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爱国科学家,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我想这些荣誉和他做事的态度有很大关系。第二件是书架上陈列的一本本书籍。这可不是一本两本,那是两面墙。而讲解员介绍说这只是钱学森看的一部分书。太让人震撼了。书的类型之广,有政治,有物理等。总结下来钱学森是个做事一丝不苟,努力勤奋的人而且还是个热爱读书的人,孜孜不倦学习的人。
看名人传记、游览名人故居是为了让我们了解名人的品质,学习名人的精神。我们不需要立想钱学森一样的目标。我们只需要学习他身上做事一丝不苟、勤奋努力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