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征电影影评观后感
电影《长征》片长三个小时,分上、下两集,向观众展示了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战略大转移的历史场景。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长征电影观后感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长征观后感800字篇1
在学校看了几集电视剧《长征》,使我认识到红军长征能够成功,这完全是集体奋斗、团结、努力的结果。因为他们相信: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中国要富强,只有靠自己共同努力与奋斗,达到步调一致才能走向胜利。
在看《长征》片时,我高兴、我悲戚、我感动、我流泪。看到那湘江激战、那四渡赤水、那抢渡乌江、那飞夺泸定、那爬雪山、过草地、攻克腊子口,以及马蹄声急,见到那一个个倒下去的革命先烈,使我一次次流下了热泪,那十盼红军的旋律在我耳边不时回环,那千万红军的身影不时在我脑中呈现。
我再次翻阅了毛泽东主席描写《长征》的历史诗篇,“红军不怕远征能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好一首气势辉宏,雄伟壮观的诗歌,它深刻的体现了当年中央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突破了敌人的层层围剿。在前有埋伏,后有追兵,再加上天上有飞机轰炸的重重困难下,不惜千里跋涉,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难万险,踏过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胜利的到达了陕北革命根据地,从而挽救了中国的命运。更重要的是中国工农红军制定了一个适合于党的发展路线方针政策,一个正确的长期发展目标,一个完整的行军计划,一个统一而又明智的军事指挥团队,并充分发扬了民主的精神,最终取得了胜利。
在幸福生活的今天,我和大家一起看《长征》,使我为自己的党、自己的军队、自己的先辈、自己的人民和国家倍感无比骄傲和荣光,也被毛泽东、周恩来等一代天骄和成千上万革命烈士的革命气概、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所折服和感动。正是我们的革命前辈、先烈们用满腔的热血和激情换来了新中国的解放,繁荣与富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当年的红军战士们经过长途的跋涉,历尽艰辛万苦的革命精神,根本就不可能有我们今天安定、幸福的生活与自由民主。”作文
在我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要充分发扬红军长征的精神,不怕艰难险阻,努力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奋斗不息。
长征观后感800字篇2
南昌起义后,由于国民党的迫害,无奈之下,红军8万人马向陕北转移。
这次转移行程共两万五千里,这就是举世瞩目的长征。暑假里,我就看了一部介绍长征的历史电影-——《长征》。整部影片讲述了一次艰难,坎坷,伟大而又可歌可泣的征战。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战士的心情十分低落,而与此同时国民党反动派的几十万大军铺天盖地地向中央苏区袭来。为了摆脱困境,红军在湘江展开血战,强渡湘江,突出了重围。但此战红军伤亡很大,原本的八万人一眨眼就损失了五万,元气大伤。
面对如此形势,一直没有发言权的毛泽东在大家的帮助下,对国际共产组织代表李德进行了批评,并解除三人党组织,最终使党的领导权重新回到了毛泽东等领导人手中。此后红军的行动变得正确,红军的作战也变得勇猛,胜利也多了起来。毛泽东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了声东击西,调虎离山,四渡赤水,佯攻云南等战略,击破泸定桥,带着队伍,翻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到达陕北,组建了川陕根据地,与红军二、六军团会师,长征终于获得了胜利。
看完影片我不禁赞叹道:“这长征的两万五千里真是坎坷的很呐!”刚开始的湘江之战中,战士们冒着敌人飞机的狂轰乱炸,鲜血把江水给染红了,江面上浮着战士们的尸体,一战过去红军横尸遍野,这个景象惨不忍睹,湘江两岸血流成河,活着的战士也只能为牺牲了的战友痛哭,不能给他们埋葬,因为在后面有几十万大军在追赶他们;在翻越雪山的时候,战士们没有专业的装备,没有取暖的工具,许多战士在攀登雪山的时候因为雪崩、饥饿、疾病,寒冷而死亡。
其中有一个小女孩,在征途中因病而死去,她死后只能埋于风雪之下,让纯洁的雪花将她掩埋,这一切都是多么让人痛楚啊!攻打泸定桥时,战士们吃力地爬着铁索,敌人的枪炮猛烈地向他们射击。在枪林弹雨中,中弹的战士身体痛苦的抽搐着,时不时地掉入万丈深渊,但另外的战士还是顽强地爬向桥对岸。伟大的主席——毛泽东,在无可奈何下,将自己幼子托付给沿途的群众抚养。
可怜天下父母心,主席作出这个决定需要多大的勇气。我不禁对主席充满敬佩之情。“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前辈们用鲜血换来的。”
长征观后感800字篇3
昨天下午,我上网看了《长征》这部电影,我聚精会神、全神贯注,深深地被影片中红军战士那种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怕艰难困苦,勇于牺牲的忘我精神而感动。
雪皑皑,夜茫茫。高原寒,炊断粮……多么艰苦的生活啊!可红军战士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理想高于天。是啊,红军长征的丰功伟绩是千古唯独,万世无双的,红军长征的壮烈和坚韧是惊天地、泣鬼神、是人神共仰的,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是凡人难以想象、难以理解的,红军长征的精神是举世齐颂、万国同歌、亿民共赞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无坚不摧的伟大天兵神威,翻开了中国共产党从艰苦走向胜利,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新一页,宣告了赶走日本帝国主义、推翻蒋家王朝,中华民族不是东亚病夫,而是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东方之子。
在看《长征》影片时,我高兴、我悲戚、我感动、我流泪。看到那湘江激战、那四渡赤水、那抢渡乌江、那飞夺泸定、那爬雪山、过草地、攻克腊子口,以及马蹄声急,见到那一个个倒下去的革命先烈,使我一次次流下了热泪,那十盼红军的旋律在我耳边不时回环,那千万红军的身影不时在我脑中呈现,那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无时不在我心中回荡着。记得毛泽东曾说过:“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足见长征意义的重大,足见长征人的坚韧与顽强。
忘不了长征中的成功的笑声,忘不了长征中失败后的志气;忘不了在成功与失败背后的一滴滴鲜血。
通过观看长征影片,使我受了一次深刻地革命传统教育,我一定要学习红军战士不怕艰难困苦、坚韧不拔的精神,用长征的精神激励我努力学习,长大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材。
长征观后感篇4
今天看了电影《长征》。对于影片的艺术成就、历史意义、现实作用,我就不去分析了。在观看这部影片的同时,我也在思考那么一些问题:红军是凭借什么才能克服?a href='//www.xiexiebang.com/aihao/zhongzhi/' target='_blank'>种植焕蛩兀Φ粑ё范陆氐募甘蛏踔辽习偻蚬竦车木樱钪杖〉昧顺ふ鞯氖だ泄母锩A袅苏涔蟮幕鹬?是什么让本来是执行战略大转移的一支队伍,在漫漫的万里长征中却扮演了播种机的角色,把革命的理论散播到千万户家庭呢?
影片宏伟壮观,深入的再现了红军当年长征所遇到的种种内在和外在的艰难险阻,用史诗笔触全景刻画了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几次较大的战役和险境,讴歌了红军战士勇于挑战自我极限敢于战胜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影片没有交待长征的起因和背景,可能是因为受限于电影片长的原因吧。故事是从湘江河畔,红军抢渡湘江开始的。由于博古、李德对军队撤退所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所以部队带着大量的缁重挤在湘江桥上,几天几夜部队也没有能完全通过湘江。然而,时间就是生命,在红军的上头敌人的飞机在狂轰烂炸,后面有几十万追兵正汹涌而来,前方,蒋介石在加紧布置几道拦截的防线。红军长征的第一道本来不是难关的难关就这样横在了全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面前。幸亏红军的后卫部队拼死抵挡住了国民党追兵的猛烈进攻,为中央红军过河抢得了宝贵的时间,要不然,此役红军的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在渡过湘江之后,影片安排了一个特写镜头,一个红军的后卫战士在敌人蜂拥包围住他的时候,毅然拉开了胸前手榴弹的弹弦,但是没有爆炸场面的刻画,镜头转向了印满红霞的天空,不知道这可是象征烈士流淌的鲜血?第一道本来是长征途中最容易渡过但却因为人为的策略因素而造成的难关被克服了。湘江战役后,红军连克国民党军队的四道防线,但是自身的伤亡也非常惨重,八万之师拼得只剩了三万之士,虽然是胜利了,但按照这样的打法别说陕北会师,没到四川就得全军覆没。即使这样,红军能突破国民党的四道防线几十万大军的拦截,原因何在呢?
我认为,在这个阶段,红军能避免覆灭的原因在于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特别是后卫部队的敢打猛拼的劲头,阻滞了追兵前进的脚步,给红军带来了珍贵的喘息机会。如果没有五万牺牲将士为了理想不怕牺牲的精神,(明明知道自己在后卫阻击,生还的可能性很少,但为了整个集体,甘愿流尽最后一滴血)没有他们的壮烈情怀,也就不可能再有后面八路军和解放军的发展,更不要说建立新中国了。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些牺牲的先烈们。
在一个集体当中,如果战略指挥出了问题,大家都乱成一团,没有众志成城的决心,没有凝成一股劲的凝聚力,没有哪怕牺牲个人也要保全集体的信念,那么这个集体决不会走得很远,而我们的红军指战员就具备有这些优良的素质,终于能够令决策失误的红军起死回生,创造了中华战争史上的奇迹。这些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国际形式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的人民更应该汲取和发扬,不要先自乱了自己的阵脚,大家团结一致,发扬红军精神,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强国强军,保证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之林更好的发展。
湘江战役后,红军在通道得到了及时的修整,红军虽然没有完全摆脱李德、博古的错误军事路线,但是毛泽东开始重新获得了发言权。在毛泽东和很多头脑清醒的红军领导人的坚持之下,改变行军路线,四渡赤水,占领贵州,并在贵州遵义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彻底的纠正了博古、李德的错误战略方针,重新奠定了毛泽东在军队中的指挥权。此后的红军声东击西、指南打北完全打乱了蒋介石的军事部署,甩开围追堵截的敌人,大踏步向前。如果说“遵义会议”之前红军是有险无惊,那么“遵义会议”之后,红军更多的是有惊无险,强度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更多的是向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红军自身的体能极限挑战,毛泽东军事指挥上的高明可见一斑。在和张国涛会师之后,虽然红军又经历了两条路线的选择,同时受到了张国涛分裂势力的威胁,但在党中央的果断决策下中央红军顺利的越过千里大草原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实现了长征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揭开了中国革命史上新的征程。
如果说遵义会议前,红军能突出重围依靠的是不怕牺牲的勇猛精神,那么遵义会议后取得的一连串胜利就得益于中共中央正确的军事路线路线和方针,应该总结为智谋的胜利。
有人说中国共产党是一群没有文化的土匪,取得战争的胜利是因为农民太穷了,反正也是死,所以打仗的时候玩命,让共产党拣了个大便宜,这纯粹是无稽之谈。大家知道,国民党的士兵很多也是被拉壮丁去的,家里也很穷,为什么同是穷人,在红军队伍里就能打胜仗,在白军队伍里就只能打败仗,这个事实不是胜过任何的雄辩吗?打仗讲究的是谋略,一时之勇是不能决定全局的。在《长征》这部影片中湘江之战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要运用谋略,领导阶层没有一定深厚的文化功底是不行的。
我们看看长征中决定军队命运的领导人的文化功底吧!
李德是共产国际排来的,博古、张闻天都是苏联留学生,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都是海龟派大腕,毛泽东是湖南师范学校毕业等等,不举例那么多了,他们当时的这些学历可以说明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骄子。不可否认当时的共产党高层领导是人才济济的。正是由于这些人才的汇集出谋划策,红军才能从无到有,从有到壮大,最后取得了革命的成功。
有谋无勇不行,有勇无谋也不能长久,只有智勇双全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看了《长征》这部电影,我深深的感受到,我们这些平凡的老百姓,也要时常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休养水平,提高自己承受失败的心里承受能力,培养自己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尽量做到智勇双全,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够更加精彩,我们也更能为祖国贡献我们更大的力量大。
长征电影观后感篇5
《我的长征》是一部主旋律电影,影片通过长征亲历者王瑞老人的回忆,讲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翻雪山、过草地、解救贫苦百姓、飞夺卢定桥等一系列英勇事迹。
影片中的一幕幕场景使我记忆深刻,遵义会议后,正是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红军才能摆脱敌人的一次次围剿,红军知道了自己往哪里走——向胜利的方向走;瑞娃子和他的姐姐通过以诚待人的我军民族政策取得了彝族同胞的信任。而为了能够抢渡泸定桥,红军战士不畏艰辛,日以继夜赶赴目的地,红军组织的突击队,攀着铁索桥,冒着对面桥头堡敌人的枪林弹雨,匍匐前进,勇敢顽强的向前冲,最后勇士们冲破了敌人在桥头堡的火墙,为他们身后千万个红军战士顺利通过泸定桥铺平了道路。一个个赤血男儿怀着革命的激情和对革命胜利的渴望,克服重重困难使国家转危为安。敌人的枪炮是猛烈的,却始终打不倒战士们勇敢的心,自然条件是恶劣的,但依然撼不动他们对革命胜利的憧憬。为了革命,他们甘愿献身,为了新中国,他们不惧死亡,他们用热情和鲜血缔造了中国革命的辉煌明天。
没有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长征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支柱,伟大的精神推动着伟大的事业不断迈向新的征程。
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诫我们:“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也多次指出:“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那种认为现在物质条件改善了、不再需要艰苦奋斗的想法,是完全不对的。现在我们处在和平环境之中,主要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我们今日为之奋斗的建设事业,是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革命事业的继续。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不断地发扬长征精神,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传统。
当前,再也不需要我们去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但是,在和平的建设年代,特别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正在为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实现这个宏伟目标,任重而道远。这是新的伟大长征。
历史的红色旅程结束了,未来的红色旅程却刚刚开始,革命先烈用血肉和气魄竖起了一座万世瞩目的丰碑,英雄们的斗争精神也将靠我们这些后世子孙去延伸,我们只有从发奋学习,做一个正直、勤勉的人,才能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
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伟大的长征精神,我们不能忘记这种精神,要时刻牢记这种精神,更要继承伟大的长征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我们要将长征精神作为我们的精神支柱,取得我们个人的长征的胜利,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征程的胜利!
长征电影影评观后感范文
第二篇:电影《长征》观后感
观电影《长征》有感
中国共产党从其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其指导思想,带领中国广大无产阶级为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统治,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奋斗不息。然而,从中共奋斗的历程来看,我们能够发现: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盲目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来搞中国的革命,盲目地服从共产国际的领导,只会使中国革命陷入泥潭困境之中。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实实在在经历了一个艰辛的过程。长征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探索过程的一段真实写照。
革命历史题材巨片《长征》片长三个小时,分上、下两集,向观众展示了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战略大转移的历史场景。影片宏伟壮观,深入的再现了红军当年长征所遇到的种种内在和外在的艰难险阻,用史诗笔触全景刻画了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几次较大的战役和险境,讴歌了红军战士勇于挑战自我极限、敢于战胜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回顾影片,我们不难看到,造成中国共产党实行战略转移的直接原因正是王明“左”倾导致的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中央根据地的失陷。长征初期,由于中央领导权旁落,博古、李德指导思想错误,犯了左倾教条主义和逃跑主义错误,使党和红军遭受到重大损失,红军由长征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直到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中央领导集体后,红军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变换作战方向,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最终摆脱国民党的追击围剿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可以说遵义会议是长征的里程碑,它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机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和党内的重大问题,也是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标志。
长征初期错误路线带来的重大损失和遵义会议后取得的重大胜利启示了我们: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性。中国社会有自身的特点,中国革命也有自身的特性,如果照搬其他国家革命经验,离开中国特点,抽象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只会脱离革命路线,给革命带来困境和灾难,马克思中国化必须是我们党必须解决的问题。
2.中共中央领导人必须取得真正的领导权,确立正确的政治军事指导思想,防止大权旁落。长征之前,王明推行“左”倾路线,长征初期,李德又犯逃跑主义错误,有着正确独到见解的毛泽东却没有发言权。遵义会议之后,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从此红军才在正确指导思想的领导下,冲出包围圈,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历史能够使人明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借鉴导致长征战略转移的原因、吸取初期党领导人所犯的错误、发扬遵义会议上党积极纠正错误的精神。做到这些,中国必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快步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三篇:电影《长征》观后感
电影《长征》观后感
前段时间公司党组织观看了电影《长征》,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受颇深。以前我们对其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还不够彻底,所以我认为公司给全体党员播放《长征》这部电影让们学习是非常明智的。这样既避免了上课时只讲一些课本上知识的枯燥乏味,又给我们上了一次非常有用的,并且让我们耳目一新的毛概课,看完常常在思考:红军是凭借什么才能克服种种不利因素,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长征是艰苦的,但是为了救国值得,长征是需要流血牺牲的,但是为了祖国的未来值得。
影片宏伟壮观,深入的再现了红军当年长征所遇到的种种内在和外在的艰难险阻,讴歌了红军战士勇于挑战自我极限敢于战胜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我认为,在这个阶段,红军能避免覆灭的原因在于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特别是后卫部队的敢打猛拼的劲头,阻滞了追兵前进的脚步,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些牺牲的先烈们。这些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国际形式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汲取和发扬,不要先自乱了自己的阵脚,大家团结一致,发扬红军精神,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强国强军,保证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之林更好的发展。
我们今天纪念红军“长征”,已经没有了战火纷飞的氛围,七十年前艰苦程度甚至超乎我们的想像,但其精神却会永远激励着我们。毛主席曾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我想,人生可以平谈,但不能虚度光阴。这就是我的最大感悟。
看了《长征》这部电影,我深深的感受到,我不仅学到了历史,更是学到了红军的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们今后要继续发扬红军长征精神。遥望着眼前的山山水水,眼前总会浮现长征中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我们在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休养水平的同时,还要提高自己承受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自己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努力做到智勇双全,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够更加精彩,才能为祖国贡献我们更大的力量。
第四篇:电影《长征》观后感
电影《长征》观后感
《长征》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受颇深。看完《长征》后,我在思考:红军是凭借什么才能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甩掉围追堵截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国民党的军队,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为中国的革命保留了珍贵的火种?是什么让本来是执行战略大转移的一支队伍,在漫漫的万里长征中更同时扮演了播种机的角色,把革命的理论散播到中国的大江南北呢? 《长征》向观众展示了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战略大转移的历史场景。影片宏伟壮观,深入的再现了红军当年长征所遇到的种种内在和外在的艰难险阻,用史诗笔触全景刻画了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几次较大的战役和险境,讴歌了红军战士勇于挑战自我极限敢于战胜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湘江战役后,红军连克国民党军队的四道防线,但是自身的伤亡也非常惨重,八万之师拼得只剩了三万之士,虽然是胜利了,但按照这样的打法别说陕北会师,没到四川就得全军覆没。即使这样,红军能突破国民党的四道防线几十万大军的拦截,原因何在呢?
我认为,在这个阶段,红军能避免覆灭的原因在于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特别是后卫部队的敢打猛拼的劲头,阻滞了追兵前进的脚步,给红军带来了珍贵的喘息机会。如果没有五万牺牲将士为了理想不怕牺牲的精神,(明明知道自己在后卫阻击,生还的可能性很少,但为了整个集体,甘愿流尽最后一滴血)没有他们的壮烈情怀,也就不可能再有后面八路军和解放军的发展,更不要说建立新中国了。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些牺牲的先烈们。
在一个集体当中,如果战略指挥出了问题,大家都乱成一团,没有众志成城的决心,没有凝成一股劲的凝聚力,没有哪怕牺牲个人也要保全集体的信念,那么这个集体决不会走得很远,而我们的红军指战员就具备有这些优良的素质,终于能够令决策失误的红军起死回生,创造了中华战争史上的奇迹。这些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国际形式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的人民更应该汲取和发扬,不要先自乱了自己的阵脚,大家团结一致,发扬红军精神,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强国强军,保证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之林更好的发展。
湘江战役后,红军在通道得到了及时的修整,红军虽然没有完全摆脱李德、博古的错误军事路线,但是毛泽东开始重新获得了发言权。在毛泽东和很多头脑清醒的红军领导人的坚持之下,改变行军路线,四渡赤水,占领贵州,并在贵州遵义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彻底的纠正了博古、李德的错误战略方针,重新奠定了毛泽东在军队中的指挥权。此后的红军声东击西、指南打北完全打乱了蒋介石的军事部署,甩开围追堵截的敌人,大踏步向前。如果说“遵义会议”之前红军是有险无惊,那么“遵义会议”之后,红军更多的是有惊无险,强度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更多的是向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红军自身的体能极限挑战,毛泽东军事指挥上的高明可见一斑。在和张国涛会师之后,虽然红军又经历了两条路线的选择,同时受到了张国涛分裂势力的威胁,但在党中央的果断决策下中央红军顺利的越过千里大草原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实现了长征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揭开了中国革命史上新的征程。
如果说遵义会议前,红军能突出重围依靠的是不怕牺牲的勇猛精神,那么遵义会议后取得的一连串胜利就得益于中共中央正确的军事路线路线和方针,应该总结为智谋的胜利。
有人说中国共产党是一群没有文化的土匪,取得战争的胜利是因为农民太穷了,反正也是死,所以打仗的时候玩命,让共产党拣了个大便宜,这纯粹是无稽之谈。大家知道,国民党的士兵很多也是被拉壮丁去的,家里也很穷,为什么同是穷人,在红军队伍里就能打胜仗,在白军队伍里就只能打败仗,这个事实不是胜过任何的雄辩吗?打仗讲究的是谋略,一时之勇是不能决定全局的。在《长征》这部影片中湘江之战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要运用谋略,领导阶层没有一定深厚的文化功底是不行的。
我们看看长征中决定军队命运的领导人的文化功底吧!
李德是共产国际排来的,博古、张闻天都是苏联留学生,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都是海龟派,毛泽东是湖南师范学校毕业等等,不举例那么多了,他们当时的这些学历可以说明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骄子。不可否认当时的共产党高层领导是人才济济的。正是由于这些人才的汇集出谋划策,红军才能从无到有,从有到壮大,最后取得了革命的成功。
看了《长征》这部电影,我深深的感受到,我们在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休养水平的同时,还要提高自己承受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自己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努力做到智勇双全,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够更加精彩,才能为祖国贡献我们更大的力量。
第五篇:电影长征观后感
电影长征观后感
电影长征>观后感
(一)明天我们就要学习第八单元“走近毛泽东”了。第一篇课文是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了解毛泽东,了解长征,今天特意给孩子们看了电影《长征》。长征,这震惊中外举世皆无的两万五千里的军事长征,是中国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中国工农红军长驱二万五千余里,纵横十一剩长征途中,天上有敌人飞机轰炸,地下有敌人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还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五岭、乌蒙山、大雪山、草地等天险的阻隔,红军要战胜克服这些艰难险阻,不仅身体要遭受超出人类种种极限才能忍受的痛苦,而且还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长征本身是一曲悲壮的交响乐,一首悲壮的诗,一幅悲壮的画。
但是毛泽东写的长征的诗词,却没有刻意描写长征经历的苦难和牺牲,而是洋溢着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连那从浩浩太古以来就独立存在的岷山千里雪,也雪霁日出,阳光映着白雪、红旗,为红军的胜利而笑逐颜开了。这是何等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啊!
希望孩子们能通过今天的电影和明天的学习能对毛泽东这个伟人和那段历史有深入的认识。
电影长征观后感
(二)为了迎接国庆60周年,在国庆节前期,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革命历史题材巨片《长征》,影片真实再现了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让我在深刻了解中国历史的同时,心灵受到了无比地冲击和震撼,更感受到了伟大祖国那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精神。
1934年,蒋介石对红军中央苏区进行了五次疯狂地大围剿,在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进行了战略性转移,从而开始了震惊中外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的艰难路程中,经历了飞夺泸定桥、湘江战役、强渡乌江、四渡赤水等战役,但是让我感触最深地还是在那艰苦环境下,没有食物、没有交通工具、物资极度缺乏、恶劣的自然环境再加上国民党部队的拦截追击,有多少红军战士牺牲在战场上;有多少舍生忘死的感人事迹;更有多少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可是工农红军们毅然表现出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令人无比敬佩!
看,无论是爬雪山还是过草地,无论是大渡河还是金沙江,无论蒋介石的部队有多么的精锐和残忍,都无法阻挡红军前进的步伐!更无法阻挡伟大中国共产党的复兴之路!
长征不仅是一段光荣的历史,更是一种坚强的精神,它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每一代人。让我们记住那段历史、发扬那顽强的拼搏精神,为我们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电影长征观后感
(三)《长征》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受颇深。看完《长征》后,我在思考:红军是凭借什么才能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甩掉围追堵截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国民党的军队,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为中国的革命保留了珍贵的火种?是什么让本来是执行战略大转移的一支队伍,在漫漫的万里长征中更同时扮演了播种机的角色,把革命的理论散播到中国的大江南北呢?
《长征》向观众展示了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战略大转移的历史场景。影片宏伟壮观,深入的再现了红军当年长征所遇到的种种内在和外在的艰难险阻,用史诗笔触全景刻画了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几次较大的战役和险境,讴歌了红军战士勇于挑战自我极限敢于战胜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湘江战役后,红军连克国民党军队的四道防线,但是自身的伤亡也非常惨重,八万之师拼得只剩了三万之士,虽然是胜利了,但按照这样的打法别说陕北会师,没到四川就得全军覆没。即使这样,红军能突破国民党的四道防线几十万大军的拦截,原因何在呢?
我认为,在这个阶段,红军能避免覆灭的原因在于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特别是后卫部队的敢打猛拼的劲头,阻滞了追兵前进的脚步,给红军带来了珍贵的喘息机会。如果没有五万牺牲将士为了理想不怕牺牲的精神,(明明知道自己在后卫阻击,生还的可能性很少,但为了整个集体,甘愿流尽最后一滴血)没有他们的壮烈情怀,也就不可能再有后面八路军和解放军的发展,更不要说建立新中国了。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些牺牲的先烈们。
在一个集体当中,如果战略指挥出了问题,大家都乱成一团,没有众志成城的决心,没有凝成一股劲的凝聚力,没有哪怕牺牲个人也要保全集体的信念,那么这个集体决不会走得很远,而我们的红军指战员就具备有这些优良的素质,终于能够令决策失误的红军起死回生,创造了中华战争史上的奇迹。这些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国际形式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的人民更应该汲取和发扬,不要先自乱了自己的阵脚,大家团结一致,发扬红军精神,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强国强军,保证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之林更好的发展。
湘江战役后,红军在通道得到了及时的修整,红军虽然没有完全摆脱李德、博古的错误军事路线,但是毛泽东开始重新获得了发言权。在毛泽东和很多头脑清醒的红军领导人的坚持之下,改变行军路线,四渡赤水,占领贵州,并在贵州遵义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彻底的纠正了博古、李德的错误战略方针,重新奠定了毛泽东在军队中的指挥权。此后的红军声东击西、指南打北完全打乱了蒋介石的军事部署,甩开围追堵截的敌人,大踏步向前。如果说“遵义会议”之前红军是有险无惊,那么“遵义会议”之后,红军更多的是有惊无险,强度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更多的是向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红军自身的体能极限挑战,毛泽东军事指挥上的高明可见一斑。在和张国涛会师之后,虽然红军又经历了两条路线的选择,同时受到了张国涛分裂势力的威胁,但在党中央的果断决策下中央红军顺利的越过千里大草原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实现了长征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揭开了中国革命史上新的征程。
如果说遵义会议前,红军能突出重围依靠的是不怕牺牲的勇猛精神,那么遵义会议后取得的一连串胜利就得益于中国共产党中央正确的军事路线路线和方针,应该总结为智谋的胜利。
有人说中国共产党是一群没有文化的土匪,取得战争的胜利是因为农民太穷了,反正也是死,所以打仗的时候玩命,让共产党拣了个大便宜,这纯粹是无稽之谈。大家知道,国民党的士兵很多也是被拉壮丁去的,家里也很穷,为什么同是穷人,在红军队伍里就能打胜仗,在白军队伍里就只能打败仗,这个事实不是胜过任何的雄辩吗?打仗讲究的是谋略,一时之勇是不能决定全局的。在《长征》这部影片中湘江之战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要运用谋略,领导阶层没有一定深厚的文化功底是不行的。
我们看看长征中决定军队命运的领导人的文化功底吧!
李德是共产国际排来的,博古、张闻天都是苏联留学生,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都是海龟派,毛泽东是湖南师范学校毕业等等,不举例那么多了,他们当时的这些学历可以说明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骄子。不可否认当时的共产党高层领导是人才济济的。正是由于这些人才的汇集出谋划策,红军才能从无到有,从有到壮大,最后取得了革命的成功。
看了《长征》这部电影,我深深的感受到,我们在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休养水平的同时,还要提高自己承受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自己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努力做到智勇双全,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够更加精彩,才能为祖国贡献我们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