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双年展观后感
周四去看了双年展,嗯~~~~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显然我就是这个外行】
这里我还是说点什么的好
首先很多人进了美术馆的院子就会直奔大楼,进去看展
其实美术馆外周围一圈也很有看头
我的记性不是很好,很多作品名字都记不清了,请见谅
最明显的是院子里的火车,枕木,古老而破旧
其实车厢可以上去看【而且不管你有没有票】
车厢里很奇怪,黑漆漆的,墙上写满了“正”字,怪吓人的里面的东西也很奇怪,大家还是自己看照片吧
还有门口墙壁上的五彩蚂蚁,yuki说,看了很难受,有点吓人
我倒觉得还好,蛮新鲜的,就是不知道什么意思
还有中国古建筑的廊柱,那种只用插接,不用钉子的东西【好大一个】
这些东西其实还好,不怎么会让忽略
忽略的是美术馆另一边的东西,有些展板
是各个街道居委的板报,一些上海印象,双年展的历史
很耸的一件事:有块展板上有上海各个大学的校门照片,有新有旧
但是最矬的就是同济的大门,不知道是哪个年代的,只有砖头木板= =,哪找出来的还有个就是人民广场历史变迁的照片【据我们文化产业的老师说,这是向社会征集的】,这些照片都很平民,说不定会看到什么眼熟的人
还有就是美术馆周围一圈的花坛,里面种的是水稻,相信没有多少人会注意到
其实这个也是听文化产业的老师说的,据说还原100多年前的人民广场【农田】
美术馆的票子,呃~~~学生票5元
虽说我们都递上了学生证,不过人家看都没看,估计只要递上5块钱【看上去有点学生样】就
可以糊弄过去了
一楼的冷气很强劲呃~~好舒服~~~
要说我也说不清楚了,还是自己看图吧
虽说每个展品都有简短的文字介绍,但是基本无用,根本不懂作品的含义,除非是个别很明显的但是显然,中国艺术家的介绍作品好懂点,文字介绍把意义挑得比较明
还有看到一些有趣的人,我和yuki都做了些嘲事
有个很cosplay,很哥特的女孩?女人?还是小姐合适点
穿得一身黑,连头花都是黑的,头发拉得笔直,人很瘦,皮肤偏白,艳红色的口红,最耸的是
她的手提袋,是个小棺材= =【就是吸血鬼睡的那种】呃~~人家是搞艺术的吧~~
为了偷拍人家,yuki让我站到那女的边上,假意拍我实则是拍那女的= =
这个展很大~~~,好好看,3.4个小时少不了
不过真的看不懂,坦白说有些事我们也可以做到,摆个摄像机在一边,就这么拍一天,就算艺
术作品了,这个~~~~~~【这种东西还不少,总觉得作品水平良莠不齐】
看完展,我两都觉得走得累死了,走在人民广场,看着高楼大厦,呃,觉得好俗气【受某部影
像作品的影响,感觉中国人造楼像是无聊的斗气,没事摆阔一样】,不过这种影响应该也只是
过眼云烟得了
今年的双年展说是把火车开进了人民广场,在美术馆的花坛里种起了稻子,宣传的卖点自然颇具冲击力。报载开幕的第一天上海美术馆几乎“爆棚”,说得我心里痒痒的,急着要去观看。结果第二天临走,发现相机的电池没电了,无奈只能冲完电再去,于是第三天一早,我准备停当后兴致勃勃前往美术馆参观。由于主办方采取了限流措施,虽然也排着队,但据说人数比开幕那天少多了,尽管我仍有拥挤之感。
这届双年展的主题叫“快城快客”,据主办方介绍,展览的着眼点在于关注当下全球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城市化以后人的角色的快速转换。这个题目有些大,来自世界二十多个国家的数十位艺术家以各自不同的视角,以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阐述着这一主题。作品中既有实物的也有平面的;既有绘画的也有装置的;既有具象的也有抽象的;既有传统的也有前卫的,作品集中展现了世界各地艺术家对于城市化、市民化的这一全球性趋势的作出的反应和思考。
半天浏览下来,一些颇具亮点的作品给我留下较深印象。诸如:
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不锈钢材料制作的蚂蚁,密密麻麻爬满美术馆的外墙草地,似乎暗示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迅速集聚,城市规模一再扩大,人们的生存空间已经变得非常狭小;
另一组群雕“人面恐龙”,创作者以荒诞的表现手法在向人们倾诉那种对远古时代的追忆,让人很自然地产生恐龙的绝迹与眼下地球人口爆炸之间的某种隐忧;
放置在入口处正对面草地上的几匹马的雕塑,秀气、纤弱,俊巧,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这就是马中的“白领”,这马几乎没有一丝马应有的强悍和雄壮,这是否暗喻在越来越安逸舒适的都市环境中一部分人的某种身体机能正在退化?
这是一幅巨大的油画作品,斑驳陆离的画面,各色人等集聚在这里:有姚明,刘翔,韩寒,有杨振宁、翁帆夫妇;有知名的,也有不知名的;大大小小的中国人中间还有不少洋人面孔„„拥挤、杂乱、骚动„„,这不正是我们每天生活在这里的这座城市吗?
一架差不多真机般大小的飞机模型,机翼下,一边是一辆一半已经开进飞机机仓的小轿车,而另一边却连接着一辆手扶拖拉机,三种不同的运输工具以这种独特的组合方式给人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
这象是长途汽车的出站口,各色不同的包裹行李零乱摆放一地,虽然没有行李的主人出现,但这件作品已经在明白地告诉人们,又有新的成员加入到这个城市里来了,这中间或许有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许有到都市寻求发展的淘金者,更或许有背井离乡的农民工„„。
一个布置有序、气度不俗的客厅,而所有家具上面洒满厚厚的一层白糖,荒诞离奇的场景象要告诉观展者一些什么„„
这是一位台湾艺术家的作品,大门边上一块狭长的花坛改种的一小片水稻,象在无声地提醒人们,面对繁华喧嚣的都市,你可曾知道,它的前身也曾是风吹稻浪的田畦„„。
二楼一件微缩实物作品使我驻足良久,这是一间半人多高、一人来长的小房子,按比例缩小的床铺、饭桌、蹲坑,煤炉,桌上的电扇,地上的暖瓶,塑料篮里的鸡蛋,搁在柜子上的电视机,上下阁楼用的木梯,贴满旧报纸的门等等生活起居所需都拥挤不堪地堆塞在里面,一眼就有似曾相识之感,让人一下就认出这是上海无数个亭子间,二层阁中的一员,------这不正是我们当年曾经的居住之所吗?
要说这次双年展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放置在入口处的那列火车了,旁边铁制的三个真人般大小的年轻人肩背军用挎包,手里挥动“红宝书”,走进后面的一节车厢,厢体墙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正”字。看到这些,只要是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就会很自然地联想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场铺天盖地的上山下乡运动。
清楚记得那时我的一个堂弟在黑龙江农场支边,过完春节返回这天,我与另一个堂弟去北火车站送他,寒风凛冽的冬夜,映入眼帘的那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啊:火车站里里外外人山人海,每人手上大包小包的行李,在水泄不通的车厢里为了抢占一个行李架空间,小伙子几乎是踏在人的肩上去抢;当列车启动的汽笛鸣响,父母、兄弟、朋友、情侣,大呼小叫的,抱头痛哭的,细心叮嘱的„„,一双双手攀着车窗,脚步随着缓缓前行的列车移动。这时,同去送行的我的堂弟突然放开他哥哥的手,从棉大衣口袋里拿出二根烟花,猛吸了二口烟,迅速将其点燃,漆黑的火车站上空一串五彩烟火腾空而起,送行的人们一下子没反应过来,片刻后便是一阵暴风雨般的掌声,与亲人离别的复杂情绪突然被这烟花点燃而爆发出来。虽然事后我这位尚未成年的兄弟被车站民警带走训话,不免有些沮丧,但这天晚上这二支普通烟花是我这辈子见到的最美丽、最精彩、最难忘的烟花燃放场面。
站在这列锈蚀斑驳的火车边,我被深深触动,想得很多很远,一件艺术作品能拨动人的心弦,启动人的思绪,与之产生共鸣,这应该就是一件艺术作品的成功之处吧。
回来的路上我在想,只有深切地关注并积极地投入到社会的变革之中,融入于“人”的命运之中的艺术家,他的艺术生命才能得以延续;只有打动人的情绪,拨动人的心弦的艺术作品才能获得艺术生命。
这便是我观看08双年展的一点感悟吧。
第二篇:深圳双年展参观感想
深圳双年展参观感想
深圳之行结束了,十分感谢淑德女子书院的老师们能给我这样的机会,使我能够有幸加入此次双年展之行。匆匆两天来回,但是我们却参观了了虔贞女校和双年展的主会场—南头古城,以及外加一场戏剧,虽然行程匆忙,但这却是一次收获颇丰的视觉盛宴和心灵之旅。
此次参观的首站是有着百年历史的虔贞女校,虔贞女校位于浪口社区,起初觉得它像一个不起眼的民居。但是在参观的过程中,通过王主任详细的讲解,我们了解到这所屹立百年不倒的传奇,惊叹它的无穷魅力与活力。
在早在一百多年前,教会学校已经开始倡导男女平等,并且付诸行动,从香港开始逐步建立女校,并广泛推广到广东的客家地区。一大批外籍教师涌入客家地区,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西方文明与客家文化融合的如此完美,教会学校在促进教育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重男轻女思想的转变。这让我感触颇深,当前我们的国家和社会飞速发展,但男女性别不平等问题依然很严重,性别刻板印象无处不在,女性在职场依然受到歧视,传统观念使得女性在家庭中依然承担着主要责任,父权观念影响下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导致性别失衡,种种现象表明推动性别平等是多么重要。此外,历史是有痕迹的,百年教育留下的是长长久久、生生不息的文化传递。中西文化的碰撞,不只是对客家人,对传教士的后代来说,也是影响深远。因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原因,也因为刚好自己在做城中村综合治理的相关项目,所以我就更加留意虔贞女校在修复过程中的组织形式和方式,街道主导可以在城中村社区中将文化建设做的如此之好,真正体会到满腔热血的去坚持做一件事情,我们也是可以改变一些东西的。我们在城中村发展过程中,真的不能只是简单的推倒重建,也应该注重加上软环境的建设。
第二站是南头古城,这里也是一个城中村,也就是双年展的主会场。当讲解老师带着我们穿行在巷子里的时候,很惊喜有很多改造之后的艺术品,工艺坊,以及新建的“议事厅”,穿行在熙熙攘攘的参观人群中,还有门口有条不紊的打麻将的村民,巷子里推着一车沙子的建筑工,一切好像都互不打扰。双年展的主题是发展和传统的融合,也在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城中村,关注城中村里的群体,从开始参观我就在想,展会结束后,给南头古城留下了什么,会不会对它以后的发展产生一些影响,繁华褪去的展会之后,村民们的生活还是像以前那样吗?在展厅中还有一个关于深圳市城中村变迁的资料室,参观时匆匆中翻阅了一些,对于城中村改造治理到底应该应该怎么样,我受到了些许的启发。
晚上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相逢尴尬时》,在时代的大背景和个人生活水乳交融,时代在变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执念,时代影响我们,我们也在塑造着时代。每个人都会有迷茫和困惑的时候,每个人也都有自己想要守护的人。让我深有感触的是剧中的男女主,相比于男主的犹豫和迷茫,似乎女主更加独立果敢,这也是新时期我们女性的追求吧,经济独立,思想独立,就像剧中女主所说的那样“做自己的女王”。
因为时间的原因没有在参观中细细品味,但这一定会带给我们思想和观念的启发。
第三篇:观第九届上海双年展有感
观第九届上海双年展有感
11月30日跟随着成员们一同前往第九届双年展的现场,在体会并参与到党员活动丰富多彩的同时,通过参观也让我有了颇多感悟。
上海双年展自1996年诞生,经过16年的历练,不仅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展示,更受到了国际艺术界的广泛肯定,被公认为是亚洲最重要的国际双年展之一。它不仅在学术层面上向世界展示当代艺术的最新成果,而且也在当代艺术与大众间构建起了一座沟通交流的平台。
2012年上海双年展的举办场地将转移到一个由热电厂的旧址所改建的新的当代艺术馆,并将作为这座生命力被重新激活的前工业建筑的开馆展,这标志着上海双年展从此将揭开新的一页。上海双年展的主场地从“跑马场”旧址这样一座前殖民地建筑搬到“南市发电厂”旧址的同时,中国社会也正在发生着从单一追求经济指标到寻求精神文化全面进步的发展思路上的转变。上海双年展也发生了主题的深刻推进与转向。因此,本届上海双年展将以“重新发电”为主题,我们将从对于资源与能量的重新探究开始,聚焦于场所的能量、记忆的能量、意志的能量、理解的能量,最终面对共同体的能量。
走进会场无不惊叹于艺术家们的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和技艺,利用最为简单亦或是最能引起人共鸣的物件,让人不由的在艺术与现实之间比较与思索。两个小时的参观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根名为“时间柱”的展品。展品用一根巨大的金属杠杆将几十件我们过去亦或是现在的物品穿起,整个柱子从地面升起直达屋顶,看似有尽头实则给了人一种无穷无尽的空间感,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这根柱子上的东西中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找到共鸣,它串起了我们过去亦或是现在常用的物品,但同时也让我们感到时间是一种没有尽头的东西,人的发明创造能力也终是与时俱进又却是无止境的,我们看到的是过去和现在而时间柱会继续延续记得未来的东西,一切的未来终将成为过去,终将有办法与过去和现实相结合被串联起来被一同评论和记忆。
从第一届以“开放的空间”为主题,经过第二届“融合与拓展”、第三届“海上·上海——一种特殊的现代性”、第四届“都市营造”、第五届的“影像生存”、第六届“超设计”、第七届“快城快客”、再到第八届“巡回排演”,上海双年展始终以上海城市为母体,依托上海独特的城市历史和文化记忆,来思考当代都
市文化建设中的诸种问题,充分调动中国文化资源和技术媒体发展的最新成果,以鲜活的视觉艺术方式在全球境遇和本土资源之间、严肃人文关怀和大众时尚之间、都市视觉建构和城市内涵发掘之间,建立起一座交往互动和展示的桥梁。通过这八届的努力,双年展逐步形成了其特有的发展格局与文化定位,在如林的国际双年展中确立起了鲜明的风格和模式,同时为上海世博会提供积极的文化思考和生动的策展思路。更重要的是——双年展已经为上海的新都市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开辟了一个全球性的宣传、展示窗口,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应。依托着上海这座东方大城独特的历史文化记忆,上海双年展将继续推进中国当代艺术与视觉文化的健康发展。
每一届双年展主题和内容的变化其实也在另一个层面上展现了我们城市乃至我们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和聚焦的地方。开放的空间兴许只是一个对于城市的讨论对于可开放程度的讨论,而如今的“重新发电”展现的更多的是重新再来百废俱兴的意思。
就如当初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一样。每届的双年展在展现其主体的同时也表明了这个含义。上海这是一座具有包容、贯通、海纳百川胸襟的城市,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有机会见证到一个个奇迹也才有机会观赏到一个又一个如此引人思索的展览。
细细回味本次的参观,并期待着明年双年展带来的新惊喜,新震撼和新视角„„
2012年12月
第四篇: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梦
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梦
威尼斯的中国梦 2013年06月28日 06:38 AMFT中文网编辑 盛立宇
威尼斯双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是一个拥有上百年历史的艺术节,是欧洲最重要的艺术活动之一。并与德国卡塞尔文献展(Kassel Documenta)、巴西圣保罗双年展(The Bienal Internacional de Sao Paulo)并称为世界三大艺术展,并且其资历在三大展览中排行第一。被人喻为艺术界的嘉年华盛会。威尼斯双年展一般分为国家馆与主题馆两部分。主要展览的是超现代艺术。威尼斯电影节是威尼斯双年展的一部份。1893年 4月19日,威尼斯市议会通过一项决议,决定策划一个意大利的艺术双年展,他的发起人正是当时的市长里卡多·塞瓦提可,就这样在1894年4月22日第一界威尼斯双年展拉开了帷幕。
“中国人来了。” 2013年5月31日,威尼斯的皮诺美术馆门口,一个意大利门卫扭头对伙伴嘀咕了一句。
这是55届威尼斯双年展开幕前一天。水城阴雨,但街道和美术馆里中国面孔突然多了起来。他们大都是来参展的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5月28日到31日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刻。这四天是双年展的预展,威尼斯迎来艺术界的名流和媒体,各种展览开幕,酒会和派对无数。艺术家忙于布展之余,还要接待藏家,美术馆代表和记者。现在,他们终于从各种紧张和焦虑中解脱出来,可以好好看看威尼斯呈现的当代艺术景观。保守估计,这里的中国艺术工作者接近两千。威尼斯双年展有百余年历史,是当代艺术界的盛会,但中国艺术家与之的渊源并不长。80年代,中国受邀参展,送去了剪纸和刺绣,与当代艺术的趣味格格不入,交流中断了十年。直到1993年,意大利外交官茀兰(Francesca Dal Lago)牵线,16名中国艺术家才再次受邀参加主题展“东方之路”。其中有王广义,方力钧,张培力等日后为人熟知的名字。当时的中国媒体和这些艺术家一样,显得兴奋和生涩,艺术刊物讨论“中国当代艺术如何获取国际身份”,大众媒体则称“初步亮相”已经“轰动海外”。只是少有人知道,这十几位艺术家挤在一个展厅里,房间的一半还被人挤掉。
时过境迁,20年后的很多中国艺术家已对国际舞台轻车熟路。2013年五月,超过300位中国艺术家登陆威尼斯,中国平行展数量近20个,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
以其影响力,威尼斯双年展吸引这么多中国艺术家不足为奇。但如果有哪位艺术家声称自己轰动水城,行内人可能会问一句,哪个展? 参展≠出名
简单来说,当今的威尼斯双年展有主题展,国家馆和平行展三个组成部分。主题展体现双年展总策展人的意志,为整个双年展定调;国家馆类似世博会,每个国家在自己的场馆里自由命题;而平行展由非盈利艺术机构向组委会提交申请,获得许可后举办。平行展虽是威尼斯双年展正式组成部分,但内容没有必定联系。虽有“批准”,但无“审查”。曾梵志作品:无题
既然如此,平行展水平就各有高低,参展艺术家也是各路英雄。数百人的中国艺术家队列中,有一部分得以跻身关注度较高的展览,如曾梵志的一对大画幅作品“无题”展出在收藏家皮诺的海关大楼中庭;而艾未未的作品也入选两个平行展,一个国家馆,并引起不少话题。在国际上,这些艺术家或有学术认可,或能制造争议,在双年展舞台上,也自然成为一张中国名片。
但更多人并不在当代艺术的图谱上,对他们来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是一个在国际舞台上亮相的机会。第一次参展的艺术家,大都希望能够遇到“伯乐”,获得学术上的肯定。对于更急功近利的人而言,一件“去过威尼斯”的作品,则可能带来更高的市场价值。
但这很难。包括主题展,国家馆,平行展在内的各种展览有上百个,每个展览的作品又从几个到几百个不等。即便是好作品,也很容易被淹没。对大多数艺术家来说,作品往往只能留人驻足几秒钟。艾未未作品:Bang
即便如此,威尼斯还是让中国艺术家趋之若鹜,他们中很多人都是自掏腰包参加平行展。预展期内,威尼斯主岛酒店客房大多在每晚五千元以上,很多人选择住在岛外,每天火车往返,三餐披萨。如果在威尼斯两周,带上助手,交通和运输花费可达几十万。交不起旅费的艺术家,往往用作品抵开销,展出后的作品交由赞助商收藏。300多位中国艺术家中,绝大多数参加的是平行展,数量大大超过上届。
批评随之而来。很多评论家称国内策展人和艺术家“急于登场”,甚至是“做给国内看”。一些展览剑走偏锋,在作品选择和策展理念上偏离传统,引来指责。有中国艺术家称,相当一部分平行展“丢脸”。“未曾呈现的声音”
今年欧洲天气反常,五月底的威尼斯只有十多度。孙平只穿了一件松垮的体恤,手和衣服上面满是油墨。他六十岁,皮肤黝黑,眼袋很深,刚刚完成一件形式激烈的作品。他并不掩饰愤怒。他受邀到威尼斯参展,但展览的主办方广东美术馆却在表演开始前三十分钟拒绝作品展出,原因是作品涉嫌淫秽。这位以“反体制”和“身体”为标签的艺术家也做出回应,强行展示了自己的作品:一名穿肚兜的女子用下身和毛笔写的书法。众人围观,闪光灯喧哗。
孙平参加的这个展览叫做“未曾呈现的声音”,是个巨型展:参展的中国艺术家约170位,展出场地近五千平米,是所有平行展中规模最大的一个。这个展览上,不止一件像孙平这样充满了争议,甚至让人感到荒诞的作品。这台耗资近两千万的巨展被很多人批评为“一无是处”,是威尼斯中国平行展中受到议论最多的一个。
30号下午,展览在威尼斯军械库93号展场开幕。虽与中国馆隔岸相望,但交通不便,找到这里并不容易。穿过好几个空旷的展厅,才找到发布会现场。这里是明显的“中式”:嘉宾坐一排,面向观众,逐位发言。场间,几个化了浓妆的意大利小姑娘把大红短旗袍撑得满满,来回穿梭,被几位摄影爱好者一阵连拍。
现场的几百人中,大部分是参展的艺术家。其中一些人成熟的艺术观和另一些人静态的思维同样让人印象深刻。他们和无数作品挤在一起,左手油画,右手雕塑,众声喧哗。个别国际人士显然有些困惑,对身边懂英语的友人讲,我觉得这实在是太大了...视频:未曾呈现的声音现场整个场面让人似乎穿越回到国内。策展人王林说,这是他有意呈现的景象。这个展览就是要让西方听听中国的声音。他的前言是28个字:“艺术使中国不是世界的威胁,请听听来自中国艺术家真实的声音。” 争议平行展
并非所有人都买他的账。一些评论家说,展览布局糟糕,作品与作品之间,缺乏视觉和空间上的联系,显得逻辑混乱。一位知名艺术家在微信中说,展览形同“农贸市场”,而策展人应该被“吐槽”。
现场一位旅居海外的艺术教授说,从选择艺术家,选择作品,到安排作品实现和布置,策展人不知所云。以至于难以从策展概念,策展研究层面来谈论这些展览。
“太不讲究,”这位策展人说。“比如你要装修一个房子,里面各种家具,先还不涉及到装修品味的问题,先得把东西摆对吧?总不能把床放在厕所里面。” “未曾呈现的声音”部分作品
策展人王林是知名美术批评家,现在正要面对这些批评。这位儒雅且有明显东方意识的四川美院教授说,现场这些让人困惑的“中国观感”,实际上是他有意为之。他故意把展览做的迷奇,局部拥挤,压抑,为的是在威尼斯现场呈现一个中国式的文化氛围和文化体验。他有意抗拒西方美术馆清心寡欲的观看方式。至于这个体验是否带来愉悦,他并不在意。在王林看来,批评者众,是因为触动了当代艺术的既得利益。他说,中国当代艺术已经成为了艺术明星既得利益的一个小圈子。规则制定者是西方策展人,藏家,以及中国官方意识形态。而他想做的,是超越西方艺术制度和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呈现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原本的生态。这个景象真实,全面,也因而不可避免地复杂,艺术家水平参差不齐。这样的形态,也必然不是“既得利益”者熟悉且认可的。
王林的说法道出了一些实情。文革以后,中国当代艺术圈的确是由一部分驻华外交官和记者介绍到国外。他们的审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走向。批评者们说,这是后殖民主义的延伸,而中国艺术家是在迎合,甚至向国外策展人献媚。
类似的批评延伸到中国国家馆,认为官方意识形态绑架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形象。像孙平那样的行为艺术家,就不可能得到中国国家馆的入场券。评论家说,中国当代艺术的真实面貌就迷失在在西方语境和中国官话两者之间。但也有人说,过分强调这些背景,是在卖弄悲情,本质上还是在向西方艺术体制撒娇。看过好几届威尼斯双年展的策展人顾振清说,太多展览打“中国牌”,却都达不到挑战和竞技的水准,他笑称,别人问他,到底平行展,国家馆,有中国人参加的这些展览,哪个稍好?
他说,想了好久,终于想到了。台湾馆!
但或许否极泰来。这位艺术界的老兵说,中国艺术家去威尼斯,追逐双年展的学术性,总比一位追逐拍卖会和博览会好,去了双年展后,他们看到问题,获得经验,与国际艺术圈人士交流意见,知道什么才是好展览。这种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启示会像醍醐灌顶,“是真正的洗礼。” 威尼斯“去神圣化”
在北京工作的艺术家任芷田就有这种体会。第一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他发现,各种平行展,国家馆,优秀的作品其实很少。再加上中国艺术家大规模“赶集”,威尼斯双年展已经光环退去,参加了也称不上荣耀。他个人不寄望这个舞台成名,反是观察世界,发现自己的作品和世界水准的距离,这方面的收获更多。威尼斯对他来说,已经只是另外一个秀场,最终的话语权还是看作品的分量。
曾经一度,艺术圈内有人去海外做展,无论反响如何,都声称自己轰动欧美。这种把戏在信息开放的当今已经越来越容易拆穿。参展威尼斯的中国艺术家中,如果有人作类似声明,也只会被嘲笑。
哪怕把威尼斯双年展看做当代艺术圣坛的人们,现在也应该修正看法。威尼斯的确展过很多大家,但这里却不是设定标准的场所。威尼斯双年一度制造明星,但时至今日,西方艺术精英却想扭转这种局面,不为市场服务,而是试图更加平铺直叙地呈现当代艺术作为知识生产发动机的面貌。本届双年展主题“百科宫殿”无意呈现视觉奇观,也没有堆砌明星,就是体现了这种愿望。前去双年展的人们也应知道,他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大师云集的展览,而是一个艺术生态。当代艺术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研究中国当代艺术几十年的瑞士藏家乌利·希克说,意义之一在于制造辩论。如果此言有理,那么中国艺术家在威尼斯舞台上的表现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作为一个几百人共同完成的行为艺术,这不算一个坏作品。
曾梵志作品照片版权:?Palazzo Grassi, ORCH orsenigo_chemollo
第五篇:50-首届广东大学生美术作品双年展
首届广东大学生美术作品双年展
征 稿 函
新中国美术教育和共和国一起走过60年,美术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美术高等教育得到空前的发展,今天的高等美术教育已从过去单一的精英教育转向精英与普及教育相结合的模式。高校的不断扩招,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质量带来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在美术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时刻,为在全省高校搭建一个交流、展示、服务平台,宣传广东高校美术教学成果,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风采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推动我省美术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反映当代大学生在美术创作、课堂学习及其艺术的创新,进一步增强和提升我省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和水平,特举办首届广东大学生美术作品双年展(部分高校)。
一、主办单位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等
二、协办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广州市天河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暨南大学艺术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广东商学院艺术学院 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美术系 深圳大学美术系 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 肇庆学院美术学院 韩山师范学院美术系 惠州学院美术系 嘉应学院美术学院 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 湛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韶关学院美术学院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广东省外语职业艺术学院美术系 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 广东岭南现代技工学校 广州中华文化艺术研究院
三、承办单位
广州市天河区美术家协会 全程艺术馆 美林国际空间饰品采购中心
四、组织委会
主任:许钦松(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
名誉执行主任:王 壮(广州市天河区政协副主席,天河区文联主席)
副主任:王 永(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张耀荣(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汪晓曙(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 教授)何新闻(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教授)
全 心(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市天河区美术家协会主席,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等人组成。
执行主任:全 心
执行副主任:林春鹏 陈明辉
组委会委员:(以姓氏笔划为序)
王 永 王 壮 巨云和 尹春浩 石 磊 孙 黎 许钦松 刘颖悟
刘境奇 刘子健 全 心 汪晓曙 李晓白 李启色 李于昆 朱敏青 关山雪 张卫海 张洪亮 韩 然 汤佩文 何新闻 林春鹏 林伟源 杨清延 杨中华 尚 华 陈克平陈明辉 徐浩艇 曹知博 黄跃升 谢恒星 谭 昊 等人组成五、评审委员会
主任:许钦松
副主任:王 永 全 心 张 弘
评审委员会委员:(以姓氏笔划为序)
王 永 巨云和 尹春浩 石 磊 孙 黎 许钦松 刘颖悟 刘羽珊 刘境奇 刘子健 全 心 江 滨 汪晓曙 李晓白 李启色 李于昆 朱敏青 关山雪 张 弘 张卫海 张洪亮 韩 然 汤佩文 何新闻 范宝龙 林春鹏 林伟源 杨清延 杨中华 尚 华 陈克平陈明辉 钟立生 徐浩艇 曹知博 黄跃升 谢恒星 谭 昊 等人组成
六、展览工作委员会(广州市天河区美术家协会)
主任:全 心
副主任:金新宇 黄伟明 万测宇
工作委员会委员
全 心 金新宇 黄伟明 万测宇 黄力生 赖显文 李启色 刘羽珊 齐锡山
办公室主任:万测宇 副主任:黄力生 赖显文
展览部主任:李启色 副主任:朱 晴
宣传部主任:刘羽珊 副主任:钟立生
外联部主任:齐锡山
财务总监: 赵国庆
秘书:林玉蓉 徐 蕊 蒋昊朋
七、活动安排
记者见面会:2010年4月23日(南方日报 南方都市报 广州日报 羊城晚报)
征稿时间:即日起
截稿时间:2010年6月26日(以6月26日邮戳为准)
大众信息评审时间:即日起--6月26日止
专家评审时间:2010年6月27日--6月28日
获奖名单公布时间:2010年7月8日
八、展览安排
(一)首届广东大学生优秀美术作品双年展
展出地点:美林国际美术馆(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道东663号)
展出时间: 2010年7月8日--7月22日
(二)首届广东大学生美术作品双年展 展出地点:广州
展出时间:2010年9月
(三)首届广东大学生美术作品全省高校巡回展
展出地点:全省高校(待定)
展出时间: 2010年10月--12月
九、展览规则
双年展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办,所有送选作品集结出版《首届广东大学生美术作品双年展作品集》、并由双年展组委会颁发证书并在双年展网上展出。参展作品和获奖作品集结出版《首届广东大学生美术作品双年展参展获奖集》,在广州展出并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颁发证书。
第一阶段:网上报名评选
1、参展者可以通过组委会指定网站发送美术类原创作品和报名表格参评;如是动漫类作品刻录光盘(300dpi大于45M),邮寄到组委会(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第三课室楼110室)
2、在组委会指定网站上填写报名表格(http://gzthms.com)。
3、参展者提供作品电子版(分辨率不少于1600×1200像素)。
4、缴纳参评费:每件作品100元。系列作品及动漫类200元。海外、港澳台广东籍大学生每件作品30美金。系列作品60美金。不按规定缴纳参评费,作品不予评选。
5、参评费缴纳:
指定方式一:银行转账(必须保留存根,并把付款人的姓名用正楷写到存根上,连同作品照片一同上传到双年展官方网站http://gzthms.com/)
参评费转入账号:
工商银行帐号:***3791 户名:赵国庆
建设银行帐号:***9047 户名:赵国庆
农业银行帐号:***8313 户名:赵国庆
指定方式二:直接前往组委会办公室缴费
(作品和评审费需同时进行,如投稿时间过长而又没有缴纳评审费,作品当无效处理。)
第二阶段:作品送展
1、参评作品经评委会确定为入选作品后由组委会办公室通知作者送作品原件参加展览。
2、送展作品尺寸要求横不超过2米,高不超过2米;雕塑作品长宽高均不超过1米。参展作品一律自行装裱装框。(超大的作品请备注说明)
3、入选参展的作品送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由各协办单位(学校、学院或系)组织统一邮寄,地址另行通知。
4、展览结束后广州地区参展者到组委会指定地点办理退稿,愈期不来办理退稿,作品由组委会自行处理;广州以外参展作品由组委会负责退回(油画一律作品卸框邮递)。
5、由全程艺术馆收藏的作品,组委会寄发作者收藏酬金及复制作品。
6、作品创作侵权后果由作者本人负责。
十、征稿对象、征稿种类、评选方式
(一)征稿对象:
1、高校在校美术类大学生、成人教育(研究生、本科、大专、中专)或往届毕业生以及在校其他非美术类爱好者。
2、在全国各大高校就读的大学生。
3、海外、包括港澳台广东籍大学生
(二)征稿种类:
1、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综合材料、装置、水粉、水彩、素描、色彩、动漫作品、漆画、摄影(新媒体)、设计等。
2、课堂习作。
(三)评选方式:
评选分专家评委会和大众信息评审两部分组成,对所有报名参赛的作品进行公平公正的初评与复评。(专家评审占70%;大众评审占30%)
具体评选方式将在组委会官方网站公布。
十一、奖项
奖项:入选作品600件(组),金奖10件(组)、银奖20件(组)、铜奖30件(组)、优秀奖50件(组)、最佳组织奖。
部分获奖作品由全程艺术馆收藏,收藏酬金:金奖:2000元、银奖:1500元、铜奖:1000元、优秀奖:500元。收藏作品由艺术馆高彷复制作品三件交作者留念。
十二、作品出版
组委会向每位参评作者发送《首届广东大学生美术作品双年展作品集》壹本、向参展获奖作者发送《首届广东大学生美术作品双年展参展获奖集》壹本。
十三、联系方式 组委会办公室电话: 020-23314738 *** 联系人:徐老师(工作时间:早上8:30-12:00 下午:3:00-5:30 节假日休息)
联系地址: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第三课室大楼110室
邮箱:1378246967@qq.com
组委会官方网站: http://gzthms.com/
十四、其它
凡送作品参展的作者,均视为同意并遵守以上征稿规定。本函有未尽事项,由组委会授权本会办公室负责解释和协商处理。另请各投稿单位及个人密切关注组委会官方网站的相关信息。
首届广东大学生美术作品双年展组织委员会 2010年4月6日
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下午好:
我是来自10级经济学(2)班的学习委,我叫张盼盼,很荣幸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担任学习委员这一职务的经验。
转眼间大学生活已经过了一年多,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担任着学习委员这一职务。回望这一年多,自己走过的路,留下的或深或浅的足迹,不仅充满了欢愉,也充满了淡淡的苦涩。一年多的工作,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下面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习委员是班上的一个重要职位,在我当初当上它的时候,我就在想一定不要辜负老师及同学们我的信任和支持,一定要把工作做好。要认真负责,态度踏实,要有一定的组织,领导,执行能力,并且做事情要公平,公正,公开,积极落实学校学院的具体工作。作为一名合格的学习委员,要收集学生对老师的意见和老师的教学动态。在很多情况下,老师无法和那么多学生直接打交道,很多老师也无暇顾及那么多的学生,特别是大家刚进入大学,很多人一时还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模式。学习委员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一个桥梁,学习委员要及时地向老师提出同学们的建议和疑问,熟悉老师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再次,学习委员在学习上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要有优异的成绩,当同学们向我提出问题时,基本上给同学一个正确的回复。
总之,在一学年的工作之中,我懂得如何落实各项工作,如何和班委有效地分工合作,如何和同学沟通交流并且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我的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比日:有的时候得不到同学们的响应,同学们不积极主动支持我的工作;在收集同学们对自己工作意见方面做得不够,有些事情做错了,没有周围同学的提醒,自己也没有发觉等等。最严重的一次是,我没有把英语四六级报名的时间,地点通知到位,导致我们班有4名同学错过报名的时间。这次事使我懂得了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能马虎。
在这次的交流会中,我希望大家可以从中吸取一些好的经验,带动本班级的学习风气,同时也相信大家在大学毕业后找到好的工作。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