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电影观后感最新影评[五篇]

时间:2022-07-20 02:21: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孔子》电影观后感最新影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孔子》电影观后感最新影评》。

第一篇:《孔子》电影观后感最新影评

《孔子》电影观后感最新影评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孔子》电影观后感最新影评,欢迎阅读与收藏。

《孔子》这部影片讲述了孔子从年轻到衰老的故事,说明了他的大志与大智,以及他那三千弟子的大作为。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而孔子后来从宋国移居到鲁国。那是正是宋朝,人们信奉周公的仁与礼,孔子也将仁礼视为约束自己的两个条件。那时的孔子从一介蔗民到被鲁君识中才华提为相国,可是他却被其他同僚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使他不得不被迫离开鲁国。这孔子被逐,他的弟子也不愿老师一个人走,便跟随孔子。被逐以后,孔子和众弟子周游列国,传经授礼。可是,这种日子并不好过,一路上,他们遇到了很多危险。卫国请孔子的弟子:子路去卫国当大将军,抵挡外来侵略者。子路为了保护小小的卫军,被敌人杀害,但是,他在倒下去的最后一刻,不忘要盔正、扶正,孔子听说后,虽然十分悲痛,可是却说他是君子。终于,鲁国大司徒醒悟,请孔子回国。途中,马车正在过冰河时,冰面突然裂开,使孔子的弟子颜回和载有孔子书籍的马车掉入河中,颜回有自救的本领,完全可以马上上岸,可是他却一个猛子扎下去,尽力把书籍打捞上岸,就这样,颜回在冰冷的河水中反复上下,体力终于支撑不住,被冻死了。孔子忙叫人把他打捞上岸,孔子紧紧地抱了他八个小时,要知道,颜回是他最心爱的弟子啊!可是,人死不能复生,弟子把他拉开。经过了十几年的在外漂泊的生活,孔子在将近七十岁的时候回到了他的.父母之邦——鲁国。他时刻不忘颜回提醒他的那句话:您知道您为什么被逐吗?是因为您把自己的思想硬加在别人身上。孔子一边抚摸着《春秋》,一遍自言自语:人们敬仰我,是因为它,人们误解我,也是因为它。说罢,他把这部书交给侍仆,命烧掉。

孔子文采奕奕,说话出口成章,面对敌人的威胁仍从容不迫。有一次,他竟以100牛车,吓退了齐国的500乘兵马。孔子语言条理顺畅,说的话大都被世人谨记,如在影片中出现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不同,不相为谋”等。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手下3000多名弟子有72人名扬天下。

这部影片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也能然人体会到深受教育,人们能在悲观或乐观的场景中得到知识。所以,我们这一代新世纪的幼苗,一定要吃水不忘挖井人,铭记这位开创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

第二篇:电影《孔子》影评

电影《孔子》影评

看完本片我首先想到的一个词就是“三人成虎”,写这段文字前我又想到的另外一个词就是“众口铄金”,不幸的是这两个词因为某些影片之外的原因都被强加到了《孔子》身上。之所以说这些话,是因为《孔子》不但超出了我的意料,而且打动我了,尽管片中有不少谬误和不足,但是我还是坚定地认为这是一部诚意之作,它有应该被批评的地方,但是不应该被贬低到如此地步,因此我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唠叨几句。我首先理解本片的编导们对一些学者针对影片中出现的文史错误进行挑刺的反应,因为整个观影过程使我感到编导们已经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尽力了,在商业目的的前提下的确是想把本片做得足够好,这在影片的整体制作水准上是能体现出来的,因此当被人诟病时,免不了觉得委屈,问题在于反应方式上有过激之嫌,当然这不排除是在故意炒作。坦率地讲,作为一部反映历史人物的电影,除了一些可以接受的艺术加工和改编之外,《孔子》依然犯了很多文史方面的错误,这似乎成了国内目前这一类电影创作上的通病,这也反映了制作方的急功近利,这才是应该注意的问题。一些学者出于文史研究的严谨态度,对本片提出批评挑出毛病,这个是可以理解的,这样的“挑刺者”的存在是有积极意义的,他们对一些容易误导观众的常识问题提出修正,这是一件好事。只是就目前的现状而言,这二者之间无法形成积极互动和良性循环,这才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影片中的孔子临终说了这样一句话:“后人对我的赞赏是因为这部书(应是指《春秋》),对我的误解也是因为这部书。”孔子生前颠沛流离如丧家之犬,死后极尽哀荣成万世师表,古今之人或膜拜之或鄙夷之都不过是从自身需求而产生的主观行为,孔子在世之时恐怕从来没想过自己如何伟大或者渺小,他只是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并且为了一个理想不断前进而已,能够在困境中始终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这才是孔子的伟大之处,因此这部电影至少在这个层面上具备了应有的感染力。

应该大胆肯定的是演员的表演。爱耍宝的周润发在本片中一点都没耍宝,而是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表演,不管影片之外关于他的其他评价如何,在《孔子》中他的表演很出色,气定神闲,举止有度,特别是老年孔子,更是一个白发苍苍流离失所的仁厚长者形象;他的对手陈建斌饰演的季孙氏也相当有性格,专断而不失大气,是个叫人无法恨之的反面人物;而任泉饰演的颜回更像个热血青年,单纯执着,也可圈可点;还有作为“香艳”作料和炒作话题出现的周迅版南子虽有卖弄风骚之嫌,但也叫人眼前一亮。一部电影,演员表演能叫人信服,就至少不能算失败,奉劝观者心胸要宽广,不能抱着对演员的偏见和其他因素去看待这部电影。

夫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恐怕谁都无法给出个确切的答案,因为毕竟那是两千年前的事情了,再加上孔子在中华文化圈中的显赫地位,以及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使得这个题材比之于其他传记作品的拍摄更有难度。本片把夫子塑造得文武双全,甚至刻意突出了他的武力和军事指挥才能,虽有夸大之嫌,但是作为电影作品,这种适当的夸张从娱乐性的角度去看是可以接受的,至少没有做得很过分,这和目前某些涉及到历史人物的影视作品中不负责任的夸张和演绎相比高明了很多。更何况,史载夫子身材高大、膂力过人且酒量不俗,因此这种艺术加工也算不无根据。至于片中的颜回之死,虽然进行了“乾坤大挪移”式的改编,但是考虑到是为了增加影片的观赏性而且并没有影响历史事件的整体面貌,因此也是可以理解的。编导的目的想是借这个戏份突出孔子、颜回之间的师徒情深,加重悲情戏份,并且藉此赚取一部分“意志薄弱”的观众的眼泪,而且这个目的也达到了,这些改动都不算过分,至少不叫人觉得无耻。

《孔子》的叙事手法上存在着毛病,但是这不足以否定影片全部。本片的票房恐怕不容乐观,在前期的宣传上就存在很大误区,如果我们把先前媒体上关于本片的一些话题视做是制作方的炒作的话。首先,制片方先前有意突出本片的视觉特效,事实上这样的影片再炒作特效也没用,支撑影片的又不是你的特效,况且再厉害的特效你能比得上近在眼前的《阿凡达》?这就等于以卵击石,不自量力。其次,在“子见南子”这个极具想象力的故事上的炒作很失败。夫子千百年来的地位是有目共睹的,他在一些人的眼中就是神圣的,而且近年来随着社会整体道德的失衡,人们很希望夫子的儒家思想来救市,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做文章是不明智的,只会给人们造成“这又是一部胡编滥造的无耻之作”的错觉。

而事实上先前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子见南子”这个给人无限遐想空间的娱乐话题现在看来不过又是一个无聊之极的噱头,其实是什么都没有——就是一个女粉丝和自己的偶像见面聊了几句而已,当然女粉丝免不了有一脸崇敬和爱慕之情,而男偶像虽然也知道这个女粉丝美艳动人,但还是保持了应有的礼节,双方就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坦诚友好的协商,并在此基础上重申了双方的一贯立场,即女粉丝依然一如既往地仰慕男偶像,男偶像依然矢志不渝地坚持自己的志向——仅此而已,这里面没有丝毫亵渎夫子的地方。更何况,夫子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也有七情六欲,后人没有必要一定给夫子戴上“坐怀不乱”的枷锁,在“子见南子”这个问题上别说夫子没有任何问题,即便有又如何?允许别人追求幸福享受爱情,就不许夫子会见一个女粉丝,说不定南子还真是夫子的一个最谈得来的知音呢。一个流落在外的孤独的旅人,在偶然的机会下遇到一个大概是谈得来的女朋友就免不了多聊了几句,这个问题是个问题吗?实际上这个问题还是基于鄙视女性的男权主义而产生的,即夫子见过了一个名声不好的女人就可能“有问题”,这是卫道士们的一贯伎俩。因此后人再拿“子见南子”这个问题来说事才是真的无聊无耻,就电影中“刻意突出”的“子见南子”的情节而言不排除是出于吸引眼球的商业需求,但在实际演绎上做得并不过分。

本片实际上是试图把孔子拉下神坛,从一个凡人的角度去诠释这个“圣人”,比如他也有缺点,不经意间见了南子给后人留下口实;比如他也有爱好,爱喝酒好武术,这些表现手法都不失为操作性较强的办法。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偿其志,孔子实际上真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但是就是这个“失败者”周游列国十四年,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在坚持在求索,这才是孔子思想立足万世的根本,正是这个“失败者”奠定了中华文化二千年以来的文化核心,使后人受益匪浅。因此,当影片最后皓首霜须的孔子再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国之时,跌落尘埃痛哭失声,既符合一个受尽颠沛之苦的游子应有的情怀,也凸显了这个于平凡之中孕育伟大的生命个体的不同凡响之处,同样地这一手也深深拨动了我内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既然能打动人心,我自然会忽略它的其他不足之处,在此发出感喟,就算长歌当哭祭圣贤吧。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定淡定的眼神,礼义娓娓道来的神韵,仿佛孔子转世。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韵,她天生就是一个好演员,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里。南子这个角色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觉得可有可无,它一旦不存在,你会觉得缺了很大一块。孔子其实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截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南子让世人看到了孔子并非神,孔子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南子虽然简单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实为一个看点耐人寻味,又怎么会是可有可无呢。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

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但不可否认,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表现起来就不会像看历史书一样晦涩难懂和索然无味。这部影片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好的,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法都没有打水漂。

媒体的担忧,在现在看来有惊无险,《孔子》并不会因为阿凡达遭到票房威胁。中国的历史深得人心,孔子的礼义仁和备受推崇,胡玫的实力也得到见证。

第三篇:电影孔子影评

《孔子》――平凡中的圣人
09 经济(1)班 2009211006 黄骏智
2010 年 1 月 22 日,电影《孔子》正式上映.全片时长 2 小时,由周润发、周迅、任泉、陈建斌等领衔主。.影评一经放映引起各种评论,好坏不一。不过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还是非常好的一部作品,成功的颠覆了自古以来圣人高高在 上的形象,反而营造了一种平凡之中方显圣的大智慧的感觉,将孔子以平凡的形 象表达出了圣人的理念。剧情简介: 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室王朝已朝不保夕,各诸侯国割据一 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气势磅礴的时 代,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有战争、有英雄,有思想、有 著作,中国史称为“春秋”时代。孔子名丘,字仲尼。他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 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 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 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 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 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 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 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孔 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 表!殁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 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在网上有很多评论说《孔子》完全违背了历史,甚至说有辱孔子圣人的形象,这让我想到一个词 “三人成虎”,这也造成许多网友跟风在网上抨击《孔子》。但是,依然有许多人为《孔子》辩护,只有真正打动观众的电影才会有人欣赏。尽管片中有不少谬误和不足,它有应该被批评的地方,但是至少不该遭到贬低。首先看看本片的编导们对一些学者针对影片中出现的文史错误进行挑刺的 反应,整个观影过程观众们应该能感到编导们已经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尽力了,在商业目的的前提下的确是想把本片做得足够好,这在影片的整体制作水准上是 能体现出来的,因此当被人诟病时,免不了觉得委屈,问题在于反应方式上有过

激之嫌,当然这不排除是在故意炒作。坦率地讲,作为一部反映历史人物的电影,除了一些可以接受的艺术加工和改编之外,《孔子》依然

犯了很多文史方面的错 误,这似乎成了国内目前这一类电影创作上的通病,这也反映了制作方的急功近利,这才是应该注意的问题。一些学者出于文史研究的严谨态度,对本片提出批 评挑出毛病,这个是可以理解的,这样的“挑刺者”的存在是有积极意义的,他 们对一些容易误导观众的常识问题提出修正,这是一件好事。只是就目前的现状 而言,这二者之间无法形成积极互动和良性循环,这才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影片中的孔子临终说了这样一句话:“后人对我的赞赏是因为这部书(指 《春秋》),对我的误解也是因为这部书。”孔子生前颠沛流离如丧家之犬,死 后极尽哀荣成万世师表,古今之人或膜拜之或鄙夷之都不过是从自身需求而产生 的主观行为,孔子在世之时恐怕从来没想过自己如何伟大或者渺小,他只是拥有 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并且为了一个理想不断前进而已,能够在困境中始终坚持 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这才是孔子的伟大之处,因此这部电影至少在这个层面上具 备了应有的感染力。本片实际上是试图把孔子拉下神坛,从一个凡人的角度去诠释这个 “圣人”,比如他也有缺点,不经意间见了南子给后人留下口实;比如他也有爱好,爱喝酒 好武术,这些表现手法都不失为操作性较强的办法。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 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偿 其志,孔子实际上真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但是就是这个“失败者”周 游列国十四年,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在坚持在 求索,这才是孔子思想立足万世的根本,正是这个“失败者”奠定了中华文化二 千年以来的文化核心,使后人受益匪浅。因此,当影片最后皓首霜须的孔子再回 到阔别多年的故国之时,跌落尘埃痛哭失声,既符合一个受尽颠沛之苦的游子应 有的情怀,也凸显了这个于平凡之中孕育伟大的生命个体的不同凡响之处,同样 地这一手也深深拨动了观众内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既然能打动人心,观众自然 会忽略它的其他不足之处,对此发出感喟。电影的情节是从孔子在鲁国为官开始,是孔子一生比较顺风顺水的时候,一 系列的从政治到军事的作为可以看出这哥们确实有才干,胆识过人、政绩突出,被大老板鲁定公非常赏识,却因触犯了作为既得利益者的权势季孙斯的政治利益 而被排挤驱逐。孔夫子这一点也被后世很多天真地相信儒家治国的知识分子天真 地继承,中国历来的政治一向是一边打一边哄,一边用法家斗你一边用儒家哄你,学而优则仕这种说法一开

开始就是错的。孔子在一番政治作为之后终于成了悲剧,但这段在鲁国的戏因为符合剧情冲突的的要素,说白了就是有正派有反派,是和 胡玫之前拍的宫廷斗争一脉相承的,胡玫拍起来也驾轻就熟,把当时很多名字拗 口难记的人物拍成了活人。而到了出鲁国流浪的时候,没有了与孔子直接冲突的

反面人物,剧情冲突并不激烈,如同很多媒体所说“后半段像散文”,其实从一 个有理想却只能流浪的人物去理解的话,可以看出孔子辗转漂泊的背后,他的最 大的敌人就是那个春秋乱世的时代。这个电影拍的就是一个人和这个时代的一种对立,一种彼此不能接受和融合 的悲剧。何况这不是简单的生不逢时,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世态人心还是单纯一 点的,不然不会有颜回等众弟子的倾心跟随,后世的中国人的政治和人心,总是 越会发变坏,从胡玫导演的历史正剧《汉武大帝》和《雍正王朝》等都能看出来,儒家的政治思想历来只是当权者的用来装裱的纸而已。当一个人物传记的电影拍 出人与时代的关系的时候,就走对路了,而《孔子》这样的电影,不仅面临着拍 出人与时代关系的任务,还有更大的难关,就是孔子的圣人光环,对于这个光环,夫子自嘲丧家狗的记载就是一个破解的利器。编导的聪明之处不仅在于选择了一 个破解光环的利器,还在某些关键之处与古人“精神往来”,很好地理解了古人,比如子见南子那场戏,原本我所担心的港式的过度戏说并未出现,而是点到即止,微言大义,也有几分《史记》中记载该绯闻事件的古朴诗意。周润发演出的那点 微微动容,内心波澜未平,南子则风情款款,看起来有趣,都恰到好处,令人会 心一笑,比《论语》中所说的孔子出来竖中指对天发誓“子所否者,天厌之!天 厌之!”要有趣,并且可信。史料中的孔子多少有点教条的,这一点《孔子》在 前半段也未避免,所幸前半段有故事支撑,说教之处尚可容忍。影片中还有一句话很能引起观众共鸣: “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的背景之 下,这句话应该是很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吧?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大多数的人们 都在为了生活四处奔波,这句话恰恰直指人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坚持和自己的 梦想,不论是否能得到实现,至少这种不能被他人所理解的心情是十分痛苦的。所以我认为这句话是《孔子》之中重要的刻画点,正因为这句话,孔子才没有了 高高在上的伪圣人形象,却是多了一份能让人信服的平凡感,这才是真正的圣人!《孔子》这

第四篇:电影《孔子》观后感

电影《孔子》观后感

市逸夫小学四(12)班

罗晨曦

根据学校的推荐和要求,今天,我在爸爸的陪同下,再次观看了《孔子》这部电影。

电影《孔子》在前部分都是讲孔子投身政治与教育,使用“仁义礼治”来治理鲁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然而,在后部分却峰回路转,即从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和齐国大兵压境之后,孔子便开始里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最后到老的时候回到鲁国投身教育。孔子一辈子也没有将“仁义礼治”推行成功。

电影几乎没有涉及到孔子在学术上的成就和“仁义礼治”的思想,只是从一个很普通的视角来描述孔子的一生。片子的前半部分和孔子的面孔一样,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为孔子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即该部分实际上是危机四伏。同样的,平和的孔子,背后是其经受了一般人没有经历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体验的境界和对信念的执着。

这部电影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尤深。

第一个情节是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后,孔子和鲁王的对话以及孔子和老子的对话。孔子以一腔充满“仁义”的热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维护“君臣之纲”。鲁王便说了,“仁义只是一个说辞,如果失败了,谁还在乎你仁义与否”,“我们应该‘无为方 能无不为’”。于是,孔子便回忆起和老子的对话,老子提了一句话,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弃吧,这非常符合老子“无为”的思想。老子的“无为”,即无违,不要违反规律,也就是如果你真的做不到的话,说明条件还不成熟,无需勉强硬来。孔子眼见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义”,却在这一时刻失败了,要放弃以前所做的所有的努力,这真是一般人难以接受的。于是,孔子便离开鲁国,颠沛流离到周朝列国,每到一个地方便开始“仁义”的教育。

第二个情节是孔子和卫国君夫人南子的对话。南子对孔子说了一句话,“世人也许容易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意境”。南子在电影出现的第一幕是,她拿着一卷书,趴在草上读书,从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个有知识知礼节的人,当然也是一个美丽性感的女人。同样的,从她与卫君和太子等人的对话中,你也会发现,南子是一个聪慧、做事强硬果断的女强人。她对孔子充满一种“惺惺相惜”的敬仰与钦佩,他和夫子两个人在对话的那一刻都能够深深体会到对方的痛苦和境界。南子的出现,让我能够进一步理解孔子的内心和执着。

第三个情节是颜回之死。这个情节是让我最无法忘记的情节。我对颜回的体会是,他在片子是一个非常帅气、有才和忠诚的人。在这一个情节,一方面是颜回为了挽救孔子流离各国谱写的书籍而一次又一次的深潜到冰冷的水里,捞起一卷又一卷的竹简;另一方面是夫子恸哭的说道“回,你给我 回来”,夫子只想颜回安全的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捞那些花费了无数心血编写的书籍。颜回对夫子和夫子对颜回间的这种感情,真是让人无法言表。

第四个情节是孔子回到鲁国。他和弟子们经历了诸国战火,颠沛流离的回来后,在城墙底下哭着喊,我回来了。

看完这部电影,孔子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世人也许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境界”。孔子内心的痛苦和对信念的执着让我无法忘记。这是一部非常有内涵的国产片。该片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能把这样的题材拍成如此优秀的电影,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第五篇:电影孔子观后感

电影孔子观后感

电影孔子观后感 篇1

对于电视电影我向来比较迟钝,通常是某片都进入“后烂大街”阶段时,才突然想起找来看看,《阿凡达》更是到现在都没看成,郁闷~《孔子》也是如此。不废话了,下面说说观后感。

由于身为孔子后裔的孔庆东的评价是70分,我对这片有了些期待,当然也有人骂得一文不值,这也不足为奇。

看完之后,我个人对此的整体感受,是不出乎意料的平庸。

全片就外观而言,服装、道具、礼仪,大体上没出什么问题,都还行,至少没有“明冠周戴”。发哥的神态也还比较到位,没有看到一位黑色的社会老大型的孔子,他的厚唇倒是显得很温文尔雅,有些神似历史书中的孔子画像。其他演员的表演也中规中矩,这些演员大多为大陆科班出身,演技虽不出色,也不会像港台演员那么突兀,以致与影片整体氛围不合。

就内容而言,着重讲述了孔子出仕鲁国和周游列国两阶段,突出表现了孔子的政治能力和乐天达观的人生态度。射箭细节和夹谷会盟也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认为孔子弱不禁风只会耍嘴皮子的看法。

从这些方面来看,《孔子》至少没烂到一无是处。

但要说不足,却也一大箩筐。

首先,全片的前后背景交代不足,孔子为什么要“隳三都”?基于什么历史背景下才提出恢复周礼,崇尚三代之治?在当时,“仁义”儒家学说处于一个尴尬不合时宜不受重视的地位,具体状况如何?这些在片中都没说清楚。

其次是情节拼凑。编造出来的“禁人殉”、前面增添后面删减中间编造的“夹谷会盟”、莫名其妙的“南子出场”、突如其来的“隳三都”、暧昧无比的“子见南子”、又是编造的“颜回救书”……把这些零零散散的历史片段拼凑起来,构成全片的主要内容。这些情节跳跃性太大,对于我这样一个比较熟悉孔子生平自诩孔门弟子的人看起来都有些不明白,就更别说大部分对孔子生平不太了解的观众了,简直是莫名其妙。

全片缺乏主线,没有一以贯之的脉络和思想。孔子的“仁”在何处?伟大在何处?凭什么一个政坛不得意如丧家之犬的民办教育家被誉为“至圣先师”?其实对于孔子的地位和作用,历史上有一句话评价特别好: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但我看完后完全没体会到这句话所表露出的崇敬、赞美之意,以及对孔子不受重用的遗憾。

片尾给孔子的定义是教育家和学者,但这两点在片中也没突出讲述。孔子在周游列国后回到鲁国后才开始大量招收弟子,系统地讲学授道,并开始作《春秋》。但这一段只用了短短1分钟来描写。所谓学者更是搞笑,孔子的思想性主要是体现在《春秋》之中,而非《论语》。就凭片中《论语》的只言片语他就成学者了?在片中这些话虽到处都是,但放在有些场合却非常不合适,也不符合真实历史。

例如“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本来是卫灵公和南子出行,广大群众非常兴奋纷纷围观,孔 子见到这种盛况时的感慨。但片中孔子却是在跟南子在密室中近距离暧昧交谈时,冒出了这样一句话,好像是用来搪塞自己的窘态和抵抗南子的诱惑。这与真实场景 差了十万八千里,实在让人无语。

再说人物塑造,主角也就罢了,周润发毕竟也是多年影帝,还凑合。但配角塑造不太成功,少有出彩之人。

其实历史上孔子非常有能力,并具有个人魅力。他所带的几十个弟子都可称为“世之英才”。根 据史书评价,泱泱楚国中没有比子贡更出色的外交大使,没有比颜回更贤能的宰相,没有比子路更勇猛的将军,没有比宰予更能干的官员……孔子带着这一帮出色优 秀的弟子,就是自己打天下称王称霸都毫不出奇。由此可见历史上孔子及其弟子的优秀程度,然而这些都很少在片中体现。

例如子贡,比孔子小31岁,出身世家长袖善贾,风度翩翩能言善辩,曾任两国国相,出使多国,曾以三寸不烂之舌说退数万大军。结果片中,就这么一个猥琐的路人甲......例如颜回,被誉为孔门弟子最贤,安贫乐道,即使天天吃野菜喝白水也不改其志;勤奋好学,才29岁就白头,31岁病死,结果变成一味崇拜老师迂腐的小白脸......

又如子路,虽勇猛能万人敌,但对只比他大九岁的孔子一直非常尊敬,温文尔雅,片中却沦为有些莽撞的车夫。

最让人无语的就是大肆渲染和突出南子的戏份,你说突出就突出,编造就编造吧,可偏偏最经典最真实的台词又不说,就是那句孔子见到南子后的感受“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大意是我要是真跟南子做了你想象中的那种不齿之事的话,老天爷会厌弃惩罚我的!)”。

据说,现在要拍的电视剧《孔子》除了YY孔子和南子的“二子之恋”,还要给他编排俩情敌出来!这都什么事啊?我就纳闷了,你说这些电影电视导演编剧,是不是离了男女关系就不会说话不会讲故事了啊?他们脑子里除了男女故事,还能不能有点别的啊?

总的说来,《孔子》的服装、道具、个别人物的塑造达到可以接受的程度,但情节讲述、思想深刻程度和全体人物的表现力度,则是意料中的浅薄、空洞和贫乏。

是啊,当导演和编剧都怀着近乎恶搞胡乱编造男女关系的态度时,又怎么能真正地领悟到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拍出具有思想性和故事性的敬意之作呢?

《孔子》,不过是一部与当前肤浅浮躁的社会心理认知水平相一致的平庸作品罢了。

电影孔子观后感 篇2

春秋时代,是个**的年代,可我们如今仍尊崇的夫子孔丘便是那个时候的奇葩,我对历史本来就是不太了解的,电影《孔子》无疑让我更加了解了史称为“春秋”时代这个名词的真正意义,虽然都知道,一部电影只是一个缩影,真正的历史是现代的我们无论如何无法再现的,我们只能根据历史资料以及演员的尽情表演来推断当时的光景,却不能把它当作正在发生的事实,可仅仅这一个缩影,孔子的形象在我心底又激起一层波澜,因为我崇拜他、敬爱他,想知道《论语》的创作过程,以及他的弟子的故事,这部电影从一些角度满足了我的憧憬。

刚开始有种错觉,觉得孔子有点太会装,一开始便受鲁国国君的各种重用,而他态度似傲慢似欢喜,不太懂他为何接受高位的授予,毕竟伴君左右,危机四伏。可了解了当时的政局**后,我明白了,他只是想尽心尽力帮助国君,而鲁国国君几近是个空名,下面的三桓、季氏无不垂涎着君主的位子,虽说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可他对国家的热爱慢慢推着他向前走,不得不立在一个高度上对抗敌人。

而看到当时几个国家的相处局面时,我并不感到担忧,只是为当时深受其害的百姓感到痛苦,君主们的雄心勃勃并未展现的淋漓尽致,按说历史上的他们都是残酷无比的,可是在电影中,只是通过极少的颠沛流离画面以及人物间的对话,告诉我们哪个国家吞并了哪个国家,只留给我们去想象,在这样**的时代,孔子依然坚守着他的梦。

电影中有很多感动我的场景,比如到了某国时,未进城门便被驱逐,孔子便坚持在城外的树林里授课,可依然受当地的居民的驱逐,孔子的弟子与百姓发生争执,树被砍倒时,孔子满脸的无奈与辛酸,正如南子说的“天下人不懂夫子的痛苦,是因为夫子的境界之高”,原话忘了,但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当孔子以礼治国的愿望无法实现时,他的痛苦是旁人无法理解的。

还有一个场景,便是在漫天飞雪时,孔子及其弟子们从冰上过江时,冰裂了,一车的书卷倒入江中,颜回立时跳入江中捞书卷,来回几次后终于冻僵了,没有醒来,我看了后有种想责备孔子的心念,颜回是为了孔子,为了师父的梦,就这样永不再醒来,而孔子内心是会痛的,那么当时应该想办法不让颜回数次回到冷冰冰的水中的,而不是一味地趴在那里叫着他的名字叫他回来,他应该懂得自己最爱的弟子颜回不会听他的,即使是送了生命。接着听闻了子路的死讯后,我真的无法理解孔子了,弟子们都是为了他一人的梦想,断送了自己的性命,孔子对死去的弟子的无线牵挂与不舍真的没有改变孔子的以礼治国的方法么?至少我一直告诉自己,他的弟子们的付出一定会得到回报的,可有时觉得不值得,让自己活着帮助夫子不是更好么?为何一定要拼死、拼到死来扞卫自己的那份正义与爱呢?

没有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有时候真的无法理解那些人的思想与行动,电影毕竟不是写实,虽然它努力地想要写实般让观众相信,我觉得那些演出来的真的不真实,不够,不充分,这个缩影只是孔子的明显的几个故事梗概,更多的无法呈现了,于是便有一种空洞感,比如孔子漂流了这么多年,后来回到鲁国后,他的老婆孩子怎样了呢?他的周游列国讲学并没有突出呈现,很多年在我看来好像只是瞬间的故事,我想了解细节及更多地故事,更多关于孔子思想活动的故事,他的思想是那个时代乃至现今都宝贵的东西,正如结尾时孔子自己说的,世人了解他同情他理解他是通过那部《论语》,世人不解他怀疑他一样是因为那部《论语》,每个人细细研究过《论语》的话,对孔子都会有不同的认知,我想,更多的是,人们对他在那个时期的思想的伟大清晰透彻的事物观,人世观。

出生于鲁国的孔子,视鲁国为家,他的弟子也是如此,后来得知自己可以回家时,我好像融入了他的弟子的行列,急着离开颠沛流离的生活,往家赶去。孔子也许领会到了,自己的梦并不能通过他人来实现,尤其是弟子为了他永远地离开后,他明白了,他只能默默用授课的方式推广礼治,而不能参与政事,此时的他心里依然是苦涩的,有志不能抒,是生活在那个年代的悲哀,我更感激自己现在的生活,民主,自由,更激发了我对生活的热爱。

而我第一次接触《论语》的时候是初中,因他的及其弟子的那些简短的名言以及对话,形象演说了一个个真理,老师带领着我们通过还原当时的场景,以及给出翻译后的涵义,让我对孔子这一伟大的形象产生了并不明显的崇拜,只是觉得他是古人中伟人之一,并无其他想法,随着成长,经历的事越来越多,再次领会到他们对话中的精髓时,我往往会感到震颤,或许他真的值得我们一生的探索与实践。

电影孔子观后感 篇3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电影孔子观后感 篇4

学校组织孩子看一场免费的露天电影《孔子》,规定家长需陪同观看,一部不适合小学生观看的电影――《孔子》观后感。因我当天晚上有个工作没干完,只好让孩子他妈陪着去看了。看完电影,老师布置了作业:写观后感。于是,我们家长之间分工就心照不宣了:陪看的不动手,没陪看的动手写文章。

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光荣任务,接连几天,我从网上断断续续地看完这部电影,最后得出的观后感,坦率地说,回收电池,这不是一部适合孩子观看的影片。原因如下:

首先是电影中人物对白是大量出自《论语》等儒家经典书目中的文言古语,其文白夹杂,掉书袋的地方比比皆是…这不要说对孩子仿佛如听天书,就是对一般不爱读文言文的家长来说,已是非常头疼了。话都听不懂,这电影叫学生怎么看呢?从这个角度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拍摄者从来就没有打算面向孩子,这完全是面向成年人、甚至是成年人中热爱国学人群的一部电影。因此,给小学生观看,属于“知难而进”的安排,精神可嘉、效果堪虑。

其二,电影导演拍摄这部大片时的心态,看得出来是非常之矛盾的,其用力的方向也是紊乱的,这直接导致的后果是,电影没有一个好的视角和叙事方式,难以打动观众,这观众当然也包括孩子。大片就是大制作,大制作可以是苦心孤诣的艺术片,也可以是看点多多的商业片,而《孔子》似乎是一个两难之选,而最终还是靠向了商业大片。这样一来,请人气高、成本高的演员如香港著名演员周润发、著名女星周迅等,来作票房号召,也就顺理成章了,观后感《一部不适合小学生观看的电影――《孔子》观后感》。也正是基于商业片的思路,影片浓墨重彩地表现了两军对垒、战争杀伐的热闹场面,希冀以此营造大片的视听震撼,然而这份量极重的段落,与刻画孔子人物形象而言,着实联系不大,倒有画蛇添足之功效。孔子是“文”的,不是“武”的。以“武”来塑造,即使有合理的历史逻辑,在孔子而言,不说离题万里,也可划归言不及义。“武”本来至多是一个历史背景,刻画内心的逻辑真实,才是影片应该着力的方向。如果导演心态够端正、用力够果决的话,那么,类似周迅饰演的南子这一妖姬角色,则完全没有必要风骚地存在。战争与美人,正是许多庸俗商业片的基本要素,企图以此“附丽”于《孔子》来赚吆喝,正是导演内心脆弱的表现,最终导致影片的多重诉求交织之下,拍摄远离了初衷――原本是为了塑造一个可亲可敬、真实动人的孔子而来的嘛。

其三,?收购电池,对孔子的塑造缺乏令人可信的情节设计。基于拍商业片的诉求,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表面热闹好看是重点,合不合理则是其次的。这个上面已经说过一些了。影片故事情节的设置,不少地方让人觉得很是别扭,比如孔子的学生颜回之死,熟知的记载是饿死,但影片给了他以掉进冰窟而去抢救那些木简书籍而死。这完全是生硬的故事设计,其设计动机直接令人想起了“高、大、全”时代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观。总之,围绕孔子展开的许多情节设计,给观者最大的感受就是:浮在面上的造作和不靠谱。这可以看出,导演的综合素质平平、驾驭功力不足。以我个人的观影经验,在中国电影中拍得好、有深度的影片,往往都是有精彩小说作蓝本改编而成的。凡是电影本子由编剧直接“瞎编”出来的,多数不忍卒“观”,收购电池。所以,既然成人都觉得不可信,那还给孩子看个什么劲呢?

看到韩寒评价《孔子》用了极端的话语,我虽然不全部同意,也还是有共鸣。他说:“《孔子》这部电影,无论从拍摄意义,商业利润,艺术追求,电影探索,教育启蒙,警世感人,视听震撼,娱乐消遣,记录历史等任何一个角度,都没有存在的必要,是一部完全可以抹去的电影。”语虽“毒舌”,却能切中这个四不像的要害处。

不过,从教育的角度,让孩子从小就多接触多感染传统文化,这个大方向是值得赞赏的。可惜的是,我们所做的很多事情,大方向错的少、操作起来则不知所云的不在少数,这一点,倒是真的值得观后作更多思考。而我们的教育系统是不是被电影公司的商业手法忽悠了,倒是很次要的事情了。

下载《孔子》电影观后感最新影评[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孔子》电影观后感最新影评[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影《孔子》观后感

    《孔子》观后感语文课上,又一次观看《孔子》这部电影,此已是第三次与它见面。前两次,一为电影刚上映凑个热闹,二为父母观之而陪。这两次多为观其情节、重其演员演技,将其定义为一......

    电影孔子观后感

    电影孔子观后感这部片子在前部分都是讲孔子投身政治与教育,使用“仁义礼治”来治理鲁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然而,在后部分却峰回路转,即从孔子推翻......

    电影观后感孔子

    看《孔子》后的影评语文课,老师给我们看了《孔子》这部电影,对我的感触特别大。本片给我的感觉非常不错,比我想象中的要好的多,原本以为会是像网络上人们对其评价的那样,结果出乎......

    电影孔子观后感

    电影孔子观后感《孔子》年初已经上映了,我却一直没有看,昨晚闲来无事,在网上看了,竟也看出一点感觉来了。我不是文人,也不是文化人,但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

    电影《孔子》观后感

    电影《孔子》观后感 孔子生活在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到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正值春秋礼乐崩坏之际。天下动荡,“八佾舞于庭”,甚至出现“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现象。于鲁定公时,......

    孔子电影观后感

    孔子电影观后感 孔子电影>观后感(一)《孔子》这部影片讲述了孔子从年轻到衰老的>故事,说明了他的大志与大智,以及他那三千弟子的大作为。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而孔子后来从宋国移......

    电影《孔子》观后感

    《孔子》观后感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在鲁定公的支持下,孔子在那一时期......

    电影《孔子》观后感

    电影《孔子》观后感1 电影《孔子》中得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得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在鲁定公得支持下,孔子在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