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法典专题讲座观后感学习心得
《民法典》准合同编颁布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一起来看看民法典专题讲座观后感学习心得五篇,欢迎查阅!
民法典专题讲座观后感学习心得1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5月28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向世界宣告着“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
2020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让中国人民饱受疫情的困扰,在这个万众一心度过疫情的时刻,民法典的出台可谓是为人民打上一针“强心剂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目的是全方位、多角度保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部以人民为中心的法典,回应了民生的关键问题,具有里程碑意义。
党和国家先后多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但因多种原因一直没能形成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民法典。以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法典编纂工作,将编纂民法典确定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经过多年努力,一部完整的民法典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表决通过,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不仅仅是达成几代法律人的夙愿,更是对人民的殷切期盼提交了份圆满的答卷
此次民法典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目标,总结实践经验,适应时代要求,对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和与此相关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编订纂修,形成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顺应时代要求、反映人民意愿的法典,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完备的民事法治保障。
人格权的独立成编是此次编篡的亮点,具有极为深远的意早在1986年,我国制定民法通则时就明确规定了“人格权”。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格权的定义不断丰富,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等受到广大人民的关注。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数据、互联网成了一把双刃剑,个人隐私收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信息泄露引发的电信诈骗,利用互联网侵犯公民名誉权等现象层出不穷。法律从诞生那天起就具有滞后性,当现行法律还不能有效应对,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还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人格权保护需要。此次人格权编对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隐私权等民事主体享有的各项人格权进行了明确规范,这意味着民法典的横空出世对老百姓来说不仅仅是抵挡伤害的盔甲,更是奋起反抗的武器。公众号逍遥文稿整理,让以人为本真真切切的落实在生活中,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把对人格权的保护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次民法典除了人格权独立成编之外还回应了一系列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可以说,这是一部“社会活动百科全书“,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
当然民法典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文字的魅力和缺陷总是形影不离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部《哈姆雷特》,当民法典制定好后,司法者、执法者、守法者对其可能有不同的见解,出台相应的解释、与相关法律的衔接就显得额外的重要,但这只是后话,就把一切交给时间,让我们一起去见证。
这一部盛世之典不仅仅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也写满了14亿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必将在人类法治文明史上画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民法典专题讲座观后感学习心得2
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是以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重大立法工程。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后,我自觉把深入学习贯彻民法典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尤其是通过这次市委中心组集中学习研讨,我对民法典的认识和体会进一步得到升华。
第一,民法典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法典的编纂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先后启动过五次民法典编纂工作。经过多年努力,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民事司法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民事法律服务取得显著进步,民法理论研究也达到较高水平,全社会民事法治观念普遍增强,为编纂民法典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据党中央的工作部署,编纂民法典采取“两步走”的工作思路进行。第一步,制定民法总则,作为民法典的总则编。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以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则为基础,进行系统梳理总结提炼后,形成民法总则草案,于2017年3月通过审议。民法总则通过后,经过法制工作委员会和相关单位的艰苦努力,形成了包括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6个分编在内的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分别通过了审议,并与民法总则合并,顺利完成了第二步。今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是新中国70多年来民事立法和法制建设的伟大成就,在我国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第二,民法典是顺应时代的精神产物。当今,我们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涌现出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人民群众对保护合法权益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编纂民法典正当其时。总的感到,民法典草案顺应新时代、回应新技术,注重将科技发展的因素充分融入法典中,既凸显各界观念的进步,更体现了在立法过程中,社会各界对新时代、新现象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既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立法态度,又顺应了新事物对社会关系的影响。比如,将人格权单独成编规定是我国民法典体系顺应时代需求而进行的重大创新,是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代全面保障个人人格尊严、保障人民体面生活的重要举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疫情影响下,大家对新冠肺炎是否造成合同履行中的“不可抗力”或“情势变更”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而民法典的确立将从法律层面给予确认正式规则。可以看到,从民法典草案规定履行合同应当避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到将人格权独立成编,再到制定高空坠物侵权责任分摊规则等,都回应了时代需要,顺应了时代需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三,民法典是民族精神的立法表达。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必然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的记忆,彰显着这个民族鲜明的精神特质。翻看民法典,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了立法当中,从抽象地规定公序良俗,到具体地要求赡养父母、抚养未成年子女,民法典用一个个法条映照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实践。民法典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最大公约数”为思想基础和价值取向,契合了全体人民的道德意愿、符合整个社会的公序良俗,真正为人们所信仰、所遵守。这样的民法典,具有时代特色,彰显中国气派,为世界民法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第四,民法典是民生至上的集中体现。民有所呼,法有所应。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处处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思想。从编纂过程看,民法典充分听取民意,先后10次通过网上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从内容看,民法典共1200多个条文、10万余字,覆盖一个公民生老病死的全部生活,既是人民权利的宣言书,更为维护人民权益织密防护网。这次编纂民法典,践行了党的根本宗旨,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回应了人民关切,充分体现了保护人的权利、提升人的尊严、服务人的发展的立法精神与立法宗旨,饱含浓厚的民生情怀。特别是对民事权利保护的高度、深度与广度都进入到了一个新境界,从而使法律能够更好地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民法典专题讲座观后感学习心得3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安排这次集体学习,目的是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推动民法典实施,以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好保障人民权益。6月16日出版的第12期《求是》杂志将发表重要文章《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文章强调,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民法典里,处处充满着温情,处处体现着正义,伟大意义诸多,人间冷暖也有体现。
比如,禁止放高利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约定不明确的,当事人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自然人之间借款的事为没有利息。
婚姻更加牢固,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撤回婚姻登记申请。前款规定期间届满后30日内,双方应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未申请的,视为撤回离婚登记申请。设置离婚冷静期,为了自愿离婚的当事人在登记离婚中设置适当的时间门槛。促进当事人冷静思考,妥善抉择,既能够保证当事人的离婚自由。又能够保障双方当事人做出正确抉择,保护好未成年子女的利益。
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经调查“target=”_blank">调查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以外,有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赔偿,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补偿后,有权向侵权人追偿。
自己借的钱自己还。民法典草案吸收了现行司法解释的有效做法,规定夫妻共同债务需要夫妻双方共同签字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或者夫妻一方以个人的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所需要负担的债务,否则不予认定。
以上种种,都体现着民法典的温情,体现着保障公民从摇篮到坟墓的法治思想,在我国,甚至世界民法史上都有着重大意义。
民法典专题讲座观后感学习心得4
近日,单位组织全员学习在第12期《求是》杂志上的重要讲话《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通过学习交流,对《民法典》有了浅显了解。
编撰《民法典》,对我国立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愈发感受到了《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可谓社会所需,民之所向,一切以人民利益为中心。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对于社会来讲,《民法典》把我国多年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一系列重要制度成果用法典的形式确定下来,规范经济生活和经济活动赖以依托的财产关系、交易关系,对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民众来讲,多元化的生活使民众对于法治的需求也愈发迫切,对于非法律从业者的普通民众来说,《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回应了人民群众对于法治和美好生活的需求,更是民事活动的基本遵循和重要依靠,房产买卖、遗产处理、高空坠物、占道纠纷、个人信息保护、衣食住行、老人赡养、生产经营等等,几乎所有民事活动,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捍卫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要加强对《民法典》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然而,对于非法律从业者而言,民法典体系庞大、专业性极强,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这就需要专业人士加以解读,并用普通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将民法典送到基层一线,可谓是加强民法典普法工作,必须要打通“最后一公里”。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见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同各行各业发展息息相关。《民法典》实施得好,人民群众权益就会得到法律保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就会更加有序,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宣讲《民法典》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要让民法典成为公众随身携带的“宝典”,就要高度重视普法工作,让公众懂法;就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力,让公众信法。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民法典必将不断发挥其善治意义,无愧于法典之名。然而在系列宣讲中,更应该使民众明白,实施好民法典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我们党治国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
民法典专题讲座观后感学习心得5
《民法典》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四大检察工作中,不仅是民事检察,其他各项检察业务都要结合《民法典》承载的法治精神、基本原则、具体条款,深入贯彻研究,推动“四大检察”、“十大业务”的深入发展。
在中央政治局就“切实实施《民法典》”举行集体学习时特别强调,要加强民事检察工作,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畅通司法救济渠道,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坚决防止以刑事案件名义插手民事纠纷、经济纠纷。这为推进新时代民事检察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但从总体上看,民事检察工作依然是短板、弱项、离“做强”还有不小差距。实际上,《民法典》与“四大检察”都有紧密联系。此次《民法典》合同编不同于《合同法》的是,在其第三分编专门对准合同有关内容进行了规范,所谓的准合同和合同不同的是,合同是双方意思表示,而准合同是单方意思表示。准合同主要指两类,即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民法典》准合同编颁布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民法典专题讲座观后感学习心得五篇
第二篇:安全讲座学习心得
安全无小事
——报告会听后感
这个周六上午,学校组织我们大一新生聆听了安全教育系列报告会。报告会对我们触动很大,我感触弥深,受益匪浅。谨以此篇记述。
安全教育系列报告会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讲我校保卫处副处长为大家讲解国家安全与人身安全;第二部分,主讲梁老师为我们讲解了艾滋病、性与同性恋;第三部分,主讲李小影医生为我们讲解了春秋季常见的传染病——水痘和结核病。
第一部分:国家安全以及大学生人身安全
在听讲座之前,我是不能想象国家安全与我们大学生有什么密切联系的,或者说,以何种方式产生联系的。我总以为我们普通大学生与与这么高端而敏感的事务不大可能挂上钩。
报告会的内容毫不留情地指出了我的错误。国家安全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它可以以各种形式出现联系。而且副处长向我们分析了各种事例,告诉我们间谍行为分布的广泛性(说真的,我从未想到间谍行为早已猖狂到这种地步——在我国,各国间谍有十一万之多,分布在全国各地,觊觎我国各方面的机密)。
还有人身安全。很难想象这些情况:仅仅是上公交车,手机揣在前兜里,毫无感觉的情况下就会被人顺走;仅仅是去图书馆,稍微离开一会儿,查阅书籍或者去卫生间,笔记本电脑、手机、书包等等私人财物就会不翼而飞;看着是同学、是老师的人员,实际上却是形形色色的社会闲杂人等,惯偷,混混儿,吸毒人员一类;上了锁的自行车也会被人用一辆破自行车换掉;同学会被酒吧酒托盯上拉进酒吧讹诈...但这一切都是发生在我们校园里或者校园周围的事件。现实本如此。
从前从未想过此类事件在大学校园里泛滥,现在想来却很合理——大学生心思单纯,轻率大意,防范意识淡薄,对这些事件毫无概念,又如何能够有效抵御侵害?由此观之,提高防范意识,学习防范技巧,事迫矣!
第二部分:艾滋病、性与同性恋
同性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被认可的,近代由于比较复杂的原因,后来被视为异端(不容忽视的影响直至今日)。在现今开放的社会态度下逐渐再次得到承认。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理解并帮助同性恋者寻觅幸福是一个对她的人民幸福负责的社会应该持有的态度。然而,一个不能避开的事实是,虽然女同性恋性行为几乎不传染艾滋病,但男同性恋是艾滋病的高危易感人群,在性传播这一传播途径中,男性同性性行为占了百分之七十五,有效的安全措施也会因为当事人对防艾知识的不了解,或者了解却往往屈从于性的诱惑而不能有效展开。
我本人不是同性恋,但我想说的是尊重同性恋,平等看待多元性取向的人们。同性恋因为人数基数小,从概率的角度上讲,他们比异性恋更难获得真正的爱情,寻觅爱情因为现实的无奈往往会异化成寻觅性伴。这并非是因为同性恋本身纵欲不知节制,真的是深深的无奈。
无论如何,支持多元性取向平等,就像女权主义的发展能使不论男人还是女人都能够更自由一样,最终所有人都能从这件事中获得自由、平等以及更多个人发展的机会。
同时,我们所有人都应该洁身自爱,自尊自律,提高警惕,远离艾滋。第三部分:春秋季常见传染病——水痘及结核病 水痘和结核病是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在春秋季常常流行。从前我们对这方面感觉不深,但师老师讲到听完讲座的下午我们同学中就有人发现自己得了水痘,想来真的是有些惊心。而结核病传染性很强,且难以根治,会慢慢消耗掉人的健康。我们青少年正值青春,一定不能不把身体健康当回事。加强锻炼,尽量避免去人群大而杂的公共场所,注意个人卫生,都是保护自己的有效手段。
安全无小事,让我们人人重视起来,提高警惕,保护自己,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为建设社会主义贡献出更大的力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第三篇:科研讲座学习心得
教师“科研素质和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英语系 尚壹凤
作为学院专任教师的一员,在本学期开学伊始,我非常有幸能参加此次学院为提升教师科研素质与能力的培训。两天的学习非常紧凑,从上周四上午饶书记简短而又深刻的开幕词开始,到周五下午许祥云博士关于教育教学基本研究方法的演讲结束。中间的三场科研讲座,主讲人或用鲜活的科研实例导入,或尽力将抽象的学术术语常态化,言语亲和,极为有效地将相关主题内容传达给了每个听众。就我个人而言,此次的学习,受益匪浅。
具体来讲,主要有如下感悟和收获:
一、关于“做科研”的实质
从担任教师工作开始,就开始接触科研这样一个领域,刚开始觉得很神秘很抽象,后来更多地接触自己的专业领域,也完成了一些科研课题,对科研慢慢地有了一种揭开神秘面纱一睹“芳容”之后的轻松惬意的姿态。认为科研不过是走走过场,感觉科研不过是一种文字功夫,“文笔好的人必定能搞好科研”这样的观点好像被很多人所认同。现在,当我作为一个听众在聆听单作民博士的“ 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变革研究的新制度主义视角”讲座时,我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尽管由于专业领域的原因,讲座中诸多的概念,诸多的“为什么”我根本无法理解,但是单书记的严谨认真精神深深的令我折服。在之前自己所做的很多科研项目中,尽管也会有一些所谓的“思考”、“对策”、“研究”的字样,但是和单书记如此精深的学识比较,自己根本就相当于没有认真思考过。我不得不承认,在很多时候,我对很多东西都似是而非,完全不懂,有时甚至是不懂装懂。在那一刻,我终于清醒地认识到:所谓的文字游戏不仅不是做科研的实质,而且与科研的实质在一定意义上是背道而驰的。自己以前一直沾沾自喜的做科研的优势——文字功底,原来只是一张漂亮的纸老虎的皮。我们很多人做不好科研的原因并不一定是他没有做科研的能力,而是他根本没有去“做”。我这里的“做”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实践,是严谨认真的“做”的态度,绝不是虚与委蛇“作秀”式的“做”。因为,科研的实质首先就是实践,是脚踏实地地“做”,而文字只不过是科研表达的一种载体罢了。
二、关于“做科研”的能力
古人说文人相轻,所以很多时候可能很多人都不会承认自己的能力会逊于他人,或者说很多人都没有勇气去审视自己的能力。杨艳春博士的讲座,则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做科研”能力的机会。杨博士主要是从阅读、调研、写作三个方面来讲述常见的社会科学科研能力组成的。其中,他重点讲述读什么书,怎么读书,如何读书,这让我受益匪浅。说实话,在现如今这样一个信息社会,自己无时无刻没被信息所困扰,如何在众多的信息源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将其提炼,升华,并最终为我所用,这是一个重大的项目,也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这种能力掌握的好坏,也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做科研的能力水平如何。此外,杨博士在整个过程中,经常有很多形象的比喻、真实的事例、严谨的逻辑分析以及独特的见解,其丰富的人生经历、扎实的学术知识、严谨的学术态度也让我对“做科研”的群体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三、关于“做科研”的方法
如果说“做科研”的实质是严谨的实践,“做科研”的能力是阅读与调研,那么“做科研”的方法就应该是思考。因为,如果我们只是机械地去实践并如实表达,那么整个实践工作还只是停留在收集资料的阶段,这是一个未完待续的状态,这些实践是否真的有价值,还有待于后继者在这些实践资料基础上进行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和认识。正因如此,我们几乎在所有的科研报告中都能看到“思”的身影。但是,“思”同样不是摆上了就可以,真正的科研的“思”我想应该是立足实践、前后贯通的一种深刻而又理性的“思”,没有实践,或者说实践工作不充分的“思”都像是无源之水,价值和意义都会大打折扣,甚至没有任何价值。
总之,这两天的讲座让我对科研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对自身的缺陷有了新的思考。但就像饶书记在开班仪式上的讲话里说的一样,只要我们能够高度重视,认真对待,我相信,自己的科研素质与能力一定能获得提升,因为任何事情,态度都是最为主要的。
以上则是本人此次参与学院教师培训讲座的一些学习心得与体会,因能力有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在此还烦请各位领导与同仁多指正,谢谢!
第四篇:师德讲座学习心得
师德讲座学习心得
在听了黄佑生老师的师德师风讲座后感触颇深,在这里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三点体会:
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前半句我们说并不尽然,后半句却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学生有着天然的向师性,特别是小学生,把教师的言行奉为准则和标准,据好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开口就是“这是我们老师说的”,闭口就是“这是老师叫我们做的”。在孩子眼中,我们老师是真理的化身,我们的一言一行就成了孩子效仿的对象。看来,教师的言行尽管只出现微小的偏离,但在眼睛像“录象机”、耳朵像“录音机”、脑子像“电子计算机”的孩子面前,就会成倍地放大,并加以迅速地模仿。看来,我们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这样才能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二、关爱学生,尊重学生
黄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的一句话让我恍然大悟,他说我们教师应该关爱学生,而关爱学生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天性、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教育学生要学会尊重别人,“尊人者,人恒尊之”,是我们的座右铭,但殊不知,学生也需要尊重,更需要老师的尊重。当孩子们犯错时,我们教师往往总是以发泄心中的愤慨为目的,缺乏与孩子交流、沟通的诚意,无意中会伤了孩子的自尊。记得去年,我接了一个六年级,在眼保健操时扣分了,我倒也没怎样,就在班里强调了一下,没想到第二天又扣分了,在查清是由于一个男生睁了一下眼睛后,我就让这个男生站起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地把他批了一顿。结果自打那天起,男孩子每次看到我都不敢抬头看我,或是远远地躲在边上。虽然事后问明原因是眼睛发痛才睁了一下,而且及时向孩子赔礼道歉经历过这件事,我时时鞭策自己,热爱学生就意味着尊重学生,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走路,要认真考虑自己对孩子的每一意见,每一做法,无论如何都不能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人的自尊心。
我觉得热爱学生还意味着热爱一切学生,尤其爱后进生,能容纳他们的天真,能容纳他们的错误,这种爱才是博大而深沉的!让爱的暖流也能流进在他们的心田。
三、自我调节,苦中寻乐
刚毕业的那年,我接手的是六年级,由于男孩子偏多,个别男生由于基础差,学习上根本不上心,每天都会惹一些麻烦事,破坏班规,见状我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强调过的事,他们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违反,当时我真是伤透了脑筋,每天就为这些事烦恼。但恼怒过后,冷静下来,仔细思考,烦恼、发脾气解决不了问题。痛定思痛,课余通过与同事的交流学习,我找到了而解决问题的办法,班风也日益好了起来。工作中难免会有小插曲,我们常会面临各种压力,但每当孩子们犯了错误后,手捧鲜花集体向你道歉时;当曾经教过的孩子向你问候一声“老师好”时,当孩子们在学业上取得进步是,我们不也曾感动过,幸福过,快乐过吗?所以我觉得压力既然存在,也无须多加抱怨,苦中寻乐,调整自己的心态,去追求一种教学的新境界。有人说我们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有人说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说我们是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有人说我们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我想我们没有这么伟大,我们不过是铺路人,是桥梁,是灯塔而已!教书育人,不误人子弟;以身作则,维护自己的声誉;关爱学生,感受孩子的一片真情,忙忙碌碌,寻找人生的一种乐趣!我想,我们不过是如此而已!
第五篇:教育讲座学习心得
心得体会
在学习期间我受益匪浅,不管是在教学技巧上还是新课标的改革上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收获,首先我听了吴正宪专家的示范课和讲座,在课上吴老师巧妙的课堂机智让我非常佩服。吴老师准备课的时候没有估计到学生基础。而且学生的交流配合能力非常差。在课上所讲的内容,和学生的配合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个时候吴老师马上转变课堂的教学思路,没有按预定的教学设计走。而是把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作为重点,整节课全都是在引导学生自主交流,用吴老师的话说就是虽然讲的非常吃力但是觉得非常幸福非常成功,为什么呢虽然学生基础很差,但是按吴老师的这套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他们在一个学期之后将会有非一般的突破。
山区的孩子们语言基础功底比较薄弱,在整节课上表达的磕磕巴巴的。我想增强学生的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不是一个老师的所能完成的,他也需要语文以及其他各方面老师的配合,这是一门长时间的功课。这样才会把课堂还给孩子,做到真正的孩子是课堂的主人。在这节课上基本上黑板上都是学生的作品。
在课的结尾吴老师让学生给本节课起个课题,其中一个小男孩看着满黑板的圆圈非常可爱的说我们叫这节课就叫神奇的圈圈课吧。脸上显的非常开心,是的这节课吴老师无时不刻的渗透着集合的思想,但是却没有讲一句概念,学生
根据圈圈形象的知道这些元素是一起的。吴老师对集合的处理非常恰到好处也非常到位。由于我是一名新的教师,有些是我专门去着重听的,比如吴老师的提问技巧,能换一个思路吗?能换一个角度吗?简洁不啰嗦。学生能够很好接受。接下来是吴老师的精彩的汇报课,汇报课首先吴老师把本节课的设计理念与我们进行了一些交流。对本节课应当把握的度,把握的重难点讲课技巧做了简单的说明。接下来重点和我们谈论了新课标的一些新的设计思路和理念。比如由双基变四基;过去的“双基”指的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现在新课标指的“四基”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由双能变四能;过去的“双能”指的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新课标指的“四能”包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涉及的是已知,而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涉及的是未知。因此,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比分析与解决问题更重要,难度也更高。在就是在课上渗透各种的思想比如迁移思想,集合思想,分类思想。增强小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推理能力,注重从长远的角度去培养学生。再就是把握那些弱势学生,给这些学生开小锅饭,不要对这些学生失去信心,做一名称职的教师。在就是吴老师教育我们青年教师一定要博览群书,注意平时的学习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得心应手的去应对学生,这里的学生不是抽象的,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跟他们交流需要的更多是艺术。
整个汇报非常活跃像是一个记者会,吴老师也回答了我们提出的一些在日常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比如面对学生口是心非的答案的时候,我们应当如何办?是否应当对一节课分段?吴老师都一一的给我们做了简答。让我感受到了名师的魅力。
在讲座的结尾处,吴老师着重强调了对于学生的提问一定要追问到底,并且按照这节课的主线进行理答。
我不断感叹着此次银川之行,听完吴老师的讲座后又是刘延革老师的示范课和讲座,刘老师主要是针对新课标下的解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刘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富有逻辑性,是学生听的非常有激情,我们听课老师也被感染了,当然也是由于学生的基础和预设的有些偏差,在开始的时候出现了一个笑点。教师展示图片是鸟巢,同学们都认识,之后展示了水立方,多数学生能不认识。这时老师提醒学生这是鸟巢的邻居。其中有一个小男孩大声的说道老师这是鸟笼。哈哈多可爱,所有的老师都由衷的笑了,笑的时候心里多少有些酸楚,山区的孩子毕竟和北京的孩子不一样,这从他们的单边鞋,从他们消瘦的身体,从他们晒黑的小脸蛋上早就看出来了。或许他们下课之后还要去帮爸爸妈妈干活。也许很多年后才能看到水立方。但是有一点刘老师对他们的爱是真挚的。在整节课为这些孩子挥洒着自己的汗水,倾注了所
有的热情。我们也为这感动着。
一节课不知不觉的结束了,刘老师又开始了她对新课标的解读,新课标下的解决问在整个教育间断的渗透。由原来的集中编排变成了分散编排,由原来的四则运算变成了多种知识融合,有原来的重视结果变成了重视过程,由原来的学会解题变成题同之前的设计是不一样的,新课标下的解决问题在乎的是整体的渗透,在乎的是了学会方法。其中思维过程是训练的根本,加强信息处理的教学,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注重解决策略的指导,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之后刘老师进行了《让学生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讲座。提到了许多深刻的问题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做学问,要学问,不学问,非学问。也提到了什么是有营养的数学。这都引起了我们的深思。此外刘老师还提到了要直面数学现实,找准教学生长点。弄懂学生在哪要到哪?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到达目的地。还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弄懂为什么。在课上渗透猜想,调整,实验三步骤。本着归零是心态,研究是常态,智慧是状态的心境去教学。
在讲座结尾给了所有教师建议,专业的读懂教材,用心的读懂学生,智慧的读懂课堂。这是对我们所有新课改下教师的一句勉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