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邓亚萍观后感
王力宏演讲的题目是“梦想造就软实力”。在演讲中告诉并鼓励我们要去“做梦”,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因为梦想是软实力的开始。哈佛的一个教授曾经说过在21世纪,我们的战争不是以武器打,而是用我们的文化去打。而力宏写的一首歌叫做《火力全开》,就是这个主题,正如歌词写的那样“文化是武器,埋在每根神经”。
接下来力宏讲的就是不要害怕失败,当你有一个梦想并且相信它时,你要相信自己的梦想和判断,努力去实现它,当失败时也不要气馁,而要在失败中摸索,不要使自己再次在这个地方跌倒。只有做好自己,完善自己,才能获得美好的人生。
通过力宏的演讲,我获益匪浅,我明白了只有做好自己,完善自己,才能获得美好的人生。我会将自己从中得到的感触融入到自己今后的生活中去,给自己更加明确的人生道路!
演讲中的一句话对我出动特别大,她说:“我们要有归零的决心,要肯放下,肯归零。要想到,我要从零开始,要保持一个勇往直前、拼搏向上的一种精神。在拼搏的过程当中,一定会遇到困难。那么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要有忍耐力!你的忍耐力有多强,你的成就就有多高。你的承受力有多大,你的成功就会有多大!”
林志颖一直是娱乐圈的一个不老神话,但他同样是一个梦想实现家,从十七岁出道到现在他是当红明星,歌手,赛车得过世界冠军,同时他也迷茫过曾经刻意的当忧郁小生,深陷对名利的追逐而撞车受伤,但他最后学会了做自己,追寻自己的梦想,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大家也会说他怎么有那么多的时间去了解做这么事情,有这么多的身份,有科技公司、网络公司,他说这都是从一个兴趣爱好而去了解,慢慢一步一步去逐梦、去实现它。他告诉我们梦想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只要我们有一种坚定的信念,永不放弃的精神,在机会还没有到来之前,我们能保持一种最佳的状态,等待那个机会的到来,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你好好抓住它、紧握它、不要放弃、去把它放大,全力以赴的去放大,我们都可以当一个成功的梦想实现家,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篇二:观后感
观奥运乒乓球女单决赛有感
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决赛。
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判处发球违例,丁宁发球必然会变得拘谨,同时发球之后不免去“观察”是否又被判罚,这对达到精神高度集中的要求是很不利的。判失分虽然也有影响,但是更严重的应该是心理上的,不解,不服,委屈,怨恨,每一种消极情绪对于比赛的影响都是致命的。
在这样的心理基础上,如果丁宁对阵的是福原爱或者冯天薇,只要强打起精神,充分发挥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相信仍然会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赢面。事实上,在本届奥运会上,丁宁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以4:0和4:2的比分分别战胜了二人,闯进了决赛。
但是,决赛里,丁宁的对手是自己的队友李晓霞。李晓霞实力绝不在丁宁之下,二人在精神状态和技战术水平都调整到最佳的情况下,获胜概率应该是一半一半。
如果丁宁能够及时作出调整,不受前面比赛的影响,仍有5成机会,否则,连2成也没有。
尽管很多解说和主持人都说的很好听,但是我坚信,不管是谁,看体育比赛一定会有倾向性。不管是国家队选手对阵国外选手还是“内战”,都是一样。对于本次决赛,我个人是比较倾向于丁宁。
我认为丁宁一定可以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夺得金牌,虽然最终的结果并非如此。纵观本次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决赛,丁宁前后一共3次被判处发球失分,总计4分。期间丁宁申诉未果,比赛曾一度中断。最后在裁判同时给出了黄牌和红牌之后,难忍委屈、现场飙泪的丁宁才强忍住泪水,红着眼睛继续比赛。结果可想而知,心态遭受了严重打击的丁宁,最终1:4输掉了整场比赛。
夺冠后的李晓霞喜极而泣,哭着笑着绕场致谢,急切中未及搜寻到观众席中李隼指导的位置所在,她就地满怀神情的深深鞠了一躬,向恩师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让我们把掌声送给李晓霞,她是一位实力强劲的优秀运动员,曾多次在国际赛场为中国乒乓球队立下赫赫战功,祝贺她!
同时更为丁宁感到深深的惋惜,她本来是有机会的。场下的丁宁早已痛哭失声,是啊,她输掉了决赛,失去了最快实现大满贯的机会。如果是自己拼尽了全力,最后输了,那她也大可不必痛苦,因为面对李晓霞这样的选手,没有任何人敢言必胜。关键是她连 全力一搏的机会都没有,发球违例严重的影响到了她的精神状态以及技战术,试想一下,对于她们那种级别的运动员,各种技术几乎已经成为本能,四套发球方法有三套都被判违例,还能拿什么去拼?当然了,还有一套发球方法,丁宁就是使用最后唯一未被判罚的发球坚持打完了整场比赛,所以她输了,她输的“理所当然”。然而连全力一搏的机会都没有,所以她不服,她痛苦,此刻的丁宁有权利痛苦!
和平年代,奥运会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比赛就是打仗。既然是打仗,有胜必定有败,胜者欢腾,败者悲伤。对于胜利者,我们可以不吝一切的去祝贺,而所有的祝贺在他们看来都是愉悦受用的。对于失利者,我们总是小心翼翼的去安慰,而所有的安慰在他们看来也都是苍白无力的。
回头说说丁宁的发球。客观的说,确实有点低,确实有点斜。没有拿尺子去量,不好说到底有没有脱手16cm以上。裁判如此判罚是有些重,但是只能说她严格,并不能说她无理取闹。像李晓霞的发球,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抛球高度上被判处发球违例。包括丁宁,可能都会说,以前那么多次的比赛,为什么就没有出现这种情况?难道说世界锦标赛、世界杯以及那么多次国际公开赛的裁判执法都有问题?
确实是可以提出这样的质疑,但是那又有什么用?不管何种原因,结果已然如此。运动员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在经过数以千百计的练习后定型而成,能参加奥运会,谁没有一系列拿得出手的战绩!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没有资格去评论国手的专业技术。我只是感觉,既然规定要抛球离手16cm以上的规定,为什么不能直接抛30cm以上?既然规定需垂直上抛,抛球不得旋转,为什么不能最大限度的抛直?或许丁宁的抛球已经有17cm高了,本次裁判判罚失误。或许是确实不足16cm,以前比赛的裁判没有判罚。说到底,丁宁抛球高度并没有明显的高于16cm。说到底,这毕竟是种隐患。
在一年很多次的国际职业巡回赛中,没有被判罚,在一年一次的世界杯比赛中,没有被判罚,在两年一次的世界锦标赛中,没有被判罚,在四年一次的奥运会中,被无情的接连判罚,这不可不说是一种不幸。
虽然很残酷,但是对丁宁来说,现在并没有多少时间可以给她来进行心理疗伤。后面紧接着还有团体赛,她要马上提起精神,好好准备后面的比赛。
奥运赛场,技术很重要,心理很重要,运气,也很重要。
比赛如此,生活也是如此。悉心准备,防患于未然总是没错的。
有备无患,至理名言啊。观奥运乒乓球男单决赛有感
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
伴随着王皓的拉球出界,张继科获得了本届奥运会男子单打的金牌,从而也是以最快的速度拿下了大满贯的头衔。
和丁宁一样,张继科也是在去年一年连续夺得世界锦标赛和世界杯的冠军,再差一个奥运冠军就是大满贯。前一天女单决赛已经打完,丁宁最终遗憾的与大满贯失之交臂。男单决赛,张继科没有重蹈丁宁的覆辙,充分展现出来了“藏獒”的血性、硬朗的作战风格,4:1战胜了王皓。
大满贯,是每个专业运动员梦寐以求的荣誉。乒乓球的大满贯,是指一人在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的单打比赛中,分别获得至少一枚金牌。放眼整个乒坛,能够获此殊荣的不过寥寥数人,女运动员有邓亚萍、王楠、张怡宁,男运动员有瓦尔德内尔、刘国梁、孔令辉。这些熟悉的名字,都曾在乒乓赛场上极度闪耀。本届奥运会之后,又将有一个人会加入到这个无限荣耀的阵列中,他就是张继科。
本场男单决赛,没有出现类似女单决赛那样的情况。虽然中间王皓也出现一个发球被判,张继科有个争议擦边球被判,但是这两个小插曲并没有对整场比赛产生很大的影响,两人都发挥出了较高水平。
面对上升势头堪称凶猛的张继科,王皓早已是略处下风,在去年的世界杯和世界锦标赛决赛中,两次都是负于了对手。本场比赛,王皓从头到尾眼神都很坚定,不管落后多少都是咬着牙硬顶。
第一局至关重要,王皓一直落后,但是他没有放弃,坚持一分分的往回咬。在6:10落后的时侯竟然神奇的将比分追到了10:10,之后双方交替领先。张继科在17:16重新拿到局点的时候,果断叫了暂停。暂停过后敢于出手,甩了王皓一个大角度的正手,王皓扑救不及,以16:18的比分输掉了第一局。
后面的比赛基本都在张继科的掌握之中,乘胜追击很快又拿下两局,大比分3:0领先。中间有个画面切换到了王皓的教练吴敬平,吴指导大概已经意识到王皓的第三次奥运会又将会以银牌告终,表情相当纠结。完全可以理解,在王皓和马琳的身上,他投入
了太多的心血。
虽然王皓在第四局竭力扳回一局,但是没能把握住第五局5:0开局的大好优势,被张继科逆转。大比分1:4,王皓输了。
三次奥运会,三次亚军,这就是命。
四年之后的里约热内卢,王皓想要从张继科、马龙或许昕手中抢到一张入场券,是不现实的。可以说,随着张继科的取胜,王皓,这位元老级乒乓国手的大满贯梦想已宣告破灭。
就像张继科赛后说的,比赛总要分出一二。冠军只有一个,残酷而现实,这,或许也正是体育竞技的魅力所在!
温情的一幕出现在比赛结束的时候。
张继科激动的跑向场外,亲吻金牌领奖台地面,然后回身走向的王皓。此刻的张继科没有表现出像世界锦标赛和世界杯战胜王皓夺冠后那样撕衣和怒吼的疯狂,王皓也不再像雅典和北京失利后那般痛苦至极黯然神伤。两人点头示意,握手,拥抱,彼此轻拍肩膀意示安慰和祝福。尔后,张继科和王皓共同举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向观众致意。张继科扬臂挥舞,王皓军礼致敬。感动,实在令人感动,感动得鼻尖发酸。
我不由得又想起了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当时获胜的刘国梁揽着失利的王涛的肩膀一起走向裁判席,温馨的画面给很多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一会,王皓将国旗交给张继科,披国旗,本应是属于冠军所独享的荣耀。或许,这也象征着张继科正式从王皓手中接过了男队的大旗。
赛场上真刀真枪的拼杀,赛场下真诚的祝福和安慰,王皓和张继科以实际行动对奥林匹克精神作出了完美的诠释。对张继科来说,以后的责任更重了。
对王皓而言,这样的结果虽然很遗憾,却也未使不是一种释然。他已经足够优秀了,连续三次获得奥运会单打银牌,这本身也是一种壮举。这项记录不单前无古人,也必定后无来者。
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只要你曾经拼尽全力的拼搏过,只要你曾经锲而不舍的付出过,不管最终成与不成,都是值得肯定的!男单金牌之争就此落下帷幕,紧接着,王皓和张继科还将和队友马龙一起,为了男团的卫冕而继续奋斗。中国队,加油!篇三:《开讲了》观后感文档
《开讲啦》观后感
最近看了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撒贝宁主持的央视青年公开课《开讲啦》两期节目,感觉真的是青年培训难得的精品。特别适合当下的我们。建议读者有时间好好看看,相信一定会收获“正能量”。
开讲的嘉宾有邓亚萍、郎郎、陈坤、王朝歌、李少红等文体界名人,也有著名企业家王石、冯仑,还有教授葛剑雄,新闻发言人赵启正,航天员杨利伟。《开讲啦》第一季主要讲了人生经验、理想、价值观、主流、励志,或者用最近流行的比较泛滥的说法叫“正能量”。在主流价值取向上,《开讲啦》与传统的演讲一脉相乘,向上、励志,讲真善美。制片人吴晓斌说:“励志永远是人们愿意接受的,只不过以前可能 ‘励’的方式不那么好,所以大多数人不接受,反过来给了非主流的东西一些存在的空间。本次,节目在在表达主流价值方面有所创新,特别在语态方面的创新,会让大家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节目的最大的亮点就是直接互动,不再像以前的大规模集体接受感动和灌输。吴晓斌说:“观众倾听是倾听了,我希望他们不是一边倒的角色,听完演讲后讲太棒了,你说的太好了,我们太赞同了。完全是请教式的那种。希望年轻人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说这就是我的问题,而不是代表青年群体。”撒贝宁说:“这是一个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人云亦云的时代,你能听到太多的声音,太多的观点,怎么让年轻人真正能够认识到用自己的心智去判断人生和未来,而不是在一种渐渐习惯的状态当中,把自己的人生交给周围的人,这非常重要。”
企业家冯仑的演讲题目是“理想丰满”,他讲二三十年前中国人能谈的理想只是领袖的理想,国家的理想、而现在,理想是个人的,比如高校学生毕业,会有这样的场景,男生从宿舍挂下标语:三年变成“高、富、帅”,也会有女生不甘示弱:一定要做“白、富、美”。这也是理想,你不能说这不是个理想。”冯仑说,有理想,人会快乐,生命会简单而不纠结。著名的女导演,曾经和张艺谋共同执导零八年奥运会开幕式的王潮歌说,“大家的幸福感特别特别差,每个人都奔着成功的目的去了,怎么可能每个人都是亿万富翁,怎么可能都是名人呢?我是谁,就是要告诉年轻人,要设定自己的人生目的,为什么非要把别人的日子和别人的生活当成自己的呢?成功是什么,成功是自己感到幸福,感到生而有意义,感到我没有那么多的挫败,感到我这个人不错。这叫成功。”大导演又对成功做了新定义。
《开讲啦》节目看后感觉很新颖,成功人士的演讲不教条,语言时代感很强,引人入胜。希望读者有时间看看,我想对我们的培训课堂会有帮助。
后几期视频还没有看完,待续!
王 猛
2012-09-23篇四:观后感11 开学第一课》由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今年的主题是“幸福”。节目现场,国际巨星成龙、航天英雄杨利伟、世界冠军邓亚萍、著名学者于丹、钢琴家郎朗、法网冠军李娜等社会知名人士分别就“如何让孩子们拥有幸福的童年”发表了自己的演讲,并教给了我们拥有幸福的一些方法。
这一堂“幸福”课,还重点讲述了乐观自信的钢琴盲童刘浩、重庆跳太空舞步的校园师生和带着养母上学的“最美女孩”孟佩杰的故事,温馨感人,震撼人心,让现场所有观众为之动容。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10岁盲童钢琴国际获奖,舞台上响起一段优美的旋律,这是出自一个年仅10岁的男孩刘浩之手。他曾经参加过德国舒曼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并且获得了总决赛的第三名。但刘浩是盲童,看不见那些黑白键,更看不见自己面前的五线谱。、“我和正常人一样,只是看不见东西,别的我都能干。”也许是这个坚强的男生感动了上帝,让他失去双目却获得了弹钢琴的天赋。2007年,刘浩的母亲带着200元和电子琴,与刘浩一起到北京寻找钢琴老师,可是老师一看见刘浩失明就拒绝了。一连被40多个老师拒绝,让母子二人陷入困境。2007年5月,在北京爱心组织帮助下,刘浩上了盲校,终于有了钢琴老师。
这样说来,我们每天不都生活在幸福中吗?我们每一天不都有幸福存在吗?你没有感觉到幸福,那是因为你没有遭遇到比现实残酷十倍、百倍的不幸。体验自己的幸福——回想一下往日的不幸,才能体验自己的幸福;已经生活在不幸中,才会感觉到昔日的幸福。其实,幸福只是一种感觉,只要你用心去体会,那么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生活在幸福之中,就会有无限的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挫折不幸,就会有激情去过好每一天。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在星期四,中央电视台重磅推出了《开学第一课》。我回家以后,就打开了电视机,观看《开学第一课》。《开学第一课》是专门为小学生打造的节目,是一个教育小学生的好节目,我看开学第一课时,好似时间凝冻,只有我和电视机了。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是以“幸福”为主的,今年的《开学第一课》诚邀了许多明星,而且内容更是可以让人潸然泪下。有充足自信心的刘浩小同学,也有人人喜爱的王老师,还有王老师带出的学生对王老师依依不舍。也有边学习一边照顾坐在轮椅上的养母的孟佩杰。《开学第一课》有许多可以让我们学习的榜样,这些榜样也将是我们的目标。盲人钢琴家-刘浩
时间在流逝着,我的眼睛丝毫没有离开电视,看着那些令人感动的事。这是,一个小男孩儿,在舞台较边上,在那里沉沉醉醉的弹着钢琴,现场人无不被他的琴声所吸引。这时,他在主持人的带领下来到台前,这时,播了一段vcr,播完好,很多人都哭了,我也哭了。原来,刘浩是一个双目失明的孩子,他看不到花花绿绿的世界,也看不到祖国的强大,他的眼前是漆黑的。可是,音乐给他带来了曙光,他最后终于学成了音乐!
我们现在的生活,比刘浩的生活美好多了,刘浩他两眼失明,他看不见任何东西,他只能想象这个世界,我们的生活,就是幸福,我们有家长对我们的关爱,有一双雪亮的眼睛看世界,也有老师对我们无穷无 尽的关爱,客刘浩他有什么,他只有一个为他日益操劳的妈妈和超出常人的自信,就凭这些,他就成为了一个小小钢琴家,那为什么我们不行呢?连残疾人都做到的事,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呢?有一次,我们面临期末考试,我们一点信心都没有,我爸爸妈妈就来鼓励我,他们和蔼可亲地说:“孩子啊,你要对自己有信心,如果你连最基本的信心都没有,那你这次考试那一定彻底没戏。”听完我爸爸妈妈的话,我士气大增,大大方方的就去考试了,果然,这次考试我在班上考了第六名的好成绩,我笑了,可能这就是我的幸福吧。同学们,你们要珍惜现在啊。
最好的老师---王老师 在哪里,有很多的学生还不知道迈克尔.杰克逊这个名字,王老师把这些欢乐带给山区里的孩子们它不仅仅是为山区的孩子带来快乐也是为山区的孩子带来幸福,我们想想,我们比山区的孩子们幸福,他们这么乐观地看待一切事物,真的很少有,另外,王老师也是在传递幸福,自己幸福了,别人也就幸福了。孝子——孟佩杰
孟佩杰她边学习边照顾自己的年迈的养母,她为了报答养母对她15年的养育之恩在他考上一所学校后,她决定继续带着她的养母上学,多么的感人啊,我们现在受到的溺爱太多了,孝顺这个词被很多同学忽视,其实这也是传递幸福的一种,我们应该对自己的长辈们报答。《开学第一课》是一个很好的节目,有助于我们的成长,同样,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榜样们,树立自己的榜样也是对自己一个目标的树立吧。2012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大全(5)可以正常的上学,健康的成长,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梦想,只要我们不放弃,一直努力的去追求,就一定会实现。9月1日,我们在教室里看了《开学第一课》,在八达岭长城隆重开讲,这节课的中心思想是“我的梦·中国梦”。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其文化内涵中饱含着中国人民“勤劳、朴实、坚韧、向上”的精神和“友谊、和平”的梦想。由教育部、中央电视台和八达岭长城倾力打造的《开学第一课》面向全国3亿中小学生,以现场课堂的形式,讲述个人与国家“大爱”的梦想。
特邀嘉宾老师李连杰、马云、李中华、章子怡分别用演讲的方式向孩子们讲述梦想成真的心路历程;而作为辅导老师的庞清、佟健、房祖名、张静初、陈然、韩庚、王心凌等人,则以课间操、游戏和表演与孩子们融为一体。
最让我感动的是来自玉树的才仁旦周是地震时最小的志愿者,为救援队当翻译拯救生命;无臂的杨孟衡和刘伟给了人们更多感动;来自舟曲遇难女孩父亲和校长的讲述让人们更加珍视生命的含义和学习的梦想。
今天,我们上了开学的第一课。我们十分的兴奋,应为我们又回到了自己那宽敞明朗的课堂。我们又可以看到自己最喜欢的老师了。可是今天我早到了学校还接受了批评,早知道我就听妈妈的话。我们中午在大屏幕里观看了开学第一课别人的梦想,虽然我们只看到了的一点点。前面的没有看到,我却十分的感动。尤其是那个李云叔叔,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故事中的杨孟淑他的双手却没有了,用双脚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在五、六岁的时候由于被电击中而导致失去双手,他为了完成自己游泳梦想而付出了百般的努力。而另一个空中飞行员叔叔也完成了自己的飞行梦想,他的空中梦想是在读高中毕业是完成的,他经过
了许多风风雨雨,他在一次试飞的时候,突然飞机上出现了裂缝,他却非常镇定的面对危险,他本应该跳伞而争取生命,可是他却没有这么做。突然他把握住一丝希望,他成功带回科学数据,终于成为一个空中飞行员。他的爸爸是抗美援朝的空军,爸爸告诉他你只要努力就可以完成自己的梦想。我的梦想有好多,但是我却不知道我应该完成哪一个。我也要向他们一样来完成自己的所有梦想。
我的梦,中国梦!
9月1日,是开学的第一天。2012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大全(7)以克服。
今天我们观看了《开学第一课》,它启示了我,帮我打开了那扇梦想之门。
在《开学第一课》中,有一个人用脚趾头弹钢琴,很吃力,也很累,但他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用脚趾头弹出美丽的,优美的,动听的音符。
看到了这个残疾人如此努力,而我是一个健全的人,我问了问我自己的心:“我的梦想是什么?”我的心给了我答案:“我想当一位歌唱家和一位演员。”
我想用我的歌声温暖他人的心,让每个人的心更温暖,用我的歌声去感化那些冷酷的心,让每一个人都充满爱心。
我想用我的节目,搞笑的片段给每个人带来愉悦,是他们放松心情,开心一刻。
我想大声的告诉全世界的人民,只有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我会为此去奋斗,努力,让它永远是我的目标。在不久的将来,它将从梦想变成现实。我的中国梦——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上学期的期末考还在眼前,新的学期却已经开始了。今天是9月1日,是开学的第一天,照例我们和全国2.2亿的中小学生一齐收看了最大的一课——《开学第一课》。
《开学第一课》中出现了很多有名的人物:着名演员章子怡、试飞英雄李中华、成龙之子房祖名、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他们向我们诉说了自己儿时梦想,通过努力终于让梦想成为现实,这也使我知道,有梦想还不够,更需要的使有了梦想以后,勇敢执着的追求,只有这样才会成功。
收看完节目后我问自己:“我的梦想是什么,我有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过吗?”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书育人,孜孜不倦,把毕生的精力用在培养学生们上,对每一个学生都和蔼可亲,不管他成绩好与坏,都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但是,我有这个梦想而努力过,奋斗过吗?好像没有,自此,我打定主意,口说无凭,我要从现在开始为我的梦想而学习,而努力,只有这样带到我长大的时候,才会将梦想成为现实。《开学第一课》告诉了我:对于自己的梦想一定要坚持,一定要坚守,但是,口说无凭,只有为了梦想去奋斗,去努力,这样才会成功,才会实现。
漫长而愉快的暑假稍事即纵,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学期。今天,两亿多名小学生把目光聚集在了长城的八达岭脚下的舞台上,观看了开学第一课。
今天的班会主题很简单,那就是——你有梦想吗?你的梦想是什么呢?着名演员章子怡、成龙的儿子房祖名、阿里巴巴网站的创始人马云、试飞英雄李中华等明星都回忆过去向大家述说自己的儿
看过抗日战争电影,那个年代是战争打仗的高峰期,那年代只是有,战争,愤怒,。那时候,整天炮弹飞天,家破人亡的多不胜数,只能听到,惨叫声,只能听到炮弹声。敌人惨无人道,那是房子被抢光,烧光,炸光,人被杀光。悲惨的镜头换来今天的幸福
难道我们不幸福吗? 看过抗日战争电影,那个年代是战争打仗的高峰期,那年代只是有,战争,愤怒,。那时候,整天炮弹飞天,家破人亡的多不胜数,只能听到,惨叫声,只能听到炮弹声。敌人惨无人道,那是房子被抢光,烧光,炸光,人被杀光。悲惨的镜头换来今天的幸福。
难道我们现在不幸福吗? 看过抗震救灾,那正好21世纪没有战争灾难,但有天灾,那时候,当房子塌下来时,我们这里正朗朗地读书,汶川那边的孩子已经被埋在地里,那地区已经变成废墟,痛哭入声,又是一个家破人亡,失去家人,失去父母,失去儿子,失去丈夫,失去妻子的重重痛苦。
难道我们现在不幸福吗? 看过电视里的功德会,是说去大西北,体验生活的。那里虽然没有战争,没有天灾,但那里荒凉一片,道路崎岖,是一个干旱地区,拿水要走十几里路,而且那 里的水源也不是很干净,还带有许多细菌。那里也有学校,那学校每天派两名学生去拿水,每次拿回的水一桶用来供学生老师煮开来饮用,另一桶用来清洁教室{因 为他们说要搞好卫生,预防疾病}最讽刺的是在那里的的水原本就不干净的了。因为那里生活非常困难。
难道我们现在不幸福吗? 幸福!幸福!幸福!我们很幸福,生活在这个世纪,这个地区,不是幸福,而是非常幸福,比起抗日战争的儿童,地震灾区的儿童,大西北没水喝的儿童。我们是在幸福不过了。篇五:读《邓亚萍学英语》的感想
读《邓亚萍学英语》的感想
石家庄市裕华区金马小学 二年级一班 王思淼
故事大道理》的书,里面写
了许许多多的名人故事,通
过他们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很
多的大道理。其中有一篇让
我记忆深刻的是《邓亚萍学 英语》的故事。
这篇故事主要讲了邓亚
萍以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身份
初进清华时,她的英文几乎
是一张白纸,经过自己不断的刻苦努力,然后又到英国剑桥大学去突击英语口语。她起早贪黑,每天只睡几个小时。以她的好胜心理,不甘心的劲儿去努力拼搏,后来终于戴上了学士帽,而且在毕业典礼上用流利的英语向老师致词。读了这个故事,使我感受到在成功者光彩照人一面的背后,他们付出的汗水和努力。要想有所成就,成为别人仰视的对象,就要比别人更勤奋,更努力才行。很多成功者,他们的起点并不比普通人高,有的甚至身处逆境,经受着压力和羞辱,而这恰恰成了他们奋发向上的动力。看一看他们,我们真的没有偷懒的理由。
第二篇:邓亚萍求学路
邓亚萍受聘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
——探访邓教授求学路
中国政法大学开展“中华情·中国梦”主题巡讲活动,邓亚萍为师生做了主题为“报效祖国、成就梦想”的专题报告会。
报告会上,邓亚萍主要讲了乒乓赢得荣誉、知识改变命运和留学创业报国三部分的内容。她向学生们分享了“敢想+创新=独一无二”、“学术功底+国际视野=核心竞争力”、“个人事业+国家利益=人生价值”。三个人生经验。她表示,法大在她心中是一所非常出色的大学,其培养出来的人才以及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报告会结束后,法大在乒乓球训练馆举行了邓亚萍受聘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仪式,校党委书记石亚军向邓亚萍颁发了兼职教授聘书。
据邓亚萍公开简历显示,现年42岁(生于1973年,河南郑州),5岁开始打乒乓球,15岁进入国家队,在她14年的运动生涯中,共拿到18个世界冠军。另外,邓亚萍在乒坛排名连续8年保持世界第一,是乒乓球史上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在1998年9月,邓亚萍正式宣布退役。在求学上,邓亚萍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她拥有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的学位。2001年,邓亚萍取得了清华大学外语系英语 学士文凭。
2002年12月,她获得了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当代研究硕士学位。
2008年,从英国剑桥大学基督学院毕业,获得土地经济学博士学位。
在退役后,邓亚萍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担任职务。2004年,邓亚萍担任奥运村部副部长兼奥运村办公室副主任。2009年4月16日,邓亚萍正式就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2010年9月25日,邓亚萍担任人民搜索网络股份公司总经理。2010年9月26日,邓亚萍出任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人民搜索(后来更名为“即刻搜索”)总经理。
邓亚萍的艰辛求学路
清华:从写26个英文字母开始
“临近退役时,我便开始设计自己将来的路,有人认为运动员只能在自己熟悉的运动项目中继续工作,而我就是要证明:运动员不仅能够打好比赛,同时也能做好其他事情。哪天我不当运动员了,我的新起点也就开始了。”邓亚萍说。
“1996年底,我被萨老提名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委员。我明白,这既是国际奥委会的重用和信任,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奥委会的办公语言是英语和法语。然而,这时我的英语基础几乎是零,法语也是一窍不通。面对如此重要的工作岗位和自己外语水平的反差,我心里急得火上房。”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结束后,邓亚萍以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身份初进清华时,英文几乎是一张白纸。
“怀着兴奋又忐忑的心情迈进清华大学。老师想看看我的水平——你写出26个英文字母看看。我费了一阵心思总算写了出来,看着一会儿大写、一会儿小写的字母,我有些不好意思看老师,就这个样子了,但请放心,我一定努力!
“上英语课时,老师的讲述对我而言无异于天书,我只能尽力一字不漏地听着、记着,回到宿舍,再一点点翻字典,一点点硬啃硬记。我给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一切从零开始,坚持三个第一:
1.从课本第一页学起,从第一个字母、第一个单词背起; 2.一天必须保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每天5点准时起床,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直到正式上课;晚上整理讲义,温习功课,直到12点。”
由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邓亚萍几乎完全取消了与朋友的聚会及无关紧要的社会活动,就连给父母打电话的次数也大大减少。为了提高自己的听力和会话能力,她除了定期光顾语音室,还买来多功能复读机。由于总是一边听磁带,一边跟着读,同学们常跟她开玩笑:“亚萍,你成天读个不停,当心嘴唇磨出茧子呀!”“但我相信:没有超人的付出,就不会有超人的成绩。这也是我多年闯荡赛场的切身体验。”
学习是紧张的,每天的课程都排得满满的。除学习之外,邓亚萍每周还要三次往返几十里路到国家队训练基地训练,疲劳程度可想而知。
“每天清晨起床时,我都会发现枕头上有许多头发,梳头的时候也会有不少头发脱落下来。对此我并不太在意,倒是教练和队友见到我十分惊讶:‘小邓,你怎么了?’我说:‘没什么,可能是学习的用脑和打球的用脑不一样吧。’
“虽然都是一个‘苦’字,但此时的我却有不一样的感受:以前当运动员,训练累得实在动不了,只要一听到加油声,一咬牙挺过来了;遇到了难题、关坎,教练一点拨,通了;但读书呢,常常要一个人孤零零面壁苦思,那种清苦、孤独是另一种折磨,没意志、没恒心是坚持不下去的。”
为了更快地掌握英语,几位英语老师建议邓亚萍到国外去学习一段时间。在他们的热心帮助下,经清华大学和国家体育总局批准,1998年初,刚在清华读了几个月的邓亚萍作为交换生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突击英语。剑桥:每天凌晨5点起床攻读
1998年2月26日邓亚萍怀着复杂的心情飞向剑桥。对她来说,这自然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但却又是一个艰难的起步。
“第二天就是开学上课的日子,全班一共9个同学,教室不大,9张课桌椅向着黑板,摆成半圆形。老师先让大家做自我介绍;接下来给每人发了两张讲义就开始讲课。课堂上没什么纪律,讲解方式也很随意,老师一边讲课,同学们一边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问题。我在云山雾罩中上完了课。四五个星期过去了,每天十五六个小时的付出,但收效并不大,英语水平的提高也不显著。作为一个插班生要赶上其他同学困难太大。加上没有教材,每次上课才能拿到老师发的讲义,这种教学方法我很难适应。
“那时吃饭对我来说好像都很费事,中午休息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我一般都不回宿舍,就是吃上午带去的三明治,然后看一会儿书。晚上经常吃的东西就是自己做的方便面加青菜、西红柿和鸡蛋。几乎每天都要到12点才能睡觉。
“除了像在国内那样,整理讲义、查阅资料、练习听力外,课余时间我会深入人群,先听他们谈话,然后慢慢练习与他们对话。每次归来,我再反复琢磨,从中进一步挖掘英语的文化背景、历史变革、语言规律,以便帮助自己理解、分析英语,寻找学习规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邓亚萍的口语和听力已进入班里的优等生行列。回到清华,邓亚萍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国球的历史及发展》,从开题报告,到第一次提交论文,以至论文的最终修订,邓亚萍不仅每一项都达到标准,而且步步提前,赶在时间表前完成。
“我终于戴上了学士帽,在毕业典礼上,我用流利的英语向老师致辞。”
诺丁汉:一看她学习的劲头就知道她乃世界冠军 2001年9月,邓亚萍从清华走进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她拿出打球的劲头,按说老师安排的课程已经呈饱和状。每周天天有课,周末的作业也不轻松,做罢作业还要准备下一周的课,周而复始,可她还是觉得“吸收”得不够。
上课的过程中,邓亚萍总是抓住一切机会抢着发言。老师开玩笑说从她学习的劲头可以看得出她是一个世界冠军。
“这个硕士学位我非拿不可,而且一定要在国外的大学里拿到。过语言关对我来说还有着另外的意义。当时我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同时还负责国际乒联的一个项目。如果你没有办法跟别人交流,那么一切都是零。同时还有一个公众形象,就是说我毕竟代表着中国,同时代表着中国运动员,所以精神风貌是很重要的。”
一年后,邓亚萍面对严格的考官,用英语宣读了3万5千字的论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以翔实生动的材料和清晰有力的论点论述了中国妇女及中国妇女体育的巨大发展和变化。临场考官无条件一次通过!2002年12月22日,她又获得硕士学位。萨马兰奇先生盛赞她“拥有了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
至此,从1997年进入清华大学起,邓亚萍已在校园度过了近六个春秋,并将自己当年的小学“学历”变为研究生学历。邓亚萍坦言,从运动员到学生,尤其是一个留学生,她付出的努力并不亚于打球。“从对英语一窍不通到熟练地用英语与教授交流,从人生地不熟到朋友遍英国,从开始时的迷茫到后来的迎接挑战,每一步都走得很辛苦。但海外生活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真正了解了世界。” 其间,她还作为北京申奥成员,赴莫斯科为北京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做出了贡献。
2001年7月13日,邓亚萍用流利的英语向国际奥委会委员呼吁:请给中国运动员一个机会,让我们做一次奥运会的东道主!
再回剑桥:学习、工作与速冻饺子
知识,没有止境。2002年,她如同一个长跑运动员,又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开始新的拼搏——满怀信心地攻读剑桥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2008奥运会对当代中国的影响”,邓亚萍的“中国研究”又得以继续下去了。
2003年2月24日,正在剑桥攻读博士的邓亚萍又回来了,在北京奥组委,新的忙碌又开始了。
2004年的春节假期,她为了赶写剑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放弃了与亲人的团聚,买来一堆速冻饺子,每天的水饺餐伴她度过了假日。
“有人可能觉得我这是自讨苦吃,甚至有人说你的荣誉多得一大把,不攻读什么学位,后半生照样可以过得不错,即使读学位也不必那么辛苦,甚至不妨找个‘枪手’代笔写论文。但我读书上大学可不是为了‘镀金’,我上学只是要圆自己的读书之梦。我从自己与外国朋友交往中深切感受到知识缺乏、交流不畅。尽管基础差,我不想投机取巧走捷径,更不要说我就读的清华、剑桥等国际知名大学治学严谨,容不得弄虚作假!” 饺子可以速冻,人才却难以速成。邓亚萍学业上的成功与打乒乓球的辉煌,其实并非得益于她具备多大的天赋。恰恰相反,无论学业还是打球,她都是在先天条件不大有利的情况下,靠坚忍不拔的毅力,靠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夺取新的金牌。
第三篇:邓亚萍经典语录
邓亚萍经典语录:
1:我这辈子机会来了,我干吗要等下辈子!
2:你聪明,我多干点,咱俩可能也能扯平,但是到最后,是不是你真的比我聪明,那倒不一定了!
3:你的忍耐力有多强,你的成就就会有多高,你的承受力有多的,你的成功就会有多大。
4:今天的成功不等于明天的成功,但明天的失败也不等于你后天不可以成功。
5:尊重不是别人给予你的,是要去争取的。
6:其实人生本身没有捷径,只要少走弯路,就是捷径了。
7:这叫苦吗,这是你必须做的,根本不叫苦。
王石 开讲啦经典语录★
1.胜利往往是在努力一下的坚持之中。
2:职业方向是你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瞬间,你也不会满足自己。
3:即使最后头破血流,我也非常珍惜,因为这是我自己选择的。
4:能想象到追悼会怎么开,谁来鞠躬的人生,我不会甘心过。
5:我和很多人最大的不同,不在于我比他们聪明,也不在于我比他们更运气最重要在于,我认准一个目标,就坚持了下去。
李少红经典语录
1:你要跟你自己谈一次恋爱,然后知道你是什么是你最爱的东西,什么是你这一生中,你觉得丢掉它,你活不下去。
2:你要建立你的一个梦想,触摸到这个梦,破碎了,可能就不是你的梦;触摸到它,你舍弃不掉、放不下,它可能就是你人生的梦。
3:我不愿意等待,我愿意用行动换得我的机会。
4:在任何一个选择的十字路口上,你都可以给自己设置加法或减法,选择一个你最重要的,把其它放下去。
5:想当明星和想当演员是两回事,要当一个很有技能的演员,要耐得住坐不上宝马的寂寞。
6:我们的机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不是上天在那儿摆好的。
7:你也许一下看不到你一生的梦想,但是你可以看到下一步的梦想,为你下一步的梦想去努力。
第四篇:介绍邓亚萍
人民搜索女总裁邓亚萍的升职记
人们总说一句话,是性格决定命运还是命运决定性格。邓亚萍的命运还是性格决定的,“竞技体育的残酷告诉了我,人生没有捷径,只有靠自己去拼”,她没有选择容易的事情来做,而是选择了对自己来讲最有挑战性的事情来做,实践证明,她的选择是对的。
2010年国庆节前夕,昔日“乒乓女王”、37岁的邓亚萍完成了人生又一次华丽转身——正式出任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兼“人民搜索”网站总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正厅级女干部。
三年内完成“三级跳”
在众多转型从政的女运动员中,邓亚萍无疑是最成功者之一。邓亚萍的“当官”跟她的很多前辈不同,她并不仅仅是担任体育行政管理领域的职务,早在两年半前就她已经进入了国家机关,担任的职位是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副厅局级干部)。
一年后,邓亚萍又正式调任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兼“人民搜索”网站总裁,短短三年内,邓亚萍完成了“三级跳”。
13年前,24岁的邓亚萍带着4枚奥运金牌退役,此后她用了整整11年时间分别在清华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先后获英语专业学士学位、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硕士学位和经济学博士学位。
同时,在求学期间,在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鼓励和帮助下,邓亚萍在悉尼奥运会后正式进入了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那是她“仕途”的真正起点,后来她又两度成为北京申奥大使、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任职、担任北京奥组委官员……
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讲,退役后的选择有很多种,有从商的,有从政的,有进演艺圈的……然而,邓亚萍选择退役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打乒乓球打了19年,相当长的时间,已经获得了18个世界冠军、实现了大满贯;第二个原因是为了在退役后适应社会,很想去读书。从退役选择读书来看,邓亚萍的选择还是性格决定的,“竞技体育的残酷告诉了我,人生没有捷径,只有靠自己去拼”,她没有选择容易的事情来做,而是选择了对自己来讲最有挑战性的事情来做,实践证明,她的选择是对的,她是一个笑到最后的人,人常讲的两句话“性格决定命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她身上都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临近退役时,我便开始设计自己将来的路,有人认为运动员只能在自己熟悉的运动项目中继续工作,而我就是要证明:运动员不仅能够打好比赛,同时也能做好其他事情。(励志一生www.xiexiebang.com)哪天我不当运动员了,我的新起点也就开始了。”3年前在出任北京奥组委官员时邓亚萍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回忆说,“1996年底,我被萨老提名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委员。
我明白,这既是国际奥委会的重用和信任,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奥委会的办公语言是英语和法语。然而,这时我的英语基础几乎是零,法语也是一窍不通。面对如此重要的工作岗位和自己外语水平的反差,我心里急得火上房。”
亚特兰大奥运会结束后,邓亚萍以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身份初进清华时,她的英文几乎是一张白纸,既没有英文的底子,更别说有口语交流的能力。“怀着兴奋而又忐忑的心情迈进清华大学。老师想看看我的水平——你写出26个英文字母看看。我费了一阵心思总算写了出来,看着一会儿大写、一会儿小写的字母,我有些不好意思——老师,就这个样子了。但请老师放心,我一定努力!”
“上课时老师的讲述对我而言无异于天书,我只能尽力一字不漏地听着、记着,回到宿舍,再一点点翻字典,一点点硬啃硬记。我给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一切从零开始,坚持三个第一——从课本第一页学起,从第一个字母、第一个单词背起;一天必须保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每天5点准时起床,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直到正式上课;晚上整理讲义,温习功课,直到深夜12点。”由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邓亚萍几乎完全取消了与朋友的聚会及无关紧要的社会活动,就连给父母打电话的次数也大大减少。
为了提高自己的听力和会话能力,她除了定时光顾语音室,还买来多功能复读机。由于总是一边听磁带,一边跟着读。同学们总是跟她开玩笑:“亚萍,你成天读个不停,当心嘴唇磨出茧子呀!”“但我相信:没有超人的付出,就不会有超人的成绩。这也是我多年闯荡赛场的切身体验。”
学习是紧张的,每天的课程都排得满满的。除学习之外,邓亚萍每周还要三次往返几十里路到国家队训练基地进行训练,疲劳程度可想而知。“每天清晨起床时,我都会发现枕头上有许多头发,梳头的时候也会有不少头发脱落下来。对此我并不太在意,倒是教练和队友见到我十分惊讶:„小邓,你怎么了?‟我说:„没什么,可能是学习的用脑和打球的用脑不一样吧。‟”
为了更快地掌握英语,几位英语老师建议邓亚萍到国外去学习一段时间,在他们的热心帮助下,经清华大学和国家体育总局批准,1998年初刚在清华读了几个月的邓亚萍作为交换生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突击英语。
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又是一个艰难的起步。最初的几个月,邓亚萍一直都在艰难地适应剑桥的学习环境。和普通学生一样,邓亚萍买了辆自行车,准备每天骑车往返学校。但第一天房东领她走了一遍,第二天自己却找不到路了。问路也无法与人交流,这种窘迫让邓亚萍永生难忘。
为了赶功课,邓亚萍起早贪黑,每天只睡几小时。中午吃的是家里带去的三明治,晚饭经常吃的就是方便面加青菜、西红柿和鸡蛋。几乎每天都要学习到午夜才能睡觉。虽然基础比其他同学差,她总是不甘心,想超过别人。这种好胜的心理后来才慢慢开始转变:“毕竟基础不同,从运动员到学生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学习上升也要有个过程。”回到清华,邓亚萍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国球的历史及发展》。从开题报告,到第一次提交论文,以至论文的最终修订,邓亚萍不仅每一项都达到标准,而且步步提前,赶在时间表前完成。“我终于戴上了学士帽,在毕业典礼上,我用流利的英语向老师致词。”
2001年9月,邓亚萍从清华走进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原本更喜欢剑桥,那里风景可人,令我心醉。可我还是投奔了诺丁汉大学,因为诺丁汉大学有全英国最棒的外语系。”多年后回忆当年清苦的求学生活,邓亚萍说:“打球的时候,两眼视力都是1.5,上学以后下降得很快,现在有一只眼已经0.6了。学习和打球相比完全是两码事,睡眠不足,上课总是犯困,眼睛睁不开,越坐越困,恨不得用根棍儿把眼皮撑起来。可对面坐着的是老师,你又不可能睡觉,更不可能溜号。刚开始时这种感觉特别明显,后来慢慢适应了这种生活,知道该怎样安排好作息,找到了一些规律。”
在诺丁汉大学上课的过程中,邓亚萍总是抓住一切机会抢着发言。老师开玩笑地说,从她学习的劲头可以看得出她是一个世界冠军。当再次拜会萨马兰奇先生时,邓亚萍的硕士论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给了萨翁一个惊喜。2002年12月22日,她如愿获得硕士学位。萨马兰奇先生称赞她“拥有了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
第五篇:邓亚萍学英语
邓亚萍:我是如何学英语的? 如果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冠军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大满贯,那么清华获得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毕业和取得剑桥博士,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项大满贯。
——邓亚萍
1997年退役进入清华大学,2001年拿下学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英国诺丁汉大学,2002年12月12日,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邓亚萍用求学路上一路奋斗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世界冠军求学的悬梁岁月……
清华:从写26个英文字母开始
“临近退役时,我便开始设计自己将来的路,有人认为运动员只能在自己熟悉的运动项目中继续工作,而我就是要证明:运动员不仅能够打好比赛,同时也能做好其他事情。哪天我不当运动员了,我的新起点也就开始了。”邓亚萍说。
“1996年底,我被萨老提名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委员。我明白,这既是国际奥委会的重用和信任,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奥委会的办公语言是英语和法语。然而,这时我的英语基础几乎是零,法语也是一窍不通。面对如此重要的工作岗位和自己外语水平的反差,我心里急得火上房。”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结束后,邓亚萍以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身份初进清华时,她的英文几乎是一张白纸,既没有英文的底子,更别说有口语交流的能力。
“怀着兴奋而又忐忑的心情迈进清华大学。老师想看看我的水平——你写出26个英文字母看看。我费了一阵心思总算写了出来,看着一会儿大写、一会儿小写的字母,我有些不好意思——老师,就这个样子了。但请老师放心,我一定努力!”
“上课时老师的讲述对我而言无异于天书,我只能尽力一字不漏地听着、记着,回到宿舍,再一点点翻字典,一点点硬啃硬记。我给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一切从零开始,坚持三个第一—从课本第一页学起,从第一个字母、第一个单词背起;一天必须保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每天5点准时起床,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直到正式上课;晚上整理讲义,温习功课,直到深夜12点。”由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邓亚萍几乎完全取消了与朋友的聚会及无关紧要的社会活动,就连给父母打电话的次数也大大减少。为了提高自己的听力和会话能力,她除了定期光顾语音室,还买来多功能复读机。由于总是一边听磁带,一边跟着读。同学们总是跟她开玩笑:“亚萍,你成天读个不停,当心嘴唇磨出茧子呀!”“但我相信:没有超人的付出,就不会有超人的成绩。这也是我多年闯荡赛场的切身体验。”
学习是紧张的,每天的课程都排得满满的。除学习之外,邓亚萍每周还要三次往返几十里路到国家队训练基地进行训练,疲劳程度可想而知。
“每天清晨起床时,我都会发现枕头上有许多头发,梳头的时候也会有不少头发脱落下来。对此我并不太在意,倒是教练和队友见到我十分惊讶:„小邓,你怎么了?‟我说:„没什么,可能是学习的用脑和打球的用脑不一样吧。‟”
“虽然都是一个„苦‟字,但此时的我却有不一样的感受:以前当运动员,训练累得实在动不了,只要一听到加油声,一咬牙,挺过来了;遇到了难题、关坎,教练一点拨,通了;比赛遇到困难,观众一阵吼声,劲头上来了,转危为安。但读书呢,常常要一个人孤零零面壁苦思,那种清苦、孤独是另一种折磨,没意志、没恒心是坚持不下去的。”
为了更快地掌握英语,几位英语老师建议邓亚萍到国外去学习一段时间,在他们的热心帮助下,经清华大学和国家体育总局批准,1998年初,刚在清华读了几个月的邓亚萍作为交换生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突击英语。
剑桥:每天凌晨5点起床攻读
1998年2月26日邓亚萍怀着复杂的心情,飞向剑桥。对她来说,这自然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但却又是一个艰难的起步。
“第二天就是开学上课的日子,全班一共9个同学,教室不大,9张课桌椅向着黑板,摆成半圆形。老师先让大家做自我介绍。接下来给每人发了两张讲义就开始讲课,课堂上没什么纪律,讲解方式也很随意,老师一边讲课,同学们一边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问题。我在云山雾罩中上完了课。四五个星期过去了,每天十五、六个小时的付出,但收效并不大,英语水平的提高也不显著。作为一个插班生要赶上其他同学困难太大。加上没有教材,每次上课才能拿到老师发的讲义,这种教学方法也很难让我适应。”
“生活的环境也不尽如人意。到英国留学的留学生,多数都是住在学校所安排的英国人家里,我也不例外。本想住在英国人家里,一来可以更多地了解英国的风俗民情,二来可以有更多的英语会话机会。但是我所居住的这个女房东家,距学校太远,而且房费伙食费很高,每月除了要交200多英镑房租,还要交100多英镑饭费,两项合起来每月的支出约合人民币将近5000元。对于自费到英国上学的我来说,惜金和惜时同样重要。”
“记得当我头一次穿着防雨运动衣,骑着自行车到学校时,许多同学见了都大为不解:怎么世界冠军还骑自行车来上学?是啊,世界冠军也是凡人,我的所有,是我用汗水换来的,它来之不易,我必须十分珍惜它。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困扰着我,我急切盼望能改变这种状况。”
“刚到英国不久,我想往家寄点钱,然而到邮局拿了单子,却不知如何填写,邮局的人在单子上指指点点,我却一脸茫然,我站在邮局前,两眼发呆,我能怎么办?问谁去?问了,自己还是听不懂,最后,只好悻悻而归。”
“开学前,为了让我熟悉一下环境,房东开车送我去学校转了一圈。第二天人家不送了,我虽然买了辆自行车,却找不到上学的路了,七拐八拐,赶到学校已经上课了。一向守时的我成了迟到生。我急得迸出几个单词解释,然而解释不明白,那滋味,那窘迫,现在都忘不了!”
邓亚萍就读的纽汉姆学院是隶属剑桥大学的一所小学院,类似于国内的语言进修学院。这里的学生主要以外国留学生为主,而邓亚萍是唯一来自中国内地的留学生。
“刚到剑桥的那段时间,我虽然比较刻苦,效果却不明显。我知道,这是因为自己的语言基础还相当薄弱,要想在剑桥这个精英云集的学府里站得住、学得好,更需要全力以赴地去拼搏。做学问与体育训练一样,没有任何捷径可寻,更不会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儿,一切靠自己去拼去搏吧。”为了赶功课,邓亚萍起早贪黑,每天只睡几小时。
“开始的一两个月之内,根本听不懂老师在上面讲什么,我把老师所有写在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一遍。回到家里以后,自己再翻字典,再看。每天的生活比较单调,上课时间是四个半小时。下了课还有很多作业,吃饭对我来说好像都很费事,中午休息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我一般都不回宿舍,就是吃上午带去的三明治,然后看一会儿书。晚上经常吃的东西就是自己做的方便面条加青菜、西红柿和鸡蛋。几乎每天都要学习到12点才能睡觉。”
虽然基础比其他同学差,她总是不甘心,想超过别人。这种好胜的心理后来才慢慢开始转变:“毕竟基础不同,从运动员到学生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学习上升也要有个过程。”
回到清华,邓亚萍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国球的历史及发展》。从开题报告、到第一次提交论文、以至论文的最终修订,邓亚萍不仅每一项都达到标准,而且步步提前,赶在时间表前完成。
“我终于戴上了学士帽,在毕业典礼上,我用流利的英语向老师致词。”
诺丁汉:一看她学习的劲头就知道她是世界冠军
2001年9月,邓亚萍从清华走进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原本更喜欢剑桥,那里风景可人,令我心醉。可我还是投奔了诺丁汉大学,因为诺丁汉大学有全英国最棒的外语系。”
“导师对我不太了解,似乎有些不放心,担心一个运动员能否完成学业。我恳切地对导师说:我可能比您的其他学生基础要差,请你多费心了,别人能听懂的课程,我可能要两次甚至多次,别人需要一年,我可能需要一年半甚至两年。但不管费多少力、多长时间,我都要把学业拿下来!我是那种很要强,性子也很犟的人,因此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
“在英国,修硕士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类似于应试教育。就是上一门课考一门,直到通过所有课程;另外一种是跟导师做课题研究,研究结束后做论文,如果论文通过就可以毕业,我采取的是第二种办法。比语言更难的是这里的学习方式,和国内真是大不一样。我有自己的导师,但并不经常见面。往往是他给我提供一个阅读书目清单,我自己到图书馆或大学找书,然后阅读。有了问题才和他预约见面、答疑。开始时,我很不习惯这种方式。而且我修的方向是„中国当代研究‟,一个似乎和体育无关的冷门专业,即便图书馆里也不一定有相关材料。这样,我就必须在不同的图书馆和大学里去找。不过,现在看来,这也是我在国外学习的重要收获之一。新的学习方式让我学会了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找到实现目标的办法。”
“打球的时候,视力两眼都是1.5,上学以后下降得很快,现在有一只眼已经0.6了。学习和打球相比完全是两码事,睡眠不足,上课总是犯困,眼睛睁不开,越坐越困,恨不得用根棍儿把眼皮撑起来。可对面坐着的是老师,你又不可能睡觉,更不可能溜号。刚开始时这种感觉特别明显,后来慢慢适应了这种生活,知道该怎样安排好作息,找到一些规律。”
“我的研究课题是《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例子用的就是中国女子乒乓球队。为了研究这个课题,我阅读了一些对中国女运动员的研究材料,大部分是外国人写的。这些外国人并没有真正了解中国女运动员的生活和成长经历,因此他们的研究并不到位。我希望能够从我开始,有人真正关注中国妇女和中国女运动员的研究。我也希望通过在国外学习,在工作中便可以尽量避免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会,以便更好地介绍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而在国际体育界,能让人理解你的见解,接纳你的主张并非易事。”
学习上的她拿出打球时的劲头。按说老师安排的课程已经呈饱和状,每周天天有课,周末的作业也不轻松,做罢作业还要准备下一周的课,周而复始。可她还是觉得“吸收”得不够。
也难怪,她心里真的是着急。邓亚萍刚撂下球拍儿,就成了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一位年轻的委员,她恨不得赴会时能立马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于是,这位乒乓球世界冠军心底悄悄萌生着愿望早一点进入高级班,明年向Master(硕士学位)进军。
在诺丁汉大学上课的过程中,邓亚萍总是抓住一切机会抢着发言。老师用开玩笑说从她学习的劲头可以看得出她是一个世界冠军。“下了课,我必须匆匆赶到另一个老师那里去做个别辅导,这是学校针对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同而特别安排的单独辅导时间。每次出去开会之前,我的老师都会帮助我准备发言材料,纠正我的语音语调和演讲的方式方法。另外学校还专门为我开了一门课,教我如何用英语进行采访。在学校我过着典型的大学生三点一线式生活,和校园里那些普通的女孩子没有什么区别。”
“这个硕士学位我非拿不可,而且一定要在国外的大学里拿到。”那样的话,在中国的奥运会冠军当中,她可能又拿了一项第一。作为诺丁汉大学的一名学生,邓亚萍每天的时间表比较紧。“除了上语言系的课,还要上英语系的课。下了课还有很多作业,中午休息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
“过语言关对我来说还有着另外的意义。当时我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同时还负责国际乒联的一个项目,如果你没有办法跟别人交流,那么一切都是零。同时还有一个公众形象,就是说我毕竟代表着中国,同时代表着中国运动员,所以精神风貌是很重要的。”
一年后,邓亚萍面对严格的考官,用英语宣读了3万5千字的论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以翔实生动的材料和清晰有力的论点论述了中国妇女及中国妇女体育的巨大发展和变化。临场考官的一致结论是:无条件一次通过!2002年12月22日,她如愿获得硕士学位。萨马兰奇先生称赞她“拥有了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
至此,从1997年进入清华大学起,邓亚萍已在校园度过了近六个春秋,并将自己当年的小学“学历”变为研究生学历。邓亚萍坦言,从运动员到学生,尤其是一个留学生,她付出的努力并不亚于打球。“从对英语一窍不通到熟练地用英语与教授交流,从人生地不熟到朋友遍英国,从开始时的迷茫到后来的迎接挑战,每一步都走得很辛苦。但海外生活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真正了解了世界。”
其间,她还作为北京申奥成员,赴莫斯科为北京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作了贡献。
2001年7月13日,邓亚萍用流利的英语向国际奥委会委员呼吁:请给中国运动员一个机会,让我们做一次奥运会的东道主!
再回剑桥:学习、紧张工作与速冻饺子
知识,没有止境。2002年,她如同一个长跑运动员,又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开始新的拼搏——满怀信心地攻读剑桥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2008奥运会对当代中国的影响”,邓亚萍的“中国研究”又得以继续下去了。
2003年2月24日,正在剑桥攻读博士的邓亚萍又回来了,在北京奥组委,新的忙碌又开始了。“我在剑桥的导师彼德·纽伦是一位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已经研究中国经济30余年,他深知2008年奥运会对拉动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会有极高的经济研究价值,他认为我回国,不仅能为祖国服务,也能为论文收集第一手珍贵材料,因此,他特批我回国边工作,边学习。未来的工作很艰苦,但这是非常好的机会。”
2004年的春节假期,她为了赶写剑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放弃了与亲人的团聚,买来一堆速冻饺子,每天的水饺餐伴她度过了假日。
“有人可能觉得我这是自讨苦吃,甚至有人说你的荣誉多得一大把,不攻读什么学位,后半生照样可以过得不错,即使读学位也不必那么辛苦,甚至不妨找个„枪手‟代笔写论文。但我读书上大学可不是为了„镀金‟,我上学只是要圆自己的读书之梦。我从自己与外国朋友交往中深切感受到知识缺乏、交流不畅。尽管基础差,我不想投机取巧走捷径,更不要说我就读的清华、剑桥等国际知名大学治学严谨,容不得弄虚作假!”
饺子可以速冻,人才却难以速成。邓亚萍学业上的成功与打乒乓球的辉煌,其实并非得益于她具备多大的天赋。恰恰相反,无论学业还是打球,她都是在先天条件不大有利的情况下,靠坚忍不拔的毅力,靠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夺取新的金牌。
“我现在依然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体育与环境委员会和改革委员会三个委员。特别是运动员委员会,委员都是很有名的奥运会冠军,都有自己代表的权益,很长一段时间我是唯一的亚洲委员,因此我不仅代表中国,而且还是亚洲的代表,有责任为亚洲和第三世界国家运动员争取权益。”在邓亚萍的努力下,运动员委员会已经向国际奥委会执委会提出在推举奥委会委员时必须有一名(共8人)亚洲委员的建议。
而她在剑桥的博士学业也已经到了第二年,谈到学业,邓亚萍说:“难啊,真是太难了,感觉压力很大。一天到晚就是绷着,所以感觉特别辛苦。但我要感谢当学生的这段经历,因为它让我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找到了自己新的价值。如果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冠军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大满贯,那么在清华获得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毕业和取得剑桥博士,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项大满贯。”
拼搏、拼搏、再拼搏!无论是做运动员还是做学生,邓亚萍对自己的要求都几近苛刻:“必须做好,我没有理由做不好!”这就是一份自信!(来源/《大学生》杂志,作者/赵迎新)
·答谢友人----读邓亚萍学英语的故事有感
非常感谢这篇给我震撼和启迪的文章,我被邓亚萍的精神折服,一个不甘平庸的人,通过坚定的决心和坚强的毅志,超越艰辛就一定能达成心中的梦想。这篇文章最触动我的地方是一个只有小学基础的运动员,十多年后重新学习外语,通过四年的努力,获得硕士学位,超越了许多外语专业的大学生,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使自己的人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地平线。当然有环境和机遇的因素,但我更把它看作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尤其是她的那一段,心无旁骛,充实而又疯狂的时光。我觉的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如能有这样一段 single-minded 时光,她的人生将不在一样。
这几天我也刚巧读到了类似的文章,一个学生用三个月的时间背完了新概念的108篇文章,每天15,16 个小时的疯狂背诵,终于使自己脱胎换骨。这给我的启发是: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信息爆炸,充满诱惑的时代,我们仍要坚守一样东西--执著,认定一样东西做到极致,也就是说精品意识。一口井认准了就挖到底,当然前提是这口井值得去挖。她选定了畅销30年的经典教材,选择了背诵这一简单有有效的方法,坚持到底自己那一决定,取得了一次伟大的质变。一套教材,一个方法,一个决心,三个伟大而简单的“一”成就不简单的事情。邓亚萍:从冠军到博士
谈吐间十分注重逻辑排列和遣词用字——当年乒坛上叱咤风云的世界冠军,如今一派温雅、干练的学者型官员形象。邓亚萍,中国体坛的骄傲,被普遍认为是事业转型最为成功的运动员之一,日前,她以北京市“英语走进百万家庭”活动形象代言人的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并谈了攻读剑桥博士的学习生活。
攻博进入第二年
邓亚萍1997年选择退役后,迈入了清华大学的校门。她曾多次毫不讳言,当初连26个英文字母都无法完整写下。但凭借超强的信心和坚定的目标,在7年时间里她取得了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学位,出版了英文专著《从小脚女人到奥运会冠军》。
今年是邓亚萍攻读英国剑桥博士的第二年。邓亚萍说,现在最大的困难是没有大块时间进行思考,思路常常被现实的事情打断。她说,目前论文尚未动笔,因为需要阅读积累到相当程度。她希望尽快把想法确定下来,但这需要跟导师进行大量沟通后才能实现。
现在已经能用英语流畅交流的邓亚萍,初步突破了语言的瓶颈,她轻松地表示,用英文做论文没问题,硕士就是这样拿的。事实上,邓亚萍的硕士论文总计4万多字,经历了选题、格式、结构等严格学术训练,邓亚萍称“已经熟悉了用英文做学问的整套方法”。
但剑桥的博士却并不那么容易取得。邓亚萍直言未来的学习之路并非坦途:博士论文难得多,要求不一样,要有创新点。特别是在剑桥,硕士论文可以阐述一个观点,能自圆其说即可,但博士论文则要求必须要有一个别人没有的观点,而且要写得更长。
夺冠读博均不易
深谙体育成功之道的邓亚萍,对运动员和学者生涯的异同有着明确比较:一个运动员成功的条件是:付出+天赋+好的环境。她认为,读书从某种意义上比拿冠军容易一点,因为不需要拿第一。她说,只要努力,意志坚强,遇到困难忍受得了,看不懂多看几遍就行了。
此外,赛场上的高压和寂寞显然带给邓亚萍铭心刻骨的体验。她说,打球要在规定时间、地点,把所有学到的最优秀的东西全部拿出来。在赛场上,只有你一个人,任何人都帮不了你。她欣慰地说,读书是有伸缩性的,并且可以随时向老师和同学求助。
笨鸟先飞勤当头
作为一个群众性学英语活动的形象代言人,邓亚萍用自己独特的经验告诉人们学英语的方法,并宣传外语学习的重要性。
邓亚萍说:我不见得比别人聪明,但我舍得下工夫。学英语重要的是胆子大,敢讲,不怕出丑,也不怕说错。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说错和不标准是非常正常的,即便是英语国家的百姓说英语也可能出现很多语法错误。就普通人而言,学英语就是要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
她说,作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成员,这些年她深深体会到掌握外语特别是掌握英文的重要。“在我当运动员期间,很多外国运动员都很愿意与中国运动员交流和沟通。由于我们乒乓球队成绩非常好,外国运动员很希望能从我们这里得到更多的经验。但非常遗憾,我们的运动员由于语言问题无法跟他们进行交谈,我曾为此深深感到苦恼。”
(刘洋)
李阳: 当有人说你基础差时,你就“疯狂征服它”吧!
“疯狂就是百分之百的投入!忘我、忘物、忘时!排除一切杂念,克服胆怯,树立信心!打破传统,突破极限,淋漓尽致地挑战自己的潜能!“疯狂就是以苦为乐、以苦为甜、苦尽甘来!”
我坚信征服英语的核心秘诀是:听一百遍录音的热心,抄写一百遍的恒心,自言自语一百遍的痴心。我发现这样的热心、恒心和痴心,可以征服英语,也可以做成任何事情。
我在研究奥运冠军的时候也发现,运动员夺冠的精神,也可以帮运动员突破新的领域。如果别人认为你英语基础很差,你还不够聪明,没有英语天赋,那你就看一看、想一想国球世界冠军邓亚萍,是怎样用笨的办法,征服了英语,征服了世界!
邓亚萍退役后,开始到奥委会工作时,连写26个英文字母都难,初到英国剑桥大学上课时,听老师讲课像听天书,但她一字不漏地听、一字不漏地记,回到宿舍,再一字不漏地翻字典,一字不漏地硬啃硬记,每天5点准时起床,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晚上整理笔记,直到深夜12点休息。邓亚萍用打乒乓球的心态,来享受练英语的苦,享受疲累,享受困乏,享受孤独,取消朋友聚会,取消社会活动,每天疯狂跟着复读机大声喊英语。
邓亚萍说:“如果学英语后,却没有办法跟别人交流,一切都是零。所以,我特别舍得下功夫。而我学英语的经验是——胆子要大,敢讲,不怕出丑,也不怕说错。因为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说错和不标准是非常正常的。” 由于她每天坚持14个小时的学习,百分之百疯狂投入的学习,完全达到了忘我、忘物、忘时,排除一切杂念地疯狂苦读,以苦为乐、以苦为甜,结果苦尽甘来!一位当初只有小学学历的邓亚萍,在中国向国际奥委会争办2008奥运会时,代表中国的运动员,用流利的英语发言,争得了成功的一票!
邓亚萍说:“一个运动员成功的条件是——付出+天赋+好的环境。”她把体育精神用到读书学英语上,也形成了一个读书成功的公式:付出+看不懂就多看几遍的意志力。
我多年的体会是:当你集中所有的精力,将消极的东西变成积极的东西,全神贯注地梦想一定能获得它,那世界上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挡你!(nothing that‟s going to stop you!)
我的座右铭是: 行动 行动 再行动
Action, action, and action again.说、说、说,疯狂地说!练、练、练,疯狂地练!喊、喊、喊,疯狂地喊!
与其空想,不如马上行动。
Instead of thinking about doing something, do some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