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园观后感
学了工程伦理课之后在最后老师给我们播放家园的记录片,看了之后受益匪浅让我感受导弹在身上的责任,我们应该保护地球保护生物,与地球和谐共处。地球的存在已有46亿年的历史,在这个奇迹又美丽的世界。人类的生存已有20万年,聪明的人类在20万年改变了这个地球的面貌。在看了这部《家园》电影之后,让我真正了解到地球在短短几百年之内多种生物已绝种了。
电影的开始是把地球最美丽的一面展现给我们,表现出一种生态平衡的完美性。接着就是人类的出现和肆无忌大的扩张。消失的绿地,融化的冰川,以及多种动物面临的灭绝危机。温度不断上升,许多地方将遭遇旱灾、饥荒。森林被砍伐,就像电影里面所说的“森林的多样性被单一品种的棕榈取代”科学越来越发达,工厂也逐渐增多,空气也越将被污染。人类的需求是无底的炉子,需要更多的燃料,石油终有一天会被采完,以后我们将要面临着怎样的灾难,到2050年会有2亿人沦为难民。
现在,重要的不是我们失去什么?而是我们还拥有什么?更需要的是一种保护的理念和行动。对未来悲观的预期,我们更需要乐观扎实的行动,而这样的行动才能让我们的未来更幸福而生活。很显然,这部纪录片的主题应该是环保,与一般的环保电影侧重保护一个方面不同,这部电影谈的是最大的概念,即整个地球。从地球的产生开始,讲到地球上最早的生命,然后提到树木,接着就引出最重要的人类。从人类最初的捕猎生活,到农业的发展,再到工业的产生,城市的诞生,资源的开产,大体上讲了人类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现在这种局面的。人类的确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但对地球造成的破坏也是巨大的。影片指出最近几十年人类对地球的改变就超过了之前的几十万年,这并不是夸张,大规模城市化的进程也不过短短几十年而已,再这样无节制的下去,人类将给自身带来噩运。好在影片的结尾提到了各种国家,各种国际组织的努力,人们正在逐渐意识到再生利用,和自然和-谐相处,还有希望,还有机会,但要我们去把握。
看电影的时候有种惊奇的感觉,因为很多镜头都是从高空拍的,远远的看过去,有些自然景观真的很美,例如由盐组成的小岛,还有北冰洋的大面积冰块,由澳洲海底的大堡礁到非洲肯尼亚高原的乞力马扎罗山;亚马逊热带雨林到戈壁大沙漠;美国德克萨斯州连绵不断的棉花田到中国上海的工业城镇……
看上去真神奇。想不到地球也能这么美,冰山给人一种窒息的空灵。相反,在拍摄人类活动的迹象时,例如成批成批的小汽车,成批成批的飞机,混乱不堪的贫民区,拥挤的超级城市,让人既为人类的力量惊叹,也隐隐感到一种悲哀,人类有时候真的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这些背后都是对资源的极大消耗。但震撼的,更多来自于看到人类对地球制造的巨大伤痕:海地只有2%面积覆盖着树木的光秃秃山头、马达加斯加山坡上被雨水侵蚀得满目疮痍的深坑、只剩下20%冰川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这一切,触目惊心,更重要是地球60亿人类都应该醒觉,我们的责任所在……
自人类出现在地球上的二十万年以来,这个星球历经近四十亿年演化所建立起的平衡,不再井然有序。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太过高昂,但现在不是悲观的时刻——人类还有十年能扭转这股趋向,了解过去我们巧取豪夺地球丰饶资源的完整真相,并改变人类的消耗模式。从这部电影中能看到贫富差距,能看到气候变暖,能够看到饥荒,能看到寸草不生的土地,能看到干涸的江河,能看到荒芜的稻田,能看到大批倒下的雨林......我知道这些就发生在我们周围,每天,每时每刻,人类,真的是需要提高警惕了。2012了,大家船票还没买到呢。导演和摄影师以无可挑剔的视觉和镜头,以极具震撼力的时事给人类以警示。开始是把地球最美丽的一面展现给我们,表现出一种生态平衡的完美性。接着就是人类的出现和肆无忌惮的扩张。摄影师基本上采用航拍的的方法去俯视这个千疮百孔的家园。从这个视觉看到拥挤的街道,消失的绿地,融化的冰川,被-虐-待的动物以及。。这些都是人类的杰作。让我们识得庐山真面目。旁白者定位于地球母亲的高度树立了一种主人翁的姿态,看到地球已经如此孱弱,我们怎能不动心?
就像片中所说的,重要的不是我们失去什么,而是我们还拥有什么。更需要的是一种环保理念和行动。少浪费点时间在KTV,在酒席饭桌,在奢侈品店,定下心来看看这类的纪录片,告诉自己,你所需关注的还有自己所在的这个环境,这个地球,尽自己所能,善待它一点.尤其是那些富人们,你们的富裕生活在某种程度上过得真的很残忍。但片中的最后还是给与我们希望。各国政府都去积极地参与环保事业,发展洁净能源,对于我们个人最主要的还是观念和行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保护我们的家园。对未来悲观的预期,我们更需要乐观扎实的行动。而这样的行动才能让我们的未来更幸福而生活。
《家园》没有惊险特技,更没有视觉特效,而是忠实的呈现地球污染、受创的样貌,对照原始的天然美景,形成强烈对比,电影工作者担负起社会责任,为地球、为生态尽一己之力,时尚界也掏腰包,赞助拍摄,这部纪录片不为盈利,因为再多的商业利益,也远远不及地球付出的代价。
仅仅谈以上着一些,应该不够吧!许多人看完这部纪录片后,也感触颇深,却没有在自身的行动上有所体现。当在商场买完东西后,仍然习惯性地向售货员要一个塑料袋;当旅行既可以坐火车,又可以坐飞机时,仍然习惯性地说一句:“飞机舒服”而选择了飞机;当雪白的A4纸用完一面后,不管第二面有没有用过,都习惯性地直接扔到废纸篓中;上下学时习惯性地让父母开私家车接送……
到底应该怎样抢救地球呢?别给自己太多的舒适。每个人夏天都把空调温度调高几度或不开空调,不知道能保护多厚的臭氧层;每个人出门在外都多选择公共交通或骑自行车、步行,不知道能减少多少污染物排放;每个人都在购物前自备几个环保布袋,不知道能少用多少塑料制品……把自己的舒适分分出一些给地球,我认为这才是真正可以抢救地球的方法。其实,保护、抢救这唯一的地球,最重要的并不是我们到底永生没养的方法,而是我们从心底里意识到我们之前的过错和我们现在对于地球的责任与义务。为抢救地球尽一份力,不要让自己流下悔恨的泪水。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摇篮,是母亲。人类的历史只有20万年,地球却已经存在了差不多40亿年。对于地球来说,人类不过是刹那的闪现,可是这个刹那,却在20万年间几乎耗尽了地球40亿年的积累。我们对我们的家园了解多少?她的壮美,她的富饶,她的生命我们看到了多少。《家园》以这样一种深情而缓慢的姿态,讲地球母亲的身世现境一一道来,只有你亲自去观看,否则难以体会其中承载的厚重的情谊和思考,感动于震撼。
《家园》,值得我们去观看。家园,值得我们去守护。
第二篇:家园观后感
我们的家园
这个世界的步伐越来越快,人类迷失在了金钱利益之中,不知从某天开始,人类忘记了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忘记了曾经有过的那段和谐美好。
观看《Home》,一直处于震撼的状态中,不管是从听觉,视觉,还是大脑,每一根神经
都在颤抖。那刻,我仿佛听到,远处传来我们的家园——地球的哭泣声,那么的绝望。
但曾经,它是如此的美好!
几百亿年前,从一个没有人烟,没有花草树木的浑圆的整体开始,从一个熔炉到生成大
气层,到水的出现,地球一点一滴,一分一秒的发生着变化。水是令人惊叹的物质,因为有
水,地球开始形成河流海洋,就像人们的血管,给予了地球全新的生命力,它布满地球的每个角落。这个不寻常的旅途成就了地球所需的物质和水,红的,黄的,黑的,蓝的,地球
成了斑斓的世界。,这是一个神奇而美妙的旅途。
时间总是会给人带来无限的惊喜,古细菌的出现赋予了地球生命的开始,从此这个地球
有了活力。经过几十亿年的变化,植物,动物相继出现了,它们都是人类古老的祖先,所有的物种一起相互分享,各司其职。世界开始进入剧情。
为了适应地球的发展,只有二十几万年的历史,人类就占据了地球所有的栖息地,土地,水,人结合,万物生长,物物交换,思想交流,地球把最美的一面展示给我们,表现出一种
生态平衡的完美性。此时想到,这可是作者经历十五年的准备,每一个精美的镜头,每一句
隽永的解说,都是团队血汗的结晶,曾经这样的美,这样的地球,是否有让他们感觉到此时
无助?由澳洲海底的大堡礁到非洲肯亚高原的乞力马扎罗山;亚玛逊热带雨林到戈壁沙漠;
美国德萨斯州连绵不断的棉花田到中国上海的工业城镇,如诗如画的美景,却像是此时幻想的一个梦境,转眼即逝。
农业改变人类历史,但人们为了更好的满足自己,开始争夺资源,他们认为资源是无价的,只顾一味的索取,一味的伤害,有毒物质开始入侵一切生命。温室栽培,脱季节生产让
越来越多的品种消失绝迹。农业发展越来越快,从而推动了石油的发展,能源开始肆虐。每到夜晚,能源在卖力的表演,而白天不过是成了夜晚苍白的反应。
世界发展越快,能源需求就越多,对地球的索取也就越多。可笑的是,人类又在幻想曾
经的美好,建立起像迪拜一样的美好的世界,然而忘记了它远离自然,却比任何事物更依赖
自然。越来越多的森林被毁灭,动物的栖息地也越来越小,沙漠化开始蔓延,植物动物开始
灭绝,空气变得污浊不再清新,河流变得污臭不再清澈,臭氧层被破坏,冰雪开始融化,人
类正要走向灭亡。
自人类出现在地球上的二十万年以来,这个星球历经近四十亿年演化所建立起的平衡,不再井然有序,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太过高昂。
贝特朗他坦言,“这部纪录片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新鲜,没有任何事情不是已知的,不
是被人类了解的”,而问题只在于,“我们知道一切,但我们不去正视一切,不去相信一切,而现在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问题就是行动,我们仅有10年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转瞬即逝,并且我们也不知道最后是不是能成功,但我们必须这么做,也必须在这一切之前让大家明白,我们抗争的究竟是什么。” 因此,现在不是悲观的时刻--人类还有十年能扭转这股趋向,了
解过去我们巧取豪夺地球丰饶资源的完整真相,并改变人类的消耗模式。
他说:“我设法把《家园》拍摄成为我们对地球的一次凝望,希望这是一部有警示意
味的电影。不是恐吓人们失去了那50%森林有多么可怕,而是要人们明白我们该如何对待
剩下的一半。同时,我更希望《家园》能唤起我们心底的爱,建立分享、智慧和节制的生活。”当以色列人用地灌技术在沙漠中种植优质的粮食作物时,当哥斯达黎加政府成为第一个放弃
军队的国家,将全部军费开支用以国民教育和绿色旅游时,当韩国通过全民性植树,重建战
争中被无情摧毁了的森林,使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65%时,我们知道,越来越多的国家和
民众开始有节制、可持续、再生地伐木和捕鱼,通过替代、再生、循环、回收的方式,推动生态环境和国民生活质量的平衡发展。《家园》试图告诉人们,希望是有的,希望就在于我们的行动。
因此随着时间的范围普遍的环境恶化,环保已经成了一个越来越热门的话题。我们需要唤醒世人,乐观地珍视我们仍然保有的50%雨林,而非只着眼那失去的一半;更重要是地球60亿人类都应该醒觉,我们的责任所在。就像片中所说的,重要的不是我们失去什么,而是我们还拥有什么。更需要的是一种环保理念和行动。定下心来看看这类的纪录片,告诉自己,你所需关注的还有自己所在的这个环境,这个地球,尽自己所能,善待它一点。善待地球,也是一种回归,向崇尚亲情、崇尚自然的东方文明的回归,那种无节制耗竭地球物质的文明是残缺的文明,它会毁掉我们的自然家园,也荒掉我们的精神家园。物质文明若不与环境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给人类带来的将是短暂的满足和永久的厄运,人类对环境的保护,归根结底是基于保护地球上日益枯竭的资源,保护我们生存发展的最起码条件。
今天,提起环境保护,几乎没有什么人会公开反对,但是真正做到自觉长久地保护环境,保护资源,还有许多工作在等待着我们去做。我认为首要的就是要在全民族树立起环保意识,具体地说就是树立资源意识,生存意识。要让大家都认识到,保护环境与资源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不仅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而且已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今天的生存!不能抱着环保多我一人少我一人差别不大的思想,也不能对保护环境有任何松懈和怕麻烦的思想。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固然负有重要的责任,而每个单位,每个企业,每个人对此更是承担了更为直接、更为具体的责任。只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大家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就一定能为社会、也为自己留下一片碧水蓝天。
第三篇:家园观后感
家园 观后感
《家园》这一部纪录片以客观的角度阐述地球的诞生,演变以及地球现今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以一幕幕自然漂亮的画面带观众认识美丽的地球,并借此宣扬环保的重要以及迫切性。
所有画面都是航拍的,由澳洲海底的大堡礁到非洲肯尼亚高原的乞力马扎罗山;亚马逊热带雨林到戈壁大沙漠;美国德克萨斯州连绵不断的棉花田到中国上海的工业城镇……但震撼的,更多来自于看到人类对地球制造的巨大伤痕:海地只有2%面积覆盖着树木的光秃秃山头、马达加斯加山坡上被雨水侵蚀得满目疮痍的深坑、只剩下20%冰川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这一切,触目惊心,更重要是地球60亿人类都应该醒觉,我们的责任所在……
自人类出现在地球上的二十万年以来,这个星球历经近四十亿年演化所建立起的平衡,不再井然有序。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太过高昂,但现在不是悲观的时刻——人类还有十年能扭转这股趋向,了解过去我们巧-取-豪-夺地球丰饶资源的完整真-相,并改变人类的消耗模式。
《家园》没有惊险特技,更没有视觉特效,而是忠实的呈现地球污染、受创的样貌,对照原始的天然美景,形成强烈对比,电影工作者担负起社会责任,为地球、为生态尽一己之力,时尚界也掏腰包,赞助拍摄,这部纪录片不为盈利,因为再多的商业利益,也远远不及地球付出的代价。
仅仅谈以上着一些,应该不够吧!许多人看完这部纪录片后,也感触颇深,却没有在自身的行动上有所体现。当在商场买完东西后,仍然习惯性地向售货员要一个塑料袋;当旅行既可以坐火车,又可以坐飞机时,仍然习惯性地说一句:“飞机舒服”而选择了飞机;当雪白的A4纸用完一面后,不管第二面有没有用过,都习惯性地直接扔到废纸篓中;上下学时习惯性地让父母开私家车接送……
到底应该怎样抢救地球呢?别给自己太多的舒适。每个人夏天都把空调温度调高几度或不开空调,不知道能保护多厚的臭氧层;每个人出门在外都多选择公共交通或骑自行车、步行,不知道能减少多少污染物排放;每个人都在购物前自备几个环保布袋,不知道能少用多少塑料制品……把自己的舒适分分出一些给地球,我认为这才是真正可以抢救地球的方法。
其实,保护、抢救这唯一的地球,最重要的并不是我们到底永生没养的方法,而是我们从心底里意识到我们之前的过错和我们现在对于地球的责任与义务。为抢救地球尽一份力,不
经过四十亿年的漫长演变,地球变成一个物种繁多、资源丰富、奇特美丽的蓝色星球。然而自人类出现以来,我们只用了二十万年的时间,便将地球的宝贵资源消耗殆尽。珍稀物种灭绝,原始资源奇缺,污染日益严重,人类以及地球的明天将何去何从?导演扬恩•亚瑟经过15年的筹备,历访50多个国家拍成此片。本片素材长达488小时,拍摄周期为21个月,共动用88,000名员工,从澳洲海底的大堡礁到非洲肯亚高原的乞力马扎罗山;从亚玛逊热带雨林到戈壁沙漠;从美国德萨斯州连绵不断的棉花田到中国上海、深圳的工业城镇。影片以上帝的俯瞰视角向世人展现地球的绝美以及日趋危急的现状。明天并不遥远,但我们该选择怎样的未来?© 豆瓣
自人类出现在地球上的二十万年以来,这个星球历经近四十亿年演化所建立起的平衡,不再井然有序。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太过高昂,但现在不是悲观的时刻--人类还有十年能扭转这股趋向,了解过去我们巧取豪夺地球丰饶资源的完整真相,并改变人类的消耗模式。最近比较热门的一部环保电影《家园》,昨晚终于昨晚目睹了。导演和摄影师以无可挑剔的视觉和镜头,以极具震撼力的时事给人类以警示。开始是把地球最美丽的一面展现给我们,表现出一种生态平衡的完美性。接着就是人类的出现和肆无忌惮的扩张。摄影师基本上采用航拍的的方法去俯视这个千疮百孔的家园。从这个视觉看到拥挤的街道,消失的绿地,融化的冰川,被虐待的动物以及。。这些都是人类的杰作。让我们识得庐山真面目。旁白者定位于地球母亲的高度树立了一种主人翁的姿态,看到地球已经如此孱弱,我们怎能不动心?
就像片中所说的,重要的不是我们失去什么,而是我们还拥有什么。更需要的是一种环保理念和行动。少浪费点时间在KTV,在酒席饭桌,在奢侈品店,定下心来看看这类的纪录片,告诉自己,你所需关注的还有自己所在的这个环境,这个地球,尽自己所能,善待它一点.尤其是那些富人们,你们的富裕生活在某种程度上过得真的很残忍。
但片中的最后还是给与我们希望。各国政府都去积极地参与环保事业,发展洁净能源,对于我们个人最主要的还是观念和行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保护我们的家园。对未来悲观的预期,我们更需要乐观扎实的行动。而这样的行动才能让我们的未来更幸福而生活。
第四篇:家园观后感
影片仅有短短的一个半小时,却是导演历经15年筹备、穿越了54个国家,拍摄了120个景点,动用88000多名员工拍摄而成。
影片开头是以一位故事讲述者的身份,讲述了地球四十亿年的历史与人类二十万年的历史,也深刻地指出人类为了一己之私破坏了四十亿年营造出的平衡。这部电影无声地拷问着你我:我们应该做什么?
在这部影片里,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摄影师对地球家园现状的不安及深切怜爱之情,还感受到了他那如天地般博大与宽广的胸怀。本来应该是一部充斥着批判和控诉的片子,但他却表现得异常冷静与平和,没有感情的发泄,没有絮絮叨叨,有的只是陈列在我们眼前的真实画面和真实数据。这一手法正如鲁迅所说的“:红肿之处,艳若桃李;溃烂之时,美如乳酪。”红肿丑陋的伤疤也可以被赞美的美艳无双。
影片通过大量的航拍镜头,采用对地球大自然记录的手法,将地球的存在以及演变的过程通过画面完美地呈现出来。并通过地球不断的演变来告之世人:人类的存在时间仅有20万年,却已经打破这个存在了四千万年的地球的生态平衡。全球变暖,资源枯竭,物种灭绝。人类的过渡开采己经危及到自己的家园。但当人类意识到赖以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为时己晚。人类只有十年时间去扭转这一趋势。
“越来越快”。这是影片里不断重复的一句话,迪拜、中国、纽约、洛杉矶„„这些国家或者城市,成了人类发展的最好代表。依靠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迪拜这个荒凉之地,却成为了西方发展模式的顶峰,无数的摩天大楼,无数的人造岛屿,人对自然的远离与对自然的依赖都空前的加剧了。相同的模式在不断取代文明间的差异性,利益分配的不均,将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空前的拉开了。为了满足人口的增长和利益的需求,对资源的开采和自然的破坏空前的加剧、加深。深圳40年从一个渔村变成了大都市,许多城市的人口也在几十年间从几十万增加到几千万。膨胀的人类世界,导致了各种变相和扭曲的发展模式。贫穷的国家砍光了树木出口来换钱,结果水土流失,森林所剩无几,复活节岛上的居民,连出海的独木舟都没有了木材可以制作。
无数国家就这样衰败下去了。那些繁荣的幻影还能支持多久?我们都不知道。从这些国家的发展与转变看来,不可谓不说人类的确是强大的,他们可以发现各种能源,利用各种能源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与丰富多彩。然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人类又是愚昧的。不懂节制,滥采滥用,使地球的能源枯竭,也让自己走上了绝境而不自知。即使2012纯属虚构,再这样愚昧无知下去,世界末日还是会提早到来。
也许,有部分人意识到了“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可是,正如影片所说“要悲观已经太迟”,是该有所作为的时候了。面对贫困,数百万非政府组织证明,人与人之间的团结比各国的自私自利更强大。许多国家政府也纷纷意识到这一点。在韩国,全国性的植树计划是被破坏的森林恢复,森林覆盖率达到,四分之三纸张是循环再造,哥斯达黎加在军备与环保之间选择了环保,这个国家没有军队,他将本应投入军备的资金投入到了环保中。但是中国每星期就建两座燃煤发电站,再看看丹麦,有一座燃煤发电站将释放的煤送到地底,而非天空。
只有地球是适合我们生存的星球,可是我们总是抱着一个地球毁灭了,还会有第二个
地球的想法。对现在拥有的资源不加以保护,反倒不加节制地破坏。这是一个何其天真的想法!科学家们在太阳系寻找了那么多的星球,寻觅了这么多年,可是结果呢?第二个地球出现了么?
答案显而易见。地球上承载了70亿的人类,还有千千万万其他物种,假使找到了适合我们生存的星球又如何?那又有多少人能有机会离开地球搬迁而去?诺亚方舟对于我们这些普通民众来说,不过只是一个传说,我们没有钱也没有能力去买那张价值连城的船票。
《家园》中倡导的“分享、智慧、节制的生活”特别让人感动。贝特朗认为,悲观和批判常常无济于事。他说:“我设法把《家园》拍摄成为我们对地球的一次凝望,希望这是一部有警示意味的电影。不是恐吓人们失去了那50%森林有多么可怕,而是要人们明白我们该如何对待剩下的一半。同时,我更希望《家园》能唤起我们心底的爱,建立分享、智慧和节制的生活。”《家园》以融融的暖意描绘了以色列人用地灌技术在沙漠中种植优质的粮食作物,赞扬了哥斯达黎加政府成为第一个放弃军队的国家,将全部军费开支用以国民教育和绿色旅游,展现了韩国通过全民性植树,重建战争中被无情摧毁了的森林,使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65%„„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开始有节制、可持续、再生地伐木和捕鱼,通过替代、再生、循环、回收的方式,推动生态环境和国民生活质量的平衡发展。《家园》试图告诉人们,希望是有的,希望就在于我们的行动。
20%的人消耗了80%的资源。
全球每年军费开支总额超过了对落后国家援助总额的12倍。
每天有5000万人死于饮用水污染,10亿人喝不到清洁的水源。
接近10亿人面临饥荒。
全球50%的谷物被用于制造动物饲料以及生物能源,如果这些谷物作为食物,可以养活全世界的人。
40%的可耕农田遭到长期破坏。
冰盖减少了40%。
四分之三的渔场已经枯竭和减产。
„„
虽然,导演最后依然从世界看到了诸多的希望,并且对人类的未来提出了美好的期望与憧憬。前途到底如何,路确实是在人类自己脚下了。
整部电影,通篇都是我们已经知道但是却被忽视的真相,对于环境的严峻和恶劣,大家都清楚,但是人的这种滞后的惰性,确实很多时候让大家选择性忽视和遗忘了这一切。带有了某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感觉。导演就是要打破这种迷梦,整部电影没有什么新的东西,都是陈酒,但是,这个被忽视的陈酒,却散发出了震撼人心的味道。
吕克贝松,这个法国当今电影的怪杰。曾经以《碧海蓝天》等佳作震撼人心,如今,带
着对地球这份沉甸甸的爱与悲伤,再次希望能够用自己的艺术和努力,唤醒世人的眼睛。
《家园》,值得我们去观看。家园,值得我们去守护。
第五篇:《家园》观后感
《家园》观后感
《家园》这一部纪录片以客观的角度阐述地球的诞生,演变以及地球现今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以一幕幕自然漂亮的画面带观众认识美丽的地球,并借此宣扬环保的重要以及迫切性。
所有画面都是航拍的,由澳洲海底的大堡礁到非洲肯尼亚高原的乞力马扎罗山;亚马逊热带雨林到戈壁大沙漠;美国德克萨斯州连绵不断的棉花田到中国上海的工业城镇……但震撼的,更多来自于看到人类对地球制造的巨大伤痕:海地只有2%面积覆盖着树木的光秃秃山头、马达加斯加山坡上被雨水侵蚀得满目疮痍的深坑、只剩下20%冰川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这一切,触目惊心,更重要是地球60亿人类都应该醒觉,我们的责任所在……
自人类出现在地球上的二十万年以来,这个星球历经近四十亿年演化所建立起的平衡,不再井然有序。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太过高昂,但现在不是悲观的时刻——人类还有十年能扭转这股趋向,了解过去我们巧取豪夺地球丰饶资源的完整真相,并改变人类的消耗模式。
许多人看完这部纪录片后,也感触颇深,却没有在自身的行动上有所体现。当在商场买完东西后,仍然习惯性地向售货员要一个塑料袋;当旅行既可以坐火车,又可以坐飞机时,仍然习惯性地说一句:“飞机舒服”而选择了飞机;当雪白的A4纸用完一面后,不管第二面
有没有用过,都习惯性地直接扔到废纸篓中;上下学时习惯性地让父母开私家车接送……
到底应该怎样抢救地球呢?别给自己太多的舒适。每个人夏天都把空调温度调高几度或不开空调,不知道能保护多厚的臭氧层;每个人出门在外都多选择公共交通或骑自行车、步行,不知道能减少多少污染物排放;每个人都在购物前自备几个环保布袋,不知道能少用多少塑料制品……把自己的舒适分分出一些给地球,我认为这才是真正可以抢救地球的方法。
其实,保护、抢救这唯一的地球,最重要的并不是我们到底永生没养的方法,而是我们从心底里意识到我们之前的过错和我们现在对于地球的责任与义务。为抢救地球尽一份力,不要让自己流下悔恨的泪水。
电影从地球生命的诞生开始讲述,直到人类现在所面对的困境。导演一直使用广角长镜头,在高空中航拍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解说词平缓冷静,既诗意又严谨,即使谴责人类贪婪,也在克制着。这给人一个强烈的感觉:似乎有个类似于上帝的高级智慧,在敬告人类,如果不再爱护家园,将无处流浪,坐以待毙。
关于环保,我们接受过许多媒体的宣传,只是这些宣传都试图用理性来说服我们,可是《家园》,用种种即将绝迹甚至已经绝迹的美景很严肃地告诉我们,你忍心毁灭它们吗?
人类欲望的无节制膨胀、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生态的被破坏,这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各种各样的资料、图片、书籍、电
视电影片也早已层出不穷。然而,何以看了《家园》仍感深深震撼?那是因为片中通过航拍而产生的那种从未有过的对那伤痕累累大地的俯视效果,那以独特女声配以直白解说而产生的直指内心的揭示,还有那以咏叹吟诵般的音乐产生的震荡……
《家园》是法国生态学家、著名摄影师扬•阿尔蒂斯-贝特朗(Yann Arthus Bertrand)的杰作,是他那对人类、对地球那宏大的悲悯心的结晶。据说,20年来,贝特朗坚持不懈地在空中拍摄地球生态的变化。而《家园》就是他经历了15年的准备,经过18个月共217天,穿越54个国家,120个拍摄点的拍摄之后诞生的。可以想象,片中那一个个精美的镜头,那一句句隽永的解说,都是他和他的团队心血的结晶。他坦言,“这部纪录片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新鲜,没有任何事情不是已知的,不是被人类了解的”,而问题只在于,“我们知道一切,但我们不去正视一切,不去相信一切,而现在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问题就是行动,我们仅有10年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转瞬即逝,并且我们也不知道最后是不是能成功,但我们必须这么做,也必须在这一切之前让大家明白,我们抗争的究竟是什么。”贝特朗和他的合作者为这部片子确立的核心理念便是:“当我们耗尽自然遗产之后,必须面对的是什么?”当然,《家园》展示的远不止是贝特朗那法国人式的澎湃激情。出于可信度的考虑,为《家园》撰写的所有评论,由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戈尔(Al Gore)和美国著名的环保学者莱斯特•布朗(Lester Brown)阅读、审定。环保专家们为贝特朗提供了详细的最新数据。因此,有评论说,《家园》展现的是美国人的理性和法国人的感性,堪称完美。
当然,大千世界,无异不有。即使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仍然有着不同的声音。有人说,地球的温度肇因于它绕行太阳的轨道规模及形状、地轴偏向轨道的角度、放射性衰变及地壳下深埋的重力热,人类不是因素之一;也有人说,很少有人会因为一件未来有可能发生的灾难而牺牲自己现在的生活质量,因为这是违反人性的;当然,更有人论证说,正是人的欲望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让人放弃、哪怕是节制自己的欲望,都无异于饮鸩止渴。
诚然,在造成今日地球“温室效应”的诸多因素中,人类未必是唯一原因,甚至也可能不是主要原因。就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而言,对这一现象的探究还刚刚开始,结论自然不可能准确。然而,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地球正在越来越暖,由此造成的各种影响正在显现。面对这一变化,作为地球村最有责任的公民——人类应该做点什么,而不能旁观,更不应继续造孽。这已经成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共识,也是《家园》再次大声疾呼的核心观点。
同样,欲望的确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许许多多科技发明都是因满足人类的欲望而推动、而实现的。然而,时至今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切事物彼此关联”。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相生相克,相互关联。任何事物的衍生、发展都不可能无视他事他物,这就是平衡。一旦打破了这种平衡,意想不到的变化便会发生,终将给人类自身带来灾难。这正是《家园》所宣扬的核心观点之一。其实,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早已提示了的真理。
至于追求生活质量是人之天性的看法虽则荒谬,却因其强大的实利价值而为众多世人固守。其实,即便是眼下人们的生活质量亦已饱受环境污染之苦。人们正在承受各种各样古怪疾病的折磨,这并不以富裕与贫困为界线。何况,任何稍有理性的人都会承认,一个人不可能只为自己活着。即使只为自己的后人考虑,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所谓生活质量而让后人们承受那污秽的水质、污浊的空气,以及因日益提升的海平面而不得不做“气候移民”。人们恢复理性,以头脑思考、而不再以感官思考,是时候了!
《家园》中倡导的“分享、智慧、节制的生活”特别让人感动。贝特朗认为,悲观和批判常常无济于事。他说:“我设法把《家园》拍摄成为我们对地球的一次凝望,希望这是一部有警示意味的电影。不是恐吓人们失去了那50%森林有多么可怕,而是要人们明白我们该如何对待剩下的一半。同时,我更希望《家园》能唤起我们心底的爱,建立分享、智慧和节制的生活。《家园》以融融的暖意描绘了以色列人”
用地灌技术在沙漠中种植优质的粮食作物,赞扬了哥斯达黎加政府成为第一个放弃军队的国家,将全部军费开支用以国民教育和绿色旅游,展现了韩国通过全民性植树,重建战争中被无情摧毁了的森林,使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65%……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开始有节制、可持续、再生地伐木和捕鱼,通过替代、再生、循环、回收的方式,推动生态环境和国民生活质量的平衡发展。《家园》试图告诉人们,希望是有的,希望就在于我们的行动。
是的,行动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在地球早已追不上人的欲望时,我们更应该早点行动,多点行动!
正如影片所说“要悲观已经太迟。,是该有所作为的时候了。面”
对贫困,数百万非政府组织证实,人与人之间的团结比各国的自私自利更强大。很多国家政府也纷纷意识到这一点。在韩国,全国性的植树计划是被破坏的森林恢复,森林覆盖率达到,四分之三纸张是循环再造,哥斯达黎加在武备与环保之间选择了环保,这个国家没有军队,他将本应投进武备的资金投进到了环保中。但是中国每星期就建两座燃煤发电站,再看看丹麦,有一座燃煤发电站将开释的煤送到地底,而非天空。
作为一个普通民众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实在不管怎样做,首先要看你愿不愿意往做了,想想大家都做了些什么吧。
“We all have power to change ,what are we waiting for”地球很美,但有赖于你。
09园艺专升本
2009310358
周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