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看央视纪录片《国家荣光》观后感致敬郭永怀
2020年清明前夕,央视四套中文国际频道推出以“致敬英雄”为主题的大型纪录片《国家荣光》,下面给大家分享观看央视纪录片《国家荣光》观后感致敬郭永怀.欢迎阅读!
《国家荣光》观后感【1】
近年来,随着央视等新闻媒体对郭永怀事迹的宣传、荣成“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的开放和荣成郭永怀事迹宣讲团活动的开展,郭永怀心有大我、报效祖国、以身许国的爱国精神;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潜心研究、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得以广泛传播,不断激励着人们不忘初心,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梦而砥砺奋进!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山东荣成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近代力学事业奠基人之一。
1956年9月,郭永怀突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领导和参与了我国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工作,倡导了高超声速流体力学、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力学人才,为我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1968年12月5日,乘坐飞机失事,壮烈牺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与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用生命保护了重要科研数据资料。1999年,郭永怀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该群体中唯一一位在核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三个领域中均作出重要贡献并被授予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郭永怀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离开家远渡重洋求学报国,回国后为国防事业而呕心沥血,直至1968年牺牲在核武器研制的秘密时期。对于这样一位无名英烈,在那特殊的历史阶段没有宣传、没有报道,他的事迹一度鲜为人知。即使在1999年9月中央授予23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时,许多人对于郭永怀这个名字也还是陌生的。在他的家乡山东荣成,家乡人、甚至他的父母、亲属知道的只有他生在荣成,留学美国,无法知道他所从事的工作和对国家的重大贡献。这个谜,让家乡人民牵挂不已,生他养他的故乡更期待还原一个有血有肉,有浓厚家国情怀的郭永怀。
于是,早在2000年荣成市委就派出采访组全面收集了郭永怀各时期的人生轨迹,采写了2万多字的长篇通讯” 永不陨落的两弹之星——共和国两弹一星功勋郭永怀追记”,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中宣部发出“新闻阅评“,《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中国科技报》《光明日报》等纷纷转载,多家电视台争相采访报道。同时荣成市在中科院力学所等单位的热情帮助下征集了郭永怀生前相关遗物,为建立郭永怀事迹展馆打下了基础,并于2010年在市博物馆广场东侧竖立了郭永怀的雕像。
在新时代,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郭永怀的伟大精神,荣成市委市政府于2016年启动了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的建设。陈列馆位于荣成博物馆一层,展览面积2000平方米,共分8个展厅。陈列馆用_多张图片、200多件珍贵文物、5个视频,形象的展现了郭永怀无私奉献、以身许国的家国情怀。
《国家荣光》观后感【2】
2020年清明前夕,央视四套中文国际频道推出以“致敬英雄”为主题的大型纪录片《国家荣光》(第一季)。3月31日晚22:00,《国家荣光》之《以身许国—郭永怀》首播!荣成籍“两弹一星”功勋郭永怀的感人事迹再现央视荧屏。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山东荣成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近代力学事业奠基人之一。
1956年9月
郭永怀突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领导和参与了我国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工作,倡导了高超声速流体力学、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力学人才,为我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1968年12月5日
乘坐飞机失事,壮烈牺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与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用生命保护了重要科研数据资料。
1999年
郭永怀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该群体中__一位在核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三个领域中均作出重要贡献并被授予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国家荣光》观后感【3】
省委书记刘家义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郭永怀同志为榜样,从“两弹一星”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践行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全省党员干部掀起学习郭永怀精神的热潮,大家纷纷表示,要深入学习郭永怀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传承和弘扬老一辈共产党员不畏生死、艰苦奋斗、敢打敢拼的优良作风,“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立足岗位、奋发工作的实际行动。
由中共威海市委宣传部、荣成市委市政府、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创作的大型现代京剧《郭永怀》于2019年9月28日在威海举行首场演出。京剧《郭永怀》通过艺术创作歌颂郭永怀,弘扬他“信仰坚定、一生忠诚”的崇高思想,“情系祖国、义无反顾”的家国情怀,“公而忘私、无我忘家”的奉献精神,“以身赴死、感天动地”的英雄壮举,为后人树立起一面英雄旗帜。
近年来,荣成市先后创作推出了音乐剧《爱在天际》、大型原创话剧《佩瑜怀瑾》、5集广播剧《郭永怀》等音乐剧、广播剧、话剧、纪实片等艺术精品,其中反映郭永怀事迹的大型音乐剧《爱在天际》已公演8场,观看人次超过1万,广播剧《郭永怀》入选山东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
《国家荣光》观后感【4】
郭永怀突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领导和参与了我国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工作,倡导了高超声速流体力学、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力学人才,为我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1968年12月5日
乘坐飞机失事,壮烈牺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与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用生命保护了重要科研数据资料。
1999年
郭永怀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该群体中唯一一位在核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三个领域中均作出重要贡献并被授予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郭永怀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离开家远渡重洋求学报国,回国后为国防事业而呕心沥血,直至1968年牺牲在核武器研制的秘密时期。对于这样一位无名英烈,在那特殊的历史阶段没有宣传、没有报道,他的事迹一度鲜为人知。即使在1999年9月中央授予23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时,许多人对于郭永怀这个名字也还是陌生的。在他的家乡山东荣成,家乡人、甚至他的父母、亲属知道的只有他生在荣成,留学美国,无法知道他所从事的工作和对国家的重大贡献。这个谜,让家乡人民牵挂不已,生他养他的故乡更期待还原一个有血有肉,有浓厚家国情怀的郭永怀。
《国家荣光》观后感【5】
为让广大观众深入了解郭永怀“爱国主义”精神,摄制组先后到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中我岛村、南我岛村等地进行拍摄。在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现场,摄制组围绕展馆珍藏的图片、信件、导弹模型等珍贵文物资料进行了取景拍摄,并在郭永怀居所展示厅内进行了部分生活场景再现。
据了解,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央电视台今年推出的大型4K纪录片《国家荣光》(第一季),共20集20名历史人物,以“致敬英雄”为主题,通过全新的视角、详实的史料和鲜为人知的细节,颂扬英烈对国家富强、民族昌盛、人民幸福做出的突出贡献,营造致敬英烈、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
第二篇:《郭永怀》观后感心得体会XX
《郭永怀》观后感心得体会XX
郭永怀出生于荣成市滕家镇西滩郭家村,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唯一一位在中国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领域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1968年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终年59岁。1999年,郭永怀被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下是由聘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范文,欢迎阅读。
《郭永怀》观后感心得体会XX
郭永怀出生于滕家镇西滩郭家村,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唯一一位在中国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领域均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1968年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终年59岁。1999年,郭永怀被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多年来,荣成一直十分重视郭永怀的事迹宣传。为更好地让市民了解他的事迹,XX年,荣成在博物馆广场东侧竖立了郭永怀雕像。近年来,又与中科院力学所等单位密切联系,为建立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打下了基础。
今年结合中央提出的“两学一做”要求,市委、市政府重新将展馆建设提上议事日程,组织专业力量,高水平策划、高标准建设,先后到北京、四川绵阳、梓潼与青海海北州等郭永怀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历史文物。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位于荣成博物馆一层,展览面积XX平方米,有400多张图片、200多件珍贵文物资料、6个视频。根据郭永怀院士的生活工作经历,陈列馆拟划分为八大板块,分别是“荣成之子 潜心求学”“驰名海外 毅然归国”“两弹一星 功勋卓著”“儒家情怀 大师风范”“献身科学 壮烈殉国”“怀瑾佩瑜 爱在天际”“高山仰止 永远怀念”以及多媒体教育厅。内容涵盖了郭永怀的出生、外出求学、归国、从事力学和国防科学研究,直至牺牲的完整人生轨迹。通过对其一生的展示和部分科研场景的复原,让人们可以充分了解郭永怀的儒家风范和大师情怀,全面展示了郭永怀院士的卓越功勋。
当天捐赠的模型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模型。吕劭伟在捐赠活动中表示,郭永怀是为“两弹”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伟大科学家,是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荣成人民的骄傲。“两弹”模型是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的重要展品,浓缩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精神,是对郭永怀卓越贡献的重要展示。对面向党员干部、青少年、社会公众全面深化党性教育、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大意义。今后,荣成将不断组织社会各界向郭永怀同志学习,切实发挥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的作用,传递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
据介绍,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是山东省首个院士纪念馆,国内展示新中国科学家风采的重要展馆,也将成为对社会各界进行国防教育、红色教育、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郭永怀》观后感心得体会XX “郭永怀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历久弥新,永远都不会过时,为我们荣成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荣成市委书记江山说。
抚今追昔 珍贵展品讲述动人故事
一进入陈列馆,一尊郭永怀汉白玉半身雕塑首先映入眼帘,神态坚毅而安详,目光深邃。他仿佛仍在思考和关注着我国导弹航天事业的新发展,期待着涌现出一批批拔尖创新人才。
“永萦江山堪称民族脊梁,怀忘九霄不愧中华英魂。”两侧柱子上的嵌名对联,取自四川绵阳29基地,由国防部原部长张爱萍将军手书题字的“永怀亭”上,这也是对郭永怀辉煌一生最生动的注脚。
陈列馆中,400多张图片、200多件珍贵文物资料,展现着郭永怀的杰出贡献、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铸成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令观者心生景仰。
“家穷国贫,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作为中国人,我有责任回到祖国。”1956年国庆节的前一天,郭永怀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越科研条件和生活待遇,动身返回祖国。
上个世纪50年代初,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仍然受到战争的威胁,包括核武器的威胁。1960年,我国105名专家学者组成了一支特殊队伍。郭永怀被任命为二机部九所副所长,九所正是现在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当时首要任务是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的情况下,迅速掌握原子弹的构造原理,开展原子弹的理论探索和研制工作。
“两弹”研制所在的青海二二一基地,海拔3800米,最低气温零下40摄氏度。五十多岁的郭永怀和科研人员一起,粗茶淡饭,同甘共苦,他们喝碱水、住帐篷,睡铁床,风餐露宿。
在展馆内模拟的核爆区,只见一道红色的强烈闪光出现在遥远的罗布泊腹地,接着升起一个巨大火球,惊天动地的响声震耳欲聋,轰隆隆地滚过天际,刹那间,冲击波的狂飙席卷了无边的戈壁滩。
1964年10月,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枚原子弹爆炸成功。当蘑菇云腾空而起时,全体测试人员欢呼雀跃、一片沸腾,广大科研人员用青春、汗水乃至生命,换来了新中国原子弹的第一声爆响。而此时,郭永怀却因劳累过度瘫软在试验场,被工作人员架到了临时帐篷里。
随后,郭永怀又陆续参与了氢弹研制和“东方红”人造卫星的设计。1968年12月4日,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一个重要线索,连夜乘机赶往北京汇报。不幸飞机失事,壮烈殉国。
找到遗体时,在场每个人都失声痛哭,他们看到了令人震惊的一幕。郭永怀与警卫员牟方东紧紧抱在一起,费了很大力气将他们分开后,人们赫然发现一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就夹在两人中间,数据资料完好无损。
大到导弹,机械,小到一块破损的怀表复制品,一份旧得发黄的信件……一张张照片,一幕幕场景,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将历史的记忆镌刻成为永恒,点燃了爱国热情。
观者或伫立凝视,或埋头沉思,或侧耳倾听,循着那一件件文物,恍若回到当年的烽火岁月。“在这里能切身感受我国国防事业开拓者筚路蓝缕的艰辛,真实感受郭永怀无私奉献、以身许国的优秀品格。”荣成党员干部说。
《郭永怀》观后感心得体会XX 郭永怀先生是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的烈士,在回京汇报工作途中的空难夺走了他正在华年的生命,而在空难发生的那一刹那,他与他的警卫员用生命护卫了国家的机密,留下了永世流芳的时代印记!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是爱不能到达的 多媒体音乐剧《爱在天际》充分诠释了郭永怀对祖国的深爱、对科学的热爱、对亲人的挚爱,正如剧中人郭永怀所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是爱不能到达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是科学不能到达的。”
在接受导师郭永怀耳提面命的教导的六年间,我了解到,他深沉寡言,不苟言笑,但是他把炽热的爱埋在心里,表现在日理万机的工作中。他默默地率领众人科研攻关,总是战斗在第一线。我见过第一次原子弹爆炸时他在现场监测时待过的掩体,见过他试验克服热障的庞大风洞,也知道作为力学所的副所长他为科研人员设计过图书馆的座椅、灯光。
他说过:“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作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衷心希望象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早日建成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耒鼓舞全世界革命人民。”他用行动实践了他的热爱和希望。
我忘不了53年前在一个阳光明媚的秋日里,第一次见到导师时的情景。那时,郭先生对我和我的师兄李家春说:“ 我们这一代,你们及以后的二三代要成为祖国的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作为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为此贡献了毕生精力,在中科院力学所,在中国科大,在九院,在29基地,到处可以看到他的“铺路石子”精神结出的硕果,而他的教导也成了我一辈子的座右铭。
我也见证了郭先生与师母李佩先生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在他俩20年的共同生活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笃爱情深,大爱无疆,在郭先生辞世的47年中,李先生依然对他一往情深!如今李佩先生已经九七高龄,仍有一种“你不回来,我不老”的情怀。这一点,在音乐剧中有生动刻画,即使只是短短八分钟的片断,也感人至深。
总而言之,科学家是有大爱的人。这些共和国的脊梁用大爱为我们构筑了永不坍塌的铁的长城!
第三篇:XX观看央视电视剧《国家底线》观后感
XX观看央视电视剧《国家底线》观后感
国内首部以检验检疫为题材的电视剧《国家底线》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CCTV-8)黄金强档播出后,在全国检验检疫系统引发热议。欢迎阅读本文,更多优质内容,欢迎关注网。
XX观看央视电视剧《国家底线》观后感
对全国检验检疫人来说,11月4日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日子。当天晚上9:30,许多人准时坐在电视机前,调至CCTV8收看电视剧《国家底线》。这部以检验检疫工作为题材的剧作,在经过长达三年的紧张筹备和精心打磨后,终于和全国电视观众见面。
“我们终于有自己行业的电视剧了。”“以后就不会有人问我检验检疫到底是干啥的了。”“每天都有期待,每晚都有精彩。”„„一时间,仿佛所有检验检疫人终于“扬眉吐气”,而电视收视率也是噌噌噌上涨,刚刚上网就收获了100多万次的点击量,各种评论铺天盖地而来。
“本来很少追剧,但现在‘黄金时间’到了,赶紧坐到电视机前,霸占摇控器,看《国家底线》。帅哥黄志忠出来了,美女左小青出来了,演技棒棒哒!刚来检验检疫系统工作的小周在网上留言。”
广西检验检疫局一位老员工表示,为《国家底线》点赞,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看到一部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题材的都市情感剧,开头仿佛亲身经历一样,机场、H1N1、测温、旅客的反应。我们全家一起看,妈妈说原来你们的工作还那么刺激,那么有危险,故事很生动啊!
老百姓也有机会通过电视剧了解检验检疫部门了。我们不是海关,不是公安,不是畜牧局,不是防疫站,不是边防,不是出入境管理局,也不是保安,不是城管,也不是林业局,不是食药局,我们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看着电视上演着自己熟悉的工作情景,心中增添了许多自豪感。
浙江检验检疫局工作人员胡杰说:“国法面前无私情是我看这部电视剧的最大感触。检验检疫部门的稽查小组组长丁达严格执法、大公无私,为维护国家利益和国门安全抛弃小我、牺牲个人情感。丁达用公正的工作态度来贯彻国门前的公平,在国法面前,不论私人感情,也不惧达官显贵,有的只是国家检验检疫的法律法规和科学标准。”
山东检验检疫局负责信息宣传工作的王明这两天也是一集不落地追剧:“丁达师父姚处的原型是山东局已退休的副巡视员‘老姚’,稽查是他的老本行,在剧本创作过程中曾赴京为剧组讲过课,还提供了一些鲜活的案例。他与丁达的那段对话有责任有担当,有情有义,能在剧中看到同事的影子特别高兴。顺便说一句,虽说剧中演员着99式制服略有遗憾,但怀旧一下也挺好,愈发显得15式制服真是好看。”
福建检验检疫局的李永东表示,通过这个正面展现国家质检工作的电视剧,让更多人关注基层一线质检人员,传递社会正能量。正如导演高进军所言:“这部电视剧可能会给老百姓带来一个很好奇的视角。哦,这个职业是干这个工作的,我们每天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都跟他们发生密切的关系,会有这样的作用,通过这部戏会对这个职业产生尊重。”
“我们为什么期待这样一部作品呢?相信来自于工作与生活当中太多的不了解、不理解甚至误解。所以,当有这么一部电视剧通过央视8套走向全国观众,检验检疫工作以一种鲜活丰满的形象让老百姓熟悉和喜爱,广大干部职工内心是无比激动和喜悦的。”上海检验检疫局的周翼双说,“不过我有时又在想,这就是我们的‘初心’吗?我知道很多战斗在检验检疫一线的同事,比如红其拉甫口岸的塔吉克族职工沙孜拜克,独自一人在海拔4000多米的帕米尔高原值班四个月,一个人承担起口岸上所有的检验检疫工作。即使是在东部发达地区,同样有很多困难和挑战,比如应对重大疫情、保障重大会议和赛事工作。我们的工作不是为了在电视上博人一声赞叹,而是为了国家需要。”
津津有味看电视,兢兢业业干工作,《国家底线》将持续播映,检验检疫人也将一如既往地服务外经贸转型发展,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守好国门,把牢底线。
XX观看央视电视剧《国家底线》观后感
据了解,电视剧《国家底线》改编自缪传真原创小说《大国遗梦》,讲述了国家质检干部为保护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安全,与不法分子进行激烈角逐的故事。黄志忠在该剧里饰演男主丁达,行事雷厉风行、坚守原则,把国家和人民的安全永远放在第一位,在他的带领下,质检小组与敌人上演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追逐战,破获了很多起危害社会生活的大案。谈及扮演的角色,黄志忠坦言自己是首次触电该题材的作品,心里对质检工作人员充满了敬意,通过这部剧的拍摄,他对国家检验检疫系统的日常工作有了深刻的了解,充分感受到了他们肩上的责任重大,要对人民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负责,很辛苦很劳累,“拍摄这部戏是对他们的一种致敬,也希望更多的观众能够了解质检人员的工作,体谅他们的辛劳。”
在电视荧屏,多以军人硬汉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的黄志忠,此次在《国家底线》中脱下军装,演绎了一位严谨敏锐的质检局干部,一身帅气的警装,代表了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同时也要承担极大的责任。他笑称自己是“守门员”“一根筋”,在国家与人民的利益面前,坚定不移地守住底线,即使被误解、被陷害,依然勇往直前,毫不懈怠。除了敬业,黄志忠扮演的丁达还特别专情。发布会现场,他与合作了4次的女演员左小青再次同台,默契十足。由于当天气温较低,黄志忠当场脱下自己的外套,贴心地披在左小青的身上,尽显绅士风度。
XX观看央视电视剧《国家底线》观后感
反映质检人工作与生活的大片《国家底线》正在中央八台热播,剧中男主角丁达在友情、爱情与坚守工作底线之间如何的纠结,最终选择为维护国家尊严而严守国门。在实际生活中,象男主角丁达那样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严守国门的人很多,他们也许直到退休时在工作中也没有很突出的业绩,但是他们在平凡的工作中,却又严守庄严的使命,凭着内心的信念,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工作,虽不突出,却尽职尽责。在检验检疫局的科里就有两位长者,一位58年出生的男同事,大家尊称他“徐老”;一位64年出生的女士,大家都尊称她为“于姐”,两位都处在即将退休的年龄,是单位里现有同事中年龄最大的。俗话说,家有一老是一宝,在单位里,大家从这两位长者身上学到不少知识。
于姐为人爽朗,心直口快。虽然有高血压、腰椎间盘突出等身体不适症,但仍然坚持在一线工作岗位上。在机场上班,每天披星戴月,飞机晚点更是常事,经常没有正常的就餐时间,没有正常的下班时间,但是于姐从不叫苦叫累,她以自己乐观的态度感染着大家,经常给大家讲个笑话,活跃一下气氛,缓解一下大家的工作压力,让大家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中多了一点笑声。在工作又忙有乱的时候,大家有时有考虑不周的地方,于姐还凭她多年的工作经验给大家以指导。于姐吃苦耐劳,工作积极。记得在10月1日国庆节那天,太阳火辣辣的,烤得机场大厅室内温度将近30℃,来自韩国的两个航班几乎同时到达,大厅里人山人海。在工作人员的导引下,旅客们一个一个井然有序的走着,突然间正在工作的测温仪出现了故障,仪器不效准了,一时之间找不到原因。正在旅客们一片喧哗之声,于姐拿起手持式测温仪,为一个一个旅客测起了体温,五分钟后,仪器排除故障,于姐已经汗流浃背,那一刻,内心某个角落被于姐深深打动。像这样的小事不胜枚举,事情很小,很平凡,就像于姐这几十年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付出,不计较个人回报,像一颗螺丝钉,毫不起眼,却又不能缺少。
徐老,多年如一日坚守在一线显示屏前,已炼成一双火眼金睛,无论是动物产品,还是植物及其产品,还是生物制品,只要你显示在荧屏上,徐老就能发现它,曾多次截获龟甲、玳瑁、海马等世界濒危物种。徐老不仅自己站好岗,对新来的后辈,徐老总是把自己的荧屏心得经验悉心教给他们。平凡的工作背后也照样有酸甜苦辣,每当旅客携带物被扣留之时,有的旅客还比较客气;有的旅客却是对着徐老破口大骂;有的旅客把要扣留的牛奶、水果撒满一地;有的旅客笑着对徐老说:“我不要这东西了,你拿回家吃吧。”;可谓看尽人生百态。
平凡的岗位,平凡的工作,平凡的人,在日复一日的平凡中,塑造出了不平凡的精神。“我们都是快退休的人了,上一天班,就好好干一天工作,站好自己的一班岗。”这是于姐和徐老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身边有很多这样默默奉献的工作者,他们不忘初心,多年如一日地在检验检疫平凡的基层岗位中默默耕耘奉献。就像《国家底线》片头曲中所唱的:“你是如此平凡,却又如此庄严,只因永恒的信念,爱的无悔无怨,放下一切严守国门,正是内心的光荣。”他们是平凡而又普通的,但正是千千万万个他们支撑起检验检疫大厦的根基,向于姐和徐老致敬,向身边众多的平凡的检验检疫工作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