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血战湘江优秀观后感
《血战湘江》优秀观后感
绛紫色天幕下踽踽前行的几匹战马,后面的青蓝身影,面前的绿水夹带着丝丝红色,被群山包围。密林间,染着一路斑驳。……
红军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走过万千大山,走出了新中国的历史大道。“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这句话用来形容中国共产党再也合适不过了。红军穿着磨出洞的布鞋,吃粗麻袋里装的干粮,走几十公里的山路,还要随时躲避轰炸机的袭击,但是没有人叫苦,没有人逃跑,因为所有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信念:他们走的每一步路都在通向革命的胜利;他们受的每一次袭击,都在消耗敌军的弹药;他们背的每一斤辎重,都会给目的地的老百姓带去更好的生活。
看《血战湘江》,为红军战士的革命精神震撼:为了老乡能有口饭吃,为了家乡的母亲过上好日子,为了毛主席,为了革命,为了共产党。历史是无情的,它在最危急的时刻,在最关键的位置,放上两个不合适的人。湘江山水也是无情的,它吞噬埋葬了多少英雄先烈,纵横多少虎狼豺豹。然而天道无情人有情,纵然沧海桑田,那血雨中屹立不倒的冲锋号角,赤子丹心,依旧亢然高歌。
新时代的我们,要学习历史,不忘历史,继承和发扬革命的优良传统,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未来。
在短短的七天之内,中央红军在蒋介石的围追堵截下强渡湘江。中国红军只有八万多人,而李德指引的错误路线使红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短短几天就牺牲了五万多名战士。中国红军虽然武器比敌人的弱,可他们比敌人勇敢,个个都是敢于牺牲的英勇战士。为了保护大部队顺利过江,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看到一位位英勇的战士倒在水中,江水渐渐都染成了血水,我不禁黯然泪下。将士们用他们的生命换来革命的最终成功,粉碎了蒋介石想要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意图。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用历史验证的结论。我们现在富裕的生活是牺牲的革命战士们用他们一滴滴血创造出来的,我感激他们。而我能给他们最好的报答就是努力学习,将来让我们的中国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军事顾问李德自恃才高,却只是纸上谈兵。而同样拥有最高指挥权的天才博古也一味地,盲目地相信,支持李德的决策。在这时,毛泽东清晰地判断出己方决策的失误,敢于质疑高层,却遭到怒斥。但他并没有利用人际关系夺权,而是忍气吞声,用实际行动尽量将红军的伤亡降到最低。
我看到这里,仿佛身临其境,抑制不住的愤怒,狠狠地拍了一下椅子的扶手。但当看到毛泽东忍气吞声时,我也随之冷静了下来,是啊,冲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遇事要镇定,学会冷静思考。
《血战湘江》是一曲红军将士理想之美、信仰之美、精神之美的悲壮颂歌。“长征是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无论是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领袖人物,还是林大哥和他的三个儿子等普通战士,抑或是陈树湘率领的为保证红军主力渡过湘江而牺牲的几千名红三十四师将士,哪一个不是为理想信念而奋不顾身?
《血战湘江》让我深深得感受到今天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确实是来之不易的。为了革命事业的胜利,为了今天的和平年代,多少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心怀坚定的革命信仰,在战争中付出了牺牲生命的代价!才有了我们今天和平、安宁、富强的中国社会。
漫漫长征路,滴滴红军血,日落寒霜起,湘江血染红。
一群红军战士穿梭在树林里,唱着不知名的家乡民谣,满怀希望的向前走,当歌声想起的那一刻,我感慨:也许这些红军战士在想家,在想念远在家乡的亲人,但什么时候才能回家看看?为了信仰,他们中的多数踏上的是一条不归路啊,但他们却走得义无反顾。
红五师师长李天佑为了确保中央纵队渡江,高声怒吼着“死守第一道防线”!我被这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震撼了;毛主席不顾伤病,将自己的药给了其他红军战士,我被他爱兵如子的无私精神感动了;裁缝老林和他的大儿子,毅然用双手举起机枪支座而壮烈牺牲时,我被他们奋不顾身的精神感动了;红军战士子弹打光,用血肉之躯与敌军展开殊死决战时,我被他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感动了。红军战士满怀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党的坚定坚定信念,在“誓死保护党中央”的坚强意志下,紧密团结,顽强战斗,指挥员前一个倒下,后一个立即补上,继续指挥战斗。
《血战湘江》,让我收获的不仅有震撼与感动,更有启迪,伟大的长征精神和忠贞信仰,在任何时代都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如果中国革命的胜利,要用我们的鲜血才能筑成,那我们必须英勇献身。”《血战湘江》最打动我的,就是革命先辈对革命的坚定信念。
没有坚定的信念,红军就不可能在面临巨大牺牲的时候,仍然坚守在一线;没有坚定的信念,在面对李德和博古的错误指挥时,就不会仍然坚决执行命令;没有坚定的信念,陈树湘师长就不会明知担任后卫任务九死一生,还率领全师官兵在枫树脚之战中与十几倍的敌人殊死激战,宁死不屈,直至牺牲。没有坚定的信念,二纵队的战士们就不会在没有得到命令前,坚决不放弃任何一件物资,用生命保障“辎重”安全;没有坚定的信念,林裁缝就不会带领四个儿子前赴后继参加红军,一心一意跟党走。没有坚定的信念,林裁缝的小儿子在知道父亲和哥哥都已经牺牲后,不会坚定跟党走,并以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而骄傲。
“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苦难可以摧残人的躯体,战争可以让人丧失生命,但没有任何磨难可以打垮革命战士自始至终的坚定信念。几经挫折再度奋起,历经磨难淬火成钢。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闪耀着火热的光芒。
身处和平年代,我们更要感谢那些为了促成今日的和平而奋斗的战士们。作为一名学生,我们或许做不出什么伟大贡献,但我们可以拥有一颗赤诚的心,可以接过革命先辈的爱国主义旗帜,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战地前横尸遍野,战壕里血水如注。国民党的飞机肆无忌惮地俯冲投弹,射击,江面上无数水柱冲天而起,士兵倒在浮桥之上,殷红的鲜血转眼间变成了赤水河……无数鲜活的生命,伴随着出膛的子弹,在战场上消散殆尽。
每个红军战士的牺牲都是感人的伟大壮举,他们在暗夜里义无反顾的抗争,才造就了如今明亮的新中国!
死亡是多么可怕,但战场上的是毫不畏惧的中华民族的脊梁。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今天新中国的伟大版图。我们应牢记历史,继续努力拼博,为国家建设付出自己的一份力,期待中国更美好的明天!
第二篇:观看《血战湘江》观后感
《血战湘江》观后感
2018年X月X日,我单位党支部召集全体党员观看了革命影片《血战湘江》。党支部选择该影片在七一建党节后上班的第一周播放,是为了庆祝建党97周年,和党员一同分享红色记忆。
《血战湘江》讲的是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共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5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湘江惨败直接导致遵义会议的召开,重新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血战湘江》是我看过的场面最为惨烈的革命战争片,整个观影过程中听到的全是炮火声,看到的全是血淋漓的年轻战士的尸体,他们的血染红了湘江,深红色的一片很是惊心动魄。最为深刻的是红34师师长陈树湘,14岁跟着毛主席参加革命,毛主席叫他春伢子,机智骁勇,在枫树脚之战中,他率领全师与兵力远超红军十几倍的敌人殊死激战,后因情报系统毁坏,无法与中共红军大部队取得联系,为掩护中共红军主力渡过湘江,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他宁死不当敌人的俘虏,绞断肠子,壮烈牺牲,为中共苏维埃共和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除了春伢子同志,还有许许多多叫不出名字的小红军,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可是对于他们的父母而言却是珍珠至宝,是含着父母的殷切期望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做革命志士。我们现在生活在如此美好而幸福的时代里,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尊重历史、敬畏历史、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当遇到困难时,不要轻言放弃,保持阳光的心态,相信事在人为,只要坚持,凭着自己的能力一定能战胜困难,做让自己满意、让人民满意、让党和政府满意的合格党员。
《血战湘江》观后感
7月6日,我单位党支部组织党员们观看了革命影片《血战湘江》。整个影片场面宏大,将红军长征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幕全景式的艺术再现。
《血战湘江》里面有很多镜头都让人难忘,比如说有个场景是毛主席和大部队休息时只能吃生的小米,连一口水都没有,就这么嚼着嚼着吞了下去,而如今我们早上吃的馒头和稀饭,中午和晚餐是丰富的各种美味佳肴,这些都是革命先辈们为我们打江山挣下来的,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有个场景是毛主席和老裁缝林德水的谈话,毛主席颤抖着把林德水儿子的帽子递给他,林德水隐忍的表情将失去儿子的痛内化为对革命的坚信,失去了三个儿子的他仍然坚持跟着党走,跟着毛主席走,毫不犹豫地把四儿子交给党和毛主席,因为他有颗透明的心灵,知道跟着毛主席走就能走向胜利,最终走向美好生活。我们现时代的年轻人更应该坚持信念,没有经历过那段艰苦的岁月,却不能忘记那段艰苦的岁月和岁月里的人和事,我们要坚定信心跟着党走,围绕在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还有个场景是毛主席和李德、博古等人在渡过湘江后的争论,从反围剿以来这样的争论是没有停过的,李德、博古等人的冒险主义和之后的逃跑主义,让许许多多的年轻战士牺牲,一味纸上谈兵,僵化地应用马克思主义和军事理论,不懂得中国国情和战争形势,听不进毛泽东的意见,也不顾及红军战士的血肉之躯,执意负辎前进,湘江之战的惨痛教训,让越来越多的红军将领站在毛主席一边,周恩来同志坚定的表决,举起手同意毛主席的思想,周围的同志也一致同意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自此以后,全中国的思想统一了,统一拥护毛主席,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不管时代如何日新月异,我们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一直在继承并发展马克思主义,一直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我们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至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们不会躺在功劳簿上睡觉,应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继承和发扬不畏艰险、顽强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做一个有理想、有信念的新时代青年!
谢兴林
第三篇:《血战湘江》的观后感
《血战湘江》的观后感
导语:《血战湘江》讲述的便是,没有核心的红军是要被历史有所牺牲的。而有组织、有纪律和上下精神的高度统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血战湘江》的观后感,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血战湘江》的观后感1 7月1日,为庆祝建党96周年,我和同事一起在牡丹江电影院观看了电影《血战湘江》。该影片主要讲述了1934年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的悲壮故事。电影场面震撼,情节紧凑,真实感人,让我经历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对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有了更具体的了解和深刻认识。
当看到红五师师长李天佑为了确保中央纵队渡江,高声怒吼着“死守第一道防线”时,我被他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打动了;当看到毛主席不顾伤病,将自己的药给了其他的红军战士时,我被他爱兵如子的无私精神感动了;当看到裁缝老林和他的大儿子,毅然用双手举起了机枪-支座而壮烈牺牲时,我被他们奋不顾身的献身精神感动了;当看到红军战士子弹打光之后,用血肉之躯继续与敌军展开殊死决战时,我被他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感动了。红军将士们满怀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党的坚定信念,在“誓死保护党中央”的坚强意志下,紧密团结,顽强战斗,指挥员前一个倒下了,下一位立即补上,继续指挥战斗,红军战士前一批倒下了,后一批继续向前冲,正是这些钢铁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摧毁了几倍于红军的国民-党部队一次次进攻,有力牵制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掩护了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队及时渡过了湘江,艰难保存了革命力量,取得了红军长征的战略胜利。
电影中还重点刻画了博古和李德的“左倾”错误,李德同志一味纸上谈兵,僵化地应用马克思主义和军事理论,不懂得中国国情和战争形势,听不进的意见,也不顾及红军战士的血肉之躯,执意负辎前进,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万余人,锐减为3万余人。四次反围剿的惨痛损失,党中央及时总结了教训,纠正了博古和李德的“左倾”路线,接受了毛主席关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情相结合的正确革命路线,确立了的领导地位。由此让我联想到现在,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一直在继承并发展马克思主义,一直在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改革开放,锐意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正在一步一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这部电影中,我还看到了一个感人的细节,当沿途老百姓给红军战士送粮时,红军战士开始一概拒绝,毛主席不忍心辜负老乡心意,同意战士们象征性地接受粮食,但必须给老乡们留下银元。这就是老百姓的战士,这就是与人民血肉相连的红军,中央红军当年正是依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赢得了民心,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
观影结束后,心中感慨万千,那些红军战士们很多和我的年龄相当,但他们视死如归的气概和坚定不移的信念,都让我万分敬佩,现今的美好和平都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在加倍珍惜的同时,应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继承和发扬不畏艰险、顽强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做一个有理想、有信念的新时代青年!
《血战湘江》的观后感2 陈力导演、柳建伟等编剧的《血战湘江》,是一部壮怀激烈的战争电影,描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关系到中国工农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的全过程。这一战,放在《资治通鉴》和世界战争史上都是如此,浴火重生的这支军队,从此不再有如此被动危急的时刻。北上抗日的中-共,必须要从军事上立住脚,才有可能将其理想和抱负实现。
1840年以来,一代代人(仁人志士)寻找和选择救中国的主义、方式、办法,事实证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晚清新政、北洋政府、国民-党(数次机会)等,都没有实现将中国焕然一新的能力,既无从解决中国一盘散沙的基层,也解决不了各自为政的地方实力派和军阀,更是触摸不到工业化的边缘,至于科学、教育的现代化完全无从谈起。从国家(民族)利益至高无上的角度来看,无力者就应该退位,但是任何居于历史舞台中心的失败者都不甘心退出。
1921年创立于上海的中-共,也是经过了在城市的发展和实验,在文化教育界和城市工人运动、国共合作后发现,革命不彻底和反复的国民-党无法作为稳定和有远见的革命共同体,中-共必须拥有自己的军队,才能实现组织化、纪律化的中国,才有可能将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寻找机会建立起工业体系,追赶以及超越西方发达工业国(也就是列强)。而这一切的关键,首先在于活着,然后发展。
自从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红军转移就成了重中之重,以共产国际代表李德、中-共领导人博古和周恩来组成的“最高三人团”,决定着红军的前进方向,以朱德、彭德怀、林彪等代表的实干派在长征途中与左倾路线、冒险主义的李德、博古进行了政治、军事和路线上的坚决斗争。王霙饰演的毛主席,以大无畏的胆识,不但要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及军队作战,也要和桂系军阀白崇禧周旋,更要和湖南省主席兼剿匪总司令何健进行血拼,尤其是后者更是杀死朱德夫人的元凶。桂系军阀与中央军有合作有矛盾,期间的缝隙可以利用,但也要随时应对变化。至于何健,血海深仇无法共存于天下,是一条追来的疯狗。
而在党内、军内,组织和军事强行扭曲,特别是来自共产国际的李德刻舟求剑,不能适应中国特殊的国情,在反围剿和长征路上以教条主义不断在客观上牺牲着红军将士,而年轻的博古也是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和历史认知,无法担当起特殊位置的考验。而周恩来则被少数服从多数的组织原则不断边缘化,然而他与中华苏维埃主席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的红军的战略性大转移,史称“两万五千里长征”,但是“正在进行时”的长征,却没有多少浪漫可言,而是血淋淋、赤-裸裸坦荡荡、的生死之途。血战湘江关系尤为重要,出发时的八九万人,渡河之后只有两三万生还。1949年后的解放军元老们,回顾往事,都会想起这一战,关系到中-共中央及红军绝大多数领导骨干的生命之战,是那么的接近于团灭。
国民-党军队高层的各怀鬼胎、以邻为壑、畏缩不前,即使让红军损失惨重,但是以红军34师陈树湘为代表的牺牲者的强力阻击,还是为红军主力赢得了渡过湘江的时间。《血战湘江》将批判的武器对准将士的血肉之躯,镜头非常贴近战场,子弹横飞、炮火连绵,李德在冒进的同时还要求毛主席的部队携带着成了累赘的辎重,导致红军行进速度过慢,让国军的轰炸和追击造成更惨痛的伤亡。《血战湘江》并没有将毛主席塑造成神,也给了李德自我辩护的理由。毛主席以其丰富的游击战经验和对中国历史上的战争的熟稔,诉求明确的提出建议。而李德则“主观上是好的”,但是能力确实不足以在最需要强有力的战略军事家的时刻继续待在那个位置之上。
在不久之后的遵义会议上,历史选择了毛主席作为核心。《血战湘江》讲述的便是,没有核心的红军是要被历史有所牺牲的。而有组织、有纪律和上下精神的高度统一,则是党派、企业实现自身目标,在历史的大风口上有定力,有能力把握住这风口的关键。
第四篇:血战湘江观后感
《血战湘江观后感》
影片以真实的战争历史为依托,讲述了83年前红军付出巨大牺牲血战湘江的悲壮故事,深刻诠释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6千人锐减至3万余人。中央红军远去了,几万名红军将士永远的躺在了湘江之侧的土地,用生命和热血,铸就了一个传奇。他们大多数人,没有留下名字。人们只知道他们叫——红军。
影片中,每个红军牺牲的故事都感人至深:营长林有国血战中歼敌无数,中弹后与给他当枪架的父亲林裁缝一起倒地,他给父亲整好军帽,两人为是红军的一员而感到骄傲。主力西进后,合围的敌军如飞蝗般扑来,34师全体将士用血肉之躯铸成铜墙铁壁,血战数日与敌人拼到最后一人一弹,6000将士几乎全部阵亡,师长陈树湘负伤被俘后,在担架上用手,从腹部伤口处绞断自己的肠子壮烈牺牲,完成了自己“誓为苏维埃新中国留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观看这部影片,我们收获的不仅有震撼与感动,还有就是伟大的长征精神和忠贞信仰。
历史事实已经证明,长征锻炼了中国共产党,使党由幼稚走向成熟。正是凭着长征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才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创造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人间奇迹,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懈奋斗。
传承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长征给人们一种深刻的启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支军队,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我们要彻底改变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贫穷落后的面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进行艰苦的努力。艰苦能磨炼人,创业能造就人。青年要时刻铭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大力发扬甘于奉献和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自觉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艰苦的环境中去,经历风雨,经受锻炼,努力为祖国和人民建功立业。
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6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走进21世纪的中国青年,一定能够接过前辈长征的火炬,让伟大的长征精神代代相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要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奋发图强,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中继续前进。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第五篇:《血战湘江》观后感
《血战湘江》观后感
8月17日19时,燃气公司党总支组织全体党员在幸福蓝海国际影城(水悦城店)观看了电影《血战湘江》,缅怀革命先烈。该影片讲述了红军在湘江付出巨大牺牲保卫党中央过江的悲壮故事,展现了红军将士满怀对党的忠诚,对中国革命的坚定信念。
影片使用现代影像拍摄技术,尽可能还原历史给我们呈现了全新的战争场面,使每个镜头都具有极强的真实感。影片从雷口关血战开始,接着是新圩争夺战、枫树脚争夺战、蒋家岭突围战等。不管是阻击战还是突围战,无论是中近距离攻守还是近身搏杀,都拍出了惨烈,拍出了真实,让观众身临其境。使观众真切的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革命先烈对自己理想信念的坚守,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所有红军指战员都穿戴着破旧衣帽,浑身沾满泥水,头发纷乱不堪,脸上带着血污,这些服装和造型设计摒弃以往战争场面的华丽色彩,为观众留住了真实与自然。
影片中伴随着各个战场此起彼伏的枪炮声、轰炸声和喊杀声,指战员说话时几乎都是声嘶力竭。毛泽东与李德、博古就队伍战略路线持不同观点争辩时,脸对脸、眼瞪眼、拍桌子、摔茶碗,这些动作的呈现使当时的血战状态更加真实,毛泽东的沉着耐心也为领袖形象的刻画带来了新的风采。李德,博古等不听毛泽东的建议,使部队陷入蒋介石的圈套,辎重大搬家的决策使红军行动缓慢,选择走大路致使部队在敌机轰炸中伤亡惨重,这种只靠理论,不结合实际的做法发人深思。与此同时,当毛泽东质疑李德、博古的决策,博古竟然说:“李德是共产国际派来的,他能错吗?”这是对批判教条主义的刻画描写,让观众深刻认识教条主义的危害。无论什么样的成功模式都得结合实际,不能一味地照搬照抄,不能万事总认为其他人用什么方法能够成功,我用同样的方法一定也能成功,这样的教条主义思维方式是错误的。
《血战湘江》仅仅只是中国革命先烈漫长革命进程中的一个缩影,仅这个缩影就真切的让我们感受到中国革命的来之不易,我们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革命先烈在无比恶劣的环境创造了如此美好的新中国,我们现在这么好条件,更应该好好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为祖国富强贡献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