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由国度_观后感
自由国度_观后感
作者: [英] V.S.奈保尔
这本书是我在图书馆呆了一下午看完的,很多内容有点遗忘了。书中讲述了三个故事,依旧延续了奈保尔对所有事物都略带讽刺意味的忠实叙述风格,以及颓败中偶有解脱的基调,三个故事都涉及了身为异乡异客的身份错置以及流离失所找不到家园的主题,这正是作者自己的迷茫,他是印度后裔,出生在特立尼达,在英国受教育,特立尼达是他现实的故乡,英国是他社会层面的居所,但在文化层面他心中始终无法割舍印度那边故土,这让他始终处于一种漂移的归属感中。
本来想挨个故事说一下,后来觉得有点尬,就都删了。其实第三个故事《自由国度》才是正题,其它两个都是开胃菜,但这个发生在某政变的非洲国家的一对男女各怀心思一路开车返回殖民区的旅途实在是有些枯燥,作者想表达的是,所谓的自由国度,只是属对白人及某些阶层的人来说是自由,而对于这个国家的人民来说只是动荡与苦难,并且这些自我标榜为当地带来民主自由的殖民者,在真正遭遇一点点挫折与不顺后,就暴露出了虚伪和无情的真面目。
反倒是第一个故事我更喜欢,主角是一个印度奴仆,他跟着老爷去了美国,几乎没有报酬地忠心做着奴仆,终有一天他的世界观被打碎了,他发现这个国度是没有奴仆存在的,人劳动是可以有报酬的。几度挣扎后他逃离了主人,到了一个小餐馆结识了一个印度老板,开始在这里做厨师,但此后他发现自己摆脱不了骨子里的身份定位,无法真正做自由的人,他一直躲在餐馆里不肯外出,一切都依靠老板,有一天他朝朋友又喊出了老爷,因此找回了久违的安全感,却失去了朋友。最终,他鼓起勇气找了一个美国妇人结了婚,拿到了绿卡成为了真正的自由人,但他却逐渐发现自己毫无改变,他仍然缩在有限的空间里,他仍然是一个在那个位置的印度人,只是换了一层自由的衣服,所做的只是为了这能在异乡留下的衣服而活。
这个问题,奈保尔在《印度三部曲》里面也讲述过,“位置”是印度人心中的核心观念,恪守自己的“位置”是做人的本分,人们往往关注的不是自己行为的实际效果,而是在行为过程中是否彰显了“忠于职守”,这和印度的宗教信仰教导有着直接的关系,详细情况在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里再说。
第二篇:自由与繁荣的国度之读书笔记
《自由与繁荣的国度》之读书笔记
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终于把这本《自由与繁荣的国度》看完了,结合近代到现代世界与中国的政治发展局势来看,真的受益匪浅。
总的来说,这本书主要讲了从近代以来自由主义的发展及其变化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并且与社会主义,干预主义比较出利与弊。从细点来看,这本书的内容包括了三个部分,分别是导言,主题内容和附录。导言部分,非常详细的介绍了本书的作者米瑟斯的人生经历和他的学术造诣,并且引出了作者写这本书的意图。主体部分作者分了五个部分来讲述,包括有自由主义政策的基础,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自由主义的外交政策,自由主义与政党和自由主义的前途,在下面会比较详细的阐发我对这些内容的观点。最后就是附录,主要向我们介绍了相关的文献资料,以便我们查阅。
观看这本书我主要是用了查阅相关文献以及对比的方法。而得出的一个最重要的结论就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必定走向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干预主义并不能使国家长远的繁荣与发展,自由主义带动了国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的快速发展,可以是一个国家走向自由与繁荣的国度!
在刚刚看完这本书的导言部分时,我对作者的一些观点感到很疑惑,那就是第一: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具有不可行性?第二:为什么一定要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中二者选一呢,为什么说夹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道路是荒谬的?第三:为什么说限定最低工资标准并不能解决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反而会导致经济的的倒退呢?带着这三个问题,我继续的看下去,慢慢的寻找着答案。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社会主义具有不可行性,我在第二章找到了答案。社会主义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每个人的所得到的资源都是社会总产量除于一个除数,每个人都认为,这个社会的生产并不会因为少了他一个人的劳动量而产生影响,当这种想法深入人心时,这个社会的经济处于倒退的阶段,正如马克思所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倒退导致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全面下滑,所以实行社会主义并不能像我们所期望的那样“人人都富裕,人人都生活在天堂”。其实这一点我们中国应该是深有感触了,新中国建立不久时,我们就是实行这种全方面的公有制的经济制度,我们效仿苏联,原本以为可以向苏联那样,走向世界强国的道路,结果却相反,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使中国的经济严重的倒退,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四人帮”与之也有密切的联系。对比较而言,资本主义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每个人的劳动报酬是取决于他个人劳动量的多少,简单点说就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因此每个人为了获取更多的收入,会努力的工作,高效率的生产方式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是,这并不代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都是美好的,它也会存在着弊端,只是与社会主义相比,哪个更具有可行性。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一定要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中二者选一呢,为什么说夹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道路是荒谬的?在本书的第二章中也有讲诉,但是我并不太同一作者的观点,我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是可以存在道路的,就像我们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政策,不仅可以使经济总量增长,还可以控制贫富差距,理论是美好的,但是,近几年看,中国的贫富差距似乎越来越大了,经济总量确实在增长,但是财富集中在少数的人手中,是否真的像米瑟斯所言,半开放的社会主义最终还是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这还是需要时间来证明。另外,在这一节,作者的一个观点让我很有感触,马克思说过:“手工磨产生了封建领土社会,蒸气磨产生了工业资本家社会。”但是这种说话是错误的,因为是资本主义创造了科技,而不是科技创造了资本主义。而马克思所人为的社会主义是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时候建立的,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就必须靠经济和科技,而经济与科技要想快速发展,又离不开资本主义与自由主义。在这里更正了我高中以来的一个错误思考方向。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说限定最低工资标准并不能解决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反而会导致经济的倒退呢?从干预主义这一节可以知道,一些国家政府为了控制贫富差距过大,实行最低工资标准,一些中产阶级的企业不得不提高普遍工人的工资标准,企业的工人成本提高,自然会缩小生产规模,而国家为了鼓励经济持续发展就会补助这些实力一般的企业,自然而然股价财政支出增大,尽管如此,国家不可能长期补贴,也不可能每个这样的企业都能补贴,这些企业最终还是会面临经费不足的困境,而这些企业往往是在经济中占有很大比例的,结果企业无法经营下去而倒闭,国家税收减少,财政也跟着会减少,贫穷的人反而会增多,社会经济倒退。因此,限定最低工资标准,只能在短期缓解社会矛盾,从长期来看,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当然,在这里,也不代表任由工资高低的发展,这样也是会导致贫富差距拉大的。
看完这本书,我对于作者的观点是大体赞同的,但对于米瑟斯“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就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观点不太赞同,但是站在米瑟斯当时的时代来看,会产生这种观点也是正常,毕竟当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打破这种局面。然而,想到现今中国的情况,中国的经济被政府束缚的太多了,我个人认为中国经济有向官僚主义化发展的趋势,长期下去,如果不进行政治改革,中国以后会如何发展真的很难想象。因此,对于米瑟斯的“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就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观点,我保留自己的观点,不赞同,但也不反对。
我希望中国的未来道路不会像米瑟斯所预言的那样,希望中国可以真正打破米瑟斯的那种观点,真正的走向自由与繁荣的国度。
黄洁彩
20121723292012年12月
第三篇:《自由与繁荣的国度》读书笔记(荐!荐!荐!)
《自由与繁荣的国度》读书笔记(荐!荐!荐!)
1、人的幸福和满足并不取决于食品、衣物和住房,而主要取决于人们内心的追求与渴望。自由主义并不是因为低估了精神需求、精神财富的重要性才将其目光仅盯在物质福利方面,而是由于它坚信,任何外面的调节都不可能触及人们的最高或最深层的追求。自由主义仅仅是试图为人们创造一个外在的富裕条件,因为它知道,人们内在的、心灵的富足感不可能来自外部世界,而仅仅只能来自于他们自己的内心。自由主义除了为人们的内心生活发展创造一个外部的前提条件之下外,别无它求。P47
2、若把我们的时代称为资本主义时代,无论如何都是正确的。这是因为,创造我们时代财富的一切因素都可以归功于资本主的组织方式和生产方式。资本主义之所以有活力,是因为它从自由主义思想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P52
3、自由主义所主张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是:资本家若要发财致富,唯一的途径是像满足他们自身需求一样来改善同胞的物质供应条件。P53
4、人类生产分工以及合作的两种不同的制度:其中一种以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为基础,而另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后者被称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前者则被称为自由主义,由于它自十九世纪以来创造了囊括世界范围的劳动分工组织,所以人们也将其称之为资本主义。p61
5、用一个唯一的词汇就能概括自由主义的纲领,这就是:私有制,即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自由主义的一切其他主张都是根据这一根本性的主张而提出的。P61
6、不自由的劳动者习惯了这种不自由的生活,并不感到这是不舒服的负担,他们不懂什么是自由,也不知道他们将从自由里得到什么。离开了主人的关心只会有损于他们自己,他们没有能力经营和生产自己必需的东西,因而会陷入贫困。P62-63
7、我们的唯一主张是,保障一切劳动者的自由,保障使人类创造出最高劳动效率的劳动制度。自由主义的这一主张符合地球上所有居民的利益。我们之所以反对奴隶制,并不是因为这种制度对“奴隶主”有利,而是因为我们坚信这个制度对社会的每个阶层,首先对“奴隶主”会带来危害.....(一位欧洲生活条件比古 埃及法老的生活条件还要舒服,尽管后者拥有上千上万的奴隶)P64
8、社会主义者宣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还远远不够,必须让每个人的经济收入都平等起来,做到这一点,才算得上是最真正的平等;废除世袭特权、废除等级制度还不够,还必须彻底消灭私有制财产这个最大的、最重要的特权,只有这样,才能完全实现自由主义的纲领。这样一来,他们就把自由主义最终引向了社会主义,引向了消灭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的轨道。P70
9、如果我们得出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繁荣与发展这一结论,那么,我们就可以明确断定:私有制并非财产拥有者的特权,而是一种有利于全体人民的社会组织形式,尽管一小部分人从这种组织形式中得到了特别多的好处,过得特别舒适。P71
10、今天的奢侈品就是明天的必需品,这就是经济历史的发展规律。人类生活的一切改善和进步都首先以少数富人奢侈的形式进入人们的生活领域,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奢侈品就变成了所有人生活的必需品。奢侈鼓励了消费水平的提高,刺激了工业的发展,促进工业新产品的发明创造并投入大批量生产。它是我们经济生活的动力源之一。工业的革新与进步、所有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都应当归功于奢侈。P73
11、道德的真正价值不是牺牲本身,而这种牺牲所要达到的目的。也就说,只有在为一个道德的目的而牺牲个人利益的前提下,这种牺牲才是合乎道德的。P74
12、假如那些主张维护社会的合作与稳定的人放弃了武力和强制手段,容忍他们继续为非作歹,破坏社会秩序,那么,任何社会的共同生活都将难以为继。为数甚少的个人,也就是说,那些不适合、也没有能力作出社会要求他们付出暂时牺牲的人将毁坏整个社会。如果不采用强制或暴力手段来对付社会公敌,人们就不可能继续维持社会的共同生活。p76
13、自由主义学说赋予国家的任务是:保护私有制,保护自由,保卫和平。P77
14、自由主义关于国家职能的主张是它造成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这一根本性主张的延伸......基于这一立场,自由主义者关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要求,明确无误地界定了政府的职能范围。P78
15、自由主义的观点是:只有在国家的进一步干预将导致消灭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的情况下,自由主义才会断然拒绝国家的干预行为,因为自由主义者在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这个范畴之内已经发现了合乎目的的社会共同生活的组织原则。p78
16、自由主义认为,国家作为人民的联合体,其存在是绝对必要的,因为国家担负着保护私有财产,保卫和平这些极为重要的任务,仅仅在保护私有财产这一个方面,国家就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p79
17、这种反对第三国际的运动一般被称为法西斯主义运动。在众多的国家之中,意大利的法西斯运动组织最为严密,来势最为凶猛。法西斯运动的基本思想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反对第三国际的斗争中,他们要像其对手一样,采用同样的手段,无情地消灭对手。P87
18、自由主义认为,国家机器的任务只有一个,这就是保护人身安全和健康;保护人身自由和私有财产;抵御任何暴力侵犯和侵略。一切超出这一职能范围的政府行为都是罪恶。P90
19、人类的进步大都是通过惟下方式实现的:即从一小部分人偏离大多数人的思想和生活习惯开始,直到他们的行为最终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和接受,从而形成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更新。p92 20、谢林认为:国家是绝对生活的最直观、最明晰的图像,是至高无上的世界灵魂显示的一个阶段,国家为其存在而存在,国家的作用就是为了保护其存在这一核心。黑格尔认为:国家是绝对理性的体现,客观精神只有在国家中才能得到实现。国家是向有机现实前进的一种合乎道德的精神,是现实和道德思想的一种公开的、明晰的物质意志的体现。p95
21、自由主义认为:暴力反抗是打破少数人压迫多数人这一局面的最后手段,借助其思想获得政权的少数人必须始终如一地致力于利用思想的力量使自己变成多数。国家在行使其权力时必须保障个人在法律的允许范围之内的充分自由。公民的权利不能被限制在这样的范围之内,即:当他们的想法与操纵国家机器的那些人的想法不一致时,他们只有一个选择:要么服从,要么摧毁国家机器。p96
22、至今在那些以从事原始农业生产为主,经济、文化尚不发达的国家里,平均分配、平均主义的思想依然十分盛行。人们习惯地将这种主张称为农业社会主义,实际上这种称呼并不确切,因为这种思想和主张与社会主义毫无关联。首开社会主义先河的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并没有在农村实行将土地变成公有财产的社会主义,而是实行了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的农业社会主义.......几乎没有人否认,实行这种改革的唯一成就就是减少了农业收成。P98
23、只有当每个工人最大限度地使出他的力量,因为其劳动成果决定了工资收入的高低,而且每个企业家都竭力提高生产效益,即用比他的竞争对手更少的资本和劳动消费来进行生产,资本主义经济才能创造出如此之多的物质财富。P102
24、私有制为个人创造了一个不受国家控制的领域,它对政府的意志加以限制,除了反对政治权力的扩张之外,它允许出现其他政治力量。因此,私有制成为所有不受国家和强权控制的生活基础,成为自由、个人自治赖以植根和获取养料的土壤,它对人类的一切精神和物质的巨大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P104
25、可以说,只有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才能继续存在。那些主张私有制的人,同时也是在主张保护人类社会的联合,保护人类文化和人类的文明。P120
26、在人们可以想像的一切社会组织中,只有一个,即以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具有生命力和生存能力,而其他一些想像中的社会制度都行不通,那么这完全不是乐观主义的称号所能概括的。P121
27、具有实际意义的国家垄断和国际垄断这两类垄断与世界垄断的原则区别在于:国家垄断和国际垄断都不是在自由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们是反自由经济政策的产物。几乎所有用垄断的方法对一定商品的市场施加影响的尝试,只有在关税把国际市场分解成小小的国内市场时才有可能成功。P125
28、自由主义国内政策的目标亦是其外交政策的目标——和平。如同在国家内部一样,自由主义在国家间的交往中也力求和平合作。自由主义思想的出发点是,认清人类合作的价值和重要性。自由主义所计划并欲付诸实施的一切均是为了维持人类在相互合作方面今天业已达到的水平并使其进一步提高。而其最终理想则始终是想实现一种和平的、没有摩擦的全人类的全面合作。自由党人的思想里永远装着全人类而不是一部分人。它不依附于狭隘的团体,不终止于某个村庄、地区、国家和地球某个部分的边界。它是一种世界主义的、一种全球性的思想,一种包容了全人类和全世界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由主义是人道主义、自由的世界公民主义和世界主义。P135
29、自由主义——一个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纲领,其积极性不比任何其他最理想的政治纲领差。自由主义纲领中消极的东西只是在于它否定、拒绝和反对所有那些与这个积极的纲领相对立的状况。而自由主义纲领的这种抗争行为——顺便说一下,这和任何党派的纲领一样——取决于反对派对纲领的态度。哪里反对派的阻力最大,哪里的自由主义的反击也就一定最激烈;哪里的阻力比较小甚至或根本没有,哪里的自由主义纲领视情况只需短短一句话就够了。在历史的进程中,自由主义面对的阻力是变化不定的。因此,自由主义纲领中的抗争部分也有一些变化。p159 30、在自由党人看来,国际法要高于国家法,他也因此而要求设立凌驾于国家之上的法院和行政机关,如同国家的行政机关和法院是为了维护或至少是应该维护国家内部的和平一样,这些超国家的法院和行政机关要以同样的方式保障国家之间的和平。P168
31、自由主义精神的最深刻以及最终的基本含义是,它是构建并维护人类合作的社会大厦的一种思想体系。人们不可能在一种错误的和本末倒置的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持久的社会建筑。没有任何事物能够取代促进人类生活进步以及探讨人类社会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意识形态。P174
32、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只有在按照自由的基本原则而建立的国家制度中,每个人才有希望成为国家政治建筑的直接参与者,只有在这种社会制度下,个人才能选择和决定他的政治目标和理想。p177
33、只有在法制的国家里才会有平等的公民,这些公民为了实现以往从未完全实现过的自由主义思想而建了政党,这些政党是个人之间的联合,以便在国家的立法和行政方面争取达到他们的目标。p177
34、所有这些政党,无论它们是社会主义政党还是为特权等级谋求利益的政党,其斗争目标最终是要拒绝自由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即在政治斗争中只允许使用思想手段。自由主义将这种思想手段视为政治斗争唯一能够使用的武器。P178
35、所有的现代政党和现代政党的意识形态都是等级特权和特权利益的追求者们为了反对自由主义的思想而建立起来的。P179
36、如果人们观察一下所有政党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批判和抵御自由主义这一目的而成立的这一事实,就不难理解这些政党的性质和特点。自由主义的思想体系运用了内容广博、深思熟虑的社会理论知识,而这些政党的教义则不然。自由主义的思想体系将科学视为自己的基础,它恰恰是在不追求任何政治影响的前提下使自己成为了一个政治思想体系。P179
37、事实上他们(反对自由主义的政党)不会讲出他们的真实用意,即:利益本身不是联合的目的,而是通过结盟和采取共同行动来实现联合,最终要把利益转变成联合。由此可见,他们的真实目的不是为了集团或阶级的利益,而是为了它们的联合。P184
38、某些代表特权利益的政党,企图把自己建立在为大多数居民争取平等特权的基础之上,这是极为荒谬的,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这样的政党。当绝大多数人能够享受某个特权的时候,它就再也不是什么特权了。P186
39、在各个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各个工会所代表的利益非但不致,而且是互相对立的,甚至在单个生产部门或每个企业的内部都存在着尖锐的利益矛盾。P186 40、马克思主义关于全体无产者为了共同利益团结一致的定律,是为另外一些完全不同的目的服务的,它巧妙并成功地掩盖了一个事实,即某一个工人团体在争取自己的利益时,其成功是以牺牲其他工人的利益为代价的,在社会政策和工会斗争中,无产者的利益实际上是不一致的。P195
41、为了博得人们的欢心与支持,他(反对自由主义候选人)乐于从国家的口袋里掏出合乎人们口味的特殊赠品,而且每个人得到的赠品都不会太少。而自由主义的候选人只能对所有的选民说,追求这种特殊利益的任何做法都是反社会的行为。P196
42、凡是能在思想领域最得成功的事物最终都能在生活中获胜,任何迫害都无法将它压制下去。因此,为传播自由主义思想而作出种种努力的做法都是多余的。自由主义思想的胜利无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P197
43、这些政党想做的是采取措施,将它们的争取对象引入其规定的轨道,并牢牢地将其绑在自己战车上。为此,它们还采取了预防措施,防止自由主义思想在其势力范围内赢得支持者。因此,它们建立了政党机构,力图把每个人都牢牢地束缚在党内,不允许他们有任何脱离该党的想法。这种刻板的制度已在德国和奥地利建立起来,在东欧的一些国家里,这种制度正在形成之中。在上述所有的国家里,个人再也不是国家的公民了,而首先是党员,甚至连少年儿童都被置于党的监护之下。P197
44、它们(利益政党组织)不容忍在“知识界”保留自由主义思想。因为它们害怕有朝一日这些从事自由职业的人当中的某些人会重新树立起自由主义思想的旗帜,害怕自由主义思想因得到这一阶层的大多数成员的理解和赞成而强大起来,从而导致利益政党队伍变得稀稀拉拉。它们深知,自由主义思想是等级特权最危险的敌人。因此,利益政党组织都在有计划地使自由职业及其成员来依附它们。通过使这些人加入政党机器的体系中去的方法,很快就达到了它们的目的。p198
45、建立政党自己军队,是政党组织形式的极端。p198
46、那些对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充满了仇恨心理的人们还不得不考虑到他们需要从传统的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首先是从美国输入资本。离开了这些国家的贷款,他们推行的使资本扭曲的政策所造成的严重恶果就会更加明显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反自由主义的人和事只有寄生在资本主义之中才能维持其生存和发展。因此,他们不得不对西方国家的公众舆论在某种程度上有所顾忌,也正因如此,他们至今还是不得不在表面上承认自由主义,尽管他们的这种承认带有很多水分。p199
47、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并非是有利其占有者的特权,而是一种代表全社会利益的制度,它的存在有利于所有的人。因此,人们不能将自由主义视为利益党,更不能视之为享有特权或优先权的那些人的政党。P200
48、自由主义不是宗教,不是世界观,也不是代表特殊利益的党派。它不是宗教,因为它既不要求信仰,也不要求牺牲,因为它的周围没有任何神秘主义的东西,还因为它没有什么教义;它不是世界观,因为它不想解释宇宙,因为它什么也没有对我们说,也不想说关于人的存在的意义和目的这种事情;它不是一种利益党派,因为它没有向任何个人和团体许诺某种特殊好处,它不想,也没有去营造这种好处。它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它是意识形态,是关于社会上各种事物内在联系的学说,同时又是关于如何将这种学说应用到人在社会事务中的行为上面的学问。它不允诺任何超出社会和通过社会力所能及的东西。它只想给人们一样东西:和平地、不受干扰地提高所有人们的物质富裕程度,从而——只要社会机构有这个力量——使他们远离苦难的外在根源。减少痛苦,增加欢乐,这就是它的目标。P208-209
49、它(自由主义)没有党的鲜花,没有党的色彩,没有党歌,没有党的偶像,没有标志,没有口号。它只有事业和论据,而它们必定把它引向胜利。P209 50、不懂国民经济就不能理解自由主义。因为自由主义是一种应用国民经济,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国家政治和社会政治。P211
51、在德国,政治自由主义的历史是短暂的,且少有成就可言,而当代德国离自由主义的精神有十万八千里之遥,魏玛宪法的拥有者并不比它的反对者离这种精神的距离更近一些。在德国,人们已不再懂得自由主义,但都知道如何去诽谤它。仇恨自由主义是德国人唯一的共同点所在。
52、对东欧各国人民来说,几乎没有一丝自由主义精神的气息吹到他们那里。P212
53、自由主义是一种比较博大的理念,它表示一种囊括全部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而民主只表示一种仅仅包括社会关系一部分领域——国家政体——的意识形态。P216
第四篇:读《自由与繁荣的国度》有感
读《自由与繁荣的国度》有感
交巡警大队——李峰
看之前就看到看过很多该书的书友评论说这会是一本对三观有很大冲击的书,一开始我还不信,看了之后确实有一点感受,确实,这本巨作是自由主义的里程碑式的作品,许多人观念中的自由主义其实仅仅局限于它作为政治思潮的方面,其实,自由主是包含了经济、政治,国家与个人、政府与制度的社会思潮。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社会动荡不安,尤其是奥地利这些国家的社会,新生的国家,在不跌跌撞撞中成长,作者路德维斯冯米瑟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创作了该书,其观点鲜明,立场坚定,对自由主义的各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自由主义的特征,它的政策的基础、它的经济政策、外交政策、自由主义与政党、自由主义的前途诸多方面。
所有的生活自我负责、自我決定,很多人认为要是每个人这样的话,那岂不是人都以自我为中心,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想法,做自己想做的事,甚至自我放弃,堕落,无所事事也可能没人管,因为要自我负责,自我决定,这一来,社会就要面临着大乱的危机,再者私有制的发展对推动贫富分化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但也有些人认为这观点是十分明智的,人人都有获得自由,都应独立,都要对自己负责,不能事事都依赖别人,自我的发展也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私有制是有其缺点,但它毕竟是资本主义发展得如此迅猛的功臣,才会有英国的崛起,美国的繁荣。可看出对于作者的观点争议繁多,但无人可否认这作品的精彩之处,其中关于自由主义的很对观点也有让人举手赞成的,也许我们应该对自由主义重新认识,把之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相结合才能让社会更好,让我们更好。
END
第五篇:《自由作家》观后感
10300720073—李振民—PTSS119005.01—英美电影思想解读
电影背后的人性纠葛
——观《自由作家》有感
摘要:电影存在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在于启发人们对人性的思考,作为一部好电影,《自由作家》所涉及到的种族歧视问题,教育问题等问题背后,都隐藏着诸多人性的纠葛。在观看影片的同时,能敏感的捕捉到其背后对于人性的体现,并据此进行思考和分析,这样才能体现一部电影的真正价值。
关键词:电影人性排斥接纳教育价值
一,电影的价值
19世纪末,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将活动的物体用摄影机拍摄到胶片上,再用放映机将这些画面投射到荧屏上,于是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就诞生了。到20世纪末的一百年间,电影已经逐渐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消遣和娱乐的重要选择,也因此具有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于是乎,电影的作者开始以各种各样的方法吸引我们的视线,华丽的动作场面,新奇的科幻想象,唯美的爱情故事,或者是搞笑的喜剧元素,各种绳索将我们与电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观众在看电影时所经验到的几近真实的情境,绝对比阅读小说、观赏喜剧或欣赏人像画为甚,电影带给观众的是一种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过程(很少人会对看电影感到厌烦),电影很容易就挑起观众的认同感。”1 这是我们喜欢电影的原因,同时也是电影的价值所在。无论我们观看什么类型的影片,最终体现出来的都是情感的波动。观看喜剧让我们开怀大笑,悲剧让我们伤心难过,励志影片让我们情绪激昂。或许我们并没有在意,但真正有价值的影片都或多或少的触及到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个领域,当看到战争到来,国破家亡,我们感到伤痛;当看到善恶有报,和谐幸福,我们也会感到欣慰。这就是共鸣,是电影与人性的共鸣,只有产生了共鸣,电影的价值才得到了体现。
产生共鸣的下一个阶段就是进行思考。倘若我们走马观花,那么短暂的共鸣也只会是昙花一现,或一笑而过,或者短叹而过,我们内心的感受马上就会被忘记,一切也就都结束了。如果我们将这份共鸣保持久一点,将心里的情绪沉淀一下,思考一下,我们就可以看到电影1,[法]克里斯蒂安·梅茨 《电影的意义》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9-1P17
背后那些人性的纠葛,或许这与电影本身没有直接的联系。比方说,看了《到梦空间》之后,我思考了真实与虚幻之间的纠结,而避免了许多无谓的妄想;看了《金陵十三钗》,商女也知亡国恨,被她们感动地同时,也要求自己作为一名党员更应该对国家社会做自己应有的贡献,等等。哪怕最终这份思考也终将被忘记,但我们已经在这思考的过程中成长了。如果能从思考中得到些启发,那电影的价值可以说被体现的淋漓尽致了。
当然,作为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我们并不需要怀着纠结的心情来观看每一部电影,在这里只是说明一下如何理解电影的价值。
二,《自由作家》背后地人性纠葛
《自由作家》是一部涉及种族歧视,教育问题等多方面问题的影片,但我觉得它主要还是讲述了教育启发学生对生命的意义的思考以及对学生的影响,其特殊性在于整个故事是发生在有着强烈种族歧视和帮派争斗的大环境下的。当然,一部好的电影多所表现的内容和说明的问题一定是多方面的,而各方面就其价值而言并没有优劣之分。下面就结合具体的剧情,讨论一下其背后地人性纠葛。
首先,我想谈一下人内心深处对外界的排斥。这种排斥恰恰就是《自由作家》贯穿始终的主要矛盾。无论是不同种族之间的黑帮争夺,还是黑帮对于白人(包括艾琳)的痛恨和仇视,或者是学校领导对黑人学生的抵触和轻视,虽然表现形式和作用对象都不同,但其根源无一例外的都是内心深处的排斥。我想说的是,这种排斥不是某一个时代,某一种人群独有的,而是在任何人心里,任何时候都有的对外界的排斥,只是更多的时候这种排斥并未显露出来。我们虽然生活在社会这样的集体中,但更多时候考虑到的还是自我的感受和利益,当具有共同利益的人遇到一起,便产生了团体,就像电影中各个种族之间的圈子一样。所以哪怕只是一个外族的人走近他们的圈子,“这看起来就像是一个部落悄悄的侵入到另一个部落的领地,不带尊重,就好像是要宣布那是自己的领地,局外人是看不到这些的,但是我们能感觉到。”2 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下,他们内心对外部的排斥到达了一定的程度,于是逐渐演变成了暴力,他们只是以为暴力才能让他们生存,甚至不知道这种暴力的真正目的和由来,只是一种习惯和宣泄。而黑白两种人之间的互相攻击和抵触,更是使这种内心的排斥开始了恶性循环。彼此排斥的两者,白人瞧不起黑人,黑人痛恨白人,于是他们之间的排斥只会愈演愈烈。所以说,尽管电影《自由作家》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但人内心对外界的排斥在其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这些矛盾的根源所在。
其次,与排斥相对的,我想谈谈理解和包容。“我们把我们由感性上所给予的符号而认 识一种心理状态,——符号就是心理状态的表现过程,称之谓理解。”3 电影中的理解开始于艾琳对她的学生们真的的关注,而所获得的回报,则是同学们对她的理解和支持。与排斥心理一样,对外界的包容和接纳同样是人性中本质的部分,不会随时间和空间的转移而消失。而之所以大多数时候排斥心里并没有显露出来,正是因为我们内心对外界的接纳占据了上风。当不同的团体或者个人之间不存在什么利益冲突,他们之间的排斥就没有激烈的理由,而所谓排斥的不可抹杀性则仅仅是体现在区分单纯的空间独立而已,仅仅是这样的排斥并不会影响和谐的状态。艾琳很敏感的发觉了203教室中这群孩子之间相互的敌意,于是采取了各种办法力求能够让这些孩子彼此理解,但都失败了。原因在于她开始只是作为一名教师,想单纯的缓和学生之间的冲突,完成自己的使命,而并没有从根本原因上着手。当然,消除种族歧视并不是一个老师可以做到的。记得影片中有一句对话“要赢得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废话!”4 这确实是废话。尊重是建立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的,艾琳对学生们的生活根本就没有理解,谈何彼此尊重?其他种族只是学生们心中的假想敌,艾琳知道他们的人性并没有完全抹灭,于是才开始试图真正去理解她的学生们,并通过学生们的日记真正的理解之后,情况开始出现了转变。她的各种措施,无论是参观博物馆,还是请人做演讲,都是针对性极强,无一例外的是在唤醒学生们内心的理解和包容。结果是显然的,真正的理解换来的是真正的尊重,同学相互也在艾琳的引导下看清了彼此之间并不存在的矛盾。于是,理解占据了主旋律,尽管这样的和谐只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不过这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了。
最后,我想简单谈谈生命的价值。当然,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只是结合电影中的内容谈一些自己的理解。在遇到艾琳之前,她的学生们为什么而活?“所以当你死的时候,你就得到尊重,是吧?”“没错,对„„”“你们知道死后会怎样吗?你们的身体回腐化,人们继续生活,而你们却被遗忘。当你们的身体腐化了,你们之前是不是帮派成员还重要吗?你们都死了,记住,没有人会记得你们的,因为你们留下来的东西,是这种(漫画)”5 学生们生活在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他们所追求的少的可怜:生存下去,或者是死的壮烈。这就是他们心中生命的价值所在。显然,这样的追求,到头来只会被遗忘!就是在他们最迷茫,最容易因一念之差而万劫不复的时候,艾琳的出现无疑是他们命运的重要转折。教书,育人,艾琳将教育诠释的淋漓尽致。同学们找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不是单纯的生存,不是壮烈的3,[德]狄尔泰 《理解与解释》 东方出版社 2001年版 P76
4,电影台词 32分钟处
死亡,更不是讽刺的漫画,而是真正可以被世界记住的东西:是真实的证言换来的问心无愧,是真情流露写出的书作,更是作为社会成功人士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我们走过,重点不是我们得到了什么,而是留下了什么。相比与艾琳的学生们,我们生活的环境不再那么险恶,他们苦苦追求的生存对于我们来说是那么的理所当然。但我们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了吗?“我们放眼观望四周,人人被社会和文化裹胁着忙这忙那。我们追求名利,我们风潮逐浪头,追明星,赶消费求时髦,没完没了,以为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的世界,殊不知这是在茫茫人潮茫茫社会中迷失了自我。我们求来求去仿佛总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为人之物质欲望是一个永无满足可能的变量,而以我们每个人之能力而言,我们所获总是一个有限的定量,以有限追求无限,岂不殆矣!”6 多么贴切的描述!物欲横流,欲望膨胀,无限的追求虚无的名利。比起简单追求生存的他们,我们或许更可怜!“探索有意义的存在是实存的核心。”7 所以,我们应有的状态应该是不断的思考,不断思考自己可以给世界留下什么,这样的存在才有价值。
三,总结
电影存在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在于启发人们对人性的思考,教育会对思考进行引导,而思考会让人们逐渐感悟生命的真谛。我们可以没有电影,但那不能没有对人性的感知。思考电影背后地人性纠葛,收获颇丰。
参考资料:
[法]克里斯蒂安·梅茨 《电影的意义》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德]狄尔泰 《理解与解释》 东方出版社 2001年版
郑晓江 《穿透死亡》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德]威廉·赫舍尔 《人是谁》 州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电影 《自由作家》 6,郑晓江 《穿透死亡》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P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