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视连续剧《最美的乡村》观后感心得体会
解决日常生活、待遇补贴、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从而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双场”作战前沿,凝聚起战“疫”斗贫的强劲人才力量。一起来看看电视连续剧《最美的乡村》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5篇,欢迎查阅!
《最美的乡村》观后感心得体会1
由我省创作拍摄的反映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题材的30集电视连续剧《最美的乡村》在央视首播,全市党员干部通过电视、手机和网络平台进行收看,真实生动的剧情在我市尤其是扶贫战线与基层干部、脱贫群众中引发强烈反响,观看者纷纷表达在不同岗位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的决心和热情。
每个人物、事件、场景都倍感亲切
作为涉农高校的教师,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党员干部观看《最美的乡村》首播剧集后,感触颇深。
曾培训过栗农150多万人次,帮助大批栗农脱贫致富的乡村振兴研究中心教授张京政观看后,大赞剧情接地气,“这些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虽然脱贫了,但距离全面富裕还有距离。今后,我将在科学研究、服务三农方面继续努力,为广大农民走向全面富裕多做工作。”
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孙胜显特别感慨,“非常有幸,见证并亲身参与了‘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在我的身边,那些服务乡村的科技工作者,为培训果农技术皮肤被晒得黝黑,为送技术一天奔波千公里深入山区……他们把论文写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坚守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驻村工作队队长赵敏在村里电视出故障的情况下,通过手机观看了该剧,“剧情真实反映了脱贫攻坚精准识别时部分乡村出现的识别不准问题。扶贫干部工作求真务实,深挖农村顽疾,还村民一个朗朗乾坤,为他们点赞!”
同为驻村工作队队长的王伟对剧中的每个人物、事件、场景都倍感亲切。“几年来我们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工作中的酸甜苦辣都在这部剧中找到了共鸣,同时剧中成功的脱贫案例,也给我们很大启发和激励。今后我们努力让乡村更美,让乡亲们的日子更好。”
扶贫干部的正气打动人
“作为扶贫工作队的成员,感觉《最美的乡村》展现的贫困地区在脱贫攻坚中面临的困难非常真实,非常深刻。”昌黎县葛条港乡党委宣传委员赵永新告诉记者,这些年来,看着自己结对帮扶的贫困户日子越过越好,心里特别高兴,“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更要帮助他们树立依靠自己能力脱贫致富的信心,相信日子会越来越有盼头。”
“主人公唐天石曾在索马里维和部队服役,他在市扶贫办工作三年后,到青山镇主管脱贫攻坚工作,面对村支书的不配合和个别村民的不理解,他说‘索马里海盗我都不怕,脱贫攻坚这么大事情,我还怕受一点小委屈’”。昌黎县检察院政治部付大威说,这句台词让他记忆深刻,“村里108户中的27户贫困户,有的明显是托关系评上的,能否正确甄别、怎样处理和该村干群的关系、团结村民脱贫致富,都给观众留下了悬念。”
让每个人的腰包都鼓起来
“在观看过程中,内心很激动。剧中青山镇新上任党委副书记唐天石,敢于直面矛盾,为了做到扶贫对象精准识别,深入开展驻村调研,逐户摸情况、算收入,这正是我和所有扶贫人平时工作的缩影。当前脱贫攻坚收官关键阶段,我将继续加压奋进,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深入推动产业就业扶贫、饮水安全、危房改造、健康扶贫、教育扶贫、防致贫返贫等重点工作,高质量做好脱贫攻坚卢龙答卷!”卢龙县扶贫办副主任刘昌来说。
“作为一名村干部,看到这部剧很有代入感,也很感动。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全面冲刺的关键时刻,接下来,我将对我村脱贫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做实做细,确保全面脱贫不返贫,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现有的板栗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助力脱贫攻坚向纵深发展,让每个人的腰包都鼓起来,切实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卢龙县印庄乡毕家窝铺村党支部书记刘国义说。
《最美的乡村》观后感心得体会2
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不能止于“摘帽”。脱贫摘帽只是消除了绝对贫困,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不能一“扶上马”就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还需持续巩固脱贫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为广大干部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决胜脱贫攻坚提出了更高要求。贫困帽子摘了,攻坚精神不能松,我们要切实做到“四个不摘”,为老百姓“送一程”继续在致富路上奔跑,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决胜贫困和奔小康“齐飞”,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摘”帽“不摘”责任,拉紧思想“防滑链”,压实主体职责。摘掉“贫困帽”,不等于“船到码头车到站”,尤其深度贫困地区,一旦干部“打道回府”,贫困就有可能“卷土重来”,致扶贫工作退回“原点”。各级政府、广大扶贫干部要拉紧思想“防滑链”,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切实压实帮扶主体的帮扶责任。要持续开展“两不愁三保障”排查达标、参与实施产业扶贫等精准扶贫、推动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到户到村;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减贫战略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定期走访对接贫困户,想方设法协调解决群众困难,以强化脱贫攻坚主体担当意识,确保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摘”帽“不摘”政策,转动扶持“驱动轮”,确保稳定脱贫。脱贫摘帽可能“一时”,却难保“一世”,要保持扶贫成果的连续性,就要时刻“长缨在手”,做到应扶尽扶,防止政策“急刹车”,影响脱贫“成色”。在攻坚期内,要坚持现有标准不放松,做到不脱离实际、不虚假脱贫;要保持原有政策不动摇,对摘掉的“贫困帽”继续施以产业、就业、健康、金融等扶贫政策;要完善兜底保障不遗漏,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做到应保尽保。要在主要政策不变的基础上,对实践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跟进研究,让脱贫政策更接地气、更为精准,让手中之“缨”更加“锋利”,更加“趁手”,确保将政策的“顶层设计”落细落实,实现稳定脱贫。
“摘”帽“不摘”帮扶,拧紧致富“增压阀”,鼓足发展后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脱贫只是第一步,要实现致富的高标准,除了责任不松、政策不减,还要做到帮扶不退,要确保攻坚期内驻村工作队伍不撤、帮扶关系不变、帮扶力量不减,持续加压加力,保证脱贫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要重点关注已经实施的扶贫项目,对实施主体、建设内容、资金需求等实施项目化管理,防止贫困户因项目不可持续而返贫;要拓宽后续产业项目,针对贫困户发展需求加大精准培训,利用帮扶单位的资源优势帮助做好产销对接,延伸产业链;要聚焦主责、用情用力,夯实扶贫脱贫基础,鼓足贫困户发展后劲,争取早日奔康致富。
“摘”帽“不摘”监管,织密效能“监督网”,巩固脱贫成果。脱贫攻坚是一项长期的、反复的工作,越往后,难度越大,监管机制和信息预警建起来,帮扶措施才能跟得上。要提高精准识别质量,建立全覆盖临界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大数据平台共享,做到脱贫返贫实时掌握;要强化扶贫项目监管,让有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入库、让扶贫资金跟着项目走,确保扶贫项目持续增收、扶贫资金落到实处;要用好巡查考核的“指挥棒”,以抓落实、促攻坚的工作导向压实主体责任,以明察与暗访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强化督查指导,真正让脱贫政策落实到位、脱贫工作有序推进、脱贫成果巩固提升,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最美的乡村》观后感心得体会3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思想和关于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指示精神,应全力统筹协调整合派出单位、派驻干部、派驻苏木乡镇、嘎查村等各方面力量,从精准选派、监督管理、激励保障等方面入手,推动驻村干部管理工作扎实有序开展,有力有效服务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大局。
一、强化精准选派驻村干部
遵循选强配优、结构合理、人岗村相适的原则,在尽量保持工作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的基础上,征求派出单位、相关部门及本人意见,经组织部门审核后,每年都对驻村干部进行考核调整,确保驻村干部素质过硬、愿意驻村且能够脱岗常态化驻村,经过综合考评,广泛征求包片领导、苏木乡镇党委、所驻嘎查村班子等的意见,让到岗情况好、工作能力强、群众反映佳、工作实绩优的驻村干部继续留任,持续发挥抓党建、助脱贫、促发展作用。
二、加大驻村干部日常管理
坚持制度先行原则,紧紧抓住制度建设这个牛鼻子,坚
持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制定完善驻村干部请销假、谈心谈话、召回调换、考勤、督导考核等制度。明确管理主体。组织部门负责驻村干部的监督管理和考核工作;苏木乡镇要经常了解和反馈驻村干部的驻村工作情况、廉洁自律表现等,并根据实际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派出单位负责做好支持配合工作,帮助驻村干部解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经常到所在嘎查村调研指导,帮助和推动开展工作。切实加强对驻村工作的督查考核力度,进一步传导压力、激发活力、增强动力。加大明查暗访力度,不定期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直奔基层、直插现场方式,对驻村干部落实管理制度及履职等情况进行督查。加大考核力度,坚持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在听取汇报、民主测评、个别谈话、实地查看等基础上,创新考核方式方法,在民主测评、个别谈话环节,随机选取贫困户、一般户代表参加考核,确保考出实绩、考出干劲、考出担当、考出工作动力。通过考核督察,对违反驻村管理制度的驻村干部,坚决予以问责。
三、激发驻村干部干事激情
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合理利用财政作用,为驻村工作队发放工作经费,切实解决了驻村干部无钱办事的问题。落实驻村干部生活补助,同时,派出单位组织驻村干部进行健康体检并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在一定标准内对扶贫差旅费予以报销,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起驻村干部工作的主动性。加大提拔重用力度。牢固树立在脱贫攻坚一线选人用人的鲜明导向,把脱贫攻坚前沿阵地作为既成就事业又成就人才的平台,通过调研督查、谈心谈话、年度考核等办法,将表现突出、评为“优秀”等次的驻村干部列为后备干部,适度扩大驻村干部年度考核评优比例,并在提拔任用时优先考虑,切实提高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最美的乡村》观后感心得体会4
2020年是特别而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新冠横冲直撞骤然而来,席卷华夏大地;这一年“十三五”规划如约而至收官在际;这一年脱贫攻坚决胜之时迫在眉睫……2020年我们攻坚克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能否激流勇进浪遏飞舟、能否够迎难而上夺旗取胜、能否交上满意的答卷,都是对党员干部的一次考验,在攻坚克难服务群众中还需多一些人情味、泥土味和火药味,才能决胜千里不负使命。
为民之心是饱含深情的温暖,是最为平淡的人情味。攻坚克难能不能取得最终胜利,关键在人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都懂,但如何让水温柔以待,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有一颗为民的赤子之心,饱含对群众的深情厚意,在服务群众中多一点人情味。以民为本,当问需于民,从百姓的需求出发,多一些人情味。我想,如果武汉市某社区能够对居民服务多一些人情味,从他们的需求出发,真正做到关心关怀,那么“隔窗喊话”也不会发生了。越是艰难时刻越要与广大人民群众共进退,他们是我们脱贫攻坚的主力军,他们是我们战疫胜利的坚实基础。脱离了人民的战争最终都会以失败告终,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我们才能够攻坚克难,取得最终的胜利,对群众的那丝“人情味”就是要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带着“烟火”气息到群众中,当好群众的“勤务兵”;带着对群众的“人情味”就是要求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站在群众的立场看问题、想对策;带着“人情味”就是要心存群众,用实际行动五温暖群众的心。唯有这涓涓细流的温情方能汇集成江海之力,助我们扬帆远航、凯旋而归。
担当之情是最坚定的步伐,是最为朴实的泥土味。什么是爱民如子?什么是以民为本?笔者以为只有将服务群众之事做实做细做好,主动担起为民的职责,用脚印去丈量出为民的深情,方式为民最朴实的话语。“有多少深情就有多少泥土”,道出的就是我们的干部用行动去丈量为民深情,用脚印走出为民之路,用实干担起为民之责。坐在办公室里空谈“爱民如子”是谈不出真情的;在文章里“渲染一腔为民热情”是没有根基的浮萍……越是攻坚克难的时刻,越是考验干部的担当和实干能力,领导干部没有深入基层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就没有权力说自己“爱民”;领导干部没有走向田间地头,没有和群众同甘共苦过就没有权力说自己“担当”。领导干部的“爱民味道”是脚上泥土堆积的味道;是在实实在在走基层沉淀出的泥土气息。
实干之力是最无畏的护甲,是为了人民敢较真的火药味。我们在这场战疫中能够取得如此成绩,就是因为有一群实干较真的战斗英雄——无论是与死神争分夺秒赛跑的科研人员;亦或是不畏生死与病毒斗争的医护人员;亦或是不眠昼夜在一线筑起防线的基层干部……这些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从不敷衍;在面对问题时绝不逃避,在越是艰难之中越是将一切可能想在前面,将战疫的各种可能考虑在方案里,以极尽苛刻的措施为打赢这场战争做了完全准备。如果没有他们充满“火药味”地挑刺眼,又如何能够找到对症的药?如果没有他们较真地细化方案,如何能够在这次灾难中书写“中国的教案”。充满火药味的较真就是在困难面前不当墙头草,在危险面前不做缩头龟,在干事解难中不当和事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从人民出发,将人民的生命安全与幸福指数当成是最高旨意,他们才能如此理直气壮地带着火药味直面困难,直击问题。
《最美的乡村》观后感心得体会5
战疫斗贫,人才为要。赢取“双场”作战全面胜利、有序有力推动复工复产、促进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在战疫斗贫中,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组织和集聚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技术硬的人才队伍,释放人才技术、智力、资源等优势,为战疫斗贫提供坚实人才保证。
强化政治引领育人才。在战疫斗贫的斗争实践中,一大批院士、专家等优秀人才无畏前行、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矢志报国的家国情怀、砥砺了务实奋斗的时代精神、展现了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优秀人才在“双场”作战中的感人事迹,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成为感召人们奋进前行的力量。坚持在人才队伍中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开展学习典型人才的宣传与学习,教育引导人才树立家国情怀,自觉对标先进典型,汲取成长前行的精神力量。坚持发展所需、事业所要,有针对性地结合医疗事业、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人才需求,制定个性化“培养菜单”,加大人才培育投入,为保障事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输送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
强化担当作为用人才。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无论是夺取抗击疫情胜利,还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都需要更多优秀人才担当作为、发挥作用。改进完善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和评价和管理等全方位的配套机制,做到以事业留人、环境留人、机制励人,凝聚战胜疫情、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与合力。要树立旗帜鲜明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发现、识别和使用人才的导向,通过把人才放在疫情防控一线、脱贫攻坚前沿进行锤炼,及时把政治过硬、敢于斗争、成绩突出的人才发现出来、使用起来,引导人才涵养想干事、敢干事的自觉,增强会干事、干成事的本领,为“双场”作战筑牢人才基石,凝聚获胜力量。
强化关爱激励聚人才。“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只有关心人才、珍惜人才、爱护人才,才能让更多优秀人才集聚,在“双场”作战中更好发光发热。注重挖掘、总结和宣扬优秀人才先进事迹,营造尊重人才、崇尚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获得感。更加关心关爱投身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一线的人才,及时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解决他们的问题困难,解决日常生活、待遇补贴、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从而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双场”作战前沿,凝聚起战“疫”斗贫的强劲人才力量。
电视连续剧《最美的乡村》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5篇
第二篇:电视连续剧《新四军》观后感
大力弘扬革命精神 奋勇推进县域经济新发展新跨越
——电视连续剧《新四军》观后感
二十六集电视连续剧——《新四军》生动地再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新四军官兵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崇高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新四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曲折发展历程,无数次惊心动魄的大大小小的战斗,令敌人闻风丧胆。该剧人物形象鲜活,个性突出,栩栩如生,催人泪下,一个人物一个故事。该剧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也让广大群众深受教育,观看该剧,我所思所想颇多,为此,我写下几点感想。
在紧张工作之余,我挤出时间认真观看《新四军》,受到很多很深的教育。在认真观看时,想象的翅膀早已穿过时空,既想到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为了狠狠打击日本侵略者,舍小家,顾大家,毅然投身到滚滚的抗日洪流中去,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凭着一腔报效祖国的热血,在武器装备差、作战条件环境相当恶劣的条件下,不屈不挠地同敌伪军展开斗争,一次又一次击退了来犯之敌、粉碎了敌人“扫荡”“清乡”等阴谋,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烈的战歌,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抗日战争的胜利真是来之不易呀!想到新中国建立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道路,还想到中国走到二十一世纪,国力不断发展,民族昌盛兴旺,各项事业朝气蓬勃、欣欣向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重道远,每个中国人肩上的担子都还很重。
据资料统计,抗日战争以来,新四军同日伪军作战24000次,毙伤日伪军29万人,俘虏日伪军11万人,缴获长短枪支23万支,攻克据点1300多个,收复县城以上城市52座,日伪军投诚46000多人,部队从10000人发展到主力部队21万人,地方武装10万人,民兵自卫队(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96万人,建立了地跨苏、浙、皖、豫、鄂、湘、赣七省的苏南苏中、苏北、淮南、淮北、鄂豫皖湘赣、皖江和浙东8块抗日根据地,面积达253万平方公里,人口3420万,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众多抗日英雄中,战士们顽强拼搏,奋勇杀敌,赴汤蹈火,前仆后继,用刺刀和鲜血铺平一条又一条前进的道路,指战员身先士卒,冒着枪林弹雨,舍生忘死,浴血苦战,坚守阵地,为战斗胜利提供了组织保障。在新四军成长壮大过程中,新四军军长叶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我心中的楷模、学习的典范,他的音容笑貌和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革命精神永远烙在心中,不断感染、激励、鞭策着我前进。
叶挺同志始终坚持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他和项英组建新四军以后,由于项英和他意见分歧日益严重,军事指挥权受制于人,军长变成了“军需处长”,抗日的理想和抱负未施展开,军事才能打折扣等原因,在青平江战役后,他向蒋介石递交了辞呈后,同时向周恩来副主席提出辞职请求,一方面,蒋介石及国民党在叶挺辞职一事上大做文章,又以高官厚禄引诱他,媒体舆论也纷纷猜测。另一方面,周恩来同志从民族、国家、集体利益出发,苦口婆心劝说他。终于,叶挺同志不以个人喜怒为重,顾全全民族统一抗日这个民族大局,听从周恩来同志的建议,欣然重新回到新四军军长岗位上,令各种猜测、谣言不攻自破,让蒋介石的如意算盘落空。
叶挺同志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与卓越的斗争艺术。在青平江战役中,创造性地运用了以点打围的战略战术,做到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退了日寇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屡次消灭了来犯之敌。此次战役是新四军前期有名的战役,树立了我党我军的威信,并且为反共反人民的言论和罪行一记最清脆最响亮的耳光,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赞誉,密切了军民鱼水情。在同国民党的多次较量中,叶挺同志充分展示了斗争艺术,同日军的战斗,缺少军费、弹药等是万万不能的,蒋介石为了限制新四军,更想借日寇之手消灭新四军。因此,在武器配备、军事等问题上,处处设限,叶挺同志没有退缩,没有被困难和问题吓倒,不但同第三战区军事长官顾祝同谈判,而且同蒋介石谈判,逼迫蒋介石让步,配给部分武器,解决部分军费及医药等。
叶挺同志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在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后,叶挺到国外流亡了十余年,他走过许多地方,思考着很多问题,心中却总觉得缺少什么,回国参加抗日后,终于悟到心中缺少共产主义信仰。由于抗战与统战工作的需要,党中央没有批准叶挺恢复党籍的申请,作为一名党外战士,始终按照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尽快把日本帝国主义尽快赶出中国,废寝忘食地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与荣辱,做到爱兵、爱民,受到老百姓热烈拥护和爱戴。
叶挺同志身先士卒,与士兵同呼吸、共存亡。皖南事变的茂林战役中,敌军的枪弹在头上呼啸而过,叶军长站在队伍面前,手提驳壳枪低沉而又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现在处于生死危急的关头,唯一的道路是杀开一条血路冲出去。……为了民族生存,我们一定要冲出去,以挽回当前国家民族的危机,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辞。如我叶挺有所动摇,枪在你们手(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上,大家有权打死我”。此时,教导队同志立即带头呼起口号来:“坚决突围出去!”“誓与军长共存亡!”叶挺同志举起手中驳壳枪,高呼:“同志们,跟我来!”战斗愈加激烈,战士们个个奋勇杀敌,但伤亡很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副军长项英却不见了,战斗到最后,叶挺同志给中央发电报:“我们将销毁电台,情况万分危急,卿将率部与顽敌战至一兵一卒,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毛泽东获悉,眼泪禁不住直往下流,在战士们请求下,叶军长只带两名警卫员同国民党谈判却被扣押。在狱中,他大义凛然,在敌人严刑拷打下,没有吐露党的机密,自始至终坚贞不屈,是有骨气的民族英雄,并且写下了有名的《囚歌》: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他这种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令我感动不己。
抚今追昔,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革命事业奉献自己毕生的心血,推翻“三座大山”,才使中华民族及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之中得到解放,成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经过五十几年的艰苦奋斗,几代人不停地努力,不断探索总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与教训,才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正在不断崛起,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国家公务员、领导干部,我应该继续发扬革命优良传统,弘扬革命精神,为县域经济新发展新跨越增添本领和才干。
首先,坚定信念,永远站稳立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个人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什么样的信念与理想就决定了他的思想和行动。作为一名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国家公务员、领导干部,我心目中唯一的信仰就是相信马列主义的科学真理,相信共产主义、不信神、不信鬼、不信邪,敢于同歪风邪气作斗争。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理论素养和修养,在变化莫测的经济大潮中站稳自己的脚跟,做到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能经受住各种各样的考验,永远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蓬勃朝气,浩然正气,昂扬锐气,为共产主义实现不懈奋斗。
其次,强化学习,大力提高素质。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浪潮此起彼伏,唯有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跟上前进的步伐,继续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系统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论著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知识和发展与改革系统文件、法律法规政策、吃透精神,把握重点,牢记“两个务必”,掌握发展和改革的主旋律,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做到时刻牢记革命优良传统,弘扬艰苦朴素等传统美德,做到识大体、顾大局,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再次,严格管理,抓好队伍建设。创业难、守业更难,回想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倍感肩上的担子沉重。强化管理,认真落实省委提出的“举旗子,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总体思路,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为契机,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织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了保先资料,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方式,结合自身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并狠抓贯彻落实。讨论修改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从学习、考勤、请销假、文件运转、印章管理、财经、小车、廉政、责任追究等八个方面建立具体可行的、便于操作的管理措施,达到了增强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和建设学习、勤政、廉洁、高效的干部职工队伍的目的,创建人民满意单位和人民满意干部。
第四,主动工作,促进改革发展。一个共产党员是一面旗帜,一根标杆,更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颗螺丝钉,爱岗敬业、履职尽责,努力工作,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改革,齐头并进,做到两不误,两促进,两提高,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企业、深入基层、深入社会、深入群众,弄清情况,找准问题,把握脉络,掌握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解决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给县委县政府当好参谋助手,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二是切实履行发改局的统筹、协调、指导职能,积极开展项目编制与储备工作,积极开展储备项目库建设,在项目编制与申报时,注重贯穿“五个统筹”,做好规划论证,做到可持续性发展,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齐头并进。三是团结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充分发挥“四干”精神,克服非贫困县等客观条件带来的不利影响,紧紧依靠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争取较多的国省项目资金支持,为县域经济新发展新跨越奠定经济基础。四是加强对重点工程的质量和工期管理,除每季度安排人员与县目标办一道进行检查通报外,还不定期深入到各个现场,查质量,促工期,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五是积极强力配合做好达成铁路复线扩能改造工程的征地、拆迁、赔偿工作,使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六是扎实做好核电站建设前期工作,做好人口、土地、房屋、林木的调查摸底及可研立项为重点的项目前期工作。七是奋力推进县域经济体制改革,着力消除影响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做到改革发展稳定统筹兼顾,努力推动县域经济转型,不断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推动其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五,遵纪守法,树立标杆形象。一是认真学习“两个条例”及“实施纲要”,带头执行各项廉政制度,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牢记“两个务必”,做到“十个坚持,十个反对”,带头严格遵守(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各项规章制度,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做遵纪守法的模范,防患于未然,自觉经受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条件下的各种考验。二是争做人民满意领导干部,积极参加“创满”活动,认真落实“二十四字”的服务承诺,切实履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五不准”承诺。三是认真落实帮村计划,向贫困居民、家庭献爱心、帮助其脱贫致富,转变就业观念,落实致富资金及致富项目,为构建和谐社会多出一份力。
总之,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革命优良传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忘我工作,努力拼搏,以中青干部培训为契机,政治业务素质再上新台阶,为县域经济发展新跨越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电视连续剧《牵挂》观后感
电视连续剧《牵挂》观后感
自寒假 生活开始后,为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一篇读后感或观后感,我整天坐在电视机旁,不停地调换频道,同时接触好几部电视剧。一连很多天过去了,却也看不出什么子午卯酉来,终于有一天,电视连续剧《牵挂》闯进了我的视线,由著名演员张国强、牛莉、刘威领衔主演的《牵挂》来到了我的身边。我顿时眼前一亮。从此,看电视剧不再属于被迫,而是一种由衷的享受!
大家一定看过元宵晚会上贾玲、白凯南表演的相声《幸福的味道》,遍尝酸、甜、苦、辣几种魔法药水以后,最终发现还是白开水最好喝。这个相声段子,告诫我们做人要现实。
《牵挂》电视连续剧的剧情就像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奇。一对退休老夫妻,大儿子牛建国,大儿媳金梦瑶,二儿子牛建军,二儿媳杨宇彤,小女儿牛建红,整部剧就像叙家常一样,将这一家人的喜怒哀乐向我们娓娓道来——今天,建红失恋了,全家烦闷;明天,宇彤生孩子了,全家开心;后天,建国单位分房,却被人顶了,全家恼怒······《牵挂》如实地讲述生活,从不扭曲,从不夸大。正因为如此,《牵挂》才让人倍感自然、亲切,容易接受。
全剧以牛建国和金梦瑶的感情纠纷为主要线索,金梦瑶漂亮,聪明,为人直爽、率真,是一名话剧演员;牛建国忠厚、老实,是一名汽车厂工人。二人收入低微,婚后几年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牛建国虽说对老婆百依百顺,但他整天忙于生计,从不懂得浪漫;金梦瑶不安于现状,她千方百计让老公出人投地,结果都不能如愿以偿。于是,她决定自己辞职,下海经商,与人合伙做起了服装生意。刚见起色便屡遭老公的误解,她感到冤屈和压抑,并打算和丈夫牛建国离婚。
在金梦瑶闹着离婚期间,我的思想和金梦瑶产生强烈共鸣,我特别能理解她此时的心情。细想我的境况和金梦瑶多么相似,我在学校担任班主任工作,每天在班里接一身一脸的粉笔灰和扫地土回家,回到家里,又要招什么住宿生,一大堆的家务又够我忙到半夜。如果老公再本事一点,我是不是就不用这么辛苦。接下来一连几天,我都做梦和丈夫离婚。结果,几经纠葛,金梦瑶真的和牛建国走上了离婚的道路,而我,太舍不得孩子,至今也没真离。
本以为金梦瑶和牛建国离婚以后,就会获得新生,可没想到,她的生活却日渐窘迫。服装生意倒也顺利,经济收入也可观。可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想找一个真正理解自己,爱护自己的生活伴侣,怎么就这么难。眼见牛建国红红火火地当上了车行老板,和现任女友整天成双入对地在她眼前晃来晃去,金梦瑶真是心急如焚。她来到了婚介中心,以后一大段时间,金梦瑶的主要日程就是相亲,相来相去,没一个 看得上眼······终于,梦中的白马王子出现了,他帅气、阔绰,懂女人、有情调,他开豪华汽车,请她吃几千元的牛肉······金梦瑶神魂颠倒了,谁能想到,谁能想到,这个完美的他居然、居然是个感情骗子,专门以像金梦瑶这样有一定经济基础,又感情空虚的漂亮女人为猎物,他骗走了金梦瑶全部积蓄,金梦瑶和她的父亲快要露宿街头了,此时的金梦瑶无力回天——她完全崩溃了······
是牛建国,是那个她一直认为软弱无力的前夫,挺身而出,她的前夫变卖了车行,又协同警察抓住了罪犯。金梦瑶悔悟了,原来,人间最真最美的爱被自己践踏了,这个世上最坚实有力、最值得自己依靠的臂膀被自己错过了,而自己一向追求的浪漫与完美只不过是虚幻的肥皂泡而已——没错,金梦瑶和牛建国和好了,他们复婚了。
我泪流满面地看完整部剧的圆满结局时,我久坐
在电视机前,不肯离开,也不肯调台。多少日子以来,牛家的老老少少已经成了我的亲人,我与他们同忧,我与他们同乐。而今,电视剧剧终了,我再也看不到他们的面孔,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了,我舍不得他们。从那以后,无论在哪档节目中看到《牵挂》剧中的演员,我都会倍感亲切。也许,张国强、牛莉、刘威早就是名人,而在我心目中,从《牵挂》以后,他们才真正堪称明星,我崇拜他们。今年春节晚会上,刘威出演的小品《新房》,牛莉出演的小品《还钱》都拿到了大奖,可见,全国观众都和我一样喜欢他们。
说也奇怪,自看完《牵挂》以后,我每晚都睡得很踏实,不再做梦。不再梦想自己身材再高一点,相貌再漂亮一点,工作单位再豪华一点,老公再气派一点······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生活,我工作在一所乡村中学,在这里不存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而是上下一心,一团和气,这样一片净土,对于我这样头脑简单,四肢也不怎么发达的人来说,再合适不过。工作环境能让员工心宽气顺就可以,盖不盖楼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重新审视我的家庭,我的丈夫是一名教师,收入不丰,但他能像牛建国对金梦瑶一样,对老婆至真至诚。他是我永远最坚实的依靠;我的女儿一直是我的骄傲,她聪明、漂亮、健康,整天嘻嘻嘻,哈哈哈,像个快乐的天使;我的公婆年事已高,为了儿女,仍旧日夜操劳,每日打扫、做饭,在生命的最后,仍不遗余力地散发着他们的余热。为创美好家园,我们全家齐心协力,不也乐在其中吗?
我原本就是一株小草,一株平凡普通的小草,我已吸取这么多阳光雨露,我还奢求什么呢?我现在能做的,我现在应该做的是健康成长,抓住水土,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实现我幼小生命的最大价值!
是的,在学校,我要善待同事,努力认真的工作,完成校领导对我的嘱托,不辜负家长们对我的一片信任;在家里,我要协助丈夫,好好孝顺双方父母,好好培养孩子成人——如此而已、如此而已·······原来,快乐就在身边,幸福就在眼前!
感谢《牵挂》帮我理清了杂乱的思绪,我原本心乱如麻,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做起,如今,我心静如水,正一路高歌,奔向大海······
同样是在做,同样式在活,如果你心乱如麻,你就会做得很劳累,活得很辛苦,生命也会随之过早的衰竭;如果你心静如水,你就会做得很轻松,活得很幸福,生命也会永放光彩!
我们要索取,我们也要付出;
我们要拥有,我们也要放弃;
我们要向往异彩纷呈,我们也要珍惜清淡素雅;
我们要展翅高飞,我们也要脚踏实地······
总之,还是那句话:白开水好喝,好喝白开水!!
2011年2月
第四篇:最美乡村教师观后感
在平凡中创造奇迹
——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观后感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当激昂的音乐伴随视频出现的那一刻,每一个画面都是那样的扣人心弦,令人动容。镜头中闪烁出悬崖峭壁、独木小桥的景象无不影射出乡村的“田园风光”。就是这种诗意的生活,美好风光的背后是经济、文化的落后。而有这样一些人,只为了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一份真挚的爱,坚守在恶劣的环境中,心甘情愿的为孩子们付出自身的一切,真正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诺言。看过《最美乡村教师》的视频后,我想我深有感触,因为他们的朴实、无怨无悔的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的教书育人,从不懈怠的品格,让我由衷钦佩。他们虽然物质上是清贫的,但精神上是富有的,他们桃李满天下,他们无愧为师者的称号。
最使我深受感动的是仲威平老师的动人事迹。“就算天上下钉子、下刀子,我也会来给你们上课。”这是仲威平给学生的一句承诺,这句承诺,她一守就是26年。2007年12月的一天早晨,雪下得很大,半尺深的积雪挡住了仲威平去学校的脚步。但是一想到那8个孩子在等自己上课,仲威平决定再难也要去上班。风吹得人连眼睛都睁不开,越往前走雪越厚,没到了膝盖。平时1小时的路程,那天走了两个半小时。仲威平哽咽地说:“学生对我的信任和期盼是我最宝贵的财富,我一直忘不了8个孩子那期待的眼神。”
庞运发,他是个智障的孩子,母亲离家出走,他和断臂的父亲相依为命。仲威平手拉手带了他10年,在他眼中仲威平就是母亲。“守护每个孩子是我的责任,我不能放弃任何一个。”仲威平一直履行着这份责任。我想,爱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老师对孩子的关爱,更有孩子对陪伴他们一起成长的老师的热爱,这种情感超越单单的师生情,有的成为亲情的一部分。
听着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发生,我哭了,为不曾想象的环境而哭,为不曾知晓的故事而哭。同是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我敬佩、感动的同时,更多的是反思。反思自己的付出。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有着比他们优越的环境,却做不到他们的最好;我有比他们优秀的孩子,却没有他们的身体力行。长久以来,可能占据我内心更多时候的关键词是“浮躁”与“茫然”。
这些最美的老师,或一生只做一件事,坚守在一个地方;或把青春最美好的记忆留给了乡村——那个被世间的喧嚣所遗忘的角落,他们用一生的付出,用一生的爱,用一生的无私奉献使乡村变得更美丽。魏书生曾说过:教育是一项可以给人以双倍精神幸福的劳动。做幸福的教师,是目标;幸福的做教育,是践行;做教师的幸福,是成功。”而幸福是一种选择。每个人都拥有一种最伟大的力量——选择的力量。当你选择幸福之后,就会发觉自己比以前要快乐的多。教师,人类最神圣,最圣洁的工作。为孩子开启了人生,点燃了希望,放飞了梦想。突然之间,我觉得自己想做的事情很多很多,想立刻投入我那可爱的孩子们中间,感受我全部的爱和一切。
叶青青篇二:2015年最美教师观后感
在平凡中创造奇迹
——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观后感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
当激昂的音乐伴随视频出现的那一刻,每一个画面都是那样的扣人心弦,令人动容。镜头中闪烁出悬崖峭壁、独木小桥的景象无不影射出乡村的“田园风光”。就是这种诗意的生活,美好风光的背后是经济、文化的落后。而有这样一些人,只为了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一份真挚的爱,坚守在恶劣的环境中,心甘情愿的为孩子们付出自身的一切,真正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诺言。
看过《最美乡村教师》的视频后,我想我深有感触,因为他们的朴实、无怨无悔的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的教书育人,从不懈怠的品格,让我由衷钦佩。他们虽然物质上是清贫的,但精神上是富有的,他们桃李满天下,他们无愧为师者的称号。
最使我深受感动的是王瑞芳老师的动人事迹。自2000年8月从教以来,她一直耕耘在农村小学的讲台上,用一片赤诚之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写就了别样的感动。学习上,她始终保持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刻苦钻研的求学精神。在工作之余她认真参加自学考试、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等学习培训,使专业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教育过程中,王老
师关爱学生,真诚奉献。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热爱学生。关心学困生,以真挚的爱去体贴、关心、感化学生,让学生在集体中感受到温暖。她凭着做人的良心,教师的责任心,把自己的爱和关怀全都给了学生,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新情况、新问题,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担任班主任工作多年来,用真心真情赢得学生的爱戴。如学生张淼患有严重的风湿病,陈梦洁因小儿麻痹导致双腿残疾,在学习、生活上面临很大的困难。王老师多次和他们促膝恳谈,调动班级力量理解和关爱他们,用爱心点亮了学生的心灯,使他们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王老师更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对自己的师德、师范有很高的要求。对学生做到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荣辱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识
别善与恶、美与丑的能力和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的能力。
在后进生转化工作方面,王老师坚信自信心是转化工作的关键。对于因家庭特殊情况导致自卑、厌学的学生,她总能够用爱去温暖他们,生活上尽己所能帮助他们,与他们谈心,拼命挖掘他们的长处,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
付出真诚就能得到真诚,付出理解就能得到理解,而付出爱就一定会得到爱的回报!她所带的班级学风好、班风正,师生关系融洽,时时还有毕业后的学生前来探望她。她个人也连续被评为乡、校优秀教师。09年被评为县模范教师,11年被评为县优秀班主任。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这位优秀教 师的真实写照。不仰头看蓝天,不低头视白水,只把一行行扎实的脚印深深印在教育的沃土中。这就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王瑞芳老师,她始终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鞭策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的标准,体现出了较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在师德方面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表率。
听着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发生,我哭了,为不曾想象的环境而哭,为不曾知晓的故事而哭。同是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我敬佩、感动的同时,更多的是反思。反思自己的付出。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有着比他们优越的环境,却做不到他们的最好;我有比他们优秀的孩子,却没有他们的身体力行。长久以来,可能占据我内心更多时候的关键词是“浮躁”与“茫然”。
这些最美的老师,或一生只做一件事,坚守在一个地方;或把青春最美好的记忆留给了乡村——那个被世间的喧嚣所遗忘的角落,他们用一生的付出,用一生的爱,用一生的无私奉献使乡村变得更美丽。魏书生曾说过:“教育是一项可以给人以双倍精神幸福的劳动。”做幸福的教师,是目标;幸福的做教育,是践行;做教师的幸福,是成功。而幸福是一种选择。每个人都拥有一种最伟大的力量——选择的力量。当你选择幸福之后,就会发觉自己比以前要快乐的多。教师,人类最神圣,最圣洁的工作。为孩子开启了人生,点燃了希望,放飞了梦想。突然之间,我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了,我要立刻投入我那可爱的孩子们中间,为他们奉献我的所有。篇三: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观后感
观看了“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那些平凡却又伟大的教师们的感人事迹让我内心深受震撼,仿佛接受了一场心灵的洗礼。
想想自己,立刻觉得自己在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早已不算困难,自己平时的抱怨也简直成了无病的呻吟。作为一名新教师,在今后的教育岗位上要走的路还很长,我要以这些最美教师作为自己在工作中的榜样,学习他们高尚的师德和无私的精神。
(1)学习他们甘于奉献、团结互助的精神。最美教师,美在团队。正是因为学校的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才共同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赞歌。向他们学习,就要增强大局观念,强化责任意识,强化团队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强化工作的合力,为振兴永康教育贡献智慧和力量。(2)学习他们忠于职守、高度负责的精神。最美老师,美在责任。他们的责任心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尽心、对工作尽职、对社会尽责
“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就是伟大”,以他们为榜样,甘做基础中的基础,怀揣着一份信念和坚持,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篇四:2014最美乡村教师观后感 2014最美乡村教师观后感
今天是教师节,2014年“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如期播出。观看了这个节目,其中的情节和镜头令我深受感动,留下久久思索。
朱敏才、孙丽娜夫妇:9年前,他们得知贵州山区严重缺乏师资便决定去义务支教。9年来,两位老人的足迹遍布贵州七八所乡村小学,目前在遵义县龙坪镇中心小学。虽然山村的艰苦条件让他们落下一身疾病,但他们说:“能发挥余热,是我们最大的满足。孩子的变化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只要还能爬起来,就会待下去。”曾维奋:1995年,曾维奋从师范毕业眼看就要工作了,一场意外导致他下半身瘫痪。为了能走上讲台,曾维奋锻炼体力,终于能拄着拐杖在平地上行走,他提出申请,只要能当老师,哪怕到最偏远、最艰苦的学校都行。曾维奋说:“如果有一天能恢复健康,我要把书教得更好,和孩子们一起游戏,一起奔跑。” 感人事迹,各不相同。相同的是这些老师都有一颗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爱心,相同的是他们都是扎根贫困地区,以自己微薄的力量试图通过知识改变孩子乃至贫困地区的旧貌,相同的是他们所为之奉献青春的讲台都常年存在于破旧不堪的校舍里,相同的是他们从事的事业都是其他青年哪怕一天所不愿干的职业。
我感动于他们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这些最美乡村教师的物质生活极为匮乏,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们都是凡人,他们也有妻子儿女,有生活的各种牵绊,当面对生活的种种诱惑也有内心的挣扎,但是当面对那一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他们毅然选择了坚守自己的岗位,在这样的环境下教书育人,坚持一年两年不困难,难得的是他们这样做了一辈子,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守护着知识的家园,这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他们在用自己的行动撰写者传奇。
我感动于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可以说他们把自己能够奉献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农村的教育事业。好多老师把自己的收入也就是养家糊口的钱,都接济了自己的学生。
活着,就要活出自己的价值;活着,就要体现自己的价值;乡村教师们的坚守,照亮了农村孩子们的求学之路,也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心灵之路。作为一名教师,我想用自己的爱去捍卫自己的岗位,也想坚守着他们的爱,实现我的人生价值。
整台节目给我传递着这样一种正能量,就是“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在以后得工作中,我将以他们为榜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努力工作,甘做基础中的基础,争做基础中的塔尖。用大爱谱写自己的人生,才活得有价值,到老时才不会因碌碌无为而悔恨终生。他们的事迹将会鞭策我在以后教育教学中加倍努力工作,无怨无悔。我顿悟!要做就做像他们这样的老师,终于明白为什么心中的那个声音在看完视频之后这么响亮。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充满爱,都
向往着美好,只是不经意间丢失了。真的非常感谢那些“最美乡村教师”,他们是我的榜样,他们让我重拾心中的美好,重燃对教育的热情。他们所做的不仅仅惠及他们的学生,更激荡着我做老师的心灵。“最美乡村教师”,我向您们致敬!篇五:乡村最美教师观后感
有爱就有希望
——“最美乡村教师”观后感
系别:中文系
班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姓名:陈闯
学号:20120103001 激动与感动在孩子们阵阵整齐有力的一声:“老师,好!!”中荡漾开去,“最美”一行七人,“会泽七子”,全是80后,但他们的事迹却告诉我们什么叫“老师”!老师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圆自己的的一个梦。中华文明五千年的传承,是在一辈辈师者先贤的无私奉献中完成的。他们所拥有的或许是孤独,是贫寒,是挣扎的一生,可是他们没有忘记自己肩膀上的重任——传播思想知识,改变孩子命运。他们的行为不为自己的得失,只为爱和希望的延绵不息。
从最美乡村教师的事迹中,我感受到一种浓冽的爱在荡漾。正是这赤子般的爱,让他们选择了留下与坚守,不为其他诱惑所动。我们常说,这是一种大爱与大我,超越了个人的利益与价值,展现的是一种崇高境界和操守。然而,从这些最美乡村教师的质朴和恬淡中,这种大爱与大我,我觉得我还没做到,但他们却几十年如一日的做着,像我们每天所见的空气和水一样平常。或许令人一时不解的是,为什么这种大爱与大我在城市的喧嚣中常常少见,却会如此慷慨地在这些平凡的乡村老师身上绽放?从这些乡村教师的故事中,我们懂得了原来他们只是放下了自己。正是这种放下,让他们摆脱了个人名利的束缚,而是循着人的基本情感需要出发,自然而然地打通了小爱与大爱、小我与大我之间貌似难以跨越的鸿沟。因而,他们一面给予着爱,一面又受爱的滋养。正是在这爱的给予与滋养中,他们实现了一种自我价值,获得了爱的温暖,成就了他们的“最美”。
观看了颁奖过程,内心感动不已,最美乡村教师名不虚传,他们如乡村的风光一样,美得自然,美得纯朴,原汁原味,芳香醉人,他们燃烧自己的能量点亮了学生的梦想,陪着学生成长,他们的确是最美的乡村教师,让我们沉醉于每个故事中一点一滴地感动。
事迹中的每一位乡村教师在很真实的诠释着他们对学生的大爱。廖占富、张兴琼是一对教师夫妻,他们分别在四川凉山深处两所隔山相望的小学执教,一人
撑起一座学校,让大巴山深处走出了二十多名大学生。当年,高中毕业的张兴琼在村长父亲的劝说下,当上了乡村教师,一人一校干了8年。8年后,村长父亲为了留住乡上派来的临村代课老师廖占富,撮合两人成婚。婚后,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三年前,丈夫被派到对面山头小学,在一间废弃寺庙里教14个山村孩子。两个山头,两所小学,之间是两个多小时的山路,从此夫妻二人一人守住一所小学,隔山相望,一周见一面。他们用自己的分离和坚守,守住了大巴山深处孩子的未来。16年前,吉思妞是从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调来怒江特殊教育学校,来到了这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是一所偏远山区的学校,百姓多不识字,一直以来都是学校老师进山去招生。而怒江地形险峻,为招生老师们常常要过索道、骑马、爬乡村山路,辗转两天时间才能到达。这是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现有79名孩子,大都是傈僳族和白族的聋哑儿童。聋哑孩子性格孤僻极端,因为不会说话,发脾气时很容易自虐,吉思妞也曾经想过退缩,但当孩子们不清晰地叫着“妈妈”,张开小手让她抱抱时,她决定留下来。面对这些特殊的学生,吉思妞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变化,从吃喝拉撒到青春期都得手把手教。吉思妞说,对于这些孩子,需要良心爱心更要有恒心。在吉思妞和其他老师的关心教育下,这些聋哑孩子也考上了大学,其中还有些孩子大学毕业后愿意回来任教。
观看中,一次次跟随寻找最美答案的脚步,让我触动流泪的镜头有很多很多,感动,崇拜!他们的事迹刻骨铭心,可歌可泣。人生,短短数十载,可以有许多种度过的方式。他们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可就是这条路,照亮了许许多多孩子们的路。孩子们的稚嫩与老师们的苍老,这样一幅强烈视觉效果的画面呈现着,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什么叫“蜡炬成灰泪始干”,什么叫“春蚕到死丝方尽”,这些诗词在他们的行为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作为一名师范生,将来很有可能成为一名老师,我敬佩的同时,更多的是学习。
在我们抱怨学习环境不好的时候,抱怨学习工作太累的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在世界的另外一个角落,还有这样一处恶劣的工作环境存在,这样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发生,还有这样一群奉献自我的人存在。
他们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但他们用淡泊名利、执着坚守、甘于
奉献的精神品格和高尚情操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伟大教师的形象,也是对最美乡村教师最好的诠释。真的非常感谢那些“最美乡村教师”,他们让我重拾起了心中的美好,燃起将来从事教育的热情。他们所做的不仅仅惠及他们的学生,更激荡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什么是最美?那就是用大爱谱写自己的人生,活的有价值,这就是最美。用行动坚持,用时间见证,就是最美。
感谢这个节目,感谢“最美乡村教师”,我要向你们致敬!我会用行动向你们靠近,拉近与你们的距离。看完这段颁奖典礼,我的灵魂似乎也走了好长地一段路。走得很轻松,从未有过的惬意。在这段旅程中,我放下了身上太多得行李,从从容容的跨完每一步,我走过的也只是我慢慢旅途中的一个开端,但正因为有了这个美好的开端,我相信我能,一定能给我漫长的旅程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第五篇:最美乡村教师观后感
最美乡村教师观后感 教师到底应该是什么?他们为什么如此让我们敬重?在观看了央视的寻找最美乡村老师颁奖典礼后,我更加明白了教师的光辉,体会到教师的光明与崇高不是一句比喻几句赞誉就能概括,教师的伟大,刻画在心底,是要用心去发现,去体会。有人说教师是辛勤的园丁,也有人说教师是春蚕,还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还有人说教师的蜡烛。然而,教师到底应该是什么?他们为什么如此让我们敬重? 9月8日晚,在观看了央视的寻找最美乡村老师颁奖典礼后,我更加明白了教师的光辉,体会到教师的光明与崇高不是一句比喻几句赞誉就能概括,教师的伟大,刻画在心底,是要用心去发现,去体会。大 家都说 老师培养着祖国的栋梁,我却要说,老师就是祖国的栋梁。是老师,支撑起我们一代人的脊梁!在偏远的高原小学,邓丽 老师用自己的青春改变了老山区知识结构老化,教育落后的境况,让大山的孩子们也能受到先进教育。再环境恶劣的西藏高原,宋玉刚 老师几十年如一日,上课、备课、改作业、关照孩子们起居、个别辅导、家访„„捍卫了孩子们受教育的权利。美丽的乡村教师们哪,你们像一支红烛,为后辈献出了所有的热和光!你们的品格和精神,可以用两个字就是--燃烧!不停的燃烧!你们多像那默默无闻的树根,使小树茁壮成长,又使树枝上挂满丰硕的果实,却并不要求任何报酬。你们给了学生们一杆生活的尺,让他们自己天天去丈量;你们给了学生们一面模范行为的镜子,让他们处处有学习的榜样。您是大桥,为我们连接被割断的山峦,让我们走向收获的峰巅;您是青藤,坚韧而修长,指引我们采撷到崖顶的灵芝和人参。当苗儿需要一杯水的时候,绝不送上一桶水;而当需要一桶水的时候,也绝不给予一杯水。适时,适量地给予,这是一个好园丁的技艺。我的老师,这也正是您的教育艺术。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技残,种花容易树人难。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老师,您用人类最崇高的感情--爱,播种春天,播种理想,播种力量„„ 用语言播种,用彩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这就是我们敬爱的老师崇高的劳动。我们知道,您一定也有追求优越生活的梦想,但为了孩子们,您放下了一切繁华,甘愿躬耕三尺讲台。“为爱而生,向爱而长”,教师的美,教师的光明与崇高,不再别处,正在于这种藏身掌心的切肤之疼,切肤之爱!从最美乡村教师的事迹中,我感受到一种浓冽的爱在荡漾。正是这赤子般的爱,让他们选择了留下与坚守,不为其他诱惑所动。我们常说,这是一种大爱与大我,超越了个人的利益与价值,展现的是一种崇高境界和操守。然而,从这些最美乡村教师的质朴和恬淡中,这种大爱与大我,我觉得我还没做到,但他们却几十年如一日的做着,像我们每天所见的空气和水一样平常。或许令人一时不解的是,为什么这种大爱与大我在城市的喧嚣中常常少见,却会如此慷慨地在这些平凡的乡村老师身上绽放?从这些乡村教师的故事中,我们懂得了原来他们只是放下了自己。正是这种放下,让他们摆脱了个人名利的束缚,而是循着人的基本情感需要出发,自然而然地打通了小爱与大爱、小我与大我之间貌似难以跨越的鸿沟。因而,他们一面给予着爱,一面又受爱的滋养。正是在这爱的给予与滋养中,他们实现了一种自我价值,获得了爱的温暖,成就了他们的“最美”。活着,就要活出自己的价值;活着,就要体现自己的价值;乡村教师们的坚守,照亮了农村孩子们的求学之路,也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心灵之路。心中有爱,生活就是富足的,工作就是愉快的,人生就是美丽的,事业就是有成的。这是“最美乡村教师”们的坚守给我们社会、给很多人贡献的另一种奋斗的价值标准,或许更值得忙忙碌碌的世人们沉思。我认为最美乡村教师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是最苦的、工作条件是最差的,但对学生的爱是最纯朴的,敬业精神是最崇高的,以前我觉得我们学校现在的工作条件不好,但跟他们相比,我觉得我很幸福,他们的坚守、对学生大爱,对事业的敬业精神,我觉得我应该去追随,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工作,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改变我所教的学生,让他们能走出石溪,有自己的特长,考上理想的学校,将来过上幸福的生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