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建设更高水平法治中国心得体会
学习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 建设更高水平法治中国心得体会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法治,是规范,是保障,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必由之路。我们党历来重视法治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进行研究,作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党中央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护航美好生活,法治中国建设开启崭新局面,法治中国面貌发生深刻变革,法治中国舒展美好画卷。
历史和现实的发展实践提示我们,没有法治保障,就没有高质量发展,就没有美好生活。有人把经济社会发展比喻成为一辆加速行驶的汽车,车速越快,车辆的“底盘”必须越牢靠。这个“底盘”就是法治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
防、治党治国治军,无不以法治为框架、用法治作支撑、由法治来保障。特别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正是因为我们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才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历史和现实的发展实践启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发出了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动员令,夺取新胜利靠什么保障?“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靠什么护航?法治不是选择题,而是必选题、必答题,是硬底气、硬支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只有更加重视法治、厉行法治,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才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越走越宽广。
历史和现实的发展实践明示我们,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纵观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党中央的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推进,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确保了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这次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好抓实的重点任务,提出一系
列具有全局性、基础性的重大举措,为建设更高水平法治中国按下了“快进键”,让法治中国舒展更加美好的画卷。
立于潮头,方知浪高风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相互作用的今天,建设更高水平法治中国,你我一起奔跑。只要我们以这次会议为新坐标、新起点,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建设更高水平法治中国的强大动力,转化为推进法治建设的具体思路和举措,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生动实践,就能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法治像阳光一样温暖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护航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走向新的更大辉煌。
第二篇:定稿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
宣讲稿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很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就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进行交流。
大家知道,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性文件。把依法治国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符合时代发展要求,顺应党心民心,十分必要、非常及时,对于“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所以,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是我们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汇报的内容有三点:
一、我国提出依法治国的历程及其重要意义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
一、我国提出依法治国的历程及其重要意义
我们国家提出依法治国时间并不长,最早可以追溯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写入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全国人大修改宪法,把这一条写入了宪法中,变成了一项宪法原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当然在后来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 1 告中,都有对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表述有一些差别。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关于加强法治中国建设的要求,但前提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这次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点是要考虑全面这两个字,因为在十八大以后,总书记在2012年12月4号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实施30周年的大会上,第一次提出把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放在一起,把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放在一起,反映了我们党在治国理政方面,在法治重要性认识方面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提高。所以这次四中全会明确以依法治国为主题,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过去不少党的报告中都有有关法治的内容,比如,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02年在十六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并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到了十八大,我们明确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并提出‘科学立法、从严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的新十六字方针”。但是这一次全会的报告是完全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通篇都是有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因此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我们党对法治,对依法治国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化。把法治摆在了一个更加神圣、更加重要、更加基础性的地位,所以也有人评价说,十八届四中全会必将是我们党的历史上,我们国家的历史上一个里程碑的会议。
具体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为什么我们党在这个阶段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而且要以全会的形式讨论依法治国,并且要通过这样的一个决定呢?按照现在官方所披露出的信息,它的意义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个意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有四个法治标准,一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二是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三是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四是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当时把这四个标准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法治标准,现在来看,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目的首先是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服务。为什么呢?因为法治在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当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经济的发展只能代表一个国家发展实力的一部分,包括军事、包括科技,但真正有实力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这种制度和政治文明所蕴含的历史,以及所代表的价值方向,与其他物质文明相比,更有价值。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了法学界的一个观点:“法律是人类最大的发明,别的发明使人类学会了驾驭自然, 而法律使人类学会了如何驾驭自己。”可以说法治它是一个国家价值的体现,也是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温家宝曾提到,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从理念到方式的革命性变化,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我想这个评价是到位的,因为我们讲法治不是简单意义上把法律当工具去看待,我们更多的是把它看成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一种共同的价值,而且这种价值的本身,对于一个国家的富强、文明、民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这次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第一个意义。
第二个意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推进依法治国,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保障,同时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我们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那么什么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呢?最重要的标志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法治,因为法治是制度的最高形态,我们讲的治理体系,实际上指的就是一套符合现代理念的国家制度体系,这种制度体系和运用这种制度的能力称之为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怎么才能体现一个国家制度的最高级形态?无一例外每个国家的法治所制定的法律得到良好的实施是最关键的,现在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确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打个比方,如果没有法律的保障,我们的改革是很难进行下去的,我们每一项重大的改革都是以法治为引领推进和保障的。比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如果法律不做及时的修改,那就会出现法律和改革之间的巨大冲突,一方面政策改了,但是另外一方面法律没有修改,这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法治和改革之间要有密切的关系。最重要的是法治要起到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引领推动和保障的作用,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制度体系才能够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定型,越来越向法制化的方面迈进。最理想的就是当一个国家的各项治理制度,治理体系完备之后,最终应该都是以法治的形式所呈现的,没有法治很难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问题,这是第二个重要的意义。第三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它是提高我们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必然要求。十六届四中全会的时候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决定》,在这个决定中首次提出了依法执政的概念,过去我们都讲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但是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首次提出了依法执政的概念,也就是说国家要依法治国,对执政党而言要依法执政。所以现在习总书记把这几项内容合在一起,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起建设。
所以依法执政被纳入了整个国家的法治体系,法治框架上,依法执政实际上就是一个执政党执政能力提升的一种表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关于党内的法规和规范性的文件,制定的数量是非常多的,我们在去年还专门发布了党内法规体系,党内法规的制定条例和党内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办法,我们俗称叫做党内的立法法。制定党内的规则,包括党章、党内法规、党的规范性文件意见等等,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权限、程序,这说明我们在执政方面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用法治的方式治国理政,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也更加依靠法治来提升我们党执政的能力,治国理政的能力,所以这一点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第三个重要意义。
第四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约束规范权力,保护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记得1997年刚刚提出依法治国的时候,很多人对这个概念还是有隔膜的,不能够准确完整全面的理解,中央提出了依法治国,很多省就开始提出各类依法治理的口号,包括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县,有的地方提出依法治村、依法治家,各行各业提了很多的口号。这些口号提的对不对,也对也不对,对的地方是一个国家推行法治,依法治国必须落实到方方面面,所以推进依法治理有必要。但是另 外一方面对法治本身有误解、误读的表现,因为法治的核心不是治老百姓,如果说用法律治老百姓、治民的话,那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法治,如果法治的重心放在治老百姓上,那就背离了法治的含义。英文中对法治的解读更加准确,英文中有一句话,什么是法治,法的统治,它强调制定良好的法律,得到全社会的遵行,强调法律至上,强调程序正当,强调规则,也强调平等。所以说我们说的法治不是简单管老百姓的法,那只能叫制度的制,真正的治是法的统治而不是人的统治。
国家机关也好,企事业单位也好,普通老百姓也好,大家按照统一的、平等的规则来履行自己的义务,行使自己的权力,承担自己的责任,这才是法治。2008年5月4号,时任总理的温家宝同志,到中国政法大学去视察,他说今天我刚进你们的大门口看到你们校门口有一块大石头,石头上有四个大字,叫做法治天下。他说我再说一下,法比天大、法治天下,他说现在都在讲法治,法治精神。法治精神是什么呢?五个方面,第一,宪法和法律的尊严高于一切。第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三,一切组织和机构都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第四,立法要发扬民主,法律要在群众中宣传普及。第五,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有法不依,不如无法。
所以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法律的权威靠人民的信仰,靠人民的信赖和人民的维护,同时人民也有义务,有责任去维护法治的权威。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那这次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概括起来是两句话,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治体系;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可以连成一句话,就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的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里我要解释一下,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的概念,过去,我们有法律体系一说,大家都知道2011年吴邦国委员长代表全国人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于2010年)已经形成,那个指的是立法层面的。目前,我们制定了242个法律,700多部行政法规,8000多个地方性法规,还有数以万计的政府规章形成了一个多层次跨领域的完整的有机的法律规范体系,他讲的是制度是规范。但是这一次不一样,这一次不是讲法律体系,而是讲法治体系,一个律,一个治,一字之差意义完全不同。法治体系强调的是法律制定的完备,而且能够得到切实的遵守和执行实施,又有相应的监督保障机制,这才叫法治体系。法律体系强调的是静态的规范层面,制度层面的体系,而法治体系强调的是动态的立体的、完整的体系,所以说法治体系更全面。
我们这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是我们在立法层面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个体系虽然已经形成了,但还是“毛坯房”,需要加工、装修、完善。在法律的实施层面要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徒法不足以自行”,必须通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把法律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把纸上的法律变成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铁的法律。在监督层面我们要形成严厉的法治监督体系,必须对公权力、对执法权和司法权进行严密监督,主要是让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形成一个监督整体,形成一个完整合力。在保障层面我们要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最根本的保障 就是党的领导,还有队伍保障、人才保障、财政保障等。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这是《决定》的一个重大创新,为什么要把党内法规体系纳入总目标?我们党是执政党,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曾经深刻指出:“国要有国法,党要有党规党法。党章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所以现在媒体和社会解读的时候,往往说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含了五个体系,这五个体系就是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健全的法规制度体系。这五个体系是第一次提出,所以,意义重大。
那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具体而言就是这么五个体系,建成一个五个体系的法治体系,建成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体而言按照决定的要求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律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是我们说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一个具体的内容。
当然,还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且对如何实现这个总目标提了特别的要求,就是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这里,我重点谈谈坚持党的领导问题。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问题,是《决定》回答的最重大问题,回答得非常透彻、清晰、旗帜鲜明。为什么 8 要回答这个问题?一个原因是这个问题关系国本,关系我国法治的根本;另一个原因是社会上有不正确的认识,国外有各种攻击言论混淆视听。
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第一位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我们说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党与法治的关系始终是我国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这一问题处理得好,则法治兴;处理得不好,则法治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具体讲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应当看到,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完全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是要虚化、弱化甚至动摇、否定党的领导,而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改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也是与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最本质的区别。我们要清醒认识到,一些敌对势力或政治异见人士鼓吹和宣扬“西方宪政”“三权分立”“司法独立”,其要害就是质疑、削弱和否定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领导;一些人提出“党大”还是“法大”等似是而非的命题,发出把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噪音,不是政治上的糊涂,就是别有用心。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政治清醒和政治定力,从理论上主动澄清和 驳斥把党与法、党的政策与法律、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始终坚持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特别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目标明确了,体系是清晰的、完整的,如何来实现这个目标,推进这个体系建设?重点有六个任务。
第一个任务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决定中有这样一句话“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在法治社会中,有良好的法律是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
对于这一任务,《决定》提出了四点要求,一要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二要完善立法体制;三要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四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每一点中都有很多方向性的改革措施,我们看一下媒体关注比较多的“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这可以说是一个亮点所在。
对于宪法,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总章程、是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但长期以来我们的宪法意识淡薄,宪法的观念不够,落实宪法、实施宪法的保障制度机制不完备,违反宪法的现象时有发生。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说因为哪个人违反宪法被追究责任,或者哪些事情违反了宪法定了性,或者被曝光,很少。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连宪法的尊严都得不到应有的捍卫,何谈“法治”。
2012年12月4号,总书记强调了“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这次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把宪法摆在了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提出“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机制,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我们能够看到的有两点。
一是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大家知道我们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号颁布的,当时中共中央和司法部也联合发过文,把12月4号作为中国的法制宣传日,它的核心也是宣传《宪法》,但是每次宣传侧重具体的部门法宣传。这次《决定》把12月4号作为宪法日,明确提出“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
宪法日意味着什么呢?实际上是唤醒全民族对宪法的高度认同和重视。虽说这是一个很小的改变,但是它的影响却是很深远的,这对增强全社会宪法的意识会有很大的作用。
二是建立宪法宣誓制度。为什么要建立宣誓制度?
第一个原因,每一个国家公职人员,人大和常委会选举任命的官员,都要明白自己的权力是从哪里来的,都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要明白权力的来源。每个公务员都要有很强烈的使命感、荣誉感、责任感,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个原因,我们将要在全社会弘扬宪法精神,公务员首先要弘扬宪法精神,就需要有必要的仪式,向宪法宣誓就是一个必要的仪式。
第三个原因,这也是借鉴国际惯例。目前国际上有142个国家有成文宪法,其中97个国家都有宪法宣誓制度。我们看到,美国总统选举后,总统宣誓就职的时候,手是要按在宪法上,对着首席大法官来宣誓,要忠于宪法、维护宪法、实施宪法,我们没有这样的制度,所以这一次四中全会明确规定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全会决定规定,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最高人民法院已经部署初任法官要向宪法宣誓。
另外,《决定》提出编纂民法典。
这是关注比较多的,那么,什么是民法典?它有什么作用?《民法典》指一部完整全面的民法法律,关于物权、债权、民事责任等与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保护密切相关的重要规定都包含在其中。
在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民法典的地位仅次于宪法。
民法典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没有民法就没有市场经济。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是否健全,须以民事立法的健全为前提,其标志是有一部完善的民法典。
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是1804年3月公布的《法国民法典》,又被称为《拿破仑法典》。1799年,刚刚通过政变掌握政权的拿破仑,就开始编纂法国民法典。拿破仑曾讲过:“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多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拿破仑的赫赫战功随着滑铁卢失败早已烟消云散,但拿破仑民法典却从法国走向全世界,成为大陆法系国家民法的蓝本。
完整的民法典内容复杂、体系庞大,是一项极为艰巨的系统工程。我国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三次启动民法典的制定,但受当时的历史条件所限,始终未能完成。2002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民法典草案,但鉴于民法典内容复杂、体系庞大、学术观点有分歧,采取了“变批发为零售”的渐进式路径,先出台单行法,在条件成熟后再以此为基础研究制定一部完 整的民法典。截至目前,已经制定了《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一系列单行法,民法的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再加上“各个单行法相互之间存在着较严重的重复、冲突与矛盾的现象。此外,某些重要的制度没有由单行法加以规定,导致现行立法格局存在着严重的缺漏”,在这样的情况下,编纂体系完整的民法典显得日益重要和迫切。
第二个任务就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总的来说,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任务非常的重。在我国,80%左右的法律法规都是由行政机关执行的。行政机关能否依法行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法律实施的整体水平和法治国家建设的整体进程。
这次我们提出,政府建设的总目标是要建设法治政府,而且要加快建设。那么,法治政府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标准是什么?《决定》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六个标准——“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
2004年国务院通过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上建成法治政府。结果到了今年正好是十年,法治政府没有建成。十八大报告提出,2020年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法治政府基本建成,还有六年时间。六年之内我们的法治政府能不能基本的建成,这个确实还对于我们各级政府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这些年来,我们的行政机关在依法行政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但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从“谈法治时滔滔不绝,做决策时权力滔滔”的思维惯势,到个别地方用“红头文件”否决生效的司法裁定,再到信奉“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的强制、暴力拆迁事件,少数干部依旧没有跳出“人 治”、“权治”的窠臼。
为了确保各级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严格实施法律、依法行政,《决定》从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六个方面进行了部署,每一项措施都紧紧围绕“保证法律严格实施”这个中心展开。
这里,我们重点强调以下几点。
1、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我们看在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前面,我们加上了两个字“依法”,也就是说,政府做任何工作都要在法律范围内活动,《决定》讲了这样几点,首先,行政机关“法定职责必须为”。法律法规授权的职责必须要做,还要做好。
其次,行政机关“法无授权不可为”。政府的权力是人民通过法律授予的,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
最后,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完善不同层级政府特别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法律制度,强化中央政府宏观管理、制度设定职责和必要的执法权,强化省级政府统筹推进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职责,强化市县政府执行职责
2、在依法决策方面,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就是老百姓说的出现了“三拍”现象即“拍脑瓜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今天这建个高楼,明天那里搞个新城,热 衷于搞政绩工程,这些看起来很美,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没有任何实际效益,有时还会留下一个“烂摊子”。而决策者往往还能升官走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决策者不需要承担责任。
以后所有的重大决策都要终身负责了,有了这个“紧箍咒”我相信很多领导做决策时都会十分慎重,不认真决策最后责任是你自己的,而且是终身承担。出了问题,还要坚决执行倒查机制,要回头看谁做的决策。
3、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2008年以后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允许老百姓对政府提出公开的要求。我们政府公开了大量的信息,但是与老百姓的这种需求要求发展相比的话,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的空间。
我前一段时间看了国务院各部委的网站。国务院50多个部委每年收到老百姓申请部委信息公开的案件数量,最多的一个部委达到了4万多件。4万4千件是住房城乡建设部,据说住建部有两三个人管信息公开工作,每年要面对4万多个信息公开的要求,这个压力非常大,但是必须做。下一步国务院要求进一步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要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以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以后公开就是常态,什么都要尽可能的公开,不仅信息要公开,政务活动也要公开。而且有些地方探索,比如说老百姓列席政府常务会议、列席人大的会议;有些提出会议要公开,要上网,要直播;有些提出过程信息也要公开,不光结果要公开,过程也要公开。所以这次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的“五公开”。这“五公开”制度也是对政府的一个挑战。现在老百姓的公民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意识不断增强,信息公开的强烈要求会逼迫我们政府不断扩大公开范围。
大家知道,去年发生了陕西的“表哥”事件。陕西安监局局长杨达才一次出现在车祸现场处理车祸,但是按照他的说法是一不小心表情有所放松,就被记者抓拍了一个“微笑哥”,紧接着发现他戴着不同的名表,最后抓出一个“表哥”来。这个事件发生的同时,有一个大学生第一时间向财政厅要求财务公开,要求知道杨达才一个月挣多少钱。他说,现在的政府三公经费都公开了,为什么杨达才不公开,这个不公开没有理由。陕西财政厅拖了10多天,在截止日期最后一天答复了一个信息上面写着:某某某同学,你申请的信息不属于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祝你学习进步。但是这小伙子出名了,现在全国各地哪儿抓住一个贪官,向当地财政部门申请公开贪官收入的人越来越多。所以,老百姓的意识越来越强了,我们现在强调的政务公开、司法公开,甚至立法公开、党务公开、重大事项公开,这是大势所趋,谁都阻挡不了这个发展的大势,只能顺应这个大势逐步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从决策到执法到财务到管理到结果都要公开,尽可能地公开。这是我想说的第三个重点任务,就是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方面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一些要求。
第三个任务是“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全会强调: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习近平曾经引用过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段话:“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这其中的道理是深刻的。如果司法这道防线缺乏公信力,社会公正就会受到普遍质疑,社会和谐稳定就难以保障。因此,全会决定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所以,《决定》对保障司法公正做出了新部署,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1、领导干部干预司法将被记录追究。
《决定》对此做了明确的要求。《决定》要求对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主要有三个措施,第一是全程留痕,就是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要记录在案。第二要公开通报,领导干部插手司法活动情节恶劣的要公开通报。第三,如果干预个案,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依规追责责任。这一制度的建立将有效遏制领导干部干预具体案件。但“谁来记录,谁来处理,下一步制度如何落地至关重要。
“一个表述出来,还需要进一步的解读,需要配套跟进,需要制度上的细则,需要有专门的人来做这件事,使表述落到实处。”对接下来的相关制度规定拭目以待。
2、明确提出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长期以来,我国司法受到地方化和行政化的干预严重,“民告官”的司法途径不畅通成为司法体制的最大短板。三大诉讼中,行政诉讼受地方公权力机关“人、财、物”的影响最大,存在“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三大顽疾。“民告官”的渠道不畅通,导致了两个不正常现象:一是大量本该通过行政诉讼解决的行政纠纷进入了信访渠道,出现“信访不信法”现象;二是行政案件“判后必上诉”现象屡见不鲜。为此,四中全会提出,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这有利于增强司法独立性、权威性和公正性,防止公权力对司法的干预。
3、明确提出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不能否认,当前,司法不公、司法公信力不高问题较为突出,一些司法人员作风不正、办案不廉,办“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造成了一些案件办案质量不高甚至冤假错案时不时出现。由此在造成司法公信力严重减损 的同时,也引发了大量上访事件的发生。这次四中全会是针对法官、检察官等司法人员“量体裁衣”进行的这一制度设计,就是要在司法领域强化责任主体意识,形成权责统一、“谁裁判、谁负责”的制度机制,对自己所办案件“终身”负责,以此增进办案人员的秉公办事的责任心和审慎度,从而提高司法的公正度和公信力。
4、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现在公安部门刑讯逼供少了,但有些地方变相地刑讯逼供的现象仍然时有所见,如搞在审讯中搞车轮战、不准嫌疑人睡觉。在眼前吊个大灯泡,你困得不得了就招了。现在高法规定,凡是通过冻饿晒烤获取的证据,都属于要在审判中排除的非法证据。过去我们常说既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过去重点是放在不放过坏人上,今后必须放在不冤枉好人上。甚至哪怕可能放过坏人,也绝不能冤枉好人。因为坏人总要做坏事,今天没抓住他,下次也会抓住。但如果冤枉好人,就可能影响他的一生甚至家属子女的生活。而且好人占绝大多数,如果好人可以被随便冤枉,那么大家都没有安全感。
《决定》提出健全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的法律制度。对避免冤假错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下一个受害者。
第四个任务,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关于守法)。法治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只有人们发自内心地认同法律、信赖法律、遵守法律,才能形成推进依法治国的强大力量。
判断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一个社会是不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最主要的标志就是看其治理方式是不是法治,看其国民是不是普遍树立了对法治的信仰。92年的时候张艺谋拍摄的一部农村题材的影片《秋菊打官司》走红大江南北,使“讨个说法”成为老百姓当中的流行词汇,现在很多人遇到事也会说“我到法院告你去”,这种公民法律意识的觉醒,是我们乐见的。但是由于受我国长期厌讼思想的影响,很多人还是遇到事情仍然会采取一些简单的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的“以暴制暴”的处理方式,这与我们建设法治社会是相悖的。要建设法治社会,就要引导全民树立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意识。
关于树立法治意识,四中全会提出,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模范守法,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谁执法谁普法”,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第五个任务是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这是党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而且是三支队伍的建设。首先,要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加强人大和政府的立法队伍、行政执法队伍、司法队伍建设,这三支队伍要互相打通、互相交流。其次,要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主要是律师队伍建设,律师队伍应当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最后,要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要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方位占领高校、研究机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阵地,而不能照搬西方的法学理论。
第六个任务是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第一,坚持依法执政。党政主要负责人就要切实履行好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政法委员会是党委领导政法工作的组织形式,必须长期坚持。
第二,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第三,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决定》中指出,把法 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还需要强调的是,第一次作出规定:“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在相同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对特权思想严重、法治观念淡薄的干部要批评教育,不改正的要调离领导岗位。”这一规定针对性很强,十分管用。只有在干部提拔、使用、管理上真正坚持、严格贯彻法治导向,才能切实提高领导干部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韩非子曾说过“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总之,《决定》作为法治中国建设的路线图和施工图已经绘就,下一步就看在座的各位如何落实,相信通过大家努力法治中国离我们越来越近。以上就是我向大家汇报的学习四中全会《决定》的一点认识,谈的不对的地方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三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上)试卷87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上)试卷87分
1、十八大提出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正确
2、第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错误 3、201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
错误
4、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路,依法治国贯穿其中,无论是改革还是反腐,都强调要在法治的框架下进行。
正确
5、“法治中国”是“法治国家”的“升级版”。
正确
6、十六大明确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错误 7、2011年3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吴邦国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于2010年底如期形成。
正确 8、2013年,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各级组织部门要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
正确
9、领导干部行使权力时,必须遵守合法性要求。
正确
10、对法律心存敬畏,在处理人与事时才能心存善念。
正确
11、()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十五大
12、()是世界各国通过实践总结的治国原理,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法治
13、()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认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只能靠法治而不能靠人治。
邓小平
14、()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十六大 15、2012年十八大提出了()。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16、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总目标
17、()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法治
18、法治思维的前提和基础是()。
德治 以民为本 法治
法律
19、(),是我们党培养干部的目标。
德才兼备
20、(),即要求领导干部旗帜鲜明地站在党和人民群众一边。
政治立场
21、法治思维的逻辑推理至少包含()。
四个维度
22、“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句话出自()。
习近平
23、政治权力的()问题,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权属 规范性 合理性
合法性
24、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非正常上访行为,则依法予以()。
打击
25、依法治国是()法治的路径,它与法治是根本一致的,它是通向法治的必由之路。
实施 开展 实现
预设
26、依法治国应当与()相结合。
依宪治国 依法行政
以德治国
以法治权
27、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素中,作为依法办事中心环节的是()。
有法可依
28、解决非正常上访问题,需要坚持()最终原则,捍卫司法权威。
司法
29、()认为法治就是对法律的普遍服从,同时法律本身应该是良法。
亚里士多德
30、现阶段,稳定社会秩序,除了要不断加快发展经济之外,重中之重就是要强调()。平等 公平法治 福利
31、近代文明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层面。
器物层面 制度层面
文化层面
3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意义主要包括()。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需要
33、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作用。
引领 规范
34、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3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包括()。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36、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包括()。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37、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法治思维 法治方式
38、总书记提出要努力推动形成()的法治环境。
办事依法 遇事找法
解决问题用法
化解矛盾靠法
39、法治思维是指运用()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形成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
法律规范 法律原则
法律精神
40、中共第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总书记讲话提出:“纪检监察部门要为人民()”。
服好务 执好纪 问好责
把好关
第四篇: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深化平安中国建设工作会议发言摘登
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
——深化平安中国建设工作会议发言摘登
《 人民日报 》(2013年06月28日 15 版)
让流动人口共享发展成果
公安部党委副书记、副部长 李东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综治委实有人口专项组各成员单位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加大服务管理创新力度,各项重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下一步,实有人口专项组将深入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让广大流动人口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一是健全完善流动人口动态服务管理机制。推动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走访联系常态机制,及时发现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完善流动人口重点人员动态管控,分级分类落实管控措施。健全流入地与流出地“两头抓、双向管”工作机制,抓好流动人口治安重点人员列管和帮扶帮教措施的衔接。积极依托区域警务合作机制,坚决遏制一些地方流动人口违法犯罪高发势头。
二是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指导各地按照进一步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逐步满足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的落户需求。研究制定加快改革户籍制度的政策意见。积极推动尽快颁布实施《居住证管理办法》,为加快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提供有利条件。
三是着力深化流动人口服务和权益保障工作。统筹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落实促进农民工创业扶持政策,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完善劳动合同管理制度,全面开展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专项治理,切实维护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认真解决广大流动人口反映迫切的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医疗卫生、子女上学和住房保障等问题,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大力开展平安家庭示范创建工作,进一步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工作。
四是加快推进完善人口信息系统建设与运用。推动各地健全实际居住人口登记工作,加快建设和完善覆盖全国人口、以公民身份号码为标识、以居民身份证登载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信息共享和校核机制。推动各地以常住人口为依据,编制经济社会发展等规划,统筹考虑常住人口公共服务需求,努力实现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目标。
为特殊人群做好管理和服务
中央综治委特殊人群专项组组长、司法部部长 吴爱英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综治委特殊人群专项组研究制定完善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制度和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各项教育管理帮扶措施落实,取得明显成效。下一步,特殊人群专项组将进一步做好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各项工作。
一是进一步做好特殊人群教育管理帮扶工作。切实加强社区服刑人员管理,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衔接管理。切实加强强制隔离戒毒和戒毒康复人员管理,切实加强重性精神病人和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人群救治管理。加强特殊人群思想政治、法制、道德和文化教育,激励引导他们自觉遵纪守法。落实刑释解教和戒毒康复人员社会保障、临时救助等政策措施,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就业服务和就业帮扶,努力帮助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他们顺利回归社会。
二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工作体制、机制和制度。健全社区矫正工作体系,完善社区矫正各环节工作制度和衔接机制。进一步落实服刑在教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特殊群体社会关爱计划,建立健全特殊人群社会关怀帮扶体系,建立跟踪帮教机制,健全社会帮教网络。健全完善特殊人群管理预警和应急机制,及时有效处置突发事件。
三是进一步加强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基层基础建设。大力推进在县(市、区)建立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等,加快建设以地方政府投入为主的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鼓励支持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安置基地,推进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康复场所、艾滋病抗病毒治疗重点医院等建设,为特殊人群提供临时性食宿、教育、培训、救助和医疗服务。完善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大力加强司法所建设,发展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队伍,打造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和平安建设的基础平台。
四是进一步推进特殊人群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按照构建平安中国建设大数据综合平台的要求,建立健全各类特殊人群信息管理系统,完善特殊人群分类数据库,建立成员单位信息共享机制,实现特殊人群管理服务信息化。
促进“两新组织”发挥更大作用
中央综治委“两新组织”专项组组长
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中央综治办主任 陈训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综治委“两新组织”专项组积极推动“两新组织”服务管理工作开展。下一步,专项组将加大组织、协调、推动力度,促进“两新组织”发挥更大作用。
一是切实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团结组织广大党员、群众积极投身平安中国建设。推动研究起草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意见,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广大党员群众中深入宣传贯彻中央关于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部署。
二是深入开展“平安企业”创建等活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认真履行社会责任。重点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落实主要负责人治安保卫责任制,依法实行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完善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支付保障和企业内部劳动争议协商解决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小微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诚信合法经营。
三是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拓展动员组织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新途径。组织引导平安志愿者、群防群治等社会力量参与矛盾纠纷调解、治安巡防、公益服务等工作。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发挥沟通企业与政府的作用,预防和化解相关矛盾纠纷。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组织引导居民群众参与平安社区、平安家庭建设,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创建文明和谐社区。
四是依法加强管理,预防和惩治违法犯罪。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依法加大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侵害劳动者权益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信用监管体系建设。完善落实社会组织登记审批、日常监管制度,依法加强对各类社会组织的服务管理。
五是进一步完善考评工作,确保任务措施的落实。研究完善综治考评中“两新组织”服务管理考评指标。对社会组织监管信息平台建设、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信用监管体系建设、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环境保护、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工作,加大考评分值权重,确保工作实效。
筑牢长治久安的铜墙铁壁
中央综治委社会治安专项组成员
公安部副部长 黄 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综治委社会治安专项组积极开展专项打击和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大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确保了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下一步,社会治安专项组将扎扎实实抓好社会治安各项措施的推进落实。
一是准确把握人民群众新期待。健全完善走访联系群众机制,努力使治安工作更好地符合人民意愿。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努力以保民平安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二是不断探索打击犯罪新举措。要始终保持对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积极适应当前违法犯罪新形势新特点,着力提升打击犯罪的能力和水平。针对涉黑涉恶、涉枪涉爆等严重暴力犯罪,要着力提升主动发现、主动打击能力。针对“两抢一盗”、食品药品安全等多发性犯罪,要坚持集中整治、重点治理。针对团伙犯罪、组织犯罪,要坚决摧毁犯罪网络、斩断利益链条,着力提升攻坚破难、源头打击能力。要建立健全常态化打击整治机制,不断增强打击整治的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
三是积极构建治安防控新机制。力争尽快建成城乡社区全面覆盖、单位内外无缝衔接、空中路面科学集成、网上网下高效联动的立体化防控网络。要健全完善情报信息研判预警机制,牢牢把握社会治安防控主动权。要积极构建打防管控一体化运作机制,切实提升动态环境下驾驭社会治安局势、防范控制违法犯罪的整体能力。
四是努力实现基层基础工作新发展。要深入实施城乡社区警务战略,着力推动警力下沉、警务前移。要加快推进信息化在基层基础工作中的深度应用,着力强化对人、地、物、事、组织等治安要素的动态管控,不断提升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的基层基础工作水平。要充分发挥基层大排查大调解机制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把不安定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当地。要广泛发动群众、积极依靠群众,坚持不懈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和平安创建活动,着力夯实平安中国的群众根基,筑牢长治久安的铜墙铁壁。
法治是建设平安中国的重要手段
中央综治委法律政策专项组成员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 信春鹰
平安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要求,也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平安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从政法综治工作的角度,它意味着公民安定、安宁生活的权利得到保障,人身和财产不被侵犯,合法合理诉求得到回应,法律救济渠道畅通,违法者不能逍遥法外。建设平安中国,法治是一个重要手段。中央综治委法律政策专项组将紧紧围绕这一工作重点,结合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的立法工作计划,着重就与社会管理和平安建设紧密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展深入研究,推动立法进程。
一是研究修改行政诉讼法。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诉讼制度也出现了不完善、不适应的问题。“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在行政诉讼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要通过修改行政诉讼法,进一步规范政府依法行政,健全群众权益保障机制。
二是研究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涉及千千万万人的利益,要针对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强化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义务与责任,充实和细化权益保障机制。
三是研究修改环境保护法。近年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引发社会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环保法的修改,明确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强化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环保责任,完善环境管理基本制度,畅通公民和组织参与环境保护的渠道,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四是研究制定社会救助法。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底线。通过扶贫救困,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
五是研究修改安全生产法。通过修改完善安全生产法,进一步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此外,还要与专项组各成员单位紧密合作,研究刑法的完善、社区矫正制度、慈善事业发展、反家庭暴力以及修改有关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规定等问题,努力做到政治决策和立法决策协调同步。
探索预防青少年犯罪新经验
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组长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 秦宜智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平安建设的一项源头性、基础性工作。今年以来,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着力推动教育引导、净化环境、完善法律制度等基础性工作,未成年人和青少年的涉罪率、犯罪率持续下降,预防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下一步,预防专项组将围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定位,扎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推广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试点经验。我们通过为期两年的试点工作,在信息汇总和动态监测、引入专门力量进行教育矫治、利用社会正面力量接触联系、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关爱帮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工作经验。从现在开始,我们拟用两年半的时间,将试点探索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行,努力在全国县级及以上地区建立比较完善的工作格局和工作体系。
二是加强对有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的专门教育工作。调研发现,全国有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数量不少,每年也有一些涉案未成年人被免于逮捕或起诉。由于没有针对性措施,这些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事实上处于脱管失教状态。专门教育是依法教育矫治有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的有效手段,但由于诸多因素所限,目前专门学校还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矫治功能。预防专项组将认真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努力突破制约因素,会同相关成员单位共同推动专门学校建设。
三是发挥专项组平台优势,整体推进各项工作。按照政法综治工作部署,对照预防专项组工作职责,年初我们梳理确定了各成员单位分别承担的33项具体工作。各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我们将结合这次会议的重要精神,结合目前正在广大青少年中广泛开展的“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继续推动落实各项工作,努力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完善未成年人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等方面取得新成效。
让平安伴在师生身边
中央综治委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专项组成员
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杜玉波
近年来,中央综治委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专项组指导和推动各地和学校扎实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法制教育,目前覆盖全国52.7万所学校;坚持整治校园及周边治安乱点,2012年,危害学校的公共安全事件同比下降13.l%,侵犯师生的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5.5%。下一步,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专项组将从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深化平安校园建设。
一要以顶层设计统筹平安校园建设。研究制定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创新和深化平安校园建设的意见。着力抓核心,维护学校政治稳定;着力抓源头,有效化解校园矛盾;着力抓重点,解决影响安全稳定的突出问题,形成目标明确、整体优化、责任落实的平安校园建设目标体系。
二要以服务型管理深化平安校园建设。以诉求表达和利益协调为重点,完善涉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以正面教育引导为基础,管好校园思想文化阵地和学生安全各个领域。发挥各系统资源优势,设立各领域的安全法制教育项目和教育基地。强化校园及周边综治工作的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途径,实现管理与服务的统一,形成师生自觉接受管理、主动配合管理、积极参与管理的平安校园建设管理体系。
三要以建设为导向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制定加强高校安全保卫工作队伍建设意见,推动落实中小学、幼儿园配备保卫人员工作。制定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办法,出台中小学安全管理标准,建立大中小学校园安全技术防范建设标准,完善学校内部安全防范网络。以师生的安全需求为导向,形成科技创安、部门联动、综合防控的平安校园建设支撑体系。
四要以长效机制巩固平安校园建设。进一步健全工作体系,完善工作制度,加强工作考核。推动法制副校长、辅导员履职工作日常化、制度化。开展学校周边治安防控成果评选,推动齐抓共管落实在基层,提升各系统基层工作水平,形成用责任统领、用行动落实、用常态巩固的平安校园建设保障体系。
进一步做好护路护线联防工作
中央综治委护路护线联防专项组成员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 冯正霖
去年以来,中央综治委护路护线联防专项组及各成员单位着眼于保障国计民生、维护公共安全,抓好重点工作,创造了路、线平安运行、安全畅通的良好环境。下一步,护路护线联防专项组将进一步做好护路护线联防工作。
一是全面深化平安路、线建设。继续深化“平安铁路示范市、县”创建活动,开展“平安车站(站区)”创建活动。推进“平安三电”建设,深化“平安油区”、“平安管道”创建活动。全面开展“平安公路”、“平安航道”、“平安车站”、“平安港口”等创建活动。
二是深入开展排查整治。铁路护路联防方面,推动挂牌督办、警示提醒、责任倒查等做法常态化,完善涉路矛盾排查预警体系和风险评估制度。“三电”安全保护方面,逐级挂牌督办一批重特大案件,滚动排查并挂牌整治一批盗窃、破坏等案件高发的重点地区。油气护线方面,抓好分级挂牌督办,坚决遏制局部地区涉油案件反弹。公路水路安全联防方面,开展专项整治,推动西江水域“江盗水匪”等问题有效解决。
三是大力加强路、线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铁路护路联防方面,重点强化新建高速铁路护路联防,加强重点线路护路联防工作。“三电”安全保护方面,强化重点线路、重要设施和重点工程安全保护。油气护线方面,建立输油气管道安保风险评估制度和政企警民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公路水路安全联防方面,重点明确高速公路、重要桥梁隧道和港口(码头)等安防设施建设的基本标准。
四是进一步完善长效工作机制。铁路护路联防方面,研究完善铁路护路联防工作机制。“三电”安全保护方面,推动市、县层面全部建立联席会议,完善行政执法机制。油气护线方面,推动涉油气地区县级以上政府全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并在乡镇一级逐步推广。公路水路安全联防方面,推动组建省、市两级联防工作小组。
五是切实做好法律法规政策完善工作。与有关部门加强沟通,推进航道法、电信设施保护条例等立法和《铁路安全运输保护条例》、《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等修订。
第五篇:学习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心得体会
学习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心得体会
植保站—龙飞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以依法治国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由此可见,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法治的重视,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已经多次就依法治国发表重要论述,阐述了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向和方法,指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强调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建设法治中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必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习近平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目标和路径,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对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法治中国的前提是依宪治国。
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再次强调这一点。依法治国要依什么法来治国呢?要以宪法为核心,各种法律法规组成的完整法律体系来治国。这其中所有的法律的地位不是一样的,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所有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是整个法律体系的基础。我国所有的法律都是依据宪法制定的,都是对宪法精神的具体化。因此,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必然要求。
建设法治中国的途径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他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要把“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之一。
科学立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前提,严格执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公正司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防线,全民守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基础,四者缺一不可。
建设法治中国的目的是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总书记强调,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根本目标。这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