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派某镇乡村振兴服务队队长谈“万名干部下基层”收获
两年的乡村振兴服务队生活,时间不算很长,但收获不小。取得的工作成效是一个重要方面,但收获最大的或许是服务队自身。队员们在基层实践中了解了基层情况,学习了工作方法,厚植了为民情怀,增强了党性修养,提升了自身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体现了自身价值。两年来,服务队在韩集镇党委政府的指导帮助下,实施了三个产业项目。①葡萄种植提档升级项目。流转土地80亩,使用专项资金129.7万元,带动村民投资235万元,新建29个冬暖式葡萄大棚,是市区面积最大的晴王葡萄园。②食用菌种植项目。流转土地30亩,使用专项资金92万元,带动村民投资200万元,建成24个工厂化种植大棚和1个菌种培育车间。③棚顶光伏发电项目。使用专项资金230万元,装机发电容量715千瓦,年发电收入42万元。三个产业项目使服务村初步走上了“村民富、集体强”的发展路子,服务村集体收入均明显增加,其中陶海子村增加21.39万元,石海子村增加13.22万元、草庙杨村增加13.05万元、老户王村增加8.21万元、牛庄村增加7.11万元。服务队员从原来在办公室里写写画画,投身到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中,初试牛刀且小有成效,可以说是人生价值的另一种体现。
二是在与基层干部相处中,学习了群众工作方法。为了发挥专项资金的“酵母”作用,服务队多次到市内外考察学习,学到了经验也看到了教训。那些不成功的项目,有的是脱离当地实际,违背群众意愿,大棚建了一大片,但是却常年闲置;有的是全额使用专项资金,村民只承租不投资,没有激发出内生动力。服务队曾多次向镇村干部学习请教,寻求产业项目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服务队先期带领村民参观学习,激发出村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让村委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载体,用专项资金吸引村民投资,探索出“村委+合作社+农户”产业项目共建模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乡村利益共同体。新建的葡萄和食用菌两个产业园,流转土地110亩,使用专项资金221万元,带动村民投资435万元。新闻媒体在报道项目共建模式反响时是说:种植户认为是“既省钱又省心”的好办法;合作社认为是“保障项目持续发展”的好机制;村两委认为是“增强组织威信,壮大集体经济”好路子;党委政府认为是“提升组织聚合力,夯实执政基础”的好形式。
三是在“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中,厚植了为民情怀。服务队员大多是从农村走到城市来的,自认为对农村情况熟悉,总觉得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后,农民衣食无忧、安居乐业,没有什么问题了。通过近两年接触了解,才认识到农业、农村、农民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乡村振兴的任务还很重。这既需要农民觉醒和奋斗,更需要城市反哺和支持。在“三遍访”过程中,发现还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急需救助的家庭,某村民家里3个精神病人,还有80岁的母亲和12岁的女儿,年收入不足2万元,因生活困难连病人的医保费也停交了。服务队及时向市区两级残联和镇政府反映情况,目前,病人领到了残疾补助,镇里也把他家列为边缘贫困户进行帮扶。在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服务队在镇党委政府帮助下,先后协调解决了路灯安装、村庄绿化、变压器扩容等老百姓急盼解决的难题20多个。这些老百姓所思所盼的小事情和微镜头,唤醒了人性中最宝贵的恻隐之心。通过这些事件,我们认识到只有学会换位思考,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办,才能有效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四是增强了对群众的感情,结交了能说心里话的基层朋友。队员们来自市区的不同部门,对“三农”工作的认识不全面、不系统,对能否完成工作任务感到迷茫不安。在服务队入驻后的全体会上,大家一致认为要“既来之,则安之”。所谓“安”,就是要求服务队员,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虚心向镇村的基层干部和党员群众学习;深入基层、走村入户,察村情听民意,了解党员群众所思所盼;用心做事、尽职尽责,紧密依靠党委政府,围绕乡村“五大振兴”开展工作。基层干部群众对我们真心拜师学习,甘当学生的言行有所感动后,才逐渐给我们讲真话说实情,我们也就慢慢融入到群众之中,与其共同商讨谋划工作思路,增强了工作的靶向精度。服务队用真心换真情,用实干赢民心,与基层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同甘共苦,才能在组织搭建的乡村振兴平台上做出点滴成绩。就是这些微不足道的成绩,老百姓却记在心里,给服务队送来了锦旗,有的村民还专门到服务队来话别。
五是看到了基层干部真实生活状态,他们任劳任怨、以苦为乐的奉献精神使我们深受教育。以前经常听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5+2,白+黑”等等一些形容基层干部工作状态的语言,但是我们都没有这样的体验,更感受不到其中的艰辛。两年间,服务队员身临其境,与镇村干部零距离接触,才看到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各项事务多而繁杂,工作要求高而快捷,分管的事情要干,不分管的也要参与,晚上开会白天落实,看似简单的事情,有时候要跑几个来回也不一定能办成。聊起乡镇工作,镇办公室的小伙子说“我们是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天不保证休息”。镇村干部这种甘于奉献的精神,教育了我们这些来自市区部门的队员。大家表示返回工作岗位后,一定要学习这种精神,做到爱岗敬业,履职尽责。在作决策、下任务、提要求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力戒形式主义,别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给人家留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和时间来。
六是养成了学思悟践的习惯,提升了听读写讲的能力。组织选派机关干部下基层,除完成乡村振兴工作任务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通过乡村实践提升干部自身素质。加强学习既是乡村实践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做好服务工作的基础和保障。为了把学习落到实处,让学懂信用真正落地,服务队实行“轮流上讲台”学习制度。学习内容围绕政治理论、政策部署、修身立德和享受人生等四个方面,主讲人既讲理论原理,也谈心得体会,学习过程中有讲读、有发言、有讨论,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互动交流,每个人都能坐得住、听得懂、学得进。通过“轮流上讲台”活动,以讲带学,以讲促学,推动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在日积月累之中,大家逐渐养成了学思悟践的良好习惯,队员的学习力、写作力、语言表达力明显提高,思想境界也得到升华。
从服务队两年的工作实践看,基层锻炼人、培养人绝不是一句空话。其间积累的工作经验和对农村各阶层需求的感知,将使服务队员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