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金陵十三钗》观后心得体会范本
看到太阳光在那面五彩玻璃上的跳跃,我知道,黑暗终会过去,迎接我们的是初生的太阳,那抹光很亮很亮,但它并不会刺伤我们的眼,因为它叫温暖,直至人心,照亮希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金陵十三钗》观后心得体会范本”,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关于《金陵十三钗》观后心得体会范本【一】
《金陵十三钗》从头到尾,都展现着高雅、细腻、富有情感的色彩。单是这样的色彩,已经足以撩起观众心中的感动。那斑斓的教堂彩色玻璃,以及神父房间内配合光线所显现出的,那种厚实而带着丰富沉淀的色彩,乃至十几名妓女身上的服饰、首饰,在精心布置的光影配合下,显得分外的雅致、细腻、和富有历史回忆的深厚情感,这一切点点滴滴的色彩,都无不打动着观众的心。这样美丽的而富有情感的颜色,在张艺谋的电影里是首次出现的,而且不逊于其它一流影片颜色,可见张艺谋对色彩表现和运用潜质,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也是对电影的美术水平的掌控,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除美术之外,演员的演绎,也是这部片一个极重要的看点之一。ChristianBale无疑是重量级的演技实力派影星,在他以往出演的电影里,大部分是偏重剧情的电影,这类影片更需要演员精湛演技的演绎。在国内电影明星中,其实鲜有几人能媲美荷里活实力巨星的高超演技。不少演员个性是年轻一辈演员虽然懂得不再卖弄过分的面部表情,但是却只会木讷或扮酷。只有少数经验丰富的演员,如王学圻等,才是真正懂得透过级微小的面部表情以及极细腻的眼神变化,传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奥斯卡级的ChristianBale,对于这部片里那个,内心世界充满矛盾及不断变化的人物,自然是演绎的入骨入髓。而由于有这位演技大师的带动,影视新人倪妮,在片中都有超水准发挥。她的表演也趋于沉稳、内敛、细腻,比很多国内知名巨星都好。越是内敛细腻的表情传递,越是接近真实,越是真实感,就越能感动观众的心。虽然ChristianBale的带动作用是很大,但作为导演的张艺谋,对于整个团队的表演水平的把握与提高,当然也是功不可没的。没有高水平的导演,是不可能有高水平电影的。透过这部电影,张艺谋把国内演员对于演技的明白,推向更高层次的诠释。
虽然这部片,比起《阿甘正传》、《朗读者》等真正实至名归奥斯卡金奖电影,在演员表演、美术、故事细节等等方面还略逊一筹,但不可否认,该片已经真正踏上奥斯卡级别了。当年《卧虎藏龙》那样的烂片获得奥斯卡金奖,不少有识之士都羞于在外人面前谈及它。如今若是《金陵十三钗》有幸荣登奥斯卡金像宝座,国人再也无需羞愧了,能够堂堂正正地享受这份自豪。
本片的另一个亮点是战争场面的细致展现。近年来,观众看过最好的现代战争场面电影当属《雷霆救兵》(SavingPrivateRyan),该片对战争场面的近距离细致真实的刻画与再现,加上在战争中交织的人性与情感的细腻描述,摄影的细腻表现手法,演员的细腻演绎,使该片成为战争类影片在观众心中的参考标准。之后《集结号》的成功,就是从《雷霆救兵》中得到很多参考与学习的成绩。但《集结号》中呈现的是大战场、战壕战的场面,而《金陵十三钗》的战争场面是城市废墟中的巷战,在这方面与《雷霆救兵》更相似,因此在枪战的细节方面有更多的发挥空间,也有更多在《雷霆救兵》能够学习参考的地方,因此在局部枪战的细节描述,以及战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细节刻画方面,更胜于《集结号》。
有不少人认为张艺谋的电影一向是在故事方面很薄弱,我觉得这是正因故事缺乏细节。而这部《金陵十三钗》的细节是十分丰富的和耐人反思的。除了以上提及的美术色彩方面的细节、摄影的细节、枪战的细节外,各方面人物的思想感情的细节、故事发展的细节、演员对于这些细节的把握与细腻刻画,这些都是一次丰盛的大餐,供观众细细品味。男主角从一个只想着赚钱的仵作佬,慢慢变成一个能冒着生命危险挺身救女学生的英雄;十几个风尘女子从只知道逃命和如何与男生调情的妓女,慢慢变成一群舍身救女学生的女英雄。这些变化是顺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正正因有丰富的细节,使得变化贴合逻辑与人性的本质,才会表现得那么的真实自然,才会那么感人肺腑。对于日本军人,有些是彻头彻尾的冷血野兽,有的是有着人性的外表却掩盖不住冷血的本质;而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为救女儿,忍辱为日军做翻译,还要被骂为汉奸,最后还是可怜地死于冷血野兽的抢下。而这些人物与故事发展的刻画,都是有丰富的细节作为铺垫与支撑的,因此才那么真实感人。
故此我认为《金陵十三钗》是成功的,是张艺谋的一次蜕变,也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关于《金陵十三钗》观后心得体会范本【二】
在我的印象里,自宋朝以后,秦淮河就被赋予了一种优雅、放荡的女性气质。李师师是宋朝的名妓,宋徽宗挖了地道与她幽会。有皇帝老儿带头,民间顿时风行起歌妓文化,一时刻,秦淮河畔,莺歌燕舞,胭脂留香,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市井贩夫,那里便是他们心慕的圣地。这些歌妓,不仅仅仅卖身,她们各自身怀绝技,琴棋书画,吹拉弹唱,使得这一块烟火之地成了一个文化的风向标,造成了秦淮河的繁荣景象。
在之后的千年中,虽然政权屡屡更替,但丝毫没有影响到秦淮河的歌妓文化,那里照样笙歌缭绕,夜以继日。但之后的政权毕竟没有宋朝的开化,宋朝的歌妓是圣洁的,氛围是浪漫的,而之后歌妓逐渐沦为了社会底层,妓女这个身份也变得肮脏起来。虽然如此,秦淮河的歌妓仍然保留了一些好的传统,她们在这一行业中,不仅仅仅只是带给肉体上的服务,更为众多寻花问柳之人带给一种精神上的奢靡和满足。因此,她们才称之为歌妓,而不单是一般称谓上的妓女。要我说,歌妓作为一个文化群体,她能够是一种行业,但妓女不是,妓女做的只是一种交易。交易越简单、越直接、越赤裸裸,就越显得肮脏。
恕我斗胆直言,我觉得歌妓文化是没有必要做过多诋毁的。歌妓代表了女性的一种气质,使女性的内涵变得更丰富。如果没有构成这一种文化,女性气质中表现出的放荡就绝不优雅;性虽然让人满足,但绝不会让人懂得浪漫;美女确实很美,美得让男生流口水,但绝不会让人感受到心旌荡漾这种完美。我当时在阅读《姑妄言》这种禁书的开篇时,就突然意识到:男生寻花问柳把佳人拥在怀时,他满足的不是性爱,而是一种对女性气质的占有和享受。女性气质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美学,一般人驻足远观去欣赏它,体会它,只有嫖客才千方百计想要占有它。而歌妓,确实能把这种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一向对女性充满了好奇和神秘,当然性爱只是很少一部分,更多的是对女性气质蕴含的美。因此在电影《金陵十三钗》公映后,我怀着极大的冲动进电影院观看了这部影片。影片就写了这么一群歌妓,她们的美摄人心魂,举手投足间让人意荡神游,但她们不是纯粹的性工作者,不只是为金钱而麻木不仁,她们同样有母性,有爱。
看完这部影片着实让人难受,这类战争题材的电影也确实太多了,但歌妓在这部影片中是一个最大的亮点。如果没有她们,我一般是不愿看这类电影的,这不表示我不知国耻,而是发自内心地害怕、恐惧,残酷的历史我有使命不去忘记,但细节我不愿意深究,这无疑是一场恶梦。我看这部电影,就是冲着这些歌妓去的,我知道有她们充实女性气质,这部电影能让我们发现战争中的另一个侧面。战争是灰色的,是惨烈的,虽然她们的存在并不能扭转这种杯具,但她们在这种环境下仍然青春,仍然美丽,仍然满怀向往,仍然充满活力,甚至,她们能以自己的方式有所担当。这就是女性气质,只有她们这个群体才能体现出来。我假设,如果这部影片中没有她们,那么观众只能看到血泪和仇恨。满眼的血泪和仇恨,那么我们怎样看到光明和期望?
我很喜爱张艺谋导演的这部影片,这是中国电影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这么伟大的作品,从美学好处上说,注定是世界的,它成功地再现和塑造了一种女性气质。
走出电影院,我立刻想起多年前一部同样伟大的电影作品——《辛德勒的名单》,我试着把两部影片相比较,发现两者诸多相似,诸多亮点。同样是描述二战时的作品,欧洲人以此表现了民族的大义和悲歌,中国人也理应有这么一部作品与之辉映,毕竟,中华大地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中国人民为这场战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所幸,《金陵十三钗》满足了这个世界性要求。
最后我还是要强调一句:看《金陵十三钗》,我看到的是一种女性气质。无论在什么历史背景下,无论在什么环境中,女性独有的气质就像一面镜子,总是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光线越刺眼,反射就越强烈。这是一种美,我看到的就是这样一种美。
关于《金陵十三钗》观后心得体会范本【三】
70多年前,我们输了,输给了千年前还是我们学生的的倭国,但为什么呢?!
先来报道一下观影现场的体验。
离我好几排的最后一排坐着一对中年人,带着个5、6岁的小P孩,P孩不停地在电影关键场景时刻大声地问些弱智问题,或时不时地哭闹,爸妈则要么旁若无人地、愚蠢无比地试图给P孩讲解10岁小孩都明白不了的复杂的剧情,要么只是像在自己家里似的嘻嘻哈哈地由着P孩哭闹,引得众人侧目,但都默然而无人制止。我擦,您不知道这是有关国耻的片子,以为这是在看玩具总动员吗!你难道不知道带着P孩看这种电影,就算您自己不怕观影受影响,但会影响别人观影吗?!这是怎样的素质!---那一刻,我知道了中国为何输!
坐在我后排的是一帮男女,一男的在开始放映后,仍不断洋洋自得地、像在课堂演讲一样地说自己以前在南京上过几年学、听着南京话多亲切之类,碰到残忍电影场景,竟也眉飞色舞地拿残酷开玩笑,以刻意显摆自己对南京的熟知和自己的超现实的“幽默”,一帮狗男女也迎合嬉笑。我擦,您不知道这是有关国耻的片子,以为这是在参加欢乐PARTY吗是在相亲献媚吗!您难道不知道在观众应对国之伤痛而抹眼泪时,您竟旁若无人地插科打诨,这不是幽默而是无耻吗?!这是怎样的素质!----那一刻,我知道了中国为何输!
突然地起了鲁迅的文章,记起中国人像被拎着脖子的鸭子似地欢呼踊跃在中国土地观赏处决日俄战争中被俘的中国同胞!!……那是怎样的素质,那是怎样的悲哀,那是怎样的绝望!
国家的竞争是国力的竞争,更是人的素质的竞争。
70年前,日本已经实现工业化,全民普及教育,中国仍是落后农业国,文盲遍地,素质之别,战事未开,胜负已定!
70年后,当你看到日本孩子都能群众自觉将个人垃圾从公共场所带走,都能自觉地将盘中餐吃尽,而中国孩子,凡是玩过的地方都是垃圾一片,都不当回事地把自助餐中吃不完的美食倒掉时,……。更当你突然意识到这一切发生在日本人均收入远高于中国的背景下时,你不禁得汗毛倒竖----我知道,我们输了,我们又输了,我们必然会输了,正因我们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我很想扇那对中年人,很想给那个以在南京上过学而自居的SB一记响亮的耳光!真想把他们都送回到37年的南京遭倭寇蹂躏----呵呵,倭寇呀,拜托了,把他们杀了吧,他们本来就不配做人,更不配做中国人!那一刻,我知道了中国为何输!这一刻,我不想输!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3、看了这么多遍电影最后明白了这部电影的中心——人性最完美的东西牺牲。
第一次去看这部电影是模模糊糊看完的,更多的感觉是震撼和愤慨是不忍心。而看第二遍时眼睛变得清晰了,我看到了李教官看到玉墨看到约翰看到书娟看到所有学生和秦淮河女生。他们是被描述得如此清晰,一个个人物仿佛就在我面前他们是那么的生动那么的真实!
当我第三次走进电影院时可能没意识到我能认识到牺牲这个人性最完美的东西!
约翰从开始的‘二流子'为什么突然变成了保护孩子们的神父。玉墨一个风尘女子秦淮河的头牌一个在人性丑恶中生活的女生,为什么会成为一个用自己去代替学生应对残酷的姐姐!李教官一个带着同生共死的兄弟即将逃出那好像永远不会消散的迷雾时,却会做出可能让自己和兄弟们永眠于此的决定。乔治一个貌似跟顾厨师一样身份的人却做出一个让大家笑着哭的决定。书娟的父亲一个汉奸身份的人,从一个自私的父亲转变成为一个舍生去为孩子们铺路的人。豆蔻一个为了让弟弟听到秦淮曲冒死去拿琴弦的风尘女子,香兰一个中弹后抱着日军大腿不放,只是为了让自己姐妹能跑远一点的秦淮河女生。和片中所有让大家感动的主角一样,他们身上都拥有最完美的东西——牺牲。在生命最无助的时候在环境最苛刻的时候,是牺牲带来了生机是牺牲带来了期望!
不管他们之前是什么样的人但那一刻他们都很伟大!
关于《金陵十三钗》观后心得体会范本【四】
《金陵十三钗》真的是一部很震撼人心的电影。
银幕上的场景触动着我的视觉神经,自己仿佛也处在那个**的年代,那个极度的炼狱中。
沉沦的南京依旧充斥着热血,因有勇士与他存在继续与日本军做着殊死搏斗,我因哪怕只剩一人也要与敌人同归于尽、不惜冲在死亡的前线保护教堂的女学生的中国士兵而感动,因他们的痛而痛;为日本军队在南京到处搜抓女学生,对女性如牲畜般的蹂躏、残杀而而激愤;为那些逃命的沦落风尘的女子在最后关头挺身而出代替女学生的去参加日本军队所谓的庆功宴而对他们激赏,同时又为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彻骨的辛酸和深深的无奈。
电影院中的我只能静静地坐着,默默强忍着想哭的冲动,整颗心都是那么的沉重和苦涩。
回家的路上心久久不能平复,想哭却不知为了什么,可能是为了那些惨烈牺牲的战士而哭,可能是为了那些惨遭日本军队杀害和蹂躏的女性而哭,也可能是为了中国大陆上曾有过这么深深地炼狱,同时也为中国的统治腐败而哭,为统治者的无知而哭,为日本侵略军的愚忠而哭,他们似乎已经丧失了“人之初,性本善”这种人性的基础,那是何等的悲哀啊!
最终电影并没有交代那些那些代替女学生去日本军营的女人结果如何,只是交代了女学生最终是如何在外国人的帮助下顺利逃离了南京,些女人或许是活着出来了,或许是被那些日本军给残杀了,相比前者而言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宁愿相信前者。
伟大的祖国孕育了我们,但是一场炮火轰击了我们的国门,伟大的土地印上了印上了侵略者的足迹。中国人民拿起了我们的武器,和他们进行了战斗,可是,那些自以为是勤劳、勇敢的官僚们却一味的退缩,才造成南京的悲剧!如果当时每个中国人民都敢于拿起自己的武器去对抗我们的敌人,那么中国也就不会被摧残到如此境地。
在如今这个和平的年代,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忘记屈辱的历史,要时常保持警惕,关心国家大事,关注世界上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对于帝国主义国家更是不能失去了戒心。古人说得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在的我们更需要的是居安思危。
关于《金陵十三钗》观后心得体会范本【五】
有一次,有个外国记者问周总理,你们中国有没有妓女,周总理说有,就在中国的台湾,当我读过这段史料时,我非常钦佩周总理的机智,既很好的回避了老外刁难的问题,又申明对台湾的立场。如果周总理也能读过金陵十三钗的故事,他还可以加一句,这些妓女中有些还很高尚,很伟大。她们的故事可以大书特书,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
我知道这样的题材有人会不喜欢,中国的历史向来都是男人的历史,女人只是配角罢了,至于妓女之流更是拉不上台面的。所以说红楼梦伟大,因为你很难想象在那个年代,居然有一部作品描写那么多美好的女性,不带偏见,甚至可以说是歌颂。
都说是红颜祸水,头发长见识短。而那十二个女人,在昏暗的历史背景中,选择了成为英雄。这不是什么民族大义,不是什么家国存亡,不是舍生取义,而只是“我就是看着那十二个女娃可怜。”这些女人从来不用那些,只有男人们才用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言辞,这就是最朴素的人性,真真切切。
有人说豆蔻傻,至于吗,就为了一把琴弦,冒那个险?这种豆蔻的逻辑,男人不会懂,她们就是感情动物,情真了,意切了,生啊,死啊,也就淡了。一个镯子,一块帕子都是寄情之物。说豆蔻傻的人读不下红楼梦的,因为黛玉也傻,司棋也傻,甚至尤三姐。浦生死时没听见豆蔻给他唱《秦淮景》,但这一生也值了,他碰到两个有情有义的人,一个是李教官,一个是豆蔻。
有人说,李教官怎么和豆蔻一样呢?人家是保家卫国的英雄!是,他是英雄,但他不仅仅为保家卫国,李教官也有着自己感情,不然,不会捡那只鞋子,在门缝的微弱灯光下,他轻轻放下那只鞋子,听见里面的学生在唱颂歌,他眼里含满了泪水,轻轻的对发现他的书娟做了一个手势“嘘!”,然后默默的离开了,他也许在想那些死里逃生的孩子,安静下来,多不容易啊,如果发现一个身穿军装的人就站在自己门口,会是怎样的一种惊愕。
之前李教官看到惊慌逃命的女学生,只说了一个字“打”……放弃了出城的最后机会。
玉墨很惊艳,举手投足间透着高贵,不像是妓女的作风,对那个二流子,酒鬼,胆小鬼似的老外根本看不上,玉墨求他是为了活命,还为了她那些姐姐妹妹的命。自从她发现这个老外试图拯救女学生,她改变了观点,说:“我不喜欢你胡子拉碴的样子”,爱上了他。她不愿让自己悲哀的过在女学生身上重演,所以第一个说要替女学生。女人的决定有时比男人还坚定!
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也许没有那么多女性像王昭君,刘胡兰那样标榜史册,但更多的女性,有的只是一点点承受,一点点隐忍,一点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怜悯心,她们用自己的方式书写了人类的良心。这是不可以被抹的历史。张艺谋,严歌苓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把这逝的历史一点点的回忆……。
那么贝尔呢?连自己的安危都无法顾及,一个陌生的民族,一群黄皮肤的孩子又关他什么事呢?他完全可以蜷缩在书柜下面,直到外面的挣扎声消失…。,但他听不下,看不下,他的孩子若还活着也许也是十三四岁,这种事不应该发生在孩子身上,他觉得。他站了出来,不再是那个让玉墨瞧不起的入殓师。
电影中出现老外,我觉得是特别精心的一笔,这是人类在遭受战争的苦难,没有国籍,没有民族,这是压迫与被压迫的反抗!这一笔逃出了狭隘民族主义的藩篱,我们不是在说“中国不会亡!不会亡!”而是在说“人人生来平等!”。
正是这些细微的人性关怀在打动着我们…。
影片快结束时,我看到陈乔治的女装扮相,我含着泪笑了,这是我见到的最娘们的纯爷们,纯的。
第二篇:《金陵十三钗》观后
艺术上的成熟与缺憾
——在《金陵十三钗》观影座谈会上的发言
江西 叶青
观影座谈会这种形式,让社科院的学者们关注最新的文化动态、文化产品。特别是让我们从事叙事学研究的学者们能够进一步贴近、聚焦当代文化现象,对当下的文化现象做出反应。刚才,各位年轻的学者们能够运用叙事学的专业知识、理论工具来分析文本,解读当下的文化现象,获得了不一样的认识。
下面我谈一下观影后的四点感受。第一个我觉得这部电影的视角很独特。南京大屠杀是一个永恒的题材,对于中国人来讲,是不能忘记的记忆。近年来我看过于此相关的三部影片。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这部影片给人印象深刻,它是全景式的展示,但不乏生动的人物、场景,刻画得很生动,尽管这部影片的影响没那么大,但在当时的几部战争题材的影片中是十分出色的。第二部跟南京大屠杀有关的是《东京审判》,这部片子拍得非常好,体现了当代电影人对这段历史的反思深度,但是影响似乎也不是那么大。接下来就是这部《金陵十三钗》,反映战争的残酷,反映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对美的摧残,永远都保留这种噩梦式的记忆,是为了提醒人们对战争有更深刻的反思,更加珍视和平。影片不仅仅是为了展示残酷,而是为了唤起观众对战争苦难的回忆,更要通过战争背景来发掘人性的变异,发现美好人性在特殊环境下的闪现,引发我们对美好人性的感动。
第二个感受就是影片反映出导演在向文学性回归。我们曾经在很长的时间里处于大片不断视觉冲击的阶段,国产电影曾让我们很失望。但这部影片故事很动人,让观众进入到剧情里面去,从观众的反应来看,张艺谋这部电影剧情还是很成功的。刚才有同志发言认为影片在一些剧情上可信度上差了一些,比如说豆蔻跑出去这一细节,如果仅从真实性角度去拷问它,就会有些问题。但我觉得还是能令人信服的,首先由于她的特殊身份,长期以来与社会的畸形接触,心智还没有达到成熟,对战争的残酷还没有了解,所以她会选择出去,这是从故事方面来讲;其次从人性的逻辑角度来看,豆蔻通过这样一种行为为自己喜欢的男孩送终,从人性的角度也完全是通的。因此我觉得影片的情节设计和人物设计是很精心的。电影脚本在角色的身份设置上更精细。比如,导演最后选择一位来自美国的殡葬师来替代原作中欧洲神父的角色,这可能有两点原因,第一是为冲击奥斯卡奖的需要,让英语观众从心里上更接近这部影片,让美国主流影片界接受;第二个原因在于这样的身份使其性格转化更为符合逻辑。怎样去接受妓女们进入教堂避难,怎样接受用妓女们的生命换得学生们的生命,这对于神职人员来讲是会有很大的障碍的,所以导演最后选用了原本并非神职人员的殡葬师去充当这个角色,更为合理、可信。
第三个感受就是影片的手法很唯美。一是方面用唯美的手法来反衬战争的残酷,这种对比是很成功的。当美好的画面出现的时候,我们的眼泪就要出来了,因为美好的生命即将要消逝,即将遭受摧残。另外一方面是以唯美的镜头与历史真实之间产生对比,但这种唯美的追求与质朴的历史质感还原之间似乎产生了的一些不协调或矛盾之处。影片中大量的道具、大量的场景都尽量追求真实,导演在构思影片的时候要求的是历史细节的绝对真实,质朴的真实。但这种质朴的真实和唯美的镜头之间就产生矛盾了,这种矛盾我觉得张艺谋没有调和得很好。片中的女性的装束、化妆等都过于唯美了,那么这就跟他追求的真实产生了矛盾。质朴与唯美的对比,我觉得还不能接受,当然这也可能是我个人的审美偏差。
第四个感受是这部影片是张艺谋在追求与国际接轨,用国际通行的商业运作策略来赢得国际的接受。中国电影确实需要走向奥斯卡,要跟好莱坞在某种程度上对话,否则中国电影永远难以进入商业电影的主流。电影是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是中国当代文化传播的很重要部分,我们不能指望几部文艺片获奖,中国电影就被世界接受了,而是必需通过商业运作,融合到整个国际电影产业的商业运作中去。这部影片对当代战争大片的成功规律,有着很深的把握,操作水准很高。这部影片跟近十年来的战争大片相比,一些场面并不逊色。
综上,这部电影在剧本、拍摄手法和运作策略上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但遗憾的是这部影片并没有能够实现真正的超越。一部在电影史上留下记忆的经典影片,必需超越前面的影片,我感觉张艺谋这部影片在艺术上表现出了一些可喜的地方,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但还不能说是完成了超越,只能说是达到或接近了国际水平。这部影片距离经典还有一步或几步之遥。
第三篇: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南京大屠杀,血洗山河,天地恸哭,尸体成流,家国破碎。
时隔这么多年,鲜红的画面早已凝固,在中国的五千年大地上铺陈刺目古老的血迹。而这部电影,如同有声的史书,静静讲述在那样一个年代的故事,丝竹共绝唱。女子的粉香亦能化为尖刀,狠狠刺穿侵略者的胸膛。妓女始终是种低贱的职业,然而《金陵十三钗》让我不得不正视她们,懂的任何一个职业,高低贵贱,是取决于其人灵魂的高度。
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永远是小角色,也许你也被她打动---妓女小江。美艳,轻浮,媚眼如丝,放荡,这样一个红尘里流转的女子,让人以为她只懂寻欢作乐,金银珠宝,夜夜笙歌背后还能残余多少精神的力量与洁净的灵魂?她的出场令我唏嘘,几乎错以为这个女子早已将国仇抛之脑后,在如此紧要关头,仍是轻蔑纨绔不愿剪去一头飘逸的秀发,甚至从那笑靥如花里硬生生瞅出那几分满不在乎。然而在所有人如此认为之时,她却以身告诉天下,她的灵魂,依旧是透亮透亮的。
商女不知亡国恨?错了,天下都错了。商女也晓亡国恨,破晓凤凰泣血奏。
当姜淑云传达人民生的希望与交换的条件---一百名慰安妇,她的手,在霎时安静的氛围中轻轻举起,片刻,风摇树措,飞沙走石不止。这本可以与她无关,可她挺身而出,温声软语一口答应。
于是最终和日本人走了,非人的虐待,痛苦的强暴,那样一张清秀面孔愿意承受,她甚至没有流泪,也许是觉得理所应当,理所应当撇清柔弱,一双纤纤玉手染上污秽的鲜血,承担一个中国人该有的重担。
依稀记得,被带走之时,小江淡然回眸一笑,没有过多言语,一双琥珀色瞳仁带着江南的水汽,秋雨剪水般柔情却决绝,只留给世人一个单薄然厚重的背影。有的时候,一个英雄或许不需要战死沙场,或许不需要配上一把绝世武器从天而降,或许拯救不了世界众生,但他一定有撑起世界的勇气,在纷乱的破碎之中,第一个站出来,哪怕前面是断裂的深渊,依然带着决绝的眼神,毫不犹豫地跳下去。所以,小江是个英雄,不比那些表里不一的高尚人士,行动,抵过一千一万句虚假的言语。她轻柔的动作,坚忍输给谁呢?
《金陵十三钗》是一部描写风尘女子大义救国的电影,然我最初得知这一概要,并未被吸引,却在小江的背影远去之时彻底明白对一部好电影,仅仅浏览概要给出的断定是多么白痴可笑。
《金陵十三钗》每一位女子,都是一种风骨,都是乱世中一抹无法让人移开视线的脱俗之美,巾帼本不让须眉,不需要铮铮铁骨,一池柔水也能扑灭火舌。
刀光乱世长歌远,闭锁难翼插翅飞。
长竹利爪柔肠毒,祸水红颜无人醉。
难言蜚语漫日短,奈何桑田怏民颓。
绝色倾城血瑟暖,苍生等闲美人碎。
第四篇: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商女亦知亡国恨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文【墨轩】
因为是张艺谋执导的最新作品,又因为是关于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所以我一直在关注《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的最新发布动向。在期待已久之后,今天下午六点终于开始公映了。
我和一伙朋友很早就决定要去观看《金陵十三钗》公映的首映场。可能因为是老谋子的电影,而且投资制作巨大,《金陵十三钗》是作为限价电影上映的,最低底价是40元。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买了电影票。但因为一个朋友是从远处赶来,时间可能会有点紧,于是我们又临时决定把票换成了晚上8点40的,就这样错过了首映场。但我们还是很期待。
首先要说这部电影确实很长,我们大概看了将近两个半小时。看完之后心里感觉十分压抑。整部电影虽然不是像《南京!南京!》那样的冷色调和灰暗的气氛,而且其中不乏一些幽默的成分存在,但因为是和南京大屠杀的背景有关,所以整体情节和节奏都很紧张,矛盾冲突也很激烈。在此我不想强调过多日本军人的残酷罪行,但是这部电影确实表现的淋漓尽致。电影从头到尾都是以一个教会女学生的回忆来贯穿的,影片开始就是一口南京口音的普通话的旁白。接着是日本军人的屠杀暴行以及国军残余部队和日本坦克的激烈巷战,场景十分惨烈。最后以主人公约翰和女学生的出现为故事的开始,他们一起逃到了一个天主教堂里面避难。接着是国军幸存者和14个风尘女子的进入,整个故事就在教堂里展开了。
《金陵十三钗》是根据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是一部宏大的战争史诗电影。张艺谋的这部电影首次启用了好莱坞的一线明星克里斯蒂安·贝尔进行担纲主演,还用了13位全新的中国女演员来饰演金陵十三钗,而且还邀请到好莱坞最好的特效和制作团队加盟,更有众多中国内地知名演员亲情参与,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电影开始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还记得当初张艺谋以一部《英雄》正式开启了中国的“大片时代”,可谓是引起了影坛风起云涌,接着是承担了北京奥运会总导演的职务,最终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张艺谋可以说得上是中国导演界的鬼才,他的电影整体质量都很高,不仅博得了国内影迷的普遍追捧和喜爱,而且还得到了国际上一定程度的认同,他在国际三大电影节上都曾有斩获,单就奥斯卡电影来说,他曾经被三度提名“最佳外语片奖”,可以说是十分难得的。
据说今天这部影片已经筹备了4年之久,总投资更是达到6亿元人民币,是中国影史以来投资最大、空前绝后的一次。相信这部电影应该也会有很好的响应和回报。
初看影片的名字,我们就不难发现这部电影主要与南京秦淮河畔的十三个妓女有关。其实电影中一共出现了14位风尘女子,其中两个中途被日本军人凌辱致死,场面特别凄惨。《金陵十三钗》主要讲述的是1937年南京沦陷以后,日军进行血腥屠城,所到之处血流成河,哀鸿遍野。而此时南京的一个教堂临时成为了避难之所,一个美国殓葬师、一群金陵教会女学生、几个殊死抵抗的军人和伤兵还有14个沦落风尘的秦淮女子都来到了这里,他们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共同面对一场生死浩劫。然而这个教堂并不是永远安全的,铁蹄之下,他们都是俎上之肉,亡国之奴。最终日军还是闯入了这里,并且发现了女学生,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佟大为饰演的中国军人殊死抵抗,以生命的代价救下了这些女学生。这一段电影情节也是相当惨烈,在日军对那些女学生实施兽行时,佟大为饰演的中国军人以精准的枪法先后射杀了几个日本兵,最终和日本人同归于尽,在场的人无不震惊和感动。然而日军不可能就此善罢甘休,他们再一次要求强征女学生前往庆功会为日军表演节目。这当然是一条不归路。女大学生们不堪受日军凌辱,决定集体自杀。可最终却被以玉墨为首的妓女们和假扮神父的约翰救下。这12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风尘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却激发了侠义血性,她们身披唱诗袍,怀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生死之约。
《金陵十三钗》里的故事地点就在南京的一个天主教堂里。在那里,女学生们的单纯、善良、纯洁与妓女们的世俗、妖艳、放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两极化的主人公的拌嘴与吵架中教堂成了人性集中的舞台。以赵玉墨为头的妓女们在教堂里抽烟、喝酒,说淫荡的话,以孟书娟为首的唱诗班的女生们对她们嗤之以鼻,总以为自己代表了女性性格中最美好、最让人向往的一面,妓女们在她们眼中则代表了女性最为丑陋、耻于示人的一面。学养、身份与境遇完全不同的两拨人增加了电影的戏剧性,一群女人的贫嘴吵架成了矛盾冲突的一个小高潮,其中以女学生们阻止妓女使用她们的茅厕为代表。但是这并不代表她们永远水火不容,她们在关键时刻还是表现出了人性善良美好的一面。比如在日军第一次闯入教堂发现女学生时,妓女们为了救女学生一直把地窖的小门敞开,而女学生们为了不把日军引到地窖,宁愿跑到楼上引开日军,自己受苦。这些都鉴证了人性的闪光点。
《金陵十三钗》的另一个看点就是人性的转化。妓女和女学生虽然皆为女性,却是女性的两极代表。张艺谋在电影中充分运用这一矛盾之后又来了一次人性的转化:日本人闯入教堂要求让女学生去参加日军宴会的唱歌活动(实则当“慰安妇”)之后,代表女性美好一面的唱诗班女生在大难面前表现得唯唯诺诺,而妓女们则表现出了平时少有的英勇,在最短的时间内化妆成12位女学生,加上陈乔治男扮女装,一共扮作13个女学生登上了对她们而言无异于地狱之门的军车。占据《金陵十三钗》九成的矛盾在电影剩下还不到一成时突然转化为生死友谊和无言的大爱,电影所表现的情感也因此大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是一部“用人类之善向人类之恶宣战”的电影,整个影片都贯穿着善良、救赎和爱的主题。虽然这部影片时长145分钟,但我还是感觉意犹未尽,而且个人感觉影片中演员的表现都很不俗,尤其是战争场景极为震撼。我觉得《金陵十三钗》可以说是近年来最感人的国产电影之一,也是具有艺术气质的商业电影,各项技术指标亦在此片中得到了全面提升。不得不说影片故事叙述的独特性,情节环环相扣,塑造的人物反差极具感染力,战争场面逼真,还有视觉画面的美感,堪称佳作。这部电影诠释了电影艺术和电影美学,再加上严歌苓的好剧情。这部影片的几乎每一个画面,每一定格都拍出了美感,几个主要的画面场景就更是美得一塌糊涂。
看完整部电影,我为很多场景、很多人物而感动。我感动于国军士兵的英勇就义,我感动于浦生的可怜身世,我感动于豆蔻的天真可爱,我感动于约翰的恻隐之心,我感动于汉奸父亲的爱女之心,我感动于陈乔治最后的男扮女装,舍命救人···我更加为那秦淮十二钗舍命代替学生勇赴日军庆功宴而感动。特别是电影的最后一幕,那12个女子齐唱《秦淮景》的时候,妩媚而旖旎,悲哀而决绝,慷慨赴死,不减一分颜色,于是,再回过头去看她们一开始的泼皮无赖,醉生梦死,和女学生之间的针对打闹,更是唏嘘,更是喟叹,很多人都潸然泪下。她们,12个别样女子,12个所谓卑贱的“窑姐”,用自己生命的最后挽歌,唱响天地间的最强音!不觉让我想起杜甫的诗句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十三钗的命运无疑是悲哀的。这是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人,真正的社会底层,走到街上被鄙视被唾弃的一群女人,她们出卖自己的身体,每日醉生梦死,在有些人眼里她们甚至是连垃圾都不如的存在。可是,她们出卖的只是身体,被唾骂被遗弃,人生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走到那样的一条路上去。他们自甘堕落、麻木自欺,我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是这也是她们命运的愚弄。如果她们的“命好”,她们本来是可以同唱诗班的孩子一样,享受正常的教育,抬眼可见青天。正如玉墨,一个不一样的女子。她端庄、雅静、温柔,说话上得了台面,理性而通透。一个举手投足间就能让男人陶醉的女子,但偏偏,她是一个妓女,一个人尽可夫的妓女,只能沦落为下贱女人行列。想到这样美丽的一个女子,却只能以这种方式存活在人世间,确实是种悲哀。以赵玉墨为首的女子,深陷泥淖,心里其实是悲哀的,同样身为女人,那些女学生都可以在那样安静的圣洁的圣堂里,安心的做着自己的事情,可是她们却一双玉臂千人枕,却还要被迫在战火之下颠沛流离。然而正是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贱女子,却在生死关头上演了令人感动地一幕。她们选择了代替女大学生们前往日军的庆功宴,她们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一种可能连死都不如的结局。她们,只是简单的中国女流之辈却用血的洗礼使这群“特殊女人”完成了由丑陋耻辱到圣洁善良人性的蜕变。
其实,人人生而平等。即便那12个风尘女子是以出卖肉体为生,但是她们的人格和女学生的人格是平等的。她们和女学生相比没有贵贱之分,只有身份之别,所以他们在道德范畴内没有义务去代替女学生英勇赴义的。但是她们做到了!她们也是侠肝义胆的人,她们也是有情有义的人!
谁说商女无情。在这里,商女亦知亡国恨。
原文请见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50217225
第五篇:《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红色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陕西科技大学2011-2012-2平时考核实践论文一部电影——《金陵十三钗》,在紧张而悲悯的氛围中落幕。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在校生,还没资格就人性与平等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但我还是觉得我有必要说点什么。毕竟,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也就更有限了,所以,争取一个个机会,给他人一点点启发何尝不好!
对于这部电影,我不想过多强调日本军人的残酷罪行,仅仅南京大屠杀一例足矣。《金陵十三钗》根据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是一部宏大的战争史诗电影。电影从头到尾以一个教会女学生的回忆来贯穿,影片开始是一口南京口音的普通话的旁白。接着是日本军人的屠杀暴行以及国军残余部队和日本坦克的激烈巷战,场景十分惨烈。最后以主人公约翰和女学生的出现为故事的开始,他们一起逃到了一个天主教堂里面避难。接着是国军幸存者和14个风尘女子的进入,整个故事就在教堂里展开。
据说张艺谋的这部电影筹备了4年之久,总投资更是达到6亿元人民币,是中国影史以来投资最大、空前绝后的一次。但愿这部电影应该也会有很好的响应和回报。太多的就专看影片名字而言,我们就不难发现这部电影是南京秦淮河畔的十三个妓女用生命挽救一群女学生的生命赞歌!这十三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风尘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却激发了侠义血性,她们身披唱诗袍,怀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生死之约,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不朽的闪光点,熠熠生辉!
《金陵十三钗》是一部“用人类之善向人类之恶宣战”的电影,整个影片都贯穿着善良、救赎和爱的主题。看完整部电影,我为很多场景、很多人物而感动。我感动于国军士兵的英勇就义,我感动于浦生的可怜身世,我感动于豆蔻的天真可爱,我感动于约翰的恻隐之心,我感动于汉奸父亲的爱女之心,我感动于陈乔治最后的男扮女装,舍命救人。我为那秦淮十二钗舍命代替学生勇赴日军庆功宴而感动。十二个女子齐唱《秦淮景》,妩媚而旖旎,悲哀而决绝,慷慨赴死,不减一分颜色,于是,再回过头去看她们一开始的泼皮无赖,醉生梦死,和女学生之间的针对打闹,更是唏嘘,更是喟叹,很多人都潸然泪下。不觉让我想起杜甫的诗句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金陵十三钗》以小见大,把人性刻画得入木三分,再配上唯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逼真的声效,真真切切地将国族最悲情的那段历史摆了出来,让中国观众直面那些在74年前声嘶力竭的严冬地狱里痛苦死去的同胞们,勾起人内心无限的悲哀和感慨!相信经过这部影片的热潮,使得更多年轻的国人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和情景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当然,仅有一部《金陵十三钗》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更多这类能够警醒民族的史诗,能够充分展现人性善恶,还原昔日金陵痛史。
在现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我觉得我们中国人不要掉了伤疤忘了痛,要时常保持戒心,关心国际时事和他国对我们的态度,尤其是日本,一个不知自省的民族,更是不能失了戒心。古人有句话说得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在的我们更是需要居安思危。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深感责任之重大。“落后就要挨打”这一点毋庸置疑,历史已替我们验证。我们的今天,是当年那些无畏勇敢的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在我们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那些为革命流过鲜血的革命烈士们。
记得在纪伯伦的《先知》里面看过这么段话:“生活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有了渴望;所有渴望都是盲目的,除非有了知识;一切知识都是徒然的,除非有了工作;所有工作都是空虚的,除非有了爱;当你们带着爱工作时,你们就与自己、与他人、与上帝会为一体。”我想,她们,原来的金陵十三钗,现在也应当和女学生们,和上帝融为了一体。
我有一段情,唱给诸公听。
诸公各位,静呀静静心啊。
让我来,唱一首秦淮景呀,细细呀。
道道来,唱给诸公听。秦淮缓缓流啊,盘古到如今。
江南锦绣,金陵风雅情。瞻园里,堂阔宇深。白鹭洲,水涟涟,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