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2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伍淑清心得感想
作为内地合资企业第一人,“001”小姐伍淑清于改革开放之初北上成立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的事迹早已街知巷闻。小编整理了202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伍淑清心得感想范文精选5篇,欢迎借鉴参考。
202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伍淑清心得感想范文【1】
一直以来,美心的奶黄流心月饼深受世人喜爱。而今中秋将至,美心“意外”火了一把,免费广告漫天飞。正如网友所说,“爱国就活该大卖。”
冰火两重天,另一边大班的境遇也让人很舒适。目前,内地多个电商平台已经将大班月饼等产品下架。大班的内地总代理更是表示,退回的大班月饼数量庞大,唯一的解决办法可能是销毁。
强烈对比,再次告诉我们两个道理。
一则,吃饭砸锅,寸步难行。近些年,不管是外国企业也好,还是港台企业也罢,但凡在涉及中国国家利益问题上犯错误,得到的就是一边倒抵制甚至“滚出去”的惩罚。
二则,做企业先做人。伍淑清说,“每个企业家都有自己的梦,但这个梦一定要跟国家与民族的命运相关。”不辨大是大非,怎堪当企业家?经营的企业也是无源之水,不会长久。
202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伍淑清心得感想范文【2】
1979年1月份,中国与美国正式破冰,当时确定了中美通航的相关议程。不过在通航的谈判过程中,美国提出中美航线的配餐必须符合国际标准。为了建交,当时中国答应了这条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当时的首都机场,其为航班所提供的配餐还只是一个仅仅只有30多个人的小配餐间,是根本无法达到美国所提出的国际标准的条件。
到了1980年3月份的时候,中国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而真正为其解决这一难题的,其实还是伍淑清和她的父亲伍沾德。同年4月12日,伍沾德拿到了许可证,并在5月1日的时候正式成立中国第一家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这家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的注册号为001,一手促成这一伟大事件的伍淑清也被人誉为001号小姐。
据伍淑清回忆,由于当时没有外资进入内地的先例,所以公司的审批手续一直办不下来。此外,当时国内的经济状况其实还是十分紧张,民航局的负责人当时还直接找到了伍淑清的父亲伍沾德,并对他说了句“我们都是中国人,您个人能不能帮忙先垫付费用?”就是因为这句我们都是中国人,伍沾德在一分钟不到的时间里就决定自己先垫付500万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之所以说伍沾德考虑了一分钟不到,是因为当时的他也不懂普通话,翻译之后,伍沾德才立马因为那句我们都是中国人而决定出资500万港元。许多人并不知道的是,当时伍沾德做出这一决定的时候,没有签合同、没有担保,他愿意拿出这500万港元其实完全是因为一句话。
北京航食成立之后,伍淑清便一直深耕内地市场,而北京航食所带来的利润也被伍淑清再次合资成立了富华食品有限公司、北京航空地毯厂等16家合资企业。此外,伍淑清在中信集团内部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北京中信大厦落成之后,伍淑清就在中信大厦的顶楼开了一家港式粤菜餐厅,这家餐厅被人成为“世界之窗”。后来,伍淑清还在上海雁荡大厦开了另外一家世界之窗。虽说目前伍淑清仍旧没能登上富豪榜,但估计她早已赚到了亿万身家。只可惜的是,如今已经71岁的伍淑清仍旧未婚,她将自己人生中大部分的时光都奉献给了北京航食这家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企业。
202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伍淑清心得感想范文【3】
内地第一家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创办人,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世界贸易中心执行委员会主席,香港中华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基金执委会主席……美心集团创办人伍沾德之女、71岁的伍淑清,但她现在最看重的是“园丁”的角色。
多年来,她一直以促进青少年教育健康发展为己任,为香港及内地青少年的交流发展作出诸多贡献。她深深忧虑当代香港青少年在成长中因缺乏国家观念而被误导、被利用,希望通过各种方式让香港青少年全面了解国家的文化及历史发展,增加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运用香港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平台,让他们树立正确而全面的世界观。
位于香港小西湾的中华基金中学,是伍淑清示范教育理念的基地。该校自2000 年办学以来,一直提倡“立根中华文化,开拓国际视野,五育并重,发挥个人潜能”。位于校舍六楼的“中国数据中心”是该校学生学习中史科的最佳地点。这里既有丰富的图书,也有先进的影音播放器,摆在架子上的书大多是伍淑清亲自从北京带回来的,分成“香港概况”、“一带一路”、“改革开放”、“中国概况”四个部分,以便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
国民教育须有“香港特色”
“之前,董建华先生来参观中国数据中心时很受启发,回去便邀请我就帮助青年认知自身国民身份、为国家培育人才等方面做研究讨论。”伍淑清说,“我在香港回归之初,便跟特区政府提议要从小培养香港学生的国民意识,开设中史科,推行国民教育等,但香港教育局迟迟未落实这项工作,许多学校也对国家发生的事不够了解,加上某些媒体的不实报道,很容易使香港青少年被误导和利用。”
伍淑清看到香港最近发生的**,此前的“占中”事件,以及“反国教”的参加者许多都是年轻人,十分痛心。她说:“香港之前作为英国殖民地,回归后应该让香港本土长大的孩子们明白自己是中国人,是香港居民。正是回归初期没有重视国民教育,才在青少年的身份认同上暴露出各种问题。现在,香港社会中出现这么多棘手的事情,政府也算‘自食其果’了。”伍淑清看问题深刻,言辞犀利,也不失干实事的决心。她直言,香港因特殊历史和制度,在国民教育上也必须有“香港特色”。
组织港青少年赴内地学习
什么才叫“香港特色”?伍淑清虽出生在殖民地时期的香港,但祖国情却深扎在她心中。她在儿时读的意大利修女学校,墙上虽然挂着英国女王画像,还是会教学生中国历史、中国古文。“我的国文老师大多是从北京、上海过来的,他们也带来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那时候读的孙中山、岳飞等书,都给了我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爱国教育应该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的。那些偏颇的、非理性的成分,都不是真正的爱国。”伍淑清认为,香港与内地实行的是不同的政治制度,培养的人才各有侧重,爱国教育也应有不同,要抛弃鸵鸟精神,也要抵制懒政思维。
个人的力量虽势单力薄,伍淑清却坚持“香港特色”的爱国教育。1998 年,她成立了“中华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基金”,每年组织香港青少年到内地参观学习,如带学生回北京、西安等地,除了参观天安门、长城之外,更让他们全方位地体验当地文化,感受不同的文化魅力。十几年来,组织的香港“交流团”已有100 多个,不少香港青少年通过了解国家历史,增进了对祖国的归属感。2009 年,她先后自费组织香港专家学者,编辑了适合香港青少年阅读的历史简明读物《国史百闻》、《香港百闻》等书籍,目前已成为香港青年了解历史的重要参考书。
培育有全球观中国心的人才
除了理性全面地认识国家现状,伍淑清也强调,香港既面向世界,又背靠祖国,香港青少年要运用香港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平台,开拓国际视野。“香港没有国际教育和外交知识教育,很难分清国家和国际的关系。”她自掏腰包,先后在中华基金中学举办芬兰、日本和德国的学习考察团,让师生们与当地院校互动,又安排和当地的企业、中国驻当地领事等杰出人士交流,开拓师生视野。
她翻开学校纪念册,指着一张照片说:“当时,我们学校与芬兰的大学有合作,带着学生去参观中国驻芬兰大使馆,孩子们就在国旗下和大使握手拍照,他们都很懂礼貌,出去了才能明白国家是什么概念。”她又指着另一张照片说:“冰岛在运用地热能源上十分先进,我们当时带着学生去学习,受到冰岛总统的接见。他带孩子们参观自己的家,我的学生们落落大方地跟总统用英语交谈。”不难看出,伍淑清对中华基金中学培养的孩子十分骄傲。她指,学校的校长和老师都很优秀,她从未指示他们怎么办学,而是告诉他们要培养视野全球化、做事情国际化、心是中国心的人才。
关文章:
1.观2020感动中国伍淑清个人事迹心得体会范文3篇
2.2020观看感动中国人物伍淑清先进事迹感悟摘选3篇
3.2020感动中国的人物介绍
4.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介绍
第二篇: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高淑珍 感想
高淑珍事迹感想
在形势与政策的课堂上,冯老师给我们播放了《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前五个的视频,每一位的事迹都是平凡但又让无数人为之感动的,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就是“爱心妈妈”高淑珍,她的故事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爱心,什么是无私奉献。
高淑珍的儿子王立国4岁那年患上类风湿,落下了残疾,到了该入学的年龄,因身体等原因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进校读书。随后高淑珍发现,附近村庄里也有一些因肢残不能入学的儿童存在着同样问题。为了满足这类特殊儿童的上学愿望,1999年4月,高淑珍在自家小院里办起了“肢残儿童学习班”,4张课桌,5个学生,课本是从村里已升入二年级的学生家里借来的,教师就是刚从电大毕业的女儿王国光。14年来,高淑珍先后收教了近百名残疾孩子,但从未向这些孩子收过一分钱。起先,高淑珍和女儿每天用自行车接送孩子们,中午就在她家一起吃大锅饭。后来,孩子越来越多,自行车接送不过来了,高淑珍咬了咬牙,东拼西凑买了辆旧面包车。再后来,为了让孩子们少受罪,她索性让他们都住到她家里,免费吃住、免费读书。高淑珍家承包了20多亩水田,稻谷就是孩子们的口粮。但是歉收的时候,让每个孩子吃饱并不轻松。为了多挣几个钱,她每天天不亮就骑着自行车,驮着批发来的一些日用品去赶集,一骑就是100多里地。有的时候下大雪没有集,高淑珍就走街串户地卖,“我一天出去挣十块二十块,给孩子们买点好吃的,我心里头欢喜,骑着车子都有劲。”她说。高淑珍的一颗爱心也感召着更多的人,王国光、严文杰、王利忠、吴立军、魏小尧、任丽华等多位志愿者慕名而来,义务教授孩子们知识。他们没有薪水,和孩子们一口锅里吃饭、一个房顶下睡觉,他们把青春和爱心无私地给了这些孩子。大学毕业的任丽华于2007年8月走进了孩子们中间,她是除高淑珍家人外唯一坚守至今的志愿者。她说,她把知识教授给这些孩子,使他们能够快乐地成长,将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这是她最大的愿望,也是她最高兴的事。
还记得高淑珍获得“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时的颁奖词是这样写得:“粗糙的手支起课桌,宽厚的背挡住风雨。有了爱,小院里的孩子一天天茁壮起来。你的心和泥土一样质朴,你洒下辛苦的种子,善良会生长成参天大树。”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彤这样评价高淑珍: 14年的奉献让爱变成了接力赛。志愿者让爱心小院更幸福。这一切都缘于这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推选委员王振耀说: 十几年如一日为一群不幸的孩子遮风挡雨,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心怀使她成为最伟大的母亲。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我想,真正的感动,的确伤感,可是它补心,并且化作继续前行的信心与勇气。有的时候,感动让人脆弱,因为它总是触碰你内心里最软弱的地方,但更多的时候,感动让人坚强,因为当你看到身边还有那么多人,有尊严,善良坚强的活着的时候,你,也就多了更多向前走的勇气。
其实,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感动着别人,也感动着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逐渐富强起来,也是因为这些有太多的有道德,有品质的中国人。也许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无力去做一些感天动地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为集体做些什么,为家庭做些什么,那我们会成为一个感动中国的人。而我们的家庭,集体,祖国也就越来越好了。
用心去看世界,浮沉过后,去发现细节的感动!相信每个看了感动中国的人都会有有一种真实的清洁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而同时,走路的脚也更结实一分,就像是一次的充电,一个缺点的电池再度内心充实,于是,又可以支撑自己,也希望可以帮助别人。这,正是感动的一种力量,让我们共同追寻这种力量,去寻找生命的本真吧!
法学院 李芃 10030005 26号
第三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感想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感想
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中,最令人感动的往往都是那些最平凡的“普通人”,然而他们在生活中的坚持,奉献却让他们成为我们心中真正的明星。成为我们的道德楷模。
何玥,一个年仅12岁的小女孩,不幸地患上了不治之症,虽然她的生命走到尽头,但她毅然把器官捐献给有需要的人,使3名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正如颁奖词中写的:“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
也许如今许多成年人对器官捐献依然持有排斥的态度,但是何玥却是如此懂事,她的勇气点燃了其他病患的生命之光。在生命最后之时,坦然对待生死,在生命最后之时,她依旧不忘善念。捐献器官让何玥有限的生命实现无限的价值,她以另一种方式存活。生命有限,爱则永恒。她的无私奉献,不仅让病患得到救治,更是触动了我们的心灵,她让更多的人明白了器官捐赠的意义,解开传统观念对一部分人的束缚。更重要的是,她的大爱激励着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去消除人际间的冷漠,唤醒我们心中的善念,让我们不再吝啬伸出我们的援助之手。当人们在街上看到受伤的人,多想想何玥,人们就能停下匆匆的脚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高淑珍,一位农村妇女,在河北滦南县司各庄镇洼里村一座普通的农家小院14年间收教近百名残疾孩子。简单的“炕头课堂”,清淡的饭菜,高淑珍给予残疾孩子们的却是浓烈的爱。尽管她条件有限,负债累累,她依然不放弃不拒绝一个孩子,努力给他们带来最好的生活。正如颁奖词所说:“粗糙的手支起课桌,宽厚的背挡住风雨。有了爱,小院里的孩子一天天茁壮起来。你的心和泥土一样质朴,你洒下辛苦的种子,善良会生长成参天大树。”
高淑珍在她的爱心小院,守望者这些孩子,守护他们成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一手为残疾儿童构筑爱的世界,让他们学习知识,感受温暖。这有别于其他一些只为残疾儿童提供物质援助的行为,高淑珍的行为让残疾儿童心理得得到重视与呵护。我们能深深感受到她的艰辛,但是更打动我们的是她的坚持。她坚定的信念与爱为那些残疾儿童遮风挡雨,她优秀的品质将深深影响那些孩子们,伴随他们的成长。
周月华二十多年来,丈夫艾起的后背,爬遍了方圆13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岭,为辖区近5000村民带去了医疗服务。而艾起则用20年的行动,实践着结婚时的诺言,默默支持着妻子的事业。这么多年来,夫妻间携手为村民带来了及时的治疗。正如颁奖词所说:“她背起药箱,他再背起她。他心里装的全是她,而她的心里还装着整个村庄。一条路,两个人,二十年。大山巍峨,溪水蜿蜒,月华皎洁,爱正漫漫的升起。”
他们在山路中艰难前进,从未放弃。丈夫背起妻子,背起的是两人的爱情的承诺,也是对村民健康的承诺。他们肩负起了责任,且从未把它放下。行医20年,他们给村民带去的不仅是治疗,更是如亲人般的守护。尽管周月华腿部残疾,但她未自怨自艾,而是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为村名提供最大的帮助。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激励我们以大爱对待社会。
第四篇:201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感想
电信0905
1404090624
201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感想
之并蒂雪莲
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______感动中国人物 胡忠、谢晓君的颁奖词
他们只是一对平常的夫妇,他们只是平常的老师,但他们在平常的职业上作出了不平常的是。他们用爱心温暖了高原上孤儿的心,用12年的守候放飞了孩子们的梦想。
一次旅行改变一生
2000年,成都市石室联合中学化学教师胡忠和音乐教师谢晓君夫妇的女儿出生了。孩子8个月了,胡忠对妻子说,国庆大假我们去甘孜塔公草原旅游吧,也好给孩子断奶。
一路上,谢晓君被塔公草原美丽的景色所倾倒,但更触动她内心的是,在塔公乡的西康福利学校,谢晓君看到了众多孤儿渴求知识的双眼。
回来的路上,两口子没怎么说话。后来,丈夫胡忠告诉妻子自己哭了一路。和妻子商量以后,胡忠向学校交了辞职信就去西康福利学校任教了。虽然孩子还不到1岁,但谢晓君选择了无条件支持丈夫,“当时也没考虑什么,只觉得那些孤儿太可怜了,他们需要老师啊。”
西康福利学校是甘孜州第一所全免费、寄宿制的民办福利学校,胡忠以志愿者身份到学校当了一名数学老师。而那以后,谢晓君的所有假期都在西康福利学校度过的。她为孩子们排练节目,教唱歌、舞蹈,教汉语,时间长了。藏区像一块磁石一样吸引着谢晓君,她和孩子们的感情越来越深。
回到成都的日子里,那些孩子们纯净的眼神常常让谢晓君魂牵梦绕、难以割舍。她产生了无比强烈的愿望:到塔公去!
音乐教师艰难转型
2003年,成都市教育局选拔一批教师到甘孜州支教,谢晓君立即递交了申请,最终如愿以偿到了西康福利学校。第一年,她担任的是音乐老师、自然老师、图书管理员和生活老师。
这是一次艰难的转型,在成都最好中学担任专职音乐教师的谢晓君开始硬着头皮学做实验,学图书管理,学做“妈妈”。在家从未踩过缝纫机的她学着在缝纫机上给孩子们做鞋垫。一双鞋垫她要做半天,但当看到孩子们拿到鞋垫时欣喜的眼神,谢晓君感到由衷的快乐,于是为孩子们做了几十双鞋垫。
刚到塔公的那个冬天,停了一个月的电,连开水也没得喝,谢晓君感到前所未有的冷。她学着用炉子烧开水,“我不会烧炉子,一个藏族老师就帮我烧,她端着炉子在操场上跑,说这样有风。哈哈„„很辛苦地把开水烧好了。哎哟!我第一次发现原来喝开水也那么幸福啊!”
一年过去了,学校让谢晓君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并任教四年级和一年级的语文。学校缺乏教参,谢晓君让妈妈从成都买来很多语文教学配套参考书,认真备课、负责地教这些不会说汉语的藏族娃娃。第二年,谢晓君又主动向石室联中提出继续支教的申请,并连续支教了3年。这3年中,她连续两年被西康福利学校授予“优秀教师”称号。
调进甘孜永远留下来
2006年8月,谢晓君支教期满,石室联中给她安排了初一(7)班的班主任和初一年级14个班的音乐课。在孤儿们的泪光中,谢晓君离开了耕耘3年的福利学校。
回到成都的谢晓君重新过上了都市人的生活,再也没有停电和寒冷的困扰,再也没有繁重的课时量。但她内心常常涌动的却是一种歉疚和失落,“我眼前常常浮现藏区孩子们期待的双眼。我是享受到了好的生活,可是那些孤儿呢?因为我的离开,他们又重新从希望之巅跌到了谷底。”
经过与亲人反复协商后,谢晓君作出了调进甘孜州的决定。2007年2月,谢晓君将工作关系调入康定,成为康定县塔公乡木雅祖庆学校的一名汉语教师。
“对这一重大决定,我至今没有任何遗憾和失落。相反,我的内心拥有了从未有过的满足和幸福。我坚信我在履行一名教师应尽的职责!”谢晓君说。
2007年春季,谢晓君作为康定县的公办教师来到新建的塔公乡木雅祖庆学校,教两个班汉语兼任学校大队辅导员。她把7岁女儿也带来读书,自己住教师宿舍,女儿住学生宿舍。女儿在学校喊她“老师”,“我的女儿和学生是一样的,学生就是我的孩子。”她说。
无怨无悔把爱延续下去
这期间,胡忠一直在西康福利学校默默工作着,他先后担任过3个年级的班主任、男生生活老师、全校思想品德老师,从教务主任、后勤主任直至升任校长。12年间,胡忠仅回过5次家,和妻子也只能两三个星期见一次面。
在学校,143个孤儿都叫胡忠“阿爸”。12年中,胡忠不仅教会了他们知识,给了他们一个家,还以自己的经历感染着这些孩子。毕业的学生中,44人考上了大学,10多个孩子已经跟胡忠约好,毕业后回到藏区工作。
今天的西康福利学校占地50多亩,篮球场、教学楼等一应俱全。木雅祖庆学校也从最初的600名学生发展到了1650名,校舍从4间板房变为面积超过9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楼房。
如今,作为校长的胡忠,身份却仍是志愿者。长年的高原生活,谢晓君落下了背痛的顽疾,而刚刚40岁出头的胡忠已是满头银丝。获评感动中国人物后,成都市教育局表示将尽快解决胡忠的公办教师身份。无论多么华丽的言语都无法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赞美。他们让我们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对信念的坚持,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在一个物质繁盛的时代里,他们仍然让世界相信:精神无敌。当师德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逐渐成为稀有时,他们用最纯朴的行动告诉世人,教育的本质是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温暖的爱,通过教育成为一个大写的人。颁奖词是对他们一声的写照: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2月3日,当他们当选为感动中国2011人物后,各大媒体纷纷对两人的事迹进行报道,引发广大网友们的持续关注,他们纷纷在网上留言表示敬意。
面对荣誉,胡忠、谢晓君夫妇却谦虚地说:“我们只是平凡人,做的也是很平凡的事情,不值得大家这样追捧。”
他们曾经说“爱心是幸福的源泉。我们相信,爱心会传递下去,力量会越来越强,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地区的命运。”
是啊,爱是幸福的源泉,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有了他们来做榜样,大家把爱心传递下去,传到越来越多的人那里去,我相信,爱的力量会改变一个地区,甚至是整个世界的命运。
第五篇:201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感想
2012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感想
——让感动长存
辽源五中 一年十六班 潘虹锦
还记得小学时学过孟郊的一首诗《游子吟》,诗是这么写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人通过言简意赅的语言赞扬了母爱的伟大。荏苒千年,这伟大的母爱从没有落幕,然而那百行以孝为先等等美德却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当这些美德渐渐地被遗忘,人们急切呼吁人性的时候,孟佩杰的感人事迹在“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显露出来,它使我们从新看到了中华人民的美德,看到了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希望。
孟佩杰,是一个和我同龄本该像我们一样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在父母亲的保护下快乐的成长然而生崖里却充满坎坷的瘦弱女孩。她5岁时父亲去世,母亲重病,无奈将她送人领养,不久生母去世,5岁的她由养母刘芳英照顾,三年后养母刘芳英因病瘫痪,不久后,养父不堪生活压力离家出走,此后杳无音讯。此时才八岁的孟佩杰开始为生计而操劳并承担起侍奉瘫痪养母的重任。每个月俩人就靠养母微薄的病退工资生活,每天在上学之余要买菜做饭,替养母洗漱梳头、换洗尿布、为全身涂抹褥疮药膏。孟佩杰一直悉心照料养母刘芳英,不离不弃。2009年,孟佩杰被距离家乡百公里外的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录取,不放心养母的她决定“带着母亲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继续悉心照料着养母。就这样,在这十二年,4000多日子里,孟佩杰在生活上照顾了养母刘芳英,更在精神上让刘芳英渐渐找回了生活下去的责任和勇气,最终她用她那稚嫩的双手瘦弱的身躯支撑起这样的一个家。当面对主持人的提问时她那简单而质朴的话语“有个家真的挺好的”更温暖了多少人的心。
孟佩杰的感人事迹不禁让我联想起了当今社会上的种种,我们中国人一直以来总是对外宣传自己是一个文明古国,我们拥有五千年文化遗产,我们如何的尊老爱幼,我们如何的敬爱师长,每家每户香火前更写着“天地君亲师”几个大字,然而中国人是否真正有如此美德大家心照不宣。尤其是近几年来,一件件不好事件例如“药家鑫事件”、“小悦悦事件”时有发生,中华民族的美德日益沦丧。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在经济上比不过美国,军事上比不过俄罗斯,好不容易在文化上略胜人家一筹,而如今却在走滑坡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了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但是看着我们中国现在的情况,长此下去要想建设社会和谐社会真的是难乎其难。所幸的是孟佩杰、吴菊萍、刘伟等人出现了,他们像天边的那颗璀璨的星星虽不足以照明却能给我们指引方向。
孟佩杰等感动中国人物的力量毕竟是很微薄的,光靠她们的力量要解决中国存在的理想信念缺失,思想道德滑坡等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全国的老百姓都能让感动长存,都能坚持不懈地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乐于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孟佩杰的事迹感动了很多的中国人,然而,我想真正的感动,它不是表面的,而是来自内心的,它能触动我们的心怀,能让人坚强。在感动中,当你看到身边还有那么多人需要帮助、需要关心的时候,你,也就有了孟佩杰那样的信念从而执着地向前走去……。
套用一部电影台词,如果要给“感动”加一个期限,感动一万年,感动天长地久,感动无边,感动永驻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