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电影甲午中日战争感想心得(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20-07-27 16:2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观看电影甲午中日战争感想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观看电影甲午中日战争感想心得》。

第一篇:观看电影甲午中日战争感想心得

《甲午中日战争》这电影虽然是在讲述一百年前的事情,可是感觉对我们此刻的教育意义更深,更像是一面镜子在照耀着我们此刻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观看电影甲午中日战争感想心得,希望你喜欢。

观看电影甲午中日战争感想心得1

电影观后,甲午战争给我带来的不再仅仅是铭心的国耻,清政府的腐败,将士的英勇和悲壮这些盖棺的定论。更多的而是反思发生这一切的为什么,更多的是在百年后的今日越来越热的钓鱼岛争夺背景下,假如中日再有一次海战,中国能取胜吗?

正如电影台词所讲:一场大海战能够决定两个国家的命运。一场甲午海战,日本倾全国之力,上下一心,获得了日本三年国民生产总值加上台湾澎湖列岛,清朝附属国朝鲜为代价的战争红利。而中国在输了西洋之后再输东洋,在当时败给西洋尚可理解,居然还输给洋务运动比中国还晚的东瀛倭国,中国举国上下的民族自信心荡然无存,也成为日后五十年中日本全面超越并逐步蚕食中国转折点。其实又何止五十年,至今近一百二十年间,中国从未超越日本。

我们常说堂堂中华,领先世界数千年,我们更多比较的是礼貌,经济,科技这些指标性的东西,而忽略了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缘使其远离其他礼貌的冲突。其实从先秦开始一向到近代,中国的历史能够浓缩为一部被游牧民族侵略的历史。整整数千年间,礼貌领先世界,却一向被侵略,这不能不说可悲。假如侵略的不是游牧民族,假如中国地处地中海的中亚地区,应对同样辉煌的古希腊古罗马礼貌的军事侵略,中国还会存在至今吗?我觉得不会。

大航海时代之后,地球变得越来越小,礼貌之间的碰撞变得越来越频繁。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早以不再被地理所保护,近代的侵略几乎都来自海上。正如严复的《天演论》所讲:竞争之后适者生存,民族同样如此。在充满奴性和自我贬低的当下中国,保全自有礼貌变得如此艰难,又何来发扬中华礼貌,并将中华礼貌推向世界与西方礼貌一争高下的雄心呢?古人即使战败,尚且拥有对自有礼貌的无限自豪。晚清政府虽无能,虽昏庸,但仍视西方为蛮夷未开化之邦。虽自欺欺人,但尚存那一份骨气。而今人连那仅存的骨气都没有,岂敢奢望在战争中有获胜的自信呢?

中华礼貌又究竟是什么礼貌,大部分人会说就是儒家的礼貌。当下有少部分人已经反思在西方礼貌全球化的今日如何保护中华礼貌,他们简单的觉得读读《论语》,包包水饺,听听京剧就是了。我是儒家思想的坚定支持者,但我一向认为儒家思想在对内的国民教育上是必须的,教导人民礼义仁智信。但在国与国的竞争上绝对不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非要等到别人开了第一槍,然后再振振有词的说:是你先打我的,所以我此刻还击就是代表正义。竞争也好,战争也罢,从来都不是道义取胜,而是实力加计谋。世界本无秩序,强权才能建立秩序维护秩序。纵观整个中国史,汉族政权里除了秦汉隋唐明其他都是被动挨打,或者说也仅有上述朝代的部分帝王执政才不是被动挨打,同样奠定当今中国版图最大贡献的四个朝代,汉唐元清,有两个是汉族政权。无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没有一个是惟儒学论者,他们有基本的共同点:崇尚主动进攻,依靠武力解决争端。我也不是惟武论者,太古老的中国辉煌历史不为人所熟悉,近三百年来的中国落后史总不该忘记吧!东西方列强:英法俄日美,又有哪一个是不用拳头而获得统治世界或者地区的权力呢?没有强权的内敛绝对是弱者的自我安慰,我们习惯地把侵略方称为非正义的,是注定要失败的,殊不明白每次战胜侵略方的不是抽象的正义,而是比侵略方更强大的实实在在的力量。德国纳粹是被苏英美联合打败的,日本不是被中国人赶出去的,而是美国人在太平洋和日本本土结结实实给了重击。大国不是靠嘴巴来立威的,日本被美国苏联打败,而日本人最尊敬的是美国人,最看不起的却是中国人。美国人在朝鲜战争被中国人打平,到了___,中国一句如果美国越过北纬十七度线中国就参战,硬是让美国人直到撤军都没敢越过十七度线。这就是国与国竞争最基本的事实,你强大,别人才尊重你的所说,而强大最直接最根本的体现就是该出手的时候敢不敢出手。

东有中日钓鱼岛,中韩苏岩礁,南有中越菲马诸国的南沙争端,虽然这些国家挟美自重,真欺负到中国头上了,中国敢出手吗?彼得大帝说的好,一个君主仅有陆军,只是有一只手,同时有陆军和海军才有双手。今日中国不仅仅要有陆军,空军,海军,还要有天军,中国的未来在深蓝,海之深蓝,天之深蓝,仅有这样才能御敌与国门之外,战场设在别人家门口,才能未战而先胜。战争不是一个单一的事务,关系到政治,经济,技术,民心和国民素质。我不奢望人人都是邓世昌,林泰曾,但愿举国体制完善,一旦需要运行,这部庞大机器能低故障顺利运转,使前方英勇的将士死得其所。五百年前的郑和空有一支无敌舰队,五百年后留给世界的只是中国人的自我意婬,历史的机遇如同大海战一样,抓住了就能决定一个国家数百年的命运。失去了,或许意味着下一轮的被动挨打。没有国家一向处于发展的巅峰期,在国力上升的时候需要适时的扩张,为日后的衰退谋得缓冲的空间,而不至于伤筋动骨。今日英国法国比较十九世纪都衰败了,然而今日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仍有他们的附属国,仍有驻军,仍有商贸航线必须的补给点。中国的经济早已经超过英法,可又有哪个国家认为中国真正强于英法呢?

甲午硝烟已散,可是甲午海战压在中国人头上的陰云至今未散。中国该为自我的真正崛起而准备另一场大海战了,用另一场大海战去洗刷一百六十年来来自海上的种种耻辱。战争中从来没有道义,仅有胜负,因为如果存在道义就不会爆发战争。我们不好战,但要清楚认识到没有战争就不会有国家民族的发展。陌刀为节,玄甲为裳,丈夫蓄志,女儿英傥,马蹄踏处,即为大唐。

观看电影甲午中日战争感想心得2

今日,历史课上放映的《甲午大海战》让我深有感触。在深深仰慕邓世昌、丁汝昌这几位民族英雄的同时,更引起我深深思索的是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装备世界领先,官兵英勇无畏,这样一支舰队为何在顷刻间就灰飞烟灭当我看到北洋舰队一次次申请购买弹药均被清王朝拒绝时,当我看到国将亡,而掌国之人却仍过着自我的白日梦时,似乎明白了答案:政府腐败,危机意识不足,统治者的求和心态都注定了这个杯具的发生。是的,落后就要挨打。

生在新时代是莫大的幸运,我们最终能够挺起腰板捍卫自我的尊严。我们热爱和平,但我们也不畏惧战争,如果必须经过战争获得和平和尊严,新时代的我们也一样会像先烈一样用生命保卫我们的祖国和人民。

观看电影甲午中日战争感想心得3

清朝光绪皇帝曾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联的对象,就是近代著名的民族英雄——邓世昌!自古以来,牺牲在战场上,一向是爱国军人引以为自豪的志向。在滔滔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永远有那么一大批人,他们明明白死亡在眼前,但他们为了民族的存亡、国家的荣誉,依然视死如归,勇敢赴难,彰显了中华儿女的民族气节和拳拳的爱国之心。邓世昌就是这样一位令人倾佩的人。

他是资质聪颖勤奋好学的人。从小他便进入了教会学校。师从欧洲人学习英语,数学。他理解本事很强,学业上提高很快。外国教师都对他赞赏有加。这也为他在之后的船政学堂学习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做了很好的铺垫。在船政学堂之时,他更是奋发图强,深得外教好评。扎实地掌握了驾驶舰艇技术以及管理船舰的高超技能。所以在黄浦海战中,临危不乱。

他是为数不多睁眼看世界的人。因为他好学,在英国接舰的日子里,他利用各种机会,游历英国的著名工业城市,看到了机器大生产的宏伟场面,参观了英国海军主要基地,并了解了每一种战舰配置与功能,领略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的力量。他研究了英国皇家海军的训练项目,感受到了中国与英国的巨大差距,并在回国后,立即制定新的作战方针。

他是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人。黄海大战的那一天,为了掩护中舰,他命令

“致远号”横在中舰前,应对日本的挑衅,他顽强斗争,浴血奋战,奋勇杀敌。日兵惧怕,纷纷向“致远舰”开炮。在遭受重创,没有弹药的情景的紧急情景下,他命令士兵将“致远舰”冲向敌人的主舰“吉野号”,选择择了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方式,在“致远舰”被击沉后,他毫不犹豫地跳进了茫茫大海,以身殉国。

古人说“读书能够医愚,读书能够励志”,读了《甲午海战》一书,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没有读这本书前,我一向以为,邓世昌是那种很勇猛的将领,不怕流血,无畏死亡。读书后明白了,他是一位很有才华,很有远见卓识的将领。心中对这位民族英雄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的学识对他以后的人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丰富的知识使他有了精忠报国的志向和过人的胆实。看到邓世昌和全体战士,冒着枪林弹雨,驾驶残舰,撞向敌人,心中真是荡气回肠,真想跟着这位大将,手持钢刀,冲上敌舰,屠尽倭寇。

一百多年已过去,我们不能忘却黄海中留下的那六百多名将士的忠骨,怀念那伴随大潮起落的壮烈英雄。二十一世纪的今日,我辈也要饱读诗书,掌握现代化科技,以知识为力量,奋发图强,为了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有所担当,以慰英魂!

观看电影甲午中日战争感想心得4

这是一部故事片,讲述了1894年大清国与日本国在黄海上发生的一场大海战。结果,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区区一个小岛国,却能够杀死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大清国与日本国,同样的爱国,结果却有着天壤之别。一个胜利,一个失败。为什么呢因为大清国在国家的体质上,早已经输给了日本。

船能够漂在水上是因为水的浮力正托浮着它,而水也能够变成浪花把船打翻。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人民就是水,船便是政府,人民能够把政府高高托起,但人民也能够让政府灭亡。在影片中,日本,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民治维新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礼貌冲击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礼貌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措施。这次改革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可是也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对亚洲邻国造成了沉重的灾难。而大清国,皇帝驾崩,新一任皇帝是谁由不得老百姓们去选择,必须由皇帝的儿子去继承。

也许,日本的首相比大清国的皇帝更爱自我的祖国,也许,日本的首相比大清国的皇帝更爱自我的人民。影片中,日本的首相一天吃一顿饭,剩下的钱便拿去买先进的武器,用来与敌人抗衡,而大清国的慈禧太后,却为了给自我过一个六十大寿而把本应当去买武器的钱拿去修颐和园。看看颐和园里的石船吧,它是用大清国战士们的鲜血换来的。看看那具有嘲讽意义的清澈的湖水吧,它是用中国的尊严换取的。

日本的人民看到中国人就打,因为他们有着岛国精神,因为他们明白中国人是他们的敌人。虽然他们与__的行为没什么两样,可是,至少他们爱国,他们团结一致。

可是,如果没有慈禧太后的话,就没有中华明族的崛起,就没有新中国的成立。这,也许正是历史车轮的运转。

观看电影甲午中日战争感想心得5

周一观看了电影《甲午海战》,一时间好像穿越了百余年时光,回顾一番中国人被鞭打的历史,颇有感触。

1894年7月25日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开端,直至一年后《马关条约》的签订,随着辽东半岛被无情地割让,三千万两白银交付给了日本,中华民族面临着史上最严峻的危机。

中国历来地理位置就相对封闭,北部西伯利亚是荒芜地区,西边沙漠和高原阻隔着欧洲大陆的礼貌,南部的海峡难以穿越。中国所以不受干扰地享受着自我礼貌的发展,但也圈住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和认知。清朝甚至“闭关锁国”,不接纳外来的先进的事物,却固守着迂腐的观念。封闭是可怕的,他盘踞在统治者的心里,落后的只会更加落后。

那么,中国人想过要改吗是的,以往的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北洋水师的成立是标志性的成功。而清朝晚期早已劣迹斑斑,那时的中国早就杂草丛生。科学技术的更新只是件华丽的衣裳,而中国的制度不改,又怎样面向世界官僚腐败的现象不杜绝,又怎样迎接外来侵略者的挑战慈禧愚昧至极,挪用海军军费只为建自我的颐和园,安享晚年和大清王朝的灭亡相比,究竟哪个更重要北洋海军战败,天降大雪,颐和园里的那艘石头做的精致的船真是个极大的讽刺。

海上的战争是一扇门,败了,就推开了中国受外来侵略者的凌辱,关上了统治者做的关于天朝的梦。

中国的梦早该醒了。敲碎梦境的,是日本这个极富野心的民族,他们用接近残忍的方式获得想要的一切。如今我们谴责日本人的罪行,同时也悔恨当时中国的落后。历史证明,落后,是要挨打的!

钓鱼岛问题曾一度被搁置,此刻却被日本再度抛出。无论这是国家利益的抢夺,中日友好局面的破坏,还是丑陋的党派政治斗争,甲午海战中日本窃据的钓鱼岛,21世纪的中国绝对不会有半步退让!

中国的和平发展,是全世界人民有目共睹的。中国的崛起,是庞大的经济增长数字,是中国能够与世界首脑平起平坐,是美国在称霸道路上意识到了“中国威胁”。

如果说以往的中国不够强大,对抗外来侵略时失败了,而此刻日本再次显现出这种占有的野心的时候,中国用最坚决的语气说不!因为我们有实力应对肆意的侵犯,也丝毫不畏惧!

观看电影甲午中日战争感想心得

第二篇:甲午中日战争电影观后感

甲午中日战争电影观后感

在观看这集电影之前,对这段历史也了解一些,当时清政府掌权,北洋水师战败后,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仅此而已,看后,感慨颇多,情绪异常激动,望着屏幕注目良久。

当时时代背景就已暗示着中国必然要遭受一场空前的灾难。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在欧洲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为了开疆扩土称霸世界。英国疯狂侵占别国,埃及,印度等国家相继沦为其殖民地,日不落帝国从此在世界上耀武扬威成为霸主。向来以地大物博东方大国自居的清政府依旧固步自封夜郎自大,仍旧目中无人不思进取,最后八面受敌面临灭亡不足为奇。

仅就甲午中日海战中国站败做一下分析,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其一,当时世界处于文艺复兴时代背景之下,各国为推翻帝国统治建立民主共和之国纷纷爆发革命,思想得到解放,各种维护帝国统治的神权说退出历史舞台,民主,科学被广泛接受,第一次工业革命随之而来,英国也就成为世界霸主。为增加其殖民地,仍旧是封建帝制的大清国就成为其侵略首选。鸦片战争似乎是早已注定,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败后,《南京条约》给全世界一个信号就是地大物博之中国大为有利可图,中国从此便被那些豺狼虎豹咬住不放四面受敌一致千疮百孔。清朝政府为维护其统治地位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中国大地满面疮痍。战败后各种不平等条约致使财力空虚,更加无力反抗。这是此次战争失败的客观原因。

其二,当时清朝有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皇上没有实权,对世界局势毫无了解的她片面认为区区东方蛮夷小国翻不了什么大浪。还要讲什么战场之礼仪,不能先动手否则就失了礼节,简直就是异想天开,天方夜谭。看不清局势发展,片面认为购买当时最完美的铁甲舰就可以震慑他国,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逍遥快活。就将用于购买大炮军舰的钱来修建颐和园庆祝自己六十大寿,以至后来战争中北洋舰队因缺少榴弹和快速舰而处于战争下风,无论丁汝昌邓世昌等爱国将领如何众志成城视死如归也无法扭转战局,最后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令人扼腕。日方集全国财力用于军事致使国库空虚再无金钱购买大炮军舰迫切需赔款缓解国内压力,日军将领这样称,若集全国的战舰共同抵抗日舰,日军必然战败。慈溪等执政党胆小如鼠对局势毫无洞察害怕日方攻打北京,就缴械求和。最后签订丧权辱国对中国造成极大伤害的《马关条约》。可以说,慈溪的错误认识及个人享乐主义是这场战争的直接原因。

其三,就得归咎于当时积久成疾已入沉疴的腐败政治以及军心涣散,一盘散沙的军队。除个别爱国将领外,晚清执政者不管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全都腐败无能贪图享乐公报私囊不管百姓死活。全社会乌烟瘴气各自为己,毫无民族存亡意识。就连国家用于购买军事武器的钱都被那些蝇营狗苟公报私囊,在甲午海战激烈厮杀之时某些大臣不是商议国是反在吃喝玩乐花天酒地。那些听说战争不利北洋舰队凶多吉少之徒不是调兵遣将增援水师,却是幸灾乐祸慌忙逃脱,毫无团结互助一致对外的民族责任意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思想根深蒂固,与其说他们胆小如鼠不如说贪生怕死。政治腐败,人心不齐是导致这场战争的根本原因。

虽然当时中国科技落后,如果有正确的领导君民上下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对付区区岛国还是绰绰有余的。但无奈各种原因这场战争又显得理所应当。历史已成过去,留给后人评说,战争的失败是我们的屈辱,但我们不能遗忘要记住这段历史并从中学到东西。

第一中国要长久发展要有正确的领导,要全面洞察认识全球局势。第二中国要严厉打击腐败官员,严惩不贷。第三要拥有强大的军事体系,才能不受外国欺负。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强大起来,中国才能屹立于世界东方民族之林。

第三篇:甲午中日战争

天朝的腐败——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根源

班级:国关八班

姓名:何梦仙

学号:20201202080019

在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次战争。这场战争中,日本通过《马关条约》获得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进入了世界强国的行列;而中国,则一蹶不振,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半殖民地化更是大大加深。

史学家唐德刚说:“在千百次的战役中,最令人迷惑的是甲午战争:该败者胜,该胜者败,真是怪哉的怪哉。”实际上,当时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可以说是该胜者。从地缘上看,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而中国地大物博,市场广阔,人口众多。从经济实力上看,中国正在开展以增强军事实力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并取得了显著地进步;日本虽在明治维新,但经济总量要在短期内超过中国是不容易的。从军事上看,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2000吨位以上的战舰有七艘,共27000多吨。当时西方的《海军年鉴》甚至把中国的海军评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八;而日本2000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共17000多吨。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之败并不败在经济,军事实力上。那么,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我认为其根源是清朝的腐败。一. 制度的腐败

中国的落后,最根本的就是制度的陈旧落后。经济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的发展。鸦片战争后开展的洋务运动实际上只停留在“师夷之长计”这个低层次上,它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因而丝毫不敢触动国家腐朽的政治,经济制度。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飞速发展。日本也通过明治维新破除封建体制,学习西方,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于是甲午中日战争,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难以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国落败。二. 统治者的腐败

自上而下,全面腐败。这就是当时的国情。

1894年,中国内忧外患,而清朝统治集团的高官们最关心的不是如何抵制日本的侵略,他们最忙碌,最操心的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六十一甲子,身为清政府实际掌权人的慈禧太后十分重视自己的寿辰,哪管国家兴亡,生日非过不可。反观日本明治天皇:宁可一天只吃一餐,也要建立强大的海军。一次。国际形势紧张,御史上奏请求停止建设以保军费,慈禧大为恼怒,申斥那个不识时务的御史说:“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最终,为了万寿大典和修建颐和园而挪用的巨额经费可建10支北洋舰队。

上梁不正下梁歪,朝廷没带好头,下边的官员更是放大胆子胡来。受命购买军舰的李风苞竟敢以两成的回扣中饱私囊,本来可买4舰的钱只买了3舰。外商给了好处便在造船时偷工减料。英国《泰晤士报》披露:“旅顺、威海既造炮台,其安置于台上之炮,竟有不堪一放者,其经售炮械之人,固俨然显官也。只知七折八扣,售者又因以为利。假如一炮也,报销千金,经手者侵蚀二三百金,售主则以但值五六百金之炮应命。”电影甲午大海战中有这样一些细节:危急时刻,炮弹量少质差,甚至出现炮弹塞不进去,临阵用锉刀磨的场景。中国的一颗炮弹打到了“吉野号”的弹药舱,但是因为官员的偷工减料,这颗炮弹并没有炸; 日军总指挥官伊东佑亨曾感叹:“要不是打进弹药库的是一枚臭弹,现在的局势恐怕会完全颠倒。” 三. 军队腐败,素质低下不堪

政治腐败必然影响军队建设,清朝军队素质低下,军纪涣散,操练废弛、贪污腐化、精神萎糜、不堪一击,望风披靡„„在甲午战争几十次战役中,中国军队屡战屡败,溃不成军。像邓世昌,林永生,左宝贵等英勇就义的毕竟是少数,而逃跑的将领却有一大堆。牙山之役叶志超不但仓皇逃窜,还慌报军情,“饰败为胜,欺君邀赏”。旅顺是清朝经营多年的一大军港。从地理位置,防御体系来说,易守难攻。但守将龚照 “贪鄙庸劣”“贪生怕死”,未见敌军就乘小船逃往烟台,守军土崩瓦解,日军只用了6天就攻占旅顺。直接导致了惨绝人坏的旅顺大屠杀。

如此军队对抗纪律严明,不怕死的日本军队,结果可想而知。

甲午战败的原因很多,我认为清朝的腐败是其根本原因。梁启超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争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人民真正觉醒,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新探索,在曲折中走向光明。

第四篇: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教学有感

摘要 : 多媒体辅助《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适时导趣、导学、导疑、导法和导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提高教学效果。实践证明: 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多媒体 历史教学 自主学习引导

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教学活动中,我运用多媒体适时导趣、导学、导疑、导法和导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导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能够主动地学习,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教学中,我运用Authorware 软件工具开发制作了CAI课件。上课开始采用fiash制作的片头,屏幕上显现甲午中日战争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图片,伴随背景音乐,产生电影效果,制造悬念,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仅用只秒钟,把学生带入甲午中日战争的情景。课中,对原因分析、战争经过、结果认识,通过动画效果演示,图片资料展示,形象直观;利用多媒体极强的交互功能,根据学习需要,随时跳转到相关的环节,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课尾,再播放甲午中日战争资料影片,加深对课文知识掌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导学

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 “滔滔不绝”地讲,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多媒体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创设多种形式,更为逼真的问题情景,它既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精心剪辑过的录像、图片进行思考,也可以通过录像、图片引出问题进行思考,达到知识迁移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组合,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的问题情境,在教师的引导、启发和激励下,让学生主动、自主地探究。

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我利用自制的CAI课件,采取多种导学形式,如知识结构导学式、文字资料导学式、网络资源导学式、问题探究式、学习积件辅助式。教学中,首先通过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然后展示探究问题(探究问题可一个一个地展示,也可一起展示),让学生置身其中。

1、中法战争的结局是什么?它说明了什么?

2、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什么?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3、日本为什么要制定“大陆政策”?其侵略步骤是什么?列强对日的态度怎样?

4、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具体表现?

5、甲午中日战争中有哪些主要战役?为什么中国会战败?

6、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

7、三国为什么干涉还辽?三国干涉还辽的实质是什么?

8、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体现了什么精神?为什么会失败?

9、中法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有何异同。

学生带着一个一个问题,采取“粗读、细读、精读”的方式阅读课文内容,并利用CAI课件中的电子文字资料或网络资料,阅读相关甲午中日战争资料,开展自主探究,从中由浅入深地思考和理解本课所要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而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探究问题的同时进行质疑,标记所发现的问题及获取的认识。

三、导疑

历史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

如讲“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时,其原因比较复杂,“大陆政策”概念比较抽象,列强对日态度等是学生难以弄懂的难点,我利用CAI课件学习积件之一“大陆政策”,展示动态大陆政策示意图和列强对日示意图,变静为动,化难为易,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认识大陆政策的原因、步骤和列强对日态度,同时。并归纳战争爆发的背景:①日本的“大陆政策”(根本原因);②国际形势和列强的态度(有利条件);③朝鲜东学党起义(有利时机);④清政府的态度(被动挨打)。

如讲“甲午中日战争” 经过时,展示CAI课件学习积件之二“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指出丰岛、平壤、黄海、辽东、威海卫战役的地理位置,分别演示战役进军路线,配以声音讲解,引导学生分析每次战役的战况,欣赏甲午战争中爱国官兵的英雄形象,痛斥日军屠杀旅顺居民的罪行。历史的时空性,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后效果很好,大多能搞清楚战争的经过,并得出甲午中日战争正确认识:甲午中日战争由于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清政府腐败无能,李鸿章避战求和,军备松弛,部分官兵临阵脱逃而失败。

四、导法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应有效地把学法渗透到教学中。

在甲午中日战争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自主解疑,自学探究分三步走,给学生个体充足的学习时间,学生互相合作的小组探究时间。体现个体学习差异性和多样性。先是学生个体探究,以疑促读;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电子文字资料或网络资料时,提供操作使用方法。如阅读网络资料:第一步, 请点击下面的链接图标,第二步, 点击相关网页查看相关资料,第三步,关闭网页,返回本课件。然后是小组合作探究,以读促思;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多媒体提供的思维提示进行探究。如探究“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时,思维提示:①应从日本分析;②应从国际形势和列强的态度分析;③应从朝鲜东学党起义分析;④应从清政府的态度分析。再全体学生探究交流,以疑促解;对学生提出在自主探究中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抓大放小”,对问题作必要的筛选和加工,使其更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利用多媒体释疑。如引导学生分析《马关条约》签订、内容及影响时,多媒体与教师表达相配合,担当起诱导与点拨的作用,通过图片、表格、地图等,组织讨论,一环扣一环,让学生明晰概念、弄清本质,得出:《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五、导评

教学评估是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发端于动机,伴随着行动过程,落实在行动结果的满足上。这就是说,学生学习有愿望、有行动,但行动结果没有满足感,难以产生兴趣。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某种启迪,受到了教益,学到了真本领,及时受到全体师生的肯定、赞赏、表扬和鼓励,就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热情。学习的内部诱因得到了正强化,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诊断评价,反馈强化的功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自制的CAI课件中,设计了10个问题作为形成性练习。学生通过计算机当场作答,计算机会对每位学生的回答作出评判,并记录解答时间、次数等参数,按照标准计算成绩,迅速作出学习评价。这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自我反馈,能发现自己在掌握知识中的缺陷,并检查自己各方面能力的高低,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进一步改进学法、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湖南省耒阳市一中

《中国电化教育》2004年第12期

第五篇: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课程标准〗

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简单经过、黄海海战、邓世昌、马关条约、列强瓜分中国狂朝的概况等基础知识;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说出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运用列举、图示等方法,去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全过程;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的主要事迹及分析相关史实,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进而掌握如何透过

事物的表面看其本质的基本方法;同时,通过分析、对比等方式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对外扩张而一手挑起来的;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瓜分狂潮使中国面临被瓜分的

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和已有经验情况的分析:学生在学习“鸦片战争的烽烟”“劫难中的抗争”两课时,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开

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标志;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再次战败,再次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资本主义的侵略本性已经有了初步的

认识。

初二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的分析:初二学生的感知、兴趣、道德情感等多为感性体验,并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大作用。因此,结合实际,利用电影、图片及教科书的内容和有关资料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

近代史中,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中国处于一次次被动挨打的局面,进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课程资源的重组和教材的选择

对于甲午中日战争,学生不易理解掌握,所以在“黄海海战”一目的教学过程中,插入《甲午风云》中有关黄海海战的精彩场面,将反映当时情况的电影展示给学生,以增加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感性认识。

关于“瓜分中国的狂潮”一目(楷体字部分),因为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是百日维新的直接原因或历史背景,正是由于掀起这一狂潮,才有光绪的变法举动、义和团的壮举,也才上演八

国联军的悲剧。所以,尽管这一目的知识只作为了解的内容,但它能让学生对此时的中国有更清楚的认识,更便于对以后知识的理解。

教学内容的构思

课前准备:从教科书、课外读物及有关影视作品(如《甲午风云》)中收集有关甲午中日战争的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 如何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教学方法〗

鉴于对《标准》的理解,对教材、教学环境、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启发、引导为主,图表法、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引导学生的思维由集中到发散,由发散到集中,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学

生的活动为分析讨论、撰写历史小论文等形式。

多媒体在本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展示《甲午风云》中有关黄海海战的精彩场面、“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简表”“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简表”“邓世昌的生平简介”《时局图》等。

〖教材分析〗

1.本节课是在讲述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已经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中

国再次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因此,本节课是上两节课内容的进一步深化,也为以后学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奠定基础,也为以后进

一步学习中国人民一次次进行反侵略反封建的英勇斗争作了铺垫。在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国家共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即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战争。第

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的深渊。而本课的内容正是其中关键的一个环节。

2.本课共设有三目:一是黄海海战;二是《马关条约》;三是瓜分中国的狂潮。三者之间为因果关系。战争结果使清王朝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而《马关条约》的签订又刺激了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欲望,导致列

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有关黄海海战的激烈场面。

教师:同学们对这部电影一定都很熟悉。那么,哪一名同学来说一说,这场海战最能体现哪位民族英雄的民族气节?从他身上,你学到了哪些可贵的精神?

学生谈对这部电影的理解(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略加总结)――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最为壮观激烈的场面,体现了以民族英雄邓世昌为主的广大爱国官兵奋勇作战的大无畏精神和为国献身的崇高品质,我们从他们身上可以学到他们视

死如归、奋勇杀敌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我们努力学习,将来为我们祖国做贡献的决心。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学习一下黄海海战。

讲授新课

一、黄海海战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部分,分析归纳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通过阅读教材,我们了解到甲午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就逐渐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在19

世纪70年代就开始侵略我国台湾地区,遭到碰壁后,日本接着把侵略魔爪伸向了与中国唇齿相依的邻邦朝鲜。1876年日本政府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使朝鲜开始沦为半殖民地。18年后,日本为吞并朝鲜、入侵

中国又挑起了大规模的甲午中日战争。

在大屏幕上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配合“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做简要介绍,结合下面的表格引导学生自己讲述黄海战役。教师应适时地对学生加以指导,并结合爱国将领的英雄业绩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电脑播放多媒体投影片“邓世昌的生平简介”,让学生讲述有关邓世昌的英雄事迹。

学生回答:(略)

教师:(屏幕出示的材料)

倭人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购置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议,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稍行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是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结合材料简要介绍:在这段材料中,李鸿章说的是北洋舰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原因。谁能说出李鸿章是从几个方面总结失败的原因的?

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一是日本近十年来边学习边练兵,大量购置船械、武器粮食,因而战胜了中国;二是由于中国财力等方面限制未能放手治兵;三是北洋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仅可以守口岸,难以出海作战。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之后)你认为李鸿章的分析正确与否,为什么?请你说出理由,并全面分析一下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主要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略),教师注意引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结合学生的分析、讨论情况)再结合出示的投影片“中日军事力量的对比”表,与学生共同得出结论:李鸿章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全面。虽然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战败而告终,但从战争双方的军事实力

来看,战争胜负的筹码并非倾斜于日方。(屏幕出示)战争爆发前夕,日本全国可以动员的陆军,包括后备兵员在内,不过22万人;在战争中实际出征兵力最高时达到17万人;日本陆军配备的野战炮不过300门。而清

政府可调动的军队35万人大部分配备德国的克虏伯炮。日本海军当时有军舰28艘,约5?保吠蚨郑?主力舰最大不过4000多吨。清政府则有北洋、南洋、福建、广东4个水师,共有军舰82艘、水雷艇25只,约8?保

低蚨帧F渲斜毖笏?师有军舰22艘、4??1万吨,镇远、定远两主力舰均为7350吨,号称东方第一舰。无论陆军还是海军,日本并不占优势。

在战略上,日本陆军孤军远征,后援难继。平壤战役,日军攻城兵力不及清军守城兵力,且补给困难,只有能维持两天的粮食,若清军坚守两天以上,日军势必全线溃退。战争进入中国辽东以后,日本倾国出兵,本土空

虚,实犯兵家之忌。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通过中日军事实力的对比,中国有获胜的可能,只是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妥协投降才使得中国在战争中失败。失败后,清朝政府被迫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

程度大大加深。

二、《马关条约》

教师:提问此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的代表人物、主要内容和影响,引导学生将其与《南京条约》进行比较。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分组模拟《马关条约》签订的场景。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归纳其相关内容及影响(小组选派代表发言)。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可从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开办工厂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解释说明:《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香港岛成为以后英国侵略中国的基地;《马关条约》割让辽

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这使清政府财政更加吃紧,中国人民的负担大大增加;《马关条约》赔偿日本军

费白银两亿两,并且要求清王朝三年内还清,而清王朝的年收入只有白银8000万两。为了筹款,清王朝只有加紧搜刮百姓或向列强贷款。这样,列强通过贷款不仅控制了中国的财政,而且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加深

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南京条约》五口通商,使中国经济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使日本的侵略进入到中国的富庶地区

。《南京条约》协定关税使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一条第一次提出,虽然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前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已经出现,但并无条约依据,马关条约使外国资本在中国设

厂“合法化”,其他国家依据“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享有“利益均沾”的特权,纷纷在中国开设工厂。通过这种方式,列强榨取的利润不仅远远超出在本国设厂,而且沉重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业,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

展。不管从哪一条内容上看,它的危害性都超出了《南京条约》。所以《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教师:指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加以掌握。

背景――一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国际间的争夺更加激烈,争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帝国主义时代的突出特点;二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刺激和加

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从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概况――通过组织学生活动来完成:由学生自己填写各国的势力范围和租借地,并对照《时局图》找出各种动物都代表哪些国家。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清朝政区图拿出来,填出英、法、德、日、俄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学生自己看书归纳也可以讨论)。

影响――中国成为列强任意宰割吞食的肥肉,正处于严重的民族危机之中。

本课小结

甲午中日战争中,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中华民族正处在严重的危机之中。

课堂测评

(1)你能将帝国主义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拖入相应的位置吗?(教师出示助学课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到讲台前完成练习)

(2)快速撰写历史小论文: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列出提纲)。

〖教案点评〗

成功之处:该教案构思新颖,学生活动设计合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课程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讲述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事迹、历史小论文的撰写、有关图表的解释说明、历史材料的分析等环节,都能让学生充分亮出自己的观点,尽情发表自己的见解,处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能兼顾到对学生进行合情合理的情感教育。

不足之处: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个别环节的处理上不是很得当,如在“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时,用时过多,剖析得过深,应点到为止。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说的内容还是多了一些,须改进。

不过,综观整个教学设计,这仍是一篇值得推荐的优秀教案。

下载观看电影甲午中日战争感想心得(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观看电影甲午中日战争感想心得(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甲午中日战争

    第四课、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

    甲午中日战争

    八年级上册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含课件) 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实验学校 范立辉 龙潭缸窑中学 赵伟华 132200 点击下载:本课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

    甲午中日战争5篇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2014-2015年第一学期 《形势与政策课》科目考查卷 专业:英语师范 班级:11-1 任课教师:陈清彪 姓名:刘爱群 学号: 12 成 绩 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中日甲午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3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我是冉容,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甲午中日战争》,这是八年级中国 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说这堂课的一些教学方法。......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以及邓世昌的......

    甲午中日战争1

    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 普天同庆,万寿无疆 ;三军败绩,割地求和.这副对联是慈禧过60大寿时,有人气愤地书写,出现在北京街头的,声讨慈禧、李鸿章等人。上联说的就是慈禧做寿,下联的三......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 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甲午战争视频短片、甲午战争示意图、精选习题 2.学生准备:预习甲午中日战争课文 3.教具准备:多媒体、地图 学情分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