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观看《中国扶贫在路上》第三集志启未来心得体会范文大全

时间:2020-06-25 17:0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20观看《中国扶贫在路上》第三集志启未来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20观看《中国扶贫在路上》第三集志启未来心得体会》。

第一篇:2020观看《中国扶贫在路上》第三集志启未来心得体会

党员干部要争做脱贫路上的“带头羊”,要充分认识当前脱贫攻坚的任务,向脱贫攻坚路上的模范学习;发扬先锋模范作用,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观看《中国扶贫在路上》第三集志启未来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观看《中国扶贫在路上》第三集志启未来心得体会1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决胜脱贫攻坚只剩不到10个月时间,如期完成目标任务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党员干部要用好“锤子”“铲子”“牌子”,铺就一条敞亮的“奔康之路”。

挥动落实“锤子”,一锤一锤打实脱贫“路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不抓落实,再美好的蓝图也是镜花水月。为兑现党中央“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承诺,广大党员干部冒着被动感染风险,躬身一线、风雨兼程,打下了脱贫攻坚良好基础。面对通往全面小康路途中尚存的“硬石软土”,党员干部还需以更加务实的行动,挥好“落实之锤”,认真对标脱贫攻坚各项任务部署,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和易地搬迁复垦复绿等关键环节和硬性指标,以“零容忍、不迁就”的态度杜绝数字式、破坏式脱贫,用“高标准、严要求”为群众“验收”出行、教育、医疗、住房等保障是否达标,用党的政策将脱贫“路基”打实打牢。

活用举措“铲子”,一铲一铲优化振兴“路径”。脱贫摘帽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前进的“路径”窄而颠,发展就会阻而缓,前进的“路径”宽又好,振兴才能快又优。面对现存的顽疾和变化的矛盾,党员干部不能局限于完成“规定动作”,要活用“举措之铲”,化身“营销能手”“就业勤务”“产业顾问”“育人导师”,积极采取电商销售、合作经营、农旅结合、产业孵化、优秀农民工定向回引培养等措施,优化乡村振兴“路径”、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厚储基层治理力量,使农产品成为“抢手货”,农业产业成为“香饽饽”,农村基层成为“向往地”,优秀农民工成为“土专家”“领头雁”,不断增赋农村贫困地区和已脱贫地区发展活力和后劲。

擦亮引领“牌子”,一点一点标注小康“方位”。“行百里者半九十”,实现全面脱贫奔康目标,不能因为“等靠要”等思想让群众脱贫后再次返贫。扶贫一时、扶志一世,必须变“给予式扶贫”为“奋斗式脱贫”,为群众树信心、添动力。铺就全面小康的道路,党员干部要擦亮“引领之牌”,指明前进方向。要擦亮“政策宣讲牌”,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讲清楚、讲透彻,坚定群众“我能脱贫奔康”的信心。要擦亮“典型引领牌”,广泛宣传脱贫好方法、致富好典型、带富好案例、示范好榜样等,增添群众“我能脱贫奔康”的底气和“我要脱贫奔康”的志气。要擦亮“纪律保障牌”,严惩工作中失职渎职干部,及时处置影响工作大局的言行,汇聚党员干部群众万众一心加油干的合力。

观看《中国扶贫在路上》第三集志启未来心得体会2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省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与几位准备做网上直播卖货的村民亲切交谈起来。他表示,电商作为新兴业态,既可以推销农副产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又可以推动乡村振兴,是大有可为的。

直播平台深入乡村,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提供了新思路、新平台,党员干部应紧跟时代潮流,推进直播电商新业态的普及发展,聚力开拓线上销路,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不断拓宽脱贫致富的“发展金路”。

拓宽脱贫致富的“销量之路”,主动开拓线上平台,打通深山产品销路。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类直播平台也深入广袤农村,为农副产品的“香气”飘向远方提供条件。首先要主动对接直播平台,党员干部要身先士卒,结合特色农副产品优势,制定相应直播销路。其次要科学培训,直播带货也是一门“学问”,更需掌握卖货技巧,我们在开展网红经济的同时,也要注意培训直播技巧,让农户快速上手、轻松卖货。最后要配齐包装物流,要有品牌意识,单打独斗只会恶性竞争,我们需创立品牌优势,完善售后物流等保障工作,让农副产品一样有良好网购体验,进一步拓宽脱贫致富的“销量之路”。

拓宽脱贫致富的“文化之路”,挖掘区域特色文化,书写独特扶贫故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脱贫致富的的过程更激励人心,脱贫攻坚不仅是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更需要来一次精神上的“盛宴”,挖掘脱贫攻坚的文化底蕴,将脱贫攻坚的故事传递更广更远,不断激励后来者。直播平台不止是“带货销售”,还需挖掘区域特色文化,拓宽脱贫致富的“文化之路”,展现秀美山川和风土人情,讲述奋斗历程和扶贫故事,为网友带来更完美的直播体验。一方面要挖掘贫困区域特色文化,很多贫困地区都是革命老区,有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要挖掘特色文化和优良传统,作为区域名片保留下来。另一方面要传播扶贫故事,挖掘脱贫攻坚的先进事例,通过讲述亲历的脱贫故事,将自立自强的精神传递下去。

拓宽脱贫致富的“振兴之路”,创业增收、招才引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乡村直播平台的崛起给了农村产业走出去的机会,同时也为吸引人才返乡创造条件。我们要抓住“直播红利”,在促进贫困地区脱贫增收的同时,吸引优秀人才扎根乡村,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一是鼓足“钱袋子”,通过直播平台开拓线上市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进一步充实村集体和群众收入。二是群策“谋路子”,借助网红效益,吸引人才返乡创业、扎根乡村,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参与村务治理,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提供人才基础。

我们应以网络直播平台发展为契机,用好“直播带货”新模式,开拓线上市场,挖掘文化聚焦产业振兴,拓宽脱贫致富的道路,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观看《中国扶贫在路上》第三集志启未来心得体会3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党委(党组)一定要履职尽责、不辱使命。为向脱贫攻坚发起总攻、夺取全面胜利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脱贫攻坚走到现在,剩下的将是“难中之难、困中之困、坚中之坚”。各级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以决战决胜的勇气、决战必胜的信心,走稳走实脱贫的坚定步伐,确保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脱贫的强大动力;着眼长远,全面统筹各方面的关系,注重在构建扶贫的体系化、长效化上着力,标本兼治地解决贫困问题;层层压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不断强化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让基层党组织释放出决战脱贫的“硬核”力量,为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注入强劲动力。

主动加压,强化脱贫“动力源”。基层党组织是脱贫攻坚的“动力源”“主心骨”。要充分发挥党组织桥梁和纽带作用,主动把脱贫压力全面延伸到末端,强化脱贫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牵引拉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和外在活力,逐步缩小相对贫困差距、绝对贫困难题;深化党的扶贫政策贯彻落实,推动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向贫困地区倾斜,形成脱贫的集聚效应,让贫困群众人人享受党的政策红利和扶贫成果,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综合施策,打好脱贫“组合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党组织要发挥一线“指挥部”作用,既要确保扶贫资源和力量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坚决啃下脱贫“硬骨头”,也要兼顾带动一般贫困地区如期脱贫,一体联动推动脱贫攻坚落细落实;要从就业扶贫、社保扶贫、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构建脱贫长效机制,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激发贫困地区的发展潜能,全方位打好脱贫攻坚主动仗,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跟踪问效,拧紧脱贫“责任弦”。最后的贫困堡垒,绝非轻轻松松就能攻克的。各级党组织要突出效果导向,坚持一线督战,把脱贫主责层层压实到前沿阵地,对于履职尽责不力、工作作风不实、玩忽职守的党员干部,要从严追责问责;要聚焦脱贫攻坚中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反查自身存在的症结和工作短板,做到对照问题找差距、对症施策抓提升,坚持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推动责任在一线落实、难题在一线,让脱贫责任严起来、实起来,提振脱贫攻坚精气神。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已经吹响,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让党建势能充分释放出来,才能够激发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观看《中国扶贫在路上》第三集志启未来心得体会4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在3月3日召开的在京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组织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并强调:“组织部门要扎扎实实做好抓党建,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要进一步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到了最后的决胜关头决胜。越是到了这样的最后时刻,越是要“绷紧弦”,一以贯之加强党建引领,广大党员要始终如一、保持清醒,将脱贫任务抓在手上,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任务关键在于有个好支部。我们必须加强乡镇班子建设,选优配强、抓住人才,打造优秀的贫困地区干部队伍和驻村工作队,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和能力,党员干部们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为脱贫攻坚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任务需要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屡禁不止,个别地方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功夫做在表面,怠慢了扶贫政策工作的落实。于此我们要严格考核标准,严肃追问追责,取缔不作为、无担当、软弱涣散的党组织,党员干部更是要同心同德、以身作则、不忘初心使命,使扶贫工作看到实效。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任务需克服新冠疫情影响。疫情当前无疑成为了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挑战。我们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将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对于困难问题“早安排”、“早部署”,保障脱贫攻坚政策资金支持和工作力量,防止松劲懈怠、精力转移,才能有条件、有能力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将有一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十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这对于中国和世界都具有着重大的意义。以党建工作引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走向胜利,以党建的实际成效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便是我们现阶段的重要任务。

观看《中国扶贫在路上》第三集志启未来心得体会5

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前召开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各省区市都层层签了军令状,承诺了就要兑现。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上上下下必须把工作抓得很紧很紧。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今年是完成“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之年,完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防止返贫任务,到了决战决胜、攻城拔寨的冲刺期。受新冠肺炎疫情等特殊影响,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压力更为巨大。开弓没有回头箭。兑现承诺、决战决胜,必须拿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和智慧,紧盯不放、全面出击、精准用力、誓夺全胜。

巩固提升成果,决不能停顿歇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了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任务。经过数年来举国上下艰苦卓绝的努力,从目前看,脱贫进度符合预期,成就举世瞩目。但是,脱贫攻坚还没有取得最后的全面胜利,各级各地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不彻底等问题,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建档立卡低收入家庭还存在“返贫”风险。为此,必须持续保持冲锋的姿态,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健全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加大产业就业扶贫力度,深化扶志扶智工作,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不能也不允许躺在功劳簿上,或者坐享其成“望天收”。

完成目标任务,决不能疏忽大意。脱贫攻坚,作为一场硬仗,硬就硬在有着一系列的硬指标和硬任务,必须不折不扣对账销号、逐一落实。这就要求我们务必始终保持谨慎之心,将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细抓到位。越是到了最后阶段,越不能麻痹大意、简单应付。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严格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积极帮助贫困劳动力有序返岗,促进贫困群众外出务工,支持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尽快有序复工,创造条件吸纳当地群众就业增收。要不失时机推进农业生产,调整优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着力解决生产发展和农产品积压问题,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要深入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实施分类施策,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政策举措,积极稳妥推进脱贫攻坚各项重点工作,围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聚焦深度贫困加强帮扶,强化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全面完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

战胜困难挑战,决不能松劲懈怠。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决不能松劲懈怠。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给脱贫攻坚全面收官带来了新的困难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年脱贫攻坚要全面收官,原本就有不少硬仗要打,现在还要努力克服疫情的影响,必须再加把劲,狠抓攻坚工作落实。全国各地要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科学统筹,真抓实干,努力将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损失夺回来,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以克难攻坚、全歼全胜的拼劲和韧劲,夺取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双胜利”。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足、更充分,在思想上更绷紧、措施上更给力、劲头上更顽强,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着力在有效防止返贫、促进稳定脱贫上下足功夫,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行百里者半九十。当前,各级各地各有关方面必须提高站位、把准方位,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始终保持思想在状态、精神在状态、工作在状态,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实作风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取得全面胜利,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2020观看《中国扶贫在路上》第三集志启未来心得体会精选5篇相关文章:

第二篇:奔跑在中国扶贫事业的路上

科技扶贫:

奔跑在中国扶贫事业的路上——科技扶贫25周年综述 文|本刊记者 程杰

一直以来,科技部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与相关部门和地方紧密配合,积极倡导并组织实施科技扶贫。通过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送进山乡,送到千家万户,引领贫困地区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道路,不断为扶贫开发事业注入活力。

贫困人口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未来发展与竞争的基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力争消除贫困的脚步从未停止过,中国追求国富民强的梦想从未熄灭过。

1978年,中国农村有2.5亿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极端贫困人口,2010年,按照年人均纯收入1274元的扶贫标准,全国贫困人口已减至2688万人。中国成为全世界履行千年目标承诺最好的国家。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助理秘书长乔莫•桑达拉姆在2010年10月17日于北京举行的“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暨第三届中国消除贫困奖颁奖仪式“上,再一次赞扬中国扶贫事业的瞩目成果:“2005年,全球有14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比1990年的18亿人有所减少,但是,如果除去中国,贫困人口的数量在1990~2005年间,实际上是增加了3650万人。“对此,世界银行中国局前局长杜大伟也曾指出,“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使得如此多的人摆脱了贫困,对于全人类来说是史无前例的„„”

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创造了减贫奇迹。缘起篇:

科技扶贫,中国反贫困战略中的重要举措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由于诸多原因,贫困一直困扰着中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农村绝大多数地区凭借自身的发展优势,经济得到快速增长,但少数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制约,发展相对滞后。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距逐步扩大。中国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出来,低收入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经济收入不能维持其生存的基本需要。

初期的扶贫工作是救济型的,其中属“三西”(以定西市为代表的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河西走廊地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扶贫最为典型。从1983年起,国务院对“贫瘠甲天下”的“三西”地区进行重点扶贫建设,每年2亿元专款,一掷十年,成效卓著。1986年,国务院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制定了有利于贫困地区休养生息的政策,同时提出:扶贫工作要从单纯救济型向救济开发型转变——这是我国开展扶贫以来最深刻的转变。此后,中国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

为了实现到20世纪末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具体而又过硬的措施和办法。各部门、各地方也相应制定和实施了自己的扶贫攻坚计划:四川的劳务输出、新疆的“黑白”战略(石油和棉花)、宁夏的“杨黄扶贫灌溉工程”、广西的异地开发„„这意味着扶贫开发的共识已经形成,各地也都奋力前行,寻找着自己的最佳脱贫方略。

1986年,科技部作为最早参加定点扶贫的6个部委之一,在大别山区开启了向老区输送实用科学技术、帮助老区人民摆脱贫困的先河。这项工作很快扩展到井冈山区和陕北老区(简称“三大片”)。随后,科技部还将贵州毕节地区、黔西南州和四川巴中市等部分少数民 族地区列为重点,推广在“三大片”取得的科技扶贫经验(简称“三小片”)。

一直以来,科技部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与相关部门和地方紧密配合,积极倡导并组织实施科技扶贫。通过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送进山乡,送到千家万户,引领贫困地区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道路,不断为扶贫开发事业注入活力。

进入新千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纲要》中再次强调,“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必须把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不断提高科技扶贫水平。无论是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都必须有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持和保证。要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和科技进步的成果,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到贫困地区创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要采取更积极的措施鼓励民间科研机构、各类农村合作组织和各类科研组织直接参加项目,在扶贫开发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在科学技术推广工作中提高自身的水平,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要安排资金,建立科技扶贫示范基地,注重示范效应,充分发挥科技在扶贫开发中的带动作用。” 25年来,科技扶贫坚持以科技示范、科技培训、科技服务为切入点,通过乡村科技扶贫示范、扶持科技型主导产业、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广泛开展技术培训、选派干部挂职扶贫等多种措施,加快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提高了贫困地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科技扶贫形成了“点、片、面”3个层次开展具体工作,重点做好6个定点扶贫县工作,指导大别山、井冈山和陕北地区3个重点联系地区以及黔西南、巴中2个“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和毕节地区,带动全国科技扶贫工作。

发展篇:

科技扶贫已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

发展特色产业是科技扶贫的根本任务 俗话说,“扶贫扶产业,产业管长远”,“扶贫靠产业,产业靠特色”。

近年来,中国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将产业化扶贫与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科技扶贫相结合,带动贫困农户增收。一些重点县培育了马铃薯、经济林果、草地畜牧业、中草药、棉花等主导产业,推广防灾抗灾技术;扶持扶贫龙头企业,产业化基地带动400多万贫困农户;在460多个县的9000多个贫困村开展了互助资金试点,投入财政资金12亿元。

在四川巴中,2009年以来,巴州区紧紧抓住全省“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产业扶贫试点项目”和“巴中市革命老区巴州区上八庙—青木连片扶贫开发试点项目”在该区同时启动的机遇,组建了驻乡工作队和驻村工作组,扎实推进试点项目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清江镇6个项目村的“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产业扶贫试点项目”已全面完成;“巴中市革命老区连片扶贫开发试点项目”已完成投资12982.85万元,占总投入的59.89%;上八庙—青木环线公路已全面贯通;踏泥桥新品种展示园、柏梓山水果园、钟山寨核桃园初步建成;上八庙镇登文片区、青木镇石马片区、渔溪镇升旗片区和玉锣片区也已具雏形。“一线三园六区”建设构想和“5610”工作目标正有序推进,2010年年底已完成四川省政府下达的70%试点任务目标。

同时,巴中市巴州区还按照“调结构、建基地、立支柱、强龙头,实现由小庭院向大产业、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发展”的扶贫路子。五年来,全区共发展优质肉猪养殖示范小区30个,发展二元杂交、LY优良母猪4万余头;新植丰水梨、黄花梨、台湾柑等优质果树7829亩;发展药材、苗木4445亩;引进、培育发展各类生产、加工和经营业主273家;建成以巴城为中心及干线公路为重点的10万亩优质果蔬经济圈和优质粮油、畜禽、中药材、蚕桑等产业扶贫经济带,带动了沿线贫困农户增产增收。

在贵州毕节,赤水河谷斜坡上的毕节市橙满园村位于川黔交界处,与四川叙永的赤水河镇隔河相望。橙满园的农户过去主种玉米,不仅产量低,还因坡度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村民们回忆,那时一场大雨下来,冲刷出的水沟有一人高。

后来,村民们在科技部门指导下,发挥当地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水果生产,从原来单一粮食种植过渡到水果种植。尤其近年来,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在科技部门支持下,毕节市科技特派员、村支书张安富等科技骨干的带领下,进一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品种更新步伐,扩大种植规模,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逐步形成了以柑桔为主,桃、李、梨同步发展,早熟蔬菜为辅,长短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农民年人均收入由825元增加到3500元,全村3400多人过上了小康生活。

在陕北榆林,昔日被世人以贫穷定位的榆林市横山县,如今却成为全国白绒山羊养殖大县,成为“中国山羊板皮生产基地县”、“绒山羊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和“陕北白绒山羊育种基地县”和“中国百县优势特色陕北白绒山羊生产基地”。“截至2010年3月份全县饲养量达到130多万只,存栏达66.1万只,出栏达65万只;年产值达到4.29亿元,已建成羊肉加工企业8个,‘横山羊肉’正在申报全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一大批农户依靠养羊发家致富”,刚刚被任命为榆林市副市长的原横山县人民政府县长马秀岚如是说。

在湖北英山,科技扶贫工作始终坚持把农村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茶、桑、药、栗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实施科技扶贫之前,由于当地山多地少,交通不便,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完全依靠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在特色产业取得长足发展的今天,全县特色产业面积达到了60.8万亩,70%的村实现了“人平一亩经济林、户均两亩经济园,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过3000元”的目标,特色产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达到84.2%。

„„

围绕科技扶贫需求,整合面向农村基层的科技资源

“过去十年,科技部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要求,紧密围绕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技需求,将科技攻关与示范推广相结合,将定点扶贫与行业扶贫相结合,集成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计划等面向农村基层的科技资源,以项目为载体,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培育和技术升级。帮助定点县引进项目资金近4亿元,帮助引进人才1035人次,引进技术378项次。”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司长陈传宏表示。

25年来,科技扶贫把科技计划项目与产业扶贫紧密结合起来,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促进支柱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国家星火计划以产业带动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科技开发项目为支撑,帮助定点县发展县域支柱产业和培育地方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各地立足资源优势,努力培植县域支柱产业。在科技对口扶贫的重点区域,如陕西省安塞县形成了棚栽业、草畜业、林果业三大主导产业。佳县红枣、养殖业产业化初具规模;河南省光山县优质小杂果、有机茶产业、苎麻发展良好;江西省井冈山区的有机茶、毛竹、花卉苗木规模不断扩大。永新县围绕蚕桑、绿色水稻、果业、有机茶、生态农业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湖北省英山县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增强药材产业后发优势、恢复发展蚕桑产业。

25年来,通过集成各级科技资源,科技扶贫项目大力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加强技术研发,注重技术集成转化,进行市场开发,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了以市场引导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科技扶贫机制在实践中的创新发展

为了探索科技扶贫的新机制,在科技部的指导下,各地组织实施了“科技扶贫示范乡村建设工程”。在乡村科技扶贫示范行动中,大胆创新,深入探索适合本地区特点的科技扶贫示范乡村机制,涌现出了一大批成功的科技扶贫示范村,对周边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县有科技示范园,乡有科技示范村,村有科技示范户”的三级科技示范体系。

此外,科技部还不断创新科技扶贫的新模式,完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制度和科技服务型小额信贷的科技服务体系示范建设。2006年,科技部在安塞县、佳县和光山县探索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在井冈山、永新县和英山县探索科技特派员制度模式,取得显著效果。

科技特派员制度源于福建省南平市,作为1999年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之一,当年2月26日,南平市首批225名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被派驻到215个行政村,帮助农民致富。实践证明,科技特派员制度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科技扶贫卓有成效的手段之一。

在浙江,从2003年开始,浙江省科技厅结合扶贫工作,从涉农高校、科研院所派遣了101名科技特派员入驻省内最贫困的101个乡镇。截至2009年,浙江科技特派员共推广新技术7324项,引进新品种9188个,培训农民675.6万人次,帮助安置农民扩大就业204.1万人。

随后,浙江省科技厅等相关部门经过调研,认为要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长效机制,就要和具有浙江特色的块状经济发展相结合,解决共性技术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法人和团队科技特派员制度应运而生。为支持科技人员进入产业一线,省科技厅对以法人和团队科技特派员身份申报的科技项目和各种奖励措施都予以优先安排,引导更多的科技成果流向基层。

在帮扶中,团队科技特派员利用多学科、跨部门组成的团队优势,帮助地方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创建企业科技研发中心,针对服务的特色产业,解决关键共性技术,从良种选育—栽培技术攻关—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一条龙”服务。用浙江省科技厅领导的话说,“团队科技特派员服务方向更明确,服务成效更显著。”目前,科技扶贫所取得的成就已从农业开始向工业领域扩张。

在广西,科技厅立足苍梧、北流两试点县(市)实际,派遣到4个试点镇的科技特派员引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组建公司或企业3个,建立示范基地面积1.18万亩,引进新技术、新成果86项。通过这些科技特派员扎实有效的工作,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了科技与农村经济的有效结合,使传统农业得到有效的嫁接改造,促进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实力明显增强。4个试点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所在地区,项目区所在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惠及当地妇女儿童,试点镇贫困人员与妇女受益率均超30%以上。

在四川,科技特派员广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示范,引进新品种3800多个,推广新技术1200多项,培训农民近400万人;同时,通过实施科技项目,发展壮大了生猪、泡菜、家兔、食(药)用菌等一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如生猪产业科技特派团2010年帮助高金公司新增产值12亿元,“高金”已被打造成中国驰名商标;蔬菜产业科技特派团使泡菜总产值突破120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50%以上,并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同时,通过1300多项科技项目的实施,直接带动55万农民实现就业,并带动其他行业700多万人就业,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257元。特别是科技特派员实施的八大科技创新产业链项目,让10多万农民在家乡就业,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7640元。

在湖南,从2005年开始在湘西试点“科技特派员”制度,从省、市(州)、县(区)三级抽调科技和医疗工作者派到农村基层,加强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把现代科技要素直接引入农村第一线,直接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个处于湘西大山深处的苗族村寨,黄金村虽然有茶叶种植的传统,但由于交通不便,茶园管理方式粗放,销售渠道狭窄,其“茶叶产业”始终未能“成气候”,茶农的人均收入不到千元。2008年,王润龙等作为科技特派员长驻黄金村后,着手对黄金村茶叶的资源和育种、无公害栽培、加工、种苗繁育和技术推广、产品开发、茶文化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目前,通过他们的努力,黄金村茶园面积由原来的2000多亩扩展到5200亩,实现综合产值突破千万元。

据保靖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晓龙介绍说,通过科技特派员的指导和带动,到2011年5月,全县的茶园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59万亩,茶农人均收入达5000多元,覆盖5个乡镇,2.6万人,茶叶已成为吕洞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经济来源。

事实上,并不仅仅是王润龙,在湘西州田野和深山处,一支由省、市(州)、县(区)选派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像王润龙一样,指导着当地农村种植、养殖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吉首市,由省派科技特派员麻成金教授率领的食品科学研究技术团队,针对湘西椪柑产业中出现的“果贱伤农”现象,研究出椪柑果醋等一系列农业产品;省科技特派员黄行文 教授在双塘村建立雪莲果种植示范园,对当地雪莲果种植户进行现场技术培训和指导;在龙山县,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科技特派员陈俊香教授进驻县人民医院,帮助医院开展血液透析新业务,填补了龙山县无此项业务的空白。

据湘西州委组织部介绍,自2005年以来,湘西州已累计选派省、州、县(市)科技特派员共2847名,实施各类科技项目461个,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416个,创建科技示范基地441个,培训农民52万人次。

……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副院长陆庆光表示:“因为科技特派员制度有新意,在农村扶贫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在短时间内,全国各地都来学习取经,继续推进,也都带来了不错的效果,这引起了国际组织的关注。” 2006年以来,中国开展了隶属于UNDP的“中国农村科技扶贫创新和长效机制探索”项目,通过创新机制、整合资源等措施,优化和健全了科技特派员队伍,有效促进了农业发展过程中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对中国贫困省份的农业科技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望篇:

新十年,踏上科技扶贫新征程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背景发生巨大变化,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

党的十七大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是一项重要指标。让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赋予扶贫开发新的定位。确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使我国的扶贫事业呈现出专项计划扶贫与惠农政策扶贫、社会各界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新局面。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推进,既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

中国扶贫开发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范小建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说,“十二五”期间扶贫开发能否取得更大突破,关系着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仅从数量上看,按照中国2009年确定的1196元的标准,中国还有3597万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则还有1.5亿人。随着经济的增长,减贫的效应逐渐在递减,贫困人口规模大,而返贫的压力也不断增长,扶贫开发工作中诸多“硬骨头”还需要啃。

2011年4月26日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对《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新十年扶贫纲要”)进行了审议。这意味着“新十年扶贫纲要”即将出炉。会议强调,中国扶贫开发已经从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提高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为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科技扶贫工作,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司长陈传宏在2011年科技扶贫工作现场交流会上强调,今后的科技扶贫工作需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与应用;二是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和发展贫困地区资源型特色支柱产业;三是注重体系建设,提高贫困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四是强化资源整合,解决贫困地区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五是突出机制创新,形成有利于科技进步的良好环境。

延伸阅读:

“十一五”中国扶贫开发主要成就

“十一五”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自2005年起,减贫速度明显加快。

一是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农村人口从6432万减少到3597万,下降了44.1%,贫困发生率从6.8%减少到3.8%,重点县贫困人口从3624万人减少到217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723元增加到2842元。

二是生活条件持续改善。重点县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实际增长率为11.5%,农户住房面积扩大了2.4平方米,居住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的农户比重为18.3%,比“十五”期末的14.2%提高4.1个百分点。2009年重点县农户,每百户拥有冰箱、冰柜18.6台,增长1.48倍;电视机101.2台,增长10.8%;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114.6部,增长1.1倍。2009年重点县中感到取得炊事用燃料越来越困难农户有31.5%,下降了5.6个百分点;使用旱厕和水冲式厕所的比重为88%,上升了1.8个百分点。

三是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重点县新增基本农田2260.9万亩,新建及改扩建公路里程42.5万公里,新增教育卫生用房1531.5万平方米。饮用自来水、深水井农户比重从55.3%提高到60.3%,自然村通路比例从79%提高到86.9%,通电比例从95.9%提高到98.0%,通电话比例从74%提高到91.2%,通广播电视比例从87.8%提高到94.5%。

四是社会事业水平得到提升。农村文盲劳动力比重由12.7%下降到11.1%,接受过培训的劳动力比例从12.8%提高到15.5%;有卫生室的比重从73.5%增至79.6%;有合格乡村医生、卫生员的比重从74.8%增至79%。

五是生态恶化趋势初步遏制。重点县实现退耕还林还草3700.3万亩,新增经济林面积9259.6万亩,新增草场面积4317.7万亩,实施扶贫易地搬迁约224.5万人。

六是县域经济较快发展。重点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4793元增加到9549元,增长了0.99倍,年均增长18.81%;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178.2元增加到429元,增长了1.41倍,年均增长24.5%。

第三篇:奔跑在中国扶贫事业的路上

科技扶贫:

奔跑在中国扶贫事业的路上——科技扶贫25周年综述

文|本刊记者 程杰

一直以来,科技部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与相关部门和地方紧密配合,积极倡导并组织实施科技扶贫。通过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送进山乡,送到千家万户,引领贫困地区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道路,不断为扶贫开发事业注入活力。

贫困人口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未来发展与竞争的基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力争消除贫困的脚步从未停止过,中国追求国富民强的梦想从未熄灭过。

1978年,中国农村有2.5亿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极端贫困人口,2010年,按照年人均纯收入1274元的扶贫标准,全国贫困人口已减至2688万人。中国成为全世界履行千年目标承诺最好的国家。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助理秘书长乔莫•桑达拉姆在2010年10月17日于北京举行的“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暨第三届中国消除贫困奖颁奖仪式“上,再一次赞扬中国扶贫事业的瞩目成果:“2005年,全球有14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比1990年的18亿人有所减少,但是,如果除去中国,贫困人口的数量在1990~2005年间,实际上是增加了3650万人。

“对此,世界银行中国局前局长杜大伟也曾指出,“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使得如此多的人摆脱了贫困,对于全人类来说是史无前例的„„”

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创造了减贫奇迹。

缘起篇:

科技扶贫,中国反贫困战略中的重要举措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由于诸多原因,贫困一直困扰着中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农村绝大多数地区凭借自身的发展优势,经济得到快速增长,但少数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制约,发展相对滞后。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距逐步扩大。中国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出来,低收入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经济收入不能维持其生存的基本需要。

初期的扶贫工作是救济型的,其中属“三西”(以定西市为代表的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河西走廊地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扶贫最为典型。从1983年起,国务院对“贫瘠甲天下”的“三西”地区进行重点扶贫建设,每年2亿元专款,一掷十年,成效卓著。

1986年,国务院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制定了有利于贫困地区休养生息的政策,同时提出:扶贫工作要从单纯救济型向救济开发型转变——这是我国开展扶贫以来最深刻的转变。此后,中国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

为了实现到20世纪末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具体而又过硬的措施和办法。各部门、各地方也相应制定和实施了自己的扶贫攻坚计划:四川的劳务输出、新疆的“黑白”战略(石油和棉花)、宁夏的“杨黄扶贫灌溉工程”、广西的异地开发„„这意味着扶贫开发的共识已经形成,各地也都奋力前行,寻找着自己的最佳脱贫方略。

1986年,科技部作为最早参加定点扶贫的6个部委之一,在大别山区开启了向老区输

送实用科学技术、帮助老区人民摆脱贫困的先河。这项工作很快扩展到井冈山区和陕北老区(简称“三大片”)。随后,科技部还将贵州毕节地区、黔西南州和四川巴中市等部分少数民 族地区列为重点,推广在“三大片”取得的科技扶贫经验(简称“三小片”)。

一直以来,科技部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与相关部门和地方紧密配合,积极倡导并组织实施科技扶贫。通过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送进山乡,送到千家万户,引领贫困地区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道路,不断为扶贫开发事业注入活力。

进入新千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纲要》中再次强调,“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必须把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不断提高科技扶贫水平。无论是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都必须有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持和保证。要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和科技进步的成果,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到贫困地区创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要采取更积极的措施鼓励民间科研机构、各类农村合作组织和各类科研组织直接参加项目,在扶贫开发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在科学技术推广工作中提高自身的水平,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要安排资金,建立科技扶贫示范基地,注重示范效应,充分发挥科技在扶贫开发中的带动作用。”

25年来,科技扶贫坚持以科技示范、科技培训、科技服务为切入点,通过乡村科技扶贫示范、扶持科技型主导产业、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广泛开展技术培训、选派干部挂职扶贫等多种措施,加快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提高了贫困地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科技扶贫形成了“点、片、面”3个层次开展具体工作,重点做好6个定点扶贫县工作,指导大别山、井冈山和陕北地区3个重点联系地区以及黔西南、巴中2个“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和毕节地区,带动全国科技扶贫工作。

发展篇:

科技扶贫已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

发展特色产业是科技扶贫的根本任务

俗话说,“扶贫扶产业,产业管长远”,“扶贫靠产业,产业靠特色”。

近年来,中国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将产业化扶贫与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科技扶贫相结合,带动贫困农户增收。一些重点县培育了马铃薯、经济林果、草地畜牧业、中草药、棉花等主导产业,推广防灾抗灾技术;扶持扶贫龙头企业,产业化基地带动400多万贫困农户;在460多个县的9000多个贫困村开展了互助资金试点,投入财政资金12亿元。

在四川巴中,2009年以来,巴州区紧紧抓住全省“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产业扶贫试点项目”和“巴中市革命老区巴州区上八庙—青木连片扶贫开发试点项目”在该区同时启动的机遇,组建了驻乡工作队和驻村工作组,扎实推进试点项目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清江镇6个项目村的“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产业扶贫试点项目”已全面完成;“巴中市革命老区连片扶贫开发试点项目”已完成投资12982.85万元,占总投入的59.89%;上八庙—青木环线公路已全面贯通;踏泥桥新品种展示园、柏梓山水果园、钟山寨核桃园初步建成;上八庙镇登文片区、青木镇石马片区、渔溪镇升旗片区和玉锣片区也已具雏形。“一线三园六区”建设构想和“5610”工作目标正有序推进,2010年年底已完成四川省政府下达的70%试点任务目标。

同时,巴中市巴州区还按照“调结构、建基地、立支柱、强龙头,实现由小庭院向大产

业、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发展”的扶贫路子。五年来,全区共发展优质肉猪养殖示范小区30个,发展二元杂交、LY优良母猪4万余头;新植丰水梨、黄花梨、台湾柑等优质果树7829亩;发展药材、苗木4445亩;引进、培育发展各类生产、加工和经营业主273家;建成以巴城为中心及干线公路为重点的10万亩优质果蔬经济圈和优质粮油、畜禽、中药材、蚕桑等产业扶贫经济带,带动了沿线贫困农户增产增收。

在贵州毕节,赤水河谷斜坡上的毕节市橙满园村位于川黔交界处,与四川叙永的赤水河镇隔河相望。橙满园的农户过去主种玉米,不仅产量低,还因坡度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村民们回忆,那时一场大雨下来,冲刷出的水沟有一人高。

后来,村民们在科技部门指导下,发挥当地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水果生产,从原来单一粮食种植过渡到水果种植。尤其近年来,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在科技部门支持下,毕节市科技特派员、村支书张安富等科技骨干的带领下,进一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品种更新步伐,扩大种植规模,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逐步形成了以柑桔为主,桃、李、梨同步发展,早熟蔬菜为辅,长短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农民年人均收入由825元增加到3500元,全村3400多人过上了小康生活。

在陕北榆林,昔日被世人以贫穷定位的榆林市横山县,如今却成为全国白绒山羊养殖大县,成为“中国山羊板皮生产基地县”、“绒山羊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和“陕北白绒山羊育种基地县”和“中国百县优势特色陕北白绒山羊生产基地”。“截至2010年3月份全县饲养量达到130多万只,存栏达66.1万只,出栏达65万只;年产值达到4.29亿元,已建成羊肉加工企业8个,‘横山羊肉’正在申报全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一大批农户依靠养羊发家致富”,刚刚被任命为榆林市副市长的原横山县人民政府县长马秀岚如是说。

在湖北英山,科技扶贫工作始终坚持把农村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茶、桑、药、栗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实施科技扶贫之前,由于当地山多地少,交通不便,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完全依靠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在特色产业取得长足发展的今天,全县特色产业面积达到了60.8万亩,70%的村实现了“人平一亩经济林、户均两亩经济园,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过3000元”的目标,特色产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达到84.2%。

„„

围绕科技扶贫需求,整合面向农村基层的科技资源

“过去十年,科技部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要求,紧密围绕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技需求,将科技攻关与示范推广相结合,将定点扶贫与行业扶贫相结合,集成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计划等面向农村基层的科技资源,以项目为载体,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培育和技术升级。帮助定点县引进项目资金近4亿元,帮助引进人才1035人次,引进技术378项次。”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司长陈传宏表示。

25年来,科技扶贫把科技计划项目与产业扶贫紧密结合起来,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促进支柱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国家星火计划以产业带动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科技开发项目为支撑,帮助定点县发展县域支柱产业和培育地方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各地立足资源优势,努力培植县域支柱产业。在科技对口扶贫的重点区域,如陕西省安塞县形成了棚栽业、草畜业、林果业三大主导产业。佳县红枣、养殖业产业化初具规模;河南省光山县优质小杂果、有机茶产业、苎麻发展良好;江西省井冈山区的有机茶、毛竹、花卉苗木规模不断扩大。永新县围绕蚕桑、绿色水稻、果业、有机茶、生态农业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湖北省英山县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增强药材产业后发优势、恢复发展蚕桑产业。

25年来,通过集成各级科技资源,科技扶贫项目大力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加强技术研发,注重技术集成转化,进行市场开发,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了以市场引导龙头

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科技扶贫机制在实践中的创新发展

为了探索科技扶贫的新机制,在科技部的指导下,各地组织实施了“科技扶贫示范乡村建设工程”。在乡村科技扶贫示范行动中,大胆创新,深入探索适合本地区特点的科技扶贫示范乡村机制,涌现出了一大批成功的科技扶贫示范村,对周边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县有科技示范园,乡有科技示范村,村有科技示范户”的三级科技示范体系。

此外,科技部还不断创新科技扶贫的新模式,完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制度和科技服务型小额信贷的科技服务体系示范建设。2006年,科技部在安塞县、佳县和光山县探索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在井冈山、永新县和英山县探索科技特派员制度模式,取得显著效果。

科技特派员制度源于福建省南平市,作为1999年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之一,当年2月26日,南平市首批225名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被派驻到215个行政村,帮助农民致富。实践证明,科技特派员制度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科技扶贫卓有成效的手段之一。

在浙江,从2003年开始,浙江省科技厅结合扶贫工作,从涉农高校、科研院所派遣了101名科技特派员入驻省内最贫困的101个乡镇。截至2009年,浙江科技特派员共推广新技术7324项,引进新品种9188个,培训农民675.6万人次,帮助安置农民扩大就业204.1万人。

随后,浙江省科技厅等相关部门经过调研,认为要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长效机制,就要和具有浙江特色的块状经济发展相结合,解决共性技术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法人和团队科技特派员制度应运而生。为支持科技人员进入产业一线,省科技厅对以法人和团队科技特派员身份申报的科技项目和各种奖励措施都予以优先安排,引导更多的科技成果流向基层。

在帮扶中,团队科技特派员利用多学科、跨部门组成的团队优势,帮助地方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创建企业科技研发中心,针对服务的特色产业,解决关键共性技术,从良种选育—栽培技术攻关—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一条龙”服务。用浙江省科技厅领导的话说,“团队科技特派员服务方向更明确,服务成效更显著。”目前,科技扶贫所取得的成就已从农业开始向工业领域扩张。

在广西,科技厅立足苍梧、北流两试点县(市)实际,派遣到4个试点镇的科技特派员引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组建公司或企业3个,建立示范基地面积1.18万亩,引进新技术、新成果86项。通过这些科技特派员扎实有效的工作,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了科技与农村经济的有效结合,使传统农业得到有效的嫁接改造,促进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实力明显增强。4个试点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所在地区,项目区所在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惠及当地妇女儿童,试点镇贫困人员与妇女受益率均超30%以上。

在四川,科技特派员广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示范,引进新品种3800多个,推广新技术1200多项,培训农民近400万人;同时,通过实施科技项目,发展壮大了生猪、泡菜、家兔、食(药)用菌等一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如生猪产业科技特派团2010年帮助高金公司新增产值12亿元,“高金”已被打造成中国驰名商标;蔬菜产业科技特派团使泡菜总产值突破120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50%以上,并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同时,通过1300多项科技项目的实施,直接带动55万农民实现就业,并带动其他行业700多万人就业,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257元。特别是科技特派员实施的八大科技创新

产业链项目,让10多万农民在家乡就业,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7640元。

在湖南,从2005年开始在湘西试点“科技特派员”制度,从省、市(州)、县(区)三级抽调科技和医疗工作者派到农村基层,加强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把现代科技要素直接引入农村第一线,直接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个处于湘西大山深处的苗族村寨,黄金村虽然有茶叶种植的传统,但由于交通不便,茶园管理方式粗放,销售渠道狭窄,其“茶叶产业”始终未能“成气候”,茶农的人均收入不到千元。2008年,王润龙等作为科技特派员长驻黄金村后,着手对黄金村茶叶的资源和育种、无公害栽培、加工、种苗繁育和技术推广、产品开发、茶文化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目前,通过他们的努力,黄金村茶园面积由原来的2000多亩扩展到5200亩,实现综合产值突破千万元。

据保靖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晓龙介绍说,通过科技特派员的指导和带动,到2011年5月,全县的茶园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59万亩,茶农人均收入达5000多元,覆盖5个乡镇,2.6万人,茶叶已成为吕洞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经济来源。

事实上,并不仅仅是王润龙,在湘西州田野和深山处,一支由省、市(州)、县(区)选派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像王润龙一样,指导着当地农村种植、养殖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吉首市,由省派科技特派员麻成金教授率领的食品科学研究技术团队,针对湘西椪柑产业中出现的“果贱伤农”现象,研究出椪柑果醋等一系列农业产品;省科技特派员黄行文 教授在双塘村建立雪莲果种植示范园,对当地雪莲果种植户进行现场技术培训和指导;在龙山县,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科技特派员陈俊香教授进驻县人民医院,帮助医院开展血液透析新业务,填补了龙山县无此项业务的空白。

据湘西州委组织部介绍,自2005年以来,湘西州已累计选派省、州、县(市)科技特派员共2847名,实施各类科技项目461个,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416个,创建科技示范基地441个,培训农民52万人次。

……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副院长陆庆光表示:“因为科技特派员制度有新意,在农村扶贫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在短时间内,全国各地都来学习取经,继续推进,也都带来了不错的效果,这引起了国际组织的关注。”

2006年以来,中国开展了隶属于UNDP的“中国农村科技扶贫创新和长效机制探索”项目,通过创新机制、整合资源等措施,优化和健全了科技特派员队伍,有效促进了农业发展过程中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对中国贫困省份的农业科技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望篇:

新十年,踏上科技扶贫新征程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背景发生巨大变化,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

党的十七大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是一项重要指标。让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赋予扶贫开发新的定位。确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使我国的扶贫事业呈现出专项计划扶贫与惠农政策扶贫、社会各界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新局面。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推进,既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

中国扶贫开发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范小建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说,“十二五”期间扶贫开发能否取得更大突破,关系着2020年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仅从数量上看,按照中国2009年确定的1196元的标准,中国还有3597万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则还有1.5亿人。随着经济的增长,减贫的效应逐渐在递减,贫困人口规模大,而返贫的压力也不断增长,扶贫开发工作中诸多“硬骨头”还需要啃。

2011年4月26日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对《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新十年扶贫纲要”)进行了审议。这意味着“新十年扶贫纲要”即将出炉。会议强调,中国扶贫开发已经从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提高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为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科技扶贫工作,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司长陈传宏在2011年科技扶贫工作现场交流会上强调,今后的科技扶贫工作需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与应用;二是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和发展贫困地区资源型特色支柱产业;三是注重体系建设,提高贫困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四是强化资源整合,解决贫困地区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五是突出机制创新,形成有利于科技进步的良好环境。

延伸阅读:

“十一五”中国扶贫开发主要成就

“十一五”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自2005年起,减贫速度明显加快。

一是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农村人口从6432万减少到3597万,下降了44.1%,贫困发生率从6.8%减少到3.8%,重点县贫困人口从3624万人减少到217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723元增加到2842元。

二是生活条件持续改善。重点县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实际增长率为11.5%,农户住房面积扩大了2.4平方米,居住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的农户比重为18.3%,比“十五”期末的14.2%提高4.1个百分点。2009年重点县农户,每百户拥有冰箱、冰柜18.6台,增长

1.48倍;电视机101.2台,增长10.8%;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114.6部,增长1.1倍。2009年重点县中感到取得炊事用燃料越来越困难农户有31.5%,下降了5.6个百分点;使用旱厕和水冲式厕所的比重为88%,上升了1.8个百分点。

三是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重点县新增基本农田2260.9万亩,新建及改扩建公路里程42.5万公里,新增教育卫生用房1531.5万平方米。饮用自来水、深水井农户比重从55.3%提高到60.3%,自然村通路比例从79%提高到86.9%,通电比例从95.9%提高到98.0%,通电话比例从74%提高到91.2%,通广播电视比例从87.8%提高到94.5%。

四是社会事业水平得到提升。农村文盲劳动力比重由12.7%下降到11.1%,接受过培训的劳动力比例从12.8%提高到15.5%;有卫生室的比重从73.5%增至79.6%;有合格乡村医生、卫生员的比重从74.8%增至79%。

五是生态恶化趋势初步遏制。重点县实现退耕还林还草3700.3万亩,新增经济林面积9259.6万亩,新增草场面积4317.7万亩,实施扶贫易地搬迁约224.5万人。

六是县域经济较快发展。重点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4793元增加到9549元,增长了0.99倍,年均增长18.81%;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178.2元增加到429元,增长了

1.41倍,年均增长24.5%。

第四篇:“阅读行动论坛”学习心得:为中国未来而读,我们在路上

“阅读行动论坛”学习心得:为中国未来而读,我们在路上

为推动校园阅读,培养读书兴趣,提升阅读能力,实现“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与语文课程教学的融通整合,7月20日—7月22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推广中心、XX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和商务印书馆联合主办,XX省实验中学承办的“为中国未来而读——XX阅读行动论坛”在XX省实验中学举行。到会专家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近五百位教师、教研员一起,围绕科学阅读、语文素养、教师专业成长等话题进行了研讨。本次论坛主要由“专家报告”、“初高中公开课、课例研究工作坊”及“论坛

流”三部分组成。我有幸参与了此次会议,内心感触颇多。

在这次会议中让我对多文本阅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北京大学温XX教授提出“让孩子连滚带爬的读书”这一观点是从孩子自身出发,更好的为孩子的未来着想。为了带领孩子去读书,用阅读给孩子们带去快乐,让孩子们沐浴在书的芳香里——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群文阅读”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因此,“群文阅读”,教学目标一定要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定要学会放弃。必须根据读物的不同性质,更多地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必须更多地尝试真实的更实用的更多元化的阅读,也是让孩子们更好的充实自己,做更多的文学储备,学生只有读更多的,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而不是单单靠老师把一篇仔细反复分析就能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的,群文阅读意味着“教”的改变。意味着我们老师不可能讲太多话,不可能提太多问题,不能发起太多讨论;意味着老师对课堂结构的艺术性不能有太多苛求,不可能更深、更细、更透地讲析了;意味着你也不能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你不可能面面俱到,你不可能步步扎实;意味着你不能将“朗读”、将“有感情朗读”无限放大……,这些对老师的要求可能会更高,也感到我们肩上的责任更重。

在这次会议中有四节课例给大家提供了很好的多文本阅读的模本,其中XX实验中学赵老师的一节“交友之道”让我印象最深,多文本阅读不管是从选文的用心编排,结构化意味着组合的“线索”更加丰富。现行教材和“主题教学”中,组文的线索偏重人文,例如,对自然的关爱、对弱小的同情、对未来的希冀、对黑暗的恐惧……在群文阅读中,组合的线索更加多角度、多面向。我们发现“线索”的丰富性远远超出了想象,它考验着编选者的视野、眼光、智慧和对阅读教学的理解,同时也看到了老师们的辛勤付出。群文阅读追求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经历较高水平的探究性阅读,体验发现的乐趣,这可能就是单篇阅读教学所不能达到的。而群文阅读,通过的结构化组合以引发困惑,启动思考,最终导出发现,在实践中,引发探究。这也就意味着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要去读更多的,为此,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丰富阅读积累,才能更好的引领学生。

阅读行动论坛的举行是一次很好的机遇和重要的平台,对于来自XX各地的老师来说也是一次向做得好的学校学习宝贵经验、借鉴优良成果的机会,也是一个改进阅读教与学的契机,此次会议,带给我们全新的阅读形式,随之而来的还有关于阅读全新的思考和探索。这是一场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革命,革命需要坚持和尝试,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是阅读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如何将阅读课上的得效、高效,需要我们不断尝试和改革。

XX年7月30日

下载2020观看《中国扶贫在路上》第三集志启未来心得体会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20观看《中国扶贫在路上》第三集志启未来心得体会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