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最终定稿)

时间:2020-11-10 16:21: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第一篇: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3 篇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1

最非凡的成功,不是超越别人,而是战胜自己;最可贵的坚持,不是久经磨难,而是永葆初心。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类历史上每次重大改革举措出台,都与“问题倒逼”息息相关。每一次伟大的改革都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改革只有直面问题,才能深入分析问题,切实解决问题,从而引领国家进步,促进民族发展。

直面问题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人深沉的忧患意识。直面问题,就当做到居安思危、敬终如始,顺乎时代、顺应民心。深刻理解我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正确认识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消减改革面临的危险与考验。

直面问题要有敢于担当的职责使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建党近百年来的艰苦奋斗,赋予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使命担当。直面问题,就要深入查找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既要看到改革的良好基础、诸多机遇,也要看到创新、环保、生态等一些列短板和不足,在发现问题中找准症结,在认清问题中理清思路,做到奔着问题去、迎着困难上。敢想敢干,以啃最硬的骨头,挑最重的担子的使命担当,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向纵深发展。

直面问题要有刮骨疗毒的决心勇气。“夜觉晓非,今悔昨失”,文化大革命近十年的摸爬滚打,赋予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直面问题、修正错误的决心勇

气。直面问题,就要敢于进行自我革命,敢于刀刃向内,敢于刮骨疗毒,敢于壮士断腕,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坚决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2

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最鲜明的标志之一。

党的十八届*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党的十九大作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明确宣示;党的十九届*中全会开启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党为什么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问题倒逼改革。

这句话我们都很熟悉对不对?但是,深问一句:问题从哪儿来?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问题。老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会产生,老问题新问题,“世世代代无穷已”。可是,为什么会出现问题?要想彻底地、终极地回答这个问题,就只能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答案了。这个答案就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历史唯物主义里。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它们的共同作用构成整个社会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问题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产物,社会基本矛盾不断发展,问题就不断产生。换句话说,每个时代的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之间不适应或不完全适应

而产生的。解决了这些问题,社会才能更好地前进。

弄明白了这个原理,对总书记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中的这些重要论述,我们就能理解的更加深刻了: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改革开放 35 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我们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激发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通过不断完善上层建筑适应了经济基础发展要求。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进行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都是出于这个目的。

——我们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

——党的十八届*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是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出发的,即从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的,也就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的。

就是说,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破除在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上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础变革的阻碍,比如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弊端、利益固化的藩篱等,从而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激发和释放社会活力,不断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由此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

正是基于这个道理,我们说,全面深化改革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选择,是顺应历史前进的逻辑前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发展。

党的十八届*中全会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着眼于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自那时以来,全面深化改革

闯急流、涉险滩、立柱梁、破藩篱,一些酝酿多年的改革频频破题,一些久拖不决、久攻不下的难题逐步突破,国家和人民生活发生历史性巨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

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停歇、无止境的,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这是社会不断发展前进的动力所在。因此,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动力依然是全面深化改革。

2019 年*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中全会,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届*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勾勒出更加清晰的顶层设计图景,一场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的更深层次的全面改革,已经开启崭新的征程。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3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的兴衰成败,事关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全面深化改革是党领导下进行的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这既是对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政治要求。推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贯穿其中,切实把准政治方向,恪守政治原则,站稳政治立场,提高政治能力,确保全面深化改革这艘航船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

一、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

政治方向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力量竞相发声,开出各式各样“改革药方”,甚至有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否则就是不改革。对此,我们必须高度清醒,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在众说纷纭中坚定改革定力,该改的、能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

二、必须始终恪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原则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实践证明,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根本政治保证。进入新时代,改革将进一步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制度体系的变革,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更加突出。这就要求坚持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在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要把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两个维护”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首要原则。必须把“两个维护”体现在改革谋划上、落实在改革行动中,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改革决策部署,做到不打任何折扣,不耍任何

小聪明,不搞任何小动作。做到“两个维护”、实现党的坚强领导,关键要靠科学有效的制度机制来保证。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强化党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健全落实各级党委(党组)议事决策规则和工作运行机制,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等问题,从组织上、制度上、程序上保证把党的政治领导落到实处。

要勇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革命者必先自我革命。改革开放任务越重,越要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在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关键所在。在新时代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深化党的建设领域各项改革,推动党的组织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层组织建设制度、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纪检监察体制改革齐头并进,在革故鼎新、守正创新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三、必须坚决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根本问题,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要坚持改革为了人民。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

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改革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聚焦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聚焦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环境等方面的难题,坚持人民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要坚持改革依靠人民。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我们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力,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要坚持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把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成效充分体现在确保人民依法享有广泛充分、真实具体、有效管用的民生权利上,体现在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上。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否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要坚持由人民群众评判,经常看一看改革工作是不是按照群众的要求在展开,改革成效群众到底认不认可、满不满意,使改革始终体现群众意愿,得到群众拥护。

四、必须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

要提高从政治上看问题的思维能力。高度决定视野,格局决定水平。全面深化改革要考量、兼顾的因素很多,对工作分寸的把握要求也很高,需要党员领导

干部有政治家的思维和视野,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善于从政治上谋划、部署和推动工作,不断增强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努力提高驾驭改革全局能力、把握改革规律能力、统筹推进改革能力、深化改革创新能力、坚持依法办事能力、有效防范化解改革风险能力,做到分析研判改革形势考虑政治因素,制定出台改革措施注重政治影响,部署推进改革工作贯穿政治要求,解决处理改革问题体现政治效果。

要掌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改革方法决定改革的质量和效率。我们要突出问题导向推进改革,哪里矛盾和问题最突出,哪个疙瘩最难解,就重点抓哪项改革,确保拿出的改革方案符合客观实际、提出的改革措施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坚持改革顶层设计与鼓励基层探索有机结合,更加重视发挥地方、基层、群众首创精神,发挥好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推动有条件的领域和地方开展改革系统集成试点,提高改革整体效益。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坚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以改革办法解决发展稳定中的问题,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

要增强抓改革落实的能力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争在朝夕,落实难在方寸”,“改革是一场革命,必须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真抓促落实、以实干求实效”。我们要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神,做到理解改革要实,谋划改革要实,落实改革要实,切实把改革重点放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要遵循改革规律和特点,建立健全全过程、高效率、可核实的改革落实机制,推动改革落地见效。督察是抓落实的重要手段,要扎实抓好改革督察,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既要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也要察认识、察责任、察作风,确保

改革方向不偏离、改革任务不落空,使改革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第二篇: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篇一: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心得体会

承前启后,全面深化改革

----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心得体会 今天,通过对贯彻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学习,深刻认识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展开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进入新时代的改革果敢抉择、指引方向。科学发展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才能更快地由“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今天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三点:

一、把握决定主题,深刻领会改革理论和政策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

二、深刻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三、深刻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首先,把握决定主题,深刻领会改革理论和政策的过程中出新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如敢于动利益,敢于直面问题,敢于动关系等。在以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改革的目的是让多数甚至全体民众共同富裕共同享有改革成果。所以,在改革的过程中就要敢于动既得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使改革的目的深入人心,才能使百姓全力支持改革。敢于动关系就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改革司法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快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健全国家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和完善自然资源监管机制、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在这次改革中,对于关系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市场将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起决定性作用。

其次,深刻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改革开放对于我们中国社会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它是我们中国的面貌彻底改变,人民的生活条件、医疗条件、就业条件等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我们同样也面临着一些难题,如进一步发展的难题以及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难题。这就要求我们把握时代背景,要紧紧抓住发展的内外部的机遇与挑战,继续深化改革。

最后,深刻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一系列的部署。但不论从哪项措施看都是以民生为主。群众路线是我党的生命线和根本路线,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在整个部署中,充分突出了人的重要性。六个领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其实就是六位一体的总布局,在以往的六位一体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内容,那就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这说明生态环境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中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是发展的重中之重。一个重点: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指国家经济组织的形式,它规定了国家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各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来调控或影响社会经济流动的范围、内容和方式等。可见,经济体制在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中国现有的经济体制制约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想使中国的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改革经济体制,使经济体制能促进经济发展。四条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是深化改革最基本的原则。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在深化改革过程中思想上应该遵循的原则,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成千上亿的变化,如果固守思想,不能紧跟时代步伐,则必将被时代所淘汰,又何谈发展?何谈改革?只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才能在思想上指导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近几年来,我党我国的发展对更注重人的发展,以人为本的原则,也是在整个继续深化改革的部署中所体现的一个特点。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是一直以来在发展过

程中所强调的,改革是目的,发展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多年来的实践表明,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所以这三者的关系也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所谓三性方法: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改革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而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改革只有循序推进才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才能促进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推进改革应从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着手,实现三维度有机结合,才能更好的深化改革。

篇二:关于深入学习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的深刻心得体会

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

心得体会

引领时代发展的进军号角——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全面深化改革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蕴含崇高使命意识,彰显真挚为民情怀,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为引领时代发展吹响了进军号角,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改革开放的内在规律、正确方向和重点任务,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定信心、把握方向

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现在改革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关注程度,一点也不亚于30多年前。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矛盾问题更加突出、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改革任务更加繁重。虽然我们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开创了新局面,但现在又到了一个紧要关头,是一个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历史新起点。

坚定信心,闯劲要足、韧劲要强。冲破桎梏、革除积弊,离不开攻坚克难的信心;触动利益、较真碰硬,离不开自我革新的勇气。相对于30多年前,当前改革难题更多、要求更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披荆斩棘的决心、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永不言退的坚持,在改革

中就会束手无策、寸步难行。应深刻把握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入分析改革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利益和矛盾,反复研究论证、大胆探索创新,既要有十足的闯劲,又要有强大的韧劲,不可迟疑,不可退缩,以“壮士断腕”的坚定决心和巨大勇气,朝着改革目标勇往直前。把握方向,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坚持什么样的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成败。回顾30多年的历程,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和立场,排除各种干扰,确保改革不变质、不走样。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这里所说的颠覆性错误,就是指根本性、方向性错误。当前,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面对复杂的形势和严峻的考验,我们既要有冒的勇气、闯的劲头,更要有战略定力和底线思维,走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牢牢把握深化改革的主动权。

勇于突破,起点要高、落点要实。当前,新旧体制转换的过程远未结束,尤其是体制障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这是难啃的“硬骨头”。实践告诉我们,改革过程中的问题只能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矛盾和问题解决得如何,直接影响改革开放进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矛盾、新问题,我们既要冷静思考,防止急躁冒进出现错误;又要敢于面对,防止瞻前顾后贻误时机。应牢牢把握解放思想这一法宝,冲破因循守旧的“大山”,突破思维定势的“峡谷”,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在改革的过

程中,坚持高起点搞好顶层设计,为革除弊端、锐意创新打开通道。同时,将改革的总体构想、过硬举措落到实处,力求精准制导、落地开花。

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谋划、协同推进

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这既是对过去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对现实挑战的深刻认识。在改革实践中,“单兵突进”很难形成“合围之势”,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会暴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目的就是要避免改革“碎片化”,把握改革的整体性,运用系统思维,统筹谋划、协同推进。

明确改革的目标。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抓住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问题。我们应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以发展的眼光、联系的观点、系统的思维来认识和把握改革的目标。当前的改革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改革,而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全方位、立体化改革,目的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我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治国理政的效能。

把握改革的重点。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当前所有问题的关键。虽然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特别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未理顺。改革开

放的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表明,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改革的重点,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它的进度决定着整个改革的进度,它的成败决定着整个改革的成败。只有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抓住改革的核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过去的“基础性作用”到现在的“决定性作用”,我们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是经济管理和调控的主体,市场是配置各类经济资源的主体。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活力、完善市场体系、健全市场规则,让“看不见的手”充分施展,让“看得见的手”真正有效。

形成改革的合力。改革没有大多数人的支持,就很难顺利推进。相比过去,全面深化改革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改什么、怎么改,不同的人、不同的社会群ti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这就需要把最大公约数找出来,最大限度地求同存异,在深化改革问题上形成聚焦。应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通过民主听证、民主恳谈、民主讨论等方式凝聚共识,消除群ti隔膜,清除沟通障碍,不断聚合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

改革开放是一个渐进过程,必须尊重规律、开拓前进

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推进改革开放既需要政治勇气和担当,也需要政治智慧和谋略,需要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内在规律,特别是要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的几个关系。

顶层与基层。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的有机统一,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和有力武器。我们既要通过基层实践探路,也要依靠顶层设计指路。顶层设计,谋的是全局,发挥的是航标作用。在深水区前行,遇到的阻力更大,面对的暗礁更多。现阶段推进改革,必须在战略思考的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抓好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提出改革的总体目标、优先顺序、主攻重点,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基层实践,探索的是规律,获得的是真知。应鼓励基层大胆试验、勇于创新,从实践中摸索规律、总结经验,为顶层设计的优化提供依据,把顶层设计的蓝图变为现实,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有机统一。治标与治本。改革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治本先要治标。抓住当前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打出“组合拳”频频发力,打好“歼灭战”步步为营,积小胜为大胜,以量变求质变,不断为治本赢得时间、创造空间。同时应看到,深化改革不能满足于局部领域的“小修小补”,不能只针对表层问题“开方下药”,治标更要治本。坚持站高、看远、想深、做实,破除改革设计的“碎片化”、改革方法的“短视化”、改革目标的“应急化”,防止老问题久改不革、新问题层出不穷。抓住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

篇三: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心得体会

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心

得体会

引领时代发展的进军号角——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全面深化改革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蕴含崇高使命意识,彰显真挚为民情怀,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为引领时代发展吹响了进军号角,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改革开放的内在规律、正确方向和重点任务,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定信心、把握方向

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现在改革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关注程度,一点也不亚于30多年前。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矛盾问题更加突出、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改革任务更加繁重。虽然我们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开创了新局面,但现在又到了一个紧要关头,是一个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历史新起点。

坚定信心,闯劲要足、韧劲要强。冲破桎梏、革除积弊,离不开攻坚克难的信心;触动利益、较真碰硬,离不开自我革新的勇气。相对于30多年前,当前改革难题更多、要求更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披荆斩棘的决心、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永不言退的坚持,在改革

中就会束手无策、寸步难行。应深刻把握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入分析改革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利益和矛盾,反复研究论证、大胆探索创新,既要有十足的闯劲,又要有强大的韧劲,不可迟疑,不可退缩,以“壮士断腕”的坚定决心和巨大勇气,朝着改革目标勇往直前。把握方向,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坚持什么样的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成败。回顾30多年的历程,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和立场,排除各种干扰,确保改革不变质、不走样。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这里所说的颠覆性错误,就是指根本性、方向性错误。当前,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面对复杂的形势和严峻的考验,我们既要有冒的勇气、闯的劲头,更要有战略定力和底线思维,走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牢牢把握深化改革的主动权。

勇于突破,起点要高、落点要实。当前,新旧体制转换的过程远未结束,尤其是体制障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这是难啃的“硬骨头”。实践告诉我们,改革过程中的问题只能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矛盾和问题解决得如何,直接影响改革开放进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矛盾、新问题,我们既要冷静思考,防止急躁冒进出现错误;又要敢于面对,防止瞻前顾后贻误时机。应牢牢把握解放思想这一法宝,冲破因循守旧的“大山”,突破思维定势的“峡谷”,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在改革的过

程中,坚持高起点搞好顶层设计,为革除弊端、锐意创新打开通道。同时,将改革的总体构想、过硬举措落到实处,力求精准制导、落地开花。

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谋划、协同推进

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这既是对过去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对现实挑战的深刻认识。在改革实践中,“单兵突进”很难形成“合围之势”,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会暴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目的就是要避免改革“碎片化”,把握改革的整体性,运用系统思维,统筹谋划、协同推进。

明确改革的目标。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抓住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问题。我们应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以发展的眼光、联系的观点、系统的思维来认识和把握改革的目标。当前的改革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改革,而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全方位、立体化改革,目的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我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治国理政的效能。

把握改革的重点。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当前所有问题的关键。虽然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特别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未理顺。改革开

放的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表明,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改革的重点,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它的进度决定着整个改革的进度,它的成败决定着整个改革的成败。只有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抓住改革的核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过去的“基础性作用”到现在的“决定性作用”,我们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是经济管理和调控的主体,市场是配置各类经济资源的主体。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活力、完善市场体系、健全市场规则,让“看不见的手”充分施展,让“看得见的手”真正有效。

形成改革的合力。改革没有大多数人的支持,就很难顺利推进。相比过去,全面深化改革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改什么、怎么改,不同的人、不同的社会群ti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这就需要把最大公约数找出来,最大限度地求同存异,在深化改革问题上形成聚焦。应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通过民主听证、民主恳谈、民主讨论等方式凝聚共识,消除群ti隔膜,清除沟通障碍,不断聚合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

改革开放是一个渐进过程,必须尊重规律、开拓前进

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推进改革开放既需要政治勇气和担当,也需要政治智慧和谋略,需要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内在规律,特别是要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的几个关系。

顶层与基层。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的有机统一,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和有力武器。我们既要通过基层实践探路,也要依靠顶层设计指路。顶层设计,谋的是全局,发挥的是航标作用。在深水区前行,遇到的阻力更大,面对的暗礁更多。现阶段推进改革,必须在战略思考的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抓好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提出改革的总体目标、优先顺序、主攻重点,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基层实践,探索的是规律,获得的是真知。应鼓励基层大胆试验、勇于创新,从实践中摸索规律、总结经验,为顶层设计的优化提供依据,把顶层设计的蓝图变为现实,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有机统一。治标与治本。改革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治本先要治标。抓住当前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打出“组合拳”频频发力,打好“歼灭战”步步为营,积小胜为大胜,以量变求质变,不断为治本赢得时间、创造空间。同时应看到,深化改革不能满足于局部领域的“小修小补”,不能只针对表层问题“开方下药”,治标更要治本。坚持站高、看远、想深、做实,破除改革设计的“碎片化”、改革方法的“短视化”、改革目标的“应急化”,防止老问题久改不革、新问题层出不穷。抓住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

篇四: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心得体会

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

问题的决定》心得体会

2013年11月9日—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看完整个三中全会的公告以后,深刻感受到了此次全会内容的精神,令人鼓舞,感觉到国家的改革站在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而且表现出空前的勇气和决心。一个方面是我们推动改革的条件,在不断准备和成熟。一是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历史实践当中带给我们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另外一个方面,经济社会取得巨大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条件逐步准备和成熟。全会公报里非常受鼓舞的是,改革的总体目标很清晰的提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很多基本特点,现在进一步清晰的浮出水面。这也为我们更好的处理改革、稳定、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更明确的方向。这也是新一代改革者的光荣使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六个围绕”,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通过学习后,我最关心的事生态问题。面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社会保障等问题,我们国家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提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这些措施对于生态环境改善促进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更重要的是为全社会的改革发展营造了有利于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的外部环境氛围。医疗教育改革不断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的同时,人民的健康水平和思想素质也将得到持续的提高

十八大三中全会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

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带领下,发展成果将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

2013年12月13日

篇五:坚持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坚持依法治国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十二五”规划建设目标的重要一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中,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法治化为主题。十八届四中全会贯彻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实质,运用依法治国的理念和方式,进一步开创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

一、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略。

依法治国,并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早在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12月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通过总结“文革”的沉痛教训就明确指出,“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里讲的制度化、法律化,实际就是法治化的问题。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党首次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且提出,“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要求“到二零一零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以后,历次党代会报告都强调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十八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

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则把依法治国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鲜明地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并且把“法治中国”归结为“三个依法、三个法治”,即“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认识高度。尽管中国提出法治化和依法治国方略已有30多年的时间了,但是,从党员干部到普通公民,养成法治的精神素质、思维理念和行为习惯,自觉遵守法律、按照法律规定办事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尤其是现在要全面深化改革,这个问题更突出了。在一些地方和基层,干部法律知识不多、法治观念淡薄,甚至轻视法律,出现违法的事还甚多。“什么法不法的,先干起来再说”,这样的草莽式人物还不少。应该说,这就是即将召开的四中全会要专门讨论和出台依法治国相关决定的深刻背景和重大意义所在。

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必须树立依法治国的至高无上的理念。三中全会以来,习近平非常强调法治问题。他明确指出,“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就改革和法治的二者关系而言,孰重孰轻、谁主谁从,现在已一清二楚。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略,改革要于法有据,任何个人或组织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都要遵守宪法和法律,都必须自觉地把法治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断不可随意逾越。

有人认为,改革要于法有据,依法治国让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显然有损于党的伟大的、光辉的形象。此说谬矣。必须看到,宪法和法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的,它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中国共产党遵守自己和人民制定出来的宪法和法律,这有什么丢脸的呢?正因为这样,中国共产党才一再申明,党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党没有任何“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相反,如果以为党是伟大的、光辉的,就可以不“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就可以享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就可以出尔反尔地带头任意破坏自己领导制定的宪法和法律,那么,党真的就一点也不伟大、光辉了,而变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熟知的那种反复无常、毫无诚信的小人了。“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在当今时代,只有强调依法治国的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思维,使党的各级干部和党员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并自觉地加以实践,才能真正体现党的伟大和光辉。

二、依法治国才能更好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当代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在法治精神、法治思维的指引下,运用法治的方式推进。具体地说,党和政府出台的每一项改革措施,都必须纳入法治的轨道,寻求法律的根据,寻求立法的程序,寻求法律解决的方法。一言以蔽之,只有通过依法治国,才能更好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然而,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要打破陈规旧俗,改革要开拓创新,改革要对社会各种利益关系进行重新调整与分配,要对原有体制机制

实行重新构建。因此,有人认为,法律的条条框框阻挡和延缓了改革,是改革的“绊脚石”、“铁镣铐”;有的人甚至说,“改革要上路,法律先让路”,“不突破法律,就没有创新”,主张改革不能受制于法律和法治,而必须突破法律和法治。有人甚至举出现实生活中的诸多例子,说明我们的改革就是一个违法式的改革,像孙悟空大闹天宫,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那样。比如,当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搞“大包干”,就是冒着生命危险才闯出了中国农村改革之路,带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还有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就是冲破旧的思想观念和法律制度的束缚,“杀出一条血路”,从而开创发展了改革新局面。据此说明,改革的起步与推行,不可能等到事先建立了有利于改革的法律制度,新的法律制度的建立恰恰需要改革予以推动。

以上所举的例子,只能说明当时中国处于改革的第一阶段。在改革的第一阶段上,总体说国家尚处于人治时代,没有什么法律可言,有法律的话,大部分也是旧法,起阻碍作用、不能用。所以,邓小平强调要通过改革赶快补上法律缺口的课,通过改革实践,大量立法,建立健全我们的法律制度,解决“有法可依”的问题,由人治进入法治。但是时至今日,中国进入了改革的第二阶段,即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到2010年底时,中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统领,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现在,国家总体上已进入了法治时代,“有法可依”的问题已经解决,必须解决的则是“有法必依”的问题。改革创新发展的各项工作,基本上也都有了法律的依据,这就是习近平讲“改革要于法有据”的深刻含义。因此,如果说过去是“先改革、后立法,以改革推进法治”;那么现在应该是“先立法、后改革,以法治推进改革”。在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之后,我们要告别“改革推进法治”,走向“法治推进改革”,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有人觉得,运用依法治国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虽然好,但改革事事都要找法律依据,都要立法,岂不耗费时间,耽误了改革怎么办?中国有一些老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欲速则不达”。违法行事,表面上速度快,但是后遗症严重,成本太高,后果更不堪设想。按法治改革,可能时间拖延一些,但不会出现失误,不会折腾,因而会更快些,更顺畅些。有人觉得,运用依法治国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虽然好,但如果改革的法律依据找不到怎么办?首先,如上所述,现在法律体系已经建立形成,改革的法律依据基本都能找到。其次,改革要于法有据,是在大的法律框架下、范围内,寻求相适用的法律依据,而不能与现有的法律相冲突。再次,实在找不到的,当然就要走先行立法的程序,待到法律通过了,才能实施改革措施。

第三篇: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

篇一:习近平关于治国理政之

三、全面深化改革

三、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012年12月31日)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朝着党的十八大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奋勇前进。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要把党的十八大确立的改革开放重大部署落实好,就要认真回顾和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必须认真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第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第三,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要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第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第五,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 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为深化改革开放夯实群众基础。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开放的强烈呼声和殷切期待,凝聚社会共识,协调推进各领域各环节改革,努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____________ *这是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要点。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2013年11月9日)受中央政治局委托,现在,我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向全会作说明。

一、关于全会决定起草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研究什么议题、作出什么决定、采取什么举措、释放什么信号,是人们判断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施政方针和工作重点的重要依据,对做好未来5年乃至10年工作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即着手考虑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议题。党的十八大统一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强调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我们认为,要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项战略目标和工作部署,必须抓紧推进全面改革。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来,已经35个年头了。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 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我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2]回过头来看,我们对邓小平同志这番话就有更深的理解了。所以,我们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正是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

今年4月,中央政治局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广泛听取党内外各方面意见,决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并作出决定。

4月20日,中央发出《关于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征求意见的通知》。各地区各部门一致认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顺应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愿望,抓住了全社会最关心的问题,普遍表示赞成。

改革开放以来历次三中全会都研究讨论深化改革问题,都是在释放一个重要信号,就是我们党将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说到底,就是要回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要议题,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形势下坚定不移贯彻党的

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重要宣示和重要体现。议题确定后,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文件起草组,由我担任组长,刘云山[3]、张高丽[4]同志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部分省市领导同志参加,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进行全会决定起草工作。文件起草组成立以来,在将近7个月的时间里,广泛征求意见,开展专题论证,进行调查研究,反复讨论修改。其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3次、中央政治局会议2次分别审议决定,决定征求意见稿还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征求党内老同志意见,专门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

从反馈情况看,各方面一致认为,全会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走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反映了社会呼声、社会诉求、社会期盼,凝聚了全党全社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智慧。

各方面一致认为,全会决定合理布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各方面共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中央责成文件起草组认真整理研究这些意见和建议,文件起草组对全会决定作出重要修改。

二、关于全会决定的总体框架和重点问题

中央政治局认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是要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围绕这些重大课题,我们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全会决定起草,突出了5个方面的考虑。一是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任务。二是以改革为主线,突出全面深化改革新举措,一般性举措不写,重复性举措不写,纯属发展性举措不写。三是抓住重点,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回应人民群众呼声和期待,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四是坚持积极稳妥,设计改革措施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五是时间设计到2020年,按这个时间段提出改革任务,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在框架结构上,全会决定以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提领,按条条谋篇布局。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16个部分,分三大板块。第一部分构成第一板块,是总论,主要阐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第二至第十五部分构成第二板块,是分论,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6个方面,具体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其中,经济方面开6条(第二至第七部分),政治方面开3条(第八至第十部分),文化方面开1条(第十一部分),社会方面开2条(第十二至第十三部分),生态方面开1条(第十四部分),国防和军队方面开1条(第十五部分)。第十六部分构成第三板块,讲组织领导,主要阐述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这里,我想就全会决定涉及的几个重大问题和重大举措介绍一下中央的考虑。

第一,关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这次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这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一重大理论突破,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也说明,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先导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先导。经过20多年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难以形成的。篇二: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十大重要论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一系列精辟论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特别是站在时代高度,对改革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论思考,将中国共产党的改革理论的系统探索推向了新的高度。其中,最重要的是下述十个论点。

1.改革地位论:

两个“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改革开放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决定性意义和关键性意义。

回顾历史,改革开放决定了当代中国的命运。正是我们党深刻总结改革开放前30年历史经验教训,实现了改革开放这一次伟大觉醒,打出了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才让中国人空前之近地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曙光。展望未来,改革开放更决定着民族复兴的前途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靠什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邓小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的基础性意义,他曾指出:“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习近平同志则强调改革开放是“关键一招”,进一步提升了改革开放对民族复兴的关键性意义。

2.改革时态论: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对改革开放持久性的时态规律作出的科学结论。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论述,将中国共产党关于改革开放的长期性认识发展为持久性认识。强调改革的持久性,既是对历史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奋斗的期许,它是对国内外围绕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会不会变的疑虑作出“永远不会变”的肯定回答,是对社会上的种种模糊认识作出的“中国的改革开放永远不会停滞”的郑重表态。这一论断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展示了党中央深谋远虑、责任担当和继续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念,勾画出了中华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的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与时俱进的壮阔前景。3.改革定力论:

明确政治定位。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保持政治坚定性,明确政治定位”;“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习近平同志关于明确改革政治定位和保持战略定力的论述,为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推进改革指明了政治遵循。

习近平同志关于改革战略定力的论述,内容十分丰富,一是“两个死路一条”的论断,即不实行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二是“两个保持”的要求,即“保持战略定力,保持政治坚定性”;三是“两个防止”的警示,即“不仅要防止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也要防止落入‘西化分化陷阱’”。4.改革任务论:

建立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习近平同志指出:“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两个半程”的论述具有深邃的历史和战略眼光,阐明了建立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一改革新的历史任务和长远战略目标,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方位。

习近平同志关于改革新的历史任务的论述,一是提出了制度现代化任务,丰富了现代化的内涵。过去讲的现代化,主要内涵是“四个现代化”。习近平同志鲜明地提出制度现代化任务,这是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升华,标注了中国现代化的新高度。二是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任务,即建立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1992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用30年的时间,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今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形成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从主观上看,我们具备了这样的实践经验基础;从客观上看,这是改革进程向前拓展的必然要求。把建立完备的制度体系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任务,表明我们党对改革任务认识的深化和系统化。

5.改革目标论: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同志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提出,不仅丰富和深化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更重要的是阐明了改革的性质和根本任务,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抓手和总方向。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改革根本方向与根本路径的有机统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改革的根本方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改革的根本路径。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与制度“三足鼎立”的格局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布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形成,这是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下一步要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路径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充分说明,只有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才能实现现代化;只有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才能妥善应对和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水平是一个国家有序运行、健康发展、持续上升的重要条件,现代社会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有着时代的内涵和要求。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是西方模式的简单照搬,而是要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要求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治理体系”不是独立体系,而是党的执政体系、国家管理制度体系、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理体系。

6.改革特征论:

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习近平同志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的调整不行,碎片

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性特征。

从习近平同志的论述中,可以发现全面深化改革相对于前35年改革的几个阶段性特征。一是“统筹”,即不是单个领域体制的调整和修补,而是各个方面体制与制度的深度革新,是全方位的改革和改进。二是“系统”,即不是各个领域体制改革的单向推进,而是各领域、各层次、各环节改革的系统推进。三是“集成”,即不是止步于改进体制机制,而是要着眼于制度聚合与集成,形成总体性的制度成果和制度文明。

7.改革方法论:

尊重改革规律。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前进”。“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这些论述,是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的重要遵循。

习近平同志关于改革方法论的论述十分丰富,包括强调在总体方法上注重改革“三性”,即“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强调在思想方法上要处理好“五个关系”,即“处理好思想解放与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大与步子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强调在推进方法上要处理好政策“五大关系”,即把握好“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

8.改革推进论:

有序推进“五要”。习近平同志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树立“五要”新思维,即要正确推进改革,要准确推进改革,要有序推进改革,要协调推进改革,要自觉维护中央大政方针的统一性严肃性。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向、优先顺序、推进时机等基本原则,对于确保正确、准确、有序、稳妥推进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五要”新思维继承和发展了党的改革推进理论。一方面,明确了改革推进的方向性、稳妥性、有序性、耦合性、严肃性。改革不仅要注重思想方法、设计方法、操作方法,还要注重推进方法,这是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性特征转换的必然要求。“五要”新思维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聚焦点、时间点、立足点、关联点,实现了全面深化改革方向指引、力度掌控、顺序理清、重点把握、能动性发挥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有助于形成自上而下、顶层设计、部门协调、高层推动的改革推进体系。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自上而下设计和推进落实的过程。正确、准确推进改革,是自上而下、顶层设计的改革要求的体现;协调推进改革,是实现改革最大综合效益的重要保障;自觉维护中央大政方针的统一性严肃性,是改革的基本遵循。这五个方面,既注重发挥部门和地方改革的创造性、积极性,又坚定了改革的方向性、原则性,构成一套缜密的改革推进体系。

9.改革动力论:

党的领导与改革合力。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党的领导的统一,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开放。”这一论述深刻阐明,只有在加强党的领导和紧紧依靠人民相结合的情况下,才能形成强大的改革动力,打赢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领导机制。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就是为了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改革顺利推进和各项改革任务落实。这既说明领导力度是空前的,也表明我们党已经形成了新的改革领导体制。当今中国正在加速转型,在经济多元、利益多样的前提下,党的执政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全面深化改革要最大限度集中群众智慧,把党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团结起来,把国内外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汇合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力量。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以最大公约数的思想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聚合众力、融合众智,就将形成强大的改革合力和持久的改革动力。

10.改革担当论: 篇三: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

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局和历史的高度,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实现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战略思想。今天的改革,不只为了应对挑战,更是为了把握机遇;不只为了短期目标,更是为了图之长远;不只是时代要求,更是历史责任。全面深化改革要塑造的,是一个更有实力引领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国。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从现实情况看,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远比以往更为敏感和复杂,任务更加艰巨而繁重。35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化,破解了许多影响和制约发展的重大难题,但还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不仅如此,随着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我国发展又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老问题新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国际因素相互影响,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外艰巨,需要攻克的是体制机制上的一系列痼疾。中央提出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就是对改革所处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的一个形象而又准确的重大判断。如今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层次矛盾逐渐凸显,呈现错综复杂、多样多发的特点,改革也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在越来越深的水中前行,遇到的阻力必然越来越大。比如,在经济领域,不论从世界发展态势看还是从国内发展要求看,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而在战略转型中,我们往往遇到了诸如压产能与保就业、调结构与稳增长等看似两难的课题。在社会领域,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和利益主体与诉求的多元化带来了社会矛盾的复杂多变,对各级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方式提出了考验。如有的群众不仅要求解决切身利益诉求,而且关注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实现。凡此种种,无不需要我们不断拿出新的谋划、新的举措全面深化改革,让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得到解决,并以更加定型的制度作保证。全面深化改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就不会落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在深化改革中研究新谋划、制定新举措,我们同样要权衡考量各方面的利害关系,寻找推进改革的最大公约数。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加强对利弊得失的研判把握。在形势大好的时候,要多看到不利因素,把坏的方面估计充分。在形势严峻的时候,多看到有利的因素,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努力推动利害双方的相互转变,扩大优势、推进深化,从而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

第四篇: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

当前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既有全局性的,也有局部性的,与之相对应,改革必然要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区别不同情况而谋划。因此,全面深化改革是当前国家的重要目标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的矛盾逐渐凸显,改革也进入了举步维艰的地步。在经济领域,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在社会领域,社会矛盾的复杂多变,对各级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方式提出了考验。随着各种领域深层次问题的逐一显露,如果有关部门处置不当、应对失策,普通个案极有可能演变为群体事件,由小事引发成为大事。凡此种种,都在提醒我们要不断拿出新的谋划、新的举措全面深化改革,让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得到解决,并以更加定型的制度作保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坚持“六个紧紧围绕”全面深化体制改革。

一、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二、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三、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四、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五、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六、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党中央书记习近平说:“蛋糕做大还要分好”。只有全党思想和意志统一了,才能统一全国各族人民思想和意志,才能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

深化改革的举措

在这“六个紧紧围绕”的前提下,深化改革过程进行了一系列新举措。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是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经济

2、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税收制度

3、改革城乡一体化体制,建立开放性的新型经济体制

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经济,建设法治国家

5、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与体制

6、进一步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社会事业的改革

深化改革的意义

十八大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必将带来新的重大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极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通过改革,我们积极推进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完善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布局。以利于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要认真想一想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总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可说是正当其时、机遇难得。我们有信心在党的十八大总体纲领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具体纲领指引下,打赢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进一步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五篇:全面深化改革

一、全面深化改革综述 1.全面深化改革挺进深水区

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改革集中发力在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集中发力在妨碍社会公平与正义之处,集中发力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2015中文网络搜索分析报告,由电脑根据“改革”、“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三个关键词的搜索热度自动生成。从这张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两年来,对中国“改革”相关话题的搜索量出现了成倍的增长。

搜索意味着关注,增长的曲线则代表着不断凝聚的改革共识。2015年,总书记主持召开了11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几乎每月一次,86个重要文件在会上通过审议,领导小组确定的101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中央各部门完成153个改革任务,各方面共出台改革成果415条,国防和军队改革全面启动,军队领导指挥体制改革按计划展开。

2015年12月22日全国残疾人福利补贴制度开始实行,1000万困难残疾人和1000万重度残疾人将开始享受国家的专项补贴;12月22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服务规范》国家标准开始实施,16岁以上符合条件城乡居民都可以在户籍地参保;12月22日2.7亿流动人口翘首企盼多年的《居住证暂行条例》开始施行,持有人可以享有教育、卫生、法律援助等六大基本公共服务和七项便利。在全国率先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山东,城乡居民如今不分身份,统一支付标准。

2015年,备受瞩目的国有企业改革指导意见出台,从多个维度明确了国企改革的方向、任务和措施;2015年,行政体制改革再进一步,行政审批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为企业减负松绑,平均每天有1万2千家新企业注册成立。2015年,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实行、价格改革挺进到多个垄断行业;2015年,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提速,财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2015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经济发展动力转换进入快车道。2015年,农民的生活、农业的发展方式,都在随着农村综改的深入发生着变化;这一年,对外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步伐坚定有力,让中国在开放与改革的深层次互动中获得新的动力。

2015年,经济改革迎难而上,其他重点领域改革也紧扣社会关切,逐一破题。加快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政党协商制度化、规范化,法治政府建设加快前行。《立法法》修改,进一步明确了立法权限,巡回法庭、立案登记制、法官检察官实施分类管理,司法制度深层次的改革让公平正义之网越织越密,公民权利得到保障。

2015年,文化改革紧锣密鼓,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党的自身建设以及纪律检查等多项改革扎实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速前行,《环保督察方案》等一系列硬手段陆续出台,重点解决地方政府在环保方面的“不作为”。

中国改革,世界怎么看?大数据机构亿赞普对全球十余家重要媒体以“中国改革”为题的报道进行了分析,发现不仅数量比2014年增加了一倍多,对中国的金融改革、人口政策调整等也普遍给予了积极评价。

唯改革者进,新年开端,也是“十三五”开局,现在,改革号角再次吹响,改革方向已经清晰,2016年,改革将更加突出问题导向,突出精准发力,突出完善制度,突出督察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将为未来中国注入源源不竭的前行动力。

1.改革工作的目标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开好局起好步,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总目标推进各项改革任务。总书记12月9日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时强调:“明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各项改革任务、制度建设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聚焦、向构建发展新体制聚焦,扭住关键,精准发力,严明责任,狠抓落实,确保各项改革取得预期成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报告指出:“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二0一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2.改革工作的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理不清思路,就踩不准脚步,完不成任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指出:“2016改革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协调推进三中、四中、五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举措,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突出问题导向,突出精准发力,突出完善制度,突出督察落实,把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重点改革任务抓在手上,主动出击,贴身紧逼。不管是落实已出台的改革,还是推出新的改革举措,都更加需要披荆斩棘的勇气,更加需要勇往直前的毅力,更加需要雷厉风行的作风。”

3.三中、四中、五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举措,内容丰富意义重大,要把这些举措纳入改革任务总台账,在全面深化改革有序推进的情况下与新的改革内容形成梯次衔接、协调推进,做到一体部署、一体落实,一体督办。三次会议,三份文件,每一份文件都包含着大量具体的改革举措。2014年8月18日,中央深改组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对未来7年的改革实施工作作出整体安排,突出了每项改革举措的改革路径、成果形式、时间进度,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改革的总施工图和总台账。”中央深改组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重要举措实施规划(2015-2020年)》。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重要举措实施规划(2015-2020年),是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施工图和总台账。2015年11月9日,中央深改组第十八次会议指出:“对五中全会提出的改革任务,要纳入改革台账,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统筹部署、推动落实。要统筹抓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任务,实现梯次接续、前后衔接、纵深推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纳入“十三五”时期我国发

展的指导思想,标志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已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看,“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都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战略举措,分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源泉、法治保障和政治保证,“十三五”规划也将是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的。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理念。“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指出:“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3.改革工作的关键

“一份部署,九分落实。”改革的顶层设计重要,但落地深根更重要。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在落实责任,根本在敢于担当,要主动承担主体责任,针对改革方案,拿出具体措施,形成实实在在的工作支撑。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指出:“改革工作能不能落实到位,落实责任是关键。要抓好部门和地方两个责任主体,把改革责任理解到位、落实到位,以责促行、以责问效,抓紧抓实改革方案制定、评估、督察、落实等各个环节,做到全程跟进、全程负责、一抓到底。要形成上下贯通、层层负责的主体责任链条,健全能定责、可追责考核机制,条条线都要拉直绷紧。地方各级党委对本地区改革任务承担主体责任,党委书记既要亲自抓改革部署,又要亲自抓改革督办,一级抓一级,层层传导压力,确保改革方案落地生根。”

深化改革离不开部门和地方两个责任主体。承担牵头任务的有关部门要定好方向,划好底线,狠抓落实与督察,要切实担负起改革措施落地的责任,积极主动想法设法打通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各地方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坚持问题导向,提高改革方案质量,抓好改革部署的具体落实,把改革做深做细做实,形成上下良性互动、各个环节全面行动的局面。

要抓住落实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让各级党委承担改革措施落实承担主体责任。落实主体责任不是简单表态、不能务虚,必须务实。只有各级党委切实强化了责任担当,党委书记真正成为第一责任人,把中央提出的“既要亲自抓改革部署,又要亲自抓改革督办,一级抓一级,层层传导压力”的要求带头做起来、做到位,才能切实加强党对改革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推进改革不断深化的带动作用。

强化对改革工作的督察

强化对改革的全程督办督察,是抓改革落实的有力举措,是主动有序推进改革的有效行动,是传导责任和压力、把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的重要方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指出:“要强化督察职能,健全督察机制,更好发挥督察在打通关节、疏通堵点、提高质量中的作用。对已经出台的改革方案要排队督察,重点督促检查方案落实、工作落实、责任落实的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列出清单、明确责任、挂账整改。要加强对各级干部推进改革情况的了解,加大改革实绩考核权重,形成鼓励改革、支持改革正确用人导向。”

改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事情,经常会遭遇梗阻。要用好督察这件消除“中梗阻”的利器,破解改革胶着局面,提高改革落实的效率和质量。习近平在主持

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时强调:“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改革方案出台后,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改革方案“落地”。方案落实过程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问题和障碍。如阻挠改革推进的问题、选择性落实象征性执行问题、侵占国家利益、侵害群众利益等问题。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就要着力解决这些突出问题。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强调:“要深入开展督察工作,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纠正,对需要调整完善的改革方案及时分析研究,努力使各项改革都能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都能满足人民群众愿望和期待。” 2014年,中央改革办成立督察局,专司改革方案督检之责。各地也要加强对改革方案落实的督办督察工作。通过督察,对改革进行阶段性评估,及时跟踪研判,并不断完善改革方案,使改革更接地气、更有实效。

2.全面深改:突出精准发力

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的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700元,一直是个贫困村。去年,村里拿到了国家下拨的一笔200多万元的扶贫款。以往扶贫款都是按人头发到村民手里,但这次有了不同。湖南省花垣县县委书记罗明告诉记者:“我们感觉要找到一个长远致富的产业,才能使老百姓长期脱贫致富。我们在十八洞村第一次探索了由全村老百姓来合作出资,跟一个农村合作社来出资,建立猕猴桃基地。”

花垣是猕猴桃的原产地,这里的土壤中富含硒元素,非常适合猕猴桃生长。十八洞村这次的做法是,村民每人出50元钱可得1股,加上国家下拨的扶贫款凑足294万元,村民和村委会合计占股49%,合作社投入306万占股51%。除了600万自筹的资金,十八洞村还从当地银行获得1000万的支农贷款。

有了1600万的资金投入,村民顺利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如今,十八洞村猕猴桃基地已初具规模,尽管还未挂果,但已经跟成都的一家公司签订了销售协议。销路有了保证,还准备发展猕猴桃深加工。十八洞村猕猴桃种植基地负责人石志刚说,预计按股份平均来算,每个人收入最少在5000元钱以上。从人均不到1700元到人均5000元以上,一年之内,十八洞村村民的收入有望提高两倍。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就是因为当地改变了原来那种撒胡椒面式的粗放的扶贫模式,开始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了精准扶贫。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表示:“中央提出来主要的措施就是精准扶贫,有针对性地去采取措施,比如刚才我们村子这个例子就很典型,穷人在产业发展中间,能够让他进入到产业链里面来,使他各种受限制的因素大幅度减少,从而能够从中受益。当然这只是产业发展一方面,中央政策精准扶贫涉及的面是很多的,包括移民搬迁,包括教育和卫生扶贫,都是精准扶贫的内容,通过综合性的措施,使现有标准下的穷人,在未来5年里面能够摆脱贫困。” 脱贫攻坚,这是我们在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6亿多中国人甩掉了贫困的帽子,目前,我国贫困人口还有7000多万。现在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到6年的时间,要让7000万人如期脱贫,就意味着每年要减贫1200万人,这是个艰巨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得搞清楚7000万人分布在哪儿,为何贫困,怎么帮扶。扶贫模式就要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从“千篇一律”转向“个性化定制”。实际上,不光扶贫工作需要精准,我们面对改革中难啃的硬骨头,同样需要发力精准。

精准发力的前提是找准问题,就好比医生开药方,首先得找到问题的症结。在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有一个引人注目的政策变化,就是“二孩”全面放开。这项人口政策的调整,针对的主要问题,就是为了减缓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问题症结找到了,还得开对药方。这次中央深改组会议对明年的改革工作,明确提出了“四个突出”的要求,突出精准发力作为其中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起着定方向的重要作用。那么,在明年的深化改革中,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力呢?

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所所长银温泉认为:“两个聚焦,实际上就是我们下一步精准发力的总目标。十三五期间从发展上来讲,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改革上来讲他要是建立一个有利于创新友好型的,有利于创新的体制,这一个改革的目标,一个发展的目标,精准发力实际上就是要为聚焦这两个目标,是围绕着这两大目标来确立我们的改革的方向。” 3.全面深改:突出问题导向

12月9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明确了明年改革工作的总体思路,突出强调了四个关键性环节,它们是:突出问题导向,突出精准发力,突出完善制度,突出督察落实。这四个突出,既是完成未来改革任务的重要保障,也是经过已有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和重要原则。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2014年对中国而言是一个关键年。这一年的2月份,刚刚成立两个月的中央深改小组召开第二次会议,而在这次会议上,以问题为导向倒逼改革的思路再次被总书记明确。他指出:“各项改革任务都能坚持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导向,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王满传认为:“我觉得问题可能主要有三类,一个就是制约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体制性机制性的问题;第二类是影响老百姓生活切身利益的;第三类就是我们党我们政府包括我们的军队这样一些组织,它自身健康发展要提高能力。” 找到了病根儿,如何对症下药?梳理过去两年多的深改足迹我们注意到,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成为全面深改的重要突破口。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也就是说,该管的政府要管好、服务好;不该管的政府就要放手,让市场自己去解决。对此,《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做出了重大理论创新,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并在这个理论框架下提出了一系列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举措。经过几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我国已取消和下放5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大大降低企业准入门槛,政府正在一步步摆脱“全能型家长”的影子。

梳理19次深改小组会议我们发现,这两年的深改除了注重理论创新之外,还以问题导向进行了分层次的改革,既有全国统筹的顶层设计,也有针对具体领域的改革意见,比如财税体制、户籍制度和司法体制改革。既有地方性的试点,也有酝酿成熟后全国性的实施。曾经困扰改革进一步推进的“顽疾”正在逐步被厘清、调整。然而,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需要动奶酪、分利益的时候,难度就更大。仍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举例,虽然政府已经下放了很多权力,但是“含金量”高的有多少?不该管的不管,该管的是否又负起了足够的责任呢?

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员杨禹说:“比如说去年以来公众热议的,现在很多私家车能不能来做专车,在这方面有一些新情况,政府要恪守什么样的准则,管什么,不管什么,有些部门处理得并不是很好,这正是问题导向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指明了方向。还有哪些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会束缚这些发展理念的实施,是下一步落实问题导向,仍然需要不断去梳理和解决的。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表示:“一方面需要去顶层设计,需要先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把它梳理清楚,大的思路理清楚,但到底哪些方案,哪些具体的措施更加有效,也要在逐渐执行过程中不断去反馈学习,所以我们现在讲叫适应性治理,就是在推进过程中不断地去总结经验,把一些可能做得不好的地方去修正,然后进一步推进。” 突出问题导向,鲜明地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回避、不能遮盖;把人民的需要当做最高要求,从来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这些重要原则,落实在实践中,就一定会表现为“突出问题导向”。否则,我们的工作就会离人民越来越远、离实际越来越远,就会陷入孤立和危机。找到问题怎么办?接下来就要突出精准发力。

4.全面深改:突出完善制度

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明确提出了“四个突出”的要求:突出问题导向,突出精准发力,突出完善制度,突出督察落实。把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重点改革任务抓在手上,主动出击,贴身紧逼”。这样的要求,容不下一丝懈怠、一点马虎,必须要有争分夺秒的紧迫感,而这其中的“突出完善制度、突出督察落实”,无疑就是高标准、高品质完成任务的重要保障。大城市落户难,是很多漂在大城市的外乡人的共同的感受。尤其想在北上广这样的特大城市落户,更是难上加难。几天前,北京市在首都之窗网站发布了一份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让众多的北漂一族看到了希望。这份公告是对《北京市居住证管理办法》和《北京市积分落户管理办法》这两份户籍改革文件公开征求意见。最新出炉的北京积分落户征求意见稿提出,北京将对具备一定的资格的申请落户人的条件进行量化,并对每项指标赋予一定分值,总积分达到规定分值,就可在北京申请办理常住户口。北京和其它一些大城市积分落户细则的纷纷出台,让很多流动人口感受到户籍改革离自己越来越近。实际上,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开始,两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户籍制度改革一直在不断加快完善制度、细化政策。

其实,户籍制度改革最大的突破来自改革的顶层设计和顶层制度建设。2014年6月,《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经过中央深改组第3次会议和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一个月后,国务院就印发了这份分量最重的户籍改革文件。其中多项制度建设和措施完善引人关注,包括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建立居住证制度,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特大城市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等等。今年11月26日,国务院又进一步细化居住证制度改革措施,公布了《居住证暂行条例》,2016年1月1日起施行,意味着全国1.7亿流动人口将可以享受居住地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

就在几天前,中央深改组召开第19次会议,又审议通过了《关于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的意见》,《意见》提出计划生育等政策要与户口登记脱钩,“黑户”人口将获得正常的身份。户籍制度改革又一硬骨头被啃下。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区出台了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主要大城市都已推出积分落户细则。专家指出,户籍制度改革从顶层设计提出大的制度框架开始,到一步步细化措施规则,体现了本轮全面深化改革在完善制度方面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顶层设计,从上到下,一步步一级级细化落实。

梳理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在制度建设和完善方面,可以用“紧锣密鼓、蹄疾步稳”8个字来形容。仅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这三次全会提出的改革任务和举措就有800多个。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两年来开了19次会,平均一个多月就要开一次会,审议了100多份重要改革文件,涉及到经济、司法、民生、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的制度建设和完善。

改革意味着破旧立新,新的事物的出现,新的规则的建立和完善,往往意味着制度的创新。2015年4月21日这一天,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一下子多出了三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一天,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同时挂牌成立。根据国务院的总体方案,三个新成立的自贸区都将使用同样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负面清单里面列出的是在自贸区内禁止和限制投资经营的行业、领域、业务,外商投资,只要不在“负面清单”里面就不必经过审批,备案即可。而这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直接复制于2013年成立的上海自贸区的试点探索经验。而现在,上海自贸区试点探索出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改革经验已经扩展到了全国。今年9月15日,在中央深改组第16次会议上,《关于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意见》审议通过。这意味着今后在中国境内,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和业务,各类市场主体都可以依法平等进入。

从上海自贸区的试点到广东、天津、福建三个自贸区的成立,再到全国复制借鉴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创新经验,显示出本轮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方面的另外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充分利用基层探索和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和带动作用。梳理中央深改组两年来审议的100多份重要改革文件,其中试点方案就有18份之多。

改革无止境,完善制度无止境。两年来,从中央顶层设计层面,一些重要的难啃的硬骨头,像行政审批体制改革、金融财税体制改革、价格机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国企改革等等,都已经取得突破。接下来,大的制度框架下如何细化政策、完善制度,要看各部门、各地方出实招,见实效。

总书记指出:“不管建立和完善什么制度,都要本着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确保针对性、操作性、指导性强”。突出完善制度,就是要全面落实这样的要求,不仅要“有”而且要“好”。这样的制度拿出来了,就更需要“突出督察落实”。

二、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三五规划纲要的主线

在今年两会上,无论是提交代表委员审议、讨论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是提交人大审查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都是重要议题之一。围绕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哪走,如何走?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代表委员们,通过他们的基层具体实践,提出了他们的思考和建议。

3月6日,全国政协第十二届四次会议举行了第一场记者会,主题是政协委

员谈适应引领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第一场记者会的主题,足以看出这个话题的关注度是非常高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由总书记提出来的。在去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自此以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一个高频热词。在今年两会上,很多代表和委员带来的提案和建议都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关。(1)现状分析:

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潜在的增长下降,外需不足,内需潜力和空间有限。过去短期需求管理的做法是需求侧增加消费,靠增加投资、增加进出口。“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快速发展7年,一些行业和领域出现了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习总书记曾多次阐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当前发展中总量问题与结构性问题并存,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2)基本思路:五个“搞清楚”

“搞清楚现状是什么,深入调查研究”——“情况要摸清”,这是改革发展最基础的工程,是中国共产党的看家本领,是实事求是的体现,我们要发挥这个优势;

“搞清楚方向和目的是什么,把握好手段,防止就事论事甚至本末倒置”——“目的要明确”,这是改革发展的关健,强调的是方向的重要,我们要紧紧围绕前进方向做努力,不能南辕北辙; “搞清楚到底要干什么,确定的任务要具体化、可操作”——“任务要具体”,这是改革发展的期待,强调的是办事情要靠谱,要接地气,我们不能纸上谈兵,大而化之;

“搞清楚谁来干,做到可督促、可检查、能问责”——“责任要落实”,强调的是踏雪有痕,职责明确,我们的工作不能浮在空中,落不了地; “搞清楚怎么办,用什么政策措施来办”——“措施要有力”,这是改革发展的保证,強调的是怎么办怎么干,我们要让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心中有数,投身实践,这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体现。(3)根本目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

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做减法,又做加法。

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这些减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同时通过“降成本”和“补短板”加法。降成本包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企业税费负担、降低社会保险费、降低财务成本等等就是增活力,是在更深层面上发挥市场决定作用,政府的重要作用。补短板就是强根基、清障碍,重在持续扩大有效供给,最终使供给和需求协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适度扩大财政赤字,主要用于减税降费,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今年将采取三项举措。一是全面实施营改增,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二是取消违规设立的政府性基金,停征和归并一批政府性基金。三是将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免征范围,从小微企业扩大到所有企业和个人。实施上述政策,今年将比改革前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5000多亿元。这样为企业减负和松绑力度全所未有。

而在政府为企业营造良好经营环境的情况下,企业作为供给端的主体如何壮大自身,引领消费,这也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话题。代表委员们认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供给、生产两端同时入手,共同发力,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企业应该抓住机遇,加紧创新发展、转型升级。

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几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财税制度改革、生态制度改革等等。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是这样的要求;十八届五中全会,拿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体现的是这样的变化。可见供给侧结构改革集中反应了十八大以来党的多项重大决策,确实是一次意义深远、影响重大的战略调整。

从去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首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抓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业已成为经济领域的高频词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继新年视察重庆强调供给侧改革之后,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在讲话中再次强调这一改革的重要性,并指出“制定好方案是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提出供给侧改革方案需要五个“搞清楚”等等(4)工作重点: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和去杠杆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去产能就是要重点抓煤炭、钢铁关键行业,这两个领域的产能过剩问题最突出,面临的困难最大,国务院提出2016年要减少一亿吨的粗钢的产能的目标,办法要靠改革和结构调整,共同推进。

去库存主要是讲去房地产的库存。既有当前运行的增量和未来库存,同时还有更多的存量库存。必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深化住房体制改革,建设新的住房供应体系,包括租售并举,来解决房地产库存问题,这就是双推动。

降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它是由体制机制问题造成的经济、时间和机会等各种成本;税费是企业另一项主要成本,制造业增值税税率达17%,一般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降低社会保险费,绝大部分企业“五险一金”的缴纳比例都在工资总额的40%以上;财务成本过高尤其是小微企业严重;降电价、降物流成本对总体企业发展、全社会经济活力的增强有较大促进作用。

补短板是我们一个长期的工作,有生态环境短板、农业短板、资源短板、民生短板等等,几乎每个领域都有。十三五规划纲要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这三个发展理念主要是围绕补短板而提出的。

去杠杆在产能过剩和高库存的企业中,往往依靠高负债率来维持运营的,而企业如果连续负增长,就可能带来极大的金融风险。所以在去产能和去库存的同时,必须去杠杆,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所以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钱颖一认为,去杠杆一定要注意一个“稳”字。2.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

2015.4.10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是贯彻落实四中全会决定的部署,在协调衔接三中全会相关改革任务和四中全会改革举措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绘就的路线图和时间表。(1)指导思想

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切实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着力破解影响法治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创造良好社会环境。(2)改革的目标任务:

着眼于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保证公正司法,依法维护人民群众权益,提高司法公信力;着眼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系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着眼于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推进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3)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要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司法规律的改革之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从基本国情出发,尊重司法规律,努力创造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司法文明。二要坚持改革的大局观,敢于担当、勇于进取,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谋划、提出改革举措,防止把改革简单等同于扩张权力、增加编制、提高待遇,要敢于啃硬骨头,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在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性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三要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统一,按照统筹兼顾、先易后难、突出重点、依法有序的要求,紧紧抓住制约司法公正的最突出问题进行改革,确保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取得实效。四要坚持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鼓励、支持地方在符合中央确定的司法体制改革方向、目标下积极探索,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3.“三医”联动改革——“三明路径”

“突破口:医药” 三明市规定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的同时,严格监控大处方、大检查,对药品招标采购严格执行“两票制”,药品从生产企业到医院过程中只允许开两次增值税发票,减少流通环节中的加价行为;

严控医生诊疗行为的同时,在全国率先对22家公立医院实行全员目标年薪制,年薪与岗位工作量、医德医风、社会评议挂钩,不与药品、检查、耗材等收入挂钩,由原来的“以药养医”变成“以技养医”。

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由人社和卫生计生部门分别经办,造成重复参保、互相攀比、管理成本高、资金使用效率低,三明市将26家经办机构整合,实现“三保合一”。目前,三明市是全国唯一进行“三医联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地级市。2015年,福建省以三明医改作为蓝本在全省内全面启动公立医院改革。4.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1)改革的总体要求

A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B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理念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树立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树立空间均衡的理念;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C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原则

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健全市场机制,更好发挥政府的主导和监管作用,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自我约束作用,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作用。

坚持自然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创新产权制度,落实所有权,区分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权利和管理者权力,合理划分中央地方事权和监管职责,保障全体人民分享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收益。

坚持城乡环境治理体系统一,继续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农村地区的覆盖,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加大对农村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力度。

坚持激励和约束并举,既要形成支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又要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严惩、责任追究,形成对各类市场主体的有效约束,逐步实现市场化、法治化、制度化。

坚持主动作为和国际合作相结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我们的自觉行为,同时要深化国际交流和务实合作,充分借鉴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体制机制建设有益经验,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承担并履行好同发展中大国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坚持鼓励试点先行和整体协调推进相结合,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下,先易后难、分步推进,成熟一项推出一项。支持各地区根据本方案确定的基本方向,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大胆试验。D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

到2020年,构建起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八项制度构成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2)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3)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4)建立空间规划体系

(5)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6)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7)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

(8)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

(9)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10)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实施保障 5.国防军队改革

改革最引人注目的内容,是对军队的领导管理体制和作战指挥体制进行改革。提出了构建两个体系,一个是军委——军种——部队的领导管理体系,一个是军委——战区——部队的联合作战指挥体系,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

专家指出,区分和构建领导管理和作战指挥两个体系,目的是为了适应未来战争的发展趋势,这也是世界各国军队建设的一个共同发展趋势。在军委统一指挥下,构建这两个体系也是第一波要进行改革的重点。

专家指出,这次改革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自上而下,强调顶层设计。构建领导管理和作战指挥两个体系的最前端都是军委。军委管总,意味着目前的军委总部机构首先要进行大的改革。这次改革提出了调整军委总部体制、实行军委多部门制、组建新的陆军领导机构、健全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等重大举措。

这次改革顶层设计中,特别提出组建新的陆军领导机构,陆军将成为与空军、海军、二炮等并列的平等兵种。专家指出,这意味着我军实行多年的大陆军体制将彻底改变。

建立联合作战指挥体系一直是我军建设的一个目标,这次改革明确了联合作战指挥体制主要分两个层级,一个是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一个是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

与建立联合作战指挥体系相配套,这次改革还提出了要重新调整划设战区。专家指出,新的战区的概念内涵和以往的军区的概念内涵有很大的不同。以前的军区划分基本上是以行政区划来划分边界的,而新的战区概念是根据不同的战略方向和不同的威胁来划分的,这也是为了适应未来战争的趋势。

这次改革另外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我军的数量将进一步减少,而质量将大幅提高。改革提出,裁减军队员额30万,精简机关和非战斗机构人员,打造精锐作战力量,优化规模结构和部队编成,推动我军真正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

这次改革对部队编成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将来要根据不同方向安全需求和作战任务改革部队编成,推动部队编成向充实、合成、多能、灵活方向发展。着眼于未来战争的趋势,这次改革特别强调,要抢占未来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选准突破口,超前布局,积极谋取军事技术竞争优势,提高创新对战斗力增长的贡献率。

这次改革除了对军队领导管理体制和联合作战指挥体制进行一体化顶层设计外,还对军队权力运行监管体制进行了顶层设计。改革提出,组建新的军委纪委,向军委机关部门和战区分别派驻纪检组,推动纪委双重领导体制落到实处。调整组建军委审计署,全部实行派驻审计。组建新的军委政法委,调整军事司法体制,按区域设置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确保它们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构建严密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努力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

此外,这次改革,还将对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深化军队院校改革,推进军官、士兵、文职人员等制度改革,深化军人医疗、保险、住房保障、工资福利等制度改革,完善军事人力资源政策制度和后勤政策制度,下决心全面停止军队有偿服务等方面做出统一部署。专家指出,这次改革,从广度到深度来说,都是一次深刻的整体性的革命。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一场整体性、革命性变革。这轮改革坚持自上而下、分步实施、统筹推进各阶段改革任务。根据改革总体方案确定的时间表,2020年前要在领导管理体制、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优化规模结构、完善政策制度、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等方面改革上取得重要成果,努力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

三、决胜全面小康 开启“十三五”全面深改新征程

新华社3月15日发表在决胜全面小康新征程上奋勇前行的社评:新理念引领新发展,以新蓝图开启新征程。决胜全面小康,中国制度是制胜之本;决胜全面小康,民主法治是重要保障。两会已经结束,新的征程即将开始。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

2.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3.深入贯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和福建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着力把握好三点: A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 B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

C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

4.提几个建议

(1)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委部署中来;

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2)对纲要学精、学细、学透;

脱贫(7017万)攻坚战2020年脱贫摘帽:产业扶持3000万、转移就业1000万、异地搬迁1000万、社会政策兜底脱贫。

福建省十三五规划提出“造福工程”搬迁脱贫、发展教育脱贫、生态补偿脱贫、低保兜底脱贫、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等精准扶贫模式。(3)抓落实(谁来抓、抓什么、怎么抓)

李克强总理:“福”来自“建”,是“建”出来的!没有“建”,难得“福”。”希望福建“建”字开路。“闽”字破茧成蝶的“突破点”,就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下载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5篇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改革,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全面深化改革,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心得体会

    承前启后,全面深化改革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心得体会 今天,通过对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学习,深刻认识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

    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汇报

    深化改革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市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为了全面反映全市上半年深化改革工作进展情况,经认真了解掌握各领域改革进度,现将深化改革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5......

    浅析全面深化改革

    浅析全面深化改革 摘要: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以更大的政治勇......

    论全面深化改革

    论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一项战略部署,也是我们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三严三实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5篇

    “三严三实”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是否做到三严三实,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重要检验。要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改革全过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

    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汇报材料

    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汇报材料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和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决策部署,着力发挥统筹协调、具体指导、督查调度、评估考核的职能作用,有效推动各项改革深入开展。一、......

    县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总结

    突出重点抓改革 开拓创新谋发展 ――**县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总结 (2015年6月18日) 市委四届十次会议召开以来,我县认真对照全市“363”重点改革项目计划,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