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一步心得体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心得 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现阶段战略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关键一步”。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在艰苦奋斗之下确保完成这一目标任务,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为之憧憬的社会理想就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变为现实。这无疑是一个激动人心、永载史册的伟大历史节点。
一 党的十八大提出“从现在起到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并且针对这个“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出了“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的新指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由此我们就能清晰地认识到,当前处于决胜关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即“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战略全局中的地位,尤其是作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经阶段和重要环节,它所具有的特定时代内涵和深远历史意义。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生动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
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35)再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49),就是这种“富有感召力”的新时代“奋斗目标”。“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深深植根于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集中反映了亿万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美好愿望,充分体现了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这是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这一目标,既是中华民族的宏伟目标,也把每个人、每个家庭、各方面群众的愿望和利益结合起来了。” “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在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后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告,“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并且表示“定当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庄严的承诺源自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宗旨,植根于一脉相承、接力以进的奋斗实践。
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这就是我们的衡量标准”,同时还特别指出要从“整体目标和
个体目标”“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等关系上把握好“全面小康”的目标要求。
一是“全面小康不是平均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整体目标,到 2020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并不意味着所有地区、所有市县、所有人届时都要翻番,更不意味着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届时都同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中,有的是绝对指标,也有不少是相对指标。如扶贫标准就是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对此要始终坚持,不能偏离,既不能降低标准、影响质量,也不要调高标准、吊高胃口。
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定量分析,也要定性判断。从定量分析看,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的主要指标任务,也就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但从定性判断看,如果各项量化目标实现了,但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态和现实获得感并没有体现出来,也很难得到人民认可。
我们也应看到,“全面小康”也是具体指标与根本要求的统一。就整体发展水平而言,我国依然处于“发展中国家”之列,距离“发达国家”尚有不少差距。在越来越强调社会发展的包容性、均衡性和协调性的今天,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工业化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等“发展指数”,只是用来衡量和考察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单项指标,但仅就某一个或几个侧面都不能反映和代表这个国家特别是民众生活的真实面貌。在新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国,“发展”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早已超越了当今世界那些所谓“主流”经济学说或社会发展理论的既有范式,愈益具有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更高价值追求。
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从 20世纪 80 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到 2012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性任务的完成,再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创举!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向着“伟大梦想”迈出了“关键一步”,国际上有关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议论日渐稀少,而“中国式现代化”的进一步成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无论是基于本国本民族还是放眼世界,其意义都是极其重大而深远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巨大实践伟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于党领导人民进行“四个伟大”的壮阔实践,必然在这个实践进程中得到丰富、验证和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鲜明执政理念,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价值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执政理念的历史必然性和客观真理性。从“两个一百年”到“中国梦”,从响亮地发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党的十九大鲜明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到统揽“四个伟大”等等,无不集中反映了这一根本价值立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如期实现,本身既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对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深刻验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为中国彻底摆脱落后走向强盛提供科学指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肩负起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重任!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为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深刻证明了的客观真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事实雄辩地证明,要发展中国、稳定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正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于来自不同方面的这样那样的论调和声音,我们一定要保持应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既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提升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现实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我们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全面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涉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统揽“四个伟大”以及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角度,还包括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强军梦”、人民健康以及制度建设为核心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要方面。这一要求随着“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收尾必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得到更加明显、更加充分的展现。
“中国梦”与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正像“命运与共”已经熔铸为伟大抗疫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各族人民的美好憧憬,也是与世界各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根本一致的。“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和平,不是动荡;是机遇,不是威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既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完全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必将进一步证明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著名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
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决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可以实现的。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2020 年 9 月 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指出,“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到今天,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正是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变得清晰可见。新时代推进“伟大事业”,需要进行“伟大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要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打好“三大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为成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打下坚实基础,无疑就是这样的“伟大斗争”。进行“伟大斗争”,需要弘扬斗争精神、保持奋进姿态,只有“埋头苦干、真抓实干,我们才能够实现一个又一个的伟大目标,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丰硕成果”!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也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万里长征”中的“关键一步”,固然是伟大的、值得骄傲的,但正如不
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走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将会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估计,以必胜的信念,准备为此付出更加艰巨的努力。
第二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并在实践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新方法、新举措,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其中,总书记多次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把握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列讲话的新精神、新特点,如何全面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一、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论断有着内在的逻辑,具有全面性和整体性特点。
以弄清“主义”和坚持党的领导为导向,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和先进性。明确提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一个国家实行什么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其他别的什么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以“四个”历史经验总结和弄清“两个历史时期”关系为依据,全面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优越性。首次从社会主义的500 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寻梦的170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60年、改革开放探索的30年四个不同视角的历史方位和历史经验来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和价值,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实现中国梦为目标,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新要求和行动纲领,明确指出要“继续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
二、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的论断思想深刻、内涵丰富。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科学真理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南引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以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位一体为鲜明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最新认识水平为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体现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东西”。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实现指明道路、条件和进程。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历史必然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的历史总结和最新飞跃;是中国近代以来仁人志士寻梦170年的历史总结和承传;是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建设60年和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总结和最新成果。历史事实告诉人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吮吸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现实优越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鼓劲提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带进了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面临崩溃的国民经济发展为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的状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凝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中风光独好,中国道路更是为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验和昭示。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未来挑战应对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备无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倒逼式改革、供给侧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战略”布局和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必先治党、从严治党,都是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时代问题的积极回应,为如何“继续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了攻坚克难的准备。“展望未来,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第三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心得体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心得体会
闵东
习近平主席给全国人民提出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目标。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只有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立足岗位,发挥出自己的能量、付出辛勤劳动、凝聚广泛智慧。从自身做起,从大局出发,克己奉公、辛勤劳动、万众一心汇集成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坚决反对浪费,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当中华民族的巨大航船,穿越历史的波涛,驶向复兴的彼岸,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梦想,将怎样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展开?走向复兴的中国又会带给世界什么?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再次向世界传递了实现文明复兴、建设和谐世界的中国理念。坚持和平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始终不变的战略抉择。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翻开历史,“七下西洋”播撒和平友谊的种子,“丝绸之路”留下互利合作的足迹。讲信修睦、善待他人,文明塑造出敦厚平和的民族禀性。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交流孕育出推己及人的民族文化。近代以来的列强入侵和连年战乱,将中华民族拉进苦难的深渊,留下刻骨铭心的惨痛记忆。迈上复兴之路的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世界和平。
和平与发展,互为条件。地球村中,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没有和平环境,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同样,离开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的和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为自身发展营造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与此同时,我们紧紧抓住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通过互利合作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经济起飞,迈向梦想的脚步坚实而稳健。以和平推动发展,以发展捍卫和平,中国的发展打破了“国强必霸”的传统模式,为赶超之路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与世界同分享,是中国梦独具特色的重要内涵。从入世惠及中国、也惠及世界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日益融入世界经济的中国,在与各国的交流合作中,始终追求良性互动、互利共赢。无论是开放市场、引进技术、吸引投资,实现多年来日新月异的跨越式发展,还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共同抵御亚洲金融风暴和国际金融危机,我们都着眼于取长补短、合作共赢,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倡导不同文明开展对话、彼此包容,推动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未来的道路上,中国梦必将进一步焕发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中国梦是复兴之梦、发展之梦,也是和谐之梦、和平之梦。坚持和平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一个和平发展的中国,终将完成民族复兴伟业,也终将成为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保障。
作为工作战斗在经济建设一线的宝鸡招商工作人员,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并为之而奋斗,就要立足自己的本职岗位,积极学习领会国家大政方针,分析研究世界、国家、省市经济发展走势,充分发挥宝鸡本地优势,熟练掌握招商业务技能,以高度的工作热情和对宝鸡及宝鸡人民的真挚感情投入到招商引资各项工作中,努力开创宝鸡招商引资工作的新局面,为促进宝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工作。
第四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心得体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心得体会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国家的理想与追求。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中国梦”的第一要义,就是实现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如今,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口多、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与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地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中国梦,也是每一个人的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们正经历空前的社会巨变: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价值追求也越来越多元多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描绘了人们美好生活的蓝图,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和科学路径,把每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今天,继续“中国梦”的“圆梦”之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疑是唯一正确的途径。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所谓中国梦,不是某个中国人的梦想,而是能代表中国国家精神的最具代表性的中流砥柱之社会群体的梦想。中国梦就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国100年时,全面实现现代化,作为一名公民,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努力就有广阔的空间。
十八大报告说得好: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每个党员同志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为自己祖国美好的的明天而奋斗。这样我们自己就和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深深的连在一起。自己所做的努力,不仅是在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也是在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了自己的一点力量。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轰轰烈烈的事迹不会经常有,但是平凡之中见伟大,自己要力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是自己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党,我想这才是一个中国人,一名中共党员应该做的事情。
第五篇: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学科)导学案第 15学时主备人 :刘广华 课 题: 第十课第一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第 15课时)班级:高一()上课时间: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
1、能够记住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的表现、全面小康目标的特点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2、理解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学习重难点:
1、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
2、理解总体小康的特点
自主学习:
考点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总体小康的实现
时间:20世纪末,表现: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总体小康水平,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小康的目标
时间:本世纪头二十年
特点:见教材P86第二段。
①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②人民富裕程度普通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③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
④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
⑤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考点诊断】二十世纪末,我国基本实现了小康,但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要实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是
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②本世纪头二十年要实现的奋斗目标
③我国所有制改革的必然要求④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第三步目标的重要步骤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考点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2、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学科)导学案第 15学时主备人 :刘广华
【考点判断】只要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就能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考点探究】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这个量化指标的提出,事关百姓生活质量,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彰显了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坚定决心,温暖给力,振奋人心。
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城乡居民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经济意义。
1、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实现共同富裕。
2、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有利于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3、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有利于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推
进经济结构调整。
4、促进收入增长和分配公平,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社会。
【知识结构】
四、达标检测:学习方案P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