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看朗读者的心得体会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文化情感类节目,由节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承担制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观看朗读者的心得体会”,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篇1:观看朗读者的心得体会
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读者》的第一次“遇见”。就像董卿阿姨在节目开始的时候说的那样,有时候,就算遇见也没有什么印象,有的“遇见”却会从此改变我们的生命。这改变生命的“遇见”,濮存昕就经历过。他小时候是一个残疾孩子,被同学们嫌弃,体育课上跑步的时候,也没人愿意和他一组。同学们甚至还给他起了个绰号——“濮瘸子”。我想,那时候的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幸运的是,他遇见了荣国威荣大夫,荣大夫为他做了整形手术,那是他生命中的转折点,他从此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样了!可以跑、可以跳了!这对荣大夫来说,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手术,是他做的许许多多手术中的一个,也许他对此毫无印象。但对濮存昕来说,这是他生活中最美的“遇见”。他朗诵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师》节选,内容讲的是老舍对曾经将自己领进学堂的刘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会对帮助过我的人心存感激。
还有蒋励,他和他的三个同事都曾担任过“无国界医生”,在战乱和灾难中救死扶伤,平均每天接受四十个新生婴儿,在工作中,他们随时“遇见”生死。《答案在风中飘扬》让我们明白平静的生活多么值得珍惜。柳传志“遇见”失败,许渊冲“遇见”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见,是多么美好,愿我们一生中,都拥有无数次美好的“遇见”。
篇2:观看朗读者的心得体会如约而至,我又走进了今晚的《朗读者》,倾听感悟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所拥有的相同的陪伴。今晚《朗读者》的主题是陪伴,看完了心里却久久难以平静。
陪伴,可以有很多种,可以是很多类。今晚的陪伴,丰富、饱满、深情、纯粹、温馨,每一段都闪闪发光打动人心。父亲郑洪升陪伴郑渊洁一路写作,母亲陶艳波陪伴儿子杨乃斌求学十六年,蒋雯丽作为防艾大使陪伴艾滋病患者十四年,林兆铭五年时间独自陪伴受伤野生动物,妻子唐国妹陪伴丈夫乔榛共抗恶魔。每一段经历,每一个故事,每一种陪伴,都彰显着人性的光辉,都带给我深深的感动,而我想说的是这位母亲的陪伴。
杨乃斌八个月大的是失去了听力,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灾难。母亲陶艳波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幸福的生命,拒绝孩子上聋哑学校,从小学开始就带着小凳子成为儿子的同桌,陪着儿子上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毕业,十六年的同桌,十六年的母子陪伴,十六年的辛酸磨练,终于让儿子成为有用人才,让儿子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细腻、深沉、无私、坚韧。
这一段陪伴,看得我无法抑制地泪流不止,内心的感动和震撼无以言表。杨乃斌的朗读《不为什么》诠释了母亲十六年陪读的唯一理由,这个孩子是不幸的,他在那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听了,无声的世界里他该是多么的寂寞。手机版可是,这个孩子又是幸运的,他有那么一位伟大坚强智慧的妈妈,作为他的耳朵让他听到了声音,让他学会了正常的表达,过上了像正常孩子一样的生活。成长,充满了坎坎坷坷艰辛磨难;成长,又有多少惊喜和欣慰。十六年来的种种滋味,也只有这对母子心里知道。
女人一旦成为母亲,就是同时拥有了菩萨心肠金刚之身,陶艳波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她会让多少人肃然起敬惭愧不已呢?当妈妈的要不断学习,真的要不断地学习、反思,陪着孩子成长需要耐心和细心,也需要智慧和修养。我想,今后的我还得提高自身修养,因为这是一生德修行。
以前,我总想当妈不容易,但要努力当好。现在,我认识到了,仅仅是尽我所能还不够,而是要竭尽全力。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是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会很灿烂地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的花绽放了,自己的那一颗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地看着长大,陪着他她沐欲阳光风雨。如果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也不要着急,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
总有一段文字影响生命的成长,总有一个人在生命中留下抹不去的痕迹。但愿我们的陪伴,是孩子一生最温暖的记忆。倾听他人的故事,感悟自己的人生,这也是成长中的自修。
今晚的陪伴,让我为女儿写下这段话: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陪伴,是最温暖的力量;陪伴,是最纯粹的关爱。陪着你,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我的孩子,慢慢长大!妈妈愿意陪着你,陪着你。
篇3:观看朗读者的心得体会前晚,随着李云迪的钢琴伴奏,董卿首次担任制作人的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播出。没有炫目的舞美,只有6组嘉宾安静的朗读声,节目首播便获得了豆瓣9.4分的高评。有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有艺术家濮存昕,有企业家柳传志,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围绕第一期主题“遇见”,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分享家书,让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随荧屏潜入千家万户。对于节目的首播成功,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真人秀或者纯综艺节目霸屏的今天,这给我们带来了不少鼓舞,也让我看到了文化类节目的风向标。
“我只愿意凭着这一点灵感的相通,时时带给彼此以慰藉,像流星的光辉,照耀我疲惫的梦寐,永远存一个安慰,纵然在别离的时候。醒来觉得,甚是爱你……”“我们喜欢天南海北地旅游,后来走的地方多了,她也累了,就想稳定下来。她原本就喜欢花卉植物,聊天的时候她说要是有个自己的花园该多好,我只有一个想法,就算砸锅卖铁都要满足她,我一定要亲手为她种一个花园。”节目中,汉语之雅驯,文化之宽广,情感之丰厚,全都在节目不疾不徐的节奏中渐次打开。朗读引起了观众很多的共鸣、关注和赞赏,同时也展现出了朗读者们的可爱和执着。无论是明星还是素人,朗读者的真诚打动了无数人。
对于节目首播的成绩,董卿坦言:达到了我们(制作团队)的预期。在被问到为何采用“星素结合”的方式挑选朗读者时,董卿也直言不讳地表示:明星已经被过度消费,在他们身上很难或者说比较难捕捉到大开大合的人生故事。“我们发现在普通人或者说一些特殊的普通人身上,真的有我们意想不到的,能够给我们带来惊喜和感动的一些人生的经历和感悟,像这一期里面鲜花山谷那对夫妇,就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一种我们都没有想到的普通夫妻,还能够有如此真挚、美好、单纯的一种生活,给我们大家带来了无限的想象。”
第二篇:观看《朗读者》有感
观看《朗读者》有感
前段时间听同事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播出了。想着增进些知识,便在空暇时看了看,也并没有太多的感触。但我喜欢董卿姐姐的气质,并随着她来到了《朗读者》。一个人,一段文。她的每一句读白,都让我觉得那是经典。许久没有动笔写些什么了,只因为有了第一期的“遇见”,就自然而然到了第二期的“陪伴”。
我本身并不是一个热爱朗读的人,但是我的内心有对朗读的渴望。遇见了《朗读者》,仿佛又激起了我那早已沉睡在内心深处对阅读的渴望。我开始想起自己读过的那些书:《狂人日记》、《边城》、《围城》、《平凡的世界》······顿时觉得,为何我读的书如此少,难怪节目中的许多经典作品我闻所未闻。
就是在这时,我也没有如饥似渴的阅读,也许是我已甘之堕落吧。但有一件事我不会忘记,那就是每天在睡前观看半个小时的《朗读者》。虽然只看了两期,但我已经有了观看的念头。躺在被窝,被很多平凡的人们、不平凡的事迹感动着。这应该是我近期或者近年来离文学天堂离的最近的一刻吧。
节目播出的第二期“陪伴”,还未开始我并料到,这绝对少不了父与子、母与子之间的那份最平凡的陪伴。说实话,我的内心在排斥着这样的感动。或许只因我是一个不孝顺、不懂感恩的女儿,更或许是因为我从小并没有父母的陪伴。我在嫉妒那些感天动地的父母情。现如今,我没有了陪伴父母的时间,当然也没有想过要去过多的陪伴他们,哪怕拿起电话嘘寒问暖几句,都不知从何开口······ 陪伴是一种习惯,在近年来,我遇见了老公,遇到了女儿,慢慢的我习惯了他们的陪伴,他们也习惯了我的存在。希望我们可以有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理想家庭,永永远远幸福的生活下去······
仨
写于2017年3月2日
第三篇:朗读者
观《朗读者》有感
付小桐
或许懵懂,或许好奇,或许冲动,他,麦克:或许渴望,或许求知,或许利用,她,汉娜:两个年龄相距较远的,看似没有交集的人儿,在一个大雨倾盆的日子,像两道闪电交汇般,从此都在彼此生命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起初,还未成年的麦克由于突然得上了猩红热,痛苦难忍,又下着倾盆大雨,小伙子,躲在一个有着屋檐的巷道,瑟瑟发抖,不由自己的反胃作呕。正巧,这个善良的女人路过,一开始,她只是瞥了一眼,小伙子用那绿宝石一样的双眸恐惧的望着,随后,这个女人,提了一桶水,麻利的冲掉地上的呕吐物,并给了这个在冷雨天瑟瑟发抖,狼狈不堪的孩子一个温暖的怀抱,并一路陪伴,将麦克送回了家。
他们的两人的故事便有了起因,两人也便有了见面的“借口”。在这部电影里,深深打动我的并不是麦克给汉娜寄去的那些磁带,而是汉娜自缢的那一个镜头,心酸,惋惜„„种种感觉不停的骚动着我那被世俗调教得躁动不安的心。
汉娜有罪,集中营的看守,之于犹太人的纳粹,那场大火固执地没打开铁门造成300来民犹太人死亡的凶手。但法庭上的那些自认维护公平、正义的法官、律师却不知道,她,还是一个文盲,对于一个文盲,冠以纳粹之名,她能知道自己将要面对怎样的惩罚吗?她,仅仅是要维护自己拿可怜而卑微的自尊,她不想让世人知道,自己不
识字,更不会写字,由此可看,那份报告怎么可能出于汉娜之笔„„而麦克,他是知情的,他选择了沉默;或许是害怕为汉娜澄清后,自己的生活会受到影响,或许理解了汉娜的选择,选择了维护汉娜的仅剩的自尊。不论怎样,我宁愿相信后者,我相信这个小伙子对爱的定义,对正义的判断。
爱是需要勇气的,为什么这个步入中年的男子依然如故,像20年前在法庭上一样,面对汉娜自学后的成果——一封封满带希望的信 选择沉默。我想不出其他原因,唯有缺乏了爱的勇气,他选择将信放入信盒里,拒绝回上一封。也正是有了这一幕,为汉娜见到那个一如既往的寄来磁带的小伙子后做出的选择做好了铺垫。
20多年的不曾谋面,20多年的声音传递一直成为汉娜生存下的动力。她打破了文盲铐在她身上的枷锁,她从那一叠叠的磁带里看到了生的希望,她从《带小狗的女人》开始学习,直到她会独立阅读并写信„„
两人见面,汉娜似乎明白了什么,她的依靠,她的希望在见到麦克那瞬间似乎就破灭了,在她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地方,借助自己爱不释手的书选择了生命的终结,无尽的内疚与悲伤萦绕在麦克心田。
爱可以超越年龄,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超越种族,甚至超越生死,但公平,正义会吗?战争永远只有胜的一方对败者进行审判„„
第四篇:朗读者
《朗读者》可以说是描述了一个关于爱和性,接着是爱的背叛和爱之死的故事。属于“令人难以置信的一生忏悔”。使人仿佛在屏气凝神的倾听,着了魔似的,仿佛身临其境。这本书是凿破了我们心中冰封的海洋的一把斧子。
战后德国人之间无可救药的关系象征实际上继续隐藏的纳粹时代。十五岁的米夏爱上了大他二十岁的隐瞒了双重秘密的有轨电车售票员汉娜。米夏这个学生象征的是无辜的新一代,他们与父母在感情上不可分离,用海涅的话说这些父母身上有太多的故事,“人们也许知道这些故事,却不愿意知道这些故事,与其回忆它们不如忘了它们。”
米夏在恋人汉娜神秘失踪和他在自己成年后,成了反叛的大学生,代表他那一代人控诉纳粹一代人的罪责。可当他在法庭上再次看到汉娜时,她成了集中营审判中的被告,米夏理论支撑的道德标准顿时化为乌有。他明白了,他的爱情故事的秘密和他恋人的过去的罪恶有着同一个原因---汉娜不识字,这是她极力隐瞒的。然而他在法庭上保持沉默,没有为让汉娜获得自由而说出真相。作者施林克没有这出主人公这么做对与不对,也没有指出承认无法修正的一生大谎算不算尊重了别人对命运的自主权。米夏从触摸到汉娜的身体开始,到几十岁后主人公与自杀的恋人告白结束,以汉娜的死来结束,汉娜不想重新回到社会中,这是滞漠多年的米夏才意识到和汉娜有无法割裂的关系。
在我看来,《朗读者》既是爱情故事诱使人思考道德边缘问题,也是一部德国人对罪责和罪行看法进行的一段闻所未闻的独白。这个故事也说明了法律条文在回答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道德灾难问题时的束手无策。纳粹罪恶的遗留就这样以一种意想不到的,不可挽回的方式,进入一个年轻男人——米夏的生活,使他把自己送上了内心道德的审判席,进行无休止的自我审判。
爱与罪恶的审判,谁有罪?
第五篇:朗读者
《朗读者》12期札记、开场白、结束语
第一期 遇见
【札记】
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那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朗读者》第一季第一期,我们的主题词是“遇见”。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那么,《朗读者》遇见了你们,又会怎样呢?
【开场白】
今天是《朗读者》节目,第一次和观众见面,所以我们第一期节目的主题词,也特意选择了遇见。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
所以说,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也希望从今天开始,《朗读者》和大家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结束语】
一位老人,用毕生的心血,毕生的精力,毕生的热情,在东西方文学的世界里架起了一座桥梁,让我们有可能到达彼岸,让我们有可能遇见。
今天是《朗读者》第一次和大家的遇见,也希望从今往后,能够遇见无声的文字,遇见有声的倾诉;遇见一花一叶,遇见大千世界。第二期 陪伴
【札记】
为什么是陪伴?其实我们每一期的主题词的选择是非常慎重的,有时候为了一个主题词,会反反复复讨论很长时间,但是陪伴是最早确定下来的主题词,而且从来没有改变过。我想因为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当然陪伴也是一个很平常的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最后陪伴就成为了一种习惯。就像我们的朗读者:郑渊洁、乔榛,都谈到了自己夫妻之间的陪伴,父母对孩子的陪伴。
在这期节目当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杨乃斌,一个在八个月的时候,失去了听力的孩子,为了能够让他像健全人一样地成长,他的母亲在他上小学的第一天开始,就成了他的同班同学。所以我觉得,陪伴也是一种力量。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孤岛,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义,所以希望这一期以陪伴为主题词的节目,也能够带给大家一段美好的陪伴。
【开场白】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在顾城的诗里,陪伴就是这么简单而美好。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陪伴。比如说这会儿,你我之间是一段短暂的陪伴;比如说我们的学生时代,和我们的同学,那是几年的陪伴;还有一种陪伴,是生命里血脉注定的一生的陪伴,那是我们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陪伴。
【结束语】
声音啊,虽然是用来听的,但是一旦注入了情感,就变得有份量,压在我们的心底,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就如同陪伴,虽然是最简单的一件事情,一旦拥有了责任,便让这一生都变得无怨无悔。第三期 选择
【札记】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
选择无处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
在我们这期节目当中,你会看到的是,徐静蕾选择了挑战和变化;耶鲁村官秦玥飞,选择了希望的田野;红丝带校长郭小平,选择了呵护与守望;最让我感动的是麦家,曾经叛逆的他,如今面对叛逆的儿子,选择了理解和宽容。
选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让我们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完善。如果说,人生是一次不断选择的旅程,那么当千帆阅尽,最终留下的就是一片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景。
【开场白】
人这一生,要面临多少次的选择,小到今天我们吃点什么,大到在一些关键时刻的决策。有一年,法国的一家报社举办了一个有奖竞答,其中有一道题目是:如果卢浮宫着火了,你选择救哪一幅画?最终,获得金奖的答案是:我选择离门口最近的那一幅。所以说选择是一种智慧,而我们的人生,也是一次又一次选择的结果。
【结束语】
有人说我们这个时代不缺机会,所以也势必会让每个人面临很多的选择。那么是遵从自己的内心,还是随波逐流;是直面挑战,还是落荒而逃;是选择喧嚣一时的功利,还是选择持久平静的善良。无论如何,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做出一个在日后回想不让自己后悔的选择。第四期 礼物
【札记】
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种爱的表达,就有多少种礼物。父母无私的爱的养育,经历苦难之后的成长,不断地学习所积累下来的智慧,这都是最好的礼物。就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切·米沃什,在诗歌《礼物》当中所写到的:这是幸福的一天,我漫步在花园,对于这个世界,我已一无所求。这是诗人馈赠给自己心灵的一份礼物。
在我们的这期节目当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赵家和教授,虽然他已经在五年前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他所播种下的一颗善的种子,是留给这个世界所有孩子的最好的一份礼物。
用纯净之心去创造、去发现、去感悟,你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礼物。
【开场白】
礼物,多美好的一个词。仰望星空,地球是宇宙给人类的礼物;低头凝望,一花一叶是大自然给世界的礼物;孩子是给父母的礼物;朋友是陪伴的礼物;回忆是时间的礼物。那在我们今天的节目时间里,就让我们一起去打开一个个色彩各异,却同样充满情感的礼物。
【结束语】
谢谢,谢谢孩子们。希望你们都能够努力学习,好好做人,学以致用,未来能够成长为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那是回报给赵爷爷的最好的一份礼物。而对于赵家和教授,我想也可以用遗体捐赠者墓碑上刻着的那句话,来总结他的一生:他燃尽了自己,了无遗憾;而他的精神,烛照世界,永不熄灭。第五期 第一次
【札记】
我们这一期的主题词是第一次,人这辈子要遇到很多很多个第一次。就像这次在节目当中,让我记忆深刻的像刘震云,第一次给《安徽文学》投稿,拿到了七十多块钱的稿费,立马就请女朋友去吃饭;许镜清老人第一次在人民大会堂,拥有了属于他自己的一场音乐会,但是他为这一天等了三十年;王学圻二十年前就第一次当导演了,可是这部电影拍到最后就剩下了三个人,让他欲哭无泪。
这都是非常宝贵而难忘的第一次,因为它们意味着我们的成长。就像作家汪曾祺所说的:人第一次,往往需要勇气,但是第一次也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它是探索、是挑战、是机遇。所以说,如果你的人生能够拥有越多的第一次,也意味着我们的人生越丰富、越多彩!
【开场白】
我们的一生,会经历许多的第一次,难忘而又宝贵,它意味着我们的成长。其实细想来,每一个人都是在第一次过自己的人生,不是吗?这条不能回头的人生道路上,正是许多不可复制的第一次,让我们从昨天走到今天,走向未来。
【结束语】
第一次往往是需要勇气的,但第一次也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第一次是探索,是挑战,是机遇,是升华。很多时候,个人的第一次也带着深深的时代的烙印,甚至是国家的记忆。就让我们去感谢这些机遇,也感谢赋予了这些机遇的我们的伟大的时代!
第六期 眼泪
【札记】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主题词选择的标准,首先是它的情感张力。我希望所有的观众在听到这个主题词的时候,都会有很丰富的生命联想,不管你是谁,不管你在哪里,不管你在做什么,比如说,眼泪。
这期节目当中,张家敏是一位和乳腺癌抗争了二十三年的老太太,她说,她过去到现在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昂起头,不让眼泪流下来;导演陆川是一个泪点很低的人,爱流眼泪,所以有时候,他会抗拒眼泪;斯琴高娃,一位一直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眼泪的优秀的演员,这一次在我们的现场,她流下的每一滴眼泪,都属于她自己。
眼泪是无色的,但是它分明又有着最丰富的生命的色彩!
【开场白】
说到眼泪,你会想到什么呢?软弱?眼泪,有时候是软弱,有时候是坚强;有时候是忏悔,有时候是宽容;有时候是羞怯,有时候是勇气;有时候是失败,有时候是成功。
就如同每一个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而当我们要谢幕的时候,也将会在别人的泪水里告别一样。那今天就让我们在一颗颗晶莹的泪水中,去感受那最真实的生命印记。
【结束语】
人的心灵应如浩渺瀚海,只有不断接纳希望、勇气、力量的百川,才可能风华长存。我们也从一个科学家的眼泪当中,感受到一个人愿意为了理想奉献终身、矢志不渝的情怀。勇敢的人不是不落泪的人,而是愿意含着眼泪继续奔跑的人。第七期 告别
【札记】
海子说:“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路。“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这是陆游和唐琬之间痛彻心扉的告别;“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的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是杨绛先生平静超然地和这个世界告别。
这在期节目当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作家曹文轩,他向我们娓娓道来和故乡和父亲的告别。也让我们仿佛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世间所有的文字千年百年都在做着同一篇文章——生离死别。
告别,是结束也是开始,是苦痛也是希望。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
【开场白】
人这一生早晚会遭遇告别,告别让我们成长,学会告别让我们成熟。而无论是主动地选择,还是被动地面对,告别多少有些伤感,但是告别也蕴藏着希望。每一段告别的背后都有故事,一段又一段的告别,构成了人间百态。
【结束语】
欢迎总是带着微笑,告别却伴随着一声叹息,看来也不尽然。既然是不可避免的要和告别面对,那我们应该选择充满勇气地去面对。我们这期以告别为主题的节目到这里也要和您告别了,我该说些什么呢?我想我还是借用王蒙先生的诗句来做一个结束吧——让我永远想念你们,招呼你们,并且怀着骄傲,注视着你们!第八期 勇气
【札记】
就像茨威格所说,勇气是逆境当中绽放的光芒一样。它是一笔财富,拥有了勇气,就拥有了改变的机会。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贝多芬的扼住命运的咽喉,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些勇气都彪炳在史册上,流传在故事里。
而在我们这期节目当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文学史家樊锦诗,一位瘦弱的南方女子,从北大考古系毕业之后,她用了五十四年的时间坚守在大漠深处,而她为敦煌所做的一切,也被季羡林先生誉为是功德无量。
勇气有时候是一瞬间的闪念,有时候是一辈子的执念。勇气是在你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开场白】
勇气是我们生命当中最鲜艳的一抹原色,很多的文字都在赞美着勇气。莎士比亚说,有德必有勇,正直的人不会胆怯。试想一下,如果历史失去了勇气,那将失去改写的英雄;如果人生失去勇气,那很多日子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在今天的节目时间里,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位又一位朗读者身上的勇气。
【结束语】
文学家喜欢说永远的敦煌,永远的莫高窟,而我们今天真的是看到了一位老人,为了永远这两个字,付出了最实在的努力,最刻苦的坚守。感谢这世界上所有的勇气,他们在改变历史,创造奇迹!第九期 家
【札记】
家,简单一个字,能引起无数人的情感共鸣。因为家是每一个人最初的记忆,也是我们最终的归宿。莫尔说:“为了寻找想要的东西,我们走遍全世界,回到家,找到了。”而中国古人则推崇,“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是个人通向外界的重要的纽带。
在今天的这期节目里,让我最有感受的是作家梁晓声的那句话,“每一个人都有现实的家园,书本可以构建一个精神家园。”家,真的是一个充满内涵又充满温暖的词。
【开场白】
家,是一个有温度的词,它不仅是我们身体休息的地方,更是我们心灵停靠的港湾。倦鸟归林,鱼翔浅底,落叶归根,这都是对家的渴望,也是生命在追寻一种归宿。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一个个不一样的家,去感受家庭里的悲欢离合、冷暖人生。
【结束语】
八十二年前,青年学生们在民族存亡的危难关头,所表现出来的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直到今天依然感人至深。时光荏苒,精神传承。在今天,莘莘学子开拓进取,坚持理想,同祖国一道前进,就成了落在我们肩上的新时代的新使命!第十期 味道
【札记】
如果你要问我最有味道的一部文学作品是什么,我可能会想到《红楼梦》。因为在《红楼梦》里既有着让刘姥姥百思不得其解的要用十只鸡配着烧的茄鲞,也有着元妃省亲的时候派专人赏了宝玉的糖蒸酥酪,这些都是能够在饭桌边尝到的味道。
《红楼梦》最触动人心的是字里行间的人生况味。《好了歌》的好便是了,了便是好,那是一份心酸和无奈;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为人处世的一份智慧;一个是枉自嗟呀,一个是空劳牵挂,这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命中注定的爱断情殇。
味道,落到笔上就成了风格,吃进胃里就成了乡愁,刻在心上那就成了一辈子都解不开的结。就像法国作家法朗士曾经说的,让我们尽情地去享受生活的滋味吧,我们感受到的越多,我们便生活得越长久。
【开场白】
味道,当然不仅仅是指舌尖上能够感受到的那些味道。我们常说人生百味,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所听到、看到、遇到、想到,慢慢都会积累成一种特殊的味道。比如说气质是一种味道,腹有诗书气自华;比如说品格也是一种味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如说心情,有时候也是一种味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那今天的节目时间里,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尝人生这场饕餮盛宴,为我们带来的不同的味道。
【结束语】
有人说,诗词存在于苦难,诗词承载着苦难,就如同叶先生的一生,就像一首慢声低吟的长诗,充满着聚散离合各种悲欢,但是最终我们感受到的依然是爱和希望。
就像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既有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一份纯真质朴,也有着“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一份探索;既有着“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一份雄心,也有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一份从容和淡定。
这是人生的味道,是文化的味道,是民族精神的味道。第十一期 那一天
【札记】
人这辈子,不是活过了多少日子,而是记住了多少日子。每一个被你记住的日子,都将成为生命里不可复制的那一天。
就像“面对行刑队时,想起了父亲带自己去看冰的那天”,这是《百年孤独》里奥雷利亚诺上校的回忆;“再也没有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有那夜似的好戏”,那是《社戏》里迅哥独特的记忆。
而我们这期节目当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安文彬,作为中英香港主权交接仪式的总指挥,说起那一天,他热泪纵横。1997年7月1日零点零分零秒,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为了那一天,一个民族等待了一百五十年。
我们很容易记住那些波澜壮阔的、力挽狂澜的、全新蜕变的那一天,但其实无论伟大还是平凡,那一天都因为它的独特性,被标注在了时光的日历上,它注定了我们是谁。
你的那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开场白】
那一天,一定是让你难忘的一天:也许是金榜题名时,也许是洞房花烛夜;也许是19世纪的某一天,左拉、雨果、巴尔扎克在左岸咖啡馆构思着传世之作;也许是阿姆斯特朗自身的一小步,代表人类的一大步被载入史册。如果说,时光的藤蔓攀爬着光阴的故事,“那一天”一定是千回百转的一枝。
【结束语】
从1984年,中国人第一次登上南极乔治王岛到现在,南极科考队经历了三十多年的艰苦奋斗。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一代又一代的南极科考人员,把足迹留在了那样一个充满科学之谜、冰封雪埋的世界里。虽然说那一天已经成为过去,但是那几代人愿意为了科学、为了国家、为了人类,献出青春乃至生命的精神,值得被永远铭记。第十二期 青春
【札记】
人生有一首诗,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往往并没有读懂它;而当我们能够读懂它的时候,它却早已远去。这首诗的名字就叫,青春。
青春是那么美好,在这段不可复制的旅途当中,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记忆。不管它是迷茫的、孤独的、不安的,还是欢腾的、炽热的、理想的,它都是最闪亮的日子。
雨果曾经说,谁虚度了年华,青春就将褪色。是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挥霍的。只有这样,当有一天我们回首来时路,和那个站在最绚烂的骄阳下曾经青春的自己告别的时候,我们才可能说,谢谢你,再见。
【开场白】
青春仿佛是一种宣言,它昭示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激情;青春也是一种姿态,心有猛虎,细嗅蔷薇;青春也是一种勇气,带着加速度在奔跑,渴望找到未来的答案。那今天就让我们在那些也许正青春,也许不再青春的人们的身上,去感受青春永恒的魅力。
【结束语】
终于到了要说再见的时候了,我还记得节目开播的那一天,我站在这里对大家说,你好。我们那期节目的主题词是遇见,我说希望这一次的遇见让我们彼此感受到更多的美好。我感受到了。感谢所有来到这个舞台上的朗读者,感谢所有走进我们朗读亭的朗读者,感谢所有热爱《朗读者》的观众朋友们。
有人说,青春是那么美好,唯一的缺点就是消逝得太快,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而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拼尽全力,好好生活。感谢收看《朗读者》,明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