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生读目送心得体会
《目送》的七十二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高中生读目送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阅。
高中生读目送心得体会1
书的封面是大块大块深深浅浅的绿,这是大自然的颜色。时间在流逝,物是人非,仅有足下的这片土地没有变。初见《目送》这本书,隐约中使我从内心中感到无限的亲切,回忆往事,感觉在某些方面与作者有着同样的过去与经历,作者在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正如书中所诉,以往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此刻相信了。以往不相信“色即是空”,此刻相信了。以往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此刻有点信了。以往不相信无法实证的事情,此刻也还没准备相信,可是,有些无关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终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引发读者无限深思。
经过全书的阅读与思考,我深刻感受到作者拥有一颗悲悯生活的心,仅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感同身受。最为珍贵的是,我学习到了作者龙应台的广阔视野和朴实的文笔。建筑在你的视野和你对生活汲取的养分上,这是一种平淡但充满魅力的美丽。书中的很多想法资料很多的你我都能书写出来,可是那样的角度和叙述方式却是我们不可及的。
有人说,少年时读过的书,奠定了我们少年的底色。如果沐浴过瓦尔登湖的晨光,奔跑过聂鲁达的黄昏。任凭世间万象映射心间,你仍旧能以梦为马,踏遍天际的绛紫与金黄。读完《目送》这本书,使我深深的沉迷其中,回味每一个是以往历的画面。光阴似箭,昙花一下,稍纵即逝。
高中生读目送心得体会2
这是一本奇妙的书。淡淡的文字,凭吊的语调,细腻的感受,完全没有华丽的影子,也没什么大悲大喜。但却能让人很认真地读下去,在无形间净化我们那被尘埃腐蚀的心灵。
这是一本记录她生活点滴散文。这本书中,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作为母亲在对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作为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是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作为采访者所熟悉付出的那份真切;记录了自己作为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
翻开这一本《目送》,竟然让我从头到尾保持眼睛酸楚的那种感觉——仿佛一个饱满欲滴的石榴果。
《目送》七十二篇散文,文字抚过了父母、子女的亲情,知己好友的友情、周围世界的'植物、动物、风景……用那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出最动人的心弦的那种感觉。读起来,连呼吸都充满了共鸣的激动。
这是一个关于时间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我们也成为那个望背影的人时,才会真切的体会到父母那份痛楚与沉默。小时候父母把我们当孩子,父母老了我们把它们当孩子。我们会懊悔,懊悔曾经的无知,但时间不留给我们一点机会,我们想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一切的感受,可被时间悄无声息的挡住了。时间让我们改变,让我们懂得了一切,也让我们失去了很多。
真的是这样,有些感受只能一个人体会,有些泪只能一个人掉,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个人走。明白了这些,才算是真真正正成长了吧。
高中生读目送心得体会3
她有一双温柔的眼,为人母,慈爱地注视孩子,为人子女,关怀地注视父母;她有一颗细致的心,感受大千世界极致细微之处,寻找常人不曾想到的生活大道;她有一支淡如水的笔,却一针见血道破世事百态。
龙应台的文字就像上好的绿茶,初尝有其苦涩感,但回味浓醇,令口舌生津。第一次读她的书是在六年级,觉得内容着实生涩难懂,与我的生活相距甚远,于是便将它束之高阁,庋藏焉。直到这个寒假重新将它取出,细读后忽然觉得烟消云散,眼前豁然开朗,读至精彩处,还不住颔首以表赞同。所以,人对大义的理解能力与他的年龄、阅历成正比。
全书里令人影响最深的一句恐怕就是“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著,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对其的理解是,每一代人都有他不同的思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就好像一条从宽阔的大道走进岔路。在大道上父母与孩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一旦走到路口,父母、孩子就不得不选择最合适自己的那条路。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那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多陪陪父母,多分一些爱给他们,不要远远地望着他们的背影而心存愧疚。
还有一篇令我感想较深的是《狼来了》。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里,狼是一种残忍而机警的动物,它们总是捕食温顺的小绵羊和可爱的小猪;在故事“狼来了”中,狼群引得全村人手持锅碗瓢盆扛着锄头扁担欲杀之;更有父母从小告诫孩子“你再不听话,大灰狼就把你叼了去吃掉”云云。然而事实上,狼并非如此可恶。它们团结合作、共同进退、知恩图报、坚强执着、锲而不舍、和谐共生……由此可见,人从小被教授的观念常常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不到特定的情况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这也是为什么早教如此重要。
《目送》共散文七十三篇,道尽子女与父母的牵绊,兄弟的携手共形,朋友的牵挂,在脆弱的边缘迷失,在失落的低谷徘徊。
可以说读一本她的书,就是读一遍人生。
高中生读目送心得体会4
喜欢龙应台,喜欢她简单的文字,喜欢她平实随意的文字流露出来的真挚、细腻的情感,一字一句都戳中心窝,暖暖的,“对,就是这样的‘feel’,”就是我一直想要表达却没有抒发出来的感情。从《野火集》的桀骜犀利,到《孩子你慢慢来》的慈爱温柔,到《亲爱的安德烈》的小心翼翼,再到如今的《目送》,越发丰润豁达,对生命、对亲情、对幸福的深情领悟。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年龄如你我,当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心会不会剧烈的颤动一下,压抑许久的'情感是否一下子找到了出口?
从读大学到现在工作,离家已有十载,离家远了,自己年龄大了,反倒觉得和父母之间的线越牵越紧了。记得上学的时候,每年寒暑假回家,刚到家的几天,不管做什么,只要是在父母的视力范围内,那目光必是紧紧追随的,笑着看我吃饭,边说“慢点吃,还有呢”;笑着听我聊校园的趣事,偶尔插一句“是吗?”,常常会被看得不自在,心想“这是肿麽了,不就是半年没回来吗?”;每次开学的前一周,父母必是睡不好的,又一次的“目光紧紧追随”,心想“至于吗?半年后不就回来了吗?”那时的我,就像一只小小鸟,只想越飞越高,挣脱那温暖的怀抱!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因为工作在外地,回家的次数很少,每次都是急匆匆,惹得妈妈总是念叨“真是忙啊?就不能多呆几天?”,满眼关切、恳求。因为要赶火车,每次离家总是清早,爸妈一早起床,把我送到车站,之前很少回头望过。直到有一次,有一个考回家里的机会,但经过努力还是错过了,父母又一次送我,车子已经开动,只觉得心里沉沉的,回头望去,父母一直站在那里“目送”,看着他们微驼的身影,泪水再也控制不住。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总有一天,他,她会离开,正如书中写的“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所以,做儿女的我们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常回家看看。
高中生读目送心得体会5
日前读了《目送》一文,主要是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文中有七十三篇散文。其中有的散文还参插了一些图片。在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是我慢慢、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慢慢、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读《目送》一文,让人有一种顿悟的感觉。其实父母与子女这一生到底是什么关系,应该如何处理父母-子女关系。作为父母的,都想把孩子的一切都包办下来,认为可以多为孩子做一点,孩子就会少吃些辛苦,而作为子女要感恩我们的父母,没有父母,我们就不会有这么美好的生活,就不可能快乐健康的成长;就像歌曲《常回家看看》那样,父母不图儿女为家作多大贡献,只要儿女在身边多陪陪他们多照顾他们,他们就会觉得很开心。
在现实生活中作为子女,每天目送父母的容颜老去;作为父母,目送孩子背着书包上学渐渐远去的背影;作为老师目送一批批的学生走出校门。其实,就算是让你追,你也追不上!这就是一代代的人生啊!《目送》读后感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人到中年,当你读到这段话的时候,你的心会不会剧烈的颤动一下?
这是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目送》中扉页上的一段话,说得既令人心酸又无奈,步入中年,拥有年轻时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资本,但是平静下来才发现父亲已经远去、母亲也在慢慢的老去、儿子们挣脱自己的保护要远行、朋友们在曲终之际渐渐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在别人眼中拥有一切的“我”却无力将他们一一挽留,环顾四周,惟有任凭他们渐行渐远,默默“目送”。有没有在这里找到你的影子,这里的“我”又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女士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与反省,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他们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印象最深的是以前回老家,每次走时,我昂头在前面大步流星,偶尔回首,总看见奶奶撩着围裙的一角不停地擦拭着眼睛。那时很不以为然,又不是再也不见,干嘛就像最后一次般伤感。但是,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后一次。你不管怎样离开,都不再会有人为你留恋,为你挂牵,为你等待。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会有谁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离开,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我们的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蹦跳着离开。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他(她)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高中生读目送心得体会
第二篇:读目送有感
读《目送》有感
在慵懒的冬日下午,沏一壶台湾的高山茶,仿古的书吧里阳光斜拥过来,席地而坐,用心感受时间的无言,生命的《目送》,有淡淡的忧愁萦绕。一种书香浸润的温暖和淡定竟如此质感。年过不惑,读书的习惯虽未改变,但借口越来越多,读书越来越少,如不是办公室“读书月”的强制牵引,和宝岛知名知性女作家龙应台的交流真不知将缘定何时,在世俗和喧嚣中久躏的我被真切平凡的感情融化,久违的感动翩然而至。
人生是落寞的。反复地阅读《目送》,发现人到中年,和文章中的感受如此雷同——“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的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此时,一幕幕场景掠过脑际:父亲用吉普车送我至校门后迅速的离开,千里迢迢看望时对坐的无语;高我半个头的儿子身背吉它头也不回的身影,和他聊天时反复说我out和啰嗦的尴尬,请他参加亲朋好友聚会生怕拒绝的小心翼翼。但我知道父子之间总有包容,总有相信,总有依赖。读完后终于明白,我的落寞和目送和背影有关,父子之间的视线和凝望总是隔空交会。
人生是纯粹的。纯粹到只为爱的人静静地做一件事。龙应台为失忆的母亲一整天涂指甲油,一遍又一遍地回忆耽溺于美的女
人说的话:“小晶,你要化妆。女人,就是要漂亮。”就像我的母亲,想见我时经常拨通我的电话又挂掉,怕我在开会或有事,接通后总是小声地问打搅我工作没有,而我接听时态度总是生硬;母亲经常做好饭菜静静地等候我们,我们总是不停地挑剔甚至爽约,甚至指责菜弄得太多,说这乡下习惯一定要改,母亲总是笑嘻嘻地答应下次一定改,到了下次还是一满桌子菜。读了《胭脂》我更明白,纯粹的爱应该是相互传递,是一句温暖的问候,是一小时抽空的陪同,是聆听,是肯定,是表达,有些爱你永远不要停,有些事你永远不必等。人生无常,纯粹爱的瞬间刹那,极易稍纵、即逝,我们要握住每一个当下,让瞬间永恒。
人生是美好的。因为人生有《牵挂》。龙应台在飞奔去机场的路上,给朋友丽莎打电话:“准备点吃的给我”,“洗衣机里有洗过的衣服忘了拿出来晾,请马莉处理,冰箱里过了期的东西全部丢掉,都发霉了。”随意的交待透出朋友的真挚。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眼前,朋友的牵挂最真最美。牵挂你的人慷慨地赠与你时光与情感,就像我对二三十年的“铁杆”呼来唤去,喝酒、打球、娱乐要他们随时奉陪,甚至承受我八小时以外的糟脾气。也有远方的朋友“相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的电话,相互鼓励、问候,侃侃而谈,字字珠玑,在述说中成长与提高。我和龙女士有共同的感悟,牵挂你、照顾你的人太多,我们做得太不够。真正的朋友是山、是海、是翱翔的风筝,善待朋友,多予他一份牵挂,人生会更加美好。
人生是有时间的。有时候,我们用眼睛看见的“坏”去量时间:破败的城墙,斑驳的门栓;有时候,我们用细微的“动”去量时间:星星的行走,潮水的涨落;作为我们,都在用人生丈量时间:红颜夫妻变成老夫老媪,纯真的婴孩变成心事重重的中年人。人生对时间的丈量,有的漫长,有的短暂,有的永恒。有的人无所事事,处世忧郁,浮躁空虚,就会度日如年,漫漫人生就会无处搁放。有的人理想坚定,认准目标不放弃,不抛弃,就会感觉时光匆匆和时间的稀缺,感到人生的短暂。在浮躁中保持淡定,在喧嚣中恪守宁静,在冷漠中追求纯真,一刻也会成为永恒。逝水流年,转眼己至中年,回顾自己走过的路,经常告诫自己留住书香、捍卫常识、追求本真、善待人生。但遗憾太多,在时间的河流中冲刷,很多事变得不再相信,但四十岁后,很多的事又相信了。对于行路的我,会用真诚的眼睛一生去寻找相信,因为我知道,人生是有时间的,时间可以证明一切,冲淡一切,成就一切。
读龙应台女士“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的书”。有温馨的震动,有温暖亲情、友情、爱情的冲击,有真、善、美的抚慰,于是2011年的这个冬季,我变得充实而美好。
第三篇:读《目送》有感
读《目送》有感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看了龙应台的《目送》之后,我感触颇深,书中对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细微感情描绘十分真切。应该说作者用她自己的切身体会,讲述着这世间最动人的东西------亲情。由此,我想谈谈自己看了这本书之后的感受。
喜欢龙应台,喜欢她简单的文字,喜欢她平实随意的文字流露出来的真挚、细腻的情感,一字一句都戳中心窝,暖暖的,“对,就是这样的‘feel’,”就是我一直想要表达却没有抒发出来的感情.从《野火集》的桀骜犀利,到《孩子你慢慢来》的慈爱温柔,到《亲爱的安德烈》的小心翼翼,再到如今的《目送》,越发丰润豁达,对生命、对亲情、对幸福的深情领悟.“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年龄如你我,当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心会不会剧烈的颤动一下,压抑许久的情感是否一下子找到了出口?
龙应台在书中写到她与儿子之间以及她与母亲之间的小故事。她发现,随着儿子年龄的增长,有了许多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看法,他变得有思想,甚至有些叛逆。他会开始有些嫌弃自己的妈妈懂得东西太少、没见过世面,讨厌她在看见什么稀奇的东西之后就大惊小怪„„由此,我不禁想到自己的妈妈,小时候,对我而言,她就是天,她会讲一些我从来不知道的事,教我唱动听的歌曲,那时候总觉得,妈妈是世界上最博学的人。然而,我慢慢的长大,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对妈妈的依赖就少了。电话里,她开始变得沉默,总是默默的听我讲述着我看到的世界,然后,淡淡的嘱咐我,一个人在外面要照顾好自己。
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开始学着从一个母亲的角度看孩子的成长,龙应台作为一个母亲,她的态度让我明白,不论是儿时那个懵懂的你,还是后来那个成熟的你,变的,从来都只是外在的表达方式,不变的,是母亲对孩子的爱。
所以,即使现在的你认为自己已经足够成熟,也不要随便忽略母亲的感受。不要总是嫌弃她给你买的衣服不够时髦;不要总是抱怨她讲话啰啰嗦嗦;不要总是怪她懂得太少„„要知道这么多年来都在包容你、都在爱护着你。
有些话啊,要快些讲出来,因为也许某天,你已经没有讲的机会了;有些爱啊,要快些表达,因为这爱太深厚,要用一辈子回报;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因为路途中的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
书中关于作者和她父母之间的故事更是让我动容,偶尔的一张老照片,一段逻辑不明的对话,都饱含的她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她说道,她的母亲有五个儿女,一个在大陆,四个在台湾,都有很大的成就,而母亲在年老时,患上了痴呆症,经常认不得他们,但作者总会耐心的告诉她:我是你的女儿。她的父亲患病时她在医院照顾,亲手给父亲换洗,从不嫌弃。也许,我们总是觉得时间还很多,以后再去回报我们的父母。可是,中国有句老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我们认为自己有实力去回报父母是,也许他们已经老得不认识你了。
我想,也许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应该不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让他们看的我们过得很好,是经常关心他们,耐心的倾听他们讲述他们身边发生的事。你也许还未发现,当年取得某些成功时,他们也许表现的很淡然;而当你失意时,他们会在你身边告诉你:孩子,有我们在,什么都不要怕。也许,他们不会经常说我爱你,而他们的爱却从未减少。
也许,你只能在某个瞬间强烈的感受到父母的爱,让你觉得这爱不过是沙上印、风中音、光中影,殊不知,这感情,早已深入骨髓。
满上遍野茶树开花。
这是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用简单的对话写出了在父亲生命的尽头,作者每天跟他打电话的内容。看出了作者对父亲即将逝去的不舍与心痛,还有淡淡的后悔,她觉得作为儿女,自己为父母做的太少了。我们还小,还不用面对这样痛苦的永别,但我们也必须知道,这一天总会到来,我们能做的只有活在当下,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每分每秒,才不会在未来的某天幡然醒悟、后悔不已。
满上遍野的茶树,盛开着花,满上遍野的一片白。这是作者最后为父亲送别的画面,很唯美,也很伤感。
看完了《目送》,我将会珍爱与父母相处的每个瞬间。
第四篇:读《目送》有感
《目送》读后感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句话说得令人心酸又无奈。龙应台通过她的人生,深刻地意识到了目送的意义。在她的一生中,曾目送过她的儿子第一次踏进小学校门,她的父亲开着小货车慢慢离去,以及她的父亲留下的最后一个背影„„
在这其中,作者望着她的儿子消失在海关窗口后的那次目送,深深地震撼了我。
幼时的华安,曾是那么依依不舍地离开母亲上学,在走进校门时不断地回头。那时的他,对母亲敞开心扉,对母亲的依赖占据了他幼小的心灵。可随着他的成长,他渐渐地关闭心灵的大门,尽管母亲对孩子有无限的关爱,可孩子不理睬母亲。随着他头也不回地,毫无留恋地走上飞机,留给母亲的,除了背影,只有无尽的落寞和无奈。
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或许我们每个人都会到这一个阶段,开始对亲人的关心感到不耐烦。在这时候,周围的人或许会痛心,但这是令人无奈的,只能默默地看着自己的背影渐行渐远。
章涵琪
第五篇:读《目送》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
张怡扬的家长
很早前我就看过台湾作家龙应台的《目送》,虽然有些浮光掠影,但仍被被她流露出的浓浓的真挚的的爱所打动。今陪孩子重读,感触很多。
龙应台先生的《目送》,是一本文笔从容舒缓,感情真挚的散文作品(感觉台湾的作家们文笔都是那么优美、舒缓,叙事缓缓讲来,而真挚动人的情感流淌在文字间,总是默默、久久地打动人)。她写了孩子在她的目送中渐渐长大、离开她,如蒲公英一般飞远;而深切爱着她的父辈们在她的目送中踯躅、衰老,直至消失在世间。痛彻心扉而时光不可能倒流,留下无尽的想念。所以龙应台作为一个妈妈、作为一个女儿最后无奈的宽解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渐行渐远。我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离开我们的人都用背影默默告诉我们:不必追!
我也想起送儿子张怡扬上学的情景:上幼儿园送到园门口,胖乎乎的 他有些怯怯的,边走边不时 回头看我,我很不放心的看着他幼稚的身影,融入一群小朋友中,我在他身后大声的嘱咐:“乖哟,妈妈下午一定早点来接你,别怕”。上小学了,我们一起走到校门口,他会欢快的:“妈妈,再见”!蹦蹦跳跳的就跑远了,留我在校门口担心这粗心的小男孩,会在学校摔着磕着吗?惦挂不已。到读初中了,我送他到车站乘车去学校住读。他很有些意气风发地背着大书包,上车、打IC卡,放下包,一气呵成,一副少年老成,很独立的样儿。在车上安顿好,然后转身对着车下恋恋不舍,眼巴巴望着他的我,很有些不屑的挥挥手,很能干的独自乘车去学校了,留我在车站目送着他:自己一个人在学校生活,会照顾自己吗?担心不已。
而我们的父母们,却又好似不停地唠叨我们,惦挂我们。他们不关注自己的身体、生活,却总是关切我们生活、工作怎样。害怕我们生活不快乐、不如意。他们拖着衰老的身体,还把我们当小孩对待,不放心这、那的,要把这样好吃的、那样有营养的给我们备着,做家务事还总是争着抢着做。看见他们日渐佝偻、衰老的身影,心里真是不忍和痛切不已。时光不可以倒流,不能再看见他们年轻、健壮的身影了。想起我小时候爸爸背着我,健壮得可以背着我小跑玩耍,爬在他身上给他找白发,满头翻找很久都找不到几根白发。而今却是背驼着,走路慢拖拖,满头的白发。父母们似乎就在我们的不经意间一下子就衰老了!.时间的流逝,让许多的往事淡化,但是父母给我们的爱是不会淡去的,他们的爱会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我们这样的爱孩子,爱得几乎不忍让他们离开我们去经历风雨;而我们又是这样的被父母们爱着!我们爱着父母们,疼惜他们一点点的老去,却阻止不了时间的流走。龙应台先生诠释了她的亲情、孝心和爱,也点染我们:既然亲人们在一次次的目送中渐行渐远,那么就让我们在当下,为父母、为孩子,更努力的多爱些,多付出些!
2014年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