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大江南北》中刊发的《红军杨》心得体会
读《大江南北》中刊发的《红军杨》心得体会
2019年第337期《大江南北》中刊发的《红军杨》一文讲述了学生在老师的课堂上看到了红军杨,一开始大家以为只是普通的杨树枝,后来当老师拿起一根树枝从枝节处折断,随着“啪”的一声脆响,只见被折断的枝节处呈现出小小的、红红的五角星,再折断,又是一颗五角星。同学们都惊住了。老师介绍,这是她重走红西路军长征路,从西路军陵园带回来的,西路军战士浴血奋战,被捕后被迫去种植杨树,树活人活,树死人死,年年岁岁,草木有情,将红五星深深镌刻在树干里……
读到这里,我不禁对这红军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网上搜索,我知道了红军杨是小叶杨的一个品种,它的小枝通常较粗,髓心多为五角形,所以有非常清晰的五角星图案。网上还流传着很多红军杨的故事,虽然知道这些都只是巧合,但却寄托着人们对红军精神的赞扬和继承。
有人说,世上有两样东西亘古不变,一个是头顶的日月星辰,另一个是心底的高贵信仰。这一根根小小的树枝,不仅寄托着红军的精神,也寄托着他们的信仰。长征,正是一座信仰的丰碑。总书记说,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
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广大青年自当牢记总书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的寄语,肩负新时代的使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斗,做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新青年。
不忘初心,做有梦青年。当幸存的耄耋老人被问到为什么要冒险参加红军,老人坚定地回答,因为参加红军能过上好日子,能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正因为有这份信仰,红军将士才始终坚信,长征的尽头不是绝望,而是希望。当代青年也要有信仰,要与人民同心同向,将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人民梦想结合起来,立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志向,坚定矢志不渝跟党走的信念,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牢记使命,做追梦青年。不怕苦、不怕死是长征精神的本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具体到每一个人,只要有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追梦路上的我们,难免会遇到挑战和挫折,我们要学习红军杨,耐寒,耐热,不管是在顺境或者逆境都拥有顽强的生命力,更要发扬长征精神,不怕吃苦,不怕挫折,牢记使命,练就扎实的本领,为梦想“筑基”。
砥砺奋斗,做圆梦青年。奋斗是青春永恒的底色。苦干实干,让青春的步伐铿锵有力: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第一书记,坚守三尺讲台的“最美教师”,赶赴火场的“逆行英雄”,风里来雨里去的快递小哥……无数辛勤工作、努力拼搏的青年,用年轻的肩膀托举起这个大有希望的新时代,为“中国号”巨轮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前进动力。是他们,用坚实脚步写下了豪迈的追梦宣言:无奋斗,不青春!
重整行装、怀揣信仰再出发,新时代的长征路,就在我们脚下。
第二篇:读《大江南北》有感(本站推荐)
读《大江南北》有感
转业到地方后,有机会接触了《大江南北》,并很快就喜欢上了这本杂志。杂志上的文章,主题鲜明,具有真情实感,富有感染力。它以丰富的栏目内容、多样的创作形式、鲜活的事例,不仅宣传了抗战以来中华民族抵抗侵略、反抗压迫、浴血奋战的历史,弘扬了可贵的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而且做到了历史与现实结合,学术与文学兼备。它继承传统,富于创新,更为可贵的是它讲真话、讲实话、不剽窃、不假作、不吹夸,没有拜金主义,没有“黄潮浊流”,可谓是当前期刊杂志市场上的一缕清风、一方净土,是一本把革命传统与时代特点紧密结合的好杂志,是一本学校以史育人,以德育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素质教育的好教材,也是一本家长教育引导子女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继承革命优良传统的优秀期刊。
接下来我谈谈自己一年多来的几点小小感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给国民经济注入了活力,综合国力取得显著提高,人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极大发展,所以现代孩子在物质生活上什么都不缺,缺的是精神文化生活的滋润。现代社会的孩子接触面广,信息量大,视野开阔,他们关心社会、关心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大事等,但不可回避的是,由于受西方形形色色不良思想的冲击,许多涉世未深、鉴别能力不强的青少年良莠不分,只看眼前,追求“钱”途,出现追逐观赏都市言情、玄幻灵异、武侠仙侠等读书热点,而并不热衷了解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史。就我自己的孩子而言,每天早上起床开始,一切就由祖辈和父母安排好了,根本不知道祖国曾经饱受沧桑,历尽磨难,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母亲的躯体;贪婪的强盗将我们完整的国土一片片的蚕食、占据、瓜分;疯狂的“冒险家”,将祖国的建筑精华---圆明园抢劫一空,并付之一炬。而《大江南北》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它讴歌的是党魂、军魂、民族魂,赞美的是我们伟大民族的脊梁,为当代青少年打开了一扇阅读革命历史的窗口,对这些远离战争年代、远离贫苦生活的孩子大有益处,使他们受到了生动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熏陶与教育,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江南北》杂志是一份主要以宣传新四军的光荣历史和辉煌战绩,弘扬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优秀刊物。情感内容上介于历史与文学之间,在历史中增添了一份情感,在文学中尤其显得真实。作为我本人,革命传统教育大多是儿时的回忆,长大后随着接受的新信息越来越多,那一段段被封存的故事早已落上了蒙尘。当拿起杂志,翻看这些故事,那根曾经被深深感动过的神经再一次被触碰。比如,通过《大江南北》我真正地了解了中国“保尔”---朱彦夫,了解了那颗“永远闪耀着光芒的帅星”刘伯承,了解了粟裕大将谦虚谨慎、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德和77年光辉生命历程,了解了陈毅老总那种为中国革命、为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事业、为新中国的内政外交和经济工作奉献毕生的崇高精神,当然也还有一些曾经并没听说过的革命老前辈。现在面对这些我不再只有儿时那种单纯的感动,而是找到了一种自身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标向。那些充满正气与智慧的革命老前辈,那些曾经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随着杂志的文字,在我眼前渐渐形成画面,一切都似乎那么真实,久而久之这些都形成了一种革命精神,赐予了我们年轻人无限的奋斗力量。牢记历史,继承传统,以史为鉴,教育后人,激励斗志。《大江南北》尽管少了华丽词藻的光华,可是书中的文章却包含着对国史的重溯,对战争的愤恨,对改革开放的思考,对强国富民的自信。真实地记载了革命英雄英勇无畏、机智果敢、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无私奉献;中华儿女一路曲折、披荆斩棘、风雨兼程、蒸蒸日上的豪情壮志。它如同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讲述着一幕幕发生昨天的真实故事,有战火纷飞、金戈铁马的激昂,有严谨推敲、春风细雨的真醇。诚如《大江南北》杂志社社长陈扬同志所说:“不‘立根’,何谈‘树魂’?‘根’就是历史,如果一个青少年不懂得中国历史,尤其不懂得中国近代史,成为无根的一代,怎么能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树立理想信念之‘魂’?!”我想作为年轻的一代,阅读这些文章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很多的革命历史,同时也让我们在先辈精神的感召下,增强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把所受到的教育不断转化为今天工作中勇往直前的动力。从这点上说,《大江南北》杂志是传承历史、弘扬传统的重要载体,确实是老同志的知音,新一代的益友,是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食粮。
自古英雄出少年。梁启超曾高瞻远瞩地指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希望《大江南北》杂志不断扩大阅读面与受益面,让更多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一代,接触并喜欢上这本杂志。通过革命英雄事迹的学习,使他们受到优良的革命精神和作风的熏陶和教育,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用自己的努力为伟大祖国的建设事业添砖加瓦,为祖**亲锦上添花!向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献礼!!
第三篇:读红军长征心得体会(2篇)
范文一: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中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表现和产物。而长征文化,便是“五四”以来形成的最重要的革命传统文化之一。“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红军长征已过去了七十年,但长征精神依然鲜活地留在人们心中,鼓舞着我们每一人。
我是一名普通百姓,在我青少年时期,就熟悉了红军的事迹,特别是“会泽扩红”更加耳熟能详,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情结愈发强烈。在我眼里,红军能完成“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的长征,每一位红军将士都是英雄好汉。连外国人斯诺?索尔兹伯里都高度评价了红军长征。没有长征,就不能保存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就不会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也不会有新中国,更不会有现在改革开放的成就。
饮水思源,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也是我们纪念红军长征的动力,在红军长征七十周年之际,我们用自己的方式举行纪念活动,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为了把这感动一代代人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
面对自己的先辈,每一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的幸福生活来自哪里?我们有没有忘记那些为我们打天下的革命先辈?
有人可能会认为,当年穷人参加红军是为了有饭吃。确实是有这样的人,但是他们当了红军以后,其信念就不只是为了吃饭。我们在长征七十年后的今天,仍然能深深地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巨大牺牲,“送郎当红军”绝不仅仅是为了吃饭而去的,而且有一些红军将领就出身于书香门第,家里有饭吃,他们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大众的解放扛起了抢。
假如仅仅为了吃饭,你就无法解释这样的故事,红军长征到咱们云南时,有12位红军伤员被敌人抓住了。敌人说,只要你们不当红军了,就可以放你们生路,不杀你们,但是这几位红军战士个个坚强不屈,敌人没有办法,就把红军伤员带到半山腰一个深不见底的地下河洞口,把前面两个伤员推到山洞里面,在后面的10位红军就说:“不用你们推,我们自己跳”。当地群众后来把这个洞叫“红军洞”,这个事迹刻在那个洞口的碑上。
我觉得,红军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在那个年代里,承担起了自己的历史责任。这种历史责任感,最值得我们纪念,也是今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最需要的。
什么样的精神让我落泪?那就是宁可牺牲自我,去保全集体的团队精神。从资料上见到当年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部队为红军垫后。掩护主力队伍撤退以后,他们只剩下四五百人。等到他们撤退的时候,湘江已经被国民党封锁了。他们又饿着肚子翻山越岭退回到湘西打游击。撤退途中,陈师长腹部中了敌人的子弹,他命令其他的战士撤退,自己来掩护,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非常得意,在抬着他去邀功的时候,陈师长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9岁。这个故事让我流泪,长征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红军战士为了大部队的安全,牺牲了自己,如果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拥有这种精神,那就无坚不摧了。长征精神是一个宝库,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如果要问我,纪念长征的感悟是什么?我们今天纪念红军“长征”,已经没有了战火纷飞的氛围,七十年前艰苦程度甚至超乎我们的想像,但其精神却会永远激励着我们。毛主席曾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我想,人生可以平谈,但不能虚度光阴。这就是我的最大感悟。我们今后要继续发扬红军长征精神。遥望着眼前的山山水水,眼前总会浮现长征中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今天的纪念活动远远无法表达出我们对红军的崇敬之情。
红军长征读后感范文二:
还记得毛泽东写的那首气势磅礴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前山只等闲……”是啊,整整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漫长的征途,我们的红军战士又要经历何等的艰难困苦呢?诚然,广大红军基层指战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一路上披荆斩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自己的血和泪谱写了这二万五千里的动人篇章。
面对山高邻秃,朔风凛冽,冰雪覆盖的高山,战士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用超乎想象的毅力和艰辛为部队探索出一条前进的道路。这不仅仅是一条磨炼意志的艰难之路,也是一条生命之路。遇到开阔美丽的草原,本以为有了希望,谁又能想到里面蕴藏着意想不到的困难。很多战士就这样倒下了,没有一句怨言。当他们把自己交给党的时候,就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然而,面对粮食的短缺,环境的恶劣,战士们又何尝不是风雨前进,风餐露宿呢?
也许,我们只能从书中或电视上了解这些感人的事迹,但完全可以想象的到他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阶级友爱。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不得不被红军的顽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然而我们能做更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用科技强国,以人才壮国。同学们,我们要卧薪尝胆,急起直追,用民族的伟大智慧迎接挑战,以祖国的兴衰为己任,为祖国的强盛奋斗不息。我们丝毫也不能陶醉在祖先创造的业绩中了,而是要自强、自立,创造二十一世纪的伟业。这是一定要做到的,也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当然,这需要顽强拼搏的精神。
顽强拼搏的精神并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具备的。而是需要经过持久的刻苦磨炼,才能逐步形成。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好:勇敢产生在斗争中,勇气是在每天对困难的顽强抵抗中养成的。想要连跑带跳地把过去的一切文化遗产都得着,那是办不到的,这需要有坚定的顽强性和艰苦的劳动。我们青少年的箴言就是勇敢、顽强、坚定,就是排除一切障碍。
我们的祖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那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许多国家对我们国家虎视眈眈,想把我们挤兑下去,害怕我们的强大,甚至有些地方想搞分裂,搞独立。在他们进行这种丑恶行经的同时,我们更要勇敢面对。以极大的信心和毅力来面对挑战。祖国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血肉一般不可分割。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的同时,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用长征精神充实自己。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国防,提高国家的实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显示中国的世界地位,让世界人看看中国的强大,不让外敌有机可乘。
同学们,老师们。我们从红军长征中收获了坚强、智慧、勇敢、自信、顽强、团结……那么,我们就要将这些品德付诸于祖国建设中去。把自己的成长、成材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立爱国之志,成报国之材。我们的国家将成为世界的强国,我们的民族将成为宇宙的骄子,让我们携起手来,书写崭新的历史,奏响未来更有力的强音!
第四篇:读《大江南北》有感:关心下一代我责无旁贷
关心下一代 我责无旁贷
——读《大江南北》有感
宁海办事处 吴兴宝
2012年,我告别耕耘了41年的三尺讲台,光荣退休。退休6年多来,我一直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大江南北》是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好教材,我期期必读,篇篇必看,本本精心收藏。它就像我工作中的润物无声的师友——摆在案头;学习中不可多得的挚友——存在包中;生活中随身陪伴的密友——放在枕边,如影随形,如期邂逅。今年四月拆迁搬家,我将积存的旧书报大部分卖了,而将心爱的《大江南北》继续保存着。
《大江南北》刊登了从我们海安走出去的新四军老战士,省四好离休干部马瑞琴光辉事迹的长篇报导,我看了一遍又一遍,还在文章的好多地方划了浪线。马瑞琴光荣离休后,继续倾心关心下一代工作。在马瑞琴离休后的30年岁月中,她共为学校、社区、机关、培训班等单位宣讲了 140多场。马老生活上十分俭朴,在她身上超过100块钱一件的衣服很少。吃的粗茶素饭。子女们说“老人家平时买水果都拣最便宜的买,从来不去娱乐场所高消费。然而,她对社会却无比大方,先后在无锡资助了三名特困儿童从小学到大学的所需费用。她不忘家乡人民当年对她的养育之恩和掩护之情。先后捐款近20万元在家乡的海南小学设立马瑞琴助学基金会,已有200多名品学兼优和特困儿童得到了奖励和资助。巨大的正能量,在当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的生动事迹,感动了我,我惊呼”关心下一代 ,我责无旁贷“.近年来,我以马老为榜样,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做到 ”三敢“.敢吃亏。5年前,我创办了凤山村第一个留守儿童家庭辅导站。5个寒来暑往,5载默默耕耘,尽管花费了10多万元的毕生积蓄,尽管占据了我的全部退休生活,但看到活泼可爱的孩子蜂拥而至,”吴爷爷“的亲昵之声不绝于耳,心里就感到甜丝丝,美滋滋的。望着孩子们就像花朵一样美丽绽放,健康成长,我由衷感到骄傲,无怨无悔。我想作为一名退休教师,要发扬革命老区精神,就要有一种”敢于吃亏“精神,不去和别人比地位、比职务、比金钱,而要和别人比学习、比口碑、比奉献。
敢作为。几年来,我结合实际,不断创新,精心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校外辅导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常注孩子的心田。我引用《大江南北》中的经典故事,走进学校、机关、村居、企业和楼院,作专题报告和道德讲座20余场次,受益青少年学生1万多人次。通过学习《大江南北》中鲜活的党史材料,让同学们真正地了解了中国”保尔“——朱彦夫;了解了”永远闪耀光芒的帅星“刘伯承;了解了粟裕大将谦虚谨慎、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德……
传统教育启迪成长之路。清明节我组织青少年到海安烈士陵园、韩公馆、七战七捷纪念馆,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新时代好少年“主题活动。
感恩教育让爱心尽情绽放。三八节赠送感恩卡,举办”孝敬父母,树立感恩之心“讲座。
法制教育坚持不懈。每年寒暑假,我总要对孩子进行安全法制教育,邀请片警为孩子作文明交通讲座等。
代理妈妈温暖童心。我结合”走帮服“活动,协调各方面力量,挑选富有爱心的20多名退休教师加入”五老“队伍,担任 ”代理家长“"爱心妈妈”,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开办“四点半课堂”,累计辅导留守流动儿童3000多人次,让30多名问题孩子重回正道。
敢争先。近年来,我先后获得县以上“优秀志愿者”、“最美夕阳”、“最美家庭”“最美普法人”等20多项殊荣,多次参加了县、区理论宣讲轻骑兵比武竞赛,2016年,我创办的“凤山村留守儿童快乐驿站”在南通市评优中榜上有名。领导给了我很多信任,社会给了我很多支持,老伴和儿女给了我很多理解,我想,这些荣誉应该是大家的。不忘初心,奉献爱心,勇于争先,我们一直在路上。
每天忙忙碌碌,曾有人问我哪来的精力?我的回答是:天天学习,时时“充电”,永不嫌晚、永不嫌多、永不言倦。为了下一代,我将忘记年龄、忘记烦脑、忘记功名、但永远不忘追求。我要向党和人民再交出一份应考晚年光彩人生的满意答卷。
第五篇:读红军长征心得体会(2篇)
精选范文:读红军长征心得体会(2篇)(共2篇)范文一: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中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表现和产物。而长征文化,便是“五四”以来形成的最重要的革命传统文化之一。“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红军长征已过去了七十年,但长征精神依然鲜活地留在人们心中,鼓舞着我们每一人。
我是一名普通百姓,在我青少年时期,就熟悉了红军的事迹,特别是“会泽扩红”更加耳熟能详,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情结愈发强烈。在我眼里,红军能完成“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的长征,每一位红军将士都是英雄好汉。连外国人斯诺?索尔兹伯里都高度评价了红军长征。没有长征,就不能保存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就不会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也不会有新中国,更不会有现在改革开放的成就。
饮水思源,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也是我们纪念红军长征的动力,在红军长征七十周年之际,我们用自己的方式举行纪念活动,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为了把这感动一代代人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
面对自己的先辈,每一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的幸福生活来自哪里?我们有没有忘记那些为我们打天下的革命先辈?
有人可能会认为,当年穷人参加红军是为了有饭吃。确实是有这样的人,但是他们当了红军以后,其信念就不只是为了吃饭。我们在长征七十年后的今天,仍然能深深地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巨大牺牲,“送郎当红军”绝不仅仅是为了吃饭而去的,而且有一些红军将领就出身于书香门第,家里有饭吃,他们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大众的解放扛起了抢。
假如仅仅为了吃饭,你就无法解释这样的故事,红军长征到咱们云南时,有12位红军伤员被敌人抓住了。敌人说,只要你们不当红军了,就可以放你们生路,不杀你们,但是这几位红军战士个个坚强不屈,敌人没有办法,就把红军伤员带到半山腰一个深不见底的地下河洞口,把前面两个伤员推到山洞里面,在后面的10位红军就说:“不用你们推,我们自己跳”。当地群众后来把这个洞叫“红军洞”,这个事迹刻在那个洞口的碑上。
我觉得,红军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在那个年代里,承担起了自己的历史责任。这种历史责任感,最值得我们纪念,也是今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最需要的。
什么样的精神让我落泪?那就是宁可牺牲自我,去保全集体的团队精神。从资料上见到当年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部队为红军垫后。掩护主力队伍撤退以后,他们只剩下四五百人。等到他们撤退的时候,湘江已经被国民党封锁了。他们又饿着肚子翻山越岭退回到湘西打游击。撤退途中,陈师长腹部中了敌人的子弹,他命令其他的战士撤退,自己来掩护,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非常得意,在抬着他去邀功的时候,陈师长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9岁。这个故事让我流泪,长征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红军战士为了大部队的安全,牺牲了自己,如果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拥有这种精神,那就无坚不摧了。长征精神是一个宝库,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如果要问我,纪念长征的感悟是什么?我们今天纪念红军“长征”,已经没有了战火纷飞的氛围,七十年前艰苦程度甚至超乎我们的想像,但其精神却会永远激励着我们。毛主席曾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我想,人生可以平谈,但不能虚度光阴。这就是我的最大感悟。我们今后要继续发扬红军长征精神。遥望着眼前的山山水水,眼前总会浮现长征中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今天的纪念活动远远无法表达出我们对红军的崇敬之情。
红军长征读后感范文二:
还记得毛泽东写的那首气势磅礴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前山只等闲„„”是啊,整整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漫长的征途,我们的红军战士又要经历何等的艰难困苦呢?诚然,广大红军基层指战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一路上披荆斩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自己的血和泪谱写了这二万五千里的动人篇章。
面对山高邻秃,朔风凛冽,冰雪覆盖的高山,战士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用超乎想象的毅力和艰辛为部队探索出一条前进的道路。这不仅仅是一条磨炼意志的艰难之路,也是一条生命之路。遇到开阔美丽的草原,本以为有了希望,谁又能想到里面蕴藏着意想不到的困难。很多战士就这样倒下了,没有一句怨言。当他们把自己交给党的时候,就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然而,面对粮食的短缺,环境的恶劣,战士们又何尝不是风雨前进,风餐露宿呢?
也许,我们只能从书中或电视上了解这些感人的事迹,但完全可以想象的到他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阶级友爱。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不得不被红军的顽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然而我们能做更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用科技强国,以人才壮国。同学们,我们要卧薪尝胆,急起直追,用民族的伟大智慧迎接挑战,以祖国的兴衰为己任,为祖国的强盛奋斗不息。我们丝毫也不能陶醉在祖先创造的业绩中了,而是要自强、自立,创造二十一世纪的伟业。这是一定要做到的,也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当然,这需要顽强拼搏的精神。
顽强拼搏的精神并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具备的。而是需要经过持久的刻苦磨炼,才能逐步形成。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好:勇敢产生在斗争中,勇气是在每天对困难的顽强抵抗中养成的。想要连跑带跳地把过去的一切文化遗产都得着,那是办不到的,这需要有坚定的顽强性和艰苦的劳动。我们青少年的箴言就是勇敢、顽强、坚定,就是排除一切障碍。
我们的祖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那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许多国家对我们国家虎视眈眈,想把我们挤兑下去,害怕我们的强大,甚至有些地方想搞分裂,搞独立。在他们进行这种丑恶行经的同时,我们更要勇敢面对。以极大的信心和毅力来面对挑战。祖国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血肉一般不可分割。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的同时,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用长征精神充实自己。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国防,提高国家的实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显示中国的世界地位,让世界人看看中国的强大,不让外敌有机可乘。
同学们,老师们。我们从红军长征中收获了坚强、智慧、勇敢、自信、顽强、团结„„那么,我们就要将这些品德付诸于祖国建设中去。把自己的成长、成材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立爱国之志,成报国之材。我们的国家将成为世界的强国,我们的民族将成为宇宙的骄子,让我们携起手来,书写崭新的历史,奏响未来更有力的强音!
[读红军长征心得体会(2篇)(共2篇)]篇一:读红军长征心得体会(2篇)读红军长征心得体会(2篇)范文一: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中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表现和产物。而长征文化,便是“五四”以来形成的最重要的革命传统文化之一。“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红军长征已过去了七十年,但长征精神依然鲜活地留在人们心中,鼓舞着我们每一人。
我是一名普通百姓,在我青少年时期,就熟悉了红军的事迹,特别是“会泽扩红”更加耳熟能详,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情结愈发强烈。在我眼里,红军能完成“历史记录上的
天,仍然能深深地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巨大牺牲,“送郎当红军”绝不仅仅是为了吃饭而去的,而且有一些红军将领就出身于书香门
那就无坚不摧了。长征精神是一个宝库,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如果要问我,纪念长征的感悟是什么?我们今天纪念红军“长征”,已经没有了战火纷飞的氛围,七十年前艰苦程度甚至超乎我们的想像,但其精神却会永远激励着我们。毛主席曾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我想,人生可以平谈,但不能虚度光阴。这就是我的最大感悟。我们今后要继续发扬红军长征精神。遥望着眼前的山山水水,眼前总会浮现长征中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今天的纪念活动远远无法表达出我们对红军的崇敬之情。
红军长征读后感范文二:
还记得毛泽东写的那首气势磅礴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前山只等闲??”是啊,整整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漫长的征途,我们的红军战士又要经历何等的艰难困苦呢?诚然,广大红军基层指战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一路上披荆斩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自己的血和泪谱写了这二万五千里的动人篇章。
面对山高邻秃,朔风凛冽,冰雪覆盖的高山,战士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用超乎想象的毅力和艰辛为部队探索出一条前进的道路。这不仅仅是一条磨炼意志的艰难之路,也是一条生命之路。遇到开阔美丽的草原,本以为有了希望,谁又能想到里面蕴藏着意想不到的困难。很多战士就这样倒下了,没有一句怨言。当他们把自己交给党的时候,就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然而,面对粮食的短缺,环境的恶劣,战士们又何尝不是风雨前进,风餐露宿呢?
也许,我们只能从书中或电视上了解这些感人的事迹,但完全可以想象的到他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阶级友爱。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不得不被红军的顽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然而我们能做更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用科技强国,以人才壮国。同学们,我们要卧薪尝胆,急起直追,用民族的伟大智慧迎接挑战,以祖国的兴衰为己任,为祖国的强盛奋斗不息。我们丝毫也不能陶醉在祖先创造的业绩中了,而是要自强、自立,创造二十一世纪的伟业。这是一定要做到的,也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当然,这需要顽强拼搏的精神。
顽强拼搏的精神并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具备的。而是需要经过持久的刻苦磨炼,才能逐步形成。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好:勇敢产生在斗争中,勇气是在每天对困难的顽强抵抗中养成的。想要连跑带跳地把过去的一切文化遗产都得着,那是办不到的,这需要有坚定的顽强性和艰苦的劳动。我们青少年的箴言就是勇敢、顽强、坚定,就是排除一切障碍。
我们的祖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那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许多国家对我们国家虎视眈眈,想把我们挤兑下去,害怕我们的强大,甚至有些地方想搞分裂,搞独立。在他们进行这种丑恶行经的同时,我们更要勇敢面对。以极大的信心和毅力来面对挑战。祖国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血肉一般不可分割。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的同时,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用长征精神充实自己。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国防,提高国家的实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显示中国的世界地位,让世界人看看中国的强大,不让外敌有机可乘。
同学们,老师们。我们从红军长征中收获了坚强、智慧、勇敢、自信、顽强、团结??那么,我们就要将这些品德付诸于祖国建设中去。把自己的成长、成材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立爱国之志,成报国之材。我们的国家将成为世界的强国,我们的民族将成为宇宙的骄子,让我们携起手来,书写崭新的历史,奏响未来更有力的强音!
[读红军长征心得体会(2篇)(共2篇)] 篇二:读红军长征心得体会
读红军长征心得体会 [读红军长征心得体会(2篇)(共2篇)]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
众纷纷把好房子腾给红军,把厚实的被子让给红军,并主动为红军做饭、烧水。我们的红军战士也争着为群众做事,真是军民一家人啊!一天晚上,一连一排30多名红军战士夜里睡觉煤气中毒,周围群众闻讯后,很快弄来了新鲜萝卜和淘米水,把鲜萝卜磨碎后和淘米水一起煮沸,然后一口一口地喂给中毒的战士们吃,由于抢救及时,中毒的战士全部苏醒过来了。红17师在一次作战后,有47名伤员打算寄放到六寨。在经过新寨时,苗族首领扬以沙老人带领全寨男女老少,赶到路边,硬是把伤员们“抢”到他们寨子里去治疗休养。伤员们到新寨后,全寨三十几户人家争着让出自己的床铺安置伤员。妇女们为伤员端屎端尿,男人们扛上火枪站岗放哨。在遇到民团搜查时,苗族群众就把伤员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后来,有几位伤员因伤势恶化,光荣牺牲,苗寨用最隆重的仪式进行安葬,并特意为烈士们修建了“红军坟”,成为长征中军民鱼水情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