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厢记的读书心得感悟
《西厢记》,为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王实甫所著,究其根源,实为“新杂剧,旧传奇”,唐代元稷宋代赵令畤,金董解元,都曾撰写过不同版本的《西厢》,至元代王实甫,终于把《西厢》推举到颠峰,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已经变为一种潮流。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西厢记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西厢记读书心得1
《西厢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描绘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的渴望,写出了生活在压抑中的女性的青春苦闷和莫名的惆怅,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从而对封建道德教条的某些方面造成有力的冲击。
崔莺莺是一个美丽,善良,温柔、含蓄,深受封建礼教的濡染,又有着对爱情生活的向往贵族小姐。她是一位具有时代叛逆性的女性形象,她在追求理想爱情时,能够与封建礼法进行抗争,这是难能可贵的。她不由自主的对张生一见倾心,月下隔墙吟诗,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痛苦。同时她也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她对张生的爱,纯洁透明,没有一丝杂质,当张生被迫上京考试,她悔恨的是“蜗角虚名,蝇头小利,拆鸳鸯两下里”。长亭送别别,她给张生把盏时的感触是:“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给张生最郑重的叮咛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担心的是张生不像她那样爱得专一,一再提醒他“若见了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总之,在她的心中,情始终是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于功名利禄,是非荣辱,统统可以不管。她对张生的爱恋,一开始却是胆怯和动摇不定的,一方面她具有少女的情感和欲求:另一方面,她作为一个相国小姐又是在那样的母亲的管教下成长起来的,同时又接受过较多的封建道德教育,这就构成了她思想和行动上的矛盾。她回答张生的那首诗“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表达了她不甘寂寞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流露了她对张生的爱恋。在“听琴”的时候,她被张生琴中热切的呼唤深深地感动着,以致于泪水涟涟,但是她又没有勇气与张生见面。此时在她的心中,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对张生的爱恋激烈地冲突着,最后爱情终于战胜了礼教。因此当她接到张生的情诗时,终于大着胆子写了一首题为《明月三五夜》的回诗,约定张生于十五日晚上相会。“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凝是玉人来。”短短二十个字,标志着莺莺决然走上了叛逆的道路,寻求自己的爱情。这是难得可贵的。
记得著名诗人裴多菲曾说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崔莺莺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她让我明白了真正的爱情是那样的美好,是那样的值得期待,真正的爱情是存在于人间的,并且是可以追寻、应该而且必须去争取才能够得到的。真心的希望,如作者心中的美好希冀一样“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西厢记读书心得2
看了《西厢记》之后我觉的这样的爱情史完美无缺的,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有现在难得的一见钟情,有经历各种社会给予的磨难,有来自双方家长的阻扰,他们之间的爱情可谓是越演越切,在我们看来可谓是天作之合。
这个故事的结尾以中国似的大团圆给大众一个交代。而我却不太喜欢这样的结尾,我觉的过于通俗化,所以有时我会去看一些国外的经典电视及作品,我觉得他们的结尾都会留下一些空间让观众自己去细细品味,我觉的这样才让作品更有意义,才会促使人们去回味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太喜欢大团圆的结局或直接不用想就可以猜到的结尾,所以我不怎么喜欢看韩剧结尾不是女主角得不治之症就是大团圆。
看了结尾在看一下他的正文,你是否觉得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是否太过于完美了呀?好像他集聚了所有经典爱情的必要情节于一身,就一见钟情而言,现在科学家研究机率很低,况且在古代女子足不出户,所以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开始就有点梦幻般的感觉。
后来又经历了社会的考验,为心爱的女子于权贵做斗争,可谓是要美人不要江山的壮举,验证了爱情史盲目的。在后来来自父母的阻扰,就想现在的父母一样有爱情还不行没面包我的女儿会受苦的,于是一介书生张生为爱情上京赶考,得到上天眷顾荣归故里娶了崔莺莺,这好似现代大多数人的爱情观鲜花于面包不可兼的,就会放弃爱情,但是张生做到了鲜花面包都要,即使高中也没有抛弃崔莺莺这也很不容易,现在很多人都在爆发后抛弃自己的发妻,我觉的《西厢记》中的这一点我比较喜欢。
这一段爱情流传至今,可能是因为它留给了人们对心中美好爱情一方净土吧!所以一直被后人推崇,但是这样的纯净的爱情在此时物质横流的现实社会中还剩多少,让我们在自己的心里回答吧!
西厢记读书心得3
《 西厢记》 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著,有人将它与《红楼梦》并提。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写这篇读后感前无法下笔并不是感觉不足以动心动情,亦或是不够深刻,而是感觉满满的,那么的贴切那么唯美,只有去感知无法将它语言话,尽管如此我任然想把这心中诸多感触付之笔杆,一吐为快。
故事曲折,情趣动人,描写细腻的《西厢记》真乃爱情的美学宣言,何谓爱情的美学宣言呢?在王实甫的笔下,莺莺和张生公然战胜了封建礼教,维护了他们至纯至洁的爱情,重在公然上,这就是宣言。
“不到一顿饭的工夫,江十六出聚以看完,自觉辞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的记诵”。这是《红楼梦》二十三回中黛玉对《西厢记》的赞词,其实也就是曹雪芹的赞词。
“永老无别离,万古常玩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是《西厢记》里一句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几百年来无数代人心中吟唱的美好爱情生活,它洞穿亘古而发出无穷的魅力和奇峭,连西湖的月老祠,也忘不了将这句词题为对联---——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美好的爱情是我们所追求的,所以当生活略显枯燥时,我们不妨试着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一层净化,翻开《西厢记》,用心去感受一下那种坎坷的爱情,那种甜蜜的聚合,还有那里面美得让人心醉的辞藻。
细细品味《西厢记》,我们不难发现,张生与崔莺莺的相识只是一种纯粹的一见钟情,张生恋上莺莺,仅仅是因为她的美貌和温柔,而莺莺喜欢上张生,也仅仅是因为张生的才气和气质。然而,在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生活经验里,“一见钟情”往往是外貌特征或者气质上偶然迎合心理需求所产生的,那是一种人类生理的荷尔蒙冲动,而冲动又总是短暂的,短暂的冲动犹如冰天雪地里的一滴水,过不了多久它就会自动冷却和结冰。丘比特的神箭、月老的红线、天意神谕···在我眼里,一见钟情的神话抑或只是浪漫的幻象,生活里的故弄玄虚。它经不起天长地久的考验。
人们常说《西厢记》是喜剧,吾深感如此。张生看似有愚钝笨拙,但其实质无非是追求自身的真爱,所表所露都是自然真诚的,于生活中不易寻觅而已即不常见的更难拥有,遂讥之天真,实则笑己矣。
读书是一种心灵的享受,不同的人去读会有不同的想法,当夕阳西下,不免有一丝哀愁,于是也就想到了张生与崔莺莺可能不完美的婚后生活,同时也奉上了我自己的一些理由,不管有理与否,这些都是我自己过完一天读书生活后最深的心得,生活照常要过,如果有情人能终成眷属,那也何尝不是一见美满的事情!
西厢记读书心得4
元代著名戏剧家王实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戏曲作家之一,他的杂剧《西厢记》至到现地仍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杂剧之一。
《西厢记》重点刻划了张生,崔莺莺、红娘、老夫人形象,围绕“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展开故事情节,表达了对封建礼节的不满。
近日,又重读《西厢记》,发现里面有三个问题应会值得重视一下。
首先,是关于戏剧透露出来的对“佛门“的看法。
全剧发生的地点是围绕在普救寺及其周围。张生与莺莺正是在普救寺相遇并相爱的。普救寺是个寺院,是个佛门境地,佛讲究清心寡欲,而作者却把这个爱情故事发生地点设在普救寺,这实在是大有意味。另外,这个寺院的名字也取得有意思。普救,就是普救众生,帮助人生摆脱苦海。但是,当孙飞虎围寺扮亲时,不知是谁在救谁。
为何在王实甫笔下,僧俗都成了“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的形象呢?据考证,元代统领者为了麻痹人民的斗志,大力提倡佛教,僧俗在政治和经济上都享有特权,因此,僧俗成为统领者手下的工具。王实甫通过这些来讽刺当时的“佛门”,也间接嘲笑当时的统领者,由此可见,王实甫的笔力,在讲述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还不断嘲讽当时的政治。
第二,有关于老夫人的形象。
许多评论者都认为老夫人是个反面人物,她是封建制度的代言人。她言而不守,出尔反尔,是张崔爱情道路上的绊脚石。这些都是从反封建礼教来讲的。那有没有谁真正试着为老夫人想一想?我认为,老夫人是十分疼爱自己的孤女的,她是一个非常具有母爱的人。一开头,老夫人就道出自己丈夫先亡,又只剩下这么一个女儿,她肯定是把自己所有的爱倾注在莺莺身上。来到寺中,怕莺莺闷,特别叫红娘陪小姐去殿上走走,散散心,十分关心女儿。
在对待张生的态度的问题,也是建立在自己对女儿莺莺爱的基础上。莺莺本是相国千金,从小就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虽说张生的父亲以前做过官,但50多岁就早逝了,家里积蓄肯定不多了。莺莺嫁过去后能象之前在家里过得一样吗?老夫人肯定会从客观物质方面为莺莺着想。逼张生上京也是为莺莺着想。在当时,张生作为一名读书人,却不上京赶考,在当时可以说是“不务正业”的人。试想想,哪一位母亲愿意把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一个“不务正业”的人呢?归根到底,老夫人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莺莺,如果不是因为爱她,她何必这么操心呢?可能读者会觉得奇怪,老夫人最后不是赖婚吗,她把莺莺嫁给自己的侄子郑恒,这难道也是爱女儿的表现?其实,这事也不能全怪老夫人。郑恒为了娶莺莺,谎称张生娶尚书之女,具体时间具体地点,还声称自己是目击见证人。老夫人一方面是气张生,一方面也没想到自己的侄子会吭她。因此,这件事也不能算在老夫人的身子了。
第三,是关于这部戏剧的喜剧因素问题。
许多人都认为这部杂剧是喜剧,因为最后是大团圆结局。但是这部喜剧又有别于其他一般的喜剧。通常喜剧除了大团圆结局外,善的得到好报,恶的受到惩罚,善的战胜恶的。
《西厢记》中的冲突主要是张崔与老夫人之间的冲突,老夫人是恶的一面。故事到最后,张崔向老夫人妥协,张生上京赶考,高中后回来娶莺莺,而老夫人也没有受到惩罚,她的愿意“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反而得到满足。也就是说,在这部戏剧中,是善恶两方都得到满足,不同于一般喜剧的结尾。
西厢记读书心得5
《西厢记》,为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王实甫所著,究其根源,实为“新杂剧,旧传奇”,唐代元稷宋代赵令畤,金董解元,都曾撰写过不同版本的《西厢》,至元代王实甫,终于把《西厢》推举到颠峰,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已经变为一种潮流,一种中国封建思想的蜕变,如此寥寥万余字,何以有如此魅力,何以堪如此重任?就此处,我把我的观后之感付之于字,并总结了下面三点世间文章不可兼备的好处,望阅者于其中游幸一翻,感受《西厢记》这一文学珍品为大家带来的视觉的冲击与精神上的享受。
一为情节。大凡书籍,均以情节为首要之物,叙述平铺还在其次。《西厢》的故事情节,简单明了。崔莺莺与其母老夫人并红娘送父亲灵柩至博陵安葬,路宿于普救寺。恰逢张君瑞游览至此,二人相遇,便萌生爱慕之情,只迟迟未得机遇相见。后因孙飞虎围住普救寺,欲强抢莺莺为妾,老夫人无奈,言道:“谁若能解救我母女二人,便把莺莺许配与他。”张生闻听便投信至其友白马将军处,求其解围,并完此姻缘。后兵至围解,老夫人又悔其前言,并未撮合崔张二人。二人悲苦,想尽万般妙计,互相试探内心,后因红娘于中穿插取事,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婚姻。故事情节让现代人觉得俗气简单,可实不知于当时的封建社会,这便是一种突破,一种冲击!霎时掀起了一股“西厢热”,竟成为了当时社会的“畅销书”,且不少词曲作家都开始对爱情剧本下了大量的笔墨与精力。到了明清,凡写男女方面的故事、剧本,都是受了《西厢记》的影响,以致于今,按一些言情剧、肥皂剧的情节看来,《西厢》应该算是他们的鼻祖了。其表现的主题思想,即:“永老无别离,万古常玩聚,愿普天下的有情人都成了眷属”,以当时的社会看这种思想,是非常大胆、非常叛逆、非常有冲击力的。
西厢记的读书心得
第二篇:西厢记读书心得
西厢记读书心得
西厢记读书心得1
看完戏剧《西厢记》后,颇具震撼与欣赏,因为之前只是在听教师讲这部极具价值的杂剧,就饶有兴趣,尤其想进一步深入了解它,于此对其剧情有了大概认识。
整个戏曲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波澜,却表现得极丰富、生动,王实甫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使女主角莺莺的性格显得十分突出,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女子的含羞与矜持,充满了女性的另一种美。
在整场戏剧中,分为4个高潮,一线贯串是指整部作品自始至终都是以崔、张二人的感情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二类矛盾是指以崔、张、红为代表的提高力量和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之间的根本性矛盾,以及崔、张、红之间的误会性矛盾。这两类矛盾构成了两种不一样的戏曲冲突,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从而使剧情生动曲折。三个人物是指处于全剧结构中心的崔、张、红三个主要人物。整部戏就是以这三个人物为中心,经过情节发展来展示性格,又经过性格来展开冲突。《西厢记》全剧情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六次高潮,即“寺警”、“赖婚”、“闹简”、“赖简”、“拷红”和“争婚”。全剧既有统一的线索,又有六大转折,因而使剧情波澜曲折,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戏剧中刻画的四个人物中,张生,一方面执着追求感情,一方应对莺莺的心思捉摸不定。莺莺,她既要
克服封建礼教长期对他的影响,更要躲开老夫人的耳目,又不得不表现小姐的尊严与矜持,所以充满了顾及与尴尬,这种种的客观因素困扰着她。而在其过程中,各个人物的心理与性格特征尤其生动。
西厢记读书心得2
因为饱读诗书,我们才看到有今日如《西厢记》一般的美文,因为功名难就,贤人们踌躇满志,才有了今天我们所见的这许多的史诗。就如书中的儒生一样,虽是饱读了诗书,却不图功名利禄,只想逍遥乐世,奈何放浪间,遇见美人,为得人心,寄情西厢,以读书为名,最后终为美人远赴求名,只为这状元身份能配得上相国之婿之称,好为写族谱的时候不至太寒碜。古人有古人的无奈,岂是现在的我们能轻易了解到的。
不止是作者流畅的文笔,书中出现的更重要的一点莫过于冲破思想与时代的束缚所表现出的勇敢。相国之女莺莺虽对书生有倾慕之心,但传统的礼教却让她望而却步,即便是再有了口头的婚约之后,依旧碍于父母之命不敢越雷池一步。然而,心早已有了归属,又见书生害得相思病,百般不是滋味,在经过了漫长而纠结的内心挣扎后,莺莺终于冲出礼教、父母之命的束缚,投得心上人的怀抱,慰藉相思。幸而文章的结尾是大团圆的结局,为这对在夹缝中生长起来的爱情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时代就那样毫无情面的横亘在那里,要么随波逐流,被时代左右,要么打破它,然后得到自己想要的。西厢房门,月满西楼,料得肠断处,唯有相思泪。
西厢记读书心得3
今年春天,借着适宜的气候,读了几本书。同时也趁着明媚的阳光出去疯玩了一个春天。所以把读后感一拖再拖。
《西厢记》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邂逅,一见钟情,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几百年来,它曾深深地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
《西厢记》是部浪漫的爱恋书。我很羡慕书中的崔莺莺。“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婚姻缔结的基础应当是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而不在于门第的高低、财产的多寡、权势的大小、容貌的丑俊、才情的敏拙。可见,它所表达的不是某一时期、某一阶层的呼声,而是世世代代人的理想和愿望。
读《西厢记》,有感于莺莺与张生的真挚爱情,欣赏他们冲破封建礼教的勇气;有感于红娘的聪明机智,敬佩她的胆识和智慧。
《西厢》剧情布置巧妙,情节波澜起伏,矛盾冲突环环相扣,故事富于变化,情趣浓厚,而且经过不断的磨难,使得主人公的爱情不断得到强化和淋漓尽致的表现。以很高的艺术水平展现了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使得她格外动人:以眼游幸,满口余香。
“……频祝愿:普天下心厮爱早团圆。谢天神,教俺也频频的勤相见。”“愿普天下姻眷皆完聚。”这一祝愿是在大团圆喜庆的气氛中由主角的幸福而推及“普天下”,所以格外令人感动,这一主题也是就几乎成了《西厢记》所独有,从而使后世不知多少才子佳人在咀嚼这句话时,似痴如醉,无限向往!
有人说《西厢记》是“天地妙文”。说“《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必须焚香读之,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必须对雪读之,对雪读之者,资其洁清也……必须对花读之,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必须尽一日一夜之力一气读之,一气读之者,总揽其起尽也……必须展半月一月之功精切读之,精切读之者,细寻其肤寸也……”。我只是做完了家务而读之,只能是粗读与浅见之。究竟怎么读,尽自己的体会。
“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西厢记读书心得4
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是我国古代的爱情戏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戏曲作品之一,第四本第三折的一首《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离人泪。”颠倒了多少风流文人!一句“愿天下的有情人都成就了眷属”,道出了多少痴男怨女的心声!王实甫的《西厢记》虽然是在《董解元西厢记》的基础上编写的,但它的根本基础是唐代诗人元稹(元微之)的《会真记》。据说王实甫写至第四本第三折“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的千古名句时,已是力竭心枯,呕血而死。
西厢记之境界:
大凡读过西厢记的人都觉得这部剧作的语言文字很美,让人有一种感觉,就好像走进神奇璀璨,异彩纷呈的艺术境界。作者用着如珠似玉的语言不着痕迹地将环境,人物,感情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剧中有雄浑豪放的曲词:“{油葫芦}九曲风涛何处显?……这河带齐梁分燕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揽浮桥,水上苍龙偃;洞悉愧九州,南北串百川。归舟紧不紧如何见?却便似弯剑乍离弦。”
这里把九曲黄河写得何等气势磅礴,一泻千里。
当然也有绮丽婉转的小词:“{中吕}{粉蝶儿}风静帘闲,透纱窗麝兰香散,启朱扉摇响双环。绎台高,金荷小,银镇尤灿。比及将暖帐轻弹,先接起这梅红罗软帘偷看。”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这里洋溢着美好幽深的诗一般的气氛。读来余香萦绕。
而在剧中情节有悲苦性质的场面里,作者的描写依然笼罩着诗般的气氛。比如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其语言是借助古典诗词描写离愁别绪的特有表现手法来加以渲染的,是以那种诗意的浅浅哀愁和无奈的色调来表现主人公离别时的悲苦的。
“文辞华丽”是《西厢记》语言艺术的特色,这种语言特色更表现在该作品语言的文采性。西厢记可谓是吸收了唐诗宋词的精美语言,这些绝妙好词在剧中俯拾皆是,真是美不胜收。
如第一本第一折张生的唱词:“[天下乐]只疑是银河落九天。”便是化用唐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又如第一本第四折张生唱词:“[鸳鸯煞]有心争似无心好,多情却被无情恼。”这里化用宋苏东坡词《蝶恋花》中句:“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还可以举出更多这样的例子。读完作品后,我们不禁感叹,这是一部“清水出英蓉,天然去雕饰”大作。
西厢记之爱情:
看了《西厢记》之后我觉的这样的爱情史完美无缺的,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有现在难得的一见钟情,有经历各种社会给予的磨难,有来自双方家长的阻扰,他们之间的爱情可谓是越演越切,在我们看来可谓是天作之合。
这个故事的结尾以中国似的大团圆给大众一个交代。而我却不太喜欢这样的结尾,我觉的过于通俗化,所以有时我会去看一些国外的经典电视及作品,我觉得他们的结尾都会留下一些空间让观众自己去细细品味,我觉的这样才让作品更有意义,才会促使人们去回味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太喜欢大团圆的结局或直接不用想就可以猜到的结尾,
西厢记之精神:
在我看来,他那曲折的情节中还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经历了日复一日个性受约束的日子,廿一世纪的人们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个自由的化身:孙悟空。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闯龙宫,闹冥司,自花果山上自在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是为了争取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读者一种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然而,每个人都明白, 在现在,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
西厢记读书心得5
《西厢记》是国内知名的古典戏剧巨作,刻画了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的渴望,描写了生活在压抑中的女性的青春抑郁和莫名的忧郁,表达了“愿天下众生皆成眷属”的美好愿望;因此,它对封建道德教条的某些方面产生了强大的影响。
崔莺莺是一个美丽、善良、温柔、含蓄、深受封建礼教影响、对爱情生活有着向往的人。她是一个叛逆的时代女性形象。当她追求理想爱情的时候,能对抗封建礼教,值得称道。她情不自禁地对张生一见钟情,在月下的隔墙上吟诗,大胆地向张生吐露心声,坠入爱河无法自拔,相思之苦。同时对老太太的克制越来越不满,对媒人的尾随越来越生气。她对张生的爱是纯洁透明的,没有一丝杂质。当张生被迫去北京参加考试时,她后悔“虚名、薄利、两次分鸳鸯”。当常婷与张生告别时,她觉得:“但如果你得到一朵莲花,它就像状元一样强壮。”。她对张生最郑重的提醒是:“如果你得到了这一行的官员,你生病了就会回来”;让她担心的是,张生并不像她那样一心一意地去爱,她一次又一次地提醒他,“如果你在异国他乡看到花草,那就像以后呆在这里一样”。总之,在她心里,爱永远是最重要的位置。至于名利,是非可以忽略。起初,她对张生的爱是胆怯和动摇的。一方面,她有少女的情怀和欲望;另一方面,作为一个郭襄小姐,她在这样一个母亲的管教下长大,同时接受了更多的封建道德教育,这构成了她思想和行动之间的矛盾。她回复了张生的诗,“桂兰孤独了很长一段时间,她无事可做:如果她要唱歌,她应该同情别人。”,表达了她不甘寂寞的沮丧心情,也透露了她对张生的爱。在听钢琴的时候,她被张急切的呼唤深深打动,以至于眼泪夺眶而出,但她没有勇气去见。此时,在她的脑海里,封建伦理的枷锁和她对张生的爱激烈地冲突着,最后,爱终于战胜了伦理。因此,当她收到张生的爱情诗时,她终于鼓起勇气写了一首名为《明月三五夜》的诗,并同意张生在15日晚上见面。“月在西翼下,迎风门半开:壁动,凝为玉人。”短短二十个字,预示着盈盈已经毅然走上叛逆之路,寻找自己的爱情。这是难得的,也是有价值的。
我记得著名诗人佩托菲曾经说过,“生命是宝贵的,爱情更昂贵”,崔莺莺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她让我明白了,真爱是那么美好,那么值得期待,真爱存在于世间,是可以追求的,是应该的,也是必须要赢得的。真诚的希望,像作者心中美好的希望,“愿世间众生成家”!
西厢记读书心得6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描绘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的渴望,写出了生活在压抑中的女性的青春苦闷和莫名的惆怅,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从而对封建道德教条的某些方面造成有力的冲击。
崔莺莺是一个美丽,善良,温柔、含蓄,深受封建礼教的濡染,又有着对爱情生活的向往贵族小姐。她是一位具有时代叛逆性的女性形象,她在追求理想爱情时,能够与封建礼法进行抗争,这是难能可贵的。她不由自主的对张生一见倾心,月下隔墙吟诗,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痛苦。同时她也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她对张生的爱,纯洁透明,没有一丝杂质,当张生被迫上京考试,她悔恨的是“蜗角虚名,蝇头小利,拆鸳鸯两下里”。长亭送别别,她给张生把盏时的感触是:“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给张生最郑重的叮咛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担心的是张生不像她那样爱得专一,一再提醒他“若见了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总之,在她的心中,情始终是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于功名利禄,是非荣辱,统统可以不管。
她对张生的爱恋,一开始却是胆怯和动摇不定的,一方面她具有少女的情感和欲求:另一方面,她作为一个相国小姐又是在那样的母亲的管教下成长起来的,同时又接受过较多的封建道德教育,这就构成了她思想和行动上的矛盾。她回答张生的那首诗“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表达了她不甘寂寞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流露了她对张生的爱恋。在“听琴”的时候,她被张生琴中热切的呼唤深深地感动着,以致于泪水涟涟,但是她又没有勇气与张生见面。此时在她的心中,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对张生的爱恋激烈地冲突着,最后爱情终于战胜了礼教。因此当她接到张生的情诗时,终于大着胆子写了一首题为《明月三五夜》的回诗,约定张生于十五日晚上相会。“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凝是玉人来。”短短二十个字,标志着莺莺决然走上了叛逆的道路,寻求自己的爱情。这是难得可贵的。
记得著名诗人xx曾说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崔莺莺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她让我明白了真正的爱情是那样的美好,是那样的值得期待,真正的爱情是存在于人间的,并且是可以追寻、应该而且必须去争取才能够得到的。真心的希望,如作者心中的美好希冀一样“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西厢记读书心得7
我从西厢走过,扑鼻一阵爱的清香。
普救寺的大钟楼,兀立于峨嵋塬的半坡上飞檐崔嵬。佛院的第一缕晨光通晓,钟声咚咚响起。相国千金崔莺莺随母在此静心休斋,偶遇赴京赶考的穷书生张珙,双方一见倾心。恰此时,叛将率兵围寺,索要莺莺,张生挺而出身,解决了一切危难。一段难舍的爱恋便展开了。
吟诗赋诵,醉酒赏花,在婢女的帮助下,两人不顾封建礼俗,结为夫妻。两个人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流,充满了爱的芬芳。
我又从西厢走过,满怀愤恨这旧社会。
当这对痴情男女沉浸于幸福的漩涡中时,却被崔母察觉。在门第高耸等级森严的社会里,权力对于婚姻是格外慷慨的,它能让诸公、贵胄子弟尽享人间艳福;权势对于爱情又是极为吝啬的,它常使真心相爱的恋人陷入山险水恶的逆境。崔母的等级观念是相当顽固的,她是不会允许女儿嫁给一个穷书生的,尽管这个穷书生还是她的亲戚。于是便有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的悲哀。面对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情感纠葛,一对心心相息的比翼鸟便在秋风萧瑟,落叶纷飞的十里长亭外分别了。封建等级的压迫,功名利禄的诱惑,将无数段曾今的真爱湮没于世俗的悲哀中。
我再从西厢走过,感受到信念的震憾力。
长亭一别后,莺莺日夜苦思张生的归来,张生也魂牵梦萦着自己的爱妻,努力苦读,终于高中状元。加封授官后便心急如焚地赶回,有情人终成眷属。正是两人彼此坚定真爱的信念,不畏外界给予的压力,才赢得了爱情。尤其是莺莺,身为官宦小姐的她,表现出了她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爱情自由的多情钟情女子。她敢于冲破封建礼俗的束缚,对虚名微利表现出极大的蔑视与痛恨。作者对她形象的描写完全是超前的新一代女青年。
我又一次走过西厢,我看见王实甫在寨前紧皱眉头。他是在愤斥那些烦扰禁锢人们的封建礼教吗?我悄悄地向前,他笑了。我从他手里接过《西厢记》,我发现那既是一段完美的爱情故事,又是一篇辉煌的文学巨著。我感受到了他的愤恨,他的信念,他的思想。
《西厢记》这样一本不朽之作,难怪会纳入“六才子书”之列,难怪贾仲明评价:“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记读书心得8
元代著名戏剧家王实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戏曲作家之一,他的杂剧《西厢记》至到现地仍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杂剧之一。
《西厢记》重点刻划了张生,崔莺莺、红娘、老夫人形象,围绕“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展开故事情节,表达了对封建礼节的不满。
近日,又重读《西厢记》,发现里面有三个问题应会值得重视一下。 首先,是关于戏剧透露出来的对“佛门“的看法。全剧发生的地点是围绕在普救寺及其周围。张生与莺莺正是在普救寺相遇并相爱的。普救寺是个寺院,是个佛门境地,佛讲究清心寡欲,而作者却把这个爱情故事发生地点设在普救寺,这实在是大有意味。另外,这个寺院的名字也取得有意思。普救,就是普救众生,帮助人生摆脱苦海。但是,当孙飞虎围寺扮亲时,不知是谁在救谁。为何在王实甫笔下,僧俗都成了“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的形象呢?据考证,元代统治者为了麻痹人民的斗志,大力提倡佛教,僧俗在政治和经济上都享有特权,因此,僧俗成为统治者手下的工具。王实甫通过这些来讽刺当时的“佛门”,也间接嘲笑当时的统治者,由此可见,王实甫的笔力,在讲述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还不断嘲讽当时的政治。
第二,有关于老夫人的形象。许多评论者都认为老夫人是个反面人物,她是封建制度的代言人。她言而不守,出尔反尔,是张崔爱情道路上的绊脚石。这些都是从反封建礼教来讲的。那有没有谁真正试着为老夫人想一想?我认为,老夫人是十分疼爱自己的孤女的,她是一个非常具有母爱的人。一开头,老夫人就道出自己丈夫先亡,又只剩下这么一个女儿,她肯定是把自己所有的爱倾注在莺莺身上。来到寺中,怕莺莺闷,特别叫红娘陪小姐去殿上走走,散散心,十分关心女儿。在对待张生的态度的`问题,也是建立在自己对女儿莺莺爱的基础上。莺莺本是相国千金,从小就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虽说张生的父亲以前做过官,但50多岁就早逝了,家里积蓄肯定不多了。莺莺嫁过去后能象之前在家里过得一样吗?老夫人肯定会从客观物质方面为莺莺着想。逼张生上京也是为莺莺着想。在当时,张生作为一名读书人,却不上京赶考,在当时可以说是“不务正业”的人。试想想,哪一位母亲愿意把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一个“不务正业”的人呢?归根到底,老夫人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莺莺,如果不是因为爱她,她何必这么操心呢?可能读者会觉得奇怪,老夫人最后不是赖婚吗,她把莺莺嫁给自己的侄子郑恒,这难道也是爱女儿的表现?其实,这事也不能全怪老夫人。郑恒为了娶莺莺,谎称张生娶尚书之女,具体时间具体地点,还声称自己是目击见证人。老夫人一方面是气张生,一方面也没想到自己的侄子会吭她。因此,这件事也不能算在老夫人的身子了。
第三,是关于这部戏剧的喜剧因素问题。许多人都认为这部杂剧是喜剧,因为最后是大团圆结局。但是这部喜剧又有别于其他一般的喜剧。通常喜剧除了大团圆结局外,善的得到好报,恶的受到惩罚,善的战胜恶的。《西厢记》中的冲突主要是张崔与老夫人之间的冲突,老夫人是恶的一面。故事到最后,张崔向老夫人妥协,张生上京赶考,高中后回来娶莺莺,而老夫人也没有受到惩罚,她的愿意“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反而得到满足。也就是说,在这部戏剧中,是善恶两方都得到满足,不同于一般喜剧的结尾。
西厢记读书心得9
元杂剧四部爱情剧包括《拜月亭》,《西厢记》,《墙头马上》,《倩女离魂》。这四部剧里,《西厢记》是我从头到尾看的唯一一部。
《西厢记》给人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剧中人物了。剧中的主要人物,张生、崔莺莺和媒人,有着各自鲜明的个性,他们相互映衬。只有崔莺莺
人物个性,就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地方。
出身名门家道中落的崔莺莺,带着青春的忧郁上场。封建社会中,女子常被教化“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以及“三从四德”。崔莺莺也是这个大背景下生出的大家闺秀。但是当她遇到了风流俊雅的张生,彼此就像磁石般互相吸引,当她分明觉察到一个陌生男子注视着自己,但她的反应是“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剧本写红娘催促她回避,而她的反映是:回顾觑末下。此时莺莺的这种举止已将封建礼教的规矩抛之于脑后,这一细微的动作中,不难想象莺莺以后性格发展的走向。此时年龄的她似乎还带着青春期的小小叛逆之心,但是她却毕竟是封建礼数教化下的大家闺秀,一方面她强烈追求爱情,似乎让人值得敬佩,但是另一方面她对红娘却也有所顾忌,所以她的性格显得热情而又冷静,聪明而涉狡狯,当看到她有时一本正经,有时黠谲多端,有时又扭捏尴尬时,让人哑然失笑。
《西厢记》中的鲜明的人物性格,还有很多值得人们赞叹和研究的地方,其实这些人物性格也是成就者一部古代经典爱情剧的基础。
西厢记读书心得10
《西厢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著,曾经和《西厢记》比较过。我也这么认为。不是写这种读后感之前写不出来,而是觉得满满的,好贴切,好美好,仅凭感知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但是,我还是想把心里的很多感情放进笔里,赶紧吐出来。
《红楼梦》,故事曲折有趣,真的是爱情的审美宣言。爱情的审美宣言是什么?在王实甫的作品中,盈盈和张生公然战胜了封建礼教,保持了纯洁的爱情,强调开放。这就是宣言。
”不到一顿饭,江十六个聚在一起读了起来,自觉地用文字警告人们。余香满嘴。虽然读完了书,但他只是失去了理智,默默地记住了它。”。这是戴宇在《西厢记》的23次中对《红楼梦》的恭维,其实是曹雪芹的恭维。
“永远不离不弃,永远在一起玩,愿世间众生皆成眷属”,这是《西厢记》中流传千古的名言。是几百年来无数代人心中传唱的美好爱情生活。它穿透了时代,散发出无限的魅力和神奇。就连西湖的月老寺也忘不了把这个字叫做对联————,愿天下众生成家。美好的爱情是我们所追求的,所以在生活有点无聊的时候,不妨试着净化一下自己的灵魂,打开《西厢记》,感受一下粗糙的爱情,甜蜜的聚合,和里面美好的文字。
细细品味《西厢记》,我们不难发现,张生和崔莺莺的相识,是一见钟情。张生爱上盈盈只是因为她的美丽和温柔,盈盈喜欢张生只是因为她的才华和气质。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活体验中,“一见钟情”往往是在外貌或气质上偶然迎合心理需求而产生的。是人类生理的一种荷尔蒙冲动,这种冲动永远是短暂的。短暂的冲动就像冰雪中的一滴水,很快就会自动冷却结冰。丘比特之箭,老月的红线,神谕……在我眼里,一见钟情的神话只是一种浪漫的幻觉,是人生的奥秘。它经不起永恒的考验。
经常有人说《西厢记》是喜剧,我深有感触。张生看似愚蠢笨拙,但他的本质无非是追求自己的真爱。他表现出来的是自然真诚。在生活中不容易找到,就是有不常见的东西更难。他嘲笑自己的幼稚,其实是在自嘲。
读书是一种精神享受。不同的人读书会有不同的想法。当太阳下山时,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丝悲伤,所以他们会想到张生和崔莺莺可能不完美的婚姻生活。同时,他们也提供了一些我自己的理由。不管理性与否,这些都是我看了一天书后最深刻的体会。生活会照常进行。如果恋人能一见钟情结婚,那不是一件幸福的事!
西厢记读书心得11
《西厢记》表达了当时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意识中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时至今日,这一古老的爱情传奇仍被人们传颂,因为,它折服过许多青年男女的心。
合上书本,潸然泪欲下。想人生最苦离别!可怜见千里关山,犹自跋涉!崔张二人可是深有体会。张生上京赶考,崔莺莺茶不思饭不想;而张生也有过“草桥一梦”。心灵相通,情何以再言?只想说一句:真爱永恒。“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倘若现实的话,崔张二人将实现这一古老而虚幻的爱情传奇。
回想,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文学”已没有以前那么兴盛、繁荣,正逐步走向平庸,特别是那些真正具有意义、价值的文学作品已屈指可数。那就多从古代汲取营养吧,本人拙见,《西厢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西厢记读书心得12
《西厢记》的情节如今看来不过才子佳人,终成眷属。若非王实甫文才出众,人物刻画细腻入微,跃然纸上,此类题材极易沦为浓词艳曲,附庸风雅之流。中国人的情感历来含蓄隐忍,决不可能如希腊艺术中“我欲火中烧,如痴如狂”那般纵情恣意。在正统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时代,一曲西厢唱醒了多少对真挚爱情的强烈渴望。提及《西厢记》,必不可不提《莺莺传》。一个团圆美满,一个始乱终弃。虽则人人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毕竟《莺莺传》的结局更趋于真实。
《西厢记》的大团圆是中国文人永远的才子佳人梦,它存在于童年时代泛黄的小人书里,在爷爷随口哼唱的古戏里,在敲锣打鼓,纷纷嚷嚷的闹剧里,却偏偏不在多情才子的薄情浅意里。张生是否为元稹,莺莺是否为其“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有情人,我自无暇追问。只是中国文人惯以多情自居,在爱情面前信誓旦旦,激情荡漾,而最终在世俗盛名之下大多不过是当年的风流韵事化做如今的浅斟低唱。想那“情切切,意绵绵”,想那“别后相思隔烟水”,想那高楼红袖,碧玉红笺,都果然如过眼云烟,浮华似梦。
而我总以为,只要曾经有情,不论多久多远,总能在记忆中存留一抹,或深或浅,或不甘或释然,或念念不忘,或故作烟消云散,某时某地恍惚追忆,只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而已。《莺莺传》中张生一句“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将可怜的爱情贬为淫邪妖魔。而莺莺一纸断肠书哭尽多少绝别之痛“自去秋已来,常忽忽如有所失,于喧哗之下,或勉为语笑,闲宵自处,无不泪零。乃至梦寝之间,亦多感咽……临纸呜咽,情不能申。千万珍重!珍重千万!”人生难得真性情,情切至此,痛断前缘也要清清楚楚,两不相欠。
转念思之,多情薄意自然不能完全责备才子文人。中国传统观念中男儿志在四方,心怀天下。儿女情长不过是人生一时的华筵。女人只是古代文人墨客失意之时的寄托,爱情并非两个平等个体生命的互补,而是人生一时之需。
于是,杜牧自然可以青楼薄幸,元稹自可遗忘当年深情。课上老先生提及古今中外文人情事,众人莫不失笑,心里却是莫名的悲凉。世人除少数大善大恶者外,谁比谁又能善良多少,卑劣多少?又有几个人可以如沈从文那样骄傲地说“我这一生中,行过许多路,走过许多桥,看过许多云,喝过许多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世事多变故,芸芸众生又惧怕孤苦,有人用名利填满生活,花花世界,游走一场便已洋洋自得。而有人必要心有所求,爱其所爱才能感觉幸福。
望遍红尘,人人都可怜地追寻着,努力着,只是所要之物不同而已。我所理解的爱情应该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彼此明了对方所有的缺点和不完美,却就是那样无法分离,心里的包容和呵护是给属于自己生命的一个人。简简单单,嬉笑怒骂,朝朝暮暮,油盐酱醋。“早晨醒来,亲吻枕边爱人的脸。推开窗户,看到树叶上闪烁的阳光。这是生,再无其他”。
在这个纷乱的世界里,有一个你爱的人,为他(她)甘心历尽所有生计之苦,就这样晃晃悠悠,一起变老。在艰难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艰难!
西厢记读书心得13
元代著名戏剧家王实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戏曲作家之一,他的杂剧《西厢记》至到现地仍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杂剧之一。
《西厢记》重点刻划了张生,崔莺莺、红娘、老夫人形象,围绕“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展开故事情节,表达了对封建礼节的不满。
近日,又重读《西厢记》,发现里面有三个问题应会值得重视一下。
首先,是关于戏剧透露出来的对“佛门“的看法。全剧发生的地点是围绕在普救寺及其周围。张生与莺莺正是在普救寺相遇并相爱的。普救寺是个寺院,是个佛门境地,佛讲究清心寡欲,而作者却把这个感情故事发生地点设在普救寺,这实在是大有意味。另外,这个寺院的名字也取得有意思。普救,就是普救众生,帮忙人生摆脱苦海。可是,当孙飞虎围寺扮亲时,不知是谁在救谁。为何在王实甫笔下,僧俗都成了“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的形象呢据考证,元代统治者为了麻痹人民的斗志,大力提倡佛教,僧俗在政治和经济上都享有特权,所以,僧俗成为统治者手下的工具。王实甫经过这些来讽刺当时的“佛门”,也间接嘲笑当时的统治者,由此可见,王实甫的笔力,在讲述浪漫动人的感情故事,还不断嘲讽当时的政治。
第二,有关于老夫人的形象。许多评论者都认为老夫人是个反面人物,她是封建制度的代言人。她言而不守,出尔反尔,是张崔感情道路上的绊脚石。这些都是从反封建礼教来讲的。那有没有谁真正试着为老夫人想一想我认为,老夫人是十分疼爱自我的孤女的,她是一个十分具有母爱的人。一开头,老夫人就道出自我丈夫先亡,又只剩下这么一个女儿,她肯定是把自我所有的爱倾注在莺莺身上。来到寺中,怕莺莺闷,异常叫红娘陪小姐去殿上走走,散散心,十分关心女儿。在对待张生的态度的问题,也是建立在自我对女儿莺莺爱的基础上。莺莺本是相国千金,从小就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虽说张生的父亲以前做过官,但50多岁就早逝了,家里积蓄肯定不多了。莺莺嫁过去后能象之前在家里过得一样吗老夫人肯定会从客观物质方面为莺莺着想。逼张生上京也是为莺莺着想。在当时,张生作为一名读书人,却不上京赶考,在当时能够说是“不务正业”的人。试想想,哪一位母亲愿意把自我的宝贝女儿嫁给一个“不务正业”的人呢归根到底,老夫人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莺莺,如果不是因为爱她,她何必这么操心呢可能读者会觉得奇怪,老夫人最终不是赖婚吗,她把莺莺嫁给自我的侄子郑恒,这难道也是爱女儿的表现其实,这事也不能全怪
老夫人。郑恒为了娶莺莺,谎称张生娶尚书之女,具体时间具体地点,还声称自我是目击见证人。老夫人一方面是气张生,一方面也没想到自我的侄子会吭她。所以,这件事也不能算在老夫人的身子了。
第三,是关于这部戏剧的喜剧因素问题。许多人都认为这部杂剧是喜剧,因为最终是大团圆结局。可是这部喜剧又有别于其他一般的喜剧。通常喜剧除了大团圆结局外,善的得到好报,恶的受到惩罚,善的战胜恶的。《西厢记》中的冲突主要是张崔与老夫人之间的冲突,老夫人是恶的一面。故事到最终,张崔向老夫人妥协,张生上京赶考,高中后回来娶莺莺,而老夫人也没有受到惩罚,她的愿意“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反而得到满足。也就是说,在这部戏剧中,是善恶两方都得到满足,不一样于一般喜剧的结尾。
西厢记读书心得14
今年春天,借着适宜的气候,读了几本书。同时也趁着明媚的阳光出去疯玩了一个春天。所以把读后感一拖再拖。
《西厢记》描述了一对青年男女邂逅,一见钟情,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感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完美感情梦想的憧憬和追求。几百年来,它曾深深地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
《西厢记》是部浪漫的爱恋书。我很羡慕书中的崔莺莺。“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婚姻缔结的基础应当是男女之间真挚的感情,而不在于门第的高低、财产的多寡、权势的大小、容貌的丑俊、才情的敏拙。可见,它所表达的不是某一时期、某一阶层的呼声,而是世世代代人的梦想和愿望。
读《西厢记》,有感于莺莺与张生的真挚感情,欣赏他们冲破封建礼教的勇气;有感于红娘的聪明机智,敬佩她的胆识和智慧。
《西厢》剧情布置巧妙,情节波澜起伏,矛盾冲突环环相扣,故事富于变化,情趣浓厚,并且经过不断的磨难,使得主人公的感情不断得到强化和淋漓尽致的表现。以很高的艺术水平展现了一个美丽的感情故事。使得她格外动人:以眼游西厢记读后感幸,满口余香。
“……频祝愿:普天下心厮爱早团圆。谢天神,教俺也频频的勤相见。”“愿普天下姻眷皆完聚。”这一祝愿是在大团圆喜庆的气氛中由主角的幸福而推及“普天下”,所以格外令人感动,这一主题也是就几乎成了《西厢记》所独有,从而使后世不知多少才子佳人在咀嚼这句话时,似痴如醉,无限向往!
有人说《西厢记》是“天地妙文”。说“《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必须焚香读之,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必须对雪读之,对雪读之者,资其洁清也……必须对花读之,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必须尽一日一夜之力一气读之,一气读之者,总揽其起尽也……必须展半月一月之功精切读之,精切读之者,细寻其肤寸也……”。我只是做完了家务而读之,只能是粗读与浅见之。究竟怎样读,尽自我的体会。
“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西厢记读书心得15
《西厢记》,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王实甫所作,根植于《新杂剧,旧传奇》。到了唐朝,元稹,宋朝,赵令芝,靳东,袁捷,都写了不同版本的《西厢记》,到了元朝,王实甫终于把《西厢》推到了巅峰,这不仅是家喻户晓,而且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一种中国封建思想的蜕变。在这里,我把我的后见之明用文字表达出来,总结出以下三条世界文章无可比拟的好处,希望读者能够欣赏到,感受到文学瑰宝《西厢》带来的视觉冲击和精神享受。
一个是剧情。在大多数书里,情节是第一位的,叙事平铺是第二位的。《西厢记》的故事简单明了。崔莺莺,他的母亲,老太太和媒人把他父亲的棺材送到柏林安葬,并留在普救寺。恰逢张君瑞来访,见面就开始相爱,却没有得到见面的机会。后来,孙飞虎包围了普救寺,想抢盈盈为妾。老太太无奈,说:“谁能救得了我母女,就把莺莺嫁给他。”张、大喜,即遣人赍书来见好友白马将军,请其解约,完婚。兵到围城之后,老太太后悔自己的前言不搭后语,说崔和张配不上。他们很痛苦,尽力试探对方的内心感受。后来,因为媒人的穿插,他们得到了一段美好的婚姻。故事让现代人觉得俗气简单,却不了解当时的封建社会。这是突破,也是冲击!突然出现了“西厢记热”,成为当时社会的“畅销书”,很多词曲作者开始在爱情剧本里投入大量笔墨和精力。明清时期,所有关于男女的故事和戏剧都受到《西厢》的影响,所以根据一些言情剧和肥皂剧的情节来看,《西厢记》应该算是它们的鼻祖。它的主题思想,即“永不离开,永远在一起玩,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从当时的社会来看,是非常大胆、叛逆、有影响力的。
第三篇:西厢记读书心得
西厢记读书心得 15篇
西厢记读书心得 1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从此有了......《西厢记》!
崔莺莺,已故相国之女,才貌双全;张君瑞,没落贵族之子,风流倜傥,才华横溢。像所有的小说话本一样,暮春时节,普救寺内,才子佳人一见钟情,从此堕入情网,执迷不悟;可恨封建大家长卑鄙狠毒,棒打鸳鸯,先许婚又赖婚,即使是才子佳人生米成熟饭后仍要一条路走到黑;才子佳人怨恨却又无力,相思成疾,最后在善良侠义的侍女红娘帮助下才能暗中传情一解相思苦。也像所有戏文里说的那样,才子后来考上状元荣华富贵,小姐的爹娘都原谅她,姐妹都祝福她,奴仆都羡慕她。最重要的是,最后才子佳人白头携手恩爱一生,童话式结尾,大团圆结局。
有句话说,第一个这样写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材。这样的剧情走向在当时大概是开天辟地第一遭,也许可说是轰动式的,奈何这种剧情后世玩得太多,逐渐烂大街,让人难以有惊艳之感。然而还是感谢《西厢记》,被它的'情节和语言震惊到,我终于能够理解“小说话本雅俗共赏”是个什么意思......这妥妥的就是现代网络言情的古代版啊!
《西厢记》中表现得最为出彩的绝对是女性,而古代女性又是一大值得探讨的命题,因此我总是试图通过这部作品来理解当时的女性地位和女性命运。众所周知,作者王实甫虽是元朝人,《西厢记》却改编自《莺莺传》,唐朝传奇。历代王朝女性地位最高的当属唐朝,小说中女性表现出的自由热情也就不难理解,即使这种所谓的地位高只是相对而言。
要探讨这个话题,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古代男性对女性的态度和看法
1.古代男性对女性的要求。
对于女子,男子首先想到的是美,完了最好有才,当然遇上事关清白坚贞之事,才貌就得往边靠。
一开始张生对莺莺的倾慕,说得好听点是一见钟情,难听点就是见色起意,直到月下和诗时张生才真正开始欣赏小姐的品德和才华。
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春宵一度后小姐担忧被情郎轻视或抛弃,婉婉诉衷情,张生却是盯着帕上的落红确定后才开启甜言蜜语模式。在莺莺冒着风险,孤注一掷后,却怀疑她的.贞洁,这样的做法让人心寒......
不知怎么,我看《西厢记》,总感觉以张生的多情怯懦,《西厢记》竟然还能童话式结尾也是不可思议。
2.女性常和性联系在一起。
张生第一次见莺莺,跟法聪小和尚说,“那一对小脚儿,价值百镒之金”。脚是女性身体性感部位之一,等同于性。因此,与其说一开始张生爱的是莺莺,不如说爱的是莺莺的身体。
性贯穿全文,处处可见。张生第一次写信,就写“花影重”,暗示要与小姐风流一度。小姐邀约,张生第一反应,这是要干那事啊,喜滋滋乐哈哈......可见,女性在当时与性、欲联系密切。
3.女子容貌太过容易“招灾惹祸”,是为“红颜祸水”。
第一次,孙飞虎强抢莺莺做压寨夫人,可视为女祸;再来是为老相国道场做法事,“老的小的,村的俏的,没颠没倒,胜似闹元宵”。能令老的少的和尚忘了佛家道义神魂颠倒,把本该最庄重严肃的道场变得荒唐又可笑......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为莺莺容貌惊艳的同时,陡生一种忧虑与恐惧。要极写女子之美方法可以很多,作者却选了这种最夸张最末等之法,作者笔下莺莺已美得近妖。
4.婚姻里女性地位最终要弱于男子。
《西厢记》中,才子佳人的爱情里,张生的地位逐渐上升,莺莺则一弱再弱。
如果说一开始两人的爱情完全掌控在莺莺手里,那么后来张生就从跪老夫人、跪红娘、跪莺莺这三跪慢慢掌控了主导。
过程手段什么的不重要,总之结局是,高中状元后,张生莺莺的地位已经整个反转过来。可以说,在那时甚至在以后,莺莺是会被抛弃、被多个姐妹儿还是怎样,她的命运已经被牢牢掌控。
二、老夫人对待女儿
1.被压迫者与压迫者。
这里不得不提老夫人,一个女性,一位母亲......一个封建大家长。
作为女性,她是可怜的。《西厢记》里她作威作福,肆无忌惮,看似大利在握,实际上这只不过是因为她丈夫已死罢了。
她也曾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接受“天字出头夫做主”的观念和想法,在严苛礼教的压迫下谨言慎行,到了晚年却用同样的礼教让女儿体会自己曾经经受过的痛苦。
当被压迫的女性,丝毫不觉得这是一种压迫,最后用同样的手段去压迫同性,恶性循环,这难道不是最可悲的吗?
2.把女儿视为政治交易品。
作为封建家长,她坚持门当户对,把女儿的婚姻当作工具来交易,尤其是老相国离世,崔家家道中落的情况下。
张生是白衣时,老夫人不会同意女儿与张生的婚事,即便女儿相思成疾,即便一切早已木已成舟。女儿不过一个政治牺牲品,我相信在最后,即便莺莺张生没有生米煮成熟饭,没有婚约甚至没有相爱,只要张生想要,老夫人绝对把莺莺拱手送上,哪管一个是她讨厌的张生,一个是她素来疼爱的侄子呢?一个朝廷新贵,一个没落贵族,孰轻孰重,老夫人一向分得清楚。
女性在这里与政治相联系,成为牺牲品,可交易物品,没有选择的余地。
三、女性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
从莺莺、红娘自身来看,她们思想上已初步觉醒了。红娘侠肝义胆,反阶级反礼教;莺莺内心自由独立,敢于抓住机会追求自己想要的爱情;她不重功名,把爱情视为至高无上;她清醒理智,明白男女地位差距,却仍敢冒险孤注一掷。这种反抗虽然还局限于爱情,却已难能可贵。
因此可推测,唐朝女性常生存于异性同性双重压迫下,与性、政治相联系,婚姻爱情要为家族服务不能自主,通常是可交易物品,地位较低;然而在当时奔放自由的社会风气下,有一定的反抗意识和自我意识。
西厢记读书心得 2
《西厢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著,曾经和《西厢记》比较过。我也这么认为。不是写这种读后感之前写不出来,而是觉得满满的,好贴切,好美好,仅凭感知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但是,我还是想把心里的很多感情放进笔里,赶紧吐出来。
《红楼梦》,故事曲折有趣,真的是爱情的审美宣言。爱情的审美宣言是什么?在王实甫的作品中,盈盈和张生公然战胜了封建礼教,保持了纯洁的爱情,强调开放。这就是宣言。
”不到一顿饭,江十六个聚在一起读了起来,自觉地用文字警告人们。余香满嘴。虽然读完了书,但他只是失去了理智,默默地记住了它。”。这是戴宇在《西厢记》的23次中对《红楼梦》的恭维,其实是曹雪芹的恭维。
“永远不离不弃,永远在一起玩,愿世间众生皆成眷属”,这是《西厢记》中流传千古的名言。是几百年来无数代人心中传唱的美好爱情生活。它穿透了时代,散发出无限的魅力和神奇。就连西湖的月老寺也忘不了把这个字叫做对联————,愿天下众生成家。美好的爱情是我们所追求的,所以在生活有点无聊的时候,不妨试着净化一下自己的灵魂,打开《西厢记》,感受一下粗糙的爱情,甜蜜的聚合,和里面美好的文字。
细细品味《西厢记》,我们不难发现,张生和崔莺莺的相识,是一见钟情。张生爱上盈盈只是因为她的美丽和温柔,盈盈喜欢张生只是因为她的才华和气质。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活体验中,“一见钟情”往往是在外貌或气质上偶然迎合心理需求而产生的`。是人类生理的一种荷尔蒙冲动,这种冲动永远是短暂的。短暂的冲动就像冰雪中的一滴水,很快就会自动冷却结冰。丘比特之箭,老月的红线,神谕……在我眼里,一见钟情的神话只是一种浪漫的幻觉,是人生的奥秘。它经不起永恒的考验。
经常有人说《西厢记》是喜剧,我深有感触。张生看似愚蠢笨拙,但他的本质无非是追求自己的真爱。他表现出来的是自然真诚。在生活中不容易找到,就是有不常见的东西更难。他嘲笑自己的幼稚,其实是在自嘲。
读书是一种精神享受。不同的人读书会有不同的想法。当太阳下山时,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丝悲伤,所以他们会想到张生和崔莺莺可能不完美的婚姻生活。同时,他们也提供了一些我自己的理由。不管理性与否,这些都是我看了一天书后最深刻的体会。生活会照常进行。如果恋人能一见钟情结婚,那不是一件幸福的事!
西厢记读书心得 3
元代著名戏剧家王实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戏曲作家之一,他的杂剧《西厢记》至到现地仍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杂剧之一。
《西厢记》重点刻划了张生,崔莺莺、红娘、老夫人形象,围绕“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展开故事情节,表达了对封建礼节的不满。
近日,又重读《西厢记》,发现里面有三个问题应会值得重视一下。
首先,是关于戏剧透露出来的对“佛门“的看法。全剧发生的地点是围绕在普救寺及其周围。张生与莺莺正是在普救寺相遇并相爱的。普救寺是个寺院,是个佛门境地,佛讲究清心寡欲,而作者却把这个感情故事发生地点设在普救寺,这实在是大有意味。另外,这个寺院的名字也取得有意思。普救,就是普救众生,帮忙人生摆脱苦海。可是,当孙飞虎围寺扮亲时,不知是谁在救谁。为何在王实甫笔下,僧俗都成了“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的形象呢据考证,元代统治者为了麻痹人民的斗志,大力提倡佛教,僧俗在政治和经济上都享有特权,所以,僧俗成为统治者手下的工具。王实甫经过这些来讽刺当时的“佛门”,也间接嘲笑当时的统治者,由此可见,王实甫的笔力,在讲述浪漫动人的感情故事,还不断嘲讽当时的政治。
第二,有关于老夫人的形象。许多评论者都认为老夫人是个反面人物,她是封建制度的代言人。她言而不守,出尔反尔,是张崔感情道路上的绊脚石。这些都是从反封建礼教来讲的。那有没有谁真正试着为老夫人想一想我认为,老夫人是十分疼爱自我的孤女的,她是一个十分具有母爱的人。一开头,老夫人就道出自我丈夫先亡,又只剩下这么一个女儿,她肯定是把自我所有的爱倾注在莺莺身上。来到寺中,怕莺莺闷,异常叫红娘陪小姐去殿上走走,散散心,十分关心女儿。在对待张生的态度的问题,也是建立在自我对女儿莺莺爱的基础上。莺莺本是相国千金,从小就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虽说张生的父亲以前做过官,但50多岁就早逝了,家里积蓄肯定不多了。莺莺嫁过去后能象之前在家里过得一样吗老夫人肯定会从客观物质方面为莺莺着想。逼张生上京也是为莺莺着想。在当时,张生作为一名读书人,却不上京赶考,在当时能够说是“不务正业”的人。试想想,哪一位母亲愿意把自我的宝贝女儿嫁给一个“不务正业”的人呢归根到底,老夫人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莺莺,如果不是因为爱她,她何必这么操心呢可能读者会觉得奇怪,老夫人最终不是赖婚吗,她把莺莺嫁给自我的侄子郑恒,这难道也是爱女儿的'表现其实,这事也不能全怪
老夫人。郑恒为了娶莺莺,谎称张生娶尚书之女,具体时间具体地点,还声称自我是目击见证人。老夫人一方面是气张生,一方面也没想到自我的侄子会吭她。所以,这件事也不能算在老夫人的身子了。
第三,是关于这部戏剧的喜剧因素问题。许多人都认为这部杂剧是喜剧,因为最终是大团圆结局。可是这部喜剧又有别于其他一般的喜剧。通常喜剧除了大团圆结局外,善的得到好报,恶的受到惩罚,善的战胜恶的。《西厢记》中的冲突主要是张崔与老夫人之间的冲突,老夫人是恶的一面。故事到最终,张崔向老夫人妥协,张生上京赶考,高中后回来娶莺莺,而老夫人也没有受到惩罚,她的愿意“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反而得到满足。也就是说,在这部戏剧中,是善恶两方都得到满足,不一样于一般喜剧的结尾。
西厢记读书心得 4
《西厢记》,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王实甫所作,根植于《新杂剧,旧传奇》。到了唐朝,元稹,宋朝,赵令芝,靳东,袁捷,都写了不同版本的《西厢记》,到了元朝,王实甫终于把《西厢》推到了巅峰,这不仅是家喻户晓,而且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一种中国封建思想的蜕变。在这里,我把我的后见之明用文字表达出来,总结出以下三条世界文章无可比拟的好处,希望读者能够欣赏到,感受到文学瑰宝《西厢》带来的视觉冲击和精神享受。
一个是剧情。在大多数书里,情节是第一位的,叙事平铺是第二位的。《西厢记》的故事简单明了。崔莺莺,他的母亲,老太太和媒人把他父亲的棺材送到柏林安葬,并留在普救寺。恰逢张君瑞来访,见面就开始相爱,却没有得到见面的机会。后来,孙飞虎包围了普救寺,想抢盈盈为妾。老太太无奈,说:“谁能救得了我母女,就把莺莺嫁给他。”张、大喜,即遣人赍书来见好友白马将军,请其解约,完婚。兵到围城之后,老太太后悔自己的`前言不搭后语,说崔和张配不上。他们很痛苦,尽力试探对方的内心感受。后来,因为媒人的穿插,他们得到了一段美好的婚姻。故事让现代人觉得俗气简单,却不了解当时的封建社会。这是突破,也是冲击!突然出现了“西厢记热”,成为当时社会的“畅销书”,很多词曲作者开始在爱情剧本里投入大量笔墨和精力。明清时期,所有关于男女的故事和戏剧都受到《西厢》的影响,所以根据一些言情剧和肥皂剧的情节来看,《西厢记》应该算是它们的鼻祖。它的主题思想,即“永不离开,永远在一起玩,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从当时的社会来看,是非常大胆、叛逆、有影响力的。
西厢记读书心得 5
今年春天,借着适宜的气候,读了几本书。同时也趁着明媚的阳光出去疯玩了一个春天。所以把读后感一拖再拖。
《西厢记》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邂逅,一见钟情,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几百年来,它曾深深地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
《西厢记》是部浪漫的爱恋书。我很羡慕书中的崔莺莺。“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婚姻缔结的.基础应当是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而不在于门第的高低、财产的多寡、权势的大小、容貌的丑俊、才情的敏拙。可见,它所表达的不是某一时期、某一阶层的呼声,而是世世代代人的理想和愿望。
读《西厢记》,有感于莺莺与张生的真挚爱情,欣赏他们冲破封建礼教的勇气;有感于红娘的聪明机智,敬佩她的胆识和智慧。
《西厢》剧情布置巧妙,情节波澜起伏,矛盾冲突环环相扣,故事富于变化,情趣浓厚,而且经过不断的磨难,使得主人公的爱情不断得到强化和淋漓尽致的表现。以很高的艺术水平展现了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使得她格外动人:以眼游幸,满口余香。
“……频祝愿:普天下心厮爱早团圆。谢天神,教俺也频频的勤相见。”“愿普天下姻眷皆完聚。”这一祝愿是在大团圆喜庆的气氛中由主角的幸福而推及“普天下”,所以格外令人感动,这一主题也是就几乎成了《西厢记》所独有,从而使后世不知多少才子佳人在咀嚼这句话时,似痴如醉,无限向往!
有人说《西厢记》是“天地妙文”。说“《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必须焚香读之,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必须对雪读之,对雪读之者,资其洁清也……必须对花读之,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必须尽一日一夜之力一气读之,一气读之者,总揽其起尽也……必须展半月一月之功精切读之,精切读之者,细寻其肤寸也……”。我只是做完了家务而读之,只能是粗读与浅见之。究竟怎么读,尽自己的体会。
“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西厢记读书心得 6
看了《西厢记》之后我觉的这样的爱情史完美无缺的,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有现在难得的一见钟情,有经历各种社会给予的磨难,有来自双方家长的阻扰,他们之间的爱情可谓是越演越切,在我们看来可谓是天作之合.
这个故事的结尾以中国似的大团圆给大众一个交代.而我却不太喜欢这样的结尾,我觉的过于通俗化,所以有时我会去看一些国外的经典电视及作品,我觉得他们的结尾都会留下一些空间让观众自己去细细品味,我觉的'这样才让作品更有意义,才会促使人们去回味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太喜欢大团圆的结局或直接不用想就可以猜到的结尾,所以我不怎么喜欢看韩剧结尾不是女主角得不治之症就是大团圆.
看了结尾在看一下他的正文,你是否觉得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是否太过于完美了呀?好像他集聚了所有经典爱情的必要情节于一身,就一见钟情而言,现在科学家研究机率很低,况且在古代女子足不出户,所以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开始就有点梦幻般的感觉.后来又经历了社会的考验,为心爱的女子于权贵做斗争,可谓是要美人不要江山的壮举,验证了爱情史盲目的在后来来自父母的阻扰,就想现在的父母一样有爱情还不行没面包我的女儿会受苦的,于是一介书生张生为爱情上京赶考,得到上天眷顾荣归故里娶了崔莺莺,这好似现代大多数人的爱情观鲜花于面包不可兼的,就会放弃爱情,但是张生做到了鲜花面包都要,即使高中也没有抛弃崔莺莺这也很不容易,现在很多人都在爆发后抛弃自己的发妻,我觉的《西厢记》中的这一点我比较喜欢.
这一段爱情流传至今,可能是因为它留给了人们对心中美好爱情一方净土吧!所以一直被后人推崇,但是这样的纯净的爱情在此时物质横流的现实社会中还剩多少,让我们在自己的心里回答吧!
西厢记读书心得 7
《西厢记》的情节如今看来不过才子佳人,终成眷属。若非王实甫文才出众,人物刻画细腻入微,跃然纸上,此类题材极易沦为浓词艳曲,附庸风雅之流。中国人的情感历来含蓄隐忍,决不可能如希腊艺术中“我欲火中烧,如痴如狂”那般纵情恣意。在正统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时代,一曲西厢唱醒了多少对真挚爱情的强烈渴望。提及《西厢记》,必不可不提《莺莺传》。一个团圆美满,一个始乱终弃。虽则人人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毕竟《莺莺传》的结局更趋于真实。
《西厢记》的大团圆是中国文人永远的才子佳人梦,它存在于童年时代泛黄的小人书里,在爷爷随口哼唱的古戏里,在敲锣打鼓,纷纷嚷嚷的闹剧里,却偏偏不在多情才子的薄情浅意里。张生是否为元稹,莺莺是否为其“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有情人,我自无暇追问。只是中国文人惯以多情自居,在爱情面前信誓旦旦,激情荡漾,而最终在世俗盛名之下大多不过是当年的风流韵事化做如今的浅斟低唱。想那“情切切,意绵绵”,想那“别后相思隔烟水”,想那高楼红袖,碧玉红笺,都果然如过眼云烟,浮华似梦。
而我总以为,只要曾经有情,不论多久多远,总能在记忆中存留一抹,或深或浅,或不甘或释然,或念念不忘,或故作烟消云散,某时某地恍惚追忆,只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而已。《莺莺传》中张生一句“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将可怜的爱情贬为淫邪妖魔。而莺莺一纸断肠书哭尽多少绝别之痛“自去秋已来,常忽忽如有所失,于喧哗之下,或勉为语笑,闲宵自处,无不泪零。乃至梦寝之间,亦多感咽……临纸呜咽,情不能申。千万珍重!珍重千万!”人生难得真性情,情切至此,痛断前缘也要清清楚楚,两不相欠。
转念思之,多情薄意自然不能完全责备才子文人。中国传统观念中男儿志在四方,心怀天下。儿女情长不过是人生一时的华筵。女人只是古代文人墨客失意之时的寄托,爱情并非两个平等个体生命的互补,而是人生一时之需。
于是,杜牧自然可以青楼薄幸,元稹自可遗忘当年深情。课上老先生提及古今中外文人情事,众人莫不失笑,心里却是莫名的悲凉。世人除少数大善大恶者外,谁比谁又能善良多少,卑劣多少?又有几个人可以如沈从文那样骄傲地说“我这一生中,行过许多路,走过许多桥,看过许多云,喝过许多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世事多变故,芸芸众生又惧怕孤苦,有人用名利填满生活,花花世界,游走一场便已洋洋自得。而有人必要心有所求,爱其所爱才能感觉幸福。
望遍红尘,人人都可怜地追寻着,努力着,只是所要之物不同而已。我所理解的爱情应该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彼此明了对方所有的缺点和不完美,却就是那样无法分离,心里的包容和呵护是给属于自己生命的一个人。简简单单,嬉笑怒骂,朝朝暮暮,油盐酱醋。“早晨醒来,亲吻枕边爱人的脸。推开窗户,看到树叶上闪烁的阳光。这是生,再无其他”。
在这个纷乱的世界里,有一个你爱的人,为他(她)甘心历尽所有生计之苦,就这样晃晃悠悠,一起变老。在艰难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艰难!
西厢记读书心得 8
看了《西厢记》之后我觉的这样的爱情史完美无缺的,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有现在难得的一见钟情,有经历各种社会给予的磨难,有来自双方家长的阻扰,他们之间的爱情可谓是越演越切,在我们看来可谓是天作之合。这个故事的结尾以中国似的大团圆给大众一个交代。
而我却不太喜欢这样的结尾,我觉的过于通俗化,所以有时我会去看一些国外的经典电视及作品,我觉得他们的结尾都会留下一些空间让观众自己去细细品味,我觉的这样才让作品更有意义,才会促使人们去回味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太喜欢大团圆的结局或直接不用想就可以猜到的结尾,所以我不怎么喜欢看韩剧结尾不是女主角得不治之症就是大团圆。看了结尾在看一下他的正文,你是否觉得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是否太过于完美了呀?
好像他集聚了所有经典爱情的必要情节于一身,就一见钟情而言,现在科学家研究机率很低,况且在古代女子足不出户,所以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开始就有点梦幻般的感觉。后来又经历了社会的考验,为心爱的女子于权贵做斗争,可谓是要美人不要江山的壮举,验证了爱情史盲目的。在后来来自父母的.阻扰,就想现在的父母一样有爱情还不行没面包我的女儿会受苦的,于是一介书生张生为爱情上京赶考,得到上天眷顾荣归故里娶了崔莺莺,这好似现代大多数人的爱情观鲜花于面包不可兼的,就会放弃爱情,但是张生做到了鲜花面包都要,即使高中也没有抛弃崔莺莺这也很不容易,现在很多人都在爆发后抛弃自己的发妻,我觉的《西厢记》中的这一点我比较喜欢。
这一段爱情流传至今,可能是因为它留给了人们对心中美好爱情一方净土吧!所以一直被后人推崇,但是这样的纯净的爱情在此时物质横流的现实社会中还剩多少,让我们在自己的心里回答吧!
西厢记读书心得 9
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是我国古代的爱情戏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戏曲作品之一,第四本第三折的一首《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离人泪。”颠倒了多少风流文人!一句“愿天下的有情人都成就了眷属”,道出了多少痴男怨女的心声!王实甫的《西厢记》虽然是在《董解元西厢记》的基础上编写的,但它的根本基础是唐代诗人元稹(元微之)的《会真记》。据说王实甫写至第四本第三折“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的千古名句时,已是力竭心枯,呕血而死。
西厢记之境界:
大凡读过西厢记的人都觉得这部剧作的语言文字很美,让人有一种感觉,就好像走进神奇璀璨,异彩纷呈的艺术境界。作者用着如珠似玉的语言不着痕迹地将环境,人物,感情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剧中有雄浑豪放的曲词:“{油葫芦}九曲风涛何处显?……这河带齐梁分燕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揽浮桥,水上苍龙偃;洞悉愧九州,南北串百川。归舟紧不紧如何见?却便似弯剑乍离弦。”
这里把九曲黄河写得何等气势磅礴,一泻千里。
当然也有绮丽婉转的小词:“{中吕}{粉蝶儿}风静帘闲,透纱窗麝兰香散,启朱扉摇响双环。绎台高,金荷小,银镇尤灿。比及将暖帐轻弹,先接起这梅红罗软帘偷看。”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这里洋溢着美好幽深的诗一般的气氛。读来余香萦绕。
而在剧中情节有悲苦性质的场面里,作者的描写依然笼罩着诗般的气氛。比如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其语言是借助古典诗词描写离愁别绪的特有表现手法来加以渲染的,是以那种诗意的浅浅哀愁和无奈的色调来表现主人公离别时的悲苦的。
“文辞华丽”是《西厢记》语言艺术的特色,这种语言特色更表现在该作品语言的文采性。西厢记可谓是吸收了唐诗宋词的精美语言,这些绝妙好词在剧中俯拾皆是,真是美不胜收。
如第一本第一折张生的唱词:“[天下乐]只疑是银河落九天。”便是化用唐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又如第一本第四折张生唱词:“[鸳鸯煞]有心争似无心好,多情却被无情恼。”这里化用宋苏东坡词《蝶恋花》中句:“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还可以举出更多这样的例子。读完作品后,我们不禁感叹,这是一部“清水出英蓉,天然去雕饰”大作。
西厢记之爱情:
看了《西厢记》之后我觉的这样的爱情史完美无缺的,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有现在难得的一见钟情,有经历各种社会给予的磨难,有来自双方家长的阻扰,他们之间的爱情可谓是越演越切,在我们看来可谓是天作之合。
这个故事的结尾以中国似的大团圆给大众一个交代。而我却不太喜欢这样的结尾,我觉的过于通俗化,所以有时我会去看一些国外的经典电视及作品,我觉得他们的结尾都会留下一些空间让观众自己去细细品味,我觉的这样才让作品更有意义,才会促使人们去回味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太喜欢大团圆的结局或直接不用想就可以猜到的结尾,
西厢记之精神:
在我看来,他那曲折的情节中还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经历了日复一日个性受约束的日子,廿一世纪的人们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个自由的化身:孙悟空。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闯龙宫,闹冥司,自花果山上自在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是为了争取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读者一种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然而,每个人都明白, 在现在,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
西厢记读书心得 10
今年春天,借着适宜的气候,读了几本书。同时也趁着明媚的阳光出去疯玩了一个春天。所以把读后感一拖再拖。
《西厢记》描述了一对青年男女邂逅,一见钟情,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感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完美感情梦想的憧憬和追求。几百年来,它曾深深地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
《西厢记》是部浪漫的爱恋书。我很羡慕书中的崔莺莺。“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婚姻缔结的基础应当是男女之间真挚的感情,而不在于门第的高低、财产的多寡、权势的大小、容貌的丑俊、才情的敏拙。可见,它所表达的不是某一时期、某一阶层的'呼声,而是世世代代人的梦想和愿望。
读《西厢记》,有感于莺莺与张生的真挚感情,欣赏他们冲破封建礼教的勇气;有感于红娘的聪明机智,敬佩她的胆识和智慧。
《西厢》剧情布置巧妙,情节波澜起伏,矛盾冲突环环相扣,故事富于变化,情趣浓厚,并且经过不断的磨难,使得主人公的感情不断得到强化和淋漓尽致的表现。以很高的艺术水平展现了一个美丽的感情故事。使得她格外动人:以眼游西厢记读后感幸,满口余香。
“……频祝愿:普天下心厮爱早团圆。谢天神,教俺也频频的勤相见。”“愿普天下姻眷皆完聚。”这一祝愿是在大团圆喜庆的气氛中由主角的幸福而推及“普天下”,所以格外令人感动,这一主题也是就几乎成了《西厢记》所独有,从而使后世不知多少才子佳人在咀嚼这句话时,似痴如醉,无限向往!
有人说《西厢记》是“天地妙文”。说“《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必须焚香读之,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必须对雪读之,对雪读之者,资其洁清也……必须对花读之,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必须尽一日一夜之力一气读之,一气读之者,总揽其起尽也……必须展半月一月之功精切读之,精切读之者,细寻其肤寸也……”。我只是做完了家务而读之,只能是粗读与浅见之。究竟怎样读,尽自我的体会。
“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西厢记读书心得 11
我从西厢走过,扑鼻一阵爱的清香。
普救寺的大钟楼,兀立于峨嵋塬的半坡上飞檐崔嵬。佛院的第一缕晨光通晓,钟声咚咚响起。相国千金崔莺莺随母在此静心休斋,偶遇赴京赶考的穷书生张珙,双方一见倾心。恰此时,叛将率兵围寺,索要莺莺,张生挺而出身,解决了一切危难。一段难舍的爱恋便展开了。
吟诗赋诵,醉酒赏花,在婢女的帮助下,两人不顾封建礼俗,结为夫妻。两个人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流,充满了爱的.芬芳。
我又从西厢走过,满怀愤恨这旧社会。
当这对痴情男女沉浸于幸福的漩涡中时,却被崔母察觉。在门第高耸等级森严的社会里,权力对于婚姻是格外慷慨的,它能让诸公、贵胄子弟尽享人间艳福;权势对于爱情又是极为吝啬的,它常使真心相爱的恋人陷入山险水恶的逆境。崔母的等级观念是相当顽固的,她是不会允许女儿嫁给一个穷书生的,尽管这个穷书生还是她的亲戚。于是便有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的悲哀。面对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情感纠葛,一对心心相息的比翼鸟便在秋风萧瑟,落叶纷飞的十里长亭外分别了。封建等级的压迫,功名利禄的诱惑,将无数段曾今的真爱湮没于世俗的悲哀中。
我再从西厢走过,感受到信念的震憾力。
长亭一别后,莺莺日夜苦思张生的归来,张生也魂牵梦萦着自己的爱妻,努力苦读,终于高中状元。加封授官后便心急如焚地赶回,有情人终成眷属。正是两人彼此坚定真爱的信念,不畏外界给予的压力,才赢得了爱情。尤其是莺莺,身为官宦小姐的她,表现出了她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爱情自由的多情钟情女子。她敢于冲破封建礼俗的束缚,对虚名微利表现出极大的蔑视与痛恨。作者对她形象的描写完全是超前的新一代女青年。
我又一次走过西厢,我看见王实甫在寨前紧皱眉头。他是在愤斥那些烦扰禁锢人们的封建礼教吗?我悄悄地向前,他笑了。我从他手里接过《西厢记》,我发现那既是一段完美的爱情故事,又是一篇辉煌的文学巨著。我感受到了他的愤恨,他的信念,他的思想。
《西厢记》这样一本不朽之作,难怪会纳入“六才子书”之列,难怪xx评价:“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记读书心得 12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描绘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的渴望,写出了生活在压抑中的女性的青春苦闷和莫名的惆怅,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从而对封建道德教条的某些方面造成有力的冲击。
崔莺莺是一个美丽,善良,温柔、含蓄,深受封建礼教的濡染,又有着对爱情生活的'向往贵族小姐。她是一位具有时代叛逆性的女性形象,她在追求理想爱情时,能够与封建礼法进行抗争,这是难能可贵的。她不由自主的对张生一见倾心,月下隔墙吟诗,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痛苦。同时她也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她对张生的爱,纯洁透明,没有一丝杂质,当张生被迫上京考试,她悔恨的是“蜗角虚名,蝇头小利,拆鸳鸯两下里”。长亭送别别,她给张生把盏时的感触是:“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给张生最郑重的叮咛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担心的是张生不像她那样爱得专一,一再提醒他“若见了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总之,在她的心中,情始终是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于功名利禄,是非荣辱,统统可以不管。
她对张生的爱恋,一开始却是胆怯和动摇不定的,一方面她具有少女的情感和欲求:另一方面,她作为一个相国小姐又是在那样的母亲的管教下成长起来的,同时又接受过较多的封建道德教育,这就构成了她思想和行动上的矛盾。她回答张生的那首诗“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表达了她不甘寂寞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流露了她对张生的爱恋。在“听琴”的时候,她被张生琴中热切的呼唤深深地感动着,以致于泪水涟涟,但是她又没有勇气与张生见面。此时在她的心中,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对张生的爱恋激烈地冲突着,最后爱情终于战胜了礼教。因此当她接到张生的情诗时,终于大着胆子写了一首题为《明月三五夜》的回诗,约定张生于十五日晚上相会。“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凝是玉人来。”短短二十个字,标志着莺莺决然走上了叛逆的道路,寻求自己的爱情。这是难得可贵的。
记得著名诗人xx曾说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崔莺莺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她让我明白了真正的爱情是那样的美好,是那样的值得期待,真正的爱情是存在于人间的,并且是可以追寻、应该而且必须去争取才能够得到的。真心的希望,如作者心中的美好希冀一样“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西厢记读书心得 13
元杂剧四部爱情剧包括《拜月亭》,《西厢记》,《墙头马上》,《倩女离魂》。这四部剧里,《西厢记》是我从头到尾看的唯一一部。
《西厢记》给人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剧中人物了。剧中的主要人物,张生、崔莺莺和媒人,有着各自鲜明的个性,他们相互映衬。只有崔莺莺
人物个性,就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地方。
出身名门家道中落的崔莺莺,带着青春的忧郁上场。封建社会中,女子常被教化“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以及“三从四德”。崔莺莺也是这个大背景下生出的大家闺秀。但是当她遇到了风流俊雅的张生,彼此就像磁石般互相吸引,当她分明觉察到一个陌生男子注视着自己,但她的反应是“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剧本写红娘催促她回避,而她的反映是:回顾觑末下。此时莺莺的这种举止已将封建礼教的规矩抛之于脑后,这一细微的动作中,不难想象莺莺以后性格发展的走向。此时年龄的她似乎还带着青春期的小小叛逆之心,但是她却毕竟是封建礼数教化下的大家闺秀,一方面她强烈追求爱情,似乎让人值得敬佩,但是另一方面她对红娘却也有所顾忌,所以她的`性格显得热情而又冷静,聪明而涉狡狯,当看到她有时一本正经,有时黠谲多端,有时又扭捏尴尬时,让人哑然失笑。
《西厢记》中的鲜明的人物性格,还有很多值得人们赞叹和研究的地方,其实这些人物性格也是成就者一部古代经典爱情剧的基础。
西厢记读书心得 14
《西厢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它叙述了张生和相国小姐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那么当今恋爱自由婚姻自由,不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社会,西厢记这部对追求爱情自由的古代经典还有什么更多的社会意义可以为后人所解读呢?
就我看来,虽然之前的封建婚姻制度不复存在,但所谓的现代人拥有的恋爱自由,是真正的恋爱自由吗?是从心理上得到的真的恋爱自由,还是在形式上拥有的恋爱自由权呢。
我们拥有古人所羡慕的自由,可以大胆牵手,大胆拥抱,大胆亲吻,和自己喜欢的任何人在一起,感受爱情。我们闪婚闪离。享受这种自我权利的同时却也不得不遵守这个隐藏在社会表层下的潜规则。那就是现实。现实的压力之下,真正的爱情存活的保质期会有多久。若是封建婚礼制度可以突破,那么在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之下现实则是比封建婚礼制度更难突破的`屏障。这屏障由太多太多的元素构成。随着年龄增长两人阅历增长速度的不一致,毕业之后工作单位的异地与个人发展的矛盾,父母的看法,家世背景,即使两人相爱,在一起的依然会存在这些难以避免会出现的问题。若是再禁不住灯红酒绿的诱惑,两人之间仅存的藕断丝连怕也是覆水难收了罢。于千万万人能与你相遇已是不易,能看上眼跨越汹涌人群握住你的手的几率更是小得可怜,克服重重阻碍携手暮年的又占了多少比例呢。常听人说,和你结婚的人一定不是你最爱的人。小时候总觉着这怎么可能,可是身边的人似乎真的大多是这样,因为各种因素,错过了少年时那个最爱的TA,到了适婚年龄,父母催婚,自己也开始慢慢意识到衰老的节奏,开始希望稳定,于是开始相亲,开始学会说服自己将就,将就自己,将就他人。多年之后再回首过往,心中会不会闪过一丝丝的无奈。我爱的你已拥有了自己的和睦家庭,而我也早已嫁为人妇,过着单调而枯燥的柴米油盐。而当年我们之间的爱,成为了在闲暇时回忆年少时的茶余饭后。
即使是在恋爱自由的现在,我们的爱情依旧存在着这么这么多难以启齿的悲哀。希望,在我们还有能力用尽全力去爱的时候就不要害怕伤害。世界上有这么这么多的人,能够遇见你已是我今生莫大的幸运,若是上苍眷顾,某一天,你我暮年,笑谈流年。你宽大而温暖的手掌抚上我长满皱纹苍老的脸颊,夕阳下,你的眼神那么温润美好。
借用村上春树的话,如果相爱,便携手到老。如果错过,便护他安好。莺莺愿突破封建礼教与张生携手,我愿跨越屏障与你到老。
西厢记读书心得 15
看完戏剧《西厢记》后,颇具震撼与欣赏,因为之前只是在听教师讲这部极具价值的杂剧,就饶有兴趣,尤其想进一步深入了解它,于此对其剧情有了大概认识。
整个戏曲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波澜,却表现得极丰富、生动,王实甫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使女主角莺莺的性格显得十分突出,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女子的含羞与矜持,充满了女性的另一种美。
在整场戏剧中,分为4个高潮,一线贯串是指整部作品自始至终都是以崔、张二人的感情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二类矛盾是指以崔、张、红为代表的提高力量和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之间的根本性矛盾,以及崔、张、红之间的误会性矛盾。这两类矛盾构成了两种不一样的戏曲冲突,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从而使剧情生动曲折。三个人物是指处于全剧结构中心的崔、张、红三个主要人物。整部戏就是以这三个人物为中心,经过情节发展来展示性格,又经过性格来展开冲突。《西厢记》全剧情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六次高潮,即“寺警”、“赖婚”、“闹简”、“赖简”、“拷红”和“争婚”。全剧既有统一的.线索,又有六大转折,因而使剧情波澜曲折,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戏剧中刻画的四个人物中,张生,一方面执着追求感情,一方应对莺莺的心思捉摸不定。莺莺,她既要
克服封建礼教长期对他的影响,更要躲开老夫人的耳目,又不得不表现小姐的尊严与矜持,所以充满了顾及与尴尬,这种种的客观因素困扰着她。而在其过程中,各个人物的心理与性格特征尤其生动。
第四篇:西厢记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西厢记 西厢记是元杂剧里的一朵奇葩,我们都知道元杂剧四大爱情故事,它们分别是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从西厢记放在第一位我们就知道它的历史地位。当然我们对这四大爱情故事了解最深的可能也应该是西厢记了,大家都知道里面的两个爱情小青年张生与崔莺莺。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流传千古,他们代表了反封建礼法的一群人,他们对于封建礼法风俗敢于反抗,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且最终赢得幸福!
恰巧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有一墙之隔。一天晚上,张生趁莺莺同红娘在园烧香祷告时,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也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通过和诗,莺莺的才情展露无余,同时她的才华也进一步打动了张生。后来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莺莺再次相遇,这一次他们爱上了对方。但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无奈之下四处求救,但毫无结果,最后许愿说:“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这时张生挺身而出,立马写信给自己好友白马将军杜确。很快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被打败后被擒。不料这边崔夫人言而无信,出尔反尔,不肯把莺莺嫁与张生,要二人兄妹相称。张生因此生病。此时剧本另一关键人物红娘出现,她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让红娘前去看望张生。张生托红娘传书,表达想与莺莺月下相会之意,莺莺巧妙的回信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约张生相会。当晚,张生跳墙赴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假装生气,训斥张生莽撞,谁知张生没理解其中缘由,后来张生从此一病不起。莺莺知道后放心不下,托红娘问汤药,传情诗。是夜,莺莺来到张生书斋,与张生订了终身。这件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并且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使她只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她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无奈之下,张生只得上京考试,最后与莺莺依依惜别,上京应试。天公作美张生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摇说,张生已作了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结为连理。完成了有情人终成了眷属的美好祝愿!
我认为剧中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对其中人物的塑造,尤其是张生崔莺莺和红娘,塑造男主人公时,王实甫不仅写出了张生的痴情与风魔,更写出了张生的才华,以及书生的天生软弱。张生个性温文尔雅、执着志诚、略带傻气,有人评论张生的形象常用“志诚种”三个字来概括。剧中主要表现为其执着追求崔莺莺,对崔莺莺的热烈诚挚而又矢志不渝。
在他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有时表现得很机灵,如请求附斋追荐,写信退贼等;但
有时他又是憨厚的,甚至有些傻气和懦弱,(或许刚好反应了恋爱中的人智商为零的说法吧!)如初见红娘他就详细地自报家门,对老夫人的赖婚和莺莺的“赖简”却“志竭思穷”,束手无策。但也正是张生的这种憨气、傻气和他的风流才俊才相得益彰,才使得人物形象才更显饱满。张生对崔莺莺的痴情和风魔可以从他对崔莺莺的态度上看出来,他把对崔莺莺的感情放在第一位,置于功名之上,从这就可以看出他是多么的忠于自己的爱情,我想在功名利禄重于一切的古代,尤其是对于一个男性,为了爱情放下功名,已经难能可贵了。考取状元与他鄙薄世俗功名并不矛盾,对于张生而言,考取状元是为了证明自己对莺莺的爱的坚定,是为了名正言顺的与莺莺在一起,实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但是,个人觉得剧中的张生也有傻角儿的一面,当他与崔莺莺的爱情受到外界的阻挠时,他表现出了软弱的一面,行为冒失。张生这个角色个性鲜明,是一个反抗封建礼教,鄙薄世俗功名的青年叛逆者的形象。
剧中的女主角崔莺莺同样也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叛逆封建礼教和封建门第婚姻的贵族少女的典型。崔莺莺是相国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即使是封建家庭的教养也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她对张生一见倾心,大胆的表露自己对张生的爱意和心声,沉迷于情网中而不能自拔,饱受着相思之苦的煎熬。当然崔莺莺也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甚至是迁怒于红娘,怀疑红娘是和老夫人一伙的。从这种种行为中我们不难看出崔莺莺的性格特点,她才貌双全,品性出众,痴情忠诚,敢于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但是又有矜持多疑的一面,外冷内热。《西厢记》深刻地揭示了崔莺莺的恋爱心理,即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并且细致地展现了她内心的强烈要求逐步压倒、战胜外部的压抑、传统的禁锢和心理的樊笼的全过程
剧中另一个关键人物红娘虽不是故事的主角,但绝对是故事中大放光彩的一个人物形象,也是反封建礼教最为坚决、最无顾忌的人物。虽出身低贱,却显得比女主人更有主见,而且机智、泼辣,富有正义感,为张生与崔莺莺的自由恋爱穿针引线,出谋划策,她的名字成了那种不计个人得失而乐于成全他人的助人者的象征。她的思想性格在撮合崔莺莺与张生二人的婚事和抨击封建礼教中得到很好的展示。为了促成相国小姐和白衣秀才本来无望的婚事,她要蒙蔽威严而又多疑的老夫人,又要鼓励软弱而常常不知所措的张生,同时还要小心翼翼地对待心细如发、顾虑重重、敏感的莺莺;她对张生是热心坦率的,对小姐是忠诚大度的,而在与老夫人的斗争中,红娘虽是一个地位卑贱的丫环,但她机灵、聪慧、勇敢,最终取得斗争的胜利。在这一整个过程中,作品细腻地写出她的坚定、勇敢以及最终获得胜利的喜悦,同时也写出了她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恐惧、气愤以及蒙受委屈时的痛苦,这样也就塑造了一个成功的文学形象。当然剧中的反面角色自然就是崔夫人了,她代表了封建礼俗,她强烈反对张生与莺莺他们的爱情,一直强力阻挠破坏,这也是传统的封建势力的代表。通过描写她阻碍主人公爱情的“作为”,可以看出作者同样刻画了一个鲜明饱满的坏人形象!西厢记的精彩之处不止在于对里面人物的精彩刻画,还有剧中精彩的词句,其深刻的表现了其中人物形象,其中经典的语句很多比如: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珠帘掩映芙蓉面;娇羞花解语,温柔玉有香;碧澄澄苍苔露冷,明皎皎花筛月影等等??..许多脍炙人口的词句流传千古。这些不仅很好的表现了剧中人物形象,更能显现出作者王实甫的深厚文学功底与其在文学上的造诣。
《西厢记》对元杂剧进行了一些体制上的革新和创造,最明显之处就是创造了长篇巨制的结构,由以前的四折发展到五折;而且在演唱方面,也突破了一个人独唱的体制,打破了旦本、末本的界限。我们都知道旦本,女主角独唱到底;末本,男主角一唱到底。而《西厢记》各自独唱,旦、末也可交互对唱。它打破了元杂剧的一般惯例,用长篇巨制来表现一个曲折动人的完整的爱情故事,因此它避免了其它元杂剧由于篇幅限制而造成的剧情简单化和某种程度的模式化的缺点。我想在这点出也可以很明显看出作者是一位敢于打破传统观念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
西厢记的成功创作对于后世的写作开创了先河,为以后人们的创作打开了视野,尤其是为明清以来提供了宝贵的写作经验。篇二:西厢记读书报告
从《西厢记》的才子佳人模式看传统到现代爱情观的异与同
摘要:中国古代的爱情故事有一个相对传统的叙事框架,即才子佳人的叙事模式。这是中国古代关于婚姻的理想模式,也是这个民族千年沉淀下来的固定的理想模式。但时至今日,这种模式所反映的我们的民族心理已经在世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文章以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才子佳人戏剧《西厢记》为例,探讨传统与现代爱情观的改变与发展。关键词:《西厢记》 ;“才子”;“佳人”;同与异
1、传统的才子佳人。佳人者,才貌双全。如崔莺莺,她出生于条件优越的相国府,从小便接受良好的封建教育,针织女工、诗词歌赋、尺算礼法无一不精,正是古代优秀的贵族小姐的代表。而更重要的是,她拥有沉鱼落雁、绝世无双的美貌。作者王实甫是怀着极大地热情塑造了这样一个集形貌美与心灵美于一身的高度理想化的人物的。
莺莺之美是从张生的视角展开的,通过白马之围前两人的三次见面表现出来的。《惊艳》一折是张生第一印象,也是王实甫对莺莺的第一次描写:“呀,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则著人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何谓惊艳,且看张生。而在张生夸张的反应之后,莺莺走到了前台: 【胜葫芦】则见他宫样眉儿新月偃,斜侵入鬓云边。﹝旦云﹞红娘,你觑:寂寂僧房人不到,满阶苔衬落花红。﹝末云﹞:我死也!未语人前先腼腆,樱桃红绽,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
【幺篇】恰便似呖呖莺声花外啭,行一步可人怜。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
张生第二次见到莺莺是在一个月色朦胧、花阴满庭的夜晚,此时的莺莺有展现出另一番风韵:“看他容分一捻,体露半襟,香袖以无言,垂罗裙而不语。似湘陵妃子,斜倚舜庙朱扉;如玉殿嫦娥,微现蟾宫素影。真是好女子也呵。”
只是在朦胧中见到的莺莺的体态,已经用湘妃、嫦娥这样的仙子来比拟。而第三次就是正面的描写了:
【得胜令】恰便似檀口点樱桃,粉鼻儿倚琼瑶;淡白梨花面,轻盈杨柳腰。妖娆,满面儿扑堆着俏;苗条,一团儿是娇。
满座无论僧俗、老少,皆被其美貌惊呆了,可见作者极尽夸张之能事,不惜笔墨地渲染莺莺的美貌。
除了性貌美,莺莺的内在美也是不容忽视的。她知书达理,出口成章,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在寂静的佛殿之上,她随口就吟出了“寂寂僧房人不到,满阶苔衬落花红”的诗句,感叹自己如落花般无人欣赏,年华慢慢逝去的身世。而那一首唱和张生的“空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以及此后《闹简》中的“待月西厢下,迎风半户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等也很好地体现了她的才思敏捷诗文才情。古代的爱情故事,特别是才子佳人模式对女子的要求特别高,像莺莺、像卓文君、像柳
如是、李香君等都是如此完美佳人的代表。
而另一方——才子的外表、才情也是缺一不可。张生有才,满腹诗书,才华出众。一出场就不同凡响,发出“万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的壮志未酬之叹,而在夜窥莺莺是,他即兴就隔墙吟诵了“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魂,不见月中人”这样的绝佳诗句,寄情于景,情景交融,且字句清新雅致,才让莺莺情不自禁地唱和了起来。不仅如此,张生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听琴》一折中,他以琴代心,以司马相如打动卓文君的《凤求凰》赢得了莺莺的芳心。
更难得的是,张生有着过人的胆识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他能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强抢莺莺为压寨夫人时挺身而出,机智解困,从而上演了一出英雄救美的好戏。“我有退兵之策,何不问我?”这痴情书生以“笔尖儿横扫了五千人”,在众人的慌乱中凸显了自己的临危不惧。
至于在外貌上,在佛殿初相遇时,张生便以其风流儒雅吸引了相国千金莺莺的眼光,这已足以证明其相貌的英俊,可以说,除了家世背景,两人在其他方面都是绝配的。这就是才子佳人模式长久不衰的原因吧。
2、现代爱情故事的男女主角。才子佳人是古代婚姻的理想模式,因为各方面要非常相配,那样他们的思想以及对事情的感悟才能达到高度的一致。但,那是在古代,今天,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们接触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全球化和互联网使得世界成了一个“村”,于是,我们的政治体制改变了,我们的经济模式改变了,我们的观念也改变了,传统的才子佳人模式已不适应现在人的需要,特别是在“故事”、电影里,这样的模式不会有人感冒,如果再有编剧写出这样的剧本,那投资商就准备着赔钱吧。
现在爱情故事的模式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大,特别是欧美、日韩,当好莱坞的电影、日韩剧大肆席卷中国市场时,才子佳人已远矣,或者说古代的主流模式在今天已成了绝对的非主流。而取而代之的是差距巨大的男女主角以及颠覆传统的性格冲突,总之,那种按常理来讲越不相配的男女主角所发展出来的剧情无论是喜是悲,都会给人以更强烈的情感冲击。
就电影、小说来看,现代主流戏剧的婚姻爱情模式其实有几种比较典型的代表—— 首先是男强女弱型,俗称“灰姑娘故事”。而强与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上:一是家世背景或经济实力,举个例子,像罗伯茨朱丽叶和李察吉尔主演的“风月俏佳人”,一个亿万富翁爱上一个街头的妓女,一个处在社会的最上层,一个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偏偏命运安排了他们相遇,而后又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对方;另外,十年前风靡全亚洲的台湾偶像剧《流星花园》的“杉菜和道明寺”,还有《游龙戏凤》里的刘德华和舒淇,以及许许多多的“麻雀变凤凰”、“灰姑娘变成公主”的爱情故事,这是现在影视剧里常见不衰的老套情节,偏偏,人们百看不厌。但是,还有一点原因,故事里的“灰姑娘”和“麻雀”都是自尊自强的,这样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故事也多了一层励志的性质。二是才貌方面,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爱情故事流行的是很傻很天真的女生,这样的女主角有着必要地几点性格要求,除了憨厚老实之外,善良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不是普通的善良,是那种总会以德报怨的“活雷锋”代表,另外,她们还要乐观开朗、为了爱勇往直前,像日剧“一吻定情”的相原琴子,小说“那小子真帅”的韩千惠;而相对的,男主角一般就是帅到不可思议,或者智商高到令人发指,总之,他身边会有很多条件十分优越的女生围绕着他,可是他偏偏挑中了那个又傻又不出色的麻雀,让她成了凤凰。其次是女强难弱型,这就不得不谈到“我的野蛮女友”这部电影了,实实在在地刮了很久的“野蛮风”,引领了凶悍女的黄金时代。美丽的女人野蛮起来比男人还粗鲁残暴:她想知道河水有多深时,就把他推到河里去,直到他快要被灭顶才救人;在咖啡店问他要喝什么,答了可乐后她却叫侍应来两杯咖啡;在公园里散步,她的高跟鞋磨脚,便要他跟自己换鞋,让他穿着高跟鞋在公园里跑步······就是这样一个颠覆以往女主角温柔娴淑的形象的“野蛮女”,让之后的女主角都开始变得强势,成了恋爱或婚姻关系中的主导者。奇妙的是,这样的女孩观众都爱,而被欺负的男主角,大家也都可以理解为“可爱”。像《叶问》中的一句经典对白:这个世上没有怕老婆的男人,只有尊重老婆的男人。
当然,富家女爱上穷小子的故事情节也不少见。最经典的“乱世佳人”、“罗马假日”“泰坦尼克号”以及休格兰特的经典爱情片“诺丁山”,还有去年大热的香港正统片“岁月神偷”,而偶像剧很多也会走这种路线,如“爱转角”,这种模式也称“公主与青蛙王子”,一般的剧情发展就是男方自卑而逃离,最后被别人唤醒,选择忠于爱情,“公主王子从此幸福生活在一起”。
最后是男女都弱型。这种模式,一般来说是比上面介绍的那些要相对有深度一点的。奥斯卡尤其青睐这种影片,像1995年的“离开拉斯维加斯”,一个被妻子抛弃的过气编剧在拉斯维加斯遇到被皮条客控制、经常遭受殴打的妓女并产生爱情,他们相依相伴直到男主角酗酒而死。影片自始至终都充满着绝望的气息,包括他们的爱情。类似的还有一部“死囚之妻”,白人男主角的儿子在他面前自杀,黑人女主角的丈夫被执行死刑,儿子遭遇车祸而死,两颗同样绝望的心,无视小镇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而相爱。这样的爱情模式颇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意味,同样打动人。
3、现代对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从开始说到现在,感觉现代的婚姻爱情模式已经完全脱离了才子佳人那样的古代最理想模式。其实不然。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戏剧、影视剧都是一般的人们的一种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向往和幻想。在《西厢记》中,王实甫大喊了一句“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那个时代关于自主爱情与婚姻最强有力的呐喊,直到今天,这仍然是人类的美好愿望,但差别在于,在今天,这个愿望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在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现代社会,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父母之言,媒妁之言”,洞房花烛夜才第一次见面的封建模式。在古代的现实中,没有自主的婚姻,没有自由的恋爱,但人们在戏剧中实现了这个愿望,所以才有了《西厢记》中张生与莺莺的“有情人终成眷属”,也就有了这传世的经典之作。
传统与现实爱情故事的交汇点还在于在“终成眷属”的过程中,一定要经历一些困难,有来自父母的,也有来自“第三者”的。不可否认,中国乃至世界,人们的观念还是偏向于“门当户对”,特别是父母,总希望子女能过上好日子,所以就出现了《西厢记》中崔夫人的这种典型形象。张生与莺莺两情相悦,但崔夫人看不起这个穷书生,他解救了莺莺,使其免于“陷于贼中”,且崔夫人有言在先“两廊僧俗,但有退兵之策的,倒陪房奁,断送莺莺与他为妻”,却还是冒着被骂“无信”的险硬让一对有情人互称兄妹;即使在张生莺莺已生米煮成熟饭时,老夫人还是让张生要高中状元后才可迎娶莺莺,说到底还是要“门当户对”。
最终张生考取状元,本就回来与莺莺喜结连理就好了,作者却又安排了郑恒出场来搞破坏,捏造谣言,造成双方的误会,好在最终张生、杜确及时赶到,解除了误会,粉碎了郑恒的阴谋,终于得以在克服重重困难后迎娶美人。
戏剧既是故事,最后的感动肯定是需要曲折来衬托的,这是古今都通用的定理,今天的婚姻爱情故事也是这样。尽管“门当户对”的观念在今天已经有点被弱化了,但它依然存在,06年大热的电视剧“新结婚时代”就是讨论这个问题。性格开朗心直口快的女编辑顾小西来自高知家庭,嫁给了从农村考进北京的大学生何建国。结婚后,何家不断地有人来吃住在她家、找顾小西在医院的母亲看病,俨然一副顾小西家就是何建国整个家族
和整个何家村的家。于是,矛盾在顾小西第二次怀孕并习惯性流产后爆发„„此后,原本相亲相爱的小两口,却常常为了各自家庭所不同的生活、价值、处事等观念发生争执。婚姻表面上看是个人的事情,但切实的生活中,无法沟通的城乡间的鸿沟和由此引发的一次次争吵令双方疲惫不堪······
我们不能肯定“门当户对”的婚姻就是幸福的,可是也不能否认“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遇到的问题也许会更多。所以这可能就是这种观念长存不灭的原因吧。
现在戏剧中“门当户对”的观念已经被削弱,正如前面所讲,现在能抓住观众胃口的往往是身份地位或才能有差距的组配。所以更多的阻力会来自男二号或者女二号。三角或四角恋,“你爱我,我爱他,他爱她”类似的这种复杂的情感关系是现代爱情故事的不二法则,你可以说它老套,可是观众喜欢,你有什么办法。
从《西厢记》的传统爱情婚姻模式到今天看似多种多样实则万变不离其宗的爱情故事,人在变,情结在变,观念更在变。
【参考文献】:
[1]王实甫:《西厢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刘坎龙:才子佳人小说类型研究——才子佳人小说文化透视之二,1994篇三:《西厢记》 读书笔记
不到一顿饭的工夫,江十六出聚以看完,自觉辞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的记诵”。这是《红楼梦》二十三回中黛玉对《西厢记》的赞词,其实也就是曹雪芹的赞词。读西厢,想红楼。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张生念及莺莺夜不能寐,叹道,想及我多愁多病身,怎配你倾国倾城貌。--------------黛玉听得,向宝玉懊恼,哪里来的艳词欺负我。
待宝玉看到---落红成阵----一霎时,满树的桃花随风飘落。月上柳梢头,张生在西向外弹琴,“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假借上香祷告在西厢内对句“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临者,应怜长叹人。-------------那日,宝玉挨打,想黛玉一定悲伤,白白的着晴雯送两只旧帕子去,别人不解,笑其痴颠。黛玉见帕,可惜可叹可畏可怜,无限心事,也管不得避嫌,吟诗帕中,泪痕重重,自顾镜中面羡桃花,却不知病已侵。
一样的爱恋,一样的身不由己。只是,宝黛成棒打鸳鸯,张生与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
张生被逼科举,莺莺嘱咐“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莺莺把自己压上了赌注,何况在封建社会的压力下,就是当今,哪个女孩愿意换数载飘零。
那年,当我们分隔异乡,仅仅是一工作,又多少忧愁,每次火车启动,一南一北,不知就此何时再见,较之莺莺,她的勇气是所有世事的想往。
细腻的《西厢记》真乃爱情的美学宣言。在王实甫的笔下,莺莺和张生公然战胜了封建礼教,维护了他们至纯至洁的爱情,重在公然上,这就是宣言。人们常说《西厢记》是喜剧,吾深感如此。张生看似有愚钝笨拙,但其实质无非是追求自身的真爱,所表所露都是自然真诚的,于生活中不易寻觅而已即不常见的更难拥有,遂讥之天真,实则笑己矣。篇四:西厢记读书笔记
《西厢记》中的人物形象 李春阳 41202342 《西厢记》本脱胎于唐代元稹《莺莺传》,原传以张生的负情而结局,经元代改编后,多以大团圆结。《西厢记》叙述的是秀才张生与相国之女相恋到成婚的故事,他未能摆脱才子佳人的庸俗模式,但王实甫凭借自身富有才情的笔调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一般认为该剧通过崔张二人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提出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张。一:《西厢记》剧情
相国千金崔莺莺随母扶父灵柩返回故里,路遇孙飞虎叛乱,交通不便,借寓普救寺。白衣秀士张生赴京赶考,偶游普救寺,与崔莺莺一见钟情,便居西厢,借故搭斋,道场传情,月下对诗,借兵解围,之后,老夫人赖婚,张生患上相思病,莺莺酬简,夫人拷红,长亭送别,张生得中,大团圆。二:人物性格分析
⑴老夫人 老夫人是《西厢记》的核心矛盾,他与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矛盾是全剧主干,贯穿始终。崔莺莺、红娘、张生之间的矛盾是枝叶,所有矛盾皆有老妇人引起,并受起支配。老夫人治家严谨,为防小姐违背礼仪,“家无应门五尺之童”。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中,老妇人表面上是安排筵席答谢张
生救命之恩,暗地里却是赖婚,宴席开始前,一片温馨景象,气氛融合,张生、崔莺莺、红娘都以为要“第一来压惊,第二来谢承,三来避众僧,请老兄,和莺莺匹聘”,但也不乏警觉,〈红云〉敢着小姐单和张生结亲呵,怎生不做大宴席,会亲戚朋友,安排小酌为何?宴席一开始,老夫人翻脸不认婚约,让他们以兄妹相称,在张生与崔莺莺红娘心中激起狂风骤雨,颜色大变,但老夫人依然镇定有礼,表现出她老练深沉,果断威严的贵妇习气,她以“奈小姐早已许配与郑恒为妻”为由,说此举是尊奉先夫遗志,是秉礼之举,将赖婚说得有理有据。从中看出老夫人是一个饱经世故,世家命妇的相府主妇,在她心中家谱门第的观念是极其顽固的,纵然是已有夫妻之实,她依然要张生争得一个状元,不要辱没了她孩儿。与郑恒结亲也是因为他是尚书之子。但老夫人又有强烈的感恩之心,他设宴款待张生,是报他“活我之恩”,又留他“来家内书院里安歇”,又以“金帛相酬”,因而他又不是那种故意背信弃义,世故弄权的小人。
二、红娘 剧中以红娘的形象最为光彩照人,她的唱词道白幽默诙谐,性格泼辣爽快、聪明伶俐又机智勇敢,是促成崔张二人婚姻的“撮合山”。《送简》《闹简》《赖简》《拷红》四折戏中,红娘主唱。如红娘探望张生,不从正门入,偏要“我把唾津儿润破窗纸”,让我们看到红娘天真淘气温柔可爱的一面,当看到张生“涩滞气色,瘦黄脸儿”,又戏语“我是个散相思的五瘟使”,接着又在张生面前不无夸张的描述莺莺的苦恋情态,展现了她灵慧机敏的特点和苦己利人的美好品性,《闹简》中,红娘先“将简帖放在妆盒上”,以观小姐之意,精明可爱的特点跃然纸上,《拷红》是红娘最美好品行的展现,又是全剧的高潮,在崔张二人之事被老夫人发现后,他二人都不敢与老夫人相争,却是红娘据理力争,打退了老夫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见义勇为又深谋远虑的女子。
三、莺莺与张生
莺莺本是秀户侯门女,被母亲严加看管,佛殿乍逢张生,唤醒了她的青春,便情不自禁的向爱情走去,又意识到爱情所要遭遇的阻力,不敢争取,于是出现了之后的《赖简》,写她矛盾的内心世界。白马解围把她与张生联系在一起,而母亲的赖婚又扑灭了她的希望,《酬简》是她勇敢追求爱情的一步,《长亭送别》则展现了她对爱情的珍惜和依恋。
张生的形象缺乏戏剧张力,是典型的书生形象,满腹才华,多愁多病。初见莺莺,便痴迷于莺莺的美色,想方接近莺莺,道场上,又上演了一幕闹剧,其人没有丰富的精神内涵。
四、《西厢记》的语言美 《西厢记》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的辞藻美,频繁使用优美的诗化的语言,如第二本第一折【混江龙】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阑槛辞春,蝶粉轻飞絮雪,燕泥相惹落
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香销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这对《红楼梦》中黛玉葬花一节的描写有一定的影响。《长亭送别》极尽语言之华美,首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燕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化用范仲淹《苏幕遮》中的句子,获得了巧夺天工意境美,营造出悲秋的气氛,是什么将枫林染得像醉酒的美人之颜一样美,是离人分别的眼泪啊!在凄凉的深秋送别新婚的夫君,更加使人悲伤。【拖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凄迷【滚绣球】恨相见的迟,怨归去的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请疏林挂住斜晖。作者深知这是他们最后一面,大团圆只是迎合世俗趣味,特意将送别的场景写得如此美丽,希望树枝挂住夕阳,将时间停留在这一刻。又如“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是化用李煜《浣溪沙》“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丝毫不见牵强之意,又赋予诗句新的生命。【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似这泥和土。假若便是泥和土,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朝天子】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新婚别离,宴席上的菜肴尝起来也不如泥土,美酒却是相思泪。【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写尽莺莺内心的忧愁。【首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四周围是苍翠的山色,一鞭扬起,远行的马就奔驰在西洋参照之中。此时此刻,人间所有的烦恼都填在我的胸怀,量这些大大小小的车辆如何载得起!化用李清照的《如梦令》,写莺莺相思之愁,如青山隐隐,绿水悠悠。
总之王实甫的《西厢记》语言的最显著特色是铺叙委婉才情富丽。
第五篇:读书报告-西厢记
读书报告
——西厢记
西厢记是元杂剧里的一朵奇葩,我们都知道元杂剧四大爱情故事,它们分别是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从西厢记放在第一位我们就知道它的历史地位。当然我们对这四大爱情故事了解最深的可能也应该是西厢记了,大家都知道里面的两个爱情小青年张生与崔莺莺。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流传千古,他们代表了反封建礼法的一群人,他们对于封建礼法风俗敢于反抗,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且最终赢得幸福!
故事发生于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人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于是决定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生赴长安赶考,恰好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顺便去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第一次见面后,张生就产生了爱慕之情。张生为了追求莺莺,就决定在寺中借厢住下。
恰巧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有一墙之隔。一天晚上,张生趁莺莺同红娘在园烧香祷告时,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也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通过和诗,莺莺的才情展露无余,同时她的才华也进一步打动了张生。后来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莺莺再次相遇,这一次他们爱上了对方。但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无奈之下四处求救,但毫无结果,最后许愿说:“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这时张生挺身而出,立马写信给自己好友白马将军杜确。很快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被打败后被擒。不料这边崔夫人言而无信,出尔反尔,不肯把莺莺嫁与张生,要二人兄妹相称。张生因此生病。此时剧本另一关键人物红娘出现,她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让红娘前去看望张生。张生托红娘传书,表达想与莺莺月下相会之意,莺莺巧妙的回信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约张生相会。当晚,张生跳墙赴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假装生气,训斥张生莽撞,谁知张生没理解其中缘由,后来张生从此一病不起。莺莺知道后放心不下,托红娘问汤药,传情诗。是夜,莺莺来到张生书斋,与张生订了终身。这件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并且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使她只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她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无奈之下,张生只得上京考试,最后与莺莺依依惜别,上京应试。天公作美张生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摇说,张生已作了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结为连理。完成了有情人终成了眷属的美好祝愿!
我认为剧中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对其中人物的塑造,尤其是张生崔莺莺和红娘,塑造男主人公时,王实甫不仅写出了张生的痴情与风魔,更写出了张生的才华,以及书生的天生软弱。张生个性温文尔雅、执着志诚、略带傻气,有人评论张生的形象常用“志诚种”三个字来概括。剧中主要表现为其执着追求崔莺莺,对崔莺莺的热烈诚挚而又矢志不渝。
在他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有时表现得很机灵,如请求附斋追荐,写信退贼等;但
有时他又是憨厚的,甚至有些傻气和懦弱,(或许刚好反应了恋爱中的人智商为零的说法吧!)如初见红娘他就详细地自报家门,对老夫人的赖婚和莺莺的“赖简”却“志竭思穷”,束手无策。但也正是张生的这种憨气、傻气和他的风流才俊才相得益彰,才使得人物形象才更显饱满。张生对崔莺莺的痴情和风魔可以从他对崔莺莺的态度上看出来,他把对崔莺莺的感情放在第一位,置于功名之上,从这就可以看出他是多么的忠于自己的爱情,我想在功名利禄重于一切的古代,尤其是对于一个男性,为了爱情放下功名,已经难能可贵了。考取状元与他鄙薄世俗功名并不矛盾,对于张生而言,考取状元是为了证明自己对莺莺的爱的坚定,是为了名正言顺的与莺莺在一起,实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但是,个人觉得剧中的张生也有傻角儿的一面,当他与崔莺莺的爱情受到外界的阻挠时,他表现出了软弱的一面,行为冒失。张生这个角色个性鲜明,是一个反抗封建礼教,鄙薄世俗功名的青年叛逆者的形象。
剧中的女主角崔莺莺同样也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叛逆封建礼教和封建门第婚姻的贵族少女的典型。崔莺莺是相国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即使是封建家庭的教养也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她对张生一见倾心,大胆的表露自己对张生的爱意和心声,沉迷于情网中而不能自拔,饱受着相思之苦的煎熬。当然崔莺莺也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甚至是迁怒于红娘,怀疑红娘是和老夫人一伙的。从这种种行为中我们不难看出崔莺莺的性格特点,她才貌双全,品性出众,痴情忠诚,敢于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但是又有矜持多疑的一面,外冷内热。《西厢记》深刻地揭示了崔莺莺的恋爱心理,即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并且细致地展现了她内心的强烈要求逐步压倒、战胜外部的压抑、传统的禁锢和心理的樊笼的全过程
剧中另一个关键人物红娘虽不是故事的主角,但绝对是故事中大放光彩的一个人物形象,也是反封建礼教最为坚决、最无顾忌的人物。虽出身低贱,却显得比女主人更有主见,而且机智、泼辣,富有正义感,为张生与崔莺莺的自由恋爱穿针引线,出谋划策,她的名字成了那种不计个人得失而乐于成全他人的助人者的象征。她的思想性格在撮合崔莺莺与张生二人的婚事和抨击封建礼教中得到很好的展示。为了促成相国小姐和白衣秀才本来无望的婚事,她要蒙蔽威严而又多疑的老夫人,又要鼓励软弱而常常不知所措的张生,同时还要小心翼翼地对待心细如发、顾虑重重、敏感的莺莺;她对张生是热心坦率的,对小姐是忠诚大度的,而在与老夫人的斗争中,红娘虽是一个地位卑贱的丫环,但她机灵、聪慧、勇敢,最终取得斗争的胜利。在这一整个过程中,作品细腻地写出她的坚定、勇敢以及最终获得胜利的喜悦,同时也写出了她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恐惧、气愤以及蒙受委屈时的痛苦,这样也就塑造了一个成功的文学形象。
当然剧中的反面角色自然就是崔夫人了,她代表了封建礼俗,她强烈反对张生与莺莺他们的爱情,一直强力阻挠破坏,这也是传统的封建势力的代表。通过描写她阻碍主人公爱情的“作为”,可以看出作者同样刻画了一个鲜明饱满的坏人形象!
西厢记的精彩之处不止在于对里面人物的精彩刻画,还有剧中精彩的词句,其深刻的表现了其中人物形象,其中经典的语句很多比如: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珠帘掩映芙蓉面;娇羞花解语,温柔玉有香;碧澄澄苍苔露冷,明皎皎花筛月影等等„„..许多脍炙人口的词句流传千古。这些不仅很好的表现了剧中人物形象,更能显现出作者王实甫的深厚文学功底与其在文学上的造诣。
《西厢记》对元杂剧进行了一些体制上的革新和创造,最明显之处就是创造了长篇巨制的结构,由以前的四折发展到五折;而且在演唱方面,也突破了一个人独唱的体制,打破了旦本、末本的界限。我们都知道旦本,女主角独唱到底;末本,男主角一唱到底。而《西厢记》各自独唱,旦、末也可交互对唱。它打破了元杂剧的一般惯例,用长篇巨制来表现一个曲折动人的完整的爱情故事,因此它避免了其它元杂剧由于篇幅限制而造成的剧情简单化和某种程度的模式化的缺点。我想在这点出也可以很明显看出作者是一位敢于打破传统观念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
西厢记的成功创作对于后世的写作开创了先河,为以后人们的创作打开了视野,尤其是为明清以来提供了宝贵的写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