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经心得体会800字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欢迎大家参阅。
诗经心得体会1
淡淡的书香,古朴的气质,随着手中的页数缓缓增加,我仿佛看到了那午后暖暖的阳光,轻拂的柳叶,还有听到小山坡上那低低的吟唱。诗经,没有波澜壮阔;也没有万分柔弱,在我眼里,它有的是那午后的明朗,风儿的轻抚,虽有枪林弹雨中的烟火,却少了那一份尖锐,虽有小桥流水般的思绪,却淡去了那一份娇弱。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人们再也熟悉不过的诗音,短短几句,却深深地奏出了那一份对少女的倾慕。河水细流,荇菜参差,道出了在水一方的思绪,道出了翻来覆去的挂牵。“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转眼,又是那坚贞的女子在扞卫爱情。谁道红颜娇弱不已,耳边,是她那誓死的决心。
硝烟漫天,烽火连连,又有谁知叱咤风云的背后,却是深深的无奈,深深的思念。“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百年前,千年前,又是谁在刀枪铠甲之下,脑海中浮现出妻与子的笑颜。只愿弃甲归田,与你漫步庭间。
轻轻翻着这一张张的页码,转眼间,眼前,不再仅仅是那浓浓的亲情,爱情,字词深处,却是那对时事的评价,对人的赞美,以及那处于统治者压榨下的哀叹——
“勿剪勿拜,召伯所说。”是人民爱屋及乌,对有德政的召伯的遗迹的珍重,爱惜,是对那些一心为民,鞠躬尽瘁的官吏无尽的赞美。而‘彼君子兮,不素飧兮’《魏风伐檀》却又用着那声声的哀怨唤出了他们的不满,在那腐败的社会,在那只会搜刮民脂民膏的社会,成千上万的劳动人民惨遭剥削,却只能是敢怒不敢言,换来的只是这深深地呢喃,叹息,指责,无奈!
诗经,一本不灭的书,她似动听的歌喉,唱出了一份真情,一份赞美;她似哀怨的二胡,唱出了一份无奈。她,拥有着一份典雅,一份清新,一份美丽,是桃花源里那清澈,美丽的小河,在人们心中缓缓的,流淌!
诗经心得体会2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豌豆我采了又采,即使采完了,又长出来的,要不是因为猃犹的缘故,我不会长期镇守在边境地区,而是回到故乡。这是《采薇》第一章大概的解释。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历史永久,搜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诗经》大概有300多首,都是由孔子和君吉甫从民间和皇室上收集并编制而成的。之所以称为《诗经》是因为汉武帝把诗、书、礼、易、春秋化为五经的缘故,就是大家所说的四书五经中的五经。
《诗经》的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风,风在诗经里面包括了15个地方,也就是15国风。比如说我们所熟悉的《兼葭》,就是秦风类型;第二部分是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小雅比较容易懂,而《采薇》就是《小雅鹿鸣之什》里面的,那么大雅呢?晦涩难懂,需要有很高的文言基础的人才能领悟;第三部分是颂,颂主要用来赞美国家的或是举行祭祀仪式上用的。
《采薇》是一首镇守边疆的士兵返乡的诗。讲述的是一个士兵以采豌豆为开头来抒发相思之情。这首诗经专家考证创作于西周时期,不过,可惜作者不详,因为先秦时期的作家一般都是不留名的。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六年级语文书中《采薇》的节选,被誉为诗经中写的最有名的诗句之一。写出了出征和回乡中的景物和情怀。被很多古人引用,是一段以乐景写哀情,又以哀景写乐情的典范。对比了出征前的杨柳依依和现在的大雪纷飞,来说明自己离家之久,思念之深。
经常读诗带给我很多不同的感受,大概思念家乡和怀念亲人是我们中国人永不褪色的记忆吧!
诗经心得体会3
论古来今往的风雅,无非高山流水,儿女情长。
秋水漫漫,那天早上露水都还没干,凝成霜。雾气弥蒙,一片扑朔迷离亦真亦幻的氤氲里,他眺望到那个令他朝思暮想的佳人。他不由得欣喜若狂,那踯躅于蒹葭丛中若隐若现的女子真的就是自己上下求索的意中人吗?他望穿秋水,正欲大步流星寻她,却仿佛瞥见她莞尔一笑,接着莲步生波,不见踪影。他焦急地追寻,却只瞧见溪边浮动的倩影,一圈一圈,漾开去······
自小与高尚闲逸洽洽不融。过于清高,过于淡漠,反而失去了真实感。然而却对诗情有独钟。哪怕也是白纸黑字,哪怕只是寥寥两行,哪怕偌长局促,也字斟句酌。这便是流传千万代的诗吧。
嗜诗的男人总是少而又少,但我们的总理,---,却爱诗。《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三百,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诗如一品清茶,所有爱恨永坠万不复劫,轻抿一口,仿佛跨越万次轮回,泯灭那时最后一眼。
诗何奇!毋须单刀直入,单是凭折一段细柳,扯一枝斑梅,便悄悄地道出了夙愿。邃夜忘穿明月,泪流蓄积成海,勾勒出思念与苦痛。
懂诗的人,心中一定有故事。也许是爱恨情仇,也许是远大报国。诗是中国文化,在时间深渊里流亡。无关苟且,却有一丝挣扎的意味。
---曾三次在演讲中提及《诗经》中的句子。在如今这样繁琐的篇幅中,烙下几句经典,无非就是最好的表述了。
从前,一褶白纸,一砚青墨,舔舐笔尖,笔锋走蜿蜒,翰墨渗透开来,残情踊跃纸上。而如今,马路上,车厢里,充斥着各色各样的手机提示音,交跃在一起,却奏不出好听的曲调,只渲染一片嘈杂。
那时有两袖清风拱手相让,如今更多的却是争吵怒骂。
自古来的造化,都在诗中看出足迹。虽不屑那些自古讴歌的高尚,却不能失了风气。而诗,一定是那最好的熏陶。
诗经心得体会4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题记 叩开诗词的门扉,走入《诗经》的世界,我第一次领略到“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的空灵境界,明白了“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还应拥有诗情画意的世界”这句话的含义,感受到传承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的魅力。《诗经》之美在于静。它不同于现代作家所描绘的喧嚣都市。它的世界安宁祥和,拂去历史的尘埃,依然可以窥见诗中那个有着潺潺流水,暖暖斜阳,徐徐清风和袅袅炊烟的年代,恍然间,透过单纯的诗句,在你的心田缓缓开出一朵学名“静好”的花。《诗经》之美在于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少年惊鸿一瞥后,道出的青涩爱恋,是长河里始终飘摇的瑰丽诗篇。“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在最美的时光里,遇到对的人的坚贞爱情,是携手一生的誓约。“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是看到心爱之人身披嫁衣的欣喜若狂,正是因为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才会觉得她艳丽无双。《诗经》中的爱情令多少情人羡慕不已,而大抵只有诗词才能描绘出这般深情缱绻的爱情。
《诗经》之美在于随。纵观全书,没有作茧自缚的宗教信仰,没有凉薄自利的思想观念,更没有硝烟四起的战争。这里只有着随性潇洒的华夏先民和怡然自得的生活,就像传说中的世外桃源,宁静悠远。
《诗经》是华夏千年文化所沉淀的精华,无论何时都带着惊心动魄的美。让人不得不感叹华夏文明的魅力。华夏传统文明有着上千年历史,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并在自身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不断改进,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令世界为之侧目。
尽管中华文化十分优秀,却依然不被许多人理解,尤其是青少年。记得在一次阅读课上,我看《诗经》正入迷,忍不住轻笑出声,引得同桌好奇地凑过来,她扫了一眼便道:“这什么呀?乱七八糟的。”我不着痕迹地掠过她手中的言情书,笑着说:“没什么,一本很有名的书,而且挺有意思的。”她不屑地朝我手中的书瞥了一眼,顺带附赠了一个看异类的眼神给我,才转回身去。我哑然失笑,心中有几分悲凉。
这件事让我第一次真切认识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多么迫切的事,这需要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真正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诗经心得体会5
每周日下午的诗经课是常真唯一一节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经典文学课。时隔数年,我与那只有几面之缘的诗经再次相遇。
那个整天有口无心背诵着四书五经的小孩可不曾想到,今后的他,会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重新认知他手里的四书五经。是啊,这把开启传统经典的秘钥熟悉而又陌生,我们以为需要跋山涉水才能够找到它,其实不然,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它一直就在你身边。
而这把秘钥是协助我们去重新认知那个新世界,这个新世界里充满了无数道门,每一道门都被牢牢锁住,因此它成为了我们这一路上唯一且珍贵的工具。
人人都有不同的秘钥,我们这群人的秘钥便是“还原现场”,将自己移位至这首诗的处境之中,身边的一切事物尽力还原成这首诗的现场,推开本有的自己的见解,观察和体会处在这个环境当下的自己是怎样的一个状态,这个时候的你则是诗人,他看到的即是你看到的;他听到的即是你听到的;他闻到的即是你闻到的;他触摸到的即是你感受到的。
我们已经进行了四节诗经课,但课堂上的状态和氛围依然是紧张、压抑、犹疑、沉默。老师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问,可我们总以猜疑和沉默回复,我有时都会受不了自己,但内心又默默问到:受不了可以,那你倒是解决呀。这时我无言以对。
没错!既然你不想让自己的状态变成这样,不想让课堂的氛围如此这般,那你倒是用行动去解决呀。
老师不过是让你用这把还原现场的钥匙去打开这首诗的大门。当门打开了,这首诗也就一丝不挂的呈现在你内心,以至于完全包裹了你,你就身处其中,其实我与诗只有一门之隔。
当你在还原现场的时候,如同在为这首诗画一幅画。它的每个细节都会被你观察和体会(珍视)并刻画其上。对这首诗的还原就如同你向别人介绍院子里的一棵树、一株草、一朵花是什么样,家里养的鸟叫声如何。
每当老师提问我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我都觉得自己的回答可能太片面,不够深度,感觉应该没有那么简单,所以提前否定了自己的答案,并不敢回答,但事实上你直观的体会,就是你的答案,这个答案无所谓简单,对这首诗最真实的感受就是你唯一的答案。
把诗中的每一处细节都看作一粒碎片,将这些碎片拼接起来的时候,你的这幅“写生”才终于完成。
诗经心得体会5篇合集800字
第二篇:《诗经》读后感800字
《诗经》读后感800字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诗经》读后感800字一
《诗经。考槃》为隐逸诗之鼻祖,讴歌士大夫的一个重要选择——归隐山林。
自古读书人常走两个极端,一则出仕。二则仕途挫折后隐居林下,诗歌赋画,更有成就者著书立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什么只走两个极端?因其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因其手足无力、耻于百工?是,也不是。表面客观正确的疑问,回答不了中国传统读书人的骨气问题。
如今的读书人有更多的中间道路可以选择:经商、从军、自由职业等等。这固然是时代的进步,但传统意义的读书人总是迂腐地选择一种极端,一种用毕生热情去热爱和创造的东西。因此他们之中的杰出者不断走上人类某个领域的顶峰,成为千古不朽的大师级人物,如一生只写一部书的李时珍、曹雪芹。相比之下,当代名家充其量不过一巧匠。
所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即内圣外王,不得已立言。内圣立德,外王立功,不能实际举帝王之业,以推圣人之道,才退而立言。著书立说为最后,不得以后为之。恍然明白相声大师马三立简单名字的深刻内涵。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常常流连往返于诗经中这些让人陶醉的诗句中。《诗经》本称“诗”,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共三百零五篇。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其优美篇章描写生动,语言朴素优美,声音自然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
在《诗经》里不但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而且应该说她所表现出来的纯洁的爱情,过人的智慧,积极的生活态度,对现实的满足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完全是超越现代、超越时空的!
读《诗经》足以静心、净心:《诗经》语言朴实,思想单纯,没有现代人们的那浮躁和不安分。阅读《诗经》,就会被文字里的纯净所感动。当我心浮气躁的时候,看几章,便能沉下心来,安心学习,安心工作。
读《诗经》足以踏实、专心:《诗经》教会我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地走,才能到千里之外,留心生活中的每一点滴,珍惜现在,努力工作,日久坚持才能成为富有者,只有专心致志、刻苦钻研,才能成为成功者。
读《诗经》足以返朴归真:《诗经》犹如东方的圣经,记录着农业文明最古老的光荣。《诗经》内的人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门前的原野、山峦、岩石,无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人们聆听着大自然苍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充满感恩的心情。他们远离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代生活。这正是现代人所缺少的特质。
《诗经》读后感800字二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 首诗,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和“雅”更贴近普通百姓,其内容更加通俗易懂。
我最喜爱的一首诗是《蒹葭》,全称《国风。秦风。蒹葭》。全诗共有三段,皆以起兴开头。
全诗描绘了一位年轻人为了追求河那边的“伊人”而不顾道路险阻的情景。
首句“蒹葭苍茫,白露为霜”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无须过多的修饰,就能让人遐想万千。次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适时地点出了年轻人已被“伊人”所吸引,同时暗示路途遥远。第三句“溯洄从之,道路且长”表明了追求过程的艰辛。第四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写出了年轻人认为“伊人”渴望不可及的心理。
追寻“伊人”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但年轻人却始终执著地前进着,一种被称为爱的感情鞭策他努力,给予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因为心里有你,再大的风雨也不畏惧,因为心里有你,苦一点也愿意,爱情的力量总是不可估量,它能够让你倾尽全力,即使失败也不后悔。
如果仅仅是为了赞美爱情,那么此文不写也罢,但那“伊人”不也可以被喻为梦想,目标吗?这是望深层次想,抛开表面的爱情来看,又有哪一点不吻合呢? 梦想总是在彼岸,总是在那遥远的地方,你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成功,但你渴望走上那条追梦之路,即使路上满是荆棘,即使伴随你的常常是狂风暴雨,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心中的信念一直都在,前进的动力依然十足,有这些就足够了,它不会让你中途退出或是倒在路上一蹶不振,拥有它们,你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对吗?
这是《蒹葭》给予我的启示,而《蒹葭》又仅仅是《诗经》中的一首,如果我们能细细研究每一首诗的内涵,取其精华,虽然会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那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有些人认为学习古代文化会让国家停止不前,那可是大错特错了,除去科技的进步外,对比古今作品,反倒觉得很多现代文章比不上那短短的几十字古文,现在不少人追求快餐文化,静不下心来,使得传统的中国文学底蕴正逐渐流失。所以,我真的很希望大家能在空闲时间多读一读那些流传了几千年的名家作品,读一读真正的中华经典。
第三篇:《诗经》800字读后感
《诗经》800字读后感
即使路上满是荆棘,即使伴随你的常常是狂风暴雨,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心中的信念一直都在,前进的动力依然十足,有这些就足够了,它不会让你中途退出或是倒在路上一蹶不振,拥有它们。下面是小编整理关于《诗经》800字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诗经》800字读后感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千古传诵的佳句,让我第一次认识《诗经》。阅读之后,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谐、神秘的气质所吸引,爱不释手。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恋爱中人的典型心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一位厌战思妻士兵的内心独白。“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是征人对父母深深的思念;“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是身在卫国的宋国人的思乡之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某种可望而不可求的理想的追求。
“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生动地展示了一名坚贞不屈的女子誓死捍卫自己爱情的决心;“虽速我狱,亦不女从。”是一位女性对逼他从婚的贵人的斩钉截铁的答复。
“勿剪勿拜,召伯所说。”是人民爱屋及乌,对有德政的召伯的遗迹的珍重;“民之罔极,职凉善背。”是诗人对昏庸腐败的统治的博大、崇高、深沉的忧患。“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是人民不堪剥削压榨,忍无可忍,幻想投奔“乐土”的诗。
睿智、沉静,是诗人的性格,含蓄,朴素而又精致,是诗的语言,诗人用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他们并不平静的心灵。对爱的自主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诚。
阅读《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昔日雄霸天下的帝国已化为云烟;当年国色天香的罗裙已散入黄土……今天,真正触动我的情感与灵魂的不是几件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那些经久不灭的人的故事。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诗,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我仿佛被带到了遥远的国度,历史又重新展现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隐若现,神秘而悠远……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的声音,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仿佛要告诉我什么……也许是历史,也许是故事,也许是未来,也许是别的什么。
爱,自由,正义,是《诗经》永恒的主题,这也是生命永恒的主题。闭上眼睛,用心静静地聆听,你可以听得到——那来自远古的心灵的呼唤。
《诗经》800字读后感
自古读书人常走两个极端,一则出仕。二则仕途挫折后隐居林下,诗歌赋画,更有成就者著书立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什么只走两个极端?因其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因其手足无力、耻于百工?是,也不是。表面客观正确的疑问,回答不了中国传统读书人的骨气问题。
如今的读书人有更多的中间道路可以选择:经商、从军、自由职业等等。这固然是时代的进步,但传统意义的读书人总是迂腐地选择一种极端,一种用毕生热情去热爱和创造的东西。因此他们之中的杰出者不断走上人类某个领域的顶峰,成为千古不朽的大师级人物,如一生只写一部书的李时珍、曹雪芹。相比之下,当代名家充其量不过一巧匠。
所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即内圣外王,不得已立言。内圣立德,外王立功,不能实际举帝王之业,以推圣人之道,才退而立言。著书立说为最后,不得以后为之。恍然明白相声大师马三立简单名字的深刻内涵。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常常流连往返于诗经中这些让人陶醉的诗句中。《诗经》本称“诗”,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共三百零五篇。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其优美篇章描写生动,语言朴素优美,声音自然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
在《诗经》里不但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而且应该说她所表现出来的纯洁的爱情,过人的智慧,积极的生活态度,对现实的满足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完全是超越现代、超越时空的!
读《诗经》足以静心、净心:《诗经》语言朴实,思想单纯,没有现代人们的那浮躁和不安分。阅读《诗经》,就会被文字里的纯净所感动。当我心浮气躁的时候,看几章,便能沉下心来,安心学习,安心工作。
读《诗经》足以踏实、专心:《诗经》教会我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地走,才能到千里之外,留心生活中的每一点滴,珍惜现在,努力工作,日久坚持才能成为富有者,只有专心致志、刻苦钻研,才能成为成功者。
读《诗经》足以返朴归真:《诗经》犹如东方的圣经,记录着农业文明最古老的光荣。《诗经》内的人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门前的原野、山峦、岩石,无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人们聆听着大自然苍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充满感恩的心情。他们远离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代生活。这正是现代人所缺少的特质。
《诗经》800字读后感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 首诗,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和“雅”更贴近普通百姓,其内容更加通俗易懂。
我最喜爱的一首诗是《蒹葭》,全称《国风。秦风。蒹葭》。全诗共有三段,皆以起兴开头。
全诗描绘了一位年轻人为了追求河那边的“伊人”而不顾道路险阻的情景。
首句“蒹葭苍茫,白露为霜”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无须过多的修饰,就能让人遐想万千。次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适时地点出了年轻人已被“伊人”所吸引,同时暗示路途遥远。第三句“溯洄从之,道路且长”表明了追求过程的艰辛。第四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写出了年轻人认为“伊人”渴望不可及的心理。
追寻“伊人”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但年轻人却始终执著地前进着,一种被称为爱的感情鞭策他努力,给予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因为心里有你,再大的风雨也不畏惧,因为心里有你,苦一点也愿意,爱情的力量总是不可估量,它能够让你倾尽全力,即使失败也不后悔。
如果仅仅是为了赞美爱情,那么此文不写也罢,但那“伊人”不也可以被喻为梦想,目标吗?这是望深层次想,抛开表面的爱情来看,又有哪一点不吻合呢? 梦想总是在彼岸,总是在那遥远的地方,你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成功,但你渴望走上那条追梦之路,即使路上满是荆棘,即使伴随你的常常是狂风暴雨,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心中的信念一直都在,前进的动力依然十足,有这些就足够了,它不会让你中途退出或是倒在路上一蹶不振,拥有它们,你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对吗?
这是《蒹葭》给予我的启示,而《蒹葭》又仅仅是《诗经》中的一首,如果我们能细细研究每一首诗的内涵,取其精华,虽然会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那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有些人认为学习古代文化会让国家停止不前,那可是大错特错了,除去科技的进步外,对比古今作品,反倒觉得很多现代文章比不上那短短的几十字古文,现在不少人追求快餐文化,静不下心来,使得传统的中国文学底蕴正逐渐流失。所以,我真的很希望大家能在空闲时间多读一读那些流传了几千年的名家作品,读一读真正的中华经典。
第四篇:诗经心得体会
大学语文读书心得
如果在情人节这一天,你收到的不是玫瑰花,而是一捧草,那草是城市里的人很难看到的芦苇。芦花轻扬,随风摇曳。啊,亲爱的,先别忙着皱眉疑惑,你耐心找找,在那捧柔韧的草茎处,应该会有一张写了字的纸:“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是的,你收到的芦花就是那最著名的爱情草。这草在花店里是买不到的,甚至在城中都很难发现它的影子。两千多年的那个痴情男子早就告诉我们了,那是生长在河岸旁的一种迷离的植物,如同生长在爱情和理想的彼岸。如果,如果,你真的收到了它,那就给他一个微笑吧,哪怕你也如水之湄的那个女子,虽然并不一定爱,但在他的追求中你自有了不同寻常的美。这就是爱情的力量,它可以让所有平凡的事物焕发神采,如同让一株芦苇变成古往今来最风致最耐人寻味的植物,只要我们是以爱的名义。“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蒹葭两个字的发音是那么平静淡然,但有了后面的苍苍,凄凄,瞬间把感情渲染得一片水意氤氲,山高水长。这个男子似乎不同于《诗经》中其他人,他是诗意的理想的,那水中央的梦中伊人比之具体的爱恋对象,更象心中的一个美好境界。
在《诗经》《楚辞》这两大中国文学的发端鼻祖中,我们很少看到后世诗人们最常爱的花,而只是草木。自由生长的草木犹如大地伸出的触角,曲折蜿蜒,绵延不息。歌之咏之如同古人自然的生活。《楚辞》是士大夫所作,咏物言志寄托情怀,他们不需亲自下田,只把农人采摘下来的香草制成的香囊配带在身上,香草美人喻君子,杂草恶木似小人,但词意深奥,如果破不了文字障,诗人的内心很难亲近。相比之下,《诗经》中的草木要来得自然生动得多,劳作中的人们身边有什么就唱什么。草木在这里更多地被真实地还原,自然地咏唱。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你在那边远远的山上采葛草吗?藤茎蔓生纠缠不解,就如我一日不见你啊,好象过了三年。你在那边远远的山上采萧艾吗?浓郁的香气在山间蔓延,就如你的气息啊,让我怀念。采摘通常应该是女子的事情,那么想念的人应该是一个男子了。葛是那时候一种最常见的经济作物,人们拿它织成葛布做成衣服。但葛藤最是缠绵,长的可达十多米,茎叶交错攀爬,《楚辞》中也有“葛蔓蔓”的说法。萧艾在古诗中经常被一起提到,那是一种极易蔓生的带着浓郁香气的草,古人常采集它的枝叶,晒干后混合动物的油脂,做成今天寺庙中燃的香烛一样的东西,用于祭祀。劳动和生活就是这样密不可分,他们的感情不是水上的浮萍,不是天边的游云,是生长在山间的藤蔓,摘不完剪不断;是弥漫在周围的每一缕味道,呼吸空气就是呼吸你。
顾随先生说,《诗经》中写愉快少,写忧伤多。离乱之音中慌年怀人,更是有别样的心忧。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这又是一个正在采摘的女子,这次她采摘的是卷耳,这是一种叶子上有小锯齿,果实上长满了到钩小刺的野菜。春秋时期,种子附着在牛羊毛上由边疆传入中土。苍耳到处可见,无法想象这样的尖锐的植物在饥慌的时候是重要的充饥。女人们采集它的嫩叶,在水中反复地煮,直到去掉它的苦味。那是慌年才不得不食的草。在这样的艰苦的时候,男人还在远方打仗,站在高高的山岗上,眺望他回来的方向,身体的饥饿内心的思念让人如何捱过岁月。这首诗的第二、三章换了角色,变成男子的口吻,也好象是女子想象中的他:“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櫑,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马儿都已眼发花,腿摇晃,如何才能不想家。
《诗经》最著名的一道野菜应该算是《采薇》中的薇了。“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说它著名因为它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采薇首阳山”中那个野菜。薇菜也叫薇霍,也就是野豌豆,历来为贫者所食,伯夷和叔齐在商亡后隐居首阳山,身无一技之长,抵死不吃周武王送来的粮食,采薇为食。被一个捣蛋的女子看到,说这野菜也是周地植物,你们为什么要吃呢?结果终于是饿死了。好象这样不识大局冥顽不灵的人并不值得同情。《采薇》中远别家人的戍边兵士在归途的风雨霜雪中想起采薇的人,此时薇不单是赖以生存的食物,更是一种节令更替的象征,当野豌豆紫色的花在眼底花开花谢,归乡之期也一延再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中的最后一章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古诗中最美的片段。激烈的战争终将结束,回乡路上饥肠碌碌的小兵,心中的哀是大哀。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什么草儿不枯萎,哪儿有一天不奔波。这是《小雅》的最后一篇。忧中有了愤,堪堪乱世,人不如草木。草木还有春来发新伢的机会,我离开家乡离开你,却可能再也不能回来。
生长在《诗经》中的草,因了我们想象的泉水不停地灌溉,在书本的字里行间伸展出每一个叶片,郁郁葱葱,蔓延过我们荒芜的心田,为我们充当最恰当的精神食粮
第五篇:诗经心得体会()
《诗经》心得体会(1)
《诗经》是纯真的,千年的风云变幻,风雅颂未逝,中国人的史诗不死,祖先们的声音我们可以慢慢听见。
生于山东,受孔夫子的影响本该很深,而我却偏偏最讨厌他喋喋不休的礼教,大概是因为他那一套死板的东西让我在高中时非常郁闷,我老师经常这么教育我说,尤其在我们山东,受孔子影响深,所以我们的高考作文评分也比较死板。老师说的死板在我看来无异于八股文,我的一篇文章是什么结构,哪一段该是什么内容几乎都得按规定来。这让一向靠出新出奇混分的我非常无助,当我面对着只有三十几分的作文成绩的时候不得不抱怨万恶的条条框框。那孔夫子,这个规矩的挡箭牌不得不被揪出来。说实话,他老人家还是很无辜的,被后世各种知名学者各种曲解,那本《论语》早是千疮百孔。孔子真正想说的都消失在了那字里行间,不过自相传是他改编的《论语》还是可见一斑,他老人家还是很讲道理的。如果是个死板的老人家,怎么会把一首首不是媒妁之言的萍水相逢留在三百的传说中。
男女之间的感情描写是诗经中与前秦其他作品有着明显区别的一点,历史中不是只有征战,不是只有改朝换代,还有一个个鲜活的平民灵魂的充溢,当他们在蒹葭中相遇,那种若即若离的美感就是在水一方的朦胧和寤寐思服的哀伤。爱情最美的就是这段辗转反侧,睡不着里那个人儿的形象愈加完美,美到鄙夷自己是否配得上。或许当她不在水的中央,没有雾气氤氲,不是这方那方,而让他触到了她的发,反而那一场场难眠里少了很多的想象。一个倩影最好,看不清楚的你的脸就是最美的那个轮廓,眼鼻口耳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清绝。我这柴米油盐的躯体怎么和你那孤标傲世的灵魂相伴,却是那一方思念缠绵成了水,挥绝不去。零零落落地潮湿着回忆的角落。
这是这样的爱情,初开的莲,《诗经》肆意描绘,西周东周五百年的硝烟就化作了三千柔情,弱水里流绝不尽。原来这也是祖先们的故事,他们的青春,也是豆蔻和弱冠难以言说的牵肠挂肚。叔本华说,爱情不过是种族意识超越了个人意识;弗洛伊德的调调也是欲望操控这一切。而我们中国人却用我们文字的百转千回,保存着那千年的白露,未受沾染,浅浅成霜。
这是诗经给我的最真实,未经史官的春秋笔墨,缓缓地写,却留下了传奇,成了三千年的向往。
《春秋》中或许会这样记载一个事件,某某年某某月,齐国伐楚。但在《诗经》里,却是一个妻子送别了丈夫,在那陌上远望。这之后的日日月月,思念必将泛滥,怕的却是这场想念真的成了旷世的传说。我不要你成为所有人的英雄,不要什么不朽,只是希望我在春天的时候能为在田间劳作的你送去午饭。在那春日暖阳的土地上,我为你擦去脸上的汗滴,你为我拂开挡在额前的头发,这样淡淡地过一生就好。如今呢,你在我极力看都看不到的地方,挥剑砍杀,眼神骇人,我希望你沾满血污的脸庞还能绽放我当时应允你拉我手时的笑容,别被军旅剥夺了理智,还有,一定要活着回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路还是那么远,为了回来看你我不顾一切,战争完结了,胜败都是兵家的事,是诸侯的事,我只是要活下来,再回到我的家乡,我知道你还在那林边等待。风会扬起你的发,我从马上下来,就可以再从那风里拉住你吹落的头纱。
《诗经》里有的是先秦文学里少有的人情味,不是楚辞的矣嘘嘻,楚国里的感叹太富贵,我们想的只是四壁徒穷却其乐融融。一次擦肩而过诗经里就能是一段所谓伊人的故事,一次相隔天涯诗经里就是卷耳卷不起的忧伤,铺陈四字,骈骈散散,读懂的就是知己。
不学诗无以言,人们说这也是孔夫子的教诲,《诗经》错了,错在雅颂,把一条条的外交辞令都美化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我说秦穆王你说打就打,还搞什么赋比兴啊。这里我没用什么欲扬先抑和反衬手法,我要说的就是,好好一本《诗经》,好好一本先民们写自己的书,不该带着宫廷里腐败的气息。你用的语言再美,都是浮华,就如同后宫淡妆浓抹的佳丽三千,也比不过茅屋前等我回家吃饭的那一剪素影。未经梳妆的淡雅文字是任何的文人雅士都学不会的。你们尽管去纵横,读了诗经却读不懂劳苦大众的快乐也忧伤,背过了诗经却背不过这深深浅浅的年代,总有些东西流芳千古,你却偏偏躺在这滥觞之上,俯首弄姿,摆弄64根蓍草看不破乾坤,以为能不朽反而贻笑大方。
还是请他们好好听听七月硕鼠,别说什么温柔敦厚的诗教说要求我们不能以鼠做比,讽刺的就是你们这些坐享其成的君主贵族。诗教礼教,愚弄大众少说真话而已,在生存的愤怒面前,这些虚伪的伦理脆弱的不堪一击。哈哈哈,万寿无疆,兕觥里喝的是我们酿的酒,嘴角却流下血的颜色。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我将离开你们这些不曾顾念过我们的人,去往我们的乐土,那里有我的小木屋,还有湖上的小船,冬无朔风,夏无艳阳,春天可以荡漾于湖上,秋天就收集每一片落叶,一样给远方的人们写去思念,简简单单就构筑一段幸福生活。那样的山林,会有谁在永号?是的,是的,我将上路,在你们未发现之前。
但谁能躲开时代,谁能躲开年华,我们终将终老,在这片土地,这个捆缚了我们生生世世的土地。《诗经》百转千回的其实还是这无奈。所谓逃离,所谓等待,都不过是明天的一场梦,让今天的自己再好好地活下去,等时光老却了梦想,就不再吵闹了。那时就早该学会坦然接受一切了,少年意气,毕竟少年。
周亡了,后来的很多朝代都亡了。历史不过和当权者开个玩笑,他们就都信了,以为自己能千秋万代,法愈明而治愈昏,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道破这朝代更替的规律,刻在竹简上三千年,你们却没有看透。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监,不能艺黍粟。这世事更迭,看破的人多,做到的人却少。可能,这就是天意吧。
《诗经》在这三千年里,过的真不是作为一部经义的日子,就算被人拽来拽去的做文章,也没能切谏时弊,拯救危亡。它过的就是风中所描绘的日子,潇潇洒洒,江湖里披一蓑衣,路见不平也不曾拔刀相助,乱世平世独好其身,常常被人想起,借走半瓶好酒也别急着还了,只是一口就迷醉了千年,剩下的你们也品品吧。这零零碎碎的年年月月轰轰隆隆地过去,不过一首好酒任平生。
我还想再去南山牧羊,再见一眼那个梳妆的少女,再一次背对硝烟画下她的背影,再见那南山的老人,说说华夏侘傺。牧羊的日子天空是蓝的,长鞭扬落,都是一鼻芳香。这样的苍穹下,奔放着风里的灵魂,只不过和他们做个伴而已,我吹首笛曲,他们和首歌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心得体会(2)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的光辉起点和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源头。因此,学习《诗经》从它对后世的影响来讲,更应了解其鲜明深刻的艺术特点。
(1)开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在文学长河中影响深远。《诗经》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从各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历史面貌,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事物,描绘了复杂的社会生活和百姓的思想感情。这一点不仅在“国风”中大量地得到反映,而且“雅”、“颂”部分也体现得尤为突出、具体和深刻,不少篇章直接揭露统治者的丑恶,深中时弊,触及统治阶级的内部实况。一方面体现在作品浓厚的叙事色彩上。虽然这些诗总体上是抒情的,但抒情寓于对于劳动、战争、婚恋以及社会生活丰富的叙事之中。《伐檀》、《硕鼠》等莫不如是,而且《氓》这首数千年前的优秀长篇叙事抒情诗是中国文学的骄傲,为后世叙事诗创作提供了艺术借鉴,《琵琶行》、《长恨歌》、《孔雀东南飞》都脱胎其中。雅诗中记述周民族起源、发展的神话和传说的《生民》、《公刘》等,以及歌颂文王、武王战功为内容的《皇矣》、《大明》等,这组富有史诗风格的作品故事叙述传神,描写生动华美,开了后世叙事诗的先河。颂诗虽是祭祀乐歌,未直接抨击时政,但仍反映出社会现实,透视国家的多难与人民的劳苦。
另一方面在形象的塑造上也表现了现实主义艺术的特色。诗作者通过大量抒情主人公的内心倾诉,表现了他们的欢乐和悲哀,读之犹能让人看到他们的行动和性格特点,给人以情态各异的人物形象感受。《氓》中的充满情仇爱恨、悲欢离合的男女主人公,《君子于役》中因丈夫远役而倚门伫望、愁思无限的女子,《静女》中相约城隅、爱而不见的男女主人公等都栩栩如生,仿佛从作品浮现出来,音容笑貌、愁情别绪,逼真而丰满。《卫风·硕人》中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更是对女性美貌精彩传神的描绘,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开启了后世刻画人物的先河,孕育出了杨贵妃、刘兰芝、白娘子、罗敷等艺术形象。难怪有人认为“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其右。” 再一方面人与物的动态描写很有现实生活的观察力和艺术的表现力。《君子于役》中红日西沉、鸡禽上架、羊牛入圈的乡村晚景,《静女》中男主人公“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急迫神态,以及《芣苢》中一群妇女边唱边采的动作,等等,都抓住了对象的特征,语言精确而富有变化。这些都是现实生活的积淀,没有观察和积累是达不到的。当然,《诗经》在体现主体现实主义风格的同时,也有着浪漫主义的精彩华章。《小雅·大东》中诗人驰骋形象,畅游星空,通过银河、织女、牵牛、北斗、箕星等意象抒发心头郁结的愁思,倾诉东方百姓因困于沉重赋役的满腔悲愤。这种浪漫主义手法无疑直接孕育了此后的屈原和他的《离骚》。
(2)成功地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成为其突出的艺术经验。《诗经》中的赋、比、兴和风、雅、颂古人合称“六诗”、“六义”。其实,风、雅、颂是《诗经》中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写作技巧,两者性质是不同的。“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相当于今之叙述方法。我们学过的《氓》、《蒹葭》、《静女》、《伐檀》等都用了“赋”的方法。“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比附、象征等手法;“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起兴,借物发端,先描写其他事物以引起正题。作品中的比、兴手法往往交织在一起使用,《氓》、《关雎》、《蒹葭》、《硕鼠》等都具有这一特点。
(3)《静女》、《蒹葭》、《芣苢》等诗中的反复咏叹、重章叠唱(汤炳正先生在《先秦诗鉴赏辞典》序中谈到,这是乐师为适于乐律之回环往复、摇曳动听而增益的);《卫风·氓》、《邶风·谷风》等诗中的对比艺术;《硕人》中的比喻、拟人;大量诗作中的叙事、写景、抒情结合;语言音韵配合上的双声叠韵、叠字运用准确优美,富有形象性;诗歌主体的四言句式(《诗经》总句数7284句中,四言句为6724句,约占92%强,其他为杂言),隔句用韵,却又不拘泥而富于变化(《诗经》305篇,只有《周颂》里有7篇诗没有韵外,其余首首有韵,大致有句尾韵、句中韵,有句句韵、隔句韵,也有同韵、换韵);等等;都需要我们去体会借鉴。
《诗经》心得体会(3)
鉴于《诗经》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直至三千多年前的作品,无论它的编集和流传,还是语言运用、社会文化生活背景等等,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不仅知之不多,而且学习起来确有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诗经》整体文化信息与艺术价值的讲授,让学生有一个宏观的感知和了解。在这一点上应当精心设计,筛选信息,浓缩容量,尽量用具体直观的讲授和展示,让每一个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知以下信息。
(1)《诗经》书名的定名与编集。《诗经》在先秦典籍中称为“诗”,据资料显示起初叫《诗》,又称《诗三百》,“经”字是战国以后的儒家学者加上去的。据说到了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正式称之为《诗经》,沿用至今。《诗经》的编集工作在汉人的著述中才提到,汉代学者有采诗的说法。较为可信的说法应是:其作品来源一是宫廷乐官的创作与采集,曰“采诗”;二是公卿列士“献诗”、太师陈诗。曾有孔子删诗之说,学界普遍认为不可信。普遍认为它是经过许多人较长时间编纂而成的,决非一人所著,亦非一人编集。这样一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语言互异,交通相当不便情况下形成的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诗歌总集,不经过有意识、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是不可能的。“当是周王朝经过诸侯各国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成的”,它的“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六世纪中叶。”(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可以肯定,歌谣的采集工作中,以音乐家们的贡献最大。统治阶级采诗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教育子女,用于娱乐,了解民情,考察王政,以便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
(2)《诗经》作品产生的时代与地望。《诗经》中的作品包括公元前十一世纪商、周之交(或更早)至春秋中叶的公元前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作品,大多是距今2600年以前的作品,有的产生于3000年前。这些作品的创作年代很难一一具体确定,但可以大体确定:“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的全部是东迁以后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周颂”的全部和“大雅”的大部分是西周初年的作品。
这些作品产生的地区,东临渤海,西至六盘山,北起滹沱河,南到江汉流域。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及湖北北部等七省之地,除“周南”、“召南”在江汉汝水一带外,主要在黄河流域。
(3)《诗经》作品构成的类别与分布。《诗经》305篇作品,分为风、雅、颂三类。
《诗经》心得体会(4)
《诗经》305首,汇聚了中华民族古老的诗歌精华,国风160首大量是来自诸侯各国民间吟咏百姓生活的歌谣,雅诗105篇主要是文人为宫廷生活所作的宴享乐歌,颂诗40首则为后人对祖先的赞歌。它之所以经历了近3000年而至今为世人所尊崇,主要是因为其内容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自然之美,以及当初以歌唱为形式的反复咏叹、重章叠唱等艺术神韵,成为人们口耳相传的精神佳肴,深入人心。况且经历了秦火毁灭性的灾难而得以存续复生,应该说其原始的诗乐合一的歌唱功能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因此,从实质上讲,今天保留下来的《诗经》是当初广为传唱的歌词,只是现在由于乐谱失传,我们把它当作纯粹的诗歌文本来欣赏罢了。但是,这些诗作中蕴含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浓汁,深沉真挚的情感密度,反复回环的章法结构,舒缓悠长的绵密文词,富于变化的诗歌句式,无不透射着当初适于乐律往复咏叹、摇曳动听的音乐美感,给人以震撼心灵的艺术享受。虽然,今天的诗歌已是大多不作为歌词的一种文学样式,和《诗经》时代的诗歌已有着本质上的功能分别。由此,鉴于目前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特别是承担音乐启蒙教育的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着重乐轻词,忽视歌词文本欣赏的实际,笔者欲就加强音乐教学中的歌词欣赏谈点自己的认识。
首先,一首好的歌曲是歌词与音乐的完美统一。经受时代淘洗而久唱不衰的歌曲,无不是闪现时代灵光和作者睿智的歌词与美妙音乐旋律的合璧。如近年来唱响大江南北的《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青藏高原》等一系列歌曲,除了它倾注了曲作者的艺术智慧和创造,更主要的是在雅俗共赏、极其有限的歌词里,凝聚着词作者对时代高度而灵性的巧妙艺术构思和概括,给曲作者以灵动的启发,加上现在歌唱手段的科学含量提升,这种综合的音乐风格正反映了我们时代的特征,奏响了亿万听众的心灵共鸣,表达了民族心灵深处共同的时代语言。《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时代精神,名曲《二泉映月》《梁山伯与祝英台》拨动心弦的艺术魅力,都无不包蕴着表现在美妙音乐旋律背后的深刻的反映时代和民族特征的叙事文本的意境内涵。那种激人奋进、昂扬向上的鼓舞力量,那种凄婉动人、幽远萦回的艺术享受,是音乐旋律与歌词意境的共同熔铸与魅力合成,如果忽略或割舍任何一个方面它的整体艺术品位都会大打折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仅要给学生传授歌唱技法,更要引领学生品位歌词蕴含的生活内涵和哲理寓意,激发他们的心灵情感,达到知识与技能、情感与审美的多元的、全面的艺术感染和教育,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音乐教育。
其次,对歌词内涵的深层把握是音乐教育的有机组成。在长期的音乐教学实践中,似乎把教学生识简谱,课堂上唱会几首歌曲,甚至听听录音模仿歌手唱歌作为音乐课的分内任务,而器乐、音乐欣赏等就成了薄弱环节,更很少有人把歌词的文学欣赏和品鉴作为音乐课的应有任务去专门落实了,有的只是为了歌唱需要而把歌词机械地记住而已。歌词欣赏似乎是文学课的事。这是音乐教育的一个误区。一方面音乐教学与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比本来处于弱化和边缘地位,往往课时被大量挤占;另一方面上好一堂高质量的歌词欣赏课,并不是所有的音乐教师都能做得到,音乐教师的文学素养有待提升;再一方面是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需要改革创新,以适应人才的全面发展需要。音乐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需要教师具备文学与艺术的多元知识储备。音乐艺术又是抽象艺术,音乐形象具有间接性,更需要我们通过歌词的欣赏去调动艺术经验和生活联想,补偿、支持、激发对音乐魅力的感知。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之后,音乐教学作为学生艺术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其要求更加提高。音乐教师更应有课程整合意识,创造性地开展音乐教学,按照全人发展要求教育每一个学生。况且对歌词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能够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激活既有生活经验,促进思维的理性投射,引导学生更加投入音乐实践,真正实现美育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其三,领会歌词特点有益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诗经》中有不少诗作重章叠唱、反复咏叹,各章之间只有个别字作了变化调整,形成了反复回环、舒缓悠长的音乐美感。《邶风·静女》《秦风·蒹葭》《周南·芣苢》等很典型,专家们认为这是乐师为适于音乐歌唱的要求而增益的,这正是《诗经》歌词特点的文本反映。如: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这和我们现在的好多反复叠唱的歌曲,特别是一些民歌十分相似。同时,《诗经》里大量的诗以四言句式为主,但也有大约8%的诗句为杂言(在《诗经》7284句中杂言为560句),以及大量歌词讲究用韵、用大量虚词补足音节,这都与适于歌唱有关。我国古代就有把诗改为歌词,合于歌唱的做法。宋人将齐言诗体改成长短句以适合歌唱,即“以诗度曲”和“以诗为词”,追求诗歌的合乐。在音乐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不仅欣赏歌词的文本寓意,更应让学生了解歌词的词章形式特点之美,注重歌词的内涵提炼和抒情品位。通过歌词的意义与词章欣赏,提高学生对音乐情感表达的概括性和艺术表现的抽象性特征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在潜默移化中增强音乐兴趣,丰富音乐知识。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歌词创作,了解音乐与诗歌、戏剧、影视、舞蹈等姊妹艺术,以及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融关系,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实践。
总之,合格的音乐教育应该重视歌词的文学欣赏,让音乐的综合艺术特点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彰显出来,让学生真正领略音乐的丰富内涵,得到身心陶冶。
《诗经》心得体会(5)
《诗经》和《楚辞》已经读过很多遍。近来虽很忙,但还是抽空再读,心中很有感慨。
年纪很轻的时候读这两个集子,别人要问我更喜欢哪个集子,我会说《楚辞》。我喜欢《楚辞》浪漫的气质,雄奇的想象,奇崛的语言,屈原高冠长剑、宽袍大袖,为民请命,为民离骚的形象是我心中最大的向往;《山鬼》等作品则充满鬼怪精灵之气,灵秀无限,美人独立山间幽会情人的浪漫和野性气质,在心头永远挥之不去;《湘君》和《湘夫人》之间渺杳绰约的爱情。。《楚辞》中的香草美人,主人公含英咀华,披兰草食灵芝的比喻,骑怪兽驾异鸟,凭空飞行的姿态,奇崛的行为,都是我心头最大的梦想。我想《楚辞》浪漫的气质已经根植到我的灵魂中了,没有办法不无时无刻不去凸现,在我的文章中,言谈举止中,我的血液气质中。而《诗经》呢?虽然也喜欢,但和《楚辞》比,毕竟觉得它太刻板一贯,过于严肃,学究气重。拿在手中就觉得要搁下。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说《楚辞》的语言风格是个十七八青春妙龄、古怪精灵、惠质兰心、捉摸不定的少女,那么《诗经》便是个温厚长者,满腹诗书,满蕴才华、却过于严肃刻板,缺乏灵活,一板正经。
如今年岁长,才发现一切得反过来,我会回答我更喜欢《诗经》。这几天静静的默诵《诗经》,读得比那一次都流畅不说,这次都哪一篇都让会产生一种难言的感动,无论是《关雎》、《桃夭》、《柏舟》、《蒹葭》还是《硕鼠》、《氓》、《伐檀》、《木瓜》,那一唱三叹的表现手法,最是宜于回环往复的吟诵,那种从容和恬静,最是宜于我落寞的心境,那种平实和诗意,最是能安抚我的心灵,那种宽厚的胸怀,最宜于我从外放到内敛的改变。读着《诗经》,竟让我产生见到故乡、见到亲人的感觉,闻到南方湿润的空气,香甜的水,绽开的花朵,和被亲人朋友宠爱的感觉。《诗经》让我的心安宁,像是母亲温暖的手抚摸我,说不出的舒适惬意。这些天,我停下手中的论文,不去考虑毕业的事,不考虑帮老师做课题,不上豆瓣网,竟然,竟然,在默默地,默默地读着《诗经》,吟诵着,是余冠英的本子。怀着深深的安宁,怀着深深的满足,怀着深深的眷恋,怀着满腹深情。同学们知道了,会认为我是疯子的,因为这个时候,是不该有这个闲情逸致的,而我,竟然,爱不释手,几乎到废寝忘食的程度,不知疲倦,忘记日夜,忘记现实。我安然在《诗经》宽大温暖的怀抱,犹如感受绵绵不绝的黄河长江之水汩汩流过我的身旁,犹如干燥饥渴逢遇雪山甘露。这真的是个奇迹。是的,《诗经》给我带来的宁静和美丽的心情,是没有人可以理解的,而我竟然快乐得能每晚安然入梦,没有焦虑,没有烦躁,没有失眠,心中满蕴的是平和美好,浑身散发的是清新刚健之气。
试着读《楚辞》,特别是读《离骚》、《国殇》、《哀郢》、《卜居》、《渔父》时,心却狂燥无限,郁闷不安。再细想想,原来两者发抒的感情不一样啊。尽管可能对同样的事物不满,《诗经》缓缓道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缓缓发抒,告诉读着诗经的人人间的美好、善良、罪恶和不平。《楚辞》则犹如疾风暴雨,控诉人间罪恶,特别是屈原的愤世嫉俗,特立独行都让人产生紧张与不安。奇崛的语言和疯狂得失去控制的想象,都让人情绪不宁。
两个时段产生不同的读书感受,是我变了还是《诗经》、《楚辞》变了?或者是两者都变了?或许两者都没变,是时空的改变产生的变化。
不管如何,我明白,我现在的心境,需要的是回环往复而不是狂乱无章。这时候的《诗经》,于我而言大概是一剂良药,多服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