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各级干部要发扬科学精神和求实精神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各级干部要发扬科学精神和求实精神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5篇
【篇一】
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有机融合,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有力抓手之一。我们把贫困村作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村,后队变前队,实现脱贫与振兴双轮驱动。
一、加强深度“融合”
1、强化有机融合的“指挥部”
着力优化部门设置,实现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的职能融合。按中央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精神,适当提高该职能部门级别,加强“指挥部”,实现精兵强将、精准布局、精准指挥。
2、优化政策体制设计
近细远粗,以倒计时的紧迫感,调整和推动有机融合的政策和制度。要尽快梳理出此类政策的漏洞,及时调整,细化、优化、实化。
3、突破各部门壁垒
现在各部门之间存在各自为政问题,导致政策相向不相合、条款相似不相连的制度“打架”局面。要破除信息孤岛,实现大政策、大职能、大信息、大相融的制度体系一张网和一致性,二、在制度层面提供有力保障。
1、重政策激励
宣传推广战斗在最基层、最艰苦的乡村工作的村支书,抓舆论、树典型,每年省评选表彰xx个优秀“头雁”,同时评选市、县级优秀“头雁”,为村书记造势正名。针对问题加强统筹。建立政策措施,把主攻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的融合摆在优先位置,着力解决近年来产业扶贫中见效慢、期效长、考核难所导致的“不会干、不愿干、不敢干”的问题,延长考核年限,优化考核指标,使之与产业振兴的相关政策有效衔接。
2、重产业园
着眼建立高质量发展机制,用改革开放成功招商引资的经验和力度,引进国内外农业龙头企业和致力于农业开发的大型企业,开创三产融合、科技创新、“互联网+”的现代农业样板,培育更多“集团”,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中,做优做强,打好农业转型升级提质之战。
3、重精细化
紧扣“精细农业”目标,做精品、创品牌。以个个贫困村为点,组织起来,调动内生动力,带动周边连片开发,创建“精细农业”示范点。以此作为脱贫巩固成果阶段的重要考核内容。打造一批可复制、接地气、服水土的精细农业产业扶贫典型,避免典型“一枝独秀”“不可移植”的现象。把精细农业开发,作为区域农业体系链、产业链、价值链建设的重要战略“棋子”,确保脱贫与振兴的长效机制,使省定贫困村实现“产业兴旺”。
【篇二】
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习近平同志再一次发出了动员令,中省市县各级紧锣密鼓脱安排部署、抓工作推进落实。
推进高质量脱贫攻坚,加强党的领导是首要。从中央到地方,脱贫攻坚工作能取得如此成就,离不开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特别是把脱贫攻坚作为各级党组织书记的一把手工程、头等政治任务。而到了农村这一级,如果党支部软弱涣散,这个村的脱贫攻坚工作肯定硬不起来。
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全员参与是前提。抓好脱贫攻坚,领导带头、以上率下是前提。压实夯死各级领导责任,形成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齐心协力抓脱贫的良好氛围。在搞好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的同时,动员工会、团委、工商联等群团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扶贫,形成了“群众干、干部扶、社会帮”的合力攻坚格局。
埋头苦干实干,下足绣花功夫是关键。坚持“包到人、包到户、包到位”一包到底的工作思路,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成对子,实现联系帮扶全覆盖,通过实干、苦干、巧干、精干,科学制定并实施脱贫计划,真正把政策落地、落实、落细、落小,切实增强贫困群众的干劲和决心,圆满实现脱贫摘帽,扎实推进高质量脱贫。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转变干部作风是根本。脱贫攻坚任务完成是靠干部干出来的,没有好干部就不会有高质量脱贫。我们坚持精准选派、统筹调配,调动干部优势资源向脱贫攻坚一线集结,做到尽锐出战,能征善战。工作中不断强化干部日常管理考核,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锻造过硬务实作风,切实推动工作落实。
习近平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在认识上再提高,方法、措施、作风上再强化,充分调动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加速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
【篇三】
在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和严重洪涝灾害的影响,考验着我党能否为期实现全面小康和完成脱贫攻坚。近年来,脱贫攻坚效果显著,社会反响热烈,人民群众幸福感显著提升。乡村振兴战略和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必须有效衔接。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关键在于继续坚持绿色减贫的理念,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一是在观念继承层面,生态振兴要继续以“两山”思想为指导,将生态振兴与产业振兴融合起来,推动生态资源向资产与资金有序转化,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二是在内容上,要从生态保护、农业新业态、农业标准化生产方面促进贫困地区绿色发展,加快乡村振兴进程。三是在实施方法上,采取法律方式保证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切实落地,通过立法来保护乡村整体环境。
促进组织衔接及强化,实现治理有效。脱贫攻坚巨大成就的取得关键就在于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一是做好“五级书记抓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将其总结提炼、推广运用到乡村振兴中。二是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组织力量,将脱贫攻坚的组织机制与乡村振兴衔接,利用驻村干部振兴、第一书记振兴、对口帮扶振兴等方式,奠定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基础,提升乡村治理的领导能力。三是着力打造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继承发扬脱贫攻坚治理精华的同时,重点抓好法制建设,以法治推进乡村振兴。
【篇四】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小小的蜜蜂一生都在为酿出甘甜的蜂蜜而忙碌,不论在山水还是田间,只要有鲜花盛开的地方,就会有辛勤的蜜蜂。同样,有贫困户的地方,就有扎根于此的扶贫干部。他们如始终飞舞的蜜蜂一样,不辞辛劳,披星戴月,穿梭于贫困村庄角落,奔波在脱贫基层一线。
实事求是,扶贫干部是为组织搭筑坚实“蜂巢”的“泥瓦匠”。如蜂巢是蜜蜂的家园般,基层组织就是扶贫干部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根据地”,如没有坚实的战斗堡垒,没有分工明确的组织队伍,没有廉洁高效的工作纪律,基层工作也只会成为一盘散沙。“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扶贫干部要始终以问题为导向,紧紧抓牢“关键少数”,将实事求是、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尽心尽责的作风“种子”在基层落地生根,细化帮扶责任,力督脱贫考核,紧抓攻坚实效,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要保证在岗位上,守土尽职、彼此配合、密切合作,确保基层工作在脱贫收官之年思路不断,干劲不减,队伍不散。
以身作则,扶贫干部是引群众寻觅致富“花粉”的“领航员”。支部是以一面面鲜红的旗帜,党员干部就是一座座闪耀的灯塔,要想全国人民凝心聚力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还需要党员干部拿出以上率下的精神“先行一步”,党员同志相互鼓励的力量“多做一点”,帮助贫困群众将“要我脱贫”的落后思维彻底扭转为“我要致富”的超前意识,激发贫困户共同奔赴美好富裕生活的决心。农村要发展,乡村要振兴,必须要有眼光长远的“领头雁”,扶贫干部要统筹谋划,深挖“一镇一特”新思路,打造“一村一品”新格局,储备“一人一策”新人才,以知识武装农民大脑,以产业发展带动脱贫步伐。
情系乡梓,扶贫干部是带党员酿出清心“甜蜜”的“手艺人”。脱贫攻坚战打响的五个年头里,千千万万扶贫干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结的是“穷亲”,用的是“真情”。从夙夜为公的“人民樵夫”廖俊波到“第一书记”黄文秀,从“太行山愚公”李保国到“只为乡亲谋富裕”的陈昌义,群众认可的眼神、满意的笑容无不成为扶贫干部的“安慰剂”,把“蜀道难”的压力变成一路向前的源源动力,正是这些“贴心人”,让群众实实在在的接触到资源、技术、政策,群众的腰包鼓起来、眉头展开来、笑容多起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美好景象才能在新时代乡村蔚然成风。
习近平强调,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确保不漏一村、不落一人。为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这需要千万扶贫干部如“蜜蜂”般迎朝霞而出,披星月而归,拂去辛勤的汗水,挥洒于基层岁月中。
【篇五】
“现在脱贫攻坚到了最后阶段,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保持攻坚态势,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这是在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习近平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脱贫攻坚战,越是艰难,越要保持攻坚态势,越要善始善终,越要走好“最后一公里”。
经得起千锤百炼风霜洗。我们要的胜利是脱真贫、真脱贫的胜利,是能获得群众认可的胜利,是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胜利。我们不要“数字脱贫”“虚假脱贫”,不要留影式入户、卷宗式总结,不要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式脱贫,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不能打任何折扣。因此,这就需要强化政治保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各级干部要发扬科学精神和求实精神,遵循“功成不必在我”的执政理念,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求真务实,科学干事、实在干事,不喊空洞无物的口号,不脱离实际盲目攀比,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将脱贫攻坚工作抓实、抓牢、抓准,让脱贫攻坚工作经得起未来风霜雨露的检验。
扛得起乡村振兴衔接旗。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农村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乡村振兴又是脱贫攻坚的升级版,旨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旨在解决农村群众的后顾之忧,旨在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因此,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至关重要,将脱贫攻坚的规划部署嵌入乡村振兴的发展规划中,增强规划的持续性和衔接性,找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支撑点、交叉点、结合点,实现二者之间的梯次推进、循序渐进。
担得起美好生活实现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不是终点,它是美好生活的起点,是一切工作的基础点,是向前迈进的出发点。减贫成效有目共睹,但越到最后阶段,要啃的越是“硬骨头”,各项工作任务更重、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再加上今年我们又经历了新冠肺炎、洪涝灾害的大考,让原本的冲刺雪上加霜。因此,摆在面前的还不是胜利在望,而是挑战、是冲击。越是在吃劲的时候,越是要铆足劲、用对劲、使全劲,我们越使劲,群众就越受益;
工作越扎实,成效越稳固;
成果越持久,人民越幸福。因此在最后关头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一鼓作气、奋战到底,不辱使命、不负人民。仅供参考
第二篇: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政绩观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政绩观
党中央一再要求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政绩观。大家在领导工作实践中一定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验。今天我们就来专题研究和交流这方面的认识和体验。
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我们没少强调世界观,但轻视世界观的人仍然很多。其实,世界观既不是套话,也不是大话,更不是空话,它很实在,很具体,很普遍,每个人都有,对每个人都很重要。话题是老了点,但正因为它很重要,正因为很多人不重视,才需要不断讲,反复讲。
(一)世界观定义及其类型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对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一个人有一个看法,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个看法,但世界观归结起来,无非就两种:一种是唯物主义世界观,一种是唯心主义世界观。
为什么有的领导干部喜欢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制定规划可行,设计方案靠谱?那是因为他拥有一个唯物主义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告诉他: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为什么有的领导干部辛辛苦苦建成的项目,竣工之时,就是亏损之日,就是因为这个项目是他闭门造车、想当然、拍脑袋产生的。为什么他不看看本地实际、不听听专家意见、不做做可行性研究?因为他拥有的是唯心主义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使他相信:自己高明,别人不行;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做得到;这是标准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世界观这东西,正确的时候,往往感觉不出来,但世界观出了问题,人迟早要出问题。
(二)世界观的作用和意义
世界观是方向盘,是“管”方向的。汽车,方向盘失控,一定要出事;人,世界观出故障,一定会偏向。
世界观是方法论,是“管”方法的。世界观对了,就有了办法。
世界观是思维方式,是“管”思维的。思维方式上的这些差异,都导源于世界观的差异。
世界观是人生观,是“管”人生的。健康的人生来源于健康的世界观,扭曲的人生产生于扭曲的世界观。
世界观还决定领导观、权力观、政绩观、群众观、发展观等等。
总之,世界观是人的总开关、总钥匙,是人的全部精神和行为的总导演、总指挥。
(三)世界观的养成和改造
人刚降生时,没有什么世界观。所以,世界观不是娘胎里带来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但是自发、自然形成的世界观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要想形成自觉的、系统的世界观,就要自觉地学习。
1学什么呢?学习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作为世界观,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我们要学习的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唯物主义世界观又有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我们要学习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不少同志从中学政治课就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哲学,进入大学,还上过系统的哲学课,走上工作岗位后,为什么还有不少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呢?原因在于没有学进去,没有学到位。哲学知识学到了,哲学思维没学到;哲学词句会说了,哲学精神没掌握;哲学的某些部分领悟了,哲学整体没把握。所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当作思维方式来效仿,当作人生态度来养成,当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来训练;要往心里学,往血里融,而且要不断学,经常学。
二、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权力观是人们对公共权力的看法,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反映。
(一)权力观的内容
对权力来源的看法。权力来源于谁,必然要对谁负责。因此,对权力来源的看法是权力观的基础。在我国,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
对权力性质的看法。说到底,就是权力归谁所有。人们对权力来源的看法,直接决定了对权力性质的看法。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对如何使用权力的基本态度。这实质上是权力为谁服务、为谁谋利的问题。这也是检验权力观如何的标志。在我国,国家一切权都为民所用。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应当是我国各级领导干部对如何用权的基本态度。
(二)权力:双刃剑
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用什么样的权力观来支配。
权力是为人民的工具。树立了正确的权力观,权力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
权力是干坏事的手段。权力观不正确,权利的行使就可能出问题。
权力是要防范的风险。当今中国,领导干部成了最危险的职业。
领导干部何以成为高危人群?据我观察分析,可能有这么三个原因。第一,领导干部是诱惑的目标。第二,领导干部是“攻击”的靶子。第三,领导干部是监督的对象。
但是,我们知道,属于高危职业的不光是领导干部。成天跟疾病打交道的医生、在高空作业的电网工人、抢险救灾的专业队伍……他们也是时刻处在高危状态,但他们危及生命的比率并不高。奥妙何在?自觉防护保护!未能经受危险处境考验的领导干部,缺的就是这一点。
一方面,要有权力风险意识,另一方面,权力风险用不着担惊受怕,是自己能驾驭和防范的。防范的方法及其简单,就是管好自己。这是我讲权力风险的目的所在。
(三)用科学理论指导用权
一要用邓小平理论指导用权。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邓小平同志为我国制定的基本国策,是30多年来我国蓬勃发展的重要法宝。用邓小平理论指导用权,主要是想说,我们用权,就是要用于改革开放,用改革开放作为我们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根本动力和重要思路。这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二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用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用权,主要是想说,我们的权力来自人民,用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做到执政为民。
三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用权。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方法是统筹兼顾。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用权,主要是想说,要把权力用于谋求发展,在发展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城乡发展的同步,地区发展的平衡,实现社会主义的和谐。要格外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四要用公平正义观指导用权。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我们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改革,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用公平正义观指导用权,用权力实现公平正义、维护公平正义,是领导干部的职责和使命。
(四)用权“四不”
一是当官不想发财。因为当官不是发财的岗位。就像老师不是看病的岗位一样。做了官还想发财,就像当老师给人看病挣钱一样,迟早会出事。既然当了官,就要把发财这个愿望彻底抛弃。要想发财做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当官,因为当官和发财是犯冲的。
二是为民不遗余力。既然上级和老百姓把这方的责任交给我们,就指望我们了。所以我们要满负荷工作,开足马力运转,为人民着想,为百姓解决问题。
三是办事不图回报。我们只图让人民满意,让社会方便。如果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和称赞也看作是回报的话,那么这种回报是我们要追求的,这就是“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嘛。
四是工作不带私心。如果带着私心办这些事情,“好事”做的越多,形象损害也就越重。工作不带私心就是要做到立党为公,秉公办事。从工作需要出发,从群众利益出发,从实际效果出发。
一个领导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用权如果做到了“四不”,基本上就是一个好官了;如果把“四不”换成“四要”,当官要发财、当官要省力、办事要回报、工作要有私心,权力就要成为他的墓地了。
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我们党历来重视政绩和政绩观问题。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并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
(一)政绩观的内容
政绩观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为谁创造政绩,怎样创造政绩,创造什么样的政绩?
(二)全面看待政绩
胡锦涛同志指出:“真正的政绩应当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绩,是为党和人民踏实工作的实绩,应该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既要重视显绩更要重视隐绩。
既要重视眼前政绩更要重视长远政绩。
既要重视政绩更要重视政声。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坚决防止和克服以下错误行为:
迎合或揣摩上级意图谋求政绩;
急于求成,急功追利,为个人职务升迁创造政绩;
制造虚假政绩,虚报政绩;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求政绩。
(三)校正政绩导向
当然我们也看到,一些错误的政绩观是错误的政绩导向逼出来的。因此,为有利于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校正政绩导向。
校正政绩评价导向。校正选人用人导向。
例如,数字出官,导致少数人编造数字;就业、文化、教育、环保权重不高的政绩考核体系,只看显绩不看潜绩的政绩考核办法,容易引导片面发展,忽视科学发展;少数人选人用人的机制,容易引导去创造只求领导高兴、不问群众满意的政绩。可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需要上级对于我们,需要我们作为上级对待部下,在政绩评价、选人用人等各方面首先“正确”起来。但有一点永远重要、永远宝贵:从我做起!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从我做起”。
第三篇:贯彻十八大精神心得体会: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怎样看待政绩,秉持什么样的政绩观,这是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重要体现,是衡量领导干部能否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自己的试金石。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对领导干部来说,发展经济,造福百姓,应该也必须干出成绩。通过扎实勤奋的工作,为党和人民做出突出贡献、建立突出政绩,这是奋发有为的领导干部的应有追求。这里的关键是要搞清楚、弄明白,什么是真正对党和人民有益的实事?什么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不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仅科学发展无从谈起,而且还会急功近利、欺上瞒下,热衷于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劳民伤财、贻害子孙。有的干部说话办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不怕群众不高兴,就怕领导不开心。还有一些干部,只抓那些容易出成果的显绩,不啃硬骨头;只关注局部利益,不顾及全局得失。他们树政绩的目的,是给自己留名,为自己邀官。这样的干部,不仅办不好事业,还损害了党的形象;这样的政绩,不仅对百姓没有益处,还会妨碍国家发展大局。
共产党人的政绩,说到底就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代共产党人的政绩,就是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就是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紧密相联。科学发展观引导着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着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政绩,是以人为本的政绩,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政绩。事实证明,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往往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缺乏正确的政绩观,往往会在实践中偏离科学的发展观。
树立正确政绩观,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尊重客观规律,提高领导水平,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进取、量力而行,不搞主观臆断和违背客观规律的拍脑袋决策,不追求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不提哗众取宠的空洞口号,不搞虚报浮夸和报喜不报忧。
政绩最终都要用实践、群众和历史这三把尺子加以检验。经济和社会发展好与不好,应该是实践说了算,应该是群众说了算,还要经得起历史检验。我们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把全部精力用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用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上。以这样的眼光看待政绩,以这样的尺度检验政绩,以这样的精神追求政绩,才能创造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政绩。
第四篇: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要处理好“六对关系”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要处理好“六对关系”
各位同学:
地方工作实践中,领导干部如何认识政绩、树立和践行怎样的政绩观,对一个地区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哪里有人民需要,哪里就能做出好事实事,哪里就能创造业绩。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要处理好“六对关系”。
一、处理好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发展是第一要务,把经济“蛋糕”做大,是地方工作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防止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一味以生产总值排名比高低、论英雄”“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理好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关键是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速度和质量统一,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构建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深化改革开放,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激发发展动力活力。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二、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
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是新时代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心怀‘国之大者’,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想问题、办事情,一切工作都要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为前提,不能为了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利益、为了暂时利益损害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必须提升认知、开阔视野,强化系统观念和全局思维,自觉把地方工作放到全国大局中去谋划、去定位。既要心怀“国之大者”,坚定不移执行中央的战略方针,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善于在全国“一盘棋”中找准定位,走出一条既顺应全国发展大局、又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真正以一域服务全局、支撑全局,让地方与全国同频共振、协调发展。三、处理好近期和长远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切实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不要搞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多做一些功在当代、利在长远、惠及子孙的事情”。处理好近期和长远的关系,关键要有“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韧劲,以对人民和历史负责的态度,坚决摒弃短视思维,努力在矢志不移的接续奋斗中交出人民满意的答卷。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前瞻性、预见性,决不急功近利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着眼基本民生需求,扎扎实实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切实提高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力稳增长、调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深刻认识共同富裕、碳达峰碳中和等长期目标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久久为功、持续用力,打好“持久战”“攻坚战”。四、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地方工作处于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关键是要树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增强忧患意识,坚持战略思维和底线思维。在分析形势时,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密切紧盯粮食生产、能源供应、疫情防控、规模性返贫等方面的风险隐患,强化问题导向,注重堵漏洞、强弱项、补短板。牢牢守住安全底线和红线,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社会安全和生态安全等。通过提升发展质量、壮大发展成果来巩固和夯实安全基础。将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切实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全面加强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切实提高防范和处置安全风险的能力水平。五、处理好有为和不为的关系。
领导干部在处理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关系时,一定要秉持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既要善作善为,但又不能胡乱作为,知进知止知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凡是尊重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经过科学论证和系统思考的,那就必须有所为;反之,则应该有所不为。关键是要提高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性的能力,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标准。善于审时度势,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该为时坚决为,不该为时坚决不为。谨守成事之道,深入调查研究,践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克服经验主义、主观主义。尊重客观规律,细致精当地把事情办好办实办出效果。六、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习近平同志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特别告诫“新官上任要善于‘瞻前’、注意‘顾后’”。他说,“对于前任留下的工作,只要是符合党的事业和群众利益的,符合实际情况的,就要遵循客观规律,尊重群众意愿,多多‘添柴’而不胡乱‘起灶’,不求个人‘风光’而是一以贯之地干下去”。继承是为了更好地创新,创新是为将来更好地继承;没有继承就难有创新,没有创新也不能做好继承。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和实践,从来都是遵循在继承基础上创新的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最闪亮的特征之一。总之,新时代新征程,在地方工作中,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强化系统观念,提升全局视野,增强辩证思维,全面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切实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真正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第五篇:树立和落实正确政绩观以求真务实作风推进工作落实
树立和落实正确政绩观
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以求真务实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党员干部“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具体规范。
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如何,关系到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党风、政风和民风,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和民心向背,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持之以恒的抓党的先进性建设,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要求把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正确政绩观,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反映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对当今中国和世界发展变化趋势的科学把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和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生动实践的理论升华。在新形势下,引导和促使广大党员 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政绩观,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具有重大的针对性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就是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民生考虑,将群众和国家的长远利益放在首位,以谋大局、谋长远的科学发展新理念,踏踏实实地做好基础性工作。要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首先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为政思想,真正意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予的,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以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远发展为标准,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要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用辩证、发展、全面、长远的眼光来衡量政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政绩考核标准,真正将那些默默无闻、在任一方、造福一方的党员干部选拔出来,不让他们吃亏,让那些只顾眼前利益、追求名利的人曝光,不让他们尝到甜头。
不可否认,在我们周围不乏有急功近利的人,他们有的目光短浅、视野狭窄,只盯着眼前利益,什么容易出成绩干什么,什么费力少、见效快干什么。有的缺乏通盘考虑和长 远规划,有的为了扬名得利,千方百计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败坏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贻误的是最广大的人民的利益。
利长远,就是要就要站在高端,志存高远,面向未来,打开视野,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办事情,自觉做到不让眼前的风景迷茫,不被身边的利益迷惑,不为一时的得失分心走神;利长远,就要谋划长远看全局,从战略高度来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凡事注重想整体、谋全局;利长远,更要着眼长远办实事,既要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精神,脚踏实地干好每一天、干好每一件事,又要坚持用长远眼光来审视当前、要求当前、促进当前。
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政绩观,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发展与政绩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什么是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政绩观,更加明确创造政绩的努力方向和根本要求,真正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到实处;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政绩观,就要真正做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绩,任何工作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把重实干、求实效作为实现政绩的重要途径,把党和人民的要求作为评价政绩的重要尺度;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政绩观,就要发扬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用扎扎实实的工作干出政绩。要坚持 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不盲目攀比,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善于统揽全局,善于谋划长远,善于协调各方,善于突出重点,善于见微知著,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实效性。
总之,“打基础,利长远,树立正确政绩观”,就是要真正弄清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过去参加革命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留点什么”的问题,真正解决“为谁树政绩,树什么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的问题,正确对待权力,认真履行职责,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实现政绩的思路、形式、过程和方法都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科学逻辑,始终保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卓有成效地推进工作,创造出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