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听收看李庆军先进事迹报告心得体会(精选合集)

时间:2019-09-10 11:40: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收听收看李庆军先进事迹报告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收听收看李庆军先进事迹报告心得体会》。

第一篇:收听收看李庆军先进事迹报告心得体会

收听收看李庆军先进事迹报告心得体会

在收听收看李庆军先进事迹报告后,法院迅速掀起了学习李庆军精神热潮,结合自己工作实际谈感悟,积极践行“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做新时代优秀法官。

重病4年,他始终坚守法院审判一线,以顽强的毅力完成繁重的办案工作;生命的最后8个月,他忍着病痛的折磨,带领审判团队结案360件,个人结案121件;19本工作日记,记录了他坚强坚韧,对多舛命运“报之以歌”的人生态度…… 他就是全国模范法官、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原立案二庭副庭长李庆军。从事政法工作25年,他从不贪图名利,从不向组织、同事、朋友、家人抱怨,始终坚守平凡工作岗位,踏实工作,用点滴小事书写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和对审判事业的热爱,被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评价为“是出彩河南人的代表,是新时代的好典型”。李庆军的事迹感人至深。他对待工作的热情,他对待人生态度,让作为一名法院干警的我倍加敬佩。平凡因坚守而不凡,奉献因执着而可贵,人生因奋斗而出彩。李庆军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平凡英雄,更是新时代法院人的丰碑。纪念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传承他的精神,继承他的愿望和遗志。作为一名法院干警,我们要努力向他学习,学习他认真执着、勇于担当的信心和勇气,学习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学习他心系百姓、质朴善良的品格,学习他乐于奉献、淡泊名利的工作和生活作风,学习他对工作的执着、坚守、敬业、奉献的坚强与坚韧,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工作成绩。

第二篇:收听收看十九大的心得体会

收听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

2017年10月18日,我们期待已久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礼堂开幕。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习主席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题的报告。

听完这激动人心的报告,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每个这个人都应该思考这个问题。

一位哲人说:一个人,一个民族,它所信仰的不应该是束缚自己手脚的桎梏,更不应该是绞杀自己的绳索,而应当是一股风,一股催你挺进、催你跋涉、催你奋斗的风。而我选择了信仰马克思主义,也就选择了中国最伟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

记得吗?1921年7月31日,一个让中国人民难忘的日子,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是这样一个由最初的50多名党员组成的党,从此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一条救国、建国、兴国、强国之路。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到震惊中外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从抗击日寇侵略到三大战役,中国革命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篇章。回首往昔,中国走过了多少风风雨雨,经历了多少坎坷磨难。两次的世界大战,翻天覆地的解放战争,无数的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才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一唱雄鸡天下白,唤来春天照人间。从此,我们的祖国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崛起在世界的东方。今天,我们伟大的党已经走过了91个年头的辉煌历程。我们有幸,一次次见证历史;历史有幸,一回回经历辉煌。改革开放,香港回归,澳门回归,西部大开发,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神州号、嫦娥号、长征号的相继上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船飞行成功,抗震救灾世界瞩目,震撼人心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国庆大阅兵,上海世博会。无数事实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不但能摧毁一个旧世界,而且有能力建设一个新中国。新农村建设让我们的家乡旧貌换新颜;取消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政策;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实施 “两免一补”,让万千家庭喜笑开颜;廉租房温暖千万家,解决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新农合新农保,承载亿万中国农民健康与养老的托付与期盼。营养餐工程是国家的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一项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的民族振兴工程。各项惠民政策的实施,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些政策让三农受益、让企业受益、让全中国百姓受益。民族振兴,教育为先。

我很自豪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更是一名人民警察。我们警察的功绩虽然不像政治家那样显赫,名字虽然不像科学家那样名垂青史,形象也不会像影视明星那样路人皆知,更不会像暴发户那样腰缠万贯。但是,选择警察职业!是我矢志不移的选择。从事公安事业,是我无悔的选择!在今后,我将更加用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期待我们的党、我们胜利的大会能够引领着我们、引领着我们的国家走向更加富裕和富强。相信只要有党的正确领导,我们的祖国会更加繁荣更加昌盛。

第三篇:收看抗震救灾模范事迹报告心得体会

学英模 比奉献 积极投身基层央行事业

------收看抗震救灾模范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近期人民银行系统集中收看了抗震救灾模范事迹报告会。10位来自人行系统抗震救灾的英模人物,为我们讲述这次抗震救灾历程中的英雄事迹和感人故事,我深受感动。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给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但是,灾害无情人有情,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迅速形成抗击地震灾害的强大力量,并取得了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阶段性成果。在这场规模空前的抗震救灾斗争中,人民银行系统也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和群体,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感人故事,展现了人民银行职工抗震救灾的精神风貌,树立了人民银行的新形象。

这十位英模在演讲中,用朴素无华但是饱含深情的语言,为我们演绎和再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战斗画面,给每一名人民银行职工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在聆听英模报告的过程中,我的眼睛禁不住有些湿润,一次次地被英模们带到那令人难以忘怀的救灾现场„„

生命诚可贵,奉献价更高。在大灾大难面前,英雄的灾区人民银行职工没有倒下,伟大的中华民族没有屈服。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光辉在灾害面前得到了尽情绽放和升华。面对银行的安全 受到威胁的考验,无数的人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他们想到的是银行的安全,职工的生命,业务的保障。充分展示了新时期人民银行系统职工忠于党、忠于人民,危难时刻勇往直前、勇挑重担,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顽强作风。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人民银行职工在大灾大难中经受住了考验,为保障地方金融业务平稳运行,救灾资金及时准确到位,银行机构的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十位英雄,只是抗震救灾英雄谱中的一小部分,但是正是因为有了如此可亲可敬舍己为人的同事,有了如此镇定、从容、自信的各级行领导和顽强拼搏、不抛弃、不放弃的人行家属,有了舍小家顾大家的无数的灾区人民银行职工,才让我们真切看到了灾难中的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彰显了一种无畏而又不屈的人民银行员工精神,从而折射出了一个民族的伟大,一个国家的坚强。让我们记住这十位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他们是,成都分行国库处处长宋江秋:用无畏书写忠诚;广元市中心支行党委书记 行长赵明光:责任重于泰山;成都印钞公司宣传部干部夏艳红:用生命坚守;略阳县支行副行长傅强:危难时刻显本色;彭州市支行行长马慧茹:职责至上 大爱至深;凤县支行副行长张强:团队“集结号”在救灾中吹响;什邡市支行基础业务科科长金强:坚守与忠诚;文县支行干部蒋婧:爱与奉献在这里唱响;陇南市中心支行科技科干部李华:青春无悔 无私奉献;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工会宣传干事陈立民:青春,在抗震救灾一线闪亮。聆听着这十位来自前方一线英模的报告,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在远离灾区的后方以纯洁的心灵以满怀的激情更加努力工作,为抗震救灾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帮助与保障呢?我们应该学习英模们坚强的品质和大爱的情怀,并使这种品质、这种情怀,成为激励我们工作的精神动力。

塔河县也先后遭受了1987年特大森林火灾、1991年山洪灾害的严重危害,灾害过后也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所以,对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塔河县支行全体职工感同身受,积极踊跃地三次捐款达14,586.00元,投入到抗震救灾行动中。所以,这次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激起了全体职工的强烈反响,引发了广泛共鸣。全体职工都积极响应总行号召,学习英模的品格,选择坚强,奉献大爱,全身心的投入到基层央行的各项工作中,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金融环境,谱写新时期基层人民银行的新篇章。

灾难过去,而感动常在;报告结束,但精神永存。听完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会,我思绪万千、豪情满怀。相信每一名央行职工在抗震救灾英雄模范事迹的感召下,将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转化为推动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贯穿到日常的工作学习中,落实在具体行动上,体现在各个专业的优异成绩。让我们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开拓进取,为夺取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李亚朋先进事迹报告

李亚朋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天水市第九中学

2011年4月18日

李亚朋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李亚朋,男,1978年6月15日出生,陕西户县人。2003年7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教育专业毕业后,分配至天水铁一中工作。2005年天水铁一中与市七中高中部合并为天水市九中,工作至今。

该同志在参加工作八年来,一直是超负荷工作,主动承担多项工作,始终能够完成学校安排的各项工作。李亚朋同志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一直担任起课时的历史教学工作。2004年至今一直担任政教干事。2006年至今担任学校团委书记。一人身兼三份工作,每份工作都干得扎实,干得漂亮,都能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现将该同志先进事迹各组织汇报如下: 一、一心只为学生,全心为九中,任劳任怨

李亚朋同志自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任劳任怨。2003年学校新的高一年级,由于招生政策和学校发展的原因,学生管理难度很大,学校采取分化学困生的管理办法,最后一个班,高一8班就成为学困生的集中班级,有62人,班级管理工作不可谓不大,先后换了两位班任,不但班级工作不见起色,而且第一任累倒在工作岗位,第二位班主任无法承担班级管理的巨大压力,提出辞去班主任的工作。在这个时刻,李亚朋同志任该班的历史课老师,主动找到了学校领导,提出担任高一8班班主任,当时学校出于无奈的考虑,答应试一试,结果,李亚朋同志自接手班主任的第一天起,班风诮了质的变化,他是如何做到了呢?

首先、与学生约法三章,以身作则。着力扭转班风,非常明确地要求学生必须要做好三事件:第一按时到校,按时上课;第二上课听讲要记笔记,课后作业要独立;第三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不说与学习无关的话,一心一意来读书,专心致至求学问。最简明的要求制定出来以后,李亚朋老师以身作则,要求学生每天早上七点钟到校,李亚朋老师绝不会在七点后到班级,每天都是七点钟之前准时到班级门口迎接同学,要求学生上晚自习,他每天到学校来看大家,要求学生记笔记,他就会随时抽查同学的笔记,要求学生一门心思来读好书,他就一门心思来教好书。总之,要求学生做什么,怎样做,李亚朋老师肯定会做到学生前面,肯定比学生做的更快、更好、更彻底。这就是最有效的教育,把心沉下去,把工作做到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去,这样工作就做扎实了。

其次、与学生树立理想航标,共同进步。在接手这个班的时候,大部分同学经常捣乱课堂秩序,无故旷课,经常性不交作业,违反学校纪律,学校政教处找该班同学家长谈论是家常便饭,其他代课老师整天找班主任是家常便饭,班风、学风严重恶化。李亚朋同志经过认真地召开班会,和学生心与心地沟通,了解到这些学生之所以不想学,最关键的是不会学,学不会,导致严重的厌学情绪。于是李亚朋老师天天课外活动找每个学生认真谈心,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苦口婆心,将心彼心地做每个学生的思想工作,经过两个月的努力,每个同学的精神面貌显而易见的发生了大的变化。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高一期末时,高一8班被评为“优秀班集体”在学校引起轰动。

但这并不意味着有的问题已经解决了,高一8班学生爱学了,集体荣誉感增强了,班风、学风好了,但成绩却在年级最后一名,学生学习热情经不住残酷成绩的打击,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李亚朋老师仔细分析了学生的具体情况,终于找到了共性的东西,就是高一8班绝大部分同学都在学习习惯上存在严重的问题,不会预习,不知道预习什么,怎样就叫预习好了;不会听课,不知怎样记笔记,不知哪些是该记的,哪些是不用记的;不会做作业,只能经常抄作业;不会复习,不知如何进行有效的复习。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中的每个环节都有问题。李亚朋老师把分析心得与学校领导和其余任课老师交流之后,大家得到了共识 齐抓共管,一个学生一个学生,一个问题一个问题逐个解决,每个同学的作业、笔记、课本代课老师都会认真的批阅。高一8班的作业是有风格的,每一本作业上面不光有对有错,更有眉批;既有批评,更多的是要求与鼓励。师生同心同德,领导老师齐抓,共管。高一8班成为年终的“优秀班班级体”学生会学了,更爱学了。

由于带班工作的出色表现,在2005年秋季开学之际,学校将李亚朋同志调入学校政教处工作,以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同时还兼任高三13班历史课,高二13、14班历史课,兼高三13班主任工作,工作任务很重,但李亚朋同志还是愉快地接受了组织的安排,工作更忙,担子更重,但李亚朋同志没有一句怨言,只是努力地工作。

在2008年10月,由于工作表现,李亚朋同志又被任命为学校团委书记,刚上任,面临两校刚合并的新局面,面临马上就迎接省上“示范学校检查验收”的巨大工作,李亚朋同志迅速调整工作思路,积极融入新工作环境,不断破解工作难题。

随着国家对中西部教育扶持力度的加大,各种助学金、奖学金随之增加,这项工作是学校团委的重点工作。如何把助学金发给最需要资助的学生,如何把奖金发给最应该奖励的学生,如何争取上级部门对本校学生的最大程度的资助,成了这项工作的难题。李亚朋同志把每一项助学金、奖学金的发放都能圆满的完成。六年来共计发放接近300万元的资金,没有一次工作失误,得到了上级部门、学校领导、学生及家长、班主任、社会各界的信任与表扬。这项工作成成绩的取得不是轻而易举的,每个学生背后都有一个家庭,都有一个故事。而李老师在做这项工作的时候更是充分了故事,充满了爱心。

记得2008年夏天,区教育局勤俭办给了九中两个国家级的“西部贫困生助学金”名额,每人两万元,帮助应届高中毕业贫困毕业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在西部地区,尤其天水地区,贫困生多,生源状况复杂,为了圆满完成工作,在摸底排了人名贫困生之后,李老师更是在炎热地夏季带着元人照顾的三岁孩子坐班车去学生家里逐个调查。在伯阳镇大山深处,坐车两个小时,步行两小时去马红娟同学家里,两间破茅屋,一头老黄牛,八亩山地,两个上学的孩子,父亲打工留下残疾的双眼。这一切都深深地感动了李亚朋老师。从马红娟家里出来又坐车去了甘泉镇小河边熊玲玲同学家里,爷爷、奶奶年事已高,父亲外出打工,母亲残疾在家,收入极其微薄。回到北道第二天又到道北铁西园附近的棚户区走访王利斌同学,母亲单身一人,含辛茹苦租住在阴暗潮湿的一间小屋,王利斌同学的收桌就是他晚上睡觉的床板。真是家徒四壁,而王利斌学学此时不在,在他母亲一跛一跛地带领下,来到一处瓦砾堆中,王利斌在打找拆迁之后瓦砾堆中的旧砖头,满身臭汗的王利斌告诉李亚朋老师他卖 砖头的钱已以够去上哈工大的火车路费了。李老师满含热泪地向学校领导汇报了调查的情况。而王利斌同学的户口在秦城区,眼看着助学金要泡汤,李老师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连夜赶望王利斌同学的家乡,秦城李子园,找当地区政府,民政部门和秦城区“精神文明办”积极协调,最终把麦积区的名额调配到秦城区,专项给了王利斌同学,李老师的汗水没有白流,最终两万元的助学金下发到王利斌同学手中,激动的王利斌和母亲给学校送来了感人至深的感谢信。这封摧人泪下的感谢信现在陈列在学校的校史展厅中,教育着一代一代的九中学生。

班主任工作、政教工作、团委工作,每一项工作都千头万绪,困难重重,但李亚朋老师,心中有学生,心中有学校,不叫苦,不叫累,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出色地完成了一项又一项工作,以自已的行动践行一个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工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校,一切为了教育。

二、创新为教学,坚定为发展,兢兢业业,立志做学生满意的老师,做学者型教师。

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与学生分享知识的过程,问渠哪有请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李亚朋老师是九中最勤学的老师之一,也是最有学问的老师之一,也是学生最喜欢的老师之一,更是学生成绩最好的老师之一。在2003年刚参加工作第一年,在全级“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李亚朋老师就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在全校引起轰动;在2007年全校优质课大赛中,李亚朋老师又勇夺冠军;在2008年全区优质课大赛中又荣获第一名;在2008年全省课堂教学大赛中又喜获二等奖;在全区优秀论文大赛中,连获三个一等奖。“金杯银杯,不如学生的口碑”李老师所带的班级学生最喜欢上的课就是历史课,每一次学情调查,学生最满意的课就是历史课。

这一切的成绩与李老师的积累与热情是分不开的,每次去外地出差,李亚朋老师带回来最多的就是书,图书馆的专业杂志《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李老师则每期必看,必想,李老师还自费订阅三种历史教学刊物,教师只有不断补充知识,才不会老化,才不会枯燥。书籍就是李老师最重要的朋友,不管是出差还是开会,李老师总是能在闲余时间看书,看书、学习已成为李老师的一种生存方式。

要让学生热爱学习,首先老师要爱学习,要让学生有理想,首先老师要有理想,李老师时时用这句话激励自己。学习的风气在李老师所带的班级里面已藯然成风。学习是为了自己素养,境界的提高,学习更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当教师就要当一个好教师,要当一个学者型的教师,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才能成为一个教书生涯长青的教师。

三、科学抓高考,精心抓教学,深谋远虑。

李老师认为高考对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家庭,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校,每一个政府都是至关重要的头等大事。教师教学搞得好不好,学校工作搞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考好不好,每一位有责任心的老师都应该把高考做为自己工作的最重要的出发大事对待,把高考成绩可以作为衡量老师工作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李老师现在担任高三11班的班主任工作,高三13班和11班的历史课教学,对此也是深有体会。

李老师认为高考是一个系统工程,绝不中是高三的备考工作。他在学生高一刚入学的时候就着力培养学生的高考意识和高考要求的学习能力,他要求学生从上高中的第一天起就要学生牢固树立“我要上大学,我要上好大学”的理想目标;他要求学生在上高中的每一天都要激励自己“把高中生活的每一天都要当作高三来过;他要求学生要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巩固,学会复习,学会学习。“细节决定成败”高中学习一定要在每一个具体环节上下功夫,不可贪图捷径;他要求学生要学会发现问题,学生互相讨论,学生自己查找答案,学会解决新情境,新材料下的新问题;他要求学生爱学习,爱思想,爱探索,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成长,学会成材。

在高三备考阶段,李老师更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真抓实干,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高考,一切服从服务于高考。在甘肃省大纲版教材使用的最后两年里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已使用各种版本的新课程教材的环境下,李老师仔细研究在全国新课程大背景下,甘肃高考(全国二卷)近五年来的试题变化趋势,结合全国有名的高考专家,在仔细研究《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的基础上,李老师在备考中,力求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成绩。自编高考考点讲解,编专题训练,自编训练题目,一对一辅导,一个一个过关,不给问题留死角,绝不让历史成为学生的薄弱学科。今年备考以来,每次考试历史成绩都名列前茅。高考备考既要有责任专,更要有耐心,还要有科学性,针对性,这些李老师都做到了。高三11班和高三13班的综合排名稳步上升。

总之,李亚朋老师是一个热爱教学,热爱历史,热爱学生,热爱学校的好老师,是一个有强烈责任心,强烈求知心,强烈上进心的好老师;他是一个有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务实意识,科学意识的好老师;他是一个领导放心,社会放心,学生热爱,同事尊敬的好老师。

天水市第九中学

2011年4月18日

第五篇: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

苦干实干 一心为民——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

摘编

三十五年如一日,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扎根太行,用科技染绿荒山,把富裕带给乡亲,创建了一套完整的山区生态开发模式,探索出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赢得山区人民群众的深情爱戴。

他是太行山的儿子

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饶桂生 2016年4月10日,我校博士生导师李保国教授,因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噩耗传来,学校师生和太行山区的农民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他生前服务过的山区农民一批批来到家中吊唁,多地农民自发设置灵堂为他守灵,为什么一个普通大学教授的去世,会让这么多山区百姓悲伤和不舍?

作为李保国生前所在学校的领导,我目睹了解李保国从一个学农爱农、要求进步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山区综合治理专家,执着于太行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奋斗历程,感受到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报国情怀。

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他常说,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教授,就是让咱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干点事,我是一名党员,理应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他有强烈的大局观念,时刻听从党的召唤,1981年,刚刚大学毕业留校的李保国,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的太行山综合开发研究;1996年,河北中南部发生特大洪水后,他又率先报名参加省科技救灾组;2015年,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后,作为知名的山区治理专家,他积极为省委省政府建言献策,在全省脱贫攻坚下乡干部培训大会上作首场报告,还亲自帮扶十几个驻村工作组开展工作。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总是为农户、企业无偿提供技术指导,既不拿工资,也不持股份,还时常自己搭路费。我曾听到有记者问他“你有这么好的技术,又常年奔波在外,每年至少也得有上百万收入吧。”他说,“不为钱来、不为利往,农民才能信你、才能听你的”。他夙兴夜寐、激情工作,尽管身患重度糖尿病和疲劳性冠心病已有多年,但他从没有把自己当病人看待,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始终冲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以超常的意志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李老师生前获得过诸多荣誉,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但他最看重的还是“优秀共产党员”这个称号,刻着“共产党员先锋岗”的标牌,一直摆在他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

李保国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服务人民中寻找和实现自身价值。他曾讲:“我这辈子最过瘾的是干了两件事,一个是把我变成农民,一个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他经常走进田间地头,用农民的语言讲解技术,手把手地传授技术,培养了一批“永久牌”的“技术把式”。在他手机存储的电话号码中,有1/3以上是农民朋友的,并随时随地为农民群众解答难题,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

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的理念,把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他常说,“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为了农民的需求,为了产业的发展,他一次次探索创新,一次次开辟“战场”,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山区开发的典范,从邢台前南峪、内丘岗底、临城绿岭、平山葫芦峪,再到多得数也数不清的帮扶点,他所到之处,都用点石成金的科技之手,让太行山区的一个个村子绿起来、富起来,他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

30多年来,他始终把“三尺讲台”和“田间地头”紧密结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及时充实到教学中,他主讲的课程生动、形象,实践性强、接“地气”,深受学生欢迎。他注重言传身教,无论是课题攻关还是下乡实习,都与学生一同住联排通铺,一同做试验课题,一同劳动实习,用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他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充满关爱,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不论是在校的还是毕业的,看到谁生活上有困难,都会主动帮一把。在学生心中,他既是严师又是慈父。

李保国是脱贫攻坚的榜样。他教农民学科技,帮农民搞产业,为农民打品牌,在邢台县前南峪进行的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将贫瘠干旱山地变成了“洋槐戴帽,果树缠腰,梯田抱脚”的生态经济沟,成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在内丘县岗底,他开发了优质绿色苹果生产的标准化工序,打造了“富岗”苹果品牌,苹果年收入达2000多万元;在临城县凤凰岭,培育出全国知名的“绿岭”核桃,使过去赤壁几十里、草都长不好的荒岗变成了“花果山”“摇钱树”,带动了太行山区百里优质核桃产业带的发展;在平山县葫芦峪,将“山水林田路”山区综合治理技术做成标准化模块,指导园区连片高规格治理荒山3万多亩,带动周边地区复制开发荒山近30万亩。他用科技的力量使许许多多的贫困山村摆脱了贫困,帮助10万多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科技财神”“农民教授”“太行新愚公”。

李保国是太行山人民的好儿子。他经常讲,太行山人民为我国革命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教授,有责任、有义务为太行山人民脱贫致富干几件实事。35年来,他的足迹踏遍太行山所有山区县,身上沾满了泥土,心中装满了百姓。他把太行山当成自己的家,他把那里的人民当成亲人,年轻时在前南峪,为了方便工作,他把家安在了村里的石板房,和同课题组的爱人把孩子接到山里,一住就是4年多。农民也把李老师当成自家人,有一年春节,我给他打电话拜年,电话里,他兴奋地说,“我们全家在岗底村过年呢,这儿热闹,就是呀,叫我去吃饭的人太多,不去谁家谁都不高兴,我一顿饭要吃两三家,有时一天要吃6顿饭!”我真切地感受到,他和山里人在一起的那股子亲热劲、兴奋劲。在我们学校,有一件尽人皆知的事。有一天,李老师急着赶回学校上课,走到村边遇到堵车,他心里着急,下车看看,村民一看是农大李老师,二话没说,拆掉自家篱笆院墙,让他过去。李老师和山区农民亲如一家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李老师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乡亲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太行山上,与巍巍太行相融,与山区人民相依。

李保国走了,但他的人生价值依然发光发亮,他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奋发前行!

“我见不得老百姓穷”

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 杨双牛

我和李保国教授是1996年认识的。那年8月,连降暴雨,山洪暴发,洪水冲走了全村200多亩保命田,山场果树遭受了很大损失。村民们哭着说,“这日子没法过了。”

这个时候,李老师随省里的科技救灾组来到了岗底村查看灾情。他递给我一张写在烟盒上的字条:“需要果树管理技术,我可以帮忙。李保国。”后面留了电话,还说:“你3个月修一条通往村后沟的路,路修好了,我再来。”

岗底村是河北省内丘县太行深山区的一个小村,1984年人均收入不足80元,为了脱贫致富,从1985年开始,10年种了20多万棵苹果树,但苹果质量特别差,到1996年还没摘掉穷帽子,迫切需要技术指导。

20天后,路修好了,我给李老师打了电话,讲了我们的困难和愿望。没想到,他真带着铺盖卷来到了岗底村,一头扎进山里,查看果树情况,每天跑50多里山路,累得晚上都上不去炕。看到果树光疯长不挂果,他比我还心疼,说“我来晚了。”

李老师对我说:“我是农村长大的,过去家里也很穷,所以我见不得老百姓穷。你相信我,依靠科技肯定能致富,咱们一块干,让老百姓尽快富起来,我一分钱也不要你的。”从那天起,这个愿望就在我俩心里扎下了根。他比我小4岁,他喊我大哥,我喊他老弟。我们哥俩一起干,一干20年。

刚来岗底村的时候,李老师指着树上的苹果,跟我开玩笑说,“你看它们简直就是黑蛋子。”他还说,“3年内,要让这些果树长出金苹果。”

向农民传授科学技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了让农民能听懂、记住,李老师把技术编成顺口溜、歌谣,简单易懂接地气儿。

李老师给村民上的第一堂课,是剪枝。他把课堂设在果园,亲自动手,一会儿用锯,一会儿用剪子,把一棵果树的枝条,剪掉了1/3。农民心疼得不行,还有村民找到我家里,急切地说:“你找来的这个教授到底行不行?这不是糟蹋年景吗?看他穿戴也不像教授。”面对质疑,李老师就一句话:“明年果树如果挣了钱是大家的,如果损失了,算我的。”

为了推广“套袋”技术,李老师买了16万个苹果袋,免费送给村民。因为以前村民使用不成熟的套袋技术吃过亏,这次很多人死活不敢用。李老师还是那句话:“损失了算我的。”

李老师就这样一次次给村民们立着军令状,推广新技术。第二年初见成效,第三年果园的面貌全变了,一亩多卖了3000多元,带来效益900多万元,真成了金苹果。

这下,村民打心眼儿里服了,以后全听他的,他说怎么干,咱就怎么干。李老师在岗底村扎下了根,他研究推广的28项成果中,有15项是在岗底实验成功的。

从1996年到2009年这十几年里,李老师每年都有200多天住在岗底村,他把富岗苹果栽培技术分解成了128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先对村民集中培训,然后再单独辅导。

李老师刚到村时,画了两张平面图,一张是果园分布图,一张是村民住宅图。他经常到果园里转,看到谁家的果树有问题、谁家操作不规范,就直接找到村民家里去辅导。

村里有些老树生了腐烂病,传染途径广,传播速度快,防治不及时,整个果园就毁了。村民十分绝望,想把树刨了种庄稼。李老师想了好多办法,并反复给果农做示范,就这样救活了100多亩果园。

根据太行山独有的气候特征,李老师还对果树进行了树形改造,让树冠变成了垂帘形。改造后,果树变得通风、透光、枝条壮;苹果变得果形正、果面光、着色均匀见太阳。

李老师在管理果树时,经常起早贪黑,探索、实践出绿色、有机苹果的治虫、施肥生物链条,形成了完整的生产、管理体系。富岗苹果获得了99世博会银奖、中国驰名商标、河北名片,一个极品果儿卖到了100块钱。

这些都是李老师的功劳,可他却说:“科技致富,不能光依靠我一个人,要把农民变成我,把大家都培养成管理果树的专家。”他想方设法给村民办夜校、搞培训,建议借邢台农校“送教下乡”,让100名果农在家门口读了中专。后来,62人拿了大专文凭,现在都在考本科。

在他督促下,又请农校对全村208名果农进行培训,191人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人民日报报道说岗底是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我们村现有技师14名,农艺师1名,高级技师5名。

在岗底20年,李老师始终保持着刚来时的样子:“比农民还像农民”。现在,岗底村富了,村民人均收入3.1万元,村民都住上了楼房,做饭、取暖烧燃气,100多户买了小轿车。

可是,就在今年4月10日,李教授去世了。李教授,我的好兄弟,岗底的好日子,是你用命换来的。我们要把你安葬在岗底高高的山冈上,让你看蓝天白云,赏日月星辰;把你的碑,立在山顶上,让你看见岗底的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让你看着我们一起谋划的50平方公里生态大花园变成现实!

我们的严师慈父

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陈利英

我是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1999级本科生,从本科毕业实习开始,一直跟随李保国老师从事核桃种植与研究。

第一次见到李老师是在《经济林栽培》课上。那天,我和同学提前十分钟进教室,发现老师已经到了,就好奇地问:“老师来得这么早?”他笑着说:“刚从邢台基地赶回来,怕耽误上课就直接来教室了。”

每次课,李老师都是提前到,准备课件、和我们沟通学习体会„„还把手机号码告诉我们,说学习上有困难,可以随时找他。

李老师讲课最大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他总能把书本上枯燥的理论,讲得明白透彻。慢慢地,我们都喜欢上了这门课,觉得果树管理并不难。然而,当我们走进果园才发现,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并不容易。

2003年初,我们随李老师到邢台临城县绿岭核桃基地毕业实习。不久后,他教我们嫁接,要求每人一行,按他教的步骤做,不但成活率要高、速度还要快。当时,小苗只有四五十厘米高,我们顶着太阳蹲着、跪着练习,一天下来腰酸背痛,累得连饭都不想吃。但第二天,还得接着练。他说,所有技术都是这么练出来的,没有任何捷径。只用一周时间,我们全都熟练掌握了嫁接技术。

2010年我考取了李老师的研究生。一入学,我们每个人,都接到一个学习任务清单,每一项后面都有详细的要求和明确的时间。2013年寒假,一个师弟没有按要求完成论文,老师要求他留在学校继续完成,直到大年三十写完才回家。

李老师常年在学校、基地之间奔波,白天除了上课,就是上山下地,讲技术、做科研,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修改论文。无论多忙,李老师对每篇论文,从框架结构到字句标点,都会仔细修改。师弟的论文先后被李老师修改了7次,内容从最初的3000字丰富到7000字。

李老师要求遇到问题不能放过,要提出来一起研讨。我们建了一个微信群,叫“桃‘李’之家”。在群里,李老师给自己取名叫“老山人”。4月8日上午10点,在阜平县林业局工作的祁娇娇在群里发图片询问:“我这有一片树,主枝上全是小裂口,裂得多的枝条就死了,是什么原因啊?”晚上9点9分,“老山人”回复,这是一种害虫产卵造成的。这是我们收到老师的最后一条信息。

李老师常说,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最关键的是要踏实、认真。2008年大旱,7月的一天中午,我正在午休,突然接到李老师电话,要我马上到核桃地。到了地里发现,一片核桃树受旱严重,已经长成个的核桃都蔫了。他安排我对土壤、叶片、果实取样,测定含水量,并观察浇水后的变化,我把测得的数据随手记在了一张纸上。后来有事耽搁了几天,等我想起来时,那张纸却找不到了。李老师知道后生气地说:“大旱不是每年都有,错过了这次调查也就错过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机会”。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粗心大意。

在我的心里,他不仅是严师,更像慈父。我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尤其是在人多的场合。李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从2008年开始,每次对外技术培训都会叫上我,并鼓励我开口讲,他做补充。在他的引导下,我的能力不断提高,先后在邢台、石家庄等地独立开展技术培训上百次。

李老师常教导我们,搞科研不能纸上谈兵,要真刀真枪解决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2013年4月19号,正值果树的盛花期,石家庄以南,包括邢台,天气突然转阴,并由阴转雨,随后下起了鹅毛大雪,气温骤降。李老师得到消息后,给我打电话,让我“摇树除雪、熏烟防霜、霜后及时补充营养”。从白天到晚上,我一直和老师保持通话,那晚,他彻夜未眠。天刚蒙蒙亮,他又开车来到了绿岭,他的到来让所有人的心里都踏实了。当年河北省中南部核桃几乎全部绝收,但李老师指导的绿岭基地却几乎没有减产。

在他的影响下,我们也把研究的课题聚焦在生产一线。以前核桃树修剪是在秋季和冬季,但秋季修剪不利于树体营养积累,冬季修剪会引起养分流失。在老师的指导下,师弟汤轶伟经过反复研究,将修剪时间确定在春季核桃树发芽前的20天以内,避免了因剪枝时间不当造成树势衰弱。目前,这一创新成果写进了教科书。

我的老家在平原,小时候没见过核桃树。在李老师的指引下,我不仅爱上了核桃,还留在了山区成为邢台市市管专家、荣获河北省农村拔尖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师姐在研究生期间,一直跟随老师下乡,精通苹果管理技术,到石家庄果树研究所工作以后,参与、并承担了多项研究课题,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增长了才干,成长为单位的业务骨干。

李老师,您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我们人生的引路人。我们一定会努力成为和您一样的人,帮更多的百姓脱贫致富。

我和保国的三个家

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员 郭素萍

我和保国是大学同学,我们1981年结婚,一起生活了35年。我和他既是生活伴侣,也是工作搭档,这些年,我陪伴着保国几乎走遍了河北的山山水水。

像许多夫妻一样,我们也用心经营自己的家。不一样的是我们有三个家:一个是城市里的家,在保定河北农大家属院;一个是山里的家,在各个帮扶基地;还有一个流动的家,是常年穿梭在山地平原之间的越野车。

80年代初,山里的家是我们的生活中心,生活比较艰苦,没水没电,经常干粮就咸菜。当时为了不分心,我们把城里的老母亲和一岁多的儿子接到村里,一住就是4年多。那时我们搞的课题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村民们都管我们的儿子叫“小流域”。

近年来,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后,保国帮扶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常常开车奔走于各地,帮扶基地的家我们住得少了,在车上的日子越来越多了,一年行程约4万公里。

比较起来,保定市里的那个家待得最短。2016年春节前,我俩回到保定是腊月二十九,想准备年货第二天过年三十儿。可是我俩忙得都不知道,今年没有年三十儿,看着家里清锅冷灶啥也没有,我心里一阵难受。最后,还是亲家打来电话,让我们去他们那里过了个除夕。

这个春节,和以往一样,大年初一保国就在家里给学生改论文,初二就有蔚县农民找到家里,咨询山怎么治,果树怎么管。初五到十一,我们冒雪开车跑了张家口的2个村,承德滦平7个村。这个春节,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车上过的。

30多年来,我们在三个家之间来回奔波,保国因为太忙,常常顾不上家。我前后两次做手术,他都不在身边,连手术签字都是同事代签的。去年在“燕赵楷模”发布厅录制现场,他对主持人说,这辈子最愧对的就是老婆和孩子!

别看家里的事他顾不上,可保国也有温情的一面。对老人,他特孝顺;对晚辈,他特慈爱;我们夫妻间,别看他脾气急,说话冲,但对我是从心里惦念着。

保国最爱的是治山,最高兴的就是看着山里的百姓富起来。为了治山他不求名利,什么苦都吃,什么罪都受。

保国身体底子很好,可常年往山里跑,生活不规律,超负荷工作,身体越来越差。1998年,患上了糖尿病。2007年,在张家口黑龙山林场,平时上山总是走在前头的他,突然觉得憋气,嘴唇发紫,也就在这次,被确诊为疲劳性冠心病,心脏造影显示他75%的血管狭窄,连心脏支架都做不了,只能做搭桥,但医生说做搭桥后,需要休养干不了事,所以他坚决不做,采取保守治疗。一般医生讲解病情都不让患者本人在场,为的是不增加患者心理负担。但是我们家不一样,我特意叫着他一起听,就是希望医生能帮我劝住他,把节奏慢下来,稍微休息一下,别再这么拼命。可他不听啊。

有一次,在辛集市果园做调查,他的心脏病又犯了,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心梗,马上住院,还在他的床头插了块儿牌子:“绝对卧床休息”。可是医生一出去,他就把那牌子翻过去了,坚持要出院,还像原来一样工作,那次学校领导给我下了死命令,“保国走到哪,你必须跟到哪,他身边时刻不能离开人!”这以后,我更是形影不离地陪伴着他,督促他按时吃药,可他给农民讲起课来,啥都忘了,有时看我在旁边端着水,拿着药,还嫌我烦,说:看不见忙着呢,过会儿再说!

在基地,他爬沟过坎,大步流星,讲课示范,精神百倍,没有一点病态,不了解他的,哪知道他是个病人!可是到了保定的家里,他连上楼的力气都没有。

从去年冬天,我就发现他身体状况在变差,饭量越来越小,不吃肉,人消瘦得厉害,脸色也不好看,多次劝他去医院看看,他总说,没时间!山在他心里比什么都重要。现在想想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不是不知道这病的危险性,正是因为知道,他才更拼命,他怕时间不够,他怕他少帮了一个点,就会辜负一群人的希望。

2009年,保国出国考察,我给他买了一件大红色的冲锋衣,他问我,干嘛买个红的。我说,红色显眼,在果园丢了你,好找!今天,那件红色的冲锋衣还在,保国却丢下我,走了,我多想再看见他穿着红色的冲锋衣在果园中忙碌!风风雨雨三十几年,他是我事业的领路人,是我心灵的寄托。

保国,多想和你再去岗底看苹果,多想和你接着在车上聊绿岭核桃,多想咱家再吃顿团圆饭,多想看到你再抱抱我们的小孙子。

民心深处有丰碑

河北广播电视台驻石家庄记者站站长 于 良

苹果花开的季节,李保国走了,走得让人牵肠挂肚!

当了20多年的记者,采访了无数的典型人物,李保国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2016年4月12日,李保国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在保定市殡仪馆举行。那天清晨,天公落泪,古城含悲,殡仪馆大厅内外聚满了人群;他曾帮扶过的邢台县浆水村的农民都要来参加告别仪式,村干部给大家做工作,最后选了近70名村民代表。他带过的60多位博士生、硕士生从各地赶来,跪倒在告别大厅,哭送这位情重如山的恩师„„

采访中,一个细节让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李保国去世后,他的手机还不时地传出老乡们的声音:“李老师啥时来村里作指导啊?”

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没有架子,是个“农民教授”,能和他们打成一片,手把手地教他们,从没有嫌麻烦。

内丘县岗底村有个农民叫杨会春,干活实在,就是脑子转得有点慢。教苹果套袋技术时,李保国教了一天多,他才学会。以后,再传授技术,李保国都会专门给他开“小灶”,为他重点讲解示范;李保国说一他不二,道道工序都能落实到位,后来,他成了行家,十里八乡的果农都请他当师傅。种苹果再加上技术服务,他一年收入十几万元。

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多场,培训人员9万多人次,创新推广了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

翻看李保国教授生前照片,背景大多是村庄和乡亲,而不是书斋、讲台。在李保国的心里,农民的事儿比什么都重要!去年12月初,李保国在邢台市作课题研究,一天晚上,前南峪村的农民给他打电话咨询果树冬季剪枝问题,听说他在市里,就邀请他去村里做指导。本来时间安排得很紧,而且从市里到村里,打个来回儿得半天工夫,但面对邀请,他应了下来,说第二天上午挤时间去看看。可第二天一早,起了雾,高速路封了。随行人员都劝说:“高速路不知道啥时候开,别去了吧?”李保国说:“村里知道我今天上午过去,肯定都等着呢,还是绕道走吧!”

在他的指引下,三拐两拐,车子驶上一条窄窄的路,到村里的时候,比约定的时间晚了近一个小时。一下车,李保国就冲着果农大声说:“今天雾大,高速路封着,国道堵车,来晚了,实在对不起啊!”诚恳地道歉后,他才拿起工具,教大家怎么操作。

一个知名教授,对山里的农民这么谦逊和气,让我十分震撼!在他的手机通讯录里,有很多这样奇怪的名字:“井陉核桃”“曲阳核桃”“平山苹果”等等。原来,这些都是全国各地的农民给他打电话咨询事情,又没说清他们叫什么,所以李保国就先这么存了起来,方便随时指导。

35年来,李保国带领他的团队,打造了前南峪模式、岗底模式、绿岭模式、葫芦峪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山区发展之路。

这两年,河北省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举全省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李保国更忙了。很多地方慕名找到他,给他们的乡镇、村庄作规划。他能多去一个地方,绝不少去一个。

有一回在石家庄,他一天之内转了4000亩苹果园。我劝他说:“你这样干太辛苦了!”他说:“通过我的技术,早一年进入盛果期,一亩地可以增收4000斤苹果,按一斤苹果卖两块钱算,一亩地就能增收8000元,4000亩地是多少啊?3200万啊。我一个人辛苦一天的事儿,多值啊!”

为了百姓早一天脱贫,他像个“拼命三郎”。采访时见到他的遗物,十几本工作日志,密密麻麻记载着他奔波忙碌的行程。仅从2016年1月到他去世的101天里,外出的时间就达62天,行程7860公里。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里,他依然忙碌着„„

是什么支撑他心系太行、立志扶贫、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操碎了心?是什么支撑他不顾病体、一年行程4万公里、200多天扎在农村?是什么支撑他三十多年如一日埋头耕耘、淡泊名利、不图回报?

是信念的力量,他的信念就是让贫困农民尽快富起来、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有如此的苦干实干精神,有如此为民的百姓情怀,百姓又怎能不爱戴、不尊崇他呢?百姓说,李老师没有走,这漫山的苹果树、核桃树,都是他的心血和汗水化成的。他,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下载收听收看李庆军先进事迹报告心得体会(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收听收看李庆军先进事迹报告心得体会(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师德先进事迹报告心得体会

    师德先进事迹报告心得体会 2017年11月21日,我镇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师德师风先进事迹,县报告团的四位老师作了精彩的师德报告。老师们用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深情地讲述了自己......

    李雅芳老师先进事迹报告听后感

    沙河市第三小学李雅芳教师先进事迹报告听后感 今天我们特别幸运的能够听到李雅芳老师给我们分享她宝贵的教学经历和总结。听完李雅芳老师的故事,我被她深深地震撼了。我在爱......

    学习李林森先进事迹报告发言

    信仰让事业辉煌 境界让生命闪光 听完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后,我深深地体会到他用短暂而又平凡的42年书写了人生不平凡事迹,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信仰让事业辉煌,境界让生命......

    春风化雨润荆楚(刘军先进事迹报告)

    春风化雨润荆楚——刘军同志先进事迹视频报告会侧记 丝弦猝崩,鼓点戛然。民情日记只写到一半,他便与世长辞,为村民修路、修涵管、完善办公场所的计划竟成遗愿。 5月6日,一场特殊......

    听《师德先进事迹报告》心得体会

    听《师德先进事迹报告》心得体会为了进步全校教师的自身素质,校领导组织了全体老师在三楼语间室听了四位老师的先进事迹。她们是孙健、尹世娟、陈丽华、蔡丽红。听了之后,感......

    听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心得体会

    听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心得体会 2013年11月25日,在我校赵书记组织下学习了岳阳市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学习中,先进教师们做了他们真实感人的事迹报告,催人奋进,下面是我学习......

    听《师德先进事迹报告》心得体会

    精选范文:听《师德先进事迹报告》心得体会(共2篇)为了提高全校教师的自身素质,校领导组织了全体老师在三楼语间室听了四位老师的先进事迹。她们是孙健、尹世娟、陈丽华、蔡......

    学师德先进事迹报告心得体会

    学师德先进事迹报告心得体会 2014年11月6日,我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师德师风先进事迹,区报告团的三位老师作了精彩的师德报告。老师们用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深情地讲述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