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李桂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李桂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乐秋乡中学许世福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为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我校于5月15日举行了向先进典型李桂科同志学习,观看《一个共产党员坚守》,在此片中讲述自己33年来在防疫工作战线上,几十年如一日的守护着洱源县山石坪村的那群特殊的人群——麻风病人的事迹,他不仅想方设法去治愈他们的疾病,同时关心他们的生产、生活、思想等情况,超越自己的本职工作,解决了当地人民群众健康、生产、生活、心理、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与当地人民形成密不可分的血肉亲情,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平凡的防疫工作者如何去践行一个共产党员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观,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李桂科同志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把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为麻风病患者康复做出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贡献。
李桂科同志是党的好医生、好党员。他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甘于奉献,一心为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李桂科同志是我们永远学习的好榜样。
2014/5/161
第二篇:学习李桂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李桂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3月11日在参加了李桂科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活动,深入了解了李桂科同志的生平和先进事迹,感到很有意义,通过听讲学习,内心很受感动、很受鼓舞,也感到很受教育。通过不断的学习,认识到关键就在于李桂科同志心里时刻装着病患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学习李桂科精神,关键是要学习好以下几点:
一是学习他30余年行医路 不离不弃地守候,对党的忠诚,为人民鞠躬尽瘁和热爱本职的思想。李桂科同志1980年到洱源县防疫站(现疾控中心)工作,3个月后被派到山石屏疗养院。那时的山石屏疗养院共有来自大理、剑川、丽江、兰坪、洱源等地的麻风病患者180人,李桂科就负责这些病患的治疗工作。由于医疗条件差、设备落后和认识上的误区,人们谈“麻”色变,只要看见麻风病患者就躲得远远的。刚刚接触治疗麻风病工作时,李桂科也常常感到不知所措。然而,当他一次次看到麻风病患者那渴求健康的目光时,与生俱来的善良和爱心又让他无法撒手。就这样,李桂科抛开了所有顾虑,开始了艰难而漫长的麻风病患者治疗和康复工作。一到夏季,有些患者的肌肤会出现溃烂,常人避而远之。康复者杨晓元回忆,1981年6月,疗养院里有一位名叫苏晓标的麻风病患者病情较为严重,身体上多处出现溃烂。可患者十分固执,他不相信李医生可以治好麻风病,不仅拒绝接受治疗,发的药也总是悄悄地扔掉。为了患者早日康复,李桂科反复做苏晓标的思想工作,耐心给他讲解病情病理、药品的药理。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苏晓标与大家一样,病情好转,他逢人便说:“李医生真是神医,我服了!”
在李桂科等疗养院医生的不懈努力下,经过3年多的时间,山石屏疗养院的麻风病患者绝大多数逐渐康复。患者康复后,还得按时吃药,定期接受检查,就这样,李桂科选择留了下来,这一干就是32年。
李桂科同志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把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为麻风病患者康复做出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贡献。
二是学习他甘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李桂科同志1980年派到山石屏疗养院工作。当年的疗养院共有麻风病患者180人,李桂科就负责这些病患的治疗工作。而80年代初,还是一个谈“麻”色变的年代,一般人看见麻风病患者就不假思索、躲得远远的。作为一线医疗工作者的李桂科,自然引起了父母的担忧,二老想尽办法、百般阻挠,非让他离开疗养院不可。“百善孝为先”,面对父母的苦苦劝说,年轻的李桂科有些动摇。然而,麻风病患者溃烂的伤口、痛苦不堪的表情,以及他们那渴求健康的目光,让他最终选择 留下,从此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行医路。1981年6月,李桂科行医以来的第一个夏天,因为天气炎热的关系,较为严重的麻风病患者皮肤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溃烂,一般人只要一靠近,就会被难闻的气味熏得捂着鼻子逃开。
作为一名刚入行的年轻医生,李桂科迎难而上,没有退缩。就在他悉心为病人诊断治疗的时候,“钉子户”却出现了——一个名叫苏晓标的患者,身体上已出现多处溃烂,却始终拒绝治疗,还蛊惑病友说麻风病是不治之症,让大家不要相信医学、不要相信李桂科。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钉子户”,在两年后却变成了李桂科妙手仁心的最佳代言人,“李医生真是神医,我服了!” 苏晓标逢人便夸个不停——两年来,李桂科从未放弃对他的治疗,还花尽心思,不厌其烦地做思想工作,耐心地讲解病情病理、药品药理,让他的病得到了有效地治疗。
和“钉子户”苏晓标一样,经过两三年的治疗,山石屏疗养院的麻风病患者绝大多数得到有效治疗,逐渐康复了。然而康复后的患者仍需要按时吃药,定期接受检查,放不下他们的李桂科,选择了留守,一年又一年,就这样一守就是30几年!
李桂科同志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畏惧,甘于吃苦、甘于奉献的工作作风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三是学习他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崇高精神。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李桂科同志对病患者怀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医者仁心,他心里时刻装着患者,山石屏疗养院当年是为安置麻风病患者而建立起来的,配套设施并不健全,院里别说学校,连个老师都没有。看着院里的孩子们一天天长大,李桂科充满了担忧,“娃娃们得读书识字才行呀!”
李桂科开始东奔西跑,筹划孩子读书的事情——没有课本,他就跑到自己曾经当过代课教师的三营镇永胜小学,请老同事们翻箱倒柜,找出几套旧教材;没有老师,他就东奔西走,磨破嘴皮子,把周围认识的人访了个遍……
尽管最后还是没能请来老师,不得已让疗养院里识字的老人充当了临时教师,但孩子们总算有人教了——1990年9月,朗朗书声回荡在疗养院内外!李桂科自己,也当起了“兼职老师”,在空闲时间辅导学生。
“现在从我们院里出去的孩子中,已经出了六个大学生和一个研究生了!都是李医生的功劳!”康复者杨晓云充满自豪和感恩,“他治好了我们的病,还为我们的下一代考虑。”
随着时间的推移,疗养院里老弱病残的康复者越来越多,加上没有经济收入,每个月只能靠政府的补助艰难度日。
穷则思变,唯有授人与渔、带领村民们自力更生,才是解决一穷二白的根本方法!下定决心的李桂科,把康复者们动员了起来,带领他们种地、种树、养猪。可好不容易农副产品出来了,销路却成了问题——疗养院被滔滔黑潓江水阻隔在河的南岸,渡江赶集的交通工具只有一条小小的木船,不仅运载量有限,夏季河水泛滥时还会危及村民的生命安全。
为解决销路,也为解决村民们出行难的问题,李桂科到处筹集资金,还不间断地跑县政府、乡政府反映情况,争取支持。终于,1996年,一座长60多米的铁索桥修成了,不仅解决了出行问题,种出来的农产品也有小老板进来收购了,大伙收入不断增加,日子渐渐好了起来!
近几年里,得益于疗养院附近良好的生态环境,李桂科又带领大伙搞起了“生态•体验”旅游,目前已接待过来自广州、上海、成都、昆明等地的不少游客。前些年带领大家一起栽种的板栗、核桃已长成了大树,每年都有数万元的收入。
微言录:
麻风病康复者苏晓标说:“李医生真是个神医!” 从疗养院走出去的大学生晓奎说:“李医生是我的再生父母,没有他,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村民宋文红说:“他带着我们种地、种树、养猪,我们的生活慢慢宽裕起来、收入不断增加!”
村民杨翠莲说:“3月3日洱源5.5级地震发生后,李医生看见我们的房子倒了,很难过,给我们搭起了帐篷,还 把走不动的老人一个个背出来,他对我们比对自己的亲人还好!”
……
李桂科说,“我放不下他们,30多年了,我们一起哭过、笑过,他们已经融入到我的整个生命中,是我今生永远的牵挂!”
李桂科同志是党的好医生、好党员。他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甘于奉献,一心为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李桂科同志是我们永远学习的好榜样。
第三篇:学习李桂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李桂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3月17日在参加了李桂科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活动,深入了解了李桂科同志的生平和先进事迹,感到很有意义,通过听讲学习,内心很受感动、很受鼓舞,也感到很受教育。通过不断的学习,认识到关键就在于李桂科同志心里时刻装着病患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学习李桂科精神,关键是要学习好以下几点:
一、学习他30余年行医路。不离不弃地守候,对党的忠诚,为人民鞠躬尽瘁和热爱本职的精神。
李桂科同志1980年到洱源县CDC工作,3个月后被派到山石屏疗养院。那时的山石屏疗养院共有来自大理、剑川、丽江、兰坪、洱源等地的麻风病患者180人,李桂科就负责这些病患的治疗工作。由于医疗条件差、设备落后和认识上的误区,人们谈“麻”色变,只要看见麻风病患者就躲得远远的。刚刚接触治疗麻风病工作时,李桂科也常常感到不知所措。然而,当他一次次看到麻风病患者那渴求健康的目光时,与生俱来的善良和爱心又让他无法撒手。就这样,李桂科抛开了所有顾虑,开始了艰难而漫长的麻风病患者治疗和康复工作。
在李桂科等疗养院医生的不懈努力下,经过3年多的时间,山石屏疗养院的麻风病患者绝大多数逐渐康复。患者康复后,还得按时吃药,定期接受检查,就这样,李桂科选择留了下来,这一干就是32年。
李桂科同志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把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为麻风病患者康复做出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贡献。
二、学习他甘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
作为一名刚入行的年轻医生,李桂科迎难而上,没有退缩。就在他悉心为病人诊断治疗的时候,“钉子户”却出现了一个名叫苏晓标的患者,身体上已出现多处溃烂,却始终拒绝治疗,还蛊惑病友说麻风病是不治之症,让大家不要相信医学、不要相信李桂科。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钉子户”,在两年后却变成了李桂科妙手仁心的最佳代言人。
李桂科同志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畏惧,甘于吃苦、甘于奉献的工作作风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三、学习他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崇高精神。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李桂科同志对病患者怀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医者仁心,他心里时刻装着患者,山石屏疗养院当年是为安置麻风病患者而建立起来的,配套设施并不健全,院里别说学校,连个老师都没有。看着院里的孩子们一天天长大,李桂科充满了担忧。李桂科开始东奔西跑,筹划孩子读书的事情。尽管最后还是没能请来老师,不得已让疗养院里识字的老人充当了临时教师,但孩子们总算有人教。李桂科自己,也当起了“兼职老师”,在空闲时间辅导学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疗养院里老弱病残的康复者越来越多,加上没有经济收入,每个月只能靠政府的补助艰难度日。穷则思变,唯有授人与渔、带领村民们自力更生,才是解决一穷二白的根本方法!下定决心的李桂科,把康复者们动员了起来,带领他们种地、种树、养猪。近几年里,得益于疗养院附近良好的生态环境,李桂科又带领大伙搞起了“生态•体验”旅游,目前已接待过来自广州、上海、成都、昆明等地的不少游客。
李桂科同志是党的好医生、好党员。他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甘于奉献,一心为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李桂科同志是我们永远学习的好榜样。
2014年3月18日
第四篇:学习李桂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李桂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李桂科,出生于1975年,1978年参加工作,197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开始从事疾病预防控制至今。现任**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在他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33年来,始终把患者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为民、尽责、奉献之歌。他一直以来兢兢业业、敢于担当、心系患者,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他是一个坚定信念,敢于担当的好职工。李桂科同志刚参加工作三个月就安排到山**疗养院,由于医疗条件差、设备落后和认识上的误区,人们“谈麻色变”,加上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扰,他也茫然、不知所措,但当他看到麻风病患者溃烂的伤口和痛苦的表情,他最终还是被自己责任感所战胜,抛开所有顾虑,毅然的走上了艰难、漫长、光荣的麻风病康复工作之路。数十年来他一直奔走在山区最偏远、最艰苦的地方,他把麻风患者当成是自己的亲人,把山**疗养院当成是自己的第二个家。
他是一个心系群众,无私为民的好“村长”。在李桂科同志到炼铁乡山**疗养院工作时(当时叫“麻烦村”),山区疗养院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住房破烂不堪,与外界几乎没有来往,经济条件很差生活甚是艰难,哪里的人们遭受社会的歧视与偏见,甚至孩子们上学都成了问题。李桂科到山**疗养院工作后,为改变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他积极奔走,向各级争取项目、争取资金,给村里修了路、通了桥、建了学校,他还介绍康复者及子女参加就业培训,鼓励村民种植核桃、柿子等经济作物,积极带领村民走出困境。“3.03”地震发生后,山**疗养院的原有房屋受损严重,在省、州各级部门的关心下,觉定新建炼铁乡山**疗养院,在恢复重建过程中,李桂科同志在照顾患者、安置好群众的同时积极参与恢复重建工作,受灾群众乔迁新居,他还组织村民进行民族火把节、中秋节、清明扫墓等活动,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很多节日李桂科同志都是和疗养院的患者一起度过,很少同家人一起过节。
他是一个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好医生。一些麻风病人、周围人群不了解,由于受到歧视,甚至办事情请不到人,但李医生亲手为他们清理溃疡、泡足、剪指甲、擦油、背出背进等,有时候忙得顾不上喝口水。为了消除社会对麻风病患者的歧视与偏见,李桂科经常到患者家中做客,同桌吃饭,一起拉家常,亲力亲为来消除社会对麻风病患者的歧视。为让社会了解麻风病,李桂科同志通过编印宣传单、编写《基层医生麻风防治手册》、电视宣传等多种方式,宣传麻风可防治可治不可怕。另外,李桂科同志作为一名医务人员,他的学历并不高,但在麻风病防治工作中,李桂科同志认真钻研业务知识,通过长期的探索、研究、学习,最终成为了**治疗麻风病的骨干,工作成绩显著。他组织开展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共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2011年“十一五期间麻风防治工作”获云南省卫生厅、民政厅、残联、红十字会先进集体表彰。**,历史上是麻风病流行高发区,患病率高达27.3/万。现在,**县麻风病患病率明显下降,患病率与最高年相比,下降了98.75%,发病率也明显下降,这些都与李桂科同志多年的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
他是一名勤奋履职,忘我工作的好干部。李桂科同志现在是县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他完全可以让自己的工作环境轻松一些,不用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工作。但他忘不了对山**疗养院患者们的牵挂,毅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他说:“只有在疗养院里忙碌,心里才踏实”,一个人、一个干部要做点好事不易,要永远的做好事、做实事就更不易了,永远的为大众着想、为百姓着想、为更高的奋斗目标着想更是难上加难得事。然而李桂科同志做到了,他所做得一切不为名、不为利,都只是让麻风患者、家庭过得更好,他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得到了群众的信任,受到了同事的尊敬。
李桂科同志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33年坚持不懈,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带给人民群众,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的惠及人民群众。作为一名国家的公职人员,就要像他那样,深怀爱民之心,扎根群众之中,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第五篇:学习尹锡山、李桂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尹锡山、李桂科同志先进典型
事迹的心得体会
学习了尹锡山、李桂科同志的先进典型事迹后,感触很深。两位身边的先进人物能够在平凡的本职岗位上取得突出成绩,得到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肯定,这与他们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踏实工作,努力进取的精神是分不开的。他们用行动实践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清正廉洁的自律精神,是对思想自省,对行动的指导。通过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我深刻感受到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开展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得到了思想上的升华和洗礼。以下是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要养成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的好习惯
先进人物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和长处就是刻苦学习,善于思考,他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能够主动自我加压,手不释卷,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学习,钻研教育教学业务知识,使自身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很快得到提高。我们要学习他们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是与自己工作的实际需要分不开的。因为如果不注意读书学习,不注意知识的积累,不注意研究新问题,思想就会封闭,思路就会狭隘,在工作中也就拿不出新办法,出不了好主意,工作流于一般化,难以适应新形势和任务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增强学习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像他们那样,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抓紧学习。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工作中不断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学会用新的理念、新的工作方式和手段、努力推进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并且要不断完善学习方法。要挤时间去学,持之以恒的学,结合现实去学,把学到的知识用于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反过来在实际工作中去检验所学的知识。
二、要养成勤奋敬业,踏实肯干的好作风
先进人物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以忘我的境界去干好每一项工作。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他们顾不得照顾家里的亲人,一心扑在工作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只要工作需要,再苦再累也在所不辞。正是靠着这种勤奋的敬业精神,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我们树立起了学习的榜样。通过学习先进,我觉得我们就要像他们一样用满腔热情,恪尽职守,勤奋踏实工作,以持之以恒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要养成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好品质
先进人物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可贵之处在于他们通过艰辛劳动,在本职岗位上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的时候,能够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一如既往的踏实工作。这说明他们踏踏实实的工作,不是做表面文章给领导看的,更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是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去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我们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得养成一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缺乏埋头苦干的精神,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要修炼他们那样不张扬,默默奉献的个人品质。一是要务实,就是要知实情、说实话、想实招、求实效。想问题,办事情,要以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为标准。二是要勤勉,就是要发扬“老黄牛”的精神,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工作上,做到夙兴夜寝,殚精竭虑。三是要吃苦,就是要经受住苦与累的考验,勇挑重担,敢于到艰苦岗位和困难多的地方去工作,以累为荣,以苦为乐,永葆艰苦奋斗的作风。
对照先进的典型、榜样,我想:不管干什么工作,都应该保持一种激情,永远做到对党的事业、对自己的工作激情澎湃地做事情。优秀共产党员们的先进事迹深深地撼动着我的心灵,他们的人格魅力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而他们所产生的精神力量,也必将转化成我们实实在在的行动。我要以先进人物为榜样,认真对照检查不足,切实改进提高工作,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以更务实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自己的工作不断进步。